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一

《卷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西通志卷十一
3
關隘
4
大同府:
5
大同縣:
6
大同縣。長城東起鎭川堡,西止拒牆堡,明鎭邊堡,制鎭邊一墩長城,上有臺,東接陽和靖魯堡、新界石墩鎭邊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北對關子溝,又西為四墩,北直關兒溝,又西為七墩,南直聚樂城長城址南有土溝,又西為九墩,北直洞子溝,又西為十二墩,北直舊榆溝,又西為十六墩鎭。邊堡界止為垣十里。 今𨽻鎭川堡汛。
7
明鎭川堡制鎭川一墩,東接鎭邊十六墩,鎭川堡界首繇鎭川東垣外為塹,繇鎭川西垣外為重垣,自鎭川一墩起,至助馬堡西保安堡止,又西為鎭川五墩,西北直新榆溝,自新榆溝西垣外胥有墩,又西為鎭川七,墩北乃漫坡也。墩北有橫土溝,墩南長城址有𥪡土溝二,又西為八墩,北對平灘。又西有小關。又西為九墩,北直大鹽窊、舊鹽窊,南直鎭川堡。又西為土溝二,又西為十一墩,北直尖山,又西為十二墩,北即小鹽窊也。又西為十四墩,北直土塘山。又西為十五墩,北直榆溝門,南直鎭川堡、河源,榆溝門以西胥溝也。自此至保安堡重垣內胥有塹,又西為十九墩,北直牛心山,山左右胥榆溝也。鎭川堡界止為垣二十五里。
8
明宏賜堡制,宏賜一墩,東接鎭川十九墩、宏賜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四墩、泉繇二墩間三暗門,入垣外榆溝、十墩至宏賜四墩止。又西為六墩,北直葫蘆海。又西為七墩、葫蘆海、水繇二墩間暗門入,即如渾河之源,鎭川堡水所滙也。又西有鎭羌堡,在垣之外,重垣之內,北對三山。焦山自鎭羌堡西至左衛寧魯堡,大卯條墩胥有塹。又西為八墩垣外水口,六墩自此始。水口墩南又有月牙六墩,又西為十墩,北直九十九泉,明有議事臺,南直宏賜堡、宏賜堡,又南直孤山,又南直河外大同鎭城,又西為十二墩,北直栁河、尖山,又西為十三墩,北直野口門,門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又南為十五墩,南直河南雷公山。宏賜堡界止為垣二十二里。
9
明鎭魯堡,制鎭魯一墩,北直石關嶺,東接宏賜十五墩、鎭魯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北有黑山兒墩。又西為四墩,北直周家嶺,垣內有土溝,又西為六墩,北直水泉兒,南直河,南鎭魯堡。又西為七墩,有小關,北直石泉。又西長城址,南北胥有土溝,又西為九墩、十墩、十一墩。胥有土溝、十墩。北有長坡垣暨重垣,勢胥凸而北,十一墩北即拒牆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內。又西為十三、十四墩二,墩中有雙溝,入暗門北直平山。又西為十五十六墩。北有深溝,南直河外,左雲石佛寺堡,即石佛口也。又西為十八墩,北直羅村北山。又西為十九墩,北直水泉營,又西為二十墩鎭。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九里。 今𨽻得勝堡汛。
10
明鎭河堡,制鎭河一墩,北直黑山,東接鎭魯二十墩鎭河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垣內有土溝,又西為四墩,北直羅村,西山垣形,迤向西南。墩左右有雙土溝水口,又西為七墩,北即拒門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內有關。又西為八墩,有小關。又西為十墩,左右胥有土溝,北直沙溝,南直鎭河堡。又西為十三墩,有䕶墩垣,北對小沙溝,又西為十六墩,有小關鎭河堡界,止為垣二十一里。 今𨽻拒牆堡汛,又西則破魯堡界。 拒牆堡。今𨽻大同拒門堡。今𨽻左雲。
11
鎭邊堡,北少東八十里,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明嘉靖十八年築。
12
聚樂堡,東六十里,東至陽高縣治六十里,西至大同縣治六十里,南至渾源州治一百二十里,北至鎭川堡界四十里,西北到鎭川堡四十里,東北到邊牆。 堡方三里,高三丈一尺,厚二仞餘,門樓二。明天順三年築。𢎞治十三年展築,分駐守備一員。 天順時,朝議以鎭城孤峙,旁無輔衞,乃東城聚樂,西城高山,以為左右兩翼。 成化十九年秋,亦思馬因復入掠,左叅將劉寧將兵三千遇之,聚樂站西,連戰敗之。復敗之白登、柳林,又追敗之小鵓鴿谷。 嘉靖十二年十月,總督劉源清駐聚樂堡,討叛兵。十三年正月,吉囊青台吉援叛兵,源清戰不利。 嘉靖二十三年,巡撫詹榮以大同無險,乃築東路邊牆百三十八里,堡七,墩臺百五十四。又以近邊宏賜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餘里,膏腴田可數十萬頃,奏請召軍佃作,復其租徭。移大同一歲市馬,費市牛賦之。 許論《九邊總論》:高山、聚樂二城堡,蓋在鎭城兩腋間,募軍分駐,則按伏之費省,犄角之勢成。 給事中王亦疏:「大同固為重鎭矣。臣請增戍於高山、聚樂二堡,以為之翼。鎭川堡東北五十里,東至聚樂堡界四十里,西至助馬堡七十里,西南到大同縣治五十里,北至邊牆五里,東南到聚樂堡四十里,東北到邊牆。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明嘉靖十八年築,分駐守備一員。 景泰元年二月,也先率衆入,副總兵郭登提兵北水頭。夜二鼓,寇連營至,登召將士問計,或言衆寡不敵,宜且退軍。登奮曰:「軍已去城百里,一退則必為敵所乗,何以得達敢言退者斬!」於是徑薄寇營,登先登陷陣,遂破之,追奔四十餘里,至栲栳山而還,斬首二百餘級。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平虜大將軍仇鸞出師鎭川堡,至貓兒莊,遇伏士卒,死傷二百餘人。三十八年,俺答自大同鎭川堡入,轉掠東西二城,搶風崖東四十里,乃大同東路之險阨也。
13
得勝堡即宏賜堡北八十里,東至邊牆三里,西至拒牆堡二十里,南至大同縣治八十里,北至邊牆三里,東南到鎭川堡。 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明嘉靖十八年築舊為紅寺,堡在北五十里,周一里二十歩,高二丈三尺。明正統元年築。明嘉靖三年,巡撫張文錦議於紅寺臚圏窯山墩水盡頭沙河堡設屯戌,而文錦用法素深。三標下郭鑑等遂殺叅將賈鑑,叛出塞,營於焦山。及撫之還城,又害文錦水口,諸堡悉廢。後總督毛伯溫行邊至鎭,條上諸設官添倉事宜。於是巡撫史道、總兵梁震同規度,以洞子溝地險移置稍西,名鎭邊堡。水頭地僻,移置稍東,名鎭川堡。沙河地沮洳,移置河南名鎭河堡紅寺仍舊改名宏賜。又於宏賜西置鎭魯堡,號曰北路,置分守叅將,駐宏賜堡諸堡,置守備,募人墾田為軍。毛伯溫創立五堡疏,舊堡俱狹隘,坍塌且不繫要害,祗取宏賜堡居中,展修十分之六,迤東二十五里取鎭川堡,展修三分之一。又東二十五里地名南車房,新立一堡,名曰鎭邊。宏賜堡迤西二十五里,地名䕶保村,新立一堡名曰鎭魯,又西二十五里地名好女村,新立一堡,名曰鎭河。以上五堡,俱當要害,且勢相聯絡。 各部新召軍士,編成行伍,宏賜堡居中,展修廣濶,編軍一千一百名,鎭川等四堡各六百名。 巡撫史道創立五堡疏:鎭城迤東六十里,洞子溝之南舊原,設堡四匝溝岔,道路崎嶇,轉輸救援,一時不可猝至,該堡稍西,地名南車房,土脈肥厚,地勢高阜,就此創立一堡,與關頭北車房等處相距,寇不敢直犯腹裏,採掠安子等山及聚樂等處矣。及鎭城東北四十里,水盡頭原有舊堡地僻,殊非險衝,土乾不便,汲水仍移向稍東平岡之地,則四望豁敞,戰守得宜矣。又紅寺舊堡在鎭城正北,當諸邊適中之處,原額堡規度狹小,氣槩不雄,況經歲久,風雨披塌,今當開展,擴充中開,多增軍馬於此營,諸路兵將若遇寇警,互為傳報,眞有一呼千應之勢也。又紅寺稍西有張布袋、紅土等溝,俱係常年暗通寇路,不有所處,則紅寺雖存,未免孤立無助。西二十五里有䕶堡村,正當前溝通㑹之地,於此立堡,則東援紅寺、北控諸溝,一應零星之賊,無從潛地而入矣。又西五十里沙河舊堡,設在沙河北岸,然坐陷淤泥之間,今移其所於河南好女村立堡,則北距河險,東與䕶村等處,聲勢聨絡,賊騎不敢南渡矣。 紅寺改名宏賜,堡南車房改名鎭邊堡,水盡頭改名鎭川堡,護村改名鎭魯堡,沙河堡改名鎭河堡。宏賜堡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五尺,餘四堡俱周二里三分,高厚各二丈五尺。宏賜堡設叅將立把總四員,鎭邊四堡,各把總一員,管貼隊官旗共一百四十員名。 西北一帶,深挑壕塹一道,沿壕築立墩臺,各設旗軍哨守,五堡之外,又生一藩籬矣。 東自陽和,西抵高山,俱接陡山一百六十餘里,深一丈三尺。壘土為牆一丈四尺,上下二丈七尺,寛一丈五尺。沿壕外二里,築墩臺一座,共六十餘座,每墩起屋二間,合為一間。 宏賜堡稍東南十餘里,五堡分中處所,一山特起,舊名平山,絶頂為平地,膏腴千頃,升巓四望,五堡俱在目中,方向極為眞的,凡標號招傳合散呼,斥遠近,可以畢見於其上。創一小堡,名為㑹,遠中設公館,以為發兵之地,更立一墩臺,置官軍哨守。 總督翁萬達乞錄毛伯溫疏五堡為雲中腹背之地,北逼沙漠,南翼鎭城,東亘陽和,西連左衞。又曰三面開耕,一面禦敵。 明初,以斷頭、馬頭二山之空而置大同,毛伯溫復以大同之北鮮扞蔽,而置五堡。 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由紅寺口入,遂掠渾源、靈邱。十九年七月由宏賜東口入掠,至靈邱,復由宏賜東口而出。 于愼行郭康介公宗臯傳:「明年五月,俺答再入雲中,公遣將斬九十級,㑹寇數騎潛入邊,御史胡宗憲夜趨總兵張達擊賊,達謂寇有伏兵,夜出不利,請待旦。御史曰:若欲墨,吾白簡邪?」達不得已,以二百騎夜出至紅寺堡,寇衆大入,圍之數重,達與副將林椿皆死焉。公在陽和,去敗所二百餘里,趨發兵往救,至則無及。 三十一年,俺答由宏賜堡下渾源。 趙炳然分布秋防,疏大同總兵官移駐宏賜,一則適中調度,一則東西援勦。副總兵統竒兵,仍駐左衛,一則控制雲西。一則南援威平,游擊統遊兵移駐懷仁,一以防禦山寨,一以捍衛朔應游擊,統遊兵移駐陽和,一以南遮、洪蔚,一以便援。雲東總兵移駐懷安游擊,一駐西城,一駐陽和。
14
鎭河堡,明分駐操守一員。
15
拒牆堡北少西八十里,東至得勝堡二十里,西至邊牆三里,南少東至大同縣治八十里,北至邊牆一里,西南到助馬堡。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撫詹榮、總兵周尚文築,分駐守備一員。
16
彌陀山在拒牆堡北,周尚文破敵於此。 金志宣寧有官山、彌陀山、石碌山。 金托克索嘗領偏師破雲中諸山寇盜。
17
牛皮關東六十里牛皮嶺下。 唐志,雲中。東有牛皮關。金志,大同。有牛皮關。
18
牛皮嶺東六十里,高一里,盤踞十里,北連採掠山,南連土坡,山下有牛皮關。
19
東奕峪西南四十里。
20
尖峪口西十里。
21
石佛寺口西三十里。左雲縣東一百十里有牆堡前衛。有石佛寺堡。
22
黑峪口西四十里。
23
營盤溝,北七里隂山道。 唐志:雲中有隂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24
小石口一名小寺口,北二十里前衛有小石寺村堡、大石口一名大寺口,北二十里。
25
野狐嶺北二十六里。 嘉靖十七年九月,俺答先由陽和入,總兵梁震、副總兵戴廉、游擊王陞督兵赴之。既而由野狐嶺犯鎭城,都御史史道率、都指揮徐珏等以歩卒陣於城東東塘坡,寇遂南掠,至懷仁乃退。孤山灣北四十里邊汛,多會於此。
26
開山口東北四十里,東通陽高縣。自北而西,有小石、大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 山口有開山谷、雲中志。東北五十里,陽高十里,河發源邊外,由守口堡之開山口入。 郭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纔數百,馬百餘匹,不數年,馬至萬五千匹,精卒數萬。又嘗以意造「攪地龍」、「飛天網」,鑿深塹,覆以土木如平地。敵入圍中,發其機,自相撞擊,頃刻皆陷。又倣古製造偏箱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鉤環聯絡,布列成陣,戰守均有賴焉。 余子俊議軍務事。一、修理邊備,如大同中路起,西至偏頭關接界去處,止東西地遠六百餘里,地勢平坦無可據,應調集中西二路征操馬歩官軍并屯種官軍舍,餘人等做與墩樣,從中路起,隨小邊故址,每二里築立墩臺一座,每座四面根腳各闊三丈,高三丈,對角做懸樓二座,長闊各六尺,空內挑壕塹,闊一丈五尺,深一丈,計用做工人五百土,近者十日可成一座,姑以一萬人十日計之,可成二十座,一月可成六十座,兩月可成一百二十座,聨絡二百四十里,各以十人守備,非但瞭望得眞,多備鎗砲等器,可以四面擊賊,以平日試打鎗砲,驗之可致三四百歩,今以兩墩鎗砲共擊,一空中停去處,止有三百六十歩,決無不可擊至之理。其大同東路另起一工,宣府從西路與大同接界去處總起一工。 丘濬墩堡、議墩臺相去遠近,當以火光可見礟聲,可聞為限。宜於外墩之內,每二三十里各為總臺數處,以次通報城中。其墩之制,高必極望墩之下,於三四里間四週俱築為土牆,高四五尺,長七八尺許,橫斜錯亂,彼此相入,又須委曲,然後可行,使馳騎不能侵近。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糧外常蓄一月水米。若夫烽燧之制,古人晝則燔燧,夜則舉烽偶,逢風勁則煙斜而不能示遠,值霖雨則火鬱而不能大明。宜於墩臺之上,立為長竿,分為三等,上懸紅燈,以燈數多寡為緩急衆寡之候。所謂紅燈者,鍛羊角效魚,魫為之而染以紅,遇夜則懸以示衆。數百里之間,舉目可見。 王道中、翟鵬行狀:壬寅七月,廷推總督宣、大、偏保,并節制山東、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牆一道,深廣各二丈,且壘土為牆,高復倍之,延袤三百九十餘里,添築新墩二百九十二座,䕶墩堡一十四座,添設守備,操守十四員,起蓋營房一千五百間,得地一萬四千九百餘頃。以地募軍,每軍給地五十畝,得軍一千五百名,事半工倍省費數十萬計。 初,總督翟鵬議鑿長塹,後撫鎭漸築城垣,及増築靖魯五堡、滅狐九堡,鎭羌四堡,大同西北,號為重障。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集都御史詹榮、總兵周尚文議曰:「塹可塡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長城。長城必有臺利,於旁擊臺,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又曰:「自陽和至宣府,李信屯舊無城,自丫角山至陽和舊有塹,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築長城,補故剙新凡三百餘里,敵臺暗門稱是,增築保安堡,設兵戍守。又多築土堡於內,以屯伏兵。後又計李信屯道里及宣、大援兵節度行之。 明初,以宣、大為重鎭,建將屯兵,號曰兩鎭。嘉靖十九年,大同失防,太原告急,始添置太原、寧、鴈、汾、潞兵,將繕紫荊、倒馬、平刑、寧鴈邊隘。至秋,徵兵防戍,如宣大號。內邊總督翁萬達具奏曰:「山西起寳德州黃河岸,歴偏頭抵老營二百五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歴中北二路,東抵東陽河鎭口臺六百四十里。宣府起西陽河,歴中北二路,東抵永寧四海冶一千二十三里,共一千九百二十四里。險在外,所謂極邊也。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歴寧武、鴈門,至平刑關八百里,又轉南而東,歴龍泉、倒馬、紫荊、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水口千七十餘里。又東北歴高崖、白羊,至居庸關一百八十餘里,共二千五十餘里。皆峻山層岡,險在內,所謂次邊也。外邊西連延綏,東距薊州,勢相犄角,屏蔽京師。內邊惟紫荊、寧、鴈通,外次居庸、倒馬,餘稱腹裏矣。外之不御,內安可支。故論者有脣齒之喻,又有門户堂奧之喻。欲窺堂奧,必始門戶。脣不危則齒不寒,理所易曉。山西舊規守偏老一帶,歲撥班軍備禦大同內邊,則但存防守隘口之兵,以為大同聲援,原無擺守例也。宜罷徵兵於內省,分鎭兵於外藩外。備既嚴,則內境無患。其內關額設兵馬,照額存留,以復舊制」。詔從之。 二十六年三月,既議併守,於是丫角山以東至陽和、靖魯堡增修長城。 彌陀之役,俺答雖奔北,而堡人懼。二十八年五月,總督翁萬達與都御史李仁計下令,城外塞塞,如偃月形,東西皆附於舊塞暗門,敵臺如制。三十年十二月,俺答寇大同。時兵部侍郎史道開馬市。初,翁萬達修築宣、大邊垣千餘里,熢堠三百六十三,所差完固。至是以通市,半為俺答衆所毀。 梁斗輝邊防議大同城堡六十四座,敵臺、墩臺共九百餘座。嘉靖中,於邊牆衝口等處添設空心甎臺三百座。翁萬達曰宣大山西外邊地有平險,路有迂直,合而言之,則大同最稱難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分而言之,則大同之最難守者,北路也。次中路,次西路、東路。宣府之最難守者,西路也。次中路,次北路東路。山西偏關以西恃河為險,無待防秋。偏關以東,則略與大同西路同焉。 大同東至枳兒嶺,西至平魯城,無山設險。 氊㡌山、大黃口、鴿子堂野馬川、下水海沙嘴、牛站口、牛角川駐帳,則必犯大同。 魏正始元年九月,有吿蠕蠕率十二萬騎六道並進,欲直趨沃野、懷朔,南寇恒、代。詔車騎大將軍源懷加使持節、侍中,出據北蕃,諸所處分,皆以便宜從事。懷至雲中,蠕蠕亡遁,懷旋至恒,代案視諸鎭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築城置戍之處,皆量其高下,揣其厚薄及儲糧積仗之宜,犬牙相救之勢,凡表五十八條。 唐順之《左編金宗翰傳》:金人初犯太原,孫翊與折可求隨援之,可謂勤矣,然當宗翰自雲中悉衆侵太原,時翊在朔州,由馬邑、懷仁東去雲中無數舍之,遠可求在武州,由武朔東去雲中路,近於交城,皆是坦途,若翊與可求㑹麟府武朔之師,并力以擣雲中時宗翰之徒,骨肉財寳盡在雲中,敵必倉皇歸救根本,太原之軍自可從後襲之,孫臏走大梁而救韓,皆此道也,宗翰失意,則宗望亦䘮氣矣! 宋宣和末,金人圍太原,勢張甚,知朔寧府孫益被命救太原,或言不若引兵北擣雲中,彼之將士室家在焉,所謂攻其所必救也,益曰:「此䇿固善,無違君命」。因躍馬冒圍至城下,張孝純不肯啟門,遂死之。
27
沙河堡,西北六十里,周二里三十歩,高二丈五尺。前衛哨馬營。
28
懷仁堡西南八十里,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七尺,壕深一丈七尺。明永樂九年築。
29
趙麻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明永樂九年築。
30
第三祚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明洪武七年築。
31
長安堡,東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四丈,高三丈,八門,後存二。
32
神泉堡東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二十丈,高二丈,壕深二丈四尺,門一。
33
漫流堡東一百四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門一。
34
聚樂堡東六十里。 高山堡南六十里。 許家莊堡懷仁縣。
35
大峪口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盤曲二里,連左雲。縣四峰山。 大峪山路甚廣,可行車,南通鴈門關,西通左雲、右玉諸城堡。明時撫、按擇地創城址,不克立,商販往來,率繇峪口匪止大、朔二郡也。大峪河南四十里,通大峪口。 大峪口墩。 懷仁之大峪口,左雲之紅羊峪,形勢相連,胥四峰山阻隘也。上有鵰窩寺,山碬鵰巢,今尚存,猶雁門之鵰窩梁也。
36
鵝毛口西北十五里鵝毛口山。西通左雲、右玉。 鵝毛口墩
37
偏嶺口西南五十里。 北有大峪、小峪、蘆子、阿毛四口。楊博疏大同五堡,修飾完備。但東長峪係大同、三關兩鎭接境之地,宜建城設兵,以為一勞永逸計一作「偏頭口」。四老口,西北四十里。 四老溝在縣北。 四老溝墩距城五十里。有四老溝村。
38
峪口 鵓鴿峪口西三十里。 陳家峪口西北二十里,相傳楊業敗處。 馬什嶺口 小磨口西十五里。 石井口西十五里石井山。 石井口墩。 吳道口西二十里 炭嶺口西二十五里。 蘆子口,西南十五里蘆子墩。 小峪口西南二十里。 小峪河通小峪口。 牙余山紅山峪口。西南三十五里。 薛家莊河通紅山峪口。西安堡在縣東,設操守一員,官兵一百名。 《雲中志》:西安橋東南三十里,跨桑乾河。
39
日中城堡。在縣南。 金志》:懷仁有早起城,日中城陶家寨。 西安堡。 鎭子堡。 七里寨。 黎家寨。 五里寨。 晏頭堡。 清水河堡。 閆家寨。 乾溝堡,趙馬寨。 南河堡。 上南頭堡。 白家堡。 三作堡,南家堡。 新莊子堡。 拳伏寨。 何家堡。 蘆子村。 鵝毛口村。 石井村。 紅山峪。 小峪口村,黑里寨。 北七里寨。 三臺嶺 里八莊堡。 狗家寨。 四老溝。 後所屯堡。 王剛寨。 凍牛坡。 腰塞村。 馬家莊。
40
山隂縣
41
大于口黃花嶺西縣北。
42
胡峪口在東南。詳代州。
43
水峪口在西南,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榆林口南三十里沙家寺南。
44
岱岳鎭北三十里。
45
辛行鋪,在縣西。 河陽堡西北三十里。 下安銀子西北三十五里。 周家莊北四十里。 雙山子,東北四十里。 帳頭舖西南三十里。 故驛村南十五里沙家寺南三十里。 永寧城北五十五里。 神泉堡西北六十里。 南辛寨南二十五里。 劉家嶺北二十里 高小疃北三十里。 北辛寨東二十里。 河曲堡西北三十里。 高鎭南二十里。
46
應州:
47
黃沙口,東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大石口、茹越口。南四十里設巡檢司,西接胡峪口,其間有峙峪、小山、門峪、龍灣峪、箭杆峪、明樞峪、狼峪、神堂峪、水峪、馬峪、東安峪、西安峪十一口。 茹越山,南三十里,接繁峙界,林木深蔚。 書堂巖茹越山內。 龍灣山南四十里茹越口東有龍王堂。 龍灣峪西南四十里,南通水峪口。東有五人盆子、沙家、赤口、四峪,南通胡峪口,又有東寺、西寺白樹、棘料、石門、寛峪、當吊七口,微有小徑。 小山門口南四十里。 峙峪口正南四十里。
48
北樓口,東南四十里,南通繁峙縣朗嶺關,設北樓營。東有黃沙、徐峪、康峪三口。西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小石口巡檢司。
49
胡峪口巡檢司。西南六十里。黃花岡。西四十里。 趙武靈王畧:地北至無窮之門,登黃花之岡,其勢與城相低昂。 後魏天興六年九月,行幸南平城,規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黃花堆,將建新邑。 䕶駕岡南三十里,相傳魏孝文帝駐蹕於此,茹越里有䕶駕岡村。 趙覇岡,東二十五里,南北橫臥,右腋下即渾河。 安邊鎭東二十里。 司馬。鎭西一十五里。 大羅鎭南四十里。 神武鎭北四十里。元好問詩:南北東西俱有名,三岡、四鎭䕶金城」。
50
蕭家寨。 侍中莊。 北小站。 曹娘子。 義井村。 韓家房。 劉霍莊 北房兒 三門城九堡官守 中河南馬莊。 門家寨。 東河 石橋兒 上橋頭。 黃,巍子。 大西頭八堡自守
51
渾源州:
52
磁窯口關,城南十七里。恒山右脇,路通靈邱。明洪武四年築堡,設巡檢司。 磁窯峽口,城南十里,上有磁窯、天險四大字。 磁窯峽水,城南十里,東西分流,一引入城,今塞。 樓閣、虹橋、磁峽口內兩峽鑿孔駕巨梁,構樓於上,據以守口,可稱天險。唐李白書「壯觀」二字,刻磁峽東崖上,石孔不計數,在磁峽口兩崖。遼神册初,蕭阿固齊狥山西諸郡縣下之。天贊初,與王郁略地燕、趙,破磁窯鎭。 楊述程登《恒山記》:南行十里許至磁窯口,兩岸峭削如門,大類劒閣,諸峽泉流峽中奔㵼□□,如建瓴而北,為神川川之東。鑿石壘途,草橋木磴,又大類連雲諸棧,上有石窟,架閣猶餘橫木數千,蠡剝欲盡。傳者以為宋初把守三關處也。 西峽,在磁窯峽西南三十里。 王濬初《天賜禪林記》,恒山下為大峽,乃燕、趙所由路,循峽而南三十里,與燕、趙路岐轉入西峽為天賜溝。兩山壁立罅處,如巨靈斧劈狀,繇陿徑直上百弓許,至山腰,稍阜為石窟窟,高數十丈,縱倍之,橫又倍之。中有古刹顏曰「天賜禪林」。
53
亂嶺口關城東四十里。恒山,左脇路,通廣靈。明洪武七年置巡檢司,後裁。 亂嶺關堡。
54
大寨頭關城東南一百一十里。東南:連紫荊關。明洪武九年置蔡家峪巡檢司,後裁。
55
李峪口城西南十五里。南通代州北樓口。 磁窯口西八里。 李峪村堡。
56
大小凌雲口又名大小峪城西南三十五里。南通北樓口。 磁窰口,西南十里。 凌雲口堡。
57
王莊堡南九十里,明嘉靖初,建萬厯十年重修,甃砌以甓,牆高三丈,雉堞六尺,垜口五百二十有六,樓櫓一十二,周六百一十七尺,南北二門。甕城高二丈五尺,壕闊一丈,深七尺,形勢雄固。 王莊驛,州南九十里,明設操守坐堡二員,百總二員,馬軍十名,馬十匹,歩軍一百九十名。
58
獨爐寨西南峰上。 石板寨西南峰上。 搶風嶺墩在青磁窰峽南。 孫臏寨在南山。 新安寨,在東北張家莊堡。 武村堡東十里。 沙嶺舖堡 沙窟陀堡。 沙河村堡。 大磁窰堡 青磁窰堡 峪南溝堡。 小道溝堡。 羊頭崖堡。 牛還峪堡。 撘柯枝堡 金峰里南六十里。 湯頭堡。 蔡家峪堡。 郝家寨堡 荆家莊堡西南二十里。 寇家寨堡西四十里。 水磨疃堡西十八里。 寳峰寨堡 下凌雲堡。 東:威毛堡。西南二十五里。 西:留村堡西北二十五里。 韓村堡,西北十五里。 蔡村堡北一十二里。 窟陀舖堡。 車道口堡 窊衷堡。 黎園里。西北五十里。
59
靈邱縣。
60
東河南村寨西南三十里,太白、西壁、野窩嶺兩山虎踞,中界溏河,舊設高墩於兩峰上河南岸,居民築土堡自衛。 野窩嶺西南三十里為行旅,入鐵嶺口,孔道山半有舊礦。洞地多虎。 靈邱南至鐵嶺口一百三十里。 東河南村,西至蔡家峪十里,渾源州界。東南八十里接阜平界,山徑叢雜,馳騁為難。
61
鵝毛嶺南七十里,距村甚遠,路多叢雜。隘門山即石門口也。縣東南二十里,蔚州西南四十里,路通靈邱、廣昌二縣,壁立直上,徑最險隘,溏河經行其下,晝夜時作鼙鼔聲,冬春水漲,至山足,梯路胥絶。後魏置義倉。宋設關防以稽行旅。舊名隘口關,宋楊延朗嘗守此。明洪武間,置高峰、隱天、深溪、埓谷。 石門故城,在渾源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西北去大同府二百七十里。隘門一名石門。 唐同光二年,李從珂為突騎指揮使,戍於石門。及明宗自魏而南,從珂率戍兵自曲陽、盂縣馳出常山,以追明宗。明宗兵少,得從珂兵在後,而軍聲大振。 吐渾赫連鐸為晉王所破,部族益微,散處蔚州界中。莊宗時,有首領白承福為都督,賜其姓名為李紹魯。終唐時,常遣使朝貢。晉天福中,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招之,承福等乃自五臺山入處,并鎭忻、代。 胡嶠《陷遼記》軍都,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關路崖狹,一夫可以當百。 隘門口巡檢司。
62
鎗嶽嶺東二十里,石磴直上數千仞,鑿壁數十盤,蟻附而登數歩一息、石齒、胥斧、鋸痕,壤界蔚州、廣昌。
63
義泉嶺北三十九里,山勢少拓,一嶺當關名義泉嶺路平,坦獨,慳於水。為廣靈蔚州孔道。
64
鄂道山土人名仁道峽東北二十里,奇險過隘門,兩峭壁笏立數千,尋山樹,糾結溪路,闊數尺,裁容騎,仰視天光一線,非子午不見,日月暑月不敢行,恐驟雨水暴漲,亂石蜣轉而下也。
65
直谷關,《唐地理志》,靈邱有直谷關。其北有大安鎭,今關𨽻廣靈。
66
孔嶺關在縣北
67
三墁寨東十五里,頂有三墁。 水南寨西南五十里,高四丈餘。北有河水寨,此寨在水南。 牛攔寨東南六十里,高五里。 觀音寨。西北六十里有廟。 順城寨南一百里,高五里,峭壁如城。 白曠村沾峰寨。 召栢村雍泉寨。 門頭村深溝寨。 劉家村賈金寨澤水河石角寨 石畨村龎金寨。 張家村,高崖寨東:駝水、溫石寨。 大澗舊寨。明正德十一年,都御史李鉞起鎭西口,東至靈邱縣,俱增墩築垣廣靈縣。
68
直谷口南十五里靈邱要路,兩崖壁立,一徑幽香,仰視天光,裁窺尋仞,泉自南來,或滙或流,觸石則鳴行,人蟻銜走澗中,肅然股栗。近因夏流漲漫,冬積層冰,改道峪左紅沙坡設兵守焉。 長城在直峪山,漢元光五年築,遺址存。 峪內灑雨泉沙隙突出,北入壺河。《唐志》:靈邱有直峪關。其北有孔嶺關。 雍熙二年,天武軍荊嗣從田重進、譚廷美率師入遼境,戰飛狐口,遼師不利,重進引全師進至飛狐城北,遼將大鵬翼率衆復至,重進數戰不勝,命嗣出西偏,麾兵薄山崖,以短兵接戰,遼兵敗,斬百餘級,散卒千餘悉降。追至河槽,復擊退餘衆,屯土嶺,裨將黃明與戰不勝,嗣謂之曰:「汝且屯兵於此,為我聲援,我當奪此嶺」。遂力戰,追奔五十餘里,抵倉頭而還。又領招收卒千人,克倉頭、小招二砦。黃明與戰,克直峪砦,命嗣屯焉。數日,遼人復致師,重進召嗣合戰,悉走之,奪礟具鎧冑。賊乘夜復圍直谷、石門二砦,重進遣嗣以精兵五百濟之,嗣曰:「敵二萬餘,今援師甚寡,難以解圍」。譚師屯小沼,綰兵二千,願間道以往邀其䇿應。中夜匹馬詣廷美,廷美曰:「敵勢若此,何可解也!」嗣曰:「請移全軍就平川植旗立隊,明擇三二百人張白旗於道側,彼見旗幟綿亘遠,甚謂大軍繼至,嗣自以所部五百疾驅徃鬭,必克其砦」。廷美許焉。一日凡五七戰,遼兵遂引去,咸如嗣所料。
69
紅沙坡口,明景泰元年六月,也先寇蔚州,少保于謙議增紫荊倒馬屯兵。 兩鎭三關志:兩關者,畿甸之重障,而蔚則兩關之外藩也。故安畿甸者重兩關,謹兩關者愼蔚。夫蔚南山,即古所謂代谷也。壁立峻絶,可謂天險。東之九宮,西之直峪,則林木疎薄,險以漸平。蔚南山天險峻,絶更西則紅沙坡。直峪,明嘉靖二十三年故道也。
70
林關峪口,西南四十里林管山,路通靈丘,東臨絶澗,西依危崖谷,深林宻明。景泰間,徙平嶺關巡檢司於此。今靈丘路營分兵守戍。 明志西有唐山口。 六郎城在林關峪,相傳宋楊延朗築遺址尚存。上有勤漢寨,祝志東三十里有直峪口,又東十餘里有唐山口及樺澗嶺、火燒嶺二口,俱險峻。 楊博事宜疏:內通外達,有磁窯口、林關口、唐山口、直峪口、紅沙坡口、石門峪口、大檀口、北口柳河口、九宫口、永寧口、松子口、三澗口,共十三口,俱係沿邊𦂳要。一帶口分,磁窯口內有銀鎈驛馬嶺、石門峪口內有鎗頭嶺,北口內有黑石嶺四口,雖係內口,亦為要害。嘉靖十九年,前項隘口軍少,不敷把截,宜添撥以資控扼。
71
樺澗嶺口東北四十里,路通西城,山險徑狹,馬不並馳一名樺欄嶺
72
火燒嶺口西北六十里,路殊寛坦,不煩攀躋嶺脊,砌石為邊,依崖駕嶺,延袤數十餘丈,明時設兵守之,踰牆為天鎭,縣界徑復狹隘,澗道危險,行人銜尾,登降峻峭,不能留足。 舊志:山石如爛,今有草。《遼志》:𢎞州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
73
夾石溝北四十里大山,折西磴,道盤旋,馬不並馳。 大山在縣北三十里,碥道直躋,峻而不險,至嶺巓差,廣漫復聳。一山名平原堝,形如離堆,高插雲表,北瞰陽和寨,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顧間,道通天鎭陽高,折西夾石溝,為縣北界。磴道狹曲,乃縣北之屏障也。石梯嶺西二十里,渾源要路,自麓扺巓,石磴攀躋,今漸平治。
74
焦山砦東北十五里焦山村,明洪武間築,周二里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75
加斗砦東南十五里加斗村,明洪武間築,周一里二百歩,牆高二丈五尺,壕深二丈。
76
土嶺砦西二十里,明洪武中築,周二百歩,牆高一丈五尺,壕深一丈。
77
瓦房砦東北三十里瓦房村,明洪武中築,周二百歩,牆高一丈五尺,壕深二丈五尺。
78
順城砦。 牛欄砦。
79
廣昌縣。
80
紫荊關縣東北一百里。 浮圖峪一名浮頭峪縣東三十里鐵嶺下,相傳唐太宗征劉黑闥,屯兵於此。明景泰三年建城。今直𨽻紫荊關,設把總一員防守。 明紫荊關叅將,管本關并沿河馬盤石竒峰、烏龍潭諸口。東至易州,治繇浮圖峪、紫荊關。 東有野狐、浮圖、孤山、鐵嶺、諸巒,墩障、星羅、紫荊、孔道。 宋歐陽修侵地界,疏遼近侵過銀坊、冶谷地界,夫山西道路有三十餘處,皆可行兵,其險要控扼在於軍城、銀坊等路,今輕易委敵,則北寨、王柳等口漸更來侵。一旦寇以大兵渡易水,自威魯之西平陸而來,以奇兵自飛狐出西山諸口而下,則我腹背受敵矣。此蓋兵法必爭之地也。 銀坊路即浮圖峪,經銀坊村東南七十里至紫荊關,路距關二十里。 明葉盛疏切近邊關,莫要於居庸。其次紫荊,又其次倒馬,又其次白羊。 楊博明《戰地疏》:「去歲浮圖峪之戰,陳鳳偶據山坡而大勝,朱玉不知據山而稍挫,是其明驗。 楊博修《要害疏》,論:「紫荊倒馬之勢,紫荊雖負山臨河,不足以據一關之樞西,則白石口極為平漫,堪馳十輛。東則馬水口外臨廣谷,內無完城。且相去紫荊三四百里,倉卒有警,應援不及倒馬,則落路、吳王二口均為要害。又切近茨溝等村,臣所憂者不在紫荊正關而在馬水,白石不在倒馬正關而在落路吳王。 魏時亮察險控要,疏紫荊全恃三隘口為外戶,曰烏龍,曰寧靜,曰浮圖。宜盡寨間道加掘濠塹,惟留一路以至西水溝、拒馬河、㡌兒山、夾河口沿河上流及插箭嶺、馬水口、廣昌之橫嶺,並宜選識形險,善計畫官員備加查踏,隨地勢以築臺墩,以加橋牆。 長嶺兒口,縣東四十里。添橋兒口。縣東四十五里。 虎張口,縣東五十里。烏龍溝口,縣東六十里。今直𨽻設千總一員。防守。寧靜菴口,縣東南二十里一作東三十里,路通易州五:囘嶺。明景泰三年築城。今紫荊關設管總防緝。 口接浮圖峪、五囘嶺,即五虎嶺。 洪武六年,淮安侯華雲龍上言:「塞上諸關,東自永平、薊州、密雲縣,西至五灰嶺,凡二千二百餘里,外通隘道一百二十有奇。其官坐嶺、王平、紫荊口、蘆花寨,尤為要害,須設險置兵防守」。從之。 唐嗣聖十五年八月,突厥黙啜掠媯、檀、趙、定,出五迴道去。 侍御史桓產範斷居庸五迴道,以備突厥。 元太祖八年春,追金行省完顔綱、元帥高琪至北口,詔分兵守之,遂趨涿鹿,出紫荊關,敗金師於五囘嶺。 《水經注》:徐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迴,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迴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蛭,實兼孤山之稱,亦峻崠也。徐水三源奇發,齊㵼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三碑石,文云「太延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險途,覽崇岸之竦峙煤窰」。溝口縣東南二十五里。 忙兒溝口縣東南四十里。
81
白石營,在白石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峰嶙峋,多白石白石口。縣南二十里,路通正保。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直𨽻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守。 楊博修要害,疏紫、荊西則白石口極為平漫,堪馳十輛,故叅酌副使畢,竟容之。議於白石、茨溝議添守備。 遼太康九年八月己酉,射熊於白石山,加圍塲,使尼格左金吾衞大將軍。 葫□口,縣東南二十里。 黃土嶺口,縣東南五十里。又東南為五虎嶺。 半圏子口。縣南二十里。
82
倒馬關南七十里。路通唐縣,直𨽻設戍兵。 《水經注》:「關山險隘,最為深峭,勢均詩人高岡之病,故關受名焉。古名常山關,又相傳楊延朗倒馬於此。 漢張況為常山關長,㑹赤眉攻關城,况戰沒。 明都御史蘇祐言:「紫荊關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馬關、吳王口止,最為𦂳要。蓋二關山雖險絶,河流中斷,外恃宣、大犄角在人,故必有兵屯保安、蔚州,或於蔚州之桃花村等處方為有實。且保安桃花去水馬、白羊口為近,有兵於此,蓋不特南封紫荊之浮圖,倒馬之插箭,而亦可東為水馬、白羊地矣。若夫龍泉之外有平刑,故關之邊新築補,則勢稍緩也。 梁斗輝邊防議:嘉靖間倒馬、龍泉、故關等處增置敵臺,使烽火相望。萬厯初,馬水口、紫荊、倒馬等關建空心敵臺三百五十六座。 魏土地記:「代南二百里有廣昌城,南通大嶺。 插箭嶺口,縣南三十里,相傳宋楊延朗插箭於此。今直𨽻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守。 縣南有祭刀、插箭、白石、狼牙諸山,攀崖懸登,鳥道羊腸。 南至唐縣,由插箭嶺祭刀嶺走馬驛過唐河、倒馬關。 插箭嶺迤西南,有下塲峪,接虎伏溝。 倒馬關北為上城口。 黑石溝口。縣西南二十里。 石城安口縣西南四十里。伏虎溝口。縣西南五十里。 獨山城口,縣西南九十里。 鐵馬崖口縣西南九十里。 白道安口,縣西南九十里。又西南為大嶺口、狼牙川口。 狼牙口,縣西南九十里,相傳楊業敗於此。今倒馬關設兵防守。狼牙村在朔州,非廣昌狼牙川也。狼牙口,古名嘉牙川。 蘇祐分布人馬,疏紫荊、倒馬二關,山勢雖稱險絶,中冇,河流山形,糾亂,各該,隘口隨險分兵,勢分力弱,恐難持久。且外恃宣、大犄角,勢又在人密邇內地,易為震動。
83
黑石嶺,縣北五十五里,石黑坂埈嶺,上屬蔚州路,設把總一員防守。 明正德三年,置黑石嶺堡,𨽻宣府南路。 宣府紀黑石嶺,居蔚州南山中,距蔚七十里,南距廣昌縣亦七十里。兩山對峙甚巖。明嘉靖十六年六月,宣府都御史劉源清言:「漢塞飛狐,示天下形勢。今廣昌黑石嶺者,古飛狐也,南通紫荊、倒馬,西入大同,故戒備於兩關,不若致謹於飛狐。乃築城黑石嶺形勢,考距飛狐之口,則常山之險全矣。 《水經注》:祁夷水又東北得飛狐谷,即廣武君所謂杜飛狐之口也。晉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即此。《魏土地記》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飛狐門」。 章懷注:「飛狐道在今蔚州飛狐縣北,通媯州懷戎縣,即古之飛狐口也。 飛狐口,在廣昌縣北二十里。 恒嶺即恒山級,古飛狐口。 楊嗣昌《蜚狐口記》,北至蔚南至廣昌百四十里間,古飛狐道也。近蔚三十里,名北口,即蜚狐口。 山如兩翼分張,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鐵形,竪削如指掌。 杜登春蜚狐口考按蔚州志口在州城東南六十里,𨽻廣昌,屬蔚州。酈食其說,漢高塞飛狐之口,又驃騎將軍杜茂屯飛狐,即此。隋曰飛狐縣,宋曰飛狐軍。又張守節史記正義曰:飛狐口北,古代國也。今考之在蔚州。大同府志曰:飛狐口,今之黑石嶺也。恒志止載飛狐岌為常山之支。又考飛狐縣東北即蔚州,則黑石嶺界連飛狐岌非口也。 尹耕曰:「古以常山關為重,即飛狐岌也」。 漢建武中,徙吏兵於內地,置常山關於飛狐級。 《兩鎭三關志宣大入廣陽,惟有二門,居庸直其後,紫荊當其前,由後必於雞鳴山,由前必於黑石嶺,即古飛狐道。 北至蔚州,由黑石嶺北口峪。漢文帝後四年,寇入雲中,趙屯飛狐口。 後五年,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 漢建武十三年,命王覇與杜茂治飛狐道堆,布土石,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 唐范陽節度安祿山,城雄武,扼飛狐塞,王忠嗣力爭之。 尹耕曰:河東勁兵,而祿山以范陽為巢亂,則西上虞河,東擣其巢,故城飛狐扼之,而忠嗣先覺也。後平安、史功歸郭令為橫塞軍使,忠嗣眞智矣哉! 杜甫《漁陽詩》:「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是甫瞭燕代之大勢也。 嘉靖二十三年,俺答謀以冬深東入,用馬馱草繩,長數丈,曰「嚼馬」而飲之,水可支數日。攻膳房堡,潰垣而入,至蔚州,叩南山,見峻隘,不敢入,乃西出紅沙坡。宣府總兵郤永合五戰鋒兵尾其後,紅沙坡路坦而逺,凡五日始至廣昌,欲斬鄉導者。乃急攻三家村,殺三千餘人。會其衆食以馬疲,拔營歸而五戰,鋒之,師遇之,李彬戰死,餘奔山,陳師自遶獲免。
84
北口峪縣北七十里一綫,路通蔚州。峪袤四十里。 吳繼誠曰:兩山壁立中通一路,延四十餘里,縣北黒石嶺,西繡驛嶺,巉巖陡峻,東北九宫口、松子口、西北石門峪,皆天生險隘。 九:宮口。縣東北九宮山,蔚州東三十里。縣志曰:北有黑石、北峪、松子、九宫。巉巖陡峻,沙磧崎嶇,一線中通,兩山壁立。按黑石嶺,東踰九宮口,西踰直峪口,地始少平。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永樂十三年塞其東永寧、松子二口。 松子口,縣東北《縣。志》曰:「東北都巨嶺荒郊絶澗斷崖」。按蔚州南山一帶,巍險難行,惟此口與石門峪九宫、永寧、松子等口山峽可通往來。 大灰口 永寧口。 三澗口 石門峪。縣西北。按縣西北至廣靈縣治一百七十里,由土巷口斜山。又尹朔野曰靈丘關,即石門峪。今隘門關在蔚州西南四十里。大白山,一名石門口,置巡檢司過。東有龜峪,南通廣昌縣,洪武間,置巡檢司。 《水經注》曰:「祁夷水又東北逕蘭亭南,又東北逕石門關。關北,舊道出中山故關也」。
85
驛馬嶺西四十五里即靈邱,銀釵嶺,巉巖陡,絶古志所謂銀釵嶺、湯河峪、搶鷹嶺一旅可扼者也。
86
金坡關,宋史易州西北,乃金坡關。
87
謾尖寨,今名蔓菁寨東北三十里。 栲栳寨。西南二十五里。 孟良寨東三十里。 鬭軍寨,西南二十五里。鴉兒寨,西北十里。 對節寨南三十里,以山水枝節相對,故名。 胡核寨,即樓斗寨南二十里。 狗兒寨北四十里。 夾鞍寨北二十里。 虎頭寨北三十里。鵝兒寨,南二十里。 青雲寨,一名避軍寨,南二十五里夾山堡,西北八里。 南上屯堡西十里。 北上屯堡西十里。 留家莊堡北三十里。 金家井堡北十五里。 南韓村堡北八里。 杜村堡東南六里。 賈村堡,東北十里。 曲村堡,東北八里。 中莊堡,東北三十里。 上莊堡東北四十里。 西佛堡,西十里。 艾河堡西二十里。 西:龍虎村堡,東南十里。 猫于澗堡南五里廢。 城子村堡南七十里。 周村堡,東北十里。 團堡,東西二堡,東北七十里。 南屯堡東十五里。 香爐屯堡西北十五里。
88
陽高縣。
89
陽高縣長城東起鎭門堡,西止守口堡,新界石墩,明陽,和衛,制不懴溝墩,東接天城、駱駝巖、墩陽、和城界首。又西為雕窩崖,又西為鵓鴿、東西墩,北寺兒溝。又西為扒兒口,北接鐵裹門,迤南直鎭門堡。又西為小鵓鴿口、石人口,北直中分嶺,又西為古巖垣,凸而北北,對蘆草溝,又西為神峪。又西為馬家溝、孤山廟溝,又西為大石山,北直九州嶺。又西為雙窖溝、雙巖溝,又西為黒石山。又西為天蓬溝、寛溝、麻黃溝,又西為白石崖,北直陽和後口。又西為乾溝,北對虎隆溝,又西為寺兒溝、陡溝。又西為營盤溝,南直守口河,南陽和衛城。又西為蘆葦溝,北直石、人兒寺兒溝,以西石山側胥溝也。又西為黃石崖,又西為高長城,垣凸而北,又西為楊溝,又西為東山。北直大峪口,自陽高東山起,至大同鎭河。十五墩止胥有塹。又西為鎭口鎭河墩。垣外河、繇二墩間入,經守口堡,東南流為陽和十里河。鎭河墩,南直守口堡、守口堡,北附長城,又有堡。又西為堰兒土溝,北對天蓬溝,又西為長城水口。又西為尖山兒墩,北對雙樹、梁墩。三山墩。陽和城界止為垣四十里。 今𨽻鎭門堡守口堡汛。
90
明靖魯堡制鎭魯墩,北直旋風梁,東接陽和、尖山、兒墩、靖魯堡界首,又西為鎭湖墩長城址南有土溝二:北直南山墩。又西為宋家溝。東土溝一:西土溝。二胥:在長城址南。又西為雕窩崖。北直口外黑山。又西為莊兒溝、碾兒溝、紅土溝、土溝,凡三胥:在長城址南、紅土溝,南直靖魯堡。又西為土關兒長城址。南有土溝一,北直平土山,又西為北車房。西有小關,三岐道北出,北直碾兒溝,又西為水泉兒長城址。南有土溝一,北有望海墩,又西為定遠墩,北通將軍口,又西為沙溝,垣內有土溝,又西為舊新界石墩,北直大尖山長城址南有土溝二。靖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七里。 今𨽻守口堡汛。
91
鎭門堡,東北二十里。大同府東北一百四十里,東至天城衛界四十里,西至守口堡四十里,南至陽和衛界三十里,北至邊牆半里。西南到縣治二十里。 明分駐操守一員,東路叅將所轄,北至邊牆,為鐵裹門、鐵裹門左右有鎭門,東西墩鎭,門西為小鵓鴿峪口、石人口鎭,門東為西將軍大鵓鴿峪、西大鵓鴿峪口,東將軍雕窩崖。不懴溝墩,乃陽和界首也。 東有陳家溝水,自口外入,經堡東南流入白登河。 門南為扒兒口。 嘉靖十五年九月,俺答繇陽和、瓦窰、水峪、鐵裹門口入。 葉向高《詹榮碑》:明年,俺答復犯中路鐵裹門、鵓鴿峪,且將深入嚴兵遏寇衝,而遣游騎四出邀擊,斬獲甚多。 明嘉靖二十四年,總督翁萬達自朔州移府陽和,曰鐵裹門、水峪口、鵓鴿峪非得勇,將守之,不可增設鐵裹門諸隘戍兵。八月,總督翁萬達遣故總兵張達將左部儒士尹秉衡、生員張霆佐之。降者火力赤、千戶烏馬勲為之前援。鐵裹門以其夜至隘。既而俺答果至,達、秉衡挽強弓射卻之。攻盡日,益力,戰多發毒火炮。秉衡善袖箭,袖箭長尺許,發以竹筒,剽疾而深入,中人騎皆沒,羽寇即得箭,箭短不及絃,無能反也。相駭以為神,乃去。 翁萬達遣故叅將張鳳將右部,薦送王邦直生員成諧佐之,勇士王國順、王國臣,千百戶李瓚、劉欽、李尚倫為之鋒,援鵓鴿峪。寇攻鐵裹門,不得入,益合衆攻鵓鴿峪,鳳邦直亦射卻之,寇益合。成諧曰:「若寇遶山下,絶汲道,是坐困也」。躍馬前,鳯等不得已繼進,分衆結方陣拒之,斃其酋,寇謀解去。已而憤曰:「南軍不數百,我軍數萬」乃益合鳳死之。邦直等衝突十餘陣,殺傷寇五六百人,皆力戰死。寇舉邦直大刀羡歎之,每食必祭,曰「大刀那顏云」。 朱睦㮮王邦直傳:王邦直,字國寧,磁州人。父潺,府谷知縣。邦直生而駢脅,有神人稱王千斤。弱冠,補州學生,食餼。嘉靖二十一年,兵科都給事中戴夢桂薦於朝,命詣大同贊議。總督侍郎翁萬達以國士遇之。再踰年,寇警,萬達使邦直同叅將張鳳率義兵五百人出塞外覘視,抵鵓鴿峪窺山上,賊數十騎往來,邦直蹙而擊之,無子遺者復見山下,賊百餘奔焉。邦直與鳳謀,可悉取殲之,從者曰:「千斤將軍功奇矣,可勿逞」。竟飛騎以往,踰谷口數里,忽至大陸溝中,伏兵約三萬餘騎,列兩大翼而陣,邦直激衆奮勇,以矢石急擊,而身引弓射殺賊首,賊憤,合圍七重,戰七日夜,邦直斬寇千餘級,㑹天雨雪,矢石俱盡,邦直潰圍而出,檢義兵從者,惟王國順一人耳。邦直嘆曰:「鳳既亡而吾獨存,恥也,異日何面目以見軍門!」遂䇿馬復入賊營,力竭被害,寇故壯邦直環其尸相視,嚙指,翌日遂引退。既而有自寇中還者,云諸部落皆悲泣,謂是役死傷不勝紀。自是寇數年不敢犯,亦懲之之故。萬達疏請錄䘏,官為立祠,與張鳳並祀,而以李尚倫等八人袝贈邦直都指揮僉事,䕃子化熙為潞安正千戶,世襲邦直號千斤。 趙炳然與谷聚菴書,近見圖本,詳於墩臺,而略於山口。昨問城至鐵裹門、鵓鴿峪,按圖索跡,茫無所考。今欲訪求如某堡、某峪、某口、若干里,至某堡、某峪、某口東四,南北各堡各峪各口,各若干里直達之交界處,所於山險平川,并通賊大路,明書其地。又如某處南犯若干里,至某處有何水草可資,有何山險可伏,以次而南,將犯某關之內。又如某壁某城或可儲可屯,俱明白註數於城堡之類,則通賊險易可守,可伏,便一展卷,如視諸掌。白□峪大口東北三十里,東西一百餘歩牆,高二丈五尺。
92
虎峪口東北二十里,東西十五歩牆,高一丈,白□峪小口東北一十五里,東西一百餘歩,牆高二丈五尺,鵓鴿即石□峪二口也。
93
守口堡北少西二十里。大同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至陽高衛邊牆三里,西至邊牆二十里,南少東至縣治二十里,北至邊牆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東路叅將轄。 守口河自堡東邊牆入。 北至邊牆,有馬市樓。邊牆外有清涼嶺、風洞、虎兒山。東北有猴兒山。守口西接靖魯堡,東連孫家堡堡北墩。又有堡邊牆外為大峪口。 嘉靖二十二年,總督翟鵬言:「大同自有五堡:北邊少事,五堡以東,直抵陽和。五堡以西,直抵老營堡,欲於其地通鑿長塹,遇有山石,則砌石為垣,斬崖成險。今計鎭邊堡至陽和後口三十餘里,相應鑿塹。鎭河堡至老營界三百九十餘里,鑿塹者十之九,為垣者十之一。垣高闊,以一丈二尺塹深闊,以二丈為式。 嘉靖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疏:「大同、陽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山,鑿塹添墩,少有次第。然陽和開山口以東,原未設險,拒守不便。其大小鵓鴿峪、鐵裹門、水峪、瓦窰等口,舊惟斷塞山口,少阻零抄,若遇猖獗,必難止衝議。自陽和山口起,至宣府西陽河鎭口臺,止為垣九十五里有奇,內外塹二皆如之。敵臺一百五十四,垣高闊以三丈,頂收以九尺,外塹深闊以一丈底,收以五尺。敵臺闊視垣加二丈,高視垣,加五尺為式。工役則垣塹人日七分。臺門五百人,日一座,五萬人兩月可成。
94
陽和前口,西北十五里,東西十五歩牆,高一丈八尺,將軍口陽和前口東北二十里石牆高二丈,又東二十里為陽和後口翠屏山在縣北十里,北連塞外陽和衛諸口,胥附山麓。陽和後口南北六十歩牆,高二丈八尺。 明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命西寧侯宋瑛充總兵官,督鎭守大同,朱冕、石亨等禦之。時中官郭敬監軍,諸將皆受制戰。陽和全軍没,敬伏草間免,瑛及冕皆死。 石亨戰陽和後口,敗績,行都司許貴力戰得出。
95
靖魯堡,明分駐守備一員。 翁萬達分別垣、工疏,大同自東陽河、鎭口臺起歴北中二路,抵西路丫角山止,延袤六百四十餘里。二十五年,大同修完東路鎭口臺,起至陽和開山口,止一百三十八里。今所議修大同,則自北路靖魯堡至西路丫角山五百餘里。二十三年,發銀砌石與二十六年量,倩戍軍陸續幇砌,而間多低薄不稱規制者。 翁萬達曰:陽和、天城,山口深曲,岡崖擁隔,列戍之兵限於一隅耳。寇騎登高,最稱利便,一處失防,則諸口之兵盡為守穴鼠矣。威寧口西北七十里,東西六十歩牆,高一丈五尺。 李承勲防禦大同、疏威、寧海、子離、宣大二鎭,不遠尅期可到。 《雲中古志》:威寧海在大同城西二百二十里,其遶北而東者,乃其發源也。 遼太宗西徙,橫帳、居庫、列伯出鈔雲、朔之間。
96
白登山東南二十里 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縣,遺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白登堡,明永樂九年築,周二里一百八十歩,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門二。 堡南有白登河,前後堡多茂林。 《通典》:雲中有白登、單于臺,漢武自將待邊處。 金志白登縣,本名長青,大定七年更。有白登採掠山。 冒頓得韓王信,因引兵南踰勾注,攻太原,至晉陽下,漢高帝七年十月,自將兵往擊之,會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冒頓陽敗走,誘漢兵逐擊之,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劉敬言此必欲見短,不可擊,上怒,御史成,進諫,不聽,悉兵多歩兵三十二萬北逐之,上先至平城,歩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騎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上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冒頓先與韓信將王黃、趙利期而兵久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開圍一角,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寇不覺,陳平請令士皆持滿,傳矢外嚮,乃從解角直出,得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去,漢亦引兵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應劭《風俗通》: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遣人遺閼氏,云漢美女如此,今困阨,欲獻之。閼氏畏奪已寵,因謂單于曰:「漢亦有神靈,得其土地,非能有之」。於是開其一角,得突出。顔師古曰:應說出桓譚《新論》,蓋譚以意測之,非記傳所載。宋嘉定三年八月,金行省遷嘉努完顏呼沙呼至烏沙堡,未及設備,元兵奄至抜烏沙堡,乗勝破白登城,遂攻西京凡七日,呼沙呼懼,以麾下棄城突圍逃去。元以精騎三千馳之,金兵大敗,遂取西京及桓撫州。 嘉定九年二月,金西京副統程琢以私財募集壯士二萬,復取渾源、白登,駐師𢎞州,欲圖恢復。 明洪武七年正月,李文忠駐代縣,分遣諸將北發,指揮景出、白登敗寇軍,擒其國公博羅特穆爾。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吉囊得入鵓鴿峪,南至陽和川。總督翁萬達自督諸軍出陣,而遣勁騎伏白登村,檄總兵周尚文曰:「急提兵自二邊遮其歸路」。是日,寇置陣,萬達令開壁門,中軍振鼔作樂,不之顧,而潛伏死士於兩腋,令曰:「寇叩壁」。炮發,兩翼橫衝斷之,左翼拒外,右翼拒,內又偃諸炮及毒火銃數重於壁門,寇乃移陣還。兩翼追之,幾造其壘。周尚文得檄,馳至陽和山,後計曰:「此去陽和六十里,夜不可進,須曉發,恐不及寇,連戰疲矣,可先聲懼之,令喊於軍者三」。時靜夜風猛,聲聞山前四鼓,寇拔營遁,兵追出,塞不及而還陽和,禾畜胥無失遺。
97
東井集東八十里通直𨽻西寧界有上堡、下堡高山。衛城明天順二年築。
98
國朝順治三年廢。
99
高柳塞,漢高柳塞,在陽和北八十里,為今開山口。㩖風崖迤北地,即唐青坡道,蓋所以東應帷臺嶺,北偵威寧海彈汗山而西,控平城縣之平原曠野也。 《唐地理志》,雲州有青坡道,為出兵路《金志》:長青坡山即今翠屏山、青坡山也」。漢景帝中三年,中尉魏不害屯高柳塞。 建武九年,討虜將軍王覇與大司馬吳漢、橫野大將軍王常、建義大將軍朱祐、破姦大將軍侯進等五萬餘人,擊盧芳將賈覽、閔堪於高柳塞北,遣騎助芳。漢軍遇雨,戰不利。十年,上谷太守王覇復與吳漢等四將軍六萬人出高柳擊賈覽。詔霸與漁陽太守陳訢將兵為諸軍鋒。塞北,左南將軍將數千騎救覽。霸等連戰於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斬首數百級。十六年十月,盧芳入於高柳。十一月,封為代王。十八年四月,芳復奔。二十一年,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至高柳,行視障塞,復出五阮關掩擊烏桓逃避援還。 延光二年七月,鮮卑寇高柳。三年秋,鮮卑其至鞬寇高柳,擊破南部,殺漸將王。 鮮卑檀石槐立庭于彈汙山,歠佐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餘里,兵馬甚盛。熹平六年,遣䕶烏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䕶羌校尉田晏出雲中,中郎將臧旻率南部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鮮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衆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各將數千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地形志》恒州高柳郡,永熙中置。領縣二。
100
貓兒莊堡北一百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二里四十歩,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牆,高一丈五尺,乃陽和衛哨馬營也。
101
馬營、河堡,縣東,明駐操守一員。關頭堡北七十里。明宣德間築,後廢柳林堡。 楊家堡。 陳家堡。 管家堡。 太平堡。 吳家堡。 莫家堡。 鎭門堡。 水磨口 榆林口 孫仁堡。 都司口。 重興鎭。 青順堡。 上富家寨土嘴口。 田家寨。 趙家寨。 古城寨。 漫流寨,永安堡。
102
天鎭縣。
103
山西長城,明時大同鎭自天城衛東界牌墩起,至右衛孔家溝墩,止為自東而西之垣。自孔家溝南黃草梁墩起,屬山西鎭汛,自孔家溝墩南至朔州,轄修理墩務,內了角墩,為自南而北之垣。自了角墩西老營堡五眼井墩起,至偏頭關小莊窩墩止,又為自東而西之垣。自小莊窩西南老牛灣墩起,至卻胡墩止,又為自南而北之垣。凡山西鎭界垣二百五十五里,其餘胥大同鎭界也。
104
大同府長城東自府境邊界接直𨽻宣化府懷安縣邊界李信屯起,西至府境天鎭縣縁邊東陽河堡界二十三里,新平堡界一十三里,天城界七十二里,西至陽高縣縁邊陽和界四十里。靖魯堡界二十七里,西至大同縣緣邊鎭邊堡界二十五里,得勝堡界二十二里,鎭魯堡界二十九里,鎭河堡界二十一里,西至朔平府左雲縣拒門堡邊界,共沿邊,長二百九十四里。
105
天鎭縣。長城東起東界牌墩,西止駱駝巖墩,明東陽河堡,制東界牌墩。東陽河堡界首,東接宣府西陽河堡西石垜墩,乃宣、大兩鎭之界也。又西為井溝墩,又西為斷溝墩,又西為大溝,又西為黃草坡墩,又西為紅山墩,又西為斷溝。東墩直黃窰後口,又西為寛溝、西墩。西有敵臺,南直陽河,南平定堡,又西為尖山墩,又西為深溝墩墩,北對口外尖山。又西為馬道溝墩。又西為雙山東西墩,南直陽河,南東陽河堡。又西為乾柴四墩,南直陽河,南董家莊、董家莊,南東紅沙巖,西石壑子,胥有墩。又西為乾柴三二墩,又西為乾柴大墩,東陽河堡界止為垣二十三里此明時制墩在長城上,即守兵鋪也。凡云北對北直某地者,皆口外地,西對西直亦同南對南直者,乃長城內地也。尚有小墩在大墩左右,不具列為垣者,即長城牆也今𨽻新平路汛。 東界牌墩宣府接界宣府垣多石砌,大同胥用土築。
106
明新平。堡制犂牛兒東西墩東接東陽河、乾柴大墩、新平堡界首。又西為花豹溝,西有敵臺。又西為平虜二墩,北對雙山兒墩,又西為木𤓰墩。長城折而南,南直陽河,南新平堡、新平堡。東南有艮山墩。艮山東有塹距山,西有塹二,距山艮山。東南又有望遠墩、木𤓰墩,又西南為駝山墩,又西南為平虜。西:墩陽河之水,繇垣暗牆入河。南有寧朔墩、寧朔墩,南有保平堡,又西南為折腰墩,又西南為長城墩,又西南為北乾水、東墩長城,復折而西。又西為乾水二墩。北直陽河外,舊集寧海。又西為北坡。南有二郎山,又西為大水口,又西為鼠尾牆,西有敵臺,北直舊榆林縣。又西為雙溝兒三墩,北直陽河源。又西為鴉兒崖,北直小青山。又西為古路三墩,南直枳兒嶺。又西為石門垣,內有歡喜梁,又西為沙圪塔,北直沙嶺。又西為琵琶嘴,又西為牆頭墩,新平堡界止為垣一十三里。 今𨽻新平路汛。
107
明天城,衛制暗窩梁墩,東接牆頭墩,天城界首西為土關兒頭,又西為大小鹿角溝,又西為雙圪塔二墩,又西為雙濠。又西為紅沙巖,垣內有西土地巖。又西又為大小鹿角溝,又西為水頭,北對高山墩。又西為黑圪塔,垣內有得勝墩。又西為井溝梁,又西為大小梁巖,北直水峪山,又西為王展溝。又西為歡喜梁犂兒坡,南直福祿山。又西為鴿子崖,北直鄧草站,又西為小深巖,又西為大深巖,北直舊集寧城垣內少西南有瓦窖。又西為火燒溝,北直清涼寺,又西為南坡垣,內有界牌前後墩,又西為斧刃山,又西為伏路巖,又西為盤道梁,又西為鷄窩梁,又西為虎龍溝,長城折而少南,又西為水磨口。舊墩復折而西南,直鎭口堡,又西為水磨口、新墩水、磨口、新舊墩中有關。關外自趙三溝起,至石家梁止。又有重牆暗門,自水磨口墩起,至不懺溝墩。長城外有塹。又西為鹿角溝,北直威寧海子,又西為甎磨口。又西為大節溝、榆林溝,北直寨子山,又西為水峪口,北直蘆葦溝。又西為日流溝、李官人溝、石隔溝、酸流溝,北直水峪後口,又西為窰兒溝,又西為駱駝巖墩。天城界止為垣七十二里。今𨽻新平路汛。
108
東陽河堡明都御史韓邦奇曰:「李信屯宣府咽喉也,且其地兩山俱盡,又為大同接境。嘉靖初,遂城李信屯翁萬達曰:大同東路山北東陽河橫直邊牆二十八里,接連宣府西路之西,陽河係一膜之地。舊又有西路防秋列營馬軍。其去大同東路,山南之天城、陽和,則隔高山六七十里或百二三十里,險仄難行。舊又無東路防秋列營馬軍倘有犯東陽河,而必待大同列營之兵歴天城、陽和踰山北以為援,其勢必遲三日,安知一二日之內不受困耶?若宣府西路西陽河之兵,則呼吸可至,應援甚便。即勢或重大,亦賴以支持一時而遠者可及繼也。
109
新平堡,東北六十里。大同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東至直𨽻宣化府西陽河堡界牌界二十里,西至邊牆二里,北至邊牆五里,西南到瓦窰口堡。石塘坂汛舖三十里。 古為榆林縣地,𨽻集寧郡,後䝉古駐牧。明嘉靖十五年,都督周尚文㑹題修邊一道,收入版圖。二十二年,建土堡。隆慶四年,裹甎,周三里六分有奇。連女牆高三丈五尺。門二:東曰拱化,北曰新遠東甕城,三英祠,祀周尚文、郭琥、麻祿、新平。堡南少西有保平堡。東有東陽河堡。東南有平定堡。平定堡東有東界牌墩。又東則宣府西陽河堡界西石垜墩矣,西石垜墩,北為野馬川。 新平堡東南為平定堡,新平堡西南為保平堡,又西南為樺門堡,在長城之外,重城之內,所謂城外四堡也。平定,一名平遠。明置新平路叅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轄新平、平定、保平、樺門四堡,並援兵營、老家營,共三千一百五十四名。 明新平路馬騾共三百九十一匹頭。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營野馬川,尅日戰。陽和總兵馬芳禦之新平。度寇且遁,急乘之,斬級益多。衆方賀,芳遽䇿馬,趣守險而身斷後。頃之,寇果麕至。芳戰益力,寇乃去。 隆慶中,俺答大入,掠山隂、懷仁、應州將吏並獲罪,獨新平堡叅將麻貴與兄副將錦拒戰有功,受賞。 萬厯二年,黃台吉改貢市於新平堡。
110
保平堡,新平堡,西南至城七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平遠堡至城七十里,直𨽻西陽河堡界。
111
長勝堡北六十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五百六十丈,壕深一丈。門二,乃天城衛、哨馬營也。楊博疏查天城衛壯夫武文等奏,要比照大同五堡事例,除已成平定、平遠二堡外,再將舊棄長勝一堡,募民塡實,每堡安夫三百名,撥官操守,不動官糧等因已經查,勘是四堡之外又收長勝堡也。
112
張仲溝長城繇迤西折迤西南,又繇迤西南折迤西張仲溝,乃復折迤西第一溝徑。
113
李兒溝長城復折迤西第二溝徑,枳兒嶺東三十里大同接宣化驛路始此建堡。 明成化十九年秋,朶顔繇西陽和枳兒嶺入順聖川永嘉堡,至城四十五里。嘉靖三十七年,建萬厯。十九年裹甎,高三丈六尺,周三里四分。 火路墩臺一座,明設操守一員。
114
瓦窰口堡,縣東北五十五里。大同府東北二百十里。東至直𨽻懷安縣界三十里,西至邊牆八里,南至天鎭縣界三十里今無界,北至邊牆十一里,西南到天鎭縣治三十里,東北到新界堡三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 金貞祐二年,武器署丞珠嘉臣嘉救集寧有功,鎭寧堡。明嘉靖四十四年建。隆慶六年裹甎,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 分邊袤一十三里,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內滅虎口、白羊口極衝。
115
白羊口一作「白陽」,縣北少西三十里,東西六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116
榆林口西北三十里白羊口,西東西五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117
甎磨口,西北三十里,南北五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甎磨口墩西十三里,為陽高縣界。不懺墩北對邊牆,外滅虎墩,即滅虎口也。
118
董窰口至城四十里。
119
鎭口堡北對水磨口,明設操守一員,水磨口西北三十里,榆林口,西南北五十歩,高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並築長城,宣府西路洗馬林、西陽河兩鎭接境也,始大同、長城,議自高山口遵山麓而東,至水磨口,又至李信屯,以與宣府接,雖土地平坦,易城而界西陽河于外,宣府都御史孫錦曰:「是棄西陽也,堡中生齒數千家,膏腴地且千頃,若之何其棄之?然使大同邊北出,不界西陽河于外,則山險中斷,應援不便」。大同爭之,持議不决。四月,總督翁萬達曰:「地不可棄兵,必有援狥宣府疆域,而置大同戍卒于絶地,是不恤大同也。便大同應援,而置宣府西陽河于境外,是不恤宣府也。若地狥宣府,兵便大同,是為兩得」。乃修邊自水磨口而東北,踰山至馬頭兒地,又度溝而北至宣府鎭口,臺邊戍屬之大同,而以應援責之宣府,著令曰:「居常戍不備,罪大同有警,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牆下,應援者罪」。宣府議乃定。總督翁萬達議曰:「大同邊牆,先議自開山口遵山南而東五十里至於水磨口,又東八十一里至於宣府李信屯之北,地名紅土臺一百三十一里有奇,坦然皆平地也。今議自開山口至水磨口,仍照舊擬,自水磨改從東北踰山崖六十里至於馬頭兒,又趨平地渡溝而北一十里,又東一十八里至於宣府西陽河界之鎭口臺,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則宣府西路西陽河既得藉一面之防,省十里之力,而李信屯以北常戍之地,亦可掣免。
120
威寧海王瓊曰威寧海子,在大同、宣府之間。 明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大將軍仇鸞帥師出塞,襲俺答於威寧海,敗績而還。 隆慶四年,大同總兵馬芳出右衛,與俺答戰于威寧海子,破之。
121
夾石溝南一百三十里,廣靈界火燒嶺西南一百十三里,廣靈界建堡米薪關堡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壕深二丈,門二。方城堡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壕深一丈。門二。上畔莊堡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
122
蕭牆堡東三十里。 下營堡東二十里。 上營堡東二十三里。 于西堡南四十里。 興隆堡,舊名蝦蟆窊南七十五里。 鎗架營南七十里。 龍池堡南八十里。 馬營堡南一百里。 堿家堡南七十里。 温小堡南七十五里。 後谷堡南六十里 欒玉堡西四十里。 東雙寨西四十里。 南河堡西二十里。 娘子城西四十五里。 石厰寨西三十五里。 王進堡。西二里。 谷前堡北五里。 谷後堡北八里。 東馬房北二十里。 沙屯堡北二十五里。 西馬房北二十里。 大營盤北七十五里。 四方墩,北五十五里,三墩子至城三十里。 王家墩北三十五里。 李家寨北三十里。 石嘴墩北三十五里。
123
興和路,齊天保六年,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餘里,蹟在宣德、興和西,即天城也。今舊榆林縣北有古長城遺跡。 宋景定三年十一月,元置隆興府,治撫州,割宣德之懷安、天城屬之,號興和路。 懷安縣。晉置天城縣,遼置新平、尢近興和。元至正十八年九月,關先生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明洪武末,調大興衛左所來守興和,是為興和所。永樂元年,以興和無援,移置宣府鎭城。
124
山西通志卷十一
URN: ctp:ws53921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