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71-代疑續篇卷下

《71-代疑續篇卷下》[View] [Edit] [History]

1 代疑續篇卷下
2 武林楊廷筠著
3 晉江張賡較閱
4 第十三節 茹苦
5 夫愛逸惡勞,喜順憎逆,西賢獨非人情哉乃其自遠而來,茹苦特甚。其在本國,歷試諸艱,始稱教士,吾猶不及知也。據其聰明特達,在國俱享名位。去彼尊安,就此羈旅,則有拼舍之苦。父母兄弟,永世不見,則有別離之苦。渡海三年,驚濤怪颶,則有魚腹之苦。及抵中國,語言不通,文字不習,則有喑啞之苦。語字粗通,應接生澀,受侮受譏,則有屈抑之苦。衣食自營,久長難繼,額糧愆限,並日猶艱,則有空乏之苦。亥息寅興,每旦對越,每時功課,應酬作務,無複停晷,飲食睡眠,常不遑暇,則有形劬之苦。以我華言,譯彼西學,一字一句,十數推敲,則有神瘁之苦。為人解罪,自鞭自痛,人不見知,則有形神俱敝之苦。而至於道之未信,學之未傳,一腔大苦,尚不與焉。
6 凡人矯性拂情,茹荼習蓼,其意定有所為。農夫水耕火耨,黎黑胼胝,為得糈也。商旅航海梯山,披霜帶霧,為什一也。學人螢牎雪案,刺股懸頭,為得官行志也。將帥立矢石,犯鋒鏑,入不測之戰陣,為得功封拜也。彼皆為其事而效立見,多者數年,少則期月,猶有不能待時,厭棄中輟者。西賢來此,何所為哉?不婚不宦,於世無取,絕利絕名,於心無營,即一身所需,如飲食衣服等類,盡皆視為可有可無之物,第取日給,勿至殞生。而以其身備歷諸苦,安然不辭,不惟庸眾無能測度,雖在賢智亦且驚疑。疑則多猜,猜則增幻。本為絕俗之韻,反云不近人情。夫云不近人情者,疑無此操行也。今真有此操行矣,當敬禮否?疑無此志願也,今真有此志願矣,常嘉與否?又疑遠裔無此學問,末世無此人品也,今學問人品,一一皆真,當折節納交否?孔子嘗以「直諒多聞」教人取友。孟子又以「鄉國天下」教人友善。豈謂益友見前,善侶接跡,顧弁髦而棄之,瓦礫而擲之耶?
7 或曰:諸士誠賢,何必太苦?所說諸苦,得無游揚過甚歟?
8 曰:諸儒隱德,愧未能揚,曷云過甚?夫妄証之誡,西學最嚴。譽言過實,彼所不受。若過譽,是先犯違誡之罪,亦何所利焉?諸賢者,所謂耶穌會士者也。耶穌立教,主於忍耐謙讓。其在世三十三年,無日不在困境,為世立表。《萬日略經》中所載,即其言行與其受侮受辱事也。諸賢仰法耶穌言思行為,一一只奉教旨,常恐其不至。故耶穌守童貞,彼即終身不娶。耶穌守貧困,彼即棄絕貨財。耶穌奔走如德亞諸國,彼亦涉遠敷教,不敢寧居。耶穌奉罷德肋,晝夜默對,喘息不離,彼亦七時功課,遵行聖教所垂諸規。乃至耶穌以身贖人罪被釘十字架,則更無時不痛切景慕,欲多積苦行以酬之。凡遇窘難之來,不厭其頻,不辭其劇。若稍處順境,則惟恐主或棄予,反有踧踖不自安者。人言諸賢來此何為?此正其所為也。果有何事?此正其所事也。亦有何得?此正其得之大者也。大抵論凡人,可以常情度之。耶穌教會,專明超性學問,思議所不及,見聞所未有,即好學敏求之士,亦僅得其崖略云爾。西書曰:窘難者,益德之資。又曰:市天國之價,艱難而已。是可深長思矣。夫世方以美好盛麗,為人間之天上。彼乃願受艱難,豈人情哉?凡人處順境而肯為善,不肯為惡,此其所肯或為境使,未必本性然也。如醉飽之人,不思飲食,非為淡薄,無可加也。疾病之際,不思淫欲,非為貞潔,力不能也。富足之家,不務攘奪,非為廉介,無藉取盈也。惟枵腹不羨饕餮,壯強不邇聲色,窘乏不取貲財,方為真實德行。若此德行,不經磨煉,何繇得來?故處順之人,其心放,其缺浮,偽德容易夾雜,溢情每難把持。惟遭遇逆境,不知經多少拆挫,幾許動忍,於是乎,思返本初,又複增益未能此,豈可望之常人乎?歲寒知松柏之後凋,疾風知勁草,烈火識不滅,凡此皆真德行之切實明驗也。雖然世人受苦皆是患難之來,推脫不去,故不得已而受之。如西士者,豈推脫不去者哉?在家鄉俱以名德推重,何不可安坐而享?乃謝繁華而受落漠,去逸樂而就奔波,舍尊榮而取卑屈,蓋自其出門時,已辨及此矣。可見種種茹苦,乃其夙念所甘,非偶然相遭之謂也。即為教而致命,效法耶穌之上善,時時不去於心,何論眼前區區哉。孔子云:志士不忘在溝壑,諸賢洵可稱志士矣。乃知耶穌教人茹苦,正愛人之極思,成德之妙術,直捷簡徑,包貫無限道理。此造物主之教,所為大異於人立之教也。
9 或曰:耶穌既是天地之主,何不大顯神通,化導更易?何必自受苦難?苦難而可加,不足為天地之主矣!
10 曰:耶穌初願,原欲以我自苦,於以利益群生。若使全顯神通,則為世所尊崇,不能受苦,願力不成矣。且耶穌降世,欲以身示表,教條諸事,亦欲賢愚可共能。設專露其本性,人類何從而仿效萬一哉!迨夫救世功畢,傳教有人,乃始升天。於時大顯主性,與人相接,凡四十日,更為極神極異,傳載於《萬日略》等經。蓋有此後之神異,乃益見前之晦跡,大出人情之上,是可默識無疑矣。
11 第十四節 識祈
12 古來中華祀典,大都多報而少祈。報者,敦本之正念。祈者,或願外之私情。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制為郊祀,秩於山川,遍於群神,為萬物所而已。治室先宗廟,治器先俎豆,治服先祭衣。為人類報而已。而祈則輕矣,如祈年,祈穀、祈先蠶、祈晴雨雪,皆為從而普祈。禮私而情公,古帝王所不廢。然不列於正祀,若高禖祈嗣,全屬私情。史載履跡吞卵,固已明識其荒唐矣,豈如後世,專以私祈為急務,而祀禮反闊略焉。或廢而不舉,或舉而不虔。末流之弊,至於師巫邪術,妄談禍福,祈禳繇己,大言不慚。至謂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免疾厄禍災即免疾厄禍災,不問生平是善是惡,但有錢財,即得如願,矯誣不情,莫此為甚。西賢則不然,謂賞善罰惡,造物主之大權,人力何敢僭幹。福之將至,蓋有不求而得,求而不得者矣;禍之將至,亦有避而不免,不避而反免者矣。此皆造物主陰隙其間,毫忽不爽。大善有特佑,大惡有特譴。生前多已顯應,無有差池。其餘平善平惡,人生常有,亦必看其能守不能守,能改不能改,直至命終,總計一生淑慝,而後賞罰加焉。未可以人世之淺禍淺福,指為酬報之具也。況世鮮完善,善之中容有隱慝,法亦當懲,乃以在生輕禍,削其微愆,淨留全善,死後徑升天堂也。世鮮極善,亦鮮極惡,惡之中容有微善,法亦當賞,乃以在生輕福,酬其小美,所餘全惡,死後徑入地獄也。故西賢謂惡人受福乃大不幸,善人蒙災反為大祥,實有至理,非慰勉虛辭也。但所謂善人受枉,必其積善本,真泯跡不露,人莫我知,而有橫逆之加,乃可當此。苟善名昭彰,已屬陽德,人稱人譽,即享顯報,倘有警戒,益宜猛修,豈得附於削罪之例,便自寬怠乎?西賢燭知此理,凡旦夕默朝,別是一種祈響。世福世禍人情視若甚重,彼獨不入其心,惟祈賜我「額辣濟亞」,譯言「天主寵佑」加我力量,思或啟之,行或翼之是也。凡人有善不能遷,有過不能改,即遷且改,亦多不能勇往直前,以收全益,此曷故焉?其力量不足也。此力量父師不能益,經史不能增,神明不能擅與,惟造物主有其權常默默鑒佑之。造物主於富貴壽考、康寧男女等福,皆肯與人,獨「額辣濟亞」,未嘗輕與。緣富貴等類俱是小福暫福,上主所輕,善人可得,惡人亦可得。惟「額辣濟亞」則善人獨有,惡人無分。大善大佑,小善小佑,允為天路階梯。身苟被之,三公百年,猶如塵細,何世福之足云哉?身苟失之,覆宗滅祀,猶為浮煙,何世禍之足云哉?蓋嘗比之天官之權,可以祿人,可以爵人,未若天子之命賞也,矧天堂永福之賞乎?刑罰之司,可以殺人,可以僇人,未若天子之誅討也,矧地獄永殃之罰乎?以此為思,人世真同逆旅,天算揔具羅盤,暫福非福,暫禍非禍,大期將至,嚴審必然,人當及早知祈矣。
13 第十五節 跖實
14 世間事皆實事,理皆實理,生則實生,死則實死,成則實成,毀則實毀。中庸之道,無有不實,故謂之至誠。為世之執著者,不知變化。故又教之以虛,虛乃實有之進步。如所謂有若無,實若虛是也。非離卻實有可為虛,亦非單仗虛無可以立教也。蓋古今道術亦多端矣,其流莫盛於二氏,亦莫敝於二氏。夫二氏虛無之教,固自有說,何至搰亂天下,遂敝不可返哉。蓋虛無者,義理之一,則亦奸偽之淵藪也。古人知其然,故言道必曰「費而隱」,言誠必曰「微之顯」。費不離隱,微必云顯,兩端並舉,實無奇,實至當,斯無敝也。若止揭一虛無,何所依據?但持論摽奇,登壇或能動眾,又且名流為之標位,而譾儒究之不了,故偽者借以立名,巧者因之取捷,一唱百和,靡然從風,而遂成江河莫返之勢矣。憂時君子,挽回無術,不得不亟以跖實救之。夫儒者立誠慎獨,何非跖實顯行,但久為影射者所竊據,曷若取西來天學,與吾儒相輔而行乎?西賢之行皆實行,其學皆實學也。以敬天地之主為宗,即小心昭事之旨也。以愛人如己為事,即成己成物之功也。以十誡為約束,即敬天愛人之條件也。以省愆悔罪為善生善死,即改過遷善,降祥降殃之明訓也。近之愚不肖可以與能,極之賢智聖人有所不能盡。時有課、日有稽、月有省、歲有簡察,循序漸積,皆有實功。一步蹉跌,即為玷缺。如是乃為實學耳。嘗觀道理真者,歲久必不可變。蓋自上古以來,聖聖相傳是也。二氏悠謬其說,原無確理。其流之敝,途徑分岐。甲以為可,乙以為否;前之所是,後之所非;昔日神奇,異日朽腐;此方殘沈,彼方嘉羞。即一人之身,一家之學,而且始終異態,不能堅執焉。既無實據,徒逞奇袤,質諸隱衷,亦自不安,所以其說屢易。夫說之屢易,必非道之至當者也。西賢之學,本之窮理,究之達天。其所言愛己愛人,皆跖實做事,自盡本心。是以口之所言,即躬之所履;外之所踐,即心之所思。經典如是,敷教亦如是;初來如是,歲久亦如是;一人如是,儔眾亦如是。原無希冀,既不必遷就以從時;原非欠缺,亦無待更端以補綴。觀其持論之同,歸向之一,真若水流注海,萬折必東;巨石懸空,一直隕地,必然而不可改移者。何也?實故也。惟實則信之堅,惟實則見之定,惟實則守之一。吾與西賢游處二十年,欲伺其一念、一言、一事之不實,而不可得。學道者,欲安頓自己性命,了當自己生死,不實地是蹈,而騖虛以惑世,欺人乎,自欺乎?禍世乎,自禍乎?畫師畫仙,畫佛畫鬼怪,易以見奇,然幻而不實。若夫畫人物、狗、馬、花、鳥、山、水,一筆稍差,有眼便識。彼外道者流,仙佛鬼怪之畫也。西賢之書,人物、狗、馬、花、鳥、山、水之畫也,賞鑒家當自得之矣。
15 第十六節 別似
16 宇宙獨有至真無假之理,常存不滅,而此外似是之非,每足亂之。三代以前,道統在上。帝似皇,王似帝,似之正也,至霸而假矣。三代以後,道統在下。衰周之世,有楊墨,似儒者也。秦漢以來有佛老,似楊墨者也。二氏之後有緇黃,則流為師巫,為符籙,為醮懺,為修煉,似佛老而更失矣。黎丘之丈人,抵掌之叔敖,世莫辯其真似。而惟我西方天學,乃始一切掃除,可與吾儒相輔而行。耳食之徒,不察其故,猥與左道,同類並譏,可不深為之辯也哉。西學以萬物本乎天,天惟一主,主惟一尊。此理至正至明,與古經典,一一吻合。即言三位一體,理極難明,潛心聽受,亦自確信。惟依傍其說者,老氏或謂三尊,釋氏或謂三世,又謂有千百億化身,何多岐也。西學引人認主,非人自為主。《華嚴》、《法華》贊佛力之廣大,自為主矣。既欲等天主而上之,何其甚尊?又許諸人作佛,立地可成,抑何太易?則似之而非矣。國家有人主以治世,則天地必有天主以治宇宙。賞罰二柄,誰能違之。西書所載「因弗而諾」者,此言地獄。所載「罷辣依瑣」者,此言天堂,蓋天主賞善罰惡之所也。故「罷辣依瑣」,乃天主所居。共此境界者,皆大能之天神,與從古之聖賢,所娛心滿性,定善之吉所。人心最難滿足,到此始得完滿快足,無複他願。若今釋氏所言天堂,不出飲食男女、金玉花鳥等類,何關靈性?無怪其有福盡輪回之說也。比吾「罷辣依瑣」,似而非矣。「因弗而諾」,魔鬼所居。共此境界者,皆從古惡族,教之不從,訓之不改,嗔憎傲狠。如火加風,惡習薰蒸,怪幻疊出,種種劇苦,焦熬厥神,慘於形受,更無盡期。若只如釋氏所言,刀山劍樹,銼燒碓磨,此第有形之苦,其於神魂慘傷,殊未足擬。又云苦盡複出輪轉,比吾「因弗而諾」,似而非矣。耶穌誕生救世,假使從天而降,豈不甚易?惟是不繇母胎,事或近怪,故擇取上德室女,投胎而生。其預報有期,其誕生有地,其聖母瑪利亞名號有稱。在世涉歷,各有年數,降誕之圖,聖母之像,各有繪畫。緇流以斗母白衣等方之,似而非矣。耶穌立教,弘開解罪一門。人能認主,欲領洗入教者,先務悔過,將從前逆理損人之事,默禱天主台下,決不再犯。教士審其立志堅決,乃始信受。若告解之時,為之誦經,代祈赦罪,尤必詢其當修補者,一一補還於人。然後加以所苦,為之降伏其心,屈抑其體。或令稍分己財,濟貧贖愆,各有差等,謂之「白泥登濟亞」。自此之後,不許再犯,如或犯也者,仍當解補如前。既解,則從忒俱消;不解,則全美並失。是皆痛悔夙非,自瀝寸心,匪繇人強,謂之「恭斐桑」。此二禮者,引人脫罪,無非實事。釋氏以誦經拜懺虛文當之,似而非矣。天學雖以持齋禮誦為善,然以定心守誡為大本。大本誠立,齋誦自有權衡。故齋有大齋、小齋,而無長齋。即不能蔬食,水族亦可。又有必不能齋之人,老稚免、疾病免、乳婦免。不能赴瞻禮之人,老病免、遠居免、身役於人免。免則在家增修,與齋禮不廢者同功。若本無妨礙,齋禮廢缺,則為善尚虧,安望大德?不惟自失其功,且添怠慢之罪。世以長齋念佛即為大善,無複實修,似而非矣。出家學道,必超然遠俗,方可不愧名稱。西賢離數萬里家鄉,遠投絕域,此乃真出家也。今以本生為家,以寺觀為出家,與此既別。即真學道之人,或不足於講解,或闊略於操修。如諸西賢,行解雙到,操守純潔,邈然寡儔,各有等級,其尊者曰「畀斯玻」,次者曰「撒責而鐸德」,咸可以代解人罪。二氏理既不明,徒誦紙上之言,欲多未斷,侭膻世俗之利,竊恐不惟無益,主至靈,斷不可欺,祗增罪耳。於天學教士,自淑淑人,似而非矣。人生世間,以有餘者,通不足者。故有德者教人,有財者濟人,有力者衛人。以勸施可也,人施己不可也,施己則破人之慳,成己之貪。何其待人過厚,待己過薄?有道之士,不可衣食,雖處困乏猶爾。何況己實有餘,受供養,寧非別立名色巧取人財乎?知妄思檀施,予受皆非。視西賢之一介不輕取,似而非矣。複有西來一道,自謂真教,亦以真教目之。然偏而未全,隘而不廣,不可以入正道,縱稍知奉天,而其教祖「馬哈謨得」,不認耶穌為天之主,自立門戶,弗守公教大規。且於義理,絕不講論,雖非水火相違,實猶薰蕕迥判。若以方此天教,亦為似而非矣。教亦多術,戶別門分,天地之大,何所不有。真似錯出,正如果盤示兒,惟所擇取。志學君子,自當大開眼孔,淨洗心胸。入既乖,兩存亦繆。夫惟確然歸宿於一途,永留其是,遠別其非;存其真,不迷其似;靈性享受真福,不至抱無窮之悔乎。
17 第十七節 寡儔
18 或曰:佛教自漢明時入中國,歷代迄今,日盛一日。景教之來,亦自貞觀九年,距今千年矣。當時御仗郊迎,秘殿演譯,建大秦寺宇,殆徧天下,名臣碩輔,如房玄齡、郭子儀輩,咸企向焉。乃一挫於先天,再汰於會昌,遂不複振。利氏來賓,重宣教旨,象胥館榖,賢喆傾心,著述漸多,玄風再暢。然而數十年來,朋從尚寡,真知篤信者,寥若晨星,何德鄰之久孤,將絕學之難繼歟?
19 曰:教事通塞,各有因緣;俗情避趨,或非衡准。且西士之不偶於時,非謂其有遺行,而卑不及人;正其操行太畸,而高過於人。疑末世無此品行,遠方無此學術,疑則不信,不信則弗從。明者正宜於寡儔處,察斯所以然,更見諸賢之不可及耳。曰:認真之違俗也。夫敬天愛人,本吾聖賢大道,然今世溺於佛學,即高明縉紳,且以儒門淡薄,收拾不盡,和南膜拜,舍所學而從之。西賢議論,獨與齟齬,致侫佛之人,疾視如仇。且佛學流傳已久,久則易信;法門甚寬,寬則易容;順情許可,遷就近人,近則易合也。西賢反是,其能與之角乎?曰:宗旨之特超也。儒學言天,第指理氣,此言天必有主。夫言理氣,乃是無知無覺之物。此言天主全能,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而主宰、安養、賞罰之。且言天載無聲無臭,此言耶穌降生。有恩教,則有行事;有言語,則有教規經籍。種種殊異,皆超性以上,非血肉含靈,可得而思議也。故古來以天道屬聖人,自大賢以下,皆不得聞。西賢甚珍此學,雖齋心叩請,聚族頻參,猶慮無能發覆。而學人主意先入,不一虛容,藐忽遠人,特恥下問,渠安能衒玉而求售耶?
20 曰:設戒之過嚴也。十誡規條甚密,咫步無可自便。而其第六誡,尤不易於富貴之人。耶穌以童貞為倡,會士守童貞為效法,其教人各守一夫一婦之貞,無容二色,固與儒教重三綱,守一齊之義,並符不悖。獨世風相沿,僉謂難行。惟彼齊民,無力他漁,不難守律奉教;若夫縉紳有力,寵勝偏多,葛藤難斷。既情緣之牽制,苦方便之無門。慚阻趑趄,學者不來,教者亦不深強耳。
21 曰:謟祀之不狥也。人欲得福,不思修善;欲免禍,不思遠惡。聽信外道,淫祀祈求,術人以此惑世,世人以此自愚,蔽也久矣。豈知福善禍淫,雖有神鬼伺察,然皆聽命上主,何可私干?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故教人以悔罪修善,真福自來,不須務外妄營,為魔所誘。矯誣謟瀆,概不徇俗。人謂佛菩薩等,俱可非理幹求;僧尼道流,皆可關通冥漠。生者可以禳災薦福,死者可以拔罪升天,何等直捷,安用西學之刻苦修持耶?
22 曰:文義之難通也。華言以字起義,西學以音起字,□然不倫,強欲參齊,何止九譯之隔。往時天竺傳譯,何關彼籍,皆系中國文人,擇取勝義,傅會新詞,何患不成膾炙,然而去本來遠矣。天學繇來,更越天竺之西,又五萬里。欲通玄旨,戛戛其難。諸賢攜彼經典,直譯以傳。一字未安,更端數易,必欲合其原文原義。不肯一語逢時,不顧言多忤俗。體裁既別,筆削誰參?諸賢自契於心,不能吐之於口,筆之於手。吾輩細心聽受,入於耳者什得三四,會於心者什不一二,鉤深既難,喻俗易淺,語出而或以為複,文成而詆以為庸,又何怪焉?
23 曰:機緣之未偶也。晉唐以來,國王好佛,公卿大臣和之。下之從上,捷於風雨。今機會未逢,尊崇亦非自上。有眾咻之楚語,無陰和之鶴鳴。雖將來固不可知,而今茲且未見是矣。
24 曰:執德之過,堅也。夫鄉願盡可投時,狂狷必至戾俗。彼自信其學,一國非之不顧,天下非之不顧。世人皮相,誰能闖其藩籬,安望徹其底裏,別其歸宗,孑立無偶,亦無怪爾矣。以彼高標獨行,壁立千仞之上,若肯稍逐時情,與人俯仰,則略見緒□,亦可朋來多助。而諸賢必不以此易彼者,本志素定,不可得而強也。諸賢孤高在是,其真篤亦在是。高固諧俗實難,真則信貨終售。老子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知希亦何病哉?操瑟齊王之門,王自好竽,難咎瑟之不工也;高歌郢都之市,人自寡和,難病歌之非白雪也。況夫同心之好,金蘭之契,奉之如蓍蔡,敬之如師保,固自有人。吳楚秦晉之賢,睹其書,企慕其人,炙其儀型,久與之游,而深信不疑者,非止一、二。諸皆通儒奧學,當世視為儀表者,而能識超驪黃,結深契於千秋之絕學,通心理於天外之車書,正所謂千里而一士若比肩,百世而一人若接踵焉者,豈得云善侶之寡乎?且此等高品,得一人焉,可當庸眾百千,又非可以人數多寡論也。嗟乎!此一西賢也,泛泛不知者,既以聚徒之眾而詆之;稍稍有知者,又以徒侶之寡而憫之。誰非誰是?何去何從?莊子曰:周將處於材不材之間矣,是為善解嘲也乎!
25 第十八節 善因
26 天堂福善之所,人欲死後升天堂,舍在生積善,無可置力矣。然善有辨焉,凡利益涉自已形骸,未必為善;利益自己心性,乃為真善。辨而至是,善斯真矣。則又審其誰因焉?人之善心,未有無因而發者,最初一念,與末後終完是念。畢竟謂何?見赤子入井,匍匐往求,此善事也。為納交要譽惡聲乎?納交要譽惡聲,即因也。為祈求福澤乎?祈求福澤,即因也。別無他念,止為怵惕惻隱,本心自發,不容己乎?本心自發不容己,即因也,此良心也。因此為善,可稱真善。雖然猶有進也,未識大主,所因及是,已足為善。既識有大主,則賦吾明悟,而知善之當為;賦我愛欲,而遂善之能為。誰則賜之?自非冥冥之中,真主默佑。蓋有躓焉,而不能赴;赴焉,而不能至;至焉,而或奪之、或敗之。不能接續有成,則善之終為我有者,皆帝力之左右乎我也。因一自心,雖無為而為,又而實因乎大主,尤有為而為,得所為之精者備者。其因也愈大,其等也愈高。如尋丈之木,豎之環堵,咫尺之人見之;豎之樓台,宮牆內外見之;豎之高山之上,四遠之人無不見矣。青蠅終日營營,不越跬步,附騏驥之足,則瞬息而千里矣。斥宸剎還榆枋,托鵾鵬之翼,則一舉而九萬程矣。人之自心,力量有限,因之亦如其量而止。天主者,全能至仁萬善之泉府也。此之毫末,彼之尋丈;此之涓滴,彼之滄溟,烏可比倫哉?西士居恆,行住坐臥,惟以昭事上主,為其本業。當未起念,靜對默朝,惟天主也。當既起念,祈求向往,惟天主也。事非善不為,而所為之善,獻諸天主,已不尸功。人非善不與,而所與之善,歸諸天主,己不任德。夫人臣有獻於至尊,至尊必反酬之,加於所獻數倍。世法猶然,況全能至善之大主。其所還賚,又可以算積數計乎哉?上主佑我,綿綿自天,蓋有辭之不得,得之不脫者,此見均之為善也。失其所因,為偽善,品斯最下;得其所因,為真善,品已在中;因乎天主為大善,品始最上也。下善如銅錢,其值甚輕;中善如銀錢,其值已貴;上善如黃金錢,其值倍徙什百矣。乃世皆外襲虛聲,而自附做好人;多惑左道,而自信行好事,吾不識其所因者何在?以是而欲得天福,何異適粵而北其轅,卻行而求及前人乎?世儒又言善貴無為而為,若有所為,雖善亦私,是大不然。凡言為者,如施而望報利而歸己,此屬私為,私為不可有。若屬公為,發源正,植根深,惟恐其為之不至,不可得而無也。況天載何所不有,豈須人為?則有為同歸無為。必欲並此念無之,反屬浮誇。譬諸孝子事親,曰吾非欲親心之悅,仁人享帝,曰吾非欲上帝之歆;農夫春耕夏耘,曰吾非計秋成之獲;一歲災,三歲畬,曰:吾非圖倉廩之積,豈情豈理也哉?吾最恥人躬蹈未至,持論則過高,剖理極細,臨事則糊塗也者。
27 第十九節 知德
28 韓子以德為虛位,故惡與凶,亦皆歸之德,是德之反也,尚不難辨。而且有陽善陰惡之偽德,足以惑常人。有舉一廢百之似德,又足以惑君子,修德者不可不知也。即德真矣,而真之中,又有小德,有大德,有暗然不露之至德。真修者,必以至德為極詣焉。今人所謂有德,吾知之矣。謙恭慈愛,博長者之名;輕財喜施,收好義之譽;借交急困,成任俠之品;忍辱含詬,擴容人之度;清亷寡欲,振絕俗之標;多聞善辨,識古通今,擇言而發,中倫中序,自擬聖賢之倫。如是者,彼固謂其有德,人亦以德目之。乃察其隱衷,實欲藉此以立名,或複兼之以媒利,雖與凶德、惡德似德,較然有分,然而智術偏勝,著著要討便宜,直是巧奪天工,無複含韞。所謂人之君子,而天之小人。未聞若人,可言有德,若人之德,可了生死、升天堂、免地獄者也。蓋身死之後,肉身拋卻,止一靈向往,舊日習心習見,都帶不去,亦用不著。如各方鄉談,出境無用,抵異域全別,況世間爾我相隔,形骸外障?其隱衷難測,死後肉軀拼而真靈顯,如玻璃瓶,表裏瑩徹,纖微畢見。造物主靈明神聖,至大至公,何一之能掩,何一之可偽售乎?夫德事無窮,人力有限,或無財,願不能酬;或無位,力不能任;或無年日不暇給,此安能過分強為?惟是上主佑人,只取此心,此心堅定,便是德種。故雖貧賤終身,不能施濟者,其心如火斯熱,造物主且鑒其誠懇,與施濟同功也。蓋貧人之一縷一粟,比富人廣布金錢,其施正等。況貧賤之人,世福已嗇。造物主原不以濟人望之,倘安分習勞、忍辱耐侮、忮求不生怨尤泯絕,是即其為善之本等也。必若不安本分,妄取務施,則已取不義,先犯貪戒。人受不義,又傷亷德,反不若不行之為愈矣。惟力量可為,則須隨事隨人,竭盡心力乃休。且真善財不必自己分,即出言開垡嗌埔病U婀Σ槐刈約撼觶即與人贊成亦功也。蓋德之真,德之大,在人為之而已。乃若至德,則又有進焉者。西儒之學,以敬天地之主為宗,以愛己愛人為實。其踐修,則有向主之三德,頌祝之七求,《性薄錄》之十二信,乃敬主之大端也。有「撒格辣孟多」之七功,有形神衰矜之十四端,乃愛己愛人之大條件也。而其要指,則總括之十誡,人或知而不能守,守而未能始終,表里之如一,西儒則全體悉備,且不欲人知,不望世福,知之者其惟天主。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夫子曰:由知德者鮮。以此為知,恐鮮德不獨一由也。
29 第二十節 區愛
30 天主耶穌之教,愛人如己,故「愛德」要矣。但既曰「如己」,則當愛己為先。吾觀世人,豈有不愛己者哉?細觀世人,又誰能真愛己者哉?大都愛己者,愛己之形軀而已。如目欲極色,耳欲極聲,口欲極味,鼻欲極臭,四肢欲極安。不惟福力有限,即諸欲咸備,往往反為諸體之賊也。而世人率認賊為子,求之惟恐不得,得之惟恐不繼,盡是害己,何曾愛己?故曰:愛己者誰也?要知夫養形之具,雖難盡卻,然不過借資焉。使其體之不憊,疾之不侵,如是焉止矣。安得役吾神以從之也!人所重者,當在大體,如何持十誡?如何守靈性之三司?如何完向主之三德?舊愆未除,如瘡瘍在身,必欲盡去而後快也。新善未積,如饔飧難缺,必欲飽而後足也。不求世福,而務得真福;不避世禍,而惟避真禍;不思為世間之人;只思為天國之人,如是乃可言愛己矣。能愛己,方能愛人。愛人又自不同,有倫常之愛,有交情之愛,有泛泛胞與之愛。其中次第差等,儒者之論極詳。然在西學,則又謂私情之愛,不若德義之愛,為真肉軀之愛,不如靈性之愛為大也。如形衰矜之七端,救人肉軀,亦可云愛,但未若兼神衰矜之七端,救人靈性,其為德尤大,功尤全也。曰以善勸人,曰啟誨愚蒙,曰慰憂者,曰責有過失者,曰赦侮我者,曰恕人之弱行,曰為生死者祈天主。循此為愛,無人不有用愛之能,無日不有可愛之事,無地不有當愛之人。必云如己者,己之愛,必十分周匝,愛人之心,亦必如是周匝。設施為稍懈,或分量未滿,即不可以言如己。世人只為人己太分,畛畦太別。所以一膜既隔,痛癢不關。不知愛人如己者,其利益固在於人,其功德實在於我。如樹松柏者,得其材;植桃李者,杵涫怠N鞣驕子,拯人之急,如救自己頭目;發人之覆,如開自己瞽聾。非其性情獨殊也,蓋愛己之功必兼愛人,而後其愛始全。愛人之事,雖似損己,而己之受益則更大耳。雖然,猶二愛也,惟愛敬一天主萬物之上,更無二矣。然而為愛亦分二端:有形愛,有神愛。但依彼哀矜之功而行,皆形愛也。其愛有疏有密,吾當戒疏以歸於密。有信望愛以定其歸,有明悟愛欲以滿其分,皆神愛也。其愛有淺有深,吾當去淺以求其深。西書萬卷,悉本於天主,以天主萬善之原,萬愛之生根也。吾最愛者此身,天主實付我官骸具善,又生萬物,惟吾所用,又保任世界,使我身身相繼。其當愛宜何如乎?吾甚愛者此心,天主實付我靈性,備有記含、明悟、愛欲之三能。又令神守護持,不令魔仇誘奪,其當愛宜何如乎?人生作不善者,死必入地獄,此苦誰能超之?天主降生,救贖人罪,開悔過之門,啟天堂之路,其當愛又宜何如乎?世間美好,無一不分自天主,則人情用愛,無一可與並天主,故必愛出萬物之上,方為愛天主者。試作是觀,則所云愛人以愛天主,亦可了然矣。
31 夫天主造成世界,常欲彼此交愛,以暢滿其生生之仁。故畀人五常,而「仁」為之首。仁者愛人,自其初賦則已然也。惟有力者能庇人,諸形用之物需焉;惟有德者能淑人,諸神用之物需焉,故責備尤為獨重。設吾之養生送死,無不如意,而遇形可哀矜者,曾不動情,可謂愛人身如己乎?可謂能愛天主乎?吾之自性自命,知用功夫,而遇神可哀矜者,略不介意,可謂愛人心如己乎?可謂能愛天主乎?真心愛天主者,於此必無兩視,以此愛己,即以此愛人,以此愛人,即以此愛天主,既能區分愛情,不至淆用。又令此愛,展轉流通,人與人互相親,愛與愛交相浹。人心安有不和厚?世界安有不羲皇?即大學之明德、新民、止至善,孝弟慈以教家國,親親長長以平天下,實不出此。斷非墨子兼愛之說,可得而仿佛也!
32 第二十一節 德仇
33 問:西學德仇。有之乎?
34 曰:有,非謂仇於我者,必須一一以德報之也。聖教主於愛人,仇亦人也。本乎敬天主,仇亦天主之所生也。遇仇可愛,或當救濟,必順主命,以愛而救濟之。不因其虐我,而獨遺於所愛之外也。愛無可缺,遇仇且然,況於我無仇?複於我有德者乎?以此存養其心,愛根深,愛德廣,愛之用始大矣。但細推論之,仇亦何害?彼能犯我肉身,不能侵我靈性,設彼加厄,而我不怨嗔,是我之容德,因彼而有也。再進之而動其心,忍其性,增益其能,是我之成就,因彼而大也。金無愛於火,而熔之鍛之,鉗之錘之,卒成精金,則熔、鍛、鉗、錘之功也。玉無愛於礪,而磨之礱之,櫓蕩之,卒成美玉。則磨、礱、?欏⒌粗功也。為金玉者,當感其成我之恩,不計其傷我之怨矣。君子不喜仇,亦不疾仇,吾無德於仇,適得吾常,惟更有恩以加之,轉成吾盛德也。且彼有人心,亦必自愧,愧生悔,悔生改,我與此人兩受其益。即不然,而彼笑我懦,目我嗤。我甘受之,乃為含忍之強,果懦乎?果嗤乎?陰隙下民者,又默默嘉與矣。況人生順逆得喪,繇造物主。彼仇之得以加我,必從上主命之,上主容之,其為罰我宿愆耶,勵我苦行耶,試我容德耶,警我懈怠耶。所不可知,諸皆利益於我,安見其仇?諸皆上主所賜,安得認以為仇?故知德仇一種學問,乃玄暢之遐矚,探本之淵思,苦修之超行,非如釋氏恩仇平等之說也。
35 或曰:若然,惡人不太得志乎?
36 曰:有何便宜?此人為我所容,不能容我,我大彼小,安見得志?況旁觀者不平,是明有人非也。死去更當審判,是幽又有主譴也。彼仇而知,有不恨己失著,而羨我得計也乎?要以君子處世,其遇事必思患而預防;其取友必論定而結交,原無致仇之因也。故有終其身,不曾遇一仇者。設或小有非意之乾,大遭橫逆之至,則必反而思曰:此造物主所賜,試我之忍德乎切須處之盡道矣。
37 經載耶穌被釘於十字架時,懇求罷德肋,願赦某某殺我者之罪。夫仇至殺我極矣,而耶穌尚祈赦之。以此為教,學人安可不思仿效萬一哉?西國有一寡婦,其子被殺,更將廄中駿馬,畀仇使逃,得免詰捕。天主嘉此婦至德,母子俱賜生天。然則人之愛子,孰如此婦,滿稱大願者哉。萬歷戊午,西賢遭南少宗伯之慘,教士戕軀,徒侶縲紲,蕩拆編管,與死為鄰,然而口無怨言。聞其無子,私為祈嗣,聞其物故,潸然而泣,豈愛仇哉?君子不幸而遇仇,無可自脫,惟此一轉,可以感動帝心。眼前茹苦為甘,久且移禍為福矣。世人嗔恚心太重,較量心太明,用此矯枉,尚恐不得其平。乃云吾欲報施平等。夫平豈易言哉,是必將有寧我負人,無人負我之處,而自謂其以直報也。然而不得其直者,固已多矣。
38 第二十二節 味罕
39 天之生物,貴者必罕,罕者必貴。金玉罕於土石,則金玉貴;旃檀罕於樗櫟,則旃檀貴,鳳麟罕於雞鶩,則鳳麟貴;聖賢罕於庸眾,則聖賢貴;所以者何?造物主全能,變化無窮,故廣生眾物,以周人類之用。尤篤生異物,以標眾類之奇。然則品物之罕,精鑒賞者,宜亟收義理之;罕具超識者,宜深味矣。中國自有二氏,幾與吾儒並立為三。人生耳濡目染,童習白紛,自謂名理已盡於此,此外可無置喙矣。
40 乃有西學,言天而確言主,實補吾儒之傳;非仙非佛,超出三教之表。耳食者,不察繇來,目為怪異;皮相者,未嘗肯綮,詆為庸常。夫惟朝夕與之參對,歲月與之游處,乃始知其精迥而無極。醉心服膺,篤信而不疑也。然而知之者,亦罕矣。罕則獨知之契,不為世重。不重則執之無名,守之無故,稍稍不自信,鮮不回思徙業,以投世好。彼遠獥旅人,何所憑藉,而確守不移?若是,則其中之獨詣,不更可深長思乎?本欲逢時,不必於逢時。有聽順主宰,用舍無與於己之意焉。同乎聖教,不同乎俗教,有戥旯湃耍不可一世之志焉。世之所嗜,彼悉去之;世之所鄙,彼獨甘之。有獨往獨來,不徇世態物情之致焉,以故於人多不合也。不合之故,正如喜瓦缶者,不樂宮商;忻鄭衛者,不悅韶耄夫豈宮商韶脛過哉?若有懷玄覽之思,而高世俗之見,正當招徠其儔侶,罄叩其底蘊,交參互質,直到山水窮盡,真者自現,偽態亦呈。吾有要眇師傅,何難出與印証。細嘗淄澠,彼有新奇撰著,何難糾彼瑕釁,大剖薰蕕?我能折彼,彼將舍學從我,愈以廣我之門牆,彼能折我,我知今是昨非,何惜就彼之陶鑄。蓋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心同理同,原自八荒我闥,而無意、無必、無固、無我、不矜、不伐,更見大道為公。何必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將世間公共學問,認為一己私物,齪齪焉其不廣也。聞海島之國,有不產鐵,而鐵價特貴者,黃金數斤,不能易鐵一斤。此非貴賤,有時而變也。所急在少,即所珍在少也。
41 今中國言人倫,言心性,言生前之事,鉛槧不勝採,充棟不勝讀矣。獨死後
42 之說,二氏言而未真。天載之微,先儒引而未發。即有聰明才辨,安能無據而創為之言?西學獨能言之,詳確而且盡也。罕言之言,是為至言。有時乎,必不可廢矣。夫令人生而得免於死也,死而與草木鳥獸同朽,無不滅之靈性,則亦已矣。既不免死,死又靈性獨存,必不能滅,則此靈性作何安頓,尚當就西賢而問焉。西賢即不炫價。然在今日,抑亦海國之鐵也。黃金高價,不靳以相貿可矣。
43 第二十三節 祛盈
44 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進。道未聞盈而可有進者。《易》曰:「盈不可久也。」又曰:「天道虧盈,地道變盈,人道惡盈,鬼神害盈。」其戒盈也,不一而足。夫盈不但損德,人之性量原自不容盈也。試觀造物主其所生寰宇之大,羅為萬象,布為萬事,各含妙理。人於其間,不當馬體之一毛。即有所得,豈如其所未得?吾方慚且歉之不暇何容自滿乎?惟世有淺狹小夫,一得一察,不勝自多。若夫大聖大賢,翕受彌多,謙光彌亮。舜好問好察,禹無伐無矜,周公不驕不吝,孔子無知無能,顏子若無若虛,皆是物也。幾見聖賢遇異人,睹異書,得未曾有,有不傾身接引。令畢其辭,伸其蘊,而並漫然麾棄不顧也哉。夫聖賢者,亦有時好辨,以闢邪崇正為事矣。然必真知其邪說誣民,生心害事。然後顯摭其罪,明與天下共棄之。未有不詢來歷,不窮根底,如近日正大無疵之天學,而概以異教鄙棄之者。若謂異域之教,不足以通上國。則蔥嶺竺乾之書,既已家傳戶習,篤信無疑,何獨於事造物主之正道,漫分畛域?抑云大道貴一,三教已多,不容益之為四乎?夫既嫌三為多,則必覓一真為是,一真獨是,餘二皆非。吾儒六經所載,道統尊天,何知仙佛?奈何崇二氏之偏說,忘大主之正訓,黨同以伐異,溺舊而吠新耶。此不過自附於玄門龍虎,迷心於佛法色空,樸遫誠何足數?況所云大道貴一,指歸固然,究其從入之途,則幽微曲折,何可以一端盡?誠與天理人心有合,即千億其端亦一也。與天理人心不合,即毫厘有差繆。且千里矣。道術貴一,不貴分。此正衛道君子所欲亟聞,而豈身墮岐途之人,可借為口給之衘者哉若然者,非有妒心,即是盈心。彼固自謂生平有得,或曾博涉經典,或曾參訂名僧,或多聽記因果,塵尾足供應酬,雞肋覺難吐棄,有明知其繆,而不免於護短飾非者。此系戀之私勝,而滿盈之,為害不淺也。盈則生傲,傲則生忌,忌則此是彼非,分長竟短,掊擊所自來矣。蓋嘗譬之,服藥者,病根滌去精神充溢,乃為用藥之效。若久服之後,尪嬴如故,疾憊轉增,即當幡然別議方劑。可云久服之方,不能遽舍,仍留為續命丹耶?《鼎》之初爻辭曰:蕖岸Φ咧海利出否。「夫鼎薅顛趾,亦有何利?而出否乃為利者,因敗可為功,因賤可致貴也。故曰:奕⌒亂病=袢搜У潰吾未知其為名利、為身心。若果為身心,即當自念。入教以來,變化氣質,幾許脫離習俗,幾件過能改,善能遷,不為人知,惟愜自心者幾事?乃為學問得力處。若人猶是人,心猶是心,聲音笑貌,侭自矜飾,而錮胸謎目,全與庸眾不異。此等學問,於身心得有濟否?夫傲與忌,皆七克中所戒之凶德。而傲罪為尤甚,故特列於七克之首。蓋各罪止有一慝,傲罪則兼德慝兩種。傲生於自恃,自恃己善,即喪厥善,並昔日已成之德而棄之矣。況夫傲也者!其強陽自遂似剛,執拗不悛似定,是己戾人似斷決,不惟虧德,又且亂德矣。西學最惡傲,而俗學不恥盈,迤迤自足,滔滔皆是。不必視其究竟何如,而已知其學之日損矣。獅之威,百獸震恐。然毛蟲之長,不屬獅而屬麟者,德與傲之分也。學者其辯之。
45 代疑續篇終
46 崇禎乙亥
47 晉江景教堂梓
48 答客問
49 古越朱宗元維城父條答
50 同學張能信成義父訂正
51 答客問題解
52 《答客問》是朱宗元在年為明確「當專一事奉天主」的信仰理念而寫成的闢佛、斥道、破迷、補儒的天主教辯答著作。今底本,共面,有福建人林文英在年抄的序言,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古郎(Maurice Courant)編目為號。同圖書館亦有版本,其編目為, , , 號; 也藏在梵諦岡教廷圖書館(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文獻編碼為Borg.cine.; Rac.Gen.Or.III., 號。
53 作者字維城,號古越,浙江鄞縣寧波人。年生,年中舉人,其卒年不詳。據林文英在前書序介紹,朱氏少年信教,見道超拔,精通天文,「務在修德」,「欲正人心」。他就完成了本書《答客問》時,年僅歲 ,可謂天縱其才,其後又著有《拯世略說》。
54 本書通篇採用「客問於宗元曰」的一問一答式,而且從「客」提問的方式及其全書結構可知,「客」並非實有其人,而是作者為了論述的需要而假設的。思路條理十分清楚。全書大約可以分成十個部分:
55 第一部分針對中國傳統中已有儒釋道三教,是否還需要外來宗教的問題,提出了宗教的本質在於事天,以及在這一根本問題上儒釋道三教的分歧,暗示了應當從宗教本質的角度來取舍天主教這一外來宗教。
56 第二部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就是天主教的「天主」。「天」不是自然之天,不是萬物之理,也不是人的心性;不是萬物,也不是太極;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佛祖、天尊;而是天主教所說的天主,是上述事物的根源,是世人當事奉的大父母十一。因此,天主教不僅不應當作外來宗教而排斥,相反,應該成為人人信奉的宗教。
57 第三部分是天主教與儒教的交涉。針對天主教與儒教根本上一致又何必引入天主教的問題十二指出了儒教與天主教盡管在根本上一致,但天主教在生死,修養,學問十三等方面的高超之處,說明天主教的教導更有利於清晰地把握儒教的精神十七,可以幫助人更好地修齊治平,面對生死十九面對死後審判十八,說明天主教比儒教更加超越,更加精微,更加完美。
58 第四部分是天主教與佛教有關思想的論辯。指出了佛教竊取了天主教天堂地獄觀二十,論証了天主教的「天主審判」比佛教的「六道輪回」更加合理、可信二十一,在有關人死之後,靈魂歸宿的問題上,比較了天主教思想與佛教輪回觀念及其世俗影響的優劣,說明了祭祖的實質以及應當採取的態度方式二十二、二十三,並論述了靈魂不滅的道理二十四,作者在二十六、二十七節中分析了佛教在根本上的錯誤,以及教義上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其後作者又分析批判了佛教有關人性的學說二十九和有關戒殺、齋戒的理論三十一、三十二。通過對話,作者意在糾正人們日常生活中以及在觀念中受佛教影響而產生的錯誤,在分辨是非,辨別真偽中,顯出了天主教在有關問題上的高明之處二十九、三十
59 第五部分是天主教對道教的批判,作者揭示了道家法術如肉身不死三十四,白日飛升三十五,符咒驅魔三十六的荒謬,闡述了天主教有關永生三十四、魔鬼三十七的教義,証明了天主教比道教更加真實。
60 第六部分是天主教與中國民間宗教風俗習慣的對話。指出了祭祀城社山川三十八、祭祀關羽三十九、祭祀文昌魁斗四十一、祭祀星辰四十二、祭祀天地四十三、祭拜亡友四十六既不合人情事理,又有違天主教教訓,應當廢除舊禮四十五、革新禮制四十四、敬拜天主四十三。從四十九節到五十六節,作者論述了風水四十九、占卜五十、擇日五十一、推命五十二、相面五十三、觀象五十四、術數五十六的荒謬之處,說明天主教禁止占視卜擇的原因五十五。從五十七節到五十九節,討論的是有關娶妾的問題,以及由娶妾延後引申出的後嗣繁衍與祖先祭禮和獨身的問題,通過與中國民間宗教風俗習慣的對話,指出這些宗教風俗的不合理之處,闡明天主教禁止這些宗教風俗習慣的緣由,起到變化風氣,傳教、護教的目的。通過天主教與中國傳統宗教的對話,作者試圖把中國人敬拜的對象從模糊的天,錯誤的佛祖世尊,各路的祖先、神靈、星辰、城社、天地、山川中轉移到萬物之源。萬物之本的天主上來。
61 第七部分介紹了有關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介紹了人的起源六十三,人的墮落六十四、原罪的後果六十五、天主救贖六十六之論,論証了耶穌是天主六十七、六十八、耶穌的神人二性六十九、複活和審判七十、七十二、以及人類的結局七十三、七十五、七十六等。
62 第八部分是對中國人特別關注的華夷之辨的問題進了回答,說明了華夷之辨不在乎地域遠近七十七,也不是因為語言不同七十八,應當視其真偽而取長補短。在這一點上,傳教士卓絕的品格可以証明其所傳的天主教真實可信七十九
63 第九部分介紹的是天主教的一些基本禮儀,如信奉八十、洗禮八十一、告解八十二為人們皈依並過宗教生活鋪平了道路。
64 第十部分是些勸勉的話,勸人努力行善八十四趕快信主八十五等。
65 答客問目錄
66 答客問題解
67 答客問目錄
68 答客問序
69 一、《答客問》的緣由
70 二、《答客問》的宗旨
71 三、《答客問》的作者
72 四、《答客問》的意義
73 第一節 原教
74 一、正教唯一
75 二、教之名實
76 第二節 三教之別
77 一、三教各有其本
78 二、三教互不相融
79 三、三教不可相襲
80 第三節 天與天主
81 一、天主即所以為天者
82 二、天主即事畏之本
83 三、天命、配天亦指天主
84 四、言天即言天主
85 第四節 天與理
86 一、物在理先
87 二、天賦心性
88 三、天即理的矛盾
89 第五節 天與心性
90 一、天非心性
91 二、天非心
92 三、天非性
93 四、心性即天的流弊
94 第六節 天主與萬物
95 一、天主與國王不同
96 二、天主創造萬有
97 第七節 天主與太極
98 一、太極是理氣
99 二、天主非太極
100 第八節 太極本義
101 一、太極即氣
102 二、太極亦稱元質
103 第九節 天主與玉皇
104 一、玉皇名張儀
105 二、玉皇非天主
106 第十節 天主與儒釋道
107 一、佛道的上帝觀自相矛盾
108 二、儒家的上帝觀庶得其真
109 第十一節 事奉上帝與祭天之禮
110 一、天主乃世人當事之父母
111 二、事天不同於祭天
112 三、事天畏天是世人本分
113 第十二節 孔子與天學
114 一、尊奉天主即踐孔子之言
115 二、拒斥天學即孔子罪人
116 第十三節 儒學與天教
117 一、天教有儒學有未明之言
118 二、天教比儒學益備精詳
119 三、天教有助於理解儒學
120 第十四節 儒學與天學的生死觀
121 一、人注重生死
122 二、兩種生死觀
123 三、兩種生死觀的影響
124 第十五節 生死與賞罰
125 一、人與萬物的生死不同
126 二、人死魂亡不合理
127 三、人與萬物的死後賞罰
128 第十六節 賞罰與為善
129 一、賞罰的原則
130 二、賞罰的功用
131 第十七節 永禍永福
132 一、君子與禍福
133 二、不言永遠禍福的流弊
134 三、正視永遠禍福的益處
135 四、儒門之真諦
136 第十八節 世間賞罰與上主審判
137 一、善惡兼乎身心
138 二、世間賞罰的局限
139 三、上主審判的完全
140 四、世上善惡有賴上主審判
141 第十九節 向死而生
142 一、考慮生死,並不迂遠
143 二、考慮生死,有備無患
144 第二十節 佛教與天教的天堂地獄觀
145 一、佛教借鑒天教的天堂地獄說
146 二、佛教借鑒天教天堂地獄說証明
147 三、佛教與天教的天堂地獄說名同實異
148 第二十一節 天主審判與六道輪回
149 一、天主審判與六道輪回比較
150 二、六道輪回荒誕不真
151 第二十二節 祭祖
152 一、祭祖的實質
153 二、錯誤的祭祖觀念
154 三、祭祖的正確方式
155 第二十三節 楮錢與祭祖
156 一、楮錢的由來
157 二、楮錢虛妄不經
158 三、祭祖儀式的本義
159 第二十四節 靈魂不散
160 一、天命所賜相同
161 二、天命本體不滅
162 第二十五節 善惡賞罰
163 一、人非善即惡
164 二、賞罰判定功罪
165 三、賞罰判然有別
166 四、人當取賞避罰
167 第二十六節 佛教根本
168 一、評價學術當視其根本
169 二、佛氏的根本錯謬
170 第二十七節 佛教教義
171 一、佛教天主觀的錯誤
172 二、佛教心性觀的錯誤
173 三、佛教天堂地獄觀的錯誤
174 第二十八節 西方聖人與大千之論
175 一、西方聖人
176 二、大千之論
177 第二十九節 天主與人性
178 一、上主作為奇妙
179 二、人的作為有限
180 三、人當讓善於天
181 第三十節 人性善惡因果
182 一、人性本善
183 二、人為不善
184 三、為善之功
185 四、人性善惡之喻
186 第三十一節 戒殺
187 一、因輪回而戒殺歸謬
188 二、人難免殺生
189 第三十二節 齋戒
190 一、齋戒的分類
191 二、天教的齋戒
192 三、齋戒的例証
193 第三十三節 道家法術
194 一、採藥煉丹之術無效
195 二、飛符呼召之法虛妄
196 第三十四節 道教與天教的永生
197 一、人不免一死
198 二、人俱得永生
199 三、複活出於神能
200 四、成仙之說証偽
201 第三十五節 白日飛升
202 一、飛升之說自相矛盾
203 二、人物不能穿越宇宙天體
204 三、道家傳說大抵虛妄
205 第三十六節 符咒
206 一、符咒是魔發奇顯異
207 二、符咒未必應驗
208 三、符咒是奸人通魔
209 四、符咒是大魔驅小魔
210 五、天教驅魔之法
211 第三十七節 天神與魔鬼
212 一、天神魔鬼始本一類
213 二、魔鬼
214 三、天神
215 四、天主聖母神魔之像
216 第三十八節 城社山川與蠟燭祈賽
217 一、祭城隍之謬
218 二、蠟燭祈賽之罪
219 第三十九節 祭祀關羽
220 一、帝王本旨是祭祀忠義
221 二、世人之心是祈佑避害
222 三、祭祀關羽是舉世偽崇
223 第四十節 關羽驅魔
224 一、關羽驅魔是以魔驅魔
225 二、魔鬼的本性
226 三、唯有天主能伏魔
227 四、稱關羽為伏魔大帝之罪
228 第四十一節 文昌魁斗之祀
229 一、文昌不主功名
230 二、文昌傳說誕怪不經
231 三、文昌魁斗星無神可祀
232 四、不可敬拜魁像
233 第四十二節 星辰之祀
234 一、星宿祭祀之謬
235 二、人當專一事主
236 第四十三節 天地之祀
237 一、祀天地之本義
238 二、後人的誤解
239 三、人人當以禮事天主
240 四、今人的曲解
241 第四十四節 革新禮制
242 一、遵新命革新禮制
243 二、革新禮制以明其意
244 三、革新禮制之例
245 四、革新禮制之理
246 第四十五節 廢除祭祀舊禮
247 一、祭禮舊禮之旨
248 二、祭祀舊禮之喻
249 三、天主降生當革故鼎新
250 第四十六節 祠廟敬拜
251 一、祠廟敬拜之喻
252 二、祠廟敬拜之實
253 三、禮敬遺像與祠廟敬拜之別
254 第四十七節 神明顯靈
255 一、人心向邪
256 二、魔鬼作偽
257 三、人受迷惑
258 四、人能辨識真偽
259 第四十八節 魔鬼誘人
260 一、人有自主之權
261 二、天主寵綏世人
262 三、魔鬼自絕於天
263 四、天主有制魔之權
264 五、天主許魔在世
265 第四十九節 擇地葬親
266 一、擇地葬親之正旨
267 二、擇地葬親不能福佑子孫
268 三、擇地葬親不合古禮
269 四、擇地葬親不合經典
270 五、上主不必擇地賞罰
271 六、擇地葬親非屬孝行
272 七、擇地葬親証偽
273 八、以疑信是有無之謬
274 九、世人貪圖名利之害
275 第五十節 卜筮
276 一、卜筮之理渺無憑據
277 二、應當禁絕卜筮之法
278 三、卜筮與人事
279 第五十一節 擇日
280 一、時日無所謂旺衰
281 二、擇日是人奪天機
282 第五十二節 推命
283 一、時與命不同
284 二、推命褻採現
285 第五十三節 相面
286 一、相面依據人體
287 二、人體會有變化
288 三、相面並不可靠
289 第五十四節 占天
290 一、天象與治亂無關
291 二、天象與天氣相關
292 三、占天不能推測天意
293 第五十五節 占視卜擇
294 一、天主非惡人洩其秘
295 二、占視卜擇之謬
296 三、占視卜擇之罪
297 第五十六節 術數
298 一、術數之中出於偶然
299 二、術數之巧多屬妄傳
300 第五十七節 聖賢與娶妾
301 一、娶妾非聖賢之德
302 二、娶妾非效聖賢之法
303 第五十八節 娶妾之是非得失
304 一、聖賢娶妾無礙其家
305 二、今人娶妾家變紛滋
306 三、一夫一婦之道
307 四、古今娶妾比較
308 五、娶妾是不正之罪
309 第五十九節 娶妾延後
310 一、孟子的本意
311 二、無後為不孝之大証偽
312 三、娶妾延後大亂倫理
313 四、《孝經》論孝
314 五、娶妾非聖賢之旨
315 六、當安命以求福
316 第六十節 祭祖與獨身
317 一、先祖不須後人祭祀
318 二、獨身非絕先祖三祀
319 三、天教與佛教獨身不同
320 第六十一節 天教中的獨身
321 一、婚配是天教正道
322 二、天教獨身之用
323 三、天教獨身之喻
324 四、不應詬病天教獨身
325 第六十二節 獨身與人類滅絕
326 一、教導與實際不符
327 二、守貞者只占少數
328 第六十三節 人類起源
329 一、天主造天地
330 二、天主造元祖
331 三、元祖的墮落
332 四、罪惡的興起
333 第六十四節 原罪性質
334 一、原罪違命背主
335 二、原罪如叛逆篡弒
336 第六十五節 原罪後果
337 一、 原罪之喻
338 二、原罪不禁人為善
339 三、藉原罪顯明天主愛人
340 第六十六節 耶穌降世救贖罪人
341 一、人不能自贖其罪
342 二、天主降生代贖
343 第六十七節 耶穌是天主
344 一、耶穌不是自封為天主
345 二、耶穌是天主的徵兆
346 三、耶穌困窮的玄秘
347 三、耶穌受難的玄秘
348 四、耶穌是天主的証明
349 五、耶穌受難是天主受難
350 第六十八節 唯有耶穌是天主
351 一、耶穌降生獨一無二
352 二、靈異奇事獨一無二
353 三、耶穌之死獨一無二
354 四、耶穌之死開啟天門
355 五、耶穌是天主証據
356 六、耶穌非自立為主
357 第六十九節 耶穌的神人二性
358 一、天主無所不在
359 二、天主與人的關系
360 三、耶穌兼天主與人二性
361 第七十節 末日審判
362 一、耶穌複來
363 二、天降大火
364 三、人皆複活
365 四、善惡分判
366 五、永賞永罰
367 第七十一節 複活與永生
368 一、永生
369 二、複活
370 第七十二節 審判
371 一、人死不宜立時受報
372 二、審判以顯明天主公義
373 三、誠信天主功莫尚
374 第七十三節 先祖結局
375 一、天教有三
376 二、未聞身教亦可升天
377 三、幸聆身教則盡性更易
378 第七十四節 天主與中國
379 一、天主定天教東傳時日
380 二、上主引而不強
381 三、人當及時信奉
382 四、天主不負善人
383 第七十五節 程朱的結局
384 一、上主拯救程朱
385 二、天主不救傲主之徒
386 第七十六節 歷代名儒的結局
387 一、天主提升德性全粹者
388 二、表裏不一者未必被提
389 三、聞而不從者不得被提
390 第七十七節 華夷方域之辯
391 一、華夷之辯
392 二、中土與大西比較
393 三、大西非夷狄
394 第七十八節 華夷文字之辯
395 一、語言各有差別
396 二、聖賢華夷相同
397 三、當法夷狄之長
398 四、華夷之同
399 五、正確對待天教
400 第七十九節 傳教士的品格
401 一、以無求証
402 二、以節操証
403 三、以人品証
404 四、以冐苦証
405 五、以謙忍証
406 六、以資糧証
407 七、以學術証
408 八、以先後同符証
409 九、結論
410 第八十節 決志信奉
411 一、當熟四種經言
412 二、固守十誡
413 三、遵行禮儀
414 四、受洗
415 第八十一節 洗禮
416 一、不悔雖洗無益
417 二、不洗向善心怠
418 三、洗禮有助於自新為善
419 四、告解
420 第八十二節 告解
421 第八十三節 悔改與告解
422 一、不痛悔雖解無益
423 二、不告解向善心怠
424 三、告解之法
425 四、告解之法
426 第八十四節 勸人力行奮勉
427 一、為先輩遺憾
428 二、吾輩當力行奮勉
429 第八十五節 勸人趕快信主
430 一、當把握現在
431 二、當預備見主
432 三、當及時信主
433 四、不可浪費時間
434 答客問序
435 一、《答客問》的緣由
436 正經
437 吾儒持世莫先於正經,經正而後教可行、道可一、風可同也。
438 正教
439 ⑴孔教
440 孔氏之教千言萬語,其本領在修身事天。
441 ⑵佛老二教
442 佛老竊吾儒之支派,創為釋迦、玉皇、名色,以愚世人。
443 而魔愈多,而人愈玩。幾謂人受命於魔,而非受命於天。終日逐逐,昧厥本原。經之不正,孰大於是?
444 ⑶天主教
445 此有心世道者,欲闢其說,特奉天主之教以正之也。
446 3、著書
447 古越朱子維城精其學,著《答客問》。
448 二、《答客問》的宗旨
449 1、敬誠事天
450 今蘇先生為之重梓,問序於餘。餘不敏,何敢輕為贅筆,取而閱之,知其指在尊天。實見夫天有主宰,敬而事之,務在盡誠。
451 含乎孔教
452 其所云修道、存心、養性,皆合吾孔氏之教,
453 引經據典
454 而據典、引經複饒有實際。
455 崇正黜邪
456 詳矣哉!其為崇正黜邪而足振斯世之迷惑者乎?
457 三、《答客問》的作者
458 年少明道
459 餘又於朱子有異焉。考朱子之著是編也,年才二十三耳。超超見道,歲何其早,而力何其堅。殆斯教當興,而天早授夫明道之人耶?
460 精誠天象
461 不僅此也,余聞西學最精天象,今頒行憲歷皆其所推定,較諸前古為特善。
462 朱子學既精誠,舉其經緯之理,一一而指陳之,亦足見其敬天之心。著為體天之象,以上資夫燮理。
463 務在修德
464 顧乃鄙言術數,而並斥言占天,豈非務在修德,並不欲以占象之見,紛人昭事之誠也哉?
465 欲正人心
466 噫!朱子之事天也至矣,其欲正人心也切矣。
467 四、《答客問》的意義
468 讀是編者,不必岐之為西學,取其大徑而合之為吾儒之教,教固可行,道可一,而風亦可同也。
469 時康熙歲次丁丑嘉平谷旦
470 閩中林文英抄撰
471 第一節 原教
472 客問於宗元曰:三教鼎峙寰區,如日月星之在天而不可易也,今又益之以天主教,不飾說歟?
473 一、正教唯一
474 答曰:教一而已,三之尚足成教乎?
475 二、教之名實
476 修道
477 子欲知教之實,必先思乎教之名。夫教乃修道之謂。
478 率性
479 道者,率乎性而原乎天。
480 複命
481 則聖人立教,正使人修其攸率之性,以複乎天命之本然者也。故未有不本天而可謂教者也。
482 4、畏天
483 君子知其然,不欲以一念之尤言疵行,稍負其彞降之初體,故須臾不敢離道。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則獨知即天知,畏天即慎獨也。
484 第二節 三教之別
485 問:三教同歸一原,雖不專以事天為學,未有敢棄天而不事者。釋道二說歷代胥承,意亦真足與我儒互發乎?
486 一、三教各有其本
487 曰:道以虛為本,佛以無為本,儒以誠為本。
488 二、三教互不相融
489 虛無與誠,猶水火、東西之不相一也。
490 三、三教不可相襲
491 今必欲舉而仝之,是荀卿之所謂齊秦襲也。
492 第三節 天與天主
493 問:六經之言天者多矣,未有天主之名,意亦止據蒼蒼者示之乎?
494 一、天主即所以為天者
495 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蒼天則形像燦然矣,於穆不已乃天之所以為天。所以為天者,非天也,天之主也。
496 二、天主即事畏之本
497 且夫事天者,謂其生我養我之大本大原也;畏天者,謂其威靈洞矚,而臨下有赫也。在上為日、月、星、辰,在地為水、土、金、石。蒼蒼之天,與地正等;塊然冥然,而絕無靈覺,畏事安施?
498 三、天命、配天亦指天主
499 《書》曰:「維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即天命謂性之說。《孝經》亦以配天配上帝並舉。夫以上帝當天,則天非蒼蒼之有形,而特為無形之主宰也明矣。
500 四、言天即言天主
501 所以但言「天」不言「天主」者,正如世俗指主上曰朝廷。夫朝廷宮闕耳,言朝廷即言此內攸居之主上也。
502 第四節 天與理
503 問:蒼蒼之天,固不足畏事。乃先儒解曰:「天者理而已,即在吾心之中。」
504 曰:此求之不得其故,而強為之說者也。
505 一、物在理先
506 有物有則。則,即理也。必先有物,而後有此物之理。
507 二、天賦心性
508 理依乎物者也,人之心性賦於天。
509 三、天即理的矛盾
510 今曰天即為理,是有吾人之心性,而天反從心性中出也,豈不謬哉?
511 第五節 天與心性
512 問:聖賢曰明曰旦,亦只是修飭心性工夫,非必兢兢對一主而奉之,如臣之事君、子之事父也。
513 一、天非心性
514 天與心性原屬兩物
515 曰:子語於經旨,全不解。《詩》、《書》攸載,天與心性,原屬兩物。
516 2、存心養性原為事天
517 不可獲罪於天,則不可有疚惡之心;不可自負於天,則不可有未盡之性。以存以養,種種為事天計。
518 二、天非心
519 1、天即在心的錯謬
520 若雲天即在心,何不曰敬心之怒,而必曰敬天之怒乎?何不曰畏心之威,而必曰畏天之威乎?何不曰吾心福善禍淫,而必曰天道福善禍淫乎?何不曰吾心降殃降祥,而必曰上帝降殃降祥乎?
521 2、天即是心的錯謬
522 周家之德盛矣,必以昭事上帝為宗。成湯伐桀,亦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聖賢舉動,皆求仰合天衷。
523 倘天與心為一物,則順天而動之學,與私心自用之學,初無二致。而帝王南郊祀天,為自祀其心也。
524 三、天非性
525 夫受性於天,猶受形於父。謂父為子之原可也,而子豈即父乎哉?謂天為性之原可也,而性豈即天乎哉?
526 四、心性即天的流弊
527 佛老肆無忌憚
528 佛老惟認心為天,故但侈自心神通廣大,而忘其大原,卒流為無忌憚之小人。
529 後儒竄入禪巢
530 後儒學術,有竄入禪巢者,則此語為之媒也。
531 第六節 天主與萬物
532 問:天地萬物之必有主宰也,此可據理推測者也。然必先有天地萬物,而因有天地萬物之主宰。譬先有國,而後有撫綏一國之君。若無其國,並無其君矣。國豈君之所生乎?今曰先有天主,而天地萬物咸從茲出,何也?
533 一、天主與國王不同
534 曰:天主統制乾坤,如君王臨馭邦國,略可方似,實不盡爾。
535 因國土以設君
536 因有國土,故立君以治,非因君以設國土。
537 非因天地以立主
538 若天主,則非因有天地萬物,而後立主宰。苟無主宰,即無天地萬物矣。
539 二、天主創造萬有
540 1、無始先於有始
541 蓋必有無始,而後有有始;有所以然,而後有固然。天地萬物,咸屬有始。
542 2、有限受於天主
543 何以知之?於其無全能知之。覆不兼載、鱗不得羽,厥能實多限際。可限之能有所受之,而非其本然自有也。既非本然自有,而有所受,則固有其授之者矣。此授之者,即天主。
544 3、天主先於萬物
545 若雲既有天地萬物而因有主宰,則此主亦其受焉者矣,又何以授有於物乎?更問此主從何出,又誰推戴而立之為主乎?
546 第七節 天主與太極
547 客曰:其即太極之謂耶?
548 一、太極是理氣
549 曰:非也。太極不外理氣,無知無覺。
550 二、天主非太極
551 古人祀上帝,不祀太極。則天主、太極,判然明矣。
552 第八節 太極本義
553 問:然則無極太極之說何居?
554 一、太極即氣
555 曰:此有至理。蓋天主始造天地,當夫列曜未呈,山川未奠之時,先生一種氤氳微密之氣,充塞飽滿。而世內萬有,繇此取材,此之謂太極。
556 二、太極亦稱元質
557 即西儒所稱曰「元質」也。
558 第九節 天主與玉皇
559 問:然則天主其即道家之玉皇乎?
560 曰:非也。
561 一、玉皇名張儀
562 玉皇乃漢末人,姓張名儀,學修煉之術。宋徽宗崇道教,因術士林靈素之請,封張儀為昊天玉皇大帝。
563 二、玉皇非天主
564 夫前代已死之匹夫,而謬尊為天帝皇。正如關羽本漢將,而今尊之為帝,言其上司天門,下司地府,有主持三界之權,咸矯誣之舉也。
565 第十節 天主與儒釋道
566 問:佛有世尊,道有元始天尊,其名、其義,足當天主。
567 一、佛道的上帝觀自相矛盾
568 佛不是獨尊
569 曰:佛言:「天上地下,惟我獨尊。」疑舉世無可與匹矣。又曰:「眾生聽講,立地成佛。」又曰:「萬佛比肩。」何與等者之累累也。
570 天尊不是獨尊
571 道家之稱天尊,亦謂天上、地下,惟此獨尊也。顧號天尊者以百千數。向所謂獨尊者,安在哉?兩家之說,不自為矛盾乎?
572 二、儒家的上帝觀庶得其真
573 總之,惟儒者之上帝,庶得其真。
574 第十一節 事奉上帝與祭天之禮
575 問:禮惟天子郊事上帝,今天主,即上帝也,乃人事家奉之,不僭且褻乎?
576 一、天主乃世人當事之父母
577 曰:一粒、一涓,莫非主恩;呼吸、動靜,皆資帝佑,實世人之大父母也。父母豈有一人可不事者?
578 二、事天不同於祭天
579 特不得祭,以僭用其禮儀。今但言奉事,便與祭大不相侔。
580 三、事天畏天是世人本分
581 不然,則孔孟所云畏天、事天,豈徒帝王之學問,無與士庶哉?
582 第十二節 孔子與天學
583 問:天學既與儒者合轍,則行孔子之道足矣,何必更益之以西教?
584 曰:為此說者,非惟不知天主,並不知孔子者也。
585 一、尊奉天主即踐孔子之言
586 孔子著書垂訓,豈欲人尊拜己哉?欲人尊厥說而力行之耳。今試取孔子之書讀之,其所詔人凜凜昭事者何物?小心欽若者何物?尊奉天主,正踐孔子之言,守孔子之訓也。
587 二、拒斥天學即孔子罪人
588 乃猥云儒說已足,不待天學,非特天帝之罪人,實孔子之罪人也。
589 第十三節 儒學與天教
590 問:正謂踐孔子之言,守孔子之訓,即此已便是天教。不必複轉一境?
591 一、天教有儒學有未明之言
592 曰:盡倫之事、治世之略,大較相同。而生死、鬼神之故,實有吾儒未及明言者。其實孔子罕言命,非不言也。蓋當時所言性與天道,雖穎悟如子貢,尚不得聞之。
593 二、天教比儒學益備精詳
594 1、修身之法益備
595 唯得此天教,而修身養性之法,複命根歸之業,始益備。
596 2、學問之道專一
597 且學問之道,必曉然明見萬有之元始。日後之究竟,乃可絕岐路而定一尊。
598 3、書中之意融通
599 此在儒書多未顯融,獨天學詳之。
600 三、天教有助於理解儒學
601 況今人讀書,往往渾帳過去。一領天教,而後知我《六經》、《四書》中,句句皆有著落、句句皆有把柄,淺儒誠未得其解也。
602 第十四節 儒學與天學的生死觀
603 問:事天之旨,合轍吾儒。但儒者惟謀現在,所事不出子、臣、弟、友。故曰:「素其位而行。」曰:「未知生,焉知死。」今天學諄諄以死後之賞罰為誨,疑與孔子若不相似然?
604 一、人注重生死
605 曰:人所懼,莫過於死;則所重,亦莫過於死。豈有極重之事,而可置不講者?
606 二、兩種生死觀
607 孔子教人即生以知死
608 孔子教人,即生以知死,正是深於言死也。
609 天學教人善生以善死
610 且天學亦豈於善生之外,別有一善死法乎?生前之七克、十誡,即死後之萬福無疆。
611 三、兩種生死觀的影響
612 孔子使人不明其報
613 特孔子使人繇之而不明其報。
614 天學使人念死善生
615 天學俾人念死,而愈思善厥生耳。
616 第十五節 生死與賞罰
617 問:儒者之論人死四十九日而魂散,安見死後之長存不滅,而有賞罰可加乎?
618 曰:此後儒囈語,孔子曷有此論。
619 一、人與萬物的生死不同
620 物死魂存
621 夫草木有生長,而無知覺運動;鳥獸有知覺運動,而無靈明理義。此特資形氣以扶存,形斷氣散,而魂隨殄滅。
622 人死魂存
623 人魂不然,一點靈性得於上帝賦與。其來也不特聚,其去也不能散,但合則身生,離則身死耳。
624 人為萬物尊靈
625 世稱人為萬物之尊且靈,苟死而魂滅,則與草木、禽獸無異,亦烏見其能靈?烏在其尊於萬物哉?
626 二、人死魂亡不合理
627 善惡同歸一盡
628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使死而魂即消亡,則聖、賢、庸、愚,同歸一盡,亦何見其可也。
629 有失公平之義
630 且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所在都有。則奸雄愈可縱恣,忠良罔所控訴。君子憂、勤、惕、勵,徒自苦厥生;而小人狎、侮、放、逸,誠為得計。豈造物主至公、至平之義?
631 三、人與萬物的死後賞罰
632 萬物死後無賞罰
633 是故不靈之物,無自遂之權。如天恆運、地恆靜、水恆潤、火恆燥、馬恆走、犬恆吠,皆率其性之自然,而一定不易。故無功罪、無賞罰可加。
634 2、人死後有賞罰
635 人則付以自主之明,善惡邪正,任其擇決,其受命而生也。如人臣奉令而任職也,及其死而歸也。如三載考績也,於是乃從而黜陟之。其無負賦畀之初旨,則蒙上賞。猶人臣承令無怠,錫之蕃庶;不然反是。
636 3、死後賞罰為真賞罰
637 彼上帝無所不知能,豈不克俾世上盡正者顯榮、邪者迸棄。顧或不悉然者,正以示身後別有真賞、真罰,一時之壽、夭、窮、通,不盡足為定據耳。
638 第十六節 賞罰與為善
639 問:天主吾人之大父母,自當敬事;天命之性本善,自當為善,豈緣後來禍福之報乎?
640 一、賞罰的原則
641 國家的賞罰
642 曰:人臣廉平、正直,亦分固應爾,詎徒為賞陟計。然心縱不為是,苟能如此,則國家之遷獎必及焉;不然,則國家之譴責必及焉。
643 天主的賞罰
644 君子固不希�
URN: ctp:ws58358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