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

《卷二》[View] [Edit] [History]

1
第二十一證·陰盛隔陽歌
2
身冷脈沉緊且細。內雖煩躁不飲水。此名陰盛隔陽証。霹靂散用煩躁止。脈沉緊而細。不欲飲水者。陰盛隔陽也。
3
當用附子霹靂散。躁若止兮應得睡。寒已散兮陰自退。熱氣上行得汗痊。火燄丹砂宜用矣。
4
第二十二證·陰陽易歌
5
男子陰腫多絞刺。婦人腰痛并裏急。傷寒瘥後便行房。男名陽易女陰易。熱上衝胸頭不舉。眼中生花氣翕翕。燒音加鼠橘皮湯。選此用之醫可必。仲景云。傷寒陰陽易之為病。身體重。少氣。小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脛拘急。燒 散主之。此病男子則陰腫。婦人則腰痛。千金外臺云。有 鼠湯。橘皮湯。亦可用。
6
第二十三證·傷寒歌
7
脈浮緊澀是傷寒。熱少寒多不躁煩。傷寒脈浮緊而澀。熱少寒多。心不煩躁。頭痛無汗身拘急。微厥之時在指端。
8
腰脊疼痛色多慘。唯宜發汗與通關。學人先須要辨。傷寒中風二證。傷寒脈浮緊而澀。中風脈浮而緩。傷寒者惡寒不惡風。中風者惡風不惡寒。傷寒者無汗。中風者自汗。傷寒者面色慘悽。中風者其面色和悅也。大青龍證及麻黃。熱多寒少亦其常。傷寒大抵雖熱少寒多。亦有熱多寒少者。如麻黃證云。發熱身痛。大青龍證云。脈浮緊。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不煩躁。亦宜汗解正相當。微弱無陽桂枝越。仲景云。太陽病發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尺遲血少建中湯。尺脈遲者。血少也。宜建中湯。仲景建中證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與建中湯。遲弦雖不同。皆少血之脈也。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解自安康。淋家。衄家。瘡家。以至四動脈。
9
不可發汗者。王實皆用小柴胡湯。
10
第二十四證·中風歌
11
惡風自汗是傷風。仲景謂傷風為中風。體熱頭疼病勢濃。手足不冷心煩躁。面色如常無慘容。解在前篇。脈浮而緩是本證。寸大尺弱有時逢。傷風脈雖浮而緩。活人書云。有尺脈弱寸口大者。仲景云。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
12
陰弱者汗自出。桂枝敗毒獨活輩。宜皆選用在其中。活人書云。治中風藥宜桂枝敗毒獨活散之類。項強桂枝加乾葛。
13
仲景云。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宜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漏風加附可收功。仲景云。
14
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風傷寒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寒必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解在前篇。
15
第二十五證·傷寒見風脈中風見寒脈歌
16
惡寒不躁微四逆。脈浮而緩來無力。惡風煩躁手足溫。脈診緊浮來又澀。傷寒反得傷風診。中風卻見傷寒脈。大青龍證是為宜。調衛調榮斯兩得。仲景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又云。
17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三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中風宜浮緩。今卻浮緊。傷寒宜浮緊。今卻浮緩。
18
此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要知其病加煩躁。方可服之為最的。脈微自汗又惡風。誤用肉 并筋惕。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故王實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19
第二十六證·熱病中歌
20
身熱惡寒頭痛楚。心煩躁渴如何禦。身熱。惡風。頭痛。心煩。躁渴熱病。中暑。其證相似。但脈不同耳。語在下。
21
脈洪緊盛為熱病。脈虛細弱為傷暑。熱病。脈必浮大洪緊。傷暑之脈。必虛細而弱。詳考諸書。暑脈多不一。仲景云。
22
太陽中 者。身熱而脈微。又云。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朱肱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弱。當以意消息也。傷暑面垢并背寒。四肢倦怠汗無度。口噤五苓白虎佳。痰逆橘皮湯可愈。仲景云。
23
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皮膚既緩腠理開。灑然毛竦風寒惡。繆加熱藥發斑黃。可怪庸醫心術誤。仲景云。小便已灑然毛竦。故其人可出而惡寒。若行熱藥。
24
便發斑發黃也。
25
第二十七證·五種溫歌
26
溫病 溫瘧 風溫 溫疫 溫毒
27
傷寒春月名溫病。脈來浮數是其證。發熱頭疼亦惡寒。冬夏比之輕不甚。升麻解肌為最良。小柴竹葉宜相稱。以上論溫病也。素問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仲景云。冬月冒寒氣。不即病者。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故其證如此。
28
宜升麻解肌湯之類。尺寸盛兮兼弦數。重感於寒變溫瘧。先熱後寒小柴胡。但熱不寒白虎藥。以上論溫瘧也。仲景云。
29
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成溫瘧。素問云。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多。朱肱云。先熱後寒者。小柴胡湯。但熱不寒者。白虎加桂湯主之。濡弱陰脈浮滑陽。此是風溫證候當。頭疼身熱常自汗。四肢不收鼾睡長。當治少陰厥陰病。誤汗黃防己湯。以上論風溫也。仲景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其病四肢 緩。又云。風溫為病。
30
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
31
劇則如驚癇。時螈 也。少陰火也。厥陰木也。當治炎火風木。誤汗之。則用黃 防己湯救之也。陽脈濡兮陰弦緊。更遇溫氣來行令。變成溫疫作天行。少長皆同無異病。熱溫寒清順時宜。以平為期如斯正。此論溫疫也。仲景云。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一歲少長皆同病者。溫疫也最重溫毒為可怪。陽脈洪數陰實大。發斑癮疹如錦文。咳兼心悶何由快。此論溫毒也。仲景云。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成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故發斑生疹。咳嗽。心下快痞悶。宜用元參升麻湯。宜用元參升麻湯。長沙仲景分明載。
32
第二十八證·三種濕歌
33
濕溫 中濕 風濕
34
濕溫中濕并風濕。三者同名而異實。暑濕相搏成濕溫。胸間多汗頭如劈。兩脛逆冷苦妄言。陽濡而弱陰小急。以上濕溫證也。第二中濕之為病。脈來沉緩其名的。一身盡痛兼發黃。大便反快小便澀。仲景云。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
35
脈沉而緩者。此名中濕。其候令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又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薰黃。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則成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
36
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又云。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無病。病若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本是風雨山澤氣。中之令人成此疾。第三風濕脈但浮。肢體痛重難轉側。
37
額上微汗身微腫。不欲去被憎寒慄。此論風濕也。風濕之證。仲景云。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故其脈浮。額上有微汗。不欲去被也。發汗 欲潤身。風濕俱去斯為得。仲景云。
38
風濕相搏。一身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
39
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治風濕者。發汗微微出者。則是風濕俱去者也。防己黃 術附湯。對證用之醫可必。防己黃 湯。術附湯。皆治風濕自汗。
40
第二十九證·兩種歌
41
發熱惡寒頭項強。腰脊分明似反張。螈 口噤如癇狀。此名 病是其常。仲景云。病身熱暑寒。頭項強急。惡寒。
42
時頭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先感風寒後感濕。沉遲弦細脈相當。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 。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 病也。仲景又云。太陽發汗太多。因成 。孫尚云。
43
病熱而脈沉細者。難治也。有汗不惡名柔 。無汗惡寒名曰剛。無汗葛根有汗桂。二 皆宜續命湯。無汗葛根湯。有汗桂枝湯。而分發汗解肌。 有剛 。有柔 。剛 無汗。柔 有汗。自宜續命湯。仲景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名曰剛 。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 。腳攣嚙齒皆陽熱。承氣湯宜下最良。以上皆熱證。當用承氣湯。亦名陽痙并陰痙。名異實同安可忘。 音熾。痙。巨郢反。名異實同也。
44
第三十證·四證似傷寒歌
45
食積 虛煩 寒痰 香港腳
46
食積虛煩并有痰。更兼香港腳似傷寒。四家病證雖云異。發熱憎寒卻一般。此四證雖非傷寒。然發熱憎寒。則同。當以脈證辨之。中脘寒痰胸痞滿。脈浮自汗體難幹。此痰證也。有痰則胸中痞滿。自汗。脈浮。食積令人頭必痛。身不疼兮積證端。氣口緊盛傷於食。心煩脈數嘔吞酸。此食積也。食積則身不疼。但嘔惡吞酸。氣口脈緊盛。而它脈數。朱肱云。氣口緊盛。傷於食。虛煩之脈不緊實。但覺身心熱與煩。身不疼兮頭不痛。唯宜竹葉便須安。孫尚云。虛煩與傷寒相似。但得病二三日。脈不浮。不惡寒。身不疼痛。但熱而不煩。不可發汗。發汗必危損。如脈不緊實。不甚痛。
47
但熱而或不煩。非裏實。亦不可下。下之必危損。唯可服竹葉湯主之。又有香港腳之為病。大便堅硬足行難。兩脛腫滿或枯細。莫與傷寒一例看。此論香港腳也。香港腳大便堅。腳膝腫痛。兩脛或有腫滿。或有枯細者。方其發時。亦發熱憎寒。
48
嘔惡。似傷寒證候也。
49
第三十一證·可汗不可汗歌
50
脈浮唯宜以汗解。春夏用之何足怪。仲景云。脈浮宜以汗解。又云。大法。春夏宜汗。風若傷衛屬桂枝。寒傷榮血麻黃快。仲景云。風則傷衛。寒則傷榮。傷衛屬桂枝。傷榮屬麻黃。二藥雖均曰發汗。自有淺深也。項強KT KT葛根湯。心間水氣青龍對。仲景云。項背強。KT KT 者。用麻黃葛根湯。心下有水氣者。小青龍湯主之。少陰亦可微發汗。
51
附子麻黃泄其外。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風濕發汗惡淋漓。風氣去兮濕氣在。
52
唯宜 潤遍周身。濕氣風邪俱已退。風濕。惟要微微似欲汗出。若大汗出者。風氣雖去。濕氣仍在也。大抵尺遲汗為逆。自此以下。皆不可。汗也。仲景云。尺中遲者。精氣不足。血氣微少。不可汗。微弦濡弱斯為害。仲景云。微反在下。弦反在上。弱反在關。濡反在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至矣。少陰沉細病在裏。少陽弦細卻主內。仲景云。
53
少陰脈沉細數。病在裏。不可發汗。又云。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兩厥若汗必舌萎。厥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四動汗之還窒礙。仲景云。動氣在上。動氣在下。動氣在左。動氣在右。皆不可發汗。瘡家汗之必成 。淋家汗之便血殺。衄家汗之額上陷。咽乾汗之咽卻隘。仲景云。瘡家雖身疼痛。
54
不可攻其表。汗之必 。淋家。汗之必便血。衄家汗之。額上促急而緊。直視不得 。不能眠。咽乾燥者。不可發汗。
55
王實傷寒證治。皆用小柴胡湯。亡血汗之必寒慄。仲景云。亡血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汗家重汗精神憊。仲景云。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少陰強汗動經血。仲景云。少陰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虛煩壞病尤須戒。仲景云。虛煩壞病。皆不可發汗宜用小柴胡湯主之。月經適斷適來時。切莫動經成冒昧。此小柴胡證。發則鬱冒不知人。
56
第三十二證·可下不可下歌
57
宿食不消當下之。寸口浮大尺中微。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當下之。承氣湯主之。陽明瘀熱茵陳證。仲景云。陽明瘀熱在裏。身必發黃。宜茵陳蒿湯主之。譫語柴胡湯最宜。金匱云。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柴胡湯。結胸大陷胸丸對。瘀血抵當不可遲。
58
結胸。宜大陷胸下之。瘀血。宜抵當丸下之。大便堅硬惟承氣。痞氣瀉心湯勿疑。大便堅硬。宜下以承氣湯。痞氣虛靳。宜下以瀉心湯。脈若陽微下則痞。自此以下不可下也。金匱云。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堅。或兼虛細更難之。仲景云。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結胸浮大下之死。金匱云。結胸証。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四逆若下命傾危。金匱云。四逆厥者不可下。下之則死。虛家亦然。惡寒自是有表證。惡寒者。表證在。不可下。嘔吐仍兼胃氣虧。仲景雲。病吐者。不可下之。不轉失氣必溏利。仲景雲。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失氣者。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頭硬後必溏泄。不可下。陽明自汗下難為。陽明自汗。小便利。此為津液內竭。雖堅不可攻。宜用蜜煎導之。咽中閉塞尤須忌。玉函經云。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臥則欲蜷身急痛。趺陽浮數已虛脾。仲景云。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左右上下有動氣。更在調和仔細醫。仲景云。動氣在右。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動氣在左。下之則腹滿氣急。動氣在上。下之則掌握熱煩。動氣在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
59
第三十三證·可吐不可吐歌
60
傷寒大法春宜吐。仲景云。大法春宜吐。宿食不消胸滿疰。玉函云。宿食在下管。當吐之。胸中鬱鬱兼有涎。
61
寸口微數知其故。玉函云。胸上結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可吐之。以上皆可吐之證也。脈微若吐大為逆。仲景云。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少陰寒飲無增劇。仲景云。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溫溫然欲吐。復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飲者。乾嘔不可吐,當溫之矣。四逆虛家止可溫。誤吐內煩誰受責。玉函金匱云。四逆病厥不可吐。虛家亦然。又云。
62
太陽病強吐之。則內煩。論此皆不可吐者也。
63
第三十四證·可火不可火歌
64
中風忽然被火劫。咽爛發黃津液竭。仲景云。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劫。血氣流 。其身則發黃。
65
至於咽爛矣。榮微血弱與燒針。煩躁昏迷并發熱。仲景云。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加燒針。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陽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陽明脈浮緊。加燒針者必怵惕。太陽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陽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少陰火劫小便難。強責汗時翻作孽。仲景云。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故也。或致虛煩不得眠。或致發黃中鬱結。或致下血如豚肝。或致譫言語無節。仲景云。陽明病加溫針。則煩躁不得眠。陽明病。被火劫。額上汗出。必發黃。瘀熱在膀胱。蓄結成積。則下血。如豚肝。
66
太陽陽明被火劫。必譫語。此皆誤火之為病。切須仔細加分別。張苗欲汗外迎之。卻取燒蒸布桃葉。陳廩丘問張苗。
67
連發汗不出如何。苗云亦可燒地布桃葉。蒸濕之氣於外迎之。可得汗也。
68
第三十五證·可水不可水歌
69
太陽汗後不得眠。少與水飲當自全。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燥。煩而不能眠。其人欲飲。當時飲之。胃中和則愈矣。厥陰煩渴思得水。斟量多寡亦如然。仲景云。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水飲之。則愈也。霍亂思水五苓妙。嘔吐思水豬苓痊。仲景云。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飲水。五苓散主之。又云。嘔吐而病在膈上。
70
後必思水者。急與豬苓散飲之也。過多反病成喘咳。小青龍證云。水停心下。成喘咳。胃冷應知嘔噦愆。仲景云。
71
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飲水則噦。小 皮上有粟起。仲景云。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人熱卻不得去。益煩。皮上粟起者是也。水洗結胸熱可憐。仲景玉函云。結胸身熱。以水洗之灌之。則益熱。寒氣得水即成KT 。KT 音噎。食不下也。仲景云。寸口脈浮大。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以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 。可否醫工要達權。
72
第三十六證·可灸不可灸歌
73
少陰吐利時加嘔。手足不冷是其候。口中雖和背惡寒。脈來微澀皆須灸。仲景云。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
74
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足者灸。厥少陰七壯。又云。少陰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又云。下利脈微澀者。灸厥陰可五十壯。陰毒陽虛汗不止。腹脹腸鳴若雷吼。面黑更兼指甲青。速灸關元應不謬。宋迪陰證訣云。陰毒。汗不止。腹脹腸鳴。面黧黑色。指甲青者。速灸關元一百壯。至三百壯。微數之脈卻慎之。因火為邪恐難救。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熱甚灸為難。唾血咽乾誠戾繆。仲景云。脈浮熱甚。而灸之則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躁。必吐血。自微數之脈以下。皆不可灸也。
75
第三十七證·可針不可針歌
76
太陽頭痛經七日。不愈再傳成大疾。法中當刺足陽明。可使不傳邪氣出。仲景玉函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競。故也。若欲再傳者。刺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也。桂枝服了煩不解。風府風池刺無失。仲景云。太陽病。
77
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服之。則愈也。經來經斷刺期門。正恐熱邪居血室。仲景云。
78
婦人中風。經水適來。又云。經水適斷。熱入血室者。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項強當刺大椎間。脈有縱橫肝募吉。
79
仲景云。太陽與少陽併病。心下痞。頭項強而眩。當刺大椎第一間。又曰。肝乘脾。名縱。肝乘肺。名橫。皆當刺期門。期門肝募也。婦人懷身及七月。從腰以下如水溢。當刺勞宮及關元。以利小便去心實。仲景玉函云。婦人傷寒懷身。腹滿。從腰以下。重如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實。當刺勞宮及關元穴。小便利則愈。大怒大勞并大醉。大飽大飢刺之逆。 之熱漉漉汗。渾渾之脈安可失。素問云。無刺 之熱。漉漉之汗。渾渾之脈。淺深分寸自根據經。此道相傳休秘密。
80
第三十八證·傷寒可溫歌
81
大抵冬宜熱藥溫。大法冬宜服溫熱藥。下利少陰有二門。仲景云。法中可溫者。有九證。皆下利與少陰兩家而已。
82
腹滿身痛先救裏。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用救其裏。四逆湯。又云。下利腹滿。身體疼痛。
83
先溫其裏。宜四逆湯。脈來遲緊痛仍存。仲景云。下利脈遲緊。而痛未止者。當溫之。得冷者。滿而硬。腸垢。少陰膈上有寒飲。仲景云。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噦者。切不可吐。當溫之。或加嘔利病難分。脈沉微澀如斯證。四逆理中湯可溫。仲景云。少陰下利。脈微澀者。即嘔。行者必數更衣。反少。當溫之。又云。脈沉者。急當溫之。宜以四逆湯。仲景玉函云。諸溫者。可與理中。
84
四逆。附子湯。熱藥治之。
85
第三十九證·發熱歌
86
太陽發熱惡寒慄。陽明身熱汗自出。少陽發熱多干嘔。三陽發熱證非一。仲景云。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大抵三陽多發熱。太陽證云。嗇嗇惡寒。翕翕發熱。故太陽發熱。則惡寒慄也。陽明證云。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故陽明發熱。則自汗也。少陽證云。頭痛發熱。脅下堅滿。乾嘔。故少陽發熱則嘔。大抵寒多為易治。熱多寒少因寒極。寒極生熱。故熱多者寒之極。寒多者病淺。故易治焉。解熱大小柴胡湯。更看淺深為妙術。若發熱無表證。當用大小柴胡湯。熱淺者。宜小柴胡。熱深者宜大柴胡。小柴胡解肌。大柴胡正下之也。當以外證內脈為之準。三陰初無發熱證。
87
唯有少陰兩證實。脈沉發熱屬麻黃。裏寒外熱宜四逆。仲景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反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又云。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通脈四逆湯主之。
88
第四十證·潮熱歌
89
潮熱為實當與下。仲景之言可憑借。仲景雲。潮熱者實也。大法當宜下。更看脈息浮與沉。若但弦浮應未也。浮為在表。沉為在裏。若但弦浮。有表證在者。未可下。惡寒脈浮表證在。與小柴胡湯勿下。仲景雲。陽明病。有潮熱。
90
若汗出多而微惡寒。其熱不潮。勿與承氣湯。腹滿不通小承氣。但和胃氣無多瀉。仲景雲。若腹滿。而不大便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大下。潮熱之証有三說。皆屬陽明小柴訣。一則潮熱且吃噫。二則微熱與溏洩。仲景雲。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宜與小柴胡湯主之。又云。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三則日晡發其時。發已微利增嘔噦。噦、乙劣切。逆氣也。仲景雲。其人日晡而發潮熱。若劇者。發則不知人。
91
太陽亦有一証存。惟是結胸發潮熱。仲景雲。太陽重發其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
92
從心下至小腹。堅滿而痛者。宜與大陷胸湯。
URN: ctp:ws5851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