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四十七
3
古蹟
4
金華府。
5
州舊子城。 萬厯金華府志在大司前,譙樓至星君樓一帶,及大司後披仙臺一帶是也。舊經云:周四里。洪志云:徑一里二百九十歩五尺。舊有四門:南保寧軍門西,桐樹門北金華門,東熙春門城,今廢,惟遺保寧、桐樹二門。保寧即今大司前譙樓桐樹,今建星君樓於其上。金華雜識:婺州子城桐樹門舊有桐十餘,髙與城樓齊,則出狀元。陳亮、劉渭皆應其䜟。
6
呉寧縣城 萬厯金華府志:在東陽縣東二十七里,地名城裏,周一里,遺址今存。東陽縣志:水門村去舊城遺址二百歩,臨溪有石岸,是其遺跡。
7
東陽縣舊子城。 東陽縣志在縣城中,唐令沈彞憲築。按舊圖南至碁盤頭葛宅園對巷,北至龍泉坊,即今前徐巷一帶,東至十字街西為曹宅菴,即所傳八都廢城遺址。
8
綢州城 萬厯金華府志:在義烏縣北百八十歩,今為滿心寺。萬厯義烏縣志:綢州城址漫不可考,相傳土中得斷砧有「綢州」字,而不知城之盤亙止於何所。今縣治正在舊綢州南一百八十歩城郭,未必非其故也。
9
華川縣城 《方輿紀要》:義烏縣西南有繡川城,即華川也。萬厯義烏縣志:華川舊縣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周三百歩。遺址莫詳。
10
義烏縣舊城。 萬厯義烏縣志,舊志稱舊城北依山麓,西帶繡湖,然不紀興築為何代。
11
謹按義烏志有西帶繡湖之文,疑即繡川城,然里數歩數不同,因並存之。縉雲縣舊城。 萬厯義烏縣,志在永康縣北,古婺州城。 方輿紀要:在今城東四十里。一云去府西南四十里,在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考湯溪縣西三里有古城山,萬厯金華府志:古城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廣袤五六里。相傳古州城遺址,今屬湯溪縣界。而湯溪縣,新志又云:古城腳在縣西五里湯塘山上,闊二丈,髙五尺,意古之治所也。
12
漢西部都尉治。 《元和郡縣志》:婺州本㑹稽西部,嘗置都尉。晏公𩔖要郡在金華山之陽,即㑹稽西部,嘗置都尉理於此。
13
呉東陽郡治。 《水經注:瀫水東逕長山縣南,與永康水合。縣西東陽郡治也。晏公《𩔖要》:呉寳鼎元年,置東陽郡,在金華山之陽,瀔水之東,因名東陽。
14
晉武陽軍節度治。 《元豐九域志》:婺州,五代,晉武陽軍節度。宋淳化元年,改為保寧軍,治金華縣方輿勝覧石。晉時為武勝軍
15
宋轉運司治。 萬厯金華縣。志在縣治東三里瑞安坊,宋轉運官行部公寓。
16
宋婺州治。 《名勝志,在子城正北,署曰浙東第一臺,宋通判㕔。 《名勝志》在州衙西。宋紹興十三年,知州周綱建,今為守禦千戸所。
17
宋添差通判㕔。 萬厯金華府志即今府治。宋紹興十三年,知州周綱建。
18
宋司理院。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西,今司獄司是也。宋貢院。 《東陽續志》:在府治西,今為永濟倉。
19
元浙東宣尉司治 萬厯《金華府志》在子城內,即宋州治。在府治東北。今為察院、行臺。
20
元録事司。 萬厯金華縣,志在縣東二里譙樓北。元至元十四年建,割大雲鄉𨽻之。
21
隋長山縣治。 《方輿紀要》,長山廢,縣在府東。唐武徳八年,省入金華。
22
唐金華縣。舊治 名勝志:在婺州東四十里。宋金華縣尉司。 萬厯金華縣志》:在縣東北四里二百歩旌孝門外,原與麗澤書院山長廨舍對,後徙東闗馬鋪嶺,去縣五里。
23
呉西部三河戍。 《名勝志》:孫呉置三河,戍於金華之西部,唐咸亨五年,即其地置蘭谿縣。蘭谿縣志、新唐書》云:睦州有三河戍,今蘭谿西北四十里建徳界有地名三河,而不聞其嘗有戍兵。《東陽志》但云建徳、蘭谿皆舊戍之地,姑存之以俟考。
24
元䝉古學。 正徳蘭谿縣,志在譙樓南。縣丞宅,唐烏舞巖寨。 《東陽志》,東陽縣南七里,唐馬將軍陳都使置寨於此。
25
唐綢州治 《方輿紀要》在義烏縣北,以綢巖名。今縣北黃蘖山下有綢巖,或云州,葢置於巖下。
26
唐華川縣治。 王褘《義烏縣治記》,唐武徳四年,置華川縣。其故址在縣南三十里。
27
唐麗州治。 萬厯《永康縣志》,唐武徳四年,即縣地置麗州,而徙縣治於城之北。
28
隋婺州戍。 萬厯《金華府志》,浦江縣為烏傷之北鄙。隋開皇九年為婺州戍。
29
呉豐安縣治。 《方輿紀要》:在浦江縣西南,孫氏分諸暨立豐安縣。
30
宋浦江縣尉司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百歩,按察分司,即其故址。
31
呉太末縣。治 成化湯溪縣。志在九峰山下,其城闉街址,厯厯尚可識焉。
32
藏春園。 正徳,《蘭谿縣志》:在香溪市南,宋通判范滸所治,中有樓外有池,今已廢。范浚《過藏春園詩》:「春入名園何處尋,東風引歩上嶇嶔,平疑四面雲嵐合,曲轉一丘花木深,碧草華滋,迷絶徑,緑蘿隂影䕶茆林,韶光向此知歸處,長與先生供醉吟」。
33
靈洞園。 萬厯《蘭谿縣志》在棲真寺前。趙志臯《讀書園》有《自記》。
34
喬氏園。 東陽續志》在東陽縣孔山之上。宋喬行簡別業,左有孔山堂,右有雙峴樓,臨溪有水館釣臺,皆理宗御書。今沿河水磡尚存盧士儁《喬宅園遺磡》詩:「魯國新封甲第開園林,髙下列池臺幾灣凍老氷花岸」。曽說當年上已杯。
35
南湖園 石洞遺芳集》:東陽郭欽止創石洞書院,其居在南湖之北,由西園至南園,有塘,有池百畝,號曰南湖。有依緑堂、明善堂、三友堂、怡偲堂東澗吟所》。王棶有《南湖記》,依緑堂見》記,中湯致有《西園明善堂記》,戴岷隱有《三友堂記》,孫徳之有《怡偲堂記》,又為《東澗吟》所記,並見石洞遺芳:陸游郭氏山林》十六咏:清曠亭勝遊謝車馬,從此始青鞵俗,士洗褊心達人,増曠懐桂壑,小山有桂枝,名自騷人傳,我欲辯其族,衰病空慨然。月峽我昔泝三峽,仰天如疋練,安得中天月?正用此時見小爛柯,山中一枰棊,塵世底事,無若復計勝負,與彼亦何殊?傾月種梧待鳳雛,此計乃可笑,不如看月墮與子舒清嘯髙碧巖,我誦明逸詩,豹林不可到,斯山幸不逺,何日欹紗帽,閟雲闗白雲如髙人,擇友當傲世朱門客,三千,一㸃不可致。壺天閣吾廬在目中日可理輕䇿乃知壺中天端勝縮地脈,石井酌泉嚥氷玉,肝腑生慘凜,老夫桑苧家,頗欲續水品,玉泉擿玉毀,珠璣䝉荘有深㫖,向郭不能傳千載付吾子,飛雪我昔遊青城,六月對雪山,呉蜀渺萬里,安得在此間?玉佩羣仙停,鶴馭玉佩搖空山金丹定分子往綴,通明班韞玊巖蒼,巖韞白璧欲上渺無路,但傳太史占,虹氣貫寳婺,笙鶴亭兹山多異境,飛仙亦稅駕勿遣,俗客來恐妨笙鶴,下倚劍懸瀑若劍,立空潭如鏡,平未能照魑魅,且用斬長鯨藥圃采芝,夏黃公賣藥,韓伯休吾友子郭子髙趣可與謀。劉考陳傅良有石洞十咏 過有石洞二十咏。
36
謹按石洞遺芳集》,石洞乃郭氏,自命其園之名,非山洞也。雖名書院內有園亭諸名,故録諸園之列。隱趣園。 陳樵有《題胡伯玉隱趣園詩》,見《東陽縣《志》經鉏園。 倪尚忠《浦江西湖塘記》:余於湖之西偏規為園曰「經鉏,門曰「湖西小隱。
37
邵氏園。 成化《湯溪縣志》:邵囦故園在縣北十五里,地名邵園,牆址屋基,宛然敗甓,有今是「堂」,字跡水館。 韋荘有《婺州水館重陽日詩》。
38
雙溪館。 萬厯《金華府志》,在府治東。宋紹興間,闢為三館,雙溪居中,東曰赤松,西曰清和。
39
竹馬館。 《明一統志》在金華、蘭谿兩界之間青霞館。 正徳蘭谿縣志:縣北解石山一名小桃源,有青霞館丹井丹竈之勝。
40
披雲館。 萬厯《金華府志》,在蘭谿縣西。宋紹興中建陳氏義荘。 《東陽續志》在東陽縣南,宋開禧間陳徳、髙建、陸游為記。
41
衆樂堂。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衙後。宋政和間,知州呂淙建。
42
移忠堂。 萬厯《金華府志》在府治,宋紹興間,知州錢端禮建明一統志舊名耐寒軒
43
魚水堂。 《名勝志》:在郡圃堂下有池,池中有臺,跨梁,其上小艇容與其間。宋紹興間,知州周綱重建,更名與春堂。
44
澄清堂。 一公堂。 章懋重《建澄清堂記》:元大徳中,嘗即故郡治建肅政廉訪司,今為廵按,分廵出政之所,其聽政之堂曰澄清,作於至治癸亥燕處之堂曰一公,作於元統乙亥外門,扁曰「浙東第一臺」,仍宋府治名也。
45
愛人堂。 萬厯金華縣,志在縣治後圃。宋紹興十二年,令余翔建。
46
熙熙堂。 萬厯金華縣志在治後圃。宋紹興中,令朱冠卿改名四知堂。十八年,令鄭鋭夫改名清燕堂,五柳堂。 王十朋有婺女,廣文官舍、五柳堂詩:山橋、書堂。 《東陽山水記》:金華山芙蓉峰,宋王埜歸隱其地,理宗賜扁曰「山橋書堂」。王埜始得《山橋隱居記》:金華山峙州城之北,屹若屏障,所謂長山者是也,山之可游者左赤松,右智者三,洞居其西,北洞之勝聞於天下山之水縁澗而出者赤松,智者二源,然皆無懸絶竒偉之觀,惟徐公湖居北山之峰,絶頂水分,兩派而下,其瀉乎山之陽者,由山橋而達於溪,其注乎山之隂者,由鹿田而入,氷壺洞杳,黙險怪水,懸穴中穿雙龍洞而出臨者,股立山橋一澗,奔崖轉壑,如紳如練,乍分乍合者凡數處,蓋其地之勝,不特水也。自潛岳寺縁澗登山可十里,兩巖對峙於千仭之表,皴巖怪石層見,突出如鬭,如揖,如劃,如闢而懸瀑,當其中橫槎渡澗,疊石梯山,回首南望,則山川城郭,極目千里,為吾鄉登覽之冠,嘉泰間,郡守曹公㮚嘗亭其上,嵗久而圯,予自建安歸,過而樂之,欲謀隟地為書室,因尋二仙遺跡,將遊鹿田,過山橋,望兩巖間有竹一坡,竹外有石一拳,意其中必有佳處,渉澗而觀之澗,多亂石水,虵行斗折,或泓或激,夾岸林樾,幽䕃森爽,其東即竹坡也,竹中巨石林立,錯若置棋,其極大者有二:一臥坡上,如垂鵬翼,一跨竹外,如負鰲背,二石夾乎兩崖之間,仰視巖巔,崖壁蒼峭,草木薈蔚,誇竒競秀,殆不可狀,竹外則瀑泉瀉其右,支流㑹其左,崢嶸噴薄,細若操琴,壮若奔雷水,激風生,凜乎不可久立坡上者,俯瞰羣山之頂,下視飛鳥之背,天日清明,直南數百里之山,若開畫圖雙溪,蜿蜒城郭,環繞樓觀,隱見於杳靄之中,塔寺參差於蒼茫之外,縈青繚白,上與天際如凌,倒景俯塵,寰也!此二石之勝,雖三洞不能兼其美,赤松智者,風斯下矣!山舊為胡氏業,以予愛之,遂舉以貿,明年春,始往度其地,將結廬築亭為遊息之所,大抵遊之,曠而敞者無窈窕之趣,奥而邃者,乏軒豁之觀,兼而有之,惟兹山為然,顧不為吾州之甲歟?
47
夢仙堂 在金華,見《王栢長嘯山遊記》,季原書堂。 萬厯金華縣志,在縣南罣罳山王魯齋栢,與倪公度兄弟講學於此,今洗研池萬卷閣,遺跡猶存。
48
《見山堂》 萬厯《金華府志》,在蘭谿縣治東,今際留倉春華堂。 蘭谿縣。志在桃花塢潘慈明之居。
49
綵衣堂。 《金華先民傳》在蘭谿苧竿山之陽,鄉人范宏作堂以悅其親,仁山先生為書扁。
50
自牧堂 《金華府志》:在蘭谿縣紫巖鄉呉履讀書處春暉堂。 《蘭谿縣志在城中,唐龍建,董玘為記世賔堂。 蘭谿縣志在天福山徐宗衡宅慈教堂。 蘭谿縣。志在十字街,趙珙兄弟。事母孝,因名。
51
老老堂 許謙有《老老堂頌》,見東陽縣志三槐堂。 《金華府志》,在義烏縣治內元建信美堂。 萬厯義烏縣志在舊簿㕔,宋宣和六年簿徐璪建。
52
憇堂 萬厯永康縣志在縣西,大觀初,令徐嘉言建道愛堂。 萬厯《永康縣志在縣治,宋紹興十九年,令宋授建尹穡為記。
53
退思堂。 萬厯《金華府志》,在武義縣治後圃,宋紹興中令衛秬建。
54
公恵堂。 萬厯《金華府志》,在浦江縣治。宋咸淳六年,知縣王安中建。
55
清心堂。 清華堂。 萬厯《金華府志》,在浦江縣治內。宋建治內,又有清華堂。
56
月泉書堂。 嘉靖浦江縣志在浦江縣西北,宋咸淳間知縣王霖龍建《金華雜識》:元浦江、呉渭字清翁,創月泉吟,社延、謝翺、方鳳,呉思齊評其髙下,共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選二百八十卷,刻詩六十名,以羅公福為第一。其所命題,則春日田園雜興也。《月泉吟社集》《吴渭誓詩壇文曰:「鄉邦之勝友,雲從湖海之。英游雷動,古囊交集鉅作橫陳能雄,萬夫定羞與絳、灌為伍。如降一等,乃待以季、孟之間欲辛甘燥濕之俱齊,固甚難以曲直輕重,而見欺亦不可念,偉事或偶成於戲。劇彼讒言,特借譽而揄揚我。《詩》如鄫曹,何幸縱觀於諸老,此聲漫梁、楚,誓將不負於齊盟。一㸃無他,三辰在上。
57
裕齋 《東陽志在太師里。理宗賜馬光祖御書魯齋。 何基《魯齋箴序》:金華王子㑹之居,名其齋曰魯,既為記以自警,復俾作箴掲之。
58
訥齋 正徳《蘭谿縣志》:香溪范伯通之居,范浚記樂顔齋。 萬厯《蘭谿縣志》:張景留,龍舒人,僑居蘭谿,築樂顔齋,黃溍為記。
59
愚齋  蘭谿縣志范茂清築其兄浚為銘緑竹軒。 《金華府志在府署內,今名澹寧堂月鏡軒。 金華府志在府署內,澹寧堂側氷壺軒。 蘇伯衡《氷壺軒記》:魏郡鍾侯守金華,創清風軒。 蘇伯衡《清風軒記》府經厯㕔事之後。第一軒。 王栢長《嘯山游記》:金華鹿田寺後有斷崖,大石離立於竹樹間,故相葉養。空榜曰:「第一軒,浸碧軒」。 王栢長《嘯山游記》:法清寺精廬,倚翠曲池,涵泚有養。空所書浸碧軒。
60
髙明軒 萬厯《蘭谿縣志》香溪范栗之居呉禮部師道名之,呉學士沉為銘。
61
臨池軒。 萬厯金華府志》:在蘭谿縣學士陳達之居吳沉臨《池軒詩集》:賢學士相門孫八:法通神似右軍奉詔,曽題金殿榜:承恩更號玉如君,山中鐵限穿成穴,池上墨花凝作雲,一代幾人稱絶品,家鷄野鶩浪紛紛」。
62
蝸殻軒。 蘭谿縣志趙良恭所居呉沉有記如意軒。 喬行簡《如意軒詩注》,在東陽法興寺絶唱軒。 《東陽續志》在東陽縣陳樵投筆之所雙柏軒。 釣軒 義烏縣志》並在繡湖旁菊軒。 萬厯永康縣志》在岡谷,韓循仁築宋濂銘芙蓉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衙後。宋元豐二年春,甘露降於亭,知州鍾離景伯易名甘露亭。
63
野聲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衙後。宋大觀四年,知州詹適重建,改名自公堂。
64
雙溪亭 趙抃有《題婺州郡圃》、《雙溪亭詩》、《極目亭》。 名勝志:「在子城上,舊雙溪閣址。萬厯金華府志》,宋紹興間,知州曹璉建。韓元吉極目亭記:「婺之牙城東西隅有亭,纔數椽,守周彥廣嘗取未元章所書極目亭三大字榜其上,然棟宇狹甚,予再為婺之明年,乃闢而新焉。婺城臨觀之勝有三:中為雙溪樓,西為八咏樓,東則此亭二樓不可頻至。惟極目亭在後圃之隙,不必命駕,得與賔客共之。溪光山色,竒花美卉,無日而非我有也」。陸游極目亭詩尚書:「曳履上星辰,少為東陽作主人」。朱閣凌空雲縹緲,青山繞郭玉嶙峋」。
65
采謡亭 萬厯金華縣,志在子城前,宋知州呂淙建廓然亭 涵碧亭。 萬厯《金華縣志》並在極目亭北,宋知州周綱建。
66
一覽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金華縣學,後宣徳三年,郡守錢潤建杜桓一覧亭記》:郡城西南隅有老氏之官,曰光孝,觀觀之後,有小坡隆然而起,北山玉壺、金盆、芙蓉諸峰,望之蔚然深秀,東南之層巒疊嶂,如萬馬奔馳,或駐或躍,獻秀爭竒,人莫能窮其状,西見蘭江諸山,逺在天際,雙溪二水,蜿蜒如白龍,西飛至城下,合流而去,至於原野岡陸星羅碁布於烟雲杳靄之間,與夫山城雉堞之睥睨,寺觀樓閣之參差,一舉目而盡得之,誠竒觀之地也。觀今改為金華縣學。嘉靖間,守朱麟,以太祖嘗登覽於此,重建名聖覽亭。
67
通波亭。 金華縣。志在通濟橋,紹興中,令朱冠卿建最髙亭。 《名勝志》:「在府治北宋葉蘅園內。陸游最《髙亭詩》:「髙亭新築冠鰲峯,眼力超然信不窮,膚寸油雲澤,天下大千沙界納胷中春,游到處羣花擁夜飲,歡然百榼空。劉白,老來忘世味,只將詩酒伴裴公」。
68
可友亭。 《東陽志》:鄭剛中居坦溪上,未仕時,建可友亭,自為記,後貴復加増葺,又自為記。潘義榮《可友亭詩》:「君不見子猷,嗜酒與俗殊,愛竹不可一日無,又不見,太白清狂世絶倫,舉杯邀月獨相親。風流二子去已逺,塵埃那復聞髙人。鄭侯未遇身更閒,躬耕自得園圃間,開軒容膝,日寄傲,坐對嶣嶤崒嵂之西。山西山蒼翠如堆,玉松奏竽簧雲作。屋澄鮮爽氣日月,佳不學,世情易翻覆。田文唾面真小兒,翟公署門良可悲,悠悠權利亦何極?樂哉此友誰能知?鄭侯與我論,心久年少相從。今白首對山勿著絶交書,要須著我成三友」。
69
望西亭。 《東陽山水記》:金華縣北鹿田寺,後最髙,處翫雲亭。 東陽山水記在州北密印院後山巔池亭。 《金華雜識》在金華山智者寺,有碑刻陸放翁所撰《池亭記》。
70
御風亭。 泠然亭。 並見呂祖謙遊金華、赤松記》、玉乳亭。 枕流亭 雷音亭 在赤松山,並見王柏《長嘯山游記》。
71
椒亭 名勝志:金華縣三洞下洞之右有椒亭亭、上望洞,古若鐵甕。
72
極髙明亭。 萬厯金華縣,志在麗澤書院後。元建清隱亭。 悅心亭。 陳樵有《金華清隱亭》、《悅心亭詩》、《蘭臯亭》。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治,即宋之蘭隂閣東峯亭。 《名勝志》:蘭谿城東有亭,跨東山之勝,曰東峯亭。萬厯金華府志:舊名新亭,唐洪令所建,洪令,失名字。少卿,貞元十七年為令,後更名東峯,今其地為景賢祠。馮宿東峯亭記》:東陽實會稽西部之郡,蘭谿實東陽西鄙之邑,嵗在戊寅,天官署洪君少卿為宰,未期月而政成。後三年夏六月,余過其邑,洪君導余以邑之勝賞,於是有東峯亭之遊,背城之闉,半里而近,初屆佛刹刹之,上方而亭在焉,松門葢空,石道如帶,足倦累息,然後造夫極焉。向之池隍館宇之多,旗亭闤闠之喧,途道往來之衆,簿書鞅掌之繁,顧歩之際,忽焉如失,但山風颲颲,嶺雲峩峩,飛軒憑空,澗壑在下,向背殊狀,昏明易色,指遙青而抹黛者,問之則曰某山某巖某林壑,指逺白而曵練者,問之,則曰:某洲某渚,某湫某塘,髙深互陳,心目相競,飄若象外,意共幻成。先是邑微登攀遊觀之所,洪君挈俸錢二萬,經斯營斯,因地於山,因材於林,因工於子,來因時於農隙,一何易也?崇山峻谷,佳境勝槩,綿亘伏匿,一朝發明,又何能也?君在建中、興元之間,為江南西道節度曹王所知,時方軍興,供億倉卒,賦平人和,王實賴之,故御史大夫鄭滑、節度盧公羣,與君嘗同僚,每號之曰精金百錬,良驥千里,誠然矣,然則是邑之理,兹亭之勝,於君之分,不為難能夫,播芳塵而鼔餘波者,非文莫可,遂攬筆為記刋於石,而附諸地志焉。貞元十七年記。
73
秀野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蘭谿縣香溪東山之側,宋通判范滸建范浚《秀野亭詩山》作:「屏風雲作籬,岧嶤亭子俯漣漪,絶知此地風光好,直謂主人心跡竒側塞亂花紅被徑檀欒髙,竹翠縁陂,恵連自喜陪幽賞,判却歸,時倒接䍦激湍亭。 呉師《道遊小三洞記》,下洞為廣福院,有飛亭跨水,上扁曰激湍。淳熙中,南城曾槃立。
74
半山亭 正徳蘭谿縣志:縣東洞巖山之腰,舊有半山亭,今石磴具存范端臣《丰山亭詩》:「窈窕轉巖腹劃,然見孤亭,橫分樹矗矗,下枕溪泠泠,日暮人跡絶」,猶聞樵斧聲」。
75
山意亭 《東陽山水記》:在蘭谿縣南桃花塢,東髙峰上,俗呼千人樓。元知州辛忍仁建呉師道有記。
76
溪山一覽亭。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北,勝山坦溪山人鄭誠夫作。遺址尚存。
77
池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蘭谿縣瑞山鄉徐秉國建,以延金仁山先生,今池尚存于石書池亭詩曲:「曲闌干面面櫺紅塵飛不到斯亭避人幽鳥入深竹戀釣遊魚弄翠萍天闊倒涵秋水碧牆低不礙逺山青翛然獨占閒中趣,一枕荷風午睡醒」。
78
佳山水亭 《東陽山水記》:在蘭谿城南塔下。呉師道題《城塔小亭詩》:「百年老屋半蒼苔,一日佳竒舊觀回,浮世何曾改川岳,髙懐聊復寄亭臺,夜深漁艇簷間宿,日落山窗竹裏開。此去京華踏塵土,時時應有夢飛來」。
79
寒碧亭 晏公𩔖要》:在東陽縣南五里峴山下,唐寳厯二年,縣令于興宗建,有唐劉禹錫詩并序《東陽志》:于興宗於亭下穿方池,刻石作雙魚,引水貫其中,以為流觴之勝,方輿勝覽寒碧亭上有鮑令巖,宋元豐五年,令鮑拯修禊,於此石上,有「鮑令巖」三字,元祐中重建,改名清虛堂方干寒碧亭》詩:「髙低竹雜松積翠,復留風路極隂溪,裏寒生暑氣中閒,雲低覆草片,水靜涵空方見洋源牧,心侔造化功」水樂亭。 《名勝志》:「東陽縣峴山二峯對峙西峴,飛瀑數丈,下注於澗,淙淙如漱玉。宋熙寧中,王槩作亭澗上名水樂亭蘇軾寄題東陽水樂亭》詩:「君不學白公,引涇東注渭。五斗黃泥一鍾,水又不學,哥舒橫行西,海頭歸來羯鼓打梁州,但向空山石壁下,愛此有聲無調之清流流泉無絃石。無竅強名水樂人,人笑慣見山僧已厭聽多情,海月空留照,洞庭,不復來軒轅。至今。魚龍舞鈞天聞道,磬襄東入海遺聲散在海山間,鏘然澗谷含宮徵,節奏未成動,君喜不須寫,入薰風絃縱」。有此聲無此耳。蘇轍《和水樂亭》詩:「君不見武安堂上立曲旃官髙利厚多憂患,又不見夏侯好妓,貧無力,簾箔為衣人莫識,兩人操行雖不同,辛苦經營實,如一不如君家激水石中流,聽之有聲百無憂,笙竽窈渺度溪谷,琴筑悽咽穿林丘,髙人處,世多澹泊,泉聲過耳皆為樂,退食委蛇石上眠,幽音斷續牀前作,正如古人樂,易多歡娛,積土為鼔蕢為桴,但能復作太古意君。今水樂真有餘,謹按蘇軾詩本寄題東陽水樂亭,而《咸淳臨安志》力辨其當屬錢塘之水樂洞。且云賈似道嘗得此詩真蹟,題云右賦。東陽水樂洞,葢此地𨽻東陽村云。今考錢塘縣無東陽村名,且王十朋輯注蘇詩題下載蘇自注云:為東陽令,都官王槩作觀起句,君不學云云。明指王都官,其屬東陽無疑」。白雲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東陽縣八華山,許白雲講學之所。胡翰《白雲亭記》:距婺之東百有五十里,其邑為東陽,未至邑四十里,其鄉為懐徳,其山有曰八華山,故文㦤許先生講學之所也。山之麓,許氏居之,其兄弟曰和伯,曰晉仲、伯溫、伯恭,自以其生也,晚不及登先生之門,幸嘗私淑諸人與有聞焉,顧曕遺躅,日接吾前,又幸而未冺也,則先生之流風餘韻,被及乎山川草木者,豈直吾鄉之榮哉?誠有槩於心矣,乃度地於山之冡構亭,曰白雲而屬余以記其成。白雲者,先生故所自號也,因其故號而扁之尚徳也,乃為之記。許元八華山白雲亭詩:「千尺嶙,峋舊有亭,白雲收盡八峯青,我來重上松風閣,急雨秋濤,白日聽。峯回亭。 東陽續志》在東陽縣南桃巖之後,俗稱山背亭《東陽縣志》:元時永嘉髙則誠從烏傷,黃文獻游,不聞其讀書。既辭歸黃,偶登其所居樓,見壁間書,乃琵琶記草,文詞淹博,意義精工,讀而竒之,追餞此亭,三杯而別,因傳為三杯亭。白鷺亭。 馬之純有白鷺亭詩》,見東陽縣志臨清亭。 通幽亭。 可欵亭。 萬厯義烏縣,志並在縣治㕔事,後元皇慶中建。
80
晚照亭 萬厯義烏縣。志在丞㕔。宋紹興中,沈直方建。
81
清曠亭。 萬厯義烏縣,志在舊繡川驛。宋紹興十五年,令董爟建。乾道四年,改名徳星堂。
82
挹繡亭。 義烏縣。志在舊繡川驛。宋乾道中,令張谹建。
83
溪上亭 《東陽山水記》:酥溪唐戴叔倫留詩》處,後人構溪上亭,崇禎《義烏縣志》:唐貞元中,戴叔倫令呉寧過酥溪,有詩云:「酥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䦨,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風雨杏花寒」。元至正十七年,胡璉築亭溪濵,以存勝蹟㑹景亭。 清曠亭。 擷芳亭 緑雲亭》 叢玉亭、素香亭 繡光亭。 清勝亭 萬厯、義烏縣志並在繡湖傍。
84
鳳林亭。 王禕《鳳林亭記》,鳳林亭吾王氏之所作也。鳳林,鄉名,在義烏之南鄙。
85
飛虹亭。 萬厯《永康縣志》:方巖頂兩石對豎,俗呼峯,門下有飛虹亭。
86
松石亭 金華府志:在永康縣延真觀。宋嘉泰中,立翫珠亭。 萬厯金華府志》在武義縣,明招寺前阮孚游處。鞏豐咏《翫珠亭詩》:明招林麓邃,按古有遺蹟。風流阮将軍,誠不負此屐。邂逅失元珠,驪頷求不得。何年走其中,千載未有獲,禪家獨眼龍,來此駐缾錫,羣龍竟趨之,獨眼如未識。任其自紛拏,笑伊虛用力。南渡東萊翁,實在肇幽宅。褒武錫元勲,自天開兆域。嵗時來上塜,車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門至千百。旦旦對此山,相視真莫逆。自閲大火災,屐徑愈寥寂。斯亭築山巔,如人岸巾幘,自徑以登亭,俄然判儒釋,挾朋吟松風,横琴坐苔石,亭居衆木間,占地僅二席,玲壠八窗通。未覺棟宇窄,被褐士所懐,嗟自比秦璧,照乗與藏淵,其勿昧所適,庶幾慰九泉,夜光生麗澤,若支亭子壊,則付斧斤克。客去我無言,未開四山碧」。
87
蠟屐亭。 武義縣志》在明招山前。晉阮孚好屐,後人以其遊處,因以名亭。
88
金貂亭。 吕喬年《金貂亭記》:晉鎮南將軍阮孚之墓亭也,嘗以金貂換酒,後歸明,招山下終焉。山有蠟屐,亭右名金貂,識公故事也。
89
換酒亭。 葉適有《寄呂巽伯換酒亭詩》,見武義縣志壺山亭。 萬厯《武義縣志》:縣西壺山,上有亭令張國裳為柱聯,曰錦繡萬花谷、乾坤一草亭。
90
水簾亭。 萬厯《武義縣志》:縣南金柱山上有懸瀑。鞏栗齋築亭與朱晦菴、呂東萊講學於此。
91
緑映亭》 萬厯,武義縣志》:在縣東,宋尚書劉滂建呂祖謙《題劉氏緑映亭》二首:凉葉飜飜,不受塵芒鞵藤杖,及清晨開窗水,放前溪入澄緑,光中獨岸巾鷺浴,魚跳在鏡屏,搖青浮碧太鮮明,牆東,種得隂成幄,隔葉,看來却有情」。
92
月泉亭 嘉靖浦江縣,志在縣西月泉上,其泉與月為盈虛。宋政和三年,令孫潮訪舊址疏為曲池,築亭以備遊觀後為月泉書堂
93
元暢樓。 《太平寰宇記》:金華縣城南臨溪髙阜,上有樓曰元暢,宋沈約吟咏於此。八詠詩,注南齊隆昌元年太守沈約作八詠詩,留題於元暢樓壁間。萬厯《金華府志》八:詠樓在府學西,舊名元暢,太守沈約建有《八詠詩。宋至道間,知州馮伉易名八詠。景祐三年,知州林洙重建,後改為《星君樓》之玉皇閣,移其扁於八詠門城樓上。崔顥登八《詠樓》詩:「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緑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靜聞山狖川長數塞。鴻登臨白雲晩流」,恨此遺風嚴維送客之東陽》詩「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少年為客處,今日送君遊謝翺八詠樓》詩:江山此清絶寒角,夢中吹飛鳥過㠶,影遊塵空㦸枝水交明月動槎洑故洲移已薄齊梁士猶吟沈約詩,《趙孟頫八詠樓詩》「山城秋色靜,朝暉極目,登臨未擬歸羽士,曽聞遼鶴,語征人,又見塞鴻飛西流二水玻璃合,南去千峯紫翠圍」。如此溪山良不惡,休文何事不勝衣」。
94
清風樓。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城旌孝門東城上元馮伉建萬厯金華縣志:縣東三里石碕巖,下瞰大溪,巖下有洞,嘗見梅花泛出,因名梅花洞樓在其上。金華雜識:郡城南有八詠棲,其東有明月樓,又東有清風樓,爭雄競勝,而溪山之㮣攬挹無遺矣。
95
謹按金華府志稱元指揮馮伉建考,伉以宋淳化五年守金華,此樓當與八詠並建,蓋郡志之誤也。明月樓。 《金華游録》:在州城赤松門石碕巖城上,宋宣和中建。黃溍《明月樓詩》:「遺堞何年有?飛甍壓上頭,鼓鼙分大幙,香火望靈湫。曲岸舟如失,遥沙樹欲浮,登臨且吾土,未敢恨淹留」。
96
翠微樓 輿地紀勝在州衙之北,子城上。宋元豐中,知州范子明建。萬厯金華縣志》:元符中,知州孫載改為迎華樓。
97
雙溪樓。 方輿勝覽,在郡城上。米元章書》:「金華府志樓俯瞰雙溪」,宋熙寧中建。政和初,知州呂淙改名疊嶂。萬厯金華縣志在通逺門外雙溪合流之陽,即宋麗澤書院。故址舊在譙樓前外城上,宋郡守黃特建,米芾題。
98
金華樓。 《金華府志》:在府子城上,對金華山明逺樓。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西南七十三歩,萬厯金華縣志:樓在縣東南三里。宋録事參軍廨舍跨門建樓,盡見一縣山水。
99
華豐樓。 萬厯《金華府志》在金華縣南,今恵民藥局,宋酒務故址。
100
赤松樓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城赤松門,呂成公記平逺樓。 《金華府志:在州東清河館後,盡見溪山邀月樓。 在赤松山見王柏《長嘯山游記》。
101
聚星樓。 萬厯《金華府志》:宋宗室子趙良恭建在蘭谿縣隆禮坊杜清碧書,扁黃文獻公記》。《蘭谿縣志》:至順庚辰仲冬,大雪,趙敬徳置酒聚星樓上,張景留、錢彥明、董心傳、傅徳、元、呉敏、徳源、伯濬仲、徐均善、逢吉主賔,凡十人賦詩,引歐、蘇二公賞雪故事,亦一時之佳㑹也。
102
輝映樓 陳樵輝《映樓賦序》,東陽縣學之傍有輝映樓,宋紹興二十六年令劉偉建。
103
文星樓。 成化東陽縣志在縣東子城之上,宋寳祐元年,令何宗社建。
104
白雲樓。 劉基有永康胡元鼎白雲樓詩聽泉樓 萬厯《永康縣志》方巖東石谷舊有樓曰聽泉。胡濟源作《蘇伯衡記。
105
天階景璧樓。 萬厯《武義縣志》在白嶺張國裳重建天階景璧樓疏,舊為婺星樓
106
玻璃閣。 《金華雜識》在金華山智者寺後蘭隂閣。 萬厯金華府志》,在蘭谿縣治清心堂,後宋建。明洪武末,即其地作望雲棲,今為蘭臯亭。
107
逸老閣。 萬厯《蘭谿縣志》,宋唐堯卿建。今址存蒼漪閣。 蘭谿縣志在天福山告天臺側環翠閣。 東陽縣。志在縣南五里中興寺,後宋治平間建。紹興初,令王榕榜,今名。
108
面香閣。 東陽縣志,宋紹興中,令留觀徳建於西北隅,前植叢桂,故名,即縣署舊址。
109
淨照閣。 萬厯義烏縣,志在舊丞㕔,宋紹興十二年,沈直方建。
110
屏風閣。 萬厯《永康縣志》:方巖之頂有洞深二丈,即洞為閣,在佑順祠後。
111
披仙臺。 萬厯《金華縣志》又名望仙,在千戸所後子城上,相傳即觀星臺《金華府志》在子城上金華樓,西前對金華山。
112
蓬瀛臺 《金華雜識、金華山二仙祠》有碑刻蓬瀛臺」三字。
113
釣魚臺。 《明一統志》:「在府城下湖水四時清澈告天臺。 李得陽《告天臺記》:「蘭谿趙氏,自清獻六傳而生禕,禕生景文,登宋進士,任蘭谿簿,因家焉。今蘭谿稱巨族者,趙氏為最,立臺於縣南福山之巔,以祀清獻,而配以禕是臺也。裔孫郡丞,佑卿主之呉寧臺。 東陽縣。志在縣圃,後宋紹興十三年令呉坰建,葢以呉寧舊縣之名名之也。上有樓名應宿俞允撰《呉寧臺詩》:「琴堂晝靜鎻蒼苔,髙阜峩峩繞碧隈,西越山川多異産,東呉花縣起靈臺,霜寒歸雁梅将放,日暖舒桃燕又來。虛閣凌波魚涌躍,誰堪作賦有鴻才」。
114
天香臺。 東陽縣志 有亭塘八景,一曰天香臺湖山第一臺。 萬厯義烏縣,志在舊丞㕔,宋紹興中建。
115
登高臺。 《金華府志》:在義烏縣雞鳴山上,九日登髙於此。
116
觀音臺。 義烏縣。志在派溪,為十景之一兠率臺。 鄭東白遊永康夀山記》:方巖之巔有石洞洞,前有「臺石上書「兠率臺」三字,相傳為考亭書。按志考亭嘗與東萊、龍川三先生講學於此。
117
風月臺。 潘珏有《題府館風》、《月臺詩》,見《永康縣志》鳳簫臺。 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浦江縣元麓山桃花澗水出焉」。石人立者,髙可十餘尺,曰鳳簫臺、迴車宅。 萬厯《金華府志》:在州西南二百六十歩州牧秩滿僑寓於此。
118
劉峻宅 《太平寰宇記》:金華縣徐公湖,梁劉峻居此湖東山之上。撰《𩔖苑》一百二十卷。萬厯《金華府志》:金華縣紫薇巖有講堂洞,即梁劉孝標隱居講學之地。著《山棲志》、《金華府志》,武義縣講堂山,劉峻亦嘗築室講書,於此何基山棲志》跋:靈巖古刹,聞昔乃孝標之故宅。此地上接紫薇巖,雙龍洞天,想其一時,飛履上下,千峯紫翠之間,風致猶目前也。雖遺跡不可追企,而泉石影響尚存寺之法堂重葺,謹以《山棲志》舊文鐫之,此文雖齊、梁間餘體,而古雅特可喜。所謂流洑者,蓋洞天之水也。劉峻始營《山居詩》:自昔厭喧囂,執志好棲息,嘯歌棄塵市,歸來事耕織。鑿石闚嶣嶤,開軒望嶄崱。激水闌前流,修竹堂隂植,香風鳴紫鶯,髙梧巢緑翼。泉脈洞杳杳,流洑下不極。髣髴玉山隈,想像瑤池側。夜誦神仙記,旦吸雲霞色。将馭六龍輿,行從山鳥食。誰與金門士,撫心論胸臆」。
119
滕浩宅 《東陽人物志》:浩字至剛,家赤松之梁山,後隱於玉壺山《金華府志》:「梁山北近盤泉,中有土田,居民多滕姓」者,昔膝至剛寓此」。王埜宅 《金華府志》在城山王埜四山:敘詠山橋,余所隱也。城山,余所居也。呂祖謙宅。 萬厯、金華縣志縣北四二坊儒宗嶺,呂祖謙之故居,唐仲友宅亦在焉《東萊呂公祠堂記》:公晩年置屋於城之北隅,以舊居歸之官,後門人請於郡,以舊居之半為祠堂,扁以麗澤書院內為遺書閣倪普宅。 萬厯金華縣,志在縣西南望山。宋樞密、倪普退隱於此,每登之以望臨安。
120
許謙宅 萬厯《金華府志》:金華縣觀山。謙六世祖由平江徙居於此,因名許村《婺書》:謙別字白雲山人。宋亡家毀,僑居城闉舒元輿宅。 東陽志》:蘭谿縣花園塢,相傳為唐相舒元輿之故居。蘭谿縣志:純孝鄉白露山下,有源曰垷坦,源右有山曰舒婆塢,相傳為唐相,元輿故居其下,有田十餘畝,名曰花園塢。臺榭遺址尚存,有墓冇廟皆以元輿為本邑人。然考之《唐書》以為東陽人,豈其祖居東陽而遷於是耶?抑唐以前郡名東陽,而以屬邑槩稱,未可知也。名勝志,武義縣書臺山亦稱元輿讀書處。
121
范浚宅 《名勝志》:蘭谿縣香山下有香溪,宋范浚居其上。蘭谿縣志》:范浚所居有慎獨齋,自為記,又有顔樂齋。
122
范鍾宅 正徳蘭谿縣志,宋丞相范公故府在純孝鄉清口,公以淳祐六年乞歸里,八年薨於金華驛,蓋其家築室猶未就也。
123
張潤之宅 萬厯《金華府志》,蘭谿縣石阜嶺宋張潤之讀書於此,築湓東書院。
124
陳萍宅。 蘭谿縣志,元大司徒陳公故府。初居桃塢,後徙赤溪。
125
方太古宅。 婺書「太古居蘭谿溪上,因號寒溪子。其所居有皎皎灘。
126
章懋宅。 蘭谿縣志:其先居浦城,後徙至蘭谿純孝鄉《金華雜識章》:楓山居在白露山下。
127
斯敦宅 《東陽人物志》:呉斯孝子。其宅在東陽縣東四十里斯山頭。
128
陳安居宅 《東陽山水記》,東陽有甑山,上有石壇,下有白雲洞,東晉陳安居學道之所。
129
許孜宅 成化東陽縣。志晉孝子許孜宅,在十六都虎峰下藍硎村婺書孜執親喪,鎮宿墓所,積十餘年後乃娶妻立宅墓次
130
羅隱宅 《名勝志》:東陽縣鮑令巖右有唐詩人羅隱宅,東陽縣志宅在縣南五里,勒馬峯之麓,墨池存焉。宋元祐中,建棲賢菴。曹冠羅隱故宅詩:翠微深處有山居,騷客當年,此結廬散䇿,喜看遺址在,便吟招隱意何如。
131
謹按羅隱,新登人,其宅在新城縣東五里。今《金華郡縣志》亦載,且引宋人曹冠詩為證,姑録》之。喬行簡宅。 《名勝志》,東陽縣孔山,宋丞相喬行簡第在其下。舊有孔山堂、雙峴樓、釣游亭,皆理宗御書、朱汛宅。 萬厯《金華府志》:晉朱汛。永興中,任臨海太守,秩滿居蒲墟村,遂為義烏人。
132
宗澤宅。 婺書:宗忠簡公有一子,五孫,子頴至京口,止家焉,遂葬公江上。諸孫還烏傷者,苗裔至今存。呉之器有詠懐吾邑,古蹟,宗忠簡公故里,詩見義烏縣志。
133
王褘宅 《金華雜識》在義烏縣繡湖傍宋濂《華川書舍記》:華川書舍者,烏傷王君子充學文之所烏傷,有大澤為華川,今繡湖即其地,子充之居直湖之隂,繋以舊名,志乎古也。蘇伯衝《夢芝軒贊序》:華川先生王褘,生於至治壬戌生之前夕,大父南稜公夢芝産於所居之軒楣,有異兆也。崇禎《義烏縣志》:青巖山居王禕,讀書其中,自撰《青巖山房記》。
134
呂皓宅 萬厯《永康縣志》,縣東北桃巖有洞,可容數百人。宋時,呂雲、溪皓隱居於此。
135
胡則宅 《金華先民傳》則永康人,家於方巖,後立為祠。
136
張彥卿宅。 《東陽山水記》:武義縣東白陽山,晉阮遙集之弟妻。劉氏劉伶之女,因好山水,渡江來隱。張彥卿為永康令,亦居於此,二姓子孫因家焉。金談宅。 萬厯《金華府志》:武義縣東小姬山,晉金談為呉興太守,後辭歸,隱居於此。
137
李恵宅 《金華府志》:武義縣李公山,宋隠士李恵居此。
138
呉萊宅 嘉靖浦《江縣志》:呉溪去縣西十里,呉萊之居在焉。
139
方鳳宅。 謝翺遊《仙華巖麓記》:由月泉至仙華巖麓十五里,巖之麓,曰鄭村,友人方君韶卿廬焉。《金華文畧》:浦江仙華山殊為秀絶。方鳳詩仙華矗萬仞,我乃廬其東。
140
戴良宅 《金華府志》:浦江縣北九靈山,戴良居此,故號九靈山人。
141
龍邱萇宅 《金華先民傳》:漢新莽時,隱居九峰巖今地屬湯溪縣
142
徐安貞宅 太平寰宇記九峯山,有唐中書侍郎徐安貞讀書巖,成化,湯溪縣志:在縣北十里,地名洪塘,後裔猶有存者。蘭谿縣志、東陽志載安貞為本縣人,而信安志又以為龍斿人。然安貞嘗讀書九峯山,雖兩縣界,而舊實屬蘭谿,當以東陽志為是,今九峯已分屬湯溪矣。
143
徐伯珍宅。 《金華先民傳》:伯珍,金華人。其地今隸湯溪宅,南去九峯山數里,伯珍移居之庭,除木生連理雙白鶴,巢於戸牖成化湯溪縣《志》:「在縣西五里,地名界牌」
144
楊與立宅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北十里,地名白馬潭《金華雜識》:楊船山與立家蘭谿。其《幽居詩》云:「柴門閴寂少人過,盡日觀書口自哦,餘地不妨栽竹本放聲啼鳥往來多」。
145
謝后宅。 《金華府志》:湯溪縣西南苦竹源,宋理宗后謝氏所居之地。今其宅匯為深淵。
146
月榭 萬厯《金華府志》在府城上。宋元祐間建八位門。 萬厯金華縣志在坦溪,以宋鄭剛中有八曾孫伯衒、伯謙、伯源、伯衎、伯光、伯永、伯承、伯慧皆登顯仕而名。
147
靈洞山房。 《蘭谿縣。志在栖真寺前,趙志臯讀書處。
148
二酉,山房。 《蘭谿縣志》:北城思親橋畔胡元瑞藏書於此。《王世貞記》胡應麟《二酉山房記》書,以經𩔖者三千七百餘卷,以史𩔖者再倍之。子三倍,集四倍,凡三萬六千巻有竒。友人黎維敬題曰二酉山房
149
月區 《金華雜識》:蘭谿北胡玹,伯玉之居有明逺,樓左有一區,穹窿其巔,周密四旁,堊以白竅,其前如月形障,以紙天光,照映虛明,常若月在其所,扁為月區。
150
茶院。 《東陽山水記》:去東陽縣治東五十里曰獨山,望如城郭,中為深塢。唐、宋時,百司常治茶,於此設茶院。
151
東巖書舍。 崇禎義烏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都清徳里滴水巖,宋、虞復建。遺址尚存。
152
水竹洞天。 宋濂《水竹洞天記》:同郡胡君伯器,世居烏傷酥溪之上,其地山環水縈,伯器擇其勝者作亭其間,扁曰水竹洞天,而請國子助教鄭濤篆之鶴鳴畈。 金華雜識,在永康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梁時石翁山鑿石,有雙白鶴飛出。
153
佚老菴》 吕祖謙《佚老菴記》:橫山呉君泯治別室之西偏榜,以佚老菴在永康縣
154
三陽小隱。 嘉靖浦江縣,志在仙華之麓,宋趙崇袍於此植梅數里,名曰梅塢。明張應槐仍舊址。結廬曰三陽小隱。
155
鄭氏《義門》 柳貫、鄭氏義門記》:吾里鄭氏以義門被旌表,自其逺祖,淮與二兄居於承恩里。其後浸盛,名其地曰「三鄭」,及八世不裂籍,以為異用。故事,賜旌表,大書其門曰「孝義鄭氏之門。鄒奕《白麟溪》。鄭氏《義門詩》:「麟溪流水漾清輝,華揳文光動紫微,九世同居端有義,一門純孝在無違,桂林秋露侵黃巻,棣萼春風照綵衣,昔日千齡同不朽,五雲製錦出綸闈」。
156
靈淵精舍。 嘉靖浦江縣志:縣東東明山元青田尉鄭徳璋,創精舍於此,以教其族人。內有成性、四勿、繼善、九思。四齋傍有水一泓,曰靈淵淵,東百歩有梅花泉。
157
石室。 嘉靖浦江縣志在烏蜀山柳貫讀書之處,髙敞可容百餘人。
158
青蘿山房。 婺書:宋濂授經,浦江鄭氏樂其門風,因築室於浦江之青蘿山,作《山房志》。浦江縣志:山房前舊有石一片,刻曰宋公園。王汶遊青蘿山記:宋公園,宋太史來遷於此,偶閲宋嘉定末,官給地劵,而此園已先有宋公之名,太史嘗嘆其數已前定。
159
盧畈 成化湯溪縣志。縣東南有輔倉源,昔昭利侯盧文臺嘗耕於此,故名。
160
百花㕔。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南三里,地名上境,宋理宗為駙馬劉文彦建。
161
花錦地。 《金華府志》:「在金華縣西五里,有石如錦,因名。又永康縣西三十里有石,廣數丈,文采如錦,古柏垣。 《蘭谿縣志:古柏垣在徐用檢瞻菴內楊溪橋之東,相傳柏植於宋、元間。明太祖取婺時,曽駐師其下。
162
浙江通志巻四十七
URN: ctp:ws59889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