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清朝秘史

《清朝秘史》[View] [Edit] [History]

1 駐防。
2 到了中秋這一日,防備得更是嚴密。瑞澄於午後三時,由電話傳集鐵參議、張統制、黎統領、巡警道等,在署內會議廳,籌議會防事宜後,複開秘密談判,一點鐘始散。到晚六點鐘,即飭關東、西南兩轅門,馬隊八標、一標右隊兵士,移在轅門內駐扎。並派特別警察隊兵二十名駐扎於督院西牆外防守。巡警道王月莊飭省垣城外上下區既漢鎮的警務公所,各派巡警,分赴武漢各碼頭,嚴諭輪劃一律到夜八點鐘停渡。並飭省垣各區轉飭各城門警於晚七點鐘時候,即行關閉城門。關城之後,雖有手持憑照稱赴某處公幹的,亦須問明暗號才開。
3 統制張彪特飭四十一標一營兵士於晚七點鐘分巡賓陽門外一帶;混成協統黎元洪也親率本協步兵分巡武勝門城外,及塘角沿江一帶;督練公所軍事參議官鐵忠,以武勝門外沿江一帶,雖經派有炮船巡防。然恐力太薄弱,特飭湖隼雷艇,開往大堤口駐防,並飭湖隼雷艇,開往大堤口對岸漢陽兵工廠前下碇駐防。督署一二三四正及五福堂既會議廳,辦公房,概用特別警察隊營兵,各荷槍彈巡防,至二門、頭門,均有陸軍步隊一營,徹夜駐扎。
4 署內辦公人等,無論員司夫役,均由某庶務員頒給火印腰牌,無此不得任意出入。皋司馬吉樟,恐有劫牢反獄事情,除飭各級審廳看守,責所成所官率同法警防範外,至模範監獄,乃全省罪犯守法之所,非別監可比,立命右路巡防隊撥弁兵一隊,在該獄前後守衛。武昌府候審所也有陸軍分發少數目兵駐扎。對江的漢陽兵工廠,乃系全省槍彈總匯之所,地位異常重要,一面由瑞督特派湖隼雷艇停泊在該廠橫堤外江,不住的梭巡密查;一面凡該廠總辦王壽昌移請混成協就近撥馬隊營兵前往駐扎。
5 一到晚上八時,即將各藥彈槍炮的存儲室,一律封鎖。至次晨八時,開工才開,鑰匙歸總辦親自佩帶。員司不得在廠接見親友,如有緊要事件,由總辦跟丁代達。漢陽鐵廠,本與兵工廠相通,自從謠言發布之後,鐵路提調章道台下令把與工廠相通的西總門關閉,無論何人,不准出入,並加派警兵荷槍梭巡。總交代一句,武漢兩地,差不多已布設下天羅地網。只可憐商店居民,遇此佳節,帳也不敢歸,月也不敢賞,就耽驚受怕。直待到了十七日,瞧見沒事,才放了幾分心。
6 不意十八日晚上九點鐘,荊襄巡防隊統領陳得龍,電稟督院,稱在漢口英國租界,拿獲革黨二名,立時派隊護解到督院。
7 詢其行蹤,自認革黨不諱。一名劉汝夔,一名邱和尚,都是留日學生。是晚十一點鐘,統制張彪在司令處查防,突有炮隊退任正目姓鄧的,馳報有革黨密居小朝街八十二號、八十五號、九十二號。張彪立刻回明總督瑞澄,帶同巡防兵督院衛兵數十名,到九十二號內,拿獲黨人八名;八十二號、八十五號內拿獲二十七名,內有女黨員龍韻蘭一名,及彈藥多箱,軍械數十件。一並解交督院,聽候發落。
8 這一大伙黨人中,有一個姓彭名楚藩的,是陸軍憲兵隊的什長,被護兵當場認出,立交參議官鐵忠審明,綁赴東轅門外斬決。翌晨文武大員在督院會審,又斬決三名。當搜捕小朝街之時,一面遣兵至雄楚樓北橋,高等小學堂間壁洋房內,只見燈燭輝煌,正在印刷告示,繕寫冊籍。軍警冒了他們的口號,將門賺開,驀然入內,拿獲五人,有數人上屋走脫。
9 黃土陂千家街地方,某小雜貨店內,忽有炸彈爆烈,轟然一聲,震動數里。軍隊聞聲趕至,見有一人,面目焦黑雙睛拼出,倒地呻吟,系自行試彈轟壞的。詢明為楊宏勝,又搜出炸彈十餘個,雙筒手槍數桿,馬刀十餘柄。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內,有寓居鄂人四個,內中帶有三個沒辮子的。十八日,先有二人外出,忽聞炸烈聲,火光衝屋而出,當有俄巡捕至寓查問,在內二人也乘間逸去。旋經捕頭查勘,知為革黨。立即電知洋務公所吳令愷元到寓搜查,當起獲炸彈手槍旗幟印信札文底冊鈔票匯票函件甚多。正查點當兒,有二人自外歸來,立被俄巡捕拘送捕房。問明姓名,一個叫秦禮明,一個叫龔霞初。吳愷元面稟關道齊耀珊,電稟督院。瑞督立刻照會俄領事,並飭吳愷元會同夏口廳王國鐸,將人贓一並解送巡警道。又在附近拿獲二十名,一同押赴督轅。
10 這夜,制台衙門內發現炸藥一箱,立時嚴查,見教練隊兵士二人形跡可疑,訊明希圖炸署不諱,即在署前將二人正法。
11 八月十八這一夜,發端已不止一處,被捕已不止一人,那麼革命黨的經營,不是一朝一夕,不問可知了。
12 看官,武昌地方原有新軍一萬六千人,合組為步隊、馬隊、炮隊三種,悉歸張彪統轄。兵士與統帥,感情極壞,差不多沒一個不怨望長官的。自從端方入川,抽調了兩標去,兵力頓弱。
13 戒嚴而後,對待兵士之法,更益嚴厲。加之瑞澄、張彪,驕惰成性,以為逆謀已破,可無大患,欣欣有得色。並疑新軍都是革命黨,欲嚴行查緝,如有形跡可疑之兵士,即以軍法從事。
14 瑞澄嘗笑問張彪道:「爾軍隊中有多少革命黨?」
15 張彪道:「大約有十中之三。」
16 瑞澄道:「那麼只消著十中之七去拿十中之三來,事便可了。」
17 這一句玩話,在瑞澄以為不要緊,不意傳入了新軍耳中,頓時騷亂起來。新軍都說:「咱們既被了嫌疑,朝晚是個死。變亦死,不變亦死」。一傳十,十傳百,秘密傳布,軍心浮動,變在頃刻。可嘆醉生夢死的瑞澄,還大逞淫威,恣行殺戮。
18 十九日晨,在督轅斬決革黨數人,一面下令嚴密搜捕。電奏到京,朝旨嘉獎。一到下午九點鐘,工程第八營左隊營中,突有炸彈聲、喧雜訊同時猝起,以「同心協力」四字為暗號,各兵士掣下肩章,左右兩臂都系上白布。有三個軍官出來阻擋,是督隊宮阮發榮,右隊隊官黃坤榮,排長張文濤,被眾兵士立時槍擊斃命,後隊隊官羅子青降順。此外步隊二十九、,三十兩標,殺斃管帶二人,排長二人,隊官一人。駐守在楚望台的旗兵,也被殺了三十餘人。各兵中互相擊斃的,不計其數。
19 九時半,趨火藥庫,劫取子彈。此時十五協兵士,已均帶足子彈,齊集在大操場等候,即與工兵聯合動手。該協統領王得勝飛電張彪,張彪慌得沒做道理處,連喊:「糟了!糟了!
20 」私由後營逃回公館。該協各官也均逃散,這叫做「閉門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張」。
21 卻說工兵等趨到火藥庫,殺斃守庫兵士,大開庫門,把庫中子彈火藥,悉數運到蛇山下關馬廠咨議局旁。隨則大呼趨督署。督署本有馬隊防護,互擊約五十分鐘,馬隊見工兵勢盛,亦與聯合,營官有逃去的,有降順的。
22 自十時半,炮隊八標,即在蛇山高處高觀山上,架起大炮三尊,正對著督署。到四點鐘時候,裝開花鋼彈,轟毀督署頭門,及督練公所一間,藩署號房二間,並王府口乾記衣莊、不夜茶樓等鄰近二十餘家。隆隆之聲,直至十一時始停。這時光,蛇山軍隊駐扎已滿,旗幟一新,改為眾星抱日形。咨議局前,也豎有新旗。測繪學校學生,陸軍小學學生,皆荷槍從革命。
23 總督瑞澄,藩司連甲,統制張彪,這一班威風凜凜的文武大員,早已逃得影蹤都沒有,民軍遂占領了武昌。且住,武昌兵警很不少,防備很嚴密,省城中崗位密如蛛網,就說新軍全變,那警兵與憲兵不會早早報警的麼?原來革黨起事之先,射人射馬,擒賊擒王,先把崗位毀掉,警兵殺掉,然後分頭進行。
24 以三十二、二十九兩標四正隊內,分二十九標一正隊至四十一標會合,取子彈合攻督署。其餘三正隊,撲滅本標旗人後,直至督署會合。以八鎮工程兩正隊占領楚望台、中和門,隨時分占保安門與望山門。俟炮隊進城後會合。隨即繞城,直攻督署。
25 以三十一與四十一兩標之八支隊會合。就四十一標子彈,至集合點,與本部會員,進取鎮司令處,直攻督署。以混成炮工輜進武勝門,炮隊占鳳凰山,餘撲藩署後,以半至武昌府漢陽門,繞占平湘、文昌,至督署會合。由藩署分支者,隨占領官錢局及儲錢局,以此作財政處糧台。以八標炮隊三營,督隊進中和門。二營向火藥庫取火彈,一營在半路接應,子彈到手,以一半運送進城,餘一二營,分扎白河洲保安門外一帶,以防軍艦。
26 以三十二標三支隊,掩護炮標二營,進取子藥庫後,隨時進城,會合本部。話雖如此,革軍果然得手,武昌果然光複。
27 但是從十八日下午九時到十九日上午十二時,還沒有得著首領。蛇無頭不行。湖北軍界,聚集會議,都有只說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字宋卿的,曾經留學外洋,從事中東戰役,軍事上的知識極富,經驗極宏,並且為人謹厚,賦性和平,極堪主持至計。眾謀僉同,於是齊伙兒趨向黎元洪寓所來,要求其擔任中華民國鄂軍大都督。欲知黎元洪是否應允,且聽下回分解。
28 第一三九回  瓦解土崩人心去 宣誓告廟命難知
29 話說民軍各將領,決議擁戴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鄂軍大都督,於是齊伙兒趨至黎營,詢問衛隊,回說黎統領沒有在營。眾人不信,合圍搜索,搜到裡頭,果見有一人穿著便衣,避匿在室後,正是黃陂黎元洪黎宋卿先生。那搜著的喊道:「得了,統領在這兒了。」
30 眾人都齊走入,頓時擠了一屋子。黎元洪道:嚇諸君意欲何為?」
31 眾人都道:「民軍起義,光複故土,現在武昌已經得手,我們議定請統領出來做都督,同襄盛舉,共制新邦。」
32 黎元洪見眾人手裡都執著武器,萬一不從,立即身首異處,遂慨然道:「元洪也是漢族一分子,既承眾位推舉,我就出來盡一日兒義務!」
33 眾人聽了。喜的狂呼:「民軍萬歲」,「都督萬歲」,「中國萬歲」起來。一將恭進白巾,黎元洪接來扎在臂上,隨傳令衛隊都扎上了白巾,把營中龍旗除掉,升起眾星抱日的新軍旗來。眾將校擁護黎都督出營上馬,巡視各處。革命軍都列隊舉槍致敬。但聽得一派軍樂悠揚,接著便是健兒齊聲高唱興漢軍歌,道:地發殺機,中原大陸蛟龍起。好男兒,濯手整乾坤,拔劍斫斷胡天雲,複我皇漢,完我自由,家國兩尊榮,樂利蒸蒸。
34 世界大和平,中外提福,樂無垠。好男兒,撐起雙肩,肩此任。
35 黎都督見這一副新氣象,心裡一樂,精神也就振將起來。
36 彼時革命軍已在蛇山上,增設大炮十五架,藩庫、官錢局、儲蓄銀行、度支公所、財政處等處所,也都派兵看守。黎都督特派馬兵飛馬傳令革命各軍不准在城內放炮,免傷平民。黎都督到了咨議局,即命人把議員湯化龍、夏壽康、張國溶等,及臬台馬吉樟、江夏縣李會麟,請來會議要務。一時都到。黎都督要求咨議局協助革命軍,並為籌餉兼辦文牘。咨議局議員都是穩健派,未曾冒險答應,只答應了暫借該局房屋為革命軍總司令部。當下咨議局提出三件事情,要求黎都督:一,不得釀成國際交涉;二,不得騷擾商民;三,須劃定戰鬥線,免使生靈塗炭,黎都督都答應了。隨挽文華書院的美國教習,轉商於美領事。美領事商之英領事,領事團都很贊成。遂由美國領事為証,允不以江面及武昌附近為戰場。
37 彼時瑞澄逃在楚豫炮艦上,開炮向武昌城攻擊,美兵艦就出來干涉。
38 看官,武昌的形勢,原與漢陽、漢口鼎峙而成。光複武昌,勢成孤立,何況漢陽兵工廠,藏儲槍炮子彈很富,可資應用,所以民軍光複武昌之後,立遣精兵渡江,徑至兵工廠,聲稱系張彪派來保護兵工廠的。廠中信以為真,竭誠招待,民軍分守要地,仍令照常工作。直到瑞澄派人到廠領取槍彈,民軍抗不遵發,廠中人員始悟為革命黨,紛紛竄走,總辦王壽昌逃往上海去了。民軍仍舊開廠,廣招工人,晝夜趕制,並優給工資。
39 鐵廠與兵工廠毗連,也被民軍占領了。恰值總辦李一琴自京回廠,民軍就迫令照常辦事。
40 漢陽知府遁匿無蹤,不勞一炮,不血一刃,占領了漢陽。
41 不意漢口土匪,得著武漢民軍起義消息,就在漢口華界縱火劫掠,乾那趁亂發財勾當。漢口紳商急忙到武昌求救,黎都督立遣數百人過江,商同保安會,一面救火,一面拿人,漢口重又平安。此時民軍已在武昌組織軍政府,軍政府的主治官是都督。
42 都督府中分為四部:是司令部,軍務部,參謀部,政事部,每部各有部長。部長之下,又分為各課各局,置有課長局長,條理井然。漢口既定,夏口廳王國鐸不知去向,軍政府乃推《大江報》主筆詹大悲為軍政分府,駐守漢口。
43 漢口沿江為各國租界,租界上各領事見民軍舉動文明,力任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凡武昌外人率領了婦孺住漢口等地者,軍政府派人護持,絕無危險發生,於是外人頓加欽佩。領事團乃宣告漢口租界嚴守中立,行文官、革兩軍主將,無論何方面,如將炮火損害租界,當賠償銀一億七千萬兩。一面英法日本各國,均將駐在中國各港的軍艦,陸續調赴漢口,約有二十餘艘,公推日艦司令官川島為聯合軍總司令官,組織各國軍艦陸戰隊,專任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同時武昌軍政府出示安民,並派人沿街曉諭居民,不遷徙,飭城門照常啟閉,商鋪照常貿易,禁止高抬物價,發行軍用鈔票。將武昌、漢陽、漢口三處的交通機關,如電報、郵政、輪船、鐵路等,官辦的收沒,商辦的租借。內政、外交、軍政、財政、交通、司法,倉猝間燦然大備,儼然一個敵國。
44 警報到京,舉朝失色,立刻降旨,令軍咨府陸軍部迅派陸軍兩鎮,陸續開拔赴鄂。陸軍大臣蔭昌,著督兵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歸節制調遣。此時蔭昌的參謀易乃謙等,自八月二十一日起,由京漢鐵路運往漢口之兵,不下二萬餘人。河南、湖南援軍各兩營,江西、江蘇援軍各一營,合之張彪殘兵及防營等,為數總有三萬五千人。那陸續徵調赴援的,還不在其內。
45 陸軍之外,更有海軍。八月二十一日,降旨令海軍部,加派兵輪,飭薩鎮冰督率前進。並飭程允和率長江水師,即日赴援。於是海軍部電飭薩鎮冰乘楚有炮艦,並率建威、建安、楚豫、楚泰各炮艦,湖隼、湖鷹、湖鶚、及辰宿諸雷艇,開駛戰地。陸軍用到陸軍大臣,海軍用到海軍提督,為了一隅之變,即傾全國之師,政府諸公,也不敢以尋常變亂瞧民軍了。又下旨革瑞澄、張彪職,仍令瑞澄署理總督,帶罪圖功。並停止秋操,又命各省緩裁綠營巡防隊。皇恩雖然浩蕩,無奈瑞制台已經唬破了膽,早附了隆和輪船,逃向上海去了。
46 閒言少敘。卻說北軍南下,皆由京漢火車運送。車輛不敷,就把京奉、京張之車移來補湊。自從八月二十一日起,分隊進發,統帶官馬繼增率第二十二標為前隊。二十四日,抵漢口江岸,薩鎮冰帶領艦隊到漢,除楚有兵艦作為旗艦外,要算建安、建威兩艦為中堅。從此各軍陸續南來,吳占元率第三協全軍馳抵灄口,陸軍大臣蔭昌,駐軍在信陽州,以為後援。於是兩方面的戰端愈逼愈近,就不能夠免了。
47 這一日是八月二十六日,下午十二點鐘,民軍奉令出發,約有步兵一標之數,布列在車站附近。張彪軍約有兩營,占據在劉家廟。民軍先放一排槍,官軍死傷了數十人,隨即退。民軍並不追擊。彼此收隊回營。次日,上午九點鐘,兩軍在劉家廟地方,重又開戰。官軍一方面,張彪所統殘軍,與河南軍會合,約有一鎮之眾。民軍也出炮隊步隊一鎮,與之對壘。第七標、第九標都在裡頭,軍事參謀官胡漢民親自督戰。
48 這胡漢民也是同盟會中有數人物,軍事學識很是精深。官軍列陣向前,民軍蛇行以進,愈接愈近。河南兵來勢甚銳,民軍稍退。河南兵方欲再進,民軍陣中發聲轟然,突開一炮,接著連珠炮續續開放,千雷萬霆,震得天地都翕翕欲動,轟壞火車頭一輛,河南兵大受夷傷,嘩然潰走。直到下午二點鐘,民軍始收隊。這一仗,劇戰四小時之久,官軍死傷三千餘人。民軍也死傷三四百人。
49 當官軍初次退走,避入火車,開機飛奔,適有鐵廠工人站在旁邊,見官軍行得已遠,倡議拆掉鐵路,阻擋官軍來路,一齊動手,立時毀掉鐵路十餘丈。忽見官軍飛馳而回,不知路已拆毀,大軍頓時翻倒。民軍乘勢力擊,又有奇兵一支來助,官軍方始大敚午後四點鐘,兩軍續戰,官軍駐在平地,民軍屯在山上,彼此轟擊。劉家廟江心中兵艦楚同、楚有、楚泰、楚謙、建安、建威等,同時開炮助戰,民軍還擊。炮火相攻,炮聲如雷,子彈如雹,約有二小時,兩軍始停。官軍傷亡極多,民軍有一炮擊中江元炮艦,艦受重傷,遂失戰鬥力,官軍退走三十餘里。
50 次日再戰,各艦就遁避九江去了。
51 二十八日黎明,兩軍複為第三次之開戰。民軍出步隊一營,炮隊一營,馬隊一營,並精兵五千,敢死隊一千,相戰只一點鐘,官軍早又退散。民軍奪獲營壘一座,得所遺火藥六車,快槍千余支,子彈數十箱,白米二千餘包,銀洋十四箱,新式皮靴軍裝號衣皮帶及一切軍用器物,不可勝數。二十九日下午三點半鐘,兩軍出隊又戰,民軍猛力進逼,官軍猛力後退,從頭道橋二道橋直逼至三道橋,官兵四散無蹤。民軍獲著機關炮一尊及軍械無算。遂乘火車進至劉家廟駐扎,時已鐘鳴六下矣。
52 三十日,民軍複與官軍在三道橋一帶交戰,節節進攻,越過三道橋,直入攝口。灄口地方官軍大集,約有一萬五千多人,民軍共只二千多人,相戰頗劊戰到結果,官軍投降民軍的約有三千多人。這是第五次的戰情。
53 官、民兩軍雖只開得五回仗,勝敗的影響,卻受的極大。
54 黃州府、武昌縣、沔陽州、宜昌府、沙市、新堤,無不紛紛響應。這還是在本省的。八月三十日,湖南長沙民軍起義,推焦昱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一交九月,形勢更是不好了,江西、陝西、貴州、四川等省各衝要府縣,無不豎旗獨立。大清帝國,成了個瓦解土崩之勢。中華民國軍政府蓬蓬勃勃,勢力逐日膨脹,幾乎一日千里。鄂軍政府撰述檄文,聲罪致討,傳布四海。其文是:中華開國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中華民國軍政府檄曰: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義,況以神明華胄匍匐犬羊之下?盜憎主人,橫逆交逼,此誠不可一朝居也。維我皇漢遺裔,奕葉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表。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爾東胡,曾不介意,遂因緣禍亂,盜我神器,奴我種人者,二百六十有七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廟堂皆豕鹿之奔,四有野豺狼之嘆。群獸嘻嘻,羌無遠慮,慢藏誨盜,遂開門揖讓,裂棄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歸,重以破棄,是非特逆胡之死罪,亦漢族之奇羞也!幕府奉茲大義,顧瞻山河,秣馬厲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勢未集,忍辱至今。亦複屢遣偏師,兼選義士,飆馳搏擊,呼我漢風,此誠我俠士雄夫所為鬱鬱久居者也。天奪其魄,牝雞司晨,決然胡雛,冒昧居攝,遂使群小俱進,黷亂朝野,鬥聚金壁,以官為市。強敵見而生心,小民望而蹙額。犬羊之性,好食言而肥。則複有偽收鐵道之舉,喪權誤國,劫奪在民。憤毒之氣,鬱為雲雷由鄂湘粵而川,扶搖大風,卷地俱起。土崩之勢巳成,橫流之決,可翹足而俟!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漢族複興之會也!幕府總攝幾宜,恭行天罰。懼義師所指,或未達悉;致疑畏之徒,過事惶惑,僻遠諸彥,莫知奮起。輒先以獨立之義,布告我國人曰:在昔虜運方盛,則實以野人生活,彎弓而鬥,睒目添舌,習為豺狼,是以索倫凶聲,播越遠近。入關之初,即擇其強梁,遍據要津。
55 而令吾民輸粟轉金,豢其醜類,以制我諸夏。傳世九葉,則放誕淫侈。逾二百載,夤緣苟偷,以襲取高位。枯骨盈廷,人為行尸,故太平之戰,功在漢賊。甲午之役,九廟俱震。近益岌岌,祖宗之地,北削於俄,南奪於日,廟堂闃寂,卿相嘻嘻。
56 近貴以善賈能為,大臣以賣國相長。本根已斬,枝葉瞀亂,虎皮蒙馬,聊有外形。舉而蹴之,若拉枯朽,是虜之必敗者一。
57 昔三桂啟關,漢家始覆,福酋定鼎,益因緣漢賊,為之佐命。
58 稍浴漢風,遂事羈縻。維時中邦,大勢已去,義士竄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遂被逼協,反顏事仇,漸化腥膻,遂忘大義合薰於菇。以逆為正,孑孑貪夫,時效小忠。虜遂宴然高踞,驕吸民脂,浸淫二百年。漢族義師,屢蹶不起。爰及洪王,幾複漢土,亦以曾胡左李,以本族之彥,例行逆施,遂使虜危而複安。久留不去,此實孝孫之已醉,非胡逆之可長也。方今大義日明,人心思漢,觥觥碩士,烈烈雄夫,莫不敬天愛祖,高其節義。雖有措紳,已污偽命。以彼官邪,皆輿金輦,因貨就利,鄙薄驕虛,毋任艱巨,虜實不競。漢臣複匱,盲人瞎馬,相與徘徊,是虜之必敗者二。邦國遷移,動在英豪,成於眾志,故傑士奮臂,風雲異氣。人心解體,變亂則起,十捻以還,吾族巨子,斷脰決腹者,已踵相接。徒以民習其常,毋能大起。
59 虜遂劫持其間,因以苟容。遷延至今,乃以立憲改官,詐偽無信;借債收路,重陷吾民。星星之火,乘風燎原。川湘鄂粵之間,編戶齊民奔走呼號,山欲響震。一夫備臂,萬姓影從。頹波橫流,敗舟航之。是虜之必敗者三。昔我皇祖黃帝,肇造中夏,奄有九有。唐虞繼世,三王奮跡,則文化彬彬,獨步宇內;煌煌史冊,逾四千年。博大寬仁,民德久著。衡之西歐,則遜其條理已耳。先覺之民,神聖之宵,智慧優渥,宜高踞土疆,折衝宇宙。乃銳降其種,低首下心,以為人役,背先不孝,喪國無勇,失身不義,潛德幽光,望古遙集。瞻我生身,吊景慚魂。返性則明,知恥則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則漢族之當興者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有至尊,是曰人權。平等自由,樂天歸命,以生為體,以法為界,以和為德,以眾為量。
60 一人橫行,謚曰獨夫,涼彼武王,遂有典刑。滿虜僭竊,更益驕恣,分道駐防,坐食齊民,厚祿高官,皆分子姓。協肩諂笑,武斷朝堂,國土國權,斷送唯意。束我言論,遏我大群,擾我閭閻,誣我善良,鋤我秀士,奪我民業,囚我代表,殺我議員。
61 天地晦盲,民聲銷沈。牧野洋洋,檀車煌煌,複我自由,還我家邦。則漢族之當興者二。海水飛騰,雄強參會,弱國孱種,夷為犬豕。民有群德,朝有英彥,威能達旁,乃競爭而存耳。
62 維我中華,厄於逆虜,根本參差,國力遂糜。虜更無狀,魚餒肉敗,腥聞四布。遂引群敵,乘間抵隙,邊境要區,割削盡去,附背扼吭,及其祖廟。臥榻之側,鼾聲四起,耳目蔀覆,手足縶維。遂使我漢土,堂奧盡失,民氣痿痺,將破碎顛連,轉饜封豕。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廓而清之,駿雄良材,握手俱見。
63 萬幾肅穆,群敵銷聲。則漢族之當興者三。維我四方猛士,天下豪雄,既審斯義,宜各率子弟,乘時躍起,雲集回應。無小無大,盡去其害,執訊獲醜,以奏膚功。維我伯叔兄弟,諸姑姊妹,既審斯義,宜失其決心,合其大群,堅忍其德,綿綿其力,進戰退守,與猛士俱。維爾失節士夫,被逼軍人,爾有生身,爾亦漢族,既審斯義,宜有反悔,宜速遷善,宜常懷本根,思其遠祖,宜倒爾戈矛,毋逆義師,毋作奸細。維爾胡人,爾在漢土,爾為囚徒,既審斯義,宜知天命,宜返爾部落,或變爾形性,願化齊民,爾則無罪,爾乃獲赦宥。幕府則與四方俊傑,為茲要約曰:自州縣以下,其各擊殺虜吏,易以選民,保境為治。又每州縣,興師一旅,會其同仇,以專征伐,擊城虜吏,肅清省會,共和為政。幕府則大選將士,親率六師,黎庭掃穴,以複我中夏,建立民國。幕府則又為軍中之約曰:凡在漢胡,苟被逼脅,但巳事降服,皆大赦勿有所問;其在俘囚,若變形革面,願歸農牧,亦大赦勿有所問;其有挾眾稱戈,稍抗顏行,殺無赦!為間諜,殺無赦!故違軍法,殺無赦!以此布告天下,如律令!
64 民軍聲勢這麼利害,清政府幾位國務大臣早都慌了手腳,你瞧我,我瞧你,一籌莫展。監國也愁眉雙鎖,連開了好多回御前會議,議出一個剛柔並用的救急妙法。在剛的一面,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岑春煊為四川總督,均督辦剿撫事宜;又以端方署四川總督,撒去王人文川滇邊務大臣,以趙爾豐代之。
65 在柔的一面,以違法行私,貽誤大局,革郵傳大臣盛宣懷職;命趙爾豐釋放因路被捕士紳,並將王人文、趙爾豐交內閣議處,道員田徽葵等革職充發煙瘴地。一面又命資政院開院,朝廷下詔罪已。允資政院之請,取消內閣暫行章程,不以親貴充國務大臣。並允將憲法交資政院協贊,諭開黨禁,撫各省士民歷年伏闕上書痛哭請求的款項。一朝浩蕩皇恩,全都允許。
66 不意帝德愈寬,民頑愈烈,浙江、江蘇、山西、廣西、雲南、安徽、廣東、福建等省,相繼獨立,各舉都督,組織軍政府。偏偏政府大臣倚為左右手的軍人,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會,第三鎮統制盧永樣,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等,又聯銜奏請改革政治。政府知道人心盡去,苟且敷衍,決不能夠挽救危局,只得忍痛令資政院討論憲法草案。資政院各議員趁這千載一時機會,仰首舒眉,精心討論。不多幾天,早擬出十九信條,奏請宣誓太廟,布告生民。其文是:一,大清帝國之皇統,萬世不易;二,皇帝神聖不可侵犯;三,皇帝之權,以憲法規定者為限;四,皇帝繼承之順序,於憲法規定之;五,憲法由資政院起草議決,皇帝頒布之;六,憲法改正提案之權,屬於國會;七,上院議員,由國民於法定特別資格中公選之;八,總理大臣由國會公選,皇帝任命之。其他國務大臣,由國務總理大臣推舉,皇帝任命之。皇族不得為總理及其他國務大臣並各省行政官;九,總理大臣受國會之彈劾時,非解散國會,即為總理大臣辭職。但一次內閣,不得為兩次國會之解散;十,皇帝直接統率海陸軍。但對內使用時,須依國會議決之待別條件;十一,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緊急命令外,以執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為限;十二,國際條約,非經國會之議決,不得締結。但宣戰講和,不在國會開會期內,得由國會追認之;十三,官制官規,以法律定之;十四,本年度之預算,未經國會議決,不得適用前年度預算。又預算案內規定之歲出預算所無者,不得為非常財政之處分;十五,皇室經費之制定及增減,依國會之議決;十六,皇帝大典,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十七,國務院裁判機關,由兩院組織之;十八,國會之議決事項,皇帝宣布之;十九,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各條,國會未開以前,資政院適用之。
67 朝廷立即批准,降旨道:「資政院議決憲法十九條,朕詳細披閱全文,實屬重要。應擇日宣誓太廟,頒布信條,昭示天下。將來議定憲法,即以此為標准。」
68 時勢緊急,一日萬變。
69 監國急於收拾人心,擇定十月初六日,祭告宗廟,舉行宣誓大典。到了這日,監國率領親貴文武各大臣到太廟中,焚香點燭,叩頭設誓道:維宣統三年十月六日,監國攝政王載灃,攝行祀事,謹告於諸先帝之靈曰:惟我太祖高皇帝以來,列祖列宗,貽謀宏遠,迄今垂三百年矣。溥儀繼承大統,用人行政,諸所未宜。以致上下睽違,民情難達。旬日之間,寰區紛擾,深恐顛覆我累世相傳之統緒。茲經資政院會議,廣採列邦最良憲法,依親貴不與政事之規制,先裁決重大信條十九條,其餘緊急事項,一律記入憲法,迅速編纂,且速開國會,以確定立憲政體。敢誓於我列祖列宗之前。
70 欲知宣誓告廟而後,果然能否挽回危局,且聽下回分解。
71 第一四○回  降懿旨清帝卸政 定優待權歸民國
72 話說監國宣誓告廟,頒布十九信條,總算瀝膽披肝,與民更始。無奈人心已去,天命難知,各省宣告獨立,接踵而起。
73 偏偏袁世凱、岑春煊又都不肯就職,上表力辭。監國只得重降諭旨,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各軍。以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棋端統第二軍,隨召蔭昌回京。奕劻、載澤、鄒嘉來等,知道此番亂事不易收拾,都覰便在監國前,自請罷斥。監國允准之後,即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偏還稱宿疾未瘳,請緩赴任。
74 這時光民軍氣焰,已經如火燎原,蔓延全國。清政府急得要死,連電催促,袁世凱才提出四條意見書:一,要國會成立之期,縮短一年;二,要確定責任內閣;三,處置此次附從革命之人,務取寬大;四,解除結社集會的禁令。還請預籌兵費若干。監國盡都允許,袁世凱才由彰德南下。行抵灄口,即拍電北京政府,請停止進兵,為永久和平計劃,與民軍開始談判,如果談判不成,當親赴武昌,直接交涉。監國屢以急電召袁,叫他迅速來京,組織內閣,以冀挽回大局。袁世凱於是率兵兩大隊,威儀堂堂,登車就道。
75 到了北京,進謁隆裕皇太后及攝政王,仍以「菲才不克勝任」為辭,溫旨不許,始入覲謝恩。動手組織新內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祟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並以胡維德等為副大臣。袁世凱就任之後,即通電各省道:「貴州既經宣布獨立,將來對於中央政府,是否遵奉命令?」
76 此時除直隸、河南、東三省外,都各宜言獨立,不受北京政府節制。不過武漢與南京,是以兵戎相見的,山東是由巡撫孫寶琦奏請獨立的。其餘都用平和手段,組織軍政府,推舉都督。現在袁世凱的電報打到,各省都一笑置之,並不答複。
77 袁世凱也縮手無策,舉朝大驚。於是監國自請退位歸藩,隆裕太后准如所請。特降懿旨道:據監國攝政王面奏,攝政以來,於茲三載。用人行政,多悖輿情。立憲徒托空言,弊竇依然層積。人心瓦解,國勢土崩。
78 以一人措置失當之故,致全國生靈,鹼罹慘禍,追悔無及!若複擁獲大權,不思退避,則既失國民之信用,雖攝行國政,將來必難收效,政治無望改良。泣請辭退監國攝政王之位,不再干預政治等情。予深處宮闈,未親大政。惟自武漢事起,各省回應,兵連禍結,友邦商業,亦受影響。急宜察內外之情形,定安國之至計。監國攝政王寬厚謹慎,雖有求治之意,然應變無術,以至受人蒙蔽,貽害民生,自當准如所請,免去攝政王之位。所以,監國攝政王印璽,即行銷毀。仍以醇親王爵號,退歸邸第,不再預政。每年賞給俸銀五萬兩,由皇室經費內開支。此後用人行政,均責成內閣總理大臣,負擔責任,詔諭用皇帝御璽。臣工覲見,予率導皇帝行之。皇帝尚在衝齡,保護聖躬,應有專貴,著授世續、徐世昌為太保,盡心護衛。現在四方多難,國勢阽危。諸王公等,誼關休戚,務宜體念時艱,確守家法,束身自愛,無越範圍。諸大臣膺此重任,尤當力矢公忠,破除痼弊,共謀國利民福。凡我國民,須知朝廷不私君權,撫育黎庶,尚其嚴守秩序,各安生業,以免紛爭割裂之危,而期和平大同之治!欽此。
79 監國退歸藩府,民軍勢益飛揚。原來獨立各省,初時還不相聯屬,這會子由上海軍政府提倡,採用共和政體。共和政治之組織,主張由獨立省分,各派代表,到上海開大會。一時十六省派出代表四十九人,有到武昌的,有到上海的,議定中國採統一制,立責任內閣,設政府於武昌。恰值清軍總司令馮國璋攻克了漢陽,民軍總司令徐紹楨攻克了南京。形勢變遷,於是就把臨時政府移到了南京來。
80 袁世凱聞報大驚,建議與民軍正式議和,乃奏派唐紹儀為全權大臣,楊士琦、嚴修為參贊大臣,南下議和。唐全權接奉朝旨,即率同楊、嚴兩參贊,及隨員三十三人,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到漢口,渡江晤黎元洪,交會意見。議了兩天,民軍政府主張以上海為議和地點,於是唐全權又乘輪船到上海來。
81 此時民軍方面,公舉伍廷芳博士為議和全權委員,英日俄德法美領事同為証人,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中,兩全權會議了五次。伍全權主張清帝退位,重組共和政府,漢滿共用太平。
82 唐全權因茲事體大,請示北京政府。不多幾日,接到回電,說中國應作何種政體,已由內閣會議,擬用平和解決方法,召集國民會議議決施行。兩全權會議了五次,磋商得才有頭緒,忽然北京政界,多數反對。唐紹儀遂電達袁世凱,辭退全權大臣一職,於是議和的事,乃由袁世凱與伍廷芳用電報直接討論,往返數十通,依然不得要領。
83 彼時革命黨首領孫文,突自美國歸來,民軍氣焰,騰高十丈。各省代表舉出孫文為大總統,已在南京就任。民軍方面,主張清帝不退位,即不複議和。議和談判,幾致決裂。那革命黨中的暗殺團,又陸續來京,總理以下諸要人,多為刺客所狙擊。情形這麼危險,於是袁世凱一再奏請辭職,退居閒地。
84 宮廷大為驚惶,皇太后特派專使,到袁世凱邸第,傳達溫諭,並封他一等侯爵位。袁世凱膺茲榮命,上表固辭。偏偏京津兩地,又有人組織共和促進會。政府倚賴的北軍各將領,又聯名奏請宣布共和政體。人心瓦解,國勢土崩。仰瞻廟堂,不過見黯澹愁雲,慘蔽天日而已。
85 於是隆裕太后特旨召集皇族,會議退讓皇位之事。眾王公都不置否,獨恭親王溥偉反對最力。散會之後,仍請獨見。太后怒道:「國家沒有事的時候,被他們鬧得如此之糟!今日糟得這宗地步,他們又來鬧了,我是不願意見他們的。」
86 隨命召見內閣,內閣諸臣進見,照例問了幾句話。海軍大臣譚學衡獨奏道:「德宗景皇帝首創憲政,功德在民,其志未終,隱恨而沒。現在太后贊成共和,上足繼德宗遺志,直是流芳萬世的事。
87 」太后慨然道:「我也知道天下是公產,並非滿洲私物。但滿洲既已遺傳二百餘載,我只求德宗陵寢可以修造,皇室地位不至墜落,倒也無恨!至於皇帝雖小,將來大事自有我擔責任。
88 」遂命頒發諭旨道:
89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政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90 退位諭旨頒布之後,袁世凱立即銷假入朝,會議一切大事。
91 當日又降一旨道:
92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據岑春煊、袁樹勛、陸徵祥等,既統兵大員之段棋瑞等,電請速定共和國體,以免生靈塗炭等語。現在時局艱危,四民失業,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貽萬民以禍害?惟是宗廟陵寢,關系重要,以及皇室之優禮,皇族之保全,八旗之生計,蒙古回藏之待遇,均應預為妥計。著授袁世凱以全權,研究一切辦法,先行迅速與民軍商酌條件,奏明請旨。欽此。
93 袁世凱署名。
94 袁世凱欽奉了諭旨,不敢怠慢,與民軍伍代表往複電商,再三研究,議出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上奏朝廷,請旨定奪。奉到上諭道: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複奏,民軍所開優禮條件,於宗室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為周致。
95 特行宣示皇族既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事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欽此(甲)。
96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下: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各仍其舊(乙)。
97 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
98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99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三,清皇族一體保護;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丙)。
100 關於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有待遇如下:一,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苦者,設法代籌生計;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照常支放;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銷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101 以上條件,列於正式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京公使,轉達各該政府。
102 又恐京內外臣民,有未諒朝廷苦衷的,重又降旨申明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將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彌大亂,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成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複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者。正朝廷審時觀變,恫瘝宋吾民之苦衷。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矯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害。著民政部步軍統領姜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懇切開導,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撫司遭,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慨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誡勸,毋曠官守,用副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
103 欽此。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04 蓋用御寶,內閣總理袁世凱署名,國務大臣署名。
105 從此清朝遂亡。自順治入關,至宣統遜位,計凡二百六十八年。這位隆裕太后自從共和宣布後,寂居宮禁,少與外人相接。次年冬間,忽然患一膨脹病,醫藥罔效而歿。臨終時叫侍者抱皇帝至,指之而言道:「太小,你們不要難為他。」
106 民國政府遵照優待條件,襄辦大喪,上尊謚道孝定景皇后。《清史演義》終。
107 《清史演義》題詞
108 丹徒左酉山
109 金匱前朝尚未修,鴻篇海內已傳流。
110 編年一准溫公體,雜說原非野乘儔。
111 筆挾霜嚴柱下握,版同地縮枕中收。
112 吾家曾作春秋傳,願附先生文選樓。
113 又太倉許瘦蝶
114 有清三百年來事,演出奇文仗陸郎。
115 一代見聞徵信實,十朝人物費平章。
116 論功端合侔良史,結局還應慨遜王。
117 說盡興亡資借鏡,秋鐙展卷感滄桑。
118 又集定庵句
119 當湖陳息游
120 儉腹高談我用憂,豈其落筆定陽秋?
121 麟經斷料炎劉始,秘笈何人領九流?
122 清史演義題辭
123 常熟戴喟庵
124 六飛杳靄知何處,天地煩冤草木愁。
125 遙望煤山凝戾氣,回看盤水決洪流。
126 雄心枉自吞河帶,塵海應難活壑舟。
127 浩竭南行動坤軸,可憐十日記揚州。
128 清社早如甌欲裂,中興事業問如何?
129 皖江儒雅工籌筆,衡岳英豪盡枕戈。
130 戰壘千年磷火化,鼓鼙一夜寇氛多。
131 四方割據非天意,誰向軍前走白騾?
132 蕭風魅雨西巡日,地逼漁陽運欲終。
133 挾策重來王定國,出關痛哭愧和戎。
134 長江才滌龍豬水,故土頻吹牛馬風。
135 專閫有人太頇顢,鼠肝蟲臂互爭功。
136 極目龍幡齊失色,觚棱北望淚如麻。
137 蒼茫城郭今猶是,蹌濟冠裳烈已賒。
138 獨掩新編吊興廢,聊憑舊事紀繁華。
139 分明一部南朝史,爭說江郎筆有花。
URN: ctp:ws60843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