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三

《卷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十三
3
戶口考
4
户口丁中
5
元初算賦之制,中原以戶,西域以丁,䝉古以馬牛羊。至世祖定戶籍之制,則有元管戶、交、㕘戶、漏、籍戶、協濟戶於諸戶之中。又有絲銀全科户,減半科戶,止納絲戶,止納鈔戶。又有攤絲戶儲。伊蘇岱爾所管納絲戶復業戶,并漸成丁戶詳見《職役考》
6
太宗五年八月,括中州戶,得戶七十三萬餘。至八年六月,復括中州户口,計得續戶一百一十餘萬。
7
等,謹按,此金故地所得戶數也。地理志謂是時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與此不同。考之兵志:太宗十三年八月,諭總管萬戶劉黑馬據色埒黙,奏呼圖克等元籍諸路民戶一百萬四千六百五十六戶,除逃戶外有七十二萬三千九百一十戶,隨路總僉軍一十萬五千四百七十一名,㸃數過九萬七千餘外,近因蝗旱,民力艱難,往往在逃。觀此。是本紀所書者,括籍時實數也。地理志所載者,除逃戶外之實數也。至耶律楚材𫝊謂呼圗克所括户一百四萬,亦與兵志小異,則各就一時開見者言之耳。八年,初定中原户賦。
8
元初惟事進取,所降之戶,因以與將士,自一社之民,各有所主,不相統攝,至是詔括戶口,以大臣呼圗克領之民,始𨽻州縣,時羣臣共欲以丁為戶,中書令耶律楚材曰:「不可丁逃,則賦無所出,以戶定之」。衆皆曰:「我朝及西域諸國,莫不以丁為戶,豈可舍大朝之法而從亡國之政耶?」楚材曰:「自古有中原者,未嘗以丁為戶,若果行之,可輸一年之賦,隨即逃散矣」。帝從楚材之議。
9
七月,詔以真定民戶奉太后湯沐,中原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
10
定宗二年十月,括人戶。
11
憲宗九年,𠡠諸王不得擅招民戶。
12
二年,籍漢地民戶。
13
《元史良吏𫝊》曰:譚澄為交城令,憲宗二年,大籍其民,澄盡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賦以時集。董文炳𫝊曰:時朝廷初料民令,敢隠實者誅,籍其家,文炳為藁城令,使民聚口而居,少為戶數,由是賦歛大減。
14
立儒人免丁之令。
15
時料民丁夫額訥格爾、贊卜只兒斷事官事,中原凡業儒者,試通一經,即不同編戶,著為令。儒人免丁自額訥格爾始。
16
三年正月,括烏魯斯戶口。
17
至八年二月,括興元戸口。
18
世祖中統元年,立十路宣撫司,定戶籍,凡元管交參等口籍,皆于是時定。
19
李昶𫝊曰:「世祖初即位,召昶至開平,訪以國事,時徵需煩重,行中書省科徵税賦,雖逋户不貸,昶移書時相曰:側聞欲據丁巳户籍科徵租税,比之見户,或加多十六七,止驗見户應輸,猶恐不逮,復令包補逃故,必致艱難,茍不以撫字安集為心,惟事供億,則諸人皆能之,豈聖上擢賢更化之意哉?」于是省府為蠲逋戶之賦。
20
二年六月,括漏籍老㓜等戶協濟編戶賦税。是月,又罷舞陽薑戶、藤花戸,還之有司。七月,諸王昌通括江南漏籍戶五百,命付之有司。四年十二月,𠡠駙馬阿爾布、哈葡萄戶,依民例輸賦。
21
八月,核實新増戶口,措置諸路轉輸法。是月,命劉整招懐慶䕫府、嘉定等民戶。三年五月,詔覈實逃戶戶口,増者賞之,隠匿者罪之。其後數年,西蜀四川行省平章政亊賽音諤、徳齊沙木斯鼎莅官三年,増戶九千五百六十五,詔賞銀五千兩。太原路總管伊埒蒙古岱坐匿戶罷職為民。至元三年七月,詔令西夏之民還本籍,成都新民為豪家所庇者,歸之州縣。
22
六年二月,免單丁貧乏軍士一千九百餘戸為民。六月,免益都新僉軍單丁者千六百二十一人為民。十五年七月,復上都守城軍二千人為民。九月,分揀諸路所括軍驗,事力乏絶者為民,又減至元九年所括三萬軍,半以為民。十六年九月,女直碩達勒達軍不出征者,令𨽻民籍輸賦。十七年三月,勑軍戶貧乏者還民籍。
23
七年五月,括天下戶。
24
是嵗,新括協濟合併戶為數,凡二十萬五千一百八十七月,閲實諸路礟手戶。其後,九年七月,拘括開元、東京等路諸漏籍戶,及詔分閲大都、京兆等處特黙齊奴戶名籍。十二年四月,括諸寺䦨遺人戶。十六年六月,拘括河西西畨䦨遺戶。十一月,詔四川宣慰司括軍民戶數。十二月,括甘州戶。十七年五月,括沙州戶丁,定常賦。二十一年閏五月,括四州民戶。二十六年閏十月,復籍之。二十七年二月,括河間實保齊戶口。
25
八年三月,命尚書省閲實天下戶口,頒條畫諭天下。十二年正月,徙襄陽新民七百戸于河北。三月,于中興路置懐寧、靈武二縣,分處新民四千八百戶。
26
諸蕃戶始內附。
27
是年三月,側布蕃官税昔礶州蕃官莊、寮、男、車甲等率四十三族戶五千一百六十,詣四川行樞密院來附。十四年四月,宋特磨道將軍農士貴等,以所屬州縣溪洞百四十七戶二十五萬六千來附。五月,西畨長阿立丁寗占等三十一族來附,得戶四萬七百十。五年十一月,攻漳州,得山寨百五十,戶百萬一十。六年六月,招忙木、巨木禿等寨三百,籍戶十一萬二百。七月,西南八畨羅氏等國來附,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戶凡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二十六年三月,金齒人塞完以其民二十萬一千戶有竒來歸。六月,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洞長忽帶等以洞三百、寨百一十來歸,得戶三千餘。七月,四川山濟蠻民四寨五百五十戶內附。閏十月,西南夷生畨心□等八族計千二百六十戶內附。二十九年二月,烏魯斯招附桑州、生貓、羅甸國古州等峒酋長三十一,所部民十二萬九千三百二十六戶,詣闕貢獻。
28
等謹按山澤溪洞之民,雖不在版籍之內,然當時混一區宇,威震百蠻,不䞇不臣之人,咸思內嚮,亦開國時盛事也。因採世祖紀文,以存其畧。至成武以後,則未暇詳焉。
29
十三年,平宋,通得江淮、浙東西、湖南北等路。戶九百三十七萬四百七十二,口一千九百七十二萬一千一十五。
30
十二月,詔諭浙東西、江東西、淮南北、湖南北府州軍縣官吏軍民:「昔以萬戶、千戶漁奪其民,致令逃散,今悉以人民歸之。元籍州縣,凡管軍將校及宋官吏有以勢力奪民産業者,俾各歸其主,無主則以給附近人民之無生産者。
31
十八年閏八月,以江南民戶分賜諸王、貴戚功臣時先後受賜者,諸王十六人,后妃公主九人,勲臣三十六人,凡先朝勲戚,亦加賜諸王,自一二萬戶以上,有多至十萬戶者,勲臣自四萬戶以下至數千數百,數十戶不等。
32
等謹按:此以江南民戸賜諸臣,令食其戶鈔也。詳見《職役考》。
33
十九年二月,籍福建戶數。
34
二十九年正月,江西行省左丞髙興言,江西、福建、汀、漳諸路連嵗盜起,百姓入山以避,乞招諭復業。詔從之。
35
九月,籍雲南新附民。
36
自烏梁海鎮雲南,凡八籍民戶,四籍民田,民以為病。至是,令已籍者勿動,新附者籍之。其後二十九年正月,播州洞蠻因籍戶懐疑竄匿,降詔招集之。五月,詔諭思州民,因閲戶驚逃者,各使安業。
37
二十年正月,撥呼蘭及塔爾巴噶等四千戶𨽻皇太子位下。
38
二十九年二月,伊實布招無籍民千四百三十六戶,請𨽻東宮,詔命之耕田。
39
元史裕宗𫝊曰:「世祖時,㕘政劉思敬遣其弟思恭以新民百六十户來獻太子,問民所從來,對曰:思敬征重慶時所俘獲者」。太子蹙然曰:歸語汝兄:此屬宜隨所在放遣為民,毋重失人心。
40
招內地民戸之流移江南者使復業。
41
刑部尚書崔彧言:「江南既定,中原之民相率南遷,以避徭役者十八九,數年之間,亡失十五六萬餘户。去家就旅,豈人之情?賦重政煩,驅之至此。乞特降詔㫖,招集復業,量免科役,蠲除積欠,給還事産郡縣長吏滿替,以戶口增耗為黜陟。其徙江南不還者,與本土之人一例差徭,庶幾流亡自歸,田野日闢」。詔下廷臣議行之。
42
十一月,徙甘肅沙州民戶復業。
43
二十一年五月,縱江南匠戶無藝業者為民。阿爾呼木言:「曩于江南民戶之中,撥匠戶三十萬,其無藝業者多,今已選定諸色人匠,餘十九萬九百餘户,宜縱令為民」。從之。
44
二十二年二月,定京城民居。
45
時修完大都城,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貲髙及居職者為先,仍定制以地八畆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畆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聴民作室。二十五年二月,料簡江南站戶。
46
二十六年二月十月,再籍江南戶口,凡北方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47
二十七年四月,江淮行省言:「近朝廷遣使議令發兼并戶,偕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動揺,江南之民方患増課,料民括馬之苦,宜俟他日行之」。從之。二十七年正月,遣所籍髙麗民戸還其國。九年十二月,諸王呼喇珠嘗拘括逃民髙麗界中,髙麗、達嚕噶齊上其事,詔髙麗之民猶未安集,禁罷之。至是,髙麗國王王暙言:「臣昔宿衞京師,遭林衍之叛,國內大亂,髙麗民居大同者皆籍之,臣願復以還髙麗為民」。從之。
48
二十九年八月,𠡠禮樂戶仍與軍站民戶均輸賦。世祖時,天下戶口數。
49
中統二年,天下戶一百四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九。至元十二年,天下戸四百七十六萬四千七十七。二十八年,戶部上天下戸數:內郡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萬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萬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50
《元史地理志》曰:初,太宗六年甲午,得金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詔籍民,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五,憲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増戶三十餘萬。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増三十餘萬。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圖,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戸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百有竒,于是南北之戸總書于筞者一千三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
51
等謹按:以上世祖紀,至元二十八年,合計得戶一千三百四十三萬三百一十二,較地理志二十七年多二十萬,當兵革之餘,流移未定,閲一年而數加于前,亦理勢之常也。但地志載文宗至順元年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戶,謂視前又増二十萬有竒,是至元二十八年不應已有此數,若據此數而論,則至順之視至元少三萬戶耳,何云増耶?二說不同,存之以偹㕘考。
52
成宗大徳三年七月,放江南僧寺佃戶五十萬為編民。時江南編民五十餘萬,悉為楊璉真加冒入寺籍為佃戶。中書省臣言,宜加釐正,從之。後武宗至大元年五月,禁白蓮社毀其寺宇,以其民還𨽻民籍。仁宗延祐六年十月,省臣言:「白雲宗總攝沈明仁,誑誘愚俗十萬人,請汰其徒」。從之。
53
先是,世祖至元七年九月,𠡠僧道:「伊囉勒昆有室家不持戒律者,占籍為民,累朝屢申其禁。至英宗至治二年十一月,括江南僧有妻者為民,㤗定帝㤗定元年六月,平章政事張珪言:「僧道出家,屏絶妻孥,蓋欲超出世表,是以國家優視無所徭役,且處之官寺,宜清淨絶俗,誦經祝夀,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無異常人,如蔡道㤗、班講主之徒,傷人逞欲,壊教干刑者,何可勝數?俾奉祠典,豈不褻天凟神?臣等議:僧道之有妻子者,宜罪以舊制,罷遣為民」。疏入,不能從。十一年十一月時武宗已即位,禁軍、站、鷹坊、控鶴等戶,冒站編氓。
54
武宗至大元年三月,罷括諸王散失人戶。中書省言:「鄃王哲古訥人戶散失,詔有司括索。臣等議,昔阿濟格括索所失人戶,成宗慮其為例,不許,今若括索,未免擾民,且諸王必多援例,乞寢其事」。從之。又荘聖皇后及諸王胡土克圖人戶散入他郡,降璽書括索。陜西行省及真定等路言:「百姓均在國家版籍,今所遣使輒奪軍驛,編民等戶非宜」。省臣以聞,帝曰:「彼奏誤也」。速追以還。
55
仁宗皇慶元年三月,𠡠諸土托克托所招戶,其未籍者,俾𨽻有司。
56
至延祐二年五月,桂齊等招戶六千,勒還民籍。延祐二年二月,禁民轉鬻養子。
57
英宗至治二年五月,置營於永平,收養蒙古子女,遣使諭四方,匿者罪之。
58
是年三月,給宗仁衞蒙古子女衣糧。九月,給蒙古子女貧乏者鈔七百五十萬貫,又賜百五十萬貫。至三年正月,以宗仁衞䝉古子女額足萬戶,命罷收之㤗。定帝㤗定元年七月,罷廣州、福建等處採珠蜑戶為民。
59
三年八月,諭亷州蜑戶使復業。
60
政和元年五月,遣官分䕶流民還鄊,仍禁聚至千人者,杖一百。
61
文宗時戶口數:
62
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世又增二十萬有竒。
63
元各路戶口數:
64
腹裏中書省,大都路户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萬一千三百五十。上都路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興和路,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永平路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徳寧、淨州、泰寧、集寧、應昌、全寜、寧昌砂井總管府以上戶口俱缺。保定路戸七萬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萬九百四十。真定路,戶一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萬六百七十。順徳路戶三萬五百一,口一十二萬四千四百六十五。廣平路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八。彰徳路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大名路戶六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萬三百六十九。懐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萬九百二十六。衛輝路戸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河間路戸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六。東平路戸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萬一百四十七。東昌路戸三萬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萬五千四百六。濟寧路戸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八。曹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濮州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髙唐州口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泰安州戶九千五百四十,口一萬七百九十五。徳州戶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二。恩州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九。冦州戶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萬三千四十。益都路戸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濟南路戶六萬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五。般陽府路戶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寧海州戶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二。大同路戶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萬八千四百九十六。冀寕路戶七萬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晉寕路,戶一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嶺北行省戶口缺
65
遼陽行省遼陽路戶三千七百八,口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廣寧府路至順錢糧數,戶四千五百九十五。大寧路戶四萬六千六,口四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三。東寧路戶口缺。瀋陽路至順錢糧數戶五千一百八十三,開元路至順錢糧數戶四千三百六十七,咸平府戶口缺,合蘭府戶口缺。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户三萬一十八,口一十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七。河南府路戶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南陽府,戶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汝寕府至順錢糧數戶七千七十五。歸徳府至順錢糧數戶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襄陽路至順錢糧數戶五千九十。蘄州路戸三萬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一。黃州路户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九。廬州路: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安豐路戸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安慶路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揚州路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淮安路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髙郵府至順錢糧數戶五萬九十八。中興路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三千九百四十七。安陸府戶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沔陽府,戶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荊門州戶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徳安府户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陜西行省奉元路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延安路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興元路,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鳯翔府,戶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邠州、涇州、開成州以上戶口俱缺。鞏昌府,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平涼府,慶陽府、秦州、隴州、寕州、定西州、鎮原州、西和州、環州、金州、靜寕州、蘭州、會州、徽州、階州、成州、金洋州、河州路、雅州、黎州、洮州、貴徳州、茂州脱思麻路、岷州鐵州、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等處,宣撫司以上戸口俱缺。四川行省成都路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嘉定府路戸口數缺。廣元路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順慶路戶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潼川府戶口缺,永寧路戶口缺。重慶路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紹慶府,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䕫路戶二萬二十,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敘州路戸口缺,馬湖路戸口缺。
66
甘肅行省甘州路戶一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三千九百八十七。永昌路戸口缺。肅州路戶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沙州路戶口缺,亦集乃路,戸口缺寧夏府路戶口缺,山丹州戶口缺,西寕州戸口缺兀剌海路戶口缺。雲南行省户口缺
67
江浙行省杭州路戶三十六萬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湖州路至順錢糧數戶二十五萬四千三百四十五。嘉興路戸四十二萬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萬五千七百四十二。平江路戶四十六萬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萬三千七百。常州路戶二十萬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一百二萬一十一。鎮江路戶一十萬三千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萬三千六百四十四。建徳路戸一十萬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五十萬四千二百六十四。松江府至順錢糧數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三十一。江隂州,戶五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三十萬一百七十七。慶元路,戶二十四萬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三。衢州路戶一十萬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萬三千六百六十。婺州路,戶二十二萬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萬七千五百四十。紹興路户一十五萬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八。溫州路户一十八萬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十八。台州路戶一十九萬六千四百一十五,口一百萬五千八百三十三。處州路戶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萬三千六百九十二。寕國路戶二十三萬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徽州路:戶一十五萬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萬四千三百四。饒州路戶六十三萬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萬六千五百七十。集慶路戶二十一萬四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七萬二千六百九十。太平路戶七萬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萬六千三百七十一。池州路戶六萬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萬六千五百六十七。信州路戶一十三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八。廣徳路戸五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七百八十。鉛山州至順錢糧數戶二萬六千三十五。福州路戶七十九萬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七。建寕路戶一十二萬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萬六千九百二十六。泉州路戶八萬九千六十,口四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五。興化路戸六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三十四。邵武路戶六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萬八千七百六十一。汀州路戸四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七。漳州路戶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萬一千三百六。江西行省龍興路戸三十七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七百四十四。吉安路戶四十四萬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萬四百一十五。瑞州路戶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萬二千三百二。袁州路戸一十九萬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萬二千八百一十五。臨江路戸一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八,口七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撫州路戸二十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萬二千二百七十五。江州路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萬三千八百五十二。南康路戸九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萬八千三百九十。贛州路戶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萬五千一百四十八。建昌路戶九萬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五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南安路,戶五萬六百一十一,口三十萬三千六百六十六。南豐州戸二萬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萬八千九百。廣州路戶一十七萬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韶州路戶一萬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恵州路戶一萬九千八百三,口九萬九千一十五。南雄路戶一萬七百九十二,口五萬三千九百六十。潮州路戶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萬五千五百五十。徳慶路戶一萬二千七百五,口三萬二千九百九十七。肇慶路戸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萬五千四百二十九。英徳州戶口缺梅州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五。南恩州,戶一萬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五。封州戶二千七十七,口一萬七百四十二。新州户一萬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七千八百九十六。桂陽州,戶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萬五千六百五十五。連州,戶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循州戶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
68
湖廣行省武昌路戸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岳州路戸一十三萬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萬七千七百四十三。常徳路戶二十萬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萬六千四十二。澧州路戶一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三。辰州路戸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五。沅州路戶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萬九千五百四十五。興國路戶五萬九百五十二,口四十萬七千六百一十六。漢陽路戸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萬八百六十六。歸州戸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萬九百六十四。靖州路戸二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五。天臨路戸六十萬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衡州路戶一十三萬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萬七千五百二十三。道州路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千萬九百八十九。永州路戶五萬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四。郴州路户六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萬五千一百一十九。全州路戸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寳慶路戸七萬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五。武岡路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萬六千八百六十三。桂陽路,戶六萬五千五十七,口一十萬二千二百四。茶陵州戸三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萬七千二百二。耒陽州,戶二萬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萬一十。常寕州戶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二。靜江路戶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南寕路戶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梧州路戶五千二百,口一萬九百一十。潯州路戶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九。栁州路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慶逺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戶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平樂府戶七千六十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鬰林州戶九千五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二十八。容州戶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象州戶一萬九千五百九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賓州戸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横州戶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融州,戶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藤州戶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賀州,戶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貴州戶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恩明路戶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太平路戶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田州路戶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六千九百一。來安路戶口缺,鎮安路戶口缺。雷州路戶八萬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一十。化州路戶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七。髙州路戶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萬三千四百九十三。欽州路戶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萬一千三百九十三。亷州路戸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六。乾寕軍民安撫司,戶七萬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萬八千一百八十四。南寧軍,戶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二萬。安軍,戶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吉陽軍,戶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征東等處行省戶口俱缺。
69
明制,凡行郊祀禮,中書省以戶籍陳壇下薦之,天祭畢而藏之。
70
戶凡三等:曰民,曰軍,曰匠。民有儒,有醫,有隂陽。軍有校尉,有力士,弓鋪兵匠,有廚役、裁縫、馬舡之類。瀕海有鹽竈,寺有僧觀,有道士,畢以其業著籍。人戶以籍為斷里。設老人,選高年為衆。所服者,導民善,平鄉里爭訟。其人戶避徑役者曰逃戶。年饑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僑於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71
太祖洪武二年,令人戶以籍為斷。
72
凡軍民、醫匠、隂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
73
又令各處漏口脱戶許自實。
74
三年七月,令戶部榜諭天下軍民,「凡有未占籍者,許自首軍發,衞所民歸有司,匠𨽻工部。
75
三年六月,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四十餘戶於臨濠。
76
四年三月,徙山後民萬七千戶於北平。六月,魏國公徐達平沙漠,徙北平山後民三萬五千八百餘戶散處諸府衞,籍軍給衣糧,民給田。又以沙漠遺民三萬三千八百餘戶屯田北平。其後復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鳯陽。二十一年,遷山西澤、潞民于河北。後屢徙浙西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徒登、萊、青民于東昌、兖州,又徙直𨽻浙江民二萬戶于京師,充倉腳夫。
77
《明史食貨志》曰:太祖時,徙民最多,其間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處之。十一月,詔戶部籍天下戶口,置戶帖。
78
諭省臣曰:「民者,國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數未覈實,其命戶部籍天下戶口,毎戶給以戶帖,于是戶部置戶籍戶帖各書戶之鄉,貫丁口,名嵗以字號,編為勘合,用平印鈐,記籍蔵于部帖,給于民。仍令有司嵗計其戶口之登耗以聞,著為令」。
79
八年正月,設養濟院。
80
命有司察窮民無告者,給屋舍、衣食。又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塚。恵帝建文元年二月,詔鰥寡孤獨疾廢者,官為收養。
81
十四年正月,命天下郡縣編賦役黃冊,其法:以一百一十戶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為之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嵗役甲長一人,甲首十人董其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廂,鄉都曰里先,後各以丁粮多寡為次,毎里編為一冊,冊之首總為一圖,其里中鰥寡孤獨不任役者,附十甲後為畸零,毎十年,有司更定其冊,以丁粮増減而升降之,冊凡四:一上戶部,其三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焉。上戶部者,冊面黄紙,故謂之黃冊,年終進呈,送後湖東西二庫庋蔵之,嵗命戶科給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戶部主事四人,釐校訛舛。其後二十三年八月,戶部奏:重造黃冊,如丁口有増減者,即為收除,田地有買賣者,即令過割,務在不虧原額。其上中下三等人戶,亦依原定編類,不許更改分丁析戶,以避差徭,庶幾無移易倚託之患,命頒行之。次年,天下黃冊成互見田賦職役考》,凡冊式內定到田地、山塘、房屋、車船各項欵目,所在官司有者,依式開冩,無者不許虛開,若類縣總都總收除項下,止許開冩人丁,事産總數,不必備開花戶,凡僧道給度牒,有田者編冊,如民科無田者亦為畸零,凡雲貴流官土官,附近馴熟通漢語者,編造其餘,夷民不造。
82
《明史食貨志》曰:其後黃冊祇具文,有司徵税編徭,則自為一冊,曰白冊云。
83
是年,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三千三百五。
84
二十一年九月,編軍戶圖籍。
85
時以內外衞所軍伍有缺,遣人追取戶丁,往往鬻法,且又騷動于民,乃詔自今衞所以亡故軍士姓名、鄉貫編成圖籍送兵部,然後照籍移文取之,毋擅遣,違者坐罪。尋又詔天下郡縣以軍戶類造為冊,具載其丁口之數,如遇取丁補伍,有司按籍遣之,無丁者止。自是無詐冒不實,役及親屬同姓者矣。二十三年正月,諭兵部尚書沈溍曰:「兵以衞民,民以給兵。二者相湏也。民不可以重勞,軍不可以重役。今天下各衞所,多有一户而充二軍,致令民戶耗減。自今二軍者宜免一人還為民」。
86
二十三年,督令逃民歸業。
87
令監生同各府州縣官拘集里甲,審知逃戶,有他郡流移者,即時送縣,官給行粮,押赴原籍復業。老弱不能歸及不願歸者,令在所著籍,授田輸賦。二十四年,令選取富民充實京師。
88
帝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嘗命戶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應天十八府州富民萬四千三百餘戶,以次召見,徙其家以實京師,謂之富戶。至成祖時,復選應天、浙江富民三千戶,附籍北京。二十六年,令各處戶口,毎嵗分豁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總數。
89
仍定毎十年一造黃冊,至孝宗𢎞治四年,定先年造冊之時,有將丁口漏報或税糧詭寄戶籍那移者,許自首改正,州縣各計人戶,填冩帖文各一紙,給發各戶親領執照,使知本戶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丁糧各若干,州縣以為憑據。
90
是年,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
91
浙江布政司戶二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一。湖廣布政司户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福建布政司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北平布政司户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山東布政司户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山西布政司户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河南布政司戸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陜西布政司戸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四川布政司戸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廣東布政司户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廣西布政户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雲南布政司户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應天府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口一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蘇州府户四十九萬一千五百一十四,口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三十,松江府戸二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口一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常州府戶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七萬五百一十三。鎮江府戸八萬七千三百六十四,口五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三,廬州府户四萬八千七百二十,口三十六萬七千二百,鳯陽府戶七萬九千一百七,口四十二萬七千三百三,淮安府户八萬六百八十九,口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揚州府戶一十二萬三千九十七,口七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五,徽州府戸一十二萬五千五百四十八,口五十九萬二千三百六十四,寧國府戶九萬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五十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九。池州府戶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六,口一十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太平府戶三萬五千二百九十,口二十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安慶府戶五萬五千五百七十三,口四十二萬二千八百四,廣徳州戶四萬四千二百六十七,口二十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九、徐州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口一十八萬八百二十一,滁州户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二萬四千七百九十七、和州戶九千五百三十一,口六萬六千七百一十一。三十一年八月時恵帝已即位,詔天下衞所軍單丁者放為民恵帝。建文五年八月時成祖已即位,詔撫綏、直𨽻、淮安及北平、永平、河間諸郡避兵流移復業者,凡七萬一千三百餘戶。
92
成祖永樂元年,天下戶一千一百四十一萬五千八百二十九,口六千六百五十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93
恵帝建文四年九月,既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至是,復覈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自是以後,移徙者鮮矣。五年五月,平安南,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設交阯布政司。
94
自唐之亡,交阯淪於蠻服者四百餘年,至是復入版圖。十一年七月,瓊州府臨商縣民黃茂奉命招諭深峒、那呆等二十四峒生黎,黎民來歸者,計戶四百,有竒口千三百有竒。葢自初至今,招撫諸黎來歸者六十七處,戶三萬有竒。十二年四月,戶部言:「廣東瓊州府宜倫縣民黃凱、臨髙縣吏王榮安招誘大小英豪及曹衙、南等村黎人二千三十七戶,悉願占籍為民」。至憲宗成化十一年,兩廣總督朱英招撫猺、獞效順者,定為編戶,給復三年。自是歸附日衆,凡為戶四萬三千,有竒口十五萬有竒。
95
宣宗宣徳三年二月,清理逃軍户籍。
96
諭天下軍逃還鄉,有詐為死者,有更名充吏卒貼書倚官害民者,有為僧道生員者,有投豪勢,官民為家人佃戶,行財生理者,有隠,其丁口寄於別戶,并於外境立民籍者,並許自告改正,違者並其隣里及容隠之人,俱如前例論罪。又諭:凡各州縣勾解逃軍及補役軍丁,多於所在官司冐給家人文引供送,其家人不行隨送,及到衛所,不一二月,即將文引照身逃回原籍及影射各處潛住,或經商受僱於人者有之,若此等者,許三月內赴官,出首,與免本罪,仍赴原衛所。著役故違不首,或事發挨究得出本犯,發邉逺充軍戶下,別選壯丁一人補原伍,兩隣里甲並有司虗出文引官吏,一體問罪。
97
四月,招逃民復業。
98
時諭戶部,限各處逃徙人民三月內復業,凡所負稅糧,悉與蠲免,其有乆居於彼,産業已成者,許令占籍,仍命有司善加撫綏。五年十一月,巡撫河南侍郎許廊招撫開封等府逃民一十一萬五千六百餘戶,兵部郎中劉文勇,招撫漢中逃民一千九百餘人,松江府知府趙豫上安輯逃民,䟽曰:「比戶部榜諭,凡逃移人戶,皆限三月復業,違者與隠藏之家俱發充軍,此法至嚴,人知畏懼,然亦有未復業者,葢以公賦有欠,私債無償,故地荒蕪,舊居毀撤,難以措手,不能安身,乞勅戶部,偹榜通行曉諭,仍令有司從實取勘逃亡民戶,凡有公私欠負,俱停徴三年,凡諸差徭,亦在三年之後,如是而猶不復業,人猶容隠者,依前例發遣充軍,庶逃民來歸者衆矣。英宗正統元年,造逃戶周知冊。
99
令山西、河南、山東、湖廣、陜西南北、直𨽻保定等府州縣造逃戶周知文冊,偹開逃民鄉里、姓名、男婦、口數、軍民、匠竈等籍,及遺下田地稅糧若干,原籍有無人丁,應承糧差,若係軍籍,則開某衛軍役,及有無缺伍,送各廵撫,並清軍御史處,督令復業。其已成家業願入冊者,給與戶由執照,仍令照數納糧,若本戶原有丁多税糧十石以上,今止存一二丁者,認種地五十畆,原籍有人辦糧者,每人認種地四十畆,俱照輕租民田例起科。原係軍匠籍者,仍作軍匠附籍該衛缺人則發遣一丁補役,該輸班匠,則發遣一丁當匠。原籍民竈籍者,俱作民竈籍竈戶,免鹽課,量加稅糧。如仍不首雖首,而所報人口不盡,或展轉逃移,及窩家不舉首者,俱發甘肅衛所充軍。八年,令逃軍逃匠、逃囚人等,自首免罪,各發著役,罪重者從實開奏,量與寛減。其逃民匠不報籍復業團聚,非為抗拒官府不服招撫者,戶長照南北地方發邉衛充軍。二年,令各處有司委官挨勘流民。
100
籍男婦大小丁口、排門、粉壁,十家編為一甲,互相保識,分屬當地里長帶管,若團住山林湖濼,或投托官豪勢要之家,蔵躱抗拒官司,不服招撫者,正犯處死戶下,編發邉衛,充軍里老窩家知而不首,及占恡不發者,罪同。
101
三年,禁數姓合戶附籍。
102
四年,添設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廣布政司所屬並順天等府州,撫治流民之官。
103
時添設佐貳官各一員,自是之後,復添設大員。天順八年,添設湖廣布政司參議一員,於荊襄、漢陽等府,撫治流民。憲宗成化元年,添設陜西按察司副使一員,於漢中府撫冶流民。十七年,添設四川按察司副使一員於重䕫、保順四府,撫治流民。孝宗𢎞治八年,添設河南布政司參政一員於南陽府撫治流民。九年,令河南分巡汝南道僉事兼理撫民。十三年,令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屬,附籍者離本籍,千里者許附,不及千里者發還。
104
景泰中,令民籍者收附軍、匠、竈役冒民籍者發還。景帝景泰二年,申隠丁換戶之禁。
105
凡攢造黃册,如有姦民豪户,通同書手,或詭寄田地,飛走稅糧,或隠瞞丁口,脱免差徭,或改換戶籍,埋沒軍伍匠役者,或將里甲那移,前後應當者,許自首改正,入籍,免罪。凡各里舊額人戶,除故絶並全戶充軍,不及一里者,許歸併餘剰人戶,發附近外里,輳圖編造,不許寄莊,各圖人戶。冇兄弟各㸑及幼子長而贅壻,願歸親子生,而所養異姓子願歸宗者,俱准另籍。如人丁數少,及有軍匠等役占礙者,仍不許分居。三年,又令各處攅造黃冊,官吏里書人等,揑甲作乙,以有為無以無為有者,發口外為民。
106
英宗天順元年,天下戶九百四十六萬六千二百八十八,口五千四百三十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六。八年,令在營官軍戶丁舍餘不許附近寄籍原籍丁盡者,許摘丁發回。
107
成化二年,令在京軍職漏報户下舍人者,發邊方立功。三年、六年,令軍戶不許將弟男子姪過房,與人脱免軍伍。𢎞治十三年,奏准:軍戶子孫畏懼軍役,另開户籍,或於別府州縣入贅寄籍等項,及至原衛發冊,清勾買囑。原籍官吏里書人等,揑作丁盡,戶絶四申者,俱問罪。
108
憲宗成化二年,天下戶九百二十萬二千七百一十八,口六千六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四。
109
七年十一月,荊、襄賊平,流民復業者一百四十餘萬人,時江西盜起,荊襄流民數十萬,朝廷以為憂,祭酒周洪謨著《流民圖說》,謂當增置府縣,聴附籍為編氓,可實襄鄧戶口,俾數百年無患,帝善之。十二年五月,復命副都御史原傑撫治荊襄流民,傑徧厯山谿,宣朝廷徳意,諸流民欣然願附,籍於是大㑹湖廣、河南、陜西撫按官籍之,得戶十一萬三千,有竒口四十三萬有竒,置鄖陽府,設行都司衛所以處之。其後𢎞治十八年四月,又命刑部尚書何鑑撫治荊㐮流民,鑑得戶二十三萬五千,有竒口七十三萬九千有竒,願附籍者各給戸,由收入版籍。正徳元年十月,撫治鄖陽都御史孫需奏,續清出荆襄、鄖陽、南陽、漢中、西安南流民一十一萬八千餘戸,願附籍者九萬二千餘戶,皆給戶田。
110
禮部尚書周洪謨條議流民疏曰:疏上於𢎞冶四年二月。西漢時召信臣守南陽,流民自附八萬餘口。東晉時,雍州舊在陜西西安府,因流民來聚襄陽,乃僑置南雍州於襄水之側。松滋縣舊在直𨽻廬州府,因流民來聚荊州,乃僑置松滋縣於荊江之南,其後南雍遂併於襄陽,松滋遂𨽻於荊州,此往事之可法者也。成化七年,從檢討張寛之奏,流民聚此處者,械歸故里,適值溽暑,因饑渇而死,妻子被掠,瘟疫盛行,船夫逓觧者,懼其相杂,故覆舟於江,後令都御史原傑招撫,計死者九十餘萬人,故當時四川、陜西地震五百餘次,災傷徧於天下,今事之宜鑒者也。今宜著令流民與各郡縣相隣者,倣召信臣故事,聴其附籍,仍復九年,待其安定,然後徵之逺而不可附籍者,倣晉南雍州松滋縣故事,設州縣,置官吏,編里甲,建庠序,以治教之。今流民在在有之,四川、湖廣尤多,凡流民所在,宜令附籍,量為賑給寛徭,省刑承絶戶田地者,使納其糧力耕火種者免之,則流民即良民矣。
111
等:謹按洪謨此疏,則成化七年復業之一百四十餘萬人,其械歸而道死者已十之七矣。而《㑹典》乃謂成化六年令流民願歸原籍者,有司給文憑,沿途口給糧三升,原籍無屋者受草房四間,大口月糧三斗,小口半之,給牛種,令耕原業田。是以轉死之民充還定安集之數也,不亦誣乎?十六年八月,申存恤孤老之令。
112
先是,成祖永樂三年二月,廵按福建,御史洪湛言:「存恤孤老王政所先,今各府州縣飬濟院多頽壊,有司非奉勘合,不敢修葺。又或有一縣之內素無建置者,乞勅有司常加修葺,未建置者,即建置之,如例收養,庶無告之民,不致失所」。帝納之,至是復申命焉。其後孝宗𢎞治十五年七月,命各邊衛設飬濟院、漏澤園。十八年,更定軍丁附籍法。
113
各衛所附籍軍丁,無糧草者,盡發原衛,當差有者,戸留一丁頂補。其原無籍名有産欲報者,亦准一丁附籍。
114
孝宗𢎞治四年,天下戶一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浙江布政司户一百五十萬三千一百二十四,口五百三十萬五千八百四十三,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萬九千八百。湖廣布政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福建布政司户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山東布政司戸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山西布政司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河南布政司戶四十三萬六千八百四十三,口二百六十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八。陜西布政司戶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川布政司户二十五萬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萬八千四百六十。廣東布政司户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廣西布政司户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雲南布政司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口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五,貴州布政司戸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二。順天府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永平府户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保定府戶五萬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河間府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真定府戸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順徳府户二萬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廣平府户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六。大名府户六萬六千二百七,口五十七萬四千九百七十二延、慶州户一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千五百四十四。保安州戸四百四十五,口一千五百六十。應天府户一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萬一千三。蘇州府戶五十三萬五千四百九,口二百四萬八千九十七,松江府户二十萬五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七千一百一十三。常州府户五萬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萬八千三百六十三。鎮江府戶六萬八千三百四十四,口一十七萬一千五百八。廬州府戸三萬六千五百四十八,口四十八萬六千五百四十九。鳯陽府户九萬五千一十一,口九十三萬一千一百八。淮安府戸二萬七千九百七十八,口二十三萬七千五百二十七。揚州府户一十萬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萬六千五百四十七。徽州府户七千二百五十一,口六萬五千八百六十一。寧國府户六萬三百六十四,口三十七萬一千五百四十三。池州府户一萬四千九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七十八,太平府户二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十七萬三千六百九十九,安慶府戶四萬六千五十,口六十萬六千八十九、廣徳州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一十二萬七千七百九十五、徐州戶三萬四千八百八十六,口三十五萬四千三百一十一,滁州戸四千八百四十,口四萬九千七百十二、和州戸七千四百五十,口六萬七千一十六。十七年,令撫按官嚴督所屬,清查流民流民,不願囬還者,就令附籍,如隻身無産并新近逃來軍匠等籍,逓囬原籍。世宗嘉靖九年,令各省乘大造之年,查勘各屬流民。四十一年,令遼東飢民流入永平、河間海傍住居,及航海渡登萊者,給文遣歸,勢家占恡不法者,以隠匿逃軍論。
115
武宗正徳元年,天下戶九百一十五萬一千七百七十三,口四千六百八十萬二千五。
116
十五年,令今後攅造里甲,止據人戶丁産見在官第其等則。
117
如本里人戶不敷十甲之數,就於附近里內人戶撥補完足。若分析戶籍,不問本里他圖本圖,果有消乏,亦許還併」。
118
世宗嘉靖元年,天下戶九百七十二萬一千六百五十二,口六千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七十三。六年,詔巡城御史嚴督各該兵馬司官查審京師,附住各處軍民。
119
除浮居客商外,其居住年久,置立産業房屋鋪面者,責令附籍。宛、大二縣一體當差,仍暫免三年,以示存恤。若有冐假衛所籍貫者,行勘發遣」。
120
九年,令各處州縣查審消乏里分不成甲者,驗其丁産歸併務,使一十一戸為甲。
121
四十四年九月,令將流寓人戶編入版籍,從巡按御史孫丕揚奏也。丕揚言:「各州縣里甲空缺,乞將流寓人戶編入版籍,或補缺戶缺丁,通融協濟。應徴銀兩,照舊追納,仍照客戶徴入之數,以蠲主戶之均徭」。從之。
122
穆宗隆慶五年,總括順天府屬人丁實數,㑹典原載府屬戶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有竒,至是,總括實在人丁止十四萬七千三百有竒,葢因租庸正額之外,更多雜派,是以土著民多逃移,日就凋耗也。神宗萬厯五年,府尹王之垣奏請優恤,從之。六年,天下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
123
浙江布政司户一百五十四萬二千四百八,口五百一十五萬三千五。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三十四萬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萬九千二十六。湖廣布政司戸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萬八千七百八十五。福建布政司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山東布政司戶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萬四千九十九。山西布政司戶五十九萬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九:河南布政司户六十二萬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陜西布政司户三十九萬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萬二千六十七。四川布政司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廣東布政司户五十三萬七百一十二,口二百四萬六百五十五。廣西布政司戶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雲南布政司戸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貴州布政司户四萬三千四百五,口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順天府户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永平府户二萬五千九十四,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保定府户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萬五千八十三。河間府户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真定府户七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一百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二,順徳府戶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萬一千九百五十七。廣平府戶二萬一千四百二十,口二十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八,大名府户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口六十九萬二千五十八,延慶府户二千七百五十五,口一萬九千三百六十七,保安州户七百七十二,口六千四百四十五。應天府戶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九十七,口七十九萬五百一十三,蘇州府户六十萬七百五十五,口二百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五,松江府户二十一萬八千三百五十九,口四十八萬四千四百一十四,常州府戶二十五萬四千四百六十,口一百萬二千七百七十九。鎮江府戶六萬九千三十九,口一十六萬五千五百八十九。廬州府户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口六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八,鳯陽府戸一十一萬一千七十,口一百二十萬三十三百四十九。淮安府戶一十萬九千二百五,口九十萬六千三十三,掦州府戸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六。徽州府户一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三,口五十六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寧國府戸五萬二千一百四十八,口三十八萬七千一十九。池州府戶一萬八千三百七十七,口八萬四千八百五十一。太平府戸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二,口一十七萬六千八十五。安慶府戶四萬六千六百九,口五十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六廣徳州戶四萬五千二百九十六,口二十二萬一千五十三。徐州戶三萬七千八百四十一,口三十四萬五千七百六十六,滁州户六千七百一十七,口六萬七千二百七十七、和州户八千八百,口一十萬四千九百六十
124
天啟元年,天下戸九百八十二萬五千四百二十六,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王圻曰:「按國家戶口登耗有絶不可信者,如洪武十四年天下承元之亂,殺僇流竄,不減隋氏之末,而戶尚有一千六十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三千三百五,其後休養生息者二十餘年,至三十五年而戶一千六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九,口五千六百三十萬一千二十六。計戶減二萬七千五百八十三,口減三百五十七萬二千二百七十九,何也?其明年為永樂元年,則戶一千一百四十一萬五千八百二十九,口六千六百五十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夫是時,靖難之師連嵗不息,長淮以北鞠為草莽,而户驟增至七十八萬九千五十餘口,驟增至一千二十九萬七千三百十一,又何也?明年,戶復為九百六十八萬五千二十口,復為五千九十五萬四百七十,比之三十五年,戶卻減九十四萬一千七百五十九,口減五百三十五萬五百五十六,又何也?九年,戶九百五十三萬三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千一百四十四萬六千八百三十四。十年,戶一千九十九萬二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五百三十七萬七千六百三十僅一年耳,而戸忽增一百四十五萬八千七百四十四,口增一千三百九十三萬七百九十六。當是安南新入版圖,其戸口之數至十年始上册籍耳,然十一年戶復為九百六十八萬四千九百一十六,計減一百三十萬七千五百二十口,復為五千九十五萬二百四十四,計減一千四百四十二萬七千三百八十六,又大不可曉也。自是休養生息者五十年而為天順七年,戶僅九百三十八萬五千一十二,口僅五千六百三十七萬二百五十,比於舊有耗而無登者,何也?然不一年而戶為九百一十萬七千二百五減二十七萬七千八百七十二,口為六千四十七萬九千三百三十增四百十二萬九千八十,其戶口登耗之相反,又何也?成化中,戶不甚相懸絶,二十二年而口至六千五百四十四萬二千六百八十,此盛之極也。二十三年而僅五千二十萬七千一百三十四,一年之間而減一千五百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六,又何也?𢎞治十七年,口至六千一十萬五千八百三十五十八年,戶至一千二百九十七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此又盛也。不二年而為正徳元年,戶僅九百一十五萬一千七百七十三,減三百八十二萬一千二百一口,僅四千六百八十萬二千五十,減一千三百三十萬三千七百八十五,又何也?自是而劉六等亂中原、藍、鄢等亂,楚、蜀、江、廣無處不被兵,而八年以後口卻增至六千三百三十餘萬,又何也?然則有司之造册,與戶科、戶部之稽查,皆僅兒戲耳。掌民部者,亦宜留心經理焉。
125
《明史食貨志》曰:太祖當兵燹之後,戶口顧極盛,其後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難兵起,淮以北鞠為茂草,其時民數反增於前,後乃逓減,至天順間為最衰。成𢎞繼盛,正徳以後又減戸口所以減者,周忱謂投倚於豪門,或冐匠竄兩京,或冐引賈四方舉家舟居,莫可踪跡也,而要之户口增減,由於政令張弛,故宣宗嘗與羣臣論厯代户口,以為其盛也,本於休養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殆䔍論云等。謹按《春明夢餘録》曰:天啟崇禎之季,荒燹相繼,市井蕭然,版籍不可問矣。今考《㑹典》所載,自萬厯六年而止。後惟天啟元年一見於《實録》,餘嵗皆不書。至《崇禎長編》洎《崇禎䟽鈔》等書,無一言及於戸籍者,無由考索,謹從闕文之義。
126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十三
URN: ctp:ws66400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