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明)陸楫 編 |
2 | 說纂二十二 |
3 | 《○靖難功臣録》 |
4 | 太宗文皇帝於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初五日,為姦臣齊泰等變亂,祖宗成法,調兵殺害親王。車駕奉天征討克懐來。八月,克雄縣、鄚州,攻圍真定。九月,接應永平。十月,攻克大同。十一月,鄭村壩大戰大捷。十二月,取廣昌。三十三年正月,取蔚州,攻圍大同。四月,白溝河大捷。五月,圍濟南。十月,克滄州。十二月,東昌大戰。三十四年三月,夾河大捷。閏月,槁城大捷。十月,克保定西水寨。三十五年正月,克東阿、東平、汶上、沛縣。四月,小河、齊眉山、靈璧縣大捷,攻破營寨。五月,至泗州,降之,過灘河。六月,渡江。十七日,平定京師。太宗興靖難之師,仁宗以燕世子居守,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圍北平城。時城中兵不及萬人,晝夜拒敵,數夜使人開門斫敵營,敵驚亂自殺,或至明乃定,遂退營數十里。 |
5 | 姚廣孝,蘇州妙智庵僧也。本名道衍,讀書能詩、天文、地理、陰陽、術數,兵家之學,皆造其妙。洪武中,詔選十髙僧分侍諸王,廣孝與焉。因私謁文廟曰:「若蒙殿下不棄,當奉上白帽子」。戴蓋,謂皇字也。革除初文廟,有意靖難偶出,對聯云:「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氷」。廣孝對云:「國亂時,危王不出頭,誰作主」。既而相與密謀,忽承運殿䲭吻墜地,上心惡之。廣孝云:「他要換顏色矣」。謂以黃易緑也。及出師,廣孝常居守,運籌帷幄,蓋義師之起,實廣孝首贊助之後,官授太子少師,封榮國公。 |
6 | 李友直,北平布政司吏。初建文中,廷臣有因齊藩不法,遂建議藩國所在,更置守臣。於是擢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昺至,日求王府細事,將為不利。友直密聞於上,義旅既舉,遂擢用之。後官至工部尚書。 |
7 |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北平布政司吏李友直首告布政使張昺謀反,奉太宗聖旨,昨日送張昺反詞的吏,除他本司官,欽此除右叅議,前去楊栁青等處,拘收糧米,及提調宛平、大興兩縣人夫,挑齊化等門城壕。十月,南軍圍城,同叅政郭資守各門,既而聞白溝河聲息,又同內使賽音特、穆爾等守平則、西直等門,又差長蘆截南軍運來米,及平都司來攻,又守禦各門,往來通州、永平、保定等處守禦及探聽聲息。後遼東軍攻通州,又同承奉李謙守門。 |
8 | 譚淵,燕山右護衛副千戶。是年七月初六日,於端禮門擒都指揮謝貴、布政使張昺等官,及攻奪九門,隨征真定及鄭村壩等處,殺敗曹國公等軍馬,攻破九門營寨。三十四年,至夾河搏戰,所乗馬蹶,被殺。 |
9 | 朱能,洪武甲戌襲父職,為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靖難師,初興帷幄密議,惟河間忠武王與王與焉。時北平三司之交構造禍者,王與忠武建議率麾下首擒之,遂奪九門撫綏城內外三日,人心大定。引兵攻薊州,擒其將都指揮馬宣等,遂取遵化、永平。密雲從上攻灤河,既還,從克雄縣,首破其東門,敵眾敗走,追及於月漾橋,執其總帥都督楊松、潘忠等,復追其餘眾於鄚州,斬獲不可數計,乗勝長驅入真定,大敗長興侯耿炳文兵。時王獨與敢死士三十餘騎追奔至滹沱河,炳文眾尚數萬,複列陣向王王,奮勇大呼,衝入敵陣,敵眾披靡,自相蹂躪,死者無算,棄甲來降者三千餘人。上大悅,賜書褒諭。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髙,以遼東兵攻城急,王從上赴援,髙遁走,王追及之,多所殺獲,遂從定大寧,戮其拒命,撫輯其眾而還。時曹國公李景隆率兵攻北平城,王從上至鄭村壩,與景隆兵遇,大戰敗之,城中亦出兵夾擊,景隆狼狽走。王從攻廣昌,蔚州、大同次第悉下,景隆復收散卒,號百萬來攻,上親拒之,王為前鋒至白溝河,敗其都指揮平安軍,及申,又與敵兵戰,大敗之。明日,王領左哨當前鋒,又大敗敵兵,盡克其寨柵,敵走保濟南,王率眾追之,至鏵山,敵嚴兵列陣以待,王連破之,敵眾釋兵降者萬餘人,王以聞,上悉撫而縱之。蓋自是敵兵戴徳皆願來歸,無復鬥志,然上得之,即遣還,不留王。從攻滄州,先破其東門入城,斬首六萬餘級,敵震懼,遂獲其總帥徐凱。進攻東昌,敵列陣決戰,上以數千騎出陣後,敵圍上數匝,王奮力翼上以出,進戰夾河,王為奇兵先鋒,大敗敵將盛庸兵,又敗平安兵于槁城,追奔至真定,戰其東門,斬首萬餘級,進畧彰徳州,遂克東阿、東平,破汶上諸寨,設伏淝河,敗平安兵十萬餘,進戰小河,為敵所乗,稍卻,諸將遽請旋師,獨王力勸上行,曰:「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輒自沮?項羽百戰,百勝竟亡,漢髙屢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來,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致意?但當以宗社為重,整兵前進耳」。上撫掌歎曰:「爾言深合吾心」。遂行至靈璧,敵盛兵迎戰,王先登陷陣,大敗之,生擒其副總兵陳暉、平安參將馬溥、徐真等三千餘人,獲馬二萬,敵眾死者尸蔽原野,降者數十萬人,悉縱遣之。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遂克盱眙,下揚州,從上渡江,入京師,後封成國公,追封東平武烈王。 |
10 | 張玉,洪武末調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癸酉,追敵至黑松林。甲戌,徵野人等處,陞北平都指揮同知。戊寅,朝廷用讒加兵,親藩事急,太宗皇帝舉靖難之師,帷幄謀畫,悉以任王、王。推誠致慮,夙夜不懈,事可否進止,眾論紛紜未定者,王正色數語決之,咸中機宜。故凡舉措必咨於王首,用王策奪北平九門撫順討逆三日,城內外悉定。師將南出,王曰:不先定薊州,將為後患。薊平餘不足平。時薊州守馬宣謀起兵迎拒,上命王討之,王至,諭之不下,環城攻之,宣率眾出戰,遂執宣殺之,並執指揮毛某。王知其可用,釋不殺,送詣北平,遂撫軍民。是夜,急摧遵化,豫戒將士止殺曰:「師行以得人心為本」。遂簡敢勇士,四鼓登陴,開其城門,將士皆入,城中始覺,守將率眾拒戰,執而斬之,餘不殺一人,將吏悉隨王上謁,遂移師永平,密雲皆望風輸欵。從至灤河,王進曰:「都督潘忠、楊松在鄚州,扼吾南路,宜先擒之」。上悅,隨發兵命王為先鋒,用其計,取涿州雄縣,生擒潘、楊。時長興侯耿炳文率兵二十萬屯真定,王自請往覘之,還言軍無紀律,且其上有敗氣,無能為也。上以敵眾我寡,欲試諸將勇怯,召問今舉兵所向,具度可必勝否,眾未有,適說,王曰:今當徑趨真定,彼雖眾,然新集未齊,我軍乗勝,可一鼓破之。上曰:玉言合吾意,吾倚玉一人足辦,明日抵真定接戰,炳文大敗,幾被擒獲,其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右副將軍都督寗忠及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餘級,獲馬三萬,復敗安陸侯吳傑軍。上召王諭曰:汝之功也,非汝與吾意合,不及此。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髙等,以遼東兵攻圍城急。又諜報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將攻北平城上,與王謀先援永平,既至,髙等望風,棄輜重遁,王從上追之,斬獲甚眾。王言大寧去此不逺,請移軍襲之,可免後,顧從之。後從攻大寧,自辰至午城破,斬其都指揮朱鑒,執都指揮房寛,下令安撫城中,頃刻而定。北平報李景隆兵圍城,遂旋師。王請先攻其營,然後歸援,從之徑搗景隆營,大戰三日,城中亦鼓噪出,表裏夾攻,景隆軍不支,大敗遁去。從攻廣昌、蔚州,進攻大同悉下,諜報景隆收潰卒,號百萬,且復至。王言兵貴神速,先事者勝,請往駐白溝河,以逸待勞,可必勝也。上命王率眾馳往駐。三日,景隆兵至,王以精騎馳擊之,斬馘無算,景隆復大敗,收餘卒,退保濟南,乗勝追擊,圍其城,既而解圍,還攻滄州,獲其大將徐凱。進攻東昌,敵列陣決戰,上以數千騎繞出陣後,敵圍上數匝,上已衝擊而出,王不知上所在,突入敵陣,大戰,連殺百數十人,王亦被創而歿,時十二月二十六日云。後以都督同知再追封為河間忠武王。 |
11 | 武勝燕山衛千戶,以驍勇著稱。壩上白溝河、槁城、滄州、夾河、東昌之戰,奮勇當先。及大軍至淮,先遣公銜命渡江,遂為敵兵所害。時洪武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也。贈北平都指揮僉事。 |
12 | 顧成,洪武二十九年陞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征南總兵官。既歸靖難師起北方,公受命往禦,至真定,兵敗,被執以獻。文皇識公先朝舊人,解其縶與語曰:「豈非皇考之靈,以汝授我乎?」因語以不得已興師之故,言已泣下,公亦泣。遂遣人護送北京,令輔仁宗居守。時姚廣孝奉命輔居守,有腹心之寄。姚素不習兵事,與公議多不合。會南兵圍城,仁皇於軍旅調度,恒從公言。城中文武之臣競進曰:「顧成南將,其中叵測,不可專任。然公所言,皆合機會,用皆有效。數命公出將兵,固辭曰:使臣侍左右,日陪論議,得效尺寸足矣」。賜公甲胄、刀劍弓矢,皆不受。南兵數圍城,卒以敗去者多,用公謀也。後封鎮逺侯。。 |
13 | 李彬,濟川衛指揮僉事。洪武辛未,從潁國公征北方,累有擒獲。太宗皇帝居潛,聞其驍雄,召見,與語,竒之,遂隆眷注。後領兵駐札廣昌、靖難兵,舉公為前鋒,首率兵攻克薊州,進指揮同知。攻克雄縣、鄚州,進都指揮僉事。已而戰真定,拔永平,下大寧,刬壩上,取廣昌。明年鏖白溝,攻濟南,進都指揮同知。其冬,破滄州。明年,折敵單橋,擊眾槁城,追奪順徳,畧地定州,進都督僉事。冬,戰楊村,中傷,俾還北平,輔世子居守。上既正位宸極,命護中宮,至京,封豐城侯。 |
14 | 孫巖既引年致政,而以子亨代。己卯,太宗舉義靖難,以公宿將知兵,特起守通州。是歲,南兵大至,城圍數周,起土山臨城攻西門,毀樓堞。公率眾極力捍禦,城賴以完。未幾,兩軍合戰,公操戈身先士卒,大呼陷陣,士氣爭奮,追奔逐北,斬馘不可勝紀,得饋運船三百餘艘,資糧無算。以功陞指揮僉事,保鎮通州。辛巳,兵復至,攻城益急,公勵將士登城力戰,矢石雨下,敵乃退走。陞都指揮僉事。壬午春,南將平安督遼東兵十餘萬逼城,公語將佐曰:「彼眾我寡,若城守不出,是示弱也。不若及其始至而擊之,彼必敗亡」。乃率敢死士數百犯其鋒,而城上亦合,勢大呼,安眾大潰,自是無複來攻者。後封應城伯。 |
15 | 陳珪,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內攻,奪九門。九月從征雄縣,取鄚州,擊真定,援永平,陞本衛指揮。已而攻大寧,戰壩上,陞都指揮僉事。三十三年攻海洋,克兔耳山。三十四年破楊村,大戰通州。陞中府督僉。三十五年拔薊州,追敗東軍于別山,遂留守北平。 |
16 | 劉中孚,大興縣生員。洪武三十二年,被選守安定門中心敵臺。當年,入王府辦事。庚辰三月,差往保定招撫人民,督運糧儲。辛巳,差同內官石童守通州。八月,東軍臨城,中孚與陳珪等出東門外,截殺全勝而還。 |
17 | 徐忠以濟陽衛指揮僉事鎮北。平日,從義旗克密雲、雄縣、真定、永平、大寧,還戰鄭村壩,取廣昌、薊州,戰白溝河,進攻濟南,克滄州,大戰東昌及夾河,攻彰徳及攻西水寨,克東阿、東平、汶上,大戰靈璧,遂從渡淮。及江。至京師,以功封永康侯。 |
18 | 薛祿以戎伍從攻薊州、遵化,援密雲,攻雄縣,追敵鄚州,戰真定,生擒敵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升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從援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寛河。時南兵已圍北平城,祿還先遇其哨騎,薄戰,敗之。車駕繼至,從戰鄭村壩,敵大敗,陞指揮同知。從克廣昌、蔚州。攻大同,率兵前哨,獲敵人馬。遂從南征,大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陞指揮使。從克滄州,大戰東昌,祿以五十騎前哨,遇敵兵數百,與戰敗之,獲馬三十餘匹。敵悉眾來追,復奮戰大敗之。敵伏兵以邀旋師,皆擊走之。從戰夾河,大捷。戰滹沱河,右軍力屈,祿率眾馳赴之,出入敵陣,數十合戰,敵敗走,追至夾河,斬馘無算。明日,戰單家橋,祿馬蹶,為敵兵所得,拔刀斬敵兵,復上馬督戰,遂敗敵將。平安軍以次攻下順徳、大名、彰徳,及攻西水寨,生擒敵都指揮一人,斬獲尤多。從攻東阿、東平、汶上,皆下之。繼戰淝河、大店、小河、汴堤、靈璧遂渡淮渡江,入京師。後封陽武侯。 |
19 | 陳賢以護衛指揮僉事攻奪九門,從克雄縣、鄚州。其年冬,陞北平都司僉事。已而援永平,敗敵于海灘。退敵于塔河,解通州之圍。三十四年十月陞右府督僉。三十五年仍居守于北。 |
20 | 陳瑄,字彥純,合肥人。以都督率兵具舟迎濟。上正大統,録功封平江伯。 |
21 | 吳中為大寧都司經歷。太宗師至大寧,公以眾出迎,上一見,拔於群眾,賜衣命守會州。南兵攻城,率眾卻之,移守薊州,遂命署北平布政司理問,升經曆,給餉運督城守。後官至少保、工部尚書。。 |
22 | 金忠僑居北京二十年,上初舉義靖內難,公布衣入見,署紀善,遂從征伐。明年,署長史,後官至兵部尚書。 |
23 | 徐増壽,中山武寧王達之次子,文皇靖難之初,有翊戴功而竟死,非命初追封武陽侯,進封定國公,子孫世襲,謚忠愍。 |
24 |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初四日,制封奉天征討官員。 |
25 | 都督僉事丘福為中府左都督、淇國公。 |
26 | 都督僉事朱能為左府左都督、成國公。 |
27 | 以上俱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
28 | 都督僉事張武為中府都督同知,咸陽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
29 | 都督僉事陳珪為後府都督、同知泰寧侯,食祿一千二百石。 |
30 | 鄭亨為中府左都督、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
31 | 孟善為右府都督、同知,保定侯,食祿一千二百石。 |
32 | 王忠為右府都督、同知、靖安侯,食祿一千石。 |
33 | 都指揮王聰為中府都督僉事,武城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
34 | 都督僉事徐忠為前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
35 | 張信為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 |
36 | 李逺為中府都督同知、安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安平伯。 |
37 | 郭亮為左府都督同知、成安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成安伯。 |
38 | 以上俱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子孫世襲。 |
39 | 都督僉事房寛為思恩侯,食祿八百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
40 | 右都督顧成為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府右都督、鎮逺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
41 | 都指揮使徐祥為興安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
42 | 都督僉事徐理為武康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
43 | 都指揮僉事李濬為襄城伯,食祿一千石。 |
44 | 都指揮同知張輔為信安伯,食祿一千石。 |
45 | 都督僉事唐雲為新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
46 | 都指揮使孫巖為應成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
47 | 都指揮使房勝為富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
48 | 都指揮使趙羿為忻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
49 | 都督僉事陳旭為雲陽伯,食祿一千石。 |
50 | 都督僉事劉才為廣恩伯,食祿九百石,子孫世襲指揮同知。 |
51 | 以上俱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 |
52 | 都指揮同知張玉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英國公,謚忠顯。 |
53 | 都指揮同知譚淵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崇安侯,謚壯節。 |
54 | 曹國公李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増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襲。 |
55 | 兵部尚書茹瑺為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食祿一千石,以給本身。 |
56 | 都督同知王佐為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府都督同知、順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
57 | 都督僉事陳瑄為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右府都督僉事、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
58 | 穀府護衛指揮僉事張興為驃騎將軍、都督僉事。 |
59 | 儀衛正。張成為驃騎將軍、都指揮使。 |
60 | 駙馬都尉王寧為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駙馬都尉、永春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
61 | 都指揮譚淵男譚忠為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寧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