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天主實義下卷

《天主實義下卷》[View] [Edit] [History]

1 天主實義下卷
2 第五節 辯排輪回六道、戒殺生之謬說,而揭齋素正志
3 一、駁輪回六道說
4 二、駁戒殺生說
5 三、齋素的宗旨
6 四、結語
7 第六節 釋解意不可滅,並論死後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以報世人所為善惡
8 一、為善不可無意
9 二、勸善俎惡的利害之道
10 三、來生利害與教化
11 四、天堂地獄與輪回報應
12 五、用理証明天堂地獄的存在
13 六、善惡報應與現世賞罰
14 七、天堂地獄說與儒家經典
15 八、善惡與天堂地獄
16 九、君子必信天主且登天堂
17 十、天堂地獄之苦樂
18 十一、結語
19 第七節 論人性本善,而述天主門士正學
20 一、人性本善
21 二、天學正義
22 三、修養工夫
23 四、佛道非正教
24 五、三亟教非正教
25 六、結語
26 第八節 總舉大西俗尚,而論其傳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並釋天主降生西土來由
27 一、天主教國家的風俗習慣
28 二、耶穌會士絕色之意
29 三、天主耶穌降生由來
30 四、結語
31 天主實義重刻序
32 一、天乃修身之原
33 昔吾夫子語修身也,先事親而推及乎知天。至孟氏存養事天之論,而義乃綦備。蓋即知即事,事天事親同一事,而天其事之大原也。
34 二、帝乃天之主宰
35 說天莫辯乎《易》,《易》為文字祖,即言乾元統天,為君為父。又言「帝出乎震」而紫陽氏解之,以為帝者,天之主宰。
36 三、利先生一本事天
37 然則天主之義不自利先生創矣。世俗謂天幽遠不□論,竺乾氏者出,不事其親亦已甚矣,而敢於幻天藐帝,以自為尊。儒其服者,習聞夫天命、天理、天道、天德之說,而亦浸淫入之。然則小人之不知不畏也,亦何怪哉?利先生學術一本事天,譚天之所以為天甚晰。睹世之褻天侫佛也者,而昌言排之。
38 四、《天主實義》訓善坊惡
39 原本師說,演為《天主實義》十篇,用以訓善坊惡。
40 事奉天主
41 其言曰:人知事其父母,而不知天主之為大父母也。人知國家有正統,而不知惟帝統天之為大正統也。不事親不可為子,不識正統不可為臣,不事天主不可為人。
42 悔過徙善
43 而尤勤懇於善惡之辯、詳殃之應。其論萬善未備,不謂純善;纖惡累性,亦謂濟惡。為善若登,登天福堂;作惡若墜,墜地冥獄。大約使人悔過徙義,遏欲全仁。念本始而惕降監,綿顧畏而遄澡雪,以庶幾無獲戾於皇天上帝。
44 五、天學合於儒學之旨
45 彼其梯航琛贄,自古不與中國相通,初不聞有所謂羲、文、周、孔之教,故其為說亦初不襲吾濂洛關閩之解,而特於知天事天大旨,乃與經傳所紀如券斯合。獨是天堂地獄,拘者未信。要於福善禍淫,儒者恆言察乎天地,亦自實理。舍善逐惡比於厭康莊而陟崇山、浮漲海亦何以異。苟非赴君父之急,關忠孝之大,或告之以虎狼蛟鱷之患,而弗信也;而必欲投身試之,是不亦冥頑弗靈甚哉?臨女無貳,原自心性實學,不必疑及禍福。若以懲愚儆惰,則命討遏揚,合存是義;訓俗立教,故自苦心。嘗讀其書,往往不類近儒,而與上古《素問》、《周髀》、《考工》、《漆園》諸編默相勘印,顧粹然不詭於正,至其檢身事心,嚴翼匪懈,則世所謂皋比,而儒者未之或先信哉!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所不同者,特言語文字之際。而是編者出則同文,雅化又已為之前茅,用以鼓吹休明、贊教厲俗,不為偶然,亦豈徒然?固不當與諸子百家同類而視矣。
46 六、為重刻作序
47 余友汪孟僕氏重刻於杭,而餘為僭弁數語,非敢炫域外之書,以為聞所未聞,誠謂共戴皇天。而欽崇要義,或亦有習聞而未之用力者,於是省焉,而存心養性之學當不無裨益云爾。
48 萬歷疆砸肚⒅歲,日躔在心
49 浙西後學李之藻盥手謹序
50 天主實義序
51 《天主實義》,大西國利子及其鄉會友與吾中國人問答之詞也。
52 一、天主即上帝
53 天主何?上帝也。實云者,不空也。吾國六經四子、聖聖賢賢曰畏上帝,曰助上帝,曰事上帝,曰格上帝。
54 二、佛教東剽西竊
55 夫誰以為空?空之說,漢明自天竺得之。好事者曰,孔子嘗稱西方聖人,殆謂佛與?相與鼓煽其說,若出吾六經上。烏知天竺,中國之西;而大西,又天竺之西也。佛家西竊閉他臥剌人名勸誘愚俗之言,而衍之為輪回;中竊老氏芻狗萬物之說,而衍之為寂滅一切,塵芥六合;直欲超脫之,以為高中國聖遠。言湮鮮有能服其心而障其勢。且或內樂悠閒虛靜之便,外慕汪洋宏肆之奇;前厭馳騁名利之勞,後懾沉淪六道之苦。
56 三、佛教僭越天主
57 古倦極呼天,而今呼佛矣。古祀天地、社稷、山川、祖禰,而今祀佛矣。古學者知天順天,而今念佛作佛矣。古仕者寅亮天工,不敢自暇自逸,以瘝天民;而今大隱居朝,逃禪出世矣。夫佛,天竺之君師也。吾國自有君師,三皇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及我太祖以來皆是也。彼君師侮天而駕說於其上,吾君師繼天而立極於其下。彼國從之無責爾,吾舍所學而從彼何居?程子曰:儒者本天,釋氏本心。師心之與法天,有我無我之別也,兩者足以定志矣。
58 四、本書証實詆妄
59 是書也,歷引吾六經之語以証其實,而深詆譚空之誤。以西政西,以中化中,見謂人之棄人倫,遺事物,猥言不著不染,要為脫輪回也。乃輪回之誕明甚,其畢智力於身謀,分町蛙於膜外,要為獨親其親獨子其子也。乃乾父之為公,又明甚。語性,則人大異於禽獸;語學,則歸於為仁,而始於去欲時。亦或有吾國之素所未聞而所嘗聞、而未用力者,十居九矣。
60 五、利子之學不爽不誣
61 利子周游八萬里,高測九天,深測九淵,皆不爽毫末。吾所未嘗窮之形象,既已窮之有確據,則其神理當有所受不誣也。吾輩即有所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至所嘗聞而未用力者,可無憬然悟,惕然思,孜孜然而圖乎?愚生也晚,足不徧閫域,識不越井天,第目擊空譚之弊,而樂夫人之譚實也,謹題其端與明達者共繹焉。
62 天主實義引
63 一、當仰思唯一天主
64 平治庸理,惟竟於一,故賢聖勸臣以忠。忠也者,無二之謂也。五倫甲乎君,君臣為三綱之首,夫正義之士此明此行。在古昔,值世之亂,群雄分爭,真主未決,懷義者莫不深察正統所在焉,則奉身殉之,罔或輿易也。邦國有主,天地獨無主乎?國統以一,天地有二主乎?故乾坤之原、造化之宗,君子不可不識而仰思焉。
65 二、不可獲罪於上帝
66 人流之抗罔,無罪不犯。巧奪人世,猶未饜足,至以圖僭天帝之位,而欲越居其上。惟天之高,不可梯升;人欲難遂,因而謬布邪說,欺誑細民,以泯沒天主之跡;妄以福利許人,使人欽崇而祭祀之。蓋彼此皆獲罪於上帝,所以天之降災世世以重也,而人莫思其故。哀哉!哀哉!豈非認偷為主者乎?聖人不出,醜類胥煽,誠實之理幾於銷滅矣。
67 三、《天主實義》由來
68 竇也從幼出鄉,廣游天下,視此厲毒無陬不及,意中國堯舜之氓、周公仲尼之徒,天理天學,必不能移而染焉。而亦間有不免者,竊欲為之一証。複惟遐方孤旅,言語文字輿中華異,口手不能開動,矧材質鹵莽,恐欲昭而彌瞑之。鄙懷久有慨焉,二十餘年,旦夕瞻天泣禱:仰惟天主矜宥生靈,必有開曉匡正之日。忽承二三友人見示,謂雖不識正音,見偷不聲故為不可,或傍有仁惻矯毅,聞聲興起攻之。竇乃述答中士下問吾儕之意,以成一帙。
69 四、天主之性情
70 天主無形無象
71 嗟嗟,愚者以目所不睹之為無也,猶瞽者不見天,不信天有日也。然日光實在,目自不見,何患無日?
72 天主道在人心
73 天主道在人心,人自不覺,又不欲省。
74 天主全知全在
75 不知天之主宰雖無其形,然全為目,則無所不見;全為耳,則無所不聞;全為足,則無所不到。
76 天主賞善罰惡
77 在肖子,如父母之恩也;在不肖,如憲判之威也。凡為善者必信有上尊者理夫世界;若雲無是尊,或有而弗預人事,豈不塞行善之門,而大開行惡之路也乎?人見霹靂之響徒擊枯樹,而不即及於不仁之人,則疑上無主焉。不知天之報咎,恢恢不漏,遲則彌重耳。
78 五、知天主以事之
79 顧吾人欽若上尊,非特焚香祭祀,在常想萬物原父造化大功,而知其必至智以營此,至能以成此,至善以備此,以致各物萬類所需都無缺欠,始為知大倫者云。但其理隱而難明,廣博而難盡知,知而難言,然而不可不學。雖知天主之寡,其寡之益尚勝於知他事之多。願觀實義者,勿以文微而微天主之義也。若夫天主,天地莫載,小篇孰載之?
80 時萬歷三十一年,歲次癸卯,七月既望
81 利瑪竇書
82 重刻天主實義跋
83 一、《天主實義》以救世為急
84 自昔聖賢之生,救世為急,蓋體陰隲之微權,隨時而登之覺路,繼天立極有自來矣。三代以還吾儒主鬯。自象教東流,彼說遂熾。夫世衰道微,押闔變詐之機相為蟊賊,毋亦惟是狥生,孰有之見致。然竺乾居士予以正覺超乘而上,庶幾不墮於塗。蓋化實而歸於虛,欲人人越諸塵累,不謂於世道無補也。夫始而入,既而濡。乃今虛幻之談,浸為真諦,學人不索之昭明,而求之象罔。喝棒則揚眉,持咒則瞬目,豈不謂三昧正受乎哉,何夢夢也。利先生憫焉,乃著為《天主實義》。
85 二、《天主實義》合乎儒學之理
86 夫上帝降衷厥性有恆時,行物生天道莫非至教。舍倫常物則之外,又安所庸其繕修?此吾儒大中至正之理,不券而符者也。蓋道隆則從而隆,道污則從而污。持今日救世之微權,非挽虛而歸之實不可。夫逃空虛者,得聞足音,跫然而喜,不亦去人愈久,悅人滋深乎?今聖道久湮,得聞利先生之言,不啻昆弟親戚之聲,炱洳嘁病4靜回深有當焉,特為梓而傳之。
87 萬歷三十五年,歲次丁未,仲秋日
88 新都後學諸生汪汝淳書
URN: ctp:ws76375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