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

《卷十》[View] [Edit] [History]

彼》

1
彼,匪也。《詩·桑扈》「彼交匪敖。」襄二十七年《左傳》說此詩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成十四年引《詩》:「彼交匪傲。」《漢書·五行志》作「匪徼匪傲」。《采菽》曰:「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舒」。是「彼」訓「匪」也。交,讀為「姣」。姣,侮也。匪交匪敖、匪交匪紓,皆謂不侮慢也。說者以「彼」為「彼此」之「彼」,「交」為「交接」之「交」,失之辯見《經義述聞》

末》

1
末,無也。常語。
2
末,猶「未」也。《檀弓》曰:「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公曰:『末之卜也。』」末,猶「未」也。之,是也,指御而言。言倉卒出戰,未卜戎御,故不得其人,以致〈西乏〉駕。蓋以罪縣賁父也。
3
末,猶「勿」也。《禮記·文王世子》曰:「命膳宰曰:末有原。」鄭注曰:「末,猶勿也。勿有所再進。」
4
末,發聲也。哀十四年《公羊傳》曰:「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末,蓋發聲。末不亦,不亦也。也,猶「邪」也。言不亦樂乎後世堯舜之知君子邪?下文「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正申明此句之意。

蔑》

1
蔑,無也。常語。
2
蔑,猶「不」也。成十六年《左傳》曰:「寧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晉語》曰:「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言不從也。

比》

1
比,皆也。《說文》曰:「皆,俱詞也。從比從白。」徐鍇曰:「比,皆也。」《孟子·告子》篇曰:「比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家大人曰:比,猶「皆」也。言耳目與心,皆天之所與我者,而心為大。趙注以「比」為「比方」,謂比方天所與人性情,失之。或改「比」為「此」,改趙注「比方」為「此乃」,尤非。《秦策》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鮑彪於「比」下增一「比」字曰:「比,次也。言如此者相次不一。」非是。《韓子·初見秦》篇「比」作「皆」。《齊策》曰:「中山再戰比勝。」言再戰皆勝也。《大戴禮·保傅》篇曰:「於是比選天下端士。」《漢書·賈誼傳》「比」作「皆」。

薄》

1
薄,發聲也。《詩·葛覃》曰:「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又《芣莒》曰:「薄言采之。」《傳》曰:薄,辭也。《時邁》曰:「薄言震之。」《韓詩》薛君《傳》與毛《傳》同《後漢書·李固傳》注引

每》

1
每,雖也。《爾雅》曰:「每有,雖也。」《詩·常棣》曰:「每有良朋,況也永歎。」又曰:「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每有,猶「雖有」耳。《箋》曰:「雖有善同門來茲,對之長歎而已。」

不、丕、否》

1
不,弗也。常語。
2
《玉篇》曰:「不,詞也。」經傳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實一也。有發聲者,有承上文者。其發聲者,《書·西伯戡黎》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某氏《傳》曰:「我生有壽命在天。」蓋「不」為發聲,不有,有也。與他處「不」訓為「弗」者不同。「不有命在天」下,不須加「乎」字以足之。《史記·殷本紀》雲:「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失之矣。《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丕顯考,顯考也。通作「不顯」。《毛詩》曰:「不顯,顯也。」則上一字乃發聲,《箋》解為豈不顯,失其意矣。《酒誥》曰:「丕惟曰爾克永觀省。」此與「丕」訓為「大」者不同。解者多失之,下仿此。康誥曰:「女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召誥》曰:「其丕能諴于小民。」丕,語詞。其丕能,其能也。《顧命》曰:「其能而亂四方。」又曰:「丕若有夏歷年。」《洛誥》曰:「公稱丕顯德。」丕顯德,顯德也。丕,語詞。《多士》曰:「丕靈承帝事。」丕,語詞。丕靈承,靈承也。《多方》曰:「不克靈承於旅。」又曰:「靈承於旅。」《君奭》曰:「丕單稱德。」又曰:「丕承無疆之恤。」《多方》曰:「罔丕惟進之恭。」又曰:「爾尚不忌于凶德。」不,語詞。不忌,忌也。《緇衣》鄭注曰:「忌之言戒也。」言以凶德為戒也。《傳》解為「不自忌入於凶德」,失之。《文侯之命》曰:「丕顯文、武。」《緇衣》引《甫刑》曰:「播刑之不迪。」不,語詞。不迪,迪也。故古文《尚書》作「播刑之迪」。鄭以「不」為衍文,失之。《孟子·滕文公》引《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顯哉,承哉,讚美之詞。丕,則發聲也。字通作「不」。《詩·清廟》曰:「不顯不承。」《傳》云:「顯於天矣,見承於人矣。」則「不」為發聲可知。《箋》乃雲:「是不光明文王之德與?是不承順文王志意與?」失其意矣。丕顯丕承,即不顯不承。趙注訓「丕」為「大」,亦失之。《逸周書·大匡》曰:「二三子不尚助不穀。」下「不」字訓為「弗」,上「不」字則語詞。孔晁注云:「不尚,尚也。」《皇門》曰:「丕承萬子孫。」《祭公》曰:「公稱丕顯之德。」又曰:「我不則寅哉寅哉。」孔注云:「不則,言則也。」《芮良夫》曰:「不其亂而。」《詩·匏有苦葉》曰:「濟盈不濡軌。」《傳》雲:「濡,漬也。由輈以下為軌。」又解「雉鳴求其牡」雲:「違禮義不由其道,猶雉鳴而求其牡矣。飛曰雌雄,走曰牝牡。」《箋》云:「渡深水者,必濡其軌。言不濡者,喻夫人犯禮而不自知。雉鳴反求其牡,喻夫人所求非所求。」案,軌,車摐頭也。去地三尺有三寸。濟盈無不濡軌之理。不,蓋語詞。不濡,濡也。言濟盈則濡軌,此理之常也。而違犯禮義者,何反其常乎?牡,猶雄也。《正義》曰:「飛曰雌雄,走曰牝牡。」此其定例耳,若散則通。故《書》曰:「牝雞之晨。」傳曰:「獲其雄狐。」是也。據此,則雌雄亦得稱牝牡,雉鳴求其牡者,謂求其雄也。言鳥獸所求,必於其耦。何夫人之所求,非其耦乎?牡即雉之雄者,故曰其牡。若屬之走獸,不得言「其」矣。《傳》《箋》失之。《常棣》曰:「鄂不韡韡。」《傳》雲:「鄂,猶鄂鄂然,言外發也。韡韡,光明也。」則「不」字乃語詞。鄂不韡韡,猶言夭之沃沃耳。《箋》云:「承華者曰鄂。不,當為拊。拊,鄂足。鄂足得華之光明,則韡韡然盛。古聲不、拊同。」案,詩詠草木之華,皆直美其華之色,無以鄂足言之者。且韡韡光明,華色則然。鄂足隱在華下,安所見其韡韡哉?鄭亦知鄂足不得言韡韡,乃為之說云:「鄂足得華之光明,則韡韡然盛。」迂回而難通矣。王肅述毛雲:「不韡韡,言韡韡也。以興兄弟能內睦外禦,則強盛而有光耀,若常棣之華發也。」斯言得之。《車攻》曰:「徒御不警,大庖不盈。」《傳》雲:「不警,警也。不盈,盈也。」則「不」為語詞,與訓「弗」者不同。不必增字以足之,解為「豈不警乎」、「豈不盈乎」也。《箋》謂反其言美之,失其意矣。《何人斯》曰:「否難知也。」否,語詞。否難知,難知也。言其心孔艱,不可測也。《箋》乃雲:「否,不通也。我與汝情不通,汝與於譖我與否,複難知也。」失之。《桑扈》曰:「不戢不難,受福不那。」《傳》云:「戢,聚也。不戢,戢也。不難,難也。那,多也。不多,多也。」則「不」為語詞。《箋》乃云:「不自斂以先王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也。」失之。《菀柳》曰:「有菀者柳,不尚息焉。」《箋》云:「有菀然枝葉茂盛之柳,行路之人,豈有不庶幾欲就之止息乎?」案,不,語詞。不尚,尚也。是正言,非反言。故句末用「焉」字。「有菀者柳,不尚愒焉。」《文王》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傳》雲:「有周,周也。不顯,顯也。不時,時也。則「不」為語詞,猶「有」為語詞也。箋乃雲:「周之德不光明乎?」「天命之不是乎?」失之。此「不」字與訓「弗」者不同,不必增「乎」字以足其義也。又曰:「不顯亦世。」此「不」字亦語詞,《傳》解為「不世顯德乎」,失之。「世之不顯。」不,語詞。世之不顯,世之顯也。若作「不顯乎」解,則與「之」字文義不相承矣,以是明之。又曰:「其麗不億。」不,語詞。不億,億也。「商之孫子,其麗不億。」猶曰「子孫千億」耳。《箋》以為「不徒億」,失之。趙岐《孟子注》誤與《箋》同。《大明》曰:「不顯其光。」《傳》曰:「然後可以顯其光輝。」則「不」為語詞可知。《箋》解為「不明乎」,失之。《思齊》曰:「不顯亦臨。」《傳》雲:「以顯臨之。」則「不」為語詞。《箋》乃雲:「有賢才之質而不明者,亦得觀於禮。」或又解為幽隱之處。此皆誤以「不」為「弗」,故說之多歧。不知「不顯」之「不」,語詞,與他處訓為「弗」者不同也。又案,「亦」字,語詞。與「亦既見止」、「亦汎其流」之「亦」同。非謂顯固臨,不顯亦臨也。例以下句之「無射亦保」,《文王》之「不顯亦世」,而文義自明。又曰:「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傳》雲:「大疾害人者,不絕之而自絕也。烈,業。假,大也。《箋》雲:「厲、假,皆病也。瑕,已也。大疾害人者,不絕之而自絕。為厲假之行者,不已之而自已。」案,不,語詞。不殄,殄也。不瑕,瑕也。言大疾則絕矣,厲假之病則已矣。漢《唐公房碑》雲:「癘蠱不遐,去其螟蜮,斯德祐之效也。」然則「癘假」當作「癘蠱」。瑕,與「遐」同。戎疾之絕,癘蠱之已,皆鬼神保祐也。不殄不瑕,文義已足。不必迂回其說,而雲不絕之而自絕,不已之而自已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傳》雲:「言性與天合也。」《正義》雲:「毛以為言文王之聖德自生知,無假學習。不聞人之道說,亦自合於法。不待臣之諫諍,亦自入於道。」案,不,語詞。不聞,聞也。不諫,諫也。式,用也。入,納也。言聞善言則用之,進諫則納之。宣二年《左傳》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是納諫為入也。《傳》說失之。《箋》又雲:「有仁義之行而不聞達者,亦用之助祭,有孝悌之行而不能諫爭者,亦得入。」其說尤疏。「亦」字亦語詞。豈謂聞固式,不聞亦式,諫固入,不諫亦入邪?《下武》曰:「不遐有佐。」《傳》云:「遠夷來佐。」則「不」為語詞。《生民》曰:「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傳》曰:「不寧,寧也。不康,康也。」則「不」為語詞。《箋》乃雲:「心猶不安之。又不安,徒以禋祀而無人道。」失之。《卷阿》曰:「矢詩不多。」《傳》雲:「不多,多也。」《抑》曰:「萬民是不承。」今本作「萬民靡不承」。《釋文》:「靡不承,一本靡作是。」案,作「是」者,是也。《箋》云:「天下之民,不承順之乎?」言承順也,不為「靡」字作解,則一本為長。不,語詞。不承,承也。《爾雅》云:「是,則也。」萬民是不承,言萬民則承順之矣。不須加「乎」字以足其義。《崧高》曰:「不顯申伯。」《傳》雲:「不顯申伯,顯矣申伯也。」則「不」為語詞。《正義》謂「豈不光顯申伯乎?」失之。《韓奕》曰:「不顯其光。」與《大明》「不顯其光」同。《正義》云:「可謂不顯其禮之有光榮乎?」失之。《召旻》曰:「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家大人云:不,語詞。不如時,如是也。不如茲,如此也。疚,貧也。《釋文》云:「疚字或作碭。」《說文》:「碭,貧病也。」《廣雅》:「碭,貧也。」「碭」與「富」相對為文。言昔也,賢人食祿,其富如是。今也,賢人失所,其貧如此也。變「貧」言「疚」,以與「富」為韻耳。《傳》解「維昔之富不如時」雲:「往者,富仁賢;今也,富讒佞。」解「維今之疚不如茲」云:「今則病賢也。」《箋》雲:「時,今時也。茲,此也。此者,此古昔明王。」蓋皆訓「不」為「弗」,失之矣。又曰:「池之竭矣,不云自頻《箋》雲:「池水之溢由外灌焉。今池竭,人不雲由外無益者與?言由之也。」案,不,語詞。不雲自頻,雲自頻也。泉之竭矣,不雲自中。」雲自中也。又曰:「不災我躬。」《箋》云:「是不災王之身乎?」案,不,語詞。不災,災也。《清廟》曰:「不顯不承。」說見上《維天之命》曰:「於乎不顯。」《烈文》曰:「不顯維德。」不,發聲。《箋》解為「不勤明其德乎」,失之。《執競》曰:「不顯成康。」「不顯成康」、「於穆清廟」、「伊嘏文王」,詞皆在上。傳解為「不顯乎」,失之。《那》曰:「亦不夷懌。」《箋》雲:「亦不說懌乎?言說懌也。」案,不,語詞,不須加「乎」字以釋之。《禮記·射義》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不從之「不」訓為「弗」,不在之「不」為語詞。不在,在也。鄭斷「者不」為句,雲:「有此行不?」失之。《日知錄》謂「幼」上當有「非」字,以語急而省之,尤非。又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不倦、不變、不亂之「不」訓為「弗」,不在之「不」為語詞。僖二十八年《左傳》曰:「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丕,語詞。丕顯休命,顯休命也。《多方》曰:「降顯休命于成湯。」宣四年曰:「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襄二十九年曰:「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正義》引服虔雲:「不尚,尚也。尚當取女叔侯殺之。」昭三年曰:「昧旦丕顯。」丕,語詞。丕顯,顯也。言昧旦時即已光明其德。杜注訓「丕」為「大」,失之。《晉語》曰:「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君不亦禮焉。」不亦,亦也。僖二十五年《左傳》「君其禮焉」,文義與此同。《爾雅·釋器》曰:「不律謂之筆。」律、筆聲近而語轉,「不」則發聲也。《釋丘》曰:「夷上灑下,不?。」郭注曰:「不,發聲。」孫炎以為衍字,失之。《釋魚》曰:「龜左倪不類,右倪不若。」邢《疏》曰:「不,發聲也。」《周禮》:「西龜曰雷屬,北龜曰若屬。」是也。案,「不」為發聲,故亦可省之而稱雷稱若。《孟子·公孫丑》篇曰:「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不,語詞。不惴,惴也。言雖被褐之夫,吾懼之。趙注謂「雖敵人被褐寬博一夫,不當輕驚懼之」,疏矣。《楚詞·招魂》曰:「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王注云:「不奇,奇也。猶《詩》雲『不顯文王』。不顯,顯也。言其容靡麗,誠足奇怪也。」《東周策》曰:「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不必,必也。不,語詞。鮑彪注曰:「不必猶不可。」失之。《秦策》曰:「楚國不尚全事。」高注曰:「不尚,尚也。《史記·楚世家》作「吾國尚可全」,明「不」為語詞。皆發聲也。其承上文者,《書·禹貢》曰:「三危既宅,三苗丕敘。」丕,乃承上之詞,猶言三苗乃敘也。諸家皆誤訓「丕」為「大」。下仿此。《盤庚》曰:「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此「不」字訓為「弗」,下「不生生」同,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又曰:「女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女有積德。」丕乃,猶言「於是」也。《傳》解為「大乃敢言」,則文不成義。又曰:「女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與女罪疾。」猶言乃降與女罪疾。又曰:「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王,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又曰:「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康誥》曰:「至於旬時,丕蔽要囚。」《小司寇》曰:「至於旬,乃蔽之。」文義正同。又曰:「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彝,蔽時忱,丕則敏德。」丕則,猶言「於是」也。既斷行是誠信之道,於是勉行德教也。《傳》解為「大法敏德」,失之。《梓材》曰:「後式典集,庶邦丕享。」言君能和集庶邦,於是庶邦來享也。《召誥》曰:「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言既命庶殷,庶殷乃作也。《無逸》曰:「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漢石經》「否」作「不」,不則猶「於是」也。言既已妄誕,於是輕侮其父母也。《傳》謂「已欺誕父母,不欺,則輕侮其父母」,文義難通。又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言是人於是有過也。《傳》謂「是人則大有過」。既誤訓「大」,又亂其字之先後矣。又曰:「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言民於是厥心違怨,於是厥口詛祝也。《立政》曰:「我其立政,立事,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言既灼知厥若,於是使治之也。下文「茲乃俾乂」,文義正同。《逸周書·祭公》曰:「天之所錫武王時疆土,丕維周之基,丕維后稷之受命。是永宅之。維我後嗣,旁建宗子。丕維周之始並。烏呼,天子三公,監于夏之既敗,丕則無遺後難言於是無遺後難也。至于萬億年,守序終之,既畢,丕乃有利宗言於是有利宗也。丕維文王由之。」皆承上之詞也。凡此,皆古人屬詞之常例。後世解經者,但知「不」之訓「弗」,「否」之訓「不」,「丕」之訓「大」,而不知其又為語詞,於是強為注釋,而經文多不可通矣。「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既誕,否則侮厥父母。」皆先言「既」而後言「丕」,其為承上之詞,顯然明白。而《史記·夏本紀》乃云:「三苗大敘。」則知三代語言,漢人猶難遍識,願學者比物醜類以求之。
3
不,否,非也。《呂刑》曰:「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墨子·尚賢》篇引作「女何擇否人,今本「否」誤作「言」,蓋篆書「否」字作「[1234]」,「言」字作「[1234]」,二形相似。隸書「否」字或作「[1234]」,「言」字或作「縃」,亦相似。故「否」誤為「言」。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尚同》篇曰:「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也。維辯使治天均。則此語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游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是不也,否也,皆「非」也。故「非敢」謂之「不敢」。《士相見禮》:「主人對曰:某不敢為儀。」今文「不」為「非」,是也。「苟非」謂之「苟不」。《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正義》曰:「不,非也。」又曰:「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是也。「豈非」謂之「豈不」。《莊子·讓王》篇:「先生不受,豈不命邪?」《荀子·君道》篇:「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是也。「不」與「非」同義,故有時互用。《大戴禮·王言》篇:「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征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墨子·非命》篇:「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暴故罰也。」不,亦「非」也。
4
不,否,無也。《堯典》曰:「否德忝帝位。」言無德也。《傳》曰:「否,不也。」不,亦「無」也。《王風·君子于役》曰:「不日不月。」言無一定之日月,序所謂「行役無期度」也。《周官·大司馬》曰:「若師不功,則厭而奉主車。」言師無功也。與上「若師有功」相對為文。《大學》曰:「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言事所必無也。下文「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與此文異而義同。莊十四年《左傳》曰:「人無釁焉,妖不自作。」自,由也。言妖無由作也。《正義》曰:「妖孽不能自作。」失之。《晉語》曰:「不本而犯。」言無本也。無本,謂言不本於貌,貌不本於情。即上文所謂「中不濟而外強之,外內類而言反之」也。韋注謂「行不本仁義」,失之。《論語·先進》篇曰:「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言人無有非其父母昆弟之言也說見《經義述聞》。故《洪範》「無偏無黨」、「無黨無偏」,《史記·張釋之馮唐傳讚》引作「不偏不黨」、「不黨不偏。」《呂刑》「鰥寡無蓋」,《墨子·尚賢》篇引作「鰥寡不蓋」。《秦策》「一戰不勝而無齊」,《韓子·初見秦》篇作「不齊」。
5
不,毋也,勿也。《大雅·板》曰:「無敢戲豫,無敢馳驅。」昭三十二年《左傳》引作「不敢戲豫,不敢馳驅」。無,與「毋」通。不,亦「毋」也。《召誥》曰:「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言王顧畏民碞,毋敢或後也。《孟子·滕文公》篇:「我且往見,夷子不來。」言我將往見夷子,夷子勿來也。

非》

1
《玉篇》曰:「非,不是也。」常語。
2
服虔《漢書·蕭望之傳》注曰:「非,不也。」《書·盤庚》曰:「肆予沖人,非廢厥謀。」言不廢厥謀也。又曰:「各非敢違卜。」某氏《傳》曰:「君臣用謀,不敢違卜也。」《大戴禮記·保傅》篇:「人性非甚相遠也。」《漢書·賈誼傳》「非」作「不」。

匪》

1
《詩·木瓜傳》曰:「匪,非也。」常語。
2
匪,不也。《詩·殷武》曰:「稼穡匪解。」言不懈也。《車[1234]》曰:「匪飢匪渴。」《箋》曰:「雖飢不飢,雖渴不渴。」《周語》引《頌》曰:「莫匪爾極。」韋注曰:「匪,不也。無不於女時得其中也。」
3
《廣雅》曰:「匪,彼也。」家大人曰:《詩·小旻》曰:「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襄八年《左傳》引此《詩》,杜注曰:「匪,彼也。」「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猶下文言「如彼築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亦猶《雨無正》曰「如彼行邁」也。《箋》曰:「匪,非也。不行而坐圖遠近。」失之。又《定之方中》曰:「匪直也人,《傳》曰:「匪徒庸君。」訓「匪直」為「匪徒」,訓「人」為「庸君」,皆失之。秉心塞淵。」言彼正直之人,秉心塞淵也。《匪風》曰:「匪風發兮,匪車偈兮。」言彼風之動發發然,彼車之驅偈偈然也。《傳》曰:「發發飄風,非有道之風。偈偈疾驅,非有道之車。」《漢書·王吉傳》,吉引《詩》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偈偈者。」皆失之。《都人士》曰:「匪伊垂之,帶則有餘。匪伊卷之,發則有苬。」言彼帶之垂則有餘,彼髮之卷則有苬。猶上文言「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髮如蠆」也。《箋》曰:「言士非故垂此帶也,帶於禮自當有餘也。女非故卷此髮也,發於禮自當有也。」失之。解者訓「匪」為「非」,故多不安。

無、毋、亡、忘、妄》

1
無,毋,勿也。常語。
2
孟康注《漢書·貨殖傳》曰:「無,發聲助也。」字或作「毋」。《詩·文王》曰:「無念爾祖。」《傳》曰:「無念,念也。」《抑》曰:「無競維人。」《執競》曰:「無競維烈。」《傳》並曰:「無競,競也。」《箋》解《抑》篇曰:「無強於得賢人。」解《烈文》曰:「無強乎維得賢人也。」解《執競》及《武》篇曰:「無彊乎其克商之功業。」皆誤以為「有無」之「無」。隱十一年《左傳》:「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襄二十四年:「無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杜注並曰:「無寧,寧也。」襄二十九年:「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寧夫人,而焉用老臣?」服虔注曰:「毋寧,寧也。寧自取夫人,將焉用老臣乎?」《魯語》曰:「彼無亦置其同類。」韋注曰:「無亦,亦也。」《周語》曰:「無亦擇其以柔嘉。」無亦,亦也。韋注曰:「無亦,不亦也。」失之。下《晉語》同。又曰:「王無亦鑒於黎、苗之王。」《晉語》曰:「公子無亦晉之柔嘉,是以甘食。」《楚語》曰:「女無亦謂我老耄而舍我,而又謗我。」無亦,亦也。舍,謂不諫戒也。言我老矣,女亦謂我老而舍我可也,奈何又謗我邪?是自謂其老,不欲人之見而諫戒之也。故《左史》曰:「唯子老耄,故欲見以交儆子。」又引衛武公之言曰:「無謂我老耄而舍我。」辯見《經義述聞》。成二年《左傳》曰:「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襄二十四年曰:「無亦是務乎?」昭二十三年曰:「無亦鑒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並同。是「無」為發聲也。又《書·微子》曰:「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某氏《傳》曰:「汝無指意,告我殷邦顛隕隮墜,若之何其救之?」案,「今爾無指告」,當為一句。無,發聲。無指告,指告也。指,讀曰「厎」。厎,致也。襄九年《左傳》曰:「無所厎告。」《盤庚》曰:「其惟致告。」是也。言我殷將顛墜,若何而可?今爾其致告我以救之之道乎?倒文則曰「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耳。作《傳》者不知「無」為發聲,「指告」為「厎告」,故文義乖而句讀亦舛也。說詳《經義述聞》。《詩·小旻》曰:「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抑》曰:「如彼泉流,無淪胥以亡。」無,發聲。「無淪胥以敗」,淪胥以敗也。言周德日衰,如泉水之流,滔滔不返,無論智愚賢否,將相率而厎於敗亡也。「無淪胥以亡」,淪胥以亡也。言皇天弗尚,禍亂日生,如泉水之流,滔滔不返,周之君臣,將相率而厎於敗亡也。《雨無正》曰:「若此無罪,淪胥以鋪。」語意正相近。《箋》解《小旻》則曰:「無相牽率為惡以自濁敗。」解《抑》篇則曰:「無自率行為惡,皆與之以亡。」俱誤以「無」為戒詞。《禮記·祭義》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無人為大,人為大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則「無」為發聲可知。《正義》曰:「天地生養萬物之中,無如人最為大。」失之。昭二十六年《左傳》曰:「我無所監夏后及商。」杜注曰:「言追監夏、商之亡。」是「無」為發聲。《管子·立政·九敗解》篇曰:「人君唯毋聽寢兵,毋,發聲。毋聽,聽也。下「無好」同。則群臣賓客,莫敢言兵。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說,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視國如吾國。人君唯無好全生,則群臣皆全其生而生又養又,與「有」同。人君唯無聽私議自貴,則民退靜隱伏,窟穴就山,非世間上,輕爵祿而賤有司。人君唯無好金玉貨財,必欲得其所好,則必易之以大官尊位,尊爵重祿。人君唯毋聽群徒比周,則群臣朋黨,蔽美揚惡。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則敗。人君唯毋聽請謁任譽,則群臣皆相為請。人君唯無聽諂諛飾過之言,則敗。」《墨子·尚賢》篇曰:「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又曰:「今唯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又曰:「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毋,發聲。毋得,得也。毋以,以也。毋臨眾發政,臨眾發政也。下《尚同》篇之「毋立」、「毋以」,《非攻》篇之「毋興起」、「毋廢一時」,《節用》篇之「毋興師」,《節葬》篇之「毋法」、「無以」,《天志》篇之「毋明」,《非樂》篇之「毋造為」、「毋處」、「毋為樂」、「毋在乎」,並同。詳《讀書雜志》。以上皆發聲。
3
無,轉語詞也。字或作「亡」,或作「忘」,或作「妄」,或言「亡其」,或言「意亡」,或言「亡意亦」,或言「將妄」,其義一也。《墨子·非攻》篇曰:「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與「抑」同。亡,與「無」同。皆詞也。《漢書·貨殖傳》:「寧爵無刁。」孟康注曰:「奴自謂寧欲免去作民有爵邪,無將止為刁氏作奴乎?」文義與此同。《非命》篇曰:「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莊子·外物》篇曰:「抑固邪?亡其略弗及邪?」郭象注曰:「略無弗及之事也。」既誤以為「有無」之「無」,又亂其次矣。《呂氏春秋·審為》篇曰:「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愛類》篇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淮南·修務》篇「亡」作「忘」。《秦策》曰:「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邪?」今本「亡」訛作「已」,錢本、曾本並作「亡」,與《史記·范雎傳》合。《索隱》曰:「亡,猶輕蔑也。」失之。《趙策》曰:「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忘其憎懷而愛秦邪?」忘,與「亡」同。又曰:「秦之攻趙也,倦而歸乎?亡其力尚能進,愛王而不攻乎?」「亡其」,今本依《史記·虞卿傳》改作「王以其」,錢本、劉本並作「亡其」,與《新序·善謀》篇合。《韓策》曰:「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又」字後人所加,《韓子·外儲說》篇無「又」字。《史記·魯仲連傳》:「亡意亦捐燕棄世,東游於齊乎?」「亡意亦」,皆詞也。意亦者,抑亦也。《索隱》斷「亡意」為句,注曰:「無還燕意。」失之。《越語》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邪?」妄,與「亡」同,當讀「寧爵無刁」之「無」。鄭注《儒行》曰:「妄之言無也。」《莊子·庚桑楚》篇曰:「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將妄,與「將無」同。也,與「邪」同。郭象注:「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失之。《新序·雜事》篇曰:「先生老渼與?妄為楚國妖與?」《楚策》作「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妖祥乎?」則「妄」為語助。以上皆轉語詞。
4
無,猶「𢔶無」也。《士𠷔禮》筮宅辭曰:「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度茲幽宅,兆基無有後艱?」鄭注曰:「𢔶無後將有艱難乎?」又卜葬日辭曰:「哀子某,來日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鄭注曰:「𢔶無近於咎悔者乎?」
5
無乃,猶「𢔶無」也宣十二年《公羊傳·注》。《周語》曰:「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隱三年《左傳》曰:「無乃不可乎?」
6
無寧,猶「無乃」也。家大人曰:昭二十二年《左傳》曰:「無寧以為宗羞。」言宋若自誅華氏,無乃以為宗族之羞,不如使楚戮之也。杜注曰:「無寧,寧也。」失之。「寧」訓為「乃」,見「寧」字條下。
7
無,不也。薛綜《東京賦》注曰:「無,猶不也。」《書·洪範》「無偏無黨」,《墨子·兼愛》篇、《漢書·谷永傳》注並引作「不偏不黨」。《呂刑》「鰥寡無蓋」,《墨子·尚賢》篇引作「鰥寡不蓋」。《論語·學而》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漢書·谷永傳》引作「居不求安,食不求飽」。《老子》下篇「聖人不積」,《魏策》引作「聖人無積」。《詩·皇矣》「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墨子·天志》篇引作「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毋,與「無」通。《禮記·月令》「五穀無實」,《呂氏春秋·孟秋紀》作「五穀不實」。《三年問》:「無易之道也。」鄭注曰:「無易,猶不易也。」《荀子·禮論》篇作「不易之術」。又「至死不窮」、「夫焉能相與群居而不亂乎」,《荀子》作「無窮」、「無亂」。《郊特牲》曰:「昆蟲毋作。」言不作也。《大傳》曰:「可無慎乎?」言不慎也。文十二年《左傳》曰:「國無陋矣。」言不陋也。成二年曰:「無顧土宜。」言不顧土宜也。《論語·雍也》篇:「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毋,與「無」同。言九百之粟,爾雖不欲,然可分於鄰里鄉黨,爾不以與之乎?言當與之也。孔注讀「毋」字絕句,雲:「祿,法所當受,無以讓也。」失之。
8
無,否也。襄九年《左傳》曰:「穆姜始往東宮而筮之。史曰:『君必速出。』姜曰:『亡。』」杜注曰:「亡,猶無也。」案,「亡」與「無」同,猶「否」也。《莊子·大宗師》篇曰:「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至樂篇》曰:「支離叔曰:『子惡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惡?』」《達生篇》曰:「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亡,與「無」同,言否也。
9
無,非也。《禮記·禮器》曰:「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易·繫辭傳》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文義與此同。言非忠信之人,則禮不虛行也。《管子·形勢解》曰:「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言國非其國,而民非其民也。
10
無,未也。《荀子·正名》篇:「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言未之有也。

罔》

1
罔,無也。常語。
2
罔,猶「不」也。《書·盤庚》曰:「罔罪爾眾。」某氏《傳》曰:「今我不罪女。」〈微子〉曰:「乃罔畏畏。」《傳》曰:「上不畏天災,下不畏賢人。」是也。又〈盤庚〉曰:「罔知天之斷命。」言不知天將斷絕女命也。《詩·抑》曰:「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言女不克廣索先王之明刑而執守之也。《箋》曰:「無廣索先王之道與能執法度之人乎?」失之。
3
罔,猶「𢔶無」也。家大人曰:《楚辭·九章》曰:「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洪興祖《補注》曰:「言欲高飛遠集,去君而不仕。𢔶無謂女遠去欲何所適也。」王注以為「誣罔」,失之。

微》

1
微,無也。《詩·式微》曰:「微君之故。」《周語》曰:「微我,晉不戰矣。」毛《傳》、韋注並曰:「微,無也。」宣十二年《公羊傳》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微,無也。此,謂上文錫之不毛之地也。言寡人得見君麵,徒以君之不令臣為惡言,激怒使然耳。而其實貳而伐之,服而舍之,無或至於滅國遷君若此之甚也。何注曰:「微,喻小也。積小言語以致於此。」失之。說見《經義述聞》。
2
微,非也。《詩·柏舟》曰:「微我無酒。」《箋》曰:「非我無酒。」《禮記·檀弓》曰:「雖微晉而已。」注曰:「微,非也。」

勿》

1
勿,無也,莫也。常語。
2
《廣雅》曰:「勿,非也。」《詩·靈台》曰:「經始勿亟。」《箋》曰:「度始靈台之基趾,非有急成之意。」
3
勿,語助也。《詩·節南山》曰:「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勿罔,罔也。言弗問而察之,則下民欺罔其上矣。《傳》曰:「勿罔上而行也。」則與「弗問」、「弗仕」之文不相承。《箋》曰:「勿,當作末。不問而察之,則下民末罔其上矣。」亦未安。僖十五年《左傳》曰:「史蘇是占,勿從何益?」勿從,從也。言雖從史蘇之言,亦無益也。杜注曰:「雖復不從史蘇,不能益禍。」失之。與他處訓「無」者不同。

夫》

夫》

1
夫,猶「乎」也,歎辭也。趙岐注《孟子·告子》篇曰:「夫,歎辭也。」在句末者,《易·繫辭傳》曰:「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禮記·檀弓》曰:「爾責於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已久矣夫!」是也。在句中者,檀弓曰:「仁夫公子重耳!」《論語·子罕》篇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也。
2
夫,指事之辭也。《禮記·檀弓》曰:「予惡夫涕之無從也。」《禮運》曰:「是故夫禮。」僖二十四年《左傳》曰:「夫袪猶在。」宣二年曰:「公嗾夫獒焉。」《周語》曰:「然則夫支之所道者,必盡知天地之為也。」是也。
3
夫,猶「彼」也。《禮記·三年問》曰:「夫焉能相與群居而不亂乎?」《荀子·禮論》篇「夫」作「彼」。襄二十六年《左傳》曰:「夫獨無族姻乎?」《楚語》作「彼有公族甥舅。」《齊語》曰:「夫為其君勤也。」《管子·小匡》篇「夫」作「彼」。哀二十五年《左傳》曰:「彼好專利而妄,夫見君之入也,將先道焉。」夫,亦「彼」也。《漢書·賈誼傳》曰:「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顏注曰:「夫,猶彼人耳。」是也。又《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孔子稱澹臺滅明之行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禮記·檀弓》曰:「夫由賜也見我。」夫,猶「彼」也。皇侃曰:「夫謂丈夫。」失之。文十三年《左傳》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十四年曰:「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已氏。」宣二年曰:「夫其口眾我寡。」襄二十六年曰:「夫不惡女乎?」三十一年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昭七年曰:「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行其事。」十六年曰:「我皆有禮,夫猶鄙我。」《晉語》曰:「夫無乃以國故而行強於君。」又曰:「夫豈惠其民而不惠於其父乎?」又曰:「今夫以君為紂。」《鄭語》曰:「夫其子孫,必光啟土。」《楚語》曰:「夫其有故。」又曰:「夫先自敗也已,焉能敗人?」又曰:「餘善之,夫乃其寧。」莊三十二年《公羊傳》曰:「夫何敢?是將為亂乎?夫何敢!」《荀子·解蔽》篇曰:「不以夫一害此一。」夫,皆「彼」也。
4
夫,猶「此」也。《禮記·檀弓》曰:「夫夫也,為習於禮者。」鄭注曰:「夫夫,猶言此丈夫也。」夫夫,猶「是夫」也。《檀弓》曰:「是夫也多言。」又曰:「從母之夫,舅之妻,夫二人相為服。」今本「夫二人」訛作「二夫人」,辯見《經義述聞》。注曰:「夫二人,猶言此二人也。」《祭義》曰:「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注曰:「親以此日亡,其哀心如喪時。」昭十二年
5
《左傳》曰:「且夫易不可以占險。」杜注曰:「夫《易》,猶此《易》。」是也。又僖三十年《左傳》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成十六年曰:「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襄二十六年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無憂色,亦無寬言,猶夫人也。」言猶然如此之人也。《魯語》曰:「鱉於何有,而使夫人怒也。」《晉語》曰:「且夫戰也,微郤至,王必不免。」又曰:「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昭二十五年《公羊傳》曰:「有夫不祥。」《論語·先進》篇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孟子·公孫丑》篇曰:「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夫,皆「此」也。
6
夫,猶「凡」也,眾也。《孝經疏》引劉鎛曰:「夫,猶凡也。」高誘《淮南·本經》篇注曰:「夫人,眾人也。」《書·召誥》曰:「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正義》曰:「夫,猶人人。言天下盡然也。」《顧命》曰:「思夫人自亂於威儀。」《正義》曰:「夫人眾國,各自治正於威儀。」《考工記》曰:「夫人而能為鎛也。」夫人,猶「眾人」也。鄭注以「夫」為「丈夫」,失之。《禮記·祭統》曰:「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於下流。」襄八年《左傳》曰:「夫人愁痛。」杜注曰:「夫人,猶人人也。」二十七年曰:「且吾因宋以守,病則夫能致死。」昭七年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故夫致死焉。」注曰:「人欲致死討紂。」哀十六年曰:「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周語》曰:「夫人奉利而歸諸上。」韋注曰:「夫人,猶人人也。」《楚語》曰:「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皆是也。
7
夫,發聲也。《周官·司烜氏》曰:「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鄭司農曰:「夫,發聲也。」《禮記·少儀》曰:「加夫襓與劍焉。」鄭注曰:「夫,或為『煩』,皆發聲。」
URN: ctp:ws79355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