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九

《卷十九》[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景定建康志》巻十九   宋 周應合 撰山川志三
3
河港
4
古漕河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鎮下缺口取道入儀真新河,八十餘里。
5
事跡呉聿《靖安河記畧》曰:江出岷山道峽,與荊、湘、沅、澧至洞庭積為巨浸,合沔水,經潯陽,東邀彭澤,別為九道,㑹為中江,東北至南徐州為北江,入于海。惟中江自湖口合流而下,奔放蕩潏,吐吞日月,山或磯之,則其勢悍怒,觸舞大艑兀若轉梗,至其廣處,曠數百里,斷岸相望,僅指一髪,而舳艫上下,中流遇風則四顧茫然無所隱避。自金陵抵白沙,其尤者為樂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濁港口,凡十有八處,稱號老風波而玩險阻者,至是鮮不袖手東南漕計嵗失於此者什一二。宣和六年,發運使盧公訪其利病,得古漕河于靖安鎮之下缺口,謂其取徑道於青沙之夾趨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儀真新河,以抵新城下徃來之人,高秋安流八十餘里,以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險,實為萬世之利,役之始興楊子,六合上元,分治其所臨之地。
6
新河在白鷺洲西南,流通大江二十餘里。事跡《韓忠武王世忠碑》云:建炎四年,金人入境,車駕幸四明,王聞之,亟以舟師赴難。烏珠聞王在京口,遽勒三十萬騎北逐,王遂提兵截大江以邀之,相持黃天蕩。四十八日,烏珠勢危,自知力憊糧竭,或生他變,而王舟師中流鼓枻,飄忽若神,凡治津渡,又皆八靣控扼生路,垂絶一夕,濳鑿小河,自建康城外屬之江,以通漕渠,幸風波少休,竊載而逃。 內翰汪公藻《建炎間奏議云:「敵于鍾山雨花臺,各劄大寨,抱城開兩河以䕶之」。
7
蘆門河在上元縣長寧鄉,去縣六十里,一名蕃人河事跡。石邁《古跡編》云:蘆門河在蘆門漾之側,建炎間始開以通真州,亦名蕃人河,合黃天蕩,南王諌議,蘆場內是其處。按此河以蕃名,而不述其所以名意。汪內翰所謂「敵開兩河」,則此河與新河皆敵所開者,否則無因以蕃名也。
8
珍珠河在宋行宮後。
9
事跡乃昔陳後主泛舟遊樂之河,忽遇雨,浮漚生,宮人指浮漚曰「滿河珍珠」,因而名焉。此河通䕶龍河,至太平橋西分兩派,一派出柵寨門,一派出秦淮,至嘉定閒,李尚書珏開後,以泄霖漲,見水底有大桬板,乃止。
10
小新河在東門外土橋之東,事跡嘉定八年,西山真公為江東運副,適遇旱蝗,細民阻飢,欲因役以飽之,為養種園前一帯,河道淺狹,乃撥錢米發下蔣山寺,令主首繼心差本寺僧行部役,募五縣人夫,自土橋東開河,欲至蔣山,開至半山寺後橋,亭石不可掘,乃止。
11
新林港又曰新林浦,在城西南二十里,濶三丈,深一丈,長一十二里。
12
事跡。國朝開寶八年,王師收復江南,曹彬等破南唐兵於新林港,即此地。 李白新《林浦阻風寄友人》詩,有云:「明發新林浦空吟,謝朓詩《送友人遊」。梅湖》云:「暫行新林浦,定醉金陵月」。又韓栩《送客遊江東》詩云:「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詩應賞謝元暉」。蓋元暉有《新林向板橋詩》也。
13
下蜀港在城東北一百里句容縣北六十里事跡。唐世置鹽鐵轉運使,在揚州。本朝都大發運使真州,皆於江南岸置倉轉般。今下。蜀鎮北有倉城,基並鹽倉遺址尚存。後有河入大江里,俗呼曰官港,即古漕河也。 紹興七年二月已已,車駕未入建康,嘗次下蜀,即此地也。 韓子蒼嘗居下蜀,集中有《與曾宏甫同行下蜀》詩,《下蜀追隨日,歡言一散愁籃輿隨阪路,小檝渡潮溝。
14
竹篠港,西至靖安,東至石步,南連直瀆,北臨大江,屬上元縣。金陵、長寧兩鄉,由靖安港口至城二十里,由石步港口至城四十里,在唐世,已曰竹篠港。邇時於靖安港口得偽呉所鑄錠石云。呉順義元年都城鑄。
15
石步港在上元縣長寧鄉,去縣四十里事跡。石邁《古跡編》云:「攝山西花林市之東,有曰石步港,西連竹篠河,北出大江。 徐鉉《臨石步港賦》詩有云:「吹浪游鱗小,黏苔碎石圓」。
16
溝瀆
17
潮溝,呉大帝所開,以引江潮,接青溪,抵秦淮,西通運瀆,北連後湖,其舊跡在天寶寺後。天寶寺故基,在今城東北角外,更西一里長夀寺前。
18
事跡實錄云:潮溝東發青溪,西行,經古承明、廣莫、大夏等三門外,西極都城牆,對今歸善寺西南角,南出歸善寺。故基在今城北雞籠山,東經閶闔、西明二門,接運瀆在西州之東。今笪橋西南流入秦淮,乾道南北橋河是也。其北又開一瀆,經栖元寺門,栖元寺在覆舟山西南,雞籠山東北。至後湖以引湖水,至今俗亦呼為運瀆。其實古城西南行者是。運瀆自歸善寺門前東出至青溪者,名曰潮溝,其溝東頭已堙塞,纔有處所,西頭則見通運瀆。 《京都記》:京師鼎族在潮溝北。 石邁《古跡編》曰:按《建康實録》所載皆唐事,距今數百年,其溝日以堙塞未詳。所在今城東門外西抵城濠,東出曲折,當報寧寺之前,亦名潮溝,此今世所開,非古潮溝也。案徐鉉有《和鍾大監泛舟》詩云:「潮溝橫去北山阿,張忠定公亦有詩云:「潮溝一曲巳生蒲」,則是南唐及宋初,潮溝古跡猶在也。 《東南利便書》曰:古城向北,秦淮既逺,其漕運必資舟楫,而濠塹必須水灌注,故孫權時引秦淮名運瀆以入倉城,開潮溝以引江水,又開瀆以引後湖,又鑿東渠,名青溪,皆入城中,由城北塹而入後湖,此其大畧也,自楊溥夾淮立城,其城之東塹皆通淮水,其西南邊江以為險,然春夏積雨,淮水泛溢,城中皆被其害,及盛冬水涸,河流徃徃乾淺,朱存詩云:「流水東西傍,帝臺六朝重為兩朝開,曽看鷁首知高下,莫問漁舟識去來, 野亭馬之純。詩云:「潮溝溝外盡深泥,泥上潮生溝卻低,直向北行連運瀆,折従東去入青溪,空中不斷檣烏過,岸上相望瓦翼齊,好是畫橋深曲處,荷花盈蕩栁垂堤」。
19
御溝在古御道兩旁,歳久堙塞事跡。南史桂陽王休範舉兵杜黑騾,乘勝渡淮,黃門侍郎王藴傷重,踣於御溝之側。 《實録》:朱雀門北對宣陽門,相去六里,名為御道,夾開御溝,嵗久湮塞,今宫城以南御街,兩邊俱有溝,在居民屋下者,乃南唐所開,非六朝之舊跡。呉融詩云:「一水終南下,何年𣲖作溝!穿城初北注,過苑卻東流,遶岸清波溢,連宮瑞氣浮,去應涵鳯沼,來必渗龍湫。激石珠争碎,縈堤練不收,照花長樂曙泛葉建章秋影炫金莖,表光搖綺陌,頭旁沾畫眉府斜入教簫樓有雨難,澄鏡無萍易擲鈎,鼓宜堯女瑟盪必。蔡姬舟臯看通鳴,鶴津應接斗牛迴風還㶑㶑和月更悠悠淺憶觴堪泛,深思杖可投祗懐涇合慮,不帶隴分愁,自有朝宗樂,曽無遺穴憂不勞誇,大漢,清渭貫神州」。 王半山詩》云:「渺渺金河漲,欲平,數支分淥報清明,常縈輦路,漂花去,更飲流杯送酒行,靜見金輿穿樹影,清含玉漏過牆聲,衰顔一照自多感,回首江南春水生。
20
霹靂溝在城東五里王半山,有詩云:「霹靂溝西路,柴荆四五家」。
21
百丈溝一名百步溝,在溧陽縣南三里,源出燕山,相傳云此處田多高卬,開溝以灌溉,東流合於白雲,逕下入太湖。
22
鐵冶溝在鍾山鄉、馬鞍山之下,有地三畆,餘皆鐵,近水垠通小港,耆老皆呼為鐵冶溝。
23
事跡梁時作三垻,堙淮水以灌夀州,一於夀州,一於荊山,一於盱眙,久不能成聚,江南之鐵融液,載徃堆築之,上種榆栁,一夕崩壞,聲聞數里,棄所聚之餘鐵於此,至淳祐七年,趙都督葵於其旁置爐鞴十數,以鑄鐵砲,匠人烹鑿其地,堅不可入,乃已。
24
直瀆在城北,𨽻上元縣鍾山鄉,去城三十五里,濶五丈,深二丈,西至
ctextchar:785
埂,東北接竹篠港,流入大江。旁有直瀆山,直瀆洞呉,後主所開瀆道直,故名曰直瀆《舊志》。事跡。輿地志》云:「白下城西南有蟹浦、蟹浦,西北有直瀆。 伏滔《北征記》,呉將甘寧墓在此,或言墓有王氣,孫晧惡之,乃鑿其後為直瀆。 晉蘇峻舉兵,溫嶠帥師救京師,遣王愆期等為前鋒,次直瀆,即此地。 楊修詩注云:瀆在幕府山東北,長十四里,濶五丈,深二丈,初開之時,書穿夜復自塞,經年不就,傷足役夫臥其側,其夜見鬼物來頃,因嗟曰:「何不以布囊盛土,棄之江中,使吾徒免殫力於此傷者!異之曉白,有司如其言,瀆乃成。朱存詩云:「晝役人功夜鬼功,陽開隂闔幾時終,不聞擲土江中語,争得盈流一水通相野亭」。馬之純詩云:「直瀆如何計得工,長江雖逺欲 ,通比嘗開鑿不勝,苦已復,淤填還似空聞鬼。夜中皆有語,棄泥江裏解成功」,有司號令纔依此,滚滚波流漸向東」。
25
運瀆在上元縣西北一里半呉。大帝赤烏三年,使左臺侍御史郄儉監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倉城,通運於苑倉。今所鑿在城西門近南,其水東行,過小新橋而南,經斗門橋,流入秦淮。又東北過西虹橋,循宋行宮城西,迤邐向北,乃其故道。其自閃駕橋經天津橋而東者,合於青溪舊志》
26
事跡案:建康宮城即呉苑城,城內之倉曰苑倉,故開此瀆,通運倉所時,人亦呼為「倉城」。晉咸和中,修苑城為宮,惟倉不毀,是名太倉在西華門內道北。朱存詩:「舳艫衘尾日無虚,更鑿都城引漕渠,何事餒來貪雀榖!不知留,得幾年儲?」
27
破岡瀆在句容縣東南二十五里。《事跡實録》云:呉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勲作屯田,發屯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呉㑹船艦,號「破岡瀆」,上下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寧界。晉、宋、齊因之,梁改為破墩瀆,遂廢,而開上容瀆,陳高祖即位,又堙上容瀆而修破岡,至隋平陳乃廢。後宋少帝於華林園開瀆聚土,以象破岡埭,與左右引船唱呼,以為歡樂。
28
義溝瀆在城東二十里,源出東青村下入秦淮,長七里,溉田一百餘頃。
29
徑瀆在溧陽縣北三十里,水自金壇縣界來入長塘湖。《鎮江志》謂晉、宋舊有此瀆,隋大業初,縣令達奚明又加疏决。
30
池塘
31
放生池案:舊圖經,唐乾元中,詔於江寧、秦淮太平橋臨江帶郭,上下五里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有碑昇州刺史顔真卿文,舊以府治東東接青溪、北通運瀆者為之。舊志。今秦園之側,府學之東,即古放生池也。淳熙間,史待制正志移放生池于青溪,建閣其上,遇祝聖立,班閣下府學,遂因舊放生池為頖水,其流亦通。青溪王尚書埜以其池乃祝聖之地,立板榜于舞雩亭門,禁漁捕池,近行路水深而堤不固,時有溺死者。馬公光祖聞而憫之,池名放生,豈容有溺死者,乃命能仁寺僧築堤甃街,立大木為欄檻,自是無溺者矣。又修闢青溪閣,前為飛梁,繚以朱欄,深逈汪洋,塵迹莫能到也。天基節放生其間,真足以浚皇仁而遂物性,詳見青溪閣下。
32
天泉池,宋元嘉二十三年鑿,一名天淵池《舊志》事跡。龔頴《運厯圖》云:「晉孝武太元十年,大旱,井瀆皆竭,太官供饍,皆資天泉池,自晉已有此池矣。 沈約《宋書》云:「明帝泰始二年,天泉池白魚躍入御舟。 《梁書陸榮公傳》云:「天泉池中新製舟,形狹而短,惟引太常劉之遴、國子祭酒到溉、右衞朱异、中書黃門郎陸倕同載」。 江總華林園天淵池銘云:「曉川漾璧,似日馭之,在河宿夜景流。金疑月輪之馳水府,今宮城後法寶寺西南菜園中荒池尚餘一畆,即此池也。善泉池,一名九曲池,在臺城東東宮城內,周迴四百餘步。
33
事跡金陵故事,梁昭明太子所鑿,中有亭榭洲島,曲盡幽深之趣,太子泛舟池中,嘗曰:「何必絲與竹,山水可忘情?」野亭詩:「十頃青瑤浸碧流更添,景趣極深幽旁為九洲,十八島上有五城,十二樓,苕霅荷花風,度曉瀟湘蘆,竹雨生秋昭,明心,想知何似好聼騎,鯨汗漫遊 楊虞部詩:「影浸龍樓徹鳯城」,昭明有意在澄清,穿時深欲狀溟渤,樂府當歌重潤聲」。棫鮑謹由夷白堂小集云:「甲午春,與李之儀端叔葉 薪之高秀實茂華同過景陽臺九曲池辱井,三品石慨然成詩有云:「平池九曲在春水縈彎碕」。飲馬池,宋大明中,立于𤣥武湖北上林苑中,洗鉢池在蔣山寶公塔西二里法雲寺基方池是也。覆盃池,今城北三里西池是也。
34
事跡。晉元帝中興,頗以酒廢政,丞相王導奏諫,帝因覆盃于池中以為誡。《馬野亭》詩:「當初一馬過江來幕府山頭刈草萊。無數流離未安集,幾多政事合圖回。只應早起觀庭燎,安得時常近酒盃?江左中興仗誰力,一池春水泛新醅。 楊虞部詩:金盃覆處舊池枯,此後還曽一醉無。東晉中興股肱力,元皇亦學管夷吾」。
35
西池,案《宮苑記》,在太初宮西門外,呉之西苑,今惠日寺後池也《舊志》。互見太子湖。
36
事跡呉宣明太子孫登所創,謂之「西苑」。 《世說晉明帝為太子時,欲作池臺,元帝不許。太子養武士,一夕中作,比曉便成,即今謂之太子西池。 《丹陽記》曰:西池孫登所創,《呉史》所謂西池,明帝重修之耳。 《記室新書》云西苑內有太子池孫權子和所築。 實録注云:其宫城西南角本有池名清遊池、通城中樂賢堂,並肅宗為太子時所作。 《晉中興書》云:「溫嶠拜中庻子,在東宮,甚見寵嘉,僚屬莫與,為京數規諫諷議,甚有補助。太子時起西池樓觀,頗多勞費,嶠口疏諫,太子納焉。 《建康實錄》云:「晉太元十年,苻堅為姚萇、慕容沖所攻,遣使求援,詔謝安率衆救之。帝自行西池,宴羣臣餞安賦詩者五十八人,其地當在今宮城之西北」。 《晉書》云:「劉毅征盧循,敗歸,帝大宴于西池,有詔賦詩。《毅》詩云:「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毅自以武功不競,故示文雅有餘也。劉叔源詩:悟彼蟋蟀唱,信此勞者歌。有來豈不疾,良遊常蹉跎。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回阡被陵闕,高臺眺飛霞。惠風蕩繁囿,白雲屯層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褰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美人愆嵗月,遲暮獨如何?無為牽所思,南榮誡其多。
37
濛汜池在臺城內。《舊志》
38
事跡梁陳龍舟嬉遊之所,楊虞部嘗賦詩春條拂岸栁如金,一鑑澄空照底深,傍見龍舟赭袍,影分明紅,日在池心
39
柵塘在秦、淮上,通古運瀆,不詳其始。舊志事跡實錄注:呉時夾淮立柵,號柵塘。 王隱《晉書》云:王敦反,以兄子應為嗣,沈充自呉率衆萬餘人,至與王含合,充司馬顧颺說充曰:「今日舉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喉,情離衆沮,持疑猶豫,必致禍敗。今若决破柵塘,因湖水灌京邑,肆舟艦之勢,極水軍之用,此所謂不戰而屈人兵上䇿也」。充不用其言。 王敦教誅郭璞,璞謂伍伯曰:「吾年十三時,于柵塘脫袍與汝,吾命應在汝手中」。伍伯感昔念惠,衘涕行法。 梁天監九年,新作緣淮塘,北岸起石頭迄東冶,南岸起後渚籬門達于三橋,作兩重柵,皆施行馬,至南唐時,置柵如舊《馬野亭詩》:「六朝何處立,都城十里。秦淮城外行,上設浮航」。如「道路外施行,馬似屯營關,防直可防津渡,緩急徒能禦寇兵,非是後來謀改築如何今日作「陪京」。其後置閘洩城內,水入于江,俗呼為柵寨門。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修,後廢。景定元年,馬公光祖重建,詳見城闕志。
40
橫塘,案《實錄》注:「在淮水南,近陶家渚,縁江築長堤,謂之橫塘,淮在北接柵塘舊志
41
事跡宫苑記》:呉大帝時,自江口㳂淮,築堤,謂之橫塘,北接柵塘,在今秦淮逕口,呉時夾淮立柵,自石頭南上十里至查浦查浦,上十里至新亭新亭南上十里至孫林孫林,南上十里至板橋板橋,上三十里至烈洲。 《呉都賦》曰:「橫塘查下,邑屋隆夸,樓臺之盛,天下莫比。楊虞部詩:「早潮纔過晚潮來,一一軒忩照水開。鑑靣無塵風不動,分明倒影見樓臺」。 馬野亭詩》,「如今何處是橫塘」,在府城南淮兩旁。魏、蜀兩都皆不似,蓬萊三島足相方,烏衣巷口排金屋,朱雀橋邊立粉牆,有底繁華難說,似何妨把作畫圖張」。
42
倪塘在城東南二十五里事跡,晉書:王敦自湖隂,使王含、錢鳯等以兵五萬逼京師,帝親率大軍次南塘,夜募勇士陳嵩等領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備,大破含軍于越城,含軍既敗,乃率餘黨自倪塘西置五城,如卻月勢,即此處也。 《南史》:劉毅初當之荊州,表求東道還建鄴辭墓,去都數十里,不過拜闕,宋武帝出倪塘㑹毅胡,藩請殺之,帝曰:「吾與毅俱有尅復功,其過未彰,不可自相圖」。其後北討,謂藩曰:「若従卿倪塘之謀,無今舉也」。 《梁書》:陳霸先既破侯景,時齊兵自秣陵東跨淮立橋,引兵渡自方山,進及倪塘,互見五城。
43
臨賀塘在城東三十里,屈曲一十里,灌田二十頃。梁臨賀王蕭正德理田于此,因以為名。
44
銅塘在城東四十里,屈曲一十五里,溉田二十頃。長塘在城東南六十里,屈曲五十里,溉田一百頃。王塘在城東四十里,屈曲一十五里,溉田三十頃。開善塘在城東三十里,屈曲一十五里,溉田二十頃。蠡湖塘在城北二十里,屈曲一十三里,溉田一十頃。劉塘在城北三十里,屈曲二十里,溉田一十頃。水門塘在城東三十五里,屈曲二十里,溉田一十七頃。郭于塘在長隱山東,其塘五畆,深五尺一寸,灌田六十餘畆。其近村亦以郭于名。水常滿,鄉人涸之,必有震電,屬茅山鄉十三都石頭堽。
45
上鈐塘在句容縣南一十三里,計四十一畆一角四十二步,深五尺三寸,灌田一百一十三畆。
46
下鈐塘計六十六畆二角三步,深五尺三寸,灌田二百單二畆。
47
郭西塘在句容縣西一里,計一百八十畆一角五十步,深七尺三寸,灌田五百七畆。
48
南黃塘在句容縣東北十里,赤堽約八畆,深五尺,灌田二百頃。
49
西黃塘,在句容縣東北十里,澗西大小十三所,廣一十五畆,灌田一百五十頃。
50
井泉
51
景陽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臺城內。陳末,後主與張麗華、孔責嬪投其中,以避隋兵。其井有石欄,多題字。舊傳云:欄有石脈,以帛栻之,作胭脂㾗,或云石脈色類胭脂。案曾《南豐集辱井銘》曰:「辱井有篆文云辱井在斯,可不戒乎?井下文共十八字,在井石檻上,不知誰為文。又有《景陽樓辱井銘》,又有陳後主叔《寶辱井記》云:江寧縣興嚴寺并石檻銘,莫知誰作也。今皆磨滅,唯辱井銘數字,仿彿可辨舊志
52
事跡。案《南史》,隋克臺城,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井,隋軍出之。 《韻語陽秋》曰:金陵之法,寶寺井有石欄,紅㾗若胭脂」。相傳云:「後主與張孔淚所染」。 皇朝蘇易簡嘗作《陳宮井記》,今石刻在行宮學士院內。記云:陳宮井閣遺址僅存,傍有石甃石欄,周以䖝篆,年禩寖逺,辭㫖殘缺,其可觀者,有「戒哉,戒哉數字,詢諸耆艾,即陳之季主避兵之井也,詰其篆刻,即後之名士垂訓之文也,敢復明其志而言曰:嗚呼!惟天匪親君為司牧,司牧之畏,有若厲也,有無為也,苟非厥道,雖降志辱身,未足補過,苟底厥績,則憑几高視,可以致理,是故為人君者,可不戒哉?叔寶之盜南國也,悖民心,慢天鑒,㤀吞日之業,休投籖之範,淫湎之失,一至於此。且城下之盟,床下之巽,前聖尚或恥之,矧於沈井哉?夫唐虞之懼,與陳主之懼一也,文武之樂,與陳主之樂一也。唐堯統天文,思安安,御彼黄屋,如臨深淵,此避兵之井也。虞舜君臨,德音愔愔,睦彼二女,樂而不淫,此又同繩之妃也!靈臺靈囿,其文王之結綺乎?公旦公奭,其武王之狎客乎?四聖克念,勃然而昌,後主反是,溘然而亡,為樂之理,孰否孰臧?余因公暇遊斯,地覩斯井,弔徃憤懣,故窮理盡性,礱其石而文之不南豐,曽公鞏辱,井銘辱井,有篆文云:「辱井在斯,可 戒乎!」并下文共十八字在井石檻上,不知誰為文。又有景陽樓下井銘,又有陳後主辱井記云:「江寧縣興嚴寺并石檻銘,莫知誰作也?歴序:隋文帝命晉王廣伐陳,後主自投井中,令人取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貴妃、孔貴嬪三人同束而上,其末云:唐開元二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前單父縣令左轉此縣丞太原王以下闕 。王荆公,詩結綺,臨春草,一坵尚殘宮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沈亦可羞。 楊虞部詩:擒虎戈矛,滿後宮,春花,無樹不秋風,蒼惶益見多情處同穴甘心赴井中,空闕名詩結綺春休玉樹殘,陳王猶自惜姝顔,石床 染胭脂,恨不比雙妃。楚竹斑桃曾極詩,寒泉玉甃沒春蕪,石染胭脂潤不枯,杏怨 羞嬌欲墮猶将紅涙灑,黄奴 馬野亭詩,應說兵來且莫降,急尋宮井共深藏,側身待作淩波步,仰首還成半靣粧,已分𦵏埋依古甃,可憐牽挽出銀床,至今汲水人皆說猶帶胭脂舊日香,龍闕名詩,羅綺香中狎客吟,望仙樓閣半天心誰云 ? 虎灘頭水不及庭前眢井深地闕,名詩複道連廷亙,碧空庭花無日不?春風天翻 覆。江山在贏得聲名眢井中。
53
龍天王井在臺城前。舊傳:「梁武帝為郄后,立龍祠,井上,號龍天王,井、梁、陳皆祀之」。《舊志》
54
事跡六朝記》云:梁武帝郄后性妬忌,武帝初立,未冊命,因忿懟,乃投殿庭井中。衆赴井救之,已化毒龍,煙熖衝天,人莫敢近,帝悲歎久之,乃冊為龍天王,使井上立祠。自梁歴陳,享祀不絶,陳滅,乃遷其祠於京城道德寺。大業初,又置祠於舊處。
55
義井在城南天禧寺側。天聖五年,丞相李公迪所鑿事跡義井記畧曰:「相國、隴西公赴鎮江寧,思福黎庻,志在康濟,常慮一物不得其所,有塔主大律,師可政者,乃謂城之南隅,康衢四達,憧憧徃來,朝及其夕,請官之隙地,特建義井,俾歴炎酷,以濟其衆。公躍聞斯美,筆允其請,遂募其積善者,唐文遇出家帑,以備其事,畚鍤星聚,穿鑿聿成,固砌翠珉,廣覆華宇,冽冽其泉,縦鑠金焦石,其源靡息,輪蹄絶慮,魚樵無患,老㓜承惠矣。天聖紀號五載孟春月一十有六日,記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刑部侍郎碑字闕內堤堰橋道、提舉江南東路兵甲廵檢公事、上柱國李迪。
56
三義井,在石頭城後,清涼寺莊及石子岡七里,舗共三井。
57
事跡南唐保大三年,置井欄上有僧廣慧,刻字以記歳月。 又案《金陵故事,有三井在瓦棺寺後汲一井則二井俱沸,因名其地為三井岡。
58
應潮井,在蔣山頭陀寺山頂第一峰佛殿後。舊志事跡。蔣山塔記云:梁大同元年,後閤舎人石興造山峯佛殿,殿後有一井,其泉與江潮盈縮增減相應叚。成式酉陽雜爼云:蔣山有應潮井,在半山之間,俗傳云:與江潮相應,嘗有破船朽板,自井中出。貞觀中,有牧兒汲水得杉板,長尺餘,上有朱漆字,曰呉赤烏。二年,豫章王子駿之船」。 石邁《古跡編》曰:應潮井蔣山之頂,古頭陀寺之後,其井與江潮相通,盈縮徃來,常應之時,于井間得蘆根斷帆之屬。《楊虞部詩:「碧甃時時減復増,山頭海靣密相應,古來泉脈誰穿鑿,潮落潮生不暫澄, 馬野亭詩》:俯看滄海仰看山,相去分明霄壤間。有井無冬亦無夏,與潮俱徃又俱還。想應透徹深無厎,怪得浮沈轉似環。不用浙江亭上望,請君來此一憑欄」。
59
藏氷井案:宮苑記:在城東北十里,覆舟山北舊志事跡,宋孝武大明中,鑿以藏氷,齊、梁、陳皆因之。楊虞部詩:「尤喜凌人職未隳,閑藏出納,示箴規戰,兢國步艱難者,常似臨深履薄時, 馬野亭詩:「向日周家有凌人,後來此事特相因,冬時室內收藏早,夏日宫中給賜新,但得滿盤堆水玉,不須對靣著風輪看來深濶能,多少調得隂陽冷處均。
60
沸井在句容縣東三十五里。《事跡丹陽記》曰:句容縣有沸井,亦曰沸潭。又曰:句容縣東三十五里有龍岡岡,頂有沸潭,周迴十二丈,聞人聲便沸,不聞不涌也。 《異苑》曰:「句容縣有延陵季子廟,廟前井及瀆常自涌沸,于今猶然」。圖經》云:「在縣東三十里虎耳山」。
61
響井在江寧縣陶呉鎮西北二百餘步事跡,響井欄上,存元祐五年四字。或以紗帛䝉其上,以物擊之,則作鼓聲,或以瓦石投其中,則作鐘磬聲。今屬陳主簿家園中。
62
許長史井在茅山玉晨觀內,今有碑碣存。舊志事跡:陶隱居云:舊在許長史宅,嵗久堙,沒後得井于觀中,其泉色白而甘。 《有井銘》,乃徐鉉所作。長史含道,棲神九天。人非邑改,丹井存焉。射兹谷鮒,冽彼寒泉。分甘玉液,流潤芝田。我來自西,尋真紫陽。若愛召樹,如升魯堂。敬刋翠琰,永識銀床。噫嗟後學,挹此餘光。
63
陶隱居井,在茅山華陽宮前橋東舊志事跡,陶貞白七次丹成,皆中等神人,告以定分,止合得此中丹。于是服之,遁景而去。 井嵗久堙沒。政和初,道士莊慎修索而得之,初去三尺許,得瓦井欄,雖破合之,尚全環刻大字先生丹陽陶仕齊奉朝請,壬申歳,來山棲身高靜,自號隱居同來弟子呉郡陸敬游,其次楊玉、呉、戴、陳許諸生,供奉階宇,湖熟潘還及逺近宗稟,不可具記,悠悠歴代,詎勿識焉。梁天監三年八月十五日,錢塘陳宣懋書及見磗甃,又穿數丈,獲一圓石硯,徑九寸許,列十一趾滌之,朱色粲然。又得銅鑪有柄,若今所謂手爐者,仍于砂石間有丹一粒,大如芡,實光彩,射人亟取之,遂墮井中,水極甘冷,雖大旱不竭,爐硯蔵宮中。
64
樂官井在溧陽舊縣寨東百餘步事跡。南唐時,東以太湖與錢氏分界,溧陽屯兵間,遣諸子廵視,有憇于驛者。樂工忤意沈之井,滯魄為祟,託宿必魘,或死,無敢入者。後有達官欲寓宿驛,吏以事告,不信。其夜,果見服緋緑者數輩自井出,叱問具陳寃狀,祈葬遺骼於高原,達官許之,復投于井。明日,為出其骼以𦵏,其怪遂絶。今猶呼樂官井,即當時驛舎所在云。
65
湯泉在城東六十里上元縣神泉鄉湯山,其處有聖湯、延祥院。舊凡十所,今存者六。
66
事跡《呉郡録》曰:江寧縣有湯山,出溫、泉二所,可以治疾。 張勃《呉録》曰:丹陽江寧縣有湯山,出溫泉三所。宋劉義恭《湯泉銘》云:秦都壯温谷漢,京麗湯泉,炎德資逺液,暄波起斯源。 石邁《古跡編》云:鴈門山北有湯泉,去都七十里,用以洗浴,治瘡飲之,已腸胃冷疾,齊時有老沙門語彼村人云:「此鑊湯之衝也」。寺中前後留題甚衆,惟元祐間周公沔詩最為警拔。鴈門泉水熱於湯清浄,還従古道場,應笑驪山山下水,至今猶帶粉脂香,刻石見存。
67
忠孝泉近忠孝亭。
68
事跡武舉狀元:周虎有記馬軍行司公宇在建業西門之裏,東距冶城伊邇,前人規橅,殊未易及,惟西北一隅,獨無潴水之地,鬱攸之戒,毎用惴焉,暇日因續西園四望亭之北,為軒三楹,即簷之瀝,鑿池方十有六丈,以受衆溜,以備不測,穴地不四五尺,偪於地心,得泉津津,従而深之,則泓紆隨溢,清冷而甘香,以之瀹茗滌煩,頗勝他水,亦可異也。思有以名之而不得一日,引睇冶城之顛,有屋孤起,諏之則晉將軍卞壺望之墓,傍之舎,所謂忠孝亭者是己。嗟乎!忠孝之於人,與生俱生,夫人固有之。卞氏一門,顧得擅此名於天地間耶?方典午不競官爵,自尊品流,自高紛如也。至俯首一意,惟國之憂,惟君之狥,死生禍福,不復吾計,如望之者凡幾人?父死國難,子死父難,蓋六朝以來,曠未之聞,則謂父忠,臣謂子孝子可無愧裴母之言矣!路有貪泉行道之人,恥而不飲虎也,何幸雖得官臺麓,而食息起處,乃隣英靈於千載之上,且新泉之出,與忠孝一亭下,上適相近,可不挹望之之高風,仰望之之遺烈,託忠孝之美名,復皇皇乎他求哉?於是乎遂名其泉曰:忠孝庶後之飲,此水者不懐行道之疑,而望之之流芳汲之則在云嘉定嵗庚午冬十月臨淮,周虎叔子記》并書」。
69
玉兔泉在府學東廊前。
70
事跡。秦丞相檜未仕時,宿學夜見白兔入地,使人掘之一丈許,得泉。檜既入仕,設井欄,鐫石篆,書「玉兔泉」三字。
71
一人泉在蔣山北高峯,絶頂古定林寺後,僅容一勺,挹之不竭,自山下至泉五里。章望之詩云:一人泉在此山顛,萬人可飲聞舊言,顧我無人試此水,盛夏獨飲南風前」。
72
道光泉在蔣山之西,梁靈曜寺之前事跡:熙寧八年,僧道光披榛莽,得泉深五尺,穴竹引注寺中,由嶺至寺,凡三百步,王荊公手植二松于其傍,其後道光又得二泉,合為一派,主寺者作屋,覆於其上,名曰䝉亭」,以此泉得之道光,故名道光泉王荊公詩:「籜龍帶,雨繞山,行注逺投,深靜有聲,雲漏滴槽朝自暖,虹垂齋鑊午還晴,銅瓶各滿幽人意,玉甃因高正士名,神力可嗟妨智巧,桔橰零落任苔生」。
73
宋熙泉在蔣山寶公塔之西,有宋熙寺基基之左有泉,因名宋熙泉。今蔣山、興國寺日用,皆此泉也。
74
喜客泉在茅山棲真觀南,客至則涌沸而起舊志事跡句曲三《茅山記》:喜客泉在大茅北,垂方數尺,客至即沸,故以為名漫塘劉莘詩》:「物我本忘情無情,惟止水底事山中泉客來如有喜,悠然鏡靣平。倐爾魚眼生少焉,開笑靨似與客逢。迎客喜泉豈知泉。笑客何有邂逅深,山中聊結忘情友,深居韋去非次韻。白雲在空山,丹光照屋水。仙人跡如掃,客至泉輙喜。世路多不平,箇中太清生。政以靜自怡,亦與凡將迎風波處處息坎離。人人有要使到此,蹤盡作蓬瀛友。
75
撫掌泉在茅山崇夀觀前,雖旱不涸。舊記云:在鴻禧院東,聞擊掌之,聲涌出如沸,其味甚佳,冬時常暖,亦呼為冬溫泉。
76
白騎泉在城北十五里。石邁《古跡編》曰:呉大帝時,蔣帝乗白馬,執白羽扇,見形于此,馬跑地成泉,因以名之。其其泉在騎亭山之側,屬上元縣慈仁鄉。
77
白乳泉在攝山棲霞寺千佛嶺下,昔因人伐木,始見石壁上,刻𨽻書六大字,曰「白乳泉,試茶亭」,不知得名於何人。
78
陳隆泉石邁古跡編》曰:𨽻上元縣丹陽鄉綘巖山之北,父老相傳,昔有陳隆道人,嘗結茅其側,其泉清澈甘冷,繞山十餘泉,皆所不及。建炎中,居民避難山中,取給此泉泉之東有屋基,平坦無石,莫知所因。
79
田公泉在茅山玉晨觀東南一里,亦呼栁谷泉。舊志事跡,《真誥定録》言華陽雷平山有田公泉飲之,除腹中三虫,與隱泉水同味,云是玉沙之流津也,用以浣衣,不用灰,以此為異。
80
玉液泉舊記云:在茅山崇夀觀後,山罡上路西畔,仙人捧石北泉若乳,色甘而香,能去腹中諸疾。
81
海眼泉《舊記》云:「在楊尚書山房,常時泉涌,能應海潮,在積金中茅之西,今元符宮西園是也。
82
諸水
83
鍾山水
84
事跡。李衞公《浮槎山水記》云:李侯以鎮東留後出守廬州,因游金陵蔣山,飲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蓋陸羽所謂乳泉漫流者飲之甘,則鍾山水與浮槎之水,其味同也。
85
石頭城下水。
86
事跡中朝故事》云:李德裕愽達居廊廟日,有親知奉使于京口,李曰:「還日金山下楊子江中零泉水,與取一壺來」。其人舉棹日醉而忘之,泛舟至石頭下方憶,乃汲一瓶于江中,歸京,獻之李公飲,後訝歎非常,曰:「江表水味異于頃嵗矣,此頗似建鄴石城下水」。其人謝過不隱也。
87
八功德水在蔣山悟真庵,後因梁天監得名事跡,《天聖記云:鍾山之陽,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監中有胡僧曇隱飛,鍚寓止修行,有一龎睂叟相謂曰:予山龍也,知師渇,飲功德池,措之無難矣。人與口滅,一沼沸成,深僅盈尋,廣可倍丈,浪井不鑿,醴泉無源,水旱若初,澄撓一色。厥後西僧繼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較相類,豈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饐八蠲痾,又其效也。夫姜詩孝聞獲淵開而鯉躍,貳師誠至,因劍刺以流飛,義有激而相求,物何逺而不應?向非兼濟,則為怪力是泉也。方外浄因寰中美利,矧其靈者安可忽諸?世故流離,滋液長在,惜其風雨不庇荊蕪,四侵寂寥,山阿孰為起廢?史館學士蘭陵蕭公貰以已俸作亭甃版石八,自南康購至楹柱四下,東府所成,鑿崖以審曲,積土以端術,奢不至侈,巋然獨存,仍練僧結廬於前以掌之,庶幾便民汲息客㳺,非有徴於妄福也。承奉郎、守大理寺丞、知上元縣事梅摯記嘉定記云:八功,德水,鍾山之勝也,亭久弗葺,編修鍾公建臺之明年,元正之三日,率僚屬為國祈年於寶公,味靈源之甘冽,慨棟宇之湫陋,圖厰而新之,鳩工度材斵巖,拓基增庳為高,不擾於民,不侈厥費,輪奐翼然,所以䕶神淵而綿美澤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水,梁天監中始得名。我宋天聖中,史舘蕭公,始亭其上,迨今百一十有七年,復宏舊觀,闡幽發竒脩,前有待則嗣而葺之以沾溉,後人滋福于無疆,是山龍沸出之祥,鍾公重建之美意也,公名將之字仲山,長沙人,自樞屬三持節為此來,今著籍元士,是役也,俾其屬浚都,趙師縉董之,因識其嵗月。嘉定改元上已日記并書題詠楊虞部詩: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飲醍醐,高僧到此聞絲竹,還有金鱗對躍無注云:高僧曇隱遊行于此,忽聞金石絲竹之音,俄見清泉,一泓瑩澈,甘
ctextchar:8781
有積年疾者,飲之皆愈。共王半山詩:「寒雲静如痴寒,日慘如戚解鞍寒,山中坐寒泉側新,甘出短綆一酌煩可滌仰攀青青栁,木醴何所直, 念方與子違,戃恍夜不眠,起視明星高,整駕出東阡,聊為山水遊,以寫我心悁。知子不餔糟,相與酌雲泉。 曾極詩,數斛供廚替。八珍穿松漱石瑩心神中涵百衲烟霞色不染齊梁歌舞塵。得馬野亭詩,鍾山有嶺號屏風,碧石青林一徑通,聼 山腰鳴陸,續看來海眼淨浺,瀜初嘗但得煩心。解再飲能令百慮空軟美,輕清無限。好經中所說正相同
曲水晉海西,公於鍾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
88
事跡《水經》注曰:「舊樂遊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為曲水,武帝引流,轉酌賦詩」。裴子野宋畧》曰:「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飲於樂遊苑,且祖道江夏王義恭、衡陽王義季,有詔賦詩,顔延年應詔,讌曲水詩,道隱未形,治彰既亂,帝迹懸衡,皇流共貫,惟主創物,永錫洪算,仁固開周,義高登漢,祚融世哲,業光列聖。太上正位,天臨海鏡,制以化裁樹之形,性惠浸萌,生信及翔,泳崇虗非徴,積實莫尚,豈伊人和,實靈所貺,日完其朔,月不掩望,航琛越水,輦賮踰嶂,帝體麗明,儀辰作貳,君彼東朝,金昭玉粹,德自潤身,禮不愆器,柔中淵映,芳猷蘭祕,昔在文昭。今惟武穆,於赫王宰,方旦居叔,有晬睿蕃,爰履奠牧,寧極和鈞,屏京維服,朏魄雙交,月氣參變,開榮灑澤,舒虹爍電,化際無間,皇情爰眷,伊思鎬飲,毎惟洛宴,郊餞有壇,君舉有禮,幙惟蘭甸,畫流高陛,分庭薦樂,析波浮醴,豫同夏諺,事兼出濟,仰閲豐施,降惟㣲物,三妨儲𨽻,五塵朝黻,途泰命屯,恩充報屈,有悔可悛,滯瑕難拂。江蕭穎士蓬池禊飲序》曰:晉氏中朝,始參燕胥之樂, 左宋齊又間以文詠風流,遂逺蔚為盛,集蕭子範家園三日賦》有云:「聊潔新而濯,故式東流之前軌。右瞻則青溪千仭,北顧則龍盤秀出」。溧水一名瀬水,在溧陽西北四十里。
89
事跡前漢地里志》云,溧水出南湖」。 《祥符圖經》:瀬水西承丹陽湖,東入長塘湖,葢丹陽湖即南湖也,嘗考其詳。固城春秋時呉瀨渚縣案:《勝公廟記》,漢溧陽縣治在焉隋開皇十一年割溧陽之西置溧水縣。固城在今溧陽縣之西溧水縣界,紹興中得後漢溧陽校官碑於固城湖之傍,故知其為漢縣治。丹陽湖在其南,故曰南湖。溧水出南湖而東縣在水之北,北曰陽,故名溧陽。自東壩既成,於是丹陽湖水不復通本縣界,然古溧水之出於丹陽湖明矣。今縣西北有水,源出曹山,逕溧水縣界,東流入本縣界,合于永陽江。《六朝事跡編》及《乾道建康志》皆指曹山之水為溧源,非也。 元和郡縣志:溧水在溧陽縣南六里,蓋唐溧陽縣治,即今之舊縣也。溧水東流為永陽江,江上有渚曰瀨渚,即伍子胥乞食投金處,故又曰投金瀨。自瀨渚東流為瀨溪,鄉民訛為爛溪。入長塘湖,一派東流為呉王漕。呉王漕者,楊行宻時漕運所行也,或以為春秋時之呉王。 《真誥云:「夫至貞者,萬乗不能激其名,投金溧女」是也」。陶𨼆居注云:「金溧女是子胥所逢浣紗於溧水之陽者。後既投金以報之,故謂之「金」。溧詳見李白所作《瀨女碑》。
90
呉漕水源出溧水縣東廬山,東南流入呉漕,過白馬橋、馬沈二港港,下入丹陽湖。
91
太山水源出溧水縣,南流入固城湖,經五堰東入溧陽。縣三:塔港。
92
亭水源在句容縣北三十里亭山南,遶縣城東,與未山湖水合流,下百堽堰入秦淮。
93
汝南灣在城東八里,當秦淮曲折處舊志》事跡,晉汝南王渡江,因家於此,遂名汝南灣。齊陸慧曉、劉瓛宅並在灣前。又有東冶亭,在灣之東南,乃晉太元中餞送之所。 齊陸慧曉清介自立,張緒目為江東裴樂家,於灣前張融自稱天地逸民,牽船住岸,卜以隣居。劉瓛弟璡,字子敬,二人並居其間,水有異味,時酌飲之,至今,取此水釀酒極佳,事見覽古詩注。楊虞部詩:汝南王昔過江東,此地名將汝海同,玉觶,酌來人易醉,有時人靣照花紅 《馬野亭詩》:當時只號江南灣,後有三人住此間,自謂逸民須隱約,並稱賢士想高閒,祗縁水味都殊異,且欲隣居數徃還,好是有時相就飲,不妨鐺腳對青山」。
94
桐林灣在秦淮南,南逼府城,北臨淮水岸,舊植桐甚繁,故以名。東北有浮航,即長樂橋也。
95
明月灣,在句容縣西南一里通淮謝安石曾月夜泛舟垂釣,今釣基尚存。
96
烏龍潭在城北鍾山鄉永慶寺之前,水旱祈禱屢應。按《輿地志》云:宋元嘉末,有黑龍見于𤣥武湖側。今潭近湖所疑,即當時龍見之處。
97
菖蒲潭在句容縣仙人坊,許長史居此學道。又顧著作山房,多産菖蒲一寸九節。
98
投金瀨,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曹姥山,經溧水縣界,南流為頴陽江。江上有渚曰瀨渚。
99
事跡《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至溧陽,溧陽女子擊縹瀨水,乏上,子胥跪而乞餐,女子簞食壺漿而飲之,子胥餐而去,謂女子曰:「掩子壺漿,勿令其露」。女子曰:「行矣!」子胥行五歩還,顧女子已自投於瀨中。後子胥伐楚,師還,過溧陽瀨,上長嘆曰:吾嘗飢於此,乞食而殺一婦人」。欲報之,百金而不知其家,乃投金水中而去。後有嫗行,哭而來曰:吾女年三十不嫁,擊縹于此,遇窮人餔之,恐事泄,投水而死,故號此水投金瀨」。《史記》云:子胥未至呉而疾止,中道乞食。張勃曰:子胥乞食處在丹陽溧陽縣」。《唐書音訓》曰:投金瀨,今頴陽江上,伍子胥嘗乞食,遇婦人餔之,後欲報恩,求之不獲,乃投百金於此瀨上有正義女廟,李白遊溧陽北湖,望瓦屋山懐古詩云:「聞有正義女振窮,溧水灣投書渚,今在城西。
100
事跡。《晉史》:殷羡,建元中為豫章太守,去郡人多附書一百餘封,行至江邊石頭渚,以書擲水中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非致書郵」。
101
艦澳在南城長千里,水出婁湖下,入秦,淮深丈餘,冬春不涸《舊志》
102
事跡《輿地志》云:梁武帝所開,在光宅寺東二百五十步。其寺,武帝舊宅,帝従城歸宅,儀仗舟車,駢戢塞路,開以蔵船。
103
巖洞。
104
天開巖在攝山棲霞寺之後,去寺三里,石多特立,中有石□相向,其直如截,殆非人力所至,故以「天開」名。其巖巖之左有張稚圭、祖無擇諸公題字。
105
道卿巖在八功德水之後,半嶺間可容數人。慶厯中,知府葉公清臣嘗領客來遊。公字道卿,故名。
106
石城洞,一名龍洞,在城西一里二百步,石頭西嶺,下臨大江,當嶄絶之處,有洞戶,真誥云:「此小有洞天之南門也,俗呼為龍洞口曽極詩:「江流逺引背烟嵐,平陸何年重舉帆,斷岸挿天危欲墜,六朝龍去祗空岩」。
107
華陽洞在茅山側,三茅、二許俱得道於此。洞其洞門五三門,顯二門隱。
108
事跡《茅山記》云:華陽西南有二洞,其西在崇夀觀後,其南在元符宮東,國朝毎投金龍玉簡於此。 《六朝記》云:十大洞天之第八名,中有金壇,長百丈,復有玉碣,皆載神仙秘事。三茅、二許,俱得道於此。靈異至多,盡見於陶貞白《華陽頌》。 《真誥》曰:「金陵句容之句曲洞為第八《洞天》又曰:「句曲地肥,土良水清謂之華陽洞天可以度世種,民是處,五災不干游九言:詞河漢徹碧霄》晴。「九華仙子到凡塵,涼夜山頭吹玉笛,織雲巻盡月分明。清露濕草晶熒起。看大地粲瑤瓊,下界千門人寂寂,空山夜靜海波聲。仙子去渺雲程,天風杳杳珮環清,回望九州烟霧白,千山月落影交橫, 林通叟詩華。陽山雨拂輕塵,獨步烟霞訪隱真,笑傲太平雲外客,安閑清世夣中身。金章名重人稱貴,布褐才高道不貧。吟罷洞天風正淡,自知凡骨定逢人」。
109
茅洞,在大茅峰南。
110
事跡茅山記》云:「洞在大茅山前,従玉液泉為正路,洞前亦有石壇,洞內有石鐘磬,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千二百人。其內流水不絶色,若染藍石澗,潺湲可愛,路通無窮,但險峻難涉耳」。又云:「外有古壇內有石,鐘磬旌節,人物皆石,入者非人,必見異物」。
111
越翳王洞在句容縣乾元觀南。
112
事跡翳於勾踐。四世孫𦵏句容大橫山下,金牛洞在句容崇夀觀東。
113
事跡秦時採金獲金牛,為女子所觸,遂擲而出,跡著於石。
114
洲浦磯汀夾沙並附
115
白鷺洲在城之西,與城相望,周迴一十五里,舊志事跡。酈道元《水經注》:江寧之新林浦,西對白鷺洲。《丹陽記》曰:白鷺洲在縣西三里,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鷺,因以名之。 國朝開寶七年,王師問罪,江南曹彬等破南唐兵五千於白鷺洲,即此地。 建炎末,敵騎侵軼江南,回至江口,聞王師將以海舟中流,邀其歸路,遂用牛犁等於白鷺洲,一夜鑿一小河,乗輕舠而走,詳見新河李太白詩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又宿白鷺洲。送楊江寧詩》云:「朝別朱雀門,暮宿白鷺洲」。《送殷叔云:「白鷺洲前月,天明送客回」。 徐鉉有《題白鷺洲江鷗》詩云:「白鷺洲邊江路斜,輕鷗接翼滿平沙。鷺曾極詩江水悠,悠緑染衣,淮山渺渺翠成圍。南朝 序歸何處,惟見滄洲白鳥飛。一楊備詩春信風生晚汛潮,印沙羣鷺立還翹凭高 片遮人眼蘆葉叢邊雪未銷, 劉遇詩一聲雷鼔挾風威。頃刻衝波沒釣磯,行客驚看銀漢落,陽侯擎起玉山飛,蛟龍便爾争,先化,鷗鷺茫然失所依,安得長竿入吾手。翩然東海釣鰲歸,餘見白鷺亭下。
116
馬昻洲在城西北,周迴一十五里。舊志事跡寰宇記云:馬昂洲在縣北二十三里。 《南徐州記》臨沂縣北有馬昻洲,晉元帝渡江,牧馬於此,因以名之。 《梁書》:南兖州刺史南康王㑹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西昌世子或率兵三萬至馬昻洲即此處。陳軒《金陵集》:王祖道詩云:石頭虎踞海洲岸,馬昻槽。
117
新洲一名薛家洲,去城北四十里,今幕府山,相對。有上新洲、下新洲。
118
事跡《呉志》:太平元年,朱據欲討孫綝,綝遣孫憲等以舟兵逆據江都,獲據於新洲。 晉隆安五年,海賊孫恩向京師,聞譙王尚之在建康,復聞劉牢之己還至新洲,不敢進而去。 《南史》:宋武帝㣲時,貧陋過甚,自徃新洲伐荻,有衲布衣袄等,皆敬皇后手自作,既貴,以付㑹稽公主曰:「後世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 劉宋武帝伐荻新洲時,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洲,裏聞有杵臼聲,徃覘之,童子數人皆新衣,於洲中搗藥,問其故,答曰:「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敷之」。帝曰:「王神何不殺之?」答曰:「寄奴王者不可殺」。帝叱之,皆散収藥而反。 《祥符圖經》云「隋末始漲,故名新洲」。
119
舟子洲在城南隅,周迴七里,舊志事跡。梁天監十二年,以朱雀門東北淮水紆曲,數有水患,又舟行旋衝太廟灣,乃鑿通中央,為舟子洲諸郡秀才,上計憇止于此。
120
概洲在城東北七十五里,周迴三十八里。《南徐州記》云:「石壠山北,江中有洲」。今百姓於洲上概種所收,倍於平陸」。
121
茄子洲在城西南十三里,周迴一十二里舊志事跡。溫嶠、陶侃赴援討蘇峻,侃泊茄子洲,郗鑒自廣陵來,㑹於此。 《寰宇記》云:「茄子洲夏日堪泊船,冬月淺涸。永昌之初,其洲忽一日崩陷數里,其形曲折作九灣。
122
烈洲在城西南七十里,呉舊津所也。內有小河可泊船,商客多停此以避烈風,故以為名《舊志》
123
事跡伏滔《北征賦》亦謂之栗洲,上有小山,其形似栗,因名之。 晉永昌元年,王敦舉兵至栗洲,戴若思、劉隗等六軍敗績。 《寰宇記》云:「王濬伐呉,嘗宿於此。簡文為相,亦㑹桓𤣥於此。 《世說》云:桓宣武在南州,與㑹稽王㑹於溧洲,于時漾舟江側,謝公亦在坐,狂風忽起,波浪鼓涌,非人力所制,桓公有懼色,㑹稽亦微異,惟謝公怡然自若,頃間風止,桓問謝曰:「向那得不懼?」謝徐笑答曰:「何有三才同盡理?」 安帝隆安六年,桓𤣥舉兵東下,司馬元顯大懼,以劉牢之為前鋒軍。溧洲參軍劉裕請擊之,牢之不許,與元交通。舊志載宋武帝義師討逆,劉牢之屯此洲者,誤也。劉牢之屯此洲時,宋武帝為牢之參軍,元興三年方舉義兵於京口討桓作舊志者,殆未考耳。太元九年,桓沖為荊州刺史,文、武、祖道、謝安自送至溧洲,並此處也。
124
雞距洲,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迴三十里。烏沙洲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迴二十里。楊林洲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周迴一十一里。木𤓰洲在城西南二十八里,周迴二十里。浮洲在城西南八十里,周迴二十五里。龍潭洲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迴一十五里。合興洲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迴一十二里。鰻鯬洲在城西南七十里,周迴三十五里。西對和州烏江縣,以水多鰻鯬,因為名。
125
董雲洲,在城西南一十五里,西有小江,名曰澧江,故一名澧江場。其上有田五百頃。
126
丁翁洲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周迴一十五里。昔有隱士晦其名,惟稱丁翁,居洲上,故為名。
127
簰槍洲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迴一十七里。南唐保大中治宮室,取材於上江,成巨筏,至此時㑹潮退,為浮沙所沒,漲成洲渚。至國朝景德三年,南岸潰出大枋木二十餘條。
128
落星洲在城西南三十里,周迴一十里,上有小阜,高數丈,《舊圖經》云:「星隕所化也」。
129
魚袋洲在城西南八十里,周迴五里,形如佩魚,因以為名。
130
烏江洲,在城西南六十里,周迴一十五里,接烏江縣西界。
131
迷子洲在城西南四十里,周迴三十里。王荊公次韻葉致逺詩云:「迷子山前漲一洲」。宋人圖志失編收。
132
張公洲在城西南五里,周迴三里《舊志》事跡。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裴之高等舟師二萬,次張公洲。 陳覇先擊破侯子鑒師于張公洲。 《梁書》:王僧辯,陳覇先之破侯景也,耀軍於張公洲,高旗巨艦,過江蔽日,乗潮順流,景登石頭城而覩之,不悅,曰:「彼軍有如是,不易敵也!」
133
蔡洲,今名蔡家沙。在城西南一十二里,周迴五十五里《舊志》
134
事跡。按《晉史》,王敦在石頭,欲禁私伐蔡洲荻,以問羣下。時王師新敗,士氣震懼,莫敢異議,溫嶠獨曰:「中原有菽,庶人採之。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若禁人樵伐,未知其可」。 成帝時,陶侃討蘇峻,與溫嶠、庾亮等率舟師四萬,旗鼓百里,次於蔡洲。六日,諸軍盡㑹石頭城西北。 盧循作亂,戰士十餘萬,舟艦數百里,連旗而下。劉裕登石頭以望循軍,曰:「賊自新亭直上,且將避之,若回泊蔡洲,此成擒」。 時徐道覆請於新亭焚舟而戰,循曰:「不然,不如披甲蔡洲以待之」初,劉裕望見船向新亭,有懼色。及見回,泊蔡洲,喜曰「賊落吾手也」遂率兵進戰,縛以大筏,因風逼之,大破循軍於江中,循遁走。 侯景次䑓城,裴之高援兵至後渚,結陣於蔡洲,景分屯南岸。 大寶三年,陳覇先討侯景。二月,大軍進姑孰,先鋒次蔡洲,即此也。
135
長命洲,梁武帝放生之所也,在石頭城前舊志事跡,梁武帝市鵝鴨雞豚之屬,放此洲,名為長命洲,置戶十家,常以粟榖餧飼,嵗合千數,而為狐狸所食,及掌戶竊而烹者各半。 輿地志云:魏使李恕來聘,帝時於此放生問恕曰:「北主頗知此事乎?」對曰:「魏國不殺,亦不放」。帝無以應之。楊虞部詩:「梁武慈悲不鼎烹,䝉恩豢飬亦虛名,狐狸口腹應潜飽,就死多於日,放生鴨馬野亭詩,如何長命作洲名。梁武當時此放生鵝, 成羣,如市肆雞豚,無數似屯營,豈知半被狸奴食寧免,私為鶴戶烹不殺,自然能不放卻,將實祻博虛名!
136
江乗浦在城西北一十七里。舊志
137
事跡秦始皇東遊,於此渡江。 《南徐州記》:江乗縣西二里有大浦,發源於石城山,東入大江,因縣為名,呉徐盛作疑城,自石頭至江乗。 晉蔡謨自土山至江,乗鎮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
138
蟹浦在城西北一十六里舊志事跡。輿地志》云:白下城西南有蟹浦,源出鍾山,北流九里入大江。 齊崔慧景軍散走,單騎至蟹浦投漁人,大叔榮之。榮之故為慧景門人,時為蟹浦戍,謂之曰:「吾以樂賜汝,汝為吾覔酒」。既而為榮之所斬,以頭內籃中送都。
139
鄱陽浦在石城西,上通秦、淮,下入馬昻洲九里,達於江乗。舊經云:梁鄱陽王嘗於此置屯田,因以為名。
140
牧馬浦在城東南三十九里。案《丹陽記》,牧馬亭東南一里有牧馬浦,晉永和中所置,流入秦淮。浦上舊有橋,謂之牧馬橋。南朝放牧多在此。
141
慈蠶浦在城東十里,濶五十步,深一丈,下通大江。京江浦在城東北五十一里,濶五丈,深一丈,下入大江。大同浦在城東北五十二里,濶五丈,深九尺,下入大江。小同浦在城東北六十七里,闊五丈,深一丈,下入大江。泉水浦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濶五丈,深九尺,源出白下山,南流一十二里入秦淮。
142
鍾浦在城東一十五里,濶四丈,深八尺,源出鍾山,南流七里,入於秦淮。考之《金陵圖》,其地有鍾浦橋。
143
同夏浦在城東一十五里,濶五丈,深七尺,南入秦淮浦在廢同夏縣南,因以為名。
144
羅落浦在城東北六十里,濶四丈,深八尺,合於攝湖,流十二里入大江。宋武帝進至羅落橋,即此地也。
145
白社浦在城東北二十五里。案《金陵故事》云:發源鍾山,西注秦淮。
146
查浦在石頭南上十里。舊志事跡。《建康實録》:晉陶侃屯查浦,李陽與蘇逸戰於查浦。盧循犯建業,宋武帝柵石頭,斷查浦以拒之,皆此地也。
147
新林浦在城西南二十里,濶三丈,深一丈,長一十二里,舊經云三十里,源出牛頭山西七里,入大江。秋夏勝五十石,舟春冬涸《舊志》
148
事跡酈道元《水經注》:「江寧之新林浦,西對白鷺洲,梁武帝置江漳苑,自新亭鑿渠以通新林浦,又起義兵擒新亭城主,大軍遂次新林,侯景圍臺城,栁仲禮、韋粲合軍屯新林,皆此地也,互見新亭。
149
龍藏浦在舟子洲岸西南,古曲秦淮是也。互見秦淮板橋。浦在城西南三十里,濶三丈五尺,深九尺,下入大江《舊志》
150
事跡李白有《秋夜板橋浦獨酌《懐謝眺》詩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
151
江寧浦在城南七十五里,源出太平州當塗縣界,長三十里,濶七尺,深一丈二尺,溉田一百二十頃,夏秋勝三百石,舟春冬勝一百石。《舊志》
152
事跡梁末,徐嗣徴、任約領齊兵萬人,還據石頭,陳高祖遣兵徃江寧,據要險以斷賊路,賊水步不敢進,頓江寧浦口,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王荆公有《江寧夾口詩》五首茅屋滄洲一酒旗,午烟孤起隔林炊,江清日暖蘆花轉,恰似春風栁絮時, 月墮浮雲水捲空滄洲夜泝五更風,北山草木何由見,夢盡春燈展轉中上,鍾山咫尺被雲埋,何况南樓與北齋,昨夜月明江 ,夢遙隨潮水到秦淮,别日西江口落征帆卻望城樓淚滿衫従,此夢歸無 路,破頭山北北山南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半出岸沙楓,欲死繫船猶有去年㾗。
153
秣陵浦在城南五十里,濶一十丈,長一十里,深一丈一尺,溉田四十頃。《輿地志》云:浦以舊縣為名,源出龍山,北流一十里,入葛塘湖。又一十里入長溪,合秦、淮,秋夏勝三百石舟,春、冬勝一百五十石。
154
三山磯在城西南七十五里。舊志事跡。《翰府名談》曰:陳公堯咨泊舟三山,有老叟曰:「來日午時有大風,舟行必覆,宜避之」。來日天晴同行,舟皆離岸,公託以事,日午,黑雲起,天末,大風暴至,折木飛砂,怒濤若山,行舟皆溺,公驚歎,又見前叟曰:「某江之遊奕將也!公他日當位,宰相固當奉告」。公曰:「何以報德?」叟曰:「吾本不求報,貴人所至龍神理當衞䕶。願得金光明經一部,乗其力薄,得遷職」。公許之,至京,以金光明,經三部遣人至三山磯投之,夢前叟曰:「本止祈一部,公賜以三,今連陞數職」。再拜而去。
155
蚵蚾磯在城西舊志
156
事跡《南唐書》云:汪台符上書,陳民間利病十餘條,烈祖善之,而宋齊丘疾其才,因使親信誘台符痛飲,推沈石城蚵蚾磯下。
157
欒家磯,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上元縣金陵鄉長慶村之西。
158
事跡。《國朝實録》:熙寧五年,詔賜江東路轉運使韓鐸、新提㸃刑獄張稚圭詔書奨諭,仍賜銀絹,以提舉開江寧府張公凸上欒家磯、馬鞍山河道也。
159
九里汀,在城東南五十里,東下入秦淮,溉田五百二十頃《舊志
160
事跡《建康實録》:呉寶鼎元年,後主在武昌。冬十月,永安山賊施坦等反,刼後主弟永安侯謙為主,出烏程,取故太子和陵上鼓吹曲蓋,北入建業,萬餘人丁固、諸葛靚等逆討於九里河,即此處也。
161
䃃砂夾在城西南七十里。
162
事跡張文潛有《䃃砂夾阻風》詩云:大江春風浪,如屋客舟迎」
163
景定建康志》巻十九
URN: ctp:ws8205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