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六

《卷六》[View] [Edit] [History]

1
齋書錄解題·卷六

職官類》

職官類·漢官儀》一卷、《續補》一卷》

1
後漢軍謀校尉汝南應邵仲遠撰。按《唐志》有《漢官》五卷,《漢官儀》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載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書亡矣,李埴季允嘗續補一卷。

職官類·《漢官典儀》一卷、《續補》一卷》

1
漢衛尉蔡質撰。雜記官制及上書謁見禮式。《隨志》有《漢官典職儀式》二卷。今存一卷,李埴亦補一卷。其續者皆出於史中採拾。

職官類·《漢官舊儀》三卷》

1
漢議郎東海衛宏敬仲撰。或云胡廣。按宏本傳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不名《漢官》。今此惟三卷,而又有《漢官》之目,未知果當時本書否?《唐志》亦無「官」字,舊在儀注類,以其載官制為多,故著於此。

職官類·《唐六典》三十卷》

1
題御撰,李林甫等奉敕注。按韋述《集賢記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旨修《六典》,上手寫白麻紙凡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典,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歷年,未知所適。又委毋煚、余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禮》六官之制,其沿革並入注,然用功艱難。其後,張九齡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書院,亦不行。今案《新書百官志》皆取此書,即太宗貞觀六年所定官令也。《周官》六職視《周禮》六典,已有邦土、邦事之殊,不可考證,《唐志》內外官與周制迥然不同,而強名「六典」可乎?善乎范太史祖禹之言曰:「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書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書省,而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本朝裕陵好觀《六典》,元豐官制盡用之,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機事往往留滯,上意頗以為悔云。

職官類·元和百司舉要》二卷》

1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弘憲撰。首稱文班八十四司,四百六十員,武班二十六司,一百八十員,都計六百四十員。末稱在京文武官及府縣總三千七百九十九員。意者當時實數也。

職官類·具員故事》十卷》

1
唐鳳閣舍人梁載言撰。以唐官具員附之歷代事跡。蓋後人《職林》、《職官分紀》之類所從始也。或稱《職總聯珠》,《崇文總目》又作《具員事跡》。《中興書目》惟有七卷,三卷闕。

職官類·官品纂要》十卷》

1
唐樂安任戩撰。以官品令為主,而階職、勛爵隨品具列,歷代沿革頗著其要。戩舉進士不第。為此書當太和丁未。

職官類·御史台記》十二卷》

1
唐殿中侍御史南陽韓琬茂貞撰。自唐初迄開元五年,御史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皆詳著之。第八卷為琬著傳,九卷以後為右臺。右臺創於武后,廢於中宗,歲月蓋不久也。末有雜說五十七條。

職官類·卸史塞故事》三卷》

1
唐朝集使洺州錄事參軍李結撰。
2
結本名構,避光堯御諱。

職官類·《御史台記》五卷》

1
不知何人作。記本朝御史台事,至崇、觀間。

職官類·集賢注記》三卷》

1
唐集賢院學士京兆韋述撰。敘置院始末、學士名氏及院中故事。

職官類·史館故事錄》三卷》

1
不著名氏。凡為六門,曰敘事、史例、編修、直筆、曲筆,而終之以雜錄。末稱皇朝廣順,則是周朝史官也。

職官類·翰林志》一卷》

1
唐學士李肇撰。

職官類·承旨學士院記》一卷》

1
唐承旨河南元稹微之撰。專載承旨姓名,自貞元二十一年鄭絪,至元和十五年杜元穎,並稹為十二人。末又有李德裕、李紳、韋處厚三人。蓋後人所益也。

職官類·翰林學士記》一卷》

1
唐侍講學士萬年韋處厚德載撰。

職官類·翰林院故事》一卷》

1
唐學士京兆韋執誼撰。

職官類·翰林學士院舊規》一卷》

1
唐學士馮翊楊鉅文碩撰。雜記院中事例及文書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廟,上至天地,用「伏惟尚饗」,嶽、瀆而降只曰「尚饗」,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則施之尊卑無別矣。鉅,宰相收之子,其為學士在昭宗時。

職官類·重修翰林壁記》一卷》

1
唐學士丁居晦撰。開元二年也。所記姓名迄於咸通,而獨無天寶、大歷學士,為不可曉。

職官類·金坡遺事》三卷》

1
學士吳越錢惟演希聖撰。題名自建隆至天聖四年,凡四十七人;自開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他典故,視前記詳矣。

職官類·別書金坡遺事》一卷》

1
學士澶淵晁迥昭遠撰。因錢惟演寄示《遺事》,別書真宗待遇恩禮三則於後。

職官類·翰苑雜記》一卷》

1
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

職官類·續翰林志》一卷、《次續志》一卷》

1
學士承旨梓潼蘇易簡太筒撰。以續唐李肇之書。其子耆又以其父遭遇恩禮之盛,續於其後。

職官類·翰苑群書》三卷》

1
學士承旨鄱陽洪遵景嚴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興後題名共為一書,而以其所錄遺事附其末,總為三卷。遵後至簽樞,父皓、兄適、弟邁,四人入翰苑,可謂盛矣。

職官類·翰林遺事》一卷》

1
洪遵撰。已見上錄諸書所未及者。

職官類·掖垣叢志》三卷》

1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時為正字。

職官類·職林》二十卷》

1
集賢院學士錢唐楊侃撰。咸平二年所序。有胡昉者,明道二年作後序,增益事實七百四十五條,而以新續標之。侃,端拱進士,晚為知制誥,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歐陽公其婿也,集中有墓誌。

職官類·職官分紀》五十卷》

1
富春孫逢吉彥同撰。大抵本《職林》而增廣之,其條例精密,事實詳備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也。

職官類·官制》、《學制》各一卷》

1
司馬光撰。

職官類·唐職林》三十卷》

1
石埭尉維揚馬永錫明叟撰。以《唐六典》為主,而附以新史所載事實,頗采傳記歌詩之屬。政和乙未天台左譽序。

職官類·朝集院須知》一卷》

1
無名氏錄承平時京朝官得替回朝見禮式。

職官類·皇宋館閣錄》五卷》

1
不著名氏所記,止於元祐。《中興館閣書目》云秘合校理宋匪躬撰;又云共八門,原十五卷,存十一卷。今本止五卷,不見門類,前三卷又混而為一,意未必全書也。

職官類·蓬山志》五卷》

1
秘書少監劍川羅畸疇老撰。凡十五門,崇寧四年序。

職官類·麟臺故事》五卷》

1
中書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中興之初,復置館職,俱為少蓬,采摭舊聞,參考裁定條上。既略施行,而為書十有二篇以進。俱在承平時,凡三入省,故其見聞為詳。

職官類·中興館閣錄》十卷、《續》十卷》

1
秘書監天臺陳騤叔進撰。淳熙中,騤長蓬山,與同僚錄建炎以來事為此書。李燾仁父為之序。《續錄》者,後人因舊文增附之。

職官類·續史館故事》一卷》

1
著作佐郎曲阿洪興祖慶善撰。記國朝史館事迹,以續舊編。

職官類·祖宗官制舊典》三卷》

1
直龍圖閣東萊蔡敦元道撰。大略以為元豐用官階寄祿,雖號正名,而流品混淆,爵位輕濫,故以祖宗舊典與新制參稽並考而論其得失。元道,文忠公參政齊之姪孫,而翰林學士延慶之子,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嘗題其墓。

職官類·官制舊典正誤》一卷》

1
無名氏。

職官類·國朝官制沿革》一卷》

1
黃琮元禮撰。

職官類·職官記》一卷》

1
大理少卿張演季長撰。專載新舊遷轉之異,亦以寄祿為未然也。以上三家皆附蔡氏書後。演,蜀人,陸務觀與之厚善。

職官類·官制新典》十卷》

1
熊克撰。其書以元豐新制為主,而元祐之略加通變,崇、政之恣為紛更,皆具列焉。

職官類·聖朝職略》二十卷》

1
熊克撰。仿馬永錫《唐職林》,考其廢置因革,亦頗采故事,摘舊制誥中語附焉。其書猶草創未成,蓋應用之具也。

職官類·宰輔拜罷錄》二十四卷》

1
史館修撰范沖元長等撰。起建隆元年,止紹興六年。宰相自範質至張浚,執政自趙普至折彥質,各記除授年月、訓詞,亦略敘在位本末於後。

職官類·國朝相輔年表》一卷、《續》一卷》

1
同知太常禮院開封陳繹和叔撰。自建隆庚申迄治平丙午。《續》自丁未迄紹興十四年,稱臣易記,而不著姓,當是李易也,時方自給事中奉祠,其曰「私題臣繹之次」者,其書蓋未必上,而私續之云爾。自後接於嘉定,則後人所益也。

職官類·職源》五十卷》

1
大理司直金華王益之行甫撰。亦簡牘應用之書,而專以今日見行官制為主。蓋中興以後,於舊制多所併省故也。

職官類·元輔表》一卷》

1
龔頤正撰。專錄宰相,不及執政。

職官類·漢官考》六卷》

1
知金州清江徐筠孟堅撰。以《百官表》官制為主,而紀、傳及注家所載,皆輯而錄之。

職官類·漢宮總錄》十卷》

1
王益之撰。大較亦如前書。

職官類·《縣法》一卷》

1
北京留守溫陵呂惠卿吉甫撰。曰法令、詞訟、刑獄、簿歷、催科、給納、災傷、盜賊、勸課、教化凡十門,為縣之法,備於此矣。雖今古事殊,而大體不能越也。惠卿小人之雄,於材術固優,然法令居首,而教化乃居其末,不曰俗吏而謂之何哉!

職官類·縣務綱目》二十卷》

1
贛陽劉鵬撰。凡四十四門,四百七十餘事。其說不止於作縣,而事關縣務者為多焉。元符庚辰敘。

職官類·《作邑自箴》十卷》

1
李元弼持國撰。政和丁酉序。

職官類·中興百官題名》五十卷》

1
監察御史臨川何異同叔撰。首卷為《宰輔拜罷錄》,餘以次列之,刻板浙漕。其後以時增附。渡江之初,庶務草創,諸司間有不可考者,多闕之。

職官類·齊齋臺諫論》二卷》

1
尚書霅川倪思正父撰。嘉定初更化,矯韓氏用事之弊,於是為論三篇,言為之鷹犬者,罪在台諫。已而,其弊自若也,則又為續論六篇,言其情狀益精詳。凡為臺諫之所以得,所以失者,至矣,盡矣。

職官類·金國官制》

1
虜雍偽大定年所頒。竊取唐及本朝舊制,以文其腥膻之俗,馬非馬,驢非驢,龜茲王所謂騾者耶。

禮注類》

禮注類·《獨斷》二卷》

1
漢議郎陳留蔡邕伯喈撰。記漢世制度、禮文、車服及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禮樂。舒、台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嘗錄李氏本,大略與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後錯互,因並存之。

禮注類·開元禮》一百五十卷》

1
唐集賢院學士蕭嵩、王仲丘等撰。唐初有《貞觀》、《顯慶禮》,儀注不同,而《顯慶》又出於許敬宗希旨傅會,不足施用。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請刪《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張說以為《禮記》不可改易,宜折衷《貞觀》、《顯慶》以為唐禮。乃詔徐堅、李銳、施敬本撰述,蕭嵩、王仲丘繼之。書成,唐之五禮之文始備,於是遂以設科取士。《新史》《禮樂志》大略採摭著于篇。然唐初已降凶禮於五禮之末,至顯慶,遂削去《國恤》一篇。則敬宗諂諛諱惡鄙陋亡稽,卒不能正也。

禮注類·《開元禮百問》二卷》

1
不著名氏。

禮注類·《大唐郊祀錄》十卷》

1
唐太常禮院修撰王涇撰。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貞元中上之。

禮注類·《禮閣新儀》三十卷》

1
唐太常修撰京兆韋公肅撰。錄開元以後禮文損益,至元和十年。其一卷為目錄。按《館閣書目》云卷數雖存,而書不全,又復差互重出。今本不爾,但目錄稍誤。

禮注類·續曲台禮》三十卷》

1
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彥威撰。元和十三年,嘗獻《曲臺新禮》三十卷。至長慶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編錄,下及公卿、士庶昏姻、喪祭之禮,并目錄為三十卷,通前為六十一卷。案此惟續書,而亦無目錄,全書則未之見也。《館閣書目》亦無之。文宗朝,彥威仕為尚書節度使。

禮注類·開元通禮》二百卷》

1
御史中丞洛陽劉溫叟永齡等撰。開寶四年五月,命溫叟及李昉、盧多遜、扈蒙、楊昭儉、賈黃中、和峴、陳諤以《開元禮》重加損益,以成此書。

禮注類·《太常新禮》四十卷》

1
提舉編修賈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禮院浦城吳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禮文故事未經刊修,請擇官參定。至慶歷四年始成。凡《通禮》所存,悉仍其舊。哀其異者,列之為一百二十篇。編修官孫祖德、李宥、張方平、呂公綽、曾公亮、王洙、孫瑜、餘靖、刁約。

禮注類·天聖鹵簿圖記》十卷》

1
林學士常山宋綬公垂撰。始,太祖朝鹵簿以繡易畫,號「繡衣鹵簿」。真宗時,王欽若為《記》二卷,闕於繪事,弗可詳識。綬與馮元、孫奭受詔質正古義,傅以新制,車騎、人物、器服之品,皆繪其首者,名同飾異,亦別出焉。天聖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訂援證,詳洽可稽。

禮注類·《大饗明堂記》二十卷、《紀要》二卷》

1
宰相河汾文彥博寬夫等撰。國朝開創以來,三歲親郊,未嘗躬行大饗之禮。皇祐二年二月,詔以季秋擇日有事於明堂,而罷冬至郊祀。直龍圖閣王洙言,國家每歲大饗,止於南郊寓祭,不合典禮。古者明堂、宗廟、路寢同制,今大慶殿郎路寢也,九月親祀,當於大慶殿行禮。詔用其言。禮成,命彥博及次相宋庠、參預高若訥編修為《記》,上親製序文。已而彥博以簡牘繁多,別為《紀要》。首載聖訓,欲以大慶為明堂禮官之議,適與聖意合云。

禮注類·元豐郊廟奉祀禮文》三十卷》

1
崇文院校書楊完撰。初,元豐元年,詔以郊廟奉祀禮文訛舛,就太常寺置局,命陳襄、李清臣、王存、黃履等詳定,完及何洵直、孫諤檢討。其後,本局乞令原檢討官楊完編類上進,至五年四月書成奏御。

禮注類·閤門儀制》十二卷》

1
學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禮式也。

禮注類·《政和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目錄》五卷》

1
議禮局官知樞密院鄭居中、尚書白時中、慕容彥逢、學士強淵明等撰。首卷祐陵御製序文,次九卷《御筆指揮》,次十卷《御製冠禮》,餘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禮注類·政和五禮撮要》十五卷》

1
紹興中,有范其姓者為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喪祭為一編,刻板學宮,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為漕者有范正國、范寅秩,不知其為誰也。

禮注類·政和冠昏喪祭禮》十五卷》

1
紹熙中,南康黃灝商伯為禮官,請於《政和五禮》內掇取品官、庶人禮摹印頒之郡縣,從之。其實即前十五卷書也。

禮注類·《訓俗書》一卷》

1
許洞洞夫撰。述廟祭、冠笄之禮,而拜掃附於末。謝絳希深、王舉正皆有序跋。洞,淳化三年進士,希深之舅也。

禮注類·孟氏家祭禮》一卷》

1
唐詩侍御史平昌孟銑撰。曰《正祭》、《節詞》、《薦新》、《義例》,凡四篇。

禮注類·徐氏家祭禮》一卷》

1
唐左金吾衛倉曹參軍徐潤撰。

禮注類·鄭氏祠享禮》一卷》

1
唐侍御史鄭正則撰。

禮注類·范氏寢堂時饗禮》一卷》

1
唐涇縣尉南陽范傳式、殿中侍御史傅正修定。

禮注類·賈氏家祭禮》一卷》

1
唐武功縣尉賈頊撰。

禮注類·新定寢祀禮》一卷》

1
不知作者。《中興館閣書目》有此書,云前後有序,題太常博士陳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後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晉江人,及仕本朝。

禮注類·孫氏仲享儀》一卷》

1
檢校左散騎常侍孫日用撰。周顯德中博士,後仕本朝。開寶時作此書。

禮注類·杜氏四時祭享禮》一卷》

1
丞相山陰杜衍世昌撰。

禮注類·韓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1
司徒兼侍中相台韓琦稚圭撰。

禮注類·橫渠張氏祭禮》一卷》

1
張載子厚撰。末有呂大鈞和叔說教條附焉。

禮注類·伊川程氏祭禮》一卷》

1
程頤正叔撰。首載作主式。

禮注類·呂氏家祭禮》一卷》

1
丞相京兆呂大防微仲、正字大臨與叔撰。

禮注類·范氏家祭禮》一卷》

1
范祖禹淳甫撰。

禮注類·溫公書儀》一卷》

1
司馬光撰。前一卷為表章、書啟式,餘則冠昏、喪祭之禮詳焉。

禮注類·居家雜禮》一卷》

1
司馬光撰。

禮注類·呂氏鄉約》一卷、《鄉儀》一卷》

1
呂大鈞和叔撰。

禮注類·高氏送終禮》一卷》

1
禮部侍郎高閌抑崇撰。

禮注類·《四家禮範》五卷》

1
張栻、朱熹所集司馬、程、張、呂氏諸家,而建安劉珙刻於金陵。

禮注類·古今家祭禮》二十卷》

1
朱熹集《通典》、《會要》所載,以及唐、本朝諸家祭禮皆在焉。

禮注類·朱氏家禮》一卷》

1
朱熹撰。

禮注類·十書類編》三卷》

1
不知何人所集。十書者,管子《弟子職》、曹昭《女誡》、韓氏《家祭式》、司馬溫公《居家雜禮》、呂氏《鄉禮》、范氏《義莊規》、高氏《送終禮》、高登《修學門庭》、朱氏《重定鄉約社倉約束》也。雖不專為禮,而禮居多,故附之於此。

禮注類·廟儀》一卷》

1
吏部侍郎趙粹中撰進。專為太祖未正東鄉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趙渙首議,與一時討論本末上之。時淳熙中也。

禮注類·奉常雜錄》一卷、《樂章》一卷》

1
無名氏。雜錄禮寺牲牢、樂舞、祝辭。其《樂章》則祠祭見行用者。

禮注類·服飾變古元錄》三卷》

1
唐翰林學士汝南袁郊之儀撰。郊,宰相滋之子。《唐志》作一卷。

禮注類·古今服飾儀》一卷》

1
題蜀人樊建。紹興癸酉序。

時令類》

1
前史時令之書,皆入「子部農家類」。今案諸書上自國家典禮,下及里閭風俗悉載之,不專農事也。故《中興館閣書目》別為一類,列之「史部」,是矣。今從之。

時令類·夏小正傳》四卷》

1
漢戴德傳,給事中山陰傅崧卿注。此書本在《大戴禮》,鄭康成注《禮運》「夏時」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後人於《大戴禮》鈔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仿《左氏經傳》,列正文其前,而附以《傳》,且為之注。

時令類·《荊楚歲時記》六卷》

1
吏部尚書宗懍撰。記荊楚風物故事。

時令類·《錦帶》一卷》

1
粱元帝撰。比事儷語,若法帖中《章草》、《月儀》之類也。

時令類·玉燭寶典》十二卷》

1
隋著作郎博陵杜台卿少山撰。以《月令》為主,觸類而廣之,博采諸書,旁及時俗,月為一卷,頗號詳洽。開皇中所上。

時令類·金谷園記》一卷》

1
李邕撰。《館閣書目》云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號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選》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階,本傳不載,不知《書目》別何所據?唐世不應有兩李邕也。

時令類·秦中歲時記》一卷》

1
唐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綽別未見,此據《中興書目》云爾。其序曰:「緬思庚子之歲,洊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廣明元年;戊辰,梁開平二年也。又曰:「偶記昔年皇居舊事,絕筆自歎,橫襟出涕。」然則,唐之舊臣國亡之後,傷感疇昔,而為此書也。按朱藏一《紺珠集》、曾端伯《類說》載此書,有杏園探花使、端午扇市、歲除儺公儺母及太和八年無名子詩數事,今皆無之,豈別一書乎?

時令類·咸鎬故事》一卷》

1
唐韋慎微撰。其書與前大同小異,竟不知何人作也。卷末卻有鬼神大者號儺公母一語。案《館閣書目秦中歲時記》一名《咸鎬歲時記》。

時令類·千金月令》三卷》

1
唐孫思邈撰。

時令類·韋氏月錄》一卷》

1
唐右領軍衛兵曹韋行規撰。李翱為之序。

時令類·歲華紀麗》七卷》

1
韓鄂撰。採經、子、史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語間之。

時令類·國朝時令集解》十二卷》

1
左僕射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唐因《禮記》《月令》舊文增損為《禮記》首篇。天寶中改名《時令》。景祐初,始命復《禮記》舊文,其唐之《時令》,別為一篇,遂命禮院修書官丁度、李淑、宋祁、王洙、鄭戩及昌朝,約唐《時令》撰定為《國朝時令》,以便宣讀。蓋自唐以來有明堂讀時令之禮也。及昌朝解相印治郡,五臣者皆已淪沒,乃采經、史諸書及祖宗詔令典式,為之集解而上之。

時令類·歲時雜記》二卷》

1
侍講東萊呂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獻公公著之子,號滎陽公。在歷陽時與子孫講誦,遇節日則休,學者雜記風俗之舊,然後團坐飲酒以為樂,久而成編。承平舊事,猶有考焉。
URN: ctp:ws85385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