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九

《卷三九》[View] [Edit] [History]

1
▲禮儀之節
2
《禮運》: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3
方愨曰:「禮本乎天之道,故先王制禮所以承乎天之道;禮出乎人之情,故先王制禮還以治人之情。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惡莫甚于死,禮之得失遂有死生之道,此其所以為急歟?」
4
臣按:《禮運》此言因言偃問「禮如此乎急」而孔子答之如此,以見禮之為禮,上以承天道、下以治人情,其得失為人生死所系,人而無禮乃不如鼠之有體,此其雖生不如死也。嗚呼,人之所急孰有過于死生哉?禮之所繫如此,其急可知也。
5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以黍加諸燒石之上捭豚擘析豚肉燒食之,污尊掘地為污坎以盛水而淆飲以手掬水而飲,蕢桴摶土塊為鼓椎而土築土為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6
鄭玄曰:「言其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于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
7
臣按:人之生也先有飲食,飲食之初乃禮之所由起也。其初未有釜甑、刀匕以及罍爵、鼓樂之類所食用也,以是而用以致敬鬼神也,亦以是是以彌文之世恆思太古之初,凡有制作恆寓質朴之意于繁文之中,稍存古人制禮之初意。
8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接賓以禮曰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違上行私、小臣竊盜也,刑肅峻急而俗敝敗也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上下之私,禮無列則士不事不脩職也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9
吳澄曰:「別謂剖判之,嫌謂似同而不同者,明謂著察之,微謂可見而難見者。凡祀祭享,皆儐鬼神也。布帛長短以刀裁之曰制,以尺量之曰度。制度不定以禮稽考之,仁義所施輕重不一以禮辨別之。君之執禮以為柄者,決人事于顯,感鬼神于幽,粗而考長短、廣狹之器數,精而別親疏、尊卑之等殺,並須用禮。禮所以治其國之政使不亂,安其君之位使不危也,以下遂言君危政亂之禍。禮可以正天下國家,政不正謂為政不以禮也,政不正之所致有二,一則君位危,二則法無常。君位危則失其尊,高下無忌憚則大臣為奸、小臣為盜,君務嚴刑勝之而上下睽乖,習俗敝壞矣。法無常謂渝其律令,下無遵守,而天秩之儀亦紊其次矣。士之所事者禮也,有國而無禮則士無所服習矣;民之所歸者德也,有刑而無德則民無所懷嚮矣,此疵病之國也。
10
臣按:禮為人君操持之大柄,所以治天下之政,所以安一人之尊,皆由是也。後世人君皆知以政為治,而不知本之禮以為政,失其本矣。雖然,蓋亦日用而不自知耳,向也不知而暗用之,今既知之,盍反其本而明明執之以持世乎?
11
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12
臣按:昔人有言,天下之勢莫患乎上下無以相別而分守無以相安也。若夫主勢一定而君德既孚,天下之民方且遵名守教,相從于畏愛則象之中,甘心於服役事養之際,求其為自安自適之不暇,安有欺背替陵之事哉?故曰禮達而分定,則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好生惡死,人心之所同,然聖人有禮以率天下,能使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大哉,禮乎!其功用之大有如此者。禮教既達,非但其分之定,亦使其心之安也。
13
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義。講信脩睦,尚慈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14
臣按:《禮運》此章上文有曰」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脩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而繼之以此以見禮之為禮,乃聖人治情脩義之本,興利除患之具,人君未有舍此而能為治者也。
15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孔穴也,故惟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16
陳浩曰:「肌膚之總會、筋骸之聯束非不固也,然無禮以維飭之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故必禮以固之也。竇,孔穴之可出入者,由於禮義則通達,不由禮義則窒塞,故以竇譬之。聖人之能達天道、順人情者以其知禮之不可以已也,彼敗國之君、喪家之主、亡身之夫皆先去其禮之故也。」
17
臣按:禮必有義,禮而不合于義則為非禮之禮,故古人言禮必兼義言之,蓋以人之為人,有禮則生,無禮則死,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而其所以為人者其大端在禮之義而已。有此禮義,則外焉而信實以講、和睦以修而與人也誠,內焉而肌膚有所會、筋骸有所束而在己也固,明焉而養生送死,幽焉而郊天享廟,此其大端緒也;上焉而通達天道,下焉而和順人情,此其大竇穴也。是禮也人人由之而不人人知之,唯聖人則知此禮為人大端、為人大竇,雖欲已之而不可以已也,於不可已而已之則國必壞、家必喪、人必亡。
18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張載曰:「人情所安即禮也,故禮所以由義起。」
19
臣按:禮之為禮皆義之所當為者也,義不當為則禮不可行,則是禮之用皆是義之實也。古昔聖人所制之禮皆是合為之事,苟有事焉,考之先王雖未為之禮,然以之協合于義而于義無所悖,則是當為之事也,吾則以義起之而為之節文儀則焉,是亦聖人之所許也。
20
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21
吳澄曰:「大順之應如此,亦無他故而使之然,蓋由古先聖王能修治其禮而達之於禮之義以教天下之人,體實理于心而達之于一身之順,充而為家國天下之順故也。」
22
臣按:《禮運》于篇終論禮之義而至于體信、達順,蓋言禮之極功也。論禮之功用而至于此,蓋不可復加矣,然而反推其本固在于脩禮,而禮之所以脩者則又在乎敬而已矣。
23
《禮器》曰: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24
臣按: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為信,以之為禮之本固矣。若夫義者合宜之謂,理者有條理之謂,苟儀文度數之間、登降上下之際不合于宜而無條理焉,則亦不文矣,此禮所以貴乎有本、有文。無忠信則禮不能立,無義理則禮不可行。
25
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
26
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管仲鏤簋簋有雕鏤之飾朱紘冕系、山節藻棁,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
27
臣按:禮之等不同而各有當然之則,過于豐則踰,降而殺則不及,一惟稱而已矣。是以天子太牢而祭,稱也,則謂之禮;匹士太牢而祭,不稱也,則謂之攘焉。攘者,非其有而取也。管仲之濫,豐而不稱者也;晏平仲之隘,殺而不稱者也。先王之制禮,或稱其內,或稱其外,寡者不可多,多者不可寡,一惟歸之於稱。君子之行禮者,其可不之省察而妄有所去取加損哉?
28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
29
臣按:禮所以防範人心,綱維世變,如綱之有紀然,紀散則綱之目無所維,禮散則人之心無所守。前篇言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者,此也。
30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
31
陳浩曰:「體,人身也。先王經制大備,如人身體之全具矣,若行禮者設施或有不當,亦與不備同也。大者損之、小者益之,揜其顯、著其微,是不當也。」
32
臣按:禮之在天也有自然之節文,其在人也有當然之儀則,故先王制之以為度數亦有一定之理,如人身之有四肢、百體,在上者不可移之下,在外者不可納之內,左不可遷之右,大不可減為小,禮之為禮亦若是而已矣。故曰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謂之不成人。
33
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
34
朱熹曰:「禮儀三百,便是《儀禮》中士冠、諸侯冠、天子冠禮之類,此是大節有三百條,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齊之類,皆是其中小目。」
35
臣按:經禮謂禮之經常者,如冠、昏、喪、祭、朝聘、會同之類;曲禮謂禮之委曲者,如進退、升降、俯仰、揖遜之類。禮雖有三千、三百之多,求其極致一而已矣。一者何?敬是也。入室必由戶,行禮必由敬,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豈有行禮而不由敬者乎?
36
禮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
37
臣按:本謂人心之初,古謂禮制之初。禮之行也必反其本,求之于人心本然之初,不可任情而直行,必修其古、考夫先王制作之始,不可率意而妄為。反思其本,脩舉夫古,則是不忘其初矣。
38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採,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39
臣按:味有五而甘者其自然之味也,色有五而白者其自然之質也。甘則可以受五味之和,白則可以受五色之採,人之有是忠信猶味之甘、色之白也,有是忠信之質而後可以學禮。忠信者何?誠實之理也。人無誠實則虛偽矣,禮其可以虛偽為乎?是以人之欲行禮者必以誠實為主,而人君之任人以行禮亦必用誠實之人也。
40
《郊特牲》曰: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41
朱熹曰:「此蓋秦火之前典籍備具之時之語,固為至論,然非得其數,則其義亦不可得而知矣。況今亡逸之餘,數之存者不能什一,則尤不可以為祝史之事而忽之也。」
42
臣按:禮有數有義,數其事物之粗者,義則其精微之理也。先王盛時,儀文具備,而凡一時掌文書、司贊祝之人莫不知其登降灌奠之節、俎豆牲醴之數,特于禮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有所不知耳。自秦廢禮之後,漢興不能復古,凡三代之儀文、器數一切掃地,所幸者經典尚存,古昔先王制作之義猶見于簡冊之中耳。是以秦以前數易陳而義則難知,漢以後義猶可以討論而數則有不能以盡考者矣。雖然,後有作者之聖能本吾心之敬而酌以先王之義,凡儀文有所闕略一皆以義起之,因時制宜以為一代之禮而不徒事乎政治、刑罰之末,本乎禮以治躬,主乎敬以行禮,而又立為定制以貽子孫,使之世守而不替,其于三代之治殆庶矣乎。
43
《經解》曰: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圜也,故衡誠縣音玄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
44
臣按:《經解》此言則知禮之為禮,非獨以之辨上下、定民志,亦可用之以察人情、審事理。于凡天下之人情、事理,或輕或重、或曲或直,或方而常、或圜而變,一以禮而正之,莫不各因其自然而得其所以然,而格之以當然之道,雖有姦欺詐偽之術,無所施矣。
45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此之謂也。
46
吳澄曰:「隆者其崇重之心,由者其踐行之迹。方猶法也。禮者,敬讓之道也。人皆隆禮、由禮,則凡奉宗廟者皆敬先,入朝廷者皆敬貴,處室家者皆讓父兄,處鄉里者皆讓長老。敬讓之道達于宗廟、朝廷、室家、鄉里,故上為下之所敬讓而居上者不危,不危則安矣;民知君之當敬讓而為民者不亂,不亂則治矣。其安其治皆由禮而然,故曰莫善于禮,記者推言禮之功用而引孔子之言以結之也。」
47
臣按:吳澄之言備矣。
48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
49
臣按:古昔聖王之為治不必拘拘于禁令、刑罰,一惟以禮明之,上而朝廷、外而侯國、下而里閭族黨,莫不制為當行之禮,以明其當行之道,使之知所以慕向而興起也。
50
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51
臣按:《坊記》有曰「禮者因人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先王制為此禮,莫不各有所本,亦莫不各有所用、有以舉之,莫敢廢也。是何也?創業垂統之君燭理既明,涉世既深,所以制為一代之制者,灼知其源之所自來,而逆料其流之所必至,不徒然也為之。後者不推究其本末、輕重,有所更革焉不可也,況又去之乎?禮經壞坊之譬切矣。坊以障水,非一日所能成也。成之甚難而壞之甚易,幸而時之Ш滴匏患也,率意壞之,一旦秋雨時至,壞山陵、衝城郭、蕩廬舍,倉卒欲為之坊,得乎?繼世之君輕去祖宗之禮法者,何以異此。
52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53
臣按:所引《易》文今《易》無之,蓋逸文也。所謂君子慎始一言,誠萬世人君為治之要焉。夫天下之事莫不有所始,其所始也皆起于細微眇末之間,故聖人制禮以為慎始之具。因人有男女之慾而易至於淫辟也,故于其匹配之始而制為昏姻之禮;因人有飲食之欲而易至於爭鬥也,故于其會合之始而制為鄉飲之禮;以至喪祭、朝覲之初,莫不皆為之禮,使不至于恩薄而敗起,則是止邪于未形而使民日遷徙於善、遠離夫罪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矣。苟不于其始而慎之,則其差也始于毫釐之間,而其終也得失成敗之分乃有至于千里之遙焉。嗚呼,君子之作事也其可不慎于始乎?欲慎其始,舍禮不可也,先王所以隆重之有由然矣。
54
《哀公問》: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
55
臣按:民之所由生者,以禮為大,則失此禮民有不得其死者矣。君子以之為尊敬如此,夫豈徒然哉?後世乃以法持世而棄禮,蓋不知其民之所由生者,其大在此也。
56
《仲尼燕居》: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57
吳澄曰:「中者,無過不及制者裁也。子貢見夫子言師、商之過、不及,遂問夫子何以得為過、不及之中,而夫子答以禮也。蓋禮有節,以禮裁制之使中其節,則無過亦無不及矣。先云禮乎者設為問辭,後云禮者設為答辭也。」
58
臣按:理之出于人心,事之行于天下,莫不各有天然自有之正道、當然得宜之定則,然人稟賦各殊而其學力有至有不至,是以事之行者不能一一皆合于人心而中夫天理也。何則?人之生也,剛克者多失之太過,柔克者多失之不及,剛者則過于剛而不足於柔,柔者則過于柔而不足於剛,是以其行事也寬則失于太縱而無制,猛則失于太苛而無恩,或優容于此而操切於彼,或慢令于前而致期于後,不失之有餘則失於不足。是何也?無禮以為之裁制也。用禮以裁制,天下之事如布帛之刀尺、如梓匠之斧斤,相體以為之衣,隨材以制其用,不使其有餘亦不使其不足,既無太過亦無不及。
59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始也合也於眾也。」
60
吳澄曰:「治者使之不亂也,即事之治,即其事而治之以禮也。有其事必有其治之之禮,治國而無禮則其事必亂而不能治,如無目之人,無相者前導旁扶則不能有所往,如黑暗之時、在黑暗之地,無燭以照則不能有所見。無禮則手足皆妄動,故曰無所錯耳目;皆妄聽妄視,故曰無所加進退揖讓,無以裁制而使之中節。別即辨也。策謂講武教戰之謀策,制謂全師克敵之法制。」
61
臣按:《燕居》此章之言可見禮之無乎不在,一日不可以無禮,一事不可以無禮。一言一動、一進一退,與凡天下之大、萬幾之眾,一事之行皆必有所以治之者,所以治之者何?禮而已矣。唐虞三代之君率本此禮以為治,後世人主生死乎節文、儀則之中,而不自知其皆聖人所制之禮,一惟以事視之,殊不知事之所以中節者即禮之所以為禮也。古人創之于前,祖宗述之于後,凡吾今日之所餔啜者皆古人之糟粕,所衣被者皆祖宗之餘裔,若瞽而無相助之人與冥行於昏暗之夜,然而未至于亡者,有此禮以為之治也。然則有志于三代之治者,可不以禮而為之本乎?
62
《坊記》: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為節文,以為民坊者也。」
63
臣按:《坊記》此章上文有曰「君子之道譬則坊與防同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之坊民猶踰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而繼之以此。坊之義見前《經解》中,所謂君子之道即禮也,國之有禮猶水之有坊,坊以止水因水之勢,禮以坊民因民之情。民之情莫不好富而惡貧、好貴而惡賤,富與貴者必驕,驕必至于為亂,貧與賤者必約,約必至于為盜,此聖人既以禮為之大坊,節其過不及之情,俾其歸于中正之德。化不可入者有刑之法以坊之,使其有所忌憚而不至于淫;心無窮已者有命之理以坊之,使其知所分限而不極其欲。所以然者,無非因人之情而為節文之禮也。
64
《喪服四制》:凡禮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
65
陳浩曰:「體天地以定尊卑,法四時以為往來,則陰陽以殊吉凶,順人情以為隆殺,先王制禮皆本於此,不獨喪禮為然。」
66
臣按:先王制禮,其大體雖曰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而其大歸則在於順人情也。
67
以上論禮儀之節
URN: ctp:ws87954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