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九別集類下

《卷十九別集類下》[View] [Edit] [History]

別集類下》

別集類下·《神宗皇帝御集》二百卷》

1
右本朝神宗皇帝撰,章等纂。紹聖初,以元中所集止九百四十三道,命再加編次。至元符中,書成上之。比元所編,增多八千七百三十道,分《文辭》、《政事》、《邊機》三門。言者仍以元之臣以邊機不宜洩露,掩沒先帝盛美,於是彳扁以賜群臣云。

別集類下·《范魯公集》三十卷》

1
右皇朝范質文素,大名人。後唐長興中舉進士。時和凝典貢舉,覽質程文,器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即以其數處質,舉子謂之「傳衣缽」。晉天福中,為翰林學士。周廣順初拜相。太祖受禪,加兼侍中。乾德二年,始罷為太子太傅。卒,年五十四。將終,戒其子勿請謚,勿刻墓碑。質力學強記,好聚書。既登朝,猶手不釋卷。《國史》載其《示從子詩》、《家書自序》、《薦呂餘慶趙普表》三篇。

別集類下·《趙韓王集》三卷》

1
右皇朝趙普則平,薊州人,其父遷洛陽,占籍焉。乾德中,代范質為平章事,太平興國六年及端拱初,三入相。薨,封真定王,謚忠獻,卒年七十一。普初無學術,太宗勉之,晚年頗該博。

別集類下·《柳仲塗集》一卷》

1
右皇朝柳開仲塗,大名人。開寶六年進士。太平興國中,上書原備邊用,換崇儀使,知寧邊軍。徙全、桂二州,貶復州團練副使。居久之,復官。歷環、邠曹、邢、代忻、滄七州。咸平四年,終如京使。開幼奇警有膽氣,學必宗經。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紹先。既而易今名字,自以為能開聖學之塵也。集乃門人張景所編。歐公嘗推本朝古文自仲塵始。

別集類下·《胡周父文集》十卷》

1
右皇朝胡旦周父,渤海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知海州,上《河平頌》。先是,盧多遜、趙普罷,《頌》有「逆遜投荒,姦普屏外」之語,太宗怒,貶商州團練副使。上《平燕八議》,召復官,再遷知制誥。翟馬周上封事,斥時政,語連旦,謫防州團練副使。復召知制誥。草王繼恩制,詞溢美,流潯州。景德初,以目病致仕,終秘書監。為人雋辨強敏,少有大志,力學以贍博聞。雍熙、淳化間奏御之文,為時推賞。晚節黷貨,多干擾州縣,持吏短長,時論薄之。

別集類下·《寇忠愍詩》三卷》

1
右皇朝寇準字平叔。華州人。太平興國中登進士科。淳化五年,參知政事,定策立真宗為皇太子。景德元年,拜平章事。契丹入寇,決親征之策。凡三入相。真宗不豫,皇後預政,準白上,請太子監國,因令楊億草制,且進億以代丁謂。詰朝,準被酒漏言,累貶雷州司戶,徙衡州司馬,卒。仁宗時,贈中書令,謚忠愍,嘗封萊國公。初,篤學喜屬文,尤長詩什,多得警句。在相位,論議忠直,不顧身謀。仇邪媒孽,既以謫死,或又謗之雲:「在相位時,與張齊賢相傾,朱能為天書降乾,淮知而不言。」曾子固明其不然,曰:「審如是,丁謂指鬚,固足以悅之。」司馬溫公《訓儉文》亦言其奢侈,子孫丐于海上。然以史考之,萊公蓋無子也。集有范雍敘,共二百四十首。「野水無人渡」及《江南春》二首,皆在獨「到海只十里」之詩已亡其全篇矣。

別集類下·《張師黯集》五十卷》

1
右皇朝張洎師黯,滁州人。仕李煜,知制誥、中書舍人。歸朝為史館修撰、翰林學士。淳化中,參知政事。至道二年,卒。洎風神灑落,文辭清麗,通釋氏學。然性險陂而諂附。集有吳淑序,其子安期所編。咸平五年上之。

別集類下·《王元之小畜集》三十卷》

1
右皇朝王禹字元之,鉅野人。家微賤,九歲能為歌詩,畢士安見而異之。及長,善屬文。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端拱初,試文,擢左司諫、知制誥,判大理寺。辨徐鉉罪,忤上旨,貶商州團練副使。久之,復召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孝章皇后崩,梓宮遷主第,禹謂后嘗母儀天下,當用舊典。以謗訕,左遷知滁州。真宗即位,復召掌制誥,修《太宗實錄》,坐語涉輕誣,出知黃州,從蘄州,卒,年四十八。元之詞學敏贍,獨步一時,鋒銳氣厲,極談世事,臧否人物,以直道自任,故屢被擯斥。喜稱獎後進,當世名士,多出於門下。集自為序。

別集類下·《宋文安集》一百卷》

1
右皇朝宋白素臣,開封人。年十二,善屬文。建隆二年進士,調嘉州玉津令。從太宗平晉,獻《頌》,上嘉之,累擢翰林學士。祥符中卒,謚文安。白之文頗浮麗,而理致或不工。典貢舉,取王禹、田錫、胡旦,時稱得人。

別集類下·《晁文元道院別集》十五卷,《法藏碎金發》十卷,《耄智餘書》三卷,《昭德新編》三卷,《理樞》一卷右》

1
五世祖文元公也。諱某,字明遠,澶州人。自父始徙家彭門。幼從王禹學,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至道末,擢右正言、直史館、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加承旨,眷禮優厚。天禧中,祈解近職,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居六年,請老,以太子少保致仕,終少傅,年八十四。文元,謚也。《國史》云:公樂易淳固,守道甚篤,雖貴勢無所摧屈。嘗言歷官臨事,未嘗挾情害人以售進,保全護固,如免膚之傷。真宗數稱其長者。楊億謂其所作書命,得代言之體。李獻臣亦言公服膺墳典,耆年不倦。少遇異人,指導心要,不喜術數之說。疑文滯義,須質正而後已。文章典贍,書法端楷,時輩推重。自唐以來,世掌誥命者,唯楊於陵及見其子,而晁氏繼之。延譽後進,其門人如宋宣獻、晏元憲、李邯鄲,皆為世顯人。集皆有自序及李遵勖後序。自經兵亂,六世圖書,焚棄無孑遺。《法藏碎金》世傳最廣,先得之於趙郡蘇符,《昭德新編》則得之於丹凌李燾,《道院別集》則得之於知閬州王輔,《耄智餘書》則得之於眉山程敦厚,《理樞》則得之於《澠池集》中。

別集類下·《晁文元道院集要》三卷》

1
右皇朝王古編。其序云:「文元晁公,博觀內書,不徒力行,復勤於撰述,以開導後學。其書曰《道院別集》,曰《自擇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隨因記述》,曰《耄智餘書》。余嘗彳扁閱之,以為名理之妙,雖白樂天不迨也。輒刪去重衣復,總集精粹,以便觀覽」云。古,元中侍從。

別集類下·《楊文公刀筆集》十卷》

1
右皇朝楊億大年,建州人。祖文逸嘗夢一羽人,自稱懷玉山人,覺而億生,白毛被體,其長盈尺,踰月始墮。雍熙初,以才名聞,年纔十一。召至闕下,面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宰臣相等賀得神童。淳化中,奏《二京賦》,命試禁林,賜進士第。久之,直集賢院。修《永熙實錄》,獨成五十六卷。真宗即位,累擢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祥符中,母病楊翟,謁告,不待報,歸省。俄自以病丐解官,以太常少卿分司。病愈,起知汝州,復為學士。卒,年四十七。天性穎悟,自幼迄終,不離翰墨。為文敏速,對客談笑,揮毫無滯。博聞強記,於歷代典章制度,尤所該洽,時多取正。樂道人善,後進翕然宗之。然評品人物,黑白太明,姦邪疾惡之,故屢被讒毀。真宗愛其材,特保持之,僅免焉。景中,王晦叔上其為寇相請皇太子親政疏草,仁宗嘉嘆,特贈禮部尚書,謚曰文。《刀筆集》有陳詁序,凡三百六十三首。

別集類下·《張乖崖集》十卷》

1
右皇朝張詠復之,濮州人。太平興國中進士。累擢至樞密直學士、御史中丞、禮部尚書,卒年七十。少好擊劍,兼通術數,為文尚氣,不事飾,自號乖崖。公知益州,恩威並著,至今人畏愛之。錢易所撰墓誌、李畋所纂語錄附於後。

別集類下·《陳文惠愚丘集》二卷,《湖陽編》一卷》

1
右皇朝陳堯佐希元,閬州人。端拱初進士,累遷三司副使,修《永定實錄》,擢知制誥,曆韶、廬、壽、洛、并、同、雍、鄭八州。景四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以太子太師致仕。年八十二卒。號知餘子,謚文惠。堯佐屬辭尚古,不牽世用,喜為二韻詩,辭調清警可雋味。集皆自有序。

別集類下·《田表聖咸平集》五十卷》

1
右皇朝田錫表聖,其先京兆人,唐末徙於蜀。國初,與胡旦、何士宗齊名。
2
中興國三年進士第。歷相臺、桐廬、淮陽、海陵四郡守,知制誥,終於諫議大夫。
3
范仲淹、司馬光讀其書,皆稱其直諒,蘇軾亦以比賈誼云。

別集類下·《李仲方集》二十卷》

1
右皇朝李維,字仲方。雍熙二年進士。景德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為翰林學士承旨。年七十一。維以文學進,至老手不釋卷,能詩嗜酒,嘗謂人曰:
2
「人生詩酒足,則尚何營哉!」

別集類下·《民士編一》十九卷》

1
右皇朝陳充撰。充,成都人。雍熙中,擢甲科,仕至刑部郎中。知祥符六年貢舉,卒年七十。詞學典贍,性曠達,善談謔,澹於榮利,自號中庸子。「民士」云者,蓋其未仕已仕前後所著文也。嘗以唐牛僧孺《善惡無餘論》為害教,著書反之,《國史》稱焉。今集載其論兩篇。

別集類下·《孫漢公集》三十卷》

1
右皇朝孫何漢公,蔡州人。淳化三年應進士,殿省俱中第一。四遷起居舍人、知制誥。性卞急,嘗任京西東、兩浙轉運副使。頗事苛察。幼篤學嗜古,為文宗經義,與丁謂同為王元之所稱,時謂之「孫、丁」。集有丁謂序。

別集類下·《丁晉公集》四卷》

1
右皇朝丁謂公言,初字謂之,蘇州人。淳化三年進士。累遷知制誥,出知鄆州、亳州、州。天禧四年,拜平章事。俄以戶部罷。未幾復相,封晉國公。乾興中,坐擅改永定陵,貶崖州司戶,更赦徙道州。明道末,以秘書監召還,卒於光州。幼聰敏,書經目輒記不忘,善為古文章,尤工詩什。心僉巧險言皮世,世鮮其儔。大中祥符初,上欲封禪,未堅決,謂因言「大計有餘」,議遂定。當時所奏祥瑞事,皆謂及王欽若附會成之。性喜圖畫、博弈及音律。集皆詩也。吳人自陸宣公後,至謂始相本朝,熙寧以來,議者莫不指謂為姦邪之首,自王安石用事,則稱其賢智云。王安石之大概亦從可知矣。

別集類下·《鮮於伯圭集》一卷》

1
右皇朝鮮於瑰字伯圭,閬中人。文章為一時之冠。累舉不第,嘗作《揠愁詞》,時人稱之。李宗諤贈詩云:「漢殿無人薦揚子,滿朝空誦《揠愁詞》。」後與宗諤同年登科,名列第四。趙普判秦州,辟為觀察推官,卒。

別集類下·《劉中山刀筆》二卷,《淝川集》四卷右皇朝劉筠子儀,大名人。咸平元年進士,三遷右正言、直史館,以司諫知制誥,出知鄧、陳兩州,召入翰林為學士。嘗草丁謂、李迪罷相制,既而又命草制,復留下謂,筠不奉詔,遂出知盧州。再召為學士,月餘以知潁州,一召入翰林,加承旨。未幾,進戶部、龍圖閣學士,再知盧州。為人不茍合,學問宏博,文章以理為主,辭尚糸致密,尤工篇詠,能侔揣狀,音調淒麗。自景德以來,與楊億以文章齊名,號為「楊、劉」,天下宗之。《刀筆集》并《淝川集》,有黃鑒序。》

別集類下·《張晦之集》二十卷》

1
右皇朝張景,字晦之。師事柳開,學為古文,名震一時。卒官至廷評,年四十九。集有文百九十三首。禹所編,並為之序。

別集類下·《種明逸集》六卷》

1
右皇朝種放字明逸,長安人。隱終南之豹林谷。咸平中,遣使召赴闕,授左司諫,累遷諫議大夫、給事中。祥符八年,終工部侍郎。放通經史,七歲能屬文。不喜釋氏,常裂佛書以製帷帳。著《嗣禹說》。在朝有所啟奏,時無知者,楊億譏其循默,真宗乃出其《議》十三篇,以示輔臣。晚年頗縱酒,盛輿服。王嗣宗知京兆,嘗條上其不法,詔問狀。不娶,無子。集乃姪孫說所編,范巽為之序。卷首載真宗詔書及御製詩十首。

別集類下·《晏元憲臨川集》三十卷,《紫微集》一卷》

1
皇朝晏殊同叔,臨川人。景德二年,張知白薦,得賜同進士出身,再試文,擢秘書正字,為王府記室,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寶元三年,拜平章事。四年,坐事,罷知潁川。歷陳、許、雍洛,以疾歸,侍經席,卒。性剛峻,幼孤篤學,為文溫純應用,尤長於詩,抒情寓物,辭多曠達。當世賢士,如範文正、歐陽文忠皆出其門;女適富鄭公、楊察,世稱其知人。集有兩本,一本自作序。

別集類下·《範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

1
右皇朝范仲淹希文,其先邠人。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正。為學明經術,慕古人事業,慨然有康濟之志,作文章尤以傳道為任。事母至孝。姑蘇之范,皆疏屬,置義莊以給之。天下想聞其風采,賢士大夫以不獲登門為恥。獨梅堯臣嘗著《碧》以議詆之云。

別集類下·《李復古集》一百卷》

1
右皇朝李迪復古,濮州人。少從柳開學,為古文。開嘗謂其門人張景、高弁曰:「此公輔器也。」景初,應進士,擢居第一。累遷翰林學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致仕,謚文定。

別集類下·《孫文懿集》三十卷》

1
右皇朝孫蘋字夢得,眉山人。六世祖長孺喜藏書,貯以樓,蜀人號「書樓孫家」。天聖中進士甲科,累遷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後參知政事。謚文懿。

別集類下·《姚鉉文集》二十卷》

1
右皇朝鉉字寶臣,盧州合淝人。中進士甲科。文辭敏麗。淳化中,直史館,應制賦《賞花釣魚詩》,特被嘉賞,翌日,命中使就第賜白金褒獎之。累遷兩浙轉運使。鉉雋爽尚氣,薛映知杭州,與之不協,中以危法,除其名。卒,年五十三。

別集類下·《夏文莊集》一百卷》

1
右皇朝夏竦子喬,江州德安人。以父死事補官。舉賢良,除光祿丞。累擢知制誥。仁宗屢欲相之,為言者所攻而寢。初封英國公,後改封鄭,謚文莊,貴顯凡四十年。天資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歷之書,無所不通。善為文章,尤長偶儷之語,朝廷大典策,屢以屬之。為詩巧麗,皆「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之類。其集夏伯孫編次,有宋次道序。

別集類下·《緹巾集》二十卷》

1
右皇朝宋庠公序,開封雍正人。天聖中,擢進士第一。入翰林為學士。皇元年,拜相。嘉中,復為樞密使,封莒國公,以司空致仕。初名郊,字伯庠,御史言其姓符國號,名應郊天,乃改今名。遺命子孫,不得以其文集流傳。

別集類下·《宋景文集》一百五十卷》

1
右皇朝宋祁子京。與其兄郊同舉進士,奏名第一,章獻以為弟不可先兄,乃擢庠第一,而以祁為第十。當是時,兄弟俱以辭賦妙天下,號「大小宋」。累遷知制誥,除翰林學士承旨。以文章擅名一時,終不至大用,眾頗惜之。張方平為之請,謚景文。通小學,故其文多奇字。蘇子瞻嘗謂其淵源皆有考,奇或難句,世以為知言。集有《出麾小集》、《西川猥槁》之類,合而為一。

別集類下·《田公金巖集》兩卷》

1
右皇朝田況,字元均。嘗登學究進士賢良科,終尚書左丞。嘗知成都,聽斷之明,以比張乖崖。

別集類下·《何聖從盧江文集》二十卷,《刀筆》五卷,《奏議》二十卷》

1
右皇朝何郯聖從,成都人。仁宗朝為御史、諫官,擢天章閣待制。熙寧中,以尚書右丞致仕。歷漢、梓、永興、河南四帥守。天資好學,殆廢寢食。為詩章簡重淳淡,有孟東野之風。其仕臺諫時,知無不言,頗有直聲。鮮于子駿嘗志其墓。集有李邦直序。

別集類下·《富文忠子集》六卷,《奏議》十二卷》

1
右皇朝富弼彥國,河南人。天聖八年中制科。至和二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豐中卒,年八十,謚文忠。其為文章辨而不華,質而不俚。晁以道為之序,其略曰:人孰不仰公使虜之功?上乃拜樞密副使,而公力辭。至和之末,請立皇嗣之功,人或未聞。公於褒進司徒則一命而不避。公每聞人語及北事,便變色若不欲聞者。至青州救災之功,平居喜為人道之。石介嘗以夔、契方公矣,而嚴事王沂公。薦士後至將相者多矣,而最善劉。數事皆世所罕知者。又曰:公於仁宗時言猶雨露也,英宗時言猶海潮也,神宗時言猶鳳嗚也。

別集類下·《徂徠集》二十卷》

1
右皇朝石介守道,競州奉符人。天聖八年登進士第,遷直集賢院。篤學有大志,嘗謂「時無不可為,不在其全,則行其言,雖獲禍,至死不悔。」其為文章,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時,無所忌諱。作《慶歷聖德詩》,分別邪正,專斥夏竦。其後守道死,竦因誣以北走契丹,請剖棺驗視云。

別集類下·《滄浪集》十五卷》

1
右皇朝蘇舜欽子美,易簡之孫,杜祁公衍之胥也。景中進士,累遷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坐用故紙錢會客,除名。慷慨有大志,好古,工文章。及廢,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發其憤懣於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又善草書,酣醉落筆,爭為人所傳玩。集歐公為之序。

別集類下·《梅聖俞宛陵集》六十卷》

1
右皇朝梅堯臣聖俞,宛陵人。少以蔭補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幼習為詩,出語已驚人。既長,學《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然最樂為詩。歐陽永叔與之友善,其意如韓愈之待郊、島云。

別集類下·《尹師魯集》二十卷》

1
右皇朝尹洙師魯,河南人。天聖中進士,以薦為館閣校勘,累遷右司諫、知渭州兼鎮涇源路經略公事。爭城永洛事,為董士廉所訟,遣御史就鞫,不能得其罪,猶貶均州監酒。師魯內剛而外和,與人言必極辯其是非,如前世治亂沿革之變,靡不該博,人有疑不能通,為指畫講說,皆釋然自得。尤長於《春秋》。文章自唐末卑弱,本朝柳開始為古文,天聖初,與穆修大振起之。

別集類下·《歐陽文忠公集》八十卷,《諫垣集》八卷》

1
右皇朝歐陽修永叔,吉州人。累遷知制誥。夏竦以永叔黨於杜、韓、范、富,因以外甥張氏事污之,下開封府治之,無狀,坐用張氏奩中物市田,出知滁州。召入修《唐書》,為翰林學士。未幾,參知政事。蔣之奇言其帷箔事,連其子婦吳氏,詔詰之奇,辭窮,坐貶。年六十,乞致仕。卒,謚文忠。博極群書,好學不倦,尤以獎進天下士為己任,延譽慰藉,極其力而後已。於經術,治其大指,不求異於諸儒。與尹洙皆為古學,遂為天下宗匠。蘇明允以其文辭令雍容似李翱,切近適當似陸贄,而其才亦似過此兩人。至其作《唐書》、《五代史》,不愧班固、劉向也。獨議濮邸事,議者不以為是。有蘇子瞻序。

別集類下·《劉公是集》七十五卷》

1
右皇朝劉敞原父,袁州人。慶歷中舉進士,廷試第一。累遷知制誥,出知永興。為人明白俊偉,自《六經》、百氏,下至傳記,無所不通。為文章尤敏贍,好摹仿古語句度。在西掖時嘗食頃草九制,各得其體。英宗嘗語及原父,韓魏公對以有文學,歐陽公曰:「其文章未佳,特博學可稱耳。」

別集類下·《孫明復睢陽小集》十卷》

1
右皇朝孫復明復,晉州人。居泰山,深於《春秋》。自石介以次,皆師事之。年四十未娶,李丞相迪以其弟之子妻之。慶歷中,范文正公、富鄭公言之於朝,除國子監直講。嘗對邇英閣說詩,上欲以為侍講,楊安國沮之而寢。

別集類下·《蔡君謨集》十七卷》

1
右皇朝蔡襄君謨,興化人。天聖中舉進士。在慶歷四諫官選中,權三司使。嘗知福、泉、杭三州。文章清遒粹美,工書,為本朝第一。

別集類下·《鄭毅夫鄖溪集》五十卷》

1
右皇朝鄭獬毅夫,安州人。少俊異,為詩賦有聲,廷試第一。累遷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王安石不悅之乘宰相在告,除獬知杭州。為文有豪氣,峭整無長語。與滕達道少相善,並嗜酒,落魄無檢操,人目之為「滕屠鄭沽」云。

別集類下·《曾子固元豐類稿》五十卷》

1
右皇朝曾鞏子固,南豐人。元豐中為中書舍人,卒。子固師事歐陽永叔,早以文章名天下。壯年,其文鷙奔放,雄渾瑰瑋。其自負要似劉向,藐視韓愈以下也。晚年,始在掖垣,屬新官制,方除目填委,占紙肆書,初若不經意,及屬草授吏,所以本法意、原職守、為之訓敕者,人人不同,贍裕雅重,自成一家。歐公門下士,多為世顯人,議者獨以子固為得其傳,猶學浮屠者所謂嫡嗣云。

別集類下·《曾子開曲阜集》四十卷,《奏議》十二卷,《西掖集》二卷,《內制》》

1
五十卷,《外制》三十卷
2
右皇朝曾肇子開,子固之弟也。登進士第。元中,為中書舍人。元符末,再入西掖,遂為翰林學士。前後歷陳、潁、宋、泰、海、和、金、陵、真、定九郡帥守。坐兄子宣貶,亦以散官汀州安置。崇寧末,移台州,居京口而終。封曲阜侯。

別集類下·《蘇明允嘉集》十五卷》

1
右皇朝蘇洵明允,眉山人。至和中,歐陽永叔得明允書二十二篇,大愛其文辭,以為賈誼、劉向不過也。以書獻,除校書郎。與姚子張同編《太常因革禮》百卷,書方成而卒。治平史臣謂永叔所獻明允之文甚美,然大抵兵謀權利機變之言也。

別集類下·《蘇子瞻東坡前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

1
十卷,《外制》三卷,《和陶集》四卷,《應詔集》十卷
2
右皇朝蘇軾子瞻,洵之長子也。軾生十年,其母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中,歐陽永叔考試禮部進士,梅聖俞與其事,得其《論刑賞》以示,永叔至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乃之第二等。後以書謝,永叔見之,語客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又以直言薦之,答策入上等。英宗在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不可。知湖州,以表謝上,言事者摘其語以為謗,遣官逮赴御史臺。初,子瞻當王安石紛更法度之際,見其事不便於民,則賦詩以諷焉。言者從而擠陷,欲置之死。神宗薄其過,謫置黃州。溫公相哲宗,累擢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承旨。紹聖中,坐草謫呂惠卿制,直書其罪,誣以訕謗,安置惠州,徙昌化。元符中,北還,卒於常州。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謫黃州,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平生遇事所為詩、騷、銘、記、書、檄,論撰率皆過人。晚喜陶淵明詩,和之幾彳扁。為人英辨奇偉,於書無所不通。所作文章才落筆,四海已皆傳誦,下至閭閻田里,外至夷狄,莫不知名。門下賓客,亦皆一世豪傑:其盛本朝所未有也。立朝知無不為,世稱其忠義,嘗自比范滂、孔融,議者不以為過。在黃州日,自號東坡居士,世因不呼其名,止目之為東坡云。

別集類下·《蘇子由欒城集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應詔集》二十卷》

1
右皇朝蘇轍子由,洵之次子也。年十九中進士第。二十二舉直言,因所問極言得失,策入,或欲黜之,仁宗不許,擢商州推官。以兄得罪從坐,謫筠州監酒。宣仁臨朝,相溫公,擢中書舍人,代子瞻為翰林學士。未幾,拜尚書左丞。紹聖初,責置雷州,後北遠。凡居雷、循七年,居許十六年,杜門理舊學,於是《詩》、《春秋傳》、《老子解》、《古史》書皆成,自謂得聖賢遺意。

別集類下·《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

1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撫州臨川人。慶歷二年進士。累除知制誥。神宗在藩邸見其文,異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三年,拜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罷。明年,再入相。九年,罷。卒年六十六,謚文公。其胥蔡卞謂自先王澤竭,士習卑陋,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奮乎百世之下,追堯、舜三代,通乎晝夜陰陽所不能測而入於神,著《雜說》數十萬言,其言與孟軻相上下。晚以所學考字畫奇耦橫直,深造天地陰陽造化之理,著《字說》,包括萬象,與《易》相表裏。崇寧初,卞之兄京秉政,詔配祀文宣王廟。近時議者謂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貽禍社稷,實出於安石云。

別集類下·《華陽集》一百卷》

1
右皇朝王字禹玉,其先成都人,故號「華陽」,後居開封。少好學,日誦數千言。及長,博通群書。慶歷二年,廷試第二。嘉初,入翰林,至熙寧三年,始參大政,凡為學士者十五年。後拜相。薨,年六十七。謚文恭。

別集類下·《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八十卷》

1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陜州夏縣人。初,以父蔭入官,年二十,舉進士甲科。故相龎籍薦除館閣校理。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後除樞密副使,力辭而去。元初,拜門下侍郎,繼遷尚書左僕射,卒年六十八,謚文正。好學如飢之嗜食,於學無所不通,音樂律呂天文歷數,皆極其妙,晚節尤好《禮》。其文如金玉穀帛藥石也,必有適於用,無益之文,未嘗一語及之。集乃公自編次。公薨,子康又沒,晁以道得而藏之。中更禁錮,迨至渡江,幸不失墜,後以授謝克家,劉嶠得而刻版上之。今光州有集本。

別集類下·《張少愚白集》三十卷》

1
右皇朝張俞少愚。幼通悟,於書無不該貫。朝遷嘗以校書郎召,表乞授其父。隱於岷山之白溪,凡六被徵召,皆不起。為文有西漢風,嘗賦《洛陽懷古》,蘇子美見而嘆曰:「優游感諷,意不可盡,吾不能也。」

別集類下·《晁氏新城集》十卷》

1
右皇朝族祖新城府君也。公諱某,字君成。早登進士第,為杭州新城令,以沒。蘇子瞻嘗稱其詩清厚靜深,而每篇輒出新意奇語。

別集類下·《文與可丹淵集》四十卷》

1
右皇朝文同與可,蜀人。進士高第。以文學名,操韻高潔,畫筆尤妙。仕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元豐初,出守吳興,至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逝。

別集類下·《元氏集》三卷》

1
右皇朝元絳厚之,杭州人。鎖廳中進士第,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立朝無特操。晚入翰林,諂事王安石及其子弟,時論鄙之。工文辭,為流輩所推許。卒,年七十六。謚章簡。

別集類下·《蒲左丞集》十卷》

1
右皇朝蒲宗孟傳正,閬州新井人。皇五年進士。曾公亮薦除館職。神宗謂宰相曰:「宗孟有史才。」乃同修《國史》。入為翰林學士,除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六。為人酷暴奢侈。蘇子瞻嘗規之云:「一曰慈,二曰儉。」世以為中其膏肓之疾。

別集類下·《趙懿簡集》三十卷》

1
右皇朝趙瞻大觀,人。少善為古文。慶歷五年,登進士第。治平中,為侍御史,論濮邸事及貶。元中,終於同知樞密院。謚懿簡。學《春秋》,著書十卷,其他文不皆奇也。

別集類下·《鮮于諫議集》三卷》

1
右皇朝鮮于人先子駿,閬中人。景中登進士乙科。神宗初上書,上愛其文,以為不減王陶。元中,仕至諫議大夫。人先治經術有法,論者多出新意,晚年為詩與楚詞尤精,世以為有屈、宋風。族侄之武編次,有序。

別集類下·《楊元素集》四十卷》

1
右皇朝楊繪元素,漢州綿竹人。幼警敏,讀書一過輒誦,至老不忘。皇初,擢進士第二人。累擢翰林學士。沈存中為三司使,暴其所薦王永年事,因貶官。終於天章閣待制、知杭州。嘗居無為山,號無為子。為文立就。

別集類下·《李誠之集》三卷》

1
右皇朝李師中誠之。中進士科。仁宗朝,權廣南轉運使,終天章閣待制。唐子方貶春州,誠之嘗有詩送行,盛傳一時。

別集類下·《伊川集》二十卷》

1
右皇朝程頤正叔,向之子也。少與其兄顥,從汝南周敦實為學。元初,司馬溫公薦於朝,自布衣擢崇政殿說書。未幾,罷。紹聖中,嘗謫涪陵專務。談經明道,深斥辭章之學,從其游者,多知名於世。

別集類下·《張橫渠崇文集》十卷》

1
右皇朝張載字厚之,京師人。後居鳳翔之橫渠鎮,學者稱曰橫渠先生。呂晦叔薦之於朝,命校書崇文。未幾,紹按獄浙東,既歸,卒。

別集類下·《餘氏至言》十八篇》

1
右皇朝餘安行字仲勉,鄱陽人。少受知於彭汝礪。年八十餘者此書,自謂有得於《中庸》也。東南學者多。

別集類下·《孫賢良進卷》十卷》

1
右皇朝孫洙巨源,廣陵人。歐陽永叔舉洙賢良,上策論五十篇,極論時事。元豐中,直學士院,奉詔作《靈津廟碑》。上稱洙學術行誼,且大用之,暴得風緩而卒。或云上欲復大理獄,洙對合旨,由是驟進。

別集類下·《錢賢良進卷》十卷》

1
右皇朝錢公輔君倚,武進人。從胡瑗學。昭陵末,知制誥。

別集類下·《呂晉伯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

1
右皇朝呂大忠晉伯,藍田人,汲公之兄。皇中進士,除檢討樞密院吏房文字,為河北轉運判官。累遷寶文閣直學士,三帥秦鳳。晉伯博極群書,為文尚理致,有益於用,章奏皆親為文。

別集類下·《呂汲公文錄》二十卷,《文錄掇遺》一卷》

1
右皇朝呂大防微仲,京兆藍田人。皇初,中進士第。哲宗即位,召知制誥,翰林學士,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紹聖初,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未踰嶺,卒。大防既拜,相常分其俸之半以錄書,故所藏甚富。其在翰林,書命典麗,議者謂在元絳之上云。

別集類下·《呂和叔誠德集》三十卷》

1
右皇朝呂大鈞和叔。嘉二年,中進士第。大防仲弟也。終於宣義郎、延路漕司屬官。師張厚之。贍學博文,無所不該,其文章非義理不發。

別集類下·《呂與叔玉溪集》二十五卷,《玉溪別集》一十卷》

1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汲公季弟也。登進士第。嘗歷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從程正叔、張厚之學。通《六經》,尤精於《禮》,解《中庸》、《大學》等篇行於世。嘗賦詩云:「學如元凱方成癖,辭類相如始近俳。獨倚聖門無一事,願同回也得心齋。」正叔可之。

別集類下·《范子功集》五十卷》

1
右皇朝范百祿子功,鎮之姪也。終於中書侍郎。

別集類下·《張浮休畫墁集》一百卷,《奏議》十卷》

1
右皇朝張舜民芸叟,邠州人。慶歷中,范仲淹帥邠,見其文,異之。用溫公薦為諫官,仕至吏部侍郎。後羈置房陵。政和中卒。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於詩。晚年為樂府百餘篇,自序稱「年踰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後,必有知音者」云。自號浮休先生。唐張稱浮休子蕓叟蓋襲之。

別集類下·《黃魯直豫章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

1
右皇朝黃庭堅魯直。幼警悟,讀書五行俱下,數過輒憶。蘇子瞻嘗見其詩於孫莘老家,歎絕,以為世久無此作矣,因以詩往來。會子瞻以詩得罪,亦罰金。
2
元中,為校書郎。先是,秦少游、晁無咎、張文潛皆以文學游蘇氏之門,至是同入館,世號「四學士」。魯直之詩尤奇,世又謂之「蘇、黃」云。紹聖初,責置戎州,至徽宗即位,召還。嘗因嘲謔忤趙正夫,及正夫為相,諭部使者以風旨,摘所作《承天院塔記》中語,以為幸災謗國,遂除名,編隸宜州以死,崇寧四年也。

別集類下·《晁無咎雞肋編》七十卷》

1
右皇朝族父吏部公也。公諱補,字無咎。幼豪邁,英爽不群。七歲能屬文,日誦千言。王安石名重天下,慎許可,一見大奇之。在杭州,作文曰《七述》,敘杭州之山川人物之盛麗。時蘇子瞻ヘ杭州,亦欲有所賦,見其所作,嘆曰:「吾可以閣筆矣。」子瞻以文章名一時,稱其博辨俊偉,於文無所不能,屈輩行與之交,由此聲名藉甚。舉進士,禮部別試第一,而考官謂其文辭近世未有,遂以進御。神宗曰:「是深於經,可革浮薄。」元中,除校書郎。紹聖初,落職監信州酒,後知泗州,終於官,大觀四年也。張耒嘗言無咎「於文章蓋天性,讀書不過一再,終身不忘。自少為文,即能追考《左氏》、《戰國策》太史公、班固、揚雄、劉向、屈原、宋玉、韓愈、柳宗元之作,促駕而力鞭之,務與之齊而後已。其凌厲奇卓,出於天才,非醞釀而成者。自韓、柳而還,蓋不足道也。

別集類下·《張文潛柯山集》一百卷》

1
右皇朝張耒文潛,譙郡人。仕至起居舍人。嘗為宣、潤、汝、穎、兗五州守,又嘗謫居黃州、復州,最後居陳以沒。元中,蘇氏兄弟以文倡天下,號長公、少公,其門人號「四學士」。文潛,少公客也。諸人多早沒,文潛獨後亡,故詩文傳於世者尤多。其於詩文兼長,雖同時鮮復其比,而晚年更喜白樂天,詩體多效之云。

別集類下·《秦少游淮海集》三十卷》

1
右皇朝秦觀少游,高郵人。登進士第。元初,除校勘黃本書籍。紹聖中,除名,編隸橫州,遇赦北歸,至藤州卒。蘇子瞻嘗謂李チ曰:「少游之文,如美玉無瑕,又琢磨之功,殆未有出其右者。」王介甫謂其詩新清婉麗,鮑謝似之。少游亦自言其文銖兩不差,但以華麗為愧耳。呂氏《童蒙訓》謂少游《過嶺後詩》嚴重高古,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

別集類下·《陳無己後山集》二十卷》

1
右皇朝陳師道無己,彭城人。少以文謁曾南豐,南豐一見奇之,許其必以文著。元中,侍從合薦於朝,起為太學博士。紹聖初,以進非科舉而罷。建中靖國初,入秘書為正字,以卒。為文至多,少不中意,則焚之。

別集類下·《畢公叔西臺集》五十卷》

1
右皇朝畢仲游公叔。早登進士第。元中,召天下文學之士三人,策試翰林院。蘇子瞻以公叔為第一,除集賢校理,又表自代云:「學貫經史,才通世務,文章精麗,論議有餘。自臺郎為憲漕,綽有能聲。」後入黨籍,終於西京留臺。集陳叔易為之序。

別集類下·《廖明略竹林集》三卷》

1
右皇朝廖正一明略。元中,召試館職。蘇子瞻在翰林,見其所對策,大奇之。俄除正字。時黃、秦、晁、張皆子瞻門下士,號「四學士」,子瞻待之厚,每來必命侍妾朝取「密龍」,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龍」,家人謂是「四學士」,窺之,乃明略來謝也。紹聖間,明略貶信州玉山監稅,鬱鬱不得志,喪明而沒。自號竹林居士。

別集類下·《邢敦夫呻吟集》一卷》

1
右皇朝邢君實敦夫,和叔之子也。年十四,賦《明妃引》,蘇子瞻見而稱之,由是知名。未幾,和叔貶隨州,敦夫侍行,病羸嘔血。一日,有鈴下老卒驕慢,應對不遜,敦夫怒而擊之,無何,卒死。和叔怒,以敦夫屬吏,以故疾日侵而夭。
2
黃魯直為之挽云:「眼看白璧埋黃壤,何況人間父子情」,蓋隱之也。集後有子瞻,魯直、無咎諸公跋。

別集類下·《員逢原三蓮集》二十卷》

1
右皇朝員逢原,關中人。仕至朝議大夫。

別集類下·《唐子西集》十卷》

1
右皇朝唐庚子西,眉山人。登進士第。早受知於張天覺,天覺為相,擢京畿提舉常平,且欲用為諫官。天覺去位後,言者謂子西嘗宣言,有一網打盡之語,貶惠州。大觀五年,會赦北歸。

別集類下·《陳瑩中了齋集》三十卷》

1
右皇朝陳峩字瑩中,延平人。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與弟卞之姦惡。章數十上,除名,編隸合浦以死。靖康中,贈諫議大夫。自號了翁。

別集類下·《陳司諫集》兩卷》

1
右皇朝陳字純益,仙井監人。登進士第。建中靖國初,為臺諫,與龔、任伯雨、張公望協力彈擊紹聖姦臣。後蔡京用事,廢斥而沒。

別集類下·《崔德符婆娑集》三十卷》

1
右皇朝崔字德符。蚤中進士第。元符末,上書,入邪等。廢斥幾三十年。靖康初,召為右正言,居無何,感疾卒。其為文最長於詩,清婉敷腴,有唐人風。

別集類下·《劉巨濟前溪集》五卷》

1
右皇朝劉涇巨濟,蜀人。終於太學博士。為文頗奇怪。

別集類下·《李元應跨集》五十卷》

1
右皇朝李新元應,仙井監人。早登進士第。劉涇嘗薦於蘇子瞻,命賦墨竹,口占一絕立就。坐元符末上書,奪官,謫置遂州,流落終身。跨,仙井山名也。

別集類下·《滿氏昌邑集》二十卷》

1
右皇朝滿中行思復。登進士第。元豐中,為太學官,虞蕃獄起,思復獨不糸圭吏議,詔褒之。

別集類下·《馮允南集》十卷》

1
右皇朝馮山允南,普州人。鄧綰為中丞,薦為臺官,允南力辭不就,士論稱之。

別集類下·《晁氏景迂集》十二卷》

1
右從父詹事公也,諱某,字以道,文元公玄孫。少慕司馬溫公為人,自號景迂生。年未三十,蘇子瞻以著述科薦之。元符中,上書,居邪中等。博極群書,通《六經》,尤精於《易》,傳邵堯夫之學,著《太極傳》。紳高其節行。嘗守成州,時民訴歲旱,公以為十分,盡蠲其稅,轉運使大怒,督責甚峻,因丐老而歸。靖康初,以著作郎召,遷秘書監,免試,除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俄以論不合去國。建炎初,終於徽猷閣待制。

別集類下·《晁氏崇福集》三十五卷,《四六集》十五卷》

1
右從父崇福公也。登進士第。又中宏詞第一。元符末,上書,居邪等,廢斥二十年,以朝請郎奉祠崇福宮而終,故以名集。天才英特,為文章立成,明潤密糸致,世以為宜在北門、西掖云。

別集類下·《晁氏封丘集》二十卷》

1
右世父封丘府君。諱某,字伯宇。鎖歷中進士第。黃魯直嘗薦之於蘇子瞻,云:「晁伯宇謹厚,守文元家法,從游多長者,其文已能如此,年蓋未二十也。願子瞻一語教戒之。」子瞻答云:「晁伯宇詩騷,細看甚奇麗,信乎其家之多異材也。雖然,凡文至足之餘,溢為奇偉,今晁君文涉奇似太早,可作朋友切磋之語以告之,非謂其諱也,恐傷其邁往之氣耳。」後坎終身,卒官封丘丞。

別集類下·《呂吉甫集》二十卷》

1
右皇朝呂惠卿吉甫,閩人。王安石執政,擢參知政事。元初,謫知福州。
2
紹聖後,累領藩鎮。有《莊子解》。為文長於表奏。

別集類下·《張無盡集》二十二卷》

1
右皇朝張商英天覺。登第,調官峽路。章察訪巴蜀,風采傾動西南峽中。部使者憂之,日夕謀所以待之之禮曲盡,因求辨博之士,以備燕談。或以天覺姓名告,因檄召至夔州。既至,杯酒間,果以人材為問,部使者即言之,令召入。天覺不冠服峨巾,長揖徑就坐左。負氣敢大言,天覺輒吐言壓之。大喜,歸而薦於朝,由是召用。元中,為開封府推官,出使河東。紹聖初,擢御史。大觀四年,長星見,蔡京罷相,乃拜右僕射。盡反京之政,召用元遷客,天下翕然歸重,期年去位。靖康初,遂與司馬溫公、範文正公同日降制,加贈官爵。賜謚文忠。

別集類下·《臨溪隱居集》二十卷》

1
右皇朝魏泰道輔,襄陽人。曾布子宣妻之弟。幼爽邁,能屬文。嘗從徐禧。晚節卜隱漢上。人頗言其倚子宣之勢,為鄉里患苦云。

別集類下·《王履道初突寮集》十卷,《內制》十八卷,《外制》八卷右皇朝王安中履道真定人。政和中,有密蔫於上者,自監大名倉,累擢掌內外制,後拜太保,鎮燕山。建炎初,貶象州。為文環奇高妙,最長於制誥。李邴入翰林,嘗請於上,以方今詞林之式,上首尾聲舉安中之名。自號初寮。》

別集類下·《陳參政簡齋集》二十卷》

1
右皇朝陳與義去非,汝州葉縣人。中進士第。宣和中,徽宗見其所賦《墨梅詩》,喜之,遂登冊府。建炎中,掌內外制,拜參知政事,以卒。晚年詩尤工。周葵得其家所藏五百餘篇,刊行之,號《簡齋集》。

別集類下·《胡承公集》十卷,《資古紹志集》十卷右皇朝胡世將承公。中進士科。早受知於晁無咎。建炎南渡,嘗直學士院,終於資政殿學士、川陜宣撫使。為文敏贍溫雅,掌書命,頗有能聲。喜聚金石刻,效歐公《集古錄》為《資古紹志集》,序云:以成其先人之志,故以「紹志」目其書。》

別集類下·《邵氏集》二十卷》

1
右皇朝邵溥澤民。進士第。靖康初,為戶部侍郎。上踐祚,以例貶官。紹興中,復待制,宣撫川陜。師事崇福十二父詩文早有能聲。

別集類下·《汪彥章集》十卷》

1
右皇朝汪藻彥章。嘗為翰林學士。

別集類下·《藝圃折衷》六卷》

1
右皇朝鄭厚,莆陽人。紹興中,舉進士第一,坐臺評廢於家。

別集類下·《李易安集》十二卷》

1
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趙誠之,有才藻名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曰:「炙手可熱心可寒。」然無檢操,後適張汝舟,不終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

別集類下·《洪覺範筠溪集》十卷》

1
右皇朝僧惠洪覺範,姓喻氏,高安人。少孤,能緝文。張天覺聞其名,請住峽州天寧寺,以為今世融、肇也。未幾,坐累民之。及天覺當國,復度為僧,易名德洪。數延入府中。及天覺去位,制獄窮治其傳達言語於郭天信,竄海南島上。後北歸。建炎中卒。著書數萬言,如《林間錄》、《僧寶傳》、《冷齋夜話》之類,皆行於世。然多夸誕,人莫之信云。

別集類下·《饒德操集》一卷》

1
右皇朝饒節德操,曾布之客也。性剛峻,晚與布論不合,因棄去,祝為浮屠,在襄漢間聲望甚重云。

別集類下·《魏仲先草堂集》二卷,《鉅鹿東觀集》二卷》

1
右皇朝魏野仲先,陜州人。志清逸,以吟詠自娛,忘懷榮利,隱於陜之東郊。手植竹木,繞以流泉,鑿土袤丈,曰樂天洞,前立草堂。為詩肖苦,句多警策,與寇準、王旦善,每往來酬唱。祀汾陰歲,召不起。卒,贈著作郎。集有薛田序。《鉅鹿東觀集》乃野之子閑集其父詩四百篇,以贈著作,故以「東觀」名集。

別集類下·《潘逍遙詩》三卷》

1
右皇朝潘閬逍遙,大名人。通《易》、《春秋》,尤以詩知名。太宗嘗召對,賜進經,將官使之,不就。王繼恩與之善。繼恩下獄,捕閬甚急,久之弗得。咸平初,來京師,尹收擊之。真宗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後卒於泗上。與王禹、孫何、柳開、魏野交好最密。集有祖無擇序,錢易、張逵皆碣其墓,附於集後。蘇子瞻少年時,過一山院,見壁上有句云:「夜涼知有雨,院靜若無曾。」而不知何人詩。今集有此聯,乃閬《夏日宿西禪院》詩也。小說中謂閬坐盧多遜黨,嘗追捕,非也。

別集類下·《林君復集》二卷》

1
右皇朝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刻志為學,結盧西湖之孤山。真宗聞其名,詔郡縣常存遇之。善行書,喜為詩,其語孤峭澄淡。臨終作一絕曰:「茂陵他日求遺槁,猶喜初無封禪書。」或刻石置之其墓中。賜謚曰和靖先生。集有梅聖俞序。

別集類下·《石曼卿集》一卷》

1
右皇朝石延年曼卿南京宋城人。舉進士不中,為三班奉職,改太常寺太祝,遷秘閣校理。氣貌雄偉,喜論事,善書札,從酒不羈,世多傳其仙去。其詩如《春陰》、《紅梅》,及「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鶯聲不逐春光老,花影常隨日腳流」之句,至今諷詠焉。

別集類下·《陳亞之集》一卷》

1
右皇朝陳亞,字亞之。性滑稽,喜賦藥名詩,仕至司封郎中。藥名詩始於唐人張籍,有「江皋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下枝」之詩,人謂起於亞,實不然也。

別集類下·《蘇才翁集》一卷》

1
右皇朝蘇舜元才翁,子美兄也。工草隸,詩章豪麗。

別集類下·《杜師雄詩》一卷》

1
右皇朝杜默師雄,徂徠人。石介作《三豪篇》,所謂「歌之豪」者。蘇子瞻頗陋之。

別集類下·《鄭成之集》十卷》

1
右皇朝鄭褒成之,閩人。登進士第。慕韓愈為文。陳詁為編次其集,張景為之序。

別集類下·《將歸集》一卷》

1
右未詳何人。有《題林逋隱居詩》,當是昭陵時人也。

別集類下·《徐仲車詩》一卷》

1
右皇朝徐積仲車,東莞人。

別集類下·《黃虞部詩》一卷》

1
右皇朝黃觀。昭陵時,嘗將漕成都。

別集類下·《邵堯夫擊壤集》二十卷》

1
右皇朝邵雍堯夫,隱居洛陽。熙寧中,與常秩同召,力辭不起。邃於《易》數。始為學,至二十年不施枕榻睡,其精思如此。歌詩蓋其餘事,亦頗切理,盛行於時。卒謚康節。集自為序。

別集類下·《韓持國詩》三卷》

1
右皇朝韓維持國,億之子也。元豐中,入翰林為學士,遷承旨。哲宗初載,拜門下侍郎。與其兄子華、玉汝俱位宰相。持國最能詩,世傳其「酴靡」絕句,他多稱是。

別集類下·《司馬才仲夏陽集》兩卷》

1
右皇朝司馬字才仲,溫公之姪孫。元初,與王當輩同中賢良科,調官錢塘。喜賦宮體詩,故世傳其為鬼物所崇而卒。

別集類下·《司馬才叔逸堂集》十卷》

1
右皇朝司馬或字才叔,才仲之弟也。登進士第,亦嘗應賢良,以黨錮不召。
2
詩雖縱艷,比其兄稍莊雅。

別集類下·《岷山百境詩》二卷》

1
右皇朝王き字道輔。少有能詩名。世謂其詩初若不經意,然遣詞屬意,清麗絕人。自號南陔居士。宣和中,以狂譎被譖,伏誅。

別集類下·《楊天隱詩》十卷》

1
右皇朝楊恬字天隱,潼川人。

別集類下·《韓子蒼集》三卷》

1
右皇朝韓駒子蒼,仙井人。政和初,請闕上書,特命以官,累擢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王甫嘗命子蒼詠其家《太乙真人圖》,詩盛傳一世。宣和間,獨以能詩稱云。

別集類下·《許表民詩》十卷》

1
右皇朝許彥國表民,青社人。周邦彥稱其寬平優游,中極物情,惜乎留落不偶,故世人知之或寡也。

別集類下·《呂居仁集》十卷》

1
右皇朝呂本中居仁,好問右丞之長子。靖康初,權尚書郎。紹興中,賜進士第,除右史,遷中書舍人,已而落職奉祠。少學黃山谷為詩,嘗作《江西宗派圖》,行於世。

別集類下·《晁氏具茨集》三卷》

1
右先君子詩集也,呂本中以為江西宗派,曾心造亦稱公早受知陳無己,從兄以道嘗謂公宗族中最才華。喻汝礪序其詩云:「予嘗從叔用商近朝人物,嘉言善行,朝章國典,禮文損益,靡不貫洽。由叔用之學而達諸廊廟,溫厚足以代言,淵博足以顧問,則以詩鳴者,是豈叔用之志也哉?雖然,叔用既已油然棲志於林間曠遠之中,遇事寫物,形於興屬,淵雅疏亮,未嘗為淒怨危憤之音。予於是有以見叔用於消長用舍之際,未嘗不安而樂之者也。嗟乎!所謂含章內奧而深於道者,非耶?秦漢以來,士有抱奇懷能,留落不遇,往往操心汗筆,有怨誹沈抑之思,氣候急刻,不能閒遠,古之詞人皆是也,所以往往無所建立於天下。唯深於道者,遺於世而不怨,發於詞而不怒,君子是以知其必能有為於世者也。嗟乎!吾於叔用,豈直以詩人命之哉!」

別集類下·《澗上丈人詩》二十卷》

1
右皇朝陳恬叔易,堯叟裔孫也。博學有高志,不從選舉,躬耕於陽翟,與鮮于綽、崔齊名,號「陽城三士」。又與晁以道同卜隱居於嵩山。大觀中,召赴闕,除校書郎。以道寄詩戲之,曰:「處士何人為作牙,暫攜猿鶴到京華,故山嚴壑應惆悵,六六峰前只一家。」未幾,致仕還山。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嶺。卒,年七十四。秩朝奉郎,直秘閣。澗上丈人者,其自號也。計句豪健,嘗作《古別離》,紀靖康之難,一時傳誦之。筆札清勁,與人尺牘,主皆藏┑以為寶云。

別集類下·《藏寂軒》文槁》

1
右皇朝董□字□□,襄陽人。

別集類下·《趙延持盈》要論》

1
右皇朝趙延。宣和初,任合州石照縣丞日所上。

別集類下·《參寥集》十二卷》

1
右皇朝僧道潛,自號參寥子。與蘇子瞻、秦少游為詩友。其詩清麗,不類浮屠語,世稱其《東園》、《贈歌者》兩絕句,餘多類此。

別集類下·《希白詩》三卷》

1
右皇朝僧希白撰。張逸序之,曰:「希白能詩,與宋白、梁周翰、張詠而下十數公相友善,其格律不減齊己」云。

別集類下·《呂獻可章奏》二十卷》

1
右皇朝呂誨獻可。熙寧中,為御史中丞,坐攻王安石,知鄧州。司馬溫公服其知人,言志其墓,且序其《章奏集》,云:「其草存者二百八十有九,歷觀古人,有能得其一二者二百八十有九已可載之史籍,在獻可,蓋不足道也。」

別集類下·《孫莘老奏議》十卷》

1
右皇朝孫覺字宰老。元豐末,自秘書少監除右諫議大夫。元初,遷給事中,吏部侍郎。莘老素與王介甫善,後為諫官,論新法,遂絕。

別集類下·《范蜀公奏議》二卷》

1
右皇朝范鎮景仁,成都人。舉進士,為禮部第一。仁宗朝知諫院。後言王安石新法不便,乞致仕,歸潁昌。元初,詔召不赴。封蜀郡公。年八十一。謚忠文。

別集類下·《河間公奏議》十卷》

1
右皇朝朱光庭元中為諫官時所論事也。

別集類下·《包孝肅奏議》十卷》

1
右皇朝包拯希仁,合淝人。天聖五年進士。為御史中丞,知開封府。為人剛嚴,聞者皆憚之。

別集類下·《李公擇廬山奏議》十七卷》

1
右皇朝李常公擇。早年讀書於廬山。熙寧中,為諫官,論青苗法而罷。元初,為御史中丞。
URN: ctp:ws91063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