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弟四 讀書雜志七》 |
1 | ●●●● ●●●● ●●●● ●●●● |
2 | 高𨞄王念孫 |
《經上》 |
《經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
1 | 引之曰:序當為厚經說上云端化兩有端而后可次無厚而后可是其證也無厚者不厚也訓端以無厚者凡物之見端其形皆甚微也厚與序隸書相似而誤說見〈非攻下篇〉。 |
《經上·纑閒虗也》 |
1 | 盧云:纑猶墳壚之壚。引之曰:盧說非也臚乃爐之借字〈經說上〉云:編閒虚也者兩木之閒謂其無木者也則其字當作禱《衆經音義》卷一引《三倉》云櫨柱上方木也櫨以木為之兩櫨之閒則無木故曰:櫨閒虛也者爾木之閒謂其無木者也。 |
《經上·守彌異所也》 |
1 | 畢云:不移其所故曰:守引之曰:彌異所非不移其所之謂也畢說非是今案守當為宇字形相似而誤彌徧也宇者,徧乎異所之稱也。〈經說上〉解此云:宇東覀南北東覀南北可謂異所矣而徧乎東覀南北則謂之宇故曰:宇彌異所也高誘《注》《淮南·原道篇》云四方上下曰宇蔡邕注典引云四表曰宇四表卽東西南北也。 |
《經下》 |
《經下·量一小而易一大而𠙻》 |
1 | 鑑位量一小而易一大而𠙻說𡉈中之。引之曰:量當作景字相似而誤也〈經說下〉云:鑒中之內鑒者近中則所鑒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鑒小景亦小而必正起於中綠𠙻而長其直也中之外鑒者近中則所鑒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鑒小景亦小而必易合於而長其直也彼文言鑑言景言易言正竝與此同是其證也。 |
《經下·過仵景不從說𡉈攺為》 |
1 | 引之曰:從當為徙徙移也《列子·仲尼篇》景不移者說𡉈攺也張湛《注》云:景攺而更生非向之景引《墨子》曰景不移說𡉈攺為也是其證。 |
《經下·一法者之相與也盡若方之相召也》 |
1 | 引之曰:召當作合〈經說下〉云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台也台亦合之羨一同也一法同法也與如也盡猶皆也言同法者之彼此相如也皆若物之方者之彼此相合也。 |
《經說上》 |
《經說上·所為不善名 所為善名》 |
1 | 行所為不善名行也所為善名巧也若為盜畢云:言所為之事無善名是躬行也有善名是巧于盜名也引之曰善疑當為著形相似而誤也言所為之事不著名是躬行也所為之事著名是巧于盜名者也。 |
《經說上·故言也者諸口能之出民者也》 |
1 | 引之曰:當作「故言也者,出諸口,能之民者也。」「出」字誤倒在下,「能」下又脫一字。「能」與「而」通,謂言出諸口、而加之民也。〈繫辭傳〉曰:「言出乎身,加乎民。」 |
《經說上·今久古今且莫》 |
1 | 引之曰:上今字因下今字而衍且當為旦言古今異時旦莫異時而徧歷古今旦莫則久矣故曰:久古今旦莫故〈經上〉云久彌異時也彌徧也。 |
《經說上·損偏也者兼之體也其體或去𡥅謂其𡥅者損》 |
1 | 引之曰:〈經上〉云:損偏去也,則此當云損偏去也者兼之體也其體或去或𡥅謂其去者損寫者脫誤耳。 |
《經說上·若夫過楹》 |
1 | 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夫過楹引之曰:夫當作矢矢之過楹久則止而不行故曰:無久之不止若矢過楹鄕射《禮記》曰:射自楹閒故以矢過楹為驗。 |
《經說下》 |
《經說下·見之智也吉之使智也》 |
1 | 引之曰:吉當為告智與知同欲使知之故告之也下文曰告我則我智之。 |
《經說下·宇南北𡉈且有𡉈莫》 |
1 | 宇徙而有處矣宇南北𡉈且有𡉈莫宇徙久引之曰〈經說上〉云宇東覀南北此不當言南北而不及東覀葢有脫文且當為旦有讀為又此言宇徙則自南而北自東而覀歷時必久屢更旦莫故云宇徙久又云:𡉈旦又𡉈莫〈經說上〉云久古今旦莫是也 |
《經說下·而必易合於而長其直也》 |
1 | 引之曰:於下葢脫中字上文云:必正起於中綠正而長其直也此亦當云易合於中。 |
《經說下·亦遠》 |
1 | 鑒鑒者近則所鑒大景亦大亦遠所鑒小景亦小引之曰亦遠當作亦遠亦古其字與亦相似又因上下文亦字而誤。 |
《經說下·且且必然》 |
1 | 且且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工而後已者必用工後已引之曰且且必然當作且然必然以下三句文義例之可知必用工後已後上亦當有而字。 |
《經說下·一方貌盡俱有法而異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盡貌猶方也》 |
1 | 引之曰:當作一方盡類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俱有法而不異盡類猶方也一方盡類者一同也言同具方形則其方盡相類也隸書類貌相似故類誤為貌又誤倒於盡字上耳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者言物之方者雖有方木方石之異而不害其方之彼此相合也作台者字之誤耳俱有法而不異盡類猶方也者言其法同則彼此盡相類亦猶方與方之盡相類也傳寫者上下錯亂又脫不字耳一方盡類云云則經下所謂一法者之相與也盡若方之相合也。 |
《經說下·用牛角馬無角》 |
1 | 曰之與馬不類用牛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盧云:用牛當為牛有引之曰:用非誤字用者以也以牛有角馬無角說牛與馬之不類故云曰牛與馬之不類用牛有角馬無角也下文若舉牛有角馬無角以是為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以亦用也上文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之非馬也不可文義亦同則用非誤字可知但可云用牛下脫有字耳。 |
《經說下·論誹誹之可不可以理之可誹雖多誹其誹是也其理不可非雖少誹非也》 |
1 | 引之曰:當作論誹之可不可以理之可誹不可誹理之可誹雖多誹其誹是也其理不可誹雖少誹非也今本論誹下衍誹字以理之可誹下脫不可誹理之可誹七字其理不可誹誹又調作非。 |
《大取》 |
《大取·愛眾眾也 一若今之世人也 凡學愛人》 |
1 | 愛眾眾也與愛寡也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引之曰:愛嚴覆也下覆字衍當作愛覆也與愛寡也相若今之世人當作今世之人今世與尚世後世相對為文也又案下文凡學憂人與小圜之圆云云文義不相屬疑當在愛覆也上凡學憂人乃統下文之詞愛覆也云云則承上句而詳言之也古書錯𥳑耳。 |
《大取·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 |
1 | 引之曰:鬼非人也當作人之鬼非人也寫者脫去人之二字耳〈小取篇〉云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是其證。 |
《大取·非殺臧也專殺盜非殺盜也》 |
1 | 引之曰:非殺臧也上有脫文以下二句例之當云專殺臧非殺臧也。 |
《大取·愛獲之愛人也生於慮獲之利非慮臧之利事而愛臧之愛人也乃愛獲之愛人也》 |
1 | 引之曰:生於慮獲之利下當更有慮獲之利四字慮獲之利非慮臧之利也而愛臧之愛人也乃愛獲之愛人也相𡭊為文。 |
《大取·意指之人也》 |
1 | 意指之人也非意人也。引之曰:當作意人之指非意人也意度也言所度者人之指非度人也下文云:一指非一人也是其證。 |
《大取·故一人指非一人也是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 |
1 | 引之曰:故一下衍人字一人之指上衍是字當作故一指非一人也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 |
《小取》 |
《小取·舉也物而以明之也 無也故焉》 |
1 | 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畢云:舉也之也疑衍。念孫案:也非衍字也與他同舉他物以明此物謂之譬故曰: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書通以也為他說見備城門篇又下文云: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無故也焉引之曰:無故也焉當作無也故焉也故卽他故下文云: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無也故焉文正與此同今本也故二字倒轉則義不可通。 |
《小取·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 其取之也有以取之》 |
1 | 引之曰:同其所以然不必同當作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承上文其然與所以然言之也下文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文義正與此合寫者脫去上三字耳又下文其取之也有以取之以上當有所字下文其所以取之不必同卽承此言之也上文其然也有所以然也文義正與此合寫者脫所字。 |
《小取·或一害而一不害》 |
1 | 引之曰:兩害字俱當作周隸書周字與害相似故誤為害下文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與此相應字正作周。 |
《小取·或一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非也》 |
1 | 引之曰:此本作或一是而一非也當以非也二字接或一是而一下其不可常用也以下三句則因上文而衍不是也三字又後人所增葢後人不知不可常用云云為衍文之隔斷正文者又不知非也二字本與或一是而一作一句乃足以不是也三字耳下文云: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與此相應當據以刪正。 |
《小取·獲之視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 |
1 | 畢云:視當為事引之曰:畢說非也視乃親字之譌獲之親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兩親字上下相應猶下文云: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兩弟字亦上下相應。 |
《小取·所謂內膠外閉與心毌空乎內膠而不解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
1 | 念孫案:上文「白馬馬也」以下,但言「是」,不言「非」,故曰:此乃是而然者也。「獲之親人也」以下言「是」又言「非」,故曰:此乃是而不然者也。「且夫讀書非好書也」以下亦是非竝言,而以此三句承之,則亦當云「此乃是而不然者也」。寫者脫去「不」字耳 |
《小取·乘馬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也有乘於馬因為乘馬矣逮至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後不乘馬而後不乘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 |
1 | 引之曰:「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也」,「待」上當有「不」字,不待周乘馬,所謂不周也。下文「待周不乘馬」,所謂周也,以相反為義。「而後不乘馬」,「不」上當有「為」字,猶上文云「然後為乘焉也」。寫者脫去耳。其重出之「而後不乘馬」五字則衍文也 |
《小取·祭之鬼非祭人也》 |
1 | 引之曰:「祭之鬼」當作「祭人之鬼」,承上文「人之鬼」而言也。寫者脫「人」字 |
《小取·之馬之目盼則為之馬盼之馬之目大而不謂之馬大之牛之毛黃則謂之牛黃之牛之毛眾而不謂之牛眾》 |
1 | 畢云:「之馬之目盼」上「之」疑當為「大」。「則為之馬盼」,「為」當作「謂」。引之曰:上「之」非「大」字之譌。「之」猶「於」也。言「於馬之目盼,則謂之「馬盼」;於馬之目大,而不謂之「馬大」;於牛之毛黃則謂之「牛黃」,於牛之毛眾而不謂之「牛眾」也。 |
《小取·一馬馬也馬或白者二馬而或白也》 |
1 | 引之曰:「一馬馬也」「二馬馬也」,已見上文,此「一馬馬也」四字葢衍。 |
《耕柱》 |
《耕柱·羊》 |
1 | 「駕驥與羊。」念孫案:羊不可與馬竝駕。「羊」當為「牛」。《太平御覽·地部五》引此已誤作「羊」,《藝文類聚·地部》及《白帖》五,竝引作「牛」。 |
《耕柱·足以責》 |
1 | 子墨子下何故歐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念孫案:驥足以長本作以驥足責言所以歐驥者以驥之足責故也此正荅《墨子》何故歐驥之問今本倒以字於足字之下則非其旨矣類聚《白帖》御覽竝作以驥足責下文本作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責此正荅耕柱子以驥足責之語今本足責作足以責亦誤《類聚》《御覽》無以字。 |
《耕柱·折金 山川 陶鑄之》 |
1 | 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畢據《文𨕖注》毹攺折為採。念孫案:畢攺非也折金者擿金也《管子·地數篇》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有銅上有赭者下有鐵君謹封而祭之然則與折取之遺矣彼言折取之此言折金其義一也《說文》曰哲上擿山巖空青珊瑚墮之從石折聲哲與折亦聲近而義同《後漢書·崔駰傳·注》《藝文類聚·雜器物部》《初學記·鱗介部》《太平御覽·珍寶部九》《路史·疏仡紀》《廣川畫跋》《玉海·器用部》引此竝作折金《文𨕖注》作採金者後人不曉折字之義而妄攺之非李善原文也。 |
2 | 折金於山川畢云:《山海經》云其中多金或在山或在水諸書引多無川字非。念孫案:山水中雖皆有金然此自言使翁難乙折金於山不兼川言之《後漢書注》《文𨕖注》《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引此皆無川字則川字乃後人以意加之也。 |
3 | 陶鑄之於昆吾本作鑄鼎於昆吾此淺人不曉文義而攺之也金可言鑄不可言陶上言折金故此言鑄鼎此言鑄鼎故下言鼎成若以陶鑄竝言則與上下文皆不合矣《後漢書注》《文𨕖注》《藝文類聚》《初學記》竝作鑄鼎太平《御覽》作鑄之《路史》作鑄陶《玉海》作陶鑄之則羅長源所見本已有陶字葢唐宋閒人攺之也。 |
《耕柱·曰》 |
1 | 是使翁難乙小於白若之龜曰。念孫案:曰者翁難乙旣卜而言其占也自鼎成四足而方以下六句皆是占詞畢依《玉海》於曰上加龜字非也龜曰二字義不可通《藝文類聚》作使翁難乙灼目若之龜成曰則曰上本無龜字明矣。 |
《耕柱·三足》 |
1 | 鼎成三足而方。念孫案:三足本作四足此後人習聞鼎三足之說而不知古鼎有四足者遂以意攺之也《藝文類聚》《廣川書跋》《玉海》引此皆作四足則三字必元以後人所攺也博古圖所載商周鼎四足者甚多未必皆屬無稽《廣川書跋》曰祕閣二方鼎其一受太府之量一稱七斗又一受量損二斗三升四足承其下形方如矩漢人謂鼎三足以象三德不謂禹之鼎三足以有承也韋昭以左氏說莒之二方鼎乃謂其上則方其下則圓方其時古鼎存者盡廢其𡉈山澤邱隴者未出故不𢔶其形制引《墨子》鼎成四足而方以為古鼎四足之證。 |
《耕柱·一南一北一覀一東》 |
1 | 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覀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藝文類聚》同《太平御覽》《路史》《玉海》竝作一東一覀引之曰:作一東一覀者是一東一覀當在一南一北之上雲與覀為韻北與國為韻〈大雅·文王有聲篇〉鎬京辟廱自覀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廱與東為韻北與服為韻是其例也而諸書所引一南一北句皆在上則其誤久矣。 |
《耕柱·諫》 |
1 | 使聖人聚其良臣與其桀相而諫豈能智數百歲之後哉引之曰:諫字與上下文義不合諫當為謀字之誤也言雖聖人與良臣桀相其謀必不能知數百歲之後也。 |
《耕柱·能欣者欣》 |
1 | 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畢云:《說文》掀舉出也與欣同引之曰:舉出之事與築牆無涉欣當讀為晞《說文》曰:晞望也《呂氏春秋·不屈篇》曰:今之城者或操大築乎城上或負畚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此云能築者築卽彼所云操大築乎城上也能實壤者實壤卽彼所云負畚而赴城下也能欣者欣欣與睎同卽彼所云操表掇以善睎望也睎字從希𢔶聲古音在脂部欣字從斤𢔶聲古音在諄部諄部之音多與脂部相通故從斤之字亦與從希之字相通《說文》曰:昕從日斤聲讀若希《左傳》曹公子欣時《漢書·古今人表》作郗時是其證也。 |
《耕柱·荊》 |
1 | 子墨子游荊耕柱子於楚。念孫案:耕柱子上不當有荊字耕荊聲相近則荊蓋耕字之誤而衍者。 |
《耕柱·脫文二 耶》 |
1 |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之為義也人不見而耶鬼不見而富引之曰:耶字義不可通葢服之壞字也富讀為福而汝也人不見而服者未見人之服汝也鬼不見而富者未見鬼之福汝也故下文曰:而子為之有狂疾也服與福為韻。 |
《耕柱·商葢》 |
1 | 古者周公旦非𨵿叔辭三公東處於商葢人皆謂之狂。念孫案:商葢當為商奄葢字古與𥁋通。𥁋、奄草書相似故奄譌作益又譌作葢《韓子·說林篇》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奄今本奄作葢誤與此同畢以商字絕句葢字屬下句失之。 |
《耕柱·度》 |
1 | 天下莫不欲與其所好度其所惡畢云:度謂渡去也引之曰畢說非也與當為興度當為廢皆字之誤也興與廢好與惡皆𡭊文。 |
《貴義》 |
《貴義·何故則 何故也》 |
1 | 今謂人曰子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又下文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念孫案:何故則皆本作何則後人誤以則字下層為句故於何下加故字耳何則與何也同義〈辭過篇〉曰何則其所道之然也〈尚賢篇〉曰何則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董子宥坐篇曰何則陵遲故也〈秦策〉曰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此何也《史記·春申君傳》作何則是其證《太平御覽》〈人事部十一、六十二〉〈資產部二〉引此竝作何則無故字又下文今有人於此負粟息於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何故也曰義也故字亦後人所加《御覽·人事部六十》二引無故。 |
《貴義·如》 |
1 | 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畢云:太平《御覽》引子如勸我作子宐勸我念孫案:此不解如字之義而以意攺之也如猶宐也言子宐勸我為義也如字古或訓為宐說見《釋詞》。 |
《貴義·成》 |
1 | 子之言則成善矣畢攺成為誠。念孫案:古或以成為誠不煩攺矣說見《逸周書》柔武篇。 |
《貴義·脫文二》 |
1 | 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
《貴義·脫文二》 |
1 | 使之為一大一彘之案 |
《貴義·遺》 |
1 | 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念孫案:遺字義不可通遺當為道此涉上文傳遺而誤也上文曰:古之聖玉欲傳其道於後世故此文白今聞先王之道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 |
《貴義·百人》 |
1 | 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於前數百於後畢云:數百下當脫人處二字。念孫案:百人亦當為數百人上文曰:千人有餘故此分言之曰數百人處於前數百人處於後仝作百人則與上下文不合。 |
《貴義·千盆》 |
1 | 子墨子仕人於衛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何故𡭊曰:與我言而不當曰待女以千益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畢改盆為益,云:古無鎰字,只作益,或作溢。《漢書·𠊊貨志》黃金以溢為名孟康曰:二十兩為溢賈逵《國語注》云二十四兩。念孫案:此言千益五百益皆謂粟非謂金也《荀子·富國篇》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差治之則畝數益楊倞曰:葢當時以益為量引〈考工記〉曰:益實二融又引《墨子》曰待女以千益授我五百盆則盆非益之論也富國篇又云: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鼓亦量名。 |
《貴義·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 |
1 | 且帝以甲乙殺靑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畢於此下增以戊已殺黃龍于中左云此句舊脫据《太平御覽》增念孫案:畢曰非也原文本無此句今刻本卽覺有之者後人不知古義而𡚶加之也古人謂東西南北為四方者以其在四旁也若中央為四方之中則不𢔶言中方一謬也行者之所向有東有西有南有北而中不與焉二謬也。鈔本《御覽》及《容齋續筆》所引皆無此句土。 |
《公孟》 |
《公孟·身也》 |
1 | 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引之曰:身字義不可通身當為耳隸書身字或作耳與耳相似,故耳誤為身所謂是言有三物者不扣則不鳴者一雖不扣必鳴者二而公《孟子》但云不扣則不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故曰:子乃今知其一耳今本耳誤為身身下又衍也字。 |
《公孟·脫文十一 精》 |
1 | 且有二生於此善筮。一行為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行為人筮者,與處而不出者,其精孰多?念孫案:「精」當為「糈」,字之誤也。郭璞注〈南山經〉曰:糈,先呂反,今江東音所。《說文》:糈,糧也。言兩人皆善筮,而一行、一處,其𢔶米孰多也。《史記·貨殖傳》云:醫方諸𠊊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是其證。 |
《公孟·絳衣》 |
1 | 㫺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引之曰:絳當為縫字之誤也絳與縫同縫衣大衣也字或作逢又作逢〈洪範〉子孫其逢馬《注》曰:逢大也儒行衣逢掖之衣鄭《注》曰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禪衣也《莊子·盜跖篇》縫衣淺帶向秀《注》曰:儒服寬而長大《釋文》曰逢本又作縫《荀子》非十二子篇其冠進其衣逢〈儒效篇〉逢衣淺帶解果其冠楊倞《注》竝曰逢大也《列子·黃帝篇》曰女逢衣徒也縫縫逢捷字異而義同絳衣與博袍連文絳博皆大也淮南〈齊俗篇〉作裾衣博袍高《注》曰:裾𮖥也𮖥亦大也〈氾論篇〉又云:𮖥衣博帶。 |
《公孟·亦》 |
1 | 敎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亦冠也畢改亦為丌云:丌卽其字引之曰:古其字亦有作亦者《玉篇》亦古文其是其證今本《墨子》其作亦則是丌之譌非丌之調也後凡丌調作亦者放此。 |
《公孟·無祥不祥》 |
1 |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畢改無祥不祥為有祥不祥云据下文改。念孫案:畢改非也公《孟子》之意以為壽天貧富皆有命而鬼神不能為禍福故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墨子》執非命之說以為鬼神實司禍福義則降之祥不義則降之不祥故曰:有祥不祥有祥不祥乃《墨子》之說非公《孟子》之說不𢔶據彼以改此也。 |
《公孟·國治》 |
1 | 國亂則治之國治則為禮樂國治則從事國富則為禮樂。念孫案:下國治當為國貧治與亂對富與貧對今本貧作治者涉上文國治而誤。 |
《公孟·戾虗》 |
1 | 是以身為刑僇國為戾虗者皆從此道也。念孫案:戾虗當為虗戾,〈魯問篇〉曰是以國為虗戾身為刑戮也〈趙策〉曰齊為虗戾又曰:社稷為虗戾先王不血食戾猶厲也非命篇曰國為虛厲身在刑僇之中是虗戾卽虛厲也《莊子·人閒世篇》國為虛厲身為刑民《釋文》李云:居宅無人曰虛死而無後為厲。 |
《公孟·此各》 |
1 | 儒固無此各四政者而我言之則是毀也。念孫案:此各當為此若若亦此也言儒無此四政也下文曰:今儒固有此四政者是其證今本此若作此各則文義不順墨子書多謂此為此若說見〈魯問篇〉。 |
《公孟·後坐》 |
1 | 反後坐進復曰畢讀反為一句後為一句云:請反而後後留之。念孫案:畢說非也後當為復反為一句後坐為一句謂程子反而後坐也今本復作復則義不可通進復曰者復如《孟子》有復於王者曰:之復謂程子進而復於《墨子》也。 |
《公孟·吾》 |
1 | 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引之曰:吾讚為利禦寇之衢禦古通作吾〈趙策〉曰王非戰國守吾之具其將何以當之乎是其證。 |
《公孟·云》 |
1 | 陽魚可謂愚矣愚湯猶云因焉。念孫案:云猶或也言鳥魚雖愚愚湯猶或因之也古者云與或同義說見《釋詞》。 |
《公孟·人哉》 |
1 | 先生以鬼神為明知能為禍人哉福為善者富之為㬥者禍之。念孫案:此當以能為禍福連讀不當有人哉二字下文曰: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是其證今本禍福二字之閒衍人哉二字則義不可通**何遽 |
2 | 雖子不𢔶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忿孫案遽亦何也蓮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說見〈漢書·陸賈傳〉。 |
《公孟·脫文二》 |
1 | 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 |
2 | |
《魯問》 |
《魯問·非願無可為者》 |
1 | 畢云:非願言非此之為願。念孫案:畢說非也願當為顧字之誤也顧與固通顧上當有此字言非此固無可為者也此字卽指上數事而言今本顧說作顧又脫此字則義不可通。 |
《魯問·國太子》 |
1 | 昔者吳王北伐齊取國太子以歸於吳。念孫案:國太子本作國子謂齊將國書也吳敗齊於艾陵獲國子事見《春秋》哀十一年淺人誤以國為國家之國因加太字耳。 |
《魯問·用是》 |
1 | 是以國為虛戾身為刑戮用是也。念孫案:用是二字涉上文而衍上文是以國為虛戾身為刑戮也無用是二字是其證。 |
《魯問·此若言》 |
1 | 此若言之謂也畢改此若為若此。念孫案:畢改非也古者謂此為若連言之則曰此若此若言之謂也已見尚賢篇又〈節葬篇〉曰以此若三聖王者觀之又曰: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墨子》書言此若者多矣它書亦多有之詳見《釋詞》若字下。 |
《魯問·脫文二》 |
1 | 尚同而無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讎在下安樂在上而憂慼在臣 |
《魯問·糴讐 費》 |
1 | 是猶欲耀曜讐則慍也豈不費哉。念孫案:糴當為糶《廣雅》糴買也軆賣也故云是猶欲耀耀讐則慍也今本糶作糴則義不可通豈不費哉費讀為悖卽上文之豈不悖哉也〈緇衣〉口費而煩鄭《注》曰費或為悖 |
《魯問·倒文四》 |
1 | 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
《魯問·盛》 |
1 | 盛然後當一農之耕。念孫案:「盛」與「成」同,謂耕事已成也。古字或以「盛」為「成」,說見《經義述聞·周易·說卦》。 |
《魯問·脫文二》 |
1 | 國家務奪侵凌卽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陽 |
2 | |
《魯問·衍文二》 |
1 | 子墨子曰:出曹公子而於宋三年而反畢云:子墨子曰:出未詳。念孫案:此本作子墨子出曹公子於宋猶上文言子墨子游公尚過於越也今本衍曰字而字則義不可通。 |
《魯問·脫文二》 |
1 | 短褐之衣藜藿之羮 |
《魯問·脫文一 誤文一》 |
1 | 今而以夫子之敎家厚於始也。 |
2 | |
《魯問·擢季》 |
1 | 夫鬼神豈唯擢季相肺之為欲哉畢云:擢季世肺四字有誤引之曰:季葢黍字之譌祭有黍有肺故云擢黍世肺。 |
《魯問·執 函》 |
1 | 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婆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執函敗楚人。念孫案:執字函字皆義不可通執當為熱熱卽今勢字此若勢者此勢也若亦此也古人自有複語言函當為亟讀亟稱於水之亟亟數也言越人因此水勢遂數敗楚人也 |
《魯問·焉始》 |
1 | 公輸子自魯南游楚愣始為舟戰之器。念孫案:陽字下屬為句陽猶於是也言於是始為舟戰之器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晉語〉曰焉始為合〈大荒西經〉曰開焉始𢔶歌九招此皆古人以焉始二字連文之證詳見《釋詞》。 |
《魯問·脫文一》 |
1 |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龍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念孫案:此當作削竹木以為龍龍成而飛之今本少一龍字則文不足義《太平御覽·工藝部九》所引已與今本同《初學記·果木部》《白帖》九十五竝多一龍字。 |
《魯問·劉》 |
1 | |
2 | 子之為䧿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與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畢云:劉鏤字假音。念孫案:畢說非也劉當為劉《集韻》斲或作劉《廣雅》曰:劉斫也今本《廣雅》謁作劉形與劉相似,因譌為劉,此言為車轄者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非刻鏤之謂也。 |
《公輸》 |
《公輸·子墨子聞之三句》 |
1 | 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畢云:起於齊《呂氏春秋》云自魯往是《文選注》引云《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十曰至郢。念孫案:《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此作《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曰十夜而至於郢文𨕖注所引從略然亦有自魯往裂裳裹足七字《呂氏春秋·愛類篇》曰《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曰十夜而至於郢正與《世說新語注》所引同則其為《墨子》原文無疑《淮南·脩務篇》曰《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往十曰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製裳裹足至於郢文亦小異而大同今本自魯往作起於齊又無製裳裹足日夜不休八字葢後人刪改之也。 |
《公輸·必為竊疾矣》 |
1 | 。念孫案:《尸子》止楚師篇及宋策竝作必為有竊疾矣此脫有字則文義不明〈耕柱篇〉亦曰:有竊疾也。 |
《公輸·狐貍》 |
1 | 宋所為無雉兔狐貍者也畢云:《太平御覽》引狐貍作鮒魚。念孫案:作鮒魚是也無雉兔對上文荊有犀兕麋鹿言之無鮒魚對上文荊有魚鼈黿鼉言之若狐貍則與魚鼈黿鼉不相應此後人不曉文義而改之也《尸子》《戰國策》竝作鮒魚。 |
《公輸·牒》 |
1 |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畢依《太平御覽》改牒為牒引《說文》南楚謂禪衣曰襟《玉篇》作裸。念孫案:禪衣不可以為械畢畋非也《史記·孟子荀卿傳·集解》引此正作牒《索隱》曰:牒者小木札也《廣雅》曰:牒版也故可以為械《後漢書·張衡傳·注》亦引作牒。 |
2 | 《墨子》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