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鳳山縣採訪冊

《鳳山縣採訪冊》[View] [Edit] [History]

1
2 大灣山,在半屏、赤山、興隆三里交界北半屏、南赤山、西興隆,縣北七里,脈由煙墩山出,高十丈餘,長四里許。山麓有蓮花陂。
3 獅頭山,在興隆里,縣西北九里,脈由大灣山出,屹立覆鼎金陂中,西、南、北三面環水,堪輿家以為獅子弄球云。
4 球山,在興隆里覆鼎金莊內,縣西北七里,脈由大灣山之西四里許平地起突,肖形而名。
5 金鐘湖山,在赤山裏,縣北六里,脈由煙墩山出,高十餘丈,長二里許,東臨公爺陂。
6 烏石山,在赤山裏,縣北五里,脈由金鑒湖山出,高十丈餘,長里許,東臨公爺陂。
7 大湖山,在赤山裏,縣北四里,脈由烏石山出,高八、九丈,長里許,南與龍喉山俱環公爺陂。
8 龍喉山,在赤山裏,縣北四里,脈由金鐘湖山出,高二十餘丈,長里許,北臨公爺陂。
9 大赤山,在赤山裏,縣北二里許,脈由龍喉山出,高十餘丈,長二里許,北臨公爺陂。
10 吊燈陂山,在赤山裏,縣北二里許,脈由大赤山出,高十餘丈,長里許,西臨公爺陂。
11 武洛塘山,在大竹裏,縣北半里許,脈由吊燈陂山穿田過峽,高二、三丈,長里許,山南為昭忠祠。
12 其東北沿溪南下一帶為左支,由蘭陂嶺東南行,歷深水山、大坪頂、統領尖、統領坑、吊狗嶺、升仙坑、牛跡坑、厚慄崎、小圍榜、大圍榜、石壁寮、三腳寮、山豬窟、興化寮,昂然特出者,為土地公崎山。自土地公崎以下,則皆產菠蘿之區。其有名目可紀者,若中坑湖、南勢坑、竹崎山、井仔湖口山,其分支鼎峙者也。若十九灣、新陂內、龍目井、大丘園、濫埔山、蒲尖園山,其團結凝聚者也。若小坪頂、大坪頂、竹仔寮、井仔腳、無水寮、仙草埔、內埔仔、九曲塘山,其聯絡奔放者也。九曲塘之東,有琅岡山焉,屹立溪邊,為沿溪一帶之外護。琅岡之西,為山仔頂、龜仔潭、拔仔林山,其下為總舍陂、尚書林、蛟龍坑山。自蛟龍坑發脈,趨南小山歷落,為下考潭山,為鳳彈山,又為大坪頂山。其高起橫列者,為鳳山。極南濱海為鳳鼻山。孤懸海中為琉球嶼。沿海而西為海汕。海汕盡處為旗後山。此左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13 蘭陂嶺一名嶺頂山,又名觀音亭山,在觀音里,縣東北四十里。脈由烏山出,高二里許,長五里許,嶺尖分水,安、鳳分界。上有觀音亭,為同治癸酉年職員藍登輝建。山泉下注嶺口溝。
14 深水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五里,脈由蘭陂嶺出,高里許,長三里許。阿里港往郡經此,山麓有泉下注深水溪。
15 大坪頂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三里,脈由深水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16 統領尖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二里,脈由大坪頂山出,高三里許,長四里許,山峰秀拔,故名。
17 統領坑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一里,脈由統領尖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統領坑溝。
18 吊狗嶺,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脈由統領坑山出,高三里許,長四里許,羊腸小路,巨石壁立,俯視幽崖,深削萬丈,經者咸股慄。山麓有泉分注一溪水哮、兩溝統領坑、知母令坑
19 升仙坑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九里,脈由吊狗嶺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升仙坑溝。
20 牛跡坑山亦名牛食坑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八里,脈由吊狗嶺出,高半里許,長六里許,山麓有泉下注水哮溪。
21 厚慄崎山即加獵崎,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七里,脈由牛跡坑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
22 小圍榜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八里,脈由升仙坑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小圍榜溝。
23 大圍榜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六里,脈由小圍榜山出,高半里許,長四里許。
24 石壁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四里,脈由大圍榜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如壁削立。阿猴街往郡,小路經此。
25 三腳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五里,脈由石壁寮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26 山豬窟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二里,脈由石壁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27 興化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一里,脈由三腳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大樹腳港。
28 土地公崎山,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里,脈由興化寮山出,高二里許,長六里許,紆回盤曲,岡阜錯綜,聯絡一帶菠蘿山。山麓有泉,下注大樹腳溝。
29 中坑湖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七里,由土地公崎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
30 南勢坑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八里,脈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烏瓦窯溝。
31 竹崎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五里,脈由中坑湖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山麓有泉下注仙草埔溝。
32 井仔湖口山亦名大山母,在赤山裏,縣東北十里,脈由中坑湖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
33 十九灣山,在赤山裏,縣東北十里,脈由竹崎山出,高里許,長二里許,山麓有泉下注新陂內溝。
34 新陂內山,在赤山裏,縣東北九里,脈由十九灣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35 龍目井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六里,脈由南勢坑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下有兩井相連,狀若龍目,故名。其泉清冽,相傳飲之可以愈痾。
36 大邱園山,在赤山裏,縣東北十四里,脈由竹崎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
37 濫埔山,在赤山裏,縣東北七里,脈由大邱園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38 蒲尖園山,在赤山裏,縣東北八里,脈由十九灣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蒲尖園陂。
39 小坪頂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八里,脈由南勢坑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竹仔寮溝。
40 大坪頂山,在小竹裏,縣東北二十里,脈由小坪頂山出,高半里許,長四里許。
41 竹仔寮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七里,脈由大坪頂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42 井仔腳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三里,脈由竹仔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五里許。
43 無水寮山,在觀音里,縣東北十三里,脈由井仔腳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44 仙草埔山,在赤山裏,縣東北八里,脈由無水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45 內埔仔山,在小竹裏,縣東北九里,脈由無水寮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46 九曲塘山,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二里,為無水寮山餘脈,山至此止矣。
47 琅岡山,在小竹裏,縣東十五里,平地起突,高半里,長里許。
48 山仔頂山,在小竹裏,縣東七里,平地起突,高里許,長二里。
49 龜仔潭山,在鳳山裏,縣東七里,脈由山仔頂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其下為龜仔潭。
50 拔仔林山,在鳳山裏,縣東四里,脈由山仔頂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
51 總舍陂山,在鳳山裏,縣東二里,脈由拔仔林山出,高半里許,長三里許,回環繞陂。
52 尚書林山,在鳳山裏,縣東三里,脈由總舍陂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53 蛟龍坑山亦名加令坑山,在鳳山裏,縣東五里,脈由尚書林山出,高二里許,長三里許。
54 下考潭山,在小竹裏,縣東南七里,脈由蛟龍坑山出,高里許,長三里許。
55 鳳彈山亦名曠地仔山,在鳳山裏,縣東南八里,脈由下考潭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數小峰歷落錯綜,圓潤秀媚,因名。俗呼為鳳卵。
56 大坪頂山,在鳳山裏,縣東南十二里,脈由鳳彈山出,高二里許,長四里許。
57 鳳山,在小竹、鳳山二里交界東小竹、西鳳山,縣東南十八里,脈由大坪頂山出,高四里許,長十里許,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鳳岫春雨即此。首昂如冠俗名為鳳髻山,最為圓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縣治命名取此按此山南為馬鞍山,即鳳頸也。北為朝天嶺,即鳳臀也。又北為大坪頂、鳳彈山、下考潭、蛟龍坑,龜仔潭、尚書林、山仔頂、拔仔林、總舍陂諸山,皆鳳尾也。統計鳳山自首至尾,約長二十里。內有鳳山洞其洞適當山腰,中有泉下注鳳山池、向天池池在山頂,周里許,夏秋蓄水,能產魚蝦,冬則涸、金面盆系山上小邱,四圍隆起,中微凹,形家以為勝地、清水岩岩在山麓,有泉從石罅出,清冽宜茶,注為污池,大旱不涸,灌田百餘畝。相傳此水為堪輿林鎮仙仗劍喝出,未知信否?石上有大榕一株,俯臨如蓋。其水澄澈無塵,游魚可數,故名。岩南數武,有觀音堂,即名清水岩寺、石翁媼在清水岩寺南數武,平原中浮一小邱,上有兩石人,狀如相攜,天然圖畫,亦奇景也、石鴝鵒亦平地一石結成,色灰黑,大倍於鵝,細審之,真如生者、石牛椆在馬鞍山後,石壁削立,下有窩如半月形,盜牛者恆於此宰之,故名。其旁一崙突起,頂寬平,四圍石人環立,中豁一邱。邱中一坑,深不見底。火桁木兩株,從下挺出,高數丈,眾鳥爭集,而樹上絕無鳥糞。周圍四望,則滿山皆紅珊瑚樹,森列其間,亦異境也、石鐘塊然一石,高丈許,或擊之,聲如洪鐘、石鼓與石鐘對峙,相距數武,肖形而名、石船高丈餘,長三、四丈,亦取其形似而已、石棋盤形如棋盤,面平可供偃息、仙人跡石上有足趾痕,深二分許,五指宛然,類人工琢就者、獅子喉山上闢一竅,徑六尺許,作獅子張口勢。土人云:其喉若吐煙,則東港必遭回祿。此理殊不可解諸勝,凡十三景,皆以其近似者名之也。
58 鳳鼻山,在小竹、鳳山二里交界東小竹、西鳳山,縣南二十里,脈由鳳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屹立海邊,小崙直下,肖形而名。旁有巨石峙海際,土人名為石龜按石龜之下,多產黑球,團圓;然大若紅橙,根附於石,刺集如蝟。以手摩之,則眾刺皆動,聲磔磔以鳴,破之,中有蟹黃,形狀詭異,人不敢食
59 小琉球嶼俗呼為剖腹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里,與鳳鼻山對峙按昔人有以小琉球為靈芝草者,雲鳳鼻山下有石線一條,從海底過脈,孤懸海中,周圍二十餘里東西相距四里許,南北相距六里許,積方二十四里有奇,澳、莊各六按六澳東曰大寮澳,西日杉板路澳,南曰天台澳,北曰白沙尾澳,西北曰花瓶仔澳,東南曰厚石澳;六莊即打牛崎莊、尖山莊、相思埔莊、魚埕尾莊、濫潭莊、龜仔路腳莊是也,居民四百餘戶,男女二、三千口。地不差五穀,以捕魚兼蒔雜糧為生。光緒三年,恐宵小之易於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營地在白沙尾澳,現駐水師汛官一員,目兵二十四名,上有石洞在天台澳尾,相傳舊時有烏鬼番聚族而居,頷下生腮,如魚腮然,能伏海中數日,後有泉州人往彼開墾,番不能容,遂被泉州人乘夜縱火盡燔斃之。今其洞尚存。好事者輒往游焉、花瓶石在花瓶仔澳西北數武,有巨石峙海中,高二丈許,其上小松數株,類花之插瓶然,故名、觀音亭諸勝,士分紅、黃二色,且多沙礫,僅產竹木、花生豆、番薯,下有巉石,不堪泊舟。海日初升,霞光煥發,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內有球嶼曉霞,即此
60 海汕,在鳳山裏,縣南二十里,東連鳳鼻山,西抵旗後山,延袤二、三十里,為縣治眠弓拱案,居民數百家,皆以捕魚為業。
61 旗後山,在大竹裏,縣西十五里,適當港門之左,與打鼓山對峙,高里許,長二里許,舊為漁人採捕之所,近置炮台,可容駐兵五百。旁設燈樓一座,所以了望船只往來。腰有臨水夫人廟及呂仙祠諸勝。
62 其西北沿海南下一帶為右支。由大廍亭西南行,歷小廍亭、虎頭山、牛磨灣,回旋二十餘里,崚崢秀媚者,為大岡山,聯絡對峙者,為小岡山。其西北濱海為國祥山,西南為漯底山,側而東,突起嵯峨為半屏山,穿蓮池潭裏許為龜山,舊治在焉。更轉而西,高山盤鬱為蛇山。蛇山之頭,有石塔嶼,孤立海中。蛇山之腰,轉折而南,崔巍騰躍,為打鼓山。上有文峰插漢、秀削凌霄,為打鼓峰舊城聖廟以此峰為文筆,形家稱勝地焉。其背為石佛嶼,山麓擘劃成門,潮汐往來,有涼傘嶼在港門中。此右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63 大廍亭山,在嘉祥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大烏山出,高里許,長四里許。
64 小廍亭山,在嘉祥里,縣東北五十七里,脈由大廍亭山出,高二里許,長三里許,山麓有泉下注山窩壽陂。
65 虎頭山,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二里,脈由大廍亭山出,高半里許,長二里許。
66 牛磨灣山,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一里,脈由小廍亭山出,高二十餘丈,長八、九里,山麓有泉下注竹腳崎溪。
67 大岡山,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脈由牛磨灣山出,高七里許,長二十里。樹木蔚然,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岡山樹色,即此。山腰有超峰寺,祀觀音佛,為前太守蔣允焄建。寺前活泉兩股,大旱不涸。俗名「龍目泉」。其巔蠣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不知何時物也。山上有雨,則湖水滿。山陰有古石洞,莫測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海雲按舊志台灣記略云:大岡山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碇、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又叢談云:岡山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於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向橘行里許,則有巨室一座,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廂廊寂寂,壁間留題詩詞及水墨畫跡,才存各半,登堂一無所見,惟只犬從內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隨犬曲折緣徑恣觀,環室皆徑圍桔樹也。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摘啖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諸懷,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嵐襲人,有淒涼氣。輒荷樵尋歸路,遍處志之。至家,以語。其人出桔相示,謀與妻子共隱焉。再往,遂失其室,並不見有桔。又云:明太監王三保植姜岡山上,至今尚有產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有得者,可療百病
68 小岡山,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五里,脈由大岡山出,高二里許,長五里許,巔有巨石,圓秀如冠,俗呼為紗帽石。
69 國祥山亦名崎漏山,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六里,系沙崙結成,高丈許,長四里許,西臨大海。
70 漯底山,在仁壽里,縣西北四十里,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小竅出水,若泥淖,其深無底。山多沙礫,少草木。
71 半屏山,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七里,平地起突,高二里許,長六里許,形如列幛、如畫屏,故名。為聖廟左翼,蓮花潭直逼山下,又如展旗,故亦名旗山。山腰有竅,洞闊丈許,深不見底,相傳其下通海雲。
72 龜山,在興隆裏舊城內,縣西北十五里,高里許,長三里許,近接半屏山,形如龜,蟠踞城內。繁陰密蔭中多喬木,居民環聚,其下有天後宮、觀音亭諸勝,可供遠眺。
73 蛇山,在興隆里,縣西十六里,高里許,長四里許,與打鼓山分脊聯岡,首趨外海,草木蓊薈,樵採資焉。
74 石塔嶼,在興隆里,縣西二十二里,即蛇山餘脈,特立海中,距蛇山數十武,高二十餘丈,可造其巔。
75 打鼓山一名埋金山、一名麒麟山,俗呼打狗山,在興隆、大竹交界,縣西十五里,脈由蛇山出,高三里許,長十里許,適當港門之右,與旗後山對峙。上有兩炮台,一在臨港扼要處,一在大棚頂,可容駐兵一千名。山麓一岩,有泉出石罅,夏秋雨潤,泉湧如噴雪翻花,潺湲遠聞,冬春稍細土人云此泉甚奇,雨則吞入,旱則吐出,下注污池,灌田數十甲,汲以煮茗,清甘異常,極旱不竭,居民名為龍岩泉亦名龍眼井泉。今補人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龍岩洌泉,即此。其上里許為仙洞按舊志云:打鼓山石洞須秉燭而下,中一石柱,高丈許,寬四、五尺,內有石乳,淙崢可供把玩,或謂即鍾乳石云。又一新洞,相距三里許。其內亦有石乳下垂,與舊洞大同而小異。又雲埋金山在打鼓山巔,相傳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干,道干遁入台,艤舟打鼓山港,殺其妹,埋金山上,時有奇花異果,入山樵採者或見焉,若懷歸,則迷失道;雖志其處,再往,終失之
76 石佛嶼,在大竹裏,縣西二十里,即打鼓山背,豎立海中如石佛狀,漁人嘗坐其上。
77 涼山嶼即猴跳石,在大竹裏打鼓山麓,縣西十七里,當西港中即旗後港,舟犯之立碎。下有雞心礁,另在海底,潮退則見。
78 內支謂港東、西二里內山,故曰內支,總名傀儡山地屬生番界,俗呼生番為傀儡,故曰傀儡山,由北而東、而南綿亙一百二十餘里,勢若彎弓,為縣治外局左輔,極北為南雅仙山地屬安平。自南雅仙以上,則有寨仔腳、匏仔湖、石仔崙、尖山、網山、柴梳山、觸口山、北葉山、芋匏山、山豬毛山,其最高者為南太武山山後為崇爻、卑南覓諸山。山豬毛、南太武之間,有南北坪焉,為諸溪發源之所。其北坪即大澤機之所從出,其南坪即雙溪口之所由分也。南太武之南為昆崙坳、嘉早山。又南為南昆崙、浮圳鹿、擺律山、七腳亭山、力里山、三條崙嶺、董的山、內湖尖山,極南為率芒山、枋山地屬恆春。外支謂沿傀儡山麓一帶附近民居者為旗尾、彌濃、龍渡、龜山、蛇山,又其外為龜仔豆山,彌濃之東有九芎林、獅仔頭、大銃山、竹仔門山,又東為柴牛椆、草山、尾寮山、打鼓坑山,折而南為挖仔手、無尾坑山、大坑山、芒仔芒埔山,又為水底坑、熬酒桶、芎蕉坑、鹿場頂山,再南為蒲姜坑、大埔頂、滴水崁、四目公、大坑口、幫崁山、獅頭山、橫山,其西為兩魚山。此下淡水諸山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79 南雅仙山舊志作南馬仙,俗呼湳仔仙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地屬安平,為淡水溪發源之所,聯絡寨仔腳、匏仔湖諸山。
80 寨仔腳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五里,東聯彌濃,南接旗尾,北交南雅仙,其麓土地平曠,川泉涓流下注旗尾溪。
81 匏仔湖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七里,東聯尖山,西接南雅仙山。
82 石仔崙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六里,下聯彌濃山,上接柴梳山,諸峰挺峙。
83 尖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八里,巨瀑懸崖,東行合觸口山泉下注尖山溪,東與網山、柴梳山相輝映。其南為石仔崙、九芎林諸山,東北為龍交灣山,人跡罕到。
84 網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九里,東與柴梳山毗連,其內為網社生番居之。
85 柴梳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七十里,樹木崇茂,清秀圓媚,形似柴梳橫列,故名。北與嘉邑蔚山、火山相連。
86 觸口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八里,為尖山溪、彌濃、揭陽、三張廍、二重溪發源之所。其後為大口、紅目、墩仔、施武郡、萬斗籠等社生番居之。
87 北葉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七十二里,曲折紆回,不可名狀。其內為北葉社、內滿社、擺園社、蘭汝社、一慄仔社、施武內社、屠古物社生番居之。
88 芋匏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七十里,北與嘉邑內優山連界。
89 山豬毛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五里,山麓有北坪,即大澤機,為南勢溪發源之所。內有山豬毛山、毛孩、萬里篤山、無崙、加六堂等社生番居之。
90 南太武山舊志作傀儡山,俗呼為嘉禮山,在港西里,縣東六十五里,重巒迭嶂,插漢凌霄,為縣治諸山之冠內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即生番亦不能造其巔,朝夕常有白雪擁護俗傳上有石室、石床、石燈,仙子居焉。南與嘉早山、南昆崙相連不斷,勢若長虹。夏秋之交,霖雨滂沱,瀑布懸崖,如水銀舄地,下注南坪一名雙溪口山,水分兩支,北支由瀧空出口,南支由嘉早山下出口,上有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其坪高可兩丈許,橫插山麓,頂寬平,土皆紅色,熟番多牧牛羊於此,為東西溪發源之所。初霽則晴嵐可挹,豁人心目。山前有大坑闕,高十數仞闕若石門,凡入山者皆由此進,其地多生茅茨,土人取以蓋屋,內有八絲力社、礁老其難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臘社、心武里社、山裏留社、錫乾社、毛絲絲社、阿律社、施率臘社、礁網曷氏社、加籠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難社、務朗逸社、陳阿難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錫乾社生番居之。其外平埔三十餘里,草木叢茂。二、八月間,樵採者日數千人,附近居民皆藉此山為生活云。
91 昆崙坳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五里,即南太武、南昆崙二山之凹折處。內有昆崙坳社、烏鴉石社、內社生番居之其上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按縣治出東門八里至芎蕉腳莊,又七里至鳥鼠洲莊,又五里至兩魚山,又十五里至雙溪口,又五里至內社,又十五里至昆崙坳,又十里至大石岩,又四十里至諸也葛,又二十里至乾仔崙,又十三里至大貓里,又四十五里至卑南覓,綜計一百八十三里,入卑南覓界
92 嘉早山俗呼加走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五里,脈由南昆崙山出,高十里許,長十四里許,內有加走山社、加蚌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分注東溪、番仔埔溪。
93 南昆崙山亦名廍亭嶺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三里,高出雲表。其大亦與南太武相埒。內有本地社即糞箕社、頂望仔、立下望仔、立加磅社、陳阿修社、沙裏老社、北力力社、加無朗、古阿崙等社。所產樹木附近粵民與平埔番、山番熟識者,往往相邀上山伐木,放火燒炭,搬運下山,每夜望見火光一團,即知為山麓人在彼焚炭。漢人名為番山夜火雲,金線蓮性極涼,能治熱症,漢人皆珍貴之,縣城有購自藥圃者,其價頗昂,洋銀一元僅得一兩五錢。若內山則一元可買數兩及番黍、番芋,生番賴之上有新開山路,可通卑南覓。按縣治出東門,五里山仔頂,又三里芎蕉腳,又七里頂鳥鼠洲,又五里新園街,又十二里崁頂,又八里射寮,又八里半紅泥嘴,又十六里力里社,又八里半南昆崙,又二十里古阿崙,又二十三里春望岩,又十里大烏萬溪口,又四十三里大貓里,又四十五里卑南覓,綜計二百十四里,入卑南覓界
94 浮圳鹿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五里,脈由南昆崙出,高七里,長十里許,內有浮圳鹿社生番居之。山下有泉,分注頭溝水、九甲、後寮等溪。
95 擺律山一名拜律山、一名排力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二里,脈由南昆崙山出,高五里許,長七里許,內有擺律社生番居之,山南有泉下注擺律溪。
96 七腳亭山亦名七腳壇山,在港東里,縣東六十里,脈由南昆崙山出,七腳亭社在其內,生番居之。山下有擺律山泉,下注擺律溪。
97 力里山即立里山,在港東里,縣東七十二里,脈由南昆崙山出,高七里許,長十里許,內有力里、割肉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擺律山泉下注擺律溪。
98 三條崙嶺,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南昆崙山出,同治十三年屯兵於此營地即在嶺上,現有營官鎮守,上有新開石路可通卑南覓。
99 董的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八里,脈由力里山出,高四里許,長六里許,董的社在其內,生番居之。
100 內湖尖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五里,脈由董的山出,高五里許,長七里許,山南有泉分注下苦溪、率芒溪。
101 率芒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二里,內有率芒、南屏、心麻、沙那、穀武吉、大籠、坳吧郎等社生番居之。山北有泉下注率芒溪,南屬恆春縣界。
102 枋山,在縣東南七十九里,地屬恆春按縣治往恆春路程,山東門五里山仔頂莊,又三里芎蕉腳莊,又七里頂鳥鼠洲,又三里下鳥鼠洲,又六里王爺宮莊,又四里五房洲莊,又三里東港街,又四里崙仔頂,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蘆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綜計六十二里,入恆春縣界
103 旗尾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寨仔腳山出,肖形而名,旁有小崙突起,狀如帶鈴。
104 彌濃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石仔崙山出。
105 龍渡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彌濃山出。
106 龜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五里,脈由龍渡山出。
107 蛇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二里,脈由龍渡山出。
108 龜仔豆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里,平地起突,三小山相連,其下為尖山溪。
109 九芎林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石仔崙山出。
110 獅仔頭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九芎林山出。
111 大銃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石仔崙山出。
112 竹仔門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尖山出。
113 柴牛椆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綱山出。
114 草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柴梳山出。
115 尾寮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柴梳山出。山南有觸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116 打鼓坑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山北有觸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117 挖仔手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
118 無尾坑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
119 大坑山,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脈由北葉山出。
120 芒仔芒埔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九里,脈由北葉山出,山南有大澤機泉下注南勢溪。
121 水底坑山,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八里,脈由山豬毛山出,山北有大澤機泉下注南勢溪。
122 熬酒桶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七里,脈由南太武山出,肖形而名。
123 芎蕉坑山一名豬槽坑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六里,脈由南太武山出。
124 鹿場頂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五里,脈由南太武山出。
125 蒲姜坑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四里,脈由南太武山出。
126 大埔頂山一名大坪頂山,在港西里,縣東五十三里,脈由南太武山出,高四里許,長六里許,山南有嘉早山泉分注東溪、番仔埔溪。
127 滴水嵌山亦名茶油坑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二里,脈由南昆崙山出,山北有嘉早山泉分注東溪、番仔埔溪。
128 四目公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一里,脈由南昆崙山出。
129 大坑口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浮圳鹿山出,山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頭溝水、九甲、後寮等溪。
130 幫嵌山,在港東里,縣東五十里,脈由浮圳鹿山出,山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頭溝水、九甲、後寮等溪。
131 獅頭山,在港東里,縣東四十八里,脈由南昆崙山出,高十里許,生番居之。
132 橫山,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五里,脈由獅頭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山南為擺律溪。
133 兩魚山一名下赤山、一名滾水山,在港西里淡水溪邊,縣東二十里,平地起突,高十丈餘,長二里許,二山相連,勢若雙鯉,故名按舊志:下赤山以土色赤,故名。又云:滾水山不甚高,頂湧溫泉。光是,瀵湧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湧溫泉,近地不生草木,山麓均有觀音寺,一名赤山岩、一名高岡亭。土人云:近來二山皆有泉,一溫、一冷,甚奇。
134 右全邑諸山,凡一百五十九座,其與舊志合者仍之,誤者正之,闕者補之,略者詳之,顛倒者、錯亂者綜理而條貫之。割歸他邑者,略述一、二,而其餘悉汰去之。務使脈絡分明、層次不紊,為綱凡四,為目一百五十有九。至若川之一類,實與水利相關,採訪未全,俟明春再行續報可也。光緒十九年十二月,龍岩章占秋繕本。
135 丙部
136 地輿
137 縣治大勢,東北為山,西南為海,由山發源、縈洄不息者,為溪、為溝。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為港、為澳。攔溪引水、溉田流行者為圳,瀦蓄者為陂,深者為潭,次者為池,淺者為窟。傍海圍築、水半咸半淡、畜魚於中、歲收其利者為堰。有船筏濟人者為渡。橫跨兩岸、利人來往者為橋。此全邑諸川及水利、津渡、橋梁之大概也。謹臚列於後,而以八景附焉。
138 諸溪川類一
139 溝渠川類二
140 港澳川類三
141 圳道水利一
142 陂澤水利二
143 深潭水利三
144 池塘水利四
145 水窟水利五
146 魚堰
147 官渡
148 義渡
149 民渡
150 橋梁
151 八景
152 諸溪川類一
153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腳山泉,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
154 尖山溪上游名觸口溪,分旁支入舊寮圳,下游名龜仔豆溪,分旁支入獅仔頭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觸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彌濃、揭陽、三張廍、二重溪等流。
155 彌濃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兩圳龍渡、彌濃,下注淡水溪,長十二里。
156 揭陽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二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北行,過十八分去聲,下注淡水溪,長十二里。
157 三張廍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三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行過彌勒肚,下注淡水溪,長十五里。
158 二重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一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南行,兼匯兩圳舊寮、獅仔頭,旁入頂下陂亦二圳名,本支下注淡水溪,長二十里。
159 南勢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八里,源受大澤機即北坪山、豬毛山泉,西行十四里,下注巴六溪。
160 隘寮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七里,源由瓏空口即南坪北支南太武山泉分支,西北行,分注三圳漏陂、杜君英、大道關、三溪巴六、番仔寮、甘棠莊、兩溝漏陂、杜君英,長十四里。
161 巴六溪官渡,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受南勢、隘寮二溪,西行,旁入五圳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塊厝、兩溝嘉棠莊、火燒,本支過下冷水,下注淡水溪,長二十二里。
162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豐、崇蘭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長二十八里。
163 甘棠莊溪俗名加冬莊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豐溪。
164 海豐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莊溪、大道關圳,西行十七里,過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165 四十分去聲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里,源由瓏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納二溝漏陂、杜君英,分注兩溪阿候、西勢,長十二里。
166 阿候溪有橋,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納火燒溝、海豐圳,過下蚶,下注淡水溪,長二十里。
167 西勢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兩圳新陂、濫莊、一陂橋頭,本支受玲珞陂,過雙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匯東溪合流,長十四里。
168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納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東溪,長二十三里。
169 東溪,在港東、西二里交界東南岸屬港東,西北岸屬港西,縣東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溝水、四溝水、五溝水圳、一陂甘棠門陂。本支遞納四溪番仔埔、頭溝水、西勢、九甲、四陂橋頭、犁郎崎、沙崙、加釣陂、兩溝溝仔墘、頭前厝、兩圳梓潼、北勢廍圳、一潭頓物,以迄東港,乃歸於海。沿溪設官渡二北勢尾、後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頭港、東海坪,長五十里按此溪亦納港西裡頭前厝、客厝二圳水尾,應補入
170 頭溝水溪,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爺陂、北勢廍圳,本支下注東溪。
171 九甲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崙陂、內陂、石陂仔、什華而納一陂七塊厝陂,至海坪渡,匯東溪合流,長二十八里。
172 後藔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莊、下廍、𥓞仔口、兩堰西港、崙仔頂堰,下游遞受兩陂什華、甘棠門陂、一溝三巷,至灰窯仔,分注南平、東港二流入海,長二十九里。
173 擺律溪,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二里,源受擺律山泉西南行,過大武丁上下陂,分注兩溪姜園溪、頂苦溪、一陂擺律,長十里。
174 姜園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二里,源由擺律溪分支,兼受三仙莊陂,西行十七里,匯新打港民渡入海。
175 頂苦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一里,源由擺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頂寮莊南入海。
176 下苦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擺律陂、頭陂仔、石頭下陂,東南行,匯內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許入海,長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險惡,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177 率芒溪,在港東里南屬恆春縣界,縣東南六十二里,源受內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勢寮莊南入海,長十二里。
178 後廍溪,在小竹裏,縣東北二十里,源受大樹腳、烏瓦窯二溝,東行二里許,入淡水溪。
179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東西、觀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東屬港西上里,西屬安邑,中游東屬港西中里,西屬觀音內里;下游東屬港西下里,西屬小竹上里;水尾東屬港東中里,西屬港西下里,縣東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遞納十溪旗尾、彌濃、揭陽、三張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豐、阿候、後廍、九溝嶺口、統領坑、知母令坑、升仙坑、小園榜、大坑、嘉棠莊、竹仔寮、冷水坑、八圳嶺口西圳、新莊、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塊厝、崇蘭圳旁注一圳嶺口東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頭、兩溪中溪、五房洲溪,迄東港入海,長七十里。縣治諸溪,當以此為最按縣治緯溪凡四十六條,而經溪只此一條。全邑疆域,儼被此水中分為二。東岸港東西兩堡,與西岸十二堡地適相等,兩岸相距三里許。夏秋水漲,或寬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園廬舍,常被淹壞,他如尖山、南勢、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勢、東溪、九甲、後寮、擺律、姜園、頂苦溪、下苦溪,皆能衝壞田廬,民恆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則如萬道金蛇,中流蕩漾,故昔人列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當秋之夕,泛舟夜游,則溪中浮一金線,自此而南,長亙是溪,而他溪獨否,此景尤奇。沿溪設官渡四嶺口、冷水、磚仔窯、崙仔頂、民渡六番薯寮、大樹腳、道爺莊、鳥鼠洲、港岡、東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納港西里搭樓窟水尾,應補入
180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裏,縣東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納新莊仔、陳爺濫二溝,過頂林仔邊溪官渡,匯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長十四里。
181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縣東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閭分支,東南行五里許,過咸埔仔溪官渡,又東行里許,匯東港合流入海,長六里許。
182 岡山溪亦名二層行溪,義渡,在嘉祥里,縣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從大岡山北西行,兼納二溝東皋獵、牛椆埔,過長治、文賢,旁注𥓞口圳。本支匯草仔寮港入海,長一百里,北屬安平縣界。
183 塗庫溪,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源受大岡山泉,西南行,旁注兩圳田厝、塗庫。本支匯洪爺陂尾,下注鯽魚潭,長十五里。
184 九空橋溪,在維新、仁壽二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北四十六里,源受鯽魚潭,兼納五陂雜陂仔、三爺陂、北領旗上下陂、腳桶陂、一窟灣仔內,南行四里許,匯阿公店溪合流。
185 竹腳崎溪,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灣山泉,西北行四里許,匯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許,下注濁水溪,長十里。
186 濁水溪,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二里,源受觀音里大滾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納竹腳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長十五里。
187 援剿中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許,下注加拔陂。
188 瓊仔林溪,在觀音、仁壽二里交界東屬觀音,西屬仁壽,縣東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許,入大寮溪。
189 大寮溪,在仁壽里,縣北三十里,源受濁水溪、瓊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許,下授阿公店溪。
190 阿公店溪,在維新、仁壽二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匯九空橋溪,過還轅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圍、下新圍、中新圍頂。本支至彌陀港入海,長十里。
191 滾水坑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滾水山泉,南行里許,匯深水溪合流。
192 深水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許,下授面前埔陂。
193 水哮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八里,源受吊狗嶺、牛跡坑二泉,西南行六里許,下授中圳。
194 中衝崎溪,在觀音里,縣北三十里,源受兩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許,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195 倒松仔溪,在仁壽里,縣北三十二里,源受中衝崎溪,西南行三里許,下授五里林溪。
196 五里林溪,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許,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許,隨萬丹仔港,合流入海,長十里。
197 楠梓坑溪,在觀音里楠梓坑街大橋下,縣北二十里,源受三溝幫陷、大陂、林仔邊,西南行二里許,下授後勁溪。
198 後勁溪有橋,在仁壽,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壽,南半屏,縣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坑溪,西南行遞納一陂竹仔門、兩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戇、向望仔、海坪。本支過右衝溪,灣中港,匯萬丹仔港,合流入海,長十二里。
199 東門溪,在大竹里縣城同儀門外即東便門,亦小東門東福橋下,源受武洛塘,東南行二里許,兼納德乃嘉池,過路窟,匯內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許,下注規仔壽陂,長七里。
200 右全邑諸溪,凡四十七條,皆按次第逐節聯貫,便於繪圖。凡敘南北處,必先北後南,敘東西處,必先東後西,此定例也前之敘山亦然。其餘如敘溝、敘港、敘澳、敘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橋梁,莫不皆然。以全縣地勢東北高而西南低也。間有變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東。因勢利導,不得不爾,非敢自為矛盾也。
201 溝渠川類二
202 漏陂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許,下注四十分去聲溪。
203 杜君英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許,下注四十分去聲溪。
204 嘉棠莊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許,下注淡水溪。
205 火燒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許,下注阿候溪。
206 溝仔墘溝有橋,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五里,源受頭崙圳,西南行三里許,下注東溪。
207 客厝溝有橋,在港西里上蚶莊西,縣東十七里,源受雨水,東南行三里許,入冷水坑溝。
208 頭前厝溝,在港西里萬丹東門橋下,縣東二十里,源受濫莊圳,東南行二里許,入東溪。
209 三巷溝,在港東里七塊厝莊西,縣東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許,下注後寮溪。
210 冷水坑溝有橋,在港西里兩魚山麓,縣東二十里,源受萬丹陂,兼納客厝溝,西南行四里許,下注淡水溪。
211 嶺口溝亦名公館仔溝,在觀音里北屬安邑番薯寮轄,縣東北三十四里,源受蘭坡嶺、深水山二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212 統領坑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三里,源受統領坑、吊狗嶺二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213 知母令坑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一里,源受吊狗嶺、知母令坑泉,東行五里許,入淡水溪。
214 升仙坑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受升仙坑山泉,東行四里許,入淡水溪。
215 小圍榜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圍榜山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216 大坑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東行八里許,入淡水溪。
217 大樹腳溝,在觀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觀音、南小竹,縣東北二十里,源受興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東行七里許,入後廍溪。
218 烏瓦窯溝,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九里,源受南勢坑山泉,東行五里許,入後廍溪。
219 竹仔寮溝,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頂山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220 湖底溝,在小竹裏,縣東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東南行六里許,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221 下考潭北溝,在小竹裏,縣東南八里,源受山仔頂雨水,東南行三里許,匯下考潭水尾合流。
222 下考潭中溝,在小竹裏,縣東南九里,源受鳳彈山雨水,東行三里許,入下考潭潭名
223 下考潭南溝,在小竹裏,縣東南十里,源受大坪頂山雨水,東北行三里許,匯下考溝水尾合流。
224 芎蕉腳溝有橋,在小竹裏,縣東南八里,源受山仔頂圳,南行三里許,下授大崎腳溝。
225 大崎腳溝,在小竹裏,縣東南十里,源受芎蕉腳溝,南行匯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岡溝,長里許。
226 琅岡溝,在小竹裏,縣東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腳溝,東南行里許,授新莊仔溝。
227 新莊仔溝,在小竹裏,縣東南十二里,源受琅岡溝,東南行里許,入中厝溪。
228 林內溝,在小竹裏,縣東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嶺即鳳山鳳臀也雨水,東行里許,入金京潭。
229 陳爺濫溝上有溪洲仔橋,在小竹裏溪洲仔莊西,縣東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東南行二里許,入中厝溪。
230 苦苓腳溝上有二橋,在小竹裏,縣東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東南行二里許,入苦苓腳窟。
231 港仔埔溝,在小竹裏港仔埔橋下,縣東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腳窟,南行里許,由本莊尾入海。
232 東皋獵溝,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窩壽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岡山溪。
233 大邱園溝,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九里,源受大烏山泉,西行三里許,下授牛椆埔溝。
234 牛椆埔溝,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園溝、田寮陂、牛磨灣山泉,西北行八里許,下注岡山溪。
235 頂寮仔溝,在長治裏,縣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滬莊雨水,西南行里許,過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長里許。
236 頂覆鼎金溝,在維新里,縣北五十七里,源受頂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許,下注大湖陂。
237 三鎮溝,在維新里,縣北五十二里,源受本莊雨水,西行里許,下注啟隆陂。
238 二濫溝,在維新里,縣北五十里,源受二濫陂,南行過二濫下陂,直注鯽魚潭,長三里許。
239 三塊厝溝,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許,下注頂港仔堰。
240 彌陀溝亦名北溝,在仁壽里,縣西北四十里,源受彌陀陂,西北行遞納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舊圍、舊永安、新永安,匯彌陀港入海,長六里許。
241 幫陷溝,在觀音里,縣北二十一里,源受閂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許,下注楠梓坑溪。
242 大陂溝,在觀音里,縣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蹺龜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許,下注楠梓坑溪。
243 三公寮溝,在觀音里,縣東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許,下注總督陂。
244 林仔邊溝,在觀音里,縣北十九里,源受大濫陂、高平陂、總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許,下注楠梓坑溪。
245 獅形溝,在觀音里,縣東北十六里,源受獅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246 四安橋溝,在觀音里,縣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許,授太平橋溝。
247 太平橋溝,在觀音里,縣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橋溝,北行半里許,授豆醬間圳。
248 新陂內溝,在赤山裏,縣東北九里,源受十九灣山泉,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曹公新圳。
249 仙草埔溝,在赤山裏,縣東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許,下注曹公新圳。
250 雙頭漏溝有橋,在赤山裏,縣北五里源由鳥松腳圳分支,西行里許,下注公爺陂。
251 外濠溝有橋,在大竹裏,縣城外北門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許,兼納松仔陂、赤山頂圳,過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鰱港、中圳、竹腳圳
252 寶珠溝,在大竹裏,縣西九里,源受寶珠陂,西北行二里許,下注田尾港。
253 內濠溝,在大竹裏,縣城內北門橋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數武入溝,水皆環繞縣城,內通左倉、右庫二池,外注薦龍、柑宅、七老爺三圳,兼受火藥庫溝,匯東門溪合流,長六里許。
254 頂橫街溝,在縣署東數武,源受頂橫街雨水,北行過隘門,折而西下,注玉帶溝。
255 玉帶溝,在縣署南數武,源受左倉池,經攀龍橋下,兼匯頂橫街溝,環署前照牆後,轉入右庫池,長半里許。
256 枋橋頭溝,在縣署東南寅餞門下即魚仔市隘門,源受三角通、魚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數武,下注洗馬池。
257 火藥庫溝,在中軍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許,由火藥庫炮台角城牆𥓞下,注內濠溝。
258 十三望溝,在小竹裏,縣東四里,源受山仔頂圳漏泉,西北行過五宮𥓞𥓞上即曹公舊圳水道陂腹內橋下,授崎港溝,長二里許。
259 崎港溝,在鳳山裏,縣東三里,源受十三望溝,西行匯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長二里許。
260 大坪頂溝中游名山豬堰溝,下游名刺蔥腳溝,在鳳山裏,縣東南十里,源受大坪頂山雨水,西行二里許,下注沙濫圳。
261 中廍溝,在鳳山裏,縣東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頂山雨水,西行二里許,下注沙濫圳。
262 幫坑溝,在鳳山裏,縣東南二十一里,源受馬鞍山即鳳山,俗呼為鳳頸雨水,南行里許,至海沙埔入海。
263 中坑門溝,在鳳山裏,縣東南二十三里,源受鳳山雨水,西南行里許,至本莊腳入海。
264 下石橋溝,在鳳山裏大林蒲莊北,縣東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許,下注紅毛港堰。
265 右全邑溝渠,凡六十四條。蓋同發源於山而亞於溪者,曰溝。其受雨水雜流,積而成渠者,亦曰溝。以不溉田,故列入川類。
266 港澳川類三
267 草仔寮港,在文賢里北屬安邑,舊志作喜樹仔港,縣西北七十里,源受岡山溪,西行二里許,至安邑白沙崙入海。
268 考水港,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七里,源受𥓞口圳,兼納十五堰草尖、大陂、內西挖、鴛鴦潭、後潭、塗崙腳、外寮、幫陂仔、內灣、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媽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許,下注三寮港。
269 三寮港即頂寮、中寮、下寮內海仔,在長治裏,縣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納頂寮仔溝、月眉池、大湖陂及頭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許,下注彌陀港。
270 還轅港,在維新、仁壽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納翻花陂,入彌陀港,長五里許。
271 彌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維新、仁壽二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還轅二港,兼納一溪阿公店溪、一溝彌陀、一潭頂草潭、兩陂浪莊陂、祖師廟、六堰頂港仔、烏樹林、崁下、翰林、興成、合吉,合流入海。
272 灣中港,在仁壽、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壽、南半屏,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受複勁溪,西行五里許,下注萬丹仔港。
273 萬丹仔港,在仁壽、半屏、興隆三里交界北仁壽、東半屏、南興隆,縣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灣中港,兼納十七堰新頂、草橋、洽心、中心、灣中港,以上五口屬仁壽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頂堰、蚝殼、亨寶成,以上十口屬半屏里。大道公、順德,以上二口屬興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274 船仔頭港有橋,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納八圳後港、菜公下、葫蘆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邊、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長六里許。
275 田尾港有橋,在赤山、興隆二里交界東赤山、西興隆,縣西北十里,源受船仔頭港,西南行,兼納一溝烏魚、兩圳赤山下、田尾二、兩陂新陂、小關帝陂,下授龍水港,長二里許。
276 龍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興隆二里交界東南大竹、西北興隆,縣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納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鹽埕港,長四里許按此港亦納施仁陂水尾,應補入
277 鹽埕港民渡,亦在大竹、興隆交界,縣西十二里,源受龍水港,南行兼納𩻸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鳳澳。
278 三塊厝港民渡,有橋,在大竹裏,縣西十里,源受𩻸魚潭,兼納五堰後金頂、後金下、林投圍、前金東、前金西,西南行,注丹鳳澳。
279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裏,縣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納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后,下注丹鳳澳。
280 前鎮港民渡,在大竹、鳳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東南鳳山,縣南十里,源受媽祖港陂,西南行,兼納南畔圳、廟前陂二流,下注丹鳳澳。
281 竹仔港民港,有橋,在鳳山裏,縣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頭陂,西南行,匯草衙圳合流,下注丹鳳澳。
282 鳳山港即咸水港,有橋,民渡,在鳳山裏,縣南十七里,源受大橋頭陂,合東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鳳澳。
283 西港一名旗後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裏,縣西南十六里,源受丹鳳澳,西行,由港門旗後、打鼓二山,左右對峙,相距七、八丈,若巨靈擘畫然,故曰。港門當中有雞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謹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輪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漲退,不過八尺,為他邑所無,內為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商賈雲集,經築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門戶也。
284 中港一名中蕓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裏,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納下廍窟合流入海,兩岸相距里許,深丈餘,商船便於出入。
285 東港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三十里,源受東西溪,兼匯後寮、五房洲等流入海,兩岸相距三里許,深丈餘,內地商船往來貿易,為舟艘輻輳之區。
286 南平港民渡,舊志作茄藤港,在港東里,縣東南三十三里,源受後寮溪,南行兼納西港、烏樹、大潭、崙仔頂堰入海。
287 新打港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五里,源受姜園溪,西南行兼納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288 丹鳳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內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內,縣南十里,源受六港鹽埕、三塊厝、前金、前鎮、竹仔、鳳山、十四堰紅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順興、德成、裕昌、鱟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頂、大林尾下、過田仔、山腳,西行,由港門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處鹽埕、三塊厝、前金、能雅寮、前鎮、竹仔港、鳳山港、旗後、哨船頭,帆楫往來,款乃聲不絕於耳,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夾板洋船。
289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嶼北,縣東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師汛在焉
290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嶼西北,縣東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291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嶼西,縣東南六十五里舊時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292 大寮澳,在小琉球嶼東,縣東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兩穴可資灌溉
293 天台澳,在小琉球嶼東南,縣東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誤犯之立碎
294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條。其中可通大船往來暫泊者,惟東、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僅丹鳳一澳耳。餘則各從其類,附記備採而已以上諸川,以下水利
295 圳道水利一
296 舊寮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姜崙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297 獅仔頭圳一名塗庫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許,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298 龍渡圳粵圳,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一里,源由彌濃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許,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299 彌濃圳粵圳,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源由彌濃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許,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300 頂陂圳,在港西里磚仔地東北,縣東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許,匯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301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鐵店莊南,縣東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匯頂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許,分注搭樓、台九兩窟,灌田七十二甲。
302 新莊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引台九窟,西南行六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303 南圳,在港西里鴨母寮莊北,縣東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304 耆老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305 隆恩圳一名後莊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306 中冷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307 九塊厝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308 漏陂圳,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許,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309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許,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310 大道關圳,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許,至仕隆莊,下注海豐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緒十二年撫墾局董陳國馨率眾開築。
311 海豐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312 崇蘭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313 新陂圳粵圳,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二里,源由八壽陂,引西勢溪上游,東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莊、新東勢、老東勢、早仔角、內埔、中心崙、二崙、和順林、新北勢、老北勢、頭崙、尾崙、西勢、南勢共十五條圳,皆入田洋灌溉,長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314 頂柳仔林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五里,源受米篩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龜屯、龍須、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315 龜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二十四甲。
316 龍須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許,入龍須洋,灌田十五甲。
317 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許,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318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一百甲。
319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東南行四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三十甲。
320 連連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二里,源受衝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濫仔圳,本支經注社皮圳長三里許,灌田四十甲。
321 濫仔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一里,源由連連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322 社皮圳,在港西里,縣東十八里,源受連連、濫仔二圳,南行三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二十甲。
323 廣安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二里,源受衝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許,匯本縣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324 濫莊圳,在港西里濫莊西北,縣東二十三里,源受西勢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縣廍圳、頭前厝溝長五里許,灌田七十三甲。
325 本縣廍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源由濫莊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許,匯廣安圳合流,下注萬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326 頭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橋,縣東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許,合流入東溪,灌田四十二甲。
327 梓潼圳,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二里,源受陂內陂,西北行三里許,下注東溪,灌田二十甲。
328 北勢廍圳,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一里,源引頭溝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許,下注東溪,灌田二十四甲。
329 三、四、五溝水圳粵圳,俱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六里,源引東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許,各入本莊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330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許,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五十四年,楊光興開築。
331 嶺口東圳,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長十里許,灌田九十八甲。
332 嶺口西圳,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九里,源由嶺口東圳分支,南行里許,旁注檨仔腳陂,本支再行二里許,匯東圳水尾合流,東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333 𥓞口圳,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園邊,引岡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許,遞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內西挖、鴛鴦潭、後潭、塗崙腳、外寮、幫陂仔、內灣、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媽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許,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334 嘉棠腳圳有橋,在嘉祥里,縣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內、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許,旁分小支,入本莊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335 中甲圳有橋,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腳圳,西行里許,分兩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匯石燕潭、啟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鯽魚潭,長八里許,灌田十二甲。
336 新廍圳,在嘉祥里,縣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岡山泉,西北行匯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337 田厝圳,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九里,源引塗庫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許,下注鯽魚潭,灌田三甲。
338 塗庫圳,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源引塗庫溪下游,西行半里許,至本莊洋止,灌田八甲。
339 百甲圳有二石橋,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三里,源引濁水溪,西北行六里許,下注鯽魚潭,灌田一百甲。
340 營仔埔圳俗名陷後坑圳,在長治裏,縣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許,至陷後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341 中圳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匯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衝崎溪,長六里許,灌田六十二甲。
342 仕隆圳,在仁壽里,縣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衝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許,至九甲圍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錦開築,年未詳
343 大戇圳,在半屏里,縣西二十二里,源引後勁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許,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344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後勁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許,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345 海坪圳,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後勁溪下游,西行里許,下注草橋堰,灌田四十甲。
346 以上八堡港西、港東、觀音、文賢、嘉祥、長治、仁壽、半屏閩、粵圳閩圳四十六條,計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粵圳二十條,約記作四條,計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餘遺漏甚多。因各粵紳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粵莊居民採訪數條而已,計共五十條,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347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觀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觀音,縣東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鳳陂、一名曹公圳頭,水從淡水溪欄圍而入,分南北支入新舊圳,每年一築,北支水入圳兼納三溝湖底、仙草埔、新陂內,西北遞分十支,入八圳岡山仔、內埔仔、蜈蚣、竹圍仔、興化厝、赤山瓣、灣仔內、大將廟瓣、兩陂國公厝、嘉棠陂,本支徑注下草潭,長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348 岡山仔圳,在小竹裏,縣東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注前莊圳舊圳額內,灌田六十甲。
349 內埔仔圳,東小竹裏,縣東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東北行三里許,入內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350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條,在赤山裏,縣東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崎仔腳陂洋,灌田七十甲。
351 竹圍仔圳,在赤山裏,縣東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許,下注崎仔腳陂洋,灌田四十甲。
352 興化厝圳,在赤山裏,縣東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許,匯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腳陂洋,灌田二十甲。
353 赤山瓣圳,在赤山裏,縣東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許,下授烏松腳圳,灌田五甲。
354 烏松腳圳,在赤山裏,縣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許,分注雙頭、漏溝、崎仔腳圳,灌田七十甲。
355 崎仔腳圳,在赤山裏,縣北六里,源受烏松腳圳,西南行三里許,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356 寓潮埔圳,在赤山裏,縣北三里,源受崎仔腳圳,南行里許,過陂底橋,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357 火光圳,在赤山裏,縣西北五里,源受公爺陂按此陂總名公爺陂,其出納處另名草陂,源由鳥松腳圳分支,過雙頭、漏溝,乃入此陂,過龍喉瓣此瓣即鑿龍喉山三十餘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腳、拔甲、赤山頂三圳,本支下注林內陂,長三里許,灌田一百二十甲。
358 山仔腳圳,在赤山裏,縣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許,下注林內陂,灌田七十甲。
359 拔甲圳,在赤山裏,縣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許,下注本館陂,溉田九十甲。
360 赤山頂圳,在赤山裏,縣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許,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溝,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條,俱在新圳第八支內。
361 灣仔內圳,在觀音里,縣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東北行里許,注灣仔內陂,灌田三十二甲。
362 大將廟瓣圳,在赤山裏,縣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許,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363 小赤山圳,在觀音里,縣北十里,源受大將廟瓣圳,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蓮花陂,灌田三十甲。
364 覆鼎金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蓮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365 北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二十甲。
366 中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十八甲。
367 店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十七甲。
368 尾厝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條,俱在新圳第十支內。
369 大灣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370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二里,源受大灣圳,西南行二里許,下注頂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371 灣仔底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後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長三里許,灌田三十五甲。
372 後港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三里,源由灣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四十五甲。
373 月眉圳,在半屏里,縣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過雙空橋,西北行旁入後勁溪北行、五塊厝圳南行,本支下注烏松瓣,長八里許,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374 五塊厝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頂圳,本支下注烏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375 菜公頂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塊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許,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376 菜公下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東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五十一甲。
377 葫蘆尾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東南行三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二十甲。
378 烏松瓣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烏松圳本支,再行里許,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379 烏松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受烏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許,匯五塊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380 洲仔洋瓣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烏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莊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徑注蓮花潭,長二里許,灌田十甲。
381 草陂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許,匯烏松圳尾,下注新莊仔圳,灌田三十甲。
382 新莊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許,匯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彌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383 洲仔洋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
URN: ctp:ws94837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