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飛升說

《飛升說》[View] [Edit] [History]

1 仙有五等,佛有三乘,修持功行不齊,所以超脫稍異。飛升衝舉者上也,坐化尸解者次也,投胎奪舍者又其次也。乘龍上升者,如黃帝、茅蒙、王玄甫、韋善俊是也。駕雲上升者,如楊羲、李笈、藍採和、孫不二是也。控鯉上升者,如子英、琴高是也。驂鸞上升者,如子晉、鄧鬱是也。跨鶴上升者,如桓問、屈處靜是也。御風上升者,如葛由、武夷君是也。拔宅飛升者,如何候、尹喜、淮南王、許旌陽是也。白日衝舉者,如蔡瓊、馮長、馬成子、浮丘伯是也。嘗考到仙譜傳,始知從古至今成仙者十萬餘人,拔宅者八千餘處。所以純陽翁於景福寺壁間題一聯云:莫道神仙無學處,古今多少上升人。亨集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一節口訣涵養本原救護命寶(涵養本原圖)(內附退藏沐浴、玉液煉形二法)
2 欲修長生,須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當明不死之人。故曰: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是也。
3 此心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其體不生不滅,其相無去無來。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之,於後天地之後,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虛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
4 三教大聖,教人修道,是修這個;成仙成佛,也是這個;戴角披毛,也是這個。
5 聖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無別途;登涅盤,唯此一法。然世間萬匯,未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獨有這個,無生滅可縛,無色相可窺,端端正正,停停當當,分分曉曉的,而人不悟其所本來也。
6 不悟者何,為有妄心。何為妄心?蓋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迷卻真心,不自覺知,故受輪轉,枉入諸趣,原夫真心無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則失彼元精,枯湛發知,故轉智為識,形中妄心,名之曰識。
7 心本無知,由識故知;性本無性,由識故生。生身種子,萌孽於茲,開有漏華,結生死果。今人妄認方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渾然與物同體,便以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識神,劫劫輪回之種子耳。
8 故景岑云:學道之人不悟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9 嗟夫!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認賊為子而不覺。是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斷,則諸識無依,複我元初常明本體。
10 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是以齊襟必舉領,整網要提綱。昔尹師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11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
12 儒曰:靈台。
13 道曰:靈關。
14 釋曰:靈山。
15 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16 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
17 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18 蓋此竅乃神靈之台,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散、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融,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盤。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19 欲息輪回,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
20 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准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21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云: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22 然要進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云: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23 陰符經曰:機在目。
24 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25 魯論曰:非禮勿視。
26 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
27 金笥寶籙曰:眼乃神通玄牝門,抑之於眼使歸心。
28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盤心之秘旨,故楞嚴經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9 又觀經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30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觀其僥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
31 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
32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33 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
34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35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36 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往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
37 虛靖天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38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對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只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複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消。
39 意念既消,自六識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e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回種子。既無輪回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40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41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靜闔闢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炁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衝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咸消。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所以云: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42 是知一切諸聖,皆從此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凡夫不能証者,由不識自心故。故曰: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43 所以諸怫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
44 如寶藏論云: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睹無所,寄號空空。唯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虛通。森羅寶印,萬象真宗。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圓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恆沙妙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於陰人之坑。哀哉!哀哉!其為自輕。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間寂無物,應用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物無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為也聖,其用也靈。可為大道之真精,其精甚靈,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
45 天下最親,莫過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魚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經云:一切眾生,從曠劫來,迷列本心,不自覺悟。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認,但認一小浮漚。以此迷中複迷,妄中起妄,隨境流轉,離目生情。取十萬端,無時暫暇。至使起惑造業,循環六道,密網自圍,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46 故靈潤曰:妄情牽引何時了,辜負靈台一點光。夫靈台一點光者,即真如靈知心也。最玄最妙,通聖通靈。極高明,極廣大。化萬法之王,為群有之體。堅徹三界,橫亙十方。自混飩未闢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以後,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47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對境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永脫樊籠,長居聖域矣。
48 雖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來地。若根器鈍者,將如之何?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功夫,漸次引入法門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驗,升一級,自有一級規模。亦是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
49 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極則地位?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夫明心盡心之要者,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淨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忍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時以佛知見開發自心,時以佛平等廣大自心。
50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若昧此心,則永劫輪回而遺失真性;若明此心,則頓起生死而圓証涅盤。始終不出此心,離此心別無玄妙矣。後面雖有次第工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
51 噫!莫看易了,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平叔云: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況多為譬辭隱語,使學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憫之,今將丹經梵典中之口訣,—一指出,留與後人,為破昏黑的照路燈,辨真偽的試金石。
52 太玄真人云:
53 父母生前一點靈,不靈只為結成形。成形罩卻光明種,放下依然徹底清。
54 空照禪師云:
55 這個分明個個同,能包天地運虛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靈知是本宗。
56 自然居士云:
57 心如明鏡連天淨,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58 智覺禪師云:
59 菩薩從來不離真,自家昧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60 三茅真君云:
61 靈台湛湛似冰壺,只許元神在裏居。若向此中留一物,豈能証道合清虛?
62 天然禪師云:
63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鑒高懸未照時。
64 主敬道人云:
65 未發之前心是性,已發之後性是必。心性源頭參不透,空從往跡費搜尋。
66 無心其人云:
67 妄念才興神加遷,神過六賊亂心田。心目既亂身無主,六道輪回在目前。
68 高僧妙虛云:
69 惺惺一個主人翁,寂然不動在靈宮。但將此中無持礙,天然本體自虛空。
70 太乙真人云:
71 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成軀。若能放下回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72 華嚴經頌云;
73 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已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
74 海月禪師云:
75 六個門頭一個關,五門不必更遮欄。從他世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日安。
76 水庵禪師云:
77 不起一念須彌山,待立當頭著眼看。牛一縷絲輕絆倒,家家門底透長安。
78 大溈智頌云:
79 真佛無為在我身,三呼三應太惺惺。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認識神。
80 無垢子謁云:
81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82 唯寬禪師云:
83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84 志公和尚云:
85 頓悟心原開寶藏,隱顯靈蹤現真象。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
86 呆堂禪師云:
87 應無所住生其心,廓徹圓明處處真。直下頂門開正眼,大千沙界現全身。
88 指玄篇云:
89 若得心空若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脫下胎州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90 段真人云:
91 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92 張遠霄云:
93 不生不滅本來真,無價夜光人不識。凡夫虛度幾千生,雜在礦中不能出。
94 薛道光云:
95 妙訣五千稱道德,真詮三百頌陰符。但得心中無一字,不參禪亦是工夫。
96 無垢子云:
97 學道先領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方悟凡心即佛心。
98 逍遙翁云:
99 掃除六賊淨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專炁至柔窺內景,自然神室產牟尼。
100 弄丸集云:
101 天機奧妙難輕吐,顏氏如愚曾氏魯。問渠何處用工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102 張三峰云:
103 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裡出。世人耽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104 解迷歌云:
105 若要真精無漏洩,須淨靈台如朗月。靈台不淨神不請,晝夜工夫休斷絕。
106 北塔祚云:
107 切忌隨他不會他,大隨此語播天涯。真淨性中方一念,早是千差與萬差。
108 橫川拱云:
109 洞水無緣會逆流,見他苦切故相救。西來祖意定無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110 草堂禪師云:
111 斷臂覓心心不得,覓心不得始安心。心安後夜雪庭際,滿目瑤花無處尋。
112 佛國禪師云:
113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
114 華嚴經偈云:
115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即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116 寶積經頌云:
117 諸佛從心得解說,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118 圓悟禪師云:
119 佛佛道同同互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長海更深。
120 世奇首座云:
121 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諸法我心無別體,只在而今一念中。
122 張拙秀才云:
123 光明寂煦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124 中峰禪師云:
125 從來至道與心親,學到無心道即真。心道有無俱泯絕,大千世界一閒身。
126 張無夢云:
127 心在靈關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
128 白沙先生云:
129 千修千處得,一念一生持。
130 彭鶴林云:
131 神室即是此靈合,中有長生不死胎。
132 永明延壽云:
133 有念即生死,無念即泥洹。
134 胡敬齋云:
135 無事時不教心空,有事時不教心亂。
136 道玄居士云:
137 一出便收來,既歸須放下。
138 羅念庵云:
139 毋以妄念伐其心,母以客氣傷元氣。
140 莎衣道人云:
141 心若在腔子里,念不出總持門。
142 白樂天云:
143 自從苦學空門法,消盡平生種種心。
144 海業禪師云:
145 動不忘於觀照,靜不忘於止息。
146 韜光集云:
147 心在是念亦在是,動如斯靜也如斯。
148 衝妙云:
149 身不動而心自安,心不動而神自守。
150 徐無極云:
151 性從偏處克將去,心自放時收拾來。
152 佛印云:
153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春。
154 陶宏景云:
155 修心要作長生客,煉性當如活死人。
156 無著禪師云:
157 明即明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158 華嚴經云:
159 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毗盧清淨身。
160 華嚴頌云:
161 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
162 馬丹陽云:
163 若能長守彎彎竅,神自靈明氣自充。
164 丘長春云:
165 當時一句師邊得,默默垂簾仔細看。
166 慧日禪師云:
167 一念照了一念之善提也,一念晏息一會之涅盤也。
168 以上數語,皆成仙作聖之要、八道八德之門也。首阿難多聞總持積歲不登聖果,息緣返照,暫時即証無生。蓋凡夫之心,終日趨外,愈遠愈背。唯返照者,檢清攝念,攝念安心,安心養神,養神歸性。即魏伯陽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是也。咦!煉礦成金得寶珍,煉情歸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萬人中無一人。
URN: ctp:ws98368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