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三 外篇在宥第十一

《卷十三 外篇在宥第十一》[View] [Edit] [History]

1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三
2
河 南 郭 象 注
3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外篇在宥第十一》

1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2
〔注〕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人之生也直,莫之蕩,則性命不過,欲惡不爽。在上者不能無為,上之所為而民皆赴之,故有誘慕好欲而民性淫矣。故所責聖王者,非貴其能治也,貴其無為而任物之自為也。
3
〔疏〕宥,寬也。在,自在也。治,統馭也。寓言云,聞諸賢聖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若立教以馭蒼生,物失其性,如伯樂治馬也。
4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5
〔疏〕性者,稟生之理;德者,功行之名;故致在宥之言,以防遷淫之過。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喪性也。若不宥之,復恐效他,其德遷改也。
6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7
〔注〕無治乃不遷淫。
8
〔疏〕性正德定,何勞布政治之哉。有政不及無政,有為不及無為。
9
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偷也。
10
〔注〕夫堯雖在宥天下,其進則治也。治亂雖殊,其於失後世之恬愉,使物爭尚畏鄙而不自得則同耳。故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也。
11
〔疏〕恬,靜也。愉,樂也。瘁,憂也。堯以德臨人,人歌擊壤,乖靜性也;桀以殘害於物,物遭憂瘁,乖其愉樂也。堯桀政代斯異,使物失性均也。
12
夫不恬不偷,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13
〔注〕恬愉自得,乃可長久。
14
〔疏〕堯以不恬淮人,桀以不愉取物,不合淳和之性;欲得長久,天下未之有也。
15
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
16
〔疏〕毗,助也。喜出於魂,怒出於魄,人稟陰陽,與二儀同氣。堯令百姓喜,毗陽暄舒;桀使人怒,助陰慘肅。人喜怒過分,天則失常,盛夏不暑,隆冬無霜?既失和氣,加之天災,人多疾病,豈非反傷形乎。不可有為作法,鈴致殘傷也。
17
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18
〔注〕此皆堯桀之流,使物喜怒太過,以政斯息也。人在天地之中,最能以靈知喜怒擾亂群生而振蕩陰陽也。故得失之問,喜怒集乎百姓之懷,則寒暑之和敗,四時之節差,百度昏亡,萬事夭落也。
19
〔疏〕為滯喜怒,遂使百姓謀慮失真,既乖憲章之法,斯敗也已。
20
於是乎天下始喬請卓驚,而後有盜躡曾史之行。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
21
〔注〕慕賞乃善,故賞不能供。
22
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
23
〔注〕畏罰乃止,故罰不能勝。
24
〔疏〕喬,詐偽也。詁,責問也。卓,獨也。驚,猛也。於是喬偽詁責,卓爾不群,獨懷驚猛,輕陵於物,自堯為始,次後有盜坏之惡,曾史之善,善惡既著,賞罰係焉,慕賞行善,懼罰止惡,舉天下斧鐵不足以罰惡,傾宇宙之藏不足以賞善。給,猶足也。
25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26
〔疏〕若忘賞罰,任真乃在足也。
27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28
〔注〕忘賞罰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夫賞罰者,聖王之所以當功過,非以著勸畏也。故理至則遺之,然後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尋其事逃,故為匈匈焉與進競逐,終以所寄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
29
〔疏〕匈匈,罐譁也,競逐之謂也。人懼斧鐵之誅,又慕軒冕之賞,心懷百慮,事出萬端,匈匈競逐而不知止。夏殷已來,其風漸扇,賞罰纓擾,終日荒忙,有何容暇安其性命。
30
而且悅明邪?是淫於色也;悅聰邪?是淫於聲也;
31
〔疏〕悅,受染也。淫,耽滯也。希離慕曠,為滯聲色也。
32
悅仁邪?是亂於德也;悅義邪?是悖於理也;
33
〔疏〕德無憎愛,偏愛故亂德;理無是非,裁非故逆理。悖,逆也。
34
悅禮邪?是相於技也;悅樂邪?是相於淫也;
35
〔疏〕禮者,擎腮曲拳,節文隆殺。樂者,咸池大夏,律呂八音。說禮乃助浮華技能,愛樂更助官商淫聲。
36
悅聖邪?是相於藝也;悅知邪?是相於疵也。
37
〔注〕當理無悅,悅之則致淫悖之患矣。相,助也。
38
〔疏〕說聖逵,助世問之藝衍;愛智計,益是非之疵病也。
39
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40
〔注〕存亡無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則性命安矣。
41
〔疏〕八者,聰明仁義禮樂聖智是也。言人稟分不同,性情各異。離曠曾史,素分有者,存之可也;眾人性分本無,企慕乖真,亡之可也。
42
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蠻卷傖囊而亂天下也。
43
〔注〕鈴存此八者,則不能縱任自然,故為蠻卷傖囊也。
44
〔疏〕蠻卷,不舒放之容也。傖囊,忽遽之貌。天下群生,唯知分外,不能安任,黌巷自拘,夸華人事,傖囊急速,爭馳逐牧,由八者不忘,致斯弊者也。
45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46
〔注〕不能遺之,已為誤矣。而乃復尊之以為貴,豈不甚惑哉。
47
〔疏〕前八者,亂天之經,不能忘遺,已是大惑。方復尊敬,用為楷模,痛惜甚也。
48
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齋戒以言之,跪坐以進之,鼓歌以僎之,吾若是何哉。
49
〔注〕非直由寄而過去也,乃珍貴之如此。
50
〔疏〕八條之義,事同芻狗,過去之後,不合更收。誡禁致齋,明言執禮,君臣跪坐,更相進獻,鼓九韶之歌,舞大章之曲。珍重還廬,一至於此,莊生自擊,無奈之何也。
51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52
〔注〕無為者,非拱默之謂也,直各任其自為,則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於威刑也,直抱道懷朴,任乎叉然之極,而天下自賓也。
53
〔疏〕君子,聖人也。不得已臨蒞天下,怛自無為。雖復無為,非關拱默,動寂無心,而性命之情未始不安也。
54
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55
〔注〕若夫輕身以赴利,棄我而殉物,則身且不能安,其如天下何。
56
〔疏〕貴身賤利,內我外物,保愛精神,不蕩於世者,故可寄坐萬物之上,託化於天下也。
57
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
58
〔注〕解擢則傷也。
59
〔疏〕五藏,精靈之宅;聰明,耳目之用。若分辨五藏情識,顯擢聰明之用,則精神奔馳於內,耳目竭喪於外矣。
60
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61
〔注〕出處默語,常無其心而付之自然。
62
〔疏〕聖人寂同死尸寂泊,動類飛龍在天,豈有寂動理教之異哉。故寂而動,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欲明寂動動寂,理教教理,不一異也。
63
神動而天隨,
64
〔注〕神順物而動,天隨理而行。
65
〔疏〕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即動即寂,德同蒼昊,隨順生物也。
66
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
67
〔注〕若遊塵之自動。
68
〔疏〕累,塵也。從容自在,無為虛淡,若風動細塵,清空中浮物,陽氣飄飄,任運去留非已。
69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70
〔注〕任其自然而已。
71
〔疏〕物我齊混,俱合自然,何勞功暇,更為治法也。
72
崔瞿問於老聰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老聰日:汝慎無櫻人心。
73
〔注〕櫻之則傷其自善也。
74
〔疏〕姓崔,名瞿,不知何許人也。既問:在宥不治人心,何以履善?答曰:宥之放之,自合其理,作法理物,則櫻撓人心。引下文云。
75
人心排下而進上,
76
〔注〕排之則下,進之則上,言其易搖
77
蕩也。
78
〔疏〕人心排他居下,進己在上,皆常情也。
79
上下囚殺,
80
〔注〕無所排進,乃安全耳。
81
〔疏〕溺心上下,為境所牽,如禁之囚,
82
摟煩困苦。潭約柔乎剛彊。
83
〔注〕言能淳約,則剛彊者柔矣。
84
〔疏〕淳約,柔弱也。矯情行於柔弱,欲制服於剛彊。
85
廉劇彫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
86
〔注〕夫魚火之熱,凝冰之寒,皆喜怒并積之所生。若乃不彫不琢,各全其朴,則何冰炭之有哉。
87
〔疏〕康,務令也。創,傷也。彫琢名行,欲在物前。若違情起怒,寒甚凝冰;順心生喜,熱喻焦火。
88
其疾倪仰之問而再撫四海之外。
89
〔注〕風俗之所動也。
90
〔疏〕逐境之心,一念之頃,已遍十方,況倪仰之問,不再臨四海哉。
91
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
92
〔注〕靜之可使如淵,動之則係天而踴躍也。
93
〔疏〕有欲之心,去無定準。偶爾而靜,如流水之遇淵潭;觸境而動,類高天之縣;不息動之,則係天環躍。
94
僨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
95
〔注〕人心之變,靡所不為。順而放之,則靜而自通;治而係之,則趺而憤驕。債驕者,不可禁之勢也。
96
〔疏〕排下進上,美惡喜怒,憤發驕矜,不可禁制者,其在人心乎。
97
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櫻人之心,
98
〔注〕夫黃帝非為仁義也,直與物冥,則七義之透自見。逵自見,則後世之心叉自殉之,是亦黃帝之述使物摟也。
99
〔疏〕黃帝因宜作則,慈愛養民,實異偏尚之七,裁非之義。後代之主,執之軌轍,蒼生名之為聖,摟人之心自此始也。弊起後王,釁非黃帝。
100
堯舜於是乎股無肱,經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
101
〔疏〕肱,白肉也。堯舜行黃帝之連,心形瘦弊,股瘦無白肉,經禿無細毛,養天下形容,安萬物情性,五藏憂愁於內,血氣矜莊於外,行仁義以為規矩,立法度以為楷模,尚不免流放凶族,則有不勝。
102
堯於是放誰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脆,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103
〔疏〕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混沌,即罐兜也,為黨共工,放南裔也。縉雲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饕餮,即三苗也,為堯諸侯,封三苗之國。國在左洞庭,右彭蠡,居豫章,近南岳。三蟾,山名,在西裔,即秦州西羌也。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即共工也,為堯水官。幽都在北方,即幽州之地。《尚書》有殖鯀,此文備也。四人皆包藏凶惡,不遵堯化,故投諸四裔,是堯不勝天下之事。故四凶由舜,今稱堯者,其時舜攝堯位故耳。
104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105
〔注〕夫堯舜帝王之名,皆其述耳,我寄斯逵而述非我也,故駭者自世。世彌駭,其邊愈粗,粗之與妙,自塗之夷險耳,遊者豈常改其足哉。故聖人一也,而有堯舜湯武之異。明斯異者,時世之名耳,未足以名聖人之實也。故夫堯舜者,豈直一堯
106
舜而已哉。是以雖有矜愁之貌,仁義之逵,而所以逵者故全也。
107
〔疏〕施,延也。自黃帝延乎堯舜,聖迸滯,物擾亂,延及三王,驚駭更甚。
108
下有桀躡,
109
〔疏〕桀坏行小人之行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為上。
110
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
111
〔疏〕謂儒墨守進,是非因之而起也。
112
於是乎喜怒相疑,
113
〔疏〕喜是怒非,更相疑貳。
114
愚知相欺,
115
〔疏〕飾智驚愚,互為欺侮。
116
善否相非,
117
〔疏〕善與不善,彼此相非。
118
誕信相譏,
119
〔疏〕誕虛信實,自相譏誚。
120
而天下衰矣;
121
〔注〕莫能齊於自得。
122
〔疏必相仍糾紛,宇宙衰也。
123
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
124
〔注〕立小異而不止於分。
125
〔疏〕喜怒是非,熾然大盛,于徐故天年夭枉,性命爛漫。爛漫,散亂也。
126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127
〔注〕知無涯而好之,故無以供其求。
128
〔疏〕聖人窮無崖之智,百姓焉不竭哉。
129
於是乎新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央焉。
130
〔注〕彫琢性命,遂至於此。
131
〔疏〕繩墨,正木之曲直;禮儀,示人之隆殺;椎鑿,穿木之孔竅;刑法,次人之身首。工匠運斤鋸以殘木,聖人用禮法以傷道。
132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櫻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峪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133
〔注〕若夫任自然而居當,則賢愚襲情而貴賤履位,君臣上下,莫匪爾極,而天下無息矣。斯述也,遂換天下之心,使奔馳而不可止。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飾其性以眩惑眾人,惡直醜正,蕃徒相引。是以任真者失其據,而崇偽者竊其柄,於是主憂於上,民困於下矣。
134
〔疏〕脊脊,相踐籍也。一云亂,宇宙大亂,罪由聖智。君子道消,晦逵林藪,人君雖在廟堂,心怛憂慄,既無良輔,恐國傾危也。
135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136
〔疏〕殊者,次定當死也。桁楊者,械也,夾腳及頸,皆名桁楊,六國之時及衰周之世,良由聖進,鯨劓五刑,遂使桁楊者盈衢,殊死者相枕,殘兀滿路。相枕相望,明其多也。
137
而儒墨乃始離歧攘臂乎栓桔之問。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
138
〔注〕由腐儒守述,故政斯禍。不思捐逵反一,而方復攘臂用進以治逵,可謂無愧而不知恥之甚也。
139
〔疏〕離跋,用力貌也。聖邇謂害物之具,而儒墨方復攘臂分外,用力於極桔之問,執進封教,救當世之弊,何荒亂之能極哉。故發噫欺息,傷固陋不已,愧而不恥也。
140
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接摺也,仁義之不為栓桔鑿柄也,
141
〔注〕桁場以接褶為管,而極桔以鑿柏為用,聖知仁義者,遠於·罪之述也。違遠罪則民斯尚之,尚之射驕詐生焉,驕詐生而禦姦之器不具者,未之有也。故棄所尚則矯詐不作,矯詐不作則桁楊極桔廢矣,何鑿柄接褶之為哉。
142
〔疏〕接褶,械楔也。鑿,孔也。以物內孔中日柄。械不楔不牢,格無孔無用。亦猶憲章非聖進不立,桀坏無仁義不行,聖進是換擾之原,仁義是殘害之本。
143
焉知曾史之不為桀廠噙矢也。
144
〔注〕嘴矢,矢之猛者,言曾史為桀仰之利用也。
145
〔疏〕喘,箭鏃一有孔猛聲也。聖智是竊國之具,仁義凶暴之資,曾史為桀坏利用猛箭,故云然也。
146
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147
〔注〕法其所以換也。
148
〔疏〕絕竊國之具,棄凶暴之資,即宇內清平,言大治也。
149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
150
〔疏〕德化韶令,宇內大行。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
151
〔疏〕空同山,涼州北界。廣成,即老子別號也。
152
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
153
〔疏〕五穀,黍稷菽痳麥也。欲取窈冥之理,天地陰陽精氣,助成五穀,以養蒼生也。
154
吾又欲官陰陽,以遂莘生,為之奈何?
155
〔疏〕遂,順也。欲象陰陽設官分職,順莘生之性,問其所以。
156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
157
〔注〕問至道之精,可謂質也。
158
〔疏〕而,汝也。欲播植五穀,官府二儀,所問粗淺,不過形質,乖深玄之玫。是抵訶也。
159
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
160
〔注〕不任其自爾而歌官之,故殘也。
161
〔疏〕苟欲設官分職,引物從己,既乖造化,鈴致傷殘。
162
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163
〔疏〕族,聚也。分百官放陰陽,有心治萬物,爻致凶災。雨風不調,炎凍失節,雲未聚而雨降,木尚青而棄落;攙搶薄蝕,三光昏晦,人心遭擾,玄象荒怠。
164
而佞人之心薦蓊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165
〔疏〕萬萬,狹劣貌也。汝是餡佞之人,心其狹劣,何能語至道也。
166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問居三月,復往邀之。
167
〔疏〕黃帝退,清齊一心,含九五尊位,築特室,避罐囂,藉白茅以潔諍,閑居經時,重往請道。邀,過也。
168
廣成子南首而外,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
169
〔注〕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則天下治矣,故善之也。
170
〔疏〕使人治物,物鈴褸煩,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蹶然,疾起。
171
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172
〔注〕窈冥昏默,皆了無也。夫莊老之所屢稱無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自生耳,非為生也,又何有為於已生乎。
173
〔疏〕至道精微,心靈不測,故寄窈寶深遠,昏默玄絕。
174
無視無聽一,抱神以靜,形將自。
175
〔注〕忘視而自見,忘聽而自聞,則神不擾而形不邪也。
176
〔疏〕耳目無外視聽,抱守精神,境不能亂,心與形合,自冥正道。
177
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178
〔注〕任其自動,故問靜而不夭也。
179
〔疏〕清神靜慮,體無所勞,不綠外境,精神常寂,心閑形逸,長生久視。
180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181
〔注〕此皆率性而動,故長生也。
182
〔疏〕任視聽而無所見聞,根塵既空,心亦安靜,照無知慮,應機常寂,神淡守形,可長生久視也。
183
慎汝內。
184
〔注〕全其真也。
185
〔疏〕忘心,全真也。
186
閑汝外,
187
〔注〕守其分也。
188
〔疏〕絕視聽,守分也。
189
多知為敗。
190
〔注〕知無崖,故敗。
191
〔疏〕不慎智慮,心神既困,耳目竭於外,何不敗哉。
192
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193
[注〕夫極陰陽之原,乃遂於大明之上,入於窈冥之門也。
194
〔疏〕陽,動也。陰,寂也。遂,出也。至人應動之時,智照如日月,名大明也。至陽之原,表從本降進,故言出也。無感之時,深根寂然凝湛也。至陰之原,亦攝逵歸本,故日入窈冥之門。廣成示黃帝動寂兩義,故託陰陽二門也。
195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
196
〔注〕但當任之。
197
慎守汝身,物將自壯。
198
〔疏〕天官,謂日月星辰,能照臨四方,綱維萬物,稱官也。地官,謂金木水火土,能維持動植,運載群品,亦稱官也。陰陽二氣,春夏秋冬,各有司存,如藏府也。咸得隨任,無不稱適,何違造化,更立官府也。汝但無為,慎守汝身,一切萬物,自然昌盛,何勞措心,自貽伊慼哉。
199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200
〔注〕取於盡性命之極,極長生之政耳。身不夭乃能及物也。
201
〔疏〕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攝衛修身,雖有壽考之年,終無衰老之日。
202
黃帝再拜稽首日:廣成子之謂天矣。
203
〔注〕天,無為也。
204
〔疏〕欺聖道之清高,可與玄天合德也。
205
廣成子曰:來。余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
206
〔疏〕死生變化,物理無窮,俗人愚惑一,謂有終始。
207
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極。
208
〔注〕徒見其一變也。
209
〔疏〕萬物不測,千變萬化,愚人迷執,謂有限極。
210
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
211
〔注〕皇王之稱,隨世之上下耳,其於得通變之道以應無窮一也。
212
〔疏〕得自然之道,上逢淳樸之世,則作犧農;下遇澆季之時,應為湯武。皇王述自夷險,道之一也。
213
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
214
〔注〕失無窮之道,則自信於一變而,不能均同上下,故俯仰異心。
215
〔疏〕喪無為之道,滯有欲之心,生則睹於光明,死則便為土壤。迷執生死,不能均同上下,故有兩名也。
216
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汝,
217
〔注〕土,無心者也。生於無心,故當反守無心而獨往也。
218
〔疏〕夫百物昌盛,皆生於地,及其彫落,還歸於土。世問萬物,從無而生,死歸空寂。生死不二,不滯一方,今將去汝任適也。
219
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
220
〔注〕與化俱也。
221
〔疏〕反歸冥寂之本,入無窮之門:應變天地之問,游無極之野。
222
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223
〔注〕都任之也。
224
〔疏〕參,同也。與三景齊明,將二儀同久,豈千二百歲哉。
225
當我,縉乎。遠我,昏乎。
226
〔注〕物之去來,皆不覺也。
227
〔疏〕聖人無心若鏡,機當感發,即應感冥符,若前機不感,即昏然晦逵也。
228
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229
〔注〕以死生為一體,則無往而非存。
230
〔疏〕一死生,明變化,未始非我,無去無來,我獨存也。人執生死,故憂息之。
231
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鴻蒙方將批髁爵躍而遊。
232
〔疏〕雲將,雲主將也。鴻蒙,元氣也。扶搖,木神,生束海也,亦云風。遭,遇也,扮,拍也。雀躍,跳躍也。寓言也。夫氣是生物之元也,雲為雨澤之本也,木是春陽之鄉,東為仁惠之方。舉此四事,示君王御物,以德澤為先也。
233
雲將見之,
234
〔疏〕怪其容儀殊俗,動止異凡,故問行李之由,庶為理物之道也。
235
倘然止,贊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
236
〔疏〕倘,驚疑貌。贊,不動也。史,長老名也。
237
鴻蒙村牌爵躍不輟,對雲將曰,遊。
238
〔疏〕乘自然變化遨遊也。
239
雲將曰:朕願有問也。鴻蒙仰而視雲將日:吁。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
240
〔疏〕二氣不降不升,鬱結也。
241
六氣不調,
242
〔疏〕陰陽風雨誨明,此六氣也。
243
四時不節。
244
〔疏〕春夏秋冬,節令愆滯其序。
245
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
246
〔疏〕我欲合六氣精華以養萬物,故問也。
247
鴻蒙村髒爵躍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
248
〔疏〕萬物咸稟自然,若措意治之,叉乖造化,故掉頭不答。
249
雲將不得問。又三年,束遊,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雲將大喜,行趨而進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
250
〔疏〕故如上天,再言忘朕,幸憶往時也。
251
鴻蒙曰:浮遊,不知所求;
252
〔注〕而自得所求也。
253
〔疏〕浮遊處世,無食取也。
254
猖狂,不知所往;
255
〔注〕而自得所往也。
256
〔疏〕無心忘行,無的當也。
257
遊者鞅掌,以觀元妄。
258
〔注〕夫內足者,舉目皆自正也。
259
〔疏〕鴻蒙游心之處寬大,涉見之物眾多,能觀之智,知所觀之境無妄也。鞅掌,眾多也。
260
朕又何知。
261
〔注〕以斯而已矣。
262
[疏〕浮游猖狂,虛心任物,物各自正,我復何知。
263
雲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
264
〔注〕夫乘物非為進而逵自彰,猖狂非招民而民自往,故為民所放效而不得已也。
265
〔疏〕我同鴻蒙,無心馭世,不得已臨人,人則隨我述,便為物放效也。
266
願聞一言。
267
〔疏〕願聞要旨,庶次深疑。
268
鴻蒙曰: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
269
〔注〕若夫順物性而不治,則情不逆而經不亂,玄默成而自然得也。
270
〔疏〕亂天然常道,逆物真性,即譎詐方起,自然之化不成也。
271
解獸之擊,而烏皆夜嗚;
272
〔注〕離其所以靜也。
273
〔疏〕放效進彰,害物炎起,獸則驚群散起,烏則駭飛夜嗚。
274
災及草木,禍及昆蟲。
275
〔注〕皆坐而受害也。
276
[疏〕草木未霜零落,災禍及昆蟲。昆,明也,向陽啟墊。
277
噫,治人之過也。
278
〔注〕夫有治之逃,亂之所由生也。
279
〔疏〕天治斯滅,治人過也。
280
雲將曰:然則吾奈何?
281
〔疏〕欲請不治之衛。
282
鴻蒙曰:噫,毒哉。
283
〔注〕言治人之過深。
284
〔疏〕重傷禍敗屢嘆。噫,嘆聲。
285
倦倦乎歸矣。
286
〔注〕傳傳,坐起之貌。嫌不能險然通放,故遣使歸。
287
〔疏〕傳傳,輕舉之貌。嫌雲將治物為禍,故示輕舉,勸令息連歸本。
288
雲將曰:吾遇天難,願聞一言。鴻蒙曰:噫。心養。
289
〔注〕夫心以用傷,則養心者,其惟不用心乎。
290
〔疏〕養心之衍,列在下文。
291
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
292
〔疏〕徒,但也。但處心無為而物自化。
293
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
294
〔注〕理與物皆不以存懷,而閣付自然,則無為而自化矣。
295
〔疏〕倫,理也。墮形體,忘身也。吐聰明,忘心也。身心兩忘,物我雙遣,是養心也。
296
大同乎滓淇,
297
〔注〕與物無際。
298
〔疏〕淇津,自然之氣也。茫蕩身心大同,自然合體也。
299
解心釋神,莫然無魂。
300
〔注〕坐忘任獨。
301
〔疏〕魂,好知為也。解釋,遣蕩也。莫然,無知;滌蕩心靈,同死灰枯木,無知魂也。
302
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
303
〔注〕不知而復,乃真復也。
304
〔疏〕云云,眾多也。眾多往來,生滅不離自然,歸根明矣,豈得用知然後復命矣哉。
305
渾渾沌沌,終身不離;
306
〔注〕渾沌無知而任其自復,乃能終身不離其本也。
307
〔疏〕渾沌無知而任獨,千變萬化,不離自然。
308
若彼知之,乃是離之。
309
〔注〕知而復之,與復乖矣。
310
〔疏〕用知慕生本,乃離自然性也。
311
無問其名,無閥其情,物固自生。
312
〔注〕闖問則失其自生也。
313
〔疏〕道離名言,理絕情慮。若以名問道,以情闖理,不亦遠哉。能遣情忘名,任于獨化,物得生理也。
314
雲將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315
〔注〕知而不默,常自失也。
316
〔疏〕降道德之言,示玄點之行,立身以來,方今始悟。
317
再拜稽首,起辭而行。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318
〔疏〕染習之人,迷執日久,同己喜懼,異己嫌惡也。
319
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
320
〔注〕心欲出常為眾舞也。
321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惡異者,鈴欲顯己功名,超出韋眾。
322
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
323
〔注〕眾皆以出眾為心,故所以為眾人也。若我亦欲出乎眾,則與眾無異而不能相出矣。夫眾皆以相出為心,而我獨無往而不同,乃大殊於眾而為眾主也。
324
〔疏〕人以競先出乎眾為心,此是怛物鄙情,何能獨超莘外。同其光塵,方大殊於眾而為眾傑。
325
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
326
〔注〕吾一人之所聞,不如眾技多,故因眾則寧也。若不因眾,則眾之千萬,皆我敵也。
327
〔疏〕用眾人技能,因眾人聞見,即無忿競。所謂明者為之視,智者為之謀也。
328
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329
〔注〕夫欲為人之國者,不因眾之自為而以己為之者,此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見己為之息也。然則三王之所以利,豈為之哉?因天下之自為而任耳。
330
〔疏〕用一己偏執為國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為喪身之大患也。
331
此以人之國僥倖也,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
332
〔疏〕僥,要也。以皇王之國利要求非分,為一身之幸會者,未嘗不身遭頊敗。萬不存一,故云幾何也。
333
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
334
〔注〕己與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專制天下,則天下塞矣,己豈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萬方有餘喪矣。
335
〔疏〕以僥倖之心為帝王之主,論存己矣無一成,語亡也有餘敗也。
336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337
〔疏〕此一句傷嘆君王不知僥倖為弊矣。
338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339
〔疏〕九五尊高,四海宏巨,是稱大物也。
340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
341
〔注〕不能用物而為物用,即是物耳,豈能物物哉。不能物物,則不足以有大物矣。
342
〔疏〕苟求三王之國,不能任物自為,翻為物用。已自是物,焉能物物。斷不可也。
343
而不物,故能物物。
344
〔注〕夫用物者,不為物用也。不為物用,斯不物矣,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345
〔疏〕不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
346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
347
〔注〕用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
348
〔疏〕聖人通自然,達造化,運百姓心知,用群生耳目,是知物物者非物也。豈獨戴黃屋,坐汾陽,佩玉璽,治天下哉?固當排六合,陵太清,超九州,游姑射矣。
349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350
〔注〕人皆自異而己獨韋游,斯乃獨往獨來者也。獨有斯獨,可謂獨有矣。
351
獨有之人,是之謂至貴。
352
〔注〕夫與眾玄同,非求貴於眾,而眾人不能不貴,斯至貴也。若乃信其偏見而以獨異為心,則雖同於一致,故是俗中之一物耳,排獨有者也。未能獨有,而欲饕竊軒冕,冒取非分,眾豈歸之哉。故非至貴也。
353
〔疏〕人皆自異而己獨與韋游,斯乃獨往獨來者也。獨有斯獨,可謂獨有矣。人欲出眾而己獨游,眾無此能,故名獨有。獨有之人,蒼生樂推,百姓荷戴。以斯為主,可謂至尊至貴也。
354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
355
〔注〕百姓之心,形聲也;大人之教,影響也。大人之於天下何心哉?猶影響之隨形聲耳。
356
〔疏〕大人,聖人也。無心感應,、應不以心,故百姓之心,形聲也;大人之教,影響也。
357
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
358
〔注〕使物之所懷各得自盡也。
359
〔疏〕聖人心隨物感,感亦稱機,盡物懷抱。
360
為天下配。
361
〔注〕問者為主,應故為配。
362
〔疏〕配,匹也,先感為主,應者為匹也。
363
處乎無響,
364
〔注〕寂以待物。
365
〔疏〕處,寂也。無感之時,心如桔木,寂無影響也。
366
行乎無方。
367
〔注〕隨物轉化。
368
〔疏〕行,應機也。逗機不定方所也。
369
挈汝適復之撓撓,
370
〔注〕撓撓,自動也。提挈萬物,使復歸自動之性,即無為之至也。
371
〔疏〕撓撓,自動也。逗機無方,還欲提挈汝等韋品,令歸自本性,則無為至也。
372
以遊無端;
373
〔注〕與化俱,故無端。
374
〔疏〕遊,心與自然俱遊,故無朕逵之端崖。
375
出入無旁,
376
〔注〕玄同無表。
377
〔疏〕出入塵埃生死之中,玄同造物,無邊可見。
378
與日無始;
379
〔注〕與日新俱,故無始也。
380
〔疏〕與日俱新,放無終始。
381
頌論形軀,合乎大同,,
382
〔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
383
〔疏〕項,贊,論,語。聖人盛德軀貌,與二儀大道合同,外不閥乎宇宙,內不有其己身也。
384
大同而無己。
385
〔注〕有己則不能大同也。
386
〔疏〕合二儀,同大道,則物我俱忘也。
387
無己,惡乎得有有。
388
〔注〕天下之難無者己也。已既無矣,則韋有不足復有之。
389
〔疏〕己既無矣,物焉有哉。
390
睹有者,昔之君子;
391
〔注〕能美其名者耳。
392
〔疏〕行仁義,禮君臣者,不離有為君子也。
393
睹無者,天地之友。
394
〔注〕睹無則任其獨生也。
395
〔疏〕睹無為之妙理,見自然之正性,二儀非有,萬物盡空,翻有入無,故稱為友矣。
396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397
〔注〕因其性而任之則治,反其性而凌之則亂。夫民物之所以卑而賤者,不能因任故也。是以任賤者貴,因卑者尊,此叉然之符也。
398
〔疏〕民雖居下,各有功能;物雖輕賤,咸負村用。物無棄材,人無棄用,庶咸亨也。
399
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
400
〔注〕夫事藏於彼,故匿也。彼各自為,故不可不為,但當因任耳。
401
〔疏〕匿,藏也。事有隱顯,性有工拙,或顯於此,或隱於彼,或工於此,或拙於彼,但當任之,悉事齊也。
402
廳而不可不陳者,法也;
403
〔注〕法者妙事之進也,安可以逵贏而不陳妙事哉。
404
〔疏〕法,言教也。以教望理,理妙法粗,取諭荃蹄,故須陳說故也。
405
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
406
〔注〕當乃居之,所以為遠。
407
〔疏〕義雖去道疏遠,苟其合理,應須取斷。
408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
409
〔注〕親則若偏,故廣乃仁耳。
410
〔疏〕親雖偏愛狹博,周普廣愛,乃大仁也。
411
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
412
〔注〕夫禮節者,息於係一,故物物體之,則積而周矣。
413
〔疏〕積,厚也。節,文也。夫禮貴尚往來,人情華薄,故外示折旋,內敦積厚,此真禮也。
414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415
〔注〕事之下者,雖中非德。
416
〔疏〕中,順也。修道之人,和光處世,卑順於物,而志行清高,涅而不緇其德也。
417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418
〔注〕事之難者,雖一非道,況不一哉。
419
〔疏〕妙本一氣,通生萬物,甚自簡易,其唯道乎。
420
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421
〔注〕執意不為,雖神非天,況不神哉。
422
〔疏〕神功不測,顯晦無方,逗機無滯,合天然也。
423
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
424
〔注〕順其自為而已。
425
〔疏〕聖人觀自然妙理,大順韋物而不助其性分。此下釋前文。
426
成於德而不累,
427
〔注〕自然與高會也。
428
〔疏〕能使境智冥會,上德既成,自無瑕累也。
429
出於道而不謀,
430
〔注〕不謀而一所以為身。
431
〔疏〕顯出妙一之道,豈得待(顯)謀而復說。〔疏〕《老經》云,為而不恃。仁慈博愛,貴在合宜,故無恃賴。
432
薄於義而不積,
433
〔注〕率性居遠,非積也。
434
〔疏〕先王篷廬,非可寶重,已陳芻狗,豈積而留。
435
應於禮而不諱,
436
〔注〕自然應禮,非由忌諱。
437
〔疏〕妙本湛然,進應於禮,豈拘忌諱。
438
接於事而不讓,
439
〔注〕事以理接,能否自任,應動而動,無所辭讓。
440
〔疏〕混俗揚波,因事接物,應機不取,亦無辭讓。
441
齊於法而不亂,
442
注〕御粗以妙,故不亂也。
443
〔疏〕因於物性,以法齊之,故不亂也。
444
侍於民而不輕,
445
〔注〕恃其自為耳,不輕用也。
446
〔疏〕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寧,故侍籍不敢輕用也。
447
因於物而不去。
448
〔注〕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
449
〔疏〕順黔黎之心,因庶物之性,雖施於法教,不令雜於性本。
450
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
451
〔注〕夫為者,豈以足為故為哉?自體此為,故不可得而止也。
452
〔疏〕物之稟生,功丹萬殊,如蛻娘轉丸,蜘蛛結網,出自天然,非關假學。故素無之而不可強為,性中有者不可不為也。
453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
454
〔注〕不明自然則有為,有為而德不純也。
455
〔疏〕閤自然之理,則澆薄之德不純也。
456
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
457
〔注〕不能虛己以待物,則事事失會。
458
〔疏〕閉虛玄道性,故觸事面培,諒無從而可也。
459
不明於道者,悲夫。
460
〔疏〕閤天人之理,惑君臣之義,所作類蹙,深可悲傷。
461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
462
〔注〕在上而任萬物之自為也。
463
〔疏〕無事無為,尊高在上者,合自然天道也。
464
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465
〔注〕以有為為累者,不能率其自得也。
466
〔疏〕司職有為,事累繁擾者,人倫之道。
467
主者,天道也;
468
〔注〕同乎天之任物,則自然居物上。
469
〔疏〕君在上任物,合天道無為也。
470
臣者,人道也。
471
注〕各當所任。
472
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
473
〔注〕君任無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與焉。二者俱以不為而自得,則君道逸,臣道勞,勞逸之際,不可同日而論之也。
474
〔疏〕君位尊高,委之宰牧;臣道卑下,竭誠奉上;故君道逸,臣道勞,不可同日而語也。
475
不可不察也。
476
〔注〕不察則君臣之位亂矣。
477
〔疏〕天道君而無為,人道臣而有事。尊卑有隔,勞逸不同,各守其分,則君臣咸無為也。叉不能鑒理,即勞逸失宜,君臣亂矣。夫二儀生育,變化無窮,形質之中,最為廣大,而新新變化,念念推遷,實為等均,所謂亭之毒之。
URN: ctp:ws15257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