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萇楚齋續筆卷三 |
2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3 | 重文書名 |
4 | 書名以重文見義者:《非非國語》、《反反離騷》,知之者多矣,然類此者甚多,集錄於此:宋晏天章撰《元元棋經》一卷,見於《四庫》。元吳皋撰《吾吾類稿》三卷,《退廬叢書》本。鄭思肖撰《久久書》□卷,見《國粹學報》。明孫礦撰《書畫跋跋》三卷、《續》三卷。郝敬撰《史記瑣瑣》二卷、《前漢瑣瑣》四卷、《後漢瑣瑣》六卷、《三國瑣瑣》四卷、《晉書瑣瑣》六卷、《南史瑣瑣》四卷、《北史瑣瑣》四卷、《舊唐書瑣瑣》四卷,《山草堂集外編》本。袁子讓撰《字學元元》十卷,周應治編《廣廣文選》廿三卷,周秦編其先世遺集為《存存稿》十卷,周寀編《存存續稿》三卷,均存目《四庫》。徐懋升撰《留留青》六卷,□□□撰《正正楊》□卷,見於《湧幢小品》及《廣陽雜記》。俞震撰《古今醫案案》十卷,見《浙江藏書樓書目》。李材撰《將將紀》廿四卷,國朝曹庭棟撰《老老恆言》五卷,嚴可均撰《段氏說文訂訂》一卷。程廷祚撰《冤冤詞》□卷,以攻毛奇齡。孔廣居撰《說文疑疑》二卷,見於《匏廬詩話》。李鍾泗撰《規規過》□卷。焦循撰《詩陸氏疏疏》二卷,刊入《南菁叢書》中。黃本驥撰《疑疑孟》一卷,刊入《癡學》中。吳世旃撰《廣廣事類賦》三十二卷,胡宗緒撰《九九淺說》□卷,見《桐城藝文志》。□□□撰《讀書錄錄》一卷,亞伶散人撰《夢夢錄》二卷,□□□撰《昔昔春秋》□卷。所錄已三十餘矣。 |
5 | 藏書家賜圖書集成 |
6 | 歙縣鮑菉飲□□廷博,乾隆時開四庫館,獻書七百餘種,欽賜《圖書集成》一部。後進所刊《知不足齋叢書》,仁宗睿皇帝復賞鮑□□舉人。寧波明范堯卿少司馬欽建天一閣,藏書伍萬參千餘卷。乾隆時四庫館多錄其書,詔建七閣,參用其藏書樓格式,亦恩賞《圖書集成》一部。光緒□□歸安陸存齋觀察心源,進呈書籍□□種,其子二人,賞□□□□銜。洵屬藏書家之美談,熙朝之盛事也,故匯記之於此。 |
7 | 石溪舫詩話 |
8 | 東鄉吳蘭雪太史嵩梁,撰《石溪舫詩話》二卷,刊入《香蘇山館全集》中,惟傳本甚罕。其詩話體裁,與他家略異。每人詩話,先以一行另起,略敘名氏、籍貫、撰述,言詩之語,又另起一行,眉目分清,較為易覽。其體例雖與他家異,予以為實勝諸家,以後撰詩話者,當以為法。中言王夢樓太史文治,嘗以八音編詩,謂朱子穎如金鐘,吳蘭雪如玉笛,蔣心餘如戰鼓,袁子才如琵琶。自評其詩如笛,但非玉聲。蘭雪問琴聲為誰,慨然曰難難。又問擬袁為琵琶,不已褻乎。曰:「琵琶妙處,最為移人,此老獨絕之技,即在於此,故非奇才不能。」云云。其語深得詩中三昧,非淺嘗人所能到,他處無有,亦僅見於《石溪舫詩話》中。 |
9 | 龍虎榜 |
10 | 康熙癸巳會試,中式第一名名孫見龍,第二名名黃文虎,時有龍虎榜之稱,亦可云巧矣。 |
11 | 方苞論文 |
12 | 方望溪侍郎苞,有仁和沈菽園侍郎廷芳文評一則,真千古文章之秘鑰,萬世不刊之典也,爰錄之於此,評云:「賢文筆極清,體法具合,將來定以此發聲。但南宋、元、明以來,古文義法不講久矣。吳越間遺老尤放恣,或雜小說,或沿翰林舊體,無一雅潔者。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今文士惟畊南、冠雲足語此。畊南才高而筆峻,惜學未篤,冠雲特精潔,肯究心於經,得吾賢而三矣。」云云。聲木謹案:曾文正公《論文臆說》云:「望溪古文規模極大,修詞極雅潔,無一俚語俚字,不能不推為一代巨手。然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此其文體之正而才不及古人也。」云云。曾文正公為咸同間古文巨擘,其論方氏之文如此,後人知所則傚,不致悮入迷途矣。 |
13 | 論進奉文字 |
14 | 楊瑄字玉符,號楷葊,華亭人。康熙丙辰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官編修時,以撰佟某祭文,誤用王彥章事,謫戍尚陽堡。可見進奉文字更有體裁,不可有一字未安。當時聖祖仁皇帝學問淵雅,能知其誤,誠非唐、宋、元、明諸朝所能企及矣。 |
15 | 論綠楊城郭是揚州句 |
16 | 每年三四月間,揚州城內外各處皆飛楊柳花,約月餘始息。家家人人見之,紛如雨雪,所落之處微濕。揚人相戒,落於毛衣,皮毛盡落,屆時無敢以乾衣出曬者。此為各處所無,生平亦從未見楊柳花飛落如是之多且久者。揚州人自謂「綠柳城郭是揚州」之句,恰為揚州而作,移易他處不得。予頗疑當時新城王文簡公亦作於三四月間,親見其如是也。 |
17 | 各省官書局 |
18 | 同治年間,曾文正公國藩踵前代南監本、北監本之例,創立官書局。一時如江南、江蘇、淮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七處,均設立官書局,刻印四部中要籍,流傳甚廣。平時人視之,若不甚措意。日本那波利貞撰《燕吳載筆》□卷,中言中國各省設立官書局,嘆為文化設施之最良事業,甚為歆美。不知日本人何以知其善而不自行設立官書局。江蘇一省,設立南京、蘇州、揚州三處。吾皖亦江南大省份,當時何以無人以此事為意,竟至缺而未立,不能與各省齊驅並駕,亦憾事也。 |
19 | 狐狸等拜月 |
20 | 幼時聞狐狸拜月,後以為妄言。偶與同邑汪靜潭明經紹倫言及,明經言:「確有其事,狐狸、黃鼠狼皆拜月,每當月圓之時始拜,平時不出。如在十五日前後,皓月當空,遇有狐狸、黃鼠狼所在之處,於靜處偷窺之,無不見也。」云云。明經平生,大半出門授讀,作客時多。此皆客中況味,故知之最深,言之最確,非沉酣黑甜鄉者所能見也。 |
21 | 甲寅五月廿一日,南京河海工程學校舉行畢業禮,省長陳陶遺親臨演說,略謂:「我有一最好朋友,素來主張勞工神聖,乃嘗見其以皮鞭鞭車夫。又見有力主共產主義者,而家貲巨萬,不肯施濟窮人。又有極道模特兒之曲線美,謂為提倡美術,而不肯以妻女供人繪畫。如人無誠信作事,在社會上,難於得人信仰。」云云。聞者莫不鼓掌。見《□□報》。此語可謂透闢之至,不知素來主張此三種學說者聞之當何如也。 |
22 | 同光之間,不由科第而致身通顯者,當時之人,目為八大生員:曾忠襄公國荃,以優貢官兩江總督。彭剛直公玉麟,以附生官兵部尚書。劉忠誠公坤一,以附生官兩江總督,當時官江西巡撫,且有妾巡撫之稱,其故可思矣。劉武慎公長佑,以拔貢官雲桂總督。張靖達公樹聲,以廩生官兩廣總督。李勤恪公瀚章,以拔貢官兩廣總督。劉霞軒中丞蓉,以廩生官陝西巡撫。李□□公續宜,以附生官安徽巡撫。當時又若楊□□公岳斌官陝甘總督,張勤果公曜官山東巡撫,劉壯肅公銘傳官臺灣巡撫,皆全以武功,不由讀書出身。時人尚不能與八大生員等量齊觀視之,可見當時以科第讀書為重矣。 |
23 | 孫可之集 |
24 | 古人著述篇數頁數之少,未有如唐孫可之郎中樵所撰《孫可之集》者。其自序謂:「閱所著文,及碑碣、書檄、傳記、銘志,得二百餘篇,叢其可觀者三十五篇,編為十卷。」云云。平均計之,每卷只三篇半耳。其文篇幅亦甚短,以每篇三四百言計之,一千餘言即成一卷。其文集卷一二、卷四五、卷九十每卷僅三篇,卷三六篇,卷六二篇,卷七四篇,卷八五篇。郎中之文,源出昌黎,奇崛高古,後人莫及。《四庫提要》已以刻意求奇議之,然在當時,亦負重名。僖宗廣明元年詔曰:「行在三絕:右散騎常侍李潼有曾閔之行,職方郎中孫樵有揚馬之文,前進士司空圖有巢由之風,列在青史,以彰唐中興之德。」云云。其褒旌可謂至矣。 |
25 | 徐大椿詩句 |
26 | 徐靈胎□□大椿有句:「一生那有真閒日,百歲仍多未了緣。」見《隨園時話》。讀之不禁感喟。人生在世,本從忙裏過去,雖有彭祖之壽,未了之事仍多,豈僅百年耶。 |
27 | 鄭知同撰述 |
28 | 遵義鄭子尹徵君珍撰述久已刊行,世多知之,其子知同,字伯更,亦經術淵深,撰述宏富。撰有《說文本經答問》二卷,廣雅書局刊本,《說文淺說》一卷,《益雅堂叢書》本,《補姚氏說文考異》□卷,原本已入內閣,詳見《內閣善本書目》中。仍有《說文商義》□卷、《說文訛字》□卷、《說文述許經義》□卷、《慎思編》□卷、《愈愚錄》□卷、《隸釋訂文》□卷、《楚詞通釋解詁》□卷各種手稿,高兩尺許,藏華陽王燮丞廉訪秉恩家。所撰《屈廬詩集》四卷,附刊徵君遺著中。徵君撰述,亦有《深衣圖說補》□卷、《錢氏經典文字考異》□卷、《三十一家論語註輯》□卷凡三種未刊,見《屈廬詩集》王廉訪跋語中,貴陽陳氏花宜樓《鄭徵君遺著》新刊本。 |
29 | 雷峰塔圮 |
30 | 甲子八月中秋後,杭州西湖水忽然混濁如墨者三日,杭人盛傳,白娘娘將出現,謠言大熾。未幾,廿七日下午一時三十分,雷峰塔忽然崩坍,聲震全湖。俗傳白蛇精為白娘娘,壓於雷峰塔下,塔坍,白蛇精當然出現。其塔基在西湖南屏山西淨慈寺北,與寶俶塔相對。塔成於北宋開寶八年,歲在乙亥,距今九百五十年。其崩坍原因,其故由於杭人相傳,求子者偷塔上一磚回家,即可生子,兼可鎮邪辟火,以致(坍)[偷]磚者紛紛。久之,塔雖在,已外強內幹,終有崩坍之一日。上海土俗謂:偷生兒女多者之馬桶蓋,蓋於自己馬桶上,即可生子。以致生子女多者馬桶蓋防護維謹,無子者盜竊維巧,得之者欣喜異常,失者則咒罵不已,亦奇聞也。 |
31 | 舍利子 |
32 | 舍利子色如含桃,大如薏苡,見蘇文忠公軾《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聲木聞凡修行之釋,初須十三年之久,於女色毫無動於中,保養真元一絲不漏,至第十三年,體內始有舍利子一粒。以後每三年即生一粒,無須待至十三年矣。生每生於頭額上肉內,捫之可數,如取出,刀火不能傷。刀斫之不動,火燒之則飛於上,或墜於下,仍如原式。俗謂真精不怕火來燒,即指此物,「精」乃精血之精,非金銀之金也。 |
33 | 陶淵明集 |
34 | 蘇文忠公軾字體書《陶淵明集》十卷,俗傳蘇文忠公書,實則字體酷似蘇非文忠公筆也。據集後紹興十年十一月□日□□□跋,謂:「僕近得先生集,乃群賢所校定者,因鋟於木,以傳不朽。」云云。亦未明記所書之人。據其字跡,跋語與全書如出一手,殆即鋟木是書者所書無疑。字跡極工整,與元趙文敏公孟俯手書兩漢策,要同為藝林中罕見之本。後又有□□甲戌四月,汲古後人毛扆一跋,言明此書原委。近年粵東某氏得蘇字體舊模本,刻之甚工,惟刻本亦甚罕覯耳。 |
35 | 証婚次數之多 |
36 | 《大晚報》言:巴西和平法官勞喬治氏,生平為人証婚,迄今已有壹萬零肆百肆拾參起,云云。吾鄉言:為人作媒人者,做至一百個,死後可做土地老爺。意謂聯合兩家婚姻,免怨女曠夫之嫌,至壹百之多,待人總屬好心,死後即可成佛。若勞喬治氏証婚之多,真可做釋迦如來矣。 |
37 | 用丹鉛法 |
38 | 古人讀書,動稱丹鉛並下,初不知用丹之法。後閱南宋真文忠公德秀所編《文章正宗》,卷首有真文忠公用丹鉛法一頁,照錄於此,以為讀書之法。文云:「點分三門:句讀小點、,語絕為句,句心為讀。菁華旁點()[篯,謂其言之藻麗者,字之新奇者。字眼圈點(○)[◎],謂以一二字為綱領,如劉更生封事中之『和』字是也。抹有主意要語之分粒撇轉換悖截節段一,如賈生『可流涕者一』之類。上以四者皆用丹,正誤則用鉛。」云云。 |
39 | 吳騫撰述 |
40 | 海寧吳槎客□□騫,生平酷好藏書,兼嗜金石。撰有《國山碑考》,刊入《拜經樓叢書》中,《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六卷,刊入《別下齋叢書》中。所撰雖有《愚谷(藏)[叢]書》,嘉慶七年刊本。中有《愚谷文存》十四卷、《續編》二卷、《拜經樓詩集》十一卷、《續編》四卷、《萬花漁唱》一卷、《尖陽叢筆》十卷。詩文集及叢筆中,多記書籍金石,遺聞軼事,足資考証。惜書板久佚,外間罕有知之。近年上海博古齋書坊有《拜經樓叢書》及《愚谷叢書》石印本。 |
41 | 鄉飲介賓等名稱 |
42 | 往日閱他人鄉、會試朱卷,前有履歷,所列官職,中有「鄉飲正賓」、「鄉飲介賓」等字。雖此等名目,亦見於《大清會要》,然專為敬老尊賢,一時權宜之用,未便永遠視為職官,公然刊登。近見武進管緘若侍御世銘《韞山堂文集》,中有《歲貢生鄉飲正賓黎君墓表》,言:「君諱景曉,字曙亭,一字連霞,乾州人。前刺史舉鄉飲禮,黎為正賓,邑里翕然,以為無愧。」云云。然此等事不足敘,此等字亦不宜入文。又見有文集稱歲貢生為歲進士者,乃鄉里鄙夫嚇詐善良,有此奇異名目,豈可據為典要,以之入文。侍御精於制藝,疏於古文,致有此失。予於往來,見他家所刊訃文,中有云「皇清待贈大碩德」,至今猶懵然不知所謂,想必亦有故矣。 |
43 | 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 |
44 | 歸安吳平齋觀察雲,編輯《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十二卷,初拓本僅廿部,後因濰縣陳壽卿太史介祺索印譜,復拓印五十部。觀察卒後,其家中復拓印一百部。第二次所印之本,第一卷第二頁是武昌亭侯印,第三次所印之本,第一卷第一頁是樂昌侯印,以此辨別拓印次數。封面何子貞太史紹基八分書九字,字體頗似《張遷》。題簽出吳讓之廣文廷揚手筆,亦八分書九字。觀察撰《兩罍軒彞器圖釋》□□卷,頗有名。初印淡黃紙本,分裝四冊,傳本甚稀。後其板歸蘇州征賞齋碑帖肆主人黃吉園上舍徵,用連史紙印襯綻六本,轉較初印本醒目,持此亦可考初印後印之分。此黃吉園所告予者。 |
45 | 徐致祥制竹器 |
46 | 安徽建德徐致祥專制竹燈、屏、對,極工致,其鑲嵌花草、禽魚、走獸等類,為畫工所不及。前任巡撫馮夢華中丞煦,札獎六品頂戴,聘為皖省工藝局教習。以上見《建德縣志》。聲木謹案:吾國美術之學,具有巧思者,隨時隨地,不乏人材,惜無人提倡,以致湮沒不彰者多矣。徐致祥幸生近日,舟車便利,易於傳播,猶能以術自見。 |
47 | 孫奇逢日譜 |
48 | 孫夏峰徵君奇逢,理學名儒,撰述十餘種,早已刊行,收入《四庫》。光緒初年,徵君九世孫世玖、十世孫金桂,搜集征君日記,名曰《日譜》,編為三十六卷,皆徵君由燕遷豫以後所手著。永年武汝清、武陟王輅,為之校訂,復刊行世。此為徵君最後出之撰述,傳本甚為罕見。卷首助貲刊印名氏中,有磁州駢慶鏞、武陟慕玉相字其璋、嵇錫恩字鑒池,皆罕見之姓。 |
49 | 戴熙論畫 |
50 | 錢塘戴文節公熙《習苦齋畫絮》云:「作畫須得七候,一,精楮,二,筆與手稱,三,色墨淨,四,新游山水,或新見名跡,五,索畫者工賞鑒,六,意興,七,工夫當不生不熟之際,七候備而後佳構成。吁,獨畫也哉!」云云。此數語言簡意賅,作畫者不可不知。《畫絮》又云:「國朝畫狀元唐靜岩筆,精工妥貼至矣,而不免於甜。不觀靜岩,不知麓台之辣也。」云云。聲木謹案:戴文節公論畫之語甚精,「畫狀元」三字甚新穎,亦必有所本也。 |
51 | 吳嵩梁詩句 |
52 | 東鄉吳蘭雪太史嵩梁《香蘇山館詩鈔》中有句云:「人間日日憂患纏,若使長生更可憐。」云云。聲木謹案:孟子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生斯世,終是憂患多,安樂少,而生死憑之於天,非自己操奇計贏也。 |
53 | 鷃林子 |
54 | 桐城趙釴鼎卿仿《鶡冠子》之名,撰有《鷃林子》五卷,前有序文,為明嘉靖戊午秋日所撰,久無傳本。吳縣汪士鍾閬原三十五峰園有藏本,仁和胡珽心耒蕓取以刊入《秘笈匯編》中。 |
55 | 金石存 |
56 | 《金石存》□□卷,山陽吳玉搢撰。梅曾亮撰《李宗昉神道碑》,誤以為昉撰。陸心源《金石學錄補》,因梅郎中之誤,亦列名於李氏。聲木謹案:郎中之誤,亦有由來。李宗昉聞妙香室有重刊《金石存》本,寫刊極精,較之原刊,不啻霄壤。梅郎中蓋見有聞妙香室刊本《金石存》,即據以入文,而未加深考也。 |
57 | 閨秀詩話 |
58 | 長樂梁茝鄰中丞章巨,撰《閩(中)[川]閨秀詩話》四卷,刊入《二思堂叢書》中。書雖四卷,合之不過七十六頁。第三卷專言梁氏一家閨秀之詩,已失翦裁,跡近於夸誕自炫,頗乖撰述之體,固無論矣。若閩縣林瓊玉,為永福黃莘田明府任外孫女,已見於卷一,複見於卷二,鹵莽成書,以致潦草不及校對若此。予獨不解,當日撰著之時,秉筆或疏,理亦有之,後之寫刊栃U弒賾卸噯耍竟未及看出,去其重複,真為可異。鹵莽成書者,可為殷鑒。 |
59 | 老輩崇儉風氣 |
60 | 同治八九年間,讀書人及生意人,雖在三伏天內,家家尚穿藍土布長衫。光緒二三年,始間有以白洋布為長衫,七八年,始間有穿深藍竹布長衫。當時即甚以為時髦,後一二年,則無一不穿。光緒十餘年,則僅穿至白夏布為止,未及數年,則又穿紗羅。此聞之於吾師江都徐蟄叟廣文,當時即從藍土布穿起,現身說法,以告聲木。聲木亦記得光緒八九年間,高麗布手巾始有,甚為貴重,平人無一不以白土布對方為面巾。迨至光緒廿一二年間,絨布手巾始有,初行時亦甚貴重,今則上下人等,無一不用。紗羅又不足異,競尚外洋服用之物。當時交通阻礙,轉運之利不溥,內地人民安居樂業,罕知外事,俗好朴質,尚能藏富於民。今則人愈貧困而俗愈奢侈。即此服飾之變遷,所關者大,君子亦可以藉此觀世變矣。 |
61 | 萬季野語 |
62 | 萬季野□□戒方靈皋侍郎云:「勿讀無用之書,勿作無用之文。」云云。聲木謹案:「文」字應改作「事」字。無用之事,詩文不僅在內,而且所包者廣。不作無用之事,則作事必求有用。無論有用於己,有用(之)[於]人,皆聖賢豪傑之所為矣。 |
63 | 思益堂日札 |
64 | 長沙周荇農侍郎壽昌《思益堂日札》言:「凡得雙眼花翎者,必兼宮銜,此定例如此。」云云。聲木謹案:光緒甲午,孝欽顯皇后□旬萬壽慶典,(恩)江督劉忠誠公坤一獨蒙恩賞戴雙眼花翎。劉忠誠公不懌,有賀之者,語人曰:「你以後可稱我為雙眼翎子乎。」意謂不若得宮銜,可稱宮保也。據此,則得雙眼花翎者,未必盡皆得宮銜矣。京官之得花翎,必須大慶典始可得。壽州孫文正公家鼐,以毓慶宮行走特勞,德宗景皇帝大婚,孫文正公僅得賞戴花翎而已。京官之得宮銜者,較之疆臣為少,即有之,亦無人以此稱呼。宣統初年,外省人員有以那宮保稱那中堂桐者,京官聞之,無不竊笑,吒為聞所未聞。 |
65 | 西崑酬唱集 |
66 | 《西昆酬唱集》二卷,作者十七人,曰楊億、劉筠、錢惟演、李宗諤、陳越、利瓦伊、劉隲、刁衎、任隨、張詠、錢惟濟、丁謂、舒雅、晁回、崔遵度、薛暎、劉秉等,不知何以自明以來世罕傳本。虞山毛季子□□□初得鈔白舊本於吳門,徐幹學為之刊板,以剞劂未工,不甚摹印。吳門壹是堂又以其傳之未廣,更為雕板。康熙戊子孟春,長洲朱俊升閬仙乃三梓焉。嗣後,叢書中多刊其書,例如《邵武徐氏叢書》、《誦芬閣叢書》中,均有是書。 |
67 | 陳衍近代詩鈔 |
68 | 侯官陳石遺孝廉衍,編輯《近代詩鈔》□□卷,當未刊印時,一般自號為詩人者,頗多奔走其門。時人謂此種詩鈔,為各紗帽底下的詩鈔。即此輿論,亦可以知其價值矣。 |
69 | 端方等代筆字 |
70 | 沈敬字習之,號悅葊,吳縣人,撰有《悅葊詩剩》二卷。前為上海寓言報館主筆,後入端忠愍公方幕府。以書法與端忠愍公相似,遂專為陶齋制府代筆。世傳制府所書之聯、扇、題跋,半出習之手筆。入制府幕才數年,制府即死難,習之由四川踉蹌回滬,未一二年亦卒。明代董香光宗伯其昌之書,大半為吳楚侯□□代筆。二事多為人所罕知,予故匯記之於此。 |
71 | 唐魏徵簪笏 |
72 | 唐文宗詔起居舍人魏暮上其五世祖文貞公簪笏,時相鄭覃曰:「在人不在笏。」帝曰:「覃不識朕意,此笏乃今之甘棠。」云云。聲木謹案:文宗之言,洵屬千古名論,鄭覃所論,轉覺非是。信如斯言,則周之天球河圖,陳寶赤刀,周公何必寶愛逾恆。即魯之寶玉大弓,得失且著之《春秋》,其故何歟。 |
73 | 辛酉二月上海大火 |
74 | 辛酉二月□□日,即新歷三月三十一號夜,上海租界北蘇州路新垃圾橋堍大火。所有該處房屋,自伍拾柒、伍拾玖、陸拾、陸拾壹、陸拾貳、陸拾參、陸拾肆、陸拾伍及北西藏路壹百肆拾伍號等門牌,各銀行、錢肆、貨棧,悉付一炬。被焚貨物,約值銀貳參百兆。該處皆各銀行、錢肆所立貨棧,堆積押進之貨。租界消防,其法本善,又加以地臨河側,取水極易,乃竟人力難施,延燒數晝夜。予于第三日晚間,路過老垃圾橋,仍見火光燭天,煙霧繚繞。在此處為已衰之火,在他處尚屬燎原之火,誠空前絕後之巨災也。 |
75 | 錦瑟解 |
76 | 李義山詩本博奧難解,而《錦瑟》一篇為尤甚。因此詩用意微妙,寄托深遠,後之解者,言人人殊。惟錢塘厲太鴻徵君鶚云:「此詩義山悼亡之作也。錦瑟五十絃,剖為二十五,是即其人生世之年,故云『思華年』也。今則如莊生之蝶,望帝之鵑,已化為異物矣。然其珠光玉潤,容華出眾,有令人追憶不能忘者。在當日已惘然,知尤物之不能久存,不待追憶而始然也。」云云。以詩人追尋詩人意境,自較他家為優,可又備一說也。 |
77 | 日本尊君愛國 |
78 | 光緒丁未春月,予以家貧,謀食四方,就山東省城內師範學堂差。學堂正教習日本內堀維文君招飲,座中客十人,東人居其半。主人以留音機器娛客,中有日本愛國歌《君代歌》,演至此時,日人皆肅立致敬,無敢怠者。楊韶九司馬慶鋆時為通譯,告予如此。嗚呼,其尊君愛國之心,何其盛歟!雖遠在數千里之外,又聞其聲於機器之內,宜若可忽矣,而皆肅立致敬,油然生尊君愛國之心,何其深入人心若此。予為之感慨欷歔而不能自已矣。 |
79 | 閱微草堂筆記語 |
80 | 《閱微草堂筆記》云:「晉侯夢中之厲,衛侯夢中之噪,誰得而知之。」云云。聲木謹案:紀文達公此言誤矣。晉景公夢大厲,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衛莊公夢中渾良夫之噪,衛侯懼,曾命太史卜之,太史曰無害,均載在《左傳》。一召巫問夢,一命太史占夢,固明明言以夢告人,他人豈有不知之理,何來此言耶! |
81 | 蔣說所本 |
82 | 國朝蔣超撰《蔣說》二卷,《四庫提要》言:「《蔣說》者,蓋因其姓以名書,如僧肇著書名曰《肇論》之類也。」云云。聲木謹案:《四庫提要》之言未確,僧肇著書名曰《肇論》,乃以名名書,非以姓名書明矣。以姓名書者,漢魏朗著書數篇,號曰《魏子》,是以姓名書,由來以久。江都蔣叔起方伯超伯《南漘楛語》云:「蔣虎臣先生著書名《蔣說》,亦有所本。後漢酈炎誡子止戈《遺令》云:『我十七而作《酈篇》。』《蔣說》亦猶《酈篇》。」云云。引證亦確,善於《四庫提要》原文。 |
83 | 晉鄧攸殺子存侄 |
84 | 鄧攸殺子存侄,頗為世人所艷稱,謂孝友兼盡。獨明都卬《三餘贅筆》,論鄧攸殺子為不情,朱子不當載之於小學書中。《四庫提要》深然其說,稱為有見。予聞西人到戲園觀戲,有演《桑園寄子》等戲者,譯者以意告之,西人搖首不答。並言五洲萬國,凡是人類,無此情理。不謂都卬於數百年前早有此卓識。人情不甚相遠,西人之言,亦衡情酌理之言,即孔子所謂中庸也。 |
85 | 古文淵鑒 |
86 | 《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不特選擇之精,校契善,為他書所無,中有體例數端,亦編輯文字者所當奉為圭臬:一,文之佳者,雖連圈多行,綿長不斷,皆於著句處字旁,添加一點,以清句讀,俾初學易於誦讀。二,文中所引之書概不加圈,均著一點,以分句讀,分注書名於下,使人一望而知,兼知引書之法。三,收羅評文之語,擇要分註於上,並以五色別之,最為醒目。有此一書,眾評咸備。而《御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亦有一善,為《古文淵鑒》所無:凡於文章停頓曲折分段落處,中加一畫及一小圈於字句之中,體例亦善。 |
87 | 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 |
88 | 遵義黎蓴齋觀察庶昌,編輯《續古文辭類纂》廿八卷,金陵書局刊本。中分三編,上編選經子,中編選四史、《新五代史》、《通鑒》,下編選國朝人古文。只有下編,可謂之續,上中二編,則當云補。一概言續,未免自相混淆,於例不順。其編輯本意,實以曾文正公《經史百家雜鈔》為藍本而損益之,不知何以以《續古文辭類纂》命名,頗違姚郎中當日編輯本意。若云《續補古文辭類纂》,雖只增一字,而名實相副矣。 |
89 |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
90 | 清河王壽萱比部□□輯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卷、《續編》□卷,凡言輿地之書,搜羅頗備。惟於諸家文集中,採錄一二篇專言輿地者,與全部言輿地者,一例列入,體例尚為未善。又不註明出處,猶為明季山人刻書陋習也。 |
91 | 僧人位至將相 |
92 | 世人但知明姚廣孝起自緇流,佐成祖以得天下,而不知元劉秉忠亦起自緇流,佐元世祖受命。姚廣孝之佐成祖,以篡取侄位,原為利祿而起,無道德之可言。其後官居極品,位極人臣,終身不易僧服,亦惡人中異人也。 |
93 | 後魏木蘭女士名氏 |
94 | 直隸完縣有木蘭祠,俗稱將軍廟,距城東里許,建於元至正間。碑記言其魏姓,木欒名,亳人,父名應。漢文帝時,單于侵境,代父戍十二稔,有殊勛,謚孝烈,與世傳小異,完地其戍所也。語見大城劉樹鈞太守溎年所撰《三十二蘭亭詩存》卷二中《木蘭》詩前小引。太守親履其地,親讀其碑,語自確實。碑文中既言木蘭為亳人,自為吾皖亳州無疑,《亳州志》尤宜載入,以昭忠孝兼盡之奇女子,洵千古所未有也。 |
95 | 南宋韓世忠四夫人 |
96 | 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載韓□□公世忠碑云:世忠娶白氏秦國夫人、梁氏楊國夫人、茆氏秦國夫人、周氏蘄國夫人。世但知梁氏為世忠夫人,而不知有四。然朱錫鬯詩「蘄王墓近古梧宮,暨六夫人祔葬同」,亦必有據,據此則韓公實有六夫人矣。語見青浦王蘭泉侍郎昶《金石萃編》跋語中。 |
97 | 魏王昶名子 |
98 | 魏王昶名其兄子曰默,曰沈,名其子曰渾,曰深,並為書以戒之,欲其顧名思義。義方之訓,立名之善,頗為後人所師法。其後王沈卒黨於司馬氏,王渾且與王浚爭平吳功,父母欲其子弟率教,不亦難乎。 |
99 | 咸豐以來功臣別傳 |
100 | 《春在堂全書》中,《曲園雜文續》卷三,有《羅景山軍門思痛錄序》,中有云:「當江浙初定之日,曾庽書李少荃爵相同年,訪求中興[以]來名臣名將事實。妄思撰著一書,備柱下采輯,而年逾五十,蹉跎未就。」云云。聲木謹案:據此,曲園太史欲編咸豐間粵匪亂後剿平諸各臣事略,有志未竟。長洲朱仲我孝廉孔彰,撰《咸豐以來將帥別傳》三十卷、《續編》八卷,光緒□□年,江寧自刊本。其書頗合史裁,風行一時,且能著直筆,不盡曲徇人意,為尤善。其中如言劉壯肅公銘傳少無賴,販鹽為業,拒捕傷人,母驚斃,李□□公成謀,少以補釜為業,黃□□公翼升、鮑武襄公超,均少以刺船為業,云云,皆以實著,不少回護。 |
101 | 唐宋程序文式 |
102 | 自明以來,選刊鄉、會試墨卷,以為揣摩之用者,亦有所本。唐王棨編唐代場屋程試之文為《麟角集》一卷,南宋魏天應編宋代場屋程試之文為《論學繩尺》十卷,均收入《四庫》,是其風已古矣。 |
103 | 晉飢秦輸粟 |
104 | 《左傳》言晉飢,秦輸之粟,秦飢,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云云。聲木謹案:晉飢在魯僖公十三年,秦飢在十四年,然則晉之飢,秦能賑之,秦之飢,晉不能賑也。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載在王制。晉民甫耕一年,自顧猶不暇給,焉有餘粟以輸秦,亦勢理所宜然,非盡惠公之罪也。惠懷無親,外內惡之,《傳》中甚言其辭耳。 |
105 | 明臣妻請代夫死 |
106 | 明臣之妻,多有上書求代夫死者。世間只知有楊繼盛之妻張氏求代夫死,而不知夏言妻蘇氏、沈練妻張氏,均上書乞代夫死。義烈之女,何盡在明代,豈一時間氣所鍾歟。 |
107 | 續筆卷四 |
108 | 兄弟情易薄 |
109 | 唐楊貴妃 |
110 | 李良年冒名 |
111 | 福建興化府屬縣 |
112 | 朱仕琇勤於教士 |
113 | 年羹堯後人姓生 |
114 | 日本東山文庫 |
115 | 上海婦女近時裝束 |
116 | 巡撫銜 |
117 | 名儒論治生 |
118 | 國朝論文各書 |
119 | 以支乾字名集 |
120 | 群學奇侅 |
121 | 光緒中葉綱紀 |
122 | 抑快軒文集 |
123 | 林紓選左傳 |
124 | 生日巧者 |
125 | 李天馥兩籍 |
126 | 隨園全集遺佚 |
127 | 析煙 |
128 | 張照等七夕詩 |
129 | 梁武帝等好佛 |
130 | 論不戮一人 |
131 | 各省香火盛處 |
132 | 鐵公祠聯額 |
133 | 此木軒 |
134 | 祁寯藻字跡 |
135 | 劉坤一字體 |
136 | 毛岳生元史稿 |
137 | 昭昧詹言 |
138 | 尺牘體裁 |
139 | 各省名山 |
140 | 沈壽康百歲 |
141 | 曾國藩養心棋 |
142 | 光緒甲午捐舉人 |
143 | 合肥香花墩 |
144 | 讀史方輿紀要 |
145 | 山右石刻叢編 |
146 | 盜竊他人撰述 |
147 | 張之洞勸人刻書 |
148 | 翁心存語 |
149 | 日本馬關春帆樓旅館 |
150 | 甘肅壽民李生潮 |
151 | 古文辭略 |
152 | 土司底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