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萇楚齋續筆卷二 |
2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3  | 奉關公為武聖 |
4  | 明奉岳武穆公為武聖,至我朝以金人苗裔,勢有所不能,乃改奉關壯繆公為武聖。然「繆」並非美謚,至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奉上諭改謚忠義。諭旨中並有云:「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謚,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為公。」云云。大哉王言!洵足以昭示萬世,雖帝典堯謨,無以過之。上諭中揭出陳壽私心,尤足誅心奪魄,嚴於斧鉞之加矣。 |
5  | 國朝奏請從祀文廟諸人 |
6  | 自南宋、元、明以來,從祀文廟者,率皆偏重儒術。我朝以學術、經濟並重,故自康熙以來,歷經諸臣奏請,從祀文廟者,如漢諸葛亮,唐陸贄,宋範仲淹、李綱、文天祥諸人,行誼昭垂,皎然與日月爭光,故非僅言封建井田者所可比擬。信乎我朝崇獎之正,選擇之精,洵足跨唐、宋、遼、金、元、明六代也。 |
7  | 北魏於什門不屈使節 |
8  | 漢之蘇武,南宋之洪皓、胡寅,元之郝經,均以使節不屈,拘留敵國十有餘年,昭昭在人耳目,幾於盡人皆知之矣。若北魏之代人於什門,奉使北燕,至和龍,馮跋欲屈辱降之。于什門終不屈,幽執廿一年,卒至衣冠弊壞略盡,蟣虱流溢。馮跋遺之衣冠,于什門終不受。直至馮弘稱藩於北魏,始送于什門還平城。其大節凜然,不辱使命,與前後賢相輝映,皎然與日月爭光矣。 |
9  | 詩經我徂東山朱注語 |
10  | 《詩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四章,首四句一字不易。朱註謂:「章首四句,言其往來之勞,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見其感念之深。」云云。聲木謹案:此數語真能道出周公當日作詩心事,可謂善於說《詩》矣。 |
11  | 陳景魚蛾述集 |
12  | 松陵陳景魚□□庭學撰《蛾述集》十六卷,嘉慶乙亥十月,男預刊本。景魚□□因謫戍伊犂,仿《蒙求》體,纂輯四字韻語,以便蒙養。較之《龍文鞭影》,博贍過之,然流行不廣,僅堪為陳氏家塾用耳。 |
13  | 大學衍義 |
14  | 南宋真德秀《大學衍義》四十二卷,明邱浚《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編輯可謂博贍,不謂國朝強汝詢復編《大學衍義續》七十卷,光緒十二年刊本,更屬絕無而僅有矣。陳文恭公宏謀,已嫌《大學衍義》正續二書太繁,為之刪節,成《大學衍義輯要》六卷、《衍義補輯要》十二卷,道光壬寅,寶恕堂重刊本,流行坊間。 |
15  | 顧炎武勖甥語 |
16  | 顧亭林先生嘗勖其甥徐立齋相國云:「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臨水;有濟世安民之略,而後可以考古論今。」云云。聲木謹案:先生此語,何等抱負,通人之論,畢竟不凡,信乎所見者大,所謀者遠也。 |
17  | 何紹基等修山陽縣志 |
18  | 同治十三年,道州何子貞太史紹基、山陽丁儉卿舍人晏,同修《山陽縣志》廿一卷,其凡例中有云:「昔人譏志地理者,景必有八,八景例有詩,詩必七律,最為惡習。今悉芟夷,以袪塵雜。」云云。聲木謹案:此說甚善,其例甚允,他省縣志皆宜仿行。此志修纂,既屬高才博學,分纂者又有吳昆田、高延第、丁壽恆、魯蕡諸人,亦一時名流,宜其編輯之善矣。 |
19  | 唐白居易等詩改易甚多 |
20  | 周元公云:「白香山詩似平易,間觀所存遺稿,塗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國朝錢籜石侍郎載撰《籜石齋詩集》□□卷,當時刻手為嘉善東門外劉子端,親見手稿,改易甚多。行間字裏,旁行斜註,幾有不可辨識者,子端嘗舉此以告人。可見先輩撰述之苦心,流傳後世之不易,率爾操觚者,萬不能傳之於世也。 |
21  | 毛燧傳論明歸有光文 |
22  | 武進毛燧傳字洋溟,工古文,以明歸太僕為法,其稱熙甫文云:「猖狂恣肆,汪洋奧美,肩隨昌黎而超軼乎北宋,餘少而樂誦之。」云云。見《竹初文鈔序》。可謂深知熙甫矣。 |
23  | 胡思敬論亡國由於改制 |
24  | 新昌胡漱唐侍御思敬撰有《退廬全集》,中有《審國病書》一卷、《大盜竊國記》一卷、《國聞備乘》四卷、《戊戌履霜錄》四卷,皆言國朝所以亡亂之由。於光宣兩朝事實,剖析無遺,言之最為深切著明。其大旨謂:我朝之亡,由於紛更舊制,以致綱紀蕩然,奸盜遂乘之而起。《左傳》云國將亡,必多制,此之謂也。侍御所言,謂朝庭如此必亡。聲木竊謂家國一理,如一家之中,全改舊制,亦未有不破者也。凡人家中,雖極小之事,苟無大悖於理,不妨照式行之,以存追遠之義。予嘗戲名之曰家粹,以別於國粹也。 |
25  | 賀濤教人學文法 |
26  | 武強賀松坡刑部濤撰有《賀先生文集》四卷,天津徐鞠仁□□世昌為之刊行,並為之序,末有云,「往君教人,喜論張廉卿、吳摯甫兩先生之文,以為相去愈近,則感發倍切,而窺見源流,攀緣亦較易。」云云。聲木謹案:刑部論文此恉,即由太史公所謂法後王脫化而來,實千古未宣之蘊。「相去愈近」四語,真學文之祕訣,固不必高語秦漢,規仿八家,始謂之能文也。 |
27  | 虀菜孟嘗君 |
28  | 孟嘗君在當時好客,不得不然,後世頗有慕其名,因之傾家敗產,貧無立錐者。又有家無儋石,而亦好客如命,出於天性者。故自乾嘉以來,有虀菜孟嘗君之目。一時如顧有孝字茂倫,吳江人,儲潤書字玉琴,宜興人,江藩字子屏,江都人等三人,皆是也。 |
29  | 冷姓 |
30  | 世間冷姓,以予所知者記之。丹徒縣有冷睦二姓。冷士瑂為明末遺老,頗著名於時,冷氏即其裔也。睦氏墓志,見於包慎伯明府世臣《藝舟雙楫》附錄中。予曾詢姓睦者,自言其姓讀與「須」字同音。合肥縣有闞、者二姓。闞澤見於《三國志》,其來已遠。者貴隨先文莊公剿平捻匪,官至記名提督。京師廊房頭條胡同,招牌有「遲氏金丹」四字,是以「遲」為姓矣。定遠方小東太守桂芬,言其友人有乜、買、開、連等姓。乜為河南縣大族,不下數萬人,土人呼乜為某。輝發縣有廷姓。廷樾字雅南,官建陽縣知縣,廷□字芳宇,官至鹽運使。樾撰《報好音齋文稿》三卷,同治八年仲冬刊本,雖名《文稿》,實為《易》學管窺。復有《陰符經臆說》一卷,則未見。儀征朱石梅□□銘輯《四白齋唱和集》一卷,光緒元年刊本,中有江都縣鴉鴻謨,字晡生,和詩四首,鴉姓亦為罕見。 |
31  | 論注通鑒體裁 |
32  | 林子卿字安國,華亭人,諸生。《松江詩話》言其撰有《通鑒紀事本末箋註》一百卷,蔡仁葊借刻行世,云云。聲木謹案:此書世無傳本,雖已雕刻,蓋佚久矣。然為《通鑑紀事本末》箋註,體例甚難。若以繁博稱,豈百卷所能盡。不特撰述須有體裁,即箋註各書,亦須有各書之體裁。元胡三省註《通鑒》,但音釋字句,辨別地理而已。若以《通鑒》所遺漏及節取者,悉以五代以前正、別史全文列入註中,豈非千古笑話。觀胡三省之註,寥寥無幾,真善註《通鑒》,知註《通鑒》之體裁也。 |
33  | 潘高等詩 |
34  | 潘高字孟升,號鶴江,金壇人,撰有《南村集》□卷。新城王文簡公稱其詩清真古淡,與邢孟貞、王言遠相頡頏,云云。長洲沈文愨公稱其詩古淡生新,絕無雕飾,而自然合度,云云。可謂一登龍門,身價十倍,實則其詩自有不朽之處,端不借人力也。 |
35  | 五洲帝室多故 |
36  | 自宣統三年,我國皇帝讓政以後,歐洲各國,亦同時多事,十年之間,不可勝紀。前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國王維廉第二,失國後,僑居荷蘭。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斯第二,失國後,流至西伯利亞荒原,卒為鮑爾希維克所弒。奧匈帝國皇帝加爾第一,失國後,兩次謀復辟失敗,流入馬德里,抑鬱而卒。希臘帝國國王康士坦丁與其子喬治第四,均被逐而失位,康士坦丁居瑞士。土耳其帝國皇帝、回教教主阿白杜爾米傑德阿芬地被國民押解出境,寓居瑞士。誠五大洲亙古之變局也。 |
37  | 盛宣懷繼妻六秩征詩文啟 |
38  | 近見盛杏蓀尚書宣懷繼配莊夫人六秩征詩文啟,中有云:「夫人於光緒辛卯,于歸盛氏,時宮保官登萊青道。計其時,夫人年已二十八歲,宮保年已五十。當時宮保又有三妾,曰秦,曰劉,曰柳。」云云。是尚書當時已有三妾,而仍續膠,夫人不因有三妾,而仍于歸,宜乎福備箕疇。尚書故後,養贍之貲達數百萬,已見《隨筆》□卷,茲不復贅。 |
39  | 張貞撰述每卷百餘頁 |
40  | 張貞字起元,又號杞園,安邱人。與王士禎、高珩等同時,撰有《渠亭山人半部稿》一卷,前有王高二人序,極為推崇。書雖一卷,多至壹百伍拾貳頁。《或語》一卷,即《半部稿》二刻。前有宋犖、金德純、徐文駒、李澄中等序,程邃、餘懷、汪耀麟、吳綺、宗元鼎、周在浚、冒襄、黃泰來、程師恭、安致遠、王宏撰、曹貞吉、朱緗、沈名蓀、龐塏、朱綱諸人題詞,多至壹百貳拾陸頁。《潛川集》一卷,即《半部稿》三刻。前有王士禎、張遠、王源、安真等序,多至壹百肆拾壹頁。《娛老集》一卷,即《半部稿》四刻。前有《閻愉世譜》一篇、自序一篇,多至壹百參拾參頁。四集皆古文,每集約得文六七十篇不等,三四萬言。亦國初古文作手,故一時名流群為推崇,惟惜其書傳本甚罕。四卷之書,積之高逾五六寸,他書罕見。惟後來吳摯甫京卿撰述,每卷亦恒至壹百餘頁,此其先河也。 |
41  | 王元啟撰述 |
42  | 嘉興王惺齋明府元啟,學問博奧,文章爾雅,任將樂縣僅一月,歷主道南、金石、樵川、華陽、崇本、濼源、蒿葊、重華、鯤池等九書院講席三十年,撰《詆平居士集》□□種。中有《讀韓記疑》十卷,已刊。復有《讀歐記疑》五卷,未刊。乙巳□月,錢唐汪大鈞□□編入《舊德堂叢書》中,北京藻玉堂自刊本。聲木謹案:此等書,不特於考證有益,即於文字上,亦耐人思索,可悟文章字句法也。 |
43  | 許乃普詩句 |
44  | 錢唐梁紹壬《兩般秋雨葊隨筆》云:「『書似青山常亂迭,燈如紅豆最相思』,出句係□□□作,對句係許滇生尚書乃普所作。」實則皆係尚書所作,□□□但改二字耳。尚書原句云:「書似亂山隨意迭,燈如紅豆最相思。」見尚書自撰詩集中。 |
45  | 王昶門下士之盛 |
46  | 青浦王蘭泉侍郎昶,生平最喜提倡風雅,歷官省分既多,享壽又至八十有三,門生故吏滿天下。阮文達公元《揅經室集》載其墓志銘,中有云:「士之出門下為小門生,及從游受業者,二千餘人,可謂盛矣。」云云。真歷代所希有也。 |
47  | 海關用外人名數 |
48  | 中國海關雖云操自外人之手,實則操諸英國人之手。自總稅務司赫德管理以來,以英人援引皆英人,而全國關稅重要職員人數,以乙丑年計之,仍以英籍為多,美、德、日次之,中國最少。計總稅務司壹人:英人。正稅務司肆拾參人:英貳拾柒人,法柒人,美柒人,日貳人,葡貳人,中國無。副稅務司參拾人:英拾柒人,日伍人,萄貳人,美壹人,中國無。一等幫辦拾參人:英拾人,日柒人,德、葡各壹人,中國伍人。貳等幫辦肆拾參人:英拾伍人,中國拾參人,美柒人,法、意各參人。三等幫辦貳拾壹人:中國貳人,日捌人,英柒人,法貳人,美壹人。四等幫辦參拾人:中國柒人,英拾柒人,法、意各貳人,日、美各壹人。其它下級關員不計。見於□□□日《□□報》。上次關稅會議,日代表要求增加日顧員為議案。中國現欲關稅自主,實權盡在外人掌握,亦仍是徒託空言耳。 |
49  | 馬敘倫論文語 |
50  | 杭縣馬彝初□□敘倫,撰《天馬山房叢書》,列目十五種,已刊者僅六種,卷帙較之列目又未備。內有《天馬山房文存》,中有《甲寅復夏滌葊先生書》,末段云:「左右謂姚姬傳筆力雖弱而辭旨淵懿,實非曾滌生敢望,誠然誠然,然曾氏堂廡實廓於姚氏,倫常私以為有清一代,散體之文,得望溪而正,得惜抱而深,得滌生而大。特曾氏於練句誠有不盡粹,如左右所摘,且所為《昭忠祠記》五篇,尤非其文之至者。倫蓋嘗反復其文,觀其力強故氣盛,識不皆卓而所見自己得之,故足以厚其力,惜乎所學不充,不能深其文耳。夫文章之事,窮微極奧,甘辛自喻,而論人之作,難於己造,當略小疵而權大體。若辭句之累,韓柳不免。歸震川一代作家,不特壽人贈人之文,為望溪、滌生所譏,其潔然無累者,十不得三四。惜抱生承平之際,又天授以耄耋之年,從容研幾,終其身僅而得之。然則滌生所成就如此,亦足恕矣。」云云。聲木謹案:馬氏此論,最為精確平允,實獲我心。曾文正公之文學不足以充之,尤為特見。曾文正公之文,在我朝自是一家,不可磨滅。無奈其門生故吏譽之幾謂可掩跡歸、方、姚、梅,實為言過其實,增人不信心。夏滌葊、馬彞初之論,實天下萬世之公論,然非深於此道者,不能言之如此深切著明。但曾文正公之文,為夏氏所指摘者,惜未見其本。見之者,可悟文章之句法,有益於文學匪淺也。 |
51  | 唐李紳追昔游集 |
52  | 詠詩以自述其生平者,始於唐之李紳。紳述其早年閱歷,成詩一百一首,名曰《追昔游集》三卷。《新唐書》本傳頗採用之,因其語皆確切,毫無虛偽。《四庫提要》稱其詩舂容恬雅,其格在晚唐上,是並其詩亦謂之佳詩矣。 |
53  | 孿生男女為夫婦 |
54  | 上海招商局職員林雲生孿生二子,復訪得□家孿生二女,年齒相若,以為之配,於乙丑十一月廿一日,假牯嶺路普益代辦公司禮堂結婚。無為州醫生李輔清,群呼為李白毛,孿生二子,亦復訪得□家孿生二女為媳。真絕無僅有之事,不謂一見再見。 |
55  | 胡庶華論東瀛語 |
56  | 丙寅五月初一日《申報》中,有胡庶華赴日本考察情形報告書,四千餘言。其中最扼要者數言,其言曰:「查日本文化,大都輸自我國與歐美,然其特色,在能取人之長而不盲從,存己之長而有鑒別。至於工業,尤善模仿,無論何種製造,均能獨立。雖間有不及歐美之精,然日人國家觀念甚強,故維護國貨之意志亦甚堅。」云云。以視吾國一概盲從他人,毫無國家觀念者,真有天壤之別,宜其為東方強國矣。 |
57  | 趙之謙刊校字名氏原委 |
58  | 會稽趙撝叔明府之謙致仁和魏稼生鹺尹錫曾手蹟,光緒乙巳,嚴小舫觀察信厚編為《二金蝶堂尺牘》一卷,石印行世。中有一條云:「《補訪碑錄》已寫至四卷,上板者二卷,卷末每繫校字人名而缺其二。今以錢式列一卷,以性之列三卷。可告之非多私意,實自揣薄福,須他人附傳一名,或免造物譴責。」云云。予當時閱之,不禁失笑,初以為戲言也。後購得同治三年甲子孟諏之月二金蝶堂原刊本,襯頁中篆書一行,文云「二金蝶堂所著書之九」,則此為明府第九種撰述無疑,前八種及後數種均未見也。卷一末頁,果刊錢式校字。卷二末頁,刻沈毓清校字,毓清當為南匯沈樹鏞之子無疑。卷三末頁,刻魏本真校字,當即性之,為魏稼孫鹺尹之子無疑。卷四末頁,刻馮燦校字,卷五末頁,刻朱志復校字,失編末頁,無校字之人。果如所言不謬。後人覆刻趙本,盡去校字之名,當非明府所能夢及矣。 |
59  | 曲阜孔廟官目 |
60  | 乾隆甲子,安鄉潘□□明府相任曲阜縣知縣,重修縣志一百卷,頗為精審。志中云:「衍聖公之屬官,有四氏學教授、學錄,翰林院五經博士,太常寺博士,國子監學錄、學正,至聖廟執事官六品官典籍、司樂、屯田、管勾守衛林廟百戶、知印、掌書、書寫奏差等員。」云云。聲木謹案:我朝開捐納例,人之以貲為官者,尚可云藉此以為進身之階,為榮宗耀祖計也。聞又有捐曲阜孔廟官職者,或即志中開列各官,尚可曰孔子大聖人,藉此以為依傍聖人門牆,猶可說也。更有聞捐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府法官名目者,真不知其是何居心。以為真官耶,何人信之畏之,以為除妖耶,所捐者未必皆家有妖孽,將預為凶事計乎,亦不祥孰甚矣。 |
61  | 文選注 |
62  | 《文選》一書僅六十卷,唐李善所註,極為賅博,其畢生精力所註,良非偶然。據李匡乂《資暇集》稱,善註《文選》,有初註、覆注、三注、四註之異。其絕筆之本,皆釋音訓義,批註甚多。今世所行,當即絕筆之本,不知果係五六註,或九註十註矣云云。見《四庫提要》。聲木謹案: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卷二有《文選註引用書目》,臚舉頗詳。其中採取諸經傳訓壹百餘種,小學參拾柒種,緯候圖讖柒拾捌種,正史雜史人物別傳、譜牒、地理、藝術凡史之類,幾及肆百種,諸子之類貳拾種,兵事貳拾種,道釋經論參拾貳種,各種文集幾及捌百種,誠足包羅萬象,羽翼《六經》。《文選》一書,編輯未必盡善,頗貽後人口實。若非李善註釋之淵博,足為考證之資糧,恐後人之愛重此書者,未必如此之盛。李善之註,大有造於原書非小,蕭統何幸得此註也。 |
63  | 陳澧論以讀書為養生 |
64  | 番禺陳蘭甫京卿澧序《榕園叢書》中有云:「凡人必有所好,有所好,則不能自已,而或以害其生。李君之所好者,書也,不能自已者也。然使執養生之說,舉所好之書而棄絕之,則非所以養生矣。有目而不觀覽與無目同,有手而不披尋與無手同,有口而不吟諷與無口同,有心而不思繹與無心同,是則與死何異,而謂之養生乎!此其所養生者,無用之生也,善養生者,當養有用之生。觀覽而不勞其目,披尋而不勞其手,吟諷而不勞其口,思繹而不勞其心。非惟不勞,而可以樂之。目得觀覽而樂也,手得披尋而樂也,口得吟諷而樂也,心得思繹而樂也,不亦善乎!」云云。聲木謹案:京卿此語,可謂妙語解頤,說盡書癡結習,真善於讀書及善於養生者。人非下愚,生於斯世,必有所好,有所好,始能心有所寄。孳孳為善者,固可養生,孳孳為利者,亦可養生,要在慎之於始而已。 |
65  | 影刊宋元本司馬光書儀 |
66  | 影刊宋元本司馬溫公《書儀》前有宋人一序,不著名氏。序末年月,為「時歲子菊月圓日序於傳桂」十一字。所記年月日,為他書所罕見。後有印文二,一外圓內方,白文四字,曰「傳桂書堂」。一方印,朱文四字,曰「稚川世家。」據印文考之,作序之人葛姓,故以葛稚川為祖。「序於傳桂」,乃傳桂書堂,當時省二字,不知何意。 |
67  | 徐云路詩句 |
68  | 崑山徐懶雲茂才雲路,買書無錢而書賈頻至,乃自嘲云:「生成書癖更成貧,賈客徒勞過我頻。聊借讀時佯問值,知非售處已回身。乞兒眼裏來鴞炙,病叟床前對美人。始歎百城難坐擁,從今先要拜錢神。」又有句云:「風威兩岸荻,雪意一天雲。」見《隨園詩話補遺》卷八。聲木謹案:近人註黃莘田明府任《香草箋》、《秋江詩集》者,不知徐懶雲茂才始末,予已考之崑山,新陽縣志,錄入《隨筆》卷□隨園摘錄其句,當時必見其詩集,而世無傳本。茂才最工艷體詩,與隨園正同,《詩話》中獨未之及,亦屬異事。 |
69  | 彩票頭彩五女士合得 |
70  | 乙卯年新華儲蓄票第一期開彩在三月十二日。頭彩第拾陸萬肆千捌百貳拾陸號,由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小菜場江蘇全省溥利公司售出。二洋涇橋六號洋房何梓述女士得六條,牯嶺路許醒亞女士得一條,四川路全福里鍾秀珍女士得一條,新閘[路]道達里張芷寶、張荷寶兩女士合得一條,虹口兆豐路貳拾壹號朱蔓伯方伯家中僕婦周氏得一條。頭彩全張十分條,盡為婦人所得,無一男人在內,自有彩票以來,未有如斯之巧也。 |
71  | 宜興茗壺著錄 |
72  | 人生嗜好各有不同,自有明金沙寺僧以宜興泥製為茗壺,可供雅玩,以後傳其法有人,代擅名手。文人學士好之甚勤,搜求故實,編為一書,專記其事,周高起撰有《宜興茗壺系》一卷,吳騫撰有《陽羨名陶錄》一卷。不謂東土士人亦有偏嗜,日本東京奧玄寶蘭田亦撰有《茗壺圖錄》二卷,明治甲戌,注春居藏梓,筆耕玉置環齋圖寫,小林永濯雕工,安井友顯編次,尚為合法。中分源流、式樣、形狀、流扳金、泥色、品匯、小大、理趣、款識、真贗、無款、口銜揑、別種、用意十四門。其凡例中有云:「斯書耳目所及,隨圖隨錄。然不可無體裁,以《宣和博古圖錄》為模範,不可無典故,以周高起《茗壺系》、吳騫《名陶錄》為粉本。」云云。可見其編輯具有體裁,雖僅小小譜錄之書,亦非苟作矣。 |
73  | 藕香零拾 |
74  | 江陰繆筱珊太史荃孫刊一叢書,名曰《藕香零拾》、立名甚奇穎。卷首有自序云:「光緒丙申,讀曹倦圃流通古書約云『節燕游玩好諸費,可以成就古人,與之續命。出未經刊布者壽。梨棗始小帙,訖巨編』之三十二字,擬刊罕見之書,以一字為一冊。」云云。聲木謹案:太史志在流通古書,立意甚善。因曹倦圃有「節燕游玩好諸費」等語,不惜大聲疾呼,發聾振瞶。即以此三十二字黑圈白字排列,刊於卷首每集目錄之上,務使閱者觸目驚心,予恐告者諄諄,聽者仍藐藐耳。 |
75  | 三體唐詩 |
76  | 宋汶陽周弼伯弜又編《三體唐詩》六卷,元釋天隱註二十卷,明中葉尚有刊本。國朝錢唐高澹人侍郎士奇重為刪訂補正,刊入《高文恪公四部稿》中,傳本仍罕見,單行本更少。光緒□□年,桂陽夏菽軒中丞時,於京都廠肆,購得何義門太史焯《評點三體唐詩》一帙。以朱筆通部點勘,評語多者,上下眉、行間幾滿。於詩人比興寄託之旨,起伏照應之法,細意尋繹,體會入微。間有題字註語,為澹人侍郎所刪而詩意不明者,皆為補入。選例為澹人侍郎所改者,據原書校改,還其舊觀。有名世鈺者,不知為何人,間有校正數語,又有不著名而所言與太史評語不相應者一二條。中丞因《義門讀書記》中無此一種,念世間未必有副本,因依原書義例校錄,於光緒十二年,刊於四川瀘州鹽局,時中丞方以道員辦理川鹽局務。自高澹人侍郎刊行此書,世間稍有知《三體唐詩》之名,自中丞重刊此書,讀者較多。所謂「三體」者,乃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也。七絕分七格,七律分六格,五律分七格。蓋當日江湖詩派中,遞相授受,有此規程。高文恪公又續錄唐三體詩八卷,以五古、七古、五言排律為三體,實為煩冗。自立此等名目,尤嫌無謂。 |
77  | 顧炎武七家年譜 |
78  | 國朝年譜卷帙之富,無有過於阿文成公者,年譜三十四卷,積之高尺許。吾家雖有其書,恐閱之者少矣。次則顧亭林先生年譜,卷帙雖少,為之編輯者,約有七家。一則其子衍生所編,二則吳映奎編,三則車守謙編,四則胡虔編,五則徐松編,六則周中孚編,七則張穆編。中惟吳映奎編本刊入吳金瀾《崑山三家年譜》中,張穆編本與閻潛邱年譜合刊,餘均未見。以一國朝人,而為之編輯年譜者七家之多,洵乎我朝一人也。 |
79  | 海雪集箋 |
80  | 明中書舍人南海鄺露,字湛若,殉明季之難,撰詩名《嶠雅》,頗為當時朱竹垞太史、新城王文簡公所推重。咸豐元年正月,族來孫廷瑤蓂階箋註其詩,易名《海雪集箋》,十二卷,引證甚為賅備。番禺張南山太史維屏序之,深為推崇。並謂祖集孫註,古人只舉幸元龍《松垣集》裔孫幸鳴鶴註一家,則又不盡然。以予所知,如元薩天錫《雁門集》,諸孫龍光露蕭編註為十四卷、《附》一卷,乾隆五十年九月刊本,光緒三年冬月,十六世姪孫承鈺□□重刊本,是亦祖集孫註,不僅一家矣。 |
81  | 金元好問詩句 |
82  | 金元遺山先生《無題》詩,有「死恨天台老劉阮,人間何戀卻歸來」之句。蓋遺山生當金源既亡之時,痛宗社淪胥,無力援救,偷生苟活,草間乞食,故詠劉、阮事,沉痛若此。國朝錢塘梁山舟學士同書《頻羅庵遺集》中,有因遺山之詩,為大地下一轉語,必有首肯之者。詩云:「金釵六六鴛鴦隊,畫戟雙雙甲第開。到底人間勝天上,不然晨肇不歸來。」云云。山舟學士,生當我朝全盛之時,又值家門鼎盛,簪笏盈庭,故為此翻新之語,亦非無為而然。讀書者,所以貴知人論世,不可執一偏之見,以妄論古人也。 |
83  | 百香精舍等命名 |
84  | 蘇報館附刊《瑤天閣叢書》中,《曉牕春語》下卷為金姓所述,中有云:其家中「藏董香光墨跡,多至百餘件,因名其齋曰百香精舍。」云云。以予所知者,南海張樵野侍郎蔭桓,最喜王石谷山水,搜羅至百餘件,名其齋曰百石山房。合肥李健甫孝廉國松,最喜包慎伯明府世臣字蹟,搜羅亦最多,名其書室曰百包齋。 |
85  | 牡丹為國花 |
86  | 高宗純皇帝以牡丹花為國花,見於□□□□□□□光緒□□年,頤和園新栽牡丹,德宗景皇帝名之曰國花臺,見於善化瞿文慎公鴻禨詩集自註。日本以櫻花為國花,固盡人皆知,若以荷花為喪花,視為不祥之物,則真駭人聞聽,或有未知之者。蓋日本以荷花為主素,凡有喪事人家,則擇畫中之有荷花者懸於壁端,所以昭其凶也。 |
87  | 舊本書印文 |
88  | 予購舊本書,中有紅印朱文長印,印文三行行十字。文曰:「勿皺皮,勿捲角,勿爪侵而涎滴,勿墨漬而油汙。願我同志,鑒此箴言。郕尗子白。」云云。一紅印朱文方印,印文四行行六字,文曰:「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云云。數語頗簡而賅,精而確。即尋常通行本石印、排字本,亦宜照其宗旨收藏,勿以書不值錢而棄之也。 |
89  | 梅文鼎績學堂詩文鈔 |
90  | 宣城梅定九徵君文鼎,湛深歷算,撰述宏富,為國朝歷算第一人,自不待言。所撰歷學書五十餘種,算學書廿餘種,世多知之,幾於家有其書矣。又撰有《績學堂詩鈔》四卷、《卷首》一卷,《文鈔》六卷、《卷首》一卷,乾隆壬申三月,其孫文穆公穀成循齋校刊。尚有《筆記》□卷,不知已刊否。徵君雖不以詩文名,其詩清真靜遠,稱心而言,無餖飣裘馬之習,為同里施愚山太史閏章所稱。文則即事言理,因文見意,無詰屈支離,軟媚猥瑣之習,為高淳張彞歎孝廉自超所稱。誠以醞釀深厚,發為詩文,自然淵懿純潔,無意為文,而能文者莫能加焉,固非江湖之士,枵腹白戰者,所可同日而語也。其詩文傳本甚罕,予故記之於此。 |
91  | 龜鶴猨長壽 |
92  | 古人以龜鶴猨三者為禽獸鱗介中最長壽畜物,故名與字多用之。龜字符代猶有以之為名氏者,明以後則無,鶴字至今用之者仍多。惟猨字古今用之者甚少,同一長壽畜物,何淹沒若是。道州何子貞太史紹基熟於《史》《漢》,毅然自號曰猨叟。雖亦好奇之過,然用之殊為典雅,久於傳播人口矣。近見嘉定黃世榮暗伯《文惠全書八種》,中有《猿叟詩存》一卷,立名竟與之相同,真毫無取義。《漢書》又有猨臂之說,太史本自負其善書,故用之恰當,他人沿襲用之,殊為可笑。「猨」字左旁從「犬」從「蟲」,義意無二,既已沿襲其號,又何必改其偏旁乎。 |
93  | 辛從益論語証疑序摘錄 |
94  | 南宋張南軒先生撰《論語解》十卷,朱子摘其瑕疵者百十八條,南軒從而改者僅十之三,餘悉仍其舊,朱子亦不再爭。至《父在觀其志》章,朱子與之反複辨論二百餘言,後作《集註》,仍從張說。而鄭汝諧撰《論語意原》二卷,頗與朱子異,朱子亦稱其有好處。可見朱子舍己從人,虛懷好善,本不以異己為嫌。以上見萬載辛筠谷侍郎從益《寄思齋藏稿·李教授允升論語證疑序》中。是與朱子同時者意見不合,朱子尚不以為嫌,而後世之人轉因崇奉朱子,生出許多轇轕,固非朱子之本意也。 |
95  | 續筆卷三 |
96  | 重文書名 |
97  | 藏書家賜圖書集成 |
98  | 石溪舫詩話 |
99  | 龍虎榜 |
100  | 方苞論文 |
101  | 論進奉文字 |
102  | 論綠楊城郭是揚州句 |
103  | 各省官書局 |
104  | 狐狸等拜月 |
105  | 陳陶遺演說語 |
106  | 八大生員 |
107  | 孫可之集 |
108  | 徐大椿詩句 |
109  | 鄭知同撰述 |
110  | 雷峰塔圮 |
111  | 舍利子 |
112  | 陶淵明集 |
113  | 証婚次數之多 |
114  | 用丹鉛法 |
115  | 吳騫撰述 |
116  | 鄉飲介賓等名稱 |
117  | 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 |
118  | 徐致祥制竹器 |
119  | 孫奇逢日譜 |
120  | 戴熙論畫 |
121  | 吳嵩梁詩句 |
122  | 鷃林子 |
123  | 金石存 |
124  | 閨秀詩話 |
125  | 老輩崇儉風氣 |
126  | 萬季野語 |
127  | 思益堂日札 |
128  | 西昆酬唱集 |
129  | 陳衍近代詩鈔 |
130  | 端方等代筆字 |
131  | 唐魏徵簪笏 |
132  | 辛酉二月上海大火 |
133  | 錦瑟解 |
134  | 日本尊君愛國 |
135  | 閱微草堂筆記語 |
136  | 蔣說所本 |
137  | 晉鄧攸殺子存侄 |
138  | 古文淵鑒 |
139  | 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 |
140  |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
141  | 僧人位至將相 |
142  | 後魏木蘭女士名氏 |
143  | 南宋韓世忠四夫人 |
144  | 魏王昶名子 |
145  | 咸豐以來功臣別傳 |
146  | 唐宋程序文式 |
147  | 晉飢秦輸粟 |
148  | 明臣妻請代夫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