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

《卷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延祐四明志卷一
3
元 袁桷 撰
4
沿革攷
5
詩》、《書》紀明堂、社稷、田制與《周官》殊,後雖旁曲傅會,卒不相似,何邪?或曰:《周官》,太平書也,周公嘗行之,周祀歴八百,是果無更改邪?繇秦至宋,率數十年輒易矣。郡縣城邑廢徙,率無常所陵谷變易然也。兼之以人事,其理若是,作《沿革攷》。
6
句章鄞為越舊名國語曰:「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又曰:吾請達王甬句東。韋昭曰:今句東東浹口外州。宋景文公補音州與洲同。越語註曰:甬,甬江句句章也。晉孫恩冦浹口入餘姚」。通典云:明州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輿地廣記,定海縣有大浹江。。秦平越始皇二十五年,以吳越地為會稽郡治。吳漢地志:會稽所部郡縣二十六,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今屬明者曰句章,曰鄞,曰鄮則鄮立縣,繇秦來久矣。陸士龍言:秦始皇留鄮縣三十餘日。景帝四年,吳王濞反,誅,復為郡,治於吳。元鼎五年,除東越,因以其地為治,并屬於此,而立東部都尉,後徙章安。陽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冦害,復徙句章。後漢、晉、宋、齊、梁皆因之。隋平陳,併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𨽻吳州。後改越州,仍𨽻焉。王象之按隋志有餘繼縣,而輿地廣記於餘姚縣下註云:隋平陳省入句章。唐志於餘姚縣下註云,析故句章縣置,以縣置姚州,則隋志之所謂餘繼即餘姚也。是隋句章一邑之地,既割餘姚𨽻越州,又為明州之全境也。鄞以堇得名,加邑為鄞,羅愿云:齧苦堇釋曰:可食之菜也。郭云:今堇葵葉如栁子,如米汋食之滑。本草唐本注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種,俗謂之堇菜。葉似蕺花,紫草色。本草云:堇汁味甘,說者以為堇苦而言甘者,古人語甘草謂之大苦也。觀綿之詩言沮、漆之間土地肥美,則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堇荼,皆苦莱也。地既饒美,其所生菜雖有性苦者皆甘如飴,則此地皆可居矣,是堇得地味亦甘也,內則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兔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言養老者懼其腸澁,故用此物調和飲食。荁亦堇𩔖,冬用堇,夏用荁。廣雅曰,夏荁秋堇,滑如粉是也。士虞禮則曰:夏用葵,冬用荁。鄭注云,荁堇,𩔖也,乾則滑,夏秋用生葵,冬春用乾荁。此蓋隨文解之,故不同。 嚴氏曰:詩註,孔氏謂堇即烏頭,且引驪姬置堇於肉,蓋以堇為爾雅芨堇之堇也。如此,則與鴆毒同與堇荼可食之物,非其𩔖矣。按地志有赤堇山,乾道舊志在東四十里。鄮,易也,亦加邑焉。輿地志曰:邑人以其海中物産於山下,鄮易因名鄮縣。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縣立鄞州,八年州廢,更置鄮縣,𨽻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鄮縣為明州,以其境內山四明為名。領縣四:曰鄮曰奉化、慈溪、翁山,天寶初改為餘姚郡,肅宗至德二年復為明州。長慶元年刺史韓察欲移州城以白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請移明州置於鄮縣,而以州舊城近南高處置縣。從之。見唐㑹要及移城記。州初置,時領縣四:曰鄮,曰翁山,曰奉化,曰慈溪,要不出秦三縣之境。雖郡號餘姚,而餘姚縣仍𨽻越州。廣德二年,益以象山縣,大厯六年省翁山海壖,舊置望海鎮,元和十四年從薛戎言,不𨽻明州。唐㑹要:元和十四年八月,浙東觀察使薛戎奏:「准勅諸道所管支郡別置鎮遏、守捉兵馬者,宜竝屬刺史。其邊徼溪峒接連蠻夷之處特建城鎮者,則不在此限。今當道望海鎮去明州七十餘里,俯臨大海,與新羅、日本諸蕃接界,請據勅文不𨽻明州,許之。錢鏐時以明州為節鎮,置望海軍,又更望海鎮曰靜海鎮,尋置望海縣,梁開平三年也。未幾,改縣為定海,鄮縣亦改為鄞漢。乾祐二年,錢俶命其弟億判明州,宋建隆元年,陞為奉國軍,授億為節度使。開寶八年,又命俶子惟治領之。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王納土,改授惟治鎮國軍節度使,自是始用文臣為知州。熙寧六年,析鄞東之海、中洲、富都等三鄉,剏立昌國縣,而明之屬縣凡六矣,在唐為上郡,大觀元年,始陞為望。高宗駐蹕吳㑹,明、婺俱為要郡,而明州控扼海道。紹興三年,置沿海制置使以鎮之。寧宗在藩邸,領明州觀察使。即位,改元慶元,陞州為府,因以名之。皇元混一改府為路,罷制置使,立浙東宣慰使司於紹興,後徙處復徙婺。至元十六年,以正使趙孟傳、副使劉良分治於慶元,尋併於婺。大德七年,島夷厖雜,宜用重臣鎮服海口,遂立浙東都元帥府,即舊府治為之。至元十五年,以昌國陞州。元貞元年,奉化縣以戸口及格陞為下州。
7
辨證王應麟。唐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命省分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分為十五道。天寶元年,以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至德二載,復以郡為州,太守復為刺史。今按開元始置明州,則曰明州刺史。天寶以州為郡,則曰餘姚郡太守。《志》云:置州之時,名郡曰奉化,以備封爵,一州豈有兩郡名哉?圖經開元謂開元郡名奉化,天寶元年改為餘姚郡,未詳所據。《元豐九域志》始曰奉化郡,未知何時改。辨州郡《唐志》:明州餘姚郡以境有四明山為名。《山海經》:瞿父山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郭璞注:山在餘姚南句章北二縣,因以名州,曰明郡,曰餘姚,皆本於句餘山。虞氏,餘姚人。《九域志》:晉虞喜陳虞,茘墳在慈溪鳴鶴山辨餘姚郡鄞縣東有鄮郭,古鄮縣城也。《漢地理志》,㑹稽郡鄮縣,《姓苑》有鄮氏,蓋以邑為氏。五代改鄮曰鄞。《圖經》云:唐有鄞縣,非也。《地理志》無鄞陸雲集。秦始皇南巡登稽嶽,在鄮縣。三十餘日。《圖經云:後漢改鄞為鄮山之隂,既而復為鄞,非也。西漢已有鄮,辨鄮。
8
越語勾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昭注今鄞縣是也。《後漢書注》:「鄞故城在鄮縣東南。《圖經》曰:「白杜里有鄞城山」。《漢志》:鄞有鮚埼亭,今在奉化有天門山,今象山之東門山。然則奉化、象山二縣,漢之鄞也。鄞城山,其古鄞城歟?今鄞縣有鄞塘,鄉接奉化,蓋鄞之境。四皓黃公鄞,大里人,世說注孫承公。性好山水,求鄞縣遺心細務,縱意游肆,名阜勝丘,靡不歴覽辨鄞
9
句章《九域志》云:因山為名,《戰國䇿》有句章,昧蓋以「邑」為氏。漢伐東粵,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史記正義》句章,故城在鄞鄮縣西一百里,此張守節以開元之鄮言之。《元和郡志》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此李吉甫以元和之明州言之。《後漢注》與《史記正義》同。《圖經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此今之地里也。虞翻傳注句章,董黯則慈溪」乃漢句章之地。晉劉牢之「東屯,上虞使劉裕戍」句章,今鄞縣有句章鄉,蓋自此鄉」及「慈溪」皆句章境,古句章城在小溪鎮辨句章。《左傳》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注句章縣。東海,中洲也。《吳語》云:「甬句東注,今句章,東海,外洲也」。《越語注》云:「甬,甬江句句章也。晉孫恩冦浹口入餘姚,破上虞」。《通典》云:「越徙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浹口外洲,明州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今按甬東浹口即定海縣之浹港。《輿地廣記》,定海有大浹江。今以城東為甬東,誤矣。浹口,外洲即翁洲也。《郡志》有甬東為昌國,蓋本於元和郡。縣志》。昌國乃唐之翁山縣,乃熙寧六年析鄞縣置,豈亦句章地歟?辨甬東
10
本路
11
東至海岸一百四里,自海岸二百五十里方出海洋至石馬山,凡兩潮約六百里,為本路之界,西至本路界一百二十里,以慈溪縣之西金川鄉桐下浦為界。自界首至紹興路一百九十五里,南至本路界一百四十六里。以奉化南松林鄉柵墟嶺海為界,自界首至台州路二百四十里,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海岸至蘇州洋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係大海,即無地里相距,自界首至平江府一千五百里。
12
東南到海岸一百十二里,自海岸汎大海八百三十八里,至海中鋸門山,為本路之界。
13
西南到本路界一百二十六里,以奉化州松林鄉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台州寧海縣七十里,東北到海岸七十二里。自海岸汛大海一千二十八里,為本路之界。
14
西北到本路一百五里,以慈溪縣鳴鶴鄉、雙河為界。自界首至紹興路二百五十五里。
15
鄞縣境土
16
東距西六十五里。
17
南距北五十七里。
18
東南距西北一百二十五里。西南距東北二百一十五里,東至縣界三十五里,以陽堂鄉育王寺山、隴東河頭鋪為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三十五里。
19
西至縣界三十里,以桃源鄉潘奥嶺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三十里。
20
南至縣界五十一里,以鄞塘鄉傳霸河為界,自界首至奉化州三十五里。
21
北至縣界一十五里,以老界鄉陳渡橋鋪為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五十里。
22
東南到縣界九十里,以豐樂鄉金峨山嶺為界,自界首至奉化州六十里。
23
西南到縣界一百七十四里,以通逺鄉梅山嶺為界,自界首至紹興路餘姚州一百二十里。
24
東北到縣界四十一里,以老界鄉褚浦堰為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三十五里。
25
西北到縣界三十五里,以清道鄉西渡江心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一十五里。
26
奉化州境土。
27
東西一百七十里。
28
南北一百五里。
29
東至鄞縣界七十里,以藤嶺并道陳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五十里。
30
西至紹興路●縣界一百里,以陸照嶺為界。自界首至●縣一百四十里。
31
南至台州寧海縣界六十里,以柵墟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六十五里。
32
北至鄞縣界四十五里,以北渡大江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33
東南到象山縣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南港為界。陸路再折海計五百七十里,自界首至象山縣二百四十五里。
34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五十里,以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七十里。
35
東北到鄞縣界六十里,以金峨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八十四里。
36
西北到紹興路●縣界一百二十里,以箬坑嶺為界,自界首至●縣一百三十里。
37
昌國州境土。
38
東西五百里。
39
南北三百里
40
西南至本路三百五里,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高麗國分界。南五潮至龍嶼,與象山縣分界。西一潮至蛟門山,與定海縣分界。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路分界。東南:三潮至韮山,與象山縣分界。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海縣分界。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西北三潮至灘山,與嘉興路分界。慈溪縣境土。
41
東西一百里。
42
南北九十里
43
東至定海縣界六十里,以梅林涇及雙橋、鸕鷀浦為界,西至紹興路餘姚州界八十里,以桐下湖從浦至大江為界。
44
南至鄞縣界三十里,以鍾乳山及潘粵嶺、孤兒岡為界,北至嘉興路海鹽州界六十里,以大海岸中桑嶼并黃牛山為界。
45
東南到鄞縣界一十五里,以西渡江心為界,自界首至本路三十五里。
46
東北到定海縣界六十里,以雁門嶺為界,西南到紹興路餘姚州界一百里,以楊溪村及高巖并石門山為界。
47
西北到紹興路餘姚州界八十里。以上林鄉為界,定海縣境土。
48
東西三百九十里。
49
南北二百五十七里,東至昌國州界,以本縣崇丘鄉青山嶼接海面,號鮫門山為界縣。東至海岸三里,自海岸至鮫門山約半潮,折三十七里,計四十里。自界首至昌國州,約一潮計二百里。
50
西至鄞縣界五十里,以本縣清泉鄉西陳渡橋鋪北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十五里。
51
南至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靈巖鄉、河頭鋪、育王山壠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52
北至本縣岸二里,即是海面直連至平江路海洋為界,但以潮下行舟,約一潮折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係大海。
53
東南到本縣海晏鄉、烏崎山,海洋為界,計一百一十里。本縣至海洋一百五里,自海岸至烏﨑山五里,其分界處係大海。
54
西南到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崇丘鄉、褚浦堰東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55
西北到慈溪縣界一百二十里,以本縣靈緒鄉東墟步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三十里。
56
東北到本縣岸二里,即是大海,直接至昌國州界,以潮下行舟約半潮,至昌國州金塘鄉,折一百五十里。自金塘鄉至昌國州二百里。
57
象山縣境土
58
東西二百里
59
南北二百五里
60
縣治。西北距府城驛三百七十一里,東至鄞縣界八十里,以東殊山為界,西至台州寧海縣一百里,以磕蒼山脊為界,南至台州寧海縣界一百九十里,以秋盧門海港為界。北至鄞縣界一十五里,以嶼山為界。
61
東南到海六十里。
62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一百十五里,以漁溪、海港、磕蒼山脊為界。
63
東北到鄞縣界四十里,以鄞港及中流及翁山為界,西北到奉化州界二百四十五里,以鄞港中白石山為界。
64
土風攷
65
漢地理言揚為輕,揚㮣言之也。吳地繇㑹稽抵臨淮,水旱異宜,《禹貢》任土,曷嘗以風俗言哉?浙東七州,習俗各殊。陸士龍書王先生七觀盡矣,止矣,不得踰越也。作《土風攷》。
66
陸士龍答車茂安書》:「雲白,前書未報重得來,況知賢甥石季甫當屈鄮令,尊堂憂灼,賢姊涕泣,上下愁勞,舉家慘慼,何可爾邪!輒為足下具說鄮縣土地之快,非徒浮言華艶而已,皆有實徴也。縣去郡治,不出三日,直東而出,水陸竝通。西有大湖,廣縱千頃,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氾船長驅,一舉千里,北接青、徐,東洞交廣,海物惟錯,不可稱名。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決泄任意,高下在心,舉鍤成雲,下鍤成雨,既浸既潤,隨時代序。官無逋滯之穀,民無饑乏之慮,衣食常充,倉庫恒實。榮辱既明,禮節甚備,為君甚簡,為民亦易。季冬之月,牧既畢嚴,霜隕而蒹葭,萎林鳥祭而罻羅設。因民所欲,順時游獵,結置繞岡,密罔彌山,放鷹走犬,弓弩亂發,鳥不得飛,獸不得逸,真光赫之觀盤,戲之至樂也。若乃斷遏海浦,隔截曲隈,隨潮進退,採蜯捕魚鱣,鮪赤尾,䱟齒比目,不可紀名,鱠鰡鰒炙,䱥鯸蒸石,首臛□𩶯,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蜯蛤之屬,目所希見,耳所不聞,品𩔖數百,難可盡言也。昔秦始皇至尊至貴,前臨終南,退燕阿房,離宮別館,隨意所居,沉綸涇渭,飲馬昆明,四方奇麗,天下珍玩,無所不有,猶以不如吳㑹也。鄉東觀滄海,遂御六軍,南巡狩,登稽嶽,刻文石,身在鄮縣三十餘日。夫以帝王之尊,不憚爾行,季甫年少,受命牧民,武城之歌,足以興化,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經營四方,古人所嘆,何足憂乎?且彼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扑不施,聲教風靡,漢吳以來,臨此縣者,無不遷變,尊大人賢姊,上下當為喜慶,歌舞相送,勿為慮也。足下急啟喻寛慰,真說此意,吾不虛言也。停及不一,一陸雲白。
67
車茂安答書。
68
永白即日得報,披省未竟,懽憙踊躍,輒於母前。伏讀三周舉家大小,豁然忘愁也。足下此書,足為典誥。雖山海經異物,志二京三都,殆不復過也。恐有其言,無其事耳。雖爾,猶足息號泣懽抃笑也。府君入後,月當西出,足下可豫至界上,吾欲先一日與卿相見也。答不復多車永白。
69
王深寧先生四明七觀,東野先生,弢光環堵,根極深寧,慕白賁以息影,玩素履以洗心。有南州公子儼然蹐門言曰:「竊懷太史公之志,廣攬四方之恢詭譎怪,升高能賦,山川能說,庶幾一二於君子之九能」。
70
詩定之方,中傳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可以為大夫也,能叶奴代切。
71
今至是邦也,願啟我以偉觀,博我以奇㮣」。先生曰:「余臥游《詩》《書》之囿,眎不踰几席,敢誦舊聞,吾子自擇焉」。昔嘗窺宛委之簡,見神禹之山經。
72
吳越春秋》,禹東巡,登衡嶽,夢見赤綉衣,男自稱𤣥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山書者,齋於黃帝之嶽」。禹退齋三日,登宛,委山發石,得金簡玉字,言治水之要。《山海經》十二篇,相傳為夏禹所記。
73
東有山曰句餘,實維四明、南餘姚、北、句章二縣以為名。《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注,今在餘姚南句章北二縣,因此為名。《九域志》:四明山句餘山為二。以地理攷之,其實一也。
74
即山氏州俶自開元之盛叶音成唐《地理志》江南名山四明其一也。明州,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越州之鄮縣置,以其境有四明山名之。
75
其山㠎嶫巃嵸,谽谺嶔崟,駿極顥,蒼危,碧峭青。方石四面,天劃神剜。出入三光,窻豁牖谹。對脩眉於天姥,接五界於金庭。
76
四明山,二百八十峯,洞周回一百八十里,有四門,通日月、星辰、山居賦》注:天台四明相接,連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窻。沃州,天姥山在剡,白樂天記南對天台,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皷介焉。沃州天姥為眉目。孫綽遊天台,賦落五界而迅征。注五縣之界,五縣餘姚,鄞句章,剡始寧,金庭宫在桐栢山。㑹稽記:四明山高峰軼雲,連岫蔽日。
77
兹謂赤水之天分,瑤扉闢而不扃,福地記三十六,洞天九曰四明,山名丹山,赤水之天,上有石窗四穴。
78
松晉羨期之儔,來宅來燕。彷佛壺,瀛駟虯,乘鷖娭翔紫清。山中人兮冠切,雲駒皎皎兮鴻𠖇𠖇。或梯空而上,或履雪而行。
79
《韓文公送惠師詩》:「發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少陵詩》:「履穿四明,雪謂鄭䖍。
80
從逸老以逍遙,賦二韭與三菁,景幽栖之至行道,義重而貨輕。
81
四明逸老賀知章見李太白集》。知章自號四明狂客,謝靈運,山居賦:天台桐栢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注韭,以菜為名。三菁,太平之北。諸山神仙所居」。《宋書》:山隂孔祐至行通神,隠於四明山,嘗見山中有數百斛錢視之,瓦石不異。
82
珍木嘉艸薆,薱□榮呫甘嚌芳。有果青櫺陸龜䝉。集四明山中有果名,青櫺極甘九域志。山有四面各産,異木不雜。
83
茗十二雷采襭區萌,晁以道。詩官有白茶十二雷注四。明茶名區音勾,川原出焉。練澄黛渟。雲蒸雨降豐我稻秔。南豐廣德湖記源出四明山。
84
其下桑土,蠶緰繭純,紅女、織棐、交梭、吳綾緰七候切。唐《地理志》云:「明州土貢吳綾,交梭綾。躡跂蹻以攀躋徑沓,嶂之紆縈。跂蹻,即屐屩,字。傃參同之伯陽,佇客星之子陵。軼埃壒乎區外,逴飛遯而離羣,安石之東山,謝敷之太平。
85
世說、謝敷入太平山中十餘年,咫尺可尋也。爾乃地載神氣,支分●聯,大隠之峰,名士楊適生焉。
86
慶厯五先生大隠楊適其一也,鳴鶴之岫二虞喜茘兆焉。九域志:古迹:鳴鶴山有虞喜虞茘墳,將與子,朋霞侶月,釣石耕烟,諷逺游於穹谷,吟考槃於鳴泉,分靈藥之刀圭,友造化而飛高圓。《九域志》夏侯曽先地志云:「大隠山南入天台,北蜂峯四,明東足,乃謝康樂鍊藥之所」。
87
倘有意乎,彼謂鰐鮫霧溼之蟠欝,蔡肇明州,謝表鰐鮫霧溼之所蟠欝,夷𨽻●舶之所往來。
88
未知有建德之國,空同之仙」。公子曰:「愚行天下,睹終南嵩岱之高,興公登陸,𥚹矣」。
89
孫綽興公,《遊天台山賦序登陸則有四明。天台先生曰海,於天地間最鉅。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駕。言徂東,浩溔滄溟羲和浴於榑桑,日杲杲兮,金鉦。朝潮夕汐,與月虧盈。有鰌如山,從以鯤鯨。
90
《風俗記》:「海鰌長數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則潮上出,穴則水退」。
91
神虬驤首,吐雷噓雲。方其駿濤,虎浪之興,銀峯萬仞,雪屋千層,簸空扤嶽,沃日吞江。雷公為之矍踼,天杭為之蕩震。叶,平聲。盧賦、竇志未能該也。唐盧肇海潮賦》竇叔䝉《海濤志》。
92
穆之圖論,目擊其真。
93
燕肅,字穆之。知明州,著海潮圖論二篇。天門之水,瀖泋㴸□浤浤汩汩。逺注析木。漢地理志鄞東南有天門,水入海。有越天門山。輿地廣記象山。縣東門山即越天門山。
94
三吳轉粟,粲粲粒玉。饑甿仰哺,檣連尾屬。夐舶迅舸,蠻䌖夷琛。東洎青徼,南薄朱垠。
95
陸雲答車茂安書:鄮縣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氾船長驅,一舉千里,北接青、徐,東洞交廣。
96
登山而望,渺渺鷗鷺之浮天根候,五兩以颿讀為帆飇爰居,戢而澂氛。
97
郭璞《江賦》覘:「五兩之動靜」。《淮南子注》:「綄,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綄音桓。《國語》:「爰居海鳥」。
98
雕題卉服馯貊雞林揚枻,東門檥鷁江漘。爰有狻猊,犀象翠羽火齊薇水龍鱗之馥,郁蠙珠木,難之瓌麗。杜陽所未編,辛文不能計。
99
狻猊、獅子、火齊、玫瑰、占城、薔嶶水得自西域龍鱗香見香譜木難碧珠,蘇鶚、杜陽編言奇寶,辛文計然也。世道窊鳥𤓰切隆如濤降升,蓋獻龜於明者治之兆。祥符七年,明州獻青毛金文龜。
100
雨毛於鄮者,亂之萌。
101
《唐五行志》:神龍二年,雨毛於鄮縣。占曰:「邪人進,賢人遁」。
102
在昔勾踐疆宇,至鄞仰瞻沼吳蒲蠃之濱,曰甬句東,浹口外洲。戰爭蟻穴,興亡貉丘。
103
越語勾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昭注今鄞縣是也」。《後漢書》注:「鄞故城在鄮縣東,今奉化象山,漢鄞地」。《左傳》:「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注句章縣,海中洲也」。《吳語》云:「甬句東注,今句章,東海內外洲也」。《越語註》:「甬,甬江句句章也。晉孫恩冦浹口入餘姚,破上虞」。《通典》云:「越徙夫差於甬東」。韋昭云:「即句章東浹口外洲,明州東北到大海,浹口七十里」。《輿地廣記》:「定海縣有大浹江。《九域志》:羅城,或云越王無諸所築。吳語越大夫種曰:「吳薦饑,其民必移就蒲蠃於東海之濱。蠃即螺,秦政騁欲,狼心未滿,游、鄮踰月,從流忘反,海水羣飛,洪茶於民,一瞬為墟,鮑車魚罾」。
104
陸雲《答車茂安書》:昔秦始皇前臨終南,退燕阿房,離宮別館,隨意所居,沈綸涇渭,飲馬昆明,四方奇麗,天下珍玩,無所不有,猶以為不如吳㑹也。東觀滄海,遂御六軍,南巡狩,登稽嶽,刻文石身在鄮縣三十餘日,迨漢六葉,濯征東粤,句章出師,命臣韓說。漢武帝伐東粵,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自東方而往。
105
典午末,造妖冦鴟張,裕以豪英往戍句章,晉孫恩之亂,劉牢之東屯,上虞,使劉裕戍句章,孫恩冦句章,牢之擊走之。《夏侯曽先地志云:劉牢之築城以遏三江口。
106
唐季不綱,盜覆此城,巨容筒箭,獲醜䇿勲。唐王郢陷明州,鎮遏使劉巨容以筒箭射郢死,拜明州刺史。
107
想霸諸夏,吞六王之雄圖。螭舟兕楫,射蛟之弧殿殿闐闐憺,陽侯駴。天吳矯矯三將,如熊如貙。電矛雨矢,揃刈攘除。威殫勢遷,鮒入鯢居。昆明幾刼,桑田丰蕪,吾將訪其遺躅,既堙沒而無餘矣。建炎凱獻於高橋,六飛安行於海澨。隠士相如抒忠納說,何懋賞之漻漻,豈亦若新城三老之縹遰。
108
建炎間,張俊用隠士、劉相如之䇿留明州,遂有高橋之捷。遰,音逝。
109
[瓜**見],千古以永愾,澹東波之無窮,誦潛聖之緒言,謇謇乗槎,其焉從壯魯連之高蹈,閔精衞之深衷,子好游乎?」公子曰:「水至平端,不傾心術,如此象聖人,荀子成相。不在險也,請更端以教先生曰:「海物惟錯,嶲味崪焉。任公垂餌,便嬛揄竿,波臣效異,鱗萬介千寸,鮚腹蟹亭以埼名,漢律獻醬,惟逺見珍。
110
漢地理志》,鄞有鮚埼亭注。鮚音結,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小蟹,在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名《說文》。《漢律》:㑹稽郡獻鮚醬三斗」。郭璞《江賦璅鮚腹蟹南越志》:璅鮚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
111
蚶菜疲民,君嚴奏免。
112
孔戣,字君嚴,明州嵗貢淡菜。蚶蛤之屬,戣以為自海抵京師,道路役夫凢四十三萬人,奏罷之。貢纔鰂骨。元豐仁儉。
113
九域志》:明州土貢烏鰂魚骨五斤□𩶯、蚌蛤䱥鯸鰡鰒,石首䱟齒,赤尾比目繽品,𩔖之數百。愉茂安之慘蹙」。
114
車永,茂安外甥。石季甫見使,為鄮令。舉家慘蹙句章,人說此縣有短狐之疾,問陸雲以土地之宜。雲答書曰:「鄮縣海物惟錯,不可勝名。斷遏海浦,隔截曲隈。隨潮進退,采蚌捕魚,鱣鮪赤尾,䱟齒比目。不可紀名,鱠鰡鰒炙,䱥鯸蒸石,首臛□𩶯,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屬,目所希見,耳所不聞。品𩔖數百,難可盡言,當為喜慶,勿為慮也。
115
亥市攸聚,水族有簿。兼韓子之南烹藹鱟,蠔與章柱雖石華海月之詩,綺貝繡螺之賦弗能殫舉。東暆之鰅,邪頭之鮸,潘國之魦且甌之蜃,珠蟞紫𧉧。居,怯切。其來如雨,鱴□鰜,𧑅數以盆皷。於是擊鮮鼎食,羞用《膳經》。「嘯父蝦鯗,宣子魚飡陳登之鱠,虞悰之鯖,芼以秋菘,酟以冬橙,掇苔髪以為蔌,醉螯杯而未醒。若乃潤下作鹹,散鹽為貴,宿沙肇䰞,而海王之筴,祈望之守昉於齊而征利說文》。古者宿沙初作煑海鹽,魯連子宿沙瞿子善煑鹽、管子、海王之國,謹正鹽筴王,去聲。晏子曰:「海之鹽蜃,祈望守之」。䰞,讀為煑字。
116
漢郡設官三十有六,㑹稽則海鹽居一,此三縣猶未置也。考《諸唐志》,鄮始有鹽,晏巽管𣙜灋,寖以嚴《地理志》:鄮縣有鹽劉晏、李巽。
117
海瀕稚耋弗能音耐苦淡,若作和䰞,甘耆鹺鹼音減,酌醴燔枯,鱐鮑恣啖。繇是亭監棊布,牢盆嵗増。負塗山積,熬素雪凝。翦竹𥯤以供煬,釋耒耨而肆勤。一帣三斛,川浮陸馳。
118
帣俱便切,說文囊也。今鹽官三斛為一帣也。行商通其儥音鬻,巡院譏其私劉晏置巡院,捕私鹽,蓋日用飲食,不可以無朝虀箬裏,其功與醯醬俱馬齒水精氷鏤霜。明魏太祖賜劉恭馬齒鹽七種。 後魏明元賜崔浩水精戎鹽。
119
古云:食肴之將,詎屑玉而嘰瓊,東箭箈茁,越竹筍萌。楊氏之果染霞垂,星鹽音艷為夏槁,屏羶撤腥,飫高裴之菜,食奚猗氏之足云!
120
後魏高允廚中鹽菜而已。裴俠食唯鹽菜,栁子晉問》:「猗氏之鹽,晉之大寶也」。
121
魚鹽之湊,民殷財阜,不謂之樂郊邪?公子曰:海加租而魚不出,鹽顓利而人窮怨,不聞蕭望之、朱文、李之言歟漢《食貨志》後漢朱暉傳?吾冬饘夏麮丘舉切,藜羮不糝味,無味夫何慊?願聞所以利民者,先生曰:先民有夏,盡力溝洫,魏之豹起西門豹史起,漢之兒白兒寛白公,疏泉灑流,沕潏膏澤,維、鄮之邑,厥壤鹵舄,原高隰下,易暵以溢,相時鍾洩,守宰逌職。我懷休明,循良輩出,斡造化機,卷舒神術,有豐無窶,潦霽惟一觀乎句章淢陂之舊內,史修復所居民富。晉孔愉為會稽內史,句章縣有漢時舊陂,毀廢數百年,愉修復故堰,溉田二百餘頃。
122
言觀乎南湖曰「小江」,溉田置堰。元緯氏、王蘭鞠無絶,如古桐鄉。
123
唐地理志:鄮縣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頃。開元中,令王元緯置民立祠宇以祠之。《九域志》,它山堰王元緯置,後封善政侯。
124
觀乎西南堰曰:「仲夏頃凡數千,雨我多稼。築者季友惠以厚下」。
125
唐志,鄮縣西南四十里有仲夏堰,溉田數千頃。太和六年,刺史于季友築。
126
湖有廣德,實在西界,刺史曰:「侗増修勿壞。夷庚起隄峋也。建埭誰其塡閼?音淤。利微害大發,議請復志,不克遂。唐志:鄮縣西十二里有廣德湖,溉田四百頃。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跡増修。南豐先生記云:湖大五十里,漕渠東北入江。大厯八年,令儲仙舟更今名。大中元年,刺史李敬方刻石,謂「湖成三百年矣,湖之興,其在齊、梁之際乎?至道元年,守丘崇元復之。天禧二年,李夷庚正湖界起隄十八里限之。熙寧元年,張峋築隄九千一百三十四丈,為埭二十。政和中,塞為田高廟,時李光泰發請復湖,不克行。
127
唐有西湖,爰在東郊,陸令開廣農,殖嘉苗。《唐志》,鄮縣東二十五里有西湖,溉田五百頃。天寶二年,令陸南金開廣之。
128
湖姓以錢,亦處東鄙。受溪七十二環塘,八十里四牐,七𨻳重治者李。
129
明州東錢湖受七十二溪,累石為塘八十里。天禧元年,李夷庚重修。中有四牐、十𨻳,溉田五十四萬畝。𨻳即「堰」字。
130
滈滈清渠,有蒓,有苽,有蒲菡。萏煙,海鴈鳧。蓋自晉以來,遏川水,種既浸既潤,民食無覂方勇切。陸雲答車茂安書》:鄮縣西有大湖,廣縱千頃,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決泄任意,高下在心,舉鍤成雲下。鍤成雨,既浸既潤,隨時代序。官無逋滯之穀,民無饑乏之慮。衣食常充倉庫常實。
131
介甫鳴弦,乃隄乃陂,瘠土衍沃,遺黎之思《聞見録》。王荊公知鄞縣,起隄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也,邑人便之。公屬民浚渠川,見鄞縣,經遊記,吏隨以窳棄稷,弗務新溝之歌,靡聞均水之約莫舉唐薛大鼎治新溝。 漢召信臣作均水約束,甽澮塞而坼龜坊音防。,庸圮而涸鮒,曩畮一鍾,令食二鬴,孰能諗夫愛民者塗之,人可以禹。公子曰:佐耕以水,展也民利,思不出位。吾將有俟欲,聞閎大傑特之,觀無隠乎?爾先生曰:「明多名山竺,乾氏居之。寶地金繩祖花禪枝南有雪竇,東有太白飛瀑,淙淙曽巒齾齾大梅之巉崿,衣荷飡松之詠澹如也,玉几之岝嶺,神耀,得道之銘炳如也。吳市子真松風隠居,陳蹟故在,是邪非歟?」大梅禪師詩:「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東坡先生宸奎閣碑銘,神耀得道,非有師傳。見八師子經大梅山,或謂梅子真所隠。《南史》,陶𢎞景詣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
132
文正之詩,大年希白之筆,釋子之所夸詡,存乎否乎?范文正公送湛公歸,四明講席詩,滿面南風指四明,山長水曲不勝情,自言此去雲林下,惟講華嚴報太平。鄞有法,智師名禮,主天台教聚徒四百。楊文公大年慕其道,三以書留之住世。錢希白碑,其異於塔。雖然著本,論者惡其學幻而言,哤意者辟世之士,晞髮濯纓,岑蔚林密,魚潛龜藏,思昔山人有徐廣《孝經之指。《唐藝文志》徐浩稱四明山人,上廣孝經》十卷,王、蔣、顧、三隠席珍。韞璞,不蘄流俗之知己。《容齋三筆》載李孟𫝊所録三人,王茂剛居林村巖壑深處,刻意讀書,尤䆳於易。慈溪蔣季莊,當宣和間,鄙荆舒之學,不事科舉,閉門窮經高抑,崇率一嵗四五,訪其廬顧主簿,南渡後寓慈溪亷。介安貧踐履,雖細事不茍。旦起俟賣菜者過門問菜,把直幾何,隨所言便酬之,它布帛皆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之璜也。自謂似龎藴僧騰,客之該洽,故老稱美。李璜老於韋布,有詩曰:此身便是龎居士也,更無人賣笊籬。為文用僧騰客事,或問為何事,曰:侯景臺城事也。著《白樂天年譜》,事見《攻媿集》。
133
今堪嵒之下,豈無草耕木茹匪黃,匪緇蟬蜕囂滓,欲往從之,耄且休矣。子謂斯何?」公子曰:「姑舍是側聞,是邦鴻生碩德所治教也。南豐,曾子,江漢星斗之望,牧於斯南。豐先生曾子固名鞏,守明州,修州城,程工賦,裁省費十六。
134
忠肅陳公雪竹霜栢之操,貳於斯陳。忠肅公瓘瑩中,以越州簽判,攝倅明州,寓居城之湖西。著《四明尊堯集》。
135
船司空,則以道之。晁倉,庾氏,則子約之呂。正學參前修,姱節映終古。
136
景迂先生晁說之以道,以元符上書黨人監明州造船場,《易𤣥星紀譜》作於甬江官舍。舊有祠,放翁作記。大愚先生呂祖儉子約監明州苗米倉,去倉中淫祠。後為太府丞,以直言謫死。高安諡曰忠。前代令有琯長史,有吉甫,未足數也。唐房琯慈溪令李吉甫,明州長史文獻,濡染必有聞而知之者,敬在下風。先生曰:明士,鄉也,有越大夫種之英風,其人通達而多能。《呂氏春秋》。高誘注大夫文種,字㑹鄞人有大里黃公之高標,其人恬靜而自珍。《㑹稽典録》:虞翻,仲翔對王朗,景興曰:鄞大里、黃公潔已暴秦之世,高祖即阼,不能一致。惠帝恭遜,出則濟難。《輿地志》云:鄞有大里夏里,黃公所居,董子以孝行著愛親者,式其儀刑。《典録》虞仲翔曰:孝子句章董黯,盡心色,養喪致其哀,單身林野,鳥獸歸懷,怨親之辱,白日報讎。海內聞名,昭然光著。
137
任奕以文章進,摛藻者襲其芬馨。典録朱育對濮陽興曰:「文章之士,立言粲盛」,則御史中丞句章任奕,文
ctextchar:895
曄若春榮。
138
宏云:「光、脩四士尚義,挹其勁操,思特立以獨行」。《典録虞仲翔曰:「主簿句章梁宏、鄭云皆敦始終之義,引罪免居鄮主簿。任光身當白刃,濟君於難。揚州從事句章王脩,委身受命,垂聲來世。見《吳志》虞翻《傳注》,故虞仲翔以俊異之,生為海嶽之精。
139
《典録》:仲翔曰:㑹稽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海嶽精液,善生俊異,是以忠臣係踵,孝子連閭。
140
陸士龍因吏民之謹知禮教之明士龍答車茂、安書、鄮縣,榮辱既明,禮節甚備。為君甚簡,為民亦易。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扑不施,聲教風靡。
141
屯艱否,閉堙曖湛𠖇,宋以文治賢路恢,𢎞丘樊緼褐,化為紳纓,邑校求師,再書延致,斯廣川之淵源也。杜醇慶歴鄉先生,王荊公宰鄞,因孔子廟為學,再書請醇為之師,慈溪令林肇興學,亦起醇為師順,昌嬰孺,以俞為字,斯新息之慈仁也。俞偉,字仲寛,宰南劍,順昌、劍人,生子多者皆不舉,仲寛作戒殺子文,召父老,使歸,勸鄉人活者以千計,生子者多以俞為小字也。
142
孝通神明,凱風終養,斯朱康叔之純誠也。李宗質文叔,濮人文定公之裔。所生母展氏,罹靖康之亂,母子相失,至江州水南,遇展氏於㕓中,物色良是。別十餘年而奉色養者二十餘年。居鄞之石塘,攻媿先生,銘墓誠齋。楊公為傳而贊之曰:「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毋!」
143
引裾強諌,辛毗其直。
144
陳文介,公禾。政和初為正言,抗疏言宦官。上拂衣起,禾褰挽上衣,上為少留,衣裾脫落。上曰:「碎朕衣矣!」內侍請易衣,上曰:「留之,以旌直節」。
145
鉤,黨挂名,范滂自出。
146
周鍔,范忠宣公之甥。陳忠肅公:同年進士。娶其女弟入元祐黨籍。
147
臨難盡節解揚之匹。吳從龍,奉化人。李全之變,提孤軍為前鋒,馬中流矢,為賊所擒。賊使偽稱援絶,紿泰州開城門,從龍至城下大呼曰:「馬傷被執,非降賊者!揚州初不破泰州,可死守」。賊怒刃交下,罵賊不絶口以死,詔立廟官。其後石交嵗寒之死不渝,信義如漢脂習。
148
李猷,字嘉仲,一字獻夫,鄞人。建炎初,以婦翁沒王事,自京師詣南都行在所,見友人陳東少陽上書死,猷為位而哭祭,曰:「吾欲收葬少陽,有知其啟我心」。越一日得尸,又二日,得首,合而斂之,㑹其鄉人胡中行欲求䕶喪,併以行李付之,猷終肇慶府,節推高閌抑崇志其墓。
149
卻賈胡之賻,持玉雪之亷,父子如魏胡質王正已,字正之,慶厯鄉先生說之。後父勲,提舉廣南市舶,一錢之利皆歸有司,家人不識舶貨之名,及卒,賈胡率錢二百萬為賻,正已固卻之,曰:「吾父以亷直聞,雖貧孤,猶能負喪以歸,不媿亷叔度也」。趙彥逾,字德老,帥蜀餽遺,不入私家,將去,聚宗室,在九縣者分餉之子,䈣夫守袁州。寶慶中,真文忠公入朝,上問:有何亷吏?以䈣夫對,詔擢直秘閣,與監司亦父子以亷著者。
150
之人也,編典録而無媿令譽,焯乎日星,下逮里巷,則有旌閭之楊。掌庫之童,若●置中林之好德。紹興間,明州民楊慶以孝旌表門閭,江休復雜志。王介甫為鄞令,訪義夫節婦得三人,其一人可采,曰童判。子為人,掌典庫,其家養疏屬數口,奉寡姊承順,不違其甥,不事家産,屢負人債,輒為償之,不以告姊菌蕣。一時之榮華,荃茅萬世之淑慝。彼鍾黃之竊據,郡乗幾於曲筆。
151
唐紀》:「中和元年,鄮賊鍾季文陷明州。景福元年,明州刺史鍾季文卒,其將黃晟自稱刺史」。《郡志書季文不書其事,書晟取其墓銘不書,自稱刺史,非《春秋》懲惡之義。
152
先生言未既,公子起而稱曰:「鄭圃澤多賢,衞多君子。魯東海多卿相,汝潁多奇士」。
153
見列子《左傳》、《漢地理志》、《晉周顗傳》,居使然也。盍語其詳先?生曰世族,蟬嫣重圭,累組位槐,調鼎宅揆,惟五袞鉞,焜燿乎宗,翰衡樞舄,奕乎該輔,牙纛畫繡,差肩踵武廢歴中,王周始守鄉郡紫艾紛綸,常伯亞旅。庠聲序音洋洋,鄒魯習鄉上齒。長少有敘,流品別渭。涇公卿列韋布,俎豆秩秩,章縫楚楚。
154
汪大猷,字仲嘉。冬至元日,集鄉士行禮大成殿下,退序拜明倫堂,推長者祭酒自齒。韋布之列,凡周之士,亦世吾州之俗。近古春秋二高之說,詩、禮、曹、鄭之詁。
155
高憲敏公閌,字抑崇,著春秋集傳》。高元之端叔。著春秋義,宗曹粹中,著《詩解》。鄭鍔,字剛中,著周禮解。義殊科,首登於蓬萊。
156
紹興初,立博學宏辭科,王璧炳文首中選,入館閣,掄魁三冠於龍虎。
157
淳熙戊戌姚穎嘉泰,壬戌傅行簡,嘉定甲戌袁正肅甫。
158
名茅膴仕,多桂、竇、桐、韓之疊矩。又有文章授訣,孝弟彚聚。
159
迂齋樓先生昉,字暘叔,以古文訣授諸生。俞觀能,象山人。著孝弟𩔖鑒。
160
《灊山清篇》武子妙句朱翌新仲,以詩名。為中書舍人,有《灊山集》。張良臣武子,有《雪窻詩》。
161
《潛虛》有《辯杜集》有注。張漢,慈溪人。著《辯虛見《攻媿集》。卞圜字養直,注少陵集》。
162
家自以為舒,向人自以為揚,馬兹可以言文獻乎?公子曰:媺則媺矣,然世祿非不朽科,舉外有學,願識其大者,先生曰:故國下車,喬木蒼蒼,理義雨露,名節風霜。古之遺直曰:「豐清敏,排姦詆,奄讜論,廩廩託,興荷花,聞者斂袵。
163
豐清敏稷,字相之,為御史中丞,入對,蔡京於殿陛間揖稷曰:「今日必有高論」。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與殿中侍御史陳師錫共言京姦惡,宦官寖盛。稷《懷唐書》上殿為上讀,《仇士良傳方數行,上曰:「已喻稷」,若不聞者,讀畢乃止」。致身常伯累鎮大藩,資産纔七十畝,賦《荷花詩》,有「人心正畏暑,水面獨揺風」。蔡京見之曰:「此人豈肯受我籠絡邪?」
164
慶厯師儒,燕及孫曽曰樓宣獻,斯文統盟。有德有言,既和且清。
165
樓宣獻鑰,字大防,慶厯鄉先生,郁之曽孫,為給事中,上疏留彭龜年而去。性寛厚,好賢樂,善知貢舉,以文獻之,傳語真文忠公,許以致逺」。
166
泗、沂絶學,闡自關、洛。朱、張、呂子,緒承先覺。臨川二陸,自得於心,若異而同,為已功深。淳、熙四儒,探賾性淵,竝游三先生之門,獨契陸子之心傳。
167
舒文、靖璘、元質、沈端、憲煥、叔晦、楊文元、公簡、敬仲、袁正、獻公燮和袁甫廣微。朱文公《答項平甫書》曰: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某平日所論,卻是問學上多了,所以為彼學者多持守可觀。又言陸子靜、楊敬仲有為已功,夫若能窮理,當甚有可觀處,則講貫以淑艾,仕則善教以昌言,長庚曉月,惟楊暨袁,袁亦有子受業于楊進禮,退義家學用光,春木芚兮,高山仰止,人固亡而書存,世未逺而道,邇顔何人哉?希之則是,若昔魯廬江贊,名德先賢,沛三輔,序耆舊,節士後有作者,孰謂知管、晏而已?
168
隋經籍志》: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
169
公子肅然改容離席而拜曰:「廣哉!觀乎!井鼃甕蠛昭然開明。乃知西河,俗美以子。夏北海風,移由康成。文藝抑末,歸根《六經。滌源雝本,敬義明誠,鄉黨之化,漢學是崇,讀書尚友,作聖之功。闕里近只,遵海而東。從羣叟兮問涂,貫今古兮心同。
170
河東為晉問,濟北為《錢塘七述》,余頗識鄉里故事,欲擬相如久矣,年六十始克為之眎鼂子十六嵗之作,汗顔滋甚,筆力衰薾,見聞單陋,效矉不能奇也。後十年,篋中得舊藁,不忍棄録而藏之,山川不改,風俗非昔,祗以増懷古之一慨云。浚儀,深寧老人王伯厚,父述。
171
延祐四明志卷一
URN: ctp:ws17186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