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十

《卷四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畿輔通志卷四十
3
關津
4
關以阻陸津,以通水梯。航之所由,其大者用以固封守,通琛貢,而懋遷往來,亦因以利焉。
5
京畿形勝長城以備邊,天津以防海,闗津莫有大焉者,琛貢則萬國之共球所共輯也,懋遷則四方之貨貝所畢至也。舊志以關津橋梁附見於山川,毋乃輕其所當重者歟?嘗按圗以稽居庸,為九塞之一,天下之名關也,佗若紫荊、黃、榆龍、泉固、倒馬、獨石、鮎魚、白馬諸關,皆邊防要衝,而榛子、黃花諸鎮,古北張家、青山、黄崖、喜峯、大安諸口,馬蘭、白羊、羅文諸峪、松棚、墻子、太平、石門諸路,皆闗之屬也,津於北方稍稀,濶然桑乾,滹沱、滏陽、恒、衞皆天下名川,橋梁則津之屬也,周之末燕築長城在秦城之前,占郡凡五而四在。
6
京畿內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周官掌固,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蓋郊竟,必有闗闗,與津恒相依,而守政布焉,其法特詳於。
7
京畿以為四方之式也。雍正三年。
8
皇上新設天津水師以習海戰,昨歲復令封疆大臣察修邊墻,增邊兵,嚴烽堠。然則險要阨塞,所在守土,諸吏可無知乎用稽。
9
京畿封內闗津,咸著於篇,俾有考焉。
10
闗隘
11
順天府:
12
天津闗。 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外,通保安州一百里,內至本縣沿河口三十里。方輿紀要:自縣而西至易州淶水縣,凡十五闗口,中間大者曰天津闗,或云天門口,亦云大口。
13
天橋闗。 在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外通宣化府一百八十里。內至本縣沿河口四十里。又西南。
14
有梨園嶺口、洪水口。西:龍門口、交鍋口。
15
大通闗。 在通州東南張家灣之長店,州志明永樂中置廵司於此,後裁。
16
居庸闗。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關門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絶險。淮南子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漢書地理志:上谷郡,居庸有關。後漢書:更始使者入上谷,耿況迎之於居庸關。水經注:居庸關在上谷沮陽城東南六十里,絶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障邃險,路僅容軌。杜氏通典:北齊改居庸為納欵關。唐十道志:居庸亦名薊門關。新唐書地理志:居庸關亦謂之軍都關。宋程大昌北邊備對:居庸關,大行山最北之第八陘也。金史:居庸關國名齊喇哈畨。元史兵志:至大四年,增置居庸關屯軍防守四十三處,立鎮隆萬戶以統之。方輿紀要:明洪武二年,大將軍徐逹壘石為城。三年,置守禦千戶所。永樂二年,置衞領千戶所五,以為京師北面之固。明職方圗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明志:居庸關之南,重巒疊障,吞竒吐秀,蒼翠可愛,為京師。八景之一曰居庸疊翠。舊志:關南口有城,周不及十四里,有南北二門。
17
本朝初設㕘將駐守,後改都司僉書。自城而北凡八里,至居庸,上關有小城,又七里為彈琴峽,又七里為青龍橋,道東有小堡,又三里為八逹嶺,接延慶州界,嶺上有城,元時以此為居庸北口。
18
古北口關。 在密雲縣東北百二十里,兩崖壁立,中有路,僅通一車,下有深澗、巨石、磊砢,凡四十五里,為險絶之道,亦曰虎北口。新唐志:燕樂縣東北八十五里有東軍,古北二守捉。五代史:梁乾化三年,晉將劉光濬攻劉守光,克古北口。宋史:宣和三年,金人敗遼兵於古北口。金史古北口國言曰:紐斡哩元史:致和元年,托克托穆爾守古北口。明邊防考,自黄花鎮而東至古北口,凡四十八關口,自古北口而西,至宣鎮龍門所之萬松溝,凡四百餘里。舊志:古北口有營,城周四里,有竒,雄踞山巔,至為險峻。明洪武十一年置守禦千户所,三十年改為密雲後衞。嘉靖以後,設㕘將駐守。
19
本朝順治初,改為都司。康熈年,設重鎮。
20
石塘嶺關。 在密雲縣北五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㕘將駐守。
21
本朝改設都司僉書,其西北為黃崖口,有堡,其東為髙家莊,又東為石佛、馮家峪,皆有堡。又東為白馬關。
22
白馬關。 在密雲縣西北八十里有城,設把總戌守。其東有陳家峪關,又弔馬峪關,其西為白馬正關、七塞關,皆有堡。其西北為西駝口,其東北為馮家峪,接石塘嶺、方輿紀要。關北七十里有湯河,由河而行,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峻水深,稱為天險。
23
曹家砦關。 在密雲縣東北百四十里,有城周六里有竒,明設㕘將駐此。
24
本朝改設守備方輿紀要:城西為新營口,外三十五里為青沙嶺,又北五十四里即小興州,其東即古北口,其西南為黑峪關。
25
黑峪關。 在密雲縣東北百六十里,有城,設把總、戌守。其北十四里曰榆樹林,東南為吉家莊營。又東曰大安子嶺,又東為黃土嶺。又東少北,為紅門川。又東為三岔口,自三岔口折而西南,為墻子嶺。
26
墻子嶺關。 在密雲縣東北七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㕘將。
27
本朝改設都司,其東為磨刀峪,又東為南峪寨,皆有堡。其東北為大黃崖,又稍北為小黃崖,亦皆有堡。又東北通黑峪關,其南即鎮羅關。
28
鎮羅關。 在密雲縣東六十里有二城,東為新城,西為舊城,北去墻子嶺。三十里有把總、戌守,其南為黃門關。又東南為北水峪、南水峪、魚子山,皆有堡,接薊州之將軍關。
29
岐溝關 在涿州西南三十里。唐書:天祐十年,晉將周徳威攻燕岐溝關,下之。宋史:雍熈三年,曹彬、米信等與契丹將耶律休哥戰於岐溝關。方輿紀要:關在易州拒馬河之北,自闗而西至易州六十里,由拒馬河而東,至新城縣四十里。舊志今為岐溝店市。
30
益津關。 在覇州。《文獻通攷》:永清縣,唐置益津關,後入《契丹。《寰宇記》:周顯徳六年,收復三關,遂於益津關置覇州。
31
將軍關。 在薊州西北七十里。其西南為黃崖關、黃崖關。 在薊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里曰尋思峪,又北十五里為柞兒峪,皆有堡。其東為車道口、黄巖峪亦皆有堡,又東為寛佃峪關。
32
寛佃峪關。 在薊州東北。方輿紀要:自黄崖峪以東至遵化州之馬蘭峪,凡十口,而寛佃峪最為要路。
33
黃松峪關 在平谷縣東,其東為將軍石關,又北為熊兒峪關,皆與密雲縣接界。
34
馬蘭峪關。 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有城在關南十里。
35
本朝初設副將守此,雍正五年以。
36
陵寢重地,設總兵官,駐兵防䕶。
37
鮎魚關。 在遵化州西北五十里馬蘭峪東,又東為大安口。有下營在口南五里。
38
羅文峪關。 在遵化州北十八里鮎魚關東南,其東即遷安縣之龍井關。
39
松亭關。 在遵化州北。《遼史》:自燕之中,京每由松亭趨栁河。
40
沿河口。 在宛平縣西二百里,其東里許有城守備駐此。外通懷柔縣一百三十里,內接王平口九十里。其東即昌平州洪鎮山口也。
41
王平口 在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中有百花陀,四圍皆山,中為平川,約數十畝,地暖而肥杉,漆藥草俱生焉。明𢎞治中,嘗築城於此,有廵司。
42
石港口 在宛平縣西一百九十里,有廵司。又西十里有東龍門口,又西即天門闗。
43
北塘口。 在寳坻縣東南,潮河入海之口也,有千總駐守。
44
三岔口 在寳坻縣北十五里,即三义口也,與薊州接界。
45
洪鎮山口 在昌平州少北一百六十里,有城,亦曰洪鎮山。圎城,其西接宛平縣之沿河口,稍東為唐虞菴水口,又東為唐虞菴小口。又東為石巷嶺,有城。又東為火口嶺,稍折而北,為分水嶺。其東為牛臘渚口,縻子谷口。再東曰石峽峪口,有堡,舊設守備駐此,後改把總。又東北為花家窑口,又東為黑豆峪,又東為八逹嶺。
46
黃𤓰峪口 在昌平州八逹嶺東,其東為青龍橋口、石佛寺口,又東為西水峪口,又東為撞道口,皆有堡。
47
頭道關口。 在昌平州撞道口東,其北五里曰二道闗口,其西為鷂子口,內有堡。
48
小長峪口。 在昌平州二道關東北。其北有萬澗口。其東曰大長峪口,內有堡,再東北為南冶口、大榛峪口、驢鞍嶺口、磨石水口、擦石口,內俱有堡。再東即密雲縣之幵連口。自洪鎮山以下,皆州境第一道邊城。
49
錐石口。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二里,西接居庸關,北接黃𤓰峪,為州境第二道邊城。
50
陳友諒口 在昌平州西北四十五里錐石口南,其西亦接居庸關。其東為雁門口。又東為石城峪,水口有堡。此為州境第三道邊城。
51
德勝口。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又名翠平口,其北接雁門口,其東為賢莊口。
52
龍嶺口 在昌平州北四十里有把總駐守,其西接賢莊口,其北為門家口,再北即黃花鎮。
53
灰嶺口 在昌平州北,舊志自居庸關至黃花鎮,凡九十一口,而灰嶺極為衝要。
54
幵連口 在密雲縣北三十里,有堡,西北接昌平之擦石口,東北接本縣之石塘嶺,其東為河防口,迤北為白道峪、白崖莊、東水峪、西石城、驃騎,皆有堡。又東為大水峪口、神堂峪口,與懷柔縣接界。
55
孤山口 在房山縣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處也。
56
苑家口。 在覇州東南十八里。明景泰中,置口頭廵司,今廢。
57
莫金口。 在覇州南,方輿紀要相傳有莫金二姓居此,故名。宋時嘗設寨,今名口頭村。
58
張青口 在保定縣西凸峙,衆流之中,舟舶凑集,最為繁盛。
59
洪山口 在遵化州東北五十里。其西即潘家口,為永平府遷安縣界。
60
石門口。 在遵化州西五十里,即古石門鎮,山峽嶄絶壁立其中。洞開即灅水所經也。《後漢書》,中平五年,公孫瓚討張純,戰於石門,即此。
61
拱極城 在宛平縣西四十里盧溝橋東,明崇禎七年築,名曰北拱門二,特設㕘將控制之。
62
本朝更名拱極城逰擊駐守。
63
張家灣城 在通州南十五里。方輿紀要:元時,萬戶張瑄督海運至此,因名東南糟艘至灣,即運入通州,為南北水陸要㑹。舊志:嘉靖三十一年建城,周九百五丈,有竒門四,又為便門一水。關三州志明永樂中置廵司守備駐防,後裁。
64
河西務城 在武清縣東北三十里,自元以來為漕運要途。《元史食貨志》:至元二十五年,於河西務置漕運司,領接海運事。《方輿紀要》:河西務為商民攢聚舟航輻輳之地,明設戶部分司駐焉。隆慶六年,築城環之,并置廵司於此。舊志:
65
本朝廢戶部分司,設㕘將、守備、廵司。
66
鞏華城 在昌平州東南二十里。其地本名沙河店,明永樂中,建行宮於此。嘉靖十九年築城環之,周四里門四,守備駐守。
67
本朝設北路捕盜,同知,都司駐此。
68
鎮邊路城。 在昌平州西一百里,接宛平縣界。明正徳十五年築,東西跨山,周三里門二,設守禦千戶所。後又增築城於其西,曰新城。
69
本朝順治初,設㕘將駐守,後改都司,今舊城廢。
70
渤海所城 在昌平州東北一百里。明𢎞治中,置千戶所。萬歴初,移駐於墓田峪。四年復還舊治。
71
本朝順治初,改設黃花路㕘將駐守,後改都司。
72
白楊城 在昌平州西四十里,亦曰白洋口,元置白洋千戶所於此,明正徳中,建城,跨南北兩山下,當兩山之衝,周三里有竒,後又建新城於其西南,嘉靖後設守備駐此。
73
本朝撥把總戌守其東,為蘇林口、湯峪口,又東即居。
74
庸,南口也。
75
長峪城 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正徳十五年築,上跨兩山,下據西山之衝,周一里。後又築小城於其西,曰新城,設守備駐守,今改把總。
76
橫嶺城 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𢎞治十八年築。東西跨山,南北當兩山之衝,周一里有竒門三,舊設守備,今改把總。
77
石匣城 在密雲縣東北六十里,亦曰石匣營。營西有石如匣,因名明。𢎞治十四年築,城周四里有竒,其東北十里為腰亭舖,始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王老店,又十二里即古北口。
78
本朝特設副將駐守。
79
潮河川營城。 在密雲縣東北百里。其西有小城曰潮河、川堡,其東為龍王峪,亦有堡。方輿紀要潮河寛處可一二里,狹處僅一二丈。設橋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錯綜宛轉,令不碍水路,誠守禦之良法也。舊志潮河川營為防禦要地。
80
司馬臺。營城。 在密雲縣東北百二十里潮河、川城又東有吉家營城。皆有把總戍守。
81
牛堝堡。 在固安縣南四十里,與覇州接界,久廢。今有集往來者,以此為中頓。又禮讓堡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明嘉靖中築久廢,今亦有集。
82
墓石峪堡。 在昌平州東北百二十里。其北又有田仙峪堡、賈兒嶺堡。又東即密雲縣开連口也。
83
柳各莊堡。 在順義縣東。又縣東南三十里有祖溝堡,北二十里有牛欄山堡。
84
將軍臺堡。 在密雲縣東一百二十里。又大蟲峪堡在縣東北九十里。遙橋峪堡,在縣東北一百十里。熊兒塞堡,在縣東南七十里。
85
泰務堡。 在平谷縣東十里。又鹿角堡,在縣南八里望。馬臺堡在縣東北二十里。
86
沙坡峪堡。 在遵化州北二十里,其相近有馬蹄谷堡、冷嘴頭堡、天心寨堡。又白棗峪堡,在州東四十五里。八峪堡在州東北六十里千家峪堡,在州東北二十里。千家峪之西為羅文峪關,八峪堡之西南,即洪山口也。
87
信安鎮。 在永清縣東南五十里,與覇州接界。宋置信安軍,金改為縣,元廢為鎮。詳古蹟。
88
王慶陀鎮。 在武清縣南八十五里。舊志其地東通大海,川藪錯綜,特設都司駐此。
89
蘆臺鎮: 在寳坻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即古蘆臺軍也。名勝志:蘆臺軍,後唐同光中劉守光所置。通鑑,梁乾化三年,晉周德威拔蘆臺軍。元史食貨志:至元九年,立蘆臺鹽使司。舊志明於此置廵檢司。今裁。
90
黃花鎮。 在昌平州北八十里。方輿紀要:黃花鎮有城,元置千戶所於此。《昌平山水記:黃花鎮城,以㕘將一人,守備一人守之。方輿勝覽:黃花鎮以東厯、密雲、馬蘭屬於山海,謂之東關。以西厯、居庸、紫荊屬於龍泉,謂之西關。舊志黃花鎮。
91
本朝初廢。
92
宋城鎮。 在順義縣東北。舊志:唐時置戍守處紅螺鎮。 在懷柔縣北十里,以在紅螺山口,故名蘇橋鎮。 在文安縣北四十里,接覇州界。《方輿紀要》:建文初,燕王自固安縣渡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舊志。鎮當水陸之衝,百貨雲集。
93
勝芳鎮 在文安縣東北七十里,有居民萬餘家貿易,時舳艫千計。又縣東北有柳河鎮,西北二十里有狼虎廟鎮。
94
子牙鎮。 在大城縣東北四十里,東去靜海縣四十五里。《燕山叢錄》:大城縣北有子牙堽」,相傳太公嘗居此,所謂北海之濵」是也。
95
上倉店鎮。 在薊州南三十里。又南三十里有下倉鎮,又州東南有別山店鎮。
96
史家營。 在宛平縣西長安逰,記從史家營,縁石澗而上,巨石巉巖,仰視欲墜,踰二大嶺,路始平坦。
97
千官營。 在良鄉縣東八里。又趙家營在縣東南二十里。
98
韓寨營。 在固安縣南,方輿《紀要》即古韓城也,今謂之韓寨營。詳古蹟。
99
胡家營。 在三河縣北五十里,與密雲縣接界。王甫營。 在寳坻縣北三十里。又侯家營亦在縣北,與薊州接界。
100
髙麗營。 在昌平州東四十五里,接順義縣界。又州東南五十里有沙子營,接大興縣界。
101
漕河營。 在順義縣東北牛欄山東南,舊有城,設兵戍守。方輿紀要:自營而北,即幵連口。
102
松棚營。 在遵化州東北二十里,有都司駐守。又荊木營,在州西南四十里。馬廂營,在州西北二十里。
103
三屯營 在遵化州東六十里。明天順初,築城於忠義中,衞三百戶屯,因名。其東至遷安縣治百二十里。
104
安禮寨。 在宛平縣西,亦曰安祖寨。《宋史》:垂拱中,宋琪言安祖寨西北有盧師神祠,是桑乾出山之口,東及幽州四十餘里。《方輿紀要》:安禮寨在府西南。
105
翠山寨。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叠翠山上。舊志由險道盤旋,凡五里許,始至巨石俯仰,宛如屋宇,四壁寒流下滴,涼氣襲人。
106
石槽寨。 在順義縣西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其地有三石槽,分東南北三處。元致和初,上都兵入石槽,燕帖木兒遣撒敦掩擊敗之。
107
鹿角寨。 在覇州東南六十里。《方輿紀要》:宋於覇州置鹿角、雁頭等八寨,金廢。
108
周河寨。 在覇州東。九域志:信安軍周河寨,在軍東五里。又刀魚寨在軍北三歩。狼城寨在軍東三十里。佛聖渦寨在軍東五十里。田家寨在軍東十里。李詳寨,在軍東六十里。
109
桃花寨。 在保定縣北。九域志:保定軍桃花寨在軍北七里。縣志桃花寨,今稱旋馬,亦曰結逹」,相傳為楊延朗築。
110
雞蘇寨。 在薊州西。《五代史》:梁開平二年,劉守文與其弟守光戰於雞蘇寨,即此。
111
峩眉山寨。 在密雲縣東北百十里,其東即黃松峪闗也。
112
曹各寨。 在遵化州西二十二里。又侯各寨在州北十八里,東杏花西杏花寨,俱在州西北。南寨、黃梅寨皆在州南。又駙馬寨在州東北。
113
楊村務 在武清縣東南五十里。輿程記:楊村而東二十里為桃花口,又二十里為丁字沽,由楊村而西北四十里為黃家務,又三十里為河西務,皆運道所經也。方輿紀要,宣宗初,駕征髙煦,駐於楊村,即此舊志有守備駐防。
114
磁家務。 在房山縣北二十里,有廵司。
115
長楊店。 在良鄉縣東北十里,為南北要道。
116
馬頭店。 在通州東南,故漷縣東。舊《志》,明永樂中,置廵司於此」。
117
燕郊店亦曰烟郊 在通州東十里,方輿紀要、烟郊店、召里店、髙麗莊、大黃莊,皆官軍廵哨處也。
118
夏店 在三河縣西三十里。舊志明初置泥漥舖,廵司後移此,今裁。
119
南店 在三河縣南門外,東西約三里。舊志東自遼海,西至京師,居民行客往來咸萃焉。
120
唐家嶺店。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明外史,太宗北征,疾行則一日而至。懷來徐行則次唐家嶺。
121
黃山店。 在房山縣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店西六十里曰大峪口,又三十里即淶水,縣北之乾河口也。
122
琉璃河集。 在良鄉縣西南四十里。《方輿紀要》,元延祐四年置,廵司於此。
123
《渠口集》 在香河縣東二十五里,舊有土堡,今圮崔《黃口集》。 在武清縣東南六十里。舊志有守備駐防。
124
堨山集》。 在平谷縣東四十里堨山口。
125
齊家莊。 在宛平縣西北,有廵司。
126
太平莊。 在昌平州東南二十五里。《元史》:延祐七年,遷紅城屯軍於太平莊屯種。
127
張仙莊 在薊州西南七十里,與三河及寳坻縣接界。
128
黃村 在府南四十里,南路捕盜同知駐此。
129
燕丹村 大興縣北二十五里。
130
門頭村。 在宛平縣西八里,往西山者以村為門徑,故名。
131
范村 在涿州西南。《宋史》:宣和四年伐遼,辛興宗總西路,兵趨范村。
132
永平府:
133
龍井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界陡峙,邊外有城,把總駐守。
134
潘家口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龍井關之東,有守備駐守。其東接喜峰口。
135
喜峰口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西南遵化州七十里。其東南五里為喜峰口。城周三里,關口有來逺樓,可容萬人。明時駐兵戍守,為薊鎮重地。
136
本朝設章京逰擊駐防,謂之喜峰路。道里記:由喜峰口東北六十里曰椴木峪關,又六十里即松亭關。方輿紀要:喜峰口之西南有鐵門關,關外有大潭,即喜峰之水源也,又循是而西南為小喜峰,又三里曰老子谷,下為圑亭砦,灤水流其間,隔灤水而西為樓子山,又南為平山,皆與遵化相出入處也。
137
界嶺口關。 在撫寜縣北七十里舊築關城,有東西月城,為戍守要地。
138
本朝設把總駐此,明職方圗界嶺口東十五里為十八盤嶺,又東三十五里曰牛心山,去義院口三十里。府志:自界嶺口東至義院口,凡六口,其大者為箭桿嶺。
139
箭桿嶺關。 在撫寜縣北,方輿紀要箭桿嶺,東接䨇岔谷、星星谷,又東為葦子谷,又東厯細谷口、花塲谷、拿子谷,皆有小城,為戍守地。又東即義院口。
140
義院口關。 在撫寜縣東北,舊設守備駐防,今改把總。其西南十二里曰石喬谷,又南曰石門寨,又東為長營,皆有小城戍守。又東為水門寺,關關迤北為平頂谷、城子谷,皆有堡。又東接董家口。
141
董家口關。 在撫寜縣東七十里關之東曰大毛山口,有城,又東為小毛山口,又東曰小河口,曰大青山口,皆有堡。又東即黃土嶺關。
142
黃土嶺關 在撫寜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城舊設守備,今改把總方輿紀要:關之西有黃土嶺,營其東南曰西陽谷、廟山谷皆有堡。又東即一片石。
143
一片石關。 在撫寜縣東七十里有關城,城東有九門,水有水,分九道而下,故名。舊有逰擊駐防,今裁。方輿紀要,自一片石而南,曰寺兒峪、三道關、角山關、旱門關、北水關,凡五關口。其三道:關之南二十里曰山海關。
144
山海關。 即山海衞在撫寜縣東一百里,南至海十里,東至
145
盛京錦州府寜逺州界八里,古渝關也,一名臨榆關。隋書:開皇三年城渝關。新唐書地理志:石城縣有臨榆關,亦名臨閭關。五代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東臨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陡,絶竝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傍地可耕種。唐時置狹石、綠疇、黃花等戌。方輿紀要:榆關今名山海關,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實為險要。舊志:山海關,明洪武初徐逹建,十四年兼置山海衞,築城周八里,有門四池,廣二丈。又南翼城在關南三里,北翼城在關北三里。盛京通志山,海關有老城、西羅城,東羅城,南新城,北新城。五城環繞,亦名五花城。府志:山海衞,明洪武中建關,并置衞。
146
本朝因之。
147
按明統志云:渝關在撫寜縣東二十里,洪武初,魏國公徐逹始徒而東去舊關六十里,謂之山海關。攷杜氏通典》:臨渝關在盧龍縣東一百八十里。按其道理,即今山海關之地也。葢遼、金時以渝關為腹裏地,故址漸堙,明初始修復之,非移置創建也。其在縣東二十里者,乃驛遞之所,取榆關為名耳。
148
桃林口 在盧龍縣北六十里桃林山,有堡,方輿紀要桃林口,控臨邊塞,屹為要鎮邊畧。口北十四里有梳頭,崖口之東曰梧桐谷、重谷,皆有戍守。其南即桃林營。
149
青山口。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設營,今為堡,有把總駐守。其西距喜峰口六十里。其東有榆木嶺、大嶺、爛柴溝,皆有堡。又東南為城子嶺,舊名城子嶺關,又東為擦崖子,皆有堡把總戍守。又東為洪義嶺,五重安新、開嶺亦皆有堡。又東為白羊口。
150
白羊口 在遷安縣北六十里,亦曰白陽峪,有堡。其東為白道子、石門子,亦皆有堡,置戌守。又東北為冷口。
151
冷口 在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有關城章京駐防,其東南為河流口,又東南為徐流口,有營。又東即劉家口。
152
劉家口 在遷安縣東北五十里,舊志口東接盧龍縣之桃林口,路出大寜,最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駐永平,自此取大寜。
153
崖兒口 在豐潤縣東北山下。又縣西有馬家窩,舊俱設廵檢,今裁。
154
寜海城 在撫寜縣東山海關南十里,周一里有竒。明時設龍武營於此後,亦曰南海口關。
155
石門城。 在撫寜縣東北九十里山海關西北四十里,亦曰石門寨。有城明設,㕘將駐守。
156
本朝改都司,亦曰石門路。
157
開平城 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明萬厯中,築以貯糧。
158
安山堡。 在盧龍縣北三十里,其相近者曰松崖堡。又府西二十里有安河堡,驛道所經也。又西十里曰赤峰堡,又東五里有䨇望堡。
159
李家峪堡。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其西即喜峰口,其東即鐵門關也。鐵門關亦有堡。
160
佛兒峪堡。 在遷安縣東北六十里,其東南七里即劉家口也。
161
新店堡。 在遷安縣西六十里,舊建遞運所於此,今廢。
162
深河堡。 在撫寜縣東四十里。其北又有平山營堡。
163
甘泉堡。 在撫寜縣東北五十里,其東又有溫泉堡。
164
八里堡。 在山海衞東八里關外,與錦州府接界靜安堡。 在昌黎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三十一年置。
165
裴家堡。 在昌黎縣東二十里,與撫寜接界。
166
佛莊堡。 在灤州西南五十里、倴城之北。
167
胡家坨堡。 在樂亭縣東二十里。又黃𤓰口堡在縣東二十五里,連北店堡,在縣西北十六里,與灤州接界。
168
韓城堡。 在豐潤縣東五十里。舊志即今韓城鎮榛子鎮。 在灤州西九十里,有堡城。《金史地理志》,石城縣有榛子鎮。《府志》明萬厯中,移樂亭新橋廵司於此。
169
新樂鎮 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五里。
170
燕河營。 在盧龍縣東北五十里有城。
171
本朝設燕河路守備駐防。
172
桃林營。 在盧龍縣北五十里,東去燕河營二十里,其北即桃林口也。
173
劉家營。 在盧龍縣西北五十里劉家口南,西去遷安縣建昌營五十里。
174
建昌營。 在遷安縣東北四十里,有城,周四里。明初為東路協守。萬厯二十四年,移置臺頭營,改建昌為路,設㕘將及車營都司,後裁都司。
175
本朝裁㕘,將設都司駐守。
176
臺頭營。 在撫寜縣北三十里有城,舊設臺頭路,副將駐守,今改把總。又駙馬營在縣北五十里,亦有小城戍守。
177
蒲河營。 在撫寜縣南六十里蒲河海口,東至戴家河四十里,為海口要衝。明時,設兵戍守。
178
本朝順治十三年,増設都司駐守。
179
牛頭營。 在撫寜縣東牛頭崖口,明萬厯中置赤洋營。 在昌黎縣東南六十里海口,有城周一里。
180
開平營。 在灤州西南九十里,即石城廢縣也。明初置開平中屯,衞於口北大寜沙嶺,後移真定。永樂初,復移建於此。成化初,築城周四里,今有把總戍守。
181
劉家墩營。 在樂亭縣南四十里,明立海防,右翼營於此。設逰擊,尋改守備。
182
本朝移駐馬頭營,仍名劉家墩營。
183
新橋鎮營。 在樂亭縣西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樂亭有新橋鎮。舊志:新橋鎮有城周二里,元季設新橋廵司。明萬厯二十年,設新橋營,與昌黎之赤洋營、撫寜之牛頭崖營為海口三營。
184
馬頭營。 在樂亭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名清河口,明永樂時建。
185
盧龍塞。 在盧龍縣北。《後漢紀》:「建安十一年,曹操征烏桓,出盧龍塞」。《晉書載記》:「永和十年,慕容儁治盧龍道,焚刋木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水經注》:「濡水東南逕盧龍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嶮,峻阪縈折,故有九崢之名。《新唐書》:「懷戎縣東南九十里有盧龍塞,東連碣石,西屬太行,實天下之險」。《寰宇記》:盧龍道亦謂之盧龍塞,在盧龍縣西北二百里」。方輿紀要》:府西北一百九里有盧龍鎮,土色黑山,似龍形,即古盧龍塞也。
186
新羅寨。 在盧龍縣東三十里。
187
太平寨。 在遷安縣西北六十里,亦曰太平營。舊設太平路㕘將,今改千總戌守。
188
沙河寨。 在撫寜縣東北,去石門寨十里。
189
淀河流集。 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三里,即古新安鎮也。
190
保定府:
191
倒馬關。 在唐縣西北百里。《方輿紀要》:倒馬關即戰國時鴻之塞也。《史記》作鴟之塞,亦曰鴻上關,漢時謂之常山關,《後漢書》作「唐關」,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經注》:𣸦水東逕倒馬關,關山險隘,是為深陗。《元和志》:倒馬故關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險峭,馬為之倒,故名。《通鑑註》:自蔚州廣昌縣東南山,南出倒馬關至中山上曲陽縣,關山險隘,石徑逶迤,沿途九曲,誠控扼要地也。闗隘攷:倒馬關古名青龍口,關有二城。上城,明洪武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於城南三里復築下城,南跨橫岡,北臨巨水,屯駐官軍,成化以來,相繼增修,屹為巨鎮。舊志:明初設廵司防守,景泰二年,增設守禦千戶所。嘉靖二十九年,設倒馬關㕘將,與居庸、紫荊稱為內三關。《輿地記:關十五里為栁角安口,又北五十里曰插箭嶺,即山西廣昌縣界。今改歸直𨽻。
192
八渡闗 在唐縣西北,一名馬溺關。晉地道記,望都縣有馬溺關。元和志:八渡故關在唐縣西北二十里。中山記八渡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闗勢帶接。寰宇記有水屈曲八度,水上置關,故名。舊志,關在縣西北六十里,即橫河口十八渡也。明移置軍城廵司於此。
193
安陽關。 在完縣西北。《晉地道記》,蒲陰縣有安陽關。《元和志》:安陽故關在北平縣西北二十五里玉海關塞定之。安陽《方輿紀要》:安陽關在完縣西北。《水經》:蒲水經安陽亭,即安陽關也。
194
瓦橋關。 在雄縣南關外。胡三省《通鑑註》:瓦橋古易京之地,在莫州北三十里。唐置瓦橋闗。《續通典》:後周於瓦橋關地置雄州。名勝志》:瓦橋關,今瓦濟橋沿其名五,代周顯徳間,以雄當九河之衝,控扼燕、薊,故置此關。方輿紀要:關在雄縣南。
195
南關 在祁州南,接深澤縣界。又北關在州北,接博野縣界。府志兩關俱明,天啟五年建。
196
髙陽關 在髙陽縣東,方輿紀要關在縣之三义口社,一名草橋關,五代周顯徳六年,建宋屬順安軍,與瓦關、益津互相聯絡,而髙陽實為根本,控制幽薊,戍守特重。
197
岳領口。 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古恒山口也。明初置廵司於此,今廢。又中窑谷口在倒馬關西北五十里,亦戍守要地。
198
橫河口。 在唐縣西北。有廵司,舊在倒馬關後,移置於此,以守完縣曲陽之界。
199
水谷口 在完縣西北,即金之水谷砦也。《方輿紀要》:金人命易水公、靖安民戍守水谷等砦即此。
200
鷹捕嶺口 在完縣西北五十里。又西南二十里曰五虎嶺口,又西十里曰銀山口。
201
百尺口。 在束鹿縣南四十里,有橋曰百尺口橋。舊設廵司,今廢。
202
邊吳淀口 在安州西,宋㑹要邊吳泊、西望長城口,尚百餘里,皆山阜髙卬,水不能至,契丹每言宋人安事塘泊,吾騎馳突,得此路足矣。明道末,引水開方田,始有險可恃。
203
陘陽店堡。 在滿城縣南三十五里。又縣西南三十里有北舖店堡,五十里有方順橋堡,俱明嘉靖二十二年築,又置墩臺十二,亦設小堡,以便守望。
204
白溝店堡。 在新城縣南三十里。又髙碑店堡在縣西北三十里。方官店堡,在縣東二十里。
205
周家舖堡。 在唐縣西北一百十里。倒馬關東路。明洪武間置廵司,今廢。又白堡在倒馬關東北。
206
小寨子堡。 在慶都縣東南,又柳宿堡亦在縣東陳家堡。 在容城縣東北十里。
207
五女堡。 在祁州西,接定州界,亦名五女店。
208
大堡 在深澤縣東二十里,接安平縣界。又西內堡,在縣西北二十里,接定州界。
209
智邱堡。 在束鹿縣東南二十五里。又水邱堡,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210
龍化堡。 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舊城之北。又恵伯口堡,在縣東五十里利家口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進莊堡在縣西二十里,俱明嘉靖中築。
211
保安鎮。 在府南五十里。明萬厯中建。
212
拱辰鎮。 在滿城縣西南五十里。明萬厯十三年,招撫流移,創置今居民甚衆。
213
固城鎮。 在定興縣南四十里,方輿紀要鎮為宋、遼分界處。
214
河陽鎮。 在定興縣南十里,有廵司。
215
巨河鎮。 在新城縣西南。舊有廵司,今廢。
216
赤岸鎮。 在唐縣北。《唐書》:武徳六年,髙開道自易州而南,掠赤岸鎮。
217
軍城鎮。 在唐縣西北九十里,南去曲陽縣八十里,北至倒馬關六十里。金時置鎮。明洪武初,置廵司,為戍守要地。
218
永安鎮。 在博野縣南。唐水之陽,舊置廵司於此。又鐵燈盞廵司在縣東,滋水之陽,今俱廢。
219
永豐鎮。 在慶都縣東南。又來安鎮,亦在縣境新橋鎮。 在蠡縣東北六十里。
220
陶家營。 在新城縣東二十里,有集。
221
干城營。 在束鹿縣東南五里,又有智勇、大理二營。又東有深沛、平冦二營,又縣有白龍、髙卜、神炮、新興等營。又西北有王封、䨇壘、連城、威鎮等營。又北有里順、和睦、石寨、師旋、山泊等營。
222
郎山寨。 在府西北。《九域志》:保寨縣有郎山寨,金封移刺衆家奴領之。葢在縣西北,取易州郎山為名。
223
張山寨。 在安肅縣西,山絶陡峻,鳥徑攀援而上烏雞寨。 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間,有姚氏兄弟七人,皆善武,結寨於此。
224
大姑砦。 在雄縣東十五里大姑村。方輿紀要:縣境有大姑、大渦、張家、木塲、三橋、䨇柳、紅城、新垣八寨,皆宋時所置,今俱廢為村。
225
王家砦。 在新城縣東南十里。又馬家砦在縣南八里。舊志即宋政和中所改定平等砦。
226
張登店。 在府南五十里,道出慶都,為往來津要。明嘉靖十三年,移方順橋廵司於此。
227
大王店。 在安肅縣西南四十里。《宋史》:太平興國四年,燕王徳昭屯兵於大王店。
228
三甲店。 在新城縣北三十五里,北至涿州之中道也。又髙密店亦在縣北,元至治中,駐蹕於此。
229
唐湄店。 在唐縣西北,路通倒馬關。
230
本朝康熈三年,設兵防守,今移鎮關廂。
231
劉陀店。 在博野縣東。又縣北有陶𭏟店,明洪武間建舖於此。
232
河間府:
233
完固口。 在獻縣西南十八里滹沱河北。⿰土厈。明嘉靖年築堤為備。又縣西南有陳家口,亦滹沱河口也。明建文中,燕王常從此渡河,擊敗盛庸軍。
234
義成堡。 在獻縣東。舊志:唐劉君良,瀛州人。四世同居,人共依之,衆築為堡,名曰義成。
235
豐樂堡。 在肅寜縣東十五里。又子由堡在縣南十二里。王村堡在縣西十八里。太史堡在縣北十八里。
236
竇堡 在故城縣北十里,相傳竇建徳屯兵於此景和鎮。 在河間縣東七十里,有廵司。
237
淮鎮 在獻縣東四十里。《金史地理志》交河有槐家鎮。方輿紀要,土人呼為淮鎮,當東西孔道。舊志:鎮為滹沱所經,南屬獻縣,北屬交河。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圮。
238
建橋鎮。 在阜城縣東三十里。
239
梁召鎮 在任邱縣東三十里。又縣東南有羽林堡鎮,北瀚鎮。縣南有石門橋鎮司,馬莊鎮。縣東北有大務鎮于村鎮。
240
泊頭鎮。 在交河縣東五十里。衞河西岸有城商賈環集,有管河通判、主簿。又有泊頭鎮廵司。又劉解鎮,在縣北三十五里。
241
宋門鎮 在景州西北三十里,有廵司。又龍華鎮,在景州西五十里。
242
李宴鎮。 在景州東北,當胡盧河南岸,此為東李宴口。又西李宴口,在今深州南。皆五代時屯軍,置戍處。
243
廣川鎮。 在景州西南三十里,隋、唐時廣川縣也。又連兒窩鎮,在州東北七十里。衞河東岸與吳橋接界。又慶豐鎮、水波鎮亦俱在州東北。
244
馬頭鎮。 在東光縣西三里,又下口鎮在縣北二十里,皆濵,衞河商旅凑集。
245
鄭家口鎮。 在故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又四柳樹鎮,一名四女祠。鎮在東南十八里,接山東恩縣界,皆臨衞河。
246
丞相營。 在故城縣東北二十里,元伊蘇屯兵之所,安州砦。 在寜津縣西北十八里。有前、後兩砦,相傳為五代初屯兵處。又何家砦,在縣西四十里。棗砦在縣東南十八里。
247
馬村砦。 在任邱縣西。《方輿紀要》,宋于縣置馬村砦,政和二年,改曰定安。
248
馬家砦。 在故城縣西北五十里,崇岡、茂林可以守御。
249
麯義壘 在河間縣東北。《明志:「漢末,袁紹令、麯義攻公孫瓚築此壘。
250
清源柵。 在景州西南。唐長慶初,義武帥陳楚奏破朱克融、清源三柵,即此。
251
商家林。 在河間縣南三十里,南去獻縣亦三十里,行旅必經之地。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圮。
252
中五店 在寜津縣東北二十五里,即宋所置中安鎮也。又包頭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金時西保安鎮。
253
半壁店。 在東光縣北。方輿《紀要》:「明正徳中,官兵敗,流寇於此」。
254
叄老集 在景州西,其相近者曰薛家屯,正德中,官軍敗賊處也。
255
馬東圏。 在任邱縣東南,今縣南馬圏泊,因此而名。
256
天津府。
257
天津關。 在府城北門外九河津要,䑯航所集掛甲口。 在慶雲縣南二十里,亦名韓信壘。相傳韓信《下齊道經》於此。
258
長蘆鎮。 在青縣南七十里,衞河西岸,即古長蘆廢縣也。舊為都轉鹽運使司所駐。
259
磚河鎮。 在青縣南九十里衞河西岸,河東即滄州磚河驛。又杜林鎮在縣南七十里,南接交河界。
260
范橋鎮 在青縣南。又新集鎮在縣南三十里,東臨滹沱。又崇仙鎮在縣西南五十里,當河間孔道。
261
合口鎮。 在滄州西。《水經注》,衡漳水過渤海,東㑹滹沱別河,又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晉書載記》,後燕慕容楷等將兵㑹慕容隆於合口。《通鑑》晉隆安二年,北魏得河北,命拓㧞遵鎮渤海之合口。《金史地理志》,滄州清池縣有合口鎮。
262
郭橋鎮。 在滄州東,即古郭疃鎮也。
263
底橋鎮。 在南皮縣東南七十里。又舊縣鎮在縣東南八十里,或以為即晉新樂縣治。
264
海豐鎮。 在鹽山縣東北。金史地理志》,鹽山縣有海豐鎮。舊志:「鎮在縣東北八十里,瓦礫如阜,綿亙里餘。
265
崔家口鎮。 在鹽山縣東南五十里,距海豐縣五十里。又望樹鎮,在縣東南三十里,距慶雲縣三十里。又縣東有趙毛陶鎮、髙家灣鎮。縣東北有韓村鎮、蔡園鎮。縣北有楊二莊鎮,距海五十里。
266
無棣鎮。 在慶雲縣東,即故無棣縣也。又分水鎮,在縣西南十二里
267
海防營。 在天津縣東六十里,其地名葛沽。明萬厯二十五年,設副總兵駐防於此,為海口重地。又東有大沽營,在海口。
268
傅家營。 在鹽山縣南五十里,接山東樂陵縣境。舊置戍守。
269
板逹營。 在慶雲縣東二十里,明宣宗征髙煦時,駐蹕於此。
270
冶劍營。 在慶雲縣東北十五里,俗呼鐵匠營,相傳元海運時冶鐵處。
271
河平砦。 在天津縣東北,方輿紀要》即小直沽口也。宋初置泥姑砦於此,屬滄州。政和二年,改曰河平。
272
堅固砦。 在青縣。《南唐書》:太和二年,易定節度使栁公清討李同㨗,拔其堅固砦。
273
釣臺砦。 在青縣北六里,宋置戍守於此。又有獨流北獨流、東二砦,以濵獨流河而名,今縣西北十八里有獨流舖,即二砦故址也。
274
海青砦。 在清縣東。宋置巷姑砦,屬滄州。政和二年,改曰海清,今廢。
275
小南河砦。 在靜海縣東北八十里。宋初置,屬滄州,今譌為小南湖。
276
三河砦。 在靜海縣東。宋置三女砦,政和二年改曰三河,今廢。
277
舊縣集 在滄州南一百二十里,即饒安故縣也。又舊滄州集在州東南
278
竈兒坡。 在滄州東北百里,居民於此煮鹽,故名馬落坡。 在滄州東北二十里。元時置廵司於此。
279
輔通志卷四十
URN: ctp:ws17686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