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卷十二 |
2  | 覺羅序 |
3  | 台郡總四邑,而鳳山居其南;沙馬、阿猴之連岡迭岫,淡溪、琅𤩝之勝概奇觀,稱沃壤焉。加以百年來生聚教訓,易草昧為文明,駸駸乎海外名區也。其間沿革之殊、典禮之設與夫戶口賦役、物產土宜以迄雕題黑齒之強弱頑馴、藝文雜記之標新領異,康熙年間肇始志乘悉載之。顧自有志以來垂今四十餘年,規為日益、氣象日新,自非厘訂修明,不獨亥豕魯魚之多訛,抑亦因陋就簡之貽譏也。 |
4  | 第作志難,修志更難;非得淹通博洽之才遠紹旁搜,則纂輯之餘,誣與野將不免焉。錫山王君以江南名孝廉出宰於閩之閩清,治行稱最,移調於鳳;三稔以來,便於民者行之、不便於民者罷之,惠威交著,四境乂安。政事之暇,以修邑志告。數月書成,請序於予。予受而讀之,見其體例精嚴、敘次簡核,視舊志詳且贍,不亦可以追班、範而達輶軒歟? |
5  | 今王君秩滿將行,持此之大憲;文與績稱,當重有嘉焉。後之來者,披編循誦,次第遵行,殷然思所以造士誠民、惕然戒所以行私罔上,則此書即為宰者之圭臬也夫!謹敘。 |
6  | 時乾隆二十九年孟春,台陽使者長白覺羅四明序。 |
7  | 蔣序 |
8  | 自秦郡縣天下地,凡境內名山川,多取以名郡縣。其名郡者如潁川、九江、會稽、隴西,名縣者如藍田、梁、父、郎、陵、汧、暨、荏之屬,固不一矣。鳳山屬台灣府治南邑,有山橫列東南,形肖飛鳳,名曰鳳山,縣因以名。縣延袤數百里,滄溟奫潫,島嶼清詭。其人士多興於學;康熙丁卯歲,特恩福建鄉試額外另增台灣一名,是科獲雋七籍隸鳳,山海靈氣磅礡鬱積所致也。鳳山舊志創於康熙己亥歲,為時滋久。今邑令無錫王君複取舊志更修之,綱舉目張,較若列眉,可謂能其官矣。 |
9  | 余嘗論府、縣志非徒記山川、物產、賦役、兵制而已,風俗之盛衰、人才之興瘁,胥於是覘。班孟堅志地理,以為圖藉相踵,而可知固其重焉。台地舊隸荒服,罔所考據;顧自入版圖來,其風俗所由、人才所生,蔑弗詳焉。東粵瓊州亦隸海外,代著偉人;前明時海忠介、邱文莊實產其地,畟然炳史冊。鳳山雖屬台郡一邑,經國家育正幾及百載;以山海之奇、髦土之殷,將必有如忠介、文莊其人出而答景運之隆,寧以獵取科名榮施一時已哉!余因王君請敘,因述鳳山所以名縣之旨與餘所厚望於鳳山人士者如是,而為之序。 |
10  | 賜進士出身、知台灣府事、前翰林院檢討金竹蔣允焄序。 |
11  | 自序 |
12  | 府、縣有志,權輿「周禮」職方氏,然亦略矣。班氏「漢書」有「地理志」、氏「後漢書」有「郡國志」,視今世府、縣志庶幾近焉。 |
13  | 鳳山舊志創於康熙己亥歲,為時滋久。餘以乾隆庚辰歲調任茲邑,即慨然有修輯志;顧事務繁劇,窮年鞅掌,未暇及也。壬午歲,道憲長白覺羅四公暨府憲古越餘公皆以名賢清德久蒞海東,庶政具舉;因念府、縣志所系綦重,時侯官孝廉黃君掌教海東書院俾典其事。不數月,「台灣府志」、「諸羅」、「彰化」二縣志前後告成,繼複命修「鳳山志」。餘深慰宿願獲償,延孝廉黃君、卓君共參校。自秋徂冬,書告成,蓋道、府二憲力也。 |
14  | 間考範氏「郡國志」止記郡縣及「易」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而風俗概未及。班氏「地理志」凡山川奇異、物產所宜、風俗所由咸見於志,最為詳洽。其記秦之地,以為五方雜厝,風俗不純;而列傳載趙、尹、韓、張諸人,為政抱公潔己,所居移風,吏民信之。台地昔隸荒服,久外聲教;自削平殘孽,招徠遠人、不一其壤,風俗亦未齊一。鳳山屬府南邑,風俗從同。繼經列聖涵濡八十餘載,而道、府二憲率系制府遴簡,畀以重寄,咸有趙、尹、韓、張之風;邇來風俗,蓋駸駸乎幾與內地無大異矣。杜征南云:『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知之』。道固同條共貫也。餘不材,佐理憲治,無能為役。顧念三載尸位於茲,亦惟是黽勉從事,以仰體二憲之意以日冀風俗之純,俾永沐聖天子之澤,豈不休歟! |
15  | 因「縣志」告成,謹述修志顛末,而為之序。 |
16  | 乾隆二十九年仲春,知鳳山縣事錫山王瑛曾撰。 |
17  | 凡例 |
18  | 一、鳳山居郡治之南,山明水秀,見於「圖經」;文章之盛,為四邑最。顧舊志修於康熙年間,草昧初開,法制未備;推衍義類,罕所統紀。今一概更革,非敢於前人立異也;昔裴子野之於沈約、劉煦之於韋述,皆取材舊史、緯以新裁,參稽得失,俾歸條理已耳。 |
19  | 一、舊志分綱別目,繁簡不稱。如風信、潮汐統列風土,厄塞、郵傳並存規制,失輕重矣。茲增刪「府志」,而參以鄙見:首「輿地」,定疆界也;次「規制」,詳建置也;次「風土」,紀土俗也。三者備,而大綱舉矣。又次之以「田賦」,見有土者有財;次之以「典禮」、「學校」,見既富者方谷;次之以「兵防」,見揆文者奮武;次之以職官,見有治法者有治人;次之以「人物」、「選舉」,見教成於上者俗成於下。至夫遺文、軼事以備觀覽,則「雜志」、「藝文」終焉。 |
20  | 一、縣於台邑,幅𢄙為廣。峰巒層迭、溪澗紆回,舊志多所缺略。今參互眾說,務使肢節脈絡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庶幾碧水丹山本來面目,不致被作者塵封耳。 |
21  | 一、縣治五方萃處,鄉土相沿,氣習風聲既難畫一;而各番社強弱不等,意趣亦殊。今番、漢分編,漢俗別閩粵、番俗別各社,必擇語有可徵、事實足據者登之,非敢輕信怪誕、雷同眾說也。 |
22  | 一、土田租賦,台地最為糾紛。如田論甲折畝、賦計石供粟以及牛磨、蔗車、溪潭、港瘟諸稅,皆中土所未有。惟鄭氏以田主征租,國朝沿為賦稅;欣逢列聖推恩減則,體恤備至,重賦已蠲。顧冊籍相承,尚沿舊號;今據現行檔案,逐條詳注,並擇諸書言之雅馴者附錄於後,庶使覽者心目豁然。 |
23  | 一、各郡縣志「典禮」、「學校」、「選舉」、「職官」,雖經國大猷,實天下通制。顧海外鮮藏書之家,典章無據;且士大夫身列縉紳,亦不知顧名思義。茲逐項薈萃,尋源究委,以討故實;俾邊海士人知歷代沿革之不同,識國朝損益之盡善耳。 |
24  | 一、台海四省藩籬,武備尤重。南路特設一營水師,兼資台協。聖天子加意海外,未雨綢繆,所以綏輯者至矣。茲凡水陸厄塞、汛塘巡哨、戰艘炮台,無不畢載;而以風信、潮汐、船政、占驗等附焉。蓋天時地利,皆軍政所必需也,故言不厭詳云。 |
25  | 一、郡縣志名宦、鄉賢傳不及生者,俟論定也。邑治開闢八十餘年,牧率師長特簡才能,賢哲挺生方興未艾;雖可志者實多,然必蓋棺後核實立傳。見存之人,倘功德可紀,或據事宜書,抑連類並及。善善雖長,不欲自亂其例也。 |
26  | 一、古跡、寺廟、物產、妖祥,他志率各具一卷。惟邑建設未久,紀載闕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今合諸匯都為一集,並列「雜志」,而以「叢談」終之。志以地異,不可膠柱而鼓瑟,祗求無譏於大雅已耳。 |
27  | 一、海外土地廣沃,生殖逾常;兼之番航、賈舶麏至外邦,故物產稍殊中土。郡同台、諸兩志,搜括該洽;顧地分南北,氣候不齊,亦有未盡同者。今就三志損益之;豈曰求以自異,亦增刪去取,事欲核實耳。 |
28  | 一、郡、縣志「藝文」,標舉著作,兼詳卷目;此諸史正例也。顧地各不同,縑緗難覯;拘成例而收之,將河清莫俟矣。今姑就諸體文分類,登其尤雅者。至文移、稟札實關風俗化理之大者,亦間綴一二,以資實用。 |
29  | 一、是志體例,概有取本。凡所徵引古書,或標舉於前、或側注于下,皆依朱竹坨「日下舊聞」例。其或兩類有並見者,各從其重而語加詳;其非所重而義不宜遺,則曰「詳見某」、「互見某」;亦依蘇子由古史例。更有各匯條目紛繁、理應附見者,另錄曰「附某某」、合敘曰「某某附」。要使綱舉目張,有條不紊云。 |
30  | 重修職名 |
31  | 總裁:分巡台灣道兼提督學政覺羅四明。 |
32  | 主修:俸滿台灣府知府今升台灣道餘文儀、台灣府知府蔣允焄、台灣府海防同知徐德峻。 |
33  | 編纂:鳳山縣知縣王瑛曾。 |
34  | 參閱:癸酉科舉人黃佾、揀選知縣庚午科舉人卓肇昌。 |
35  | 校對:貢生柯廷第、生員林夢麟字□□。本縣人)、生員張源義。 |
36  | 鳳山縣全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