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

《卷二》[View] [Edit] [History]

經部二》

經部二·書類》

經部二·書類·尚書正義》二十捲》

1
舊本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安國《傳》雖梅賾所依託,然去古未遠,訓詁皆有所受。穎達《五經疏》,朱子謂《易》《書》為下,然《書疏》名物典制,終為考證家所取資,不似《易疏》之敷衍也。

經部二·書類·洪範口義》二卷》

1
宋胡璦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是書發明天人合一之旨,歸其要於建中出治,定皇極為九疇之本。勝於劉向諸人借聖經而演禨祥也。
2
謹案:朱彞尊經義考》,凡訓釋一篇者,悉附載各經之末,不與訓釋全經者敘時代先後。然《隋志》載《繫辭註》《洪範五行傳》《月令章句》《中庸講疏》,固雜置各經中也。今從古例,不復別編,後均仿此。

經部二·書類·東坡書傳》十三卷》

1
蘇軾撰。易傳》或偶涉玄談,此書則於治亂興亡,抉摘明切。蓋軾究心經世之務,又長於論說。洛閩諸儒,以程子之故,與軾如水火,而不能不取此書,則大略可知矣。

經部二·書類·尚書全解》四十卷》

1
林之奇撰。原本自《洛誥》以下皆佚,其孫畊始掇拾補完。明以來又佚《多方》一篇,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補之。其書如以陽鳥為地名之類,頗多新說。然辨析異同,貫串史事,實卓然成一家言。呂祖謙之《書》學,即受諸之奇者也。

經部二·書類·鄭敷文書說》一卷》

1
鄭伯熊撰。凡二十九條,條各標目,皆摘其大端而論之。於經世立教之義,多所闡發。

經部二·書類·禹貢指南》四卷》

1
毛晃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大抵參考古書,證《禹貢》山川之原委。雖南渡以後,無由睹中原西北之形勢,其援據舊文,則可謂有所考訂矣。

經部二·書類·禹貢論》五卷,《後論》一卷,《山川地理圖》二卷》

1
程大昌撰。其《地理圖》三十有一,原本久佚,今據《永樂大典》補其二十有八。其《前論》,於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皆能糾舊說之失;《後論》則專論河水、汴水之患。蓋南渡之初,尚未盡忘舊都也。

經部二·書類·尚書講義》二十卷》

1
史浩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書嘗於淳熙十六年奏進,皆順文演釋,如經幄講章之體。大抵以註疏為主,融會諸說以佐之。朱子《語錄》嘗稱「史丞相說《書》,亦有好處」云。

經部二·書類·夏氏尚書詳解》二十六卷》

1
夏僎撰。原本殘缺,今從《永樂大典》補完。其書纂輯註疏,及宋儒之說,而取於林之奇者特多。說頗詳明。明洪武中,與《蔡傳》並以取士。後乃黜夏而專用蔡,殆以卷帙稍繁歟。

經部二·書類·禹貢說斷》四卷》

1
傅寅撰。原本殘缺,又有誤刊入程大昌書者。今並據《永樂大典》補正。通志堂本改名《禹貢集解》,今亦據《永樂大典》復題舊名。其書雖博引舊文,而時出新意,多足以備一解。

經部二·書類·增修東萊書說》三十五卷》

1
後十三卷呂祖謙撰,前二十二卷其門人時瀾增修。祖謙本續其師林之奇書,故之奇書終《召誥》,而祖謙書始《洛誥》,瀾雜取門人所記之語,補為全經。其字句俚俗、文義繁複者,瀾皆為刪潤,蓋猶倪天隱之述《口義》也。

經部二·書類·尚書說》七卷》

1
黃度撰。其說一以《孔傳》為主,而發揮義理,推究治亂,頗為深切暢明。

經部二·書類·五誥解》四卷》

1
楊簡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四篇,惟缺《梓材》一篇。其書雖提倡心學,兼穿鑿字義,然頗能考訂舊說,棄短取長。

經部二·書類·潔齋家塾書抄》十二卷》

1
袁燮撰。變傳陸九淵之學,故是書大旨在於發明本心,暢其師說。然於帝王治跡,能參酌古今,一一標舉其要領,固異於金谿末派之狂禪也。

經部二·書類·書集傳》六卷》

1
蔡沈撰。其說原出朱子,而與朱子頗有異同。據其子抗進表,尚有《小序》一卷,《朱子問答》一卷。今《問答》久佚,《小序》雖尚存,而宋以來刊本悉不載,今亦惟以六卷著錄焉。

經部二·書類·尚書精義》五十卷》

1
黃倫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書薈萃諸說,不加論斷。異同矛盾,亦兩存之。然徵引賅博,前人《書》說之散佚者,實賴以得存崖略。

經部二·書類·陳氏尚書詳解》五十卷》

1
陳經撰。多採取註疏,參以新意,與蔡沈《傳》同時並出,而宗旨不甚相同。觀其自序,蓋陸氏學派也。疏解詳明,往往得先儒所未發。其中多援後世之事為證,蓋趙岐註《孟子》例也。

經部二·書類·融堂書解》二十卷》

1
錢時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僅缺《伊訓》《梓材》《秦誓》三篇。其大旨在尊崇《書序》,而不知《書序》非《詩序》之比。然詮釋頗為明確,其力排錯簡之說,亦為特識。

經部二·書類·洪範統一》一卷》

1
趙善湘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說以皇極為九疇之統,故名曰「統一」。大旨根據歐陽修《唐書·五行志》、蘇洵洪範圖論》。其訓皇極為大中,則註疏之說也。

經部二·書類·尚書要義》十七卷,《序說》一卷》

1
魏了翁撰。亦其《九經要義》之一也。原本二十卷,今佚其三卷。《尚書》疏較摭實,而隨文推演,亦多支蔓,了翁刪存精要,頗便於循覽。

經部二·書類·尚書集傳或問》二卷》

1
陳大猷撰。大猷先著《尚書集傳》,因仿朱子註《四書》例,作《或問》以明去取諸說之意。今《集傳》已佚,惟《或問》存。其論《堯典》「敬」字述楊簡之說,蓋金谿學派也。

經部二·書類·胡氏尚書詳解》十三卷》

1
胡士行撰。其書多以《孔傳》為主,而存異說於後。《孔傳》有所未愜,則引楊時、林之奇、呂祖謙、夏僎之說補之。諸說有所未備,乃以己意解之。中於《堯典》《洪範》,皆有繪圖,亦頗引漢唐訓詁,猶非以白戰談經者。

經部二·書類·尚書表註》二卷》

1
金履祥撰。於每頁烏絲欄外,上、下、左、右,皆以細字標識之外。經之家,別為一體。雖學出紫陽,而頗不牽就《蔡傳》。其徵引伏氏、孔氏文字異同,皆確有根據。所列作書年月,蓋據胡宏《皇王大記》,雖不必盡確,要非無據而作也。

經部二·書類·書纂言》四卷》

1
吳澄撰。是編惟註《今文尚書》。自序謂「晉世晚出之《書》,別見於後」。然實未註古文,特託詞耳。考漢代今文古文原自別行,澄惟註今文,猶專門授受之例,非王柏等刪經者比也。

經部二·書類·尚書集傳纂疏》六卷》

1
陳櫟撰。以疏通《蔡傳》之意,故命曰「疏」;以採輯諸家之說,故命曰「纂」。於《蔡傳》有所增補,無所糾駮,蓋遵延佑之功令。於首卷增題一行曰「朱子訂正」,於所引朱子之說,必冠諸說之前,則借以自明篤信也。

經部二·書類·讀書叢說》六卷》

1
許謙撰。多考《尚書》名物典制,雖沿襲舊文,未能一一考証,而要為徵實之學,非枵腹而談經。三卷、五卷、六卷原缺十四頁,諸本並同,今亦仍之焉。

經部二·書類·尚書輯錄纂註》六卷》

1
董鼎撰。以《蔡傳》為主,傳後繼以朱子《語錄》,謂之「輯錄」。朱子說後,乃附以諸家之說,謂之「纂註」。自序稱,《集傳》為朱子所訂正,則與自著無異。又稱薈萃成朱子之一經,是實以朱子為主也。然與《蔡傳》亦有異同,具載於吳澄序中。自序所云,特假借淵源,以為重耳。

經部二·書類·尚書通考》十卷》

1
黃鎮成撰。皆搜採舊說,考《尚書》之名物典制,亦間附以論斷,其中或牽及後代史事,不無泛濫。而大致詳賅。其自序曰:「求帝王之心易,考帝王之事難。」知其欲為空談無實者砭也。

經部二·書類·書傳旁通》六卷》

1
陳師凱撰。凡名物典制,為《蔡傳》所遺者,皆一一補註,端委頗詳。其《蔡傳》歧誤之處,則置不復論。蓋如孔穎達《五經正義》,主於發揮註文,不主於糾正注文也。

經部二·書類·讀書管見》二卷》

1
王充耘撰。與《蔡傳》多所異同,得失參半。于伊川改正不改月之說,既失糾正,又附載「周不改月、惟魯史改月」一條,尤為舛誤。然大致能抒所心得,異乎剿說。

經部二·書類·書義斷法》六卷》

1
陳悅道撰。書首冠以「科場備用」四字,蓋為應舉經義而作,不全載經文,僅摘其可以命題者,逐句詮解,明作文之窾要。明代揣摩擬題,從此濫觴。然元代士風淳樸,其經義猶以義理為宗,故其書訓釋簡確,終勝明人之剽竊。

經部二·書類·尚書纂傳》四十六卷》

1
王天與撰。其書雖列註疏居前,而大旨以朱子之說為主,以真德秀之說為輔。據兩家以去取注疏,蓋堅守紫陽之傳者也。

經部二·書類·尚書句解》十三卷》

1
朱祖義撰。大旨為啟迪幼學而作,故株守《蔡傳》,不復考求古義。然隨文詮釋,詞意明顯。使《周誥》《殷盤》佶屈聱牙之句,皆可了然於心目,不可謂非離經辨志之遺也。

經部二·書類·書傳會選》六卷》

1
明洪武二十七年,翰林學士劉三吾等奉敕撰,以刊定《蔡傳》之誤。所正凡六十六條,皆為允愜。於字義字體,考證尤詳。顧炎武日知錄》極稱之。初亦頒示天下,迨永樂《大全》出,而此書遂廢。然《大全》之視此書,猶莛與楹也。

經部二·書類·書傳大全》十卷》

1
明永樂中,翰林學士胡廣等奉敕撰。是書亦剿襲陳櫟尚書集傳纂疏》、陳師凱書《蔡傳旁通》。然櫟書義理為長,師凱書考核亦備,故在《五經大全》之中,尚為差勝。

經部二·書類·尚書考異》五卷》

1
明梅 撰。 作《尚書譜》及此書,以辨正《古文尚書》。其《尚書譜》多臆斷,此書則具有根據,故錄之以存其概。

經部二·書類·尚書疑義》六卷》

1
馬明衡撰。自序稱:凡於所明而無疑者,從蔡氏;其有所疑於心而不敢苟從者,輒錄為篇。其書多求古義,兼採眾長,非故與蔡氏立異也。

經部二·書類·尚書日記》十六卷》

1
王樵撰。亦以《蔡傳》為主。《蔡傳》所未備者,則採舊說以補之。其事迹則多據金履祥《通鑑前編》。利瓦伊楨序,稱其「於經旨多所發明,而亦可用於科舉」,其品題允矣。

經部二·書類·尚書砭蔡編》一卷》

1
袁仁撰。皆糾正《蔡傳》之誤,大抵皆引據古義,以相詰難。雖不免有心立異,而中其失者居多。

經部二·書類·尚書註考》一卷》

1
陳泰交撰。《經義考》作「陳泰來」者,誤也。其書亦糾正《蔡傳》之訛,凡引經註經前後互異者三條,同字異解者三百二十三條,皆直錄蔡氏原文,不加論斷,使人對校而自見,以矛刺盾,無可置辨者多。

經部二·書類·尚書疏衍》四卷》

1
陳第撰。自序稱,先由深思而得,後乃參取古今注疏附著之。然第學問淹通,其深思亦參求古義,不但師心。惟篤信古文,詆謀梅 甚力。是則各尊所聞,各行所知,不妨聽其並存耳。

經部二·書類·洪範明義》四卷》

1
黃道周撰。崇禎十年,嘗奏進於朝。其中推說災祥,頗涉附會,配隸名目,尤病穿鑿。然意存啟沃,借天人相應之理,以感動修省之心,其文不盡合於經義,其納牖之忱,則無愧於經義。道周所進經解,皆可作如是觀也。

經部二·書類·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

1
康熙十九年,大學士庫勒納等奉敕編。皆以經筵講義排纂成書。其間心源治法之微,諸臣不能盡窺者,並親為 釋,抉奧闡精。仰見二帝三王之道統,數千載若符契焉。

經部二·書類·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

1
康熙六十年,大學士王頊齡等奉敕撰。雍正八年,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文刊行。于蔡沈《集傳》,從其所可從,不似袁仁等故立異同;其不可從者,必附錄舊說,以明古義,亦不似陳櫟等之堅守門戶。大公至正,允足持千古之平。

經部二·書類·書經稗疏》四卷》

1
國朝王夫之撰。其詮釋名物,多出新意,雖醇駁相半,而紕繆者極紕繆,精核者亦極精核,不以瑕掩瑜也。

經部二·書類·古文尚書疏證》八卷》

1
國朝閻若璩撰。辨正《古文尚書》,凡一百二十八條。因宋吳棫、朱子陳振孫、元吳澄、明梅 、歸有光之說,而一一推求實證,其言至為精核。惟蔓延旁及他事,未及刊除,又隨時札記,先後重復,未及刪並,是其所失也。

經部二·書類·古文尚書冤詞》八卷》

1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攻駁《儀禮》,而不平閻若璩之辨正《古文尚書》,作此書以與之辨。大旨以《孔傳》為偽,以古文為真。假借《隋志》之文,巧相辨詰。學者袒分左右,齗齗不休。故今並存兩家之書,俾論者有考焉。

經部二·書類·尚書廣聽錄》五卷》

1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欲註《尚書》而未就,因舉舊所札記者,編為此書,多辨正三代之事實。

經部二·書類·尚書埤傳》十七卷》

1
國朝朱鶴齡撰。前有「考異」一卷,辨經文同異。次為「逸篇偽書」,及「書說余」一卷,辨《孔傳》為真本。「埤傳」十五卷,詮釋義理,而不廢名物訓詁之學,頗為持平。

經部二·書類·禹貢長箋》十二卷》

1
國朝朱鶴齡撰。其考定《禹貢》山川,不及後來胡渭之精核,而博贍於毛晃、程大昌、傅寅之書。

經部二·書類·禹貢錐指》二十卷,圖一卷》

1
國朝胡渭撰。書首為圖四十有七,皆開方界畫,條理分明,其《禹河初徙再徙圖》《漢唐宋元明河圖》,尤考證精密。書中亞經文一字,為集解;又亞一字,為辨証。採摭繁富,討論詳明。援古驗今,如指諸掌。當時與梅文鼎之天文,並稱絕學。

經部二·書類·洪範正論》五卷》

1
國朝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本於九疇。《洪範》為體,《禹貢》為用。然務明奉若天道之理,與鄭樵《禹貢》《洪範》相表里之說,立義迥殊。其辨正先儒三病,一曰附會讖緯、一曰偽造《洛書》、一曰妄移錯簡,尤切中其失。

經部二·書類·尚書七篇解義》一卷》

1
國朝李光地撰。所解僅二典、三謨、《禹貢》、《洪範》七篇。詞旨簡約,而多有精義。至《堯典》之論中星歲差,《舜典》之論蓋天渾天、十有二州與詩歌聲律,《禹貢》之論沔水、彭蠡、會于匯、原隰瀦野,又皆實有考證,非講學家之據理臆測者也。

經部二·書類·書經衷論》四卷》

1
國朝張英撰。不載經文,但標題系說,凡三百一十四條。略如宋人講義之體。而於舊說棄短取長,特為精審。

經部二·書類·尚書地理今釋》一卷》

1
國朝蔣廷錫撰。書首題「恭錄聖訓」字,蓋儤直之日,仰承指授,敬繕成帙。凡辨證地理,皆即今考古,足訂正舊說之訛。

經部二·書類·禹貢會箋》十二卷》

1
國朝徐文靖撰。首列《禹貢》山水,次為圖說十八。書中皆先引《蔡傳》,而博引諸書辨證之。文靖之學,未必能勝胡渭,而是書較渭書為益密。蓋因渭之說,更加推驗。繼事者易為功也。
2
附錄

經部二·書類·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

1
舊本題漢伏勝撰,鄭玄註。據玄序文,乃勝之遺說,而張生、歐陽生等錄之也。其文或說《尚書》,或不說《尚書》,大抵如《易乾鑿度》《春秋繁露》,與經義在離合之間,而古訓舊典,往往而在,所謂六藝之支流也。
2
謹案:《尚書大傳》,諸史志皆著錄《尚書》家,然究與訓詁經義者不類。今亦從《易緯》之例,別為附錄。

經部二·書類·書義矜式》六卷》

1
王充耘撰。乃其經義程序,存之以見一代取士之制。
2
謹案:此書為所作程文,*宜入集部;然雖非訓詁,實闡經義,置之詩文之間,究為不類,故今亦附錄書類之末。
3
右書類。五十六部,六百五十卷。附錄二部,十一卷。
4
謹案:蔡沈《洪範皇極數》諸書,雖以「洪範」為名,實以洛書九數推衍成文,於《洪範》絕無所涉。舊列《書》類,於義殊乖。今悉退列子部術數類中,庶不以旁門小技,汨聖人之大訓焉。

經部三》

經部三·詩類》

經部三·詩類·《詩序》二卷》

1
是書作自何人,眾說不一。今參考諸書,定首句為毛公以前經師所傳;其下申言,為毛公以後經師所加。併以朱子辨駁,各附條下。著四五百年以來,說詩者門戶之爭,自此書始也。

經部三·詩類·毛詩正義》四十卷》

1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舊以毛公為毛萇,以鄭玄《詩譜》考之,題毛萇者誤也。自朱子用鄭樵之說,攻擊《詩序》,毛、鄭之學遂微。然迄不能廢其書,錄繼《詩序》之次,用昭詩學之淵源焉。

經部三·詩類·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1
陸璣撰。生於三國,去古未遠,於詩人所詠諸物,今昔異名者,尚能得其梗概。故孔穎達《詩正義》,全據此書。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亦多據以考正諸說。

經部三·詩類·毛詩陸疏廣要》二卷》

1
毛晉撰。因陸璣之書,為之註釋。旁通博引,互相參證。雖傷冗碎,終勝空疏。
2
謹案:凡註古人之書者,其次第先後,仍從所註之書,不拘注者之時代。故晉以明人,得列於唐人之前。後皆仿此。

經部三·詩類·毛詩指說》一卷》

1
成伯璵撰。凡分四篇:一曰興述,二曰解說,三曰傳受,四曰文體。皆述詩之源流體格。其以《詩序》首句為子夏所傳,以下為毛公所續,即蘇轍諸家之所本也。

經部三·詩類·毛詩本義》十六卷》

1
歐陽修撰。自唐定《五經正義》以後,與毛、鄭立異同者,自此書始。然修不曲徇二家,亦不輕詆二家。大抵和氣平心,以意逆志。故其所說,往往得詩人之本旨。

經部三·詩類·《蘇氏詩集傳》二十卷》

1
宋蘇轍撰。惟取《小序》之首句,而刪其以下之餘文。自序謂獨採其可者,見於今傳;其尤不可者,皆明註其失。其用意蓋與歐陽修同。

經部三·詩類·毛詩名物解》二十卷》

1
蔡卞撰。所解《毛詩》名物,凡分十一類。卞為王安石婿,故多用《字說》,陳振孫《書錄解題》極詆之。然所徵引,頗有出於陸璣書外者,亦足以備參考,不必以人之姦邪,遂廢其言也。

經部三·詩類·毛詩集解》四十二卷》

1
不著編錄者名氏。集宋李樗、黃櫄兩家《詩解》,共為一編,而附以李泳所訂呂祖謙《釋音》。黃、李兩書,皆博採諸家訓詁,因末以己意為論斷,體例略同。疑其本相續而作,互為補苴,故得併為一書,而不甚相悖也。

經部三·詩類·詩補傳》三十卷》

1
范處義撰。自序稱以《小序》為據,而兼取諸家之長。文義有缺,補以六經史傳;訓詁有缺,補以《說文》《篇韻》。蓋南渡之初,最攻《序》者,莫如鄭樵;最尊《序》者,莫如處義也。

經部三·詩類·詩總聞》二十卷》

1
王質撰。於三百篇,各說大意。復各分聞音、聞訓、聞章、聞句、聞字、聞物、聞用、聞跡、聞事、聞人十類。又有聞風、聞雅、聞頌三篇,冠於卷首。其說皆毅然自為,不遵《小序》,亦不字字攻《小序》,與鄭樵同一廢《序》,而門徑又殊。

經部三·詩類·詩集傳》八卷》

1
朱子撰。其初稿亦用《小序》,後與呂祖謙相爭,遂改從鄭樵,廢《小序》。故有《辨說》攻《小序》,而《集傳》未及追改,如「豐年篇」之類者。樵書為周孚所駁,旋即散佚。惟此書自元延祐定科舉法,用以取士,遂承用至今。

經部三·詩類·慈湖詩傳》二十卷》

1
楊簡撰。原本散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書亦不信《小序》,併《左傳》《爾雅》、鄭玄《詩箋》、陸德明詩釋文》皆遭詆斥,甚乃詆《大學》之釋淇澳為牽合,蓋金溪之學甫一傳而已,放誕如是。然考證頗詳,而大旨歸本於無邪,要不悖於聖人之義。

經部三·詩類·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1
呂祖謙撰。其說以《小序》為主。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詁,後陳文義,翦截貫串,如出一手。魏了翁後序稱其能得詩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之旨,足以盡是書之所長矣。

經部三·詩類·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

1
戴溪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是書以續呂氏《讀詩記》,補所未備,而持論宗旨小異。大抵涵泳文義,以求詩人之志,不甚墨守《小序》也。

經部三·詩類·潔齋毛詩經筵講義》四卷》

1
袁燮撰。諸家書目不著錄,惟《永樂大典》載之。議論和平,頗得風人本旨。其中《式微》《揚之水》《黍離》諸篇,於振興恢復之事,尤再三致意。

經部三·詩類·毛詩講義》十二卷》

1
林岊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蓋其守全州時,為諸生講解,因錄成帙。其說簡括舊詁,依文訓義,大旨取裁於毛、鄭。

經部三·詩類·詩童子問》十卷》

1
輔廣撰。朱子之門人,故是書以發明《集傳》為主;其掊擊《小序》,更過於朱子

經部三·詩類·段氏毛詩集解》二十五卷》

1
段昌武撰。原本三十卷,今佚說三頌者五卷。書首冠以「學詩總說」三篇、「論詩總說」五篇,餘皆依文疏解,大致似呂祖謙《讀詩記》,而較為淺顯。

經部三·詩類·詩緝》三十六卷》

1
嚴粲撰。以呂祖謙《讀詩記》為主,而雜采諸說以發明之。舊說有未安者,乃斷以己意。多深得詩人之旨。於音訓疑似、名物異同,考證尤為精核。南宋說《詩》諸家中,惟粲與祖謙可以匹敵,他人莫能及也。

經部三·詩類·詩傳遺說》六卷》

1
宋朱鑒編。蓋因重槧朱子詩集傳》,因取《文集》《語錄》所載論《詩》之語,輯為此書。猶所輯《文公易說》意也。

經部三·詩類·詩考》一卷》

1
王應麟撰。於齊、魯、韓三家之遺說,皆採掇諸書所引,以存梗概。齊、魯二家,寥寥數條,惟《韓詩》較夥。蓋《韓詩》最後亡,唐以來著書之家,引其說者多也。

經部三·詩類·詩地理考》六卷》

1
王應麟撰。全錄鄭氏《詩譜》,又旁採《爾雅》《說文》、地志、《水經》,以及先儒傳註,凡有涉於《詩》中地名者,薈萃成編。然皆採錄遺文,聯綴成篇,案而不斷,故得失往往並存。

經部三·詩類·詩集傳名物抄》八卷》

1
許謙撰。雖受學於王柏,而謹嚴篤實,遠過其師。研究諸經,多明古義。是書所考名物音訓,率有根據。卷末列《作詩時世》,不用《鄭譜》,改從《朱傳》。蓋其宗派如斯。然書中實多採陸氏《釋文》、孔氏《正義》,亦未嘗墨守《集傳》也。

經部三·詩類·詩傳通釋》二十卷》

1
劉瑾撰。大旨在發明《朱傳》,與輔廣詩童子問》相同。而《小序》之是非,置不甚論,例又稍殊。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嘗糾其明知《集傳》之誤,而有心回護者數條。然講學家堅守門戶,大抵如是,不能獨為瑾咎也。

經部三·詩類·詩傳旁通》十五卷》

1
梁益撰。因朱子《詩傳》,惟明作詩之意,而名物訓詁,多所未詳,乃仿孔、賈作疏之例,凡《集傳》所引故實,一一引據出典,辨析源委,猶陳師凱「書集傳旁通」意也。

經部三·詩類·詩經疏義會通》二十卷》

1
朱公遷撰。亦為發明《集傳》而作。於《集傳》如注之有疏,故曰「疏義」。大意與劉瑾書同,而考證較瑾為稍密。後其同里王逢,及逢門人何英,又為訂補。逢所補題曰「輯錄」,英所補題曰「增釋」;雖遞相附益,其宗旨一也。

經部三·詩類·詩疑問》七卷,附《詩辨說》一卷》

1
《詩疑問》七卷,朱倬撰,皆略舉詩篇大旨發問,而各以所答註於下,亦有缺而不註者,蓋傳寫佚脫也。附錄《詩辨說》一卷,宋趙德撰,體例與倬書相類。或劉錦文編次倬書,因倬忠臣、德節士,足以相配合,而編之歟。

經部三·詩類·詩纘緒》十八卷》

1
元劉王汝撰。諸家書目不著錄,惟《永樂大典》載之。以主於發明《集傳》,故曰「纘緒」。凡《集傳》去取諸說之故,一一推其所以然,即一字一句,亦皆深求其命意之所在。

經部三·詩類·詩演義》十五卷》

1
梁寅撰。舊本殘缺,自小雅《召之華》篇以下皆佚,無從校補,今亦仍之。所謂「演義」,蓋演《集傳》之義也。有元一代,於紫陽之學,尺寸不失,大抵如此。

經部三·詩類·詩解頤》四卷》

1
朱善撰。不載經文,但每篇各為總論。雖亦發明《集傳》,而意主於借詩立訓,務闡興觀群怨之旨。於治亂興亡,尤推求原本,剴切著明。在經解中,別為一體,多有裨於人心世事。

經部三·詩類·詩集傳大全》二十卷》

1
明永樂中,翰林學士胡廣等奉敕撰。是書即劉瑾詩傳通釋》,稍為點竄,惟故其中「瑾案」二字為「劉氏曰」,又改其分冠篇首之《小序》,併為一卷而已。本不足存,惟是恭逢聖代,考定藝文,既括千古之全書,則當備歷朝之沿革。猶小學類中存《洪武正韻》之例云爾。

經部三·詩類·詩說解頤》四十卷》

1
明季本撰。凡總論二卷,正釋三十卷,字義八卷。多出新意,不襲前人,而徵引賅洽,足以自申其說。蓋王質詩總聞》之流派也。

經部三·詩類·讀詩私記》二卷》

1
李先芳撰。大旨以毛、鄭為宗,然有所難通,則參取呂氏《讀詩記》、嚴氏《詩緝》諸書,兼採眾長,無區分門戶之見。

經部三·詩類·詩故》十卷》

1
明朱謀撰。以《小序》首句為主,略如蘇轍之例。其曰「故」者,蓋取漢儒魯故、韓故、《毛詩故訓傳》之義。故其說詩,亦以漢學為主。雖間傷穿鑿,然謀博通典籍,要非游談無根。

經部三·詩類·六家詩名物疏》五十四卷》

1
馮應京撰。因蔡卞之書而廣之。徵引考證,頗為富贍。所謂「六家」者,齊、魯、毛、韓及鄭氏《箋》、朱子《傳》也。

經部三·詩類·詩經疑問》十二卷》

1
姚舜牧撰。舜牧於五經皆有疑問,惟此書兼取《毛傳》《朱傳》及嚴粲詩緝》,而附以新義,較所註他經特善。但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例,於龍光伴奐之類,皆徑以本字解之,是其一失。

經部三·詩類·詩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

1
何楷撰。於《詩》三百篇,皆強分時代,附會以作者姓名,殊為紕繆。然於名物訓詁,引據詳明,本本元元,足資考證,與餖飣掇拾者迥殊。故百餘年來,無不嗤點其書,而究不能棄置其書焉。

經部三·詩類·待軒詩記》八卷》

1
張次仲撰。前為總論二篇,其餘風以一國為一篇,雅、頌以一什為一篇。用蘇轍之例,以《小序》首句為據,而參取《朱傳》及諸家之說,無所偏主。

經部三·詩類·讀詩略記》六卷》

1
朱朝瑛撰。亦以《小序》首句為據,而訓釋則多從《集傳》,不甚與朱子立異。大旨與《待軒詩記》相近,而考證較為詳贍。

經部三·詩類·欽定詩經傳說彙纂》二十卷,序二卷》

1
康熙六十年,戶部尚書王鴻緒等奉敕撰。雍正五年,刊刻告成,世宗憲皇帝制序頒行。於《小序》《集傳》,斟酌持平。凡舊說之合於理者,雖朱子之所不取,亦必附錄其文,以存古義。允足破除門戶,昭千古之至公。

經部三·詩類·御纂詩義折中》二十卷》

1
乾隆二十年,大學士傳恆等奉敕撰。大旨據依毛、鄭,溯孔門授受之淵源。使事必有征,義必有本。一切虛談臆斷,咸與湔除,而宋儒微論,不失風人之意者,亦不廢參考。闡明古學,衡鑒群言,尼山刪定之旨,至是而如日中天矣。

經部三·詩類·田間詩學》十二卷》

1
國朝錢澄之撰。自序稱毛、鄭、孔三家之書,取十之二;《集傳》取十之三;由程子以至何楷等二十家,取十之四。持論頗精核。於名物訓詁、山川地理,言之尤詳。

經部三·詩類·詩經稗疏》四卷》

1
國朝王夫之撰。皆考證名物訓詁,以補先儒之所遺。率參驗舊文,抒所獨得,雖間傷偏駁,而可據者多。末附「考異」一篇,「叶韻辨」一篇。「考異」未為賅備,「叶韻辨」持論圓通,頗足解諸家之 。

經部三·詩類·詩經通義》十二卷》

1
國朝朱鶴齡撰。力駁廢序之非。所採諸說,於漢用毛、鄭,唐用孔穎達,宋用歐陽修、蘇轍、呂祖謙、嚴粲,國朝用陳啟源;其釋音明用陳第,國朝用顧炎武。

經部三·詩類·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1
國朝陳啟源撰。朱鶴齡作《詩經通義》,啟源實佐成之。然《通義》兼權眾說,此書則訓詁一準諸《爾雅》;篇義一準諸《小序》;詮釋經旨則一準諸《毛傳》,佐以《鄭箋》;名物則多以陸璣《疏》為主。題曰「稽古」,明為唐以前專門之學也。其堅持古義,不容一語之出入,誠不免或失之拘。然較諸臆斷說經,則相去不止倍蓰矣。

經部三·詩類·詩所》八卷》

1
國朝李光地撰。大旨不主於考訂訓詁,而在於涵泳文句,以求美刺之旨。亦不旁徵事迹,必求其人以實之。故《小序》所列姓名,多廢不用。即《朱傳》所取者,亦不以為然。在所註諸經之中,較為次乘。然光地邃於學術,見理終深,亦非他家懸測者所及也。

經部三·詩類·毛詩寫官記》四卷》

1
國朝毛奇齡撰。皆自記其說《詩》之語,而託為寫官之問答。凡一百八十八條。其曰「寫官者」,取《漢書·藝文志》「武帝置寫書之官」語也。

經部三·詩類·詩札》二卷》

1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既作《寫官記》,複託為以札問詢,而寫官答之之辭,以成此書。實則《或問》之例,變其名目耳。凡八十八條。二書皆其早年所作,故與晚年之論或不合。然利鈍互陳,亦非盡無可採。

經部三·詩類·詩傳詩說駁義》五卷》

1
國朝毛奇齡撰。初明豐坊偽撰《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二書。郭子章為之傳刻,遂行於世。奇齡因援據古義,條分縷析而辨之。在所著諸書之中,最為確愜。

經部三·詩類·續詩傳鳥名》三卷》

1
國朝毛奇齡撰。大意在續《毛詩》而糾《朱傳》。每條皆先列《朱傳》於前,而一一辨其得失。其中多有意吹求,自生 ,而大致終為博洽。

經部三·詩類·詩識名解》十五卷》

1
國朝姚炳撰。是書以詩中鳥獸草木,分列四門。故以「多識」為名。大致與蔡卞諸家相近。其稍異者,兼推尋文意,頗及作詩之意耳。

經部三·詩類·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

1
國朝陳大章撰。原書一百卷,此乃其摘錄之本。大抵徵引故實,頗近類書。然精核不足,博贍有餘。所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經部三·詩類·詩說》三卷》

1
國朝惠周惕撰。於《毛傳》《朱傳》,無所偏主,惟自以己意考證,引經據典,所得者較多。

經部三·詩類·詩經札記》一卷》

1
國朝楊名時撰。大抵以其師李光地《詩所》為宗,而參酌於《小序》《朱傳》之間,於師說有所未安者,亦無所回護。

經部三·詩類·讀詩質疑》三十一卷,附錄十五卷》

1
國朝嚴虞敦撰。從《小序》者十之七八,從《朱傳》者十之二三,亦有二家皆不從,而虞敦自為說者。大抵推求詩意,不甚加意於訓詁。其附錄十五卷,考辨乃多詳核。

經部三·詩類·毛詩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

1
國朝顧棟高撰。《類釋》凡分二十一門,多採舊說,而往往因以發明詩意,與但考故實者稍殊。《續編》則取《爾雅》釋詩之文,一一為之疏解。蓋《類釋》為名物作,《續編》又輔以訓詁也。

經部三·詩類·詩疑辨證》六卷》

1
國朝黃中松撰。主於考訂名物,以決眾說之是非。故以「辨證」為名。

經部三·詩類·三家詩拾遺》十卷》

1
國朝范家相撰。因王應麟詩考》,補其所遺,併稍變其體例,視應麟原書,較為賅備。

經部三·詩類·《詩沈》二十卷》

1
國朝范家相撰。家相之學,源出蕭山毛奇齡,而有鑒於奇齡之囂爭,故是編持論頗和平。大旨斟酌於《毛傳》《朱傳》之間,而斷以己意。其考証多有可採。

經部三·詩類·詩序補義》二十四卷》

1
國朝姜炳璋撰。是書以《詩序》首句為據,如蘇轍之例。但轍刪其以下之語,炳璋則存其原文,間一字書之,而一一訂其疏舛,例又小殊。蓋參用朱子《詩序辨說》,以通貫兩家。故於廢序之說,亦置而不爭。

經部三·詩類·虞東學詩》十二卷》

1
國朝顧鎮撰。大旨以講學諸家尊《集傳》而抑《小序》,考古諸家又申《小序》而疑《集傳》,構釁不解者四五百年,乃作是書以調停兩家之說。與姜炳璋書體例不同,而用意相近。
2
謹案:諸經之中,惟《詩》文義易明,亦惟《詩》辨爭最甚。蓋詩無定詁,各隨所主之門戶,均有一說之可通也。今核定諸家,始於《詩序辨說》,以著起釁之由,終以姜炳璋、顧鎮二書,以破除朋黨之見。凡以俾說是經者,化其邀名求勝之心而已矣。
3
附錄

經部三·詩類·韓詩外傳》十卷》

1
韓嬰撰。其書雜引古事古語,證以《詩》辭。與經義不相比附,所述多與周秦諸子相出入。班固稱「三家之詩,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意」,或指此類歟。
2
謹案:《漢志》以《韓詩外傳》入詩類,蓋附於《內傳》,故連類及之。王世貞稱《外傳》引詩以證事,非引事以明詩,其說至確。今《內傳》解詩之說已亡,則《外傳》無關於詩意,徒以時代在毛公之前,遂列為古來說詩之冠。使讀詩者開卷之初,即不見本旨,於理殊為未協。以其舍詩類以外,無可附麗,今從易緯、《尚書大傳》之例,亦別綴於末簡。
3
右詩類。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附錄一部,十卷。

經部四》

經部四·禮類》

經部四·禮類·周禮註疏》四十二卷》

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註疏皆頗引緯書,故深為宋儒所病。然迨其考古,終不能不於鄭、賈取材。

經部四·禮類·周官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

1
王安石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惟缺《地官》《夏官》。其《考工記解》,則鄭宗顏輯安石《字說》所補也。其說惟訓詁字義,頗為穿鑿,其發揮經義,則不失為儒者之言。

經部四·禮類·周禮詳解》四十卷》

1
王昭禹撰。多引王安石字說》,故陳振孫書錄解題》深不滿之。然闡發經義,頗有註疏所未及者。王與之作《周禮訂義》,多採是書,未可以新學概斥也。

經部四·禮類·周禮復古編》一卷》

1
俞庭椿撰。其說謂《冬官》不亡,特錯簡置五官之中,因割裂顛倒,以足其數。遂開說《周禮》者補亡一派。錄存其書,著變亂古經,自是人始也。

經部四·禮類·禮經會元》四卷》

1
葉時撰。其書括《周禮》以立論。第一篇泛論《禮經》,第二篇駁漢儒之失,末一篇補《冬官》之亡。發揮經義者,實九十七篇。大旨不失醇正,惟必欲復封建、井田、肉刑,為不達事理。

經部四·禮類·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

1
鄭伯謙撰。其書為目二十,大約借《周禮》以抒論,與葉時書互相出入。其欲重宰相之權,又謂人主不可崇儉約,則立論乖僻,不及時書。姑以宋人舊帙,存之爾。

經部四·禮類·周官總義》三十卷》

1
易祓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缺《地官》《夏官》二篇,謹採王與之周禮訂義》所引,以補其亡。其書研索經文,斷以己意,與舊說頗有異同。然大抵多引經證經,或有所牽合,而不比於鑿空。

經部四·禮類·周禮訂義》八十卷》

1
王與之撰。所採舊說,凡五十一家。唐以前僅六家,其餘四十五家則皆宋人。蓋以當代諸儒為主,古義特附存而已。故言義理者多,考典制者少也。然宋人談《周禮》者,其精華亦約略盡此矣。

經部四·禮類·鬳齋考工記解》二卷》

1
林希逸撰。希逸於古器制度,未盡詳核,故其說多故與鄭註為難,而於義實短。特以經文鄭注皆古奧,疏文又浩博難詳,希逸是註,頗為明顯,故讀《周禮》者不廢焉。

經部四·禮類·周禮句解》十二卷》

1
朱申撰。大抵根據鄭、賈,而約括其義,顯易其辭,如太宰職貢之類,與《註疏》立異者,不多見也。然循文衍義,不失謹嚴,猶愈於變亂古經,橫生新解。惟序官乃經文綱領,申以其贅而刪之,則簡而陋矣。

經部四·禮類·周禮集說》十卷》

1
宋陳友仁因無名氏舊本增修。原本十二卷,其《地官》二卷今已佚。書首有「總綱領」一篇,「官制總論」一篇,凡例一條。論皆賅洽。所引諸說,亦頗有審擇。惟《考工記》末,附俞庭椿《複古編》一卷,為失於別裁。

經部四·禮類·周官集傳》十六卷》

1
毛應龍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惟缺其《地官》《夏官》。是書於諸家訓釋,引據頗博,所自註亦頗不苟。間有沿襲誤解,未核古義者。然宋以來諸儒散佚之說,尚借以存其崖略。

經部四·禮類·周禮傳》十卷,《圖說》二卷,《翼傳》二卷》

1
王應電撰。其《周禮傳》,割裂序官,頗嫌變亂。所註考證,考證不甚詳明。其圖亦不甚精核。而發揮義理,尚為醇正。其《翼傳》分七篇,強半皆經外之餘文,附綴並存而已。

經部四·禮類·周禮全經釋原》十四卷》

1
柯尚遷撰。其書六官分十二卷,附以「《周禮》通論」一卷,「《周禮》通今續論」一卷。書中題曰「釋」者,皆採輯古註;題曰「原」者,尚遷之自為說也。其割裂《地官》,補《冬官》,小變俞庭椿之說,而弊與相等。惟訓解經義,尚為條暢。

經部四·禮類·周禮註疏刪翼》三十卷》

1
明王志長撰。於鄭註、賈疏,多刊削其繁文,故謂之「刪」。又雜引諸說以明之,故謂之「翼」。其所取者,大抵議論為宗。
2
謹案:以上三書,皆瑕多於瑜,本不足錄。以有明一代,三禮幾成絕學,故姑存以備家數。《儀禮》《禮記》均仿此。

經部四·禮類·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

1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鄭康成以下說《周禮》者,明典制;王安石以下說《周禮》者,闡義理。然典制本義理而生,義理亦必因典制而始見。各執一說,所見皆偏。是編稟承睿鑒,精粗並貫,本末兼賅,實為集漢學、宋學之成。

經部四·禮類·周禮述註》二十四卷》

1
國朝李光坡撰。取《註疏》之文,刪繁舉要,而融會諸說,參以己意、互相發明,多標舉制作之義。詞旨簡括,異乎宋儒之冗長。

經部四·禮類·周禮訓纂》二十一卷》

1
國朝李鐘倫撰。鐘倫為光地之子,受禮於叔父光坡。此書惟注五官,其體例與光坡《述註》相類。其遺詞簡要,多得禮意,亦近光地《周官筆記》。其辨禘祫、社稷、學校、司馬法、土圭諸條,頗能徵實。

經部四·禮類·周官集註》十二卷》

1
國朝方苞撰。據《漢志》之文,改題「周禮」曰「周官」。其註于舊說顯然謬誤者,皆置不論,惟似是而非者,乃略辨之。故訓詁頗為簡明。苞晚年又別著《周官辨說》,近武斷,轉不及此少作之謹嚴。

經部四·禮類·禮說》十四卷》

1
國朝惠士奇撰。其書不載經文,惟標其有所辨證者,依經文次序編之。於古音古字,多所分別疏通。於周制及鄭註所云漢制,皆旁引經史,考求源委。在近時說經之家,為最有根據。

經部四·禮類·周官祿田考》三卷》

1
國朝沈彤撰。因歐陽修有「《周禮》官多田少,祿且不給」之疑,故詳究周制,以與之辨。凡官爵數、公田數、祿田數三篇,積算特為周密。

經部四·禮類·周禮疑義舉要》七卷》

1
國朝江永撰。其書融會鄭注,參以新說,於經義多所闡發。所解《考工記》二卷,尤為詳核。蓋永於天文、地理、算術、律呂,皆精研畢世,故所說具有徵據也。
2
右禮類《周禮》之屬。二十二部,四百五十三卷。
3
謹案:《周禮》古謂之《周官》。《欽定三禮義疏》已復其本名。以諸家註本,題《周禮》者十之九,不能一一追改。故仍從鄭玄以來相沿之稱。

經部四·禮類·儀禮註疏》十七卷》

1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三禮以鄭氏為宗,《儀禮》尤以鄭氏為絕學。註文古奧,得疏乃明。數百年來,議禮者鑽研不盡。後來著述,皆此書之支流而已。

經部四·禮類·儀禮識誤》三卷》

1
張淳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惟缺《鄉射》《大射》二篇。蓋乾道八年,曾逮重槧鄭注及陸氏《儀禮釋文》,淳為校定,因舉所考異同,彙成此書也。

經部四·禮類·儀禮集釋》三十卷》

1
李如圭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惟缺《綱領》一篇,《鄉射》《大射》二篇。自熙寧廢罷《儀禮》,儒者不復講說。如圭纂輯舊訓,以成是書,於經學極為有功。其全載鄭註,皆用當時善本,尤可據以校今本之訛。

經部四·禮類·儀禮釋宮》一卷》

1
李如圭撰。《中興書目》所載甚明,今刊入朱子《文集》者誤也。考古禮者,必知其宮室之制,而後行禮之方位節次可明。故如圭作《儀禮集釋》,復作此書以輔之。

經部四·禮類·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

1
楊復撰。以《儀禮》十七篇,各詳其陳設之方位,為圖二百有五。其《旁通圖》,則分宮廟、弁冕、牲鼎禮器三門,為圖二十有五。

經部四·禮類·儀禮要義》五十卷》

1
魏了翁撰。亦其《九經要義》之一也。刪掇鄭註、賈疏,分臚綱目,咸有條理,可以為讀《註疏》者之門徑。

經部四·禮類·儀禮逸經傳》二卷》

1
吳澄撰。《儀禮》本殘缺之書,是編採掇逸禮之見於他書者,以補所遺。凡經八篇、傳十篇。

經部四·禮類·儀禮集說》十七卷》

1
敖繼公撰。其書於鄭註有所去取,而無所攻擊。於鄭註字句隱奧者,爬抉詮釋,較賈疏頗為分明。其知《喪服傳》當改附記後,而不敢移其舊第,亦漢唐諸儒篤實之遺,非悍然移易經文者比。

經部四·禮類·經禮補逸》九卷》

1
汪克寬撰。其書雖以「經禮補逸」為名,而與吳澄書迥殊。大抵抄合三禮、三傳、諸經之文,以五禮統之。五禮又分子目一百八十四,每類皆聯屬書之,而詞不相貫。體例殊不可解。惟所附論斷之語,尚不失醇正。姑以元人舊帙,存之耳。

經部四·禮類·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

1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儀禮》一經,韓愈已苦其難讀,自宋及元,李如圭、敖繼公之書,不絕如線。有明一代,通是學者,遂無一人。是編探鄭、賈之精微,綜群儒之同異,析疑訂誤,悉稟聖裁。綱舉目張,釐然昭皙。蓋湮晦者四五百年,今乃大著於世焉。

經部四·禮類·儀禮鄭註句讀》十七卷,附《監本正誤》一卷,《石經正誤》一卷》

1
國朝張爾岐撰。全錄《儀禮》鄭註,摘錄賈疏,而略以己意發明之。以註文古奧,因並為之句讀。於《儀禮》家為善本。所附監本、石經正誤,考訂亦詳。

經部四·禮類·儀禮商》二卷,附錄一卷》

1
國朝萬斯大撰。於《儀禮》十七篇篇為之說,多發新義。應 謙序,稱喜其覃思,而嫌其自用,可云篤論。然斯大學問淹博,用思尤銳。其發古人所未發者,亦不可廢也。

經部四·禮類·儀禮述註》十七卷》

1
國朝李光坡撰。其義例與所作《周禮述註》同。

經部四·禮類·儀禮析疑》十七卷》

1
國朝方苞撰。舉《儀禮》之可疑者詳辨之;其無可疑者,則併經文亦不錄。苞之學源出宋人,頗勇於自信,然亦時有發明。勘檢全書,終為瑜多而瑕少。

經部四·禮類·儀禮章句》十七卷》

1
國朝吳廷華撰。以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過於墨守;王文清《儀禮分節句讀》,又箋疏太略;因參考舊說,以補二家所未及,頗為簡明。然大旨仍以《註疏》為本。

經部四·禮類·補饗禮》一卷》

1
國朝諸錦撰。以《儀禮》十七篇中闕饗禮,吳澄所撰《逸經》僅附見聘覲禮中,未有專篇;其佚文散見諸經傳者,尚可考見,因緝綴以補其缺。

經部四·禮類·禮經本義》十七卷》

1
國朝蔡德晉撰。前十六卷為《儀禮》本經,末一卷為吳澄《逸經》八篇,皆援引舊說與註疏,參證名物制度,考辨頗悉。雖時出新義,然大旨不戾於古。

經部四·禮類·宮室考》十三卷》

1
國朝任啟運撰。於李如圭《釋宮》之外,別為類次,分十三目。研究鉤貫,頗有條理,視如圭書為加密。

經部四·禮類·肆獻祼饋食禮》三卷》

1
國朝任啟運撰。以《儀禮》特牲少牢饋食皆士禮,因據三禮及他傳記之有關王禮者推之,不得於經,則求諸註疏。凡祭統、吉蠲、朝踐、正祭、繹祭五篇。其名則取諸《周禮》「肆獻祼饗先王,饋食饗先王」也。

經部四·禮類·儀禮釋宮增註》一卷》

1
國朝江永撰。取朱子《儀禮釋宮》,案:永未見《永樂大典》,但據坊本朱子《文集》,故不知《釋宮》為李如圭作,今仍其舊文,而附正其訛於此 。為之詳註。多所補正,其舛誤者僅十之一二,精核者十之八九。

經部四·禮類·儀禮小疏》一卷》

1
國朝沈彤撰。取《儀禮》士冠禮、士昏禮、公食大夫禮、喪服、士喪禮五篇,為之疏箋,各數十條。每篇後又各為監本刊誤。卷末附「左右異尚考」一篇。考証亦頗明確。

經部四·禮類·儀禮集編》四十卷》

1
國朝盛世佐撰。裒合古今說《儀禮》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斷以己意。經與記一從鄭氏舊本。其士冠、士相見、喪服等篇,經記傳註傳寫混淆者,從蔡沈《書傳》考定「武成」之例,別列改本於後,而不敢移易經文,尚為謹嚴。楊復《儀禮圖》中有於註疏不合者,亦一一釐正,頗有考訂之功。
2
附錄

經部四·禮類·內外服制通釋》七卷》

1
車垓撰。補朱子《家禮》服制所未備。有圖有說,有名義,有提要。凡正服、義服、加服、降服,皆推闡分析。牟楷序謂「《家禮》乃所當然,此釋其所以然也」。

經部四·禮類·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

1
國朝徐乾學撰。統括歷代之喪禮,大綱凡八:曰喪期、曰喪服、曰喪儀節、曰葬考、曰喪具、曰變禮、曰喪制、曰廟制,包舉宏富,而綱目秩然,足稱詳洽。
2
謹案:《儀禮》不專言喪服,而古來喪服之書,則例附於《儀禮》。蓋言喪服者,大抵以《儀禮》為根柢,從其本而類附也。
3
右禮類儀禮之屬。二十二部,三百四十四卷。附錄二部,一百二十七卷。

經部四·禮類·禮記正義》六十三卷》

1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疏。元延祐中,行科舉法,定《禮記》用鄭注。至明永樂中,修《禮記大全》,始改用陳浩集說,鄭註遂廢,然終為說禮家之根柢也。

經部四·禮類·月令解》十二卷》

1
張虙撰。乃其端平中所疏進,以一月為一卷,請每月之初,以一卷奏御,以為裁成輔相之本,未免過膠古義,不可盡見諸施行。然於順時出治之義,發揮明暢,亦頗有可采。

經部四·禮類·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1
衛湜撰。採漢至宋說禮之書,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書之涉及《禮記》者,尚不在此數;最為賅博,去取亦頗精審。今所列諸書,百不存一,皆賴此以得傳。其於《禮記》,亦猶李鼎祚之於周易矣。

經部四·禮類·禮記纂言》三十六卷》

1
元吳澄撰。其詮釋經文,頗為簡要。惟以四十九篇顛倒割裂,重為編次,全失戴氏之舊第,殊非先儒謹嚴之旨。分別觀之,瑕瑜不掩可矣。

經部四·禮類·雲莊禮記集說》十卷》

1
陳浩撰。自明永樂以來,科舉用以試士者,即此書也。

經部四·禮類·禮記大全》三十卷》

1
明永樂中,翰林學士胡廣等奉敕撰。所采諸儒之說凡四十二家,而以陳浩《集說》為主。浩書之列於學官,自此書始。

經部四·禮類·月令明義》四卷》

1
黃道周撰。其書測驗天文,推以數學,參稽考證,頗有闡發。其臚舉史傳,亦意存警戒,非侈語禨祥。

經部四·禮類·表記集傳》二卷》

1
黃道周撰。其說以「表記」之表,為立表測晷之表,別為一解。又以古註九節,分為三十六章,各立章名。其詮釋則全以《春秋》之義立說。

經部四·禮類·坊記集傳》二卷》

1
黃道周撰。分為三十章,亦各以《春秋》証之。

經部四·禮類·緇衣集傳》四卷》

1
黃道周撰。分為二十三章,各證以史事。凡三百餘條,以明好惡刑賞之道。

經部四·禮類·儒行集傳》二卷》

1
黃道周撰。分為一十七章,雜引史傳,舉其人以實之,以明用人之法。
2
謹案:以上五書,皆與經義不相比附,所謂「郢書燕說」也。以其借經納誨,雖多乖於訓詁,而有關於勸懲,故備錄之,以存法戒,不與他說經者例觀。

經部四·禮類·日講禮記解義》六十四卷》

1
是編為聖祖仁皇帝講筵舊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詔儒臣排纂頒行。於本天淆地之理、坊民經國之方,並推衍詳明,足為百王大法。蓋敷陳雖出眾手,闡繹則悉本聖訓也。

經部四·禮類·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1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說禮諸家,精奧無如《鄭註》,博贍無如《孔疏》,詳且明者,無如衛湜《集說》。自陳浩書大行於世,古義浸微。是編仰承指授,考証參稽,以補正浩書之訛漏。俾橫經之士,知議禮不可以空言;聖教昌明,信千載之一時矣。

經部四·禮類·深衣考》一卷》

1
國朝黃宗羲撰。前列己說,後附深衣經文,併列朱子、吳澄、朱右、黃潤玉、王廷相五家圖說,各摘其謬。其說皆自生新義,不主前人。

經部四·禮類·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

1
國朝納蘭性德撰。專為糾駁陳浩《禮記集說》而作。凡浩所遺者,謂之「補」;浩所誤者,謂之「正」。皆先列經文,次列浩說,而援引考證,以著其失。往往愜理厭心。

經部四·禮類·禮記述註》二十八卷》

1
國朝李光坡撰。光坡以陳浩《集說》,掊擊鄭、孔為非,乃刪節《註疏》,掇其精要。浩說之可取者,亦不廢採擇,深能破除門戶之私。

經部四·禮類·禮記析疑》四十六卷》

1
國朝方苞撰。其說皆融會舊文,斷以己意,間涉臆斷,要於宏旨無傷。惟《文王世子》一篇,刪削經文至五六節,未免如王柏之所為。

經部四·禮類·檀弓疑問》一卷》

1
國朝邵泰衢撰。以《禮記》出自漢儒,《檀弓》一篇尤多附會,乃摘其可疑者,條列而辨之。

經部四·禮類·禮記訓義擇言》八卷》

1
國朝江永撰。自《檀弓》至《雜記》,於註家異同之說,一一參酌其是非。與陳浩《集說》多所出入,然徵實而談,為陳氏之學者,不能以空言爭也。

經部四·禮類·深衣考誤》一卷》

1
國朝江永撰。以深衣之制,眾說糾紛,乃據《玉藻》之文,以考證諸家之誤。
2
附錄

經部四·禮類·大戴禮記》十三卷》

1
戴德撰,周盧辯註。世有刊本,而舛不可讀。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宋本,重為校正。戴德書為戴聖刪削之餘,凡八十五篇,《隋志》所錄已佚其四十七篇,盧辯註亦僅存八卷,無從校補,今悉仍其舊。

經部四·禮類·夏小正戴氏傳》四卷》

1
傅崧卿撰。《大戴禮》中《夏小正》一篇,自《隋志》已別為一卷,然世所傳寫,與戴德傳混合為一。崧卿始為釐定,以正文居前,以傳列下,每月各為一篇,而附以註釋。
2
右禮類《禮記》之屬。二十部,五百九十四卷,附錄二部,十七卷。
3
謹案:明以來,訓釋《大學》《中庸》者,《千頃堂書目》仍入禮類,今併移入四書,以所解者四書中之《大學》《中庸》,非《禮記》中之《大學》《中庸》。學問各有淵源,不必強合也。《大戴禮記》,舊列於經,史繩祖《學齋佔畢》亦有「《大戴禮記》宋列為十四經」之說,然繩祖所云,別無左證,且其書古不立博士,今不列學官,未可遽加以經號,今以二戴同源,附錄於《禮記》之末,從其類焉。

經部四·禮類·三禮圖集註》二十卷》

1
聶崇義撰。《三禮圖》有鄭玄、阮諶、夏侯伏朗、張鎰、梁正及開皇官撰六家,崇義參互考訂,定為此書。宋人頗議其疏舛。惟淳熙中,陳伯廣重刻跋曰:「其圖度未必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愈於求諸野乎?」斯言允矣。

經部四·禮類·三禮圖》四卷》

1
劉績撰。所圖一本陸佃禮象》、陳祥道禮書》、林希逸《考工記解》諸書,而取於《博古圖》者尤多。與聶崇義所圖大異。又增多舊圖七十餘事,存之亦足備參考也。

經部四·禮類·學禮質疑》二卷》

1
國朝萬斯大撰。其考辨古禮,頗多新說,與毛奇齡相伯仲,其精確者亦不可廢。

經部四·禮類·讀禮志疑》六卷》

1
國朝陸隴其撰。隴其以漢儒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往往不合,因取註疏諸說,折中於朱子之書,以成是編。其疑而未決者,則仍缺之,故曰「志疑」。

經部四·禮類·郊社禘祫問》一卷》

1
國朝毛奇齡撰。蓋答門人李塨問南北郊及有禘無祫之說。末附《艾堂問》,其在艾堂講經時所論也。南北郊,經有明文,其辨殊贅。其論大禘與吉禘不相蒙,又言大禘吉禘時必合祭,故稱祫,則先儒所未詳言也。

經部四·禮類·參讀禮志疑》二卷》

1
國朝汪紱撰。取陸隴其讀禮志疑》,援据諸說,以己意參訂於各條之下。與隴其互有得失。
2
右禮類三禮總義之屬。六部,三十五卷。
3
謹案:鄭玄有《三禮目錄》一卷,此三禮通編之始。今於其文不可分屬者,共為一類。亦「五經總義」之例也。其不標三禮之名,而義實兼通三禮者,亦併附焉。

經部四·禮類·禮書》一百五十卷》

1
陳祥道撰。多掊擊鄭氏之學,而依據王氏《新經義》。然貫通經傳,綱舉目張。晁公武、陳振孫皆服其精博。

經部四·禮類·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續二十九卷》

1
朱熹撰,其門人黃乾續。以《儀禮》為經,而《禮記》及諸書所載,以類附之為傳。然篇目不從《儀禮》,特以《儀禮》經文提綱而已。喪祭二門,未及屬草,朱子歿後,乾補成之。然朱子所修之本,有錄無書者,則未及補也。

經部四·禮類·禮書綱目》八十五卷》

1
國朝江永撰。大略依仿《儀禮經傳通解》,而考證較詳,義例較密,實足補朱子所未及。

經部四·禮類·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

1
國朝秦蕙田撰。因徐乾學讀禮通考》惟詳凶禮,乃因其體例,搜羅經傳,補為《五禮全書》。凡為類七十有五,如樂律、算法、地理之類,未免旁涉,失之炫博。而元元本本,具有經緯,固說禮者之淵藪也。
2
右禮類通禮之屬。四部,五百六十三卷。
3
謹案:通禮所陳,亦兼三禮,其不得併於三禮者,註三禮則發明經義,輯通禮則歷代之制皆備焉。為例不同,故不能合為一類也。

經部四·禮類·書儀》十卷》

1
司馬光撰。凡表奏、公文、私書、家書式一卷,冠儀一卷,昏儀二卷,喪儀六卷。《朱子語錄》稱「二程、橫渠多是古禮,溫公則大抵本《儀禮》而參以今之可行者」。又稱「其中與古不甚遠,是七分好」云。

經部四·禮類·家禮》五卷,附錄一卷》

1
舊本題宋朱熹撰。據王懋竑白田雜著》所考,蓋依託也。自明以來,坊刻竄亂,殆不可讀。此本為鄧鐘岳所刻,猶宋人原帙也。

經部四·禮類·泰泉鄉禮》七卷》

1
黃佐撰。首舉鄉禮綱領,次為冠、昏、喪、祭四禮。條教皆取其不戾於古,而可行於今。次論鄉約、鄉校、社倉、鄉社、保甲五事。末以士相見禮及投壺鄉射禮附之。

經部四·禮類·朱子禮纂》五卷》

1
國朝李光地編。於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家禮》二書外,採其說禮之言散見於文集語錄者,以類纂輯,分為五目,曰總論、曰冠昏、曰喪、曰祭、曰雜儀。

經部四·禮類·辨定祭禮通俗譜》五卷》

1
國朝毛奇齡撰。所論祭禮務協人情,故以「通俗」為名。雖不盡合於古義,然大致斟酌變通,凡古禮之必不可行,及俗禮之誤託於古者,剖析考證,亦往往釐然有當。
2
右禮類雜禮書之屬。五部,三十三卷。
3
謹案:公私儀註,《隋志》皆附之禮類。今以朝廷制作,事關國典者隸史部政書類中;其私家儀註,無所附麗,謹列為雜禮書一門,附之禮類。猶律呂諸書,皆得入經部樂類也。
URN: ctp:ws199127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