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

《卷五》[View] [Edit] [History]

·待制官》

1
後唐天成元年七月,御史臺奏:「伏准故事,每月百官入閣,百司排儀仗,金吾勘契。入後,百官待制次對。入閤舉論本司公事,左右起居分記言動,以付史館編錄,此大朝經久之道也。近奉敕旨,百官除常朝外,依宰臣每五日一度入內起居,拜訖便退,縱有公事要言,亦宜卷行。因此廢待制次對之官。今後伏乞每月朔望兩度,出御文明殿,排入閤之儀。諸司依前轉對,奏論本司公事,兼乞因宰臣五日一度延英之際,百官要奏事者,臨門狀到,便許引入。如或以山陵日近,朔望不坐,即取次日,亦合舊規。候過山陵,却復前制。」敕:「其五日一度起居之際,班行內要奏事者便出班奏對。」自後又奏請五日入內起居之際,令百官次第轉對。從之。
2
三年十月尚書吏部員外郎趙熙奏:「百官待制,每讀奏於殿廷,慮洩機事,請許封章上聞。」從之。其年十二月十日,中書門下奏:「朝官每遇待制,不計度數,具三代名諱奏聞。伏以臣子之道,資忠孝以為先;祖考之名,形翰墨而非異。初升朝者不可有缺,久在諜者何必更然。日日赴朝,不處疎遠之地;時時待制,忍煩頻蹙而書。况屢凟於天聰,且無益於時政,宜更往例,別示明規。今後自外任除授朝官者,仰具三代名諱,一度聞奏,仍付所司。其久在班者,每遇待制,不令更通三代名諱。」從之。
3
長興二年八月敕:「今後宰臣文武百官,每五日內殿起居仍舊,其輪次轉對宜停。若有所見,許非時上表。其朔望入閤待制候對,一依舊規。」
4
天福七年三月敕:「今後百官,每五日一度內殿起居日,輪差兩員官具所見,實封以聞。」
5
乾祐三年八月,給事中陶穀奏:「乞停內殿五日轉對,朝臣中或有所見,許非時詣闕門拜章論奏。」從之。
6
顯德四年五月詔:「今後每遇入閤,其待制官、候對官及文武臣寮,非時所上章疏,並須直書其事,不得隱情但云某人有武,某人能理人。某處所官吏因循,某州縣刑獄寃濫,某事利於國而未舉,某事害於民而未除,經營四方者術策何施,禆贊萬幾者闕遺何補,何人讜正之士,何人詐偽之端,當竭言之,朕自詳覽。其待制、候對官,今後於文班內輪次充,不在祇取刑法官。」

祥瑞》

1
後唐同光二年三月,唐州奏:「淮瀆廣潤王廟前有兩樹,東西相去七尺五寸,其樹各出地七尺五寸,兩樹相向連理。」畫圖以進。其年九月,萊州奏:「即墨縣人李夢徵室內柱上生芝草兩本。」畫圖以進。上宴樂於嘉慶殿,諸道貢物稱賀。
2
三年三月,修東京月陂堤,至立德坊南古岸,得玉璽一紐,文曰「皇帝行寶」都部署朱守殷表上之。命中書門下宣示百官。宰相豆盧革等驗其篆文曰「皇帝行寶」。方圍八寸,厚二寸,背紐玄龍,光瑩精妙,莫知湮墜之由。自秦、漢以來,天子之璽有六,文曰「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至唐玄宗時,改名國璽。漢末董卓遷獻帝於長安,袁術將孫堅攻卓,收洛陽,營於城南,見甄宮井有五色氣,命掘之,得漢傳國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圍四寸,紐交五龍,一角小缺。議者意張讓護幼帝出奔,掌璽者投之甄井故也。今之所得,即六璽之一也。守殷又於積善坊得古文錢四百五十六文,文曰「得一元寶」,背曰「順天元寶」。
3
天成二年五月,懷州進白鵲。至六月,兖州進三足烏。
4
四年七月,遂州進嘉禾,一莖九穗,百官稱賀。敕付史館編錄。
5
長興三年十月,萊州奏:「即墨縣人王及家,生芝草一本三枝,分兩岐或三岐,上漸相向成片而圓,色紫,葉莖一色,其表白,高尺餘。」上命出宮中舊進芝草四本,色莖皆同。
6
天福八年三月,有白烏棲於作坊廂樹。
7
開運二年十一月,鄧州奏,穰縣和平坊竹合歡,圖進之。至三年六月登州文登縣地內磅出金銅佛像四,甆佛像十。
8
乾祐二年六月,潁州進白鹿。至三年五月,太原進白烏、白兔。
9
顯德元年,河陽奏,氾水縣民家生紫芝數莖,以進。至三年,潁州進白兔。翰林學士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陶穀進紫芝白兔頌。

雜錄》

1
廣順元年正月五日制書節文:「帝王之道,德化為先,崇飾虛名,朕所不取。苟致理之未洽,雖多瑞以奚為。今後諸道所有祥瑞,不得輒有奏獻。」

行幸》

1
天福二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准雜令,車駕巡幸,所在州縣官入見,在駕所祇承者,賜贈並同京官。」從之。
2
廣順二年五月,車駕親征兖州。御札宣示沿路側近節度、防禦、團練使、刺史,不得離本州府來赴朝覲,其隨駕一行供頓,並取係省錢物准備,差使臣勾當,仍預告報一路州縣,並不得別有排比。其隨從臣寮、外內諸司,官中已有供給,州縣亦不得別有破費祇供。其要載動用什物車乘,亦已指揮備辦。如闕少之時,候見宣命即供應,祇不得預前排比。如衷私有人小小取索,並不得應副。或軍部及諸色人,於路途店肆買些須食物,先還價錢。兩京留司百官,祇於遞中附表起居。時熱,不用差官至行在沿路所指揮事件。車駕回日,亦依此施行。

追賞》

1
顯德五年九月,賜宰臣樞密使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宴於玉津園,張教坊樂。先是,上以前代有賜百官觀稼之事,復以是歲秋成,念內臣之勞倦,故有是命。

節日》

1
後唐同光四年四月十九日明宗敕旨:「應中外臣僚及三京、諸道州府,如是謝賀并節序,並可據有無,量力進奉,不得因兹掊斂,傷耗生靈。至於奇巧珍玩、飛放搏噬之物,並不得轉將進奉。」
2
天成二年三月五日門下侍郎工部尚書平章事判三司任圜奏:「三京留守,諸道節度、觀察,諸道州防禦使、刺史,每年應聖節及正、至等節貢奉,或恩命改轉,或討伐勝捷,各進獻馬。伏見本朝舊事,雖以獻馬為名,多將綾絹金銀折充馬價。蓋跋涉之際,護養稍難,因此羣方俱為定制。自今後,伏乞除蕃部進駝馬外,諸州所進馬,許依天復三年以前事例,隨其土產折進價値,冀貢輸之稍易,又誠敬之獲申。兼欲於諸處揀孳生馬畜,準舊制分置監牧,仍委三司使別具制置奏聞。」
3
清泰二年正月,中書門下奏:「每遇聖誕節辰,凡刑獄公事奏覆,候次月施行。今後伏請重繫者即候次月,輕繫者節前奏覆决遣。」從之。
4
天福四年九月敕:「每年寒食、七夕、重陽及十月暖帳,內外臣僚進獻,並宜停止。」
5
六年正月敕:「今後冬至、寒食、端午、天和節及諸色謝賀,無屬州錢處不得進奉。」
6
廣順三年七月敕:「內外文武臣僚,遇永夀節辰,皆於寺觀起置道場,便為齋供。訪聞皆是醵金,所宜減損,以足公私。今後中書門下與文武百官等共設一齋,樞密使與內諸司使、副等共設一齋,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已下共設一齋。其餘前任官員及諸司職掌,並不得更開置道場及設齋。

獻俘》

1
後唐天成四年二月,定州行營招討使王晏球來獻逆賊王都首級并俘馘。上御咸安樓,立仗,百官就列,尚書兵部宣露布於樓前。宣訖,尚書刑部侍郎張文寶奏曰:「逆賊王都首級請付所司。」大理卿蕭希甫受之以出,獻於郊社。其王都男並蕃將禿餒等,命磔於開封橋。百官稱賀。
2
天福七年正月,鎮州行營招討使杜重威奏曰:「二日收復鎮州,傳逆人安重榮首級來獻。」上御乾明樓。仗衛如儀、宣露布訖。大理卿受俘馘,付市狥之,百官稱賀。命漆其首,傳於契丹。其年九月,襄州行營都部署高行周等執逆賊安從進男宏受、判官王鼎、李光圖等四十四人來獻。上御乾明門受俘。宣露布訖,百官稱賀,命狥於市。
3
乾祐二年七月,西南行營都部署露布,獻河中府所獲逆賊李守正首級并俘馘等。上御明德門樓受俘,羣臣稱賀。
4
三年正月鳳翔節度使趙暉奏,請供奉官張銖押逆賊王景崇首級同惡周㻮至闕下獻俘。命狥於六街,磔於兩市。

大內》

大內·待制官·東京》

1
開平元年四月,改正衙殿為崇元殿,東殿為玄德殿,內殿為金祥殿,萬歲堂為萬歲殿。門如殿名。大內正門為元化門,皇城南門為建國門,滴漏門為啟運門,下馬門為昇龍門,玄德殿前門為崇明門,正殿東門為金烏門,西門為玉兎門,正衙東門為崇禮門,東偏門為銀臺門,晏堂門為德陽門,天王門為賓天門,皇城東門為寛仁門,浚儀門為厚載門,皇城西門為神獸門,望京門為金鳳門。
2
三年十一月,以乾文院為文思院,行從殿為興安殿,毬塲為興安毬塲,弓箭庫殿為宣威殿。
3
天福二年八月,改玄德殿為廣政殿,門為廣政門。四年,改明德殿為滋德殿。以宮城南門同名,故改之。
4
廣順元年六月敕:「以薰風等門為京城門,明德等門為皇城門,啟運等門為宫城門,昇龍等門為宫門,崇元等門為殿門。」

大內·待制官·西京》

1
開平二年正月,改正觀殿為文明殿,含元殿為朝元殿。
2
三年十月,改左、右章善門,為左、右銀臺門,其左、右銀臺門為左、右興善門。
3
後唐同光二年正月,改朝元殿為含元殿,崇勲殿改為中興殿。應順門為永曜門,太平門為萬春門,通政門為廣政門,鳳鳴門為韶和門,萬春門為中興門。解慍殿為端明殿。其年九月,以內園新殿為長春殿。

大內·待制官·鄴都》

1
天福六年八月,改皇城南門應天門為乾明門,北門為玄德門,西門為千秋門,東門為萬春門。
2
七年三月,改宣明門為來鳳門。武德殿為視政殿,文思殿為崇德殿,畫堂為天清殿,寢殿為乾福殿。門如殿名。

太寧宮》

1
天福二年五月,御史臺奏:「汴州在梁室朱氏稱制之年,有京都之號。及唐莊宗平定河南,復廢為宣武軍。至明宗行幸之時,掌事者因緣修葺衙城,遂挂梁室時宮殿門牌額,當時識者咸竊非之。一昨車駕省方,暫居梁苑,臣觀衙城內齋閣牌額,一如明宗行幸之時,無都號而有殿名,恐非典據。臣等竊惟秦、漢以來,寰海之內,鑾輿所至,多立宫名。近代隋室於揚州立江都宫,太原立汾陽宫,岐州立仁壽宫;唐朝於太原立晉陽宮,同州立長春宮,岐州立九成宮。宮中殿閣,皆題署牌額,以類皇居。請准故事,於汴州衙城門權挂一宮門牌額,則其餘齋閣,並可取便為名。」敕:「行闕宜以太寜宫為名。」
2
三年十月敕:「汴州升為東京,其太寧宮門楼宜以顯德為名。」

長春宮》

1
開平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請廢同州長春宮使。」從之。
2
後唐同光元年十一月,復置長春宮使額。
3
天福四年四月敕:「其同州長春宮使額宜停,沿宮職務委州司制置。」

華清宫》

1
天福四年五月,廢為靈泉觀。

諸宮》

1
開平元年五月,以水北宅為大昌宮。
2
後唐天成元年六月,中書門下奏:「請以洛京潛龍舊宅為至德宮,北京舊宅為積慶宫。」從之。
3
天福二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請以洛京潛龍舊宅為廣德宫,北京舊宅為興義宫,北京舊莊為慶昌宫。」仍改鄉為龍飛鄉,里為神光里。

雜錄》

1
開平元年八月敕:「諸道所有軍事申奏,令直至右銀臺門,委客省使畫時引進。㝷常公事依前四方館收接。」乾化元年五月敕:「左、右銀臺門朝參諸司使、軍使已下,不得帶從人出入。親王許一二人執條牀、手簡餘悉止,闌入者抵律。閽守不禁,與所犯同。」

受朝賀》

1
後唐天成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中書奏:
2
冬至日,文武百僚詣東上閣門拜表稱賀儀注:前一日,所司於閣門外量地之宜,設中書令捧表位、禮部郎中押表按位及文武常參官位,如常儀。其日,文武百僚依時刻俱詣閣門外列班如式。次通事舍人贊引中書門下入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應在位官俱再拜訖。禮官通事舍人中書令詣捧表位。禮部郎中取表,授中書令跪受,復置於案。其案,禮部令史二人對舁。前導至位。中書令搢笏捧表跪授,閤門使跪捧表側立,候中書令退,歸本班立定。典儀曰「再拜」,應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訖。閣門使捧表以進。次閣門使宣答,出詣中書門下班前,曰「有敕」。典儀曰「再拜」,應在位官俱再拜。宣曰:「履長之慶,與卿等同之。」宣訖,典儀曰「再拜」,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訖。相次退如常式。
3
右太常禮院狀,准禮例修撰如前。案開元八年中書奏:「冬至一陽生,萬物潜動,所以自古聖帝明王,皆此日朝萬國,觀雲物,禮之大者,莫踰是時。其日視圜丘,皆令攝官行事。質明既畢,日出視朝,有國已來,更無改易。若親拜南郊,受朝須改。」因敕:「自今以後,冬至受朝,永為常式。」至永泰二年十一月詔:「冬至,令有司祭南郊,于含元殿受朝賀。」至建中二年敕:「宜以冬至日受朝賀。」貞元四年中書侍郎李泌奏:「冬至受朝賀,請准元日中書令讀諸方表。」敕旨:「宜依。」准六典,殿中侍御史,凡冬至、元正大朝賀升殿者。伏以天運四時,節分二至,陰盛則臣道熾,陽盛則君德興。且一家之尊,祭先祖畢,受子孫之賀,豈萬國之主祀圜丘,止臣下之朝?宜按舊章,以光令節。冬至日望准本朝前後明敕處分。奉敕:「宜依。」又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敕:「昔者聖賢仰觀法象,因天地交會之次,為父子相親之儀,沿襲成風,古今不易。王者制事,在于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順其俗以為禮。咸覿之禮,既行父子之間;資事之情,豈隔君臣之際。自今後每年五月一日御宣政殿,與文武百寮相見。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奏在京者,並聽就列。宜令所司量定儀注,頒示天下,仍編禮式,永著常規者。」
4
伏以本朝舊典,近代不行,方當開泰之朝,難曠會同之禮,宜興墜典,以耀明廷。五月一日,應在京九品以上官,及諸道進奉使,並准貞元七年敕,就位起居。自此每年永為常式者。
5
奉敕:「宜依。」
6
清泰元年四月,中書門下奏:「皇帝以五月朔御明堂受朝,三日夏至祀皇地衹。前二日奏告獻祖室,不作,比正至。是日有祀事,則次日受朝。今祀在五鼓前,質明行禮畢,御殿在始旦後。請比例行之。」敕:「日出御殿,與祀事無妨,宜依常例施行。」
7
二年十二月,太常禮院奏:「來年正月元日,合御明堂受朝賀。其日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依禮,大祀不坐。」敕:「祀事在質明前,儀仗在日出後,事不相干,宜依常年受朝。」
8
天福四年十二月,太常禮院申:「奉敕,約開元禮重定正旦朝會。」按開元禮,三品已上升殿,羣官在下,請法近禮,依內宴列坐。據開元禮,稱賀後皇帝戴通天冠,服絳紗袍;百官朝服侍坐,解劍履於樂府之西北。今京邑新造,殿庭隘狹,請皇帝冠烏紗巾,服赭黃袍;百寮具公服。俟朝堂宏敞,即舉擕儀。二舞鼓吹熊羆之樂,工師樂器等事,因久廢不可猝備,請且設九部樂,用教坊伶人。」詔曰:「三品之官,尚書方得升殿,餘依所奏。」

二王三恪》

1
開平二年三月,以唐宗子鴻臚卿李嵸封萊國公,為二王後。四月,中書門下奏:「萊國公李嵸合於西都選地,建立三廟,以備四仲祠祭。每祭仍令度支供給祭料。」從之。其年十二月禮儀使奏:「謹按唐朝以魏元氏子孫封韓國,為三恪;以周宇文氏子孫封介國公、隋楊氏子孫封酅國公,為二王後。今國家受禪,封唐李氏宗子李嵸為萊國公。今請以介國公為三恪,酅國公萊國公為二王後。」從之。
2
天福二年正月敕:「周以杞、宋封夏、殷之後為二王後,兼封舜之後為三恪。唐以周、隋之後封公為二王;後又封魏之後為三恪。宜於唐朝宗屬中取一人封公世襲,兼隋之酅國公為二王後,以後周介國公備三恪。其主祀及赴大朝會,委所司具典禮申奏。其唐朝宗屬中舊在朝及諸道為官者,各據資歷,考限満日,從品秩序遷;已有出身,任令參選。」
3
四年九月敕:「周受龍圖,立夏、殷之祀;唐膺鳳歷,開酅、介之封。乃睠前朝,載稽舊典,宜開土宇,俾奉宗祧。宜以郇國三千戶封唐許王李從益郇國公,奉唐之祀,服色旌旗,宜依舊制,以西京至德宮為廟,牲幣器祭服悉從官給。」

朔望朝參》

1
開平元年十月,中書門下奏:「請每月初入閣,望日延英聼政,永為常式。」從之。
2
後唐天成元年五月三日敕:「今後宰臣文武百官,除常朝外,每五日一度入內起居。其中書非時有急切公事請開延英,不在此限。」
3
天福二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
4
准唐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學士及皇太子諸王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並不常朝參;其在三館等諸職事官,並朝參訖各歸所務者。自累朝已來,文武在內庭充職,兼判三司,或帶職額及六軍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先無正敕。准近敕,文武職事官未升朝者,按舊制並赴朔望朝參;其翰林學士侍讀、三館諸職事官,望准元敕處分。其諸在內庭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時,來赴正衙謝後,不赴常朝,大朝會不離禁廷位次。三司職官免常朝,唯赴大朝會。其京師未升朝官,祇赴朔望朝參;帶諸司職掌者,不准此例。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學士、樞密院學士、中書省知制誥外,有兼官兼職者,仍各發遣本司公事。
5
從之。其月,中書門下奏:
6
供奉官、常參官朔望朝參。按六典,凡京百司有常參官,謂五品已上職事官、八品已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諸司長官謂三品已上。若敕喚諸司長官及賜物者,太子賓客、尚書左右丞、諸司侍郎、中書門下五品已上官、御史中丞,並同長官例。若別賜物,中書門下正三品准二品,四品准三品,五品准四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同中書門下正三品官。按會要,侍中舊是正三品,大歷二年改為正二品,中書令同。今中書門下平章事,望同中書門下正二品。按六典禮部,凡京百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
7
從之。

入閤儀》

1
司天進時刻牌,閤門進班齊牌,皇帝自內着袍衫,穿鞾,乘輦,至常朝殿門駐輦,受樞密使已下起居訖。引駕至正朝殿。皇帝坐定,捲簾,殿上添香,喝「控鶴官拜」,次鷄叫官,次閤門勘契,次閤門承旨喚仗,次閤門使金吾將軍南班拜訖,分引至位對揖。次細仗相次入,次執文武班簿至位對揖。次宰臣南班拜訖,分引至位對揖。次金吾將軍奏「平安」,次文武百官入,通事舍人揖殿,靸鞾入沙墀,兩拜立定。次引宰臣及兩省官、金吾將軍合班立定。閤門使喝「拜」,搢笏舞蹈,三拜,奏「聖躬萬福」。又引宰臣班首一人至近前跪奏,又兩拜,舞蹈,三拜,引至位對揖。通事舍人宰臣至東西踏道下立。次文武百官出,次兩省官南班揖殿出,次翰林學士南班揖殿出,次執文武班簿南班揖殿出,次金吾將軍南班揖殿出,次細仗出,次引宰臣香案前奏事訖。宣徽使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次閤門使引待制官到位兩拜,引近前奏事訖,卻歸位磬折。宣徽使宣「所奏知」,又兩拜,舞蹈,三拜,舍人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次刑法官奏事准上,次監察御史南班揖殿出,次起居郎南班揖殿出,次閤門承旨放仗,次門使奏「衙內無事」,次喝「控鶴官門外祇候」,次下簾。皇帝上輦歸內。
URN: ctp:ws19939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3.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