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View] [Edit] [History]

1
⑺滴摹醯詼懟踽姴�
2
悉xī
3
注解:詳盡也。從心採。會意。息七切。十二部。□,古文悉。此亦會意。從心囧。囧者,窻牖麗廔闓明也。。□、怸,亦古文悉。
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採部
5
釋shì
6
注解:解也。廣韻曰:捨也,解也,散也,消也,廢也,服也。按其實一解字足以包之。從採。採,取其分別。從睾聲。考工記以澤為釋,史記以醳為釋。皆同聲假借也。古音在五部。音轉則廣韻在二十二昔,施隻切是也。徐鉉所引唐韻賞職切。文五 重五
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採部
8
半bàn
9
注解: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分也。故取牛會意。凡半之屬皆從半。博幔切。十四部。
1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半部
11
胖pàn
12
注解:半體也。各本半體肉也,今依□應訂。周官經臘人注曰:鄭大夫云:胖,讀為判。杜子春讀胖為版。又云:膴、胖,皆謂夾脊肉。又云:禮家以胖為半體,元謂胖宜如脯而腥。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按許用禮家說。一曰廣肉。此別一義胖之言般也。般,大也。大學:心廣體胖。其引伸之義也。從肉半,半亦聲。普半切。十四部。
1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半部
14
叛pànp50下
15
注解:半反也。反,覆也。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以半反釋叛,如以是少釋鮮。從半反,半亦聲。按各本云:半也。從半反聲。轉寫者多奪字耳。薄半切。十四部。古多假畔為叛。文三
1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半部
17
牛niú
18
注解:事也,理也。事也者,謂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窾。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云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與吳字下□增之曰姓也,亦郡也,同一紕繆。象角頭三、封尾之形也。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牛角與頭而三,馬足與尾而五。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字亦作犎。尾者,謂直畫下垂像□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語求切。古音讀如疑。凡牛之屬皆從牛。
1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20
牡mǔ
21
注解:畜父也。從牛土聲。按土聲、求之□韻雙聲,皆非是。葢當是從土,取土為水牡之意。或曰:土當作士,士者,夫也。之韻、尤韻合音冣近。從士則為會意兼形聲。莫厚切。古音在三部。
2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23
犅ɡānɡ
24
注解:特也。今本作特牛也,依詩正義訂。公羊傳曰:魯祭周公,何以為牲。周公用白牡,魯公用騂犅,群公不毛。何休云:騂犅赤脊。按說文岡訓山脊,故何謂犅為牛脊。但毛詩只作剛,許說犅同特。與何異。從牛岡聲。亦可云從剛省。會意。古郎切。十部。
2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26
特tè
27
注解:特牛也。鉉本云:朴特,牛父也。按天問:許說犅同特,焉得夫朴牛。洪氏引說文:特牛,牛父也。言其樸特。皆與鍇本異。葢言其朴特,乃注說文者語,鉉本改竄上移耳。王逸、張揖皆云:朴,大也。玉篇□訓特牛。廣韻□訓牛未□。此因古有朴特之語而製□字。特本訓牡,陽數奇,引伸之為凡單獨之偁。一與一為耦,故實維我特,求爾新特,毛云:特,匹也。從牛寺聲。徒得切。一部。亦作犆。
2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29
牝pìn
30
注解:畜母也。從牛。匕聲。毗忍切。古音在十五部。經典舊音多云扶死反,是也。《易》曰:「畜牝牛,吉。」離卦辭也。牝為凡畜母之偁,而牝牛冣吉,故其字從牛也。按鍇本無牝篆,自是奪去耳。麀字下曰:從牝省。則非無牝字也。
3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32
犢dúp51上
33
注解:牛子也。見釋嘼。從牛,賣聲。徒谷切。三部。
3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35
□bèi
36
注解:二歲牛。□字見爾雅釋畜,牛體長也。許君則曰:二歲牛。按犙字從參,故為三歲牛。牭字從四,故為四歲牛。則□字從貳,當為二歲牛矣。而謂□為籒文牭字。二、四旣不同數,且四之籒文作亖,則牭之籒文當作〈牛亖〉。凡此乖剌,當由轉寫脫繆。如鼎部鼏、馬部□、□,衣部袗□,今皆奪其一,其明譣也。宜易之曰:□,牛體長也。□,二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牛亖〉,籒文牭。則可讀矣。而非可無徵尃輒也。從牛巿聲。博葢切。十五部。
3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38
犙sān
39
注解:三歲牛。從牛參聲。穌含切。古音在七部。
4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41
牭sì
42
注解:四歲牛。從牛四,四亦聲。息利切。十五部。□,籒文牭從貳。按鍇本此下有仁至反三字,與十三篇二字反語同。是朱翱不謂□卽牭字,而謂□乃二歲牛之正字也。疑鍇本本不誤,後人用鉉本改之,未刪朱氏切音耳。龍龕手鑒引玉篇直利反。顧野王亦不云籒文牭。
4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44
犗jiè
45
注解:騬牛也。馬部曰:騬,犗馬也。謂今之騸馬。從牛害聲。古拜切。十五部。
4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47
牻mánɡ
48
注解:白黑雜毛牛。古謂雜色不純為尨,亦作駹。古文假作龍,亦作蒙。周易說卦傳、毛詩小戎、周禮牧人、巾車玉人皆可證也。牻訓為白黑雜毛,然則凡謂雜色不純亦可用牻字。從牛尨聲。此以形聲包會意。莫江切。古音在九部。
4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50
□liánɡ
51
注解:牻牛也。從牛京聲。呂張切。十部。《春秋傳》曰:「牻□。」閔二年傳,本作尨涼。葢許引之證此二字所以從尨從京也。京者,涼之省也。牻、□同義,如尨涼一理相似,傳寫誤為春秋傳曰牻□。殊不可通。
5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53
犡lì
54
牛白脊也。從牛厲聲。洛帶切。十五部。
5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56
□tú
57
注解:黃牛虎文。從牛餘聲。讀若塗。塗當作涂。同都切。五部。
5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59
犖luò
60
注解:駁牛也。馬色不純曰駁。駁、犖同部□韻。廣雅牛屬。郭□,丁犖,桓譚新論作郭椒,丁櫟。□、椒,犖、櫟皆同韻也。從牛,勞省聲。呂角切。古音讀如遼,在二部。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謂寥甚少者也。又卓犖,超絕也。
6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62
□lièp51下
63
注解:牛白脊也。牛惟脊白,是亦駁屬。廣韻曰:□出字林。不言出說文,何也。從牛寽聲。力輟切。十五部。
6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65
□pēnɡ
66
注解:牛駁如星。駁文似星點。從牛平聲。普耕切。十一部。
6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68
犥piāo
69
注解:牛黃白色。黃馬發白色曰驃。票麃同聲。然則犥者,黃牛發白色也。內則鳥皫色,亦謂發白色。從牛麃聲。補嬌切。二部。
7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71
犉rún
72
注解:黃牛黑唇也。釋畜云:「黑唇犉。」毛傳云:「黃牛黑唇曰犉。」爾雅不言黃牛者,牛以黃為正色。凡不言何色皆謂黃牛也。從牛□聲。如勻切。十三部。《詩》曰:「九十其犉。」見小雅。
7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74
□yuè
75
注解:白牛也。白部曰:□,鳥之白也。此同聲同義。從牛隺聲。五角切。古音在二部。讀如堯。
7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77
□jiānɡ
78
注解:牛長脊也。廣韻:□,牛長脊。一曰白脊牛。按一曰五字疑亦出《說文》,今佚。從牛畺聲。居良切。十部。
7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80
□tāo
81
注解:牛徐行也。俗謂舒遟曰□□。從牛。□聲。讀若滔。土刀切。二部。按舀聲字,周時在尤幽部,漢時已讀入蕭豪部,故許云□讀若滔也。
8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83
犫chōu
84
注解:牛息聲。心部曰:息,喘也。從牛讎聲。赤周切。三部。按今本皆作犨,雔聲。而經典釋文,唐石經作犫玉篇韻皆作犫,云:犨同。五經文字且云:犫作犨,訛。葢唐以前所據說文無不從言者。凡形聲多兼會意。讎從言。故牛息聲之字從之。鍇、鉉本皆誤也。今正。一曰:牛名。此別一義。廣韻,手鑒皆云白色牛。晉大夫卻犫,不知取何義也。初學記名作鳴。
8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86
牟móu
87
注解:牛鳴也。從牛。厶象其聲氣從口出。此合體象形。與□同意。韓愈詩曰:「椎肥牛呼牟。」桺宗元賦曰:牟然而鳴,黃鍾滿脰。莫浮切。三部。
8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89
□chǎn
90
注解:畜□,畜牲也。依廣韻、手鑒訂。左傳、內則皆云:名子不以畜牲。從牛產聲。所簡切。十四部。
9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92
牲shēnɡ
93
注解:牛完全也。引伸為凡畜之偁。周禮庖人注: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按如鼷鼠食郊牛角,則非完全。從牛生聲。所庚切。十一部。
9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95
牷quán
96
注解:牛純色。牧人注:鄭司農曰:牷,純也。按凡時事之牲用牷物,凡外祭毀事用尨。以尨與牷對舉,則牷為純色可知也。大鄭注釋牷為純也,為許所本。後鄭則訓犧為純毛,牷為體完具,與許異。禮。上脫周字。祭祀牷牲。此是引牧人祭祀之牲牷,依韻會補。從牛全聲。疾緣切。十四部。
9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98
牽qiānp52上
99
注解:引而前也。牽、引□韻。引伸之,挽牛之具曰牽,牛人牽徬是也。牲,腥曰餼,生曰牽。又凡聮貫之□曰牽。從牛,冂象引牛之縻也。玄聲。苦堅切。十二部。
10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01
牿ɡù
102
注解:牛馬牢也。從牛告聲。古屋切。三部。《周書》曰:「今惟牿牛馬。」粊誓。今惟淫舍牿牛馬。大小徐本皆無淫舍二字,今刊本□增之。此許偶遺二字,非必許所據尚書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馬,故令無以擭穽傷牛馬。若牛馬在牢中,擭穽安得傷之。周易:僮牛之牿。許及九家作告。鄭作梏。劉陸作角,不訓牢也。
10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04
牢láo
105
注解:閒也。也字今補。養牛馬圈也。充人注曰:牢,閑也。必有閑者,防禽獸觸齧。牲繫於牢,故牲謂之牢,如粊誓呼牛馬為牿,禮呼牲為牽也。從牛,冬省。取其四周帀。從古文冬省也。冬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引伸之為牢不可破。魯刀切。古音在三部。
10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07
犓chú
108
注解:□芻莝養圈牛也。今本莝誤□,脫圈字,依文□注訂。莝,斬芻也。趙岐注孟子曰:艸生曰芻,穀餋曰豢。韋注國語曰:艸食曰芻,榖食曰豢。孟子正義引說文:牛馬曰芻,犬豕曰豢。今說文無此語。經傳犓豢字,今皆作芻豢。從牛芻,芻亦聲。測愚切。古音在四部。《春秋國語》曰:「犓豢幾何。」見楚語。
10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10
□rǎo
111
注解:牛柔謹也。玉篇曰:尚書□而毅字如此。按凡馴擾字當作此。□作□,廣雅:□,柔也,善也。從牛夒聲。而沼切。古音在三部。按此以貪獸之夒為聲。爾雅注犪牛,以有角之夔為聲。陸德明誤為一字。
11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13
□bèi
114
注解:《易》曰:「犕牛乘馬。」此葢與革部之鞁同義。鞁,車駕具也。故玉篇云:犕,服也,以鞍裝馬也。從牛,□聲。□辭今作服。古音□聲、□聲同在第一部,故服犕皆扶逼反。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作服者假借耳。左傳:王使伯服如鄭請滑,史記:鄭世家作伯犕。後漢書皇甫嵩傳:義真犕未乎。北史魏收嘲陽休之,義真服未。正作服字。此皆通用之證也。今韻犕,平祕切。
11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16
□lí
117
注解:耕也。《山海經》曰:后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郭傳:始用牛犂也。按耒部耕訓□,是□耕二字互訓,皆謂田器。今人分別,誤也。仲尼弟子列傳: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論語》:司馬牛。孔注曰:宋司馬犂也。此可証司馬牛名耕,一名犂也。葢其始人耕者謂之耕,牛耕者謂之犂。其後互名之。從牛黎聲。郞奚切。十五部。俗省作犂。《論語》:犂牛之子。皇注:犂音狸狸,雜文也。張參曰:犂,洛西反。《論語》借以為力之反,張謂借犂為狸文也。犂狸異部而相借,如《爾雅》釋騋牝為驪牝。
11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19
□fèip52下
120
注解:兩壁耕也。壁當作辟。辟是旁側之語。莊卄一年左傳:鄭伯享王於闕西闢。服□云:西辟,西偏也。□辟耕謂一田中兩牛耕,一從東往,一從西來也。此耕字自人牛言之。與木部六叉犂自器言之不同。從牛非聲。此形聲包會意,非從飛下翄取其相背。非尾切。十五部。廣韻入去聲。一曰覆耕穜也。此別一義。未聞。讀若匪。
12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22
□tāo
123
注解:牛羊無子也。從牛□聲。讀若糗糧之糗。糗糧見粊誓。徒刀切。古音在三部。
12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25
抵dǐ
126
注解:觸也。角部曰:觸,抵也。亦作抵抵。從牛氐聲。都禮切。十五部。
12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28
□wèi
129
注解:牛踶□也。廣韻曰:踶□,牛展足。按展足二字乃□字之誤。□同跈。足部曰:踶者,躛也。□與躗互訓。踶□猶踐蹋也。從牛衛聲。於歲切。十五部。
13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31
□qiǎn
132
注解:牛很不從牽也。從牛臤。臤者,堅也。故從牛臤。會意。臤亦聲。吃善切。古音在十二部。一曰大皃。別一義。讀若賢。
13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34
牼kēnɡ
135
注解:牛厀下骨也。牛脛也。脛者,骹也。從牛巠聲。口莖切。十一部。《春秋傳》:「宋司馬牼字牛。」按《仲尼弟子列傳》:宋司馬耕字牛。《左傳》□哀十四年,兩書司馬牛,不偁其名。許云:司馬牼,豈卽司馬耕與。外此昭卄年、卄一年宋有華牼,孟子書有宋牼,皆不傳其字。
13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37
□jìn
138
注解:牛舌病也。廣韻作牛舌下病。舌病則噤閉不成聲。亦作□。從牛今聲。巨禁切。七部。
13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40
犀xī
141
注解:徼外牛。各本有南字,今依韻會。楚語曰: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後漢章帝紀:蠻夷獻生犀、白雉。一角在鼻,一角在頂。《爾雅》、《山海經》郭注、劉欣期交州記皆云有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頟上,一在鼻上,鼻上角短小。按晉語:角犀豐盈。孟子注:頟角犀厥地。戰國策: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此皆謂人自鼻至頂豐滿。如相書所云伏犀貫頂也。佀豕。見釋獸。劉欣期云:其毛如豕,頭如馬。郭璞云:形似水牛,豬頭。說各不同也。從牛尾聲。先稽切。十五部。
14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43
牣rènp53上
144
注解:牣,此復字□之未□者。滿也。見大雅毛傳。從牛刃聲。而震切。古音在十三部。《詩》曰:「於牣魚躍。」於如字。
14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46
物wù
147
注解:萬物也。牛為大物。牛為物之大者,故物從牛,與半同意。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牽牛為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於□、牽牛也。按許說物從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故從牛。勿聲。文弗切。十五部。
14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49
犧xī
150
注解:宗廟之牲也。魯頌:享以騂犧。《毛傳》:犧,純也。曲禮:天子以犧牛。鄭云:犧,純毛也。牧人:祭祀□其犧牲。鄭云:犧牲,毛羽完具也。偽孔注微子云:色純曰犧,體完曰牷。杜注左傳又云:牷,純色完全也。說犧皆與許異。從牛羲聲。許羈切。古音在十七部。賈侍中說他皆偁名,獨賈逵偁官者,尊其師也。此非古字。魯頌毛傳曰:犧尊有沙羽飾也。明堂位注曰:犧尊以沙羽為畫飾。鄭注,荅張逸曰:刻畫鳳皇之象於尊,其形娑娑然,故曰沙。按沙、娑、羲古音三字同在十七部。犧牲、犧尊,葢本只假羲為之,漢人乃加牛旁。故賈云非古字。許廁諸部末。文四十五 鍇四十四。重一此部列字次第大致井井可玩。
15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牛部
152
犛límáo
153
注解:西南夷長髦牛也。今四川雅州府淸谿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產旄牛。而淸谿縣南抵寧遠府,西抵打箭爐,古西南夷之地,皆產旄牛。如郭樸注《山海經》所云:背、厀及胡、尾皆有長毛者。小角,其體純黑,土俗用為菜,其尾臘之可為拂子。云長髦者,謂背、厀、胡、尾皆有長毛。下文犛字乃專謂尾也。此牛名犛牛,音如狸。楚語:巴浦之犀犛。上林賦:□旄貘犛。以其長髦也。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以其尾名犛也。故周禮樂師注謂之犛牛,以犛可飾旄也。故禮注、爾雅注、北山經、上林賦注、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犛、髦、旄三字音同,因之讀犛如毛,非也。據上林賦則旄、犛異物。中山經:荊山多犛牛。郭曰:旄牛屬。從牛□聲。里之切。一部。按犛切里之,犛切莫交。徐用唐韻不誤,而俗本誤易之。凡犛之屬皆從犛。
15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犛部
155
犛máop53下
156
注解:犛牛尾也。凡經云干旄、建旄,設旄、右秉白旄,羽旄、齒革干戚羽旄,今字或有誤作毛者,古注皆云旄牛尾也。旄牛卽犛牛。犛牛之尾名犛。以犛為幢曰旄,因之呼犛為旄。凡云注旄幹首者是也。呼犛牛為旄牛。凡云旄牛尾者是也。從犛省,從毛。莫交切。二部。按周禮樂師音義:犛,舊音毛。但許不言毛亦聲。而左傳晏犛,外傳作晏萊。後漢書魏郡輿人歌:岑煕狗吠不驚,足下生犛。與災時茲三字韻,則是犛省亦聲,在弟一部也。
15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犛部
158
斄lái
159
注解:彊曲毛也。也依廣韻補。可□箸起衣。箸同褚,裝衣也。《王莽傳》:以犛裝衣。師古曰:毛之彊曲者曰犛,以裝褚衣,今其張起也。按此犛皆斄之誤。劉屈犛亦當本作屈斄,屈斄謂彊曲毛也。從犛省,來聲。洛哀切。舊音力之切。一部。□,古文斄省。文三 重一
16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犛部
161
告ɡào
162
注解:牛觸人,角箸橫木,所□告人也。從口從牛。如許說則告卽楅衡也,於牛之角寓人之口為會意。然牛與人口非一體,牛口為文,未見告義,且字形中無木,則告意未□。且如所云是未嘗用口,是告可不用口也,何以為一切告字見義哉。愚謂此許因童牛之告而曲為之說,非字意,故木部楅下不與此為轉注。此字當入口部。從口牛聲。牛可入聲讀玉也。廣韻:告上曰告,發下曰誥。古沃切。三部。音轉古到切。又汪氏龍曰:此因嚳字,故立告部。愚謂誠然,嚳從告斆亦教也,教之故急急告之,告亦聲。然則當立斆部,嚳屬焉,不當有告部。《易》曰:「僮牛之告。」大畜爻辭。僮牛,僮昏之牛也。告,九家同,王弼作牿。凡告之屬皆從告。
16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告部
164
嚳kù
165
注解:急告之甚也。急告猶告急也。告急之甚,謂急而又急也。釋□應說嚳與酷音義皆同。按白虎通云: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教令竆極也。竆極,卽急告引伸之義。從告,學省聲。苦沃切。三部。文二
16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告部
167
口kǒup54上
168
注解:人所□言食也。言語、飲食者,口之□大端。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也。《頣象傳》曰:君子以愼言語,節飲食。象形。苦厚切。四部。凡口之屬皆從口。
16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70
噭jiào
171
注解:口也。口俗本訛吼。今正。史、漢貨殖傳皆云:馬蹄噭千。徐廣曰:噭,馬八髎也。小顏云:噭,口也。蹄與口□千則為馬二百也。按以口釋噭,此必本說文。說文以口建首,下噭、噣、喙、吻字皆與口字轉注相接,此全書之例也。通俗文、□倉皆曰:尻骨謂之八髎,惟《史記》噭字從口,故徐以八髎釋之。尻亦得謂之口也。各本史記作躈,乃誤字耳。噭與竅音義相同,俗本說文作吼者,葢或識孔字於口字之旁,因誤並為一字。從口敫聲。徐廣苦弔反。小顏江弔、口釣二反。唐韻古吊切。二部。一曰噭,呼也。此別一義,呼當作嘑,字之誤也。嘑,號也。曲禮毋噭應。鄭曰:噭,號呼之聲也。呼亦當作嘑,俗寫通用耳。昭卄五年公羊傳曰:昭公於是噭然而哭。注:噭然,哭聲皃。釋文皆古弔反。
17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73
噣zhòu
174
注解:喙也。曹風:不濡其咮。毛曰:咮,喙也。玉篇引不濡其噣。咮、噣二同,朱聲、蜀聲同部也。亦假借作注,爾雅咮星,《史記》、《考工記》注作注是也。亦作啄,詩韓奕傳:厄,烏噣也。厄同軛。烏噣,釋名、小爾雅作烏啄。從口蜀聲。陟救切。三部。
17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76
喙huì
177
注解:口也。說卦傳:為黔喙。左傳:□目而豭喙。叚借為困極之義。廣韻引昆夷□矣,今詩作喙矣。郭注方言引外傳餘病□矣,今外傳作餘病喙。郭云:江東呼極為□,亦作□。從口彖聲。許穢切。十五部。彖聲在十四部,合韻也。
17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79
吻wěn
180
注解:口邊也。曲禮注云:口旁曰咡。《廣雅》云:咡謂之吻。考工記:銳喙,決吻。鄭曰:吻,口腃也。釋名曰:吻,免也。抆也,卷也。從口勿聲。武粉切。十三部。勿聲在十五部,合韻也。□,吻或從肉從昏。昏聲也。凡昏,皆從氏,不從民。字亦作□,作脗,皆□之俗也。凡言脗,合當用此。
18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82
嚨lónɡ
183
注解:喉也。釋鳥曰:亢,鳥嚨。郭曰:謂喉嚨。從口龍聲。盧紅切。九部。
18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85
□hóu
186
注解:咽也。從口矦聲。乎鉤切。四部。
18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88
噲kuài
189
注解:咽也。噲者,會也。聲氣所會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苦夬切。十五部。小雅:噲噲其正。箋云:噲噲猶快快也。謂同音假借。盧氏文弨云:淮南精神訓:噲然得臥。宋書樂志:吳□吹曲,我皇多噲事。皆與快同。一曰噲,嚵也。此別一義。噲亦複舉字也。凡一曰之下多複舉本字。俗本作嚵噲也,非集韻作一曰嚵也。
19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91
吞tūnp54下
192
注解:咽也。今人以吞吐對舉。據此則咽□本名吞。俗云□吞是也。猶之□本名咽。平聲。今人以為下□字。一見切。從口天聲。土根切。古音在十二部。
19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94
咽yān
195
注解:嗌也。咽者,因也。言食因於是以上下也。從口因聲。烏前切。十二部。
19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197
嗌yì
198
注解:咽也。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為嗌。從口益聲。伊昔切。十六部。□,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表曰:□作朕虞。劭曰:□,伯益也。師古日:□,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籒文嗌為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為播也。趙宋時古文尚書益作□,此本諸漢表耳。○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者,自外言之。言嚨□噲吞咽嗌者,自內言之。故皆從口,自口而入也。
19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00
喗yǔn
201
注解:大口也。從口軍聲。牛殞切。十三部。
20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03
哆chǐ
204
注解:張口也。小雅:哆兮侈兮。毛曰:哆,大皃。從口多聲。釋玄應□引說文殆可切。此本音隱。唐韻丁可切。十七部。
20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06
呱ɡū
207
注解:小兒嗁聲,咎繇謨:啟呱呱而泣。從口瓜聲。古乎切。五部。《詩》曰:「后稷呱矣。」《大雅》。
20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09
啾jiū
210
注解:小兒聲也。倉頡篇:啾,眾聲也。三年問,啁噍之頃。此假噍為啾也。從口秋聲。卽由切。三部。
21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12
喤huánɡ
213
注解:小兒聲。啾謂小兒小聲,喤謂小兒大聲也。如離騷鳴玉鑾之啾啾,詩錘□喤喤,喤喤厥聲,則泛謂小聲大聲。從口皇聲。乎光切。十部。《詩》曰:「其泣喤喤。」
21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15
咺xuǎn
216
注解:朝鮮謂兒泣不止曰咺。方言:咺,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朝鮮洌水之閒少兒泣而不止曰咺。從口亙聲。此依韻會。況晚切。十四部。
21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18
唴qiànɡ
219
注解:秦晉謂兒泣不止曰唴。方言:自□而西秦晉之閒。凡大人少兒泣而不止謂之唴,哭極音絕亦謂之唴。平原謂啼極無聲謂之唴哴。從口羌聲。丘尚切。十部。
22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21
啕táo
222
注解:楚謂兒泣不止曰噭啕。方言:楚謂之噭啕。按噭字見上。從口兆聲。徒刀切。二部,
22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24
喑yīnp55上
225
注解: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方言:齊宋之閒謂之喑,或謂之惄。按喑之言喑也,謂啼極無聲。從口音聲。於今切。七部。
22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27
□yì
228
注解:小兒有知也。《大雅》:克岐克嶷。毛曰:岐,知意也。嶷,識也。按此由俗人不識□字。蒙上岐字改從山旁耳。高注淮南曰:軫□之□,讀如克岐克□之□。太□作懝。釋文懝牛力切。又音擬。擬然有所識別也。從口疑聲。魚力切。一部。《詩》曰:「克岐克□。」
22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30
咳hái
231
注解:小兒□也。內則云。孩而名之。為作小兒□而名之也。從口亥聲。戶來切。一部。孩,古文咳從子。內則孟子皆作此字。按亥部有古文亥,則右當作古文亥。而亦從亥者,亥亦古文也,於史趙之言知之。
23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33
嗛xián
234
注解:口有所銜也。夏小正曰:田鼠者,嗛鼠也。爾雅鼸鼠,古本亦作嗛。故孫叔然云:嗛者,頰裹也。廣韻曰:嗛,猿藏食處也。嗛鼠食積於頰,人食似之,故頰車。或曰鼸車假借為銜字,如佞幸傳大后由此嗛韓嫣是也。亦假借為歉字,商銘嗛嗛之食,嗛嗛之德是也。亦假借為謙字,如子夏周易、漢藝文志謙卦作嗛是也。志云:合於易之嗛嗛,一嗛而四益。轉寫下句從言,遂滋異說。從口兼聲。戶監切。古音葢在七部。
23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36
咀jǔ
237
注解:含味也。含而味之。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咀。廣韻九麌云:□咀,嚼也。按□卽哺字。古父甫通用,後人不知為一字矣。含味之上似當有哺咀二字。從口且聲。慈呂切。五部。
23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39
啜chuò
240
注解:嘗也。《孟子》:徒餔啜也。從口叕聲。昌說切。十五部。一曰喙也。此別一義。
24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42
□jí
243
注解:噍也。也當作兒。從口集聲。讀若集。雧省作集。子入切。七部。
24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45
嚌jì
246
注解:嘗也。見儀禮。從口齊聲。在詣切。十五部。《周書》曰:「大□受同祭嚌。」顧命文。儀禮多言嚌肺啐酒,據周書則酒至齒亦云嚌也。
24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48
噍jiào
249
注解:嚙也。少儀:侍食於君子,小飯而亟之,□噍。按□噍句絕,所謂亟之也。從口焦聲。才肖切。二部。古讀平聲,如嚼複嚼,今年尚可後年饒是也。嚼,噍或從爵。古焦爵同部同音,唐韻乃分噍切才□,嚼切才爵矣。今北音去聲。南音入聲。
25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51
吮shǔn
252
注解:欶也。欠部云:欶,吮也。從口允聲。徂沇切。十四部。
25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54
□shuìp55下
255
注解:小□也。士冠禮注曰:古文啐為呼。按呼與啐音義皆隔,必是誤字。當是古文啐為□之誤,如古文酳作□,今禮□皆誤酌也。從口率聲。讀若□。所劣切。十五部。
25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57
嚵chán
258
注解:小□也。從口毚聲。士或切。八部。一曰喙也。此別一義。
25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60
簭shì
261
注解:啖也,喙也。喙上當有一曰二字。各本作噬,今正。說文有簭無筮,則筮者□變,不當為用諧聲。周禮梓人:攫殺援簭。正作簭,從□聲而省吅也。又周禮卜筮字皆作簭,此則假借也。從口□聲。時制切。十五部。按詩噬肯適我,毛曰:噬,逮也。此謂噬為逮之假借也。釋言作遾,方言亦作噬。簭篆作□下口。
26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63
啖dàn
264
注解:食也。從口臽聲。徒濫切。八部。讀與含同。與今音異。
26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66
嘰jī
267
注解:小食也。大人賦曰:嘰瓊華。按皂部有旣字,云小食也。嘰與旣音義皆同而各字。玉藻進禨少儀注曰巳沐飲曰禨皆當作此嘰。從口幾聲。居衣切。十五部。
26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69
□bó
270
注解:噍皃。按釋□應書三引說文皆云:□,噍皃也。廣韻十九鐸卄六緝皆云:□,噍皃。釋行均書同。說文古本當先□字,云□,噍皃也。次□字,云□也。今□字□字廁□處,無□之語,葢口部脫誤多矣。從口尃聲。補各切。五部。
27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72
含hán
273
注解:嗛也。從口今聲。胡男切。古音在七部。禮樂志:吟青黃。以吟為含。
27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75
哺bǔ
276
注解:哺咀也。哺咀葢□韻字。釋□應引許淮南注曰:哺,口中嚼食也。又引字林:哺咀,食也。凡含物以飼曰哺。爾雅:生哺□。從口甫聲。薄故切。五部。
27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78
味wèi
279
注解:滋味也。滋言多也。從口未聲。無沸切。十五部。
28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81
嚛hù
282
注解:食辛嚛也。嚛謂辛螫。火部引周書:味辛而不熮。呂覽本味:味辛而不烈。嚛與熮烈同義。玉篇云:伊尹曰:酸而不嚛。此古伊尹書之僅存者。酸疑當作辛。辛而不嚛,卽本味之辛而不烈也。從口樂聲。火沃切。古音在二部。
28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84
□zhuó
285
注解:口滿食。從口窡聲。丁滑切。十五部。說文字頭作〔口窡〕。
28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87
噫ǎi
288
注解:飽出息也。各本作飽食,今依玉篇、眾經音義訂。息,鼻息也。內則: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莊子:大塊噫氣,其名曰風。靈樞經曰:五藏氣心主噫。按噫字亦作餩,見廣雅。玉篇、廣韻於北、烏克二反。高注淮南書曰:垓讀如人飲食太多,以思下垓之垓。以思下垓之垓,乃以息上餩之餩之誤。高注多言心中滿該,亦謂此也。從口意聲。於介切。古音在一部。《論語》:子曰:噫,天喪予。鄭氏毛詩:噫此皇父。噫厥哲婦。皆為有所痛傷之聲。
28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90
嘽tānp56上
291
注解:喘息也。《小雅傳》曰:嘽嘽,喘息也。馬勞則喘息。一曰喜也。樂記: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注:嘽,寛綽皃。從口單聲。他干切。十四部。《詩》曰:「嘽嘽駱馬。」証前一義。
29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93
唾tuò
294
注解:口液也。曲禮:讓食不唾。內則:不敢唾洟。從口□聲。湯臥切。十七部。涶,唾或從水。
29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96
咦yí
297
注解:南陽謂大呼曰咦。呼,外息也。大呼,大息也。從口夷聲。以之切。古音在六脂。
29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299
呬xì
300
注解:東夷謂息為呬。方言:呬,息也。東齊曰呬。釋詁郭注亦云:今東齊謂息為呬。疑許襲方言。東夷當作東齊,字之誤也。從口四聲。虛器切。十五部。按大雅:民之攸墍,毛曰:墍,息也。墍不訓息。此正謂墍卽呬之假借。《爾雅》:呬,息也。某氏引詩:民之攸呬。葢三家詩作呬,毛詩作墍。說文□部有□字,鼻部有齂字,皆臥息也。亦皆虛器切。凡古休息與鼻息同義。《詩》曰:犬夷呬矣。《大雅》:混夷駾矣,維其喙矣。合二句為一句,舉日部引東方昌矣相似。混作犬,喙作呬,葢亦用三家詩。馬部引昆夷駾矣,則毛詩也。毛云:喙,困也。方言:□、喙、呬,息也。按人之安寧與困極皆驗諸息。故假樂、綿之呬,不嫌異義同偁。喙與呬,不嫌異字同義。
30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02
喘chuǎn
303
注解:疾息也。此分別言之。息下曰:喘也。渾言之也。從口端聲。昌沇切。十四部。
30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05
呼hū
306
注解:外息也。外息,出其息也。從口乎聲。荒烏切。五部。今人用此為號嘑、□召字,非也。
30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08
吸xī
309
注解:內息也。內息,納其息也。從口及聲。許及切。七部。
31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11
噓xū
312
注解:吹也。從口虛聲。朽居切。五部。
31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14
吹chuī
315
注解:噓也。從口欠。口欠則氣出。會意。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
31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17
喟kuì
318
注解:大息也。《論語》:□云喟然歎曰:謂大息而吟嘆也。何晏云:喟然,歎聲也。殊非是。從口胃聲。丘貴切。十五部。嘳,喟或從貴。胃貴聲同部。
31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20
啍tūn
321
注解:口氣也。從口□聲。他昆切。十三部。《詩》曰:「大車啍啍。」王風。毛云:啍啍,重遟之皃。按啍言口氣之緩,故引伸以為重遟之皃。□。
32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23
嚏tìp56下
324
注解:悟解氣也。悟解氣者,欠字下云張口氣悟是也。悟,覺也。解,散也。通俗文曰:張口運氣謂之欠□。鄭注《周易》百果艸木皆甲坼曰:皆,讀為人倦解之解。郭注方言蛤解曰:解,讀解悟聲之解。皆是許意。嚏與欠異音同義。玉裁按:許說嚏義非是,不必曲侚。嚏之見於月令、內則者各一。鄭氏終風箋曰:疐讀當為不敢嚏咳之嚏。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月令:民多鼽嚏。謂鼻塞而妨嚏。說文噴下一曰□鼻,而釋嚏為欠,直以其字從口不從鼻故耳。殊不思內則旣云不敢嚏。又云不敢欠,其為二事憭然。素問說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亦分二事。倘云嚏卽是欠,則內則、素問皆不可通矣。故嚏解當改云歕鼻也為安。口與鼻同時氣出,此字之所以從口也。至若詩願言則疐,毛傳云:疐,跲也。釋文疐作疌,跲作劫,自是古字通叚。觀狼跋傳疐,跲也,而其疐本又作疌。可證。崔靈恩集注乃改劫為□。訓以今俗人體倦則伸,志倦則□,音丘據反。是葢以附合許之嚏解,而不知許自解嚏,非解毛之疐也。改疐為嚏,自鄭君始。許在鄭前,安得從鄭易毛。各本有詩曰願言則嚏六字,休寧汪氏龍以為後人妄增者,是也。今□。學者可以知毛、許於詩本無□說。唐石經作嚏者,乃從鄭,非從毛。從口疐聲。都計切。古音在十二部。《詩》曰:「願言則嚏。」都計切
32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26
□zhì
327
注解:野人之言。《論語》曰:質勝文則野。此字會意兼形聲。從口質聲。之日切。十二部。
32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29
唫jìn
330
注解:口急也。從口金聲。巨錦切。七部。
33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32
噤jìn
333
注解:口閉也。史淮陰矦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此假吟為噤也,吟噤義相似。從口禁聲。巨禁切。七部。
33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35
名mínɡ
336
注解:自命也。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此許所本也。周禮小祝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為名。按死者之銘,以緇長半幅,緽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於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其作器刻銘,亦謂稱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只云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許君於金部不□銘字,從周官今書、禮今文也。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鄭君注經乃釋銘為刻。劉煕乃云: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呂忱乃云:銘,題勒也。不用許說。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冥,幽也。故□口自名。故從夕口會意。武並切。十部。
33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38
吾wú
339
注解:我自偁也。偁各本作稱,誤。釋詁曰:吾,我也。從口五聲。五乎切。五部。
34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41
哲zhép57上
342
注解:知也。釋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從口□聲。按凡從折之字皆當作斤□艸。各本篆文皆作手旁,用□改篆也,今悉正之。陟列切。十五部。悊,哲或從心。韻會引說文古以此為哲字。按心部云:悊,敬也。疑敬是本義,以為哲是假借。嚞,古文哲從三吉。或省之作喆。
34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44
君jūn
345
注解:尊也。此羊祥也,門聞也,戶護也,髮拔也之例。從尹口,尹,治也。口□發號。此依韻會,又補一口字。尹亦聲。舉云切。十三部。□,古文象君坐形。小徐本作?□,亦古文君字。□,唐武后所制君字。
34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47
命mìnɡ
348
注解:使也。從口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眉病切。古音在十二部。令亦聲。
34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50
咨zī
351
注解:謀事曰咨。《左傳》曰:訪問於善為咨。毛傳同。從口次聲。卽夷切。十五部。
35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53
召zhào
354
注解:□也。言部曰:□,召也。從口刀聲。直少切。二部。
35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56
問wèn
357
注解:訊也。言部曰:訊,問也。引伸為禮之聘問。從口門聲。亾運切。十三部。
35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59
唯wěi
360
注解:諾也。此渾言之。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諾。析言之也。從口隹聲。以水切。十五部。
36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62
唱chànɡ
363
注解:導也。鄭風曰:唱予和女。從口昌聲。尺亮切。十部。古多以倡字為之。
36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65
和hè
366
注解:相應也。從口禾聲。古唱和字不讀去聲。戶戈切。十七部。
36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68
咥xì
369
注解:大□也。衛風毛傳曰:咥咥然□。《周易》:履虎尾,不咥人。馬云:齕也。此別一義。從口至聲。許旣切。又直結切。古音在十二部。《詩》曰:「咥其□矣。」
37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71
啞è
372
注解:□也。馬融曰:啞啞,□聲。鄭云:樂也。從口亞聲。於革切。古音在五部。按字林云:謚□聲。呼益反。此由□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云然。啞俗訓為喑。么下切。《易》曰:「□言啞啞。」震卦辭。
37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74
噱jué
375
注解:大□也。從口豦聲。其虐切。五部。
37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77
唏xī
378
注解:□也。廣雅:唏唏,□也。從口□聲。依韻會訂。虛豈切。十五部。一曰哀痛不泣曰唏,《方言》:唏,痛也。凡哀而不泣曰唏。於方則楚言哀曰唏。十二諸矦年表曰: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37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80
聽yǐn
381
注解:□皃也。司馬相如賦:亾是公聽然而□。從口斤聲。宜引切。古音十三部。
38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83
呭yìp57下
384
注解:多言也。《孟子》、《毛傳》皆曰:泄泄猶沓沓也。曰部云:沓,語多沓沓也。言部又云:詍,多言也。引詩無然詍詍。從口世聲。餘制切。十五部。《詩》曰:「無然呭呭。」大雅今作泄泄。
38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86
□jiāo
387
注解:聲□□也。周禮大祝注:祈□也。謂為有災變,號呼告神以求福。□,陸音叫。從口□聲。古堯切。二部。按玉篇有□無□,□,古弔反。聲也。此以倒□之□為聲,卽□字也。廣韻引漢刑法志□首,今志作□首。地理志巨鹿郻縣,今說文作鄡縣。鄡與□疑皆淺人改作,非許書本字。
38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89
咄duō
390
注解:相謂也。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凡言咄嗟、咄唶、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驚之意。倉頡篇曰:咄,啐也。說文:啐,驚也。李善注曹植贈彪詩引說文:咄,□也。從口出聲。當□切。十五部。
39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92
唉āi
393
注解:應也。《方言》:欸,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按廣雅欸□然譍也,本方言。許以唉訓應,欠部欸訓訾,與《方言》異。葢唉、欸古通用也。□應書引作譍聲也。從口矣聲。讀若塵埃。烏開切。一部。
39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95
哉zāi
396
注解:言之閒也。釋詁:孔□哉延虛無之言閒也。許分別釋之曰:哉為言之閒。鍇云:若左傳遠哉遙遙,《論語》君子哉若人是,哉為閒隔之□。按如鍇說,則必句中乃為言之閒,豈句末者非耶。句中哉字皆可□句。凡□者之際曰閒,一者之竟亦曰閒,一之竟卽□之際也。言之閒歇多用哉字。若哉生明,初哉首基,則又訓哉為始,凡竟卽為始。從口□聲。將來切。一部。
39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398
噂zǔn
399
注解:聚語也。《小雅》傳曰:噂猶噂噂,沓猶沓沓。從口尊聲。子損切。十三部。《詩》曰:「噂沓背憎。」人部又引詩僔沓背憎。詩釋文曰:噂,說文作僔。五經文字亦云:僔,詩小雅作噂。陸、張皆不云說文有噂,則知淺人依詩增也
40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01
咠qì
402
注解:聶語也。耳部曰:聶,附耳私小語也。按聶取□耳附一耳,咠取口附耳也。從口耳。七入切。七部。《詩》曰:「咠咠幡幡。」巷伯三章:緝緝翩翩,四章:捷捷幡幡。許引當云咠咠翩翩。而云咠咠幡幡者,誤合二章為一耳。咠咠,今詩作緝緝。毛云:緝緝,口舌聲。
40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04
呷xiā
405
注解:吸呷也。司馬相如賦曰:翕呷萃蔡。張揖曰:翕呷,衣起張也。海賦:猶尚呀呷,餘波獨湧。李善曰:呀呷,波相吞之皃。吳都賦曰:誼嘩喤呷。廣韻:喤呷,眾聲也。從口甲聲。呼甲切。八部。
40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07
嘒huìp58上
408
注解:小聲也。《小雅》:嗚蜩嘒嘒。毛曰:嘒嘒,聲也。按商頌:嘒嘒管聲。毛曰:嘒嘒,和也。從口彗聲。呼惠切。十五部。《詩》曰:「嘒彼小星。」嚖,或從慧。
40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10
嘫rán
411
注解:語聲也。《方言》:欸,然也。廣雅:欸□然也。按然卽嘫,應聲也。從口然聲。如延切。十四部。
41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13
唪běnɡ
414
注解:大□也。《玉篇》、《手鑑》皆作大聲。從口奉聲。讀若《詩》曰「瓜瓞菶菶」。方蠓切。九部。按今生民作瓜瓞唪唪,而玉、口二部□引皆作菶菶。
41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16
嗔tián
417
注解:盛氣也。門部曰:闐,盛皃。聲羲與此同。今毛詩振旅闐闐,許所據作嗔嗔。玉藻:盛氣顚實。注云:顚讀為闐。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孟子》:填然鼓之。是則聲同得相假借也。古音陳。今俗以為謓恚字。從口真聲。待年切。十二部。《詩》曰:「振旅嗔嗔。」《小雅》
41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19
嘌piāo
420
注解:疾也。檜風:匪車嘌兮。毛曰:嘌嘌,無節度也。按無節度者,卽上章所云疾驅,非有道之車也。從口票聲。撫招切。二部。《詩》曰:「匪車嘌兮。」
42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22
嘑hū
423
注解:號也。號部曰:號,嘑也。是為轉注。雞人夜嘑旦以嘂百官,此嘑字之僅存者也。若銜枚氏嘂呼歎嗚,《大雅》式號式呼,以及諸書云叫呼者其字皆當作嘑,不當用外息之字。嘑或作呼,崔靈恩毛詩:式號式呼。從口宓聲。荒烏切。五部。
42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25
喅yù
426
注解:音聲喅喅然。從口昱聲。餘六切。古音在七部。
42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28
嘯xiào
429
注解:吹聲也。召南箋曰:嘯,蹙口而出聲也。從口肅聲。穌弔切。古音在三部。嘯,籒文嘯。從欠。欠部重出嘯字,引詩其嘯也謌。今詩惟條其嘯矣作嘯。
43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31
台yí
432
注解:說也。台說者,今之怡悅字。說文怡訓和,無悅字。今文尚書:舜讓于德不台。見《漢書□王莽傳》、《班固□典引》。而《五帝本紀》本之作舜讓於德不台懌。自序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惠之早霣,諸呂不台。皆謂不為百姓所悅也。古文禹貢:祇台德先。鄭注:敬悅天子之德旣先。從口□聲。與之切。一部。按湯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皆云如台,殷本紀皆作柰何,釋詁台予同訓我,此皆以雙聲為用,何、予、台三字雙聲也。今怡字。
43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34
嗂yáo
435
注解:喜也。從口□聲。餘招切。二部。此字與□羲相近。
43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37
啟qǐ
438
注解: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啟不行矣。啟,教也。玉篇引堯典:胤子朱啟明。釋天:明星謂之啟明。從戶口。會意。康禮切。十五部。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為開戶也。
43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40
嗿tǎnp58下
441
注解:聲也。周頌傳曰:嗿,眾皃。按許以字從口,故釋與毛異。從口貪聲。他感切。古音在七部。《詩》曰:「有嗿其饁。」
44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43
咸xián
444
注解:皆也,悉也。咸,皆也。見釋詁。從口從戌。會意。胡監切。古音在七部。戌,悉也。此從戌之故,戌為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44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46
呈chénɡ
447
注解:平也。今義云示也,見也。從口□聲。直貞切。十一部。壬之言挺也,故訓平。
44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49
右yòu
450
注解:助也。從口又。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為又字,則又製佐佑為左右字。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45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52
啻chì
453
注解:語時不啻也。□應引倉頡篇曰:不啻,多也。按不啻者,多之□也。秦誓曰:不啻若自其口出。世說新語云:王文度弟阿智,惡乃不啻。玉篇云:買賣云不啻也。可知為市井常談矣。不啻如楚人言伙頤。啻亦作翅,支聲帝聲同部也。疒部疧下曰:病不翅。孟子曰:奚翅食重。從口帝聲。施智切。十六部。一曰啻,諟也。言部曰:諟,理也。亦用諟為寀諦字。讀若鞮。疑此謂後一義之讀。
45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55
吉jí
456
注解:善也。從士口。居質切。十二部。
45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58
周zhōu
459
注解:密也。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伸訓為周致也。左傳:晏子曰:淸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以周與疏反對。又襄二十七年:春,胥梁帶使諸喪邑者,具車徒以受地,必周。杜皆云:周,密也。按忠信為周,謂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從用口。善用其口則密。不密者皆由於口。職留切。三部。□,古文周字。從古文及。及之者,周至之意。□,亦古文周。
46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61
唐tánɡ
462
注解:大言也。引伸為大也,如說沿書者云:唐之為言蕩蕩也。見論衡。又為空也,如梵書云: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虛而多受之意。□部曰:隄,唐也。從口庚聲。徒郞切。十部。啺,古文唐從口昜。亦形聲。□、□,亦古文唐。
46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64
□chóu
465
注解:誰也。從口□,又聲。□,古文疇。按此篆疑有誤。白部曰:□,□也。從白□聲。引唐書帝曰□咨。與此音義大同,但其字從口□聲足矣,不當兼從又聲。又在一部,非聲也。老部□、酉部□、巾部□皆從□聲,竹部籌、火部燾、言部譸,邑部□皆從□聲。絕無從□聲之字,可知此正當作□,為□之聲。直由切。三部。
46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67
嘾dànp59上
468
注解:含□也。莊子曰:大甘而嘾。從口覃聲。徒感切。古音在七部。
46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70
噎yē
471
注解:飯窒也。王風:中心如噎。毛曰:謂噎憂不能息也。噎、憂雙聲。憂卽終曰號而不嚘之嚘,氣逆也。今本毛傳訛脫,惟玉篇不誤。鄭風傳:憂不能息。憂亦讀為嚘。欠部曰:欭,嚘也。欭嚘卽噎憂。劉氏台拱說。。從口壹聲。烏結切。十二部。
47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73
嗢wà
474
注解:咽也。咽當作噎,聲之誤也。欠部曰:□,咽中息不利也。與嗢音義同。□云嗢噱者,嗢在□中,噱在口也。從口□聲。烏□切。□聲在十三部,與十五部合音冣近也。
47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76
哯xiàn
477
注解:不歐而吐也。欠部曰:歐,吐也。渾言之。此云不歐而吐也者,析言之。歐以匈□言,吐以出口言也。有匈□不作惡而已吐出者,謂之哯。玉篇、廣韻作不顧而唾,非也。從口見聲。胡典切。古音在十四部。
47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79
吐tǔ
480
注解:寫也。從口土聲。他魯切。五部。
48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82
噦yuē
483
注解:氣啎也。啎,逆也。通俗文曰:氣逆曰噦。內則曰:不敢噦噫。靈樞經說六府氣,胃為氣逆噦。從口歲聲。於月切。十五部。
48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85
咈fú
486
注解:違也。違與韋同,相背也。從口弗聲。符弗切。十五部。《周書》曰:按說文引微子篇咈其耇長,我興受其□皆糸周書。引予顚躋,則曰商書。未知孰是誤字。洪範一篇商、周說異,微子則必是商書也。咈其耇長。玉篇引易:咈經於丘。今易作拂,葢誤。
48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88
嚘yōu
489
注解:語未定皃。東方朔傳曰:伊憂亞者,辭未定也。集韻云:憂或作嚘。又老子:終日號而不嗄。玉篇作不嚘,云嚘,氣逆也。太□:柔兒于號,三日不嚘。傳奕挍定老子作□,□同嚘。從口憂聲。於求切。三部。師古一矦反。
49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91
吃jī
492
注解:言蹇難也。從口氣聲。居乙切。十五部。
49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94
嗜shì
495
注解:喜欲之也。此依韻會本。喜當作憙。憙,悅也。經傳多假耆為嗜。從口耆聲。常利切。十五部。
49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497
啖dàn
498
注解:噍啖也。荀子王霸篇:啖啖常欲之有。注:啖啖,並吞之皃。從口炎聲。徒敢切。八部。一曰啖。韻會無此三字,云或作啖。按口部無啖字。玉篇、廣韻皆正作啖,云啖同,以犫字例之,葢說文本作啖。
49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00
哽ɡěnɡ
501
注解:語為舌所介也。哽介雙聲。漢書:祝哽在前。從口更聲。讀若井汲綆。古杏切。十一部。
50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03
嘐xiāop59下
504
注解:誇語也。孟子: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從口翏聲。古肴切。古音在三部。
50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06
啁zhāo
507
注解:啁,此復舉字未□者。嘐也。楚語:鹍雞啁哳而悲嗚。啁,大聲。哳,小聲也。從口周聲。陟交切。古音在三部。倉頡篇:啁,調也。謂相戲調也。今人啁作嘲。
50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09
哇wā
510
注解:諂聲也。淫哇也。王莽傳又假□為哇。從口圭聲。於佳切。古音在十六部。讀若醫。醫在第一部,相隔遠甚。疑是翳字,翳在十六部。
51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12
□è
513
注解:語相訶歫也。歫,今之拒字。訶歫者,訶而拒之。從口□。音愆。□,惡聲也。口□,以口拒惡聲也。讀若櫱。五葛切。十五部。
51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15
吺dōu
516
注解:讘吺,多言也。言部曰:讘,多言也。讘吺,玉篇作□吺。從口殳聲。當矦切。四部。
51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18
呧dǐ
519
注解:苛也。苛者,訶之假借字。漢人多用荷為訶,亦用苛為訶。從口氐聲。都禮切。十五部。按言部有詆字,云訶也。口部呧似復出。集韻詆呧為一字。
52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21
呰zǐ
522
注解:苛也。苛亦當作訶。□應引作訶。凡言呰毀當用呰。喪服四制:呰者莫不知禮之所生也。鄭云:口毀曰呰。□應引如此。今禮記作訾。按少儀注□云訾,思也。從口此聲。將此切。十六部。
52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24
嗻zhè
525
注解:遮也。廣韻:嗻,多語之皃。然則遮者,謂多言遏遮人言也。從口庶聲。之夜切。古音在五部。
52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27
唊jiá
528
注解:妄語也。廣韻:唊唊,多言也。從口夾聲。讀若莢。古葉切。八部。
52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30
嗑kè
531
注解:多言也。從口盍聲。讀若甲。□榼切。八部。
53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33
嗙bēnɡ
534
注解:訶聲。嗙喻也。從口旁聲。補盲切。十部。司馬相如說淮南宋蔡舞嗙喻也。上林賦:巴渝宋蔡,淮南于遮。此所偁非賦文,葢凡將之一句也。劉逵引黃潤纖美宜製襌,歐陽詢引鐘磬竽笙築坎矦,知凡將七言為句。
53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36
噧xiè
537
注解:高氣多言也。廣韻曰:高聲皃。又多言。從口,蠆省聲。按篆文作□。此直云□聲可矣,不當云省。訶介切。十五部。《春秋傳》曰:「噧言。」未見所出。惟公羊襄十四年經鄭公孫囆,二傳作蠆。疑噧言二字有誤,當云鄭公孫囆。
53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39
叴qiú
540
注解:高氣也。從口九聲。巨鳩切。三部。詩叴矛,是此叴字。臨淮有叴猶縣。見地理志。按韓子伯伐仇猶,非此縣地。
54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42
嘮chāop60上
543
注解:嘮呶,讙也。從口勞聲。敕交切。二部。
54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45
呶náo
546
注解:讙聲也。從口奴聲。女交切。古音在五部。《詩》曰:「載號載呶。」見小雅。毛曰:號呼,呶讙也。
54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48
叱chì
549
注解:訶也。訶,大言而怒也。從口七聲。昌慄切。十二部。
55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51
噴pēn
552
注解:吒也。從口賁聲。普□切。十三部。一曰□鼻。此別一義。許釋嚏為欠,以□鼻系之噴。
55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54
吒zhà
555
注解:噴也,叱怒也。此三字明叱噴吒三字互訓也。曲禮曰:毋吒食。謂當食而叱怒他事,嫌於怒食,故注云嫌薄之。淮陰矦傳曰: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從口乇聲。陟駕切。古音在五部。亦作吒。
55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57
噊yù
558
注解:危也。見釋詁。從口矞聲。餘律切。十五部。
55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60
啐cuì
561
注解:驚也。從口卒聲。七外切。十五部。儀禮今文以為□酒字。
56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63
唇zhēn
564
注解:驚也。後人以震字為之。從口辰聲。側鄰切。十三部。
56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66
籲xū
567
注解:驚也。從口虧聲。況於切。五部。按此篆當□,說見虧部。
56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69
嘵xiāo
570
注解:懼聲也。豳風毛傳曰:嘵嘵,懼也。從口堯聲。許么切。二部《詩》曰:「予維音之嘵嘵。」玉篇、廣韻作予維音之嘵嘵,本說文也。今本說文作唯予之嘵嘵。
57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72
嘖zé
573
注解:大呼也。呼當作嘑。廣韻:□嘖,叫也。左傳定四年:嘖有煩言。從口責聲。士革切。十六部。謮,嘖或從言。百官公卿表:典客,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應劭曰:郊廟行禮謮九賓,鴻聲臚傳之也。今漢書訛贊。
57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75
嗷áo
576
注解:眾口愁也。董仲舒傳:囂囂苦不足。食貨志:天下謷謷。陳湯傳:熬熬苦之。皆同音假借字也。從口敖聲。五牢切。二部。按此字五經文字、玉篇、廣韻、經典釋文皆下口上敖,本說文也。今說文作嗷,後人所□改。《詩》曰:「哀鳴嗷嗷。」小雅。
57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78
念diàn
579
注解:念吚,呻也。今本無念者,淺人以為復字而□之。無呻者,淺人所改也。今依全書通例補正。從口念聲。都見切。古音在七部。郭音坫。今切都見者,因詩作殿也。《詩》曰:「民之方念□。」大雅文。今作殿屎。
58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81
吚yī
582
注解:念吚也。釋訓:殿屎,呻也。毛傳:殿屎,呻吟也。陸氏詩、爾雅音義皆云:殿屎,說文作念吚。從口伊省聲。依詩、爾雅音義。五經文字云:屎,說文作吚。然則今本說文作□者。俗人□改也。以蟲部□字例之,亦為伊省聲。馨伊切。十五部。
58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84
□yánp60下
585
注解:呻也。從口嚴聲。五銜切。八部。廣韻作□。
58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87
呻shēn
588
注解:吟也。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從口申聲。失人切。十二部。
58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90
吟yín
591
注解:呻也。從口今聲。魚音切。七部。□,吟或從音。
59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93
嗞zī
594
注解:嗟也。嗟言部作□,云□嗞也。與此為互訓。今本言部作咨也,淺人□改耳。謀事曰咨,音義皆殊。戰國策秦策五: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馬。詩綢繆:子兮如兮,如此良人何。毛傳:子兮者,嗟茲也。茲當作嗞。古言□嗞,今人作嗟咨,非也。廣韻:嗞嗟,憂聲也。從口茲聲。子之切。一部。
59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96
哤mánɡ
597
注解:哤異之言。齊語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易。韋注:哤,亂也。從口尨聲。莫江切。九部。一曰雜語。漢人多用雜為集字。集語猶聚語也。讀若尨。□義讀同。
59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599
叫jiào
600
注解:嘑也。從口丩聲。古弔切,古音在三部。按□部嘂、言部訆皆訓大嘑,與此音同義小異。疑叫字淺人所增。
60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02
嘅kài
603
注解:嘆也。從口旣聲。苦葢切。十五部。《詩》曰:「嘅其嘆矣。」王風。
60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05
唌xián
606
注解:語唌嘆也。梁鴻傳:競舉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注:唌音延,讒言捷急之皃。郭注爾雅:假為□字。夕連切。從口延聲。十四部。
60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08
嘆tàn
609
注解:吞歎也。九經字□作吞聲也,非。按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中□體錯出,依說文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吞其歎而不能發。詳欠部。從口歎省聲。他案切。十四部。一曰大息也。此別一義。與喟義同。
61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11
喝yè
612
注解:□也。疑當作□音也,今脫音字耳。莊子庚桑楚:終日嗥而嗌不嗄。崔撰本作不喝,云啞也。子虛賦:榜人歌聲流喝。郭璞曰:言悲嘶也。又謝□□文:喝邊簫於松霧。從口曷聲。於介切。十五部。
61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14
哨shào
615
注解:不容也。鄭注考工記曰:哨頃,小也。記投壷曰:某有枉矢哨壷。從口肖聲。才□切。二部
61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17
吪é
618
注解:動也。見釋詁、毛詩傳。從口化聲。五禾切。十七部。《詩》曰:「尚寐無吪。」王風。又小雅或寢或吪,今本作訛,非也。訛卽訛字。
61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20
噆cǎnp61上
621
注解:嗛也。□應引作銜也。嗛銜音義同。從口朁聲。子荅切。七部。
62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23
吝lìn
624
注解:恨惜也。慳吝亦恨惜也。從口文聲。按此字葢從口文會意。凡恨惜者多文之以口,非文聲也。良刃切。十二部。《易》曰:「□往吝。」蒙初六爻辭。按辵部引以往遴,不同者,許易偁孟氏,或兼偁他家,或孟易有或本,皆未可知也。□,古文吝從彣。□、□,亦古文吝。
62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26
各ɡè
627
注解:異□也。□者意內而言外。異為意,各為言也。從口又。陟侈切。⼢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意。又部曰:從後至也,象人□脛後有致之者。致之止之,義相反而相成也。古洛切。五部。古洛切
62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29
否fǒu
630
注解:不也。從口不。按否字見不部,此誤增也。
63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32
唁yàn
633
注解:弔生也。庸風:歸唁衛矦。春秋:齊矦唁公于野井。穀梁傳、毛傳皆云:弔失國曰唁。此言弔生者,以弔生為唁,別於弔死為吊也。何注公羊云:弔亡國曰唁,弔死曰弔。與此相發明。今本公羊注弔死國曰弔,衍國字。從口言聲。魚變切。十四部。《詩》曰:「歸唁衛侯。」魚變切。十四部。
63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35
哀āi
636
注解:閔也。閔,弔者在門也。引伸之凡哀皆曰閔。從口衣聲。烏開切。古音在十五部。
63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38
嗁tí
639
注解:號也。號各本作號,今正。號下曰:痛聲也。此可證嗁號與嘑號不同字也。號,痛聲。哭,哀聲。痛在內,哀形於外,此嗁與哭之別也。喪大記: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婦人哭踊。注:悲哀有□淺也,若嬰兒中路失母,能勿啼乎。按鄭用雜記語也。嗁俗作啼。士喪禮作諦。古多假諦為嗁。從口虒聲。杜兮切。十六部。
64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41
嗀hù
642
注解:歐皃。今俗語如此。從口□聲。許角切。三部。《春秋傳》曰:「君將嗀之。」左哀卄五年文。之,玉篇作焉。
64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44
咼kuā
645
注解:口戾不正也。通俗文:斜戾曰咼。從口冎聲。苦媧切。古音十七部。
64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47
□jì
648
注解:□嗼也。三字一句。俗本□□字,非也。宀部曰:寂,無人聲也。從口叔聲。前歷切。古音在三部。
649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50
嗼mò
651
注解:□嗼也。按歲部云寂□,義略同。爾雅釋詁曰:嗼,定也。呂覽首時篇嗼然,高注:嗼然,無聲也。今毛詩:求民之莫。毛曰:莫,定也。又貉其德音。左傳、韓詩貉皆作莫。韓云:莫,定也。從口莫聲。莫各切。五部。玉篇亾格切。
652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53
□ɡuā
654
注解:塞口也。廣雅釋詁曰:□,塞也。易巛六二:□囊無咎。□卽□字也。從口,氒*省聲。氒*卽氏部氒字,□變或作氒,或作□。凡□聲字□變皆為舌,如括刮之類。古活切。十五部。□,古文從甘。戴先生曰:古文氒*不省,誤為從甘。按汗□、古文四聲韻云:□、〈氐下口〉皆同厥。出古尚書。〈氐下口〉卽□字不省者也。@@氒*字從氏從⼃作。
655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56
嗾sǒup61下
657
注解:使犬聲。見左傳宣二年。使犬者,作之噬也。方言曰:秦晉之西鄙自冀隴而西使犬曰哨。郭晉騒。哨與嗾一聲之轉。公羊疏云:今呼犬謂之屬。從口族聲。穌奏切。三部。釋文素口反。《春秋傳》曰:「公嗾夫獒。」按嗾服本作取,云取嗾也。嗾夫獒,使之噬盾也。今本釋文、正義皆訛亂,取誤為□。
658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59
吠fèi
660
注解:犬鳴。從口犬。口犬者,動口之犬也。字林作□,則為形聲字。太□曰:鴟鳩在林,□彼眾經。文選注引戰國策作□,亦是形聲字。符廢切。十五部。
661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62
咆páo
663
注解:嗥也。廣韻曰:咆虓,熊虎聲。從口包聲。薄交切。二部。
664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65
嗥háo
666
注解:咆也。廣韻:噑,熊虎聲。左傳曰:狐狸所居,豺狼所噑。從口皋聲。乎刀切。古音在三部。獔,譚長說嗥從犬。公羊春秋經:趙盾試其君夷獔。
667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68
喈jiē
669
注解:鳥鳴聲也。從口皆聲。古諧切。十五部。一曰鳳皇鳴聲喈喈。按此八字葢後人所增,鳳皇亦鳥耳。詩風雨曰:雞鳴喈喈。卷阿曰:邕邕喈喈。
670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71
哮xiāo
672
注解:豕驚聲也。按哮亦作豞。許角切。吳都吳賦曰:封豨□。李云:□,豨聲。呼學切。亦卽哮字,但字形有訛耳。從口孝聲。許交切,亦許角切。古音在三部。□字原作艸下狵。
673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674
喔wō
675
注解:雞聲也。從口屋聲。於角切,三部。
676
路徑:段注說文□第二卷□口部
URN: ctp:ws20015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