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萇楚齋續筆卷五 |
2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3 | 魏晉受禪諸語 |
4 | 晉受魏禪,史策所云優崇之禮,一切視黃初故事。宋受晉禪,齊受宋禪亦然,此乃史家毒筆,即孟子出爾反爾之意,諺語現世現報之說。不特宋得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失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為元伯顏所大聲疾呼,告於□□□□□□也。尤可異者,李煜、孟昶,雖亡國之君,而文采震於當時,傳於後世。北宋之徽宗,南宋之幼主,亦復如是。汪元量南歸,宋幼主及宮人餞之,賦詩為別。元量編為《宋舊宮人集》一卷,刊入《知不足齋叢書》中。其詞華,亦江南周后、蜀花蕊夫人之亞。天道好還,無往不復,豈獨佛家有因果之說哉! |
5 | 南宋王之道率鄉人守土 |
6 | 粵捻匪擾亂時,吾郡鄉人,當日率眾自保。壘土城,高厚皆丈許,圩外復有濠溝,勢如城河,亦丈許,謂之守圩子。不意南宋時已有之,可見吾郡之輕文重武,自古已然。南宋之初,金兵南犯,廬州盜起。郡人王之道率鄉人,據險共保,城賴以全。之道字彥猷,自號相山居士。宣和六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後官至湖南轉運判官。撰《相山集》,久佚,武英殿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編為三十卷。以上見《四庫提要》。 |
7 | 朱彞尊語 |
8 | 譚左羽授徒於某氏,主人有聲樂之好,歌板師食單豐於書塾,譚不平。朱竹垞太史彞尊寓書曰,「君子以類族辨物,物各有族,在人類而辨之,君子自審其分處焉。娶妻納采,儷皮純帛可也,至買妾則百金,落營妓籍則千金,流愈下,直益高。食單之豐,譬以魚飼貓,肉喂犬,於兄何損。」云云。右見《茶餘客話》。予謂太史此書,真通儒之見,達人之論也。天下之邪正、是非、輕重,倒置者多矣。若一一以權量衡之,欲其不失銖黍,難矣。但能不失其在我,一切悠悠毀譽,種種禍福,只好聽天由命,非人力之所能為也。 |
9 | 三易集 |
10 | 唐時升字叔達,嘉定人。師事歸熙甫太僕有光,得古文正傳,詩才頗雅健,文則含咀經史。盱衡時局,不為疏闊無當之言,應俗文恥為諛詞,每不當人意,深得立言之旨。撰有《三易集》二十卷,刊入《嘉定四先生集》中。三易者,取梁沈約語,謂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三者。雖唐宋八家宗旨,亦以文從字順為主,無以艱深文淺陋者。唐氏取「三易」以名集,誠能示天下以古文準則也。 |
11 | 武生能詩 |
12 | 盧廷簡字子閑,江都人,順治乙未武會元。江都王□□茂才豫錄其詩二首,入《江蘇詩征》卷二十。於震字亦川,丹陽人,武生,撰有《亦川詩鈔》□卷。《江蘇詩征》錄其詩七首,入卷十九。聲木謹案:二人皆以武生工詩,真我朝文德覃敷,無人不受熏陶之效,曹景宗不能專美於前矣。 |
13 | 國朝閨秀詩柳絮集 |
14 | 宜黃黃秩模正伯編輯國朝閨秀詩《柳絮集》五十卷、《補遺》一卷、《續編》一卷、《又續編》一卷,咸豐三年八月初四日自刊本。所錄名氏,壹千玖百參拾捌人,《補遺》錄伍人,《續編》錄伍人,《又續編》錄參人。所錄名氏前後,皆依韻編次,以便翻閱。所選篇章,雖未必盡當,統計所錄,已壹千玖百伍拾壹人,搜羅亦云繁富,在閨秀總集中,可稱完備。惟其中錄及青樓中人,實為全書之玷。按之「閨秀」二字,亦殊為未合,不得以《全唐詩》為例。想系平日中袁簡齋明府言論之毒,故爾淆亂黑白,不能顧名思義若此。 |
15 | 王庚語 |
16 | 甲子十二月廿四日,第一百十一號《東南晚報》內,載王揖唐□□庚致王鐵珊訊,中有云:「近頃士風不靖,名家子弟易入歧途。有嚴師保以教督之,先入為主,慎植初基,涉世以後,或不為邪說詖行所轉移。社會中多一規矩人,國家即收一分寧謐之效。其機至捷,其用至廣,而要皆自閭右塾序中來也。」云云。聲木謹案:不意當此時勢,猶有知教子從嚴,慎植初基之理,真眾鳥啁啁,難得一鳳之鳴矣。 |
17 | 師友詩傳錄 |
18 | 《師友詩傳錄》一卷,國朝郎庭槐編,《續錄》一卷,國朝劉大勤編。二人皆學詩於新城王士禎,各述其師說,以成其書。郎錄中,士禎之語,或鈔出別行,名《漁洋定論》。劉錄亦有本別行,名《古夫于亭詩問》。實皆一書,今附存其名,不別著錄,云云。語見《四庫提要》中。聲木謹案:東吳惠定宇徵君棟,箋註《漁洋山人精華錄》,卷首採用王文簡公書目,《詩問》與《師友》並列。以未見《師友錄》與《詩問》之故,不知《詩問》即《續錄》,故妄列為二書也。 |
19 | 芻言報語 |
20 | 乾隆間,《四庫書》共寫六分,惟留京之一分校對詳細,無大漏落。至分駐各處之五分,則以寫官厭倦,復無人督率,致多刪減。官事草率,大率如此云云。語見《芻言報》廿一號。聲木謹宋:《四庫全書》藏於大內文淵閣者,皆係各省採進及各家私藏之本,其餘六閣之書,皆依此本繕寫。穰卿主政康年所言留京之一分,校對詳細,無大漏落,或指藏於圓明園內文源閣者而言,然早已毀於英人。其餘文津、文匯、文宗、文瀾四閣藏書,確有此病。甚至有全部每頁只鈔外面數行字,以便翻閱之用者,新建夏劍丞直刺敬觀曾親見之。藏於盛京之文溯閣者較為整齊,現擬印行此本。當時鈔錄《四庫》藏書全分,需費紙墨工資共參萬金,見於□□□□□□□亦久忘其名矣。 |
21 | 樊南甲乙集 |
22 | 唐李商隱自編《樊南甲乙集》,流傳之本甚罕,而《四庫提要》中,稱其久佚矣。聲木謹案:湘潭葉煥彬吏部德輝《觀古堂匯刻書目》中,有《絳雲樓書目補遺》一卷,中有李義山商隱《樊南甲乙稿》二十卷,是國初時,仍有流傳之本。惜乎絳雲一炬,都成灰燼。流傳之本愈罕,人益難見,遂誤以為久佚矣。 |
23 | 撰述體例所始 |
24 | 選本古文首錄經書,實自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選錄《左傳》《國語》始。選本詩之有評語,實自唐殷璠編《河岳英靈集》始。點定他人之詩,實自唐元結編《篋中集》始。校刊詩社之詩,實自唐芮挺章編《國秀集》始。選詩兼載諸人小傳,實自唐姚合編《極元集》始。均見於《四庫提要》中,予匯記之於此。 |
25 | 王士禎手鏡 |
26 | 《廣西存書總目》中,有國朝王士禎《手鏡》一卷,言湖北書局刊本。聲木謹案:王文簡公士禎全集中確有其名,蓋摘錄居官條規,書與其子□□者。書久不傳,未知刊行與否。湖北《崇文書局書目》中,亦久無此書。不知何以見於《廣西存書總目》中,又言有湖北書局刊本也。 |
27 | 崔龜圖注北戶錄 |
28 | 唐段公路撰《北戶錄》三卷,其註題「登仕郎、前參軍龜圖撰」,收入《四庫》者,不知何以無註家之姓,《提要》遂疑其公路之族。聲木謹案:仁和朱修伯侍郎學勤《結一廬書目》卷二,於《北戶錄》下,註明「崔龜圖註」云云,乃影寫宋刊本,舊刊本之可貴如此。 |
29 | 泰西翻譯書目 |
30 | 自明以來,與西人易市,西士遂來我國翻譯書籍,刊布坊間。近人王韜所撰之《泰西著述考》一卷,梁啟超所撰之《西學書目表》三卷、《附》一卷,徐維則、顧燮光合撰之《東西學書錄》□卷、《附》□卷,搜羅頗備,而各書中,從未言及明人已有此種撰述。聲木謹案:仁和趙魏《竹崦葊書目》中,載有韓霖撰《西士書目》二卷,是當時確有是書,後世確有傳鈔之本。以王韜之自負淹雅,乃竟疏陋若此,甚矣博洽之難也。 |
31 | 王士禎遺佚書目 |
32 | 吳縣惠定宇徵君棟,撰《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二十卷,卷首所刊王文簡公士禎零種撰述,及新城王氏家集書目,臚列頗詳,以聲木考証,猶有未盡者。姑就刊本而論,則有西樵考功之《炊間卮語》二卷,皆詞集,刊入《司勛五種》集中,《讀史蒙拾》一卷。二書皆收入《四庫》,此王氏家集中所當補者。王文簡公所口授,新城何世璂所述之《然燈紀聞》一卷,王文簡公所自定之《律詩定體》一卷、《七古平仄論》一卷,皆有刊本。此王文簡公撰述中所當增者。即徵君所列,王文簡公撰述及王氏家集,分已見、未見二類,實則所云已見者,亦未必能見,特英雄欺人之語。譬如西樵考功之《然脂集》,據其弟王文簡公士禎跋西樵年譜後云:「先生著書,惟《然脂集》二百三十餘卷條目初就。」云云。明言其書未成。後來池北書庫書雖散出,考功原稿亦不知流落何所,未見於他家著錄,徵君何由得見是書二百三十餘卷之原稿?坊間所刊行者,僅《然脂集例》一卷,為例僅十條。歙縣張來山□□潮刊入《昭代叢書》中,徵君因得見此例,遂含混列入。理應著明,曰《然脂集例》已見,不應云全書也。 |
33 | 穠芳亭石刻 |
34 | 山東巨野縣某地有「穠芳亭」三字石刻,據《寰宇訪碑錄》卷十言,此乃正書,無年月。縣志載「穠芳」二字,妓女謝天香所書。王維翰續書「亭」字,如出一手,王謝遂為夫婦云云。又言維翰舉金大定間進士,故列大定之前云云。聲木謹案:此真金石中一段風流佳話,絕無而僅有者也。 |
35 | 今世流傳俗語,大都皆有所本。錢氏大昕撰《恆言錄》六卷,翟氏灝撰《通俗編》三十八卷,林氏伯侗撰《古諺箋》十卷,實只四十餘頁,趙氏翼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梁氏同書撰《直語補證》一卷,皆引据經史百家,考證詳矣。然予謂俗語所本,未必在於經史百家,庸俗書中,最易流播。鄙夫俗子,目所能閱,口所能言,耳所能聞,卽可互相傳播。予觀近人所傳俗語,大抵在於《牙牌靈數》中。此書雖不知始於何時,而吾國本神道設教,因此書字句稍覺雅馴,且淸淺易明,是以幾於家有其書。初不過以為問卜之用,久之其書中淸淺之語,遂流為俗語矣。予偶加瀏覽,卽以吾鄉所傳俗語,記其原文於下:十六言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十四言如「平陽有路無人問,直到山窮水盡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囘頭已百年身」,「庸醫殺人其奈何,一誤再誤胡為乎」,「積勞始信閒為福,多病方知健是仙」,「漏屋更遭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自古癡人有癡福,羨他終始得安康」,「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十二言如「求人不如求己,他鄉何似故鄉」。十言如「局中一着錯,輸卻滿盤棋」,「閒時不經營,佛腳抱何益」,「喫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百藝儒為首,儒為席上珍」,「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異姓雖相愛,何如手足親」。八言如「稱心如意,無往不利」,「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生男勿喜,生女勿悲」,「東西南北,無往不利」,「苦盡甘來,漸入佳境」,「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語無謂,面目可憎」,「有始無終,不能成事」,「是是非非,切不可管」,「弄巧成拙,得不償失」,「先否後泰,由難而易」,「有伸有屈,能發能收」,「將上不足,比下有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七言如「功名富貴不由人」,「一路榮華到白頭」,「時來風送滕王閣」,「蠹魚三食神仙字」,「東西南北皆如意」,「近山望見遠山高」,「千里姻緣牽一線」,「人心不足蛇吞象」,「不如意事數偏多」,「太公八十遇文王」。六言如「滿招損,謙受益」,「上山易,下山難」,「天下事尚可圖」。五言如「有志事竟成」,「一步高一步」。四言如「尾大不掉」,「否極泰來」,「逍遙自在」,「吉人天相」,「破鏡重圓」,「朝秦暮楚」,「積玉堆金」,「聽其自然」,「安分守己」,「事情無定」,「存心忠厚」,「喜氣重重」,「一箭雙雕」,「凡事謹慎」,「不如守舊」,「欲上不上」,「樹大則陰」,「一事無成」,「五鬼鬧判」,「望梅止渴」,「淘沙得金」,云云。凡此諸端,皆俗語所本,此予之私意如此。 |
36 | 世俗年老續娶,女家慮有他虞,多與冰人約定,於某處一見婿面,始能釋然疑解,暢然意滿。續娶之人,又慮事或無成,多費周折,每陰約年少修整者,冒名往見,女家往往受其愚。終至親戚因此不歡,夫妻因此失和,比比皆然,殊為人心風俗之害。而不知此等陋俗,自北宋已然。□□□□□言祖無擇晚娶徐氏,徐氏必欲相其人。無擇貌寢,恐不得當。同舍馮京,豐姿美秀。乃諭媒妁,俟馮出門,經過徐居,曰此祖學士也。徐窺,竊喜甚。成婚,始悟其非,竟以反目離婚,云云。據此,則此風由來以古矣。 |
37 | 世俗流傳詩人名氏 |
38 | 世俗有流傳之詩,膾炙人口,誤以他人名之者。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年身早死,一生真偽有誰知。」此白香山詩也,流俗誤以為蘇文忠公。又如:「人皆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此蘇文忠公詩也,流俗誤以為袁簡齋明府。斷句如:「欲起溫公問書法,武侯入寇寇誰家。」此元人楊奐詩也,流俗誤以為王鳳洲。又如:「萬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幾見月當頭。」此明人朱存理詩也,見《野航詩稿》中,流俗誤以李太白。皆模糊影響之詞也。 |
39 | 皇清經解原名經郛 |
40 | 儀徵阮文達公元開府兩廣,搜輯國朝漢學專家解經之書,編輯《皇清經解》一千四百卷,刊於學海堂。甄錄精審,網羅繁富,允為大觀。聲木謹案:是書謀始於道光元年,阮文達公初欲以屬江都江鄭堂才茂藩,厥後總司編輯者,實嚴君厚民。王韜遂謂若是書果成於江君之手,其條分件繫,去取判別,體例當較之現行之書為善,云云。殊不知是書經始當時,已定名為《經郛》,阮文達公本欲以閩縣陳恭甫太史壽祺任之。江之與嚴,是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未能盡洽人意,職是之故。太史所撰《左海文集》中,有《上儀徵阮夫子請定經郛義例書》,中略謂公將於九經傳註之外,裒集古說,令壽祺與高材生共纂成之。謹依擬條例,撰略呈覽。搜輯《經郛》條例,其大端有十。一曰探原本。以經解經,厥義最古。如《三傳》、《禮記》所引《易》、《書》、《詩》,《爾雅》所釋詁言訓是也。二曰鉤微言。奧訓眇辭,注家闕略。如《說文》所解,《廣雅》所釋是也。三曰宗大義。發明指歸,會通典禮。如荀子之論禮樂,董子之論《春秋》,史志、《通典》之歷議、禮議、服議是也。四曰存古禮。三代遺制,周人能言。如《左氏傳》之稱「禮經」,《小戴記》之載「雜說」是也。五曰存漢學。兩京家法,殊塗同歸,載籍既湮,舊聞僅見。如《史記》載《尚書》多古文說,《白虎通》引經多今文說,《漢書·五行志》多《三傳》先師之說,《五經異義》多石渠議奏之說是也。六曰證傳註。古人解經,必無虛造,間出異同,皆有依據。如《毛傳》之合於雅詁,《鄭箋》之涉於《魯》《韓》是也。七曰通互詮。一家之說,或前後參錯而互相發明。如《鄭志》之通諸註差互,《箴膏肓》、《發墨守》、《起廢疾》之別《三傳》短長是也。八曰辨剿說。晉代註家,每摭拾前人而不言所自。如偽孔《尚書傳》之本於王肅,杜預《左傳註》之本於服虔,郭璞《爾雅註》之本於樊孫是也。九曰正謬解。大道多歧,習非勝是,實事求是,擇焉必精。如《易》之象數明,則輔嗣之玄宗可退,《書》之訓詁核,則仲真之偽傳可排是也。十曰廣異文。古籀篆隸,易時遞變,眾家授受,傳本不同。如《說文》之古文、《玉篇》之異字、漢碑之異體、《經典釋文》之異本是也。統諸十端,囊括古今,誠《六藝》之潭奧,眾論之苑囿,云云。後仍有條例廿五條,已見《左海文集》,詞繁不載。據此,則《皇清經解》為後來所定名稱,世人罕有知此故事者,故錄其大端如此。 |
41 | 國朝百歲人名氏 |
42 | 光緒年間,華人聞西人謂世人講衛生之術,壽可至百餘歲,頗多信之素食者。聲木謹案:即以我朝而論,近世之人,已有年過百歲,見於著錄,彰彰可考,聊舉其記憶者十人錄之。乾隆年間,衡陽民湯雲山壽至一百四十三歲,後越廿餘年始死,是一百六十餘歲。嘉慶時,宜山民藍祥年一百四十二歲。均見《養吉齋叢錄》中。道光時,廣東陸雲從年一百三歲,應會試,恩賜國子監司業銜,語見《養吉齋叢錄》及吳仰賢《小匏庵詩話》。道士邢中山年百歲,見周亮工《書影》。張世恩年百歲,見《郎潛紀聞三筆》。粵東劉作庵壽至百齡,見莊培因《虛一堂集》。有一老人,年一百六十三歲,子百三十歲,孫九十七歲,船幟書「天下第一老人」,見盱眙王蔭槐《蠙廬詩鈔》中。有老詩人涇陽李半仙,本大興人,雲游海嶽,得養生術,年可一百四五十許,見王昶《蒲褐山房詩話》。吳江沈明經壽康年至百歲,見《春在堂詩集》。甘肅固原州屬西鄉回民李生潮,年一百十六歲,陝甘總督升允為之奏聞,奉旨特准旌表,見宣統元年二月《政治官報》。 |
43 | 阮元三家詩補遺 |
44 | 儀徵阮文達公經術淵深,撰述宏富,當時負海內重望,為昭代名臣。平生撰述,皆已刊行於世。獨晚年約在六十歲後,又撰有《三家詩補遺》三卷,以補深寧王氏所未備,阮文達公在時未及刊行,故世間罕有知之者。卒後手稿散出,流落於北京琉璃廠書肆中,為湘潭葉煥彬吏部德輝所得。同邑李洛才□□智儔刊入《崇惠堂叢書》中,吏部復為刊入《觀古堂匯刊書》中,此書乃得大顯於世。言三家詩,得此一大家,固非後來撰述所可掩也。 |
45 | 小姑山摩崖詩 |
46 | 衡陽彭剛直公玉麟《小姑山摩崖》詩,有「十萬雄師齊奏凱,彭郎奪得小姑回」之句,久已膾炙人口。今人筆記,多詆其虛冒他人之戰功,以湊成一己之詩料。即非彭剛直公,然終不能指出為何人之功,亦一憾事。聲木謹案:義寧陳伯嚴吏部三立,為陳佑民中丞寶箴之子,家世舊聞,且隨侍其父官湖南巡撫,聞見自確然可信。所撰《散原精舍詩集》,中有《江上小姑山雜詩》,自註云:「昔年攻復九江諸郡縣,楊公岳斌功最多。自彭公玉麟有『彭郎奪得小姑回』之句,世遂專以推彭。而楊公亦嘗笑語人曰:『雪琴解賦詩,因得獨專其名。』」云云。觀楊□□公岳斌憤慨不平之言,讀之亦可知其大凡矣。 |
47 | 紀事本末 |
48 | 記事本末體例創自宋袁樞,踵其後者遞相祖述,良由端委明晰,便於觀覽。予獨怪撰《左氏傳》紀事本末者,前後共有四家之多:宋章沖撰有《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明傅遜撰有《左傳屬事》廿卷,國朝高士奇撰有《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熊為霖撰有《左傳紀事本末》十四卷,皆有刊本行世,殊不可解。中惟高書流行最廣,餘皆不及。陳道亦撰有《左傳紀事本末》□□卷,未刊,語見《凝齋先生遺集》中。《四庫提要》言:「唐劉知幾作《史通》,敘述史例,首列六家,總歸二體,自漢以來,不過紀傳編年二法,乘除互用。然紀傳之法,或一事而複見數篇,賓主莫辨。編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樞乃自出新意,因司馬光《資治通鑒》,區別門目,以類排纂。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始於三家之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晰,節目詳具,前後始末,一覽了然。遂使紀傳紀年,貫通為一,實前古之所未見。」云云。《簡明目錄》又言:「溯其根柢,實則《尚書》每事為篇,先有此例。」云云。然則樞之此體,雖創實因矣。 |
49 | 古今人贈遺物品 |
50 | 今人贈遺物件,莫不曰土產,蓋各以本地土產,為贈送之品。聲木謹案:此乃大背於古人贈送之禮。《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紵衣焉。」杜註:「大帶也。吳地貴縞,鄭地貴紵,故各獻己所貴,示損己而不為彼貨利。」云云。近人各以土產為贈,是欲無損於己,而彼得為貨利。習俗相沿,牢不可破。即此一端,可見古今人用心之厚薄,有不可以道里計者矣。 |
51 | 閻若璩撰述 |
52 | 山陽閻百詩太史若璩博綜問學,為國朝漢學專家。其所撰述,久已刊行,昭昭在人耳目者,則有《尚書古文疏證》八卷、《毛朱詩說》□卷、《四書釋地》一卷、《續》一卷、《又續》二卷、《三續》二卷、《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校正困學紀聞》廿卷、《潛邱札記》六卷、《眷西堂文集》□卷、《詩集》□卷。而《日知錄補正》□卷、《閻氏碎金》□卷二書,雖當時確已刊行,傳本未見。聲木謹案:山陽縣《藝文(門)[志]》內著錄太史撰述,尚有《續朱子古文疑》□卷、《喪服翼註》□卷、《孔廟從祀末議》□卷、《宋劉攽李燾馬端臨王應麟四家遺事》□卷、《博湖掌故》□卷,皆從未見他家著錄者,故錄之於此。 |
53 | 盤亭小錄 |
54 | 《盤亭小錄》書目,予於合肥劉壯肅銘公傳行狀中見之,未列卷數。初意疑為劉壯肅公久於兵事,必多言咸同間剿平粵捻各事,足供考證。訪求未獲,後無意中遇之。寥寥僅十四頁,同治癸酉春季,邗江舟次刊本。內容為翻刻歸安吳平齋觀察雲所撰《虢季子盤銘考》,六頁,增入英翰序,徐子苓、薛時雨二記及自跋,各二頁。武人附庸風雅,大率如此。聲木謹案:此盤出於道光年間,常州徐燮鈞宰郿縣時,得之於陝西鳳翔府寶雞縣虢川司地,載歸其家,遂為常州著名彞器。文字古雅,確為西周時物,歷見諸家著錄,無疑其贗者。一時好古之士,如陳壽卿介祺、呂堯仙佺孫、張石洲穆、翁叔均大年、瞿珍之樹寶,皆有考證。吳平齋觀察合諸家考証而折衷之,撰釋文一篇,刊為專書。粵匪之亂,陷於賊中。同治甲子四月,克復常州,劉壯肅公得之於偽護王府中,已淪為飲馬之器,此盤遂復顯於世。光緒末年,金石字畫盛行於時,彞器為尤甚,專以此為夤緣差缺之用。易其名曰貢獻,南北洋已為淵藪,此盤亦幾於為人所利用。後以宣統辛亥之亂,得以保存。聞今已藏於劉氏宗祠中,明示鄉人,作為廬州公物,此後或可保守矣。 |
55 | 指鹿為馬 |
56 | 史言秦趙高指鹿為馬,以欺二世,二世曰:「丞相誤矣,此鹿也,非馬也。」云云。聲木謹案:新城王文簡公士禎《居易錄》云:「明德藩端王於白雲湖得一馬,鹿形,每宴則列於筵前,負八寶盤。」云云。慈溪葉守之□□愚《耳學錄》云:「韓非子云:馬之佳者似鹿,天下有百金之馬,而無百金之鹿,則馬固有似鹿者。趙高此舉,亦非盡出鑿空也。」云云。據此,則本有馬似鹿者。趙高指以示二世,正以見其譸張為幻,確為小人。 |
57 | 四喜四憂 |
58 | 南宋洪文敏公邁《容齋四筆》中有云:「舊傳有詩四句,誦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挂名時。』好事者續以失意四句曰:『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此二詩,可喜可悲之狀極矣。」云云。聲木謹案:失意詩現已失傳,得意詩今人無不知之者,流傳之久,逾七八百年,亦可怪矣。今人於得意詩四句下,每句各加二字,即雨雹,索債,石女,藍榜八字,本得意,改為失意詩,似更耐人思索也。 |
59 | 言語感人之深 |
60 | 《左傳》言晏子論陳氏得民之由,曰:「其或燠煦之,則愛之如父母,歸之如流水。」云云。聲木謹案:左氏此語,大可玩味。民當困苦之際,不需給一粥一飯,半絲半縷,而僅燠煦之,亦不過如慰勞而已,而民即愛如父母,歸如流水。又《左傳》言楚莊王伐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附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夾衣廣。言語之感人如此。曹操殺楊修之後見彪,問曰:「何為瘦之甚?」彪曰:「愧無日磾知人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雖以操之奸雄,不能不為之改容,則言語之感人深矣。 |
61 | 唐玄宗梅妃 |
62 | 江都蔣叔起方伯超伯所撰《南漘楛語》中,有云:「坊刻叢書,有曹鄴《梅妃傳》,事迹不見於史,殆杜撰耳。或云《妝樓記》有之,然《妝樓記》亦無稽小說,非張泌筆也。」聲木謹案:《欽定全唐詩》中有云:梅妃即江妃,唐玄宗因其好梅,戲名為梅妃。詩中有梅妃《謝[賜]珍珠》詩,玄宗亦有《題梅妃畫真》詩,班班可考,不得以不見於史為疑。 |
63 | 蟬蛻花等物 |
64 | 四川出一種蟬蛻花,生於馬邊、雷波蠻人所居山中,與內地蟬蛻大異。蟬之頭頂上,間有一二絲,絲上如樹葉數瓣,或如絨球式,皆極小。蟬蛻之腹中,不如內地之空明可鑒。相傳蟬至秋間,不能蛻衣,自急則生花於首。雖名曰花,實無花形。治目中有瘴翳甚善,可煎湯服之。《廿四史通俗衍義》云:「能治小兒瘈瘲,又已瘧。」皆不知驗否。蠻地中又生冬蟲夏草一物,相傳夏則為草,冬則其根變為蟲,居土中,有掘出以為藥餌者。聞其性甚烈,屬於純陽,只可為藥中助火之用,用之者亦甚少。卒以路遠,亦頗罕見。 |
65 | 枸元茶 |
66 | 光緒末年,上海報章登有告白,言有新發明茶葉,枸杞根所作,名為杞元茶,而不知此製由來已久。枸杞根與芋本可製茶。聲木謹案:明陳繼儒《茶董補》云:「茶之別者,有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風疾。又有皂莢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輸宮茶,往往雜以眾葉。惟茅蘆竹箬之類不可入,自餘山中草木芽葉,皆可和合,椿柿尤奇。」云云。據此,則能為茶飲者多矣,今皆不傳。惟柳葉茶,外間相傳,飲之可治不服水土之症。吾鄉農民,大半採山箔虐葉為茶,飲之亦無他異,此古今異宜也。 |
67 | 袁樹悼亡詩句 |
68 | 錢塘袁薌亭太守樹《紅豆村人詩稿》中,有《悼韓姬》詩,內有句云:「半世春風無限恨,十年明月幾回圓。」並自註云:「姬年十七來歸,二十八而卒。」云云。予最喜誦之。以其僅得十四字,中具無限淒涼感慨,傷心人不能卒讀也。 |
69 | 常勝軍所本 |
70 | 同治年間,合肥李文忠公鴻章招集洋將戈登等,別立一軍,名曰常勝軍。後以之攻擊粵匪,屢著戰功。初以為當時立名之意,但取「常勝」二字為吉語,未必師法古人也。聲木謹案:南宋岳珂《桯史》中有云:「宋有遼之降將郭藥師,統其卒曰常勝軍,怙寵負眾,漸桀驁不可馴。」云云。是「常勝」二字,用之於客將為宜。當時命名,與北宋時竟暗合,道妙。 |
71 | 明王洙宋史質 |
72 | 自光緒末造,種族革命之說興,一人倡之,千百人和之,遂至釀成宣統辛亥之變,而清社易屋。論者遂謂種族之見創自泰西,流被東瀛,四十年內,其說盛行於時。不知此種心理,其淵源早發見於三四百年以前,是當時之人,早已有此心理。其與近世相應者,蓋亦有故。我朝入關之後,禁忌各書,檢查毀滅尤甚嚴,難保無流入東瀛者。東瀛得以因之鼓蕩中國人心,助成其事。明王洙所撰《宋史質》一百卷,約在正德之時。而《四庫提要》言是編因《宋史》而重修之,大旨以明繼宋,非惟遼金兩朝皆列於外國,即元一代年號亦盡削之。而於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統,大德三年,以太祖之曾祖追稱懿祖恆皇帝者繼之,延祐四年,以太祖之祖追稱熙祖裕皇帝者繼之,後至元五年,以太祖之父追稱仁祖淳皇帝者繼之,至正十一年,即以為明之元年。且於瀛國公降元以後,歲歲書帝在某地,云仿《春秋》書「公在乾侯」,《綱目》書「帝在房州」之例,云云。此等議論識見,實千古所罕見罕聞,不謂王洙竟公然以之改削史書,刊行於世。王洙一人之私見,決不敢如此。想當時輿論已有此說,王洙更推波助瀾,著書立說,以申明之,亦可異矣。 |
73 | 王士禎清談錄 |
74 | 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清談錄》云:「明無錫黃公祿善方脈而能詩,嘗詠雪球雲:『六花平地卷成球,不待雲斤月斧修。萬古太陰深合處,一團元氣未開頭。金盆忽送來瑤島,銀索難將掛彩樓。只恐明朝易銷歇,長江滾滾逐東流。』人稱為黃雪球。」云云。語見《無錫金匱縣志》卷四十。邑人秦澹如觀察等所修,光緒辛巳刊本。聲木謹案:王文簡公撰述,見於惠氏註本,臚列頗詳,並無此書。秦氏修志,亦必有所本,並非鑿空。故錄之於此,不特補惠氏所不及,亦輯詩話者所宜增入也。 |
75 | 天一閣命名之意 |
76 | 範欽字堯卿,號東明,鄞縣人。明嘉靖□□進士,官兵部右侍郎。喜購舊本書籍,建天一閣以藏之,以此遂名聞於天下。後世自明季迄國朝,歷年三百,書籍遭粵匪之亂,雖十亡四五,其閣終存。宣統辛亥以後,復又散出多種,閣中仍餘書不少。古云士食舊德,農服先疇,若范氏之天一閣,足以當之而無愧。其天一閣命名之義,大眾以為取「天一生水」之義,或取《莊子》「寥天一」之義,而不知皆非也。聲木謹案:《天一閣碑目記》中有云:「閣之初建也,鑿一池於其下,環植竹木,然尚未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書,而其記於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云云。是其命名之義,專取一石刻而名之也。 |
77 | 續筆卷六 |
78 | 殷龜甲文字 |
79 | 二林居命名之意 |
80 | 寧化縣土室 |
81 | 徐柱臣言行 |
82 | 五代同堂 |
83 | 論曾國藩文 |
84 | 駁王士禎論詩語 |
85 | 順天府志體例 |
86 | 家鄉舊風俗 |
87 | 公私學校總目 |
88 | 吳彭年詩句 |
89 | 吳熙載論陶詩 |
90 | 廣西桐城文學家名氏 |
91 | 衍義書目 |
92 | 花王閣剩稿 |
93 | 元遺山詩集注 |
94 | 來□□等異秉 |
95 | 北南宋揣摩科舉書 |
96 | 壽文壽詩 |
97 | 齊魯古印攈 |
98 | 明程大約墨苑 |
99 | 飛白錄 |
100 | 唐雲麾將軍石刻有八 |
101 | 北宋蘇軾等教人讀書法 |
102 | 南宋謝枋得卜卦硯 |
103 | 海棠有香 |
104 | 讓己之撰述成他人名 |
105 | 安吳四種 |
106 | 易經通注 |
107 | 昆山三徐官職撰述 |
108 | 南宋姜夔小紅 |
109 | 馮浩父子三人撰述 |
110 | 西嶽華山碑 |
111 | 古銅鏡選述 |
112 | 朱子新出土石刻 |
113 | 南宋岳飛祠銅爵 |
114 | 蜀漢關忠義公飲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