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二 讀書雜志八》 |
1 | 高𨞄王念孫 |
《非相》 |
《非相·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
1 | 元刻相下無人字念孫案:無人字者是此謂古無相術非謂古無相人也謂學者不道相術非謂不道相人也下文云:長短小大善惡形相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是其證宋本作相人者涉下相人之形狀而誤。 |
《非相·焉廣三寸》 |
1 | 面長三尺焉廣三寸盧云:案焉字古多以為發聲如淮南子天子焉始乘舟是也。荀書或用「焉」、或用「案」、或用「安」,字異語同,皆以為發聲。 |
《非相·善於後世》 |
1 | 仁義功名善於後世引之曰:善字文義不明疑著字之調隸書著字或作著形與善相似 |
2 | |
《非相·越勁》 |
1 | 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楊《注》曰:越,過人也。念孫案:如楊說,則「越勁」二字義不相屬。今案:越者,輕也;言筋力輕勁也。《說文》云:赳輕勁有材力,是也。「越」字本作「𡛟」,《說文》曰:𡛟輕也《玉篇》音于厥切。「𡛟」與「越」字字通。《呂氏春秋·本味篇·注》曰:「越越,輕易之貌。」〈緇衣〉引〈大甲〉曰:「毌越厥命、以自覆」言毌輕發厥令以自傾覆也。《說文》:「䟠,輕足也。」義亦與「越」同。 |
《非相·知士不能明》 |
1 | 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楊《注》曰:曲直、猶能否也。言智慮婆行至淺薄,其能否與人又相縣遠而不能推讓明白之言不知己之不及也。念孫案:楊以「明」為「明白」,非也。明者,尊也;言不能尊智士也。仁人不能推智士不能明。「明」與「推」皆尊崇之謂也。古者多謂尊為明,〈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大傳》「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鄭《注》竝曰:「明猶尊也。」〈祭義〉「明命鬼神」,鄭《注》曰:「明命猶尊名也。」〈晉語〉曰:「晉公子可謂賢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賢也。」《管子·牧民篇》曰:「明鬼神祇山川」,《墨子·明鬼篇》曰:「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皆其證矣。 |
《非相·三數行》 |
1 | |
2 | 人有此三數行者。引之曰:三數行,文不成義,當作「有此數行」,「數行」謂之文之「三不祥」與「三必窮」也。其「三」字卽涉上文而衍。 |
《非相·故曰 息》 |
1 | 故曰:文久而息節族久而絕。念孫案:故衍字也自曰文久而息以下皆與上文聖王有百吾孰法焉二句自相問荅則曰上不當有故字明矣葢涉下文三故曰:而衍下文曰:是以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滅與絕為韻則此亦當然今本滅作息則失其韻矣息字葢涉注文滅息而誤。 |
《非相·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 |
1 | 楊《注》曰褫解也有司世世相承守禮之法數至於極久亦下脫也𭄘云:極疲極也。念孫案:褫之言弛也言疲於禮而廢弛也。 |
《非相·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 |
1 | 楊《注》曰後王近時之王也夫禮法所興以救當世之急故隨時設敎不必拘於舊聞而時人以為君必用堯舜之道臣必行禹稷之術然後可斯惑也故荀卿淡陳以後王為法,而審其所貴君子焉。司馬遷曰:法後王者,以其近己而俗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
2 | 𭄘云:案:後王謂文武也。楊《注》非。汪云:《史記》引『法後王』,葢如賦詩之斷章耳。此《注》承其誤,名為解《荀子》而實汩之。 |
3 | 念孫案:後王二字本篇一見〈不苟篇〉一見〈儒效篇〉二見〈王制篇〉一見〈正名篇〉三見〈成相篇〉一見皆指文武而言楊《注》皆誤。 |
《非相·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 |
1 | 𭄘云:案其人荀卿自謂也所貴君子其人之所宗仰若仲尼子弓也。 |
《非相·以其治亂者異道》 |
1 | 夫𡚶人曰古今異情以其治亂者異道宋錢本以其作其以。念孫案:此文本作其所以治亂者異道謂古今之所以治亂者其道不同也錢本其以之閒脫所字呂本其以又誤作以其則義不可通《韓詩外傳》正作其所以治亂異道。 |
《非相·不欺》 |
1 | 聖人何以不欺。念孫案:不欺當作不可欺聖人不可欺正對上文衆人可欺而言下文鄉乎邪曲而不迷云云正所謂聖人不可欺也今本脫可字則失其義矣楊《注》云人不能欺亦不欺人則所見本已脫可字故曲為之說而不知與上下文不合也外傳正作不可欺。 |
《非相·古今一度也》 |
1 | 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度也。念孫案:古今一度也當作古今一也言自以人度人以下皆無古今之異故曰:古今一也彊國篇治必由之古今一也〈正論篇〉有擅國無擅天下古今一也君子篇故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文義竝與此同則一下不當更有度字葢涉上數度字而衍楊《注》云古今不殊盡可以此度彼則所見本已有度字外傳無。 |
《非相·聞其詳》 |
1 | 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念孫案:聞其詳本作聞其小略與詳對小與大對據楊《注》云惟聖賢乃能以略知詳以小知大則本作聞其小而不知其大明矣今本小作詳涉上句詳字而誤外傳作聞其細不知其大細亦小也。 |
《非相·觀人以言 聽人以言》 |
1 | 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念孫案:觀本作勸勸人以言謂以善言勸人也故曰:美於黼黻文章若觀人以言則何美之有楊《注》云謂使人觀其言則所見本已譌作觀《太平御覽·人事部》三十一所引亦然《藝文類聚·人部十》五正引作勸人以言。 |
2 | 聽人以言元刻以作之而盧本從之案此與上二句文同一例聽人以言者我言之而人聽之也我言而人聽則是我之以善及人也故曰:樂於鍾鼓琴瑟若聽人之言則何樂之有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攺之耳據楊《注》云使人聽其言則本作聽人以言明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竝引作聽人以言。 |
《非相·渠匽》 |
1 | 府然若渠隱隱栝之於已也楊《注》曰渠隱所以制水隱栝所以制木引之曰:正文注文渠字疑皆梁字之誤《爾雅》隄謂之梁鄭仲師注《周官》獻人云梁水偃也偃與匽通,卽堰字也。梁與匽同義,故以梁匽連文。梁、渠形相似遂誤為渠耳 |
《非相·故君子之度已則以繩接人則用抴》 |
1 | 楊《注》曰抴牽引也度已猶正已也君子正己則以繩墨接人則牽引而致之言急正己而馴致人也或曰:抴當為抴抴楫也言如以楫櫂進舟船也韓侍郎云抴者槃抴也正弓弩之器也𭄘云:韓說是也淮南說山訓曰敬不正而可以正弓此卽用抴之義念孫案:〈攷工記〉弓人怛角而達醫如終紲鄭《注》曰紲弓乾也秦風小戎篇竹閉緄縢《毛傳》曰閉紲也〈小雅〉角弓《傳》曰:不善継榮巧用則翩然而反士喪《禮記》弓有祕《注》曰:祕弓檠弛則縛之於弓裏備損傷也以竹為之紲與枻同閉與祕歎同卽淮南所謂可以正弓者也枻與繩對文若訓為牽引則與繩不對若訓為楫則於義愈遠矣。 |
《非相·因求》 |
1 | 故能寬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念孫案:因求二字義不可通求當為衆字之誤也唯寬容故能因衆以成事上文與時遷徙與世偃仰正所謂因衆也楊《注》云成事在衆言眾而不言求則求為衆之誤甚明。 |
《非相·分別 譬稱》 |
1 | 分別以驗之譬稱以明之。念孫案:分別當在下句譬稱當𡉈上句譬稱所以曉人故曰:譬稱以險之分別所以明理故曰:分別以明之今本譬稱與分別互易《韓詩外傳》及《說苑·善說篇》引此竝作譬稱以險之分別以明之。 |
《非相·芬薌》 |
1 | 欣驩芬藏以送之楊《注》曰芬薌言至芳潔也薌與香同。念孫案:芬薌和也《方言》芬和也郭璞曰:芬香和調欣驩芬藏皆謂和氣以將之也〈議兵篇〉曰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義與此同。 |
《非相·謂為》 |
1 | 夫是之謂為能貴其所貫《傳》曰:唯君子為能貴其所貫引之曰:上為字涉下為字而衍《韓詩外傳》《說苑》皆作夫是之謂能貴其所貫無為字。 |
《非相·謀救》 |
1 | 起於下所以忠於上謀救是也。念孫案:謀救二字於義無取楊《注》以為嘉謀匡救於謀上加嘉字以曲通其義其失也迂矣余謂謀救當為諫救字之誤也《周官》有司諫司救《說文》救止也《論語·八佾篇》女弗能救與馬注與《說文》同然則諫止其君之過謂之諫救故曰:起於下所以忠於上諫救是也。 |
《非相·故言君子必辯》 |
1 | 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言君子必辯楊讀故言為一句而釋之曰所以好言說以此三者也。念孫案:楊說非也故君子必辯為一句故下本無言字此言君子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是以必辯也上文云:故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是其證今本作故言君子必辯言字乃涉上文而衍楊斷故言為一句以結上文則君子必辯四宇竟成贅語矣。 |
《非相·見本分》 |
1 | 小辯不如見端見端不如見本分引之曰:本分上本無見字此涉上兩見端而衍本分者本其一定之分也楊《注》云見端首不如見本分則所見本已衍見字下文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皆承此文言之而本分上無見字故知見為衍文。 |
《非相·居䥘》 |
1 | 居䥘遷徙應變不窮楊《注》曰䥘置也居䥘安居也。念孫案:居讀為舉言或舉或䥘或遷徙皆隨變應之而不窮也〈王制篇〉曰舉𢵄應變而不窮〈君道篇〉曰與之舉䥘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禮論篇曰將舉䥘之遷徙之皆其證矣舉與居古字通《史記·越世家》曰陶朱公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業〈仲尼弟子傳〉曰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廢舉卽廢居〈司馬相如傳〉族舉遞奏《漢書》舉作居《書大傳》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舉事力者《韓詩外傳》舉作居。 |
《非相·致實》 |
1 | 文而致實博而黨正。念孫案:致讀為質質信也謂信實也致實與黨正對文楊《注》致至也失之*非十二子 |
《非相·假今之世》 |
1 | 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姦言以濞亂天下云云楊《注》曰假如今之世也或曰:假借也今之世謂戰國昬亂之世言十二子借亂世以惑眾也。念孫案:〈彊國篇〉云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務也則前說為是。 |
《非相·欺惑愚眾矞宇嵬瑣》 |
1 | 元刻無欺惑愚眾四字,念孫案:元刻是也宋本有此四字者依《韓詩外傳》加之也楊《注》但釋矞宇嵬瑣而不釋欺惑愚眾至下文足以欺惑愚眾始釋之云:足以欺惑愚人覆人則此處本無欺惑愚衆四字明矣外傳有此四字者欺惑愚衆下文凡五見而外傳皆無之故得移置於此處若據外傳增入則旣與下文重複又與楊《注》不合矣。 |
《非相·大儉約 僈差等》 |
1 | 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念孫案:大亦尚也謂尊尚儉約也表記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亦以大與尚竝言之〈性惡篇〉大齊信而輕貨財隱三年《公羊傳》故君子大居正竝與此大字同義楊讀大為太而以為過儉約失之。 |
2 | 僈讀為曼《廣雅》曰:曼無也《法言》寡見篇曼是為也五百篇行有之也病曼之也皆謂無為愚文選四子講德論空柯無刃公輸不能以斲但懸曼贈蒲苴不能以射曼亦無也曼差等卽無差等作僈者僧字耳富國篇曰《墨子》將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正所謂無差等也故下文云:曾不足以容辯異縣君臣楊以僈為輕慢亦失之。 |
《非相·下脩》 |
1 | 尚法而無法下脩而好作。念孫案:下脩而好作義不可通下脩當為不循謂不循舊法也《墨子·非儒篇》道儒者之言曰君子循而不作此則反乎君子之所為故曰:不循而好作也不與下循與脩字相似而誤楊《注》云以脩立為下而好作為失之。 |
《非相·取聽 取從》 |
1 | 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念孫案:取聽取從言能使上下皆聽從之耳楊云言苟順上下意失之。 |
《非相·及紃察之》 |
1 | 終曰言成文典及剛察之則側然無所歸宿元刻及作反引之曰:元刻是也反復也謂復創察之也楊《注》云雖言成文典若反復創察則疏遼無所歸則及為反之誤明矣〈榮辱篇〉反鉛察之其字正作反紃鉛古聲相近故字亦相通禮論篇則必反鉛三年問鉛作巡祭義終始相巡注巡讀如沿漢之沿皆其例矣。 |
《非相·甚察而不恵辯而無用》 |
1 | 念孫案:惠當為急字之誤也甚察而不急謂其言雖甚察而不急於用故下句云:辯而無用也下文無用而辯不急而察急字亦誤作惠〈天論篇〉云: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性惡篇〉云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皆其明證也楊訓惠為順失之。 |
《非相·類》 |
1 | 甚僻違而無類楊《注》曰謂乖僻違戾而不知善類也。念孫案:楊說非也僻違皆邪也類者法也言邪僻而無法也《方言》類法也齊曰類《楚辭·九章》吾將以為類兮王《注》與《方言》同大元毅次七觥羊之毅鳴不類測曰觥羊之毅言不法也是古謂法為類〈儒效篇〉其言有類其行有禮謂言有法也〈王制篇〉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謂聽斷以法也〈富國篇〉誅賞而不類謂誅賞不法也類之言律也律亦法也故〈樂記〉律小大之稱《史記·樂書》律作類〈王制篇〉曰其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葢法與類𡭊文則異散文則通矣。 |
《非相·斂然》 |
1 | 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引之曰:古無以斂然二字連文者歛當為歙字之誤也歙然者聚集之貎言聖王之文章歙然皆聚於此也《漢書》〈韓延壽傳〉曰郡中歙然莫不傳相敕鴈匡衡《傳》曰:學士歙然歸仁字亦作翕《史記》自序曰天下翕然大安殷富義竝同也楊《注》亦當作歙然聚集之貎今隨正文而誤。 |
《非相·則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 |
1 | 元刻無則字念孫案:無則字者是也上文若夫二字總領下文十九句而結之曰是聖人之不𢔶埶者也此二十句皆一氣貫注若第十一句上加一則字則隔𣃔上下語脈矣《韓詩外傳》無則字 |
《非相·願以為臣》 |
1 | 成名況乎諸矦莫不願以為臣引之曰:〈儒效篇〉願下有𢔶字彼文因此而衍則此文當有𢔶字也〈非相篇〉婦人莫不願𢔶以為夫處女莫不願𢔶以為士文義正與此同據楊《注》亦當有𢔶字。 |
《非相·財萬物》 |
1 | 一天下,財萬物,養長生民,兼利天下。念孫案:財,如〈泰·象傳〉「財成天地之道」之「財」,「財」亦「成」也。財萬物、與養長生民、兼利天下連文,是「財萬物」卽「成萬物」。〈繫辭傳〉曰:「曲成萬物而不遺」,是也。〈儒效篇〉曰:「通乎財萬物、養百姓之經紀」,〈王制篇〉曰:「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又曰:「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富國篇〉曰:「財萬物,養萬民」,義竝與此同。 |
《非相·多少》 |
1 | 故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盧云:此數語又見〈大略篇〉彼作多言無法此少字似訛。 |
《非相·知而險賊而神》 |
1 | 楊《注》曰用智於險又賊害不測如神也郝云按小人雖有才智而其心險如山川賊害於物而其機變若鬼神楊《注》未了了。念孫案:知而險與賊而神對文則知非美稱知者巧也故下句卽云為詐而巧言旣智巧而又險巘也。 |
《非相·言無用而辯辯不惠而察》 |
1 | 念孫案:此本作無用而辯不急而察辯者智也慧也非辯論之辯下文言辯而逆乃及言論耳無用而辯卽辯而無用非謂言無用而辯也不急而察卽察而不急非謂辯不惠而察也上文云:甚察而不急辯而無用是其明證矣楊說皆失之。 |
《非相·好》 |
1 | 飾非而好楊《注》曰好飾非也。念孫案:飾非而好言其飾之工也好字當讀上聲不當讀去聲楊說非。 |
《非相·察辯》 |
1 | 察辯而操僻淫楊《注》曰為察察之辯而操持僻淫之事。念孫案:察辯二字平列言能察能辯而所操皆僻淫之術也勸學篇曰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不苟篇〉曰君子辯而不爭察而不激《荀子》書皆以察辯𡭊文不可枚舉。 |
《非相·利足而迷負石而墜》 |
1 | 楊《注》曰謂申徒狄負石投河言好名以至此也亦利足而迷之類郝云按利足而迷所謂捷徑以竊步也負石而墜所謂力少而任重高位實疾顚也二句皆譬況之詞。 |
《非相·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
1 | 念孫案:不爭先人當依上下文作不以先人今本以作爭涉下文與人爭而誤也《韓詩外傳》作不以欺誣人《說苑·敬愼篇》作無以先人文雖不同而以字則同。 |
《非相·士仕》 |
1 | 古之所謂士仕者。念孫案:士仕當為仕士與下處士對文今本仕士二字倒轉楊曲為之說非。 |
《非相·觸抵》 |
1 | 觸抵者也。念孫案:觸抵謂觸罪過也此對上文遠罪過而言楊云恃權執而忤人失之。 |
《非相·離縱而跂訾》 |
1 | 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者也。念孫案:楊有前後二說前說讀訾為恣以離縱為離於俗而放縱跂訾為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皆非也後說謂縱為縱之誤是也《莊子·𡉈宥篇》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閒離跂疊韻字《荀子》云離縱而跂此離縱跂訾亦疊韻字大抵皆自異於衆之意也楊訓袱為步而以離縱為離於俗而步夫政訾為跂足自高而訾毀於人亦非凡㬪韻之字其意卽存乎聲求諸其聲則得求諸其文則惑矣。 |
《非相·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 |
1 | |
2 | 盧刪上能字云宋本之所下衍一能字今從元刻刪又云:或疑此句因下文首句而衍。念孫案:此文本作士君子之所能為不能為乃總冒下文之詞下文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已六句皆承此文而言宋本脫上為字元刻又脫上能字盧旣依元刻刪能字又不知此句為目下之詞而以為承上之詞遂劃出此句為上段之末句誤矣又疑此句因下文而衍則誤之又誤也。 |
《仲尼》 |
《仲尼·門人》 |
1 | 仲尼之門人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念孫案:仲尼之門人人字後人所加也下文兩言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皆與此門字相應則無人字明矣《春秋繁露》對膠西王篇仲尼之門五尺之童子言羞稱五伯為其詐以成功苟為而已也故不足稱於大君子之門《風俗通義》窮通篇孫卿小五伯以為仲尼之門羞稱其功語皆本於《荀子》而亦無人字文選陳情事表注解嘲注兩引《荀子》皆無人字。 |
《仲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 |
1 | 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汝也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宋錢本險污淫汝也下有如彼二字元刻無如字以彼字属下讀。念孫案:元刻是也下文云: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正與此句相應則彼字屬下讀明矣錢本彼上衍如字則以如彼與若是對文與楊《注》不合矣 |
《仲尼·安 出》 |
1 | 安㤀其怒出㤀其讎遂立以為仲父。念孫案:安語詞㤀其怒㤀其讎,遂立以為仲父三句文義甚明則忘其讎上不當有出字葢衍文也楊《注》云:安猶內也出猶外也此不𢔶其解而為之詞。 |
《仲尼·本政敎》 |
1 | 彼非本政敎也非致隆高也非棊文理也引之曰:五伯亦有政敎不𢔶言五伯非本政敎本當為平字之誤也〈致士篇〉曰𠛬政平而百姓歸之《孟子·離婁篇》曰君子平其政昭二十年《左傳》曰:是以政平而不于周南芣侶序《箋》曰:天下和政敎平五伯猶未能平其政敎故曰:非平政敎也平政教三字本篇一見〈王制篇〉兩見〈王霸篇〉兩見其誤為本政敎者四唯〈王制篇〉之一未誤今據以訂正。 |
《仲尼·畜積脩鬬》 |
1 | 鄉方略審勞佚畜積脩鬬引之曰:脩鬬二字殊為不詞楊《注》曰脩戰闕之術加數字以解之其失也迂矣〈王霸篇〉作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疑此亦本作謹畜積脩鬬備而傳寫有脫文也此篇及〈王霸篇〉自鄉方略以下皆以三字為句以是明之。 |
《仲尼·委然》 |
1 | 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楊《注》曰委然俯就之貌言俯就人使成文理以示天下引之曰:楊說迂回而不可通竊謂委然文貌也委讀如冠矮之矮〈儒效篇〉綏綏告其有文章也楊彼《注》云:綏或為葳蕤之蕤蕤與矮同意此云委然成文卽所謂綏綏有文章也《禮記》多以綏為綏而《說文》飢餒字經典多作餒是從委從妥之字古多相通。 |
《仲尼·安以無誅》 |
1 | 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於成王則安以無誅矣。念孫案:安下本無以字此後人不知安為語詞而誤以為安定之安故𡚶加以字耳〈大略篇〉至成康則案無誅已案下無以字是其明證。 |
《仲尼·嗛》 |
1 | 主信愛之,則謹愼而嗛。楊《注》曰:『嗛』與『歉』同。引之曰:「嗛」與「謙」同。《周易釋文》曰:「謙,《子夏》作『嗛』」,故與「謹愼」連文。 |
《仲尼·愼比》 |
1 | 主安近之則愼比而不邪引之曰:愼比卽順比言雖順比於君而不諂諛也楊分愼比為二義失之 |
《仲尼·信而不㤀處謙》 |
1 | 盧補校云:注讀謙為嫌云不處嫌疑閒則㤀字衍。 |
《仲尼·財利至則言善而不及也必將盡辭讓之義然**後受》 |
1 | 元刻無言字。念孫案:無言字者是也據楊《注》云善而不及而如也則善上無言字明矣注又云:言巳之善寡如不合當此財利也此言字乃申明正文之詞非正文所有也宋本有言字卽涉注文而衍。 |
《仲尼·能耐任之 能而不耐任》 |
1 | 求善處大重理任大事擅寵於萬乘之國必無後患之術莫若好同之援賢博施除怨而無妨害人能耐任之則愼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寵則莫若早同之推賢讓能而安隨其後楊解能耐任之云:耐忍也言人有賢能者雖不欲用必忍而用之又解能而不耐任云有能者不忍急用之。念孫案:能耐任之能而不耐任兩能字皆衍文耐卽能字也耐任之則愼行此道者言能任國家之大事則愼行此道也今作能耐任之者後人記能字於耐字之旁而傳寫者因誤合之也而不耐任云云者而讀為如言如不能任其事則莫若推賢讓能也今作能而不耐任者傳寫者旣能耐竝錄而能字又誤𡉈而不二字之上也楊氏不得其解故曲為之詞。 |
《仲尼·輕舊怨》 |
1 | 志驕盈而輕舊怨。念孫案:輕謂輕忽也以其處重擅權見上故志驕盈而輕忽舊怨以為莫如子何也楊云輕報舊怨於輕下加報字失之。 |
《儒效》 |
《儒效·屬》 |
1 | 周公屛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念孫案:屬繫也天子者天下之所繫言周公屛成王而及武王以繫屬天下故下句云:惡天下之倍周也楊訓屬為續續天下之語不詞。 |
《儒效·天下之𥷸》 |
1 | 履天下之𥷸聽天下之𣃔。念孫案:上天下當為天子此涉下句而誤也下文履天下之𥷸宋本作天子是也《文選·江淹·雜體詩·注》引此正作履天子之𥷸《淮南·氾論篇》周公履天子之𥷸聽天下之政語卽本於《荀子》𥷸者位也謂履天子之位也下文言周公反𥷸於成王是𥷸與位同義〈彊國篇〉曰:夫桀紂執𥷸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執𥷸卽執位故《韓詩外傳》作履天子之位聽天下之政楊以𥷸為天下之圖𥷸非也圖𥷸不可以言履 |
《儒效·變埶次序節然也》 |
1 | 周公鄕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也成王鄕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執次序節然也引之曰:節上有之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此言周公鄕有天下而今無成王鄕無天下而今有皆變執次序之節如此也據楊《注》云節期也權變次序之期如此則正文原有之字明矣〈榮辱篇〉曰是非知能村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文義與此相似。 |
《儒效·抑亦變化矣》 |
1 | |
2 |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枝主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念孫案:抑亦變化矣承上文而言言周公以枝代主君臣易位然後反籍於成王以明枝主之義其事抑亦變化矣然而天下晏然如一也抑亦變化矣五字不須注釋故楊氏無注元刻抑亦變化矣作仰易變化而𡚶為之《注》曰:仰易反易也案諸書無謂反易為仰易者盧從元刻作仰易變化増入注文皆非。 |
《儒效·厭然猶一 猒猒兮其能長久 厭焉有千歲之固 厭然與鄕無以異》 |
1 | 天下厭然猶一也。念孫案:厭然安貌字本作懕或作猒又作愔《方言》曰:猒安也《說文》曰:厯安也《玉篇》音於廉切《爾雅》曰:厯厯安也秦風〈小戎篇〉厭厭良人《毛傳》曰厭厭安靜也〈小雅〉湛露篇厭厭夜飲《韓詩》作愔愔昭十二𭘾《左傳》祈招之愔愔杜《注》曰:愔愔安和貌皆其證也下文曰猒猒兮其能長久也〈王霸篇〉曰厭焉有千歲之固正論篇曰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義竝與此同乃楊《注》於天下厭然猶一則云厭然順從之貌一涉反於猒猒兮其能長久則云猒足也於厭焉有千歲之固則云厭讀為歷歷然深藏千歲不變改皆由不知厭之訓為安故望文生義而卒無一當矣。 |
《儒效·埶在本朝》 |
1 | 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慇。念孫案:埶者位也言位在本朝也〈禮運〉在熱者去鄭《注》曰埶埶位也下文曰:埶在人上〈仲尼篇〉曰埶不在人上而羞為人下〈正論篇〉曰埶位至尊是埶與位同義楊以埶為權埶失之。 |
《儒效·嗚呼》 |
1 | 嗚呼而莫之能應楊《注》曰嗚呼!!歎辭也。念孫案:隱當為喚字之誤也嘄與叫同,《爾雅》祈叫也《周官》大祝注叫作嘄〈小雅·北山·傳〉曰:叫呼也《周官》銜枚氏曰:禁嚻呼歎嗚於國中者《淮南·原道篇》曰叫呼仿佛《漢書·息夫躬傳》曰狂夫噪謔於東崖竝字異而義同上言噪呼故下言莫之能應若作嗚呼則與下文義不相屬矣《新序·雜事篇》作叫呼而莫之能應是其明證也。 |
《儒效·窮閻漏屋》 |
1 | 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楊《注》曰窮閻窮僻之處閻里門也漏屋獘屋漏雨者也。念孫案:《廣雅》曰:閻謂之衖窮閻卽《論語》所云陋𮎨非謂里門也《新序·雜事篇》作窮閭閭亦𮎨也故祭義弟達乎州𮎨鄭《注》曰𮎨猶閻也漏讀為陋𮎨之陋《說文》曰:𨹟院陜也陋屋與窮閻同意非謂幾屋漏雨也《爾雅》曰:陋隱也〈大雅·抑〉篇尚不愧于屋漏鄭《箋》曰:漏隱也是陋與漏通《羣書治要》引作窮閻陋屋《韓詩外傳》作窮𮎨陋室皆其明證矣。 |
《儒效·豫賈》 |
1 | 仲尼將為司寇魯之鬻牛馬者不豫賈楊《注》曰豫賈定為高價也引之曰:楊說非也豫猶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賈防誑豫是也晏子問篇曰公市不豫宮室不飾《鹽鐵論》力耕篇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僞不豫謂不誑也又禁耕篇曰敎之以禮則工商不相豫謂不相誑也豫猶一聲之轉《方言》曰:猶詐也詐亦誑也惑謂之猶亦謂之豫詐說惑人謂之猶亦謂之豫此轉語之相因者也豫又作儲《家語·相魯篇》孔子為政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賈儲與奢古聲相近《說文》曰:奢張也《爾雅》曰:侜張誑也亦古訓之相因者也然則市不豫賈者市賈皆實不相誑豫也《淮南·覽冥篇》曰黄帝治天下市不豫賈《史記·循吏傳》曰子產為相市不豫賈《說苑·反質篇》曰徒師沼治魏而市無豫賈義竝與此同說者皆讀豫為凡事豫則立之豫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 |
《儒效·必蚤正以待之也》 |
1 | 楊《注》曰言仲尼必先正其身以待物故得從化如此𭄘云案孔子將為司寇而魯之人蚤自脩正以待之所謂不動而變無為而成也。念孫案:楊說是也蚤正以待之與下文孝弟以先之皆指孔子而言若謂魯人蚤自脩正以待則與下文不類矣。 |
《儒效·㒺不分》 |
1 | 闕黨之子弟㒺不分有親者取多楊《注》曰闕黨之子弟㒺不分均有無於分均之中有父母者取多也元刻作㒺不必分盧從元刻𭄘云:案㒺不分當作固罘分。罘兔罟也一曰麋鹿罟也《新序》卷一作畋漁分有親者取多其卷五作㒺罟分有親者取多與此文大同元刻作㒺不必分𡚶増必字不可從。 |
《儒效·官》 |
1 | 禮節脩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念孫案:官與朝對文〈曲禮〉在官言官在朝言朝鄭《注》曰官謂板圖文書之處是也〈富國篇〉亦曰: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楊云官百官失之。 |
《儒效·此君義》 |
1 |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此君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謹楊《注》曰以君義通於四海故應之如讙。念孫案:楊說非也君當為若字之誤也此若義猶云此義若亦此也連言此若者古人自有復語耳此若義三字承上文而言言此義信乎人通乎四海則天下莫不應之也《新序·雜事篇》作若義信乎人矣是其明證也《禮記·曾子問篇》曰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管子·山國軌篇》曰此若言何謂也《墨子·尚賢篇》曰此若言之謂也。《史記·蘇秦傳》曰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皆竝用此若二字。 |
《儒效·比中》 |
1 | 比中而行之。念孫案:比,順也,從也。言從乎中道而行之也。楊以「比」為「比類」,未確。 |
《儒效·有所正矣》 |
1 | 楊《注》曰苟𢔶其正不必徧能或曰:正當為止言止於禮義也。念孫案:後說是也〈解蔽篇〉曰夫學也者固學止之也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曰聖王也是其證《羣書治要》正作有所止矣。 |
《儒效·然不然》 |
1 |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引之曰:然不然本作然不卽然否也〈哀公篇〉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其證取舍與然不對文是非與然不亦對文後人不知不為否之借字故又加然字耳〈性惡篇〉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誤與此同。 |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1 | 楊《注》曰:謪與商同。商度其德而定位次本多作譎譎與決同,謂𣃔決其德,故下亦有譎德而序位之語。念孫案:作譎者是也。作謪者,譎之譌耳。譎、決古字通。謂決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也。下文譎德而序位,是其明證又。〈君道篇〉譎德而定次,今本作「論德」。「論」字乃後人以意攺之。《韓詩外傳》作決德。則《荀子》之本作譎甚明。或據〈君道篇〉改此篇之「譎德」為「論德」,非也。又〈正論篇〉圖德而定次。舊校云:一本作『決德』。亦當以作「決」者為是,作「圖」者,葢亦後人所攺。 |
《儒效·行事》 |
1 | 行事失中謂之姦事宋錢本及各本行事皆作事行盧從呂本。念孫案:上文云:事行無益於理者廢之知說無益於理者舍之此云事行失中謂之姦事知說失中謂之姦道皆承上文而言則作事行者是也〈仲尼篇〉云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狀也〈王制篇〉云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皆其證。 |
《儒效·夫是之謂上愚》 |
1 | 楊《注》曰有偏僻之見非昧然無知然亦不免於愚故曰:上愚𭄘云:上愚猶言極愚楊《注》非。 |
《儒效·敦慕焉》 |
1 | 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楊《注》曰敦厚慕之引之曰:楊說非也敦慕皆勉也《爾雅》曰:敦勉也《大戴記·五帝德篇》曰幼而慧齊長而敦敏〈內則〉曰惇行孝弟是敦為勉也《說文》愼勉也《爾雅》曰:愼愼勉也《釋文》愼音墓亦作慕是慕為勉也此承上文而言言能行之則為士行而加勉則為君子故〈曲禮〉云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非徒厚慕之而巳也。 |
《儒效·效門室之辨》 |
1 | 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楊《注》曰效白也向者明白門室之別異猶不能決言所知淺也引之曰:楊以效為明白旣明白門室之別矣何又不能決乎乃叉云言所知淺也此則曲為之解而終不可通今案效者考也驗也考驗門室之別曾混然不能決言其愚也古謂考為效說見《經義述聞》〈梓材〉及〈曲禮〉。 |
《儒效·胥靡》 |
1 | 鄉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舉在此豈不貧而富矣哉楊《注》曰胥靡𠛬徒人也胥相靡繫也謂鎖相聯相繫引之曰:此胥靡非謂𠛬徒人也胥靡者空無所有之謂故《荀子》以況貧胥之言疏也疏空也靡無也胥靡猶言胥無《春秋》齊有賓胥無葢取此義也《漢書·楊雄傳》客難曰胥靡為宰寂寞為只胥靡與寂寞相對為文是胥靡為空無所有之意 |
《儒效·杅杅》 |
1 | 是杅杅亦富人已楊《注》曰杅标卽于于也自足之貌《莊子》曰聽居居視于于也引之曰:聽居居視于于與富意無涉案《方言》于大也〈文王世子〉于其身以善其君鄭《注》曰于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檀弓〉易則易于則于《正義》亦曰:于謂廣大重言之則曰于于上文曰:治天下之大器在此又曰:大富之器在此是言學之富如財之富也故曰:是杅杅亦富人已。 |
《儒效·遵道》 |
1 | 遵道則積夸誕則虐。念孫案:道當為遁字之誤也遵遁卽逡巡《文𨕖·上林賦·注》引《廣雅》曰:逡巡卻退也《管子·戒篇》作逡遁〈小問篇〉作遵遁晏子問篇作逡遁又作逡循《莊子·至樂篇》作蹲循《漢書》〈平當傳·贊〉作逡遁〈萬章傳〉作逡循《三禮注》作逡遁,竝字異而義同。遵遁與夸誕𡭊文,遵遁則積承上文讓之則至而言夸誕則盧承上文爭之則失而言故下文云:君子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遁言以退讓自處也若作遵道則與夸誕不對且與上文不相應矣楊依遵道為解故失之。 |
《儒效·比周而譽兪少 推類接譽》 |
1 | 比周而譽兪少鄙爭而名兪辱煩勞以求安利其身愈危。念孫案:譽非名譽之譽卽與字也言雖比周以求黨與而黨與愈少也下句鄙爭而名愈辱乃言名譽耳元刻譽作與本字也宋本作譽借字也〈小雅〉角弓傳比周而黨愈少鄙爭而名愈辱求安而身愈危語皆本於《荀子》黨亦與也又〈臣道篇〉惟類接與以待無方無亦讀為與與亦類也〈周語〉少曲與焉韋《注》曰與類也言推類接與以待事之無常者而應之也楊以與為聲譽失之。 |
《儒效·是猶傴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 |
1 | 楊《注》曰傴僂也伸讀為身傴身之人而彊升高則頭頂尤低屈故指而笑之者愈眾𭄘云:伸葢卽僂字之譌。 |
《儒效·交不相亂》 |
1 | 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亂也。念孫案:交如上下交征利之交此承上文而言分不亂於上能不窮於下是上下交不相亂也交不相亂四字連讀〈富國篇〉云: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文義正與此同楊云交謂上下相交接則誤以上下之交連讀矣。 |
《儒效·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生為已至道是民德也》 |
1 | 楊《注》曰養生為巳至道謂莊生之徒民德言不知禮義也。念孫案:民字對下士君子聖人而言𭄘云:案養生猶言治生故曰:民德未及乎莊生之徒。 |
《儒效·行法至堅》 |
1 | 𭄘云:案《韓詩外傳》引此作行法而志堅據楊《注》云行有法度明行法與志堅對舉不當作至。念孫案:法者正也言其行正其志堅故下句云:不以私欲亂所聞也古謂正為法說見《漢書》賈鄒枚路傳。 |
《儒效·博若一人 和傳而一》 |
1 | 億萬之衆而博若一人楊《注》曰雖博雜衆多如理一人之少也〈議兵篇〉和傳而一《注》曰:相傳以和無有二心也或以傳為博博覆也而一如一也言和覆如一也𭄘曰:博若一人博當作傅和傳而一亦當作和傳皆字之誤也而一如一也億萬之罧親附若一人卽所謂和傳如一也。念孫案:博與傳皆搏字之誤也搏卽專一之專億萬之罹而專若一人卽所謂和專如一也《管子·幼官篇》曰摶一純固則獨行而無敵《呂氏春秋·決勝篇》曰:積則勝散矣搏則勝離矣《淮南·兵略篇》曰武王之卒三千人皆專而一古書多以搏為專詳見〈管子〉。 |
《儒效·聖人 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
1 | 如是則可謂聖人矣。念孫案:自脩百王之法以下十句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曰:如是則可謂聖人矣下文如是則可謂聖人矣乃涉此文而衍盧不知下文之衍又以〈哀公篇〉孔子對哀公語有如此則可謂賢人矣一句在君子大聖之閒遂攺此文之聖人為賢人以別於下文之聖人不知本書之例皆以士君子聖人分為三等與孔子𡭊哀公者不同上文云: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脩身篇〉云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解蔽篇〉曰嚮是而務士也類是而幾君子也知之聖人也皆以士君子聖人分為三等與此文同一例不𢔶於君子之上添出賢人名目各本及《韓詩外傳》皆作聖人無作賢人者 |
《儒效·分分兮 分然》 |
1 | 分分兮其有終始也,楊《注》曰事各當其分卽無雜亂故能有終始分扶問反。念孫案:楊說迂曲而不可通。余謂分分當為介介字之誤也〈脩身篇〉善𡉈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楊彼《注》云:介然堅固貌,引〈繫辭傳〉介如石焉。此介介亦堅固貌也。固守不變終始如一,故曰:介介兮其有終始。若作分分,則義不可通。又〈君子篇〉𠛬罰不怒罪爵賞不踰德分然各以其誠通分亦當為介,介然堅固貌言,誠心介然上下相通也。若作分然則義不可通。楊彼《注》云:善惡分然,亦失之。 |
《儒效·脩脩兮 用統類之行》 |
1 | 脩脩兮其用統類之行也。念孫案:脩讀為條《春秋》緊辭如天之為篇曰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是條條為行貌故曰:條條告其統類之行也作脩者依字耳楊以脩脩為整齊貌則與行字義不相屬引之曰:統類上不當有用字葢涉上句而衍。 |
《儒效·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 |
1 | 𭄘云:之下當有道字與上雨之道𡭊文。 |
《儒效·負扆而坐》 |
1 | 盧云:坐當作立又〈正論篇〉居則設張容負依而坐諸矦趨走乎堂下汪亦云:坐當為立古無坐見諸矦之禮鈔者淺陋以意政之。 |
《儒效·汜》 |
1 | 至汜而汎至懷而壞楊《注》曰汜水名音祀汪云:汜當作汜音汎字从己不从巳汜汎懷壞以音成義注非念孫案:汪說是也然《荀子》所謂至氾者究不知為今何縣地盧用汪說而引《左傳》鄙在鄭地氾為證案杜《注》云鄭南氾也在襄城縣南則非周師所至不得引為至氾之證矣。 |
《儒效·至𠔏頭而山隧》 |
1 | 楊《注》曰𠔏河內縣名𠔏頭葢𠔏縣之山名。隧謂山石𡹔摧也。隧讀為墜,盧云:共頭卽共首見《莊子》。念孫案:此八字亦汪校語也共首見〈讓王篇〉共頭又見《呂氏春秋·誠廉篇》。 |
《儒效·跨天下而無蘄》 |
1 | 楊《注》曰蘄求也越天下而無求言自足也𭄘云:案蘄葢與圻同言四海一家無封疆之限也《淮南·俶眞訓》四達無境通於無圻高《注》圻垠字也。 |
《儒效·𡉈一大夫之位以下三十二字》 |
1 | 𡉈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矦莫不願得以為臣盧云:此三十二字當為衍文《韓詩外傳》無必刪此三十二字上下語勢方炤合。念孫案:此三十二字涉〈非十二子篇〉而衍。 |
《儒效·其衣冠行僞巳同於世俗矣》 |
1 | 楊《注》曰行僞謂行僞而堅行下孟反𭄘云:案《荀子》書言僞者義皆作為此行偽《韓詩外傳》作行為。念孫案:行僞二字本篇一見〈非十二子篇〉一見〈正論篇〉一見賦篇一見其見於正論及〈賦篇〉者後人皆巳攺作為唯此篇及〈非十二子篇〉未攺而此篇注遂讀為詐僞之僞矣。 |
《儒效·然而不知惡者》 |
1 | 念孫案:然而不知惡與下然而明不能別對文則惡下不當有者字。 |
《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 |
1 | 念孫案:舉讀為相與之與謂交其上客以求助也楊以舉為襃美於《義疏》矣。 |
《儒效·𠌼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 |
1 | 楊《注》曰𠌼字書無所見。念孫案:𠌼葢𠌼字之誤《說文》𠌼安也從人意聲《左傳》《國語》通作𠌼𠌼行而𠌼廢矣𠌼然安然也言俗儒居人國中苟圖衣食安然若將終身而不敢有他志也。 |
《儒效·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
1 | 。念孫案:〈唐風·羔裘·傳〉曰:自用也言內不用之以誣巳外不用之以欺人也楊釋下句云:不自欺人失之。 |
《儒效·法先王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 |
1 | 楊《注》曰先王當為後王以古持今當為以今持古𭄘云:案後王謂周也以古持今亦謂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揚謂當為以今持古非。 |
《儒效·晻然》 |
1 | 張法而度之則晻然若合符節引之曰:晻然同貌也《韓詩外傳》作奄然《爾雅》弇同也郭引詩奄有龜蒙弇奄晻竝通楊云晻與暗同失之。 |
《儒效·一朝而伯》 |
1 | 故人主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矦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楊《注》云伯讀為霸言一朝而霸也。念孫案:楊讀伯為霸非也信如楊說則是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可以王用萬乘之國而僅止於霸也斯不然矣今案伯讀為白白顯著也言一朝而名顯於天下也〈王霸篇〉曰: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閒也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國濟義一曰而白湯武是也一曰而白猶一朝而白耳《韓詩外傳》曰: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白《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可謂白矣此尤其明證也。 |
《儒效·云能 其云益乎》 |
1 | 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揚《注》曰:云能,自言其能也。盧補校曰:『云能』當如《易·繫辭傳》之『云為』,葢『云』有旋轉運動之義,『云能』二字必當時有此成語,葢卽『營榦』之意。 |
2 | 。念孫案:下文云: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則「云能」非自言其能之謂也。知勇云能,皆出於天生而非出於人為,則「云能」非「營榦」之意也。今案:云者,有也,言無師無法而有能,則必為亂;有師有法而有能,則其成必速也。楊《注》〈非十二子篇〉引《愼子》曰:云能而害無能,則亂也。云能,有能也。〈法行篇〉:曾子曰:《詩》曰: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以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云益,有益也。古者多謂「有」為「云」:〈大雅·桑柔篇〉「民有肅心荓云不逮」,言使有不逮也。「為民不利,如云不克」,言如有不克也。「云」字或作「員」:〈秦誓〉曰:「雖則員然」,言雖則有然也。故《廣雅》曰:「員、云,有也。」《文𨕖·陸機·荅賈長淵詩·注》引應劭《漢書注》曰:「云,有也。」〈晉語〉「其誰云不從」,韋《注》曰:「誰有不從。」 |
《儒效·辯則速論》 |
1 | 念孫案:論,決也,言辯事則速決也。《後漢書》陳寵傳季秋論囚《注》云:論決也楊說論字未了。 |
《儒效·情 不足以獨立而治》 |
1 | 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楊釋所得乎情三句云:或口情當為積所得乎積習非受於天性既非天性則不可獨立而治必在化之也又釋情也者三句云:或曰:情亦當為積積習與天然有殊故曰:非吾所有雖非所有然而可為之也。念孫案:楊所稱或說攺情為積者皆是也下文皆言積不言情是其證前說皆非又案不尼以獨立而治上當更有一性字言性不足以獨立而治必待積習以化之也故下文曰: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 |
《儒效·人論 人臣之論》 |
1 | 念孫案:「人論」二字乃目下之詞。「論」讀為「倫」,倫,類也,等也,謂人之等類,卽下文所謂衆人小儒、大儒也。下文又云:人倫盡矣,〈榮辱篇〉云: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作「論」者,借字耳。楊云:論人之善惡,論,盧困反。失之。又〈臣道篇〉「人臣之論,有態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論」亦讀為「倫」,謂人臣中有此四等也。楊云:「論人臣之善惡」,亦失之。 |
《儒效·汗漫》 |
1 | 行不免於汗漫。念孫案:「漫」亦「汗」也,《方言》:浼,洿也。東齊海岱之閒或曰:浼洿與汙同浼與漫同《呂氏春秋》離俗篇不漫於利高《注》曰:漫汙也楊讀漫為謾欺之謾分汙漫為二義失之凡《荀子》書言汙漫者竝同。 |
《儒效·其愚陋溝瞀而冀人之以巳為知也》 |
1 | 念孫案:其字文義不順當是甚字之誤言甚愚而冀人之以巳為智也。 |
《儒效·檢式》 |
1 | 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羣臣寸尺尋丈檢式也。念孫案:檢式皆法也文選〈演連珠〉注引《蒼頡篇》云檢法度也是檢與式同義言治人以禮如寸尺尋丈之有法度也楊云檢束也式法也度也分檢式為二義失之。 |
《儒效·壇宇》 |
1 | 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楊《注》曰言有壇宇謂有所尊高也。念孫案:壇堂基也宇屋遣也言有壇宇猶曰言有界域卽下文所謂道不過三代法不二後王非有所尊高之謂。 |
2 | 《荀子》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