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文心雕龍集校

《文心雕龍集校》[View] [Edit] [History]

1 楊校是。」作「靡」是,從《校証》改。
2 風末力寡。
3 範注:「『風末』當作『風昧』,即《通變》篇之『風昧』。」《校注》:「《史記韓長孺傳》:『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校証》:「按範說不可從。《史記韓長孺列傳》……,此即彥和所本。」《義証》引斯波六郎云:「案『風末』,『風衰』之意,不應妄改。《通變》篇亦作『風末』者。」《義証》:「按《通變》篇:『風末氣衰也。』」《考異》:「按:範注改『昧』字甚誤。」按作「風末」是。
4 雖文理煩序。
5 「煩」,黃本作「順」,黃校:「元作『煩』,一作『頗』。」《校証》:「『順』原作『煩』,梅據曹改,徐校同。傳校元本、兩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儉本、凌本、梅六次本、鍾本、梁本、日本刊本、張松孫本、崇文本作『頗』。」《補正》:「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畬本、張本、王批本作『煩』,文津本同。確為誤字。萬歷梅本改『順』,蓋據徐校也。謝鈔本、匯編本、鄭藏鈔本、文溯本剜改作『順』。尋繹語意,曹學佺校作『頗』見凌本、天啟梅本、秘書本、張松孫本校語。極是。倫明所校元本正作『頗』。當據改。兩京本、何本、胡本、訓故本、合刻本、梁本、秘書本、別解本、尚古本、岡本、崇文本並作『頗』。」《考異》:「按:今檢梅本曹改,明明為『順』字,黃本據之不誤。夫順者,序當以順為歸,《爾雅釋古》云:『舒、業、順,敘也。』敘通序,宜從順序為是。」按《爾雅釋古》邢疏:「順者,不逆,有敘也。」文理順序,即文理有序也。又按《文選》卷十九宋玉《神女賦》:「順序卑。」李善注:「卑,柔弱也。」《後漢書郎顗傳》:「上書陛下宜審詳明堂布政之務,然後妖異可消,五緯順序矣。」又《爰延傳》:「上封事動靜以禮,則星辰順序;意在邪僻,則晷度錯違。」作「順序」是,從黃本改。
6 構位之始。
7 「構」,黃本作「構」。《校注》:「『構』,元本、兩京本作『構』;《文章辨體匯選》一九八引同。按『構』字是。」《義証》:「『構』,通『構』。」按此二字,元本兼用,黃本亦兼用,兩通,毋需改。
8 而日新其來者。
9 「來」,黃本作「採」,黃校:「元作『來』。」《校証》:「『採』原作『來』,謝、徐校作『採』,梅六次本改。」《校注》:「改『來』為『採』,是也。《雜文》篇有『麟鳳其採』語。」《考異》:「按:作『採』是。」按《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按《辨騷》篇「辭來切今」,《樂府》篇「聲來被辭」,《哀悼》篇「文來引泣」,作「來」義長,日新其來,即日新其辭之來也,與「寫送文勢」之「送」字相對,惟其辭日新,斯必超前轍焉。黃本作「採」,義淺。
10 聲英克彪。
11 《校注》:「按『聲英』二字當乙,始能與上句之『逖聽』相對。《史記司馬相如傳》:『《封禪文》蜚英聲。』索引引胡廣曰:『飛揚英華之聲。』《文選封禪文》李注:『蜚,古飛字也。』」按此條《匯校》改而未校。疑楊說近是。《後漢書朱穆傳》:「《崇厚論》故能振英聲於百世。」《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裴注引楊修《答曹植書》:「流千載之英聲。」《文選》卷十一何晏《景福殿賦》:「後世賴其英聲。」卷十八嵇康《琴賦》:「英聲發越。」《類聚》卷四十引晉傅咸《遂登芒賦》曰:「飛英聲以風馳。」均「英聲」連文,無作「聲英」者,從《匯校》乙。
12 鴻律蟠採。
13 「律」,範校:「黃云:活字本作『岳』。」《校注》:「按傳錄黃顧合校本,顧廣圻於『逖聽高岳』句下方校云:『岳活嶽。』是所校『高岳』之『岳』活字本作『岳』,本書『岳』字活字本皆作『岳』。非謂『鴻律』之『律』活字本作『岳』也。範氏所引有誤。又按『鴻律』於此費解,『律』疑『筆』之誤。《書記》、《鎔裁》、《練字》三篇及本篇上文並有『鴻筆』之文。『鴻筆』謂撰封禪文字之大手筆也。」《義証》:「直解為『格律弘偉,文採優游』。」《匯校》:「作『筆』是。」按「鴻律」確有可疑,律筆形近易訛,楊說近是。《論衡須頌》篇:「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頌紀載,鴻德乃彰,萬世乃聞。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誰也?』『孔子也。』然則孔子鴻筆之人也。『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也。』鴻筆之奮,蓋斯時也。」此「鴻筆」所出。
14 章表第二十二
15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故堯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然則敷奏以言,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又作書以。文翰獻替,事斯見矣。周監二代,文理彌盛,再拜稽首,對揚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16 秦初定制,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詩》云:「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也。《禮》有《表記》,謂德見儀,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按《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在職司也。
17 前漢表謝,遺篇寡存。及後漢察舉,必試章奏。左雄奏議,台閣為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昔晉文受,三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為斷。曹公稱為表不三讓,又勿得浮華。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矣。至於文舉之薦禰衡,氣揚採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表之英也。琳瑀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陳思之表,獨冠群才。觀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巧,隨變生趣,執轡有餘,故能緩急應節
18 逮晉初筆,則張華為。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鷦鷯,莫顧章表。及羊公之《辭開府》,有譽於前談;庾公之《讓中書》,信美於往。序志類,有文雅焉。劉琨《勸進》,張駿《自序》,文致耿介,並陳事之美也。
19 原夫章表為用也,所以對揚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國華。章以造闕,風矩應明;表以致禁,骨採宜耀。循名課實,以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表體多包,情偽屢遷,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然懇者辭為心使,浮侈者情為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吻不滯,則中律矣。子貢云:「心以制之,言以結之。」蓋一辭意也。荀卿以為「觀人美辭,麗黼黻文章」,亦可以喻於斯乎!
20 贊曰:敷奏絳闕,獻替黻扆。言必貞明,義則弘偉。肅恭節文,條理首尾。君子秉文,辭令有斐。
21 集 校
22 天子垂珠以聽。
23 《校証》:「『珠』日本活字本、日本刊本誤作『球』。」按蔡邕《獨斷》:「漢明帝採《尚書皐陶》及《周官》《禮記》以定冕制,皆廣七寸,長尺二寸,系白玉珠於其端,十二旒。」作「珠」是,「球」為「珠」之形誤。
24 並陳辭帝庭。
25 《校証》:「《御覽》五九四『辭』作『詞』。」
26 則章表之義也。
27 「則」,黃校:「一作『即』。」範校:「孫云:《御覽》五九四作『即』。」《校証》:「兩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清謹軒鈔本、日本刊本『則』作『即』。」《校注》:「《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詔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郭注:「作『則』與上文『則』字嫌重複;作『即』與下句語調一致。」按從郭說據《御覽》改。
28 伊尹書誡。
29 範校:「孫云:《御覽》作『戒』。」《考異》:「按:戒誡古通,《易系上》:『小懲而大誡。』」
30 又作書以纘。
31 「纘」,黃本作「贊」,黃校:「元作『纘』。」範校:「孫云:《御覽》作『贊』。」《校注》:「『贊』,黃校云:『元作纘。』梅本校云:『當作贊。』徐校『贊』。按黃氏從梅說改『贊』是。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鮑本《御覽》五九四引,正作『贊』,張本、王批本同。四庫本剜改作『讃』。」《考異》:「按:贊、囋、贊互通,纘,《詩》《書》皆作訓繼,《御覽》非。囋見《荀子》,贊則後起字,王失校。」《義証》:「元刻本、弘治本、馮舒校本,均作『纘』。纘,繼也。作禮贊義或作繼承意,均可通。」按《說文》:「纘,繼也。」段注:「《豳風》:『載纘武功。』傳曰:『纘,繼也。』《中庸》:『武王纘大王、王季之緒。』注曰:『纘,繼也。』或叚纂為之。」又《說文》:「繼,續也。」「續,連也。」「作書以纘」謂伊尹奉嗣王歸於亳後,作書以續成之,亦通;又按範注:「《尚書伊訓》序:『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傳曰:『作訓以教導太甲。』《太甲》序:『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複歸於亳,思庸念常道。伊尹作《太甲》三篇。』《太甲》上中二篇首有『伊尹作書曰』云云。」作「贊」義長,從《御覽》、黃本改。
32 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33 「王」,黃本作「主」。範校:「黃云:馮本作『王』,校云:『王,《御覽》作主。』」範注:「《漢書藝文志《春秋》家有《奏事》二十篇,自注:『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王應麟《考証》曰:『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案王氏說本《文心》此篇。『主』字疑今本誤,當依改作『王』。」《校注》:「按範說是。《玉海》六一引,正作『王』;元本、弘治本、汪本、畬本、張本、兩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訓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書本、謝鈔本、匯編本、尚古本、岡本、四庫本、王本、張松孫本、鄭藏鈔本、崇文本同。《文體明辨》二二引亦作『王』。黃本作『主』,蓋依《御覽》改也。蘇秦上書說秦王及為齊上書說趙王,黃歇上書說秦昭王,趙括母上書趙王,並足為『言事於王,皆稱上書』之証。」《校証》:「『王』黃本作『主』,舊本皆作『王』。……案範說是,舊本正作『王』。」《考異》:「按:據『降及七國』句,則『王』字是。《左傳》昭廿八年:『成鮒對魏紓曰,主之舉也,近文德也矣。』大夫之臣稱其大夫亦可曰主也,主是泛稱,則此作『王』是。」按《顏氏家訓省事》篇:「上書陳事,起自戰國,逮於兩漢,風流彌廣。原其體度,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游說之儔也。」可証作「主」亦通,然不及作「王」義長。
34 漢定禮儀。
35 範校:「孫云:鮑本《御覽》引同,今本、明抄本作『漢初定儀』。」《校証》:「《御覽》作『漢初定制』。」《考異》:「按:『漢初定制』,與上文『秦初定制』句重,則依王校從鈔本《御覽》非。蓋『漢定禮儀』,已見《史記》漢高命張蒼等定禮儀,則有明文也。」按範注:「秦改上書為奏,當亦在始皇二十六年李斯與博士議改命令為制詔時。留存《事始》:『《漢雜事》曰:秦初定制,改書為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作「漢定禮儀」是。
36 四曰議。
37 範校:「孫云:《御覽》議上有『駁』字。」《校注》:「按《漢雜事》,《後漢書胡廣傳》章懷注、《事始》、《御覽》五九四引。又《獨斷》上,並作『四曰駁議』。今本蓋寫者求其與上三句相儷,而刪去『駁』字耳。」《校証》:「《御覽》『議』作『駁議』。蔡邕《獨斷》、《後漢書胡廣傳》注引《漢雜事》,俱作『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此彥和所本。《議對》篇亦作『駁議』。似以作『駁議』為是也。然下文『議以執異』,即承此言,亦止作『議』。蓋此文雖本《獨斷》或《漢雜事》,而彥和自有所筆削,故未可以一概論也。」《考異》:「按:議始見於《易節卦》:『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又《周官》:『議事以制。』駁議指議中之執異者而言,見蔡邕《獨斷》,是駁議屬於議之一體也。」按蔡邕《獨斷》:「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章曰報聞,公卿使謁者將大夫以下,至吏民,尚書左丞奏聞報可,表文報已奏如書。凡章表皆啟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台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意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為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其非駁議,不言議異。其合於上意者,文報曰某甲某官議可。」《御覽》五九四引《漢書雜事》曰:「群臣奏事上書皆為兩通:一詣後,一詣帝。凡群臣之書通於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文選》三十七《表》注:「謝恩曰章。陳事曰表。劾驗政事曰奏。推覆平論,有異事進之曰駁。」下文「議以執異」,因「執異」即駁,故駁字可省。
38 奏以按劾。
39 「按」,範校:「鈴木云:《御覽》作『案』。」《考異》:「按:按案互通;亦通作桉,見正韻。」
40 表以陳請。
41 「請」,範校:「孫云:《御覽》作『情』。」《附校》:「『請』作『請』,不作『情』。」《校証》:「明鈔本《御覽》、銅活字本《御覽》、《廣博物志》二九『請』作『情』。謝鈔本脫『陳』字。」《校釋》:「鮑本《御覽》五九四『陳請』作『陳情』,是。」按《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後漢書竇融傳》:「融不敢重陳請。」《宋書武帝紀》上:「高祖惶懼,詣闕陳請。」《王弘傳》:「平陸令河南成粲與弘書曰:……弘本有退志,挾粲言,由是固自陳請。」例多,不徧舉。作「陳請」是。
42 詩云為章於天。
43 「云」,範校:「孫云:《御覽》作『曰』。」《附校》:「『云』作『云』,『於』作『於』。」
44 其在文物。
45 「其在」,範校:「孫云:《御覽》作『在於』,無『其』字。」《附校》:「『其在』作『其在』,不作『在於』。」
46 赤白曰章。
47 「赤白」,範校:「孫云:《御覽》作『青赤』。」《補正》:「『赤白』,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鮑本《御覽》引作『青赤』。按『赤白曰章』,見《考工記》。作『青赤』非是。倪刻《御覽》、《子苑》三四引作『赤白』,未誤。」《校証》:「案《考工記》:『赤與白謂之章。』此彥和所本,《御覽》誤。」《考異》:「按:赤白曰章,見《考工記》,楊校是。」按《周禮考工記》:「畫繢之事,……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御覽》作「青赤」,非是。
48 表者,摽也。
49 「摽」,黃本作「標」。範校:「孫云:《御覽》作『摽』。」《考異》:「按:摽、拊心貌。《詩邶風》:『寤身有摽。』又《說文》:『擊也。』與標殊旨,於表無涉,《御覽》非。」《匯校》:「按:作『標』是,『木』旁作『手』乃寫之誤。」按標通摽,說見上,元本、黃本均標摽互用,《匯校》謂誤寫,非是。此處作「標」義長。範注:「《說文》:『表,上衣也,從衣從毛,會意。古者衣裘以毛為表。』假借為標。《管子君臣》篇上:『猶揭表而令之止也。』注:『表,謂以木為標,有所告示也。』《荀子儒行》篇:『效有防表。』注:『表,標也。』《史記留侯世家》:『表商容之閭。』《索隱》引崔浩曰:『表者,標榜其門裏。』《釋名釋書契》:『下言於上曰表,思之於內,表施於外也。』」《文選》卷三十七《表》上李善注:「表者,明也,標也。如物之標表,言標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曉主上,得盡其忠,曰表。三王已前,謂之敷奏,故《尚書》云『敷奏以言』是也。至秦並天下,改為表,總有四品:一曰章,謝恩曰章;二曰表,陳事曰表;三曰奏,劾驗政事曰奏;四曰駁,推覆平論,有異事進之曰駁。六國及秦漢,兼謂之上書,行此五事,至漢魏以來,都曰表。進之天子稱表,進諸侯稱上疏,魏已前天子亦得上疏。」又《義証》引《玉海》卷二百三《辭學指南》「表」類:「表,明也,標也,標著事序,使之明白。三王以前,謂之敷奏。秦改為表。漢群臣書四品,三曰表。」從黃本改。
50 謂德見儀。
51 黃本「見」下有「於」字。《校証》:「舊本俱無『於』字。謝、徐、何校補『於』字,黃本補『於』字,案《御覽》正有『於』字;王惟儉本此句作『言德見儀』。」按《禮記表記》孔疏引鄭《目錄》云:「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有「於」字義長。從《御覽》補。
52 章表之目。
53 「章表」,範校:「孫云:《御覽》作『表章』。」
54 經國之樞機。
55 範校:「孫云:《御覽》無『之』字。作『要』。」
56 而在職司也。
57 「而」,範校:「孫云:《御覽》作『布』。」《校証》:「『布』字原脫。《御覽》『而』作『布』,謝、徐校『而』下補『布』字,今據改正。」《校釋》:「《御覽》『而』作『布』是。」《校注》:「按此文之意,蓋謂書奏送尚書者,則藏於尚書;送御史者,則藏於御史;送謁者者,則藏於謁者也。」按作「布」義長。「而」與上文「然闕而不纂者」重,從《御覽》改。
58 左雄奏議。
59 「奏」,範校:「鈴木云:《御覽》作『表』。」《匯校》:「按:作『表』較勝,『表議』與下『章奏』相對成文。」按《後漢書左雄傳》:「自雄掌納言,多所匡肅,每有章表奏議,台閣以為故事。」作「奏議」是,承上「必試章奏」。
60 胡廣章奏。
61 「奏」,黃校:「一作『表』。」範校:「孫云:明抄本《御覽》作『表』。」《附校》:「『奏』作『奏』,不作『表』。」《校証》:「『奏』銅活字本《御覽》作『表』,何校同。」按《後漢書胡廣傳》:「胡廣字伯始,……察孝廉。既至京師,試以章奏,安帝以廣為天下第一。」作「章奏」是,承上「必試章奏」,且與本傳合。
62 昔晉文受冊,三從命。
63 黃本「從」下有「辭」字,黃校:「元脫,朱補。」範校:「孫云:《御覽》『冊』作『策』;有『辭』字。」《校証》:「『辭』字原脫,梅據朱補,徐校同。案王惟儉本、《御覽》正有『辭』字。」《校注》:「按《御覽》、《文通》八引有『辭』字;何本、訓故本、謝鈔本、尚古本、岡本同。朱補是也。王批本『三辭』二字品排刻。」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城濮之役,作王宮於踐土。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有「辭」字是,「冊」應作「策」從《御覽》改、補。
64 曹公稱為表不止三讓。
65 「止」,黃本作「必」。範校:「孫云:明抄本《御覽》作『止』,黃本、活字本、汪本作『止』。」《附校》:「『為』作『表』,『必』作『止』。」《校証》:「馮本、汪本、畬本、梅本、王惟儉本《御覽》『必』作『止』。案作『必』是,張雲璈《選學膠言》十六曰:『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範尚書讓吏部封侯,《選》載其第一表,是晉世以來,仍為三讓也。至魏孝文愛馮延祚,除官日,親為作三讓表,又為作謝表,其作偽彌甚。沿至唐宋,益襲為故事。惟《宋書王華傳》,言華與劉湛不為飾讓,得官即拜,似與明禮為宜。」《校注》:「『必』,《御覽》引作『止』;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畬本、張本、兩京本、王批本、胡本、訓故本、萬歷梅本、謝鈔本、文津本同。何焯改『必』。按『止』字誤。作『必』元本、何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天啟梅本、秘書本等作『必』。亦非。曹《上書讓增封》有『臣雖不敏,猶知讓不過三』《類聚》五十一之語。疑原是『過』字。過,俗簡作『過』,草書誤為『止』耳。」《校釋》:「範文瀾注引操《上書讓增封》曰:『臣雖不敏,猶知讓不過三。』則以『不過』為是,當據改。」《義証》:「按元刻本亦作『止』。」又引《注訂》:「『止』,別本作『必』字,誤。三揖、三讓、三禮,於古為常,『不必』云者,是為不辭。曹操語見《藝文類聚》五十一載操建安元年上書讓增封曰:『臣雖不敏,猶知讓不過三。所以仍布腹心至於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實,下為臣身免於苟取。』所謂『至於四五』,即『不止三讓』,『爵不失實』及『免於苟取』等意也。」《考異》:「按:據曹本傳作『不止』是。」按範注:「《北堂書鈔》『設官』部引應劭《漢官儀》:『凡拜,天子臨軒,六百石以上悉會,直事卿贊,御史授印綬。公三讓然後乃受之。』據此可知讓表亦以三為止。」又《校注》:「應劭《漢官儀》:『和帝丁酉策書曰: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而三讓彌高,海內歸仁,為群賢首。』《書鈔》五二、《初學記》十一、《御覽》二百六引。《蔡中郎集東鼎銘》:『乃詔曰:「其以大鴻臚喬玄為司空。」拜稽首以讓。帝曰:「俞。往!」三讓,然後受命。』又《西鼎銘》:『乃制詔曰:「其以光祿大夫玄為太尉。」公拜稽首曰:「臣聞之,三讓莫克或從,臣不敢闢。」』並『三讓為斷』之証。」「三讓」乃禮之常,曹公雖讓至於四五,於他人則未必如是也。作「不過三讓」,與上下語境合。從楊說改。
66 所以魏初表章。
67 「表章」,範校:「孫云:《御覽》作『章表』。」《匯校》:「按:本篇『章表之義』、『章表之目』、『章表奏議』、『琳瑀章表』、『莫顧章表』、『原夫章表之為用』皆以『章表』連文,此亦當作『章表』。」按「章表之目」《御覽》作「表章之目」,章表、表章同,《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表章制度。」毋需改。
68 則未足美矣。
69 範校:「孫云:明抄本《御覽》無『美』字。」《校注》:「『美』,宋本、鈔本、活字本《御覽》引無。按上句已雲『靡麗』,『美』字似不應有。」《補正》:「按『美』字實不應有,當據刪。」《校証》:「徐校亦刪『美』字。」按從《御覽》刪。
70 至於文舉之薦禰衡。
71 《附校》:「『至於』二字作『如』。」《校証》:「《御覽》『於』作『如』。」
72 志盡文暢。
73 「暢」,範校:「孫云:《御覽》作『壯』。」《校釋》:「《御覽》『文暢』作『文壯』,是。」
74 則其標也。
75 《校証》:「《御覽》『標』作『摽』。」《考異》:「按:左哀十二年:『無不摽也。』又《詩召南》:『摽有梅。』擊落之義,《御覽》非。」按標摽通。
76 應物掣巧。
77 「掣」,黃校:「一作『制』。」範校:「孫云:《御覽》作『制』。」《校証》:「『制』原作『掣』,徐校改。何校作『制』。黃注云:『一作制』。紀云:『制字是。』」《校注》:「按『掣』字誤,作『制』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御覽》引作『制』。作『制』倪本、鮑本《御覽》作『制』。均可。」《校釋》:「作『制』是也。『應物制巧』與下『隨變生趣』句例同。」按《漢書鼌錯傳》:「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作「制巧」是,從《御覽》改。
78 故能緩急應節。
79 黃本句末有「矣」字。《校証》:「馮本、王惟儉本、日本刊本無『矣』字。」《匯校》:「《御覽》『應節』下有『矣』字。按有『矣』字語勝。」按從《御覽》、黃本增。
80 逮晉初筆扎。
81 「扎」,黃本作「札」。範校:「孫云:《御覽》作『迨』。」《校証》:「《御覽》『逮』作『迨』。馮本誤作『遠』,徐校作『逮』。」《匯校》:「按:作『札』是。」按逮通迨,「扎」字誤,從《御覽》、黃本改。
82 則張華為儔。
83 「儔」,黃本作「儁」,黃校:「元作『儔』。」《校証》:「『儁』原作『儔』,梅、徐校改。案《御覽》正作『儁』。曹學佺云:『若承上文,儔字亦通。』」《校注》:「按《御覽》引作『儁』;王批本、何本、梁本、謝鈔本同。《文通》引亦作『儁』。梅改是也。」《補正》:「按《御覽》、《文通》引正作『儁』;何本、梁本、謝鈔本同。《體性》篇:『然才有庸儁』,又『故辭有庸儁』,又『叔夜儁俠』,《指瑕》篇『雖有儁才』,《才略》篇『然子健思捷而才儁』,是本書屢用『儁』字。梅改是也。」按從《御覽》、黃本改。
84 世珍鷦鷯,莫顧章表。
85 範校:「孫云:《御覽》無此二句。」
86 信美於往再。
87 「再」,黃本作「載」,黃校:「一作『冊』。」《校注》:「按《御覽》引作『載』;張本、何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書本、謝鈔本、匯編本、王本、張松孫本、鄭藏鈔本、崇文本同。《文通》引亦作『載』,文溯本剜改作『載』。文津本作『冊』。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畬本、兩京本、胡本作『再』,非『載』之聲誤,即為『冊』之形誤。此當以作『載』為是。《後漢書宦者傳序》:『無謝於往載。』亦以『往載』為言。」《校証》:「案作『載』是。《御覽》五九四引《翰林論》:『裴公之《辭侍中》,羊公之《讓開府》,可謂德音矣。』即彥和所本,『前談』、『往載』,指《翰林論》為言。」《考異》:「按:載,記載也。《書洛誥》:『丕視功載。』注:『視群臣有功者,記載之。』作載是。」按《宋書劉義慶傳》:「故以道邈往載,德高前王。」作「載」是,從《御覽》、黃本改。
88 序志顯類。
89 「顯」,範校:「孫云:《御覽》作『聯』。」《校注》:「『顯』,宋本、鈔本、喜多本、鮑本《御覽》引作『聯』。按『聯』字較勝,叔子、元規上表可按也。」《補正》:「按『聯』字是。叔子、元規所上表可按也。《物色》篇:『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正以『聯類』為言。《韓非子難言》篇:『多言繁稱,連模擬物。』《史記魯仲連鄒陽傳贊》:『鄒陽辭雖不遜,然其比物連類,有足悲者。』連類,即聯類也。《一切經音義》三:『連,古文聯,同。』」《校証》:「『聯』原作『顯』,從《御覽》改。」《校釋》:「《御覽》『顯類』作『聯類』,是也。羊表歷稱李熹、魯芝、李胤未蒙選拔,自陳不敢苟進之志。庾表歷數西京七族,東京六姓,皆以姻黨榮顯致敗,自陳止足之志,畏禍之情。故曰:『序志聯類。』『聯』字義長。」《考異》:「按:《書泰誓》:『天有顯道,厥類惟彰。』顯類二字本此,《御覽》非。」按作「聯類」是,與下「有文雅焉」相應,從《御覽》改。
90 張駿自序。
91 「駿」,範校:「孫云:明抄本《御覽》作『駁』。」《附校》:「『駿』作『駁』;『序』作『敘』。」按《晉書張駿傳》載《請討石虎李期表》,《御覽》作「駁」,乃「駿」子形誤。
92 並陳事之美表也。
93 《校証》:「吳校『表』作『者』。」《校注》:「『表』,何焯校『者』。按何校是。」按從何說改。
94 原夫章表文為用也。
95 「文」,黃本作「之」,黃校:「元作『文』,謝改。」範校:「孫云:《御覽》無『也』字。」《校証》:「『之』原作『文』,梅據謝改,徐校同。案王惟儉本、《御覽》正作『之』。」《校注》:「按《御覽》引作『之』;王批本、何本、訓故本、謝鈔本、尚古本、岡本同。《稗編》七五、《文通》引亦作『之』。謝改徐校是也。」按從《御覽》、黃本改。
96 昭明心曲。
97 《附校》:「『昭』作『照』。」
98 且亦國華。
99 《校証》:「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清謹軒鈔本、日本刊本『且亦』作『亦且』。」
100 表以致禁。
101 「禁」,範校:「孫云:《御覽》作『策』。」
102 以為本者也。
103 黃本「以」下有「章」字,黃校:「元脫,一作『文』。」範校:「孫云:《御覽》作『文』。」《校証》:「『文』字原脫,徐校據《御覽》補『文』字。梅六次本、日本刊本、張松孫本同。」《校注》:「『章』,黃校:『元脫,一作文。』萬歷梅本作『章』,天啟梅本作『文』。按《御覽》引有『文』字,校增『文』字是也。徐、馮舒俱校增『文『字。此句為總束章、表之辭,故云『以文為本』;亦即贊末『辭令有斐』之意也。王批本『以文』二字品排刻。」《考異》:「循名課實,當以文為本,故下有雅義、清文之言,從『文』是。」按據《御覽》增。
104 使要而非略。
105 「要」,範校:「鈴木云:《御覽》作『典』。」
106 表體多包。
107 「包」,範校:「孫云:《御覽》作『苞』。」
108 情偽屢遷。
109 《校証》:「『偽』《御覽》作『位』。」《考異》:「按:從《御覽》是。」《義証》:「『情位』即《鎔裁》篇所謂『情理設位』。《斟詮》:『情位屢遷,謂設情位理,變化多端也。』又作『情偽』,亦可通。《左傳》僖公一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易系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下》:『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正義:『情謂情實。偽謂虛偽。』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情偽猶誠偽也。』此處『情』指下文『懇惻者』,『偽』指下文『浮侈者』。」按《呂氏春秋論人》:「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淮南子繆稱訓》:「徇知情偽矣。」此處作「情偽」是,上句言其表裏,此句言其虛實。「情偽屢遷」者,即虛實變化多方也。
110 清文以馳其麗。
111 「馳」,範校:「孫云:《御覽》作『驅』。」
112 然懇愜者辭為心使。
113 「愜」,黃本作「惻」,黃校:「元作『愜』。」《校証》:「『惻』原作『愜』。徐云:『一作惻。』馮校本、何校本、黃本改作『惻』。案《御覽》正作『惻』。《奏啟》篇有『溫嶠懇惻于費役』語,亦作『懇惻』。」《補正》:「按『惻』字是,《御覽》引正作『惻』。《後漢書樂恢傳》:『上書聖人懇惻,不虛言也。』又《黃瓊傳》:『瓊辭疾讓封六七上,言旨懇惻,乃許之。』又《史弻傳》:『從事坐傳責曰:詔書疾惡黨人,旨意懇惻。』《晉書庾亮傳》:『疏奏,詔曰:省告懇惻,執以感嘆。』《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黜殯之請,至誠懇惻』,並以『懇惻』為言。《奏啟》篇:『溫嶠懇惻于費役。』尤為切証。」《考異》:「《詩國風氓》鄭箋云:『言其懇惻款誠。』舍人本此,從《御覽》是。」按《楚辭天問》:「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王逸注:「屈原言我何敢嘗試君上,自乾忠直之名,以顯彰後世乎?誠以同姓之故,中心懇惻,義不能已也.」作「懇惻」是,從《御覽》、黃本改。
114 浮侈者情為出使繁約得正。
115 黃本作「浮侈者情為文使,繁約得正」,黃校:「元作『出』,一作『情為文屈』。」範校:「孫云:《御覽》作『屈』,下有『必使』二字。」範注:「『情為文使』,似宜作『情為文屈』。」《校釋》:「鮑本《御覽》『使』作『屈』是。」《校証》:「『文』,原作『出』,梅改。案《御覽》正作『文』。王惟儉本作『言』。『屈』原作『使』,《御覽》作『出』。徐引朱鬱儀作『情為事屈』,梅六次本、張松孫本作『情為文屈』。按據《御覽》蓋舊本『出』為『屈』誤,『屈』上脫『文』字;『使』字不誤,屬下『繁約得正』為句,而『使』上又脫『必』字耳。」又「『必使』二字原脫誤,從《御覽》補正。」《校注》:「按黃校一本是。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御覽》引作『情為文出』,下有『必使』二字;倪本、鮑本《御覽》作『情為文屈』,下亦有『必使』二字。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情為出使』者,乃其上脫『文』『必』二字,『出』又『屈』之訛。此當作『情為文屈』,與上『辭為心使』對;『必使』二字屬下句讀。」《考異》:「按:應從《御覽》增『必使』二字為是。」按從《御覽》補,從黃校一本改。
116 唇吻不滯。
117 《校注》:「『唇』,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鮑本《御覽》引作『唇』。按作『唇』是。《說文》肉部:『唇,口端也。』又口部:『唇,驚也。』是二字意義各別。此當以『唇』為是。《文章緣起》注引作『唇』,未誤。《聲律》篇『律呂唇吻』,《知音》篇『君卿唇舌』,並不誤。《章句》篇『唇吻告勞』,誤與此同。亦當校正。」按《論衡率性》篇:「揚唇吻之音,聒賢聖之耳。」《三國志魏書》卷二十評裴注:「逆謀消於唇吻。」唇乃唇之俗字。從《御覽》改。
118 蓋一辭意也。
119 「一」,黃校:「一作『以』。」《附校》:「『一』作『一』,不作『以』。」《校証》:「『一』謝校作『以』,梅六次本作『以』。」按作「一」是。
120 麗以黼黻文章。
121 「以」,黃本作「於」,範校:「顧校作『以』。」《校証》:「汪本、畬本、張之象本、兩京本梅本、顧校本『於』作『以』。案《荀子非相》篇作『於』。」按《校釋》:「《荀子非相》篇曰:『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王念孫曰:『觀本作勸,《藝文類聚》人部十五引作勸。』此論陳謝之辭,在動人聽聞,以『勸』為長。」《荀子》楊倞注:「觀人以言,謂使人觀其言。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觀本作勸,勸人以言,謂以善言勸人也。故曰:美於黼黻文章。若觀人以言,則何美之有?」作「於「是,從黃本改。
122 獻替黻扆。
123 《校注》:「『替』,張甲本作『 』。按《說文》並部:『,廢也;一曰偏下也。 ,或從從日。』『替』為『 』之俗體。張甲本作『 』,蓋由『』致誤。汪本、張乙本即作『 』。『獻替』二字,出《國語晉語》九又《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篇中亦有『文翰獻替』句。」
124 奏啟第二十三
125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漢之輔,上書稱奏。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謬,總謂之奏。奏者,進也,敷於下情,進於上也。
126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觀王綰之奏勛德,辭質而義近;李斯之奏驪山,事略而意徑;政無膏潤,形於篇章矣。自漢來,奏事或稱上疏。儒雅繼踵,殊採可觀。若夫賈誼之務農,鼌錯之兵,匡衡之定郊,王吉之禮,溫舒之緩獄,谷永之諫仙,理既切至,辭亦通,可謂識大體矣。後漢群賢,嘉言罔伏。楊秉耿介於災異,陳蕃憤懣於尺一,骨鯁得焉;張衡指摘于史職,蔡邕詮列於朝儀,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興。若高堂天文,黃觀教學,王朗節省,毅考課,亦盡節而知治矣。晉氏多難,災屯流移。劉頌殷於時務,溫嶠懇切於費役,並體國之規矣。
127 夫奏之為筆,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疏通為首。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若乃案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昔周之太僕,繩愆繆;秦御史,職主文法;漢置中丞,總司案劾;故位在擊,砥礪其氣,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者也。觀孔光之奏董賢,則實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名儒之與險士,固殊心焉。若夫傅勁直,而案辭堅深;劉隗切正,而劾文闊略;各其志也。後之彈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舊准弗差。然函人欲全,矢人欲傷,術在糾惡,勢必深峭。《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無禮,方之猩;墨翟非儒,目以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複似善罵,多失折衷。若能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逾垣者折肱,快捷方式者滅趾,何必躁言丑句,病為切哉!是以立範運衡,宜明體要。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不畏強御,氣流墨中,無縱詭隨,聲動簡外,乃稱絕席之雄,直方之舉
128 啟者,開也。高宗云:「啟乃心,沃朕心。」取其義也。孝景諱啟,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雲啟聞。奏事之末,或謹密啟或云謹啟。自晉來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幹。必斂徹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
129 又表奏確切,號為讜言。讜者,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蕩蕩,矯正其偏,故曰讜言也。孝成稱班伯之讜言,貴直也。自漢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鼌錯受《書》,還便宜。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舉人存,故無待泛說也。
130 贊曰:皂 司直,肅清風禁。筆銳干將,墨含淳酖。雖有次骨,無或膚浸。獻政陳宜,事必任勝勝任
131 集 校
132 昔唐虞之臣。
133 「唐虞」,範校:「鈴木云:《御覽》作『陶唐』。」《校証》:「《御覽》五九四『唐虞』作『陶唐』。《玉海》六一同今本。王惟儉本『臣』作『世』。」按《爾雅釋天》:「唐虞曰載。」邢疏:「載,始也,取物終更始。《堯典》曰:『朕在位七十載。』《舜典》曰:『五載一巡守。』是也。」《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偽孔傳:「道堯舜考古以建百官,內置百揆四岳,象天之有五行,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國之長,上下相維,外內咸治,言有法。」《尚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左傳》昭公六年引作:「《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偽孔傳:「陶唐帝堯氏,都冀州,統天下四方。」孔疏:「《世本》云:帝堯為陶唐氏。」《左傳》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又襄公二十四年:「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又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於魯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陶唐即堯也,不及唐虞即堯舜義長。
134 秦漢之輔。
135 「之輔」,範校:「鈴木云:《御覽》作『附之』。」《校証》:「《御覽》『之輔』作『附之』。《玉海》同今本。王惟儉本『輔』作『朝』。」按《尚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伊訓》:「敷求哲人,俾輔於爾後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泰誓》中:「剝喪元良,賊虐諫輔。」作「輔」是,與上文「臣」字相儷。
136 劾僭謬。
137 「僭」,黃本作「愆」,黃校:「一作『僭』。」範校:「黃云:案馮本『僭』依《御覽》校作『愆』。」《校証》:「『愆』舊本作『僭』,徐校作『愆』,黃本作『愆』。案《御覽》正作『愆』。」《校注》:「『愆』,黃校云:『一作僭。』徐校『愆』;何焯同。《御覽》五九四引作『愆』。文溯本剜改作『愆』。按《史記三王世家》:『齊王策厥有不臧。』《漢書武五子傳》作『愆』。《廣韻》二仙:『愆,過也。,俗。』元本、弘治本等作『僭』,蓋由『』致誤。《史傳》篇:『徵賄鬻筆之愆』《御覽》六百四、《史略》五引作『』。是此處或原作『』也。」《考異》:「按:僭,亂也,《詩小雅》:『以鑰以僭。』又差也,《書大誥》:『天命弗僭。』與愆音義皆同,不煩改從。」按《說文》心部:「愆。過也。」段注:「過者,度也。凡人有所失,則如或梗之有不可徑過處,故謂之過。」《說文》人部:「僭,假也。」段注:「僭,儗也。各本作假也,今依《玉篇》所引正。《廣韻》亦云儗也。以僭儗二篆相聯互訓,知作假之非矣。下儗上,僭之本義也,引伸之則訓差。」從《御覽》、黃本改。
138 敷於下情,進於上也。
139 黃本「敷」上有「言」字,黃校:「元脫,謝補。」範校:「孫云:《御覽》五九四引有『言』字;鈴木云:《御覽》後『於』作『乎』。」《附校》:「『言』字無。」《考異》:「御覽作『言敷於下情,進乎上也』。按:言敷,本《虞書》:『敷奏以言為辭。』從《御覽》是。」《校証》:「『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言』字原脫,謝補。《御覽》作『敷於下情,進乎上也。』《玉海》作『敷下情,進於上也』。」《義証》:「《玉海》引文為勝,見卷六十一《藝文》奏疏類。」《匯校》:「『言』字當有。」按孫云《御覽》有「言」字,《考異》同;《附校》所據宋本《御覽》無「言」字,《校証》同。《玉海》引及元本亦無「言」字,疑無「言」字是,作「敷於下情,進於上也」亦通。又按《漢書宣帝紀》:「上始親政事,……令群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功能.」「下情」連文,黃本分之,非是。《管子明法》篇:「下情求而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文選》卷一班固《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均其証。
140 秦始立奏。
141 範校:「孫云:《御覽》始下有『皇』字。」《補正》:「按此句不應有『皇』字。『秦始立奏』者,猶言秦初立奏耳。《章表》篇:『秦始定制,改書曰奏。』即其明証。《漢雜事》:『秦初之制,改書為奏。』《御覽》五九四引。《事始》:『《漢雜事》曰:秦初定制,改書為奏。』《章表》篇:『秦初定制,改書曰奏。』尤明証也。」《考異》:「按:秦始者,言秦始立奏也,不作始皇,《御覽》非。」按《後漢書祭祀志下》:「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說者以為古宗廟前制廟,後制寢,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後有寢也。《月令》有『先薦寢廟』,《詩》稱『寢廟弈弈』,言相通也。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幾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可証楊說為是。
142 事略而意徑。
143 「徑」,範校:「孫云:《御覽》作『誣』。」《校釋》:「《御覽》五九四『徑』作『誣』。按斯《治驪山陵上書》曰:『臣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叩之空空;如下天狀。』辭意近於虛飾,故舍人曰:『事略而意誣。』似宜從《御覽》作『誣』。」《校証》:「『誣』原作『徑』,今據《御覽》改。案斯《治驪山上書》,……辭意近於誣誕,故舍人稱其『事略而意誣』,『誣』之作『徑』,此《顏氏家訓書証》篇所謂『巫混經旁』之類也。」《考異》:「按:從《御覽》是。」按《說文》徑作徑,「徑。步道也。」《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徑。」《釋文》:「徑,本亦作徑。司馬云:徑,道也。」《文選》卷十七王襃《洞簫賦》:「翔風蕭蕭,而徑其末兮。」李善注:「言風蕭蕭,徑過其末。」又卷九潘岳《射雉賦》:「彼聆音而徑進,忽交距以接壤。」徐爰注:「彼野雉聞媒聲,便徑來鬥,交距蹶地,土壤相接。」疑作「徑」是,「意徑」謂其意直接也,故後言「無膏潤」;與上「辭質而義近」相儷,「事略」與「意徑」亦相對。又按《論說》篇「李斯之止逐客,並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封禪》篇「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才略》篇「李斯自奏麗而動。」則此處不應稱其「誣」也。至於《檄移》篇:「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雖奸閹攜養,章實太甚,發丘摸金,誣過其虐。」本篇「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均史有公論,非彥和一家之私言,非可模擬也。作「徑」亦通,毋需改。
144 政無膏潤。
145 「政」,黃校:「《御覽》作『故』。」按作「政」是。謂其政治無膏潤之澤,表現於篇章即缺乏文採也。亦《封禪》篇「法家辭氣,體乏弘潤」之義。
146 自漢來。
147 黃本作「自漢以來」。《匯校》:「按有『以』字語勝。」按從黃本補。
148 鼌錯之兵卒。
149 「卒」,黃本作「事」,黃校:「元作『卒』,孫改。」範校:「孫云:《御覽》作『術』。」黃注:「《晁錯傳》:『匈奴強,數寇邊,上按指漢文帝發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校証》:「『術』原作『卒』,梅據孫汝澄改『事』,王惟儉本亦作『事』,徐校作『術』。案《御覽》正作『術』,今據改。」《校注》:「按《御覽》引作『術』,徐校是也。《漢書鼌錯傳》:『錯上言兵事,曰:……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十擊一之術也。……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裏,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據此,則合作『術』字。不必僅以『錯上言兵事』一語,遽改為『事』字也。」《考異》:「按:事術並通,從孫改是。」按《類聚》卷五十九引後魏溫子升《廣陽王北征請大將表》曰:「兵術靡常,軍機屢變.」《隋書房彥謙傳》:「與張衡書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此作「術」義長。從《御覽》改。
150 王吉之觀禮。
151 「觀」,範校:「鈴木云:《御覽》作『勸』。」範注:「校勘記:『《御覽》觀作勸,是也。諸本皆誤。』」《校注》:「『觀』,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御覽》引作『勸』。按『勸』字是。《漢書》本傳上疏可譣。今本『觀』字非由『勸』之形近致誤,即涉上文而訛。」《校証》:「『觀』原作『勸』,今據《御覽》改。」《考異》:「按:《漢書》王吉本傳:『上書願與大臣及儒臣,述舊禮,明王制。』此則勸禮之旨,從《御覽》是。」按《漢書禮樂志》:「是時上武帝方征討四夷,銳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諫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事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儀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是以詐偽萌生,刑罪無極,質樸日消,恩愛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納其言。」此《上宣帝疏言得失》節文,詳載王吉本傳。作「勸」是,從《御覽》改。
152 谷永之諫仙。
153 「諫」,範校:「孫云:明抄本《御覽》作『陳』。」《校証》:「『諫』《御覽》作『陳』。」《考異》:「按:從『諫』是。」
154 辭亦通辭。
155 「辭」,黃本作「暢」,黃校:「『暢』一作『達』,又作『辨』。」範校:「孫云:《御覽》作『辨』;鈴木云:《御覽》作『明』。」《附校》:「『暢』作『辨』。」《校証》:「『暢』元本、傳校元本、馮本、汪本、兩京本作『辭』,張之象本、王惟儉本作『明』,《御覽》作『辨』。謝云:『一作達。』馮校云:『下辭字謝作辨,依《御覽》。』」《校注》:「『暢』,……徐校云:『當作辨。』按鈔本、倪本、鮑本《御覽》引作『辨』。宋本、活字本《御覽》作『辦』,乃『辨』之訛。則『辨』字是。張本、訓故本作『明』文津本作『解』。」按「通辨」連文,古書罕見,用於此處,因與上文「切至」相對,不及「通暢」義長。《史記樂書》:「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正義:「暢,通也。」《新論琴道》:「達則兼善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宋書劉秀之傳》:「秀之識局明遠,才應通暢。」《樂府詩集》卷四十七《石城樂》解題:「《唐書樂志》曰:《石城樂》者,宋臧質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因作此曲。」《高僧傳》卷一《曇柯迦羅傳》:「讀書一覽,皆文義通暢。」是其証。從黃本改。
156 後漢群賢。
157 「賢」,範校:「孫云:《御覽》作『臣』。」
158 張衡指摘于史職。
159 「職」,範校:「孫云:《御覽》作『讖』。」《校注》:「『職』,宋本、喜多本、鮑本《御覽》引作『讖』。按『讖』字是。『史』,指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讖』,指上疏論圖緯虛妄,並見《後漢書》本傳。若作『職』,則非其指矣。」《考異》:「按:職讖並通,史職指論元後立傳事;讖指論圖緯事,俱見《漢書》。」《義証》:「按『史職』與『朝儀』對文。且衡表有『仰乾史職』語,以『職』字為是。」按元本此字殘佚,《匯校》據《御覽》補「讖」字。黃本作「職」。《後漢書張衡傳》:「及為侍中,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撿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李賢注:「衡表曰:『臣仰乾史職,敢徼官守,竊貪成訓,自忘頑愚。願得專於東觀,畢力於紀記,竭思於補闕,俾有漢休烈,比久長於天地,並光明於日月,照示萬嗣,永永不朽』也。」「讖」字義窄,從黃本補「職」字。
160 黃觀教學。
161 「黃」,黃本作「王」,黃校:「元作『黃』,從《魏志》改。」範校:「孫云:《御覽》亦作『黃』。」李詳《補注》:「案《太平御覽》九百六引《魏名臣奏》有郎中黃觀上書云云,『黃』字不當輒改。」《補正》:「『王』,黃校云:『元作黃,從《魏志》改。』梅慶生云:『魏志作王觀,字偉台。』馮舒云:『黃當作王。』何焯改作『王』。王批本作『黃』。按『黃』字不誤,李詳補注已辨之矣。《御覽》《玉海》六一引並作『黃』。《類聚》八五亦引魏黃觀奏,足以証梅、馮、何、黃四家之非。」《義証》引《斟詮》云:「《御覽》卷九○六:『《魏名臣奏》曰:時殺禁地鹿者死,郎中黃觀上疏曰:臣深思陛下所以不早取此鹿,誠欲使亟蕃息,然後大取以為軍國之用也,然臣竊以為今鹿但有日耗,終無得多也。』黃觀疏可考者唯此而已,核其內容殊少涉及教學。舍人所言,或另有他疏,待詳。」《考異》:「按:從黃觀是,見李詳補注。」
162 王朗節省。
163 「朗」,範校:「孫云:《御覽》作『郎』。」《附校》:「『朗』作『朗』,不作『郎』。」按範注:「《三國魏志王朗傳》注引《魏名臣奏》載王朗《節省奏》文。」作「朗」是,「郎」乃其形誤。
164 甌毅考課。
165 「甌」,黃本作「甄」,黃校:「元作『甌』,朱改。」《校証》:「『甄』原作『甌』,梅據朱改,徐校同。案王惟儉本、《御覽》正作『甄』。」《校注》:「按《御覽》、《玉海》、《文通》八引作『甄』;王批本、訓故本、謝鈔本同。朱改是也。文溯本剜改為『甄』。」按《補注》:「《太平御覽》二百十四按應作五引《魏名臣奏》,駙馬都尉甄毅奏曰:『漢時公卿皆奏事。選尚書郎,試,然後得為之。其在職,自賚所發書詣天子前發省。便處當事輕重,口自決定。或天子難問,據案處正,乃見郎之割斷才技。魏則不然。今尚書郎,皆天下之選,才技鋒出,亦欲騁其能於萬乘之前,宜如故事,令郎口自奏事,自處當。』案毅奏僅見於此,未知即彥和所指否。《魏志文德甄皇后傳》『封兄子毅為列侯,毅數上書陳時政』者是也。」作「甄」是,從《御覽》、黃本改。
166 晉氏多難。
167 郭注:「『世』原作『氏』。聲誤,今校改。」《匯校》:「按:郭說是也。細察本篇自秦、及漢至魏,皆以代稱,此亦應作『世』方偕,而後之『災屯流移』亦通暢易解矣。」按《宋書》列傳第十四史臣曰:「晉氏遷流。」《南齊書》卷四十史臣曰:「晉氏衰敗,中朝淪覆。」《北史西域傳》:「彼之氓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均為「晉氏多難」之証。郭改非。
168 災屯流移。
169 範校:「孫云:《御覽》作『世交屯夷』。」《校証》:「徐校作『世交屯移』。」《校注》:「宋本、鈔本、喜多本、鮑本《御覽》引作『世交屯夷』。活字本《御覽》作『世教屯夷』。按作『世交屯夷』是。《宋書文帝紀》:『文帝答曰:皇運艱弊,數鍾屯夷。』又:『元嘉十九年詔而頻遘屯夷。』《南齊書高帝紀下》:『建元元年詔末路屯夷。』《文選》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臣契闊屯夷。』並其証。」《義証》:「『流移』謂流浪移徙。《後漢書東夷傳》:『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州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易屯卦》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災屯』,即災難。」又引斯波六郎云:「下文言『劉頌』晉初人,此有『流移』之語,不適切。此句恐應從《御覽》。」按《三國志魏書陶謙傳》裴注引《吳書》載曹操詔曰:「今四民流移,讬身他方,攜白首於山野,棄稚子於溝壑,顧故鄉而哀嘆,向阡陌而流涕,飢厄困苦,亦已甚矣。」可為此句注腳,「晉氏多難,災屯流移」即《宋書》「晉氏遷流」之義,亦通,毋需改。
170 劉頌殷勒於時務。
171 「勒」,黃本作「勤」。《匯校》:「『勒』,《御覽》作『勤』。按作『勤』是,『勒』乃『勤』之形誤。」按《史記樂書》:「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司馬相如傳》:「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漢書敘傳下》:「武陽殷勤,輔導副君,既忠且謀,饗茲舊勛.」從《御覽》、黃本改。
172 溫嶠懇切於費役。
173 「切」,黃本作「惻」,黃校:「一作『切』。」《校証》:「『惻』原作『切』,何校本、黃本改作『惻』。按《御覽》正作『惻』。」《義証》:「『懇惻』,謂誠懇痛切。《後漢書黃瓊傳》:『瓊辭疾讓封六七上,言旨懇惻,乃許之。』」《匯校》:「作『惻』是。」按《後漢書陳蕃傳》:「大司農劉佑、廷尉馮緄、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為之抵罪。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複,誠辭懇切。帝不聽,因流涕而起。」又卷四十二《東平憲王蒼傳》:「其後數陳乞,辭甚懇切。」《張酺傳》:「自酺出後,帝每見諸王師傅,常言:張酺前入侍講,屢有諫正,誾誾惻惻,出於誠心,可謂有史魚之風矣.」李賢注:「誾誾,忠正也.惻惻,懇切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獻帝傳》載詔曰:「今君重違朕命,固辭懇切,非所以稱朕心而訓後世也。」《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張儼《默記》:「余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後,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雖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文選》卷三十七羊祜《讓開府表》李善注引孔融《答曹公書》曰:「來書懇切,訓誨發中.」又按《晉書溫嶠傳》:「時太子起西池樓觀,頗為勞費。嶠上疏,以為朝廷草創,巨寇未滅,宜應儉以率下;務農重兵。太子納焉。」作「懇切」自通,毋需從《御覽》改。
174 並體國之志規矣。
175 「志」,黃本作「忠」。《匯校》:「『志』,《御覽》作『忠』。按:『志』字無義,乃『忠』之形誤。」按《後漢書楊秉傳》:「每朝廷有得失,輒盡忠規諫。」《三國志吳書》卷三評裴注引陸機《辨亡論》上:「忠規武節。」《宋書劉穆之傳》:「忠規遠畫。」作「忠規」是,從《御覽》、黃本改。
176 辨折疏通為首。
177 「折」,黃本作「析」。《匯校》:「按:作『析』是。」按從黃本改。
178 若乃案劾之奏。
179 「案」,黃本作「按」。範校:「鈴木云:《御覽》作『案』。」
180 繩愆紏繆。
181 「紏」,黃本作「糾」。《匯校》:「按『紏』,《類篇》:『絲黃色。』『糾』,《說文》:『繩三合也。』『紏』『糾』義別,作『糾』是。」按《尚書冏命》:「王若曰:『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孔穎達疏:「木不正者,以繩正之。繩謂彈正。」蔡沈注:「繩,直;糾,正也。」作「糾謬」是,從黃本改。
182 秦之御史。
183 「之」,範校:「孫云:《御覽》作『有』。」《校注》:「按『有』字是,『之』蓋涉上而誤。」按作「有」字義長,與下文「置」字相儷。從《御覽》改。
184 故位在摯擊。
185 「摯」,黃本作「鷙」,黃校:「一作『摯』。」範注引陳漢章先生曰:「《後漢書安帝紀》詔曰:『秋節既立,鷙鳥將用。』注云:『將欲糾其罪,同鷹鸇之鷙擊。』」《校証》:「『摯』何校本黃本改『鷙』,案《史記酷吏傳》:『而緃以鷹擊毛摯為治。』集解:『徐廣曰:鷙鳥將擊,必張羽毛也。』此彥和所本,黃改非是。」《補正》:「按《御覽》引作『鷙』,元明以來各本皆作『摯』;馮舒、何焯校為『鷙』,黃氏從之,是也。《史記酷吏義緃傳》:『而緃以鷹擊毛摯為治。』集解引徐廣曰:『鷙鳥將擊,必張羽毛也。』《漢書酷吏義緃傳》顏注:『言如鷹隼之擊,奮毛羽執取飛鳥也。』《漢書五行志上》:『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故立秋而鷹隼擊。』又《孫寶傳》:『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以成肅霜之誅。』《春秋緯感精符》:『霜者,刑罰之表也。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成肅殺之威。』《白帖》一引。『鷙擊』,即『鷹擊』或『鷹隼擊』也。作『摯擊』非。」《義証》引《注訂》云:「《說文》:『鷙,擊殺鳥也。』《禮記儒行》:『鷙蟲攫搏。』古字多假『摯』為『鷙』。《一切經音義》八:『鷙,猛鳥也。』《廣雅》:『鷙,執也。』謂能執服眾鳥也。御史中丞主按劾,能使眾官懍服,故曰『位在鷙擊也』。」《考異》:「按:摯與鷙通,《曲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疏:『摯虎狼之屬。』又《儒行》:『鷙蟲攫搏。』疏:『蟲是鳥獸之名。』但獸摯從手,鳥鷙從鳥,不煩改從。」按《禮記曲禮上》:「前有摯獸,則載貔貅。」孔疏:「摯獸猛而能擊,謂虎狼之屬也。」《文選》卷二張衡《西京賦》:「於是孟冬作陰,寒風肅殺。雨雪飄飄,冰霜慘烈。百卉具零,剛蟲搏摯。」薛綜注:「草木零落,陰氣盛殺,鷹犬之屬,可摯擊也。」《文選》卷十三潘岳《秋興賦》「野有歸燕,隰有翔隼。」李善注:「鷙擊之鳥,通呼曰隼,一曰鷂,春化為布穀。《文子》曰:鷹隼未擊,羅網不得張。」可証摯鷙兩通,惟摯從獸,鷙從鳥耳。此作「摯」義長,從《御覽》、黃本改。
186 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者也。
187 《校証》:「《文章緣起》注,『振風』作『風振』,『凝霜』作『霜凝』。」範注:「案《初學記》十二引崔篆《御史箴》:『簡上霜凝,筆端風起。』此彥和所本。」
188 若夫傅盛勁直。
189 「盛」,黃本作「咸」,黃校:「元作『盛』。」範校:「孫云:《御覽》『勁直』作『果勁』。」《校証》:「『咸』原作『盛』,徐據《御覽》校作『咸』,梅改作『咸』,王惟儉本亦作『咸』。」《考異》:「按:從『咸』是,見《晉書》。」《校注》:「『勁直』,宋本、鈔本、活字本、喜多本、鮑本《御覽》引作『果勁』。按作『果勁』是。『果』謂果敢,『勁』謂『勁直』。孫盛《晉陽秋》:『司隸校尉傅咸,勁直正厲,果於從政。先後彈奏百寮,王戎多不見從。』《文選》干寶《晉紀總論》李注引。正以『果』與『勁』二者並言。《山公啟事》:『孔顥有才能,果勁不撓,宜為御史中丞。』《書鈔》三三引又六二。則直以『果勁』連文矣。」《義証》引《斟詮》云:「『果勁』蓋凝煉《晉書傅咸本傳》史文『勁直忠果』四字而來。」按《晉書傅咸傳》:「咸字長虞,剛簡有大節。……咸為御史中丞,汝南王亮輔政專權。咸複上書切諫,奏免諸官,京都肅然,貴戚懾伏。時僕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備位台輔,兼掌選舉,不能謐靜風俗,以凝庶績。至今人心傾動,開張浮競。請免戎官。咸累自上書稱引故事,條理灼然,朝廷無以易之。吳郡顧榮嘗與親故書曰:傅長虞為司隸,勁直忠果,劾按驚人。雖非周才,偏亮可貴也。」範注:「《王戎傳》有傅咸劾夏侯駿、夏侯承、王戎三奏。咸本傳有劾荀愷、王戎二奏。」作「咸」是。又按《韓非子孤憤》:「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楚辭九章惜誦》:「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王逸注:「鯀,堯臣也。言行婞很勁直,恣心自用,不知厭足,故殛之羽山。治水之功,以不成也。屈原履行忠直,終不回曲,猶鯀婞很,終獲罪罰。」《後漢書馮衍傳》:「《顯志賦》行勁直以離尤兮,羌前人之所有;內自省而不慚兮,遂定志而弗改。」李賢注:「離,遭也;尤,過也。羌,語發聲也。言古人有為勁直行而遭尤過者,有之矣,即屈原、賈誼之流也。衍內自省察,不慚於古人,遂守志不改也。」《類聚》卷八十一引魏鍾會《菊花賦》:「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梁書到洽傳》:「遷御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號為勁直,當時肅清。」又《張緬傳》:「緬居憲司,推繩無所顧望,號為勁直。高祖乃遣畫工圖其形於台省,以勵當官。」可証「勁直」亦通,毋需改。
190 而案辭堅深。
191 「案」,黃本作「按」。《校証》:「『按辭』《御覽》作『辭案』。」
192 各其志也。
193 「其」,範校:「孫云:《御覽》作『有』。」
194 惟新日用。
195 「惟」,黃本同,《校証》作「雖」,並云:「『雖』原作『惟』,與上下文不相銜接,按《論說》篇有『雖有日新』語,今據改。」《考異》:「按:『惟新日用』不誤,王以意改為『雖』非是。」
196 然函人欲全。
197 《校証》:「《御覽》『函』誤『甲』。」
198 勢必深峭。
199 範校:「孫云:《御覽》『必深』作『入剛』。」《校釋》:「《御覽》作『勢入剛峭』,是。」《補正》:「《史記鼌錯傳》:『錯為人陗直刻深.』集解:『韋昭曰:術岸高曰峭.瓚曰:陗,峻.』索隱『峭,峻也.』《漢書》錯傳顏注:『陗字與峭同.峭謂峻陿也,』」《義証》:「按『勢必深峭』義亦可通,不必改從《御覽》。此處『深』字即上文『按辭堅深』之深。」
200 詩刺讒人。
201 「刺」,黃本作「剌」。《校注》:「按『剌』字誤,當以何本、凌本、別解本、尚古本、岡本、王本、崇文本作『刺』。」按《說文》刀部:「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從刀,從朿。朿亦聲。」又束部:「剌,戾也,從束,從刀,刀者,剌之也。」徐鍇曰:「剌,乖違也,束而乖違者,莫若刀也。廬達切。」段注:「戾者,韋背之意。凡言乖剌、剌謬字如此。謚法:愎很遂禍曰剌。」二字音義皆異,此從「刺」為是。
202 禮嫉無禮。
203 「嫉」,黃本作「疾」。《校証》:「『疾』汪本、張之象本、兩京本、王惟儉本作『嫉』。」《匯校》:「『嫉』,《御覽》作『疾』。按作『嫉』不辭,作『疾』是。」按從《御覽》、黃本改。
204 方之委鳥猩。
205 「委鳥」,黃本作「鸚」。《匯校》:「『』,《御覽》作『鸚』。按作『鸚』是。黃叔琳注引《禮記典誤,按黃注作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即『鸚猩』所本。」按從《御覽》、黃本改。
206 目以豕彘。
207 「豕」,範校:「孫云:《御覽》作『羊』。」《校証》:「『羊』原作『豕』,《御覽》作『羊』。案《墨子非儒下》:『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飢寒,危於凍餒,無以違之。是若乞人,鼸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正以『羊彘』為言,今據改。」《補正》:「按『羊』字是。……《御覽》所引與《墨子》合,當據改。」按《史記封禪書》:「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此「羊彘」連文之証。從《御覽》改。
208 既其如茲。
209 《校証》:「《御覽》『茲』作『此』。」
210 是以世人為文。
211 「世人」,範校:「孫云:《御覽》作『近世』。」《校注》:「按『世人』二字嫌泛,《御覽》所引是也。《宋書荀伯子傳》:『伯子為御史中丞,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謗毀,或延及祖禰,示其切直;又頗雜嘲戲,世人以此非之。』可資旁証。」
212 次骨為戾。
213 「次」,範校:「孫云:《御覽》作『刺』。」《校証》:「『次』,《御覽》作『刺』。案《史記酷吏傳》:『外寬,內深次骨。』《索隱》:『次,至也。李奇曰:其用法刻至骨。』此彥和所本。贊文亦作『次骨』。作『刺』者,淺人妄改。」《考異》:「按:次骨者入於骨也,《周禮》宮伯:『八次八舍。』注:『在內為次。』《史記酷吏傳》:『外寬內深次骨。』《御覽》非。」按《類聚》卷二十六引梁王僧孺《與何遜書》:「雖事異鑽皮,文非次骨,猶複因茲舌杪,成此筆端,上可以投畀北方,次可以論諭左校。」可証作「次骨」是。
214 複似善罵。
215 「罵」,範校:「孫云:《御覽》作『詈』。」按《說文》:「詈,罵也。」《楚辭離騒》:「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王逸注:「詈,一作罵。」
216 若能闊禮門以懸規。
217 「闊」,黃本作「闢」。《校証》:「徐校本、馮本、王惟儉本『闢』作『闊』。又徐校『懸』作『應』。」《匯校》:「『闊』,《御覽》作『闢』。按:『闢』,開也;『闢禮門』與下『標義路』相對成文。作『闢』是。」按《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從《御覽》、黃本改。
218 然後逾垣者折肱。
219 「垣」,範校:「孫云:《御覽》作『牆』。」《校注》:「『肱』,王批本、凌本作『股』。按《易豐》爻辭:『折
URN: ctp:ws21310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