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東南洋諸島形勢下 |
2  | 琉球,一作流虯,古未通中國,隨時有海船望見之。唐宋後漸通中土,明初入貢,太祖賜以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修職貢甚謹。後為日本所滅,不通音問者數十年。已而王被執不屈,倭送還國。國在日本薩峒馬島之南,周環三十六島,南北四百餘裏,東西不足百裏。舊分山南、山北、中山三國,後並入中山為一,故稱中山王。王尚姓,自記載以來,一姓相傳,無改步。國小而貧,屬役日本。惟賴貢舟販鬻,稍得餘資以自給。由福州五虎門放洋,用卯針四十餘更,至姑米山,其國大島也,再東即至其國,收泊於那霸港。國分三路,曰首裏,王居之;曰久米,曰那霸,用中國文字。入本朝更恭順,修職貢,其官之最尊者,為金紫大夫,守土之官曰按司,一按司所轄約六七裏。土磽瘠,產米絕少,以地瓜為食。非官與耆老不食米,無麻絮,以蕉為布,負戴者圍下體,餘皆裸露。 |
《·◎附南洋各島》 |
1  | 《地理備考》曰:巴勞島在南洋之北,加羅梨那島之西。緯度自北六度五十三分起,至八度九分止;經度自東一百二十七度三十九分起,至一百三十三度四十分止。中有十八島,人煙稠密,物產豐阜,人民良善,作事勤勞。島之大者,曰渡卑都狎,曰哥羅,曰尼利斯黎都。 |
2  | 又曰:加羅梨那島,在南洋之北,馬黎亞納島之南。緯度自北六度起,至十二度止;經度自東一百三十三度起,至一百六十七度止。中有三十島,地勢錯落,不相聯絡。人煙紛繁,樹林稠密,地氣溫和,風雨不時。島之大者,曰亞巴,曰我裏,日麼結母,曰係利亞威內,曰五亞蘭。 |
3  | 又曰:慕爾加拉威島,在南洋之中,馬黎亞納島之東南。緯度自北一度起,至十度止,經度自東一百六十八度起,至一百七十一度止。田土瘠薄,物產不阜。島之大者,曰布路尼,曰剌達各,曰剌利客,曰斯加波路,日京師米爾。 |
4  | 又曰:維的島在南洋之中,慕爾加拉威島之南,緯度自南十五度四十五分起,至十九度四十三分止;經度自東一百七十四度四十分起,至一百七十九度四十分止。長一千二百五十裏,寬一千一百裏。地勢錯落,不相聯絡。田土膴厚,物產豐饒。諸酋分轄,不相統屬。島之大者,曰維的黎勿,曰千打本,曰華蘭黎勿,曰羅斯,曰當基。又曰:當加島,又名亞米,在南洋之中,維的島之東南。緯度自南十三度二十分起,至二十五度三十分止;經度自西一百七十三度十八分起,至一百七十八度三十八分止。中有一百五十島,大者維三:曰嚐加,曰瓦瓦阿,曰意五亞。田土肥饒,物產豐厚,地氣酷熱,海風清涼。人民壯健,作事勤勞,諸酋分轄,不相統屬。 |
5  | 又曰:花和爾尼島,在阿塞亞尼亞州之中。地勢錯落,不相聯絡。島之大者,曰五瓦,曰好望島,曰何爾尼。 |
6  | 又曰:麼阿島,在南洋之中。緯度自南五度三十分,經度自東一百五十二度十七分。中有七島,諸酋分轄。島之大者,曰波剌,曰阿牙剌瓦,曰茂拿,曰羅沙。 |
7  | 又曰:給爾焉的島,在南洋之中,維的島之南,緯度自南三十度三十六分,經度自東一百七十八度五十分。中有三島,曰剌五耳,曰馬告來,曰姑爾的斯。 |
8  | 又曰:古各島,在南洋之中。緯度自南十八度四十五分起,至二十一度二十六分止;經度自西一百五十九度四十五分起,至一百六十二度十五分止。地氣錯落,不相聯絡。島之大者,曰馬拿牙,曰亞的五。 |
9  | 《地理備考》:都波哀島,在南洋之中,緯度自南二十三度三十分,經度自西一百五十二度。地勢錯落,不相聯絡。島之大者,曰都波哀,曰魯都,曰黎馬打剌,曰來瓦外,曰魯都意。 |
10  | 又曰:達義的島,在南洋之東。緯度自南十七度二十九分,經度自西一百五十一度。田土肥饒,穀果豐登。多上品樹木,地氣溫和,島嶼不一,諸酋分轄。島之大者,曰達義的,曰弟都羅亞,曰母勒亞,曰買弟亞,曰化衣尼,曰剌牙的亞,曰打下,曰波剌波剌,曰茂卑的,曰都拜。 |
11  | 《地理備考》:色麼度島,在南洋之東。緯度自南十四度起,至二十三度止;經度自西一百五十二度起,至一百四十度止。島嶼紛繁,地勢低陷。島之大者,曰剌沙勒,曰蠅島,曰澳羅罅,曰巴黎射。 |
12  | 又曰:門達那島,在南洋之東。緯度自南七度五十分起,至十度三分止,經度自西一百四十度起,至一百四十三度止。島嶼紛繁,分為兩區。在南東者,曰馬爾給沙。山勢峻峭,峰巒參天。在西北者,曰窩神敦。地氣高燥,層巒聳峙。其餘各島,曰達度意瓦,曰達盧亞大,曰瓦波亞,曰瓦盧加。 |
13  | 又曰:合威島,其地在南洋之東北。緯度自南十九度起,至三十三度止;經度自西一百五十六度起,至一百六十四度止。田土肥饒,穀果豐登。地氣溫和,諸酋分轄,不相統屬。中有十三島,大者曰合歪,曰茂維,曰窩亞盧,曰亞堆。 |
14  | 又曰:斯波拉大島,在南洋之南北,其南之大島有六:曰本林,曰巴給斯,曰沙剌,曰阿賒亞即,曰亞爾都耳,曰聖自爾那都。其北之大島有五:曰巴剌打,曰羅卑斯,曰聖巴爾多羅麼,曰聖巴多羅,曰羅也斯。各島人民稀乏,物產不阜。 |
15  | 《外國史略》曰:東洋島三種:一曰山地,山高自二百丈及一千丈,各有火,內產石蠔蜆等物,山腳草木茂盛。二曰珊瑚嶼,乃沙地,有珊瑚磬,四圍係珊瑚內之蟲負土積累致成高石。三曰丘地,產物豐盛,出椰子、甘蔗、有餅樹,其果如饅,味甘美,並各蕉大薯、番薯。獸隻犬豕鼠,今則五畜資養焉。居民之狀,與蕪來由相似。眾尚蠻,拜偶像。厚接外客,日捕魚。其頭目時時交戰,遠駛海隅,坐小船以攻大敵。惡僧弄權,甚至殺人祭鬼。衣甚少,僅以葉束腰而已。男女苟合。近日天主教於各島開學館,以教化之。 |
16  | 群嶼太多,今述其最廣者。無人嶼,在日本東南,係荒島,乃外國水手所開,人少物稀。惟捕鯨之船,隨時到此,與居民往來,買蔬菜牲畜。北向一帶島嶼,皆屬日本。 |
17  | 側嶼在台灣東北,極出地自十二度及二十一度,偏東自一百四十四度,至一百四十八度。其南向之嶼,有居民,歸是班牙權轄。林甚密,牛羊豕滿野。 |
18  | 加羅林群島,北極出地自三度至十六度,偏東自百三十三度,至百七十三度。共四十六州,皆有居民。好航海,地惟有鼠,無他牲畜。居人以芋、番薯、魚鱉為食。裸身,草舍,屢相爭鬥。所往之船,惟有海參、檀香等貿易。 |
19  | 此州之南,曰菲治群嶼,居民墨面,性凶殘。各酋互相交戰,虜敵即吞食之。亦有時屠宰人,一日至二百餘。出檀香,商人之船,至今罕犯。東牙群嶼最大者,周三十裏,其地豐盛,居民稠密,互相交鬥。 |
20  | 航海群島,在菲治島東北。其八島最廣者,周六十裏,有火山,多火漿。地豐甚出樹木,居民健身、高體、色白。 |
21  | 穀群嶼,南極出地自十八度,至二十三度,偏東百五十七度及百六十度。係茅塞之地,居民多奉耶穌教。 |
22  | 會黨險海群嶼,南極出地自十四度至二十五度,偏西自一百二十四度及一百五十七度。其嶼繁多,最大者曰他希地。出木甚美,居民昔時仇恨相殺,以血歃神像。今奉耶穌教,改過向化。 |
23  | 馬其群嶼,多沙而低,居民雕題甚醜,俱出海參、珍珠。土人寐水中,尋出之。外國水手,至此貿易,多為人所殺。 |
24  | 阿盛希等嶼,共八所五州,北極出地自十九度及二十三度,偏西自百五十五度及百六十度。居民十萬八千三百九十三,但今人戶日消減。地繁盛,中有佳果、蔬菜、檀香、甘蔗、綿花。有火山,恒出火漿。乾隆間,此嶼尚荒無,居民以芋魚為飯。後英國水師到此,導以風化。嘉慶二十三年,居民皆去塑像,而拜上帝。其都曰阿那羅路,居民六千,各國之船所集。 |
25  | 東洋之竟嶼雖多,但褊小。居民罕少,除椰子等貨,別無產物。◎附東南洋道路 |
26  | 《東西洋考》:南洋針路,自七州山、七州洋始。黎母山,海寶山,交阯東京,又從七州洋,銅鼓山,獨珠山,交阯洋,廣南,又從交阯洋,清華港。又從交阯洋,,順化港。又從交阯洋,外羅山,提夷馬陵橋,新州港,新州交杯嶼,羊嶼,煙筒山,靈山,伽南貌山,占城國,占城國羅灣頭,赤坎山,鶴頂山,柯任山,毛蟹州,柬埔寨。 |
27  | 又從赤坎山,昆侖山,小昆侖,真嶼,大橫山,小橫山,筆架山,黎頭山,圭頭淺,竹嶼,暹羅。又從昆侖山,吉蘭丹,大泥國,又從昆侖山,六坤,又從昆侖山,鬥嶼,彭亨國,地盤山,東西竺,柔佛國,羅漢嶼,龍牙門,吉裏問山,昆宋嶼,箭嶼,五嶼,麻六甲,又從東西竺,長腰嶼,獨石門,鐵釘嶼,鱷魚嶼,丁機宜,又從長腰嶼,龍雅山,饅頭嶼,詹卑,七嶼,鼓家山,舊港,又從彭家山,進峽門,三麥嶼,都麻橫港口,覽邦港口,錫蘭山港口 |
28  | 永樂間其王來貢,旋複負固不恭,鄭中貴和虜其王歸,上命釋之。洋中凡五嶼,正門打水四五托,用丙巳針,六更,至下港}},下港,又從滿剌加國五嶼,綿花嶼,雞骨嶼,雙嶼,單嶼,亞路,巴祿頭,急水灣啞齊國,又從玳瑁洲,東西董,失力大山,馬鞍嶼,塔林嶼,吉寧馬哪山,勿裏洞山,吉裏問大山,保老岸山,椒山,思吉港饒洞。 |
29  | 又從保老山,吉力石港,雙銀塔,磨裏山,郎木山,重迦羅,火山,大急水,髻嶼,大小雲螺,蘇律山,印嶼,池悶。 |
30  | 又從吉寧馬礁,吧哩馬閣,三密港,龜嶼,單戎世力山,美啞柔港口,文郎馬神國。 |
《·◎東洋針路》 |
1  | 太武山,彭湖嶼,虎頭山,筆架山,大港,哪哦山,密雁港。 |
2  | 又從密雁港,六藐山,郎梅嶼,麻裏荖嶼,玳瑁嶼,表山,裏銀中邦,頭巾礁,呂宋國,貓裏務國。 |
3  | 又從呂宋。 |
4  | 又從呂宋,以甯港。 |
5  | 又從以甯港,漢澤山,海山。 |
6  | 又從漢澤山交溢,魍根礁老港,紹山,幹子智港,紹武淡水港。 |
7  | 又從交溢犀角嶼,蘇祿國,又從呂蓬,芒煙山,磨葉洋,小煙山七峰山,羅卜山,,聖山,昆侖山,長腰嶼,鯉魚塘,文萊國。 |
8  | ◎西南洋五印度國誌 |
9  | 敘曰,西南洋為印度海,惟西北二印度,尚各自為國。其中南東三印度,並據於西洋。東印度為英夷駐防重鎮,凡用兵各國,皆調諸孟加臘,每卒月餉銀約二十員。又與我屬國緬甸、廓爾喀、鄰近世仇,故英夷之逼中國,與中國之籌製英夷,其樞紐皆在東印度。南印度鬥出南海,有佛蘭西、彌利堅、葡萄亞、荷蘭、呂宋各國市埠環列,而英夷之市埠,曰曼達薩喇,曰孟邁,皆產鴉片煙,與孟加臘埒,各國不得分其利。恒外睦內猜,故我之聯絡佛蘭西、彌利堅及購買船炮,其樞紐皆在澳門與南印度。中印度為英夷與俄羅斯相拒之所,中惟隔一興都哥士大山,俄羅斯逾山則可攻取溫都斯坦。英夷設重兵扼守之,故我之聯絡俄羅斯,其樞紐在中印度。不悉東印度之形勢,則不知用廓夷,雖有犄角搗批之策,而不敢信也。不知南印度之形勢,則不知用佛蘭西、彌利堅,欲行購造兵船之策,而未由決也。不知中印度、北印度之情形,則不知聯俄羅斯。方詢俄羅斯國都與英夷國都遠近,不知其相近者,在印度邊境,而不在國都也。昔唐太宗貞觀中,王元策用吐番之兵,以搗印度,即廓爾喀攻孟加臘之路。元太祖兵至北中二印度而返,及憲宗命諸王旭烈先攻取西印度,而後回取五印度,即今俄羅斯侵偪溫都斯坦之路。明三寶太監鄭和以舟師破錫蘭山,俘其國王歸獻諸朝,即今粵夷兵船赴南印度之路。具載往牒,近征商舶,事異鑿空,形同肘腋,指示發蹤,誰端銜策。誌西南洋實所以誌西洋也,故以東南中三印度冠其前,而以西印度之天方教、天主教,附其後。五印度沿革,又附其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