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3
校讐畧
4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校正書籍經部史部共六十七條唐史徵周易口訣義、宋藝文志誤作「史文徽」,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5
唐郭京《周易舉正》、晁公武《讀書志》稱改正一百三十五處。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作一百三處,今據原序,當以洪、趙二說為是。
6
《周易口義》,宋倪天隠述其師胡瑗之說。《宋志》著錄又另有《瑗易解》十卷,似《易解口義》各為一書。據朱彝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說,以為瑗欲著述,而未逮門人倪天隠述之,故曰「口義」,則瑗不得又有易解》矣。《宋志》誤今校正。
7
宋邵伯溫《易學辯惑》《宋藝文志》但題辯惑,無易學字,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8
鄭剛中周易窺餘》、《乾》、《坤》二卦及《繋辭》以下原闕不解。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乾》《坤》之際,或有所避。今考原《序》有云:「自屯蒙以往,萬一見其髣髴,則沿流溯源,《乾》、《坤》之微可得而探。據此則無《乾》、《坤》二卦之解明矣,非有所避也。
9
宋楊簡《易傳》二十卷。《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又《已易》一卷,與此本書名卷數皆不合。卷首《自序》則與此本同。葢是書為明人翻刻竄改,篇第誤分為二。彝尊遂以沿訛今校正。
10
方聞一大易粹言》、《宋藝文志》稱曽穜作《經義考》,亦承其訛,今據原序校正。
11
馮椅厚齋易學》,《宋藝文志》但題易學。按王湜先有《易學》,冝有所別,今據《文獻通考》校正。
12
宋魏了翁《周易要義經義考》,於羣經類載《九經要義》二百六十三卷,注曰分見各經」,然各經皆載要義》,《易》類則止載《周易集義》,似即以《集義》為《要義》。今考《集義》原䟦曰:「靜山先生謫靖州,取諸經注疏摘為要義》,又取諸大儒《易》說為《周易集義》,則為二書審矣。
13
宋李杞《周易詳解》、焦竑《經籍志》題曰《謙齋詳解》,今據《自序》校正。
14
元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稱良輔又有《易傳集疏》不傳。考《易傳集疏》為良輔之師,同里熊凱所撰,虞稷誤合為一人。今校正元、曽貫《易》學變通《經義考》稱為《周易》變通,並云「已佚。今據《永樂大典》採出,并校正。
15
明崔銑《讀易餘言經義考》載銑《讀易餘言》五卷,又載銑《易大象說》一卷。考此書第三卷即《大象》說,彞尊誤分為二。今校正。
16
傅寅禹貢說斷》納蘭性,徳《通志堂經解》稱為《禹貢集觧經義考》,亦沿其訛。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宋黃倫尚書精義》是編每條首列張九成之說,似即本九成所著《尚書詳說》而推廣之。故陳振孫疑其偽托。然《九成詳說》之目僅見《宋志》而書不傳,則藉是書而九成之說得以不遂,湮沒亦無不可。宋錢時《融堂書解經義考》作《尚書演義》,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17
趙善湘洪範統一》、《宋藝文志》作《洪範統論》,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又作《統紀》,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宋東陽陳大猷尚書集傳或問》。按宋理宗時有兩陳大猷,一為東陽人,一為都昌人。《經義考》。據董鼎《書傳纂注》,疑為都昌陳氏所著。今據本書兼考董氏原引各條,校正為東陽陳氏。
18
漢毛亨《詩傳》,《漢書藝文志》但稱毛公。《隋書經藉志》稱漢河間太守毛萇傳。按鄭氏《詩譜》原有大小毛公陸璣《草木鳥獸蟲魚疏》,則云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自應以毛亨為定。
19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明北監注疏本引作「陸機」,今據《隋志》、《唐志》校正。又振孫謂其書引《爾雅》郭璞注當在郭後,不應稱吳人。考書中所引,並無郭璞一字,陳氏所云,未免失實。
20
宋段昌武《毛詩集解》、焦竑《經籍志》誤作叚文昌。朱睦㮮授經圖》作段武昌,則又繕寫倒其文也。今據舊本校正。
21
明李先芳《讀詩私記經義考》載「先芳有《毛詩考正》,注曰「未見」,而不載此書。其為一書兩書,葢不可考。然是書亦多辨定毛《傳》,或彝尊傳聞未審,誤記其名也。
22
宋程大昌詩論本載入大昌考古編》,故《宋志》不列其名,《經義考》始題曰《詩議》」,曹溶學海類編》則題曰《詩論》。今據舊本,當以曹《說》為是。
23
元梁益《詩傳旁通,朱睦㮮誤題翟思忠撰,今據《經義考》校正。
24
纂圖互注《周禮》,不著撰人名氏。據《經義考》有《纂圖互注《毛詩》,彞尊定為唐、宋人帖括之書,則是書自係同時並出。乃彝尊又引繆泳之說,謂為元人所輯,不免自相矛盾。
25
王應電周禮傳》十卷、《圖說》二卷,《翼傳》二卷。《經義考》載是書《少翼傳》二卷,已為疎漏。又所引黄虞稷語,係翼傳》之解題而繋之《周禮傳》下,亦属舛誤。《禮記》、《隋志》稱《小戴記》為四十六篇,馬融益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合四十九篇。考此三篇皆入劉向《別錄》,安得為馬融所增知?今四十九篇實戴聖原書,《隋志》誤也。
26
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周顯徳中崇義,取自漢以來《禮圖》,凡六本,重加訂正。考《隋志》有鄭元《三禮圖》,今以是書合之。鄭《注》已多違異,則鄭氏圖出于偽托無疑,《隋志》未免沿訛也。
27
《春秋左傳》、《漢志》載《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注曰「公羊、穀梁二家」。而《左氏》經文不著於錄。然杜氏《集解》稱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是《左傳》又原自有《經》。今據徐彥公《羊傳疏》曰:「《左氏》先著竹帛,故漢儒謂之古學」。則所謂古經十二篇者,即《左傳》之《經》刻。《漢書》者,誤連二條為一耳。
28
孫覺春秋經解》十三卷,《宋志》載覺《春秋經解》十五卷,《春秋學纂》十二卷,《春秋經社要義》六卷。《書録解題》有《經解》,而《無學纂》。王應麟玉海》則有學纂而無經解。今考其《學纂條》下注,與今本經解一一符合。是學纂本經解之別名,《宋志》誤分為二,又訛其卷數也。今校正
29
宋蘇轍《春秋集解、宋藝文志》作《春秋集傳》,《文獻通考》作《集解》,當以《馬考為是。
30
宋李明復《春秋集義,宋志》既載李明復春秋集義》,又載王夢麟《春秋集義》,與此書正同。實則書本李氏作,而王氏刋行之,遂誤為二也。今校正。
31
明髙攀龍《春秋孔義經義考》又稱有李攀龍春秋孔義》,卷數亦同。考李攀龍並無是書,彛尊葢誤分為二也。
32
董仲舒春秋繁露》繁,或作蕃,古字相通,《崇文總目》頗疑其偽,程大昌尤力排之。是書宋代已有四本,多缺篇缺字。今據《永樂大典》所存樓鑰本凡補原缺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刪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
33
明羅汝芳《孝經宗㫖》、《千頃堂書目》誤作羅洪先,今校正。
34
《孟子疏》舊題宋孫奭作,然《朱子語録》指為邵武士人作,蔡元定猶見其人,似未必誣也。
35
宋張九成孟子傳,《文獻通考》作《孟子解》,今據舊本校正。
36
《小爾雅》,無撰人名氏,見《漢》及隋、唐各志。然其書久佚。今傳本即《孔叢子》第十一篇,漢晉儒說》惟杜預《左傳注》稍引其文,足證是書晩出,非《漢志》舊本矣。《讀書志》乃指為孔氏古文,殆循名而失之也。《集韻》舊本題宋丁度等奉勅編。今考司馬光《
ctextchar:7645
韻指掌圖》序,實治平四年光繼、丁度等纂輯,而書始成,則非盡出丁度等也。
37
宋倪思、班馬異同,熊方補《後漢書年表》、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三書,皆正史之支流,當入正史。錢曾述古堂書目》誤列雜史,今校正。
38
司馬光資治通鑑》應入《編年《述古堂書目》,誤列入正史,今校正。
39
《逸周書》舊本題曰汲冡《周書》、《隋志》、《唐志》俱稱得之魏安釐王冢中。然《晉書武帝紀》止稱竹書,無所謂《周書》,是《周書》不出汲冢也。據郭璞《爾雅注》、李善《文選注》俱稱《逸周書》,今校正。
40
《東觀漢記》、《隋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考《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自明帝時,至安帝時,珍始續成之,不得題為珍等也。
41
唐許嵩《建康實録》,是編起吳大帝,迄陳後主,而以後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名。《讀書志》誤編《實録》門已為循名失實,《文獻通考》竟載入《起居注》,尤為乖舛。今校正入《別史類。
42
吳韋昭注《國語、三國志》作「韋曜」,蓋晉避司馬昭之名。至《國語》本書,《漢志》列入《春秋》類。今考是書上包周穆王下及魯悼公,即與時代不協,兼於經義無闗,故改隸雜史。
43
戰國策注》舊本題「髙琇作」。今考其書實宋姚宏因琇注殘闕而補之。且其書自應與《史記》為一類。《漢志》及隋、唐志》並同。《讀書志》改入《子部縱橫家》,《文獻通考》因之,實為不類。今校正。
44
余知古渚宮舊事》,《文獻通考》引《讀書志》,脫去「余」字誤題為唐知古撰,今校正。
45
宋陶岳《五代史補、讀書志》作《五代補錄》,今據原本校正。
46
宋毛方平丁夘實編、書錄解題》誤作李珙撰。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47
漢劉向古《列女傳》七卷,後有《續傳》一卷,不知誰作,或曰班、昭,或曰項原,皆影附,無據,舊合為一編。宋王回乃以有頌無頌,離析其文為今本。
48
《孔氏實錄》不著撰人名氏。《文淵閣書目》稱孔子《實録》,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49
《卓異記》舊本或題唐李翺,或題唐陳翺,或題唐陳翰。按陳翰乃《宋志》所載不足據,即李翺、陳翺時代皆不相及,亦必有誤。其書記唐代朝廷盛事,《讀書志》稱二十七事,今本實止二十六事也。
50
宋陸㳺入蜀記》是編載游入夔州道路所經,自應入傳記類、述古堂書目》,誤列入小說。今校正《越絶書》,據書末敘外傳記以廋詞𨼆其姓名,當為㑹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隋、唐志》皆云子貢作,今校正。
51
樊綽蠻書》、《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宋史藝文志》不載。今考《通鑑考異》所引蠻書,皆與是編同,則《宋志》為疎矣。
52
《釣磯立談》,考書中自述,葢《五代史》虛白之子所作。《宋志》竟誤以為虛白作,今校正。
53
江南餘載,不著撰人名氏。《文獻通考》誤作江南館載》,今校正。
54
《吳越備史》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范坰、巡官林禹撰」。考《書録解題》稱為錢俶之弟,儼作托名林,范今校正。
55
《三輔黃圖》不著撰人名氏,晉灼注《漢書》多引之。中又有唐至徳二載所改地名,葢是書本梁、陳間人所撰,而唐人刪補之也。
56
樂史太平寰宇記》、《文獻通考》誤作《太平寰宇志》,今據史進書原序校正。
57
歐陽忞輿地廣記》、《讀書志》謂實無其人,為著書人偽托,今據《書錄解題》校正。
58
宋羅濬寳慶《四明志》、《開慶續志》、《文獻通考》誤作「羅璿,今據《書錄解題》校正。
59
《河朔訪古記》不著撰人名氏。焦竑《經籍志》亦云不知誰氏。考元劉仁本羽庭集》,稱是書為郭羅洛氏,納新作,則焦氏為未審矣。
60
李好文長安志圖》、《千頃堂書目》誤作長安圖記》,今據舊本校正。
61
明沈津、《鄧尉山志》,靳學顔為之序。《千頃堂書目》遂誤以為學顔作,今校正。
62
州縣提綱,不著撰人名氏。《文淵閣書目》題陳古靈撰。古靈,宋陳襄號也。《宋志》及晁、陳二家書目俱不載。考襄卒於元豐三年。今書內有紹興二十八年」一條,則非襄書明矣。
63
李攸宋朝事實》、《文獻通考》誤作李伋,今校正。明錢溥秘閣書目》,《千頃堂書目》稱此書為馬愉撰。溥别有《內閣書目》一卷。今考溥序,實載此書卷首,則虞稷所紀誤矣。
64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URN: ctp:ws22226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