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畿輔通志卷二十三 |
3  | 川 |
4  | 正定府: |
5  | 滹沱河 在府城南八里,源出山西繁峙縣泰戱山,由雁門縣流入平山縣,東經靈夀縣,扺府城南,又東經藁城縣北,又東經晉州城南,又東入保定府束鹿縣。 |
6  | 按:滹沱之源,昉於山海經,其名見於周禮、禮記戰國䇿,諸書,而桑欽水經獨無其目,濁漳巨馬篇中所見,不過一二語。班固漢書地理志:代郡鹵城常山郡靈夀南行唐、信都國信都渤海郡平成、河間府樂城、弓髙,皆有之,而源委究未悉。今據元和志、寰宇記所載滹沱發源之處及所經行之地,詳列於後元、明以來,若元史河渠志、顧祖禹方輿紀要、陸隴其畿輔地圖記,亦節録備考。 |
7  | 代州繁峙縣泰戯山,一名武夫山,在縣東九十里,滹沱水出焉。 唐林縣。水在縣東。 崞縣水在縣東二百步。 忻州秀容水,在縣東三十二里。 定襄水西自秀容縣流入。 太原盂縣水,西自代州五臺縣流入南,去縣百里。 恒州靈夀縣水,在縣西南二十里。 正定縣水。南去縣一里。 九門縣水,在縣西九十里。 藁城水,去縣二十九里。 鼓城水,在縣北十三里 定州深澤水,在縣南二十五里。 無極水。南去縣二十五里。 深州鹿城水,在縣西北四十二里。 安平水,在縣南二十三里饒陽水北,去縣四十五里 |
8  | 代州繁峙縣。滹沱河源出縣東南孤阜山,東北入恒山界。 唐林縣。水在縣東。 崞縣水在縣東二百步。 忻州秀容縣滹沱南歴忻中口。俯㑹忻州水。 定襄縣水,西自秀容縣流入。 雁門縣水在縣南。 五臺縣水東流經聖人阜。 并州:盂縣。滹沱河自代州五臺縣流入,南去縣百里。 鎮州靈夀縣河,在縣西南二十里。 正定縣。河在縣北一里。 九門縣河在縣北四十九里。 藁城縣河在縣東二十九里。 鼓城縣河在縣北十三里。 束鹿縣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深州安平縣河,在縣南二十三里。 饒陽縣。河舊在縣南,光武所渡處。魏武帝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在今縣北,後刺史楊貝改為清寜河是也。 瀛州髙陽縣河,在縣東北十四里。 河間縣河在縣西二十里。 鄚州鄚縣河,東流,經縣南二里,至莫金口,東北流入文安縣界。 霸州大城縣。河出縣北一百三十里。 文安縣河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趙淀。 |
9  | 滹沱河在正定路正定縣南一里,經藁城縣北一里平山縣北十里,經靈夀縣西南二十里,此河連貫正、定諸郡,經流去處,皆曰滹沱水也。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北百二十里泰戯山,自繁峙折而西,南流,經代州東南,又西南經崞縣、忻州及定襄縣東,復折而東南流,經五臺縣南、盂縣北,又東北入直𨽻正定府平山縣界,經縣北,又東經靈夀縣及正定府城,南歴藁城縣,北趨晉州城,南繞保定府東束鹿縣南,又過安平縣,南達深州,北復出饒陽縣北,歴河間府獻縣南交河縣,北入青縣界,至縣東南岔河口,合於衛河。滹沱河在正定府南八里,發源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由雁門流經直𨽻靈夀平山,遶正定城南,歴藁城。晉州束鹿至冀州㑹漳、滏二河,過衡水、武邑、武強,至河間府獻縣為二支:一東流為鹽河,一南流交河縣,扺青縣岔河口入衛。 |
10  | 滋河 在正定府東北三十里,源出山西大同靈邱縣枚回山,流經靈夀行唐,扺正定境東,入藁城縣北,又東過無極縣,又東入深澤縣。 |
11  | 蔚州靈邱縣滋水出縣西枚回山,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響動山谷。 正定縣水。南去縣三十里,行唐縣水。北去縣二十六里 |
12  | 滋河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蔚州枚回嶺,經靈夀縣,入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境南,孟社復出東南,入河間府。 |
13  | 滋河之源最多,一出阜平白蛇嶺曰汊河,一出山西五臺縣南山之南,東流與汊河㑹,一出靈夀縣界北山五岳寨,一出王母山北峪,一出王母山南峪,俱至靈夀縣西北五河村,五河合流東注,至滋峪之東南,又有西山之小河入焉,故名滋水,東返行唐,趨正定,經藁城東北,扺祁州,與沙河合。按漢書地理志,滋水出行唐縣,東至新市,即入滹沱,經流無幾。元和志又謂源出靈邱,其來頗逺。明一統志謂水至行唐而伏其流,亦微。今行唐縣志又謂自縣而上,滙集衆流,即成大川,蓋源流變遷,今昔異矣。 |
14  | 西韓河 在正定縣西二十里,源出大鳴泉,西南流入滹沱。 |
15  | 西韓河、韓信伐趙時,經此故名。 |
16  | 洨河 在獲鹿縣南,其源有四:一出蓮花營,一出絳北村,又二泉出欒城縣竇嫗村之石牛港,四水交流逶迤,自欒城合北沙河,達於趙州常山郡石邑井陘山,洨水所出,東南至廮陶入泜。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開鎮州常山南河入洨水以利漕。 |
17  | 洨河在欒城縣西十二里,元氏縣之沙河東北流合焉。又東南經趙州南下。 |
18  | 北沙河 在獲鹿縣南,源出元氏縣西山,流經縣界之封龍山,東至欒城,與洨河合。 |
19  | 金河 在獲鹿縣東南三十里,源出井陘縣,東流經縣界,入元氏縣。又東至欒城,合於洨河。明萬歷中,河流堙塞,知縣蘇繼歐修濬改名金水河。 |
20  | 衞河 即《禹貢》「恒衞」,既從之,衞水源出靈夀縣東北,東南入於滹沱。 |
21  | 靈夀,禹貢》衞水出東北,東入滹沱。 |
22  | 衞水在靈夀縣東北十里,俗呼雷溝河,源出恒山。《禹貢》恒、衞既從,即此。。 |
23  | 衞水發源靈夀之良同村東南流四十里入滹沱河。。 |
24  | 嵩陽河 一作松陽河,在靈夀縣西南五里,源出楸山,東南流入滹沱,又淤。泥河在縣東北二里,亦曰溫泉,南流入嵩陽河。居人資以灌溉。 |
25  | 魏河 在元氏縣西南六里,源出贊皇縣黄沙嶺,東北流入縣界,與泜水合,又東入髙邑縣境。 |
26  | 槐水出贊皇縣黃石山,本贊皇山別阜,連元氏。縣界,一曰渡水。 |
27  | 槐水在元氏縣西南六里,源出贊皇縣之黄沙嶺,東流經縣界,又東歴高邑。 |
28  | 泜水流經縣西南六里,合槐河。 |
29  | 泜水河 在元氏縣南,源出封龍山,流經縣西南六里紙屯村,合槐河,入髙邑縣界。 |
30  | 泜水源出封龍山,東南合流於槐水,地名紙屯渡口。 |
31  | 按泜河有二:此為北泜,其南泜詳趙州。 |
32  | 豬龍河 在元氏北八里,源自山西流經縣界,又東至趙州,合於洨河。 |
33  | 冶河 在欒城縣北,即古太白渠也。源出山西平定州之松嶺,流經井陘縣,合綿蔓水,亦曰甘陶河,又東北經平山縣,又東南流入欒城縣界。後自平山縣城西決入滹沱。今改流自平山,經正定、欒城,達於洨水。 |
34  | 冶河相傳即漢太、白渠,時遇水溢,逆薪橫流,人争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間,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謂之冶河 |
35  | 冶河一名甘陶河,源發山西平定州。松嶺自娘子闗,流經井陘縣,合綿蔓河流,至本縣湍激之聲,可聞數里。冬月不冰,由城西北入滹沱河,為兩河口,一清一濁,如涇渭然。 |
36  | 冶河在欒城縣西北,舊時自平山縣流經此,其後自平山縣東北流合於滹沱、滹沱不能容,決溢為患。元至元末,引冶河分流滹沱,水勢遂殺,數年,下流湮塞,仍決入滹沱。皇慶初,又議自平山縣西北改闢河道,下至寜晉,使冶水仍入舊河,則滹沱勢分,正定之害必少。但欒城地形頗低,擬於縣北聖母堂東冶河東岸開減水河一道,以殺其勢,於是冶河復導流於此,未㡬復廢。 |
37  | 按《漢志》,「太白渠首受綿蔓水,東南下,至曲陽入斯。洨《水經注》,「綿蔓水又東謂之太白渠。白渠水又東,謂之斯洨水。是冶河故道,本與洨通,自併入滹沱,決溢為患。 |
38  |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於冶河入滹沱之處,堅築大堤以遏絶之,引入洨河以適其性。由是冶河復循故道,而滹沱亦慶安瀾矣。 |
39  | 旺婁河,在平山縣西十五里,地暖泉,溫隆,冬不冰,居人於此造楮為業,亦名望樓河。 |
40  | 濊河 在平山縣北,源出房山,東南流,入於滹沱。房山在平山縣西北,濊水出焉,東出行唐,入博陵,謂之木刀溝。又從此過石疃山,南流入滹沱河。 |
41  | 濊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流至縣北,入滹沱河。 |
42  | 派河 即沙河也,在阜平縣南,源自山西繁峙縣之白坡頭口,流經縣界,又東南經定州之曲陽縣,流至行唐縣南,又南入於新樂。 |
43  | 阜平縣。派河在縣北,源自恒山流,經大派、小派二山而南。 行唐縣。派河在縣西南,東入新樂界。 |
44  | 沙水即派水發源。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白坡頭口流經直𨽻阜平、曲陽,行唐新樂。 |
45  | 平陽河 在阜平縣東六十里,發源太茂山,南流入派河。又班峪河在縣東四十里,發源本縣炭火舖流,經縣東,入派河。又鷂子河,源出山西靈邱縣,亦經縣東入派河。又有小河,在縣東闗外,發源大派山南流入派河。 |
46  | 胭脂河 在阜平縣西南五十里,發源本縣清竿嶺,東流入派河,水有紅色,故名。又當城河在縣西南,發源山西五臺縣,流至縣南,與胭脂河合,流入派河。 |
47  | 兆流河 在阜平縣龍泉闗外,發源闗西八里之印鈔石山,下流至縣西北入派河。 |
48  | 郜河 在行唐縣南一里,源出縣西北兩嶺口山谷間,曰潁水,南行三十里,經箕山之東,許由村之南,即所云洗耳溪也。又東流曰郜河,又東經新樂縣界入派河。又縣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源出甘泉廟,南流入郜河。 |
49  | 賈莊河 在行唐縣北二十里,源出縣西北武莊社北山,曰曲河,東流,經賈莊村曰賈莊河,又東入派河。 |
50  | 石臼河 在行唐縣南。 |
51  | 南行唐有石臼谷。 |
52  | 後漢永平中,引石臼、滹沱河以通漕,即此。 |
53  | 浴河 在新樂縣南五里,一名金水河,源出縣西南十五里,中同村浴兒池東流,分而為二,一從西折而南,一從北折而東,與木刀溝㑹,曰三叉河口,與晉州藁城接界。 |
54  | 浴河在縣中,聞村清溫可濯,冬不凝冰。 |
55  | 雅兒河 在晉州東北十二里,入束鹿縣。《湼槃集》,滹沱支流也,今湮。 |
56  | 木刀溝 在新樂縣西南,亦曰長淋溝。自閔泉鎮東南流,至赤堠村,與浴河㑹流,經無極、藁城二縣,入新樂縣。木刀溝在縣西南二十四里溝傍,人姓木名刀,因名。 |
57  | 新樂縣。長淋溝在縣南二十四里,亦呼為木刀溝。 |
58  | 木刀溝源出閔泉鎮平,地湧出流,經路橋、王村,至赤堠村,與浴河合,共行六十里。 |
59  | 宿龍泓。 在贊皇縣環山亭下,即槐水發源。 |
60  | 酈陽水 在藁城縣西南 |
61  | 藁之宜安南有酈陽水入之。。 |
62  | 宜安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其西有泥陽村,疑即酈陽也,水今涸。 |
63  | 響閘水 在正定縣城東南隅,源自城河西北隅經此南出。明萬歷四年,知縣周應中用石甃砌,流急有聲,因懸水磨於此。今廢閘外,溉田數十頃。 |
64  | 井陘水 在獲鹿縣西北,一曰鹿泉水,自井陘縣流入,又東合綿蔓水。 |
65  | 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東北流,屈徑陳餘壘,又東注綿蔓水。水經注鹿泉水一名陘水,去石邑縣十里。 |
66  | 鹿泉水在獲鹿縣西,即井陘山水,世謂之鹿泉水。隋置鹿泉縣,取此。 |
67  | 微水 在井陘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流入甘陶河,綿蔓水。 在井陘縣南門外,源自山西流,經縣界,合甘陶河。 |
68  | 綿蔓水上承挑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東經靖陽亭南,故闗城也。及北流,至井陘闗,下注澤。發水亂流東北經常山蒲吾縣西挑水,南經蒲吾縣故城西,又東南流,經桑中、縣故城北,又東南流,經綿蔓縣故城北,自下通謂之綿蔓水。 |
69  | 井陘縣。綿蔓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韓信擊趙,使萬人先背水為陣。信曰:「陷之死地而能生,謂此水也」。 |
70  | 綿蔓水在井陘縣南門外,發源山西平定州,流至縣界,與甘淘河合。 |
71  | 淴淴水 在平山縣西一百里,一作沕沕水。 |
72  | 淴淴水自半山湧出,達於平地,灌田數十頃。明正德二年,於水口建城置戍。 |
73  | 沕沕水泉出山半,其聲沕沕傾瀉,殆數十丈。山髙流深,源清泉洌,冬夏不竭,土人利之。。 |
74  | 濟水 在贊皇縣南,流入髙邑界。 |
75  | 房山贊皇山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贊皇縣濟水出贊皇山,西北流,去縣南十里。此別是一濟水。應劭以為四瀆,誤也。 |
76  | 贊皇縣濟水去縣十里,即詩云「出宿于濟」是也。 |
77  | 大唐渠。 在獲鹿縣東北十里。 |
78  | 獲鹿縣東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灌田。有禮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白渠東流入正定界以灌田。天寶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 |
79  | 大明川。 在靈夀縣西北九十里。 |
80  | 橫山,嶺西團泊口,東俗呼為錦繡大明川。其地兩山夾峙,中有平原數十里,多産花木,故名。 |
81  | 黑龍潭。 在贊皇縣西七十里,上有龍神廟。 |
82  | 龍潭灣。 在欒城縣西五里,昔時治河支流也。聖水洼 在靈夀縣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其水冬夏不竭。 |
83  | 洗兒池。 在新樂縣羲臺後。 |
84  | 羲臺後有洗兒池,相傳炎帝生於此。 |
85  | 蓮池 在靈夀縣晉州城北二里,亦有蓮花池。靈夀縣西南之王覺村,山水衝開一池,其蓮特盛,不種而葩。 |
86  | 湯池 在阜平縣西八十里,池水一溫一冷。 |
87  | 養魚池。 在靈夀縣。 |
88  | 池在趙王城內,武靈王故跡也。 |
89  | 飲馬池 在行唐縣東。 |
90  | 池在縣東莊頭村,相傳唐尉遲敬德留守時開鑿飲馬處,今池上有鄂國公廟。 |
91  | 恒陽第一泉。 在正定城西門外迤南䕶城河中舊名甘泉,甘洌,異於他水。 |
92  | 大鳴泉 在正定縣西北三十里,即西韓河上源也。有泉數十穴,大者如車輪,溉田百餘頃。少東有小鳴泉,又有鵰橋泉,在縣西二十里,源自大鳴泉,凡四五十穴。明宣德初,知縣李守義引水灌田。萬厯四年,知縣周應中復濬,又開三陽河,俱由丁家橋、斜角頭、李家莊入河,溉田甚廣。 |
93  | 涼樓坡泉 在正定縣北三里,東南流為周河,入滹沱。 |
94  | 旺泉 在正定縣東北隅,大可數畆一支,南流入城河,今廢一支,西南流,經西洋朱福屯等村。明萬歷初,知縣周應中開濬,大為民利。 |
95  | 白雀泉 在正定縣西南三里,斜角頭村之南,相傳泉,舊在白雀寺中,故名。 |
96  | 馬跑泉。 在井陘縣東五十里頭泉村,亦名頭泉,相傳漢光武至此渇。甚馬跑地,泉出故名。 |
97  | 䝉泉 在元氏縣封龍山半。又有龍泉,亦在封龍山河西泉。 在平山縣西二十五里,平地湧泉數處,溉田數百頃。 |
98  | 溫泉 有二:一在阜平縣西三十五里,清瑩如鑑,一在元氏縣西南八里紙屯村前,居民賴之造紙,即汦水也。 |
99  | 石乳龍泉。 在贊皇縣障石巖上,形如乳吐,故名白馬泉。 在贊皇縣五馬山上,味甘美,相傳東晉五馬將軍遊畋。渇甚,馬足忽陷,水湧出,故名。 |
100  | 野狐泉 在贊皇縣西南七十里,泉水湧出,遂成大河,通於槐。 |
101  | 七里澗。 在井陘縣東北,諸山溪之水在縣北境者皆滙,流於此南,入綿蔓河。 |
102  | 龍井 有二:一在正定縣北龍王廟前,一在元氏縣常山龍王廟內。 |
103  | 八角井。 有二:一在正定縣龍興寺後,一在元氏縣東十五里,有龍毋碑記,字多剥落。 |
104  | 鷄鳴井 在正定縣北門月城內相傳井傍有石,聲如小鷄,故名。 |
105  | 蒼石巖井 在井陘縣東南七十里。又縣東四十里有方嶺,石井六。北六十里有莊子頭井。 |
106  | 鹿井 在獲鹿縣西南。 |
107  | 獲鹿縣鹿井在井陘口南山下。 |
108  | 輪井 在行唐縣。 |
109  | 《水經注》云:「行唐城上西南隅有井,大若輪,水深莫測,謂之輪井」。 |
110  | 滿井 在贊皇縣南萬井村南。山絶頂,上有龍王廟,天欲雨則井泉溢,故名。 |
111  | 聖井 在無極縣城北髙陵村,禱雨輒應,故名。 |
112  | 順德府: |
113  | 百泉河 在府城東南八里,泉從地湧,其流無數,故曰百泉,一曰渦水,亦曰鴛鴦水。引流而東,入南和縣界為灃河。 |
114  | 百泉一名渦水,一名鴛鴦水,流經南和境,是為灃河。 |
115  | 七里河 在府城南,源出清風嶺,東注於百泉郡西,阻山有泉焉,出清風嶺下,循郭南而東,注合百泉、珍珠、黑龍、潭泉,是為七里河。 |
116  | 達活河 在府城西北五里,即古蓼水也,源自達活泉,由府北東流入任縣,與蔡河合。 |
117  | 鉅鹿郡西北一舎有泉,名達活,咸平中,刺史栁開濬,旁植千栁,建亭其上,為一郡之勝。熙寜壬子,泉忽淪伏不見。元豐改元之嵗,太守王慥禱於泉上,不越月而復出,因改名再來泉。 |
118  | 達活舊名蓼水,出石井岡,經任縣,入蔡河。達活泉出府西北南一泉曰紫金。北:一泉曰野湖。三水滙流總名曰達活,北經邢之李道村,東北入任縣。至薄村西與蔡河合。 |
119  | 響水河 俗名牛尾河,源出府西北之紫金泉,與達活泉㑹,分流東出環郡城,而東北入任縣界,合順水河。 |
120  | 野河 在府城西北百二十里,即古渠水也。源出西山,引流七十二道,下流至任縣,合於灃河。 |
121  | 襄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寖。野河在府西北百二十里,發源百巖諸山,引流凡七十二道,下流㑹於灃河。 |
122  | 《漢書》西山渠水,即今野河也。 |
123  | 白馬河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內邱縣凌霄山,南流經府界,又東入於任縣。 |
124  | 沙河 在沙河縣南五里,一名湡水,源出山西遼州,流經縣界,分為二支:一入廣平府之永年縣,經雞澤縣,與洺河㑹,為沙洺河。一由縣南為程寨河,亦曰新沙河,由廣平府之雞澤縣至南和縣入任縣之東盟臺達泊。 |
125  | 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名。 |
126  | 沙河縣湡水在縣西北七十里,俗名沙河沙河,流至縣南,分為二支:一流南和至任縣。一由永年北,下雞澤合洺河。 |
127  | 程寨,沙河河支流也,一曰新沙河,自沙河縣南經雞澤縣之栁下村,至南和縣,由郝橋村六里入任縣地,三里至程二寨,轉西二里至駱莊,折北四里,至達家莊。又五里至東盟臺達泊。 |
128  | 洪河 在沙河縣西北,源出府栲栳洪山故名,流經縣西北,納温泉水,㑹沙河,東出,合於灃河。 |
129  | 灃河 在南和縣西十里,即百泉河下流也。自邢臺縣流經縣界,合洪河東注任縣,又東入大陸澤。灃河上源即百泉水,自邢臺經南和任縣。灃河其源有二:一自府西,一自洪河分流,經南和縣北,入任縣地至疙𤺥臺前入雞爪河。 |
130  | 狼溝河 在南和縣五里,即邢臺百泉水分流也。自沙河縣東北流,經縣界,合灃河。 |
131  | 溝水深廣,兩岸多狼,故名。 |
132  | 滏陽河 在平鄉縣東七里,自廣平府雞澤縣流入,又東北經任縣東,又北經趙州隆平縣至寜晉縣,合漳河。 |
133  | 滏陽河自雞澤縣三十里至平鄉縣之夏莊橋,又四十里至任縣之新店橋,又三十里至任縣之邢家灣,又四十里至隆平縣之牛家河。 |
134  | 滏陽河,自平鄉中義疃橋入任縣地,統泄大陸澤諸河之水,經隆平東下。 |
135  | 洺河 在平鄉縣西十里,自雞澤縣流入,與南和縣分界。又沙河在洺河西五里,北流合為一經南和,下任縣為沙洺河。 |
136  | 平鄉之境,左舒而右縮,洺河在境上。沙河在境外,沙、洺合流,在平鄉、南和之間。。 |
137  | 汦河 在內邱縣北,自趙州臨城縣流入,又東經唐山縣入趙州隆平縣界。 |
138  | 汦水俗名脂溝 |
139  | 城北三十里為汦水河,自臨城縣南合西北諸水合流,至尹村,扺唐山。縣西門轉而東流。汦水舊在縣西一里,南至任縣入漳。康熙七年,水徙城北五里,東入隆平縣界。 |
140  | 漳河 自山東邱縣分為二支:一東北入廣平府之威縣,一西北入廣宗縣南,又北經平鄉縣東,又北經鉅鹿縣東,又北入趙州。寜晉縣,與滏陽河合。 |
141  | 馬河 在內邱縣南,即古龍騰水也,源出本縣龍騰山,東流至縣分為二,一東經小馬村,為小馬河,一東南流入唐山,至任縣合聖水河。 |
142  | 平鄉縣龍騰水源出龍騰山,在縣西七十五里。 |
143  | 縣城南十里有河,發源龍騰山,東流,經栁林、郊臺,為馬河,至張沱分為二。其東下者為小馬河,經小馬村,其南者傍鐵頂墓扺東。 |
144  | 馬河,在縣西南十里,東入於漳。昔人見白馬東行,次日水潦,隨馬蹄奔流而下,遂成河故名。馬河舊由馮村北流寨入泊,今隨水勢自北引合聖水河。 |
145  | 李陽河 在內邱縣北五里。 |
146  | 李陽河發源自且停山之東有二焉:一自陽武川北答而來,一自石河、西邱而來,合於城西一里,轉北而東,至唐山縣之西梁村,散於田。 |
147  | 沙洺河 在任縣東二十里,洺水與沙河合流,自南和縣之北髙村,迤西入任縣界,至石家溝入滏陽河。 |
148  | 蔡河 在任縣北十里,源出府西山,經邢臺縣之時村,入縣界,分為二,一南向,環城為濠,一北向東折,穿城而出,合濠水,東流入聖水河。 |
149  | 蔡水發源達活泉,稍東,與紫金泉合,踰三十餘里,至縣西郭。昔人於此釃為二渠,一南向,環城為濠,一北向東折,穿城為渠,又北穿城而出,與濠水合,東走二十餘里,乃瀦為湖。。 |
150  | 聖水河 在任縣十五里。發源本縣西北聖水井泉,從地湧出成河。其南有蔡河,合入,行五里許,有馬河合入,又東注於達活河。 |
151  | 順水河 在任縣西,百泉水之支流也。自邢臺流南和入縣界,㑹牛尾河至趙五家圪臺,注達活河。又殷陳溝河亦百泉,河南支也,由南和經縣界,合灃河。 |
152  | 小漳河 滏陽,支流也,由廣平府水年縣經府城北堤東,下南和至任縣之劉累村,亦名劉累河,又南注沙洺河。又牛家口河,亦漳水支流也,由廣平府曲周縣經平鄉入任縣界,合滏陽河。 |
153  | 雞爪泉。 在任縣東北,西接大陸澤諸水,東通滏陽河,其北有溝,名小雞爪,亦洩水之路也。舊時大陸諸水,悉由縣東北四十里穆家口洩於隆平,名曰滏河。明嘉靖中,發夫修浚,自穆家口村至羊毛圪㙮,上下相距共四十里。後此口闐淤全泊之水,獨恃雞爪一河宣洩,河身淺溢,不足以容衆流,於是滏陽河水反,由雞爪而內溢。 |
154  | 今上雍正四年,興修水利於穆家口故道,疏濬深廣,不使雞爪一河獨受全泊之水,由是滏陽之襟喉得通,大陸之尾閭亦快,積潦日消,民安種植,誠萬世之利也。 |
155  | 列葭水 在南和縣南。 |
156  | 南和列葭水東入淲。 |
157  | 南和縣。列葭水在縣西南十里,下注狼溝河。按淲水於今無攷。《隋書地理志》龍岡有淲水,疑即古泉河也。 |
158  | 落漠水 即古薄洛津,在平鄉縣西五里,洺河分流也,下合滏陽河。 |
159  | 漳水歴經縣故城,西有故津,謂之薄洛津。落漠水在平鄉縣西南十八里,故薄落邑也。語訛為落漠」 |
160  | 落漠河在平鄉西南,本洺河,分流於滏陽河。 |
161  | 沙溝水 在內邱縣北五里,源出龍騰山,東入龍騰水。 |
162  | 沙溝水源出鵲山,東流經縣五里鵲山,亦名龍騰山。 |
163  | 內邱縣。沙溝水,源出龍騰山,引而東,合龍騰水。 |
164  | 礪水 亦名渚水,源出攫山,下入沙溝水。 |
165  | 內邱縣礪水源出攫山,其水可以礪刀劍。礪水即渚水下入沙溝。 |
166  | 九龍水。 在內邱縣鵲王廟前,西山一派,九水合流於此,故名。 |
167  | 按《漢書地理志》,中邱、蓬山、長谷諸水所出,疑即今之九龍水也。 |
168  | 張甲河故道: 在廣宗縣東。 |
169  | 張甲河北絶河於廣宗縣,分為二瀆左瀆,經廣宗縣故城西,又北經建始縣故城東。 |
170  | 經城西南四十里有張甲河,神龍二年,刺史姜師度因故瀆開。 |
171  | 張甲枯河在經城縣東十里 |
172  | 縣東延五十里,袤百里,一望層沙,亘十餘里,即張甲故瀆也。 |
173  | 洺河故道: 有二皆在廣宗縣東南。 |
174  | 洺河故道由曲周龍塘村來縣境東南十五里至李磨村,東北入威縣之鹿臺。又一支自威縣之河窪村來縣,境東南二十五里紅龍村合於鹿臺,今皆淤塞。 |
175  | 枯洚渠 在廣宗縣東。 |
176  | 經城縣界。東去清河理五十四里,有枯洚渠,北入南宮縣。古冀、兖二州於此分域 |
177  | 玉霞川。 在府城西二百里。 |
178  | 時有霞色,赤白相間,瑩若玉光。 |
179  | 揚武川 在內邱縣西二十里,相傳趙王張耳練兵處。 |
180  | 大陸澤。 在任縣東北十里,與鉅鹿縣及趙州隆平縣接界。 |
181  | 大陸既作 |
182  | 《十藪》,晉有《大陸》。 |
183  | 大陸孫炎云:今鉅鹿、北廣阿澤也。 |
184  | 鉅鹿《禹貢》大陸澤在北。 |
185  | 衡水北經鉅鹿縣故城,東路溫舒為里監門,牧羊澤中,取蒲牒用冩書,即此澤也。 |
186  | 大陸澤在鉅鹿西北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茭蓮、魚蟹之類充牣其中。 |
187  | 廣阿澤,一名大陸,一名鉅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在鉅鹿西北五里。 |
188  | 鉅鹿縣廣阿澤亦曰大陸接趙州隆平縣界,瀦而復流,即寜晉之胡盧河也。 |
189  | 大陸澤在鉅鹿縣北五里,任縣東北十里,渟泓百頃,一洲中峙,俗名小東湖,又名張家泊。大陸澤受水之處,在任縣鉅鹿、隆平、寜晉一帶,毎水發時,浩淼無際。 |
190  | 大陸澤廣袤數十里,九河之水皆滙焉九河為洺、沙、蔡、馬灃達活百泉,聖水、滏陽而灃河、滏陽為之長,九河之外尚有汦、泲等八河,皆自任之西南、西北而歸於大,陸灃獨深,且長元、郭守敬所以獨議開灃河也。而滏陽則自穆家口統洩大陸之水,經隆平、寜晉,直下天津。自萬歷二十六年,漳河溢入滏陽,而隆平以下地淺易淤,於是滏陽又決而東徙,故道猶存,所謂古滏陽也。古滏塞而大陸之水,因從雞爪河以東瀉於新決之滏陽,亦其勢使然也。 |
191  | 按爾雅大陸載在十藪,而尚書孔氏傳云:「大陸之地已可耕作」,則又似以地言正義引孫炎「大陸即廣阿澤」之說,則仍主澤解。蔡《傳》引《爾雅》「廣平曰陸之義而主地東陽。陳氏云謂大陸為地者,蓋以陸名地也。謂大陸為澤者,蓋大陸之旁有澤而因地以名澤也。是又合澤與地而渾言之,及觀孔氏之導河章傳又曰大陸澤名豈别一大陸耶?詳繹經文,大陸既作其義與雲土夢作,又同。冀傳所云地可耕作」,猶荊傳所云「水去而地可耕治,原不以大陸為非澤也。夫水勢變遷,涸溢靡定,即以今大陸言之,當水發時,洪濤浩淼,一望無際,及其既退,疏渠修堰,汚泥橫潦,悉為膏壤,以今凖古,又何疑焉?或曰禹貢導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班固地理志,洚水在信都,大陸在鉅鹿,鉅鹿在信都之南,是先大陸而後洚水與經文不合。考《正義、漢書》以襄國為信都,或洚水發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通典》:清河郡經城縣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襄國,今邢臺也。經城,今廣宗也。兩邑相去僅百餘里,則洚源於邢,經於貝,達於冀,水勢誠然。而禹當日自大伾而下,絶洚而北,即至大陸,亦曉然易見。不然,班固《漢書》兼採百家,豈竟無據而云爾耶?鄭元以大陸在鉅鹿,而指淇水為洚水,杜佑以枯洚在南宮,而謂大陸在深州,是因大陸而改洚水之名,因洚水而移大陸之地。程大昌狃於《通典,亦疑鉅鹿之廣阿,非《禹貢》之大陸。而張垍又以洚水即濁,漳改洚為絳,是亦猶鄭元之臆說也。衆論紛紛,遂使千古之輿地受誣,而經義益晦,故特詳辯於此。 |
192  | 五橋澤。 在廣宗縣東。 |
193  | 晉太元十年,劉牢之救符丕於鄴,慕容垂北遁。牢之追之至五橋澤,即此。 |
194  | 蓮花池 在沙河縣南十里,毎夏月荷花盛,開香風十里。 |
195  | 龍窩池。 在南和縣西八里,水深浪猛,雖天氣晴明,池面亦多雲霧。世傳龍潛於此。 |
196  | 鳯凰池。 在南和縣東北二十里,縣志云北有鳳池之清景」。 |
197  | 黑龍潭。 在邢臺縣東南九里,深不可測,相傳有黑龍潛焉。 |
198  | 九龍潭。 在沙河縣黑山下。 |
199  | 響水潭 在南和縣東七里狼溝河,水淺沙淤,衝決成潭,水從潭北出,遂為狼溝,别支奔響,如雷夜静,聲聞數里。 |
200  | 白鷺潭 在南和縣徐莊一里,水勢瀠迴,岸多楊時,有白鷺波際,翩𦒘捕魚者,毎得古器,似商周法物。 |
201  | 白龍潭 在南和縣西南,沙河水滙,此又秋水潭在縣東七里。 |
202  | 洗馬潭。 在廣宗縣北八里洗馬村,相傳漢光武洗馬於此。 |
203  | 洗腸淵 在內邱縣西十三里,佛圖澄洗腸於此,因名。 |
204  | 程家灣 在內邱縣西南三十五里,以近程子華墓,故名。 |
205  | 珍珠泉。 在府城東一里,泉湧如珠,故名。又馬跑泉在府西,皆入百泉。 |
206  | 野湖泉 在府城西北十里,下合達活水。 |
207  | 玉泉 在府城西北馬鞍山下,水湧若玉山,南為金泉。 |
208  | 九家泉。 亦曰洺河泉,發源平地,下流狼溝河、溫泉。 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即古湯水也。四時常溫可愈人病。湯山在沙河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云:「湯山,湯水出,此湯水愈病,為天下最」。 |
209  | 漆泉 在沙河縣西八十里,色黑如漆。 |
210  | 鴛鴦泉 在南和縣西八里,兩泉並湧,故名。又清泉在縣東葭里屯。 |
211  | 鹹泉 在鉅鹿縣北 |
212  | 鉅鹿縣有鹹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 |
213  | 聖井 在府城西北仙翁山下,俗傳果老,指此為井,掘之得水。 |
214  | 太嘗井。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 |
215  | 世傳趙襄子為太子時,嘗獵於此,人馬俱渇,乏水,因禱於天,以矢卜之,遂得其泉,深三十丈,襄子嘗之,故名。 |
216  | 仙井 在南和縣治北。 |
217  | 其水與地平,深不可測。上有仙人廟、旱禱輒應。 |
218  | 潘井 在廣宗縣東,俗傳潘美飲馬於此。又傳,牧馬處曰:潘家窪在縣東南七里。 |
219  | 廣平府: |
220  | 漳河 河有二源:清、漳出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樂平縣、沾嶺、濁漳,出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發鳩山二水,分流至河南彰德府涉縣東南,合而為一,曰交漳口。東行二里,入磁州西南境。又東入河南彰德府臨漳縣界,從臨漳東北入廣平縣南界,分為二支,一入大名府之魏縣,至山東東昌府館陶縣入衞河。一入山東東昌府之邱縣。又分二支,一經威縣之南,東北行入冀州之南宫縣,至天津府青縣,亦合衞河,一入順德府之廣宗縣,北行至趙州寜晉縣,㑹滏陽河,扺冀州入滹沱河。 |
221  | 按《禹貢》「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周禮職方氏,冀州,其川,漳、漳之由來舊矣」。《漢書》「地理士心上黨郡沾大黽谷清,漳水所出。長子鹿谷山濁,漳水所出」。《水經注》:「漳水於武安縣東,清水東南來注之」。世謂「交漳口」。自此而上,為漳之上流,歴久不變。昔史起堰水以灌田,魏武鑿渠而漕粟,漳之為利可知也。磁州而下,則決徙不常。歴代以來,或亂於河。《通典》:河水橫流入漳是也。或塞於衞。《元史河渠志》,「漳水潰溢,衞不能通」是也。至明,則挾滏陽而北徙明。《外史。河渠志》,漳河自永樂九年與滏陽河合流,是也。 |
222  | 本朝則併滹沱而東溢,《禹貢錐指》滹沱於順治二年從冀州合於漳水是也。渾濤駭浪,迄無一定,而究其尾閭,總以衞為歸其入衞也。有二道:一由山東館陶縣入,一由天津府青縣入,而其分流則自廣平縣始。 |
223  | 欽定尚書㑹纂地理,今釋漳水入直𨽻界,至廣平縣,分二支:一支東行入衞,一支為經流,東北行經山東邱縣界,復分為二支,許汝霖北河。 |
224  | 《聖功頌序》:漳自邱縣一折而東,經威縣南宮、棗強、武邑故城,景州阜城、交河,至青縣杜林村,一折而西,經廣宗、平鄉、鉅鹿,扺寜晉縣,㑹滏陽河至冀州,又合滹沱河,由衡水歴武邑、武強,入獻縣完固口,由單家橋合杜林村之流,至鮑家嘴歸運,自威縣而東,俗曰老漳河。自廣宗而北,俗曰新漳河,而其由館陶入衞者,自廣平經魏縣亦分新、舊。 |
225  | 二渠過元城而東注,此近日漳流之大槩也。攷其故道,則潰溢四出,志記所載,異同參半。水經注,白溝東北經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羅勒城在館陶之西,白溝即今之御河,則漳之分流入衞,自古已然。而顧祖禹方輿紀要云元時資漳以助運始,引流於衞,非也。《水經又云:濁漳至昌亭與滹沱河㑹,又過成平縣南合清河,清河即白溝也。則漳之合滹沱而入衞,亦自古有。然而胡三省《地理通釋》云:漳舊入河,自河徙而南,遂自達於海,亦非也。酈道元以衞漳合清河處,謂之合口,今青縣南有合口鎮,然則杜林村之流,猶漳之行其故道者歟?或合與否,又不敢強為附㑹也。縁節録《水經濁漳篇》,參以酈注兼採諸志,而以今之輿地釋之附録、備攷。 |
226  |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東過其縣南,又東經屯留縣南,又東經壺闗縣北,又東北經潞縣北,又東經武安縣南,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注之。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黽谷,南過縣西,又南經昔陽城,東過涉縣西,屈從縣南,東至武安縣,南入於濁漳,謂之交漳口。又東出山,過鄴縣西,又東經梁期城南,又東經斥邱縣北,又東北經列人縣故城南,又東經肥鄉縣故城北,又東北過斥漳縣南,又東北經平恩縣故城西,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北經鉅鹿縣故城東,又歴經縣故城西,又經銅馬祠東,又北過堂陽縣西,又東北過信都縣西,又北經鄔縣故城東,又右經下博野縣故城西,又東北過阜城縣北,又東北經武邑郡南,又東北經武邑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滹沱會。又東經弓髙縣故城北,又東經阜城縣故城北樂城縣故城南,又東北經成平縣南。又東,左㑹滹沱、別河故瀆,又東北合清河,謂之合口。 |
227  | 滏陽河 即滏水源出磁州之神麕山,流經州城東北,又東流入邯鄲縣。東㑹渚、沁二河,又東北經府城南,轉而東,經曲周縣東,又北經雞澤縣東,又北入順德府平鄉縣界。 |
228  | 神麕之山,滏水出焉。 |
229  | 滏陽縣。滏水源出縣西北鼓山南巖下,泉源奮湧,若滏之揚湯,故以滏口名之。 |
230  | 滏陽河源出磁州,流至邯鄲縣東五里,亦呼為栁林河,東北經府城南,東入曲周界。左思賦北臨漳滏,注云「滏水熱」,以其湧沸如滏故也」。 |
231  | 滏水發源于鼓山之麓,而上流八字澗浸淫之水亦常入焉。東南行二里許,與黑龍洞水滙,其流始大。黑龍洞即神麕山也。滏水東行至州之南,繞城東北行,至閻家淺,入邯鄲縣界,又東北流,至府城南橋,又轉府城東橋,又北至曲周縣東橋,向年漳、滏,合流於此。康熙二十三年,漳河分而往東。三十三年,漳水復歸,六月間仍分東流,至今滏水又東至雞澤縣,又東至平鄉縣界。 |
232  | 洺河 源自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經邯鄲縣西,又東經永年縣西,又東北經雞澤縣,東合沙河,又北入順德府南和縣界。沙洺合流為雞澤、平鄉、南和三縣接界處。 |
233  | 武安縣。洺水源出縣西北三門山山下,去縣八十三里。 |
234  | 永年縣。洺水在縣南三里 |
235  | 洺河距府二十里,發源遼州,經武安三達紫山,北雙流合滙,起臨洺鎮入境內,一泓清淺,褰裳可涉,毎夏秋水漲,則為巨浸,其下流至雞澤,與沙河合。 |
236  | 沙河 自順德府沙河縣流入,經永年縣北,又東經雞澤縣,西與洺河會,為沙洺河。 |
237  | 余公河 在肥鄉縣西北。明嘉靖中,滏陽河溢,瀰漫百里,知縣余炯鑿此河以洩水,民德之,因名。 |
238  | 舊滏河 在雞澤縣城西,自永年通水閘北流經此,又北達順德府平鄉縣界,其道紆曲,不能容水。 |
239  |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姜照挑浚新河以導其流,自馮鄭村至亭,自頭長二里許,邑民利之,為建亭河,上名治水。 |
240  | 拳壯河。 在廣平縣東十里,漳河支流也,東至平鄉縣,仍合於漳。 |
241  | 渚河 在邯鄲縣南,其源有二:一自縣西二十五里藺家河,一自縣西南三十里閻家河。二河俱出紫山,合而為渚,經縣南五里,又東入滏陽河。 |
242  | 沁河 在邯鄲縣西,其源亦有二:一自縣西北二十里巖嵛河,一自縣西北三十里牛照河二水,亦皆出紫山,合而為沁,經縣西北一里,又東繞縣北入滏陽河。 |
243  | 按《名勝志》,渚、沁二河即古牛首水也。《水經注》:「牛首水出邯鄲縣西堵山,東流,分為二水,入邯鄲城,經溫明殿叢臺,又東經邯鄲阜,束流出城,合成一川,又東澄而為渚」。沁水又東入白渠。蓋昔時二水合而入白渠,故統名之為渚沁。今則二水分而歸滏陽,故析名之為渚為沁也。 |
244  | 輸黿河 在邯鄲縣西二十里,洺河支流也。其水,秋夏之交,散注田疇,或扺城下,與沁水同流。相傳有龍黿鬬,此龍勝而黿負因名。 |
245  | 衞河 亦名御河,在清河縣東南二十五里,自山東臨清州流入縣界,又東入山東武城縣界。其故道在縣西北,即隋永濟渠也,亦名瓠子渠。 |
246  | 清河縣永濟渠近孤女冢,元號孤女渠,隋煬帝征遼,改為永濟,俗呼御河。 |
247  | 清河西北有隋永濟渠,即衞河故道,舊名瓠子渠。 |
248  | 蔡河 在清河縣東南十二里,東北流,入武城縣界。又一字河在縣東北,東流入御河。 |
249  | 黃路河 在清河縣北一里,其地斥鹵,毎衞河泛溢,由此下注南宮縣亦名黄蘆河。 |
250  | 賀蘭河 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源出賀蘭山,東南流入滏陽河。 |
251  | 泥河 在磁州西十五里,源出本村沙石小橋下,西北流入滏陽。又羊渠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於本村之西半里許,西南流入滏陽。 |
252  | 牤牛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源有二:一出蔣村為北河,一出林壇舖為南河,二水至落子村始合流,至東城橋入滏陽。又澗河在州北四十里,源出河口村,東北流,經邯鄲縣北,入滏陽。 |
253  | 邯水 在肥鄉縣西。 |
254  | 邯水發源邯山,東北經邯會故城,西北注漳水,故曰邯㑹也。 |
255  | 洹水 在成安縣西南七十里,自河南臨漳縣入,又東南注於衞。 |
256  | 洹水出洹山,山在長子縣也。 |
257  | 洹水縣,洹水自堯城縣流入。 |
258  | 梁龍德二年,戴思逺襲晉魏州,西涉洹水,拔成安。 |
259  | 成安西南有洹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界,其下流合於御河。 |
260  | 大河故道: 有二:一在曲周縣東五十里,一在威縣南清河縣北。 |
261  | 宋元豐中,大河經流於此,河後南徙,遺跡僅存。 |
262  | 宋皇祐元年,河合永濟渠,東北經宗城縣東,又東北經清河縣東。 |
263  | 漳河故道: 有二:一自磁州三臺口北流入邯鄲縣,經永年至曲周,㑹滏陽河。一自成安縣東南流,歴肥鄉,扺曲周東一里,亦合滏陽河。自康熙二十三年漳徙而南,故道遂湮。 |
264  | 漯河故道: 在曲周縣東 |
265  | 自永年縣界泊頭堡接縣境西朱堡,長十五里,又東接於漳河,枯瀆遇雨漆,滏水泛溢,輒由此分流北注。 |
266  | 洺河故道: 在威縣西。 |
267  | 洺水舊在縣西,自廣宗流經縣境,合於漳河,故隋以洺水名城。 |
268  | 清河故道: 在清河縣西。 |
269  | 淇水東北過廣宗縣為清河。 |
270  | 清河東北經廣宗縣故城南,又東北經界城亭東,又東北經信鄉西,又北經信城縣故城西,又東北經清陽縣故城西,又東北經陵鄉西。 |
271  | 清河縣去郡最逺,而無所謂清河者,往者黃河決而東徙,羣流滙焉,無清河矣。 |
272  | 阿難渠 在曲周縣南 |
273  | 阿難渠,魏將李阿難所導,故名。 |
274  | 曲周縣。阿難枯渠在縣南十四里 |
275  | 古白渠。 在邯鄲縣南。 |
276  | 白渠水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東南流,經邯鄲縣南,又東經列人,右會漳津。《地理志》曰:白渠東至列人入漳」是也。 |
277  | 故漳渠 在清河縣南。 |
278  | 枯上漳渠者,濁漳渠也,源自上黨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鄴縣界來,非濁漳也。隋大業中,制使姚暹疏決,從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煬帝征遼回,泛舟於此,謂之回鑾河。大業末,竇建德於廣平郡又疏此水入栁溝,遂與永濟合流。 |
279  | 涉水渠 亦曰疏水,在清河縣東。 |
280  | 清河縣涉水渠自蓮花池達永濟渠,先是,衞河數決為害,百姓奏聞,下令開鑿為溝,廣丈餘,長四十里,毎遇汎溢,賴此泄之。 |
281  | 五爪渠。 在磁州西十里。明洪武中,知州包宗達引滏水分為五渠,溉田千頃,後漸淤塞。萬歷十一年,知州張夢麟復因故道開濬,民甚利之。 |
282  | 雞澤 在府城西南。 |
283  | 雞澤在廣平曲梁縣西南 |
284  | 曲梁縣之雞澤,《國語》所謂雞邱矣,東北通澄湖。 |
285  | 永年,縣雞澤在縣西南十里。《左傳》,諸侯同盟於雞澤。今其澤魚鼈菱芡,州境所資。 |
286  | 康臺澤。 在曲周縣東 |
287  | 廣平郡平恩有康臺澤 |
288  | 苻秦時為閑牧之所。晉太元九年,慕容農取康臺,牧馬數千即此。 |
289  | 海子 有四皆在磁州城內積水之處也。 |
290  | 雁池 在雞澤縣南三十里雁池村。相傳池內掘一石佛,有羣雁飛集於上,因名。 |
291  | 劍池 在邯鄲縣東南二十里。 |
292  | 相傳樂毅自燕奔趙,磨劍於此,有石尚存。 |
293  | 照眉池。 在邯鄲縣西北三里。 |
294  | 池方數十畆相傳,趙王宫人照眉於此。 |
295  | 蓮花池 在清河縣東南三十里。 |
296  | 玉泉池。 在磁州西北二十里,溢泉營方圓畆,許水從地中湧出,下流入滏陽河。 |
297  | 董塘陂。 在曲周縣西北 |
298  | 洺水縣董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牢之救符丕,追慕容垂,大戰於董塘泉,即此陂也 |
299  | 賈葛澤 在府城西二十里,受邯鄲西山之水,東流注滏陽河。又琵琶潭,在城西四十里。 |
300  | 黑龍潭。 在府城北三水,其水深黑,相傳有怪獸居此。又方頭固潭,在府城北二十里。 |
301  | 白龍潭 在肥鄉縣西六里。 |
302  | 龍潭 在清河縣西南五里。明嘉靖中,大水滙成八字澗。 在磁州西北七十里,支分派引流為八字,東南入滏河。 |
303  | 邯溝 在邯鄲縣東,《水經注》:「白渠右出,即邯溝也,今湮。 |
304  | 曲溝 在磁州北十五里,以水流盤曲,故名。又駙馬溝,在州西十五里。 |
305  | 酒務泉。 在邯鄲縣西十里,其水甘冽,俗傳趙王嘗釀酒於此。今其地名酒務頭。 |
306  | 隆興泉。 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即輸黿河,上流也。四時常溢,嵗旱禱雨多應。 |
307  | 流泉 在磁州西白土里,峯頂出泉,民資灌溉。又廣盛泉,在州西四十里神麕山,東流入滏河。 |
308  | 蓮花井 在肥鄉縣東十八里。 |
309  | 琉璃井。 在邯鄲縣東三十里。 |
310  | 此井不記世代,今磚甃之上,結成黑色琉璃一丈許,與水相值,故俗呼為琉璃井」云。 |
311  | 扳倒井。 在邯鄲縣西北二十里。 |
312  | 世傳光武為王郎所迫,士馬皆渇,因無汲具,輒扳倒飲。明萬歷間,縣令盧雲龍命居民以繩測之,東西相去僅二寸許 |
313  | 聖井 在邯鄲縣西二十里髙阜上,水與井平溢,出北流,滙而為池,禱雨常應。 |
314  | 程井。 在磁州儒學㦸門之左。宋知磁州程晌鑿。 |
315  |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蔣擢重浚井,建亭以覆之。 |
316  | 畿輔通志卷二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