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道德真经注疏卷三

《道德真经注疏卷三》[View] [Edit] [History]

道德真经注疏》

1
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2
吴郡徵士顾欢述
3
孔德之容,
4
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5
唯道是从。
6
注: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疏:孔,大也,甚也。容,貌也。甚大之德,容貌若何,唯从于道,即是其相。又解:容,包容也。大德妙契,故能动心施为独从于道,出处语默,皆是道场。
7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8
注:道之于万物,独恍惚往来于其所也。○御曰: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证用难名,故云恍惚。○疏:言至道之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亦悟即物道,迷即道物,物道不一不异,而异而一,不一而物而道,一而不一,非道非物,故一不一,而物不二也。○顾曰: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无,而有情有信,以其体不可定,故云恍惚。
9
惚恍中有像,
10
注:道虽惚恍无形,其中独为万物设法像也。○御曰: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日象。自无而降有,即万物之象也。
11
恍惚中有物,
12
注:道虽恍惚,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疏:中有物,即是神妙,妙物为名也。虽复非无非有,而有不测之物也。中有象,即是气,虽复非象非色,而为色为象,故是气也。言道种种变现,故不物而物,不象而象也。
13
窈冥中有精。
14
注:道虽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以立形神也。○节解曰:谓脑中元气化为精也。○御曰:惚恍有无,窈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疏:窈冥,深远也。有精,智也。言道虽窈冥恍惚,而甚有精灵,智照无方,神功不测也。
15
其精甚真,
16
注: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疏:言真精无杂,实非虚假,于三一之中,偏重举精者,欲明精是气色神用之本也。○顾曰:言至道之精灵,至真无假。
17
其中有信。
18
注: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节解曰:谓精也。精不化,血不藏,则为真人。一行形中,其中有信。○疏:言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四时,必无差爽。
19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20
注: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也。○节解曰:名者谓道也,圣人不死,其名常存。○疏: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既名不去,足显不来,文略故也。
21
以阅衆甫。
22
注:阅,禀也。甫,始也。言道能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也。○疏:阅,览也。甫,始也。至道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察古今,应夫终始也。
23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
24
注:我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
25
以此。
26
注: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人动作起居,非道不然也。○疏:假设问也。老君云我何以知终始之事乎,只用此真精纯信之道,悦惚窈冥之法,故知之也。
27
曲则全,
28
注:曲己从衆,不自专则全也。○疏:屈曲随顺,不件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云:吾行邮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
29
枉则直,
30
注: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疏:枉,滥也。体知枉滥不二故能受于毁谤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真也。此一句忘毁誉。
31
洼则盈,
32
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33
弊则新,
34
注: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疏: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物竞,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又忘荣辱也。
35
少则得,
36
注:自取少则得多。天道佑谦,神明托虚。
37
多则惑。
38
注:财多者惑于守身,学多者惑于所闻。○节解曰谓俗人多思念,多所欲,行无可信,故惑也○疏: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下,处一中也。多谓滞于违顺等法,不离二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39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40
注:抱,守也。式,法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节解曰:谓念一行道,守身中也。○疏: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轨辙群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41
不自见故明,
42
注:圣人不以其视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视之,故能明达也。○疏: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43
不自是故彰,
44
注: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也。○疏: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显著。
45
不自伐故有功,
46
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也。○疏:虽复亭毒群生,而自狗百姓,推功于物,故有大功也。
47
不自矜故长。
48
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长久不危也。○疏:只为推功于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长远也。
49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0
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疏:此则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51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52
注: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疏: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实,果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大成全德,物归于己也。
53
故诚全而归之。
54
注: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全其肌体,归之于父母,无有伤害也。
55
希言自然。
56
注: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也。○疏:希,简少也。希言,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极。道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顾曰希,少也。人能爱气少言,则行合自然。○王曰:希言静默则合自然之道。
57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8
注: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疏: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志理不久不长,故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通是无常也。○王曰:山泽相通,为于飘风,阴气喷击,作于骤雨。阴阳失节,则惊风骤雨。人失中和,则为暴疾。残身丧实,不可常行。惊暴非恒,自然难久,故日不终朝也。○蔡曰:夫天以阳气下降,散而为风,地以阴气上腾,蒸而为雨。○顾曰:天健地顺,神气独绝,为此暴疾,犹不能竟日终朝,何况凡夫朝生夕死,多言害物,其可久乎。○卢曰: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气之广者,莫极乎阴阳。阴阳相击,天地交错,风惊雨骤,犹不能久,而况人之细小,处天地之间,为于多言,速灭可知。
59
孰为此者?天地也。
60
注: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也。
61
天地尚不能久,
62
注:不能终于朝暮。
63
而况于人乎。
64
注: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终朝至暮,何况于人,欲为暴卒乎。○疏:孰,谁也。此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65
故从事于道者,
66
注: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暴雨也。○御曰:故从事于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67
道者同于道。
68
注:道者谓好道之人也,同于道者,所为与道同也。○御曰体道者悟道忘言,即同于道也。○疏:从道,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恒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蔡曰:若举事皆从于道,道则得之,则同道之用也。○王曰:顺教反俗,所为从于道,兼忘衆累,与空虚合体,谓之同道,道则应之。
69
道得之。
70
注: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使相会。○疏:道得之,犹得道也。
71
同于德者,德亦得之。
72
注:德谓好德之人也。同于德者,所为与德同也。○疏: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为行同于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73
失者同于失。
74
注: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于失者,所为与失同也。
75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76
注: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疏:有为躁竞,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于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
77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78
注: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
79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80
注: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
81
信不足,
82
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
83
有不信。
84
注: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数也。○御曰:执言滞教,不能悟了,是于信不足也。自同于失,失亦乐求,是有不信。○疏:不能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于理未足,所以执言滞教,未达真源,故于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85
跂者不立,
86
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
87
跨者不行。
88
注:自以为贵而跨于人,衆共弊之,使不得行也。
89
自见者不明,
90
注: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也。○御曰:露才扬己,动而见尤,故不明也。○疏:不能忘我故也。
91
自是者不彰,.
92
注:自以为是而非人,衆共弊之,使不得彰明也。○疏:物共弊之,故其德不显也。
93
自伐者无功,
94
注: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疏: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无功绩。
95
自矜者不长。
96
注: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长。○疏:矜夸自高,骄慢凌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
97
其于道日馀食赘行。
98
注:养,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馀禄食以为贪行也。○疏:馀食,残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也,犹如残食赘病,其可厌贱也。
99
物或恶之,
100
注: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不畏恶之。○疏: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物感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于夸企之行乎。
101
故有道者不处。
102
注: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103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104
注:谓道也,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也。○疏: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虽混而成,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105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106
注: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也。○疏:寂无声,寥无形。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绝,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
107
周行不殆,
108
注:道遍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不殆也。○节解曰:谓圣人行一于身,周流四支百节九窍百豚之中,故日周行不殆也。
109
可以为天下母。
110
注:道养育万物,精气亦如母之养子。○节解曰:谓守道含一为天下母。○疏:道无不在,名日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也。开化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灵,生之畜之,故可为母。
111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12
注: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日道。○疏:道本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通生之德,故字日道。
113
强为之名日大。
114
注: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日大也。○疏:体无涯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
115
大曰逝,
116
注: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也。○疏: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至圣境也。
117
逝曰远,
118
注:言远者穷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疏:超陵三界,远达三清也。
119
远日返。
120
注:言其远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疏: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则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罗天上。
121
故道大,天大,池大,王亦大。
122
注:道大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天大者,无不盖也。地大者,无不载也。王大者,无不制也。
123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24
注: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御曰: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王居其一也。○疏: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议说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节解曰:谓肺大心大肝大脾大,肾水生一也,而王处一,即脾气主布,四方行一也。
125
人法地,
126
注:人君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无怨,有功而不置也。
127
地法天,
128
注:天湛然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129
天法道,
130
注:道法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不化自成。
131
道法自然。
132
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疏:人,王也,必须法地,安静为行,定能生慧也。故下章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私也。又天有三光,喻其慧照,地是定门,天是慧门。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道,自然之妙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道法自然。
133
重为轻根,
134
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能长存。○疏: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135
静为躁君。
136
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致夭亏。○疏: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也。
137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138
注: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静与重也。○疏: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则动而寂也。
139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140
注:荣观谓宫阙。燕舍,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疏: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官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淡,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141
奈何万乘之主,
142
注: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也。万乘之主,谓王也。○御曰: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纵欲,轻用气命,亡其位乎。○疏:奈何,犹如何也。王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教,厚赋繁摇,禽荒色荒,轻忽寓内,哀叹之甚,故云如何。
143
而以身轻天下。
144
注: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失其精也。○节解曰:谓轻死也。虽贵为天子,当守一长生,见而不学,故为轻身,然后没命,虽有玉呷金镂,何益于身。
145
轻则失臣,
146
注: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147
躁则失君。
148
注: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节解曰:谓思虑烦躁之士,不得长生。○疏: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也。
149
善行无辙迹,
150
注: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疏: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此明身业净。
151
善言无瑕谪,
152
注: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读过于天下也。○御曰: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遗象求意,理诠言忘,故于言教之中无瑕疵之过。○疏: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153
善计不用筹算,
154
注;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虽多,不用筹算而可知也。○疏: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
155
善闭无关枪不可开,
156
注: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捷可得而开也。○节解曰:谓闭气握固,上闭天牝,下闭地牡,故日无关挞。○御曰: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岂可开乎?○疏: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欲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
157
善结无绳约不可以解。
158
注:善以道结事者,乃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御曰:体了真相,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其可解乎?○疏: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衆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意,入我法门。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官。第四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终始无替也。明结愿坚固也。○节解曰:谓结持魂魄也。圣人抱魂持魄,故曰不可解也。
159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160
注: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疏:圣人即是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衆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161
而无弃人;
162
注: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163
常善救物,
164
注: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伤残也。
165
故无弃物。
166
注: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疏:先举圣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示仁覃无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167
是谓袭明。
168
注:圣人善救万物,是谓袭明天道。○疏:袭,承也,用也。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169
善人不善人之师;
170
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疏:善人即向袭明之人也,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衆生,允当宗匠。
171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172
注: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疏:言圣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衆生益成我德故也。
173
不贵其师,
174
注:独无辅也。
175
不爱其资,
176
注:无所使也。○御曰:若存师资,未为致极。今明所以贵师者,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然无贵。所以爱资者,为存教相,于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177
虽知大迷,
178
注:虽自以为知,言此人乃大迷惑也。○疏: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圣平等,以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衆妙也。
179
是谓要妙。
180
注:能通此意,是谓能知微妙要道也。○疏: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知大迷,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18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182
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之流深溪也。○疏:溪,径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径也。○节解曰雄者魂也,之士,法守自然,提固闭气,抱持魂魄也。
183
常德不离,
184
注: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恒在,不复离己也。
185
复归于婴儿。
186
注:当复归志如婴儿,泰然而无知。○节解曰:溪者口也,谓行一闭气湛然无为○疏:子则不老,复还婴儿也。○疏: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于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187
守其黑,为天下式。
188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达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也。○疏:白昭明也。黑,暗昧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炫耀于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退守暗昧,不忤于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为修学者之鸿范也。
189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190
注: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也。○节解曰:谓道行一以仙,为天下式。
191
复归于无极。
192
注:德不差武,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节解曰:谓常守生行一无极也。○疏:武,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复我清虚,归于至道。
193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94
注: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疏:荣,宠贵也。辱,卑贱也。处于荣贵,遂起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比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于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辱天下归嗅,譬彼百川,包纳虚谷也。
195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196
注: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于己也。
197
复归于朴。
198
注:复当归身于质朴,不复为文饰也。○节解曰:谓守自然也。○疏: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谷声无不容,所以常道之德,于是乃足,故能复于真空,归于妙本。
199
朴散为器,
200
注:器,用也。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
201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202
注: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御曰:含德内融,则复归于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人用则为群才官长矣。○疏:散,布分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于妙本,须从本降进,以救苍生。布此淳和,而为化用,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御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御导之方。
203
故大制无割。
204
注: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害,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疏: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于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205
将欲取天下,
206
注:欲为天下主也。
207
而为之,
208
注:欲以有为治民。
209
吾见其不得已。
210
注: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疏: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才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211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12
注: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而治之也。○疏:含识之类,悉有精爽,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治之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213
为者败之,
214
注: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
215
执者失之。
216
注: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疏: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丧邦。
217
故物或行或随,
218
注:上所行,下必随之也。○疏:夫物,万物也,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219
或嘘或吹,
220
注:嘘,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疏:温喻富贵也,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即爽冻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221
或强或赢,
222
注:有所强大,必有所赢弱。○疏:夫强盛不久当衰,故下章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者必衰,此则盛衰不定也。
223
或载或厅。
224
注:载,安也。环,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疏:河上本或载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寨,废败也。连接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者,不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225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26
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车服饮食,泰谓官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疏: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八法,而能行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官室,去此三惑,处于中一,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视。
227
以道佐人主者,
228
注: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229
不以兵强于天下。
230
注:以道自佐人主,不以兵革,顺道任德,敌人自服。○节解曰:谓。为兵也。口言失则兵革至,精神踊跃,魂魄相加,神明悦惚,则去其身矣。○疏: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之以德,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内解身心者,即三业六根兵也。
231
其事好还。
232
注: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节解曰:谓安心定意行一,乃还其身也。○疏:还,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内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即有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言好还。
233
师之所处,荆棘生。
234
注:农事废,田不修。○疏:师,军也。言兵马所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唯增恶业,不生善惠。
235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236
注:天应之以恶气,则害五谷,五谷尽,则伤人。
237
善者果而已,
238
注:行善者,当果敢而已,即休止也。○疏:果,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同兵也。
239
不敢以取强。
240
注:不敢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241
果而勿矜,
242
注: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
243
果而勿伐,
244
注: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
245
果而勿骄,
246
注: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也。
247
果而不得已,
248
注:当果敢至诚,不得逼迫不得已。○疏:骄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撝谦逊让,不用自取强暴,骄慢于人。亦须次定雌柔,不用矜夸于物。伐,取也。推认于物,不自取也。不得已者,如尧攻藂支,禹攻有扈,事不得已,非乐兵伐。勿强者,结绳已前,决定不用兵之行也。
249
是果而勿强。
250
注: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御曰:前敌来侵,不得已,故用兵止之,如是则果于应敌,非果已取强也。
251
物壮则老,
252
注: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久。○疏:炎极则凉,理之恒数。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253
是谓不道,
254
注: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255
不道早已。
256
注:不行道者早已。已,死也。○疏:物壮则老,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而勿行也。
257
佳兵者,不祥之器,
258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也。○节解曰:谓轻言者皆不活其身,身危则亡其器,此为不祥之器也。○疏:佳,丽也。祥,善也。虽霜戈曜日,宝剑晖天,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即三毒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善之行也。
259
物或恶之,
260
注: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者。
261
故有道者不居。
262
注: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263
君子居则贵左,
264
注:贵柔弱也。
265
用兵则贵右。
266
注: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疏:有君子人物之德,为君子。左阳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故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267
兵者,不祥之器,
268
注:兵革者,不善之器。
269
非君子之器,
270
注:非君子所贵重之器也。○御曰:君子以道德为才器,不贵兵谋。○节解曰:谓口致兵革之言也。阴强则杀身之斧也。故日不祥之器也。
271
不得已而用之,
272
注:谓遭衰逢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疏: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权智亦尔。
273
恬淡为上。
274
注:不贪土地,不利民财宝。
275
胜而不美,
276
注:虽得胜,而不以美为利。○疏:恬淡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
277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
278
注:美得胜者,是谓喜乐杀人。○疏:若以佳兵为美,是即爱乐干戈则杀人也。
279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280
注:为人君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为人主甩专制人命,不可妄行刑罚。○疏:乐杀之,夫天下共疾,伟阅既多,不可得意也。
281
故吉事尚左,
282
注:左主生位也。
283
凶事尚右。
284
注:阴道主杀。
285
偏将军处左,
286
注:偏将军卑而居阳位者,以其不专杀故也。一家疏云:将军本一,动静异名,静则侍居,故称偏也。
287
上将军处右。
288
注:上将军尊居右者,以其主杀也。○王曰:动用威刑,阃外专杀,自任之道,故言为上。以杀主阴,虽上而居右。
289
言以丧礼处之。
290
注:上将军居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疏: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将军居于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291
杀人衆多,以悲哀泣之,
292
注: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人。○御曰: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疏:兵伐行处,屠害必多,故上将军悲哀,愍其伤杀,既非用道,恐滥无辜。一羊口杀谓敌人,衆谓士卒。伤己德薄,而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则心为悲愍而泣之,明非所乐也。○王曰:一夫呼嗟,王道为之倾覆。一里违和,阴阳为之改度。邹衍降霜,杞妻城毁,匹夫厘妇,犹感天地,而况横尸巨野,散骨长源,肉饲乌鸢,血流绛草,愍彼残伤,曷得不丧。
293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294
注: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而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御曰: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于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疏:君子善人,贵能用道,事不获已,方以丧礼葬之。既其武不及文,足明权不及实,治国则不得已而用武,应化则不得已而行权,以此格量,故知权劣实胜也。
295
道常无名。
296
注: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御曰: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人,故云道常无名。○疏:虚通之理,常湛凝然,非色非声,无名无字,寂寥独立,超四句之端,恍惚希夷,离百非之外,岂独得以言象求,安可以心智测,故下文云天地始,又云吾不知其名也。
297
朴虽小,天下莫敢臣。
298
注: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御曰:朴,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故无敢以道为臣也。○疏:朴,淳素也。小,微妙也。言淳朴之道,其自细微,而能开化阴阳,亭毒群品,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未敢自臣我有道者也,又云:物无贵贱,道在则尊,故巢父、许由、王倪、啮缺,此之数子,皆以穷为匹夫,而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即其事也。
299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300
注: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化。○疏:言君王若能修守至道,殊方异域,自来宾伏而归化也。
301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302
注:侯王动作能与天地更相应合,则天降下甘露善瑞。○疏:夫与天地合其德,阴阳合其序者,故致四时玉烛,七曜无愆,灵瑞嘉祥,芝英甘露,国无虚用,不亦宜乎。
303
民莫之令而自均。
304
注: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疏:均,平也。莫,无也。德合二仪,明齐三景,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道力不可思议,守之致有此益也。
305
始制有名,
306
注: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疏:因无名以立有名,寄有名以明无名,方欲引导群迷,令其悟解也。
307
名亦既有,
308
注: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
309
天亦将知止,
310
注: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止。○疏:道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反本,既知寄言诠理,应须止名求实,不可滞执筌蹄,失于鱼兔。
311
知止所以不殆。
312
注:夫知止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疏:筌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会实,故无危殆。
313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譬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疏:江海善下为百川之所共奏,圣道虚容,为衆生之所归往,故下文云江海所以能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也。
314
知人者智,
315
注:能知人好恶,是智也。○疏:谓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少浅深!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316
自知者明。
317
注: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御曰: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疏: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世报应,无不明了,此是宿命智。
318
胜人者有力,
319
注: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疏:智力胜人,威能制物,所以降伏天魔,剪除异道,此是降魔智。○顾曰:才干胜人,不过有力,有力之人必有其敌。有其敌者,则强弱未定。今以性制情,谓之自胜,自胜之人,无敌于己,无敌于己者,可谓强矣。
320
自胜者强。
321
注: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御曰:能制胜人者,适所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以全其强尔。○疏:自能克服己心,制诸累欲,累欲不起,智慧日强,此是断惑智。
322
知足者富,
323
注: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疏:守分知足,无复贪求,非直财贿不贫,亦乃道德丰富。又解:并鉴有无,则万境俱照,智无不足,故受富名,此是知足智。
324
强行者有志。
325
注: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志于道,道亦有志于人。○节解曰:谓昼夜行道而不休息也。○御曰: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疏:志,节操也。志力既强,即发弘誓愿,务在先人后己,外身济物,至乎道场,终无退转。
326
不失其所者久。
327
注: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爱天之精气,则可以长久。○节解曰:谓不失其一也。○疏:应机赴感,随病与药,咸使得宜,不失其所,以斯接物,久而强固。
328
死而不亡者寿。
329
注: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能长寿也。○节解曰:谓人尸解者,死而后生也。○疏:行愿俱足,内外道员,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御曰: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天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死而不亡者,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330
大道泛兮,
331
注:言道泛泛,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御曰:大道泛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
332
其可左右。
333
注: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疏:泛泛,无系也,亦普遍之名。言大道虚玄,泛然无著,慈悲普遍,感而遂通,虽复非阴非阳,而应乎左右,欲明方圆任物,罄无不宜,故《庄子》云:有左有右,有义有伦。
334
万物恃之以生,
335
注:恃,待也,万物皆待道而生。
336
而不辞。
337
注:道不辞谢而逆止也。○疏:一切万物恃赖至道而得生成,慈救善诱,终不辞惮也。又云:物亦不谢,生于自然。
338
成功不名有。
339
注:有道不名其有成功也。○御曰:言万物恃赖冲和,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有也。○疏:生化万品,至功潜被,而归功于物,故不有功名。
340
衣被万物不为主,
341
注: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342
可名于小;
343
注: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御曰:衣被犹覆育也。○疏:衣被万物,陶铸生灵,而神功潜被,不为主宰,既俯就于物,宜其称小,此不小而小也。
344
万物归焉不为主,
345
注: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346
可名为大矣。
347
注:万物横来横去,各使自在,可名于大。○疏:大海虚谷百川竞奏,至道寥廓,万物归之。不主之义,已如前释。物既仰归于道,宜受大名,此即不大而大也。
348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349
注: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350
故能成其大。
351
注:圣人以身师道,不言而化,万物修治,故成其大。○御曰: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大也。○疏:体道圣人,忘我存物,静退谦柔,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忘功忘大,故为衆生之长,独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
352
执大象,天下往。
353
注: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疏:执,持也,此不执而执,执无所执。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即前忘大圣人持无形之大象,常善救物为天下归往也。《庄子》云:王骀立不教,坐不义,虚而往,实而归,宣尼引天下归之是也。
354
往而不害,安平泰。
355
注: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御曰:物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太平。○疏:太,大也。言苍生归至圣所,皆获利益而无损害,所获之利,即是安平等之法也。不害则明其拔苦,安平则语其与乐。
356
乐与饵,过客止。
357
注: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也。○疏:乐,丝竹官商也,饵,饮食滋味也。乐有声可悦,饵有味可养,可悦可餐,故堑过之客逢必止住耽爱也。
358
道出一禹,淡乎无味,
359
注:道出入于口淡泊,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疏: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淡然无味,非如可玩可悦,故音乐有声,行者为之止住,道言无味,学者罕见留心。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能淫听有声之声,讵能咀嚼无味之味耶。深叹愚徒,故有斯譬。
360
视之不足见,
361
注: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之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疏:至道窈冥,妙绝形色,非如肴撰等法,故不可以眼识求。
362
听之不足闻,
363
注:道非若五音,有官商角微羽可得听闻也。○疏:大音希声,非体商角,岂如钟鼓可以耳闻,圣道出言,其例亦尔。
364
用之不可既。
365
注: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之时也。○御曰:以道静镇,初无言教,故视不足见,听不足闻,淳风大行,万物殷厚,岁计有馀,故用不可既。既,尽也。○疏:至道之言,淡然虚远,非声非色,绝视绝听,若镜之心,物来斯照,如圣之智,感而遂通,是知无用之用,其用难尽。
366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367
注: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疏:翕,合也,敛也。将欲行权,摄化群品,令其翕敛不为贵染者,必先开张纵任,极其奢淫,然后翕之。昔老君西入属宾化道之日,初恣其凶勃,然后化之以道是也。
368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369
注: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害也。○疏:欲令归道柔弱,必先极其强大,然后示之以雌柔。
370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371
注:先兴之者,歌使其骄奢至危也。○疏:欲废其残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极,可以废之也。
372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373
注: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疏:先恣其恶,名为与之。后令归道归善,名为夺之。故老君先示凡迷,所以恣其刚戾,后见神通,于是恶人降伏,方得夺其凶恶,令归善道。此四对义势相似,只言初浅后深耳。上机之人,闻实即悟,下机之人,要假于权,此则增治陈也。
374
是谓微明。
375
注:此四事者,其道微,其效明。○御曰: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于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示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翕张,是谓之权。欲量衆生根性,故示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必致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将欲翕敛衆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于爱欲,则当翕敛之矣。强弱等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明著,故云是谓微明也。○疏:上来权道,虽复微密,而甚有明验也。
376
柔弱胜刚强。
377
注:柔弱者久长,刚强者生亡。○疏:柔弱实智也,刚强权智也,欲教化衆生,故须权智,确论二智,实智胜也。
378
鱼不可脱于渊,
379
注:鱼脱于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
380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81
注:利器者,谓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疏:脱,失也。利器,权柄也。鱼藏于水,权隐于心,故物莫之害也。鱼失水为物所擒,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
URN: ctp:ws22861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