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

《卷二》[View] [Edit] [History]

·諸王》

1
梁太祖長子友裕郴王開平三年十月追封。第二子友文,博王;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册封。第三子友珪郢王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至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偽改鳳歷元年二月十七日,京城軍亂,侍衛都將袁象先率兵入宮,友珪自殺。少帝卽位,追削為庶人。第五子友璋福王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第六子友雍,賀王;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第七子友徽建王開平元年五月九日封。第八子友敬,康王乾化三年三月十二日封。
2
後唐太祖第二子存美邕王;第三子存霸永王;第四子存禮,薛王;第五子存渥申王;第六子存乂睦王;第七子存確通王;第八子存紀雅王同光三年閏十二月封。
3
莊宗長子繼岌,魏王同光元年四月,中書門下奏:「皇子准故事合帶宫使,請以繼岌為興聖宮使。」從之。至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封為魏王。繼潼、繼蟾、繼嵩、繼嶢皆皇子也,同光三年二月勅:「並可光祿大夫檢校司徒。」
4
明宗第二子從璟元行欽所殺。天成三年六月追贈太保,未封王。第三子從榮,長興元年八月封,至四年十一月謀逆伏誅,追削為庶人。清泰元年十二月勅:「故庶人從榮,獲罪先帝,貽禍厥身,已歷歲時,未營窀兆,雖軫在原之念,宜從有國之規,且令中書門下商量葬禮。」尋據太常禮院伏奏:「請准唐貞觀中庶人承乾流死黔州,仍葬以公禮。」從之。第四子從璨安重誨所陷,天成四年三月,責授房州司戶參軍,尋殺之。至長興四年七月,追贈太保,未封王。第五子從益許王長興四年五月封,至晋天福四年郇國公,為二王後,奉唐帝祀。至開運三年,契丹犯京師,復封為許王,尋為番將蕭翰偽立為帝,知南朝軍國事。漢高祖入洛,遇害。
5
末帝長子重吉愍帝所害,未封王,清泰元年七月追册為太尉,立廟於萊州。第二子重美雍王清泰三年正月封。
6
晉高祖長子重英,虢王;第二子重義壽王權洛京留守,為張從賓所害。第三子重允,剡王;第四子重信,沂王河南節度使,為張從賓所害。第五子重進,夔王;天福七年四月追封。第六子重杲,陳王天福七年五月追封。第七子重睿許州節度使,未封王。
7
少帝長子延煦遙領陜府節度使。第二子延寶。遥領曹州節度使,按實録皆帝之從子,養為己子。
8
漢高祖長子承訓魏王天福十二年二月追封。第三子承勲,陳王廣順元年三月追封。
9
周太祖第二子侗,郯王;第三子信,杞王;並漢末遇害,顯德四年四月追封。
10
世宗長子宗誼,越王;並漢末遇害,顯德四年四月追封。第三子宗讓,曹王改名熙讓。第四子熙謹,紀王;第五子熙誨,蘄王。並顯德六年追封。

雜録》

1
後唐同光四年三月,內人郡主景姹奏:「唐昭宗諸王及皇子弟宗屬千餘人,當朱梁弑逆之時,同時遇害,為三坑瘞於內西右龍興寺北,請合為一冢,改葬。」勅:「宜令太常禮院,以故濮王一人為首,一品禮葬,仍委河南府監護喪事。」
2
長興元年九月,太常禮院奏,草定冊秦王儀注。博士段顒議曰:「據開元禮,臨軒册命諸王大臣,其日,受册者朝服,從第鹵簿,與百官俱集朝堂,就次受册,通事舍人引,不載謁廟還第之儀。自開元以後,册拜諸王皆正衙命使,詣延英門進册。皇帝御內殿,高品引王入立於位,高品宣制讀册,王受冊訖歸院,亦無乘輅謁廟之禮。臣按五禮精義云:『古者皆因禘嘗而發爵祿,所以示無自專,稟之于祖宗也。』今雖冊命不在烝嘗,然拜大官、封大邑必至殿廷,敬順之道也。今當司欲准開元禮,其日秦王服朝服,自治所乘輅車,備鹵簿,與羣臣俱集朝堂,就次受冊訖,至應天門外,奉冊置於載冊之車。秦王升輅出,謁太廟訖,歸理所。儀仗鹵簿,如來時之儀。」從之。

公主》

1
梁太祖長女安陽公主,降羅延規,早卒。開平三年八月追封。長樂公主,降趙巗,開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普寧公主王昭祚開平元年五月十一日封。 金華公主,開平二年十月封。真寧公主。乾化三年十月五日封。
2
少帝長女夀春公主,乾化三年四月五日封。第二女壽昌公主。貞明元年九月二十三日封。
3
後唐武皇長女瓊華長公主,孟知祥同光三年十二月封。第二女瑶英長公主。降張延釗,同光三年十二月封。
4
明宗長女永寧公主,降晋高祖,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長興四年九月,改封魏國公主,清泰二年三月進封晉國長公主。第十三女興平公主,降趙延夀,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長興四年九月改封齊國公主,至清泰二年三月進封燕國長公主。第十四女夀安公主,長興四年六月封。第十五女永樂公主。長興四年六月封。
5
晉高祖長女長安公主,降楊承祚,天福二年五月封,至六年五月卒。追封秦國公主,至七年九月又追封梁國長公主。從長女高平縣主,第二女新平縣主,第三女千乘縣主,孫女永慶縣主。並天福七年五月封
6
漢高祖長女永寧公主降宋延渥,天福十二年四月封,至乾祐二年十二月進封秦國長公主
7
周太祖第三女樂安公主,為漢室所害,廣順元年二月追封,至顯德四年四月又追封莒國長公主。第四女夀安公主降張永德,廣順元年四月封,至顯德元年四月封晋國長公主。第五女永寧公主。廣順元年九月追封,至顯德四年四月又追封梁國長公主。

婚禮》

1
後唐同光二年七月,太常禮院奏:「按本朝舊儀,自一品至三品婚姻,得服袞冕劍佩衣九章。今皇子興聖宮使繼岌,雖未封建,官是檢校太尉,合准一品婚姻施行。其妃,凖禮婦人從夫之爵,亦准一品命婦禮。至親迎日,太常鹵簿鼔吹前導,乘輅車,其妃花釵九枝,博鬢,褕翟衣九等。其日平明,皇帝差官告親廟一室,宗正卿攝婚主行禮。其夕親迎,興聖宮使乘輅車,鹵簿鼓吹前導,至女氏之門,以結綵車御輪交車。」從之。
2
晉天福四年八月,中書門下奏:「據太常禮院定來年長安公主出降儀,太僕寺供厭翟二馬車,殿中省備團方、編扇各十六,行障三座,障三,傘一,大扇一,團大扇二。今車、障、傘、扇是同光元年皇后法物,欲備飾牙仗、厭翟車,后以四馬,今權去二馬。」從之。
3
五年二月,太常禮院奏:「長安公主以三月出降。按唐德宗朝禮儀使顔真卿議,婚用誕馬,在禮無文。周禮:『諸侯以璋聘女。』禮云:『玉以比德。』今請駙馬都尉加以璋,郡主之婿加玄纁,以代用馬。書函之禮,出自近代,事無正經,請廢之勿用。」詔曰:「納采之時,主人再拜,使者不答,雖開元禮具載其儀,今宜答拜。仍令鄭王重貴主其婚禮,中外不賀,餘依所奏。」

親拜郊》

1
梁太祖南郊二。開平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其年十一月二日。
2
後唐莊宗南郊一。同光二年二月一日
3
明宗南郊一。長興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其夜微雨,上召司天官問之。奏曰:「聖德動天,百靈斯會故也。」夜至半,雨止,天色晴明如晝,皆以為聖德所感。
4
周太祖南郊一。顯德元年正月一日

雜録》

1
梁開平二年十一月,南郊禮儀使奏:「今檢詳禮文,皇帝赴南郊,服通天冠、絳紗袍,登玉輅,法駕鹵簿。自清遊隊已下,諸衛將軍平巾幘、緋兩襠、大口袴;錦螣蛇銀隱起,金帶刀,弓箭似飛。執旗人引駕,三衛並武弁緋兩襠、大口袴。供奉官並武弁服色各一人步從,餘文武官及導駕士絳衣、平巾幘,餘並戎服。准式,近侍導駕官自三引車,從本縣令州府。御史大夫即朝服,各乘輅車前導。其引駕官員不總備車輅。自中書令、侍中已下則公服。內諸司使並常服。內人服色,禮文不載。」其年,自東都赴洛都行郊天禮,自石橋備前件儀仗至郊壇。
2
三年正月,以河南尹張宗奭為南郊大禮使。故事,皆以宰相為之,今以河南尹充,非常例也。
3
後唐同光二年正月,禮儀使奏:「南郊朝饗太廟,合祭天地於圜丘。舊制以親王充亞獻行事。」乃以皇子繼岌為亞獻,皇弟存紀為終獻。
4
天成四年九月,太常禮院奏:「來年二月十八日致齋於明堂。准舊儀,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文武五品以上着袴褶,陪臣近例祇著朝服。」從之。
5
周廣順三年九月,太常禮院奏:「准勅定郊廟制度,洛陽郊壇在城南七里丙巳之地,圜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十有二陛,每節十二等。燎壇在泰壇之丙地,方一丈,高一丈二尺,闊上南出,戶方六尺。請下所司修奉。」從之。太祖將拜南郊,故修奉之。

親饗廟》

1
梁太祖二饗廟。開平三年正月二十三日,其年十月三十日。
2
後唐莊宗一饗廟。同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
3
明宗一饗廟。長興元年二月十九日。
4
周太祖一饗廟。廣順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廟儀》

1
梁開平元年夏四月,太祖初受禪,乃立四廟於西京,從近古之制也。
2
後唐同光二年六月十日,太常禮院奏:「國家興建之初,已於北都置廟,今尅復天下,遷都洛陽,卻復本朝宗廟。按禮無二廟之文,其北都宗廟請廢。」下尚書,王正言等奏議曰:「伏以宮室之制,宗廟為先。今卜洛居尊,開基御宇,事當師古,神必依人。北都先置宗廟,不宜並設。況每年朝享,禮有常規,時日既同,神何所據。竊聞古道,例亦從權,如神主已修,迎之藏於夾室,若廟宇已崇,虛之以為常制。昔齊桓公之廟二主,禮無明文,古者師行,亦無遷於廟主。昔天后之崇鞏、洛,禮謂非宜;漢王之戀豐、滕,事無所法。況本朝故事,禮院具明,洛邑舊都,高丘正位,豈宜遠宮闕之居,建祖宗之廟。事非可久,理在從長,其北都宗廟,請准太常禮院申奏,宜從廢停。」從之。
3
天成元年,中書舍人馬縞奏曰:「伏見漢、晉已來,以諸侯王宗室承襲帝統,除七廟之外,皆別追尊私親。漢光武皇帝立先四代於南陽,其後桓帝已下,亦皆上考前修,追崇先代。乞依兩漢故事,別立親廟。」詔下尚書省集百官定議。禮部尚書蕭頃等議曰:「伏見方冊所載,聖概斯存,將達蘋藻之誠,宜新楶梲之制。臣等集議,其追尊位號及建廟都邑,乞依馬縞所議。」
4
二年,中書門下又奏:
5
伏以兩漢以諸侯王入繼帝統,則必易名上諡,廣孝稱皇,載於諸史故事,孝德皇、孝仁皇、孝元皇是也。伏乞聖慈,俯從人願,幸追王而薦號,兼上諡以尊名,改置園陵,仍增兵衛。
6
遂詔太常禮院定其儀制。太常博士王丕等引漢桓帝入嗣,尊其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父蠡吾侯曰孝崇皇為例,請付太常卿定諡。刑部侍郎、權判太常卿馬縞復議曰:
7
依准兩漢故事,以諸侯王宗室入承帝統,亦必追尊父祖,修樹園陵。西漢宣帝、東漢光武孝享之道,故事具。自安帝入嗣,遂有皇太后令,別崇諡法,追曰某皇,所謂孝德、孝穆之類是也。前代惟孫皓自烏程侯繼嗣,追父和為文皇帝,事出非常,不堪效順。今據禮院狀,漢安帝已下,若據本紀又不見有「帝」字。伏以諡法「德象天地曰帝」,伏緣禮院已曾奏聞,難將兩漢故事,便述尊名。請詔百官集議。
8
右僕射李琪等議曰:
9
伏睹歷代已來,宗廟成制,繼襲無異,沿革或殊。馬縞所奏,誠有經據。乞下制命,令馬縞據依典冊,以述尊名。
10
乃下詔曰:
11
朕聞開國承家,得以制禮作樂,故三王不相襲,五帝不相沿,隨代創制,於理無爽。矧或情關祖禰,事係蒸嘗,且追諡追尊,稱皇與帝,既有减增之字,合陳褒貶之辭。大約二名俱為尊稱,若三皇之代不可加帝,五帝之代不可言皇。爰自秦朝,便兼其號。至若玄元皇帝,事隔千祀,宗追一源,猶顯冊於鴻名,豈須遵於漢典。况朕居九五之位,為億兆之尊,不可總二名於眇躬,惜一字於先代,苟隨執議,何表孝誠。可委宰臣與百官詳定,集兩班於中書,各陳所見。
12
惟李琪等請於祖、禰二室先加帝字,宰臣合衆議,奏曰:
13
恭以朝廷之重,宗廟為先,事係承祧,義符致美。且聖朝追尊之日,即引漢氏舊儀,在漢代封崇之時,復依何代故事?理關凝滯,未叶聖謨,道合變通,方為民則。且王者功成治定,制禮作樂,正朔服色,尚有改更,尊祖奉先,何妨沿革。若應州必立別廟,即地遠上都。今據開元中追尊臯陶為德明皇帝,涼武昭王為興聖皇帝,皆立廟於京都。臣等商量,所議追尊四廟,望依御札,並加皇帝之號,兼請於洛京立廟。
14
敕:「宜於應州舊宅立廟,餘依所奏。」其年八月,太常禮院奏:「莊宗神主以此月十日祔廟,七室之內,合有祧遷。」中書門下奏議,議祧懿祖一室。後下百僚集議,禮部尚書蕭頃等奏議請從中書所議。從之。
15
應順元年正月,中書門下奏:「太常以大行山陵畢祔廟。今太廟見享七室:高祖、太宗、懿祖、昭宗、獻祖、太祖、莊宗。大行升祔,禮合祧遷獻祖,請下尚書省集議。」太子太傅盧質等議曰:「臣等以親盡從祧,垂於舊典,疑事無質,素有明文。頃莊宗皇帝再造寰區,復隆宗廟,追三祖於先代,復四室於本朝。式遇祧遷,旋成沿革。及莊宗升祔,以懿祖從祧,蓋非嗣立之君,所以先遷其室。光武滅新之後,始有追尊之儀,比祗在於南陽,元不歸於太廟。引事既踈於故實,此時須稟於新規。將來升祔先廟,次合祧遷懿祖,既叶隨時之義,又符變體之文。」從之。時議者以懿祖賜姓于懿宗,以支庶繫大宗例,宜以懿祖為始祖,次昭宗可也,不必祖神堯而宗太宗。若依漢光武,則宜於代州立獻祖而下親廟,其唐廟依舊禮行之可也。而議諡者忘咸通之懿宗,又稱懿祖,父子俱「懿」,於理可乎?將朱邪三世與唐室四廟連序昭穆,非禮也。議祧者不知受氏於唐懿宗而祧之,今又及獻祖。以禮,始祧昭宗,次祧獻祖可也,而懿祖如唐景皇帝,豈可祧乎!
16
晉天福二年正月,中書門下奏:「皇帝到京,未立宗廟,望令所司速具制度典禮以聞。」從之。二月,太常博士段顒議曰:
17
夫宗廟之制,歷代為難,爰求禮經,以昭故實。謹按尚書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此是堯之廟也,然猶未載其數。又按郊祀録,夏立五廟,商立六廟,周立七廟。漢初,立祖宗廟於郡國,共計一百六十七所。後漢光武中興後,別立六廟。魏明帝初立親廟四,後重議,依周法立七廟。晉武受禪,初立六廟,後卻立七廟。宋武帝初立六廟,齊朝亦立六廟。隋文帝初受命,立親廟四,至大業元年,煬帝欲遵周法,議立七廟,次屬傳禪於唐。武德元年六月四日,始立四廟於長安。至貞觀九年,命有司詳議廟制,遂立七廟。至開元十一年後,創立九廟,又按禮記喪服小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鄭玄注云:「高祖以下至禰四世,即親廟也。更立始祖為不遷之廟,其五廟也。」又按禮記祭法及王制、孔子家語、春秋穀梁傳並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此是降殺以兩之義。又按尚書咸有一德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又按疑義云:「天子立七廟,或四廟,蓋有其義也。」如四廟者,從禰至高祖已上親盡,故有四廟之禮。又立七廟者,緣自古聖王,祖有功,宗有德,更封始祖,即於四親廟之外,或祖功宗德,不拘定數,所以有五廟、六廟或七廟,要後代子孫觀其功德。故尚書云「七世之廟,可以觀德。」矣。又按周捨云:「自江左以來,晉、宋、齊、梁、陳相承,多立七廟。」今顒等參詳,惟立七廟、四廟,即通其理。伏緣宗廟事大,不敢執以一理定之,故檢四廟、七廟之文,參酌厥理,俱得其宜。他所論者,並皆勿取。伏請下三省集百官詳議。
18
敕從之。左僕射劉昫等議曰:
19
臣等今月八日伏奉敕命,於尚書省集議太常博士段顒所奏宗廟事。伏以將敷至化,以達萬方,克致平和,必先宗廟。故禮記王制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疏云:「周制之七者,太祖廟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也。殷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夏則五廟,无太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自夏及周,少不減五,多不過七。」又云:「天子七廟,皆據周也。有其人則七,無其人則五。若諸侯廟制,雖有其人,則不過五。」此天子諸侯五七之異明矣。至於三代以後,魏、晉、宋、齊、隋及唐初,多立六廟或四廟,盖於建國之始,不盈七廟之數也。今欲請自立高祖已下四親廟。其始祖一廟,未敢輕議,伏候聖裁。
20
御史中丞張昭奏議曰:
21
臣前月中預都省集議宗廟事,伏見議狀,於親廟之外,請別立始祖一廟。近奉中書門下牒,再令百官於都省議定聞奏者。臣讀十四代史書,見二千年故事,觀諸家宗廟,都無始祖之稱,惟殷、周二代以稷、契為太祖。禮記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玄注云:「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稷及文王、武王與四親廟。」又曰:「殷人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廟,不立太祖,惟禹與二昭二穆而已。」據王制鄭玄所釋,即殷、周以契、后稷為太祖,夏后無太祖,亦無追諡之廟。
22
自殷、周以來,時更十代,皆於親廟之中,以有功者為太祖,無追崇始祖之例。具引今古,即恐詞䌓,事要證明,須陳梗。,漢以高祖父太上皇執嘉無社稷功,不立廟號,高祖自為高祖。魏以曹公相漢,垂三十年,始封於魏,故為太祖。晉以宣王輔魏有功,立為高祖,以景帝始封於晉,故為太祖。宋氏先世官閥卑微,雖追崇帝號,劉裕自為高祖。南齊高帝之父,位至右將軍,生無封爵,不得為太祖,高帝自為太祖。梁武帝之父順之,左右齊室,封侯,位至領軍、丹陽尹,雖不受封於梁,亦為太祖。陳武帝父文瓚,生無名位,以武帝有功梁室,贈侍中,封義興公,及武帝即位,亦追為太祖。周閔帝以父泰相西魏,經營王業,始封於周,故為太祖。隋文帝輔周室有大功,始封於隋,故為太祖。唐高祖神堯祖父虎為周八柱國,隋代追封唐公,故為太祖。唐末梁室朱氏有帝位,亦立四廟,朱氏先世無名位,雖追册四廟,不立太祖,朱公自為太祖。此則前代追冊太祖不出親廟之成例也。
23
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漢、魏之制,非有功德,不得立為祖宗。殷、周受命,以稷、契有大功於唐、虞之際,故追尊為太祖。自秦、漢之後,其禮不然,雖祖有功,仍須親廟。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證明。秦稱造父之後,不以造父為始祖。漢稱唐堯、劉累之後,不以堯、累為始祖。魏稱曹參之後,不以參為始祖。晉稱趙將司馬卬之後,不以卬為始祖。宋稱漢楚元王之後,不以元王為始祖。齊、梁皆稱蕭何之後,不以蕭何為始祖。陳稱太丘長陳寔之後,不以寔為始祖。元魏稱李陵之後,不以陵為始祖。後周稱神農之後,不以神農為始祖。隋稱楊震之後,不以震為始祖。唐稱臯陶、老子之後,不以臯陶、老子為始祖。唯唐高宗則天武后臨朝,革唐稱周,更立七廟,仍追冊周文王昌為始祖,此蓋當時附麗之徒,不諳故實,武立姬廟,乖越已甚,曲臺之人,到今嗤誚。臣遠觀秦、漢,至於周、隋,禮樂衣冠,聲名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武德議廟之初,英才間出,如溫、魏、顔、虞通今古,封、蕭、薛、杜達禮儀,制度憲章,必有師法。
24
夫追先王先母之儀,起於周代,據史記及禮經云:「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尊為天子,宗廟享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據此言之,周武雖祀七世,追為王號者,但四世而已。故自東漢以來,有國之初,多崇四廟,從周制也。况殷因夏禮,漢習秦儀,無勞博訪之文,宜約已成之制。請依隋、唐有國之初,創立四廟,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為太祖,謹議以聞。
25
敕:「宜令尚書省集議奏聞。」左僕射劉昫等再奏議曰:
26
臣等今月十三日,再於尚書省集百官詳議。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追崇之典,以申配享之儀。竊詳太常禮院議狀,惟立七廟、四廟,即並通其理,其它所論,並皆勿取。七廟者,按禮記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鄭玄注云:「此周制也。」詳其禮經,即周家七廟之定數。四廟者,謂高、曾、祖、禰四世也。按周本紀及禮經大傳皆曰:「武王即位,追王太王、王季,以后稷為堯稷官,故追尊為太祖。」此則即周武王初有天下,追尊四廟之明文也。故自漢、魏以降,迄於周、隋,創業之君,追尊不過四世,約周制也。此禮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參詳都省前議狀,請立四廟外,別引始祖,取裁未為定議。續准敕,據御史中丞張昭奏,請創立四廟之外,無封始祖之文,況國家禮樂刑名,皆依唐典,宗廟之制,須酌舊章。請依唐朝追尊懿祖宣皇帝、獻祖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故事,追尊四廟為定。
27
從之。
28
七年七月,太常禮院奏:「國朝見饗四廟:靖祖、肅祖、睿祖、憲祖。今大行皇帝將行升祔,按會要,唐武德元年,立四廟於長安,至貞觀九年,高祖神堯皇帝崩,命有司詳議廟制。議者以高祖神主併舊四室祔廟。今先皇帝神主,請同唐高祖升祔。」從之。
29
漢天福十二年閏七月,太常博士段顒奏議曰:「伏以宗廟之制,歷代為難,須按禮經,旁求故實。又緣禮貴隨時,損益不定,今參詳歷代故事,請立高、曾、祖、禰四廟,更上追遠祖光武皇帝為始祖,百代不遷之廟,居東向之位,共為五廟,庶符往例,又合禮經。」詔尚書省集議。吏部尚書竇正固等議曰:「按禮記王制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疏云:『周制之七廟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也。』又云:『天子七廟,皆據周制也,有其人則七,無其人則五。』至於光武中興,及歷代多立六廟或四廟,蓋建國之始,未盈七廟之數。又按郊祀録,王肅云:『德厚者流澤廣,天子可以事六代之義也。』今欲請立高祖以下四親廟。又自古聖王,祖有功,宗有德,即於四廟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數。今除四親廟外,更請上追高皇帝、光武皇帝,共六廟。」從之。
30
周廣順元年正月,中書門下奏:「太常禮院議曰:『合立太廟室數,若守文繼體,則魏、晉有七廟之文;若創業開基,則隋、唐有四廟之議。』聖朝體通禮,追諡四廟,伏恐所議未同,請下百官集議。」太子太傅和凝等議曰:「恭以肇啟洪圖,維新黄屋。左宗廟,右社稷,率由舊章;崇祖禰,辨尊卑,載於前史。雖質文互變,義取各殊,或觀損益之規,咸係興隆之始。陛下體元立極,本義祖仁,開變家成國之基,遵奉先思孝之道。據禮官議,立四親廟,允叶前文。」從之。
URN: ctp:ws24228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3.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