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齊民要術 |
2  | 潮陽鄭氏 |
《耕田第一》 |
1  |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 |
2  | 《世本》曰:「倕作耒耜。」「倕,神農之臣也。」 |
3  | 《呂氏春秋》曰:「耜博六寸。」 |
4  | 《爾雅》曰:「斪斸謂之定。」犍為舍人曰:「斪斸,鉏也,名定。」 《纂文》曰:「養苗之道,鉏不如耨,耨不如鏟。鏟柄長二尺,刃廣二寸,以剗地除草。」 |
5  | 許慎《說文》曰:「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斸,斫也,齊謂之鎡基。一曰,斤柄性自曲者也。」「田,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耕,犂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 |
6  | 劉𤏁《釋名》曰:「田,填也,五穀填滿其中。」「犂,利也,利則發土絶草根。」「耨,似鉏,嫗耨禾也。」「斸,誅也,主以誅鉏物根株也。」〉 |
7  | 凡開荒山澤田,皆七月芟艾之,草乾卽放火,至春而開。其林木大者𠠜殺之,葉死不扇,便任耕種。三歲後,根枯莖朽,以火燒之。耕荒畢,以鐵齒𨫒楱再徧杷之,漫擲黍穄,勞亦再徧。明年,乃中為穀田。 |
8  | 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為佳。若水旱不調,寧燥不濕。春耕尋手勞,秋耕待白背勞。 |
9  |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犂欲廉,勞欲再。秋耕䅖青者為上。初耕欲深,轉地欲淺。菅茅之地,宜縱牛羊踐之,七月耕之則死。 |
10  | 凡美田之法,緑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䆊種,七月、八月犂䅖殺之,為春穀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 |
11  | 凡秋收之後,牛力弱,未及卽秋耕者,穀、黍、穄、粱、秫茇之下,卽移羸速鋒之,地恆潤澤而不堅硬。乃至冬初,常得耕勞,不患枯旱。若牛力少者,但九月、十月一勞之,至春𥡦種亦得。 |
12  |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同和,草木萌動。……命田司……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導民。……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
13  | 「仲春之月,……耕者少舍,乃脩闔扇。……無作大事,以妨農事。…… |
14  | 「孟夏之月,……勞農勸民,無或失時。……命農勉作,無休於都。 |
15  | 「季秋之月,……蟄蟲咸俯在內,皆墐其戶。 |
16  | 「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藏而成冬。……勞農以休息之。 |
17  | 「仲冬之月,……土事無作,慎無發蓋,無發屋室,……地氣且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必疾疫。 |
18  | 「季冬之月,……命田官告人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廻于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專而農民,毋有所使。……」 |
19  | 《孟子》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 |
20  | 魏文侯曰:「民春以力耕,夏以強耘,秋以收斂。」 |
21  | 《雜陰陽書》曰:「亥為天倉,耕之始。」 |
22  | 《呂氏春秋》曰:「冬至後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於是始耕。」 |
23  | 《淮南子》曰:「耕之為事也勞,織之為事也擾。擾勞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物之若耕織,始初甚勞,終必利也衆。」又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縫裳,無其事而求其功,難矣。」 |
24  | 《氾勝之書》曰:「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穫。 |
25  | 「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後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 |
26  | 「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輒平摩其塊以生草,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 |
27  | 「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後,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後,和氣去,卽土剛。以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 |
28  | 「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 |
29  | 「春氣未通,則土歷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非糞不解。慎無旱耕。須草生,至可耕時,有雨卽耕,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此一耕而當五也。不如此而旱耕,塊硬,苗、穢同孔出,不可鋤治,反為敗田。秋無雨而耕,絶土氣,土堅垎,名曰『臘田』。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與臘田,皆傷田,二歲不起稼,則一歲休之。 |
30  | 「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平以待種時。五月耕,一當三。六月耕,一當再。若七月耕,五不當一。 |
31  | 「冬雨雪止,輒以藺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後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 |
32  | 「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 |
33  |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地氣上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急菑強土黑壚之田。二月,陰凍畢澤,可菑美田緩土及河渚小處。三月,杏華盛,可菑沙白輕土之田。五月、六月,可菑麥田。」 |
34  | 崔寔《政論》曰:「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犂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今遼東耕犂,轅長四尺,迴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耬:凡用兩牛六人,一日纔種二十五畝。其懸絶如此。」〈按三犂共一牛,若今三腳耬矣,未知耕法如何?今自濟州以西,猶用長轅犂、兩腳耬。長轅耕平地尚可,於山澗之間則不任用,且廻轉至難,費力,未若齊人蔚犂之柔便也。兩腳耬,種壠穊,亦不如一腳耬之得中也。 |
《收種第二》 |
1  | 楊泉《物理論》曰:「粱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為六十;蔬、果之實,助穀各二十,凡為百種。故《詩》曰:『播厥百穀』也。」〉 |
2  | 凡五穀種子,浥鬱則不生,生者亦尋死。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舂復減而難熟,糶賣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
3  | 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蘘草蔽窖。將種前二十許日,開出水洮,卽曬令燥,種之。依《周官》相地所宜而糞種之。《氾勝之術》曰:「牽馬令就穀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為種,無虸蚄,厭虸蚄蟲也。」 |
4  | 《周官》曰:「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鹹潟用貆,勃壤用狐,埴壚用豕,彊㯺用蕡,輕爂用犬。」 |
5  | 《淮南術》曰:「從冬至日數至來年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者,日減一斗;有餘日,日益一斗。」 |
6  | 《氾勝之書》曰:「種傷濕鬱熱則生蟲也。 |
7  | 「取麥種,候熟可穫,擇穗大彊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取乾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順時種之,則收常倍。 |
8  | 「取禾種,擇高大者,斬一節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 |
9  | 「欲知歲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諸物種,平量之,埋陰地。冬至後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
10  | 《崔寔》曰:「平量五穀各一升,小甖盛,埋垣北墻陰下,……。」餘法同上。 |
11  | 《師曠占術》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禾善。五木者,五穀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多種之,萬不失一也。」 |
《種穀第三。稗附,稗為粟類故。》 |
1  | 穀,稷也,名粟。穀者,五穀之總名,非指謂粟也。然今人專以稷為穀,望俗名之耳。 |
2  | 《爾雅》曰:「粢,稷也。」 |
3  | 《說文》曰:「粟,嘉穀實也。」 |
4  | 郭義恭《廣志》曰:「有赤粟、白莖,有黑格雀粟,有張公斑,有含黃倉,有青稷,有雪白粟,亦名白莖。又有白藍下、竹頭莖青、白逮麥、擢石精、盧狗蹯之名種云。」 |
5  | 郭璞注《爾雅》曰:「今江東呼稷為粢。」孫炎曰:「稷,粟也。」 |
6  | 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字為名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聊復載之云耳: |
7  | 朱穀、高居黃、劉豬獬、道愍黃、聒谷黃、雀懊黃、續命黃、百日糧,有起婦黃、辱稻糧、奴子黃、𪐓[上音下加]支穀、焦金黃、䳺(鳥含反)履蒼——一名麥爭場:此十四種,早熟,耐旱,熟早免蟲。聒谷黃、辱稻糧二種,味美。 |
8  | 今墮車、下馬看、百羣羊、懸蛇赤尾、罷虎黃、雀民泰、馬曳韁、劉豬赤、李浴黃、阿摩糧、東海黃、石䮑(良卧反)歲(蘇卧反)、青莖青、黑好黃、陌南禾、隈隄黃、宋冀癡、指張黃、兔脚青、惠日黃、寫風赤、一晛(奴見反)黃、山鹺(麤左反)、頓𥤗黃:此二十四種,穗皆有毛,耐風,免雀暴。一晛黃一種,易舂。 |
9  | 寶珠黃、俗得白、張鄰黃、白鹺谷、鉤千黃、張蟻白、耿虎黃、都奴赤、茄蘆黃、薰豬赤、魏爽黃、白莖青、竹根黃、調母粱、磊碨黃、劉沙白、僧延黃、赤粱穀、靈忽黃、獺尾青、續德黃、稈容青、孫延黃、豬矢青、煙熏黃、樂婢青、平壽黃、鹿橛白、鹺折筐、黃𥢏穇、阿居黃、赤巴粱、鹿蹄黃、餓狗蒼、可憐黃、米穀、鹿橛青、阿邏邏:此三十八種,中[禾旦]大穀。白鹺穀、調母粱二種,味美。稈容青、阿居黃、豬矢青三種,味惡。黃𥢏穇、樂婢青二種,易舂。 |
10  | 竹葉青、石抑閦創怪反、——竹葉青,一名胡穀。——水黑穀、忽泥青、衝天棒、雉子青、鴟腳穀、鴈頭青、攬堆黃、青子規:此十種晚熟,耐水;有蟲災則盡矣。〉 |
11  | 凡穀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多少,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息耗。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
12  | 凡穀田,緑豆、小豆底為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 |
13  | 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穀田必須歲易。 二月、三月種者為稙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穉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為上時,三月上旬及清明節、桃始花為中時,四月上旬及棗葉生、桑花落為下時。歲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得。 |
14  | 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 |
15  | 凡種穀,雨後為佳。遇小雨,宜接濕種;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壠待雨。夏若仰壠,非直盪汰不生,兼與草薉俱出。 |
16  | 凡田欲早晚相雜。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於晚。 |
17  | 苗生如馬耳則鏃鋤。稀豁之處,鋤而補之。凡五穀,唯小鋤為良。良田率一尺留一科。 |
18  | 薄地尋壠躡之。 |
19  | 苗出壠則深鋤。鋤不厭數,周而復始,勿以無草而暫停。 |
20  | 春鋤起地,夏為除草,故春鋤不用觸濕。六月以後,雖濕亦無嫌。 |
21  | 苗既出壠,每一經雨,白背時,輒以鐵齒𨫒楱縱橫杷而勞之。 |
22  | 苗高一尺,鋒之。耩者,非不壅本苗深,殺草,益實,然令地堅硬,乏澤難耕。鋤得五徧以上,不煩耩。 |
23  | 凡種,欲牛遲緩行,種人令促步以足躡壠底。 |
24  | 熟,速刈。乾,速積。 |
25  | 凡五穀,大判上旬種者全收,中旬中收,下旬下收。 |
26  | 《雜陰陽書》曰:「禾『生』於棗或楊。九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禾『生』於寅,『壯』於丁、午,『長』於丙,『老』於戊,『死』於申,惡於壬、癸,忌於乙、丑。 |
27  | 「凡種五穀,以『生』、『長』、『壯』日種者多實,『老』、『惡』、『死』日種者收薄,以忌日種者敗傷。又用『成』、『收』、『滿』、『平』、『定』日為佳。」 |
28  | 《氾勝之書》曰:「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麥忌戌,大麥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穀有忌日,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此非虛語也。其自然者,燒黍穰則害瓠。」 |
29  | 《禮記·月令》曰:「孟秋之月,……修宮室,坏垣墻。…… |
30  | 「仲秋之月,……可以築城郭,……穿竇窖,修囷倉。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 |
31  | 「季秋之月,……農事備收。…… |
32  | 「孟冬之月,……謹蓋藏,……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
33  | 「仲冬之月,……農有不收藏積聚者,……取之不詰。……」 |
34  | 《尚書考靈曜》曰:「春,鳥星昏中,以種稷。秋,虛星昏中,以收斂。」 |
35  | 《莊子》長梧封人曰:「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予終年厭飱。」 |
36  | 《孟子》曰:「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諺曰:『雖有智惠,不如乘勢;雖有鎡錤上茲下其,不如待時。』」又曰:「五穀,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熟而已矣。」 |
37  | 《淮南子》曰:「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38  | 「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不能使水西流;后稷闢土墾草,以為百姓力農,然而不能使禾冬生: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 |
39  | 「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國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羣生遂長,五穀蕃殖。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殖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險不生五穀者,樹以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蔬、食,冬伐薪、蒸,以為民資。是故生無乏用,死無轉屍。…… |
40  | 「故先王之制,四海雲至,而修封疆;蝦蟇鳴,燕降,而通路除道矣;陰降百泉,則修橋梁。昏,張中,則務樹穀;大火中,卽種黍、菽;虛中,卽種宿麥;昴星中,則收斂蓄積,伐薪木。……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 |
41  | 「霜降而樹穀,冰泮而求穫,欲得食則難矣。」 |
42  | 又曰:「為治之本,務在安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未有能搖其本而靖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
43  | 「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故禹之趨時也,履遺而不納,冠挂而不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 |
44  | 《呂氏春秋》曰:「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俱,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為族,乃多粟。」「吾苗有行,故速長;弱不相害,故速大。橫行必得,從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 |
45  | 《鹽鐵論》曰:「惜草茅者耗禾稼,惠盜賊者傷良人。」 |
46  | 《氾勝之書》曰:「種禾無期,因地為時。三月榆莢時雨,高地強土可種禾。 |
47  | 「薄田不能糞者,以原蠶矢雜禾種種之,則禾不蟲。 |
48  | 「又取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漬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先種二十日時,以溲種如麥飯狀。常天旱燥時溲之,立乾;薄布數撓,令易乾。明日復溲。天陰雨則勿溲。六七溲而止。輒曝,謹藏,勿令復濕。至可種時,以餘汁溲而種之,則禾稼不蝗蟲。無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穀之精也,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中。治種如此,則收常倍。」 |
49  | 《氾勝之書》「區種法」曰:「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 |
50  | 「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 |
51  | 「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 |
52  | 「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 |
53  | 「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為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一尺五寸;町皆廣一丈五寸,長四丈八尺。尺直橫鑿町作溝,溝廣一尺,深亦一尺。積壤於溝間,相去亦一尺。嘗悉以一尺地積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積壤。 |
54  | 「種禾、黍於溝間,夾溝為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溝容四十四株。一畝合萬五千七百五十株。種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過一寸,亦不可令減一寸。 |
55  | 「凡區種麥,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十二株。一畝凡九萬三千五百五十株。麥上土,令厚二寸。 |
56  | 「凡區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行容九株。一畝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
57  | 「區種荏,令相去三尺。 |
58  | 「胡麻,相去一尺。 |
59  | 「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 |
60  | 「上農夫區,方深各六寸,間相去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區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畝用種二升。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長女治十畝。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
61  | 「中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千二十七區。用種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區。 |
62  | 「下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三尺。一畝五百六十七區。用種半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區。 |
63  | 「區中草生,茇之。區間草,以剗剗之,若以鋤鋤。苗長不能耘之者,以𠛎鎌比地刈其草矣。」 |
64  | 氾勝之曰:「驗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擇』取減法,『神農』復加之。 |
65  | 「骨汁、糞汁溲種:剉馬骨、牛、羊、豬、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取汁以漬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漬之五日,去附子。擣麋、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撓和之。候晏溫,又溲曝,狀如『后稷法』,皆溲汁乾乃止。若無骨,煮繰蛹汁和溲。如此則以區種之,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倍於『后稷』。此言馬、蠶,皆蟲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蟲,骨汁及繰蛹汁皆肥,使稼耐旱,終歲不失於穫。 |
66  | 「穫不可不速,常以急疾為務。芒張葉黃,捷穫之無疑。 |
67  | 「穫禾之法,熟過半斷之。」 |
68  | 《孝經援神契》曰:「黃白土宜禾。」 |
69  | 《說文》曰:「禾,嘉穀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
70  | 崔寔曰:「二月、三月,可種稙禾。美田欲稠,薄田欲稀。」 |
71  | 《氾勝之書》曰:「稙禾,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時,令兩人持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㮣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穀不傷矣。」 |
72  | 《氾勝之書》曰:「稗,既堪水旱,種無不熟之時,又特滋茂盛,易生蕪穢。良田畝得二、三十斛。宜種之,備凶年。 |
73  | 「稗中有米,熟時擣取米,炊食之,不減粱米。又可釀作酒。 |
74  | 「蟲食桃者粟貴。」 |
75  | 楊泉《物理論》曰:「種作曰稼,稼猶種也;收斂曰穡,穡猶收也:古今之言云爾。稼,農之本;穡,農之末。本輕而末重,前緩而後急。稼欲熟,收欲速。此良農之務也。」 |
76  | 《漢書·食貨志》曰:「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 「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 |
77  | 「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 |
78  | 「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易。 |
79  | 「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
80  | 「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 「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 |
81  | 「董仲舒曰:『《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禾也。』…… |
82  | 「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 |
83  | 「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畮,一畮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 |
84  | 「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頃。用耦犂: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
85  | 「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 「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輓犂。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輓犂。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畮,少者十三畮。以故田多墾闢。 |
86  | 「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穀,皆多其旁田畮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