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之七

《卷之七》[View] [Edit] [History]

1
水利
2
福郡水利與他郡異。他郡濱海,苦潮齧,福郡反賴潮以激湧江水。且磳田仰給山泉。與事疏鑿者,深患大山橫截相懸矣。昔歐陽永叔作《唐書·地里志》,凡一渠之開,一堰之立,無不備記。曾子固作《廣德湖記》,後人稱其首尾詳悉。二公皆嘗典郡,子固又守福州,讀其文,想見其人。夷考福郡舊志,水利犁然。今求之各境,多湮塞不可得,然存而不忍佚。誠以濟水雖枯,九河故道雖失,汲古之士猶樂道之。況在封域以內乎?惜乎不及與晉嚴高、宋蔡襄經理於其間也。抑猶有待也。志水利。
3
萬歷《府志》:「郡之水資以溉田。通潮於江河者,曰溪,曰港,曰浦。瀦而大者,曰湖;小者,曰塘,曰池。壅而積之,曰陂,曰壩,曰堰。防而障之,曰隄,曰壩,曰埭。山泉之注,曰坑。引泉而通之,曰溝,曰渠,曰圳。鑿石刳木引泉,曰槽。旱澇以時啟閉,曰閘。鑿泉以資汲飲,曰井。」
4
5
馬頭江
6
在郡城東南。隸閩縣。通大海,受海潮汐,達於河,達於溪,達於浦。三百里達於馬瀆江。詳見《川》。
7
馬瀆江
8
在郡城西北。隸侯官。受延、建、汀、邵諸溪之水,分為二:自北而東者,循岊山南至於洪山,又東南至於鼓山,會於馬頭江;自南而東者,循洪塘南至於仙崎,又東至於螺洲,過西峽會於馬頭江。入於海。詳見《川》。
9
按:二江,天地自然之利也。馬瀆納四郡之水,入於海,勢如建瓴。海潮逆上,相拒而勢敵,江遂反流以四達,故江亦有潮。其水味特淡,可資灌溉。閩縣在東南,濱江,鑿渠引之,田皆膏腴。侯官唯西南二隅受江之利而已。
10
城內河
11
《三山志》:「城東南地勢卑,潮上大江,自南臺東北入河口津,經通仙門、美化門之東至臨河務,入南金巢港。水門。北通德政橋至去思橋,即澳橋。北出金巢港,散入東湖。自德政橋之西南至河西橋以西。置閘,舊名清水堰。嘉佑二年,蔡襄開河有記。自清水堰口至兼濟門橋,南岸百五丈九尺五寸,北岸百五丈七尺,泥面三丈六尺,底二丈四尺,深三尺。兼濟門至利涉門橋,南岸百七十六丈,北岸加一丈六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四尺。利涉門至清遠門橋,南岸百四丈一尺,北岸加八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三尺。清遠門至髮苗橋,南岸四百八十一又六尺,北岸四百六十八丈三尺,泥面三丈,底二尺,深六尺。髮苗橋至清泰門橋,南岸四十八丈五尺五寸,北岸四十二丈六尺,泥面二丈,底一丈四尺,深六尺。清泰門至後河口,開元寺前小石橋,南岸九十二丈九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九丈二尺,泥面二丈,底減六尺,深五尺。小石橋至經院前橋,十八丈八尺,泥面三丈,底二丈,深五尺。經院橋至南禪寺斗門橋,南岸百七十六丈二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七丈七尺,泥面三丈,深四尺。髮苗橋至樂輸門橋,百六丈五尺五寸,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樂輸門至鹿頂門墻,九十八丈四尺,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清泰門至宜興門橋,東岸九十五丈八尺,西岸加五寸,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宜興門至州衙墻,七十八丈,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小石橋至定安門,六十三丈六尺,泥面八尺,底六尺,深六尺。定安門至東康門橋百丈六尺,泥面丈有五尺,底減三尺,深六尺。」
12
龍鬚河
13
萬歷《府志》:「一自譙樓左畔屯田道,西經開元寺前剃刀橋入河;一自譙樓右畔登雲坊邊,經大中寺邊入河。」
14
水關
15
萬歷《府志》:「水步門,曰南水關;湯門,曰東水關;西門,曰西水關;北門,曰北水關。西南二關引潮入河,通舟楫。東北二關納諸山之水以入河。」
16
城外河
17
《三山志》:「通仙門西分為三:一自通仙門之南,入通仙橋,西行經洗馬橋,別分一支南橫通韭菜橋。又東西分為兩支而南,名玉箸水。西會於夾城壕之西南隅;一自美化門之西,入教場,南過寧越門外九仙橋,西踰宿猿洞趾,過西門迎仙橋,乃北通西湖,至遺愛門池橋;一自通仙門之東,北行至臨河務水門,分支壕繞外城,而北過行春門外樂遊橋,又繞而西至湯井門,接去思橋河尾。」
18
閩縣東南
19
《三山志》:「嘉祐二年,蔡密學襄命三縣疏導渠浦,權閩縣朱定開淘負城河浦百七十六,計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六丈。均用民力,凡八萬九千,溉田三千六百餘頃。」
20
崇賢里
21
康山浦九百五十丈。
22
金巢港邊浦七十丈。
23
石浦橋浦百六十丈。
24
西石浦小橋四百丈。
25
後王浦七十丈。
26
後浦六百七十丈。
27
湯門外浦七十丈。
28
茶焙浦三百十一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
29
石浦南浦八十丈,深四尺五寸三分,闊一丈五尺八寸。
30
官河北頭小浦九十丈,闊八尺,深三尺。
31
南頭小浦二十丈,闊五尺,深二尺五寸。
32
稅務前浦一百三十丈,闊八尺,深三尺。
33
易俗里
34
石浦橋浦接崇賢里界至臺頭八百二十丈,深六尺。
35
石浦橋里第一小港至牛路二百三十丈,深六尺。
36
第二小港七十三丈,深五尺五寸。
37
無量壽院前第三港浦四百三丈,深六尺。
38
第四小港至嶽前四十丈,深五尺五寸。
39
寶月院前浦三百十丈,深五尺五寸。
40
寶月院前洋中湖塘一百五丈,深五尺。
41
統軍塘浦一百五十丈,深五尺。
42
中間接曲五十五丈,深五尺二寸。
43
圳乾浦百二十丈,深六尺。
44
塘尾浦百二十丈,深五尺。
45
湖塘浦五段開一橋外瑞聖里十丈,開闊十七丈;一橋內七丈,闊如之。二段共四十丈,闊九尺,一段十六丈,闊二丈五尺。
46
林娘塘四十五丈,闊六尺。
47
西塘二十丈,闊八尺。
48
寶月油車浦道頭及小浦七條一長五丈,一長四丈,一五丈三尺,一二丈,一一丈,一三丈。
49
牛路口圳五條十六丈,浦西圳四十丈,浦東圳二十五丈五尺,小圳四丈,大圳三十丈。
50
大浦畔二十五丈,闊四尺。
51
華嚴墻角圳二十三丈,闊四尺。
52
統軍塘地十六丈,闊四尺。
53
岳邊洋中圳二丈,闊五尺。
54
岳邊大圳十五丈,闊五尺。
55
岳邊圳三十一丈,闊五尺。
56
古山圳三十五丈,闊八尺。
57
瑞聖里今遂勝裏
58
南塘浦一百五丈,深五尺五寸。
59
塘浦二百三十丈,深四尺五寸。
60
潘洋浦九百五十丈,深七尺。
61
前洋浦北面一百五十丈,深六尺。
62
小橋浦七十丈,深四尺五寸。
63
孝義里
64
懷安界上浦四百四十丈,深六尺三寸。
65
桑溪里
66
葉嶼古下浦六百四十丈,闊一丈七尺,深五尺。
67
湖西浦三百三十丈,深四尺五寸。
68
塘浦百二丈,闊八尺。
69
南塘浦三百十丈,深四尺。
70
湖井一百三十丈,闊九尺。
71
林都衙小插浦二百一十丈,闊八尺。
72
吳石小浦七十丈,闊七尺。
73
圳尾插浦五十丈,闊一丈。
74
湖塘二十丈,闊八尺。
75
歸善里
76
橋外方家前小浦二百丈,深五尺。
77
龍浦二百丈,深五尺。
78
西面曲浦百五十丈。
79
康山小浦二百五十丈,深八尺。
80
湖浦南面二百一十丈,闊三丈二尺,深六尺五寸。
81
潘浦南闊一丈,深五尺五寸。
82
鏡浦與崇賢里共開一百十丈,闊八尺,深五尺。
83
尾浦二百十丈,闊一丈五尺。
84
橋里小插浦六丈一尺,闊三尺。
85
東嶽塘百四十丈,闊一丈。
86
鄭磜小浦九十七丈。
87
阮塘並闊一丈。
88
浦東石祭內小浦四十八丈,闊七尺。
89
方家門前浦四十丈。
90
吳宅浦二百丈。
91
鄰塘浦二百五十丈,闊八尺。
92
蔣乖浦三百丈,闊六尺。
93
鄭阪一丈,闊四尺。
94
鼓山里
95
師姑浦百四十丈,深八尺。
96
官塘浦百七十五丈,深五尺五寸。
97
東嶽至牛頭橋二百二十丈,深七尺。
98
西塘浦百三十丈,闊五尺。
99
塘尾浦五十八丈,深一丈一尺。
100
報慈浦二百丈,深六尺。
101
前塘浦七十丈,深五尺。
102
龍舌浦八十丈,深五尺。
103
高孤浦三十丈,深七尺。
104
高家浦一百十丈,深七尺。
105
高家田浦二十七丈,深四尺。
106
薛家前浦二十七丈,深六尺。
107
報慈浦口大浦一百一丈,闊丈八尺。
108
東阪浦九十丈,闊一丈。
109
長腹浦四十丈,闊四尺。
110
高惠里
111
王中臣浦五十七丈,闊一丈。
112
康山浦六十丈,闊一丈二尺。
113
白塔埔百九十丈十分,闊九尺九分七寸,六尺五寸。
114
南門外水閘邊小浦四百丈,闊七尺。
115
五龍塘後浦三百丈。
116
鄭廟邊小浦五十五丈,闊四尺五寸。
117
後鄭南面小浦一百三十丈,闊六尺。
118
北面小浦五十五丈,闊一丈。
119
王塚小浦一百二十丈,闊九尺。
120
王中臣小浦二十二丈,闊一丈一尺。
121
羊官路南小浦三十八丈,闊五尺。
122
白塔頭小浦十五丈,闊四尺。
123
按:舊志云:蔡忠惠復古五塘,則五塘不始於忠惠可知。今舊跡湮沒無考。《閩都記》云:「五龍塘後浦在高惠里,一圖長三百丈。宋守蔡襄疏通水利,附郡城處溉田至三千六百餘頃,至今利之。」詳此,則五龍塘疑即古五塘也。識之,以備參考。
124
嘉崇里
125
羊車路口小浦三百丈,闊八尺。
126
資福院前浦二百五十四丈弱半,闊一丈五尺強半一丈,深六尺。
127
石步頭浦至太平寺基廟前分二條共一千三百丈,深五尺五寸。
128
吉祥庵前浦四百九十丈,闊七尺一寸。
129
石步頭浦至船梅墩二百四十六丈,闊一丈。
130
薛土尋浦九十一丈,闊一丈。
131
薛土尋重浦百五十六丈,闊九尺。
132
錢塘浦抵侯官縣界三百五十丈,闊一丈。
133
馬頭浦抵侯官界八百丈,闊二丈五尺。
134
直瀆新港在河口尾,明宏治十一年,督舶鄧內監開浚。初,新港未開時,南臺江水經沙合河口,凡三十有六曲,由水步門入城抵直瀆,北通東湖,受東北諸山之水。《三山志》云:「南台江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橋,遂通東湖,直如溝瀆,號直瀆浦。」自鄧閹鑿新港,徑趨大江,便夷船往來,土人因而為市。嘉靖二年,給事謝蕡疏請塞新港,郡守江文盛踵成之,未幾復潰。戊午、己未間,島夷入寇,順流至河口,焚殺殆盡。萬歷十五年,郡守江鐸築隄壩。天啟三年,潰於巨浸。水利道葛寅亮復塞之,浚舊沙合河,以通水道。國朝康熙初復開。乾隆十年,巡撫周學健疏請填塞,開舊河,自路通橋起,至閩安關止,長八百二十六丈。乾隆十三年,亢旱八閱月。東關外村民以新港塞不便,環請疏鑿,巡撫潘思矩從之。明謝蕡疏:「伏見福建地方,僻在一隅,依山濱海,與琉球、日本諸夷相接。琉球入貢,必由東海而入,至閩縣柔遠驛安歇,乘風順潮,數日可到。緣本省城池,自晉改造以至於今。海門潮汐,由閩安鎮歷閩縣鼓山、歸善、崇賢、高惠四里,計有三十六灣,周流瀠洄,抵河口水步門,散入城中諸河。譬如人血脈周流於身,營衛自有條理,以故夷人入貢,番船必候風潮撐架,曲折數日,然後可以至驛。縱有他變,不能飛渡。宏治十一年間,鎮守鄧太監利夷貢之便,改易從古舊河,竟將上王地方,鑿透大江,名曰新港。是若人之一身,塞其血脈之周流,而惟此咽喉之直,致番船雖便其往來,地方多為其虧害。姑以其要言之:水勢直達,江河無別,抑或夷性無常,如近日寧波倭夷之仇殺,非惟居民受其荼毒,而城難保其固也,此其為害一也。新港之開,將本州膏腴民田鑿斷一頃有餘,以致浮糧在戶,累年賠納糧差,此其為害二也。又港門水急,舟楫往來,即為激破,橋梁累為衝塌。遞年輒費有司修理,此其為害三也。夏秋之間,洪水泛漲,濱河田土被其崩壞,貧民賠墊租稅,此其為害四也。南臺河口,臨江入家居屋多漂流,數年之內,十室九空,此其為害五也。舊河三十六灣之水,迂回紆緩,遠近田土資其灌溉者,約萬餘頃。今水利不通,田皆荒蕪,齊民將棄業而逃矣!此其為害六也。載觀晉安《八閩志》所載,晉郭璞《遷城記》有曰:『逢兵不亂,逢饑不荒。』昔乃樂土也,一自新港之開,舊河已塞,水失故道,禾稻損傷,倉無餘積,庫無餘財,邇年強軍作亂,幾陷城池,議者皆歸咎於新港之傷也。今舊河復,新港不塞,第恐水勢難移,終無止極,非惟桑田變成滄海,而外夷窺佔,強軍倡亂之謀,或生蕭墻之內矣。然新港之塞,橫闊只有數十餘丈,為力甚易。舊河之復,除水道尚流外,其壅者只有四里之餘,少加疏浚,則潮汐往來,水由故道,近功亦可成焉。計其功成,杜其後患,此先事者之所必憂也。」
135
合浦南里今江左里
136
象村官塘七百餘丈,闊二丈五尺。
137
猴嶼官塘上嶼四十丈,闊八尺。中港三十丈,闊七尺。下嶼同。
138
蒜村石泉莊塘十三丈,闊二丈二尺。
139
合浦北里今江右里
140
翁崎石村官塘東西總七百餘丈,闊四尺。
141
大盂官塘九百五十丈,闊三丈五尺。
142
浩溪陳塘十三丈,闊一丈五尺。
143
東岐閘
144
岊溪閘
145
浩溪閘
146
龍塘閘
147
海畔里今嘉登里
148
董續洲贍學塘八十丈,闊三丈一尺。
149
王浦翁塘三百丈,闊七尺五寸。
150
後嶼清福塘二十丈,闊七丈二尺。
151
上灣王塘七百餘丈,闊五丈二尺。
152
白巖陳塘二百丈,闊五丈二尺。
153
良陀林塘四十丈,闊三丈一尺。
154
井附
155
七星井其六在宣政街之內,其一在還珠門之外,今名七福井。
156
蘇公井宋提刑蘇舜元鑿十二井。一嘉榮坊內,一開元寺南,一慶城寺南,一石井巷,其八俱在侯官縣。
157
越王井越王山南。
158
麥井易俗里康山下。
159
溪口井孝義里桑溪口。
160
天台井遂勝里。
161
更門井永北里。
162
海隄在縣東,唐太和三年,縣令李茸築。
163
按:《新唐書·地理志·閩縣》下云:「縣東五里,有海隄。唐太和三年,令李茸築。」考閩縣治去海尚遙。其云縣東五里之隄,未識究在何處。附識於此。
164
侯官縣西北
165
西湖
166
在縣西三里。《三山志》:「蓄水成湖,可蔭民田。」《閩都記》:「周回二十里,引西北諸山溪水,注於湖。與海潮汐通,所溉田不可勝計。」偽閩又益廣之,迤邐南流,接西大壕,直通南蓮池,三縣承食水利民田。閩縣三千五百九十八畝,侯官一千六百八十三畝,懷安二千三十畝。《閩書》:「西湖,晉太守嚴高所鑿,蓄洩灌民田,周圍十數里。王審知時,大之至四十餘里。」萬歷《府志》:「西湖抱郡西北,其初甚廣,五季漸湮。宋守曹穎叔、程師孟、蔡襄漸次修築,未就。淳熙中,趙汝愚疏請開浚。」《閩都記》:「明萬歷十六年,知府江鐸改西門外舊閘為壩,以蓄湖水,而開北關,引湖水入河,以通河道。未幾,奸民藉口受稅養魚,掩為己物,仍塞北關,致蓄洩不時,民田受其病。三十六年,提學僉事熊尚文乃禁民占佃。及尚文移任,奸民復假里排輪佃,增其稅以資公費。四十年,按察使陳邦瞻始立議,以湖歸官,以湖利歸民。按察副使李思誠捐俸建閘,盡豁湖糧。」《西湖志》:「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姚啟聖、巡撫金鋐會議開浚。康熙四十二年,總督金世榮、巡撫梅鋗重浚,旋又湮塞如故。乾隆十三年,總督喀爾吉善、巡撫潘思矩復重浚。」[HT6SS]宋趙汝愚《請大浚本州西湖疏》:「臣州有西湖,接濠而通南湖,瀦蓄灌溉,旱運澇泄,民以享豐年之利。自為夤緣者請射為池戶,魚塘蔬圃,封畛其間,至券售如世業。水源障塞,旱澇皆害,州地狹民貧,小歉難支吾。此平湖水彌望皆負郭良田,網納租稅,而池戶長享重利,第以圭撮稍入,不侔甚矣。乞於農隙,稍尋其舊。州舊無放生池,如將西湖充之,仰祝兩宮之壽,歲不過損州公使庫池戶數百緡,而公私便利,為惠無窮也。」明葉向高《西湖通水關記略》:「八閩,東南之所稱靈皋也,而三山形勝為諸郡雄。其水茹溪受潮,紆縈若帶,銅盤諸流複匯而為湖道,以四關經緯郡治。蓋此邦之殷繁茂昌,實式靈之矣。比年以來,湖道漸淤,雖溪潮無恙,而北關納潮之故道湮塞無存,向之經緯故治者,僅同行潦。於是縉紳先生、學官弟子及三老父兄咸言閟靈垂澤諸所不便狀,欲請而複之,未得也。太守武陵江公視事逾年,邦大協和,乃身自行河,登郡城四顧覽觀,慨然嘆曰:『是河不疏,後其陸乎!且湖水西停,無複回抱,風氣漓矣。守實不穀,以忝邦人,其將圖此役也。』遂日夕焦思,集諸吏民,陳說便宜,而公獨裁以清衷,適中欵會。公初策,河仰於潮,其勢易枯,上源不開,下將日壅。則議復西湖之水,折入北關,以與溪潮會,而下流浚矣。公又策,河流難通,雖東西高下,勢如建瓴,可一瀉盡也,流之不接,源何以供,則議壘石為閘,建木為關,扃而蓄之,吐納有度,而盈縮之權,可得而操矣。公又策,湖水漲決,將徙而嚙城,是委利於河,而移患於城也,則議樹閘於北關之外,以膺湖衝,而金湯固矣。公又策,工役繁興,縣官之帑藏無所取羨,民力又方絀也,其若何以佐費?則議庀嘉肺之羨緡為木石資。又議先隄河,次決湖,以測水之淺深。仍其通而疏其壅者,役乃大蠲,而公私稱兩利矣。公既殫精於河,畫無遺慮,乃奏記兩臺使者,併藩臬諸大夫,先後報可。遂以萬歷孟夏肇工,凡五閱月而工成,洋洋湯湯,澤流無窮。而公猶按故牘,籍湖之賦於民者,盡捐以予諸生,而移其徵於墾田之稅,又復湖中之開化山,亭焉,舟焉。郡之士民聚族來遊,相與語曰:美哉!吾太守公之為茲役也!吾向苦河之艱舟,而誰為之鱗次浮乎?即我抱甕而得飲甘也,誰奉以醍醐哉?其祝融之虐吾室廬者,又誰鼓陽侯驅之有寧宇也?又其大者,以吾人士之遜往烈也,毋亦川靈之失職使然,而今眾流朝宗,若輻輳矣,則又誰伐也?夫吾郡之有河而無河久矣,至太守公乃始有河,又始有河之利。天其憫我邦人,而遺之太守公,而造福於我哉!二三子識之。」國朝鄭開極《重修西湖記》:「閩會城之有西湖舊矣,非獨以炎方火地,藉金水以相制,而邇為城池金湯之固,遠為田畝灌溉之資,形勝所關,利賴攸寄,良非淺鮮也。我國家景命方隆,河嶽懷柔,咸歸流峙,況閩為海濱重地,會城尤八郡屏藩之鎮,而泱泱湖水,六十年來湮塞不治。或據為平田,或割為私浸。而湖心一區,竟為一二宵人窟穴,邱墓於其中,風氣不宣,蓄洩無備。政之有關,莫此為甚。中間非無當事之勤思開浚,士大夫之陳請清復,或未舉而格於物議,或將興而敗於奸謀,或委於築舍之無成,或滅於蜚言之數至。信乎?興大役,捐殷費,攬成算,恢前規之未易得人也。今制府三韓金公,向統禁旅,鎮寧閩邦,慨然念之,思為清理,適皇上惓思南土,特授公以總督之任。公蒞任未三月,遂與巡撫梅公首議修城垣、浚河道、開西湖三事。而西湖之役最巨。乃博徵誌乘,廣詢輿論。其湖之東岸自西城門以達北門,沿城培基,以丈計者,五千八百有奇。湖之西岸,自迎仙橋折而北至荷亭,將循象山、貴安山而旋以復舊跡。念已為平田,有待清復,乃貫以長堤,亙以木植,以丈計者,縮東岸之半。又鑿北隄以達北湖,至龍腰山下,跨新橋其上,煥然頓還舊觀。於是修湖心,開淤塞,新開化寺,建法堂,闢僧舍,創左右鼓鐘樓,為祝聖之場。殿閣崢嶸,金碧輝映,湖山蕩漾,山容倩麗,誠為三山名勝,一州巨觀。而萬堞增百雉之雄,千頃慰三時之望,尤為國計民生之大嘉惠,吾閩世世賴之,非公固莫能為也。然又有難者,估費萬金,勞役千指,公率先捐俸,躬親相度,督以標弁,課其勞勛,畫地分界,畚鍤齊興,無惰工,無糜眾,民間不聞橐鼓之聲,蔀屋未損銖錙之費,成茲大役,壯我邦基。落成之日,廣植佳蔭,列戍分防,既延高僧居之,復界以濱湖未複之田,以為經久之圖。皆公計慮周詳,吾民之幸也。昔淳熙間,趙公汝愚浚湖,朱文公詠之,有『百年地闢有奇功,創見猶驚鶴髮翁』之句。予自束髮釣遊,便思此地急宜修浚,登朝四十餘年,屢以告之當事,而皆未遑,不意日宛晚之年,猶獲見公今日成茲盛舉也,得不驚異而贊歎之乎!但愧末學淺陋,不能如文公之製,為歌詠以傳公之美政。猶幸從父老後,得泛畫舫於湖中,載樽酒於堤上,詠太平之樂,載筆以紀公功,烏容以不文辭也?公元老,壯猶如周方叔,為朝廷所倚毗,政之澤閩者,次第厘舉。而予特詳其浚湖一事,俾來者有考,且永民思。」潘思矩《福州重浚西湖碑記》:「出迎仙門三里,直福州之西北隅,有渠若鑒而清,泓然深綠以流者,晉太康間,郡守嚴高所鑿西湖也。初,高既拓新城於越三山之陽,闢地為二湖,所以承傅城諸山之水,吐吞海潮汐,釃以溉田,兼收魚蝦狸互之饒,其利甚溥。在東北者為東湖,在西北者曰西湖也。唐貞觀十一年,觀察使王翃複鑿南湖於郡之西南,實引西湖水以達於東南。蓋其時四郊之田,無不被三湖之利者。前人之功偉矣!宋慶歷初,奸民蠶食,其中東湖湮,而西湖亦微塞,農以為病。於是吏始議浚復。蓋一浚於嘉佑,再浚於熙寧,至淳熙中,趙忠定公奏請大浚,湖利稍復。由宋歷元,浸而不圖,東南二湖俱廢,而福人所恃,以備旱澇者,惟西湖矣。明萬歷十六年,知府江鐸重浚,始穿北門右偏,引湖水入城,今北水門是也。迨後,提舉僉事熊尚文、按察使陳邦瞻相繼清理,副使李思誠出私錢建閘,今西北二閘是也。洎入聖朝,先後使於此而治之者,康熙癸亥則姚公啟聖,金公鋐,癸未則金公世榮,梅公鋗也。蓋百年以來,湖旋治旋湮。而自癸未迄今,又四十有七歲矣。高之初鑿,其周二十餘里。忠定浚時,已隘什之七八。萬歷重浚,隘焉。癸亥,癸未之間,兩浚猶隘也。今則重加隘焉矣。則以歷世久遠,盜湖之奸不止,而畚鍤之役匪易也。乾隆戊辰春,餘自皖移閩。初至,天久不雨,西湖之淺可涉也。夫泉流浸灌,所以育嘉穀,水利者,農田之本。福三面負山,而前臨江,其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下,為渠以承之,則西北諸山之水索有鐘,而溢有泄,不徒利高卬之田也。今東南二湖既塞難理,而西湖又不亟為浚復,民何賴焉。會制府喀公將有事於茲,因與藩伯永君集議,而命郡守王君董其役,農隙水涸,工遂以興。始於十一月二十日,逾十二月晦而竣,縻白金二千二百有奇,益新為隄一千三百六十二丈五寸,以步法計之,湖僅七里餘矣。其疏瀹餘工,則培城隍,布片羊木弋,樹楊榆,修環隄之梁,曰長河、梅柳、湖津、後賢、雄兵者,五水所由注湖之道也。完西北之閘,北仍故,而西之水則增焉,所以節其下,趨於江也。葺湖心之開化寺及旁褒忠祠,毋廢後觀也。其用則取於贖鍰並入官之田直,其力則鳩於佣作,不以煩民,其理侵占私鬻之田,儲穀為歲繕費,並廩寺僧。凡此皆王君之勞,而佐以成之速者,則權通判徐君也。夫是湖既字曰西,又有長隄湖心寺之勝,宋時若蔡君謨諸賢皆嘗觴詠於此,蓋仿佛六橋、孤山寺矣。然杭之西湖,白蘇二公後,踵治者眾,故鄴侯之美益彰。是湖自忠定以來,或忽而不治,或治而不力,迄今湖蝕且日甚矣。非吏於此者,踵而治之,再閱百年,不幾與東南二湖胥為陸乎!此餘之所深愧也。則夫紹前人之功,而惠此一方之農,俾嚴與鄴侯抗跡於無窮,凡為使者職也,餘何能無望於後乎?喀公爾吉善、永君寧俱滿州人,王君淳,三韓人,權通判徐君熊占、餘同郡人。其在工之令、正、牙、校姓氏,及理出占鬻之畝數租穀,與夫材木之利,別鑱於碑陰。」
167
東湖
168
在縣東北。《閩書》:「周二十餘里。」《閩中記》:「二十三里。」晉太守嚴高築城時,與西湖同鑿,以備旱澇。《閩都記》:「東北諸山溪水,納於東湖。宋慶歷中,漸塞。至淳熙間,則漸為民田。浮倉山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東北諸鄉,至今猶有湖塍之號。浮倉之西,有亭呼湖前亭。」舊屬懷安,今並侯官。
169
按《閩都記》謂:「淳熙間,漸為民田,是猶有湖也。今則勺水無存矣。東北一帶稍旱,則田皆龜坼。考《三山志》:嘉佑二年,蔡襄從樂遊橋下,開水[KG-*3]公城外河至湯門琴亭、湖心二橋,至北嶺下,又自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門,入塍北、小浦、中浦三橋,石泉、安國寺以北。是當時湖雖漸湮,有渠引水,故旱澇可以無虞。今縱不能盡復全湖,急取蔡忠惠所鑿,近湖渠而浚深之,亦灌溉之資也。」
170
南湖
171
在縣西南。《閩都記》:「唐貞元十一年,觀察使王翃闢城西南五里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於東南。今柳橋是也。」
172
按:湖之淤塞,不知何時。今唐公祠前石橋及熊兵、泥門二橋,猶偃平陸中,皆湖渠遺跡。
173
美宅里今二
174
白灶浦二百二十四丈五尺,闊二丈五尺,深五尺。
175
報恩院前浦九百八十丈,闊二丈五尺。
176
林野莊前浦一百八十三丈九尺,闊一丈,深五尺。
177
高宅前浦一百八十三丈九尺,闊、深同上。
178
大王小浦一百五十七丈八尺。
179
林周園下浦四十八丈。
180
末山浦六十丈。
181
新橋浦一百丈。
182
趙宅前浦一百四十八丈八尺。
183
曾家橋二百八十丈。
184
石山浦一百二十丈。
185
白灶小浦一百二十丈八尺。
186
南浦二百丈。
187
橋亭小浦一百二十二丈四尺以上,闊、深並同。
188
孝順里今二都
189
興福院小浦二百二十七丈三尺,闊一丈,深五尺。
190
云澳池
191
王節里今二
192
山後大浦八百八十八丈,闊二丈五尺,深五尺。
193
高弄浦四百二十丈,闊丈五尺,深五尺。
194
錢塘玉浦九百三十丈,闊、深同上。浦東屬閩縣。
195
王石堂小浦一百七十五丈,闊一丈,深五尺。
196
錢塘小浦一百九十丈。
197
西橋南小浦二十九丈以上,闊、深俱同。
198
孝成里今一都
199
潮塘浦六百丈,口闊三丈,深七尺,中尾闊一丈五尺,深五尺。
200
中浦五百三十丈,中尾闊、深同上。
201
楊宅浦三百二十丈,口、中、尾同上。
202
五曹浦五百十丈,口、中、尾、闊、深同上。
203
翁宅浦三十二丈二尺,闊一丈,深四尺五寸。
204
宋塘浦四十丈,闊一丈,深四尺。
205
新安里今一都
206
白灶浦六百九十四丈,石橋外闊四丈,浦橫三丈,中闊二丈五尺,深六尺。
207
趙宅浦至水陸塘三百八十五丈,闊二丈五尺,深五尺。
208
道浦二一百二十丈,口闊一丈五尺,中闊一丈,深五尺。一長九十丈,深五尺。
209
邦浦二十丈,闊一丈,深五尺。
210
宋浦六十丈。
211
五曹浦尾八十丈以上,闊並同。
212
方樂里今一都
213
洪塘浦五百七十丈。
214
橋裏四百四十丈,闊三丈五尺,深八尺五寸。
215
裏洲塔前浦四十丈四尺,闊一丈,深五尺。
216
外洲浦一百二十二丈,闊一丈,深五尺。
217
後崎浦七十丈,闊二丈五尺,深四尺。
218
窯頭浦六十丈,闊一丈三尺,深五尺。
219
庵頭浦六十九丈,闊一丈五尺,深五尺。
220
白葉崎浦三十九丈。
221
館前浦六十七丈。
222
王簡浦六十丈。
223
林師浦五十丈。
224
功德院浦至懷安界五十丈。
225
大章浦五十五丈以上,闊、深同。自石岊右而東,經甕瀆至柳橋,以通舟楫。
226
方興里今一都
227
牛墩浦四百五十五丈五尺,闊二丈五尺,深五尺。
228
鄭崎下浦二百四十八丈,闊一丈,深五尺。
229
張崎下浦二百四十丈,闊一丈五尺,深五尺。
230
上浦五十丈。
231
西禪園浦四十丈。
232
翁前浦六十丈。
233
墩頭浦六十丈。
234
鹽嶼上浦三十丈以上,闊、深同。
235
永欽里今二都
236
石湖浦至報恩前一百十二丈,闊一丈。
237
王山西橋至石湖橋一百七十二丈,闊二丈五尺。
238
菱角塘浦二百九十一丈,闊二丈以上,深六尺。
239
官塘浦四百三十一丈,闊一丈二尺,深五尺。
240
西禪塘浦一百四十二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
241
末山院前小圳九十六丈,闊八尺,深四尺。
242
邱公官池二百四十丈,舊闊六丈,今闊二丈,深六尺。
243
應真前小圳二百四十二丈,闊六尺。
244
西禪前小圳八十丈,闊六並深四尺。
245
處仁里今二都
246
三會浦一百四十二丈,闊一丈,深五尺。
247
張家洋浦一百七十六丈,闊一丈,深五尺。
248
橫圳一百一十丈,闊一丈,深五尺。
249
松柏橋浦一百七十五丈,闊、深同上。
250
長定官池一百七十七丈,闊一丈五尺,深五尺。
251
四十四都
252
鳳岡浦
253
四十五都
254
陽崎浦
255
四十六都
256
吳山浦
257
四十七都
258
澤苗浦
259
延澤浦
260
仙阪浦
261
四十九都
262
官浦明陳一元《興復水利碑》:「閩固海濱,當延,建之下流,溪漲驟發,邑田負郭者,多被浸沒。獨塔前、中房諸村,在侯官西北隅,為懷安舊治,既苦潦,又複苦旱。蓋其地平陸,稍隔於大江。惟藉官浦之水,溯洄出入,脈絡融貫,繞達溝洫。先是溪之上流有港一帶,名山尾橋,蜿蜒而下注于桐口,綿亙數十里。其間,環而村者五,建為橋者八。遇潦,則因水道以殺其澎湃之勢,遇旱則藉湖源而資其灌溉之力。隆、萬初年,沙泥漸壅,奸民謀利者乘淤淺,於上流即港築壩,以為魚池。故下流閼遏不通,一逢旱魃,致百頃之田竟成赤莽。都之士民奔控於上臺,台以授邑侯。侯履畝環視,相一方之形勢,而度其利害。於是下令,凡官港截塞,非故道者,悉使開浚,永永為利。既捐資以佐之,複設課以董之,又權於利害,通塞之外樹閘,以時啟閉,俾收兩利。彼議塞者亦莫不歡悅而誠服。侯諱方煒,字含赤,浙江蕭山人,天啟乙丑進士。」
263
十一都
264
厚美堰自侯官市龍臺山起,歷金橋、徐潯、浦口諸村至後山頭止,長三里餘,明萬歷間築。
265
伏嶺堰明萬歷間築。
266
十二都
267
淋汶堰長二百餘丈,明萬歷間築。國朝康熙五十九年,溪漲衝決。雍正六年,知府蘇本潔重築。
268
十三都
269
石門峽在石門。萬歷十年,知縣董子行築。未幾,旋壞。萬歷二十年,知縣周兆聖重築,亙三十里。明徐熥有《修築石門峽記》。按:以上四堰,厚美最亙而紆回,以障江水泛溢。今則半夷為路矣。石門三壩,直受諸溪之衝。康熙庚子,水決,淋漓田廬,湮蕩者不可勝計。畚鍤再施,民始知有室家之樂。歲而修之,俾勿壞。是在司牧者留意焉。
270
井附
271
蘇公井一在登俊坊內,一在桂枝坊內,一在萬歲寺前,一在官賢坊長官衙前,一在泔液鋪,一在鹽運司前,一在西察院後,一在斷事司前。
272
道士井在縣前。
273
龍龕井在府城西北。
274
惠民二井在府前申明旌善亭南。明正德六年,知府王子言鑿。
275
金雞井在乾元寺內。
276
廣福井在城隍廟內。
277
貴安井在草市都。
278
龍腰井在龍腰山下。
279
仙井在廣岩山巔,冬夏不竭。
280
桃源井在桃源山。
281
義井在臥龍山西麓。
282
古田縣
283
新興里
284
鄒洋陂四百五十丈,闊一丈,深五尺。
285
樟尾陂百二十丈,闊六尺,深二尺五寸。
286
吳元陂一百四十丈,闊四尺,深二尺三寸。
287
巖頭陂二十丈,闊二尺,深一尺七寸。
288
雙獺陂五十丈,闊四尺,深二尺。
289
溪平陂百五十丈,闊四尺,深二丈五寸。
290
保安里
291
感溪陂十二丈,闊四尺,深二尺。
292
少溪陂八丈,闊三尺,深二尺。
293
瑞雲陂百十丈,闊三尺,深二尺。
294
屈斗陂四十九丈,闊三尺五寸,深二尺三寸。
295
邵南里
296
碾洋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
297
湖潭陂百五十丈,闊三尺五寸,深三尺五寸。
298
諸家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
299
五峰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三寸。
300
和平里
301
上洋陂七十丈,闊二尺三寸,深一尺七寸。
302
慕仁里
303
蔣洋陂三百七十丈,闊八尺,深三尺五寸。
304
徐洋陂二百八十丈,闊四尺,深二尺五寸。
305
漈下陂,二百二十丈,闊三尺,深四尺八寸。
306
覆船陂百三十七丈,闊四尺,深二尺五寸。
307
崇禮里
308
高頭洋陂百五十九丈,闊二尺三寸,深二尺。
309
西雲陂百六十五丈,闊三尺五寸,深二尺五寸。
310
井附
311
義井在迎仙橋西。宋知縣李堪鑿。
312
溪源龍井在永樂里。
313
吉祥井在吉祥寺內,宋時鑿。
314
華嚴井在保安里。
315
龍井在崇禮里。
316
雙塔井在五保。
317
屏南縣
318
橫溪里
319
溪源陂六十四丈,闊二尺,深二尺。
320
陳坑陂一百五十八丈,闊三尺,深二尺。
321
東洋坡四十丈,闊二尺五寸,深一尺五寸。
322
上堀陂四十五丈,闊三尺,深二尺。
323
長溝亙三里,水碓夏冬不竭,可資一村田禾。
324
閩清縣
325
昇平坊
326
賢良陂邑人陳暘拜石得泉,獲灌溉之利,暘嘗應賢良科,因名。
327
和豐坊
328
梅洋陂
329
二都
330
鄭峬陂
331
五都
332
濾口陂
333
七都
334
橫宅陂
335
九都
336
連溪陂
337
溪源陂
338
十一都
339
林峬陂
340
十四都
341
仁王陂
342
十六都
343
白洋陂
344
十七都
345
樊嶺陂《三山志》:「閩清村落,各堰成陂,溉田種五萬餘石。」
346
井附
347
古井在升平坊。
348
長樂縣
349
《三山志》:「長樂濱海,山淺而泉微,故瀦防為特多。大者為湖,次為陂,為圳。垾海而成者為塘,次為堰,毋慮百五十餘所。每歲蓄溪澗,雖不洩涓滴,亦不足用。必時雨滂澍,乃獲均洽。農事畢,天雨止,向數十里,皆為無用之地。以是狡民或侵或請,不知水利之所係,咸平、熙寧屢有訟者。建炎初,陳可大宰是邑,大修塘垾陂湖。後四十八年,當乾道二年,知縣徐謨延耆老講究水利,為斗門及湖塘陂堰,所溉田二千八十三頃。」
350
崇邱里今二都崇聖里
351
大圳等五浦九百丈,內浦口闊五尺,深八尺,湖塍浦闊三丈五尺,深六尺,尾闊一丈,深四尺。
352
米籠浦二百五十丈,闊三尺,深五尺。
353
官塘浦一百一十丈,闊一丈,深五尺。
354
陳師浦一百丈,闊六尺,深四尺。
355
官丘等四浦一千七百二十丈,官丘闊三丈,深一丈。澹水浦闊四丈,深九尺。黃聖屋前浦闊一丈五尺,深五尺。塘頭浦闊三丈,深七尺。
356
王丘浦百二十五丈,闊二丈四尺,深六尺,尾闊九尺,深六尺。
357
白灶浦五十丈,闊六丈六尺,深六尺。
358
鱉石浦二十五丈,闊四尺,深六尺。
359
後角浦九十丈,闊一丈八尺,深六尺。
360
銀盞浦七十五丈,闊二丈四尺,深六尺。
361
渡龍浦九十丈,闊二丈四尺,深六尺。
362
阪塘浦三十五丈,闊二丈四尺,深六尺。
363
官堰浦二百六十丈,闊八尺,深五尺。
364
古塘浦一百五十丈,闊一丈,深六尺。
365
師娘浦三十五丈,闊三丈五尺,深六尺。
366
浦口小浦七十五丈,闊七尺,深五尺。
367
下籠阪浦五十丈,闊二尺,深一尺。
368
橋頭浦五十四丈,闊二丈四尺,深六尺。
369
蠣殼浦一百丈,闊一丈八尺,深六尺。
370
籠臂浦三十五丈,闊一丈六尺,深六尺。
371
朱湖高浦二十丈,闊七尺,深五尺。
372
延祥湖湖一帶凡兩岐:一自興濟橋而東接嶺柄港;一自橋而南東折,直抵龜峰而盡。正統間,重浚深廣,潮水往來,可通舟楫。
373
嵩平里今四
374
趙塘浦七十丈,闊一丈二尺,深八尺。
375
蘆土尋浦四百丈,闊八尺,深五尺。
376
官塘浦二百五十丈,闊一丈二尺,深七尺。
377
孤塘浦四十丈,闊一丈二尺,深八尺。
378
九石浦三百丈,闊二丈四尺,深一丈一尺。
379
車下浦七十丈,闊九尺,深五尺。
380
新塘浦八十丈,闊九尺。
381
圳允浦二百丈,闊一丈二尺,深並同上。
382
孤舟浦四百丈,口闊四丈,深一丈五尺。
383
弦歌里今十四都、十五都
384
東洋塘縣東北,長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二尺,闊八尺。御鹵潮、瀦雨水。子塘三道,共長一千五百丈,高九尺,闊五尺。溝一,長三百四十丈,闊八尺,深五尺。橫渠二,啟閉以竇。
385
西洋塘長九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闊八尺,斗門一。
386
鄭湖塘洩水港抵海,長一百丈,闊一丈,深三尺,三竇。
387
崔塘斗門抵海垾,長一千一百二十丈,闊七尺,高一丈。
388
崔塘洋溝長一千三百五十丈,溝闊二丈五尺,深七尺。子溝一丈二尺,深六尺。
389
鄭湖周二十丈,橫塘十二丈。
390
後崎塘長千餘步。
391
閭山塘即旒山塘,闊八尺,北瀦陳塘港水,南障海潮。
392
海路塘長一千五百餘丈,東至小嶼山,南至十都沙京斗門。明永樂間,繼修。
393
漳港塘長四百二十丈,高一丈二尺,橫闊一十二丈。兩旁有堤,各二丈四尺,上接錦橋,下通元佑。溝水達於海。三百餘步外,斗門一座,以時蓄洩。
394
元佑溝上接牛山,下通黃埕,湖水至於漳港,有二小溝,曰港山,曰里塘。溝長五百丈,闊六尺,深八尺。
395
新開里今二十四都
396
屈尺塘縣東北,長一百五十丈,高七尺,闊五尺,有竇。
397
填沙湖湖有二,大旱不涸,周圍三百四十丈,水洩於賓閭上湖。
398
建興里今十一都
399
嘉禾、大石、新成、屯四堰合為一,縣東南隅。長一千九百八十丈,高一丈,闊五尺。
400
橫嶼湖一名福湖,又名北湖。自唐歷宋,林、高二姓捨田為湖,周三百一十丈,竇溝四,長六千九百丈。元里人林起文《橫湖水利記》:「長樂右山左海。有湖十餘區,以溉民田,橫嶼湖其一也。湖之周圍,捍塍計丈千餘,甃石三百餘丈,開四竇二漈,以時閉洩。湖下田受種一千三百餘石。田之外一堤,即海湖水,可以禦旱,可以滌水鹵。有宋紹興間經界,以湖內地稅派於湖下承食水利之田,分三等,高下加之,稅比舊增三之一,視諸鄉特重。有《紹興湖規》人戶砧基可證。湖湄以上田,非受湖稅者,水不攘取,迨今守之。湖之西接眾溪餘流,其派有三。歲久沙泥聚為土阪,皆湖內受稅地也。春雨作,湖水溢,沙阪皆沒。農事畢時,雨止,則水落阪出。狡者不知水利所係,遂欲窺侵利已。元貞元年,狡民徑將湖內北阪指為開荒地而田之,多方賄營,訴者復得罪。時平章國公適按縣封,問俗利害。詰朝,平章馬騎湖所,目實以決浮議,一不得眩。諭百姓,以本年之稻給與貧民,茲日之稅,暫活貧窘,來春不得耕也。父老歸而語子孫曰:『湖水泱泱,源流深長,此皆平章國公之澤,微我公,民其轍鮒矣。』阪若成田,異日流沙入湖,湖復成阪,則湖日蹙,水日淺。不數十年,其無此湖,民田何以溉,民食何所仰,此猶以一湖之利害言,外是十餘區,凡有奪人之心者,皆縮首而不敢動,則相公此行陰活生民,豈獨建興一里,橫嶼一湖,千百家之利而止哉!」嶼頭斗門,有口,斗門二座。明萬歷間,改造直土弄溝口。又有雙箸塘,以洩洪流。遇內田受浸,即行開掘。南北海塘自陳沙圳至石馬溪一帶千餘丈,名曰虹堤。塘之外,有三堰,蓮花、和魁、報恩,明知縣夏允彞親勘,照堰前民田相平,設木木屚為水限,勒碑。
401
清平里今十都
402
鏡石何師新三堰合為一,長二百丈,高二丈一尺,闊七尺。
403
普塘一千五百丈,隄三萬餘步。
404
沙京港二千六百四十丈,西有三圳,接桃枝湖水,北接鶴溪、白龍潭之水,南接南鄉水,水有石限,東南通斗門入海。
405
福田溝長三百五十丈,通沙京港。
406
招賢里今十三都
407
獲洋王背大溪、中圳劉背二溪皆出白龍潭,有五圳:橫圳、大圳、函口圳、十犢圳、東攬圳,共長一千九百十丈,四閘。
408
小壩溪自光嚴寺後,瀑布泉分三派:東二派流入東洋;西一派流入西洋。
409
禪林溪與紫綾溪相接,源自石人峰下魯堰。
410
永勝里今十三都
411
黃弄溪一名玉溪,長二百丈,陂長五十丈,源自翠微峰,通下普塘洋港。
412
溪口三坑共長一千四百九十丈,四閘。
413
橫圳九百丈,闊八尺,深六尺。
414
進賢里今九都
415
桃坑湖即桃枝湖,東西一百三丈四尺,南北三百六十一丈五尺,垾塍圳四派。熙寧間,知縣蕭竑括湖塘陂堰,簿而圖之,立經界,培隄岸。碑於湖之旁,跨逍遙清平里。
416
沙堤後洋溪共長五百丈,入桃枝湖。
417
嶺柄港在石岊嶺。宋時議開鑿,通馬江之水,以灌田畝,利舟楫,不就。明正德間,複舉是議,但地高、石堅,終不可鑿。民多不便,遂罷其役。
418
凌古塘周一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闊一丈。竇二、圳五,長一百五十丈。
419
同榮里今八都
420
石瀨陂合龍潭水,長五百丈,闊二丈,深七尺。
421
古散陂合龍潭水,長七百一十丈,高一丈,闊七尺。
422
靈石里今八都
423
新田陂合童溪,長六十丈,闊一丈五尺,深七尺。
424
灌洋陂合童溪,長一百一十丈,闊七尺,深五尺。
425
湖前陂長三百丈,闊一丈,深七尺。
426
丘溪並合童溪,長二百一十丈,闊五丈,深七尺。
427
依福里今八都
428
周陂合童溪,長一千丈,闊二丈,深一尺。
429
前曾塘合龍潭,長二百丈,口闊二丈,深四之一,腹闊五丈,深三丈,尾闊深皆一丈五尺。口為石閘,禦溪洪。尾為石填塞,作函垾,長一丈五尺,高如之,闊五尺。
430
丁塘合龍潭、石瀨,陂長七百丈,溪口闊一丈七尺,橋下闊六丈。
431
昆由里今六都、七都
432
大塘跨敦素、崇賢、同榮里,大斗門二。知縣徐謨築,基方廣二十餘丈,兩旁抵海,長一千五十丈,高一丈八尺,闊一丈。溝港共長三千七百丈,闊一丈,深八尺,瀦福清界水。
433
荻蘆陂長六十丈,闊二十丈,深七尺,圳長三百五十丈,大圳闊一丈,深七尺。小圳闊八尺,深五尺,瀦高陂水。
434
方樂里今二十三都
435
陳塘港會七十二洋水,溢則開斗門歸弦歌里溝及林花溝瀆入海。
436
陳塘大官溝跨和風、敦化、大宏里,長三千二百丈,闊二丈,底四丈,深六尺。
437
賓閭湖周一千二百丈,闊高一丈五尺,上闊二丈。八竇,八溝,溝闊一丈二尺,深七尺。舊載上下湖,海風飛沙積而成之。明蔣以忠《重浚賓閭湖堰記》:「賓閭非湖也。唐大歷五年,南郊沙合,倉曹林公鶠與其配趙夫人捨田為湖,延袤凡二十餘里,其地勢北上南下,從中為堰以障之。設閘一,設斗門五,設涵九。立之乾,以司啟閉;立之長,以主督察,以勤巡視。其規畫布置至纖,悉足垂永也。自唐大歷來,而五代、而宋、而元以及我明,垂千餘祀矣。顧湖土眉多沃壤,可稼穡,歲收其入,較恒田足三倍。官且不稅,豪奸睨其旁者,群攘而藝之。噫嘻!昔賢捨田為湖,而豪奸乃攘湖為田,匪以利民,乃以厲民矣。即命黃丞文弼丈之,悉得占湖狀,圖以歸。忠立召諸豪猾,置諸理,往相湖形,限悉入所侵地,凡二百六十六畝二分。因思湖弗復,民無田也,復矣,堰弗築,民又無湖也。複湖以溉田,固堰以存湖,然後法可久,利可長也。乃召匠伐石,鳩工興事,委河泊官程世璉監督。堰之長,凡一百一十五丈八尺,高可一丈有奇,闊稱之。旁砌罣罳,上覆塊石,涵閘斗門悉行整理,堅固倍昔。其貲追占地之稅,不以損上,其力出受水之民,不以煩下。眾志競趨,歡聲載野。經始於十月朔,再越月告成焉。堰之上,復建廟三楹,亭一楹,崇祀倉曹夫婦,報恩也;每歲春秋二祭,展恩也。祭之日,四里人僉來羅拜,誓戒廟下,申約也。易置湖長二名,涵乾三名,塘之長六十名,示守也。始倉曹捨田時,樹碣於湖旁,曰:『湖水弗竭,繇縣官明。』忠,慨非明者,而於茲湖利弊,頃嘗究心,頗得其悉。嗣來者相與守之,弗憚於猾議,弗移於請托,弗惴沮於強梁之家,則此堰與湖並存,此湖與天同久,四里萬戶受澤永久矣。」
438
上湖石塘長一百二十丈,耒閃高,上闊如賓閭,斗門一。
439
和風里今十六都
440
董塘長二十六丈一尺,闊五十丈。
441
丞天溝長六百八十丈,母溝闊二丈,深六尺。子溝闊八尺,深五尺。
442
韓長溝長六百丈,闊二丈,深六尺。
443
百石溝注賓閭湖水,尾長六十丈,闊二丈,深一丈二尺。
444
良田里今十九都
445
章阪童溪陂長五百丈,一塘,二圳。
446
東港長一千五百丈,闊三尺,深一塘,二圳。
447
東港長一千五百丈,闊三尺,深八尺。八圳,計長八百丈。
448
長林湖長三里,闊五十餘丈,湖口有斗門,西流經陳令津湖,達於海。
449
金漆湖周二百五十餘畝,有溝東折,以達於陳令津湖。
450
陳令津湖舊為飛沙所壅。唐縣令陳齊賢捐俸買田,開溝泄水。邑人德之,遂名陳令津湖。
451
方安里今二十二都
452
保豐塘橫埭長十丈,高一丈,闊八尺。
453
嶺口上塘長九十丈,橫闊十二丈,垾長八尺,高一丈三尺,闊六尺。下塘長三十丈,橫闊十六丈,垾長十丈,高一丈二尺,闊五尺。溪尾塘長二十丈,闊十丈,垾長十丈,高五尺,闊五尺。
454
金冬坑長九丈,高一丈,闊七尺。
455
倪塘長四十丈,高六尺,闊四尺。
456
林簡塘合龍潭長六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橫闊三丈二尺。圳長二百五十丈,深闊皆一。
457
稠港長一千一百丈,闊一丈三尺,深八尺,斗門一。
458
普塘洋積水三港及圳長二千六百四十丈。
459
敦素里今十二都
460
覆船洋橫溝、直溝可通潮,圳三,溝會大塘,長千二百三十丈,闊二丈八尺,深六尺。
461
崇仁里今十七都
462
林婆湖唐天寶五年,南郊沙合成小湖,周三百五十丈,泉脈不涸,其水洩於賓閭湖。
463
元祐港宋元佑中,知縣袁正規鑿。黃裳記略:「縣之東南,走三十里,地曰湖東。垾海為塘,畫塘為田,凡十八所。熙寧中,飛沙淤港,積而成山,溢水蓋田,俄然成湖。民率力導之而弗就。三年,又開白石湖,有三,沙合如故。元豐四年,周殳等又開舊港,終成復合。元豐五年,有林迪等遂乞易田為港,意雖大,而力不至。八年,節度使判官陳公毅貸官錢百萬,鑿卓嶺,借道陳塘,由斗門而注於海。方農事就功,苗且秀矣。利陳港者忌之,固金龠斗門,水不得泄。陳公又乞固山為垾,增水為湖,易賓閭湖而作田,以償被患之民。故所忌者益眾,紆回沮難,務息喧訟。自是耕者失業,散之四方,所存無幾。令尹袁公下車,詢問其故,亟請暫免二稅,民畢受賜矣。一日,往視相地之勢,以東南為下,西北為高,宜若可圖。遂語民曰:『彼雖民田,可倍價易以為港。或謂沙田可潰泉,難施畚鍤,請穿井試之。』公曰:『不然,先導下流,泉自襲去,豈若井之積也乎?』繼有周家建議,鑿王埕,繇妙峰塘,又易謝欽等田,募鄭仕衡等合力以治。不淹旬,而港道成。民且諤曰:『果如令尹之言,非鑿井比也。』延袤三百四十五丈,深二丈,廣四丈。伐石因岸為橋肆,甃石輒陷,議者殫計,莫知所出,將廢,公復往視,易以八竇,親督其役。不數日,就緒。又於牛山下浚小港,減殺高水以助之。港外之地邊於海,瀉水鹵不毛。因湖水之浸滌,悉為膏腴。諭民隄防而就有為,此又因其利而利之者也。」
464
賓賢里今東西隅
465
晉溪浦埭長三百五十丈,橫闊一丈四尺,深八尺。通淡潮、橫埭,廣一丈,高七尺。
466
河頭浦埭長三十丈,闊六尺,中置閘。
467
大宏里今二十二都
468
嚴湖陳大建中,長者嚴光舍田為之。周三千二百八十丈,堤高七尺,闊一丈,瀦大會溪水,四竇。
469
千零里今二十都
470
龜湖上接筆架山水,通流入海。
471
海堤在十四都。《三山志》:「長樂十里,有海隄。大和七年,令李茸築立十斗門以禦潮,旱則瀦,雨則洩,旁皆成良田。
472
井附
473
楊井縣西南二十餘步。
474
衙里井縣西隅三十餘步。
475
天妃宮大井縣西四十餘步。
476
龍井十都,龍泉院山。
477
仙井十四都,仙人峰下。
478
靈井十九都。
479
連江縣
480
進賢里今賢義里
481
東塘湖隋開皇十三年,邑人林嶢舍田為湖。周二十里,溉七里民田四百餘頃。歲久壅閼,奸民侵冒,幾半為田。唐咸通初,縣令劉逵奏複之。民為立祠,後令李扆為記。宋縣令鞠仲謀《重修東塘湖記》:「縣之北野,古號東湖。瀦水五百年,溉田四萬畝,民食之源也。按《圖經》云:隋開皇十三年,肇興此塘。厥後民豪擅利,塘半為田。咸通初,劉公逵宰邑,義不容奸,道先濟物,訴於上國,漸複舊基。察地勢,則仙掌前傾,觀山勢,則雲屏後擁。牢籠一曲,列大樹以固隄防,控扼九溪,設斗門以通溝洫。苟非清德,疇啟永圖,故得劉公塑像以懷仁,李令刊碑而濟美。今皇上大中建極,海內同文。三推之禮勸農,百穀之豐為瑞,有賢能而皆舉,無惠政而不興。奈何廢我泉源,害我稼穡,始奸生於小利,終弊在於上游,狐鼠相依,絲桐莫化,弗除民害,難報國恩。仲謀方忝治人,未知為政。前歲耆民李牙等狀於本道,令下興工,遂率眾心,旋征工手,僉曰:木斗門易壞,石豕石代之。雌雄山立,壯基構也,架以橋梁,覆以亭宇,通往來也;開設溝渠,交橫左右,疏源流也;外造散橋六所,便牛羊也,小創斗門七所,限津要也;沿塘西北,載柳成隄,虞內侵也。又約劉公石刻、李令石椿,取西柱上月字之中,畫一水則,防後奸也;劉公祠廟增飾經營,廣遺愛也;成功次年,再令刊刻,獎微勞也。至若春田八耒,秋稼連雲,旱魃為災,陽烏熾景。懸門未發,扃霖雨於平湖。嚴金龠初開,走雷霆於駭浪。莫不環流高下,支派東西,一朝減尺寸之深,七里救枯焦之患。自此歲多大稔,家給餘糧,雖霑霈應祈,桔槔廣用,不能過也。仲謀素慚公器,益謝人文。欲示編氓,敢從實錄,亦冀謳歌行路,宣導皇風。信俗變以無虞,協棟隆而不朽。時淳化二年十月。
482
東塘溪壩
483
洋門壩
484
柴蛇壩
485
神宮阪壩
486
王阪壩
487
東灣村壩
488
糸鬥泉壩
489
神宮後壩
490
南洋石灘壩
491
石峽神宮壩
492
鄭門前阪壩
493
溪柄翁前壩
494
南山壩
495
陳趣壩
496
新洋
497
嘉賢上里
498
大壩
499
員塘
500
嘉賢下里
501
師子塘
502
龍山茭湖至新塘
503
水莧塘
504
財溪塘
505
王浦塘斗門
506
歸仁里
507
澄田壩
508
安義里
509
石峽壩
510
大溪壩
511
溪東壩
512
鳳山壩
513
溪東大壩
514
安定里
515
溪西壩
516
烏石壩
517
欽平上里
518
懸前塘抵浦口塘。
519
三腳塘
520
峰崎塘
521
四木洋下塘
522
赤爐塘
523
雙木黃塘
524
峰崎下里塘
525
北禪小崎塘
526
雙木蓮塘
527
五石塘
528
欽平下里
529
小橋塘
530
四木洋橫塘
531
王前塘
532
龍臥院前塘
533
屯塘
534
雙碑塘
535
大渠塘
536
赤爐洋塘
537
王塘
538
烏石塘
539
劉家洞塘
540
羅喝塘
541
大門塘
542
括塘
543
括大塘
544
層窟塘
545
官路塘
546
猛浦塘
547
庵前塘
548
崇德里
549
峽塘
550
水合塘
551
洗馬池
552
大小柘塘
553
松塢塘
554
新安里
555
塘圳浦
556
秦塘
557
牛圳
558
多爻塘
559
王塘斗門。
560
龍泉圳
561
龍潭溪至荻盧嶺圳。
562
西橋圳
563
薦福塘
564
師姑浦
565
安慶里
566
高梁大塘斗門。
567
湖探塘
568
土童橋塘
569
官莊塘
570
陳屋後塘
571
長浦塘
572
水洋中圳
573
竹橋師姑圳
574
南塘圳
575
澄巖壩
576
西泄壩
577
鄭崎塘
578
城門塘
579
石橋塘
580
可塘
581
黃崎塘斗門。
582
統軍塘
583
演洋橫坑外塍塘,斗門。
584
光化里
585
古塘
586
林湖塘
587
臨江里
588
張阪壩
589
王宅壩
590
爐沖壩
591
古圳
592
小洄壩
593
中圳壩
594
595
樂政里
596
下廉塘
597
官橋塘
598
安德里
599
鄭塘水圳
600
官圳
601
後塘圳
602
小涸溪
603
南般圳
604
烏爛塘
605
保安里
606
王孫塘
607
管瀆二塘
608
建興里
609
桔木塘
610
土花塘
611
井附
612
九井一五通宮前,一花坪坊左壽山巷口,一西社壇巷口,一柱史坊左,一興賢坊口,一大街東,介耆儒、科甲二坊,一仁壽街斗魁亭後,一雲路巷口,一化龍街前。
613
美政井縣東。
614
傅公井知縣傅伯成鑿。
615
尼山井儒學尼山堂北。
616
龍興井龍興觀。
617
河山井河山庵。
618
化龍井欽平上里,以近於龍橋,故名。
619
西宮井佑聖宮後,泉色瑩,味甘。今宮廢,而井尚存。
620
童井安德里。舊傳有青衣童子撥草取水,乘雲升爐峰,即其地掘之,得泉。
621
煉丹井在爐峰頂,章壽煉丹處。
622
朱砂井縣北祐聖宮旁,寒冽異常。
623
後崎井二十九都,有泉清泚,從石中出。
624
五泉井永貴里。
625
冠英井縣南八寶廟前。
626
連花井縣東荔枝巷,色如碧玉,味比醴泉。
627
羅源縣
628
東隅
629
餘家塘宋太宰餘深築。
630
西隅
631
永利渠邑令陳偁鑿。
632
南莊壩源出尖山,並金鐘潭合流,入南岸洋。
633
蔣坑壩縣治西南半里,源出蔣山,流達縣前。
634
井附
635
仁壽井縣東仁壽坊左。
636
仙泉井佑聖宮右。
637
舊社稷井縣西四十步。
638
城隍井
639
玉峰堂井縣西五十步。
640
水陸寺井縣西篤行坊內,周顯德間浚。
641
孝井孝行坊內。
642
南岸井蓮花山下。
643
永福縣
644
永安里
645
官臘二塘內塘十四畝百二十步,深九尺七寸。外塘十八畝八十步,深八尺五寸。
646
唐元里
647
白葉湖宋乾道二年修。
648
後黃陂會溪水,亙五里,廣深二丈。
649
歸義里
650
大鄒官塘四百餘丈,深一丈二尺。
651
保德里
652
嵩口塘引濟溪水八畝。
653
峬塘百餘丈,深一丈。
654
井附
655
古井
656
虹井俱在縣治。
657
香泉井在二十七都。
658
福清縣
659
永東里
660
東西塘縣東西之水分瀦焉,以為火備。後東塘,民塞其半。宋淳熙二年,民居火,乃易塘東民田,鑿以廣之,橫經學門以象泮水。西塘,明正德乙亥,邑令馮安修浚。
661
琵琶槽跨永東、新豐二里。宋大中祥符中築,至宣和三年重修。長二千餘丈,以形似琵琶,故名。
662
修仁里
663
溪田陂
664
洞子陂
665
石塍陂
666
後塘陂
667
官塘
668
練木陂
669
劉洋陂
670
鄭前陂
671
新豐里
672
元符陂唐天寶中浚,又名天寶陂。宋祥符中,知縣郎簡修。元符中,知縣莊柔正熔銅汁以固其基。明葉向高記:「吾邑濱海,土田瘠薄,又鮮泉源。灌溉之利,雨暘一不時,苗立槁矣。惟西有陂,名天寶。水自仙遊而來,歷清源、善福,達新豐、仁壽二里,沃田數千頃。宋元符中,郎公簡修之,故又名元符陂。其後屢圯屢築。萬歷己丑,則耆民周大勳奉邑令歐陽侯之命,甃西陳石圳二百餘丈,農民賴之。抵今將三十載。值今歲淫雨後,有頹壞。適王侯來蒞邑,咨諏民瘼,知茲陂為邑大利病,詢於眾,孰可任厥事。僉曰:故壩長大勳子文遴,篤誠勤幹,習於水利,令之董役,必能底績。侯忻然進而命之。文遴條上方略,咸當侯意,遂使鳩工,下令有湮圳、決防、梗法、便私,不輸錢服役者,悉治以罪。人心肅然。侯又修俸為資,役者競勸。其最要害,如西陳溝頭濱江海塍,尤所加意,水利悉復,歲不能災。五洋二十五墩數萬人,咸被其澤,頌侯明德,無以為報。余觀自古循吏為民造命,莫不以導水興利為第一義。而吾邑以頻年無歲、租賦之不時,以為長吏憂,吾儕邦人其亦有餘恧焉。今幸邀惠於侯,舉數千頃之田,旱澇無虞。其亦相勸於惟正之供,俾侯以不催科見督,是乃所以報侯也。而周君父子先後有勞於茲陂,亦可謂義於修事者。侯名命卿,粵番禺人,癸丑進士。」
673
文興里
674
石塘陂宋祥符中知縣郎簡築,會河頭水,一名祥符陂。宋林希逸《祥符陂記》:「陂之名何始乎?其在《夏書》已有所謂九澤既陂者。求之《水經》,則自楚人期思。而後天下不知其幾,無非賢守令為之。汝南鴻隙,大陂也,翟之威廢之。濯龍之夢,黃鵠之謠,皆怨者托其言以來復。卒至鄧晨而後作,用力凡數年,其難可知已。玉融石塘,昔縣宰郎公簡所作,碑亡矣,誌有之。水之源始於閩長邑,南下五十餘里,至邑之西湖,迤行及藍尾,則由小橋而東注矣。瀕江為隄,直抵古放生湖,其匯始大,又行七八里,則湖之尾焉。溉田五千餘畝,為邑上腴。以其作於祥符也,故以祥符名之。中當湮圯,嘉泰甲子張侯太任實興之,景定癸亥齧於洪流,始大壞。故邑東諸洋皆無仰,雨莫至,苗旱則立槁,民甚病之,役大費伙莫措。戊辰,賢令尹來,諗於眾而知之,曰:邑雖貧,是烏可已,作意復之。寓公大姓亦樂為之相。有草曰薈,湖昔所無,是歲忽生,售鏹六萬,令捐以助。役基非沈以巨艦不可,適有禦人沒舟者,令即給之。助者,役者輸財竭力惟恐後令,孟秋始事,良月訖工。糜金錢六十萬,工六千。中役兩幾敗,後中秋三日洪水,前重陽八日海漲。諸堤岸多湮沒,而此獨存。人以為令尹一念所格,聞者加額焉。是陂也,一邑人始疑其難,既成而喜,來請記,餘亦喜為之。書曰:祥符古陂,於邑之東。既廢而久,湖與江通。昔壤之腴,今廢而涸。賢哉令尹,為民更作。隄成未半,潮怒溪淫,屹如有相,神監其心。繄令之心,惟民是福。天亦應之,嘉禾瑞粟,我歌屢矣,況此役乎!令尹之德,與長江俱,陂流泱泱,禾黍旆旆。昔誰之如?賈渠召埭。令尹薛氏,名某,字某,永嘉人。是歲實為咸淳四年十有一月。」明鄭善夫《復祥符陂記》:「嘉靖元年春正月,福清縣復築祥符陂。夏四月,陂成,始興水利也。閩八郡,其四示壬海,民之半,鹽魚以生。福清土益鹵,海益患。其田下下,不蕃粟稷禾稻,故人之資於漁者十有七八焉。宋祥符中,令郎簡相土可田者,得五十頃而餘;相水可瀦者,得三十里而餘。於是乎疏請截江而堤,廢民居百,浚達而渠之。引源於石湖之嶺,導而界江,瀦奔殺悍,東抵於旗,西臨於玉融,南循於五馬,北極於玉屏之阜奧。所跨遵義、永福、永東西、文興凡五區,轉瘠卸鹵,田化而上。以始自祥符,故曰祥符陂。彼蓋噩乎其浸也。洪武二十三年,陂決文興,潮殺稼。越正統七年,邑丞陸忠復之。正德十三年,陂決南臺大娘垠,潮復殺稼,民至是大敝。明年,海虞陳侯逅來。又二年,下令於邑中曰,餘,爾牧也,忍視爾敝?今與爾復而陂。以簿楊俊受稽畫,曰,而往監之。凡田頃出十夫,十頃出百夫,約畝受力,駢力宣勤,沉以巨艟,實以砂黃。由是荷鍤執畚,四方云至,量日齊工,乃湮乃防,田畯報程,餫夫走餉。甫三月而告成,績由是變腴敷膏,侯氣執成,江有恆流,歲遂大有。繼自今即有災嘯,罔攸患。由是黎老黃孺,呼忭歡躍,舉曰:陂之悠悠,樂且有秋。微侯之載,齊民其無瘳。由是某某來致眾情,請永憲於石。水利,裨荒政者也。程伯子之上元,朱晦翁之浙東,塞決堤,起涇堰,古則王政也,而時慢之。侯今之舉,無軼代論世哉。侯起甲科,令海邑,毅斷神察,大宜厥官,此其政之一也。餘知侯,故樂敘其績云。」
675
靈德里
676
東禪塘宋開寶中,山人劉逢以濱海地數千丈施於東禪寺,乃築垾塍,高一丈五尺,厚三丈。塍內港水凡三路,設泥門一,斗門五,防淤,閼則以泥門通之,漲溢則以斗門洩之。十年間,凡三築乃成。自是不陷者百餘年,歲收千石。治平二年,複壞,乃高其塍五尺。
677
海壇里
678
三十六腳湖湖水清碧,有荷花發生於中,龜、鰲、魚、鱉甚蕃。
679
汜湖內有大魚徑丈,常潛湖底。
680
萬安里
681
漳塘
682
池塘
683
林陂塘
684
應天院前陂
685
石臼坑塘
686
場前陂
687
溪南陂
688
西洋塘
689
香嚴上下洋天禧二年,僧師振募八千緡,築堤九百丈,高五尺,厚倍之。斗門三,泥門五。
690
香嚴五峰港
691
車嶺陂
692
朱步嶺陂
693
安香里
694
蘇溪陂宋天聖中,西禪僧請萬安、安香二里鹵地,因築為陂,溉田千餘頃,派別為蓮塘十六頃。
695
橫塘
696
羊陂
697
黃塘
698
靈石蟹嶼塘在逕江之濱,金山之東,有鹵地至蟹嶼,周三千二百丈,僧俱胝垾為田,垾長一千五百丈,廣尋七尺,港有斗門。
699
靈石白麟洋在逕江金山之南,溪流奔注,潮波出入。宋元豐初,僧俱胝垾之,長千百餘丈,高一丈三尺,厚倍之。港大小有十一。
700
蘇田里
701
黃蘗鄭渚田宋天禧間,僧履元堤之,長三百二十丈,址廣三丈,高一丈二尺,斗門二十四,望之若長坡,外捍內防,日與風波為敵,屹然自若。
702
光賢里
703
綿亭洋在安善溪雙髻山至鷓鵠山下。宋祥符間,僧惟直截溪十二派,築堤八百一十丈,高一丈四尺,廣加七尺,有石斗門四。
704
林塘
705
竹湖
706
後溪陂
707
林塘陂
708
東渡陂
709
漆林洋白獺陂宋黃蘗僧所開,夾岸垾塍長二十丈,外捍斗門之潮,內御暴集之水。
710
欽唐里
711
郭塘
712
麻卑塘
713
陳坑塘
714
劉坑塘
715
心享和南里
716
吳田塘
717
歸化北里
718
新塘
719
鄭坑塘
720
蟹蠘塘
721
安夷北里
722
鄭塘
723
壚洋塘
724
倪宅塘
725
潘占塘
726
曹塘
727
福坑塘
728
葛坑塘
729
白塘
730
龍潭磨塘
731
信坑塘
732
東一龍塘
733
拜井里
734
大塘五代王審知築,長千有餘丈。
735
占計塘王審知築。
736
木權塘
737
738
安夷南里
739
王澳塘
740
棲仁里
741
洪塘
742
古塘陂
743
大松坑
744
秋蘆陂
745
蕭塘陂
746
蕭塘
747
門前塘
748
鄭塘陂
749
江陰里
750
鳳塘
751
嘉塘
752
馬屋塘
753
缺塘
754
高岑塘
755
道場塘
756
臨江里
757
陳塘
758
林塘
759
楊塘
760
沈塘
761
潘塘
762
薛塘
763
歸化南里
764
寺家塘
765
郭塘
766
桑塘
767
鰻坑塘
768
清元里
769
慶陂
770
姚下陂
771
石蛇陂
772
萬安陂
773
鏡塘
774
後塘
775
戴陂
776
王塘
777
姚塘
778
姚陂
779
馮陂
780
上姚陂
781
女它陂
782
後陳陂
783
黃陂
784
永壽里
785
鄭神陂
786
堵飯陂
787
上牙陂
788
兩盡陂
789
神宮陂
790
公陂
791
新寧里
792
下洋陂
793
龍潭陂
794
潘兜
795
張洋陂
796
大洋陂
797
景洋陂
798
裏後洋陂
799
陂頭
800
南阮
801
新洋陂
802
嶺口陂
803
段平陂
804
長潭陂
805
北洋陂
806
龍溪陂
807
新洋
808
南洋陂
809
郭陂
810
龍溪
811
張陂
812
嶺口陂
813
師姑陂
814
程陂
815
新陂
816
董陂
817
吳陂
818
大莒陂
819
文殊陂
820
北湖
821
官陂
822
小陂
823
白葉丙南湖
824
簡陂
825
游陂
826
下宅陂
827
鄭馬隴陂
828
大洋陂
829
溪西陂
830
周陂塍
831
磨陂
832
方興里
833
潘陂
834
嚴陂
835
呂塘
836
馬槽陂
837
官塘
838
天竺陂
839
游塘
840
木溪陂
841
王陂盆
842
洪塘
843
薛洋塘
844
陳正陂
845
牛天塘
846
麻昌陂
847
嘉塘
848
官塘
849
施陂
850
官陂
851
仁壽里
852
松潭洋
853
潯洋里
854
願塘
855
南溝
856
北溝
857
橫溝
858
赤漏溝
859
中溝
860
新安里
861
龍陂
862
方成里
863
西陂塘
864
東陂塘
865
古龍陂
866
程溪陂
867
永賓里
868
後塘
869
龍潭陂
870
建臨陂
871
擇善院前陂
872
東溪陂
873
方樂南里
874
後塘
875
王洋塘
876
永福里
877
膽陂
878
洋陂
879
翁前陂
880
漳塘陂
881
馬陂
882
里洋陂
883
崑崙陂
884
蓮荷陂
885
陳塘
886
上嚴陂
887
許陂
888
游塘
889
曾舍前陂
890
西陂
891
攤陂
892
寺家陂
893
王陂
894
寺家塘
895
清遠里
896
高陂
897
圳東塘
898
貫林陂
899
陳塘
900
林陂
901
後溪塘
902
窯斜陂
903
黃沙陂
904
南灣塘
905
湖潭陂
906
如塘
907
筍坑塘
908
基陂
909
南洋陂
910
北洋陂
911
橫溪陂
912
鄭塘陂
913
趙塘陂
914
官塘
915
境塘
916
官洋陂
917
後溪陂
918
蘆塘陂
919
橋頭陂
920
官塘
921
鄭平塘
922
陂頭陂
923
官洋陂
924
善福里
925
梁塘
926
前塘
927
烏焦塘
928
竹頭塘
929
宅舍塘
930
931
白鮫陂
932
興陂
933
麻洋陂
934
周重陂
935
林塘陂
936
張塘陂
937
無患陂
938
井附
939
上洋井
940
水坊井
941
裏橋井
942
縣前井
943
市心井
944
敖里井
945
前井
946
文場井
947
圳乾井以上九井俱縣治。
948
仙井一在石竹山,一在天竹寺,一在逕江,一在磨石,一在烽火山,一在瑞岩山。
949
拜井五代王審知築,占計塘鑿井無泉,拜而得之,故名。
950
石井在永東里。
951
丹井在方民里福真觀內,道士林知源煉丹之井。
952
瑞峰井在方成里,普光塔之西。
953
通海井在方成里瑞岩山。
954
龍井在清遠里黃蘗寺後。穴如盤,深不滿尺,泉水清冽,日汲不竭。
955
梧井在方民里。
956
白蓮井在邑城東門外,水極佳。
URN: ctp:ws25870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