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湧幢小品卷之十四

《湧幢小品卷之十四》[View] [Edit] [History]

1
保全功臣
2
韓信以告反被執。赦為侯。居咸陽。聲望赫人。至令樊噲稱臣。漢祖又用兵燕、代。留信于腹心之地。安得不死。且假王之請。自有以胎之。彭越原非漢臣。事定封王。隱然敵國。勢不並立。方追項羽。約與韓信會兵而不至。如何免得一死。雖呂后用刑。恐亦蕭何之謀居多。高帝聞信死。且喜且憐。亦是真情所發。其赦欒布。亦是憐韓信之餘。然則二人之死。逼于地位。未可盡罪高帝。至元功十八人。無一人彊死者。則漢高之保全亦至矣。而坐以殺僇功臣。可乎。
3
亞父用壯
4
范亞父之為人。蘇老泉評之當矣。中間如張良獻玉斗。拔劍撞而碎之。曰。唉。孺子不足與計事。是何等氣質。言不用。歸至彭城。疽發背死。是何等涵養。看來是憤激用壯之徒。止能望氣。不足與成功。陳孚題其墓。詩曰。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生平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5
先主伐吳
6
劉先主與雲長結為兄弟。義氣甚重。方即位。而雲長敗死。平時共患難死生。不少須臾離。而一旦委之虎口。既忝為兄。又做皇帝。戴平天冠。而弟仇不少泄。當日誓言謂何。又何以見天下。故劉先主之行。決不可已。即不行。亦須枉受張翼德一番臭氣。駐手不得。惟一敗。氣結而死。故可以下見雲長。而先主之心。亦可以無愧無憾。此正英雄本色。天下為輕。義為重者。況乘此機會。及其銳而用之。直下吞吳。亦未可知。當時孔明知先主之心。亦不彊諫。既敗。泣下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縱行。必不傾危。亦是感慨無聊之言。非孝直真能制之。而保其不敗也。
7
三謀臣
8
擒王當在陣上。若人以好來。而我懷惡意。從酒席上取人。此最無行者所為。史籍中惟田蚡用之灌夫。蚡之所以為蚡。叩頭伏罪而死。即如磨笄魚腸。亦是盜篡殺之行。亞父以此動項王。取沛公。看來項王英雄。豈屑為此。既不聽。又用項莊舞劍。當時多了項伯翼蔽一番。即使項莊行凶。必有雲龍雷雹。將此宴攪得一場掃興。暗暗送沛公歸營。決不死於小人之手。亞父之謀。拙矣悖矣。他如法孝直。說昭烈取劉璋。劉穆之說宋祖取劉毅。二主皆不聽。方有氣概。方成些事業。項王才氣實勝二主。而敗于垓下。天也。太史公之斷。不足為據。而謀臣如范、如法、如劉。風斯下矣。
9
三召平
10
史記所稱召平者三。其一具項羽紀。廣陵人召平。為陳王勝狥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令急引兵西擊秦。其一具齊悼惠王劉肥傳。朱虛侯劉章。欲令齊王發兵以誅諸呂。齊王乃與中尉魏勃等陰謀發兵。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卒衛王宮。後為勃所賣。遂自殺。功臣表。平子奴。以父功封黎侯。其一具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據此三召平者。姓名偶同。非一人也。齊王傳。小司馬索隱注云。廣陵人召平與東陵侯召平及此召平皆似別人。楊用修史記題評。於羽記召平云。召平加廣陵人於上者。正與東陵召平異也。又後漢書。廣陵郡有東陵亭。博物記亦謂東陵聖母祠在廣陵。疑此東陵即召平所封地也。
11
兩顏子
12
吳門徐禎卿。字昌穀。一曰昌國。以進士為評事。親老。求改便地。當事者抑之。降五經博士。初善詞章。後好玄學。晚乃從陽明遊。凡三變。年三十三卒。陽明比之顏子。
13
徐愛遊陽明之門。正德十三年卒。年三十一。嘗遊南嶽。夢一瞿曇撫其背曰。爾與顏子同德亦同壽。自南京兵部郎中告歸。與陸澄謀耕霅上之田。不果。合前說觀之。陽明得二顏子矣。要之。陽明豈有此言。必出王、錢二公之手。若使羅念庵、鄒東郭、為之。更自渾成。
14
兩廉藺
15
梁武帝時。蜀人蘭相如為父報仇。殺降人劉季連。自縛歸罪。帝壯而釋之。時亦有廉頗者。為別將。立功淮上。後卒戰死。有風雨之異。祀為神。
16
兩逍遙公
17
北齊韋瓊以高隱封逍遙公。唐中宗時。韋嗣立以宰相阿附韋后。亦封逍遙公。逍遙二字。亦有幸不幸如此。
18
兩施全
19
秦檜十客。其狎客為施全。而刺檜者亦曰施全。為殿前軍使。以為一人。或以為非。要之。既為檜狎客。乃天下下流至不肖者。豈能復作此等忠義出格事。而檜老姦。豈有與其人久處而不能覺眉宇氣味。幾入其手乎。老節婦決不裝淫娼。而老嫖院亦決能辨識于微渺間也。
20
兩王保保
21
元有二王保保。其一。擴廓帖木兒。其一。征行元帥王斌之子。襲父封。復以軍功歿于國事。贈武德將軍。盩厔子。
22
兩龍光
23
吉安有龍光。從陽明兵間。著奇節。乃其先泰和縣亦有同姓名者。為松江訓導。克振師範。人比之魏文靖。弟郁。工部侍郎。子伯。進士。慈溪知縣張莊簡有龍光先生傳。字士熙。號素齋。
24
兩六如
25
蘇門公嘯有六如。一如深溪虎。一如大海龍。一如高柳蟬。一如巫峽猿。一如華丘鶴。一如瀟湘雁。唐子畏號六如。取佛書之說。不如前說。更為脫灑有意趣。或者當時所取在此。而更托之彼。使人不可測耶。
26
兩小友
27
張曲江呼李鄴侯為小友。畢文簡士安于王元之禹偁亦然。
28
兩傲弟
29
牛弘、王旦、俱有傲弟。一殺駕車牛。一擊破祠廟百壺酒。俱無一言。
30
兩燒尾
31
唐進士宴曲江。曰燒尾。而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亦曰燒尾。
32
兩大索
33
秦始皇大索十日。漢武帝末年。坐建章宮。見一男子帶劍入中龍華門。疑為異人。命收之。男子棄劍走。逐之不得。亦大索十日。
34
兩峴山
35
殷仲文從桓玄之逆。黜為東陽太守。得免于誅。足矣。猶邑邑不得志以死。嘗登縣南二高峰。以儗羊叔子。立亭其上。曰雙峴。何叔子之不幸耶。馬之純有詩詈之。
36
兩吳興
37
我郡曰吳興。孫皓以烏程侯入即王位。侈而改之也。浦城縣舊名吳興。江文通嘗為其令。夢五色筆于此。縣有狐山。因號曰夢筆山。
38
兩天台
39
我浙天台。郡縣皆以之得名。陝西鳳翔府麟遊縣亦有天台山。在縣南五里。九成宮之西。
40
兩孤山
41
杭州孤山以林和靖著。濰縣之孤山乃伯夷避紂之所。而名不甚著。則地之衝僻不同。而好事者所重在此不在彼也。
42
太岳
43
禹貢太岳山在冀州河東彘縣。東上黨。西即霍山是也。國朝尊武。當為玄岳。一曰太岳。而其名乃移之楚。要非其本稱也。
44
兩水晶宮
45
偽閩王延翰跨城西西湖。築室十餘里。號曰水晶宮。每攜後庭游宴。從子城複道中。西湖之名甚多。惟水晶宮獨見我湖。渠亦妄慕。效為之耳。
46
兩淞江
47
吳淞江。今吳江寶帶橋一路是也。而淞江亦因其名。懼水災。故去水以禳之。眉州有江。即蜀江分派。亦曰淞江。
48
兩湖
49
東坡謂杭州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王梅溪謂越之有鑑湖。如人之有腸胃。可謂貼對。鑑湖周回三百五十餘里。溉田九千頃。湖高田丈餘。田又高海丈餘。後為民侵占。今之存者。視舊額不知何如。聞陶家堰上下一帶皆其地也。至西湖。往往有之。特不如杭州之佳麗著名。河南上河亦曰西湖。差可相亞。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即其處。
50
兩尚書
51
鄺尚書埜。清謹士也。而司本兵。故及于己巳之難。丁尚書汝夔。長厚人也。而司本兵。故及于庚戌之誅。人事乎。氣運乎。皆有不可逃者。
52
丁尚書坐死。殊可憐。後六十餘年。萬歷癸丑。其曾孫鳴階舉進士。余覽齒錄。得其家系。良喜。同時死者楊守謙尤可憐。楊本世家。不知其子孫若何。至鄺公之後。又未及聞也。於我心有戚戚焉。
53
尚書坐死。職方郎中王尚德從坐。丁獨自引罪。王得減死。丁赴西市。問王郎中免乎。王之子化在旁謝曰。免矣。丁曰。爾父勸吾出兵。吾為內閣所誤。不從。今一死一生。天道也。即死不恨。吁。丁之人品可見。宜其有後也。化為平遠知縣。會田坑賊。力戰破之。超拜副使。妻計。烈婦。自有傳。
54
兩海運
55
朱清、張瑄。太倉人。皆為元海運萬戶。今吳城有朱張?艸大巳?。即二人所居。國初則朱壽、張赫。懷遠人。亦海運。皆封侯。何同姓乃爾。
56
清佣於楊氏。殺楊掠妻子財貨。官捕之。終不得。瑄行劫被縛。時洪起畏為浙西提刑。夜夢錄囚。十八人中。一人虎形可畏。明日所解賊。數與夢合。瑄在其中。貌特異。遂貸死。未幾宋亡。瑄貴顯。事洪終身。瑄目不識丁。書押文卷。但攢三指。染墨印紙上。狀如品字。雖巧作偽效之。終不能。
57
陸文裕集云。沈都遠登宋進士第。仕于揚州。會元兵渡江。復仕于蘇。夜夢雙虎。黝然據獄。比明入視。果有兩男子荷校者。察其異。陰縱之。即張瑄、朱清也。尋罷官。寓蘇之烏鵲橋。後瑄、清、以海道功。為萬戶。貴顯。物色之。一日遇諸塗。遙拜曰。吾父。吾父。即奉以歸。至青浦居之。地沃。遂卜築焉。始為嘉定人。至今子孫日衍。稱大族。二說少異。兩存之。
58
宋亡。有都統崔順。領眾五千。泊紫霧島。元世祖命朱清招安。問用兵幾何。清但求勇士二人。與子虎。駕一舟至島。順舟發矢如雨。清曰。我朱相公也。皇帝者我來招。從者富貴。登舟宣旨。順意徘徊。即斬以徇。眾皆降。悉縱遣之。後清被逮曰。我世祖舊臣。寵渥無比。豈敢從叛。新眾宰相。圖我財寶。以至于此。觸石死。
59
清、瑄、雖死。而清子虎、瑄子文龍。仍治海漕。給所沒田宅。清孫樞密院判完者。與諸孫皆還太倉。守墓。墓在北門外。松柏如山。武陵杜青碧云。太倉風水。賴朱氏山林茂盛。以致殷富。及張士誠據吳。赭夷成丘矣。又清之子旭不樂仕進。退居田野。與士大夫遊。博涉經史。長于小楷篆隸。好施。勇于為義。人咸德之。
60
兩降夷
61
東漢末。其降夷徙處內地。漸漸能讀書。通古今。故晉有五胡之亂。我朝降夷。內徙者尤多。惟厚其廩賜。止射獵自娛。其桀者。以武顯。為參將、副總兵。終不佩印。稱上將。其封侯者間出佩印。而內顧重。不敢為惡。故己巳之變。雖在在蠢動。猶不為大害。又因用兵。徙之兩廣。故二百餘年。四海宴然。蓋祖宗控禦之略。歷代綢繆之功。視漢為密。而功德基本又萬倍于司馬氏。要不可一律論。
62
兩大界
63
用夏變夷。王政也。晉武用之劉淵。而五胡橫行。以夷攻夷。上策也。殷浩用之姚襄。而一敗塗地。晉武是承籍。不是創業英雄之主。殷浩是清品。不是用兵老辣之才。在國運為華夷之辨。在人才為文武之分。此世上兩大界也。
64
殷浩悟空
65
殷浩既廢。夷然無幾微見顏色。桓溫遺書。以示引用令僕之意。殷答以空函。斥之亦戲之也。溫雖大怒。而無如之何。咄咄書空。蓋已超凡界。入初地矣。道生之對亦是至情。後溫果殺其子涓以報辱。桓玄得志。著書痛詆浩以成父志。既敗。劉裕建義。止競武功。何暇改正。故餘謂晉書有二大冤屈。桓氏之于殷。王庾二氏之于陶士行是也。
66
告反
67
張嘉貞為天兵使。人告其反。按驗無狀。當反坐。嘉貞謂重兵利器皆在邊。告者一不當即罪之。恐塞言路。為後患。遂得減死。嘉貞以文士起。故為此言。且以中玄宗意。此後告祿山反者皆不聽。以致大亂。夫反是何等事。而可輕告。告必按虛實。方可示懲。而後之以實告者至矣。
68
褚遂良被誣
69
褚遂良真命薄。言者坐以譖殺劉洎。猶曰許敬宗為之。至常思謙。直諫有名。亦以市地虧直。露章劾罷。遂良為宰相。豈虧些小之直。其為誣捏無疑。常亦輕信太甚。終不得入名臣傳。
70
皮日休避廣明之難。奔錢氏。官太常博士。贈禮部尚書。子光業。為吳越丞相。孫璨。為元帥判官。三世皆以文雄江東。見尹師魯文集。集中有大理寺丞皮子良墓誌。可攷。子良。璨之子也。今唐書乃謂日休為黃巢翰林學士。誅死。何舛錯陷人乃爾。
71
蕭穎士才識
72
蕭穎士再拒李林甫及永王璘。策東都先陷。勸李承式及崔圓保淮南。通貢道。識力經綸。當是李鄴侯之流。而以宦不達。僅以文苑稱。然則人果不可無官。官果能重人耶。
73
飣座梨
74
崔遠有文。而風致峻整。世慕之。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後與白馬之難。
75
定命
76
古之尋常人亦有奇者。如段文昌帥南州。或旱。禬解必雨。或久雨。遇出遊必霽。民為語曰。旱不苦。禱而雨。雨不愁。公出遊。若韓昌黎奇崛人。藍關之雪。馬不能前。此皆命之通塞為之。淮西碑文。一僕一立。平淮西文。段實勝於韓。其又何疑。身後日月光。誰複辨之。
77
主方我。改夔州。憲宗立。召還。授禮部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上雅惡朋比傾陷者。覽其書善之。謂學士沈傳師曰。凡君人者宜所觀省。然編錄未盡。可廣其書。乃與令狐楚、杜元穎。起周訖隋。增為十篇。更號元和辨謗略。噫。次可謂苦心矣。而時君有怒有喜。豈非自己命中利鈍。而亦可觀時矣。?唐次者。唐儉之裔孫也。以禮部員外貶開州刺史。韋皋表以自副。唐德宗惡而斥之。自以身在遠。久抑不得申。採古忠賢罹讒毀被放。至殺身。君且不悟。為辨謗錄上之。帝益怒。曰。是乃以古
78
取幽州
79
宋太祖欲北伐。取幽燕。謀於趙普。以曹翰為將。即以翰守之。普皆不敢駁。惟曰。翰死。孰可代之。太祖默然。則明明是翰不可取。不可守。燕亦未可取。未可守。故設此。窮其辭趙普得諫法。宋祖悟意表。奇。奇。
80
南使折虜
81
孔道輔使契丹。優人以宣聖為戲。公正色對曰。中國與北朝通好。以禮文相高。今優孟侮慢先聖而不禁。北朝之過也。北朝之意。原因其孔氏而侮之也。虜君臣默然。此對似矣。而猶未盡。當曰。宣聖。並乾坤。配日月。本朝尊崇。凡皇帝幸學。四拜致禮。九夷百蠻。無不知。無不敬。而某使臣則其裔孫也。北朝獨不聞乎。何禮文之有。則虜之慚悔又不止默默而已。
82
欽宗札
83
完顏方彊。宋欽宗所與李忠定、劉忠宣札子不下數百十。大約云。賊銳。不可與爭鋒。宜逼逐出境。此譬如芻豢子弟。偶門上遇一凶人。畏而想之。只謂家人曰。打他不過。趕他出去,既打不過。尚可趕耶。哀哉。哀哉。
84
不學虯髯
85
趙永忠。秦州人。本姓胡。名清。少慕班超為人。因遊岷州。遇積石國大酋。魯黎結膻。與相交善。後至交州。結膻移書永忠。告以其國久失王子。莫知存亡。可偽為王子歸國。永忠乃西行。結膻迎之。國相撒斯金龐斯等咸納款焉。永忠居王位六月。致書青唐守仲威。求歸宋。或阻之曰。為虯髯韓不亦美乎。笑曰。虯髯一海茜耳。不足學也。狀上宣撫童貫。貫遣威至境上待之。永忠率將相偕至河州。貫掩其功。以為拒戰。不敵而降。授忠州刺史團練使。賜姓名趙永忠。貫慮其言于朝。誣以事。謫監韶州酒稅。建炎南渡。廣東盜起。宣尉司檄諸郡各出師討賊。韶守命永忠督兵。大破雄連諸寇。擒其酋。復解南雄圍。遣三子分兵。破循、梅,潮諸寇。紹興二年。被召至臨安。未及朝見。卒。初永忠聞徽宗結女直圖遼。謂韶守曰。朝廷此舉非善計也。後其言竟驗。人服其識。胡清一本作胡澄
86
宋用李綱
87
弇州謂宋用李綱。未必能滅金。還二聖。固是一說。然用李則國勢必彊。可戰可守。僭逆偽命之法行。則人心知儆。咸思自奮。敵國即未必滅。亦必懼而連和。還轅。復三京地。自在掌握間。嗟。嗟。畏彊欺弱。人情皆然。而況禽獸夷狄乎。
88
淵聖之酷
89
宋紹興中與金人議和。時淵聖在虜中尚無恙也。自後太后回鑾。而淵聖竟不返。初疑金人欲留以為質。宋雖有請。彼或靳而未許。閱朱子語類。窺見其間一二。乃知淵聖之歿于虜。蓋有深故也。先是兀術下江南。屢失利。而張通古之來。朝之忠計者憤不肯和。宋勢蓋稍振矣。是時。劉豫既廢。金遂欲立淵聖于南京。以中分宋勢。賴和定而止。既。太后南旋。淵聖臥車前。泣曰。歸與九哥與丞相等言。幸早歸我。我得太乙宮使足矣。他不敢望也。太后許之。且與誓而別。及歸。知朝議大不然。遂不復語。自明受太子殂。高宗竟乏嗣。金人又欲立淵聖之子以變動江南耳目。岳武穆嘗具札言之。故終淵聖在虜。宋遣巫伋一迎之。後不復終請者。慮其狡謀復起。至不可區處也。後逆亮謀掃國南下。目中已無宋矣。而淵聖在彼。終以前議致疑。慮生他變。故先戕之。此殆南北一大機事也。作史者都不能舉其概。淵聖阨於虜。又厄於弟兄。自覆載來。帝王之酷。無有過者。
90
大劫運
91
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會逢大劫運。三主皆聰明人。亦預知其兆。切儆於心。凡梁之捨身。唐之厭勝。宋之暗禱。無所不至。然皆外勤兵而內忘武備。畢竟及禍。雖然。大劫難逃。內備雖飭。又必發之意外。今人但成敗論人耳。
92
南宋末造。蒙古兵勢漫天漫地蓋來。又加以謀勇。如何禦得他。金虜悉力支撐。終歸淨盡。殘宋亦盡努睜。到此真無可奈何。此古今剝運第一。所以太祖之功為大。
93
宋亡。好個姜才、張世傑。張本降人。姜被虜復歸。即配巡、遠。何愧。
94
讀宋亡死節死難之人。上自大臣。下至戍卒。真是流涕。皇天殊欠慈憐。
95
錢俶
96
錢忠懿王俶以天成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生。宋太宗端拱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卒。剛一甲子。復與父元瓘卒日同。人皆異之。杭州有保俶塔。因俶入朝。恐其被留。作此以保之。稱名者。尊天子也。今誤為保叔。不知者有保叔緣何不保夫之句。
97
歐陽永叔以妓故。銜錢惟演。厚誣其祖元佐以下重斂虐民。或引錢氏納土后。王方贄均雜稅。減三?為一?之說實之。謂為不誣。是則然矣。然吳越之民追思錢氏。百年如新。錢之子孫即失真主。其福澤綿遠。子孫代興。至滿江南。何哉。宋雖減為一?。而衙前各役之費多至破家。錢雖三?。而一切差役俱免。又錢立國。置營田數千人于松江。闢土而耕。其奇器精縑皆製於官。以充朝貢。民老死無他纏累。且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而永叔無一字之及。何耶。
98
生他郡
99
宋諸大臣多生他郡。亦多徙他郡。韓魏公生於泉州。歐公生於綿州。司馬公生於光州。二程生於黃陂。李綱生於華亭。朱文公生於龍溪。王冀公生於武昌。王荊公生於臨江。豈衙署風氣厚。多毓賢人耶。張齊賢由曹州徙洛陽。楊億由浦城徙穎川。韓億由真定徙雍丘。杜衍由會稽徙睢陽。范純仁由蘇州徙許州。文彥博由汾徙洛。呂公著由壽徙洛。歐公由吉州徙穎州。二蘇由眉州徙穎。及陽羨。司馬公由夏縣徙洛陽。王文正公由大名徙開封。周元公由道州徙九江。邵康節由范陽徙洛陽。朱韋齋由新安徙建安。離鄉井。去墳墓。於禮合邪否邪。或謂。宋都汴。諸公之徙亦近聖之意邪。以上二項。不能悉數。入我明。徙兩京及鳳陽者。以間右。徙雲南者。以罪謫。隸錦衣、太醫、欽天者。以官籍。余大臣。則李文正、楊文襄、而下甚多。至程襄毅由河間徙歙。則又歸原籍也。
100
辟幕客
101
范文正公言。幕府客。須可為我師者辟之。雖朋友亦不可辟。其論甚偉。然要看自家力量如何。
102
簡肅心事
103
曹利用力擠魯簡肅。幸真宗蔡知。得寢。後曹驟得罪。簡肅方病。聞之嘆曰。利用何罪。但倔強。不識好惡耳。欲救之。報已押出國門。驚急脈絕而卒。此等心事。又在文彥博救唐介之上。
104
王蘇
105
考亭謂大蘇早用即是王安石。此未必然。大蘇乖。老王癡。大蘇俊。老王笨。大蘇可以機挑。老王難以理奪。考亭因程伊川惱蘇氏。因張敬夫護張浚。大賢亦有未化處。
106
程子若能容大蘇便是孔子。對面服得大蘇便是西方至人。
107
上疏仰藥
108
宋仁宗國本未立。諸公爭之不能得。有監察御史裏行陳洙發憤上疏。且云。陛下以臣懷異日之圖。莫若殺臣之身。用臣之言。疏上。仰藥死。仁宗愍之。賜錢百萬以葬。元祐初。司馬光以為言。官其子。洙。字思道。建陽人。慶歷二年進士。為烏程令。有聲。
109
刺客同異
110
軍中刺客引領待刎之事本出韓魏公。考亭作墓志。歸之張浚。此必本于南軒行狀。豈真有是事耶。然在魏公。一以為駐延安軍中。一以為鎮相州宣聖廟齋宿。記事者信筆而寫。往往如此。
111
蘇雲卿評張浚云。長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然浚所短。畢竟短于君子。一個岳武穆在面前。纔交數語。語又磊落。便艴然。趕他還山去。又殺了有文有武的曲大。所長安在。至以邵宏淵副李顯忠。益憒憒矣。
112
浚開府視師。諸將有以北討之議聞者。事下督府。將從之。李椿為參謀官。亟奏記曰。複仇討賊。天下之大義也。然必正名定分。養威觀釁。而後可圖。今議不出于督府。而出于諸將。已為輿尸之凶矣。況藩籬不固。儲備不豐。將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練。節制未允。議論不定。雖得其地。不能守也。書未入而師已行。又言。大將勇而無謀。願授成算。俾進退可觀。毋損威重。不聽。果大敗于符離。浚之輕率寡謀如此。宋安得不弱。若李公者。籌略精明。真將相之選。如時之不用何。
113
石大門
114
石斗文。字天民。新昌人。隆興初進士。任天台尉。遷臨安府教授。與朱晦庵為友。丞相史浩薦其學行。改樞密院編修。上書論朝政。言甚剴切。其曰。朝廷辟如萬金之家。必嚴大門以司出入。一旦疑守者而創開便門。不知便門之私。乃復滋甚。一時以為名言。因目之曰石大門。除知武康軍。晚益嗜學不衰云。
115
辭集樂
116
鄒浩為揚州教授。呂申公守揚。命浩為宴集樂。浩辭焉。公語浩曰。他日為翰林學士何如。浩曰。為翰林學士則可。為祭酒司業則不可。公被召。臨別謂浩曰。教授器識不凡。當自愛。至上前。首薦之。
117
坤為金
118
姚祐者。元符初。為杭州教授。堂試諸生。出易題。乾為金。坤亦為金。蓋福建本書籍。刊板舛錯。坤為釜。脫二點。故姚誤讀作金。諸生疑之。因上請。姚復為臆說。諸生以誠告。姚取官本視之。果釜也。遂升堂自罰一直。其不護短如此。
119
教官全城
120
宣和間。睦寇猖獗。所至。同惡響應。州連陷且五六。建瓴而下。將至永嘉。守貳欲棄城走。教授劉士英。湖州人。憤激于眾曰。吾徒誦詩書。講逆順。而俯首帖耳以事賊乎。館下生石礪慷慨佐之。晝守御策。行保伍法。出奇計。數挫賊鋒。於時海內習安。郡無武備。而忠驅義感。獨恃人心為守。保全城以還天子。越五十六日。王師至。賊始驚遯。上功劉通守太原。會金虜犯城。死於力戰。卒全其節。石辭祿不居。以布衣終。
121
學正抗敵
122
宋末。國手學正周泰。臨安人。元兵至。糾眾抗之不克。而志益奮。名其子曰。思岳、思李、思文。謂武穆忠節信國也。後徙無錫。五世孫曰廣濟。號月窗。子敷。號喣庵。工醫。嘗曰。病不能死生。藥不能生死。皆以壽考終。孫即禮書文恪公子義。曾孫炳謨。今官宮僚。皆學正公之報也。
123
五日受用
124
孫偉。字奇甫。學於劉待制。孫初為靜州幕官。待制謫夷陵。自靜請見曰。某生長南方。未見北方賢士大夫。聞先生學於司馬公。此賢士大夫之冠。所以求見。不敢說從學。但求聽說話數日足矣。劉許。因共飯五日。與之語。既五日。孫以所聞盡錄為一冊。請曰。所聞如此。恐錄記有所不審。更住半日。先生為看過。乃辭歸。孫生平所受用只此五日所聞。噫。古人好學之篤與實踐精專如此。
125
救善類
126
莫汲。湖州人。自號月河。紹興間為國子監生。秦檜惡其救拔善類。謫化州。士之秀者多從學焉。
127
臨安三學
128
宋時以京尹之學為國學。臨安三學之橫。乃與人主抗衡。或少見施行。則必借秦為諭。動以坑儒惡聲加之。招權納賂。豪奪庇奸。動搖國法。作為無名之謗。扣閽上書。經臺投卷。人畏之如狼虎。市井商賈無不被害而無所赴訴。雖京尹不敢過問。一時權相如史嵩之、丁大全、極力與之為敵。于是協力合黨以攻大全。大全終於得罪而去。至賈似道作相。度其不可以力勝。遂以術籠絡。重其恩數。豐其饋給。增撥膳田。種種加厚。於是諸生啖其利而畏其威。雖目擊似道之罪。不敢發一語。及似道要君去國。則上書贊美。極意挽留。今日曰師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無一人敢少指其非者。
129
大盜借口
130
殷文珪。池州人。乾寧中進士。朱全忠特表薦之。文珪惡其姦。逃去。全忠大怒。追捕不及。每言窮措大率皆負心。白馬之禍。亦引為證。古言待小人不惡而嚴。匪直道理如此。亦以免禍息亂。況大盜握重兵而可輕犯。全忠非文珪。白馬之沉。自不肯免。要之。借口有由來矣。
131
鄉官多口
132
澧州同知甘玉聲。陽朔人也。弘治間。條奏猺獞積歲劫殺之慘。兵部是其言。請於上。令撫按相宜剿撫。首惡聞之。猖獗愈甚。數掠玉聲家。至取其人殺之。必欲赤族而後已。為縣令者又揚言甘鄉宦云云。欲盡誅汝輩。恐嚇取厚賂以為解。嗟乎。玉聲為地方計。未必有益。而家先受禍。為縣官者。又因而取利。餘近日均田之事酷與相類。蓋惟口之禍如此。吁。今戒之。晚矣。
133
均田
134
命坐磨蠍。無事得謗。餘不幸坐此宮。生平所被猜疑譏訕。無影無形橫加者。都出意外。自知自忍。自憐亦自笑。今都忘之矣。惟均田實自作之孽。豈得盡歸咎磨蠍。然此議發之已久。餘有所感。揭之撫按。誤採發下。時編審已定。眾當憤結時。哄然並起。適按台馬起莘從聘。自嘉興將至。眾往迎。大刻均田便民四字。粘于道傍。處處皆遍。因隨按臺舟。自平望至郡城。一百二十里布滿。極目不見首尾。愈近愈多。號呼投水者。往往而是。既至。登輿。眾擁枳不得行。擒數人。旋釋之。抵署問狀。兩縣主又失辭。按臺怒。卻立曰。民情如此。三日不靖。於汝乎取之。於是大議泮宮。擠排幾至墮橋。權在百姓。不在縣主矣。縣主亦怒。據均字以一切法齊之。而各大族之子弟互糾集。直犯府主。加惡聲。府主震怒。多潛遁去。有二生獷甚。自以名實之。以示無懼。遂逮捕不可解。而初發時。率其僕從可千人。抵潯焚餘居。未至三里。或云。小民聚且格鬬。乃返。餘妻了皆懵不知。又分布郡城各門。欲執餘。餘亦懵不知。而守道謝某至欲請兵。虞變。好言慰諸子弟曰。可速問之朱平??亟。凡洶洶者旬日。乃小止。既議上矣。撫按會題。戶部駁下。按臺怒。勒所司毋動。且行十年。是時許敬庵師亦深為餘危之。餘曰。事已然。無可奈何。第後有言入師耳者。幸以理裁。惟丁長孺公深主其說。且屢為解于許師。儻亦所謂推波助瀾者非耶。
135
初一冊為辛丑年。第二冊為辛亥年。合郡公議已定。餘懲往事。不發一語。且法原非一人所得主。亦未有久而不變者。我亦何成心之有。最後縣主曾蘭若紹芳來問。只駁宦戶貼銀一款應之。曾不知何故。臨期仍主均田。恨乃益深。第三冊。縣主曾有蓭國禎暇時偶談及。餘曰。罪魁也。何敢言。惟我父母。政成將內召矣。再做一篇好文字。終之造福在此。不朽功業亦在此。有蓭默然。遂精心求之。以均之一字為主。順人情。從中略為參酌。不一月竣事。上下帖然。未知餘之罪得小解否。痛減思痛。毛髮尚自凜凜。恐老死無能自明。乃略敘始末。及均田初議。與贈有蓭文字。存于篇末。總之。所謂罪案云爾。
136
揭帖
137
揭為均田定役。以救民命事。東南財賦之鄉。而杭、嘉、湖、在浙尤重。嘉靖以前。編審均徭。如庫子、民皂、門廚之類。悉僉鄉民應役。朝充夕破。重以倭警。官吏侵漁。公私俱盡。於是龐御史尚鵬。首行條鞭法。計直征銀。而民力大紓。載在名宦。尸祝至今。可徵也。又議革去糧長。以里長收糧。彼此互管。貧富通融。十年一審。大約中人之家應役有期。力均時暇。不至破家。破亦有救。當道可謂苦心。地方亦云大幸矣。然而法久弊生。聖賢不免。遲至今日。道以人弘。豈偶然哉。請先言弊。又先言一縣目擊之弊。禎。烏程人也。辛未之審。幼不及詳。然創法未久。當無甚害。辛巳。則羅知縣用敬在事。是時豪貴把持。首進在圖還圖。在甲還甲之說。羅亦利仍舊貫。苟且了事。民雖憤鬱。折于威刑。愛惜身命。且力未甚窮。只得隱忍。遞至辛卯。袁知縣光宇以至今辛丑祖述其說。而民遂大困。不可支矣。興衰各異。偏重不均。有一甲全然無田者。有一半畝產而充至數分者。有戶絕丁存。妄報分數。而親族代當者。一僉解戶。必至逃亡。係籍則百劫不免。漏落則安坐自如。凡勢家之佃戶叢僕。疏屬遠親。與其蔓延之種。田產悉據膏腴。畝數不啻萬倍。影射挪移。飛詭變幻。三十年來。無一手一足。應公家之役。無一錢一粒。充應役之勞。今番適當鼎新之會。在上者皆大賢大良。顒望絕命復蘇。朽骨再肉。而牢不可破。殆有甚焉。不曰脫漏何妨。則曰斷然不動。開口與杖。爭辨授枷。惟圖正積賄如山。賣免買免。報德報讎。公然無忌。而一種奸猾又從中把持。或子女。或田產器具。乘機脅奪。此誰之責。誰之過哉。亦試度五十年來。能保閭里間。圖圖甲甲。盡如其舊哉。當此勢窮理極之時。大奮便民除害之斷。力主均田。為民造命。參酌優免。以重儒紳。均派餘田。以恤編戶。直下憲牌。責以如式。弗以批發了事。弗以異議動搖。弗以已成憚改。則恩波與江海同深。愛戴共乾坤無極。豈不媲美龐公。且超而上哉。除後項條款外。為革弊均田以救民命事。應否會稿通行。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
138
緒帖
139
再照編審之弊。不能盡言。病根積於在圖還圖。在甲還甲兩言。重以漏丁不查。報頂不允。而民之生理盡矣。夫甲止數人。若係貧難。別無援救。貧者日貧。辟如索酒一盞之中。索肴一碗之內。斷不終日。其偏一也。勢家大族實繁有徒。團作一處。罔上害人。富者日富。殊無饜足。甚至把持官府。搖惑視聽。正論難伸。伸亦旋遏。其偏二也。有一二已故大宦。從公存恤。未為不可。而群小用事。形影欺瞞。主或加充。僕盡幸免。即背畔驅逐之輩。尚爾坐擁高貲。公然不動。泰如王侯。睥睨自若。不知何緣。概蒙顯庇。其偏三也。等則不均。威脅愈甚。凡貧難下戶止有逃移自盡一路。決不能控陳告訴。落水病兒一直到底。下既無日無天。上亦不間不見。久成者卒難遽改。後來者無可奈何。其偏四也。逃絕既多。勢必累及親鄰。展轉扳扯。展轉躲避。以一害十。以十害百。以百害千。其偏五也。凡此五偏。猶其大略。至於瑣屑。罄竹難書。故處今之勢。別無善策。惟均田一節。直截簡易。若曰便於民不便于宦。則一縣極富極多田之家不過數人。就中分派。大段既定。彼亦無辭。盡有子弟奴僕寄莊取羨。非士大夫本心。而士大夫於優免之內尚未足數者。比比可屈指數也。今長興金知縣業行此法。彼中士夫素稱強直。然已帖帖親認。郡中頌金長興者。萬口如一。豈可行於長興而不可行於各縣哉。若各縣不行。無論失此機會。十年內民無孑遺。而長興士夫且將援以為例。一日又將變而歸之民矣。可不慮哉。可不懼哉。千載一時。宜汲汲為之所矣。惟仁人君子。裁之。察之。遇其人而不得行。則地方氣運正厄。小民命脈當斬。非人之所能為也。
140
客問
141
或問於朱子曰。均田之說。當路斷然行之。而子從旁多口。當路其大將也。子亦幕下一衝鋒勁卒也。戰雖乍勝。敵亦甚彊。又添生兵焉。與其種百萬大將。不日引旗鼓去。而子以只身乘障。竊為子危之。朱子曰。其然其不然。得失者。事也。公私者。理也。緩急者。勢也。成敗者。天也。天不能違勢而可以權奪。理不能離事而可以衡平。目前則我急。何者。當路秉山嶽之重。誰敢異議。朱生要不足當斧鑕。內無期功強近之援。以窮人犯眾怒。如踏虎尾。如履春冰。殺機已見。烏得不懼。雖然。懼亦無益。君子道其常。不以人之洶洶也而易其節。乃若日後則在事者亦急。何者。餘即甚口。然不過一時憤激。條陳千百人之一耳。能奪撫按若郡邑權耶。能驅使小民耶。有意穽陷大家。使之受役。且坐罪耶。天日皎然。人心不死。此七尺者一任判斷。惟是田均。而役法無定。異日必有伏害。必有更張。是在事者能始不能終。得其名而遺其實。所謂大人作用猶有未盡也。人情難與慮始。賢者固自不凡。諸家之紛紛當然無足怪。以操縱之權治不逞。以永久之利定新規。以公平之體挽偏重。大家安之以為當然。小民忘之以為何有。一種伉憤之夫。亦自慚且悔曰。上人良法美意如此。惜乎不勝躁。而以子弟為俘。以奴僕為殉。則湯武仁義之師也。夫所謂大將者。剿撫兩用。胡越一家。候通萬里。民無犬吠之驚。乃始稱賢。豈其以一戰奏凱而棄其精卒以與敵而不顧乎。必不然矣。客笑曰。子禍不遠。既任膽。安枕無多談。後議均役役均。而大小並安。公私俱妥。陳筠塘太守之力居多。
142
條議自序
143
守拙者必愛閒。國禎請急歸家。慈親定省外。三時禮拜。魚鳥為群。閒之一字。自分半生受用。高可以望傲士。下亦不失散人已矣。無端為管城子所役。草均田一節。言之再言。目擊親嘗。殊多感慨。褊衷信口。頗似譏彈。當道採而行之。一時大哄。謂剚刃沉宗。猶未足盡朱氏之辠也。初只假筆端自遣。實不意遂見施行。又不意萬眾從而鼓踊。役偏豪人。累纏巨室。揆之情理。委自不堪。總之。造物妬閒。故以不相干之事擾之。非直德薄命薄。自驅陷穽已也。縱免者如江湖之魚。悠然以逝。束入者如山中之獸。即是麒麟。亦難安頓。客有云云以告者。笑而不答。歸之有命。既先慈見背。困臥無事。一日曝書。偶見彼時底稿。讀之且慍且激。憶敬蓭許師誚禎學問不足。樂之初水部論亦如之。良師、良友。政自難得。若早奉教。何至猖狂。然而功罪所由。終不可泯。謹將原揭。不改一字。存之梓工。以俟大人君子。要見狂悖。止亦如斯。事辭別無波及。憤同當轍。情異含沙。望在改絃。心非扞罔。苟有益于細民。當無辭於大僇。本末既已詳明。罪案可以公判。至於家居梗概。眾論是馮。天地鬼神。黑白難變。若夫多口殺身。則古人云。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拙竟難全。何及矣。
144
駁宦戶貼銀一款
145
貼銀在小民對支。其力相抗。或可入手。若以士夫論。禎。癡人也。只從自身上體帖。最急官銀。蒙縣主持帖來催。亦遜謝。待明日矣。束脩最要緊。無所恡。然遇節令。或散館。數日皺眉矣。猶曰囊之缺也。其以書帕至者。每兩賞五分。已至微細。有不九折八折者乎。折矣。有不用新傾水絲者乎。此雖世套。亦人情之常。若以貼役持券而至。必孔夫子、陶朱公、合為一人。又當暇閒喜歡時。自可立地發出。三者少一。吾知其必不可得也。再從身上體貼。門戶非高深也。僕從非簇擁也。然其人有敢突然至前者乎。至矣。家人有不索謝者乎。拒而有不怒。肯再通者乎。通矣。良朋勝賞。雅歌投壺。有暇料理及此乎。若夫湛思績文。或愁冗疾病。與留得一錢之時。有不告之且去者乎。去而復來。來而復如故。又去又來。其人或怨嗟。或無狀。有肯容而恕。且與之如數者乎。委之家督。督有賢于其主者乎。進之必曰官收之。官散之。官可盡法。手腳愈多。弊不滋甚乎。法當稽其所弊。有名無實。斷然不可。天日在上。我輩官法難加。民隱難達。妻子奴僕皆塗掩耳目之人。圖史文章亦雕喪心術之具。無可自致。只是出力當差。貢天子。臣職也。替小民。鄉誼也。消災積德。大利也。習事練手。遠謀也。故貼銀之說。諸公謀之。當道主之。禎決不敢聞命。在宦言宦。狂瞽之見止此。別有高論。請間之高品高官者其可。
146
曾有蓭贈文
147
公之蒞我邑也。大要嚴不束濕。寬不隨流。明足懸斷。而敏又足以赴機。雅潔性成。尤能彊記。過目入耳。終身不忘。歷政餘四年。正直編審。比我郡先二十年變法。余實建議均田。至今為口實。供刀俎者。眾方觀望。公精心處之。念此字安得有弊。或者弊自議生。謂領議之人得陰陽上下其間也。停之審則立推必眾所允服。始為責成。妙在嚴任而出之速。又或者弊自隔生。謂上下隔絕。情不得通也。令凡議有未盡者。再三往復。必愜當而後止。寧減毋增。寧豁毋署。絕不震以威。施以敲朴。妙在用和而出之遲。又或者弊自左右生。謂供役諸人。得窺伺行其術也。就一二質實畏法者。諭以至誠。密為體察。其人感激效用。等為身謀。視如家事。互相告誡。密佐聰明。妙在慎擇而守之確。於是高卑遠近輕重之際各叶于則。單赤者盡除。負重者減等。縉紳優而不漏。闤闠摘而不驚。萬眾歡然。四境謐若。均之一字。始為曲盡。克臻大成。此皆他人心思所不及。精神所不到。然亦惟公行之。能握機中的。有歸于神明嘿成之中。而餘初議之罪。或者因之少解。夫今之賢令尹。不過五年見德。編審則垂之十年。果其盡美。又可引之數十年。公承前草創。啟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當日龔黃卓魯。未知何如。乃以真心任事。淪浹恩施。要亦若斯止矣。餘沉沉宇下。樂觀厥成。以極蹇極戇之夫。世皆欲殺。公撫之有加。而餘最與細民相習。所見出入耕作。無不舉手加額。願公此去。居要路。為大官者。不知何脩得此。蓋亦至和之旁礡。天籟之自鳴也。餘久閣筆。無意當世之得失。第良心尚在。言其所明。其于贈行之文藻。蔑如也。
148
先兆
149
餘既坐均田。得罪後。徐檢吾以撫臺一行于蘇松。眾大哄。謂祟發自吳興。徐玄仗以鄉紳一議于嘉禾。與賀伯暗相駁甚苦。今不知何如。大約徬佛均之一字為主。而賢有司臨期參酌。故得相安。近來田價日增。不知時和年豐。既庶且富使然。抑田役均平。民不甚苦樂。趨為長久計也。記得先慈嘗言。戊午歲朝。夢太守至家編役。寤而餘生。而餘甲申館于匯沮潘氏。一夕三夢。甚清。初為烏程知縣。夢中深思。鄉黨如何相處。比覺。以為雜亂無當。少選。合眼。升湖州太守。再合眼。升浙江布政。起來失笑。由今思之。皆田土戶籍官也。一生作業。神先兆之。想數有不可逃者。亦何用懟且悔也。
URN: ctp:ws26046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