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上

《卷上》[View] [Edit] [History]

三畧直解卷之上》

1
前辛亥科進士太原劉寅解
2
三者,上中下三卷也。畧者,謀畧也。世以為黄石公書授張子房於圯橋者也。按《漢書·藝文志》云: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並不言有三畧者。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分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種,共五十三家,而三畧亦不載焉。史稱張良少匿下邳,與父老遇於圯橋,出書一編,曰:「讀此則為王者師」,遂去。旦日視之,乃太公兵法也。《通鑑綱目》亦曰:張良與沛公遇於留,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公善用之,常用其䇿與他人言輙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遂不去。正義曰:《七錄》云「太公兵法一帙三卷」,唐李靖亦云「張良所學,太公六韜三畧是也」,然則三畧本太公書,而黃石公或推演之以授子房,所以兵家者流至今因以為黃石公書也。宋張商英又云「素書乃黃石公所授子房者也,世人多以三畧為是,蓋傳之者誤耳。素書者,晉亂有盜發子房塜,於枕中獲之,上有祕戒,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又摘取書中數語以證子房之事,且曰「自漢以來,章句文辭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矯、裴度等,雖號為一時賢相,至於先天大道,曽未知其髣髴。此書所以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也」。今觀素書原始章首論「道德仁義禮」,本三畧下卷中文,因而推廣之耳。下文「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理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絶代之功,是以其道足髙而名揚於後世,及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舍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化人者順」,皆三畧全文而少變之耳。其後五章亦是,雜取古書中語,而更換字樣聨屬之,非秦漢以前古書,況商英之言多涉虛無,觀其曰「雖有雖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聖,無而有之之謂賢」,又曰「老子言其體,故云: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黃石公言其用,故云:道德仁義禮不可無一焉,此其深於斯道者之言也」,素書果出於子房塜中,而隋唐以來名儒碩士何故無一言及之?恐是後人依倣而為之者,所以宋先正程朱輩俱不暇論也。今亦未敢必以為然,姑明其大槩,係於三畧直解,下以俟知者焉。
3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衆故與衆同好,靡不成;與衆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4
夫為主將之法,務延攬英雄之心,厚賞祿其有功之人,通上下之志於衆,故與衆人同為美事,靡有不成者;與衆人同作惡事,靡有不傾者。治國安家,得賢智之人而用之也。亡國破家,失賢智之人而不用也。故含氣有生之類皆願得遂其所志,或曰:好惡皆去聲。未知是否。
5
《軍䜟》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人之所攻。
6
䜟者,驗也,言將來之驗也。其書有曰:柔者能制其剛,弱者能制其強。夫柔者,非柔懦而不立也,示之柔以制其剛也。弱者,非怯弱而不振也,示之弱以制其強也。如漢文帝以柔而制趙佗、孫臏以弱而制龎㳙之類是也。「柔者,德也」,謂柔嘉維則為德,若柔而過中,又非德也。「剛者,賊也」,謂剛愎不仁為賊,若剛而得中,又非賊也。弱而有德者,衆人之所助援,故古人有濟弱扶傾者,所以弱者,人多助也。若弱而無德,誰肯助之?強而不仁者,衆人之所攻擊,古人有禁暴救亂者,所以強者人多攻也。若強而仁,誰肯攻之?今本「柔能制」下皆欠,「剛柔能制」四字悉依舊本増之。
7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8
「柔有所設」,不妄設也。「剛有所施」,不妄施也。「弱有所用」,不妄用也。「强有所加」,不妄加也。兼此剛柔強弱四者,制其宜而行之。上文言「剛者,賊也」,強者人之所攻,戒人之過,於剛與強也。此言「剛有所施,強有所加」,勉人剛強而適其宜也。始如處女,柔有所設也。後如脫兔,剛有所施也。令軍減竈,弱有所用也。萬弩齊發,強有所加也。但要制其宜而行之耳。今本「強有」下無「所」字。亦依舊本正之。
9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輙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極,宻定九夷,知此謀者為帝王師。
10
大凡天下之事,端倪本末未曽顯見,人莫得而知也。天地之神明,即所謂二氣之良能也。天之道,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復春矣;地之道,生而長,長而收,收而藏,藏而復生矣。興亡盛衰,榮枯代謝,是與物推移者也。故為將者,或奇或正,變動無常,因敵之強,弱虛實而轉化焉。「不為事先」,謂不先人而首事也。人動而我輙隨而應之,故能謀制無疆而扶成天威,康正乎八極,宻定乎九夷,知此謀者真可為帝王之師。此子房所以佐漢髙滅秦項、定四海為帝王者師也。八極者,四方四維之盡處也;九夷者,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元夷、風夷、陽夷是也。
11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12
故曰:人人莫不貪求其強,少有能持其機微者。若能持守幾微則知足知止,乃能明哲而保其生也。此子房所以不擇齊三萬戶,而願封於留,全身遠害,而托以從赤松子遊而去也。
13
聖人存之以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杯,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胷臆而敵國服。
14
聖人存之方寸以應酬事機,舒而放之則彌滿乎四海,卷而收之則不盈乎一杯,即《中庸集註》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宻」是也。今本皆作「坯」字誤也。「居之不用室宅,守之不用城郭」,言道體在乎心,是以心居之、以一守之,所以不用屋宅與城郭也。心在胷臆而為身之主,妙衆理而宰萬物,故曰藏之胷臆而天下服。此子房所以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里之外也。
15
《軍䜟》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16
《軍䜟》有曰:為主將者能柔能剛,則其國愈益光顯,如文王囚於羑里之庫,其臣南宮适散宜生求美女善馬獻紂而出之,是能柔也;伐崇伐宻,一怒而安天下,是能剛也。如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其國豈不光乎?為主將者能弱能強,則其國愈益彰明,如齊威王使孫臏田忌救趙,臏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是能弱也;候至馬陵,萬弩齊發,是能強也。進敗魏軍虜太子申,威震海內,其國豈不彰乎?若為主將者純用柔、純用弱,則其國必然衰削,如韓魏或獻地、或請朝求媚於秦以幸一日之安,是純柔純弱也,卒致宗社傾危,其國豈不削乎?為主將者純用剛、純用强,則其國必然喪亡,如項羽破章邯、殺子嬰、圍漢王於滎陽、敗漢兵於渭水,後至陰陵不肯渡江而東,是純剛純強也,八千兵散至以自刎,其國豈不亡乎?今本「純柔純弱」下皆無「其國必削」四字,亦依舊本増之。
17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䇿無遺。
18
夫治國之道,倚恃賢士與衆民,聽信賢人之言如自己之腹心,役使衆民如自己之四肢,則其䇿無遺失矣。
19
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20
凡有所往,如四肢與身體相隨從,骨節相救䕶,此天道之自然,其巧無間隙也。
21
軍國之要,察衆心、施百務,
22
軍國之要道,審察衆心而施設百務。百務者,言事務之多也。今本作「施肯務」,亦依舊本正之。
23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寃者原之。
24
危殆者則扶而安之,畏懼者則喻而歡之,叛去者則致而還之,寃抑者則宥而原之。
25
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强者抑之,敵者殘之。
26
來訴者則審而察之,卑微者則尊而貴之,強梁者則禁而抑之,敵我者則殘而滅之。
27
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隠之,謀者近之。
28
性貪者則豐而富之,願欲者則順而使之,有畏者隠之使勿出,有謀者近之使籌畫。
29
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
30
讒佞者則傾而覆之,敵毀辱我者則令人復之,有不當復者,姑忍之以伺其便耳。反逆者則廢滅其身與家,上言「叛者還之」,是謀背本國而徃他國者,若能還之,古人猶赦之也。此言「反者廢之」,是反逆不道謀危社稷者,故當廢而滅之也。暴橫者則挫其威,使不復橫也。
31
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活之,降者脫之。
32
志盈滿者則減損之,欲歸順者則招來之,已服從者則全活之,願降附者則解脫之。
33
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
34
得堅固之處則守之,得險阨之處則塞之,得艱危之處則屯之,得城池則割以與人,得土地則裂以封人,得財貨則散以濟人。
35
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
36
敵人將動,吾則伺其便。敵人相持地近,吾當脩其備。敵人勢力盛強,吾當以卑下驕之。敵人之力閑佚,吾當逺而去之。敵人之勢憑陵,吾當待其衰。敵人之氣剛暴,吾當安其衆,或曰「綏」當作「需」,亦待之也。敵人狂悖,吾以義服之。敵人親睦,吾與攜待之。

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

吾順人心而舉事,則能挫敵之威。吾因敵虛實之勢而出奇,則能破其衆。聞放浪之言則過,謫之恐惑衆也。招延賢士,當張四網而羅取之,欲致其用也。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

得人財則當散,勿以為已有。取人之所居,勿安於所守。拔人之城,當以速、勿用久。敵以立君而主社稷,勿用攻而取,如齊人已立法章為王而拒,燕欲取之而不能,後至於敗是也。

37
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38
〇此節疑有闕文誤字,或曰「為國政者在自己,有成功者在衆士,何以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之職,己為天子之任,使天下之城自保守,令天下之士自處置」,言在上不能任賢守城,而權出於衆也,未知是否。
39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
40
世之人君,能以尊祖之禮祀其祖,少有能以撫下之道字其下者。以尊祖之禮祀其祖,是為親也;以撫下之禮字其下,是為君也。
41
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娯,然後選士以司牧之。
42
下下者,務耕田蚕桑,不侵奪其耕作之時月;輕薄賦斂,不匱竭其日用之財貨;罕少徭役,不使令民力之勞困。如此則國富足而家娯樂,然後選用賢士以司牧之。蕭何曰「養民以致賢人」,胡氏曰「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君之求臣以行保民之政也,臣之事君以行養民之術也。故世主無養民之心,則天下之賢人君子不為之用,而上之所得者,莫非殘民害物之人,是以民心日離、君勢日孤,亡秦之轍可以鑒矣」。蕭何有見乎此,而髙祖聞言即悟,漢業之興不亦宜哉。三畧先言養民之法,而後云選士,亦此義歟。
43
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
44
夫所謂士者,英雄是也。故曰:網羅其英雄而用之,則敵國窮困,言國無英雄為之謀畫經理,則百職皆廢而困窮矣。猶孟子所謂「不信仁賢則國空虛」之義。
45
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46
英雄者,國家之幹蔽,庶民者國家之根本,得其幹蔽、收其根本,則政化行而人無怨。幹,築墻兩旁木以制板者,《左傳·僖公十年》有曰「禮者,國之幹也」,又木之正出者為幹。
47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禄。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踰時,則下力并,敵國削。
48
夫用兵之要道,在崇其禮節,而重其祿秩。禮節崇,則有智之士至,如燕昭師事郭隗、而致樂毅之至是也。祿秩重,則有義之士輕易其死,如公子光以專諸之子為卿、而得專設諸之死是也。故以祿養賢者不愛惜其財,賞賚有功者不踰過其時,則下之力并,而所敵之國削而敗。
49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50
夫任用人才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賢士自來。接之以禮,勵之以義,則義士為我死之。
51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
52
夫為將帥者,必與士卒同食滋味而共處安危,然後士卒感激奮發,而敵乃可加。「因」字未詳,或曰當作「湮」言,吾兵有全勝,則敵有全没者,未知是否。
53
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已也。
54
昔者良將之用兵,有人饋獻簞醪者。簞,竹器漆之可盛酒;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是時三軍皆渴,一簞之酒不足飲之,故使投之河,與士卒同流而共飲。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能及已而將不獨飲也。按此是勾踐事,豈黃石公引之而増廣其說歟?或踐之前別有以酒投諸河而飲三軍者歟?
55
《軍䜟》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竈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
56
《軍䜟》有曰:軍井鑿而未通,將不先言渴以求飲。軍幕施而未完,將不先言倦以求息。軍竈設而未炊,將不先言飢以求食。冬雖寒而不敢服裘,盖欲與士卒同其寒也。夏雖熱而不敢操扇,盖欲與士卒共其熱也。雨雖濕而不敢張盖,盖欲與士卒共其濕也,是謂為將之禮。
57
與之安、與之危,故其衆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58
與之同其安,與之同其危,故其衆人之心可合而不可離,衆人之力可用而不可疲,盖以其恩惠數蓄、而謀計素合也。故古人有言:蓄恩惠而不倦怠,以吾一而取人之萬也。非謂一人而可取萬人,盖此一人之恩蓄之不倦,而萬人自歸之也。
59
《軍䜟》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使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60
《軍䜟》有曰:將帥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之嚴也。戰闘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之明也。士卒之所以輕戰者,用將之命也。故將無還反之令,罰欲必而賞欲信也,如天之春夏秋冬,不失其期;如地之生長收藏,不失其時,乃可以使人。士卒聽用將命,乃可以越人之境。
61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衆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衆不可使伐人,攻城不可拔,圍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敝;士力疲敝,則將孤衆特,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
62
夫總統三軍、握持威勢者,大將之權也。制我之勝以敗敵者,衆人之力也。故自亂之將不可使保䕶三軍,乖錯之衆不可使攻伐敵人,以亂將馭乖衆,攻城則不可拔,圍邑則不可廢。二者既無功,則士卒之力皆疲敝,士力疲敝,則將孤於上、衆特於下,以之而守則不固,以之而戰則奔北,此謂之老兵。《春秋》傳以師曲為老,是也。
63
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64
兵老則將之威令不行於下,將無威令則士卒輕上之刑而不畏懼;士卒既輕刑,則軍必失行伍而不整;軍既失伍,則士卒必逃亡者多;士卒既逃亡,則敵人必乘利而動;敵人既乘利,則吾軍必至於致敗。
65
《軍䜟》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衆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66
《軍䜟》有曰:良將之統御三軍也,以恕己之心而治人,推己及物為恕,是推愛己之心以愛人,所以推惠施恩,而士力日新也。戰鬬如風發之迅疾,攻擊如河決之猛烈,故其衆但可望而不可當,可下人而不可勝我也。將能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之雄焉。
67
《軍䜟》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裏。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畏。
68
《軍䜟》有曰:行軍以賞為之表,以罰為之裏,賞罰嚴明,則將之威令行。授官任人得其道,則士卒服。所任用者皆賢而有德,則敵畏。
69
《軍䜟》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
70
《軍䜟》有曰:賢者所往,其前無人可敵,如樂毅之往齊,齊誰能與之敵哉?故士可以禮下之,而不可以驕;將可樂之,而不可使憂,如燕昭之於樂毅,能下而樂之,此齊所以敗、而燕所以勝也。至燕惠王,則驕而憂之,此毅所以去、而燕所以敗也。為謀可深而不可疑,謀疑則事不成矣。
71
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
72
待士而驕,則在下之人不順士民之望也,故驕其士,則下之人亦不順矣。將而使之憂,則內外不相信,君治內、將治外,故將有憂心則內外不相信矣。憂者,憂其讒佞之譖已也。主將之謀疑而不定,則敵國必奮而勝我矣。以此攻伐敵人,則自致其亂。
73
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74
夫將者,國家之司命也。將能制勝於敵,則國家自然定矣。
75
《軍䜟》曰:將能清能淨,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
76
《軍䜟》有曰:將要能清,清則不可干以私;要能淨,淨則不可欺以詐;要能平,平則處心均而人自順;要能整,整則能率下而士不亂;要能受諫,受諫則衆善進而無遺謀;要能納人,納人則衆賢集而無遺才;要能採言人之言,有是有非,是者採而聽之,無稽者則不聽也。要能知敵國之風俗,敵國風俗各有所尚,知其所尚,則隨其俗而為之備;要能圖山川之形勢,山川形勢各有逺近險易之不同,圖其形勢,則知地利,而易為戰守之機;要能表白其險難之處,險難之處能表白之,則無應變之失;要能制三軍之權,三軍之權,將之所以御下威敵者也,茍能制之,則三軍服威,士卒用命,戰無強敵,攻無堅陣矣。
77
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䇿從焉。
78
故曰:仁賢之智畧,聖明之謀慮,及負薪之言,廊廟之語,前代興衰之事,將所宜聞也。將能思士如渴之欲飲,則䇿無不從焉。
79
夫將拒諫,則英雄散。䇿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衆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
80
夫將者拒絶諫諍,則英雄皆離散矣。人之籌䇿不能聽從,則知謀之士皆叛去矣。善者當賞,惡者當罰,善惡不分而雷同視之,則功臣皆倦怠而不為用矣。專任私智,則下皆歸咎於上矣。自伐其善,則下之人少有成功矣。聽信讒言,則士衆皆離心矣。貪取財貨,則姦邪之人不可禁矣。有內顧之心,則士卒皆好淫矣。
81
將有一則衆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82
已上八事之中,將或有一事,則衆心不服矣。有二事,則軍無法式矣。有三事,則下奔北矣。有四事,則禍及於國矣。若八事俱全,則身死、家殘、國亦破滅。其任將者可不慎歟。
83
《軍䜟》曰:將謀欲宻,士衆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宻,則姦心閉;士衆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
84
《軍䜟》有曰:將之謀計欲秘宻而不泄,士衆之心欲專一而不散,攻擊敵人欲疾速而不遲。將之謀宻,則姦宄之心閉而不得張矣。閉音鼈,閉也。今本作「閑」,非書皆押韻故。下云:士衆專一,則軍心固結;攻敵疾速,則防備之具不及施設;行軍而有此三者,則計不為人所奪矣。
85
將謀泄,則軍無勢;外闚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衆奸㑹。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86
將之計謀泄,則軍無威勢矣。外人得以闚視吾內,則禍患不可得而制矣。財貨入營,則衆奸皆㑹聚矣。為將而有此三者,則軍必敗亡矣。
87
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士卒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
88
將無逺慮,則智謀之士亦去矣。將無才勇,則士卒亦有畏恐之心矣。將妄亂而動,則軍亦不持重矣。將遷移忿怒,則一軍皆懼矣。
89
《軍䜟》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
90
《軍䜟》有曰:慮也,勇也,將之所宜重者。動也,怒也,將之所宜用者。言慮與勇不可無、而動不可妄、怒不可遷也。此四者為將之明誡,不可不察也。
91
《軍䜟》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徃。
92
《軍䜟》有曰:軍中無財,則士卒不來;軍中無賞,則士卒不徃;上言「財入營,則衆姦㑹」,乃為將貪求私取之財也;此言「軍無財,士不來」,乃為國積聚公用之財也。
93
《軍䜟》曰: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94
《軍䜟》有曰:釣者香餌之下必有死魚,國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95
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
96
故禮者,士之所願歸;賞者,士之所輕死。招其士之所歸,示其士之所死,則所求者皆至矣。
97
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98
故以禮待人而後有悔者,士不肯止矣。舊本作「徃」止用韻,今從之。以賞與人而後有悔者,士不為之使矣。禮與賞用之不倦,則士爭為之死矣。
99
《軍䜟》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衆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
100
《軍䜟》有曰:欲將興師之國,務先隆勝其恩;謀欲攻取之國,務先撫養其民。以寡少而勝衆者,恩使之也。以怯弱而勝強者,民助之也。
101
故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102
故良將之養士,如養自己之身,而不可少改易也。能養士如此,故能使三軍如一人之心,則其勝可全得也。
103
《軍䜟》曰:用軍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
104
《軍䜟》有曰:用兵之要道,必先審察敵人之情,視其倉庫之有無,度其糧食之多少,卜其勢力之強弱,察其天時地利之得失,伺其敵人之空隙。
105
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106
故國家無軍旅之難而輸運糧食者,知其內虛也。民有菜色者,知其國之貧窮也。千里饋送糧食者,則士有飢餒之色。樵蘇後炊爨而食,師無隔宿之飽。采薪曰樵,刈草曰蘇。
107
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虚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108
夫運糧千里則國無一年之食,運糧二百里則國無二年之食,運糧三百里則國無三年之食。上既云千里,恐「百」字皆「千」字之誤也。無糧食是國內空虛,國內空虛則民亦貧餒,民既貧餒則上下不相親,敵人或攻之於外,民貧而盜之於內,是謂必潰之國也。
109
《軍䜟》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重斂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110
《軍䜟》有曰:上行暴虐,則下之人皆急迫。苛刻賦於民者重、斂於民者數,刑罰之用無有窮極,則民相殘相賊,是謂將亡之國。此一節,言煩刑重斂之禍。
111
《軍䜟》曰:內貪外㢘,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顔以獲髙官,是謂盜端。
112
《軍䜟》有曰:內務貪求、外似㢘潔,詐為虛譽以取美名,盜竊公室以為私恩,致令上下皆昏暗、而耳目如無所見聞,務飾躬而正顔以獲取國之髙官重爵,是謂起盜之端也。此一節,言詐欺私蔽之禍。
113
《軍䜟》曰:羣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姦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114
《軍䜟》有曰:群吏相為朋黨,各進其所親愛之人,招延舉薦者皆姦邪矯枉之徒,抑止挫辱者皆仁德賢能之士,背棄公道樹立私恩,雖在同位亦相訕謗,是謂生亂之源也。此一節,言羣小朋黨之禍。
115
《軍䜟》曰:強宗聚姦,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譁諠,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116
《軍䜟》有曰:强大之宗相聚為姦;無有爵位妄自尊大;擅立威勢而人無不震懼;依恃朋姦如葛藟之相連繫,葛藟皆草名,蔓生者也;種植小惠,樹立私恩,攘奪有位之權,侵侮在下之民,使國內之人譁諠不止,為大臣者蔽而不言,是謂生亂之根也。此一節,言強宗擅權之禍。
117
《軍䜟》曰:世世作姦,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姦。
118
《軍䜟》有曰:世世蹈襲作為姦惡,侵欺盜竊於宰邑之官,或進或退、求取便利於己,委曲弄其文法以危殆在上之君,是謂一國之姦人也。此一節,言世族姦欺之禍。
119
《軍䜟》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子,國受其害。
120
《軍䜟》有曰:為吏者多、為民者少;尊卑相若,言人無尊卑也;強弱相虜,言以強凌弱也;在上者莫適禁止禦防之,禍延及於君子,而國家亦受其害矣。此一節,言法令不行之禍。
121
《軍䜟》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隠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122
《軍䜟》有曰:善其善,不能進而用之;惡其惡,不能退而逺之;賢者隠蔽不用,不肖者任之在位,而國亦受其害矣。此一節,言不能進善退惡之禍。
123
《軍䜟》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凌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124
《軍䜟》有曰:根本弱而枝葉強大,黨比周徧居於勢要之地,卑賤之人得以欺陵尊貴之人、久而益大,為上者不忍廢之,而國亦受其敗矣。此一節,言本弱末強之禍。
125
《軍䜟》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於衆,無進無退,茍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變古易常,若用佞人,必受禍殃。
126
《軍䜟》有曰:諛佞之臣在上,一軍之人皆訟;彼乃牽引威勢,自許其能,動作則違於衆;無進無退,言不知進退,而茍合取容於上,專任自己之智,一舉一措夸伐功能,誹謗盛德之士,誣述有功之人,庸功也。《禮》曰「保庸安有功也」,又曰勞也。一說虚妄稱述,庸下之人,謂盛德之士反誹謗之、庸下之人反稱述之,所謂無善無惡,皆欲與己合也。稽留行事,謂臨事不謹也。命令不通,謂阻格君命也。造作苛刻之政,變亂古道、改易常法,為君者好用諛佞之人,必受禍害殃咎也。此一節,言佞臣用事之禍。
127
《軍䜟》曰:姦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128
《軍䜟》有曰:姦雄之人互相稱譽,障蔽人主之明;毀譽相並而興,壅塞人主之聰;毀者讒人之短,譽者稱人之美,此姦雄之人。善者反毀之,不善者反譽之,所以壅塞人主之聰明,使不能分別善惡、而用舍之也,人主既不能分別善惡,故姦雄各阿比其所私,令人主失其忠臣、而不見用也。此一節,言姦雄蔽主之禍。
129
故主察異言,乃覩其萌;主聘儒賢,姦雄乃遯;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130
故人主能審察異言,乃能覩其事之將萌者矣。人主能聘用儒士賢才,姦雄者皆逺遁而不敢出矣。人主能用故舊耆德之士,則萬事皆得其理矣。人主能聘用巖穴隠逸,則士乃得其實矣,「得其實」言非徒取其名也。人主謀及負薪微賤之人,則功業可述矣。人主下不失衆人之心,則德洋溢於四海矣。上文凡十引軍䜟,言不能用賢之禍,故末以此六事結之,盖欲人主行此六事而戒彼十禍也,其丁寧之意深矣。
131
三畧直解卷之上終
URN: ctp:ws26105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