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八

《卷八》[View] [Edit] [History]

1
◎僖公起六年,盡十八年。
2
六年,春,王正月。
3
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據元年「楚人伐鄭」,不言圍。病鄭也,著鄭伯之罪也。泰曰:諸伐國而言圍邑,傳皆以為伐者之罪,而以此著鄭伯之罪者,齊桓行霸,尊崇王室,綏合諸侯,翼戴世子。盟之美者,莫盛於此。而鄭伯辟義逃歸,違叛霸者,是以諸侯伐而圍之,罪著于上,討顯於下,圍伐之文雖同,而善惡之義有殊,亦猶桓盟不日以明信,而葵丘之盟日之以為美。○著,張慮反。辟音避。
4
[疏]注「泰曰」至「為美」。○釋曰:罪著于上,而討顯於下者,謂前五年書鄭伯會而逃歸,是罪著於上也。今伐鄭,又言圍新城,是討顯於下也。圍伐之文雖同,而善惡之義有殊,謂隱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此言齊侯伐鄭,圍新城,是圍伐之文同也。彼傳云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此傳曰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著鄭伯之罪也。故知彼言圍以惡宋,此言圍以善齊,是善惡之義有殊也。知善齊者,傳言著鄭伯之罪,故知圍者之善也。
5
秋,楚人圍許,諸侯遂救許。伐鄭之諸侯。善救許也。
6
[疏]「善救許也」。○釋曰:何嫌非善,而傳言之者,以許是近楚小國,叛而即齊,嫌救之非善,故發之。
7
冬,公至自伐鄭。其不以救許致,何也?大伐鄭也。
8
[疏]「大伐鄭也」。○釋曰:大之者,鄭叛中國,外心事楚,成蠻夷之強,益華夏之弱,齊桓為伯,討得其罪,鄭人服從,遂使世子聽命,是其大也。
9
七年,春,齊人伐鄭。
10
夏,小邾子來朝。朝,直遙反。
11
鄭殺其大夫申侯。稱國以殺大夫,殺無罪也。
12
[疏]「稱國」至「罪也」。○釋曰:莊九年「齊人殺無知」,傳曰,「稱人以殺」,「殺有罪也」。此云「稱國以殺大夫,殺無罪也」,是稱人稱國例異也。但傳不說殺之狀,無由知其事焉。準例言之,則是罪鄭伯也。案傳例:「失德不葬。」文公不書葬,則亦失德也。枉殺卿佐,是失德之儔,未知鄭伯更有失德,為當直由殺申侯,不可知也。
13
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寧母。寧母,某地。○寧母,上音如字,又音寧,下音無,又茂后反。《左氏》作寧。衣裳之會也。
14
[疏]「衣裳之會也」。○釋曰:衣裳之會十有一,或釋或不釋。兵車之會四,傳皆發之者,衣裳之會多,省文以相包;兵車之會少,故備舉以見義。此是衣裳,後歲兵車,二文相近,故傳因而別之也。
15
曹伯班卒。班,必顏反。
16
公子友如齊。
17
冬,葬曹昭公。
18
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于洮。洮,曹地。王人之先諸侯,何也?貴王命也:朝服雖敝,必加於上;弁冕雖舊,必加於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兵車之會也。
19
鄭伯乞盟。以向之逃歸乞之也。向謂五年逃首戴之盟,齊桓為兵車之會,于此乃震服,懼不得盟,故乞得與之。不錄使者,使若鄭伯自來,所以抑一人之惡,申眾人之善。○之先,悉薦反,下同。朝服,直遙反。弁,皮彥反。以向,香亮反,本又作鄉,注同。得與音豫,使者,所吏反。
20
[疏]「朝服雖敝」至「必加於首」。○釋曰:朝服者,天子則皮弁,諸侯則玄冠;衣則皮弁白布,玄冠緇衣素裳也。弁冕者,謂白鹿皮為弁,冕謂以木為乾。衣之以布,上玄下纁,垂旒者也。
21
乞者,重辭也,人道貴讓,故以乞為重。
22
[疏]「乞者,重辭也」。○釋曰:文與乞師同,故為重辭也。
23
重是盟也。悔前逃歸,故以重言。乞者,處其所而請與也。言乞知不自來。
24
[疏]注「言乞知不自來」。○釋曰:經言晉侯使郤錡來乞師,是亦不自來也。若然,何以不錄使者,所以抑鄭伯、申諸侯也。
25
蓋汋之也。汋血而與之。○灼,山若反,又音酌。
26
夏,狄伐晉。秋,七月,禘于大廟,禘,三年大祭之名。大廟,周公廟。《禮記·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雜記下》曰:「孟獻子曰:『……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獻子為之。」案宣九年「仲孫蔑如京師」,于是獻子始見經,襄十九年卒,然則失禮非獻子所始明矣。《雜記》之云,寧所未詳。○大廟音泰。見,賢遍反,下文「而見」同。
27
[疏]注「失禮」至「明矣」。○釋曰:范言此者,以《禮記》稱「七月而禘,獻子為之」,此時未有獻子,亦七月而禘,故知失禮,非獻子為始也。
28
用致夫人。劉向曰:夫人,成風也。致之于大廟,立之以為夫人。○夫人,成風也。《左氏》以為哀姜。
29
[疏]「用致夫人」。○釋曰:《左氏》以夫人為哀姜,因禘祭而致之于廟。《公羊》以為僖公本取楚女為嫡,取齊女為媵,齊女先至,遂脅公,使立之為夫人,故因禘祭而見於廟。此傳及注意,則以夫人為成風。致之者,謂致之於大廟,立之以為夫人。與二傳違者,若《左氏》以夫人為哀姜,元年為齊所殺,何為今日乃致之?若《公羊》以為齊之媵女,則僖公是作頌賢君,縱為齊所脅,豈得以媵妾為夫人乎?明知二傳非也。今傳云,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檢經傳之文符同,故知是成風也。
30
用者,不宜用者也;致者,不宜致者也。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夫人者,正嫡之稱,謂非崇妾之嘉號,以妾體君,則上下無別。雖尊其母,是卑其父,故曰非正也。禮:有君之母,非夫人者,又庶子為後,為其母緦。是妾不為夫□明矣。○適,丁歷反,本亦作嫡。稱,尺證反。別,彼列反。為其,於偽反。緦,音思。
31
[疏]注「夫人」至「明矣」。○釋曰:仲子者,惠公之母。隱五年「考仲子之宮」,而經傳譏之是也。有君之母非夫人者,又庶子為後為其母緦者,《喪服》文也。
32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鄭嗣曰:君以為夫人,君以夫人之禮卒葬之,主書者不得不以為夫人也。成風以文四年薨,五年葬,傳終說其事。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後貶焉,臣無貶君之義,故于大廟去夫人氏姓,以明君之非正。○去,起呂反。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不言夫人。○襚音遂。
33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惠王也。
34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禦說卒。御,魚呂反,本亦作御。說音悅。
35
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宰,官。周,采地。天子三公不字。宋子,襄公。葵丘,地名。○採音菜。天子之宰,通于四海。宰,天官冢宰,兼為三公者,三公論道之官,無事于會盟。塚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故曰通于四海。
36
[疏]注「宰天」至「四海」。○釋曰:傳言通於四海者,解其與盟會之事也。若直為三公論道之官,則無事於會盟。以兼為冢宰,通於四海,為諸侯所尊,故得出會也。一解通於四海者,解其稱官之意,與注乖,非也。論道之官者,《尚書·周官》云「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是也。「掌建邦之六典」者,《大宰職》云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是也。《左氏》以宰周公為宰孔,此傳蓋亦然也。
37
宋其稱子,何也?未葬之辭也。禮:柩在堂上,孤無外事。今背殯而出會,以宋子為無哀矣。櫕木如槨,塗之曰殯。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宋,殷後也。○柩,其救反。《禮記》云:「在堂曰尸,在棺曰柩。」背音佩。菆木,才官反,本又作櫕,同。
38
[疏]「宋其」至「哀矣」。○釋曰:稱宋子,正也。而云無哀者,宋子非主伯所召,而自會諸侯。稱子,嫌稱子合正無譏,故傳責其背殯也。晉襄背殯,貶之稱人。此經不貶者,宋襄雖背殯出會,而子道不虧,於理雖合小譏,而文不可貶責。其晉襄上無王命所召,又非國事急重,而自為戎首,與敵交戰,非直於理合責,於文亦當貶也。其稱子稱侯之例,具於桓十三年疏。○注「櫕木」至「後也」。○釋曰:《禮記·檀弓》云:「天子之殯也,菆塗龍輴以槨。」鄭玄云:「菆木周龍輴,如槨,而塗之也。天子殯以輴車,畫轅為龍也。」彼說天子之禮,故云龍輴,則諸侯亦設輴而不畫龍,其用木櫕之亦如槨,故范云「櫕木如槨」也。《檀弓》又云:「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周人殯於西階之上」。是注所據之文也。云「宋,殷後」者,欲見宋之殯亦從兩楹之間。
39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內女也。未適人,不卒,此何以卒也?許嫁,笄而字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女子許嫁不為殤,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謂許嫁於諸侯,尊同,則服大功九月。吉笄,以象為之,刻鏤其首以為飾,成人著之。○笄,古兮反。殤,式羊反。著,丁略反。
40
[疏]「內女也」。○釋曰:明內女有書卒之義,故發首云內女也。若其不然,不嫌非內女也。范氏《別例》云:「內女卒葬例有六,葬有三,卒亦有三。卒者,此文一也;僖十六年鄫季姬二也;成八年杞叔姬三也。葬者,莊四年葬紀伯姬,三十年葬紀叔姬,襄三十年宋葬共姬是也。文十二年子叔姬不數之者,與此伯姬同是未適人,故總為一也。」○注「女子」至「著之」。○釋曰:《喪服·大功章》云:「女子子之長殤。」傳曰,「何以大功?未成人也」,「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三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七歲以下「為無服之殤」。於其服也,長殤、中殤降成人一等,下殤降成人二等。又《喪服傳》曰:「大功之殤中從上,小功之殤中從下。」長殤、中殤總言之者,據大功以上也。其葬殤之禮,亦與成人有異,故《檀弓》云「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是也。女子許嫁而笄,猶男子之冠也,故以成人之喪治之。禮:諸侯絕期,故許嫁於諸侯,則服之;若嫁與大夫,則不服也。禮:姊妹與己之女,同服齊衰;若出嫁,則為之降至大功九月。禮意為降者,取受我而厚之。夫為之期,故我為之降。計此伯姬未至夫家。案《曾子問》云,「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婿齊衰而弔,既葬除之」。然則其夫不為之盡禮,則皆不得為之降,當亦服齊衰期也。而范注云服大功者,據出嫁者言之,故云大功,非謂此亦大功也。或當女子在室,公不為之服,則卒之亦不書。今書之者,以其許嫁故也。夫雖不終服,公亦從出嫁之例降至大功也。吉笄以象為之者,《詩》云,「象服是宜」,毛傳云:「尊者所以為飾。」故知用象也。鄭解象服與此異耳。《喪服》女子許嫁,服斬衰,用箭笄,齊衰則用榛。喪既無飾,故知吉笄有飾也。鏤刻其首者,相傳為然也。
41
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桓盟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為見天子之禁,故備之也。何休以為即日為美,其不日皆為惡也。桓公之盟不日,皆為惡邪?莊十三年柯之盟,不日為信,至此日以為美,義相反也。鄭君釋之曰:「柯之盟不日,因始信之。自其後盟,以不日為平文。從陽穀已來,至此葵丘之盟,皆令諸侯以天子之禁。桓德極而將衰,故備日以美之,自此不復盟矣。」○為見,于偽反,下賢遍反。復,扶又反。
42
[疏]注「自此不復盟矣」。○釋曰:十五年盟于牲丘,而云不復盟矣者,以衣裳之會不復盟,彼是兵車故也。
43
葵丘之會,陳牲而不殺,所謂無歃血之盟。鄭君曰:「盟牲,諸侯用牛,大夫用豭。」○歃,本又作喢,所洽反,又所甲反。豭音加。
44
[疏]「陳牲而不殺」。釋曰:陳牲不殺,則不得謂之盟,若不殺牲,又不得云讀書加于牲上,而傳云不殺者,桓公信義之極,見於此矣。雖盟而不歃血,謂之不殺。不殺者,謂不如凡常之殺,殺而不用,直讀書而加于牲上而已。○注「所謂」至「用豭」。○釋曰:莊二十七年傳云:「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則衣裳之會皆不歃血。而此會獨言之者,以此會桓德極盛,故詳其事,實餘盟亦不歃血耳。八年洮會云「汋血與鄭伯」者,彼兵車之會故也。徐邈云:「陳牲者,不殺埋之,陳云諸侯而已。」加于牲上者,亦謂活牲,非死牲,理亦通也。此葵丘會為桓德盛,故書日以美之。又母雍泉以下,是四教之事,而《論語》一匡天下,鄭不據之;而指陽穀者,鄭據《公羊》之文,故指陽穀。其實此會亦有四教,故上注云從陽穀已來,至此葵丘之盟,旨令諸侯以天子之禁是也。注又引鄭君曰「盟牲,諸侯用牛。大夫用豭」者,《左傳》云:「諸侯盟,誰執牛耳?」又曰:「鄭伯使卒出豭。」是其證也。
45
讀書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壹猶專也。曰,母雍泉,專水利以障谷。○雍,於勇反,塞也。障,音章,又之亮反。毌訖糴,訖,止也,謂貯粟。○糴音狄。貯,張呂反。毌易樹子,樹子,嫡子。○嫡,丁歷反。毌以妾為妻,毌使婦人與國事。女正位於內。○與音豫。
46
甲子,晉侯詭諸卒。獻公也。枉殺世子申生,失德不葬。○詭諸,九委反,《左氏》作佹諸,枉,紆往反。
47
[疏]注「失德不葬」。○釋曰:宋桓亦不葬,至此言失德者,今獻公枉殺申生,即是失德之例。宋桓無罪之狀,故范不得言之也。《公羊》以為桓公不書葬者,為宋襄公背殯出會。不書葬,若非背殯然也?《穀梁》既譏宋子,即不是為諱,蓋魯不會故也。
48
冬,晉里克殺其君之子奚齊。其君之子云者,國人不子也。國人不子,何也?不正其殺世子申生而立之也。諸侯在喪稱子,言國人不君之,故繫于其君。
49
[疏]「冬晉」至「奚齊」。○釋曰:范云:「弒君日與不日,從其君正與不正。」今奚齊書時者,為未成君,且又不正故也。○「國人不子」。○釋曰:舊解諸侯在喪稱子,今國人不以為君,故不直謂之子,而繫之于君也。徐邈云:「不子者,謂不子愛之也。」非范意。蓋不子者,謂不以為君,則是不子也。
50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51
[疏]「正月公如齊」。○釋曰:何休云:「書月者,善公朝事齊,故月之。」朝既以時為正,書月何以為善?為下滅溫書月也。
52
狄滅溫,溫子奔衛。
53
晉里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以尊及卑也。荀息閑也。卓,敕角反。
54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55
晉殺其大夫里克。稱國以殺,罪累上也。里克弒二君與一大夫,二君:奚齊,卓子。一大夫:荀息。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據有罪。其殺之不以其罪也。其殺之不以其罪,奈何?里克所為殺者,為重耳也。殺奚齊、卓子者,欲以重耳為君。重耳,夷吾兄文公。○所為,于偽反,下文皆同。重,直龍反。殺奚齊,申志反,又如字。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乎?」故殺之不以其罪也。其為重耳弒奈何?晉獻公伐虢,得麗姬,獻公私之。有二子,長曰奚齊,稚曰卓子。麗姬欲為亂,亂謂殺申生而立其子。○麗姬,力池反,伐虢所得,《左氏》伐麗戎所得。長,丁丈反。稚,直吏反。故謂君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夫人,申生母。○苦,如字,又枯路反,下同。胡不使大夫將衛士而衛塚乎?」公曰:「孰可使?」曰:「臣莫尊於世子,則世子可。」故君謂世子曰:「麗姬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女其將衛士而往衛塚乎!」世子曰:「敬諾!」築宮,宮成。麗姬又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饑!』世子之宮已成,則何為不使祠也?」故獻公謂世子曰:「其祠!」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君田而不在。麗姬以酖為酒,藥脯以毒。獻公田來,麗姬曰:「世子已祠,故致福於君。」君將食,麗姬跪曰:「食自外來者,不可不試也。」覆酒於地而地賁。賁,沸起也。○女音汝,下皆同。祠,自絲反。酖,直蔭反,以鴆鳥毛畫酒。跪,求委反。覆,芳服反。賁,扶粉反,注同。以脯與犬,犬死。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於為君?」君喟然歎曰:「吾與女未有過切,吾與女未有過差切急。○呼,火故反。喟,去愧反,又去怪反。差,初賣反,又如字。
56
[疏]「未有過切」。○釋曰:公信麗姬,謂大子實將殺己,故喟然歎曰:「吾與汝為父子以來,未嘗有過差切急,是何與我之深也。」雖不對大子發歎,而為此言也。
57
是何與我之深也?使人謂世子曰:「爾其圖之!」世子之傅里克謂世子曰:「入自明!入自明則可以生,不入自明則不可以生。」世子曰:「吾君已老矣,已昏矣。吾若此而入自明,則麗姬必死,麗姬死,則吾君不安。所以使吾君不安者,吾不若自死,吾寧自殺以安吾君,以重耳為寄矣。」慮麗姬又譖重耳,故以託里克,使保全之。刎脰而死。刎,亡粉反。脰音豆,頸也。故里克所為弒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也。」
58
秋,七月。
59
冬,大雨雪。雨,于付反。
60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㔻鄭父。㔻,浦悲反。稱國以殺,罪累上也。
61
[疏]「罪累上也」。○釋曰:重發傳者,此里克同黨,恐異,故發之。
62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穀。
63
秋,八月,大雩。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禮,龍見而雩。常祀不書,書者皆以旱也。故得雨則喜,以月為正也;不得雨則書旱,明旱災成。何休曰:「《公羊》書雩者,善人君應變求索,不雩則言旱,旱而不害物,言不雨也。就如《穀梁》,設本不雩,何以明之?如以不雨明之,設旱而不害物,何以別乎?」鄭君釋之曰:「雩者,夏祈穀實之禮也,旱亦用焉。得雨書雩,明雩有益。不得雨書旱,明旱災成。後得雨,無及也。國君而遭旱,雖有不憂民事者,何乃廢禮?本不雩禱哉!顧不能致精誠也。旱而不害物,固以久不雨別之。文二年、十三年,『自十有二月』、『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是也。《穀梁傳》曰:『歷時而言不雨,文不閔雨也。』以文不憂雨,故不如僖時書不雨。文所以不閔雨者,素無志於民,性退弱而不明,又見時久不雨而無災耳。」○雩音于。龍見,賢遍反,下同。應變,應對之應。索,所白反。別,彼列反,下同。禱。丁老反,又丁報反。
64
[疏]「雩,月,正也」。○釋曰:《穀梁》之例,若常祀之雩,則皆不書,書者,並是為旱也;若得雨則書雩,不得雨則書旱。就書之中,若八月、九月雩,則書月以見正,何者?八月、九月,其時窮,人力盡故也。定元年「九月,大雩」傳曰:「雩月,雩之正也。」此秋八月雩,傳曰:「雩,月,正也。」是雨者雩者書月以見正。昭二十五年七月「大雩」亦書月者,以一月再雩,故月也。餘月雩者,則書時,以見非正。則成七年「冬,大雩,」,傳曰:「雩不月而時,非之也。冬無為雩也。」又定元年傳曰:「秋,大雩,非正也。冬,大雩,非正也。」是餘月雩皆書時以見非正。其旱則例皆時,何者?旱必歲窮,非一月之事故也,則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傳曰,「旱,時,正也」,宣七年「秋,大旱」,亦蒙例可知也。舊解八月雩,雖不得雨,亦不云旱也,若九月雩而不得雨,則書旱。傳言得雨曰雩,指為八月也;不得雨曰旱,指為九月也。觀經傳上下,全無此意,其說非也,又僖二十一年「夏,大旱」,范引傳例曰:「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豈是九月雩不得雨,何為亦書旱也?○注「設本」至「災耳」。○釋曰:何休難此傳云,雩而得雨曰雩,故言設使元本不雩,則何以明之也?此傳又云不得雨曰旱,故又難云,就如《穀梁》書旱,則以不雨明之,設使或旱而不害物,則何以別之乎?
65
冬,楚人伐黃。
66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庚午,日有食之。
67
夏,楚人滅黃。貫之盟,管仲曰:「江、黃遠齊而近楚,楚為利之國也。若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侯矣。」宗諸侯,謂諸侯宗之。○貫,古亂反。遠,于萬反。近,附近之近。為,於偽反。桓公不聽,遂與之盟。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閔之也。閔其貪慕伯者以致滅。
68
[疏]「貫之」至「閔之」也。○釋曰:案《史記》,管仲之卒在桓公四十一年,計桓公四十一年,當魯僖十五年。而此云管仲死者,蓋不取之《史記》之說。云閔之也者,閔其背楚致禍,歸齊無福之意,是不解經也。
69
秋,七月。
70
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杵臼卒。杵,昌呂反。
71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鹹。鹹,衛地。○咸音咸。○兵車之會也。
72
[疏]「兵車之會也」。○釋曰:何休於此有《廢疾》,范不具載鄭釋者,以數九會異於鄭故也。
73
秋,九月,大雩。
74
冬,公子友如齊。
75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緣陵,杞邑。
76
[疏]注「緣陵,杞邑」。釋曰:謂之城者,封杞也。不發非國之問者,從楚丘之例也。不言城杞及遷,亦從彼例也。《公羊》以為杞國為徐莒脅滅,故諸侯為之城。《左氏》以為淮夷病杞,故齊桓為之城。二傳說城之所由雖殊,皆是為杞也,故范注亦云「緣陵,杞邑」。
77
其曰諸侯,散辭也。直曰諸侯,無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無總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辭。聚而曰散,何也?據言諸侯城,則是聚。諸侯城,有散辭也,桓德衰矣。言諸侯城,則非伯者之為可知也。齊桓德衰,所以散也。何休曰:「案先是盟亦言諸侯非散也。又《穀梁》美九年諸侯盟于葵丘,即散,何以美之邪?鄭君釋之曰:「九年,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九月戊辰,盟于葵丘。時諸侯初在會,未有歸者,故可以不序。」今此十三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鹹,而冬公子友如齊,此聘也。書聘,則會固前已歸矣。今云諸侯城緣陵,而不序其人,明其散,桓德衰矣。葵丘之事,安得以難此?○難,乃旦反。
78
夏,六月,季姬及繒子遇于防,使繒子來朝。遇例時,此非所宜遇,故謹而月之。○繒,在陵反。朝,直遙反,下文及注同。遇者,同謀也。魯女無故遠會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傳》曰,繒季姬來寧,公怒之,以繒子不朝,遇于防,而使來朝。此近合人情。○近,如字,又附近之近。
79
[疏]「遇者,同謀也」。○釋曰:傳例曰:「遇者,志相得也。」今云同謀者,以淫通,與盟會異,故發傳。又云「言使,非正」者,婦人使夫,異於君使世子,故重發非正之例也。
80
來朝者,來請已也。使來朝,請巳為妻。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以病繒子也。
81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晉山。
82
[疏]「沙鹿崩」。○釋曰:《公羊》以沙鹿為河上之邑。崩者,陷入地中。杜預注《左氏》以為山名。此傳以鹿為山足。是三傳說異也。
83
林屬於山為鹿。鹿,山足。○屬,之玉反。沙,山名也。無崩道而崩,故志之也。其日,重其變也。劉向曰:「鹿在山下平地,臣象,陰位也。崩者,散落,背叛不事上之象。」○背音佩。
84
[疏]「其日,重其變也。」○釋曰:決梁山崩,不日也。梁山崩,亦壅河,不書壅河者,舉山崩為重故也。
85
狄侵鄭。
86
冬,蔡侯肸卒。○肸,許乞反。諸侯時卒,惡之也。惡,烏路反。
87
[疏]「時卒,惡之也」。○釋曰:麋信云:「蔡侯肸父哀侯,為楚所執,肸不附中國,而常事父讎,故惡之而不書日也。」案蔡侯自僖以來,未與中國為會,則麋信之言是也。不書葬者,或是失德,或是魯不會也。
88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89
楚人伐徐。
90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牡?,地名。丘車之會也。
91
遂次于匡。救徐也,時楚人伐徐。匡,地。遂,繼事也。次,止也。有畏也。畏楚
92
[疏]「次,止也,有畏也」。○釋曰:復發傳者,前次于陘,欲綏楚以德,今而畏楚,故別發之。
93
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諸侯既盟,次匡,背遣大夫將兵救徐,故不復具列諸國。○復,扶又反。善救徐也。
94
[疏]「善救徐也」。○釋曰:徐叛楚即齊,旋為楚所敗,嫌救非善,故發明之。
95
夏,五月,日有食之。夜食。
96
[疏]注「夜食」。○釋曰:莊公十八年傳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是以知之。
97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徐邈曰:案齊桓末年,用師及會,皆危之而月也。于時霸業已衰,勤王之誠替于內,震矜之容見於外,禍釁既兆,動接危理,故月。眾國之君雖有失道,未足為一世興衰。齊桓威攝群后,政行天下,其得失皆治亂所繫,故《春秋》重而詳之,錄所善而著所危云爾。○見,賢遍反。釁,許靳反。衰,本或作喪,息浪反,治,自吏反。
98
[疏]注「徐邈」至「云爾」。○釋曰:何休以為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此厲亦是叛者,故伐之。《左氏》以為厲是楚屬國,故伐厲以救徐。今範載徐言云震矜之容見於外,則與何休同也。錄所善,九年,盟於葵丘,著日以極美是也。著所危者,此年書月以見衰,是著所危。
99
八月,螽。螽音終。螽,蟲災也。甚則月,不甚則時。
100
九月,公至自會。莊二十七年傳曰:「相會不致,安之也。」而此致者,齊桓德衰,故危而致之。
101
[疏]「甚則月」。○釋曰:重發傳者,嫌僖公憂民之重災,不至於甚,故明之也。
102
季姬歸于繒。
103
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夷,謚。伯,字。晦,冥也。震,雷也。夷伯,魯大夫也。因此以見天子至于士皆有廟。明夷伯之廟過制,故因此以言禮。○冥,亡定反。見,賢遍反。
104
[疏]「晦冥」至「有廟」。○釋曰:《公羊》以為晦者為晝日而晦冥,震者雷也,謂有雷擊夷伯之廟。此傳亦云晦,冥也,震,雷也,則不得從《左氏》為月晦,與《公羊》同矣。《公羊》又以為夷伯者,季氏之信臣,故震其廟以戒之。今此傳歷言天子以下廟數,以為過制,故震之,與《公羊》異。《左氏》以為夷伯有隱慝,故天命霹靂之,亦與《穀梁》不同也。
105
天子七廟,《祭法》曰:王立七廟,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有二祧。遠廟稱祧。○祧,它堯反。諸侯五,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大夫三,曰考廟、王考廟、皇考廟。士二。曰考廟、王考廟。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雍曰:「德厚者位尊,道隆者爵重,故天子遠及七世,士祭祖而已。」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始封必為祖。若契為殷祖,棄為周祖。○契,息列反。
106
[疏]「天子」至「為祖」。○釋曰:鄭據《禮記》說云:「夏五廟,則殷六廟,周七廟。」故《王制》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鄭注云:「此周制。七者,大祖廟,及文武二祧,與親廟四。大祖,謂后稷也。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也。夏則五廟,無大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是其說也。《王制》又云:「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而五。」鄭云:「大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後,則不為始封之君廟也。」又云:「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鄭云:「大祖,別子始爵封者」,「雖非別子,始爵者亦然」。又云:「士一廟,庶人祭于寢。」鄭云:「謂諸侯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上士則二廟。寢,適寢也。」是禮與傳文合也。唯《祭法》云,「大夫三廟,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與《王制》一昭一穆與大祖,其意少異者,鄭答趙商:「《祭法》大夫三廟,是周之制;而《王制》大夫三廟,言與大祖而三,或當夏、殷法,不合於周禮也。」是解二者不同之意。《祭法》又云,「適士二廟,官師一廟」,而《王制》云「士一廟者,亦謂是中士下士者也;若是上士,亦當二廟。故鄭注《王制》云「士一廟者,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也,上士則二廟」是也。中士下士,所以名為官師者,師,長也。言為一官之長也。《祭法》又云,「庶人無廟。」故《王制》亦云:「庶人祭寢。」是無廟也。庶士者,謂府史之屬也。庶人者,謂平民也。以其賤,故無廟也。○「德厚」至「流卑」。○釋曰:光猶遠也,卑猶近也。天子德厚,故遠及七廟,士之德薄,故近及二廟,因其貴賤有倫,故制為等級也。○「是以」制「本也」。○釋曰:始,謂受封之君,所以貴之者由是。「德之本也」,言有大德,故受高位。高位由之而來,故始封之君,必為祖矣,祖,謂廟不毀也。
107
冬,宋人伐曹。
108
楚人敗徐于婁林。婁林,徐地。○敗,必邁反。下「相敗」同。夷狄相敗,志也。
109
[疏]「夷狄相敗,志也」。○釋曰:夷狄相敗,書文不具。今起禍亂之原,謹兵車之始,故傳言此以明之。
110
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韓,晉地。獲晉侯。獲者,不與之辭,諸侯非可相獲。
111
[疏]注「獲者,不與之辭」。○釋曰:傳有明例,注言之者,嫌晉侯失?與秦得獲,故注顯之,欲明亦不與秦獲也。范《別例》云:「凡書獲有七:謂莒拿一也,晉侯二也,華元三也,蔡公子濕四也,陳夏嚙五也,齊國書六也,麟七也。」於晉侯著失民之咎,於蔡公子濕彰公子之病,華元表得?之辭,莒拿顯公子之給,自餘雖不發,從省文可知也。
112
韓之戰,晉侯失民矣,以其民未敗,而君獲也。
113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劉向曰:「石,陰類也。五,陽數也。象陰而陽行,將致隊落。」○隕,云敏反。行,下孟反。下「陰行」同。隊,直類反。
114
[疏]注「劉向」至「隊落」。釋曰:何休云:「石者,陰德之專者也。鷁者,鳥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宋襄欲行霸事,不納公子目夷之謀,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見執。六年終敗,如五石六鷁之數。天之與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賈逵云:「石,山岳之物。齊,大岳之胤。而五石隕宋,象齊桓卒而五公子作亂。宋將得諸侯而治五公子之亂,鷁退,不成之象,後六年,霸業退也。鷁,水鳥,陽中之陽,象君臣之象?也。」許慎《異義》載《穀梁》說云:「隕石於宋五,象宋公德劣國小,陰類也。而欲行霸道,是陰而欲陽行也。其隕,將拘執之象也,是宋公欲以諸侯行天子道也。」六鷁退者,鄭?云:「六鷁俱飛,得諸侯之象也。其退,示其德行不進,以致敗也。得諸侯,是陽行也。被執敗,是陰行也。」是二說與劉向合耳。其何休、賈逵之言,並是《公羊》、《左氏》舊說,非《穀梁》意也。
115
先隕而後石,何也?據莊七年「星隕如雨」,先言星,後言隕。隕而後石也。既隕後,乃知是石。于宋四竟之內曰宋。後數,散辭也。耳治也。隕石,記聞也。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竟音境。治,直吏反。下「目治」同。磌,之人反,又大年反;聲響也。
116
[疏]「於宋」至「治也」。○釋曰:散辭也者,對下聚辭也。為言此石散在宋四竟之內,故後言其數,以散辭言之。鷁則聚在宋都之上,故先言其數,以聚辭言之。又云耳治也者,謂隕石先以耳聞,故言先言隕。鷁退先以目見,故先言數。是各以聞見先後為次。○注「聞其磌然」。○釋曰:范取《公羊》為說,彼傳云「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是也。磌字,《說文》、《玉篇》、《字林》等無其字,學士多讀為砰。據《公羊》古本並為磌字,張揖讀為磌,是石聲之類,不知出何書也。
117
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是月,隕石之月。劉向曰:「鶂,陽也。六,陰數也。象陽而陰行,必衰退。」○鶂,五歷反。是月也,決不日而月也。欲著石曰鶂月,故言是月。若不言是月,則嫌與戊申同。
118
[疏]決不日而月也。○釋曰:「傳言此者,解經書「是月」之意,言鷁退不日而月,故云是月明與石隕異曰也。若然,案桓十二年「丙戌,公會鄭伯盟于武父。丙戌,?侯晉卒」,若下事得蒙上日,何為彼經重舉丙戌者?彼公盟必須書日,?侯不正前見,亦當書日,經以衛侯不正,而恐不得蒙上日,故書二日以明之。此石隕鷁退,是記異之事,恐蒙上日,故言是月以別之。知下事得蒙上日者,玃且之卒,得連日食之下;叔弓之卒,得與祭同,日是經舉一日得苞兩日之驗也。
119
六鶂退飛,過宋都,先數,聚辭也。目治也。六鶂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鶂,徐而察之則退飛。子曰:石,無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無知,故日之;石無知而隕,必天使之然,故詳而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鶂或時自欲退飛耳,是以略,而月之。君子之於物,無所茍而已。石、鶂且猶盡其辭,而況於人乎?故五石六鷁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不遺微細,故王道可舉。○亢,苦浪反。民所聚曰都。
120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大夫日卒,正也。季友,桓公之子。
121
[疏]「大夫日卒正也」。○釋曰:傳發之者,益師明其有罪。此則顯其得正,故兩明之也。
122
稱公弟叔仲,賢也。大夫不言公子、公孫,疏之也。
123
[疏]「稱公弟叔仲,賢也」。○釋曰:傳因季友之賢,發起其例也。叔?賢而稱弟,季友不稱弟稱字,賢可知也。以兄先死,故不得稱弟耳。「不言公子、公孫,疏之」者,謂仲遂、嬰齊之等是也。又公孫茲發日卒之傳者,以其名而不字,又非罪非賢,故重發之。仲遂非賢而稱字者,彼既不字公子以疏之,唯宣公嘉之而稱字,無嫌是賢故也。
124
夏,四月,丙申,繒季姬卒。
125
秋,七月,甲子,公孫茲卒。大夫日卒,正也。
126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于淮。兵車之會也。淮音懷。
127
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英,於京反。
128
夏,滅項。孰滅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據莊十年「齊師滅譚」稱齊師。○項,戶講反,國名也,齊滅之,《左氏》以為魯滅。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知政昏亂,易可滅。○為,于偽反。下「為之諱」同。而不知已之不可以滅也。霸者,存恤鄰國,抑彊輔弱,義不可滅人之國。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絕其始,則得不終於惡。邵曰:「謂疾其初為惡之事,不終身疾之。」○惡惡,並如字,又烏路反。善善,樂其終。樂賢者終其行也。邵曰:「謂始有善事,則終身善之。」○行,下孟反。
129
[疏]「君子」至「其終」。○釋曰:言此者,解為齊桓諱滅項之意。惡惡疾其始,謂君子憎惡惡人,則疾其初始,何者?欲使惡入不得終於惡,故就其初始,即貶疾之也。善善樂其終,謂君子善其善人,樂使終其行也。以樂終其行,故雖有惡,亦為諱之。或齊雖滅項,亦不言齊滅也。邵解二事,並與范異。君子惡惡疾其始者,君子憎惡人有惡事,唯疾其初始為惡不終身疾也,言有惡則疾之,無惡則止也。善善樂其終者,君子嘉善人,則欲終身善之,見人一度有善,則終身不忘,故為齊桓諱滅項也。
130
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邵曰:「存亡謂存邢、繼絕謂立僖公,所以終其善。
131
秋,夫人姜氏會齊侯于卞。卞,魯地。○卞,皮彥反。九月,公至自會。桓會不致而今致會,桓公德衰,威信不著,陳列兵車,又以滅項。往會既非踰年乃反,故往還皆月以危之。
132
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此不正,其日之,何也?據二十四年「晉侯夷吾卒」不書日。其不正前見矣。其不正之前見何也?以不正入虛國,故稱嫌焉爾。莊九年「齊小白入于齊」貶不稱公子。虛國,謂齊無君。傳例曰:「以國氏者,嫌也。」○見,賢遍反。下同。
133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非伐喪也。伐喪無道,故謹而月之。
134
[疏]注「故謹而月之」。○釋曰:侵伐書月唯施於內,今亦施之於外者,齊桓以安危所繫,故書月以表之;宋襄欲繼齊桓之業,故亦謹而月之。
135
夏,師救齊。魯師。善救齊也。
136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于甗。甗,齊地。○甗,魚輦反。又音言。齊師敗績。戰不言伐,客不言及。言及,惡宋也。何休曰:「戰言及者,所以別客主直不直也。故文十二年,晉人、秦人戰于河曲』兩不直,故不云及。今宋言及,明直在宋,非所以惡宋也。即言及為惡,是河曲之戰為兩善乎?又《穀梁》以河曲不言及,略之也,則自相反矣。」鄭君釋之曰:「及者,別異客主耳,不施於直與不直也。直不直,自在事而已。義兵則客直,宣十二年夏,『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是也。兵不義則主人直,莊二十八年春,『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是也。令齊桓卒未葬,宋襄欲興霸事而伐喪,於禮尤反,故反其文以宋及齊,即實以宋及齊,明直在宋。邲之戰,直在楚,不以楚及晉何邪?秦晉戰于河曲,不言及,疾其亟戰爭舉兵,故略其先後。」○惡,烏路反,下同。別,彼列反,下同。邲,蒲必反,一音弼。亟,欺異反。
137
[疏]「戰不」至「宋也」。○釋曰:《春秋》之例,戰伐不並舉,此上有伐文,今又言戰,是違常例也。又伐人者為客,受伐者為主,此言及齊師,是亦違常例也。故傳釋之以為惡宋也。○注「何休」至「先後」。○釋曰:何休《廢疾》云,此言及為惡宋,則文十二年河曲之戰不言及,為兩善也。故知言及者,分別客主直與不直也。鄭玄釋之曰:「言及者,別異客主耳,不施直與不直也。」故引宣十二年夏,莊二十八年春以明之,「宣十二年,邲之戰,楚直晉曲,經云:『荀林父及楚子』;莊二十八年,衛直齊曲,而云:「衛人及齊』。明直者在事而已,不由稱及也。《穀梁》邲戰竟不論楚直晉曲,而鄭云直在楚者,《公羊》意以為邲戰是楚直,故據之難何休。
138
狄救齊。善救齊也。
139
[疏]「善救齊也」。○釋曰:楚與上文魯師救齊並為善者,此善狄能憂中國。上文與魯昔與齊仇讎,恐救之非善,故並發善救之例也。
140
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豎刁、易牙爭權,五公子爭立,故危之。○刁音雕。
141
冬,邾人、狄人伐衛。狄,其稱人,何也?善累而後進之。累,積。伐衛,所以救齊也。何休曰:「即伐衛救齊當兩舉,如伐楚救江矣。」又傳以為江遠楚近,故伐楚救江,今狄亦近衛而遠齊,其事一也,義異何也?鄭君釋之曰:「文三年冬,晉陽處父帥師伐楚救江,兩舉之者,以晉未有救江文,故明言之。今此春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夏狄救齊;冬,邢人、狄人、伐衛,為其救齊可知,故省文耳。事同義又何異?」○近衛,如字,又附近之近。遠齊,如字,又于邁反。為其,于偽反。省,所景反。功近而德遠矣。伐衛,功近耳。夷狄而憂中國,其德遠也。
URN: ctp:ws27065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