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九

《卷九》[View] [Edit] [History]

终、众》

1
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诗·终风》曰:「终风且暴。」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笺》曰:「既竟日风矣,而又暴疾。」此因经文下有「且」字,故增「既」字以成其义。而不知经文之「终」即「既」也。《尔雅》曰:「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回风为飘。」以上六句,通释诗词,而不及终风。又曰:「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以上三句,专释此诗,而亦不及「终风」,则「终」为语词明矣。下文「终风且霾」、「终风且曀」,义并与此同。《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言既温且惠也。《正义》曰:「终当颜色温和,且能恭顺。」失之。《北门》曰:「终寠且贫,莫知我艰。」言既寠且贫也。《笺》曰:「君于己禄薄,终不足以为礼,又近困于财。」失之。《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言既和且平也。《那》曰「既和且平」,是也。《笺》曰:「神若听之,使得如志,则友终相与和而齐功也。」失之。《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言既善且有也。《正义》曰:「终至成善,且收而大有。」失之。《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言既长忧伤,又仍阴雨也。《笺》曰:「终王之所行,其长可忧伤矣,又将仍忧于阴雨。」失之。「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终」而下言「且」,或上言「终」而下言「又」。说者皆以「终」为「终竟」之「终」,而经文上下相因之指,遂不可寻矣。又《葛藟》曰:「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言既远兄弟也。《传》曰:「兄弟之道已相远。」《笺》曰:「今已远弃族亲。」已,亦「既」也。《正义》曰:「王终是远于兄弟。」失《传》《笺》之意矣。《郑·扬之水》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言既鲜兄弟也。《笺》曰:「后竟寡于兄弟之恩。」训「终」为「竟」,失之。《定之方中》曰:「卜云其言,终然允臧。」然,犹「而」也见「然」字下。言既而允臧也。此言文公既迁而得吉,信如卜所云也。终然,犹「既而」也。《列女传·节义传》曰:「昔吾先君庄王淫乐,三年不听政事。终而能改,卒霸天下。」言既而能改也。《正义》曰:「终然信善,非直当今而已。」则误以「终」为「终竟」之「终」矣。说者以「终」为「终竟」,亦失之。引之谨案,《载驰》曰:「许人尤之,众稚且狂。」众,读为「终」。古字多借「众」为「终」。《史记·五帝纪》:「怙终贼刑。」徐广曰:「终,一作众。」《诗·振鹭》:「以永终誉。」《后汉书·崔駰传》「终」作「众」。《韩策》:「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史记·刺客传》「终」作「众」。终,既也。稚,骄也。《管子·重令篇》:「工以雕文刻镂相稚。」尹知章注:「稚,骄也。」《庄子·列御寇》篇:「以其十乘骄稚庄子」。此承上文而言。女子善怀,亦各有道,是我之欲归,未必非也。而许人偏见,辄以相尤,则既骄且妄矣。盖自以为是,骄也;以是为非,妄也。毛公不知「众」之为「终」,而云「是乃众幼稚且狂」。许之大夫,岂必人人皆幼邪?

谁》

1
《说文》曰:「谁,何也。」常语。
2
《尔雅》曰:「谁昔,昔也。」郭注曰:「谁,发语辞。」《诗·墓门》曰:「知而不已,谁昔然矣。」郑《笺》用《尔雅》。邵氏二云《尔雅正义》曰:「《释诂》云:『畴,谁也。』谁、畴,一声之转,诗言『谁昔』,犹《檀弓》言『畴昔之夜』也,故为发语辞。」

孰》

1
《尔雅》曰:「孰,谁也。」常语。
2
孰,犹「何」也。家大人曰:孰、谁,一声之转。「谁」训为「何」,故「孰」亦训为「何」。《晋语》曰:「惠公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达于外。国人诵之曰:『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孰,何也。斯,词也。言何是人而有是臭也。韦注:「孰,谁也。斯,斯世子也。谁使是人有是臭者,言惠公使之也。」于《传》意不合。《越语》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言有君如是,何可不为之死也。韦注:「孰,谁也。谁有恩惠如是君者,可不为之死乎?」亦未合。昭二十五年《公羊传》曰:「孰君而无称?」言何君而无称也。《论语·八佾》篇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楚辞·九章》曰:「孰两东门之可芜?」《吕氏春秋·知接》篇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两「之」字皆训为「是」。「孰」字并与「何」同义。又《大戴礼·曾子制言》篇曰:「则虽女亲,庸孰能亲女乎?」庸、孰,皆「何」也。卢辩注:「庸,用也。孰,谁也。」皆失之。互见「庸」字下。连言「庸孰」者,古人恒有复语。若《庄子》言「庸讵」矣。又书传中言「孰与」者,皆谓「何如」也。《广雅》曰:「与,如也。」《秦策》曰:「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齐策》曰:「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赵策》曰:「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今本「不与」下衍「何如」二字,辩见《读书杂志》。是「孰与」即「何如」也。故《汉书·司马相如传》:「楚王之猎,孰与寡人?」《史记》作「何与寡人」。

者、诸》

1
《说文》:「者,别事词也。」或指其事,或指其物,或指其人。或言「者」,或言「也者」,《礼记·檀弓》:「鲁人有周丰也者。」皆常语也。又为起下之词,或上言「者」而下言「也」,或上言「也者」而下言「也」。《易·系辞传》:「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亦常语也。字或作「诸」。《礼记·郊特牲》曰:「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或诸,即「或者」。僖九年《左传》曰:「以是藐诸孤。」藐,小也见《广雅》。藐诸,即「藐者」。藐者孤,犹言「羸者阳」耳。杜以「藐」为「县藐」,「诸」为「诸子」,非是。辩见《经义述闻》。《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前弇诸,果。后弇诸,猎。」诸,亦「者」字。
2
者,犹「也」也。《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犹曰射之为言也绎也。《郑语》:「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言殆于必弊也。又书传中凡言「何者」者,并与「何也」同义。《论语·阳货》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者,与「也」亦同义,故皇侃本作「恶利口之覆邦家也。」

诸》

1
《士昏礼记注》曰:「诸,之也。」常语。《乡射礼注》曰:「诸,于也。」亦常语。
2
《小尔雅》曰:「诸,乎也。」《诗·日月》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传》曰:「日乎月乎,照临之也。」《礼记·祭义》曰:「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又曰:「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蓃狩,修乎军旅。」诸,亦「乎」也,互文耳。故《祭义》「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礼器》「诸」作「乎」。《乐记》「理发诸外」,《祭义》「诸」作「乎」。
3
诸,之乎也。急言之曰「诸」,徐言之曰「之乎」。《礼记·檀弓》曰:「吾恶乎哭诸?」又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有诸?」凡言「有诸」者,放此。《文王世子》曰:「君王其终抚诸?」僖二十三年《左传》曰:「天其或者将建诸?」《论语·雍也》篇曰:「山川其舍诸?」此皆「之乎」二字之合声。
4
诸,语助也。文五年《左传》:「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服注曰:「诸,辞。」见《诗·邶·柏舟正义》。

之》

1
之,言之间也。若「在河之洲」之属,是也。常语也。之,指事之词也。若「左右流之」之属,是也。亦常语。之,是也。故《尔雅》曰:「之子者,是子也。」亦常语。
2
之,犹「诸」也。诸、之,一声之转。《礼记·少仪》曰:「仆者负良绥,申之面。拖诸幦。」《孟子·滕文公》篇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之,亦「诸」也,互文耳。故《诗·伐檀》篇「置之河之侧兮」,《汉书·地理志》「置之」作「置诸」。襄二十六年《左传》「弃诸堤下」,《五行志》「弃诸」作「弃之」。
3
之,犹「于」也。诸、之,一声之转。「诸」训为「于」,故「之」亦训为「于」。《礼记·檀弓》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言于死而致死之,则不仁。于死而致生之,则不知也。郑训「之」为「往」,失之。《大学》曰:「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言于其所亲爱而辟也。郑训「之」为「适」,亦失之。《大戴礼·事父母》篇曰:「养之内,不养于外,则是越之也。养之外,不养于内,则是疏之也。」之,亦「于」也,互文耳。
4
《吕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丧。」言殷其即丧也。《微子》曰:「今殷其沦丧。」《诗·旄邱》曰:「旄邱之葛兮,何诞之节兮!」上「之」字,句中语助也。下「之」字,则训为「其」。言旄邱之葛,何疏阔其节而不相附。毛《传》:「诞,阔也。」以喻卫之诸臣,何多日而不相救也。《硕鼠》曰:「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言乐郊之民,谁其悲叹而长号者。明皆喜乐也。《笺》训「之」为「往」,失之。《礼记·檀弓》曰:「公再拜稽首请于尸曰:『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言闻其死也。《郊特牲》曰:「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言天子但树瓜华以供食而已,不收藏其种,以与民争利也。《正义》曰:「不收敛久藏之种。」失之。昭十六年《左传》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言斩其蓬蒿藜藋也。《庄子·至乐》篇曰:「寿者??,久忧不死,何之苦也。」言何其苦也。《荀子·王制》篇曰:「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之所以,其所以也。《诗·采绿》曰:「之子于狩,言篸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之,亦「其」也,互文耳。《一切经音义》一引《易注》曰:「纶,经理也。」纶之绳,理其绳也。故《孟子·公孙丑》篇:「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周官·载师》注引此「为之氓」作「为其民」。「之」可训为「其」,「其」亦可训为「之」,互见「其」字下。
5
之,犹「若」也。《书·盘庚》曰:「邦之臧,惟女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言邦若臧,邦若不臧也。《牧誓》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言牝鸡若晨也。《洪范》曰:「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言臣若有作福作威玉食也。《金縢》曰:「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言尔若许我也。又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言我若弗辟也。僖三十三年《左传》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宣十二年《传》曰:「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成二年《传》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皆上言「之」而下言「若」。之,亦「若」也,互文耳。《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恶北。」《性恶》篇曰:「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假之,皆谓「假若」也。
6
之,犹「则」也。僖九年《左传》曰:「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晋语》曰:「华则荣矣,实之不知。」之,亦「则」也,互文耳。
7
之,犹「与」也。《书·立政》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又曰:「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皆谓有司与牧夫也。某氏《传》曰:「惟慎择有司牧夫而已。」《考工记·梓人》曰:「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谓作其鳞与而也。而,颊毛也。郑注:「之而,颊领也。」以「之而」二字连读,失之。辩见《经义述闻》。《礼记·月令》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谓保介与御者之间也。郑注:「保介,车右也。置耒于车右与御者之间。」「与」字正释「之」字。段氏若膺《礼记》校本,谓「之御」当为「御之」,非也。辩见《经义述闻》。文十一年《左传》:「皇父之二子死焉。」二子者,公子谷甥、司寇牛父也。言皇父与此二子皆死也。贾注曰:「皇父与谷甥、牛父三子皆死。」杜注同。成十六年《传》:「潘尫之党。」襄二十三年《传》:「申鲜虞之傅挚。」谓潘尫与党,申鲜虞与傅挚也。
8
之,犹「兮」也。昭二十五年《左传》曰:「鸲之鹆之,公出辱之。」三「之」字,并与「兮」同义。
9
之,语助也。《诗·君子偕老》曰:「比兮比兮,其之翟也。」其之翟,其翟也。之,语助耳。《蓼莪》曰:「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言不如死久矣也。《礼记·射义》「公罔之裘」,郑注曰:「之,发声也。」僖二十四年《左传》「介之推」,杜注曰:「之,语助。」凡《春秋》人名中有「之」字者,皆放此。

旃》

1
旃,之也,焉也。《诗·陟岵》曰:「上慎旃哉!」毛《传》曰:「旃,之也。」《采苓》曰:「舍旃舍旃。」《笺》曰:「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舍之焉。」之、旃声相转,旃、焉声相近,「旃」又为「之焉」之合声。

是、氏》

1
《广雅》曰:「是,此也。」常语。
2
是,犹「于是」也。《书·禹贡》曰:「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言于是降丘宅土也。《诗·葛覃》曰:「是刈是。」《正义》曰:「于是刈取之,于是煮之。」
3
是,犹「寔」也。《诗·宫》曰:「是生后稷。」言姜原寔生后稷也。字或作「氏」。《大戴礼·帝系》篇曰:「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言寔生青阳及昌意也。《礼记·曲礼》曰:「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言寔主东西二方之事也。《论语·季氏》篇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言尔寔过也。寔,字亦作「实」。僖五年《左传》:「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实,亦「是」也,互文耳。「是」训为「寔」,故「寔」亦训为「是」,见「寔」字下。
4
是,犹「之」也。《诗·氓》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言反之不思也。《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曰:「平人而有虑者,使是治国家而长百姓。」使是,使之也。襄十四年《左传》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言未之有也。「是」训为「之」,故「之」亦训为「是」,互见「之」字下。
5
是,犹「祇」也。《论语·为政》篇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言祇谓能养也。「是」与「祇」同义,故薛综注《东京赋》曰:「祇,是也。」
6
是,犹「则」也。《大戴礼·王言》篇「教定是正矣」,《家语》作「正教定则本正矣」。《郑语》曰:「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韦注曰:「更以君道导之,则易取。」
7
是,犹「夫」也。《礼记·三年问》曰:「今是大鸟兽。」《荀子·礼论》篇「今是」作「今夫」。《荀子·宥坐》篇曰:「今夫世之陵迟亦久矣。」《韩诗外传》「今夫」作「今是」。《墨子·天志》篇曰:「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荀子·荣辱》篇曰:「今是人之口腹。」《富国》篇曰:「今是土之生五
8
谷也。」并与「今夫」同义。《孟子·公孙丑》篇曰:「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是小丈夫,夫小丈夫也。「是」训为「夫」,故「夫」亦训为「是」,互见「夫」字下。
9
是故、是以,皆承上起下之词。常语也。

时》

1
《尔雅》曰:「时,是也。」《书·尧典》曰:「黎民于变时雍。」

寔、实》

1
《尔雅》曰:「寔,是也。」《诗·小星传》同《春秋》桓六年:「寔来。」《公羊传》曰:「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谷梁传》曰:「寔来者,是来也。」「寔」与「是」同义,故《秦誓》「是能容之」,《大学》「是」作「寔」。经传作「实」者,借字耳。《易·既济》九五:「实受其福」。《坊记》「实」作「寔」。《诗·小星》篇:「寔命不同。」《韩诗》「寔」作「实」。《燕燕》篇:「实劳我心。」「实」本亦作「寔」。《韩奕》篇:「实墉实壑,实亩实藉。」郑《笺》:「实,当作寔。赵、魏之东,实、寔同声。寔,是也。」《觐礼》:「伯父实来。」郑注:「今文实作寔。」皆当以「寔」为正字,「实」为借字

只、旨、咫、轵》

1
《说文》:「只,语已词也。」《诗·燕燕》曰:「仲氏任只。」《馢·柏舟》曰:「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母也天也,尚不信我。」字亦作「轵」。《庄子·大宗师》篇曰:「而奚来为轵。」崔駰注:「轵,辞也。」《楚辞·大招》句末皆用「只」字。
2
只,亦句中语助也。《诗·樛木》及《南山有台》《采菽》并曰:「乐只君子。」《北风》曰:「既亟只且。」《君子阳阳》曰:「其乐只且。」字亦作「旨」。《左传》襄十一年、二十四年及昭十三年,引《诗》并作「乐旨君子」。
3
只,词之「耳」也。襄二十七年《左传》曰:「诸侯归晋之德只,杜注:「只,辞。」非归其尸盟也。」只,犹「耳」也。《晋语》曰:「文公学读书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咫,闻则多矣。』」咫,与「只」同。言吾但不能行耳,所闻则已多矣。韦注:「咫,咫尺间。」失之。又案,今本「不能行」下有「也」字,后人妄加之也。行下有「也」字,则「咫」字当下属为句。韦解「咫」字,亦当在句末矣。今注在「咫」字下,故知「咫」字上属为句,而「行」下本无「也」字也。今删去「也」字。《楚语》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咫,亦与「只」同。韦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失之。
4
咫,词之「则」也。《贾子·淮难》篇曰:「陛下于淮南王,不可谓薄矣。然而淮南王,天子之法,咫蹂促而弗用也。皇帝之令,咫批倾而不行也。」又曰:「陛下无负也如是,咫淮南王,罪人之身也。淮南王子,罪人之子也。」又曰:「是立咫泣沾衿,卧咫泣交项。」以上诸「咫」字并与「则」同义。故《连语》篇:「墙薄咫亟坏,缯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毁,酒薄咫亟酸。」《新序·杂事》篇「咫」并作「则」。

啻、翅、适》

1
《说文》:「啻,语时不啻也。」《一切经音义》卷三引《苍颉篇》曰:「不啻,多也。」《书·多士》曰:「尔不啻不有尔土。」《无逸》曰:「不啻不敢含怒。」《秦誓》曰:「不啻如自其口出。」《多士释文》曰:「啻,徐本作翅。」《孟子·告子》篇曰:「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庄子·大宗师》篇曰:「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翅,并与「啻」同,字亦作「适」。家大人曰:《说文》:「适,从辵啻声。」适、啻声相近,故古字或以「适」为「啻」。《秦策》曰:「疑臣者不适三人。」不适,与「不啻」同。故高注读「适」为「翅」。《史记·甘茂传》作「疑臣者非特三人」。非特,犹「不啻」也。《孟子·告子》篇曰:「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适,亦与「啻」同。故赵注曰:「口腹岂但为肥长尺寸之肤邪!」「但」字正释「适」字。而孙宗古不为「适」字作音,盖已不知其为「啻」之借字矣。又曰:《庄子·胠箧》篇:「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案,「何适而无有道邪」,本作「何适其有道邪」。适,与「啻」同。言岂但有道而已哉,乃圣、勇、义、知、仁五者皆备也。后人不知「适」与「啻」同,而误读为「适齐适楚」之「适」,因妄改之耳。《淮南·道应》篇作「奚适其无道也」,「无」字亦后人所改。《吕氏春秋·当务》篇作「奚啻其有道也」,《鲁语》「奚啻其闻之也」,句法正与此同。足正后人妄改之非。而陆氏《庄子释文》不为「适」字作音,则所见本已非其旧矣。

只、多》

1
《诗·我行其野》曰:「成不以富,亦只以异。」毛《传》曰:「只,适也。」常语也。字或作「多」。襄二十九年《左传》:
2
只见疏也。」正义「只」作「多」,云:「多见疏,犹《论语》云『多见其不知量也』。服虔本作『只见疏』,解云:『只,适也。晋、宋、杜本皆作『多』。古人多、只同音。」家大人曰:襄十四年《左传》,荀偃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多,读为「只」。只,适也。言若不班师,则适为秦所禽获而已。杜注曰:「恐多为秦所禽获。」非也
3
。又昭二十五年《公羊传》,子家驹曰:「季氏得民众久矣,君无多辱焉。」多,亦读为「只」。言君无适自取辱也。昭二十九年《左传》曰:「君只辱焉。」是也。《释文》「多」字无音,盖不知为「只」之借字。引之谨案,定十五年《左传》:「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多,亦读为「只」。言事楚,则适自取贡献之费也。昭十三年《传》曰:「只取辱焉。」二十六年《传》曰:「只取诬焉。」定四年《传》曰:「只取勤焉。」哀十四年《传》曰:「只取死焉。」文义正相合也。哀八年《传》:「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多,亦读为「只」。言不足以害吴人,而适伤鲁之国士也。僖十五年《传》曰:「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哀十三年《传》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文义正相合也。《释文》「多」字无音,皆失之。

适》

1
适,谓「适然」也。《诗·伐木》曰:「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昭十七年《左传》曰:「凤鸟适至。」是也。
2
适,犹「是」也。《荀子·王霸》篇:「孔子曰:『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上「适」字训为「往」,下「适」字训为「是」。言我之所以往,即是人之所以来,不可不审也。《吕氏春秋·胥时》篇曰:「王子光见伍子胥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言是吾所甚恶也。刘歆《与扬雄书》曰:「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适子云攘意之秋也。」言是子云攘意之秋也。
3
适,犹「若」也。《韩子·内储说》:「郑袖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王言。』」言王若有言也。又曰:「秦侏儒善于荆王左右,荆适有谋,侏儒常先闻之。」言荆若有谋也。《外储说右》篇:「国羊谓郑君曰:『臣适不幸而有过,愿君幸而告之。』」言臣若不幸而有过也。

识》

1
识,犹「适」也。家大人曰:成十六年《左传》:「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言适见不谷而趋也。《晋语》作「属见不谷而下」,韦注曰:「属,适也。」「适」与「识」之同训,犹「适」与「直」之同训也。《孟子·告子》篇曰:「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言岂直为尺寸之肤也。直,如「直不百步耳」之「直」。识、直二字,于古音属职部。「适」于古音属锡部。「适」之为「识」,犹「适」之为「直」也。「识」与「适」同义而不同音。《九经古义》谓「识」当为「适」,非也。

属》

1
属,适也。成二年《左传》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杜注曰:「属,适也。」昭四年《传》曰:「属有宗祧之事于武城。」《鲁语》曰:「吾属欲美之。」韦注亦曰:「属,适也。」
2
属,犹今人言「适才」也。《晋语》曰:「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韦注曰:「属,适也。」《史记·留侯世家》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3
属,犹「祇」也。昭二十八年《左传》及《晋语》并云:「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言祇取厌足而已也。韦注曰:「属,适也。适小饱足,则自节止。」近之。杜以「属」为「足」,古无此训,非也。

止》

1
《诗·草虫》曰:「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毛《传》曰:「止,辞也。」

所》

1
所者,指事之词。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之属,是也。常语也。
2
所,犹「可」也。《晏子春秋·杂篇》曰:「圣人非所与嬉也。」非,犹「不」也。言圣人不可与戏也。《墨子·天志》篇曰:「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矣。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所以,可以也。《庄子·知北游》篇曰:「人伦虽难,所以相齿。」言可以相齿也。《盐铁论·未通》篇曰:「民不足于糟糠,何橘柚之所厌?」言何橘柚之可厌也。《史记·淮阴侯传》曰:「非信无所与计事者。」言无可与计事者也。《汉书》「所」作「可」,是其证矣。「所」与「可」同义,故或谓「可」为「所」,或谓「所」为「可」,互见「可」字下。
3
所,犹「若」也,或也。《书·牧誓》曰:「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言尔若弗勖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郑注曰:「所,言且也。」义亦相近。《诗·墙有茨》曰:「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言若可道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言若不与舅氏同心也。《论语·雍也》篇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言予若否也。又宣十年《左传》曰:「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言若有玉帛之使也。《孟子·离娄》篇曰:「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言国之或存者幸也。
4
所,语助也。《书·无逸》曰:「乌呼,君子所其无逸。」言君子其毋逸也。君子,谓人君也。所,语助耳。郑注:「君子,谓在官长者。所,犹处也。」皆失之。《礼记·檀弓》曰:「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言君毋辱命也。郑注:「无所辱命,辞不受也。」则「所」乃语助,犹言君毋辱命耳。成二年《左传》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义与此同。襄二十七年《公羊传》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襜约之。」言毋用盟也。何注:「无用为盟。」昭二十五年《传》曰:「君无所辱大礼。」言君毋辱大礼也。

矧》

1
《尔雅》曰:「矧,况也。」常语。
2
矧,犹「亦」也。《书·康诰》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言元恶大憝者,亦惟此不孝不友之人。又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疒众〉厥君。」言不率大戛者,亦惟此〈疒众〉厥君之人。下云「亦惟君惟长」,文义正相近也。《君奭》曰:「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言亦咸奔走也。
3
矧,犹「又」也。《大诰》曰:「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言又亦惟卜用也。《酒诰》曰:「女劼毖殷献臣,侯、甸、男、卫,矧大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畴,圻父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矧女刚制于酒。」矧惟,又惟也。下云「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是也。《召诰》曰:「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言既曰稽古人之德,又曰稽谋自天也。以上二条,皆非「况」之一训所能该也。

爽》

1
爽,发声也。《书·康诰》曰:「爽惟民,迪吉康。」又曰:「爽惟天其罚殛我。」皆是也。某氏《传》训「爽」为「明」,则义不可通。凡书言「洪惟」、「爽惟」、「丕惟」、「诞惟」、「迪惟」、「率惟」,皆词也。解者皆失之。

庶》

1
《论语·先进》篇曰:「回也其庶乎!」《易·系辞传》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诗·兔爰正义》引《易说》曰:「庶,幸也。几,觊也。」《尔雅》曰:「庶,幸也。庶几,尚也。」常语也。

尚上》

1
说文》曰:「尚,庶几也。」字亦作「上」。《诗·陟岵》篇「上慎旃哉」,《汉石经》作「尚」。《诗·小弁笺》曰:「尚,犹也。」常语。
2
《说文》曰:「尚,曾也。」又曰:「曾,词之舒也。」

逝噬》

1
逝,发声也。字或作「噬」。《诗·日月》曰:「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言不古处也。《硕鼠》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言将去女也。《有杕之杜》曰:「彼君子兮,噬肯适我。」言肯适我也。《桑柔》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言不以濯也。「逝」皆发声,不为义也。《传》《笺》或训为「逮」,或训为「往」,或训为「去」,皆于义未安。

率》

1
率,用也。《诗·思文》曰:「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毛《传》曰:「率,用也。」《正义》曰:「《释诂》云:率,由,自也。由、自俱训为用,故率为用也。」案,「帝命率育」,谓天命用此来牟养万民也。《笺》曰:「率,循也。天命以是循存后稷养天下之功。」失之。家大人曰:《书·尧典》曰:「蛮夷率服。」率,用也。言为政如此,则蛮夷用服也。某氏《传》曰:「相率而来服。」失之。又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率,用也。百兽用舞,犹上文言神人以和耳。又《皋陶谟》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下二句相对为文。「率」与「允」,皆用也。说见「允」字下。郑《注》曰:「百兽相率而舞,众正之官信得其谐和。」皆失之。郑注见《周官·大司乐疏》。《盘庚》曰:「率吁众戚,出矢言。」率,用也。吁,呼也。戚,贵戚也。矢,誓也。言民不肯迁,盘庚用呼众贵戚之臣,出誓言以晓喻之也。誓言,犹诰言也。《尔雅》:「诰,誓,谨也。」郭注曰:「皆所以约敕谨戒众。」是也。某氏《传》曰:「吁,和也。率和众忧之人,出正直之言。」皆非是。《尚书后案》已辩之。《多士》曰:「予惟率肆矜尔。」率,用也。肆,缓也。言予惟用肆赦矜怜尔也。《君奭》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句法与此相似。《传》曰:「我惟循殷故事怜泯汝。」失之。辩见《经义述闻》。《吕刑》曰:「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率,用也。言能明于刑之中正,用治于民,辅成常教也。《传》曰:「循道以治于民。」失之。《诗·载见》曰:「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亦谓用见昭考也。「载见辟王」,「率见昭考」,皆指诸侯言之。《笺》曰:「伯率之见于武王庙。」增「伯」字以成其义,失之。
2
家大人曰:率,语助也。《文选·江赋》注引《韩诗章句》曰:「聿,辞也。」「聿」与「率」声近而义同。《书·汤誓》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马注:「众民相率怠堕不和同。」失之。见《史记·殷本纪集解》。《君奭》曰:「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陈,道也。言惟兹有道诸臣,能保乂有殷也。率,语助耳。王肃注曰:「循此数臣有陈列之功。」失之。辩见《经义述闻》「我祖砥遂陈于上下。」《立政》曰:「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案,敉,安也。功,事也。言武王惟安其故事,不敢废文王之义德。又惟谋从宽容之德也。两「率」字皆语助。某氏《传》曰:「武王循惟文王抚安天下之功。」「循惟谋从文王宽容之德。」皆失之。《逸周书·祭公》篇曰:「俾百僚乃心率辅弼予一人。」孔晁注:「使百官相率辅弼我。」失之。以上诸「率」字,皆语助耳。解者皆失之。

式》

1
式,语词之「用」也。《诗·斯干》曰「式相好矣」,是也。常语也。
2
式,发声也。《尔雅》曰:「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诗·式微笺》用《尔雅》云:「式,发声也。」
URN: ctp:ws28393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