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一v1

《一v1》[View] [Edit] [History]

Transcribed automatically with OCR. Please help correct any errors.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四庫未收書提要:

·四庫未收書提要    《揅經室外集》》

1
孫守真按:又有印見剜去職,此下購得四庫,未亦殃及阿彌陀佛。
2
●●●館
莊氏匨書
3
  家大人在浙時,曾購得四庫,未收古書進呈。
內府每進一書,必仿四庫提要之式,奏進提要一篇,凡所考論,皆從采訪之處,先查此書原委。繼而又屬鮑廷博、何元錫諸君子,叅互審訂。
4
  家大人親加攺定,纂寫而後奏之。十數年,久進書一百數十部。此提要散藏于揚州及大兄京邸,福因偕弟祜、孔厚校刻《揅經室集》,請錄刋提,要于集內。家大人諭此篇半不出于巳筆。卽一篇之中,創攺亦復居半,文不必存而書應存,可别而題之曰《外集》。道光二年,阮福謹記。

·揅經室外集卷一》

1
  《禮記要義》三十三卷提要
  《九國志》十二卷提要。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提要。
  《四書箋義纂要》十二卷,《紀遺》一卷提要
  《漢官儀》三卷提要。
  《嘉定鎭江志》二十二卷提要。
  《至順鎭江志》二十一卷提要。
  《續世說》十二卷提要。
  嚴氏《明理論》三卷,《後集》一卷提要
  《陸士衡文集》十卷提要
  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五卷提要
  《續後古編》四卷提要。
  《四書待問》二十二卷提要。
  《道德眞經集解》八卷提要。
  《聱隅子》二卷提要
  《嘉量算經》三卷提要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二十二卷提要
  《梅花喜神譜》二卷提要。
  晁《具茨集》十五卷提要
  詳註周美成《片玉集》十卷提要
  《琴操》二卷提要
  《詩傳註疏》三卷提要。
  《尚書要義》三卷提要。
  《左氏摘奇》十二卷提要。
  《回溪史韻》二十三卷提要。
  《梅花百咏》一卷提要
  《通元眞經注》十二卷提要。
  《古逸民先生集》三卷提要。
  《漢文鑑》二十一卷提要。
  蘋洲漁笛譜》二卷《提要
  《兩京新記》一卷提要。
  《洞霄詩集》十四卷提要
  《燕喜詞》一卷提要。
  《醉翁談錄》五卷提要。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提要
  《南華眞經注疏》三十五卷提要。
  《華陽陶隱居集》二卷提要
  《三術撮要》一卷提要
  《蕭冰厓詩集》三卷提要
  《徐文淸公家傳》一卷提要
  《鐵崖賦稿》二卷提要。
  《日湖漁唱》一卷提要。
  《重編海瓊白玉蟾文集》六卷,《續集》二卷提要。
  《說文解字補義》十二卷提要。
2
卷二
  《支遁集》二卷提要。
  《五行大義》五卷提要
  《羣書治要》五十卷提要。
  《文館詞林》四卷提要。
  《臣軌》二卷提要。
  《〈樂書〉要錄》三卷提要
  《膳夫經》一卷提要
  《岑嘉州集》八卷提要
  《列子注》八卷提要。
  《讒書》五卷提要。
  《中興兩朝聖政》六十四卷提要
  《建炎筆錄》三卷提要
  《寶祐四年會天厯》一卷提要
  《辨誣筆錄》一卷提要
  《南嶽總勝集》三卷提要
  《自號錄》一卷提要。
  衢本《郡齋讀書志》二十卷提要
  友會《談叢》三卷提要。
  《孔叢子注》七卷提要。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提要。
  《千金寶要》十七卷提要。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提要。
  《古淸涼傳》二卷《廣淸涼傳》三卷,《續淸涼傳》二卷,提要。
  《道德眞經傳》四卷提要。
  《泰軒易傳》六卷提要。
  《春秋集傳》十九卷提要。
  《九經疑難》四卷提要。
  《爾雅新義》二十卷提要。
  《集篆古文韻海》五卷提要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提要
3
卷三
  《難經集注》五卷《提要》。
  脉經十卷提要
  《類編朱氏集騐醫方》十五卷提要。
  《史載之方》二卷提要。
  《書齋夜話》四卷提要
  《遁甲符應經》三卷提要
  《六壬大占》一卷提要。
  《夷堅甲志》二十卷,《乙志》二十卷,《丙志》二十卷,《丁志》二十卷提要
  《策學統宗前編》五卷提要
  《斜川集》六卷提要
  《增廣箋注簡齋詩集》三十卷,無注詞一卷提要
  《史詠集》二卷提要。
  《平安悔稿》十二卷提要
  《雲莊四六餘話》一卷提要
  分類唐歌詩殘本十一卷提要。
  《詩苑衆芳》一卷提要。
  《南海百詠》一卷提要。
  《聲律𨵿鍵》八卷提要。
  觀瀾《集注》三十卷提要
  《梅磵詩話》三卷提要
  《樵歌》三卷提要。
  《陽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提要。
  《王周士詞》一卷提要。
  《詞源》二卷提要。
  新增《詞林要韻》一卷提要
  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四卷提要
  《厯代蒙求》一卷提要
  《論語叢說》三卷提要。
  《讀中庸叢說》二卷提要。
  《續古篆韻》六卷提要。
  《皇元征𬗟錄》一卷提要。
  《元祕史》十五卷提要
  《羣書通要》七十三卷提要
  《遊志續編》二卷提要。
  《玉山璞稿》二卷提要。
  《桐江集》八卷提要
  《王徵士詩集》八卷提要
  松雨《軒丨詩集》八卷提要
  蟻術詩選》八卷提要
  《名儒草堂詩餘》三卷提要。
  《蟻術詞選》四卷提要。
  《名家詞》十卷提要。
4
卷四
  《五服圖解》一卷提要。
  《律文》十二卷提要。
  《莆陽比事》七卷提要。
  《黃帝陰符經疏》三卷提要。
  《中藏經》三卷提要。
  《玉函經》一卷提要。
  《三水小牘》二卷提要。
  《玉堂類藁》二十卷,《西垣類藁》二卷提要。
  《周易經疑》三卷提要。
  《詩說》十二卷提要。
  《書經補遺》五卷提要。
  《漢唐事箋》十二卷、《後集》六卷提要
  《崑山郡志》六卷提要。
  《羣書類編故事》二十四卷提要
  《釣磯文集》五卷提要。
  《毅齋別錄》一卷提要
  編𩔖運使復齋郭公敏行錄提要
  元賦靑雲梯》三卷提要
  《𨽻韻》十卷提要。
  《編年通載》四卷提要。
  《廣黃帝本行記》一卷提要。
  《淳祐臨安志》六卷提要
  《賢良進卷》四卷提要
  《四元玉鑑》三卷提要
  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錄》一卷提要
  《圖解素問要旨論》八卷提要
  《元風雅》三十卷提要。
5
卷五
  《東臯詩集》五卷提要。
  《周易新講義》十卷提要。
  《通紀》七卷、續五卷提要。
  《諸葛武侯傳》一卷提要。
  《〈離騷〉集傳》一卷提要。
  《策要》六卷提要。
  《愼齋集》四卷提要
  《諸義指南》一卷提要。
  《增廣鐘鼎篆韻》七卷提要。
  《玉峯志》三卷,《玉峯續志》一卷提要。
  長春子遊記》二卷提要。
  《軒轅黃帝傳》一卷提要。
  《養正圖解》全卷提要
  尉繚子直解》五卷提要。
  𨵿尹子言《外經旨》三卷提要
  《為政善報》十卷提要。
  《東漢文鑑》二十卷提要。
  《道德經論兵要義》四卷提要。
  《遺山樂府》五卷提要。
  《招捕總錄》一卷提要
  《詩義集說》四卷提要
  《唐陸宣公奏議注》十五卷提要
  《雲間志》三卷提要。
  《司馬法直解》一卷提要
  楊氏《算法》三卷提要
  《松窗百說》一卷提要。
  《續墨客揮犀》十卷提要
  陶靖節《詩註》四卷提要
  《貞一齋詩文藁》二卷提要。
  《輿地紀勝》二百卷提要。        止。

·揅經室外集卷一》

·禮記要義》三十三卷提要》

1
魏了翁撰。《宋史》本傳稱其有《要義》百卷,據《〈藝文志〉實》二百六十三卷,訂定精密,先儒所不及。《方回跋》了翁所撰《周易集義》云:「前丁酉歲,以權工部侍郞忤時相,謫靖州。取諸經注疏,摘為《要義」。《宋史·藝文志》分載其書,而《讀書附志,《讀書後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不著錄,明時已無全本。內閣所藏,據張萱所述,已闕《毛詩》、《周禮》,其餘七經,按其冊數太少,知亦殘闕之本。今
四庫全書》所采,有《周易》、《尚書》、《儀禮》、《春秋》四經、《周易》,乃天一閣舊鈔本,已蒙
高宗純皇帝親灑宸翰昭垂。卷首嘉惠藝林,洵奇遇也。其自《周易儀禮》外率》,非足本此書,明聚《樂堂藝文目》有之,《經義攷》云「未見,此本從宋刻影鈔存者三十一卷〈曲《禮〉》上下,雨篇亦以遺佚為憾,然較諸《春秋》之所存者固已勝之。案虞集《九經要義序》云:「取諸經《注》疏、《正義》之文,據事列類而錄之,與方回之言合。而張萱則謂:「考究九《經》中義理制度。今案其書,刪節《注》、《疏》,存其簡當,去其煩穴。每段之前,各有標目,以便讀者之省覽。了翁初無已說,萱之所言,葢未嘗詳核也。諸經注疏,自宋遞傳,至今脫文,譌字不可勝舉。了翁所據,猶宋時善本,足資糾訂。而《禮記》孔《疏》,文繁義富,未易得其厓略。了翁刪汰過半,頗為精允,可以為研經者之津。逮書中第五卷《〈王制〉篇》,分上下,實三十四卷云。

·九國志》十二卷提要》

1
路振撰。案《宋史》本傳:字子發,永州祁陽人。淳化中登甲科。眞宗時知制誥。嘗采五代僭僞,吳南唐、吳越前後蜀東南漢、閩、楚九國君臣行事,作《世家、列傳》,未成而卒。王應麟云書凡四十九卷,其孫綸增入荆南高氏於治平中上之,詔付史館,實十國也。《書錄解題》則云,末二卷為北楚張唐英補撰,合五十一卷。《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總題為路振九國志》五十一卷,俱不及綸。葢綸雖經增輯,而當時所傳播者,則唐英所補也。此書世久失傳,惟曲阜孔氏尚有舊鈔殘帙,用以重錄,得列傳百三十六篇,編為十二卷,而世家之文已不復見。卷帙叢殘,闕佚過半。然藉此以裨五代,史之漏略已不少矣。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提要》

1
楊仲良撰。案李燾取北宋九朝事,實仿司馬光《長編》之體,編年述事為《續資治通鑑長編》。成書一百五十卷,卷帙最為繁重。仲良乃別為分門編類,以成此書。每類之中,仍以編年紀事太祖七卷,太宗七卷,眞宗十四卷,仁宗二十四卷,英宗四卷,神宗三十四卷,哲宗二十六卷,徽宗二十八卷,欽宗六卷,共一百五十卷。各有事目目中復有子目。汴京百七十年禮樂兵刑之沿革,制度政令之舉廢,粲然具僃,可以案目㝷求。李燾而後陳均之前,煩簡得中,洵可並傳。而今所傳《長編》足本,徽、欽兩朝皆已闕失,藉此得以攷見崖畧,尢可貴也。仲良之名,不見於書中。卷端有寶祐丁巳廬陵歐陽守道序,亦不言著書人姓名。而陳均《九朝編年引用書目中有之云:《長編紀事本末楊公仲良,故知此事出仲良手。然其書不見於《宋史·藝文志》,而趙希弁、陳振孫、馬端臨諸家亦皆不著錄。近代藏書家惟季振宜、徐乾學兩家有之。徐目云,闕一百十四卷至一百十九卷。今此舊鈔本亦闕此六卷,又闕六七、兩卷,而五、八、兩卷亦非完袠,較乾學藏本蓋又多闕佚矣。據守道序,此書實祐元年刻於廬陵郡齋貢士徐琥重為校刻,則寶祐五年也。

·四書箋義纂要》十二卷《紀遺》一卷提要》

1
趙悳撰。悳乃宋之宗室博學工文。宋亡,遂隱居南昌之東湖,因號鐵峯。是書載朱彝尊經義考》,此從元泰定間刋本,影寫宋時儒者,闡發《四書》之功為多。趙氏此書,一遵朱子。凡《章句集注》所載一事,一言必詳考其本源,而各箋義於其下。箋義之後,繼以附錄。附錄之後,繼以《注疏、纂要》、宋淳熙已酉以前,學者確遵舊注。自是以後,幾不知注疏為何物矣。此册載朱子《論孟序》云:「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悳亦以四書之學必先觀《注》、《疏》,而後知發明之精,因作《纂要》。其所論說,本末兼賅,使章句集注之義豁然無遺。較之杜氏之旁通,熊氏之標題,有過之無不及也。曾翰稱其二十年之功力彚箋成帙,李粲稱其由是而知朱子之說,由是而通。聖人之道,洵不誣矣。

·漢官儀》三卷提要》

1
劉攽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後志》以為劉敞所撰,非也。《宋史·藝文志》亦沿其誤。此書有攽自跋,謂幼年時所為,仲原父為之序。至為亳州守,因復增損之。此可以證《讀書志》之誤。案《宋史劉攽傳》,攽自京東轉運使出知兖、亳二州。守亳時,年逾六十,而自言嬉戲,不異昔時。攽與兄敞皆熟精《漢書》,此雖適情之作,而西京職官之制度大僃,可以資讀《漢書》者之參攷,以之較司馬光《七國象戲》,似為勝之宜。公武稱其書為雅馴,其法先置盆入金,以家口錢非劉氏不得王為宗正及尚公主,以象一姓漢為土德之運。其數五五五二十五,故率二十五擲乃一終。局有免貼例,有納貼例,有得盆例,有雜例,而遷資、降資、賜爵比視之道僃也。末附《亡是公》、《翰林主人》二傳。又案《遼史國語》解堂印、博采之名,此書亦有之,則知堂印不獨為遼人語矣。此從影宋鈔本繕寫。書後有一行,云「紹興九年三月臨安府雕印。知為南宋初刻本也。

·嘉定鎭江志》二十二卷提要》

1
盧憲撰。《宋史·藝文志》有熊克《鎭江志》十卷,而無憲。此書。《書錄解題》云,《鎭江志》三十卷,教授天台盧憲子章撰。《文獻通考》亦著錄之。此書中稱憲者四條,稱盧憲者一條,故知是憲之書。書中所載事蹟,惟史彌堅最詳,趙善湘次之。攷彌堅以嘉定六年九月守鎭江,八年九月請祠。善湘以嘉定十四年十二月守鎭江,十七年召還,寶慶二年再任。案元至順鎭,江志學校門載教官盧憲嘉定癸酉謁廟事,癸酉為嘉定六年,正彌堅守郡之日,書堂成於此時也。此書不見於近代藏書家,著錄所存卷數,與《書錄解題》不同。中間脫文錯簡,往往而是。案其目錄,似於體例間有未協。蓋由原本巳多譌脫,經後人重為編次,小有牴牾,固所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於今者,十不得一。而鎭江自六朝以後,遞為重地,南渡以前之遺文墜典,如唐孫《處元圖經》、《祥符圖經》、《潤州集類》、《京口集》之類,世無傳本,藉此以存厓畧。零圭碎璧,尤可寶惜。今從舊鈔本,校正繕寫之。

·至順鎭江志》二十一卷提要》

1
此書不著撰人姓名。案鎭江自東晉以來,屹為重地。志乘之書在宋乾道間,有熊克所撰者十卷,見於《宋史〈藝文志〉》。嘉定間盧憲所撰者三十卷,見於《書錄解題》。今《乾道志》久巳失傳。《嘉定志》尚有傳鈔之本巳出,後人掇拾此書,體例大致取法於《嘉定志》,而紀載詳僃,較為過之。大約。《宋志》主於徵文,此則重於攷獻《宋志》,旁稽典籍,務覈異同。此則僃錄故事,多詳興廢。鎭江在宋為邊防之地,故其志岐守形𫝑,网羅古今,在元為財賦之區。故此書物産土貢,臚陳名狀,其用意各有所在,不得而同也。至於郡守參佐,《宋志》近徵唐代,此則遠溯六朝,鄕賢寓公。《宋志旁捜隋氏以前,此則詳於兩宋及元,互為補苴,不可偏廢。然此書自明以來,藏書家絶無著錄之者,洵為罕覯之秘笈。此舊鈔本編次失當,文字多舛。今重加校定繕寫,俾考京口故實者得以取資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無媿焉。

·續世說》十二卷提要》

1
孔平仲撰。取宋、齊、梁、陳、隋、唐、五代事迹,依劉義慶世說》之目而分隸之。成書十二卷,見於《宋史》本傳及《〈藝文志〉、小說家𩔖》,卷袠相同。《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錄其書,而近代儲藏家罕有著錄者。王士禎《居易錄》曾道及此書云已失傳,則士禎亦不得見此書也。此書平仲無自序,有紹興戊寅長沙秦果序序,言平仲書成未刋,從義郞李敏得善本於前,靖守王長孺,相與鏤版。王親受於孔,知其不繆。丁丑之春,雒陽王濯來守沅之明年,李氏以其書版來售,卽加是正,鑱刻以補其不足云云。後有沅州公使庫總計紙版數目,并印造紙墨、裱褙工食錢數目。後又有右迪功郞司法兼監使庫翁灌、右從事郞軍事判官閔敦仁、右迪功郞州學教授胡摶,左朝奉郎通判軍州事秦果,左朝散大夫知軍州事王濯五人題名,皆沅州官也。此從宋沅州刻本傳寫者,卷袠完整無闕,特書中部次錯雜有兩條合為一條者,抑且時代先後,往往倒置。蓋校勘之時,不免有私為竄攺之弊,必非平仲元本之誤也。

·嚴氏明理論》三卷《後集》一卷提要》

1
嚴器之撰。取寒證分為五十門,詳為之論。又取仲景一百二十方之中,擇其世人所常用者二十方,各係之以論,别為後集一卷。其說𩔖多精詣,可為讀仲景書者之津笩。《讀書志》、《讀書附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無其書。諸家著錄,惟見於《讀書敏求記》。案錢曾云,此書尾斷爛序,作於開禧攺,元稱成公當乙亥、丙子歲,其年九十餘,則必生於嘉祐、治平之間。成公不知誰何,蓋北宋時人也。曾之言如此。今此書首尾完好,無斷爛處,而失去開禧中之序。蓋曾所藏本,非宋刻也。案《宋史·藝文志》《醫家𩔖》有嚴器之《傷寒明理論》四卷,書名卷數若合符節。此本從宋版影鈔,雖不著撰人姓名,其為器之之書當無可疑。成公與器之之名,厥義相配,殆卽器之之表德也。

·陸士衡文集》十卷提要》

1
晉陸機撰。案《隋書·經籍志》載機集十四卷。又云梁四十七卷,錄一卷,亡。《唐書·藝文志》云十五卷,較《隋·志反贏》一卷,殆傳寫之誤。《郡齋讀書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皆云十卷,則卽此本也。宋慶元庚申,奉議郎知華亭縣事信安徐民瞻曾合刻《二陸文集》,取張華之語,目之曰《晉二俊文集》。此卽影鈔民瞻之本,與
七閣所收陸士龍集相合。計賦二十五篇,為四卷,詩五十八篇,為二卷,樂府十首。百年歌十首,為一卷,演連珠一首。七徵一首為一卷,頌、箴、贊、牋、表文、誄、哀、辭共十五篇為一卷,議論碑五首為一卷,共一百七十四首。案晁公武云,機所著文章凡三百餘篇,今存詩、賦、論、議、牋、表、碑、誄一百七十餘首,厥數正同,則民瞻所刻,卽公武之本也。公武又云:「以《晉書文選》較正外,餘多舛誤」。今案卷末周處碑中,有韓信背水之軍一叚,乃以他文襍厠,文義不相屬。公武所指,殆謂此類。其它文句譌脫,未容枚數。然北宋時已如此,而機集之傳於今者,亦莫古於此本矣。

·《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五卷提要》

1
謝枋得撰。案章泉者,趙蕃昌父。澗泉者,韓淲仲止,皆江西上饒人。為淸江劉子羽之門弟子。當時名人魁儒如葉適、湯漢皆推重之。此書五卷,自韋應物至吕洞賓共五十四人。計詩一百、單一首,皆七言絶句也。而李白、杜甫、韓愈、元稹之流皆不在選,惟劉禹錫選至十四首為最多。其於諸家皆寥寥。蓋其體例出於唐人,故與《極元集》之類相似。枋得之註,能得唐詩言外之旨,可以為讀唐詩者之《津筏》。卷端有枋得自序序,為建安王道可而發。此書世罕傳本,惟錢曾也《是園書目》有之,而不載於敏求記枋得之書,傳世甚少。《宋史》本傳〈藝文志》〉皆不載,書以人重,不僅以罕覯為珍也。

·續復古編》四卷提要》

1
曹本撰。子學,大名人。嘗為都昌丞,後出外佐信州幕。與太僕危素相友善。素撰三皇饗禮樂章本,為之書,詔藏祕閣。本好古篆,年十七八時,輙喜作石鼓、嶧山篆師籕斯而主說文,故下筆深穩,圓動平生,志事功而不究其用。是書著錄家絶不收采,蓋補宋吳興張有《復古編》而作張氏之書。舊分𩔖為六:一曰聯緜,二曰形聲相類,三曰聲相類,四曰形相類,五曰筆跡小異,六曰上正下譌本,因其類而加二焉。曰字同音異,曰音同字異。自序云,題曰《續復古編》。非敢增多以為功,亦以發隱君之志僃拾遺耳。姑存篋笥,尚俟博雅,君子正是之是稿也。四卷一十三𩔖六千四十九字,起於至順三年秋八月,成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蓋其一生精力所萃厯,十九年之久而後成,亦可謂勤矣。此從吳江潘耒家所藏舊鈔過錄前有危素、宇文公諒、楊翮、蔣景武及楊桓諸人之序。惟尚缺上正下譌一類,無從補掇,為可惜也。

·四書待問》二十二卷提要》

1
蕭鎰撰。字南金,臨江人。是書因當時取士以經疑為試藝之首厯。採宋、元諸儒如朱晦菴、張南軒一十三家之說而折衷之,亦閒取時文之不倍師說者設為問答之義。書前有邵陵冷掾季存所為《薈蕞述》及《續抄》兩序,稱其於甲寅賓興之初嘗貢於鄕,旣而以漏字黜,則此為其發科决策之作。大旨以新安朱子之說為主,而以已意貫串之。於四子書意,頗多發明,近時目錄家所載甚少。惟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中有蕭鎰四書待問》二十二卷,泰定甲子序卽是此本,兹就元時刻本影鈔。前有《四書互義》,後分列《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凡五百四十問,七百一十七則。書中各條之下有注薈蕞者卽鎰自作,有注自修者則為龍江歐陽蒙所作。鎰序所謂比客建城,與友人歐陽養正讀書之次,隨時采集,因成是編,卽其人也。

·《道德眞經集解》八卷提要》

1
唐岷山道士張君相撰。君相事蹟不可攷。此書舊本皆題為吳徵士顧歡述,攷顧歡、齊時人。《隋書·經籍志》載《老子義綱》一卷,《老子義疏》一卷。又《唐書·藝文志》有《道德經義疏》四卷,《義疏治綱》一卷,不特書名,卷數均與此不合。不應齊時人而先引及陶隱、居成、元英諸人,惟晁公武《讀書志》王應麟、王海有岷山道士張君相三十家,道德經集解》,一河上公,二嚴遵三、王弼四、何晏五、郭象六、鍾會七、孫登八、羊祜九、羅什十、盧裕十一、劉仁會十二、顧歡十三、陶宏景十四、松靈仙十五、裴處恩十六、杜弼十七節解十八、張𠙖十九、張嗣二十、臧元靜二十一、大孟二十二,小孟二十三,竇畧二十四,宋文明二十五、褚糅二十六,劉進喜二十七,蔡子晃二十八成元英、二十九車惠弼、公武又言書稱三十,而列名止二十九。蓋君相自為一家,言並數之尒今。以其言攷之,頗與是書合,則為君相所集無疑。至書中兼有引唐元宗御疏,則又為後人所羼入。而所稱「陳曰榮曰」者,殆杜光庭所云任眞子、陳榮也。兹從道藏本錄出,與天一閣所藏相同,究係唐人所纂六朝人遺說,賴以不墜,著錄家往往失之,為可惜也。君相不知何時人,晁氏以為成元英為皇朝道士,則天寶以後之人。案杜光庭《道德經廣聖義序》,引著述人名,有岷山道士張君相《集解》,在元宗御疏之前,則不在天寶後矣。且晁氏之言書中亦不見未知何據。

·聱隅子》二卷提要》

1
黃晞撰。景微,蜀人。嘗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游。案趙希弁《讀書附志》,晞好讀書,著《聱隅歔欷瑣微論》。石介為直講,聞其名,使諸生如古禮執羔鴈束帛,就里中聘之,以補學職,固辭不就。故歐陽文忠為《徂徠先生詩》,有「羔鴈聘黄晞,晞驚定鄰家」之句。嘉祐中韓魏公為樞密使,薦之以為太學助教。而《朱子近思錄》中亦嘗稱之為聱隅黄先生,洵乎儒者之流也。《書錄解題》嘗載此書,至《宋史·藝文志襍家類》又有《歔欷子》一卷,亦疑卽此本。此從宋刻本影鈔,
國初時,曾收藏於泰州季振宜崑山徐乾學兩家書目書凡十篇,曰生學,曰進身,曰揚名,曰虎豹,曰仁者,曰文成,曰戰克,曰大中,曰道德,曰三王。每篇冠以小序。卷首又有自序,述十篇相承之㫖。晞之文學,在宋初能見重於名臣大儒,其辭受不苟,殆有足稱者。故書中言論不詭于正體,裁文句皆規撫楊雄《法言》,王應麟《玉海》直著為儒家,似可無愧也。

·嘉量算經》三卷提要》

1
朱載堉撰。載堉,鄭恭王厚焥世子。所著《樂律全書》及《聖壽萬年書》等,已著錄。其律吕精義》內有據㮚氏為量內方尺而圜其外之文,謂圜徑卽方斜,命黃鍾正律為尺,而用句股法相求。此書蓋卽其意而推衍之。其所異者,正論則主縱黍,算經則主橫黍,其實亦互相發明也。首載算經答問,上卷先著圖說,次乃推明周徑容積相求之理。中卷由開方以及十二律通長面幕容積周徑,下卷則因旋宫而兼識琴調。大㫖謂聲生於器而以度定量,以量定權,必叅相得而後黃鍾之律可求。數學之妙出於天地自然,非由人力所能杜撰也。載堉學問,已詳於樂律全書提要之內,此則成於庚戌。在載堉二十三年進《律書》之後,成書較晩,足與前書相輔而行。兹本卷數與《明史·藝文志》及《千頃堂書目》所載相同,猶是原本。其設術皆得諸心解,固非空言無徵者所能及也。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二十二卷提要》

1
劉克莊撰。克莊有《後村集》五十卷及《詩話》十四卷,《四庫全書》已著錄。兹其所選唐宋時賢之詩,題曰後村先生編》集者,著其別號也。是書為向來著錄家所未見,惟
國朝兩淮鹽課御史曹寅曾刻入《楝亭樷書中,前後亦無序䟦。案《後村大全集》內有唐五七言絶句選及本朝五七言絶句,選中興五七言絶句選三序,或鋟版於泉於建陽於臨安,則克莊在宋時固有選詩之目。此則疑當時輾轉傳刻,致失其緣起耳。書分時令、節候、氣候、晝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樂、禽獸、昆蟲、人品十四門,每門附以子目,大致如趙孟奎分類。唐詩歌所選亦極雅正。多世所膾炙之什,惟中多錯謬,如杜甫、王維、趙嘏諸人傳誦七律,往往截去半首,攺作絶句,甚至名姓不符。然攷郭茂倩《選古樂府》,如「風勁角弓鳴一律,截其上四句,題為戎渾,莫以今時𠖥一絶加作八句,題為《簇拍相府蓮》,則古人多有此例,不足以掩其瑜也。

·梅花喜神譜》二卷提要》

1
宋伯仁撰。伯仁字器之,湖州人。所著有《西塍集》一卷,
四庫全書巳著錄。此書《宋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載,惟錢曾《述古堂書目》中有之。《寫梅花百圖,上卷分五𩔖,一蓓蕾四枝,二小蕊十六枝,三大蕊八枝,四欲開八枝,五大開十四枝。下卷分三類,一爛漫十八枝,二欲謝十六枝,三就實六枝。每圖各綴五言絶句,曰喜神」者,殆寫生之意。攷伯仁於嘉熙中曾為鹽運司屬官,故末首云商鼎催羮,其平日多與高九萬、孫季蕃倡和,自號雪巖耕田。夫所吟亦見於陳起《江湖小集》。《千頃堂書目》并載其《烟波圖》一卷,蓋江湖派中人也。兹從宋板影鈔,前有伯仁自序,後有向士璧、葉紹翁序。跋書初刻於嘉熙戊戌,此其景定辛酉金華雙桂堂重刻之本也。

·晁具茨集》十五卷提要》

1
晁沖之撰。沖之叔用,鉅野人。卽侍郞公武之父。攷晁氏於咸平、景德中為天下甲門,一時羣從之盛,多在黨中,其富貴亦莫與倫比。故著述之多如詹事。以道之景迂,集朝請之道之《崇福集》,進士伯宇之封𨚑集、吏部無咎之雞助集》,皆與沖之為同軰。沖之以文、莊為曾大父,以文元公為高祖,是以其學具有淵源。然公武作《讀書志》,載喻汝礪序言,叔用棲志林澗曠遠之中,遇事寫物,形於興屬,淵雅疎亮,則其不溺於聲色之場可知。今景迂、雞助兩集
七閣已著錄,而此集流傳甚少。卷首有《喻序,正與《讀書志》合得古今體詩,共一百六十七首。劉後村曰:喻汝礪所作序,筆力浩大,與叔用之詩相稱。余讀叔用詩,見其意度宏濶,氣力寛餘,一洗詩人窮餓酸辛之態。其律詩云:「不擬伊優陪殿下,相隨于蒍過樓前」。追書承平之事,未有悲哀警策於此句者。晁氏家世顯貴,而叔用不肯陪伊優之列,甘隨于蒍之後,可謂賢矣。他作皆激烈慷慨,南渡放翁可以繼之。克莊所稱挹如此。此詩今具載集中題作次二十一兄季此韻,則為原編無疑。視《北山律式》後附沖之之詩僅數首,則是為足寶矣。其注不知何人所作,引書內有《一統志》及《韻會韻府》等書,當為明時人。

·詳註周美成片玉集》十卷》

1
周邦彦所撰。《片玉詞》二卷。
四庫全書》已著錄。此宋陳元龍註釋本。元龍字少章,廬陵人。是書分春、夏、秋、冬、四景及單題、雜賦諸體為十卷。元龍以美成詞借字用意言言俱有來厯,乃廣為考證,詳加箋註焉。

·琴操》二卷提要》

1
蔡邕撰。伯喈,陳畱圉人。事載《後漢書》列傳。案《唐史〈藝文志〉》有桓譚《琴操》二卷,無蔡邕《琴操》。然《桓譚傳》云:譚好音律,善鼓琴,著書,號曰《新論》《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成之」。今《文選注》引《琴道甚多,俱與此不合,則非譚書可知。又隋、唐兩志有孔衍《琴操》一卷,《宋史志》作三卷。《崇文總目》曰:「晉廣陵相孔衍撰述詩曲之所從,總五十九章」。《書錄解題》曰止一卷,不著氏名。《中興書目》云:「晉廣陵守孔衍,以琴調周詩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題之意。今周詩篇同,而操引財二十一篇,似非全書也。與此頗相近。兹從徵士惠棟手鈔本,過錄上卷詩歌五曲、一十二操九引,下卷雜歌二十一章。今文選長笛賦》李善注引《琴操》曰: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天眞也。又《演連珠歸田賦》注引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俱與此同。則在唐世已然。其為舊題無疑。雖中引事實閒有如周公奔於魯之𩔖,未免似沈約之注《竹書》。然《越裳操見於大周樂,正思親操,見於《古今樂錄》,其遺聞佚事,均足與經史相證,非後世所能擬託也。

·詩傳註疏》三卷提要》

1
謝枋得撰。枋得著有《㬪山文集
四庫全書,巳著錄。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載,朱彜尊經義考》則云巳佚。惟元人解經如劉瑾詩傳通釋》、朱公遷詩經疏義》、胡一桂《附錄纂疏》,徐與喬《初學解體》中互相徵引。而陸元輔云「《叠山詩傳》發明透暢,其書為當時所重。兹本通計三百零一,則分上、中、下三卷。似係後人編輯而成,已非原書卷帙。攷枋得生丁板蕩,故其說《詩》見《志》每多〈小雅〉憂傷哀怨之思。然據理解經,亦絶非橫發議論。若胡安國之《春秋傳》可比今書中如無衣之與子同仇,隱然見高宗南渡之事,如皇父之不遺一老,輙復刺似道誤國之事。至於《蓼莪》四章,尢詳明愷切。然則《禮》之所謂「温柔敦厚,與《論語》之所稱興觀羣怨」者,於枋得實無愧焉。

·尚書要義》三卷提要》

1
魏了翁撰。了翁尚書要義》、《宋史·藝文志》本二十卷。其十七卷
四庫全書》巳著錄。此卽其中所佚之三卷。攷了翁靖州時,著《九經要義》,凡二百六十三卷。近惟《周易要義》十卷、《儀禮要義》五十卷,尚為全書。其餘如《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內缺》二十九卷、《尚書要義》十七卷,內缺三卷。蓋自明張萱《重編內閣書目》時載《九經要義》,止存七種。《儀禮》七册、《禮記》三册、《周易》二册、《尚書》一册、《春秋》二册、《論語》二册,《孟子》二册巳,率非全本。今《論語》、《孟子》尚未見著錄,而《禮記》已得三十三卷。較明人所見,卷帙已不啻倍之矣。此本從舊鈔傳錄,第七卷自《甘誓》至《允征》八卷,《自〈湯誓〉》至〈咸有一德〉》九卷,自盤庚至微子,與
七閣中原載山陰祁彪佳家所藏本悉合,洵足以補從前之缺佚。且所據疏本乃宋時善册。如卷七、弟九則烏焉。解羽之焉弟十二,則器用旣具之用弟,十三,則故政由羿耳之故。卷九弟七則之。或稱商或稱殷弟十二,則夏惟作祫,不作時祭之時,弟十九,則故絕其惡類之惡,並足補明以來刋本之脫。如卷八弟十則上,故更致社稷之致弟,十一則從謂逐討之逐弟十六,則故用元牡之用。卷九、弟三,則亳殷在河內之內治,皆作亂之治,從河南亳地遷於洹水之南。「弟十三則延之使前而教告之之教弟廿六,則且云我徒也之,且亦足訂明以來刻本之誤。不特其書採摘注疏中精要,可為讀經之助。而了翁諸經要義》從此珠聯璧合,亦佳事也。

·左氏摘奇》十二卷提要》

1
胡元質撰。元質字長文,吳郡人。官給事中。攷《宋史〈藝文志〉》於「史部下載《西漢字類》五卷,注胡元質撰。而於經部春秋類下載《左氏摘奇》十二卷,則注不知作者。此疑當日或傳刻者失之,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載此稍為詳悉。其姓氏爵里,實與今本相合。此本從吳中藏書家影宋鈔錄。卷後有元質《自記》一條云,左氏摘奇皆手所約,鋟木於當涂道院,與同志者共之。乾道癸巳元日書當係原刋所識。書中摘錄經傳一二字,必兼採杜預《集解》。其謹嚴處視林鉞《漢雋》、蘇易簡文選雙字類要》為勝,《宋史》志入之經類,似不為過。至《文獻通攷》竟列於類書之中,猶未盡此書之要也。

·回溪史韻》二十三卷提要》

1
錢諷撰。字正初,本錢塘人,為吳越王之裔,後卜居於嘉禾之回溪,故自號回溪。其書為近時著錄,家所罕見。惟宋趙希弁《讀書附志》以為依唐韻分四聲,以十七史之句注於下。而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云,其附韻類事頗便檢閱。蓋宋人免園册類,摘雙字編四聲以便㝷檢,而回溪獨采成語,多至三四句,未嘗割裂原文,洵著書之良法也。秀水朱彝尊跋此云,予嘗見宋時鋟本於京師,僅存七册,嫌其殘缺未之錄也。歸田後始大悔之。從琴川毛氏、長洲何氏訪其所藏,合之才十七卷,亟寫而存之,笥天下之寶離者。會有合時,安知後來所求不適少。此十七卷,𫆀兹從影。宋本傳錄卷首祇存,慶元五年四月旣望郡人鄭僑一序,而《讀書志》所云錢文子序已無從復得。據《明成祖實錄》纂《永樂大典》時,諭解縉等稱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紀載太畧,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僃,輯為一書,無厭浩繁,則此在明時曾入祕府。今書平韻,自一東至四江,七之至十一模,共五卷,上聲一董至三十六,養共八卷,去聲十四,泰至五十九。鑑共六卷。入聲十二,昔至三十四乏,共四卷,通計二十三卷。較彝尊見時已多五卷,安知後日不更有多於此者?是可以寶也。

·梅花百咏》一卷提要》

1
韋珪撰。德珪,山陰人。案
四庫全書》所收梅花百咏,乃元馮子振釋明本倡和之詩。德珪此作,始以李仲山之命成《咏梅》二十六首。繼又摭拾見聞,更成百首,復以梅花未入楚詞,作補騷》一章,以附於後。又嘗自署其讀書處曰梅雪窩,蓋其平生有嗜梅之癖矣。首有楊維禎手書序文,此從元刻摹寫者。

·通元眞經注》十二卷提要》

1
《文子》二卷
四庫全書》,已著錄。此注唐徐靈府撰。靈府黙希子,錢塘人。為元宗時徵士隱修衡嶽注。文子書上進,遂封通元眞人,名其書為《通元眞經》,見杜道堅《通元眞經讚義》及《全唐詩傳》。又《西天目志》載靈府由天目趨天台,憇雲二十餘年,作言志詩辭武宗之徵,著《元鑑》五卷及《三洞要畧》,則靈府又嘗作天台道士矣。案《唐書〈藝文志》〉有注《文子》十二卷,徐靈府著。而《崇文總目》又云:《文子》十一卷,徐靈府注闕。則徐注在宋時傳習巳少。
四庫全書總目》云:自北魏以來,有李遲、徐靈府、朱元三家注,惟靈府注僅存,亦大半闕佚。兹從明道藏本過錄,題曰《黙希子注》者,據晁公武《讀書志》、王應麟《玉海》皆云墨希子卽徐靈府,自號墨,與黙通也。今觀是注,淸靈婉約,而文子正文亦尚是舊時之本。其自序云:黙希以元和四載投蹟衡峯之表,考室華蓋之前,迨經八稔,夙敦樸素之風,竊味希微之旨,則是書當成于居衡嶽之時。据錢曾《讀書敏求記》曰,子彚云,吳中舊刻僅十餘葉,近得黙希子本,始覩其全。不知何故不照原書翻刻,又盡削靈府之注,殊所不解。此是太原祝氏依宋板摹寫者,亦希有之本也。是明時尚有仿宋栞本,今則捨此,無從攷核矣。

·古逸民先生集》三卷提要》

1
汪炎昶撰。炎昶懋遠,婺源人。幼有奇志,於書無所不讀。鈎深探賾,洞極淵奥。其學原本六經,得程、朱性理之要。宋末嘗從太學生孫嵩元遊,遂不仕。自號古逸民。學者稱為古逸先生。得年七十有八。其門人東山趙汸為之狀,而金華宋濓為之銘,皆極力推重。此本詩一卷,文一卷,附錄一卷,為近時藏書家所罕覯。惟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之作五卷,蓋與趙汸所作行狀相合。此則係後人所編輯,非當時原本。然詩文簡淨,古穆具有法度,非明人叫囂者所及。元代文章遒上,實源於此,則猶有宋季學者之風也。

·漢文鑑》二十一卷提要》

1
陳鑑編。按,建安人,自稱石壁野人,乃南宋遺民。此書不載。《宋史·藝文志》惟見明人《百川書志》及《千頃堂書目》。前有端平甲午鑑《自序》。其文皆採自史傳,不無刪節之病。然就《西京文纂》錄其要,可以為讀史之助。與前次所錄《東漢文鑑》,同為宋時巾箱本合之,成全璧云。

·蘋洲漁笛譜》二卷提要》

1
周密撰。著有《癸辛雜識》,
四庫全書》,已著錄。是書乃其所作詩餘秀水朱彜尊撰《詞綜》,以為《草窗詞》一名《蘋洲漁笛譜》。今攷《草窗詞比斯譜,實增多數闋,則知笛譜是其當日原定《草窗詞》,或後人掇拾所成,特以此為藍本耳。是書從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舊鈔傳寫。前有吳文英題詞,後附《徵招酹月》二闋,並王橚《識尾》。據琴川毛扆舊䟦云:「西湖十景詞嚮缺末。二首偶閱《錢塘志》中,載此亟命《皃鈔》補之。然其脫畧,仍無從搜輯也。

·兩京新記》一卷提要》

1
韋述撰。原本五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程大昌雍錄》,明郞瑛《七修𩔖稿》,亦嘗及之。朱彝尊書《熙寕長安志》後云,《東西京記》世無全書,則彝尊所見,已非完本矣。此一卷在原書為第三卷,所載坊寺、宅觀、園祠於東西南北,比次頗詳。日本人採在佚存叢書中。唐人著述現存者少。兹遵
四庫全書》,採錄莫休符《桂林風土記》之例,為錄存之。

·洞霄詩集》十四卷提要》

1
宋道士孟宗寶撰。宗寶集虛。嘗築室於苕溪之上,曰集虚書院。為詩文咸有法度。煉元養素,居九鎖山中三年,積書至數千卷,與鄧牧相友善。牧為《洞霄宫圖志》,曾載其人,攷今道藏中大滌。《洞天記》有至元三年吳全節序云:道士孟集,虛出所編洞霄圖記》,山川之奇秀,巖洞之深杳,宫宇之沿革,人物之挺特,昔耳目之未及者。今一覽無遺,是編行乎世集,虚於兹山之功,亦懋矣。《大滌洞天記》者,卽今《洞霄圖志》也。記本鄧牧著,而序以為孟宗寶者,疑當日兩書本合行耳。是本明有高以謨刋,近亦不可得見。此從舊鈔過錄中有殘缺。處宗寶後䟦云,宋紹定閒住山沖妙龔先生與道士王思明裒𩔖大滌畱題,刻版行世,迄今大德壬寅,且三十年廢,勿舉。名勝入山,咸謂闕典。宗寶以介石沈公命,取舊集洎家藏詩,與本山葉君牧心、鄧君暇日討論,刪定唐、宋賢及今名公題詠,命工重刻與好事者共之,則其用力亦勤矣。書中所載篇什,至元時元貞、大德之間,而於王思明則載入宋本山高道𩔖》,因仿
四庫全書、伯牙琴之例,歸諸宋人焉。

·燕喜詞》一卷提要》

1
曹冠撰。宗臣,號雙溪居士,東陽人。見縣志。此本有淳熙丁未長樂陳●缺字:,原文不清,據本站另藏CADAL所掃北大本URNctpws288953,與此當是同版。似是⿱髟⿰犭異及釣臺詹效之二。序文云:「檢正曹公臺省舊人,來游宣幕,太守大監詹公歎賞其文,刋諸宣城學宫,復以所著樂府析為別集,名曰洲喜。今從毛氏汲古一舊藏本錄出。

·醉翁談錄》五卷提要》

1
金盈之撰。案盈之家世沐京,南渡後官從政郎,衡州錄事參軍。此書載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第一卷名《公佳製》,載宋以來名卿大夫許文各體。第一卷榮貴要覽,暑述唐、宋中恩榮遺制。第一、四卷則為京城風俗記佛,載宋室全盛時汴京風物繫華之盛。凡所見間,案月搜記,如四時風俗好尚,無不畢載。第五卷瑣一記聞,載唐時遣事為多。書中所載詩丈雜事,雖屬瑣碎,然博一治見,足資談助可興《蒙華夢梁》等錄並傳也。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提要》

1
盧鎭撰。字子安,淮南人。至正間以領兵副元帥兼常熟州知州事。按琴州常熟別名,齊以南沙為常熟縣,升縣為州,始于元元貞二年,明洪武三年復攺為縣。舊志剏始于宋慶元間縣令孫應時。至淳祐辛丑,鮑亷更加飾焉。旁搜博採,列為十門,而書乃詳其後,時久人殊。卷帙散佚,百餘年間,未有取而續之者。元至正時,鎭宰是地,乃屬耆老。顧德昭等搜求孫、鮑舊本,復參攷異同,重付諸梓。凡所未載,並附卷末。書中云晉案者惜佚其姓,疑德昭名也。其于城池之形𫝑,山水之崇深,與夫兵賦之多寡,文獻之昭垂,罔不記載詳明,了無餘藴。是可與施宿《嘉泰會稽志》、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抗衡,非明人全用巳說者可比鎭《後序所云,其《續志》則始于有元。今闕佚巳久,無從補錄。是册從汲古閣毛子晉舊校本,影寫著錄。家惟見於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亦不詳其姓氏。崇禎間,邑人龔立本䟦此書云:邑中邵兵部麟武得於興福寺僅半部,後歸許文學。弢美弢美,復于南都書肆購其所佚之半,始成全帙。則此書在前,明已稱難,得今復二百餘年,宜倍珍惜也。

·南華眞經注疏》三十五卷提要》

1
成元英撰。元英字子實,陜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流郁州。書成,道士王元慶遣文學賈鼎就授大義。嵩高山人李利涉為序。攷《唐書》無《元英傳,其見於《〈藝文志〉》者如此。諸家著錄卷帙,多寡不同。《唐志》十二卷,《書錄解題》三十卷,《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皆三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十卷,《讀書敏求記》二十卷。今依明道藏本抄錄為卷三十五。據敏求記錢曾所藏為前明南京解元唐寅家北宋槧本。蓋當時單行之書,不與道藏》本同也。唐人著書,傳世日少。此唐初之書至今首尾完具,尤為罕得疏之。所本為郭象注《象注》,掃除舊解,標新領異,大半空言,無所徵實,不免負王弼注《易》之累。元英此疏,則稱意而談,淸言曲暢。至序文云,莊子字子休,生宋國睢陽,𫎇縣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殆出《眞誥》之𩔖,殊可以廣異聞。元英於貞觀中加號西華法師,見於《讀書志》。

·華陽陶居集》二卷提要之隱》

1
陶宏景撰。宏景有《眞誥
四庫全書》,已著錄。此其生平雜文及與武帝往復論書之劉。據集中《㝷山誌》云,先生去世後久,無人編錄文集。至陳武帝貞明二年,勅令侍中尚書令江總始撰文集。先生以梁大同二年解駕,至是五十二載矣。文章頗多散落云云。然攷《隋書·經籍志》,梁隱居先生《陶宏景集》三十卷,又《內集》十五卷,至宋人作。《唐書藝文志》僅載《陶宏景集》三十卷,則疑其所作《內集》已佚。自是以後,傳述愈微。晁公武陳振孫皆未著錄。是本從明道藏本錄出。卷首載昭臺弟子傅霄編集,大洞弟子陳桷挍勘,蓋亦道家者流。惟集前有江總序》一首,似尚存其舊,餘則存什之一二而已。若夫殘膏剩馥,實足以沾漑後人。蓋宏景在道家亦號學者,其著述與抱朴抗衡》,所謂列仙之儒也。

·三術撮要》一卷提要》

1
不著撰人名氏。案陳振孫書錄解題》云,《三術掇要》一卷,無名氏,又一本名《擇日撮要術,大畧皆同。建安徐淸叟眞翁云,其尊人尚書公應龍所輯,不欲著名,疑卽此書,此從影宋版鈔錄亦無刋刻年月。惟中引周謂彈冠心用及沈括《夢溪筆談》,當是南宋閒人手筆。蓋陰陽家言,為術士所祕。六壬遁甲古法,除太白陰經》、《武經總要》之外載者寥寥無幾。宋以前百忌萬年,具注集聖、廣聖諸書,非此並無從舉其名目。故雖五行選擇家所用,而司天監據以鋪注頒朔者實不越,此亦足資攷鏡也。

·蕭冰厓詩集》三卷提要》

1
蕭立之撰。立之,寕都人,字斯立,一名立等,號冰厓登。方逢辰榜進士,仕至通守。歸隱後自放於詩,大㫖宗江西派《宋詩紀事》,嘗採其詩。此三卷僅有五七言古體五七律及七絕,乃其九世從孫敏所訪求而得者。其原䟦稱向有詩集二十六卷,然則立之詩佚者多矣。此集雖僅存什一,但明羅倫序,稱其納交吳氏艸廬,見知謝氏叠山是詩,以人重一鱗片羽,亦可珍貴云。

·徐文淸公家傳》一卷提要》

1
朱元龍、葉由庚、龔應之等同撰。按文淸,字崇甫,婺之義烏人。《宋史》有傳。此則僑門人等所撰,至僑九世孫彰刋以行。世與《宋史》相勘,大段相合,唯謂僑於紹定二年理宗新政,思得宿望以新大化,中外延頸以俟登用者,惟僑與眞德秀、魏了翁三人。攷《宋史理宗本紀》,不載僑名,未免蹈家乘溢美之習。然《本紀》言端平二年甲寅詔議胡瑗、孫明復、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据家傳》,則僑與李𡌴實主其議。又《本紀言是年三月詔進士陳文蔚著《尚書解》,並補迪功郞。据家傳則僑實以考亭門人薦其《曾著傳,可為傳心建極之要,并言其人宜置直講。所述事蹟甚詳,可補《宋史》之缺。此傳諸家書目皆未著錄。傳後所附《毅齋詩集》。《別錄》一卷,亦流傳絕少。錢塘厲鶚著《宋詩紀事》於《僑小傳》下,僅言有集而不能舉其名。所選《毅齋卽事》一首,今存集中,而注云濂洛風雅,則亦未曾親見是集轉從選本錄出耳。

·鐵崖賦稿》二卷提要》

1
楊維禎撰。按
四庫全書》,錄維禎麗則《遺音》四卷,計賦三十二首,此則未刻稿也。賦凡四十八篇。書為洪武三十一年海虞朱燧子新氏手錄。《文瑞樓書目》有《鐵崖賦》一卷,卽此本也。

·日湖漁唱》一卷提要》

1
陳允平撰。允平字君衡,鄞縣人。德祐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官。祥興元年,允平與蘇劉義書,期九月,以兵船下慶元當內應。為怨家所訐,同官袁洪解之得釋,事見《袁淸容集》。其詩詞與吳文英、翁元龍齊名,張玉田嘗論其所作平正。《千頃堂書目》,載《日湖漁唱》二卷。此作一卷,或為後人所併歟。

·重編海瓊白玉蟾文集》六卷《續集》二卷提要》

1
葛長庚撰。按長庚白叟,福之閩淸人。七歲能詩賦。父亡母嫁,棄家遊海上,號海瓊子。至雷州,繼白氏後,攺姓《白名。玉蟾傳》以為仙去所著詩文集凡四十卷,具詳事實中。此本乃明正統間南極遐齡老人𦡱仙重編。前有宋端平時推官潘枋原序,及嘉熙元年耜所書事實一篇。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是集𦡱仙序中。述及玉蟾有《上淸》、《玉隆》、《武夷三集,內未入者皆收之。今重新校正,定為八卷,附綠一册及霞侣奉酧之。元簡仍綴諸卷末,而壽諸梓以永其傳焉。𦡱仙乃明太祖第十六子,寕獻王、朱權之號。博古好學,凡羣書有秘本,莫不刋布。著述之富,一時無有及者。

·說文解字補義》十二卷提要》

1
包希魯撰。按希魯字魯伯,進賢人。《江西通志》稱其頴異嘗授今古文《尚書》于吳艸廬,動履端嚴,為後進楷法。其教人先德行後文藝,士習為之一新。所著有《四書凡例、易九卦衍義》、《詩小序》,辨《說文解字補義》及《原教說儒》等篇。此書從至正刋本影寫,錢大昕《元藝文志》載之書中,體例悉依徐鍇《韻譜》,間于《補注補音》之後。增加《補義》云云者,皆希魯作也。其議論多宋學。然於古人制字審音之法,時出新意,補前人所未及,似亦《小學》中可存之書。
URN: ctp:ws28895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