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三
3
樂考
4
厯代樂制
5
明太祖初克金陵,立典樂官。
6
明年,置雅樂,以供郊社之祭。
7
𫝊維鱗明書樂律志》曰:「明太祖於乙巳九月克金陵,立典樂官,其明年置雅樂」。
8
等謹按:明太祖克金陵,在元順帝至正十六年丙申,明書作乙已,殊誤。但乙已距洪武元年戊申甚近,其時大業已定,設官製樂,理亦宜之。若初克金陵一二年,恐未遑制作耳。
9
命朝賀、罷女樂。
10
時呉元年六月,實元至正二十四年也。朱懷吳昭代紀略曰:「天子升殿,女官隨侍,女樂引導,必起於呂武臨朝,而唐元宗襲為故事,至我太祖,革去足洗千古之陋。
11
七月,選樂舞生設雅樂,召學士朱升及范權領之,帝親擊石磬試定。
12
先是,命選道童俊秀者充樂舞生,至是始集太祖御㦸門,召學士朱升、范權引樂舞生入見,設雅樂閲試之,太祖親擊石磬,命升辨五音,升不能辨,以宮音為徴音,太祖哂其誤,因歎曰:「古者作樂以和民,聲格神人而與天地同其和,近世儒者鮮知音律之學,欲樂和,顧不難耶?」合樂生登歌一曲而罷。
13
張溥《國朝經濟錄》曰:髙皇帝定樂時,陳樂器於庭,召學士朱升等考定,帝親拊磬,命升辨五音,對忤㫖,怒欲法之,《起居注》熊鼎從容前論解,帝曰:「升自謂審音顧不辨宮徵何也?」鼎頓首曰:「辨石音難,葢自古以來,唐、虞惟后,䕫為能和此。書曰:於子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詩》曰:既和且平,依我磬聲,葢其難也。帝曰:「即如是,任豎儒治樂樂,何由和鼎具言「樂之和,由人所致,人君能致中和,則萬物和而樂音和矣」。帝為霽威。
14
明書《樂律志》曰:「明太祖加意正,樂能絶繁,音規純淡,坐朝歎息,力求元聲,盡治外治內之心。而琴悲瑟淚,絶響廟庭,天章手發《清寤懷》,亦可謂《嘉成樂》。其有初勝流戒於舉措者矣。獨惜其擊拊寄諸黃冠虡磬,審諸俳色,而太學不懸之以為教耳」。置太常司。
15
掌祭祀禮樂之事,凡樂四等:曰九奏用祀天地,曰八奏神祇太嵗,曰七奏大明,大社、大稷、帝王,曰六奏夜明帝、社、帝稷、宗廟、先師。舞二:曰文舞,曰《武舞。樂器不徙陵園之祭,無樂。
16
《經濟錄》曰:「凡樂有歌、有舞歌、堂上舞、堂下舞皆八佾,有文有武,其樂曰中和韶樂,曰堂下樂、曰丹陛樂,曰侑食樂,曰大樂。其雅樂備八音五聲,十二律、九奏萬舞之節。俗樂有百戲、隊舞、謳歌之承應,祭祀用雅樂,太常領之,協律郎、司樂考協之。凡樂淫聲過聲、凶聲慢聲若舞失節者,皆有糾禁。而朝㑹燕享兼俗樂祗應,奉鑾司掌之。
17
八月,命協律郎冷謙協樂章聲譜,令樂生肄習之。元末有冷謙者,知音,善鼓瑟,以黃冠隱吳山,召為協律郎,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
18
《經濟錄》曰:髙皇帝病音樂之,未復古也,詔尚書詹同、陶凱與協律郎冷謙定雅樂,而學士宋濂為樂章。
19
明史職官志》曰:太常寺協律郎二人,司樂二十人。髙岱《鴻猷錄》曰:丙午至正二十六年冬,建宗廟社稷,得冷謙命製樂。謙深明音律,今樂器樂舞皆謙所製。九月,命於泗州靈璧取石製磬,湖州採梓桐,製琴瑟。曹昭格古要論》曰:靈璧石出鳯陽府宿州靈璧縣在深山中,掘之乃見,其色黒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者,有臥砂不起峯者,亦無巖岫。洪武初年,取其石作磬,給賜各府文廟,其色灰白,其聲清逸,吉安、南昌府學皆有之。
20
十月,考正太廟雅樂。
21
考正四廟,按是時太廟之製,德、懿、熈、仁四祖各為一廟。雅樂,命冷謙校定音律及編鐘、編磬等器。
22
十二月,置教坊司。
23
掌宴會大樂。設大使、副使、和聲郎,左右韶舞。左右司樂皆以樂工為之。後改和聲郎為奉鑾。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用大樂。
24
等謹按:此後成祖即位倉卒,其儀不詳。仁宗即位,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但鳴鐘鼓鳴鞭,葢以大喪徹樂也。宣宗以後,儲宮嗣立者並同世宗入承大統亦然。
25
立皇后用大樂、女樂。
26
立皇太子用大樂。
27
二月,親祭太社、太稷用樂舞。
28
迎神,奏《廣和之曲》。奠玉帛,奏《肅和之曲》。進俎,奏《凝和之曲》。初獻,奏《夀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終獻,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瘞,奏《時和之曲》。 凡祭社稷禮畢,皇帝至社稷門裏升輅,教坊司俳長唱作樂本。司官一員奏樂,奏《神歡》之曲》。導至午門裏,樂止。凡用領樂官五員,俳長四人,各色色長十六人,樂工二撥,每撥一百二人,歌工十二人。
29
等謹按:是時用異壇同壝之制,其樂章、亞獻、終獻皆奏《豫和之曲。至十年,改建社稷為一壇,罷句龍棄配位,以仁祖配享。十一年,乃更撰合祭太社稷樂章,終獻奏《熈和之曲。
30
四月,祫享太廟,用樂舞。
31
迎神,《太和之曲》,奉册寶《熈和之曲》時享不用,進俎,《凝和之曲》時享不用。初獻,《夀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豫和之曲》,終獻《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雍和之曲》,送神《安和之曲》。初獻則德、懿、熙、仁各奏樂舞,亞、終獻則四廟共之,至二十一年更定。其初獻合奏,餘並同。 凡享太廟禮畢,皇帝至廟街門裏升輦,教坊司俳長唱作樂。本司官一員奏樂,奏敬祖宗之曲。導至午門裏,樂止。凡用領樂官五員,俳長十人,各色色長四十人,樂工四撥,每撥一百八人,歌工十二人。
32
王圻《續通考》曰:「朝享太廟諸樂章,詔梁寅等分為之。
33
等謹按樂章有奉冊寶之曲,葢正月即位後,即詣太廟追尊,四代奉上玉寶玉册樂章,當是此時所定,故有此曲,至時享則無所用耳。
34
又按明代二舞,先、武後文,葢主以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之說。
35
閏七月,詔定軍禮用樂。
36
親征為首,遣將次之。方出師,有禡祭之禮。及還,有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之禮,各有樂節。八月,遣官釋奠於先師。孔子用《大成》登歌樂等。謹按是時尚用《大成》登歌舊樂,故《實錄》不著樂曲名,至六年始定樂章也。
37
九月,定皇太子親王朝儀、樂節。
38
十一月冬至,始祀昊天上帝於圜丘,樂舞之制與太廟同。御殿行慶成禮,兼用中和韶樂,堂下樂:迎神,奏《中和之曲》,升壇,奏《肅和之曲》。進俎,奏《凝和之曲》。行初,獻禮,奏《夀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終獻,奏《熈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時和之曲》。 凡大祀天地,禮畢,駕起輦,教坊司色長一人唱作樂。奉鑾一員唱樂,奏《神歡之曲》。駕至奉天門,堂下樂作,至奉天殿,樂止按此下即行慶成禮》,升殿,色長唱作樂,奉鑾舉麾,唱樂奏《聖安之曲》,中和韶樂作。禮畢,奉鑾舉麾唱樂,奏《定安之曲》按樂奏《聖安》、《定安》,則此儀當亦後來所定。中和韶樂作,駕興,凡用領樂官五員,俳長四人,協同俳長辦事色長十二人,各色色長八十四人,樂工十八撥。第一撥一百八人。第二撥至十七撥每撥不等,大約二三十人。歌工每撥十二人。
39
定皇太子冠禮樂節
40
凡東宮冠,禮畢,宴用七奏樂,領樂官四員,俳長二人,色長四人,歌章、拍板。樂工四人,歌工十人等。謹按永樂九年,定皇太孫冠禮,其樂節略同。十二月,定皇太子親王婚禮備樂。
41
等謹按納采之禮,殿庭之樂,皆設而不作,鼓吹、導引,亦無振作之文,此外行禮,都無樂節,豈遵古婚禮不用樂之制耶?至二十六年重定諸王婚禮則用樂矣。成化中,定皇太子納妃儀》,亦作樂也。立旗纛廟,祭用教坊樂。
42
等,謹按《會典及儀衛志,是年定大駕鹵簿內樂器之制。
43
二年正月丙申朔,御殿受賀大宴,兼用大樂、細樂、舞隊,凡冬至、聖節、朝㑹、宴享皆同。
44
等謹按以上朝儀,係元年九月所定,禮志所謂與登極儀畧相仿者也。二年正旦,為元會之始,元年正旦後,始即帝位也自當用之。至樂志所載,三大節、大朝賀用樂三年定,與會典正旦、冬至、朝賀儀二十六年定及禮志大朝儀與會典同,當即二十六年所定不同,葢屢經更定,故記述不免參差也。
45
皇后受命婦朝於坤寧宮,賜宴,用女樂、中宮受朝儀。洪武元年,定至二十六年重定樂章《天香鳯韶》之曲。
46
《職官志》曰:女官六局,其一尚儀局,領司四,其一司樂,司樂四人,典樂四人,女史二人,掌音樂之事。《會典》曰:「凡慶賀皇太后聖節、女樂、奉鑾等官妻五人,提調女樂四人,歌章二十四人,奏樂一百一十五人。慶賀中宮女樂同。
47
定分祀天神地祇之禮用雅樂。
48
等謹按樂志》,洪武二年,分祀天神地祇樂章、迎天神地祇、中和之曲各一,奠帛以後詞,並同朝日㑹典迎神一曲,則刪併兩曲之詞,葢後改合祀時所定也。《樂志》亦有合祀天神地祗迎神保和一曲,其詞又與㑹典小異。至合祀之制,《樂志》屬之。洪武六年大政記》、《禮志》則云三年《會典》又載二十六年初定儀,其說彼此參錯。後嘉靖九年,復令分祀迎神,各撰一曲,亦名《保和,餘曲仍舊。
49
二月,遣官祭馬神,用時樂。 躬享先農撰樂章,迎神、奠帛,並奏《永和之曲》。進俎,奏《雍和之曲》。初獻、亞獻、終獻,並奏《夀和之曲》。徹饌、送神,並奏《永和之曲》。望奏《太和之曲》。
50
五月夏至,祭皇地祇於方丘,樂舞與圜丘同,樂曲同。圜丘曲詞各異,易望燎曰:「望二舞,亦同圜丘。
51
等,謹按圜丘、方丘、樂章,皆翰林學士朱升等所撰。帝以其文過深,而詞藻麗至。八年,遂親製易之。九月,定蕃王蕃使朝貢,賜宴禮,兼用大樂細樂舞隊。凡蕃王來朝,禮部尚書奉㫖,即會同館宴勞酒,行作樂。朝見之日,皇帝御奉天殿大樂,鼓吹振作。 擇日錫宴於謹身殿,和聲郎陳大樂細樂,舞隊於殿之南楹,皇帝升座,大樂鼓吹振作,皇太子、諸王及蕃王各就坐,文武官及蕃王從官各以次就坐。斟酒細樂作,奏《太清之曲》。酒再行,細樂作,奏《感皇恩之曲》,供食大樂作。酒三,行細樂作,奏《賀聖朝之曲》,進食大樂作,凡五進食皆如之。酒四行,細樂作,奏《普天樂》之曲,進食酒五行細樂作舞。《諸國來朝之舞》,進食酒六行,細樂作,奏《朝天子》之曲,進食,酒七行,細樂作奏《醉太平之曲》,舞《長生隊之舞》。宴畢,皇帝興,樂作,皇太子、諸王侍從還宮,東宮宴,蕃王,和聲郎陳樂,如謹身殿儀。或宰相請㫖宴勞於中書省。教坊司陳樂酒七行,食五品,作樂,雜陳諸戲,都督府、御史臺宴如之。會典曰:「凡四夷人朝貢到京例,於會同館設宴,教坊司承應。
52
命考宮縣樂制,詔有司訪求能通音律者送京師。十月,賜髙麗國王樂器。
53
三年二月,朝日東郊,用樂舞。
54
迎神,奏《熙和之曲》。奠玉帛,奏《保和之曲》。初獻,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中和之曲》,終獻,奏《肅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奏《凝和之曲》。送神,奏《夀和之曲》。望燎,奏《豫和之曲》。
55
四月,定冊封親王樂節。
56
七月,定朔望升殿,百官朝參,禮用堂下樂。凡朔望並嵗首半月,太常寺奏祭祀、升殿俱用堂下樂。凡每日常朝樂工二十人,於午門外御道兩旁侍立。
57
八月,禮部尚書陶凱請進膳用樂,不許。凱等言:「古者人君進膳日舉樂,今擬上御謹身殿。早膳,教坊司官奏樂。御東西耳房及兩廡進膳,則免樂」。帝曰:「古之帝王德隆治洽,熙然太和,日一舉樂,似未為過。今天下雖定,人民未蘇,將士尚在暴露,朕宵旰憂勤之不暇,而可自為逸樂哉?俟大兵凱還,士卒無戰伐之勞,人民罷轉輸之苦,然後以樂侑膳未晚也。等。謹按永樂初年,成祖亦嘗謂夏原吉曰:「古者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朕為天子,誠使四海皆給足,雖不盛饌以樂侑食,未嘗不樂。夕月西郊用樂舞同朝日。
58
迎神,改奏《凝和之曲》。奠帛以下,與朝日同。曲詞各異等謹按《樂志》樂章止載別撰《凝和》一曲,餘並同朝日,無各異之詞。其說前後互異。
59
又按:《樂志》,是時附祭周天星辰,故迎神曲云「太陰、夜明以及星辰後星辰別祀」,改「以及星辰」句為「惟德孔神」。
60
定宗廟四時及嵗,除五祭用樂之制。
61
先是,四祖各為一廟,其四時之祭,元年定以四孟月,及嵗除,凡五享。二年,改用清明、端午。中元、冬至,至是仍用四孟月孟春,特享於各廟,各具禮樂,餘俱合享於德祖廟。初獻各奏本廟樂,餘同奏德廟樂。至九年,改建太廟,同堂異室。於是四時嵗除五祭,俱行合享之禮,奏德廟樂,罷特享禮及各廟樂。
62
九月,詔諭禮部:「別祭周天星辰用樂舞,如朝日、夕月。帝謂中書省臣:「日月皆專壇祭,而星辰乃祔祭于月壇,非禮也」。禮部請朝日夕月仍以春秋分祭星辰,則於天夀節前三日。從之。明年九月,帝乃躬祀周天星辰,迎神,奏《凝和之曲》,奠帛、初獻,俱奏《保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中和之曲》,終獻,奏《肅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奏《豫和之曲》,送神望燎,俱奏《雍和之曲》,定朝會宴享樂舞之數。
63
朝賀樂 是日,和聲郎先陳樂于丹墀,百官拜位之南,北向。駕將出,仗動,和聲郎舉麾唱奏《飛龍引之曲》。帝升座,樂止,偃麾,百官拜,奏《風雲㑹之曲》,拜畢,樂止。丞相上殿致詞,奏《慶皇都之樂》。致詞畢,復位,樂止。百官又拜,奏《喜昇平之樂》。拜畢,樂止。駕興,奏《賀聖明之樂》。還宮,樂止。 宴享樂 凡宴會,用九奏三舞,駕將出仗動,大樂作。陞座,樂止。進第一爵。和聲郎舉麾,唱奏起,《臨濠之曲》,引樂二人引歌工、樂工詣酒案前,北向重行立定。奏畢,偃麾,押樂引衆工退。第二,奏《開太平之曲》。第三,奏《安建業之曲》。第四,奏《削羣雄之曲》。第五,奏《平幽都之曲》。第六,奏《撫四夷之曲》。第七,奏《定封賞之曲》。第八,奏《大一統之曲》。第九,奏《守承平之曲》,其進退皆如前儀。進第一、次膳,和聲郎舉麾唱,奏飛龍引之曲。食畢,樂止,偃麾。第二,奏《風雲㑹之樂》。第三,奏《慶皇都之樂》。第四,奏《平定天下之樂》。第五奏《賀聖明之樂》。第六,奏《撫安四夷之舞》。第七,奏《九重歡之樂》。第八,奏《車書㑹同之舞》。第九,奏《萬年春之樂》,其作止,亦與前同。九奏三舞既畢,駕興大樂,振作。入宮,樂止,和聲郎執麾引衆工以次出。
64
等,謹按實錄及樂志九奏樂曲,皆按月律前三奏和緩後四奏壯烈後二奏舒長起臨濠之曲,名飛龍引。王圻《續通考注曰:醉花陰平。按此則前所載自起臨濠第一至守承第九,又自飛龍引第一至萬年春第九,豈同物而異名耶?開太平之曲,名《風雲會,續通考注曰:唐多令。安建業之曲,名慶皇都,續通考注曰:蝶戀花。削羣雄之曲,名喜昇平。續通考注曰:秦樓月奏,按前所載第四奏、第六奏第八係用三舞,故九奏中獨此三奏,曲名不合,未知何緣參錯。《平幽都之曲名賀聖明,續通考注曰:鷓鴣天撫四夷之曲,名龍池宴《續通考》注曰:人月圓。,定封賞之曲,名九重歡續通考注曰:栁梢青。大一統之曲,名鳯凰吟續通考注曰:太常引。守承平之曲,名萬年春。續通考:注曰:百字令。其十二月按律樂歌正月太蔟本宮,黃鍾商俗名大石,其曲為萬年春二月夾鍾本宮夾鍾宮,俗名中呂,其曲為玊街行。三月姑洗本宮太蔟商,俗名大石,其曲為賀聖明四月仲呂,本宮無射徴俗名黃鍾正徴其曲為喜昇平。五月㽔賔本宮姑洗商,俗名中管雙調,其曲為樂清朝。六月林鍾本宮夾鍾角,俗名中呂角,其曲為慶皇都。七月夷則,本宮南呂商俗名,中管商角,其曲為永太平。八月南呂本宮南呂宮,俗名中管仙呂,其曲為鳯凰吟。九月無射,本宮無射宮,俗名黃鍾,其曲為飛龍引,十月應鍾本宮姑洗徴俗名,中呂正徴其曲為龍池宴,十一月黃鍾,本宫夷則,角俗名仙呂角,其曲為金門樂。十二月大呂本宮,大呂宮,俗名髙宮,其曲為風雲會右十二曲,按月令第一奏之。其武舞曲名清海宇,文舞曲名《泰階平,四夷舞曲。其一,《小將軍。其二,《殿前歡,其三,慶新年。其四,過門子。
65
會典曰:「凡聖節、冬至、正旦行朝賀禮,俱用中和韶樂,兼用堂下樂。凡大祀慶成、聖節、冬至、正旦大宴,俱用丹陛樂侑食樂」。按此據會典。禮部云云:工部大樂制度,作方響四、板四,杖鼓三十六,尚有大鼓二。
66
修《大明集》,禮成,著樂律之義。
67
其書以吉凶、軍賔、嘉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樂律為綱樂之目有三:曰鐘律,曰雅樂,曰俗樂。立齋閒錄》曰:太祖於開國之初,開禮樂二局,徴天下耆儒宿學分局,以講究禮典樂律。當時集成,有《大明集禮》,而樂未有全書。
68
是年,定皇帝加元服,儀用堂下樂。
69
定教坊司冠服
70
定中宮女樂冠服。
71
四年正月,享太廟,命中書省給樂生錢,人二千四百,舞生半之。
72
二月,詔太常司,凡祭配享之位,不用祝文,不別奏樂。六月,吏部尚書詹同、禮部尚書陶凱進宴享九奏樂章,其曲:一曰《本太初》,二曰《仰大明》,三曰《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龍》,六曰《泰階平》,七曰《君德成》,八曰《聖道成》,九曰《樂清寧》。帝命協音律者歌之,謂侍臣曰:「禮以導敬,樂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為治?元時古樂俱廢,惟淫詞艷曲,更唱迭和。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祇,飾為隊舞諧戲殿廷,殊非所以導中和、崇治體也。今所製樂章,頗協音律,有和平廣大之意。自今一切流俗諠譊淫䙝之樂,悉屏去之。
73
《明史陶凱傳》曰:「帝嘗厭前代樂章,多諛詞,或未雅馴,命凱與詹同更撰,甚稱㫖」。
74
等,謹按王圻續通考》云:是時擬朝會樂章凡二十六首,升座《泰安之曲》一首、公卿入門治安之曲》一首、上夀夀安之曲》二首,舉酒嘉禾之曲》、一首、《卿雲之曲》一首,《紫葢之曲》一首,《彤旗之曲》一首,《神芝之曲》一首,《武功之舞》二首、六成六首、文德之舞二首,六成六首、還宮》一首。以上俱顧祿撰。而樂志》不載,當是擬而不用耶?實錄》亦未之見。
75
七月,占城國王奉表求賜樂器,樂人不許,表言為安南侵擾,求賜以兵器樂器,樂人使之,為聲教所被,輸貢之地,不敢欺凌。帝命中書省移咨國王云:「已令安南罷兵,至所請樂器。樂人在聲律雖無中外之殊,而語音有華夷之異,難以發遣。若爾國能有習中國,華言可教以音律者,選擇數人赴京習之」。《外國傳》曰:洪武四年,占城國王阿達阿者表請賜樂器、樂人,帝命禮部諭以爾國有曉華言者,其選擇以來,當令肄習。
76
十月,定齋郎樂舞生冠服之制。
77
六年八月,學士承㫖詹同等上孔廟樂章。先是,四年,禮部奏定儀物:樂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禮部請選京民之秀者充樂舞生。帝曰:「樂舞乃學者事,況釋奠所以崇師,宜擇國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學者,豫教肄之」。初,宋釋奠用《大成》,登歌樂元》擬《易》之,未用,仍用舊樂,國初亦因之。本年六月,始命更製樂章,至是詹同、樂韶鳯等製成上之。迎神奏《咸和》,奠帛奏《寧和》。初獻,奏《安和》。亞獻、終獻,奏《景和》,徹饌、送神,奏《咸和》。
78
𫝊維鱗明書》《樂律志》曰:時更定孔廟樂章,而樂舞仍用《道流》」。帝曰:「孔廟不可雜以道流」。選都人俊秀子弟肄之。先是,祀享皆用元樂登歌,至是始更。九月,鑄太和鐘成。
79
是年,定諸王來朝樂節。
80
七年二月,衍聖公孔希學言樂器不備,乞令有司修治從之。
81
實錄曰:先聖廟庭自兵後,日就圮壞,希學力修葺之,禮器、禮服、樂舞儀式,以次備舉。
82
明史儒林傳》曰:「希學言先聖廟堂廊廡圮壞,祭器、樂器、法服不備,乞命有司修治。從之。至十四年卒。十七年,子訥襲封,命禮官以教坊樂導送至國學。後宣德四年,衍聖公孔彥縉復奏闕里雅樂及樂舞生冠服敝壞,詔所司修治。
83
三月,鑄奉先殿,鐘成。
84
八月,躬祀厯代帝、王廟御製樂章。
85
迎神,奏《雍和之曲》。奠帛初獻,俱奏《保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中和之曲》。終獻,奏《肅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奏《凝和之曲》。送神,奏《夀和之曲》,望奏《豫和之曲》。
86
朱國楨大政記》曰:「京師厯代帝王廟成,御製樂章、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著為式」。
87
九月,翰林院奏進回鑾樂歌。
88
先是,帝以祭祀還宮,宜用樂舞生前導,遂命翰林儒臣撰樂章,以致敬慎鑒戒之意,諭之曰:「古人詩歌樂曲,皆寓諷諫之意,後世樂章,惟聞頌美,無復古意矣。嘗聞諷諫,則使人惕然有警,若頌美之詞,使人聞之,意怠而自恃,自恃者日驕,自警者日強。朕意如此,卿等其撰述,毋有所避」。至是,儒臣上所撰神降祥神貺按:王圻《續通考及春明夢餘錄,「貺」誤作「祝」,今照樂志改正。然據樂韶鳯傳,又作神貺惠。酣酒、色荒、禽荒諸曲,凡三十九章:曰回鑾樂歌,其詞皆存規諫。其樂舞分為八隊,隊皆八人。帝命禮部付樂工肄習之。
89
樂志》曰:太祖時,樂章之鄙陋者,命儒臣易其詞。嘗諭禮臣曰:「古樂之詩,章和而正。後世之詩,章淫以誇。故一切諛詞艷曲,皆棄不取。嘗命儒臣撰《回鑾樂歌》,皆寓諷諫之意。然當時作者,惟務明達易曉,非能如漢、晉間詩歌,鏗鏘雅健,可錄而誦也。殿中韶樂,其詞出於教坊俳優,多乖雅道。十二月樂歌按月律以奏,及進膳、迎膳等曲,皆用樂府、小令、雜劇為娯戲。流俗諠譊,淫哇不雅。太祖所欲屏者,顧反設之殿陛間,不為怪也。
90
八年二月,定頒,詔諸蕃國儀用堂下樂及大樂。蕃國迎詔用鼓樂。
91
九年正月,定王國樂制。
92
七月,定公主婚禮樂節。
93
十年六月,潞州長子縣稅課局大使康有孚請興禮樂,有孚上言三事:其一曰:學校乃風化之源,兵興以來,因而廢弛,聖朝雖已興舉,春秋二祭,未復舊規,樂器散失,致使新學小生未聞禮樂節奏:「宜勅儒臣,考究禮文,頒降天下,有司即為製備樂器,使生徒肄習,庶㡬一代之禮樂明備而後進之,士得以養其德性」。帝嘉納之。
94
十二年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大祀殿,御製歌九章。前年合祀奉天殿,帝親製祝文,謂「人君事天,地猶父母,不宜異處」,遂定每嵗合祀於孟春為永制,至是,始合祀於大祀殿,帝新作大祀文,並歌九章,明書樂律志曰:先是,帝郊祀,多風雨,因覽京房災異之說,乃定合祀樂。既奏,草木不揺,卿雲縹緲,帝悅,特作詩十一章以紀之。
95
等謹按《樂志》,洪武十二年合祀天地樂章,止載迎神中和,奠玉帛、肅和》二曲,進俎以後,並同八年圜丘詞。八年,圜丘詞本係御製,則是年但改撰二章,非別製《九章》也。然《樂志》亦不言御製二月建神樂觀。
96
帝以道家者流,務為清净,祭祀皆用以執事,宜有以居之,乃命建神樂觀於郊祀壇西。至十二月,觀成,命道士周元初領觀事,以樂舞生居之,帝親製文立碑,誌其事,其樂舞生,每嵗所給米麥衣布及時節、賚予之數,具刻於碑陰。
97
職官志曰:神樂觀,掌樂舞,以備大祀天地神祇及宗廟、社稷之祭,肄太常寺,與道錄司無統屬。祝允明前聞記曰:髙皇帝敬天事神,至於禮樂末節,㒺不究心,以樂生不娶顓潔,特創神樂觀居之,俾從黃冠之列,贍給優厚,所轄錢糧,例不刷卷,曰要他事,神明底人,不要與他計較,常膳之外,復益其內。若干曰,無使饑寒亂性諸武舞、執干盾之屬,後易楮甲繪兵,其上防微之意,又因以見焉。春明夢餘錄曰:神樂觀在天壇內之西,設提㸃、知觀教習樂舞生內有太和殿遇祭,則先期演樂於此。
98
十三年五月,諭禮部慎擇樂舞生。
99
帝諭禮部曰:「樂舞者,所以享天地祖宗,而致感格之道也。凡樂舞生必慎擇其人,若有過及疾病者,放歸為民。諸在王府者亦然。至十一月,詔公侯及諸武臣子弟凡百一十九人,習樂舞以供祀事。十七年九月,命各王府樂舞生,俱於所在儒學生員內選用,仍命神樂觀選樂舞生五人往教習之。
100
九月聖夀節,始御前殿受賀,大宴、後殿,行禮用樂,與正旦、冬至同。
101
前固卻不舉,自後嵗以為常。
102
十四年四月,重鑄朝鐘,以少牢享司鐘之神。明書樂律志》曰:「復鑄京師,禁鐘懸于城北之髙閣,命欽天監官之有罪者守之,嚴晨夜。
103
等謹按:前十一年正月朔早朝,殿上金鐘始叩,忽斷為二,至是復重鑄焉。
104
十五年正月朔,宴羣臣於謹身殿,始用九奏侑食樂章。初,帝命儒臣重製九奏,侑食樂章。至是大宴,始用之大宴樂。 光祿官詣御前進第一爵,奏《炎精開運之曲》,進第二爵,奏《皇風之曲》。光祿官進湯鼓,吹響節㑹典:大駕鹵簿,有響節十二對,其制,貼金攢竹竿帶、鐵條,共長一丈二寸五分。內鐵條至頂長一尺二寸五分,貫銅錢十二,黃羅為衣,籠之銷金為飾,升龍雲文,頂以木為之,用貼金。其銅錢文天下太平前導至殿外,鼓吹止,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舞畢,出,進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四夷舞入,奏《撫安四夷之舞》。舞畢出,進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文舞入,奏車書㑹同之舞舞畢,出,進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奏百戲,承應舞畢,出。進第六爵,奏《金陵之曲,奏八蠻獻寶承應舞畢,出進。第七爵,奏《長楊之曲》,奏採蓮隊子承應進。第八爵,奏《芳醴之曲》,奏魚躍於淵,承應舞畢出。進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奏《百花隊舞承應舞畢,出殿內侑食樂。 一奏《炎精開運之曲》,二奏《皇風之曲》,奏《平定天下之舞》樂章《清海宇》三奏《眷皇明之曲》,奏《撫安四夷之舞樂章小將軍殿前歡慶》,新年過門子。四奏《天道傳之曲,奏車書㑹同之舞樂章,泰階平。五奏《振皇綱之曲》,奏百戲承應。六奏《金陵之曲》,奏百戲承應按此下所奏承應樂舞與大宴儀所載不同。七奏《長楊之曲》,奏《百戲承應。八奏《芳醴之曲》,奏《隊舞承應。九奏,《駕六龍之曲》,奏隊舞承應進膳樂》樂章《水龍吟》,《太平清樂》按此亦大宴儀所未載。樂章太清歌上清歌開天門陞座、還宮樂章萬嵗樂,百官行禮樂章、朝天子迎膳樂、樂章水龍吟等。謹按《樂志》云「宴享之曲,後凡再更。四年所定,曰本太初云云。詹同陶凱所製十五年所定,曰炎精開運云云,不言何人所撰。王圻《續通考》謂此亦四年陶凱所進誤也。
105
命禮部製大成樂器,頒天下儒學。
106
勅曰:「天下學校,通祀先師孔子,而樂器未備,無以昭其聲容,感乎神明,實典禮之缺也。爾禮部其同工部,命曉音律之人,集工製之。然禮樂國之盛典,必貴協和,毌圖速成,有乖制作」。尋又諭禮部曰:「近命製大成樂器,將以頒行天下學校,俾諸生習之,以祀孔子。朕思古人之樂所以防民,欲後世之樂所以縱民。欲其故何也?古樂之詩,章和而正,後世之歌詞淫,以夸古之律呂,協天地自然之氣。後之律呂出人,為智巧之私。天時與地氣不審,人聲與樂音不比。故雖以古之詩章用古之器數,亦乖戾而不合,凌犯而不倫矣。手擊之而不得於心,口歌之而非出於志。人與樂,判然為二,而欲以動天地,感鬼神,豈不難哉?然其流已久,救之甚難,卿等宜究心於此,俾樂成而頒之,諸生得以肄習庶。 可以復古人之意」。至二十六年正月,始以大成樂器》頒天下府學,令州縣學如府式製造,以祀孔子。
107
朱載堉《律呂精義》曰:宋大成樂方士,魏漢津所造,取徽宗指寸為律,朱子所謂崇宣之季,姦諛之㑹,黥涅之餘,不足以語天地之和,指漢津而言也。其樂器等汴京,破沒入金,改名《大和》。金亡入元,改名《大成,元亡樂歸於我國初,斟酌元樂用之,雖更製章造器,而未嘗累黍騐律,現今太常雅樂及天下學宮所謂大成樂者,葢漢津之律也。夫漢津之杜撰,自不能服宋人之心,而金、元以來,反遵用之,無敢議其失者,理不可曉。
108
又曰:古之樂舞,葢有二義:一者以之治已,一者以之事,人以之治已者,《虞書》所謂「直溫寛栗,無虐無傲,言志永言「依永和聲,八音克諧,神人以和」是也。「以之事人者,《虞書》所謂「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是也。漢制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取品官之適子,以為舞人。隋制雖不古,若尚存古意於萬一焉,由唐而宋而元則失之益逺,徽宗、大觀之詔,尤不足取也。考其祀享樂舞所用無非市井之人,屠沽之子素不知歌舞者為之,其何以格神明,移風俗乎?惟我聖朝,詔頒大成樂於天下學宮,使儒者肄習之,治已事人,二義兼備,惜乎當時臣工或者不能仰承德意,未免虛應故事而已。十八年正月,定王國祭祀慶賀等樂節,祭社稷樂。 迎神典樂舉麾,樂奏《廣清之曲》。行初獻禮樂,奏《夀清之曲》、《武功之舞》。行亞獻禮,樂奏《豫清之曲》,《文德之舞》。行終獻禮樂,《奏熈清之曲》、《文德之舞》。徹饌,樂奏《雍清之曲》。送神樂奏《安清之曲》,望樂奏《時清之曲》。 祭山川樂 與社稷同,但改望為望燎及樂歌不同。 祭旗纛樂 與山川同。但樂用大樂祭五祀樂。 遣官行三獻禮,用大樂。 筵宴,樂進第一爵,樂作,奏《喜千春之曲》,色長跪啟承應畢以下六奏倣此。進第二爵,奏《永南山之曲》,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進第三爵,奏《桂枝香之曲》,進第四爵,奏初春曉之曲》,進第五爵,奏《乾坤泰之曲》,進第六爵,奏《昌運頌之曲,進第七爵,奏《泰道開之曲》大宴七爵,常宴五爵,儀同臣等謹按七奏色長皆跪啟承應,而不云何等承應,據東宮宴樂,俱奏百戲承應,此所奏曲與東宮同,當亦奏百戲承應耶?又東宮宴饗儀㑹、典禮志俱不載,觀王國樂曲並同,大抵禮儀亦相仿也。十九年十二月,河南府盧氏縣主簿徐存義請修雅樂,存義言:「唐、虞之世,命䕫典樂用之朝廷,奏之郊廟,則天神格人鬼享其美莫大焉。自周之末,鄭、衛淫哇之音,厯代因之,未能復古,宜修明雅樂,以成一代之盛典,倡優俗樂,不可復用」。書奏,帝嘉納之。二十六年正月,重定諸王公主婚禮用樂之制,凡諸王、公主婚嫁,教坊司用大樂前導。六月,重定朝賀傳制,頒詔頒厯進春等用樂之制,慶賀升殿樂章聖安》之曲,公卿入門,樂章治安之曲後不用、百官行禮樂章、萬嵗樂、朝天子還宫、樂章定安之曲,傳制樂與朝賀同,樂章典祀之曲。二十九年八月,重定諸王見東宫樂節,時建文為皇太孫,諸王皆尊屬,故重定此禮。詳見禮考。
109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三
URN: ctp:ws29658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