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之五

《卷之五》[View] [Edit] [History]

1 臺榭
2 周文王靈臺,在長安西北四十里。《詩序》曰:「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鄭玄注云:「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文工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臺。」《詩》曰:「經始靈臺,庶民子來。經之營之,不日成之。」劉向《新序》云:」周文王作靈臺及為池沼,掘得死人之骨,吏以聞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王;有一國者,一國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聞之,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枯骨,又況於人乎。」周靈臺,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校」原連下條,從吳本分。
3 直按:《長安志》敘周宮室,靈臺完全用本文,只刪引詩四句,增《詩正義》、《水經注》、《括地志》三處。又劉向《新序》一段,見今本《雜事》第五。靈臺遺址,今在長安縣客省莊。
4 漢靈臺,在長安西北八里。漢始曰清臺,本為候者觀陰陽天文之變,更名曰靈臺。郭延生《述征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一曰:長安靈臺,上有相風銅烏,千里風至,此馬乃功。又有銅表,高八尺,長一
5 丈三尺,廣尺二寸,題云太初四年造。」
6 直按:《長安志》唐修真坊,有漢靈臺遺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下引《述征記》,與本文略同。《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國志》云:「雍州司天臺西北有香室街。」《水經注·渭水》:「明堂北三百步有靈臺,是漢平帝元始四年立。」當為武帝太初四年之誤文,楊守敬《水經注疏》辨之甚是。《雍錄》云:「清臺,武帝造太初歷之所。」《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引《永經注》鎬水北逕清靈臺,是合清臺、靈臺二者為一名。又《雍錄》云:「銅渾儀則云張衡所造。衡所造地動儀,在漢順帝陽嘉四年。其時帝都不在長安,或者衡儀已成,亦分置長安候臺耶。」《藝文類聚》卷六十八,引晉令:「車駕出入,相風前行。」《西京雜記》卷五,敘大駕祠甘泉汾陰鹵簿,有相風烏車駕四中道。又《後漢書·董卓傳》韋懷注,引張璠《漢記》曰:「太史靈臺及永安銅蘭楯,卓亦取之。」靈臺疑指靈臺之銅表而言,靈臺遺址,今在阿房宮南去明堂三百步,鎬水經其西,古城村以西。
7 柏梁臺,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臺在長安城中北關《三輔舊事》云:「以香柏為梁也。帝嘗置酒其詔群臣和濟,能七言濤者乃得上。太初中臺災「校」原連下條,從吳本分。
8 直按:《漢書·武帝紀》:「元鼎二年春,起柏梁臺。」顏師古注引《三輔舊事》云:「以香柏為之。」《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作《漢武故事》,均與本文同。又《武帝紀》:「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臺災。」《食貨志》云:「乃作柏梁臺,高數十丈。」《長安志》引《廟記》曰:「柏梁臺,漢武帝造,在北闕內道西。」《三秦記》曰:柏梁臺上有銅鳳,名鳳闕。漢武帝集,武帝作柏梁臺,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合四時」雲云。柏梁臺聯句詩,氣息古樸,確為真品,人名為宋人所妄加,遂滋疑義。又《金石屑》卷三第四頁,有「元鼎二年柏梁四九」磚文,為末元豐三年呂大防得於漢故城者。「四九」,系陶工制陶之號數,與近年漢城所出瓦片題字,體例正同。
9 漸臺,在未央宮太液池中,高十丈。漸,浸也,言為池水所漸。又一說:漸,星名,法星以為臺名。未央宮有滄池,池中有漸臺,王莽死於此。
10 直按:漸臺,見《漢書·郊祀志》,本文與顏師古注完全相同。《水經注·渭水》「泬水文逕漸臺東」,引《漢武帝故事》曰:「建章宮有太液池,池中有漸臺,高三十丈。漸,浸也,為池水所浸,一說星名也。」為本文及顏注之來源。建章宮太液池,與未央宮滄池,各有浙臺,王莽之死,則在滄池中之漸臺,亦見《漢書·王莽傳下》。《史記·佞幸傳》鄧通之漸臺,《正義》引《關中記》,亦為滄池之漸臺。
11 神明臺,見建章宮。
12 直按:已詳見本文卷三建章宮。又《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引《漢宮閣疏》云:「神明臺,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恆置九天道士百人。」又《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四、《藝文類聚》卷六十四引漢宮殿名,均與顏注同。《水經注》建章宮條,引《三輔黃圖》云:「神明臺在建章宮中,上有九室,今人眉之九天臺。」為今本所無。又《水經注》引《傅子·宮室》曰:「上於建章宮中作神明臺、井幹樓,咸高五十餘丈,皆作懸閣輦道相屬焉。」又《御覽》卷一百七十八,引《洞冥記》,敘武帝初起神明臺,掘地入三十丈,得商代工人事,其說荒誕,故為《黃圖》所未引。
13 通天臺,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臺。《漢舊儀》云「通天者,言此臺高通於天也。」《漢武故事》:「築通天臺於甘泉,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望見長安城。」「武帝時祭泰乙,上通天臺,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雲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檠玉杯,以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自毀,椽桷皆化為龍鳳,從風雨飛去。」《西京賦》云:「通天眇而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瓣華以交紛,下刻峭其若削。」亦曰候神臺,又曰望仙臺,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14 直按:作甘泉通天臺事,見《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漢書·郊祀志》云:「乃作通天臺。」顏師古注引《漢舊儀》云:「臺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又《大平寰宇記》卷三十引《漢舊儀》,與本文相同,知《漢武故事》亦本於《漢舊儀》。又《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云:「臺高三十五丈。望雲雨悉在其下。」《長安志》引《關中記》云:「左有通天臺,高三十餘丈,祭天時於此候天神下也。」自「武帝時祭泰乙」至「從風雨飛去」一段,《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及《長安志》均引《漢舊儀》,與本文同。西安漢城出土有「泰靈嘉神」瓦,疑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又陳沈炯有《經通天臺奏漢武帝表》,足證在北朝時遺址猶存。
15 涼風臺,在長安故城西,建章宮北。《關輔記》曰:「建章宮北作涼風臺,積木「校」原作「水」,據《長安志》校改為樓。」Page110
16 直按:《長安志》引《關中記》曰:「建章宮北作涼風臺,積木為樓,高五十餘丈。」
17 長樂宮,有魚池臺、酒池臺,秦始皇造。又有著室臺、鬥雞臺、走狗臺、壇臺、漢韓信射臺。又未央有果臺、東、西山二臺。未央宮有釣臺「校」原作「鉤弋臺」,據孫本改、通靈臺。見宮門。
18 直按:《長安志》引《廟記》:「長樂宮有魚池、酒池,上有肉炙樹,秦始皇造。」已見上文秦酒池條。因池中有臺,故本文又及之。《長安志》引《三輔故事》「桂宮有走狗臺」,與本文在長樂宮不同。《長安志》引《三輔故事》,未央宮前有東山臺、西山臺。又引《三輔黃圖》,未央宮有果臺、東山臺、西山臺、釣臺,與本文同。《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七引《三輔故事》,亦云「未央宮前有東山臺、釣臺」。通靈臺,見本書卷二,甘泉宮總序。《長安志》引《漢武帝內傳》曰:「鉤弋夫人既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靈臺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
19 望鵠臺、眺蟾臺、桂臺、商臺、避風臺。並見池沼門。
20 直按:望鵠臺、眺蟾臺,見卷四影娥池條。桂臺。商臺,見琳池。避風臺。見太液池。
21 長楊榭,在長楊宮。秋冬較獵其下,命武士搏射禽獸,天子登此以觀焉。臺上有木曰榭。
22 直按:《文選·西都賦》云:「歷長楊之榭。」李善注:《爾雅》云:「閣謂之臺,有木謂之榭。」
23 闢雍周文王闢雍,在長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圓,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詩》曰:「於論鼓鐘,於樂闢雍。」毛萇注云:「論,思也,水旋丘如璧曰「校」此二字,據《長安志》補闢雍,以節觀者。」鄭玄注云:「文王作靈臺,而知人之歸附;作靈沼靈囿,而知鳥獸之得其所。以為音聲之道與政通,故合樂以詳之。」
24 直按:《長安志》敘周宮室闢雍,略同本文。
25 漢闢雍,在長安西北七里。《漢書》河間獻王來朝,獻雅樂,武帝對之三雍宮,即此。《禮樂志》曰:「成帝時,犍為郡水濱得古磬十六枚,劉向說帝宜興闢雍焉。」
26 直按:《漢書·河間獻王傳》應劭注云:「三雍者,闢雍、靈臺、明堂也。雍者,和也,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水經注·渭水》:「又東逕長安縣南。東逕明堂南。舊引水為闢雍處,在鼎路門東七里。」楊雄《劇秦美新》云:「明堂雍臺,壯觀也。」此王莽所建之明堂闢雍。又《小校經閣金文》卷十六第六十六頁,有「新興闢雍」鏡云:「新興闢雍建明堂,然於舉土列侯王。」又一九五七手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在西安玉祥門外一。五公里,南鄰大土門村,發現漢代建築遺址。經發掘地基是圓形土臺,中心建築是方形土臺。分東、西、南、北四堂,每堂有抱廈四間,廳堂三間,外有配房,有圜水溝。出土遺物,有五銖錢、雲紋瓦等,疑為西漢闢雍遺址,與文獻記載方位亦合。見一九五七年《考古學報》第二期:《西安西郊漢代建築遺址發掘報告》
27 明堂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宮也。黃帝曰合宮,堯曰衢室,舜曰總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先儒舊說,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國之陽。《大戴禮》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戶八牖,凡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牖。」《考工記》云:「明堂五室,稱九室者,取象陽數也;八牖者陰數也,取象八風。三十六戶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圖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闥者象四時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無明文,先儒以意釋之耳。《禮記·明堂位》曰:「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扆「校」原作「依」,從吳本改南鄉而立。」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宮也。又《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則周有明堂也明矣。
28 直按:《漢書·平帝紀》:「元始四年,安漢公奏立明堂闢雍。」應劭注云:「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達,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謂五時帝太昊之屬。黃帝曰合宮,有虞曰總章,殷曰陽館,周曰明堂。」《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三,引《三禮圖》曰:「明堂者布政之宮。」又「黃帝曰合宮」。《初學記》卷十三引《尸子》與本文同。明堂在國之陽,《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三,引蔡邕《禮樂志》云:「明堂在國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內。已地就陽位也。」本文引《大戴禮》,見《大戴禮·明堂》篇。本文所引《援神契》,與《初學記》巷十三引同。
29 漢明堂,在長安西南七里。《漢書》曰:「武帝初即位,響儒術,以文學為本,議立明堂於城南,以朝諸侯。」應劭注云:「漢武帝造明堂,王莽修飾令大。」
30 《漢書》:武帝建元元年,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又《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帝,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四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又是歲,修東封,則祀太乙五帝乾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大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祀。是歲元封五年也。本紀元封二年秋,作明堂乾泰山下。五年春三月,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於明堂。
31 直按:《史記·武帝本紀》,《集解》引《關中記》云:「明堂在長安城門外杜門之西。」《漢書·王莽傳》云:「是歲,莽奏起明堂、闢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又《長安志》云:「靈臺、明堂,武帝造。在長安城南。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復修明堂闢雍」。《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三,引《三輔黃圖》云:「孝武帝議立明堂於長安城南許,泠褒等議曰:按五經禮傳記曰,聖人之教,作之象所以法則天地,比類陰陽,以成宮室,本之太古,以昭令德。茅屋採椽,土階素輿,越席皮弁,蓋興於黃帝堯舜之代。是以三代修之也。」又《御覽》卷八百二十六,引《三輔黃圖》云;」元始四年,起明Page115堂、闢雍長安城南,北為會市,但列槐市數百行為隊,無墻屋,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書傳記、笙磬器物,與賣買,雍容揖讓,或論議槐下。」以上兩則,皆為令本所無。《初學記》卷十三,引《三輔黃圖》云:「明堂者,天道之堂也。《御覽》卷五百三十三,亦引此兩句。聽以順四時,行月令,祀先王,祭五帝,故謂之明堂。闢雍員如璧,雍以水,異名同事,其實一也。」與今本亦頗酉異同。
32 圜丘漢圜丘,在昆明故渠南,有漢故圜丘「校」丘下原有「今按」二字,依文例刪,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33 直按:《水經注·渭水》記漢圜丘,與本文同。
34 又按:《長安志》引《括地志》云:「漢圜丘在長安治內四里,居德坊東南隅。」
35 太學漢太學在長安西北七里。董仲舒策曰:「太學,賢士之關,教化之本原也。」王莽作宰衡時,建弟子舍萬區,起市郭上林苑中。《三輔舊事》云:「漢太學中有市有獄。」
36 直按:《漢書·王莽傳上》云:「是歲,莽奏起明堂,闢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長安志》引《三輔舊事》云:「漢太學中有市有獄,」與本文同。又引《關中記》云:「漢大學、明堂,皆在長安南安門之東,杜門之西。」又《長安志》敘唐城普寧坊西街,有漢太學遺址,其地本長安故城南安門之外。
37 宗廟宗,尊也;廟,貌也,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漢立四廟,祖宗廟異處,不序昭穆。
38 太上皇廟,在長安西北長安故城中,香室街南,馮翊府北。《關輔記》曰:「在酒池北。」
39 直按:本書三輔治所云:「馮翊府,長安故城內,太上皇廟西南。」
40 高祖廟,在長安西北故城中。《關輔記》曰:「秦廟中鐘四枚,皆在漢高祖廟中。」《三輔舊事》云:「高廟鐘重十二萬斤。」《漢舊儀》云:「高祖廟鐘十枚,各受十石,撞之聲聞百里。」《漢書》:文帝時盜取高廟玉環故事。又云:「光武至長安宮闕,以宗廟燒蕩為墟,乃徙都洛陽。取十廟合於高廟,作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別治長安,主知高廟事。」高廟有便殿,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處,所以就便安也。高園於陵上作之,既有正寢,以象平生正殿路寢也。又立便殿於寢側,以象休息閑晏之處也。孝惠更於渭北建高帝廟,謂之原廟。
41 直按:《漢書·叔孫通傳》晉灼注引《黃圖》云:「高廟在長安城門街,寢在桂宮北。」與今本異。
42 又按;《漢書·韋玄成傳》云:。又園中各有寢便殿。」如淳注引《黃圖》,高廟有便殿,與今本同。顏師古注云:「凡言便殿,便室者,皆非正大之處。寢者,陵上正殿,若平生路寢矣。便殿者,寢側之別殿耳。」與本文略同。自「高廟有便殿」句起,至「以象休息閑晏之處也」一段,完全與《漢書·武帝本紀》建元六年顏師古注相同。顏注又節用於《韋玄成傳》,已見上。
43 又按:漢祖西鐘十枚各受十石事,《北堂書鈔·樂部》引《舊儀》亦同。惟《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五,誤引作《漢書》。盜高廟玉環事,見《漢書·張釋之傳》。光武至長安事,《長安志》引《三輔故事》,與本文同。原廟,見《漢書·叔孫通傳》。西安漢城出土有「高廟萬世」瓦,當為高廟之物。
44 惠帝廟,在高帝廟後。
45 直按:《長安志》引《關中記》:「惠帝廟在高廟之西。」《書道》卷三第二O一頁,有「西廟」瓦當,疑為惠帝廟之物。
46 文帝廟,號顧成廟。孝文四年作顧成廟,在長安城南。文帝自為廟,制度逼狹,若顧望而成,猶文王靈臺不日成之,故日顧成也。
47 直按:《漢書》文帝四年紀,服虔注:「廟在長安城南,文帝作,還顧見成故名之。」《賈誼傳·陳政事疏》云「因顧成之廟,為天下太宗,與漢無極。」又原注文一段,亦用文帝四年紀顏師古注文。《古今注》卷上云「漢文帝顧成廟有二玉鼎,二真金鑪,槐樹悉為扶老拘欄,畫飛雲龍角於其上也。」《長安志》敘唐城休祥坊,有漢顧成廟餘址,廟北漢東明園。《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一,引《帝王世紀》云;「漢景帝廟名德陽,宣帝廟名長壽,武帝廟名龍淵,文帝廟名顧成,昭帝廟名徘徊」,名稱與本文同。惟宣帝廟名長壽,當為元帝之誤字,因宣廟名「樂游」也。又《漢書》文帝四年紀如淳注並同。
48 景帝廟,號德陽宮。景帝中四年,造德陽宮。益帝自作之,諱不言廟,故號為宮。《故事》云:景帝造德陽宮。
49 直按:原注用《漢書》景帝紀四年臣瓚注文。《故事》為《西京故事》省文。又《長安志》引《西京故事》云:「鴻嘉二年八月乙卯,孝景廟北闕災。」
50 武帝廟,號龍淵宮「校」「宮」字,據《武帝紀》補。今長安西茂陵東有其處,作銅飛龍,故以冠名。武帝元光四年,河決濮陽,發卒十萬救河決,起龍淵之宮,取此為名。武寺廟不言宮。
51 直按:《水經汪·渭水》;「渠北故阪北即龍淵廟。」如淳曰:「《三輔黃圖》有龍淵宮,今長安城西有其處,蓋宮之遺址也。」宮與廟,古代通稱。《漢書》顏師古注,謂《黃圖》云龍淵廟不言宮也,誼反失之。「今長安西茂陵東有其處」三句。用《漢書·武帝紀》建元三年服虔注文。
52 又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一:「漢龍泉廟在興平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廟號也。」又《小校經閣金文》卷十一第七十六頁有育「龍淵宮壺,元朔二年正月造」,知服虔注龍淵為宮,本甚正確;頗師古以為龍淵廟,駁服氏之注反誤也。
53 昭帝廟,號徘徊。
54 直按:《長安志》云:「孝武、孝昭二廟內,武昭子孫。分葬其中。」
55 宣帝廟畢,號樂游,在杜陵西北「校」此五字,原為注文,從孫本改。神爵三年。宣帝立廟於曲池之北,號樂游,按其處則今呼樂游園是也,因樂游苑得名。
56 直按:《漢書·宣帝紀》:「神爵三年春,起樂游苑。」顏師古注引《三輔黃圖》云:「在杜陵西北。」與今本相同,又原注亦用顏師古注文。《太平御Page120覽》卷八十九,引《帝王世紀》云:「宣帝廟名樂游,成帝廟名陽池,元帝廟名長壽。」名稱與本文同。又《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七,引《天文要錄》按《黃圖》:「曲池,漢武所造,周回五里,池中遍生荷芰菰蒲,其間禽魚翔泳。宣帝立廟曲池之北,即今升平坊內基址是也。」所引《黃圖》為今本所無。即『今升平坊』一句,當為《天文要錄》所加。又《太平寰宇記》云:「樂游原在升平坊。」《長安志》引《關中記》云:「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於曲江池北,名曰樂游廟,因葬為名。
57 元帝廟,號長壽。
58 直按:《漢書·王莽傳下》云:「莽妻死,謚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長壽園西。」
59 成帝廟,號陽池。
60 太上皇高祖父也有寢廟園、原廟,昭靈後高祖母也、武哀王高祖兄也、昭哀後高祖嫂也皆有園。孝惠皇帝有寢廟園,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皆有寢園,衛思后戾太子母、皇祖悼考皆有廟園宣帝父史皇孫。廟曰奉明。
61 直按:《漢書·元帝紀》:「建昭五年秋七月庚子,復太上皇寢廟園、原廟,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園。」文穎注云:「高祖已自有廟,在長安城中,惠帝更於渭北作廟,謂之原廟。《爾雅》曰原者再,再作廟也。」又原注文六句,皆用顏師古注文。《史記·高祖紀》「至太上皇崩,」《正義》引用《三輔黃圖》云:「太上皇廟,在長安城香室街南,馮翊府北。」與今本敘三輔治所略同。《漢書·元帝紀》建昭元年,罷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竟寧元年又復如故。與本文相合。西漢諸太后中,惟薄太后、鉤弋太后二人獨有寢園,未詳其故。西安漢城內曾出「孝太」「後寢」兩半瓦,合讀則成全文,疑為孝昭太后寢園之物。《續漢書·郡國志》劉注引《皇覽》:「衛思後葬長安城東南桐松園,今千人聚。」又《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衛思後園在金城坊;即故城杜門外大道東。」又《長安志》云,「金城坊西南隅匡道府,即漢思後園,北門有漢戾園。」又《漢書·戾太子傳》「長安白亭東為戾后園。」《水經注·渭水》云:「園在昆明渠之北。」《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五云:「漢戾園,其地本秦白亭,在金城坊,後省。」
62 又按:《文選》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關中記》云:「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日悼夫人,墓曰奉明園,後曰思後,以倡優雜伎千人樂思後園,今所謂千人鄉者是也。」又《漢書·宣帝本紀》云「元康元年,立皇考廟,益奉明園戶為奉明縣。」與本文同。
63 元成之世,「祖宗廟在郡國者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京師自高祖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並為百七十六。」又「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殿,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四歲祠。又月一游衣冠。」四時祭宗廟用太牢,列侯皆獻酎金以助祭。諸侯王及列侯,歲時詣京師,侍祠助祭。《漢儀》:「諸侯王歲以戶口酎黃金於漢廟,皇帝臨受獻金,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注云:「因八月嘗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謂之酎金。酎,正月旦作酒,八月成,三重釀醇酒也,味厚,故以薦宗廟。金,黃金也,不如法作奪爵。」又冊封諸侯王,必於祖廟冊命之,示不敢專也。武帝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燕王,胥廣陵王,於廟中冊命。漢制封皇子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閎末諸侯或稱王,而漢天子自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如之,總名為諸侯王。
64 直按:自「祖宗廟在郡國者六十八」,至「月一游衣冠」,用《漢書·韋玄成傳》文。《漢書·叔孫通傳》應劭注云:「月旦出高帝衣冠,備法駕,名曰游衣冠。」如淳注云:「高祖之衣冠,藏在宮中之寢,三月出游。」本文引《漢儀》一段,與《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如淳注引《漢儀》相同。《西京雜記》卷上云:「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日九醞,一名醇酎。」原注文見《史記》褚先生補《三王世家》。又「漢制封皇子為王者」一段,《漢書·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高帝初置。」顏師古注引蔡邕云云,完全與本文同,蓋用蔡邕《獨斷》語也。
65 新莽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犬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莽曰,予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將親築,於是遂營長安城南,提封百頃,莽又親舉築三下。九廟:一黃帝,二虞帝,三陳胡王,四齊敬王,五濟北愍王,六濟南悼王,七元成孺王,八陽平頃王,九新都顯王。殿皆重屋。大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為銅欂櫨,飾以金銀琱文,窮極百工之巧,帶高增下,功費數百巨萬,卒徒死者數萬。
66 直按:本文完全用《漢書·王莽傳下》文。尋傳又云:「眾兵發掘莽妻子父祖塚,燒其棺槨,及九廟明堂闢雍,火照城中。」又一九五六年陜西省文管會,在今西安西鄧小土門西北一帶,發現漢代建築遺址。墻基夯土,寬四。五米,深一。二米,層厚六至九厘米。夯墻建築在夯土基,中央部分寬一。八米。石子路寬O。九十。石柱礎等物,皆棄置於窪地。探出整個範圍,每邊墻長二七三米,共有九處,皆有共同之點。出上有雲紋瓦當,「延年益壽」、「上林」、「千秋萬歲」、朱雀,玄武畫瓦。又出土育『官工節碭周君長刻石。」見一九五七年《考古通訊》六期:《西安西部發現漢代建築遺址》。此遺址余曾去勘查兩次,石柱礎側面底面,多有朱書題字,不盡可辨。《漢書·地理志》,王莽改梁國碭縣力「節碭」,與刻石正合,定為王莽九廟之遺址無疑。
67 南北郊天郊,在長安城南。地郊,在長安城北。所屬掌治壇墠郊宮歲時供張,以奉郊祀。武帝定郊祀之事,祀太乙於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陽位也;祀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取象地形,就陰位也。至成帝徙泰畤後土於京師,始祀上帝於長安南郊,祀后土於長安北郊。
68 直按:《漢書·成帝紀》:「廷始二年春正月辛巳,上始郊祀長安南郊。詔曰:『乃者徙泰畤,後土於南郊、北郊,朕親飭躬,郊祀上帝』。」天郊在長安城南,地郊在長安城北,與顏師古注文並同。
69 社稷漢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其後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而不立官稷。至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於官社之後。後漢《祭祀志》云:《黃圖》載元始儀甚悉,今本無,合入。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天之義,莫大於承天,承天之序,Page125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就陽位,祠地於北就陰位。圜丘象天,方澤象地,圓方因體,南北從位,燔燎升氣,瘞埋就類。牲欲繭慄,味尚清玄,器成匏勺,貴誠因質。天地神所統,故類乎上帝,禋於六宗,望秩山川,班於群神,皇天后土,隨王聽在而事佑焉。甘泉太陽,河東少陽,咸失厥位,不合禮制。聖王之制,必上當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在易原作「正月」,從畢本、孫本改泰卦,乾坤合體,天地交通,萬物聚出,其律太簇。天子親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陰陽之別,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則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眾明,山阜百川眾兗,濘汗皋澤,l<豐相屬,各敷秩望相序。於是定郊祀。社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河東祀。
70 直按:本段文源出於《漢書,平帝紀》元姑三年臣瓚注。又《獨斷》卷上云;」天子杜稷土壇方廣五丈,諸侯半之。」又按:原注載元始五年宰衡莽奏文,系《續漢書·祭祀志》劉昭注文所引。
71 觀漢博士劉熹《釋名》曰:觀,觀也,於上觀望也。
72 直按:劉熹當作劉熙,注文所引見《釋名》卷五《釋宮室》。
73 豫章觀,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觀。又一說曰: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觀,蓋武帝所置。桓譚《新論》云:「元帝被疾,遠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耐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於上林昆明池上,環以冰,而御駟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無變色,臥於池上,曛然自若。」即此也。
74 直按:《文選·西都賦》云:「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李善注引《三輔黃圖》云:「上林有豫章觀。」《西京賦》云:「豫章珍館,揭焉中峙。」又云:「相羊乎五柞之館,旋憩乾昆明之池,登豫章,簡矰絲。」李善注「豫章,池中臺也。」皆與本文相同。《述異記》卷下云:「漢武帝寶當為元字之誤鼎二年,立豫樟宮於昆明池中,作豫樟水殿。」《水經注·渭水》引桓譚《新論》,與本文同。又《藝文類聚》卷五,《初學記》卷三,《太平御覽》卷二十二、卷三十四、卷七百五十七,並同。又《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云:「王仲都當盛夏之月,十爐火炙之不疼,當隆冬之曠,裸之而不寒。桓君山以為性耐寒暑,君山以無仙道,好奇者為之。」
75 又按:西安高窯村上林苑遺址,出土銅鑒二十二件,有「上林豫章觀銅鑒,初元三年造。」
76 飛廉觀,在上林,武帝元封二年作。「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武帝命以銅鑄置現上,因以為名。」班固《漢武故事》曰:「公孫卿言神人見於東萊山,欲見天子。上於是幸緱氏,登東萊,留數日,無所見,惟見大人跡。上怒公孫卿之無應,卿懼誅,乃因衛青白上云:仙人可見,而上往遽,以故不相值。今陛下可為觀於緱氏,則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樓居,不極高顯,神終不降也。於是上於長安作飛廉觀,高四十丈;於甘泉作益「校」今校補延壽觀,亦如之。」後漢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悉取飛廉並銅馬,置之西門外,為平樂觀。董卓悉銷以為錢。
77 直按:《漢書·郊祀志》云:「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飛廉、桂館,甘泉別作益壽、延壽館。」本文則引作《漢武故事》。「飛廉神禽」二句則用《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應劭注文,「身似鹿」六句,則用晉灼注文。又「後漢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一段,亦採用應、晉二家之注文。《後漢書·董卓傳》章懷注亦同。《秦漢瓦當文字》卷一第十四頁,有「益延壽」瓦,當為益延壽觀之物。顏師古分解為「益壽」、「延壽」二館名,非是。
78 屬玉觀,在右「校」「右」字,據畢本補扶風。屬玉,水鳥,似鵁鶄,以名觀也。又曰:屬玉,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宣帝甘露二年十二月,行車萯陽宮屬玉觀。
79 直按:《漢書·宣帝紀》:「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陽宮屬玉觀。」本文以屬玉觀在右扶風,用應劭注文;以屬玉似水鳥,用晉灼注文。
80 青梧觀,在五柞宮之西。觀亦有二「校」原作「三」,裾《西京雜記》改梧桐樹,下有石麒鱗二枚,刊其脅為「校」「為」字,據《西京雜記》補文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也。頭高一丈三尺,東邊者前左腳折處有赤如血,父老謂其有神,皆含血屬筋焉。
81 直按:本文與《西京雜記》卷三文,完全相同。《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亦怍「三梧桐樹」。《長安志》青梧,一作「青桐」。
82 射熊觀,在長楊宮。武帝好自擊熊,司馬相如從至上林,作賦諫,揚雄亦作《長楊賦》。
83 直按:《漢書·元帝紀》:「永光五年,上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原注用《漢書·司馬相如傳》文。《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亦同。又《王海》引作射熊館,在周至,蓋長楊宮在周至也。《雍勝略》云:「長楊宮,在周至縣東南三十二里。」《小校經閣金文》卷十一第四十三頁,有長楊宮鼎。
84 石闕觀,封巒觀。《雲陽宮記》云:「宮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百人,上起甘泉觀。」《甘泉賦》云「封巒石闕,弭迤乎延屬。」
85 直按:《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云:「蹶石關,歷封巒,過鳷鵲,望露寒。」張揖注云:「此四觀,武帝建元中作,在雲陽南三十里。」「石闕」,今本《漢書·揚雄傳》所載《甘泉賦》作「石關」。《鐃歌十八曲·上之回》亦作「石關」。又《甘泉賦》云「度三巒兮偈棠梨。」李善注以為「三巒」即「封巒觀」。
86 白楊觀,在昆明池東。
87 直按:《漢書·揚雄傳》云:「然後先置乎白楊之南。」服虔注云:「白楊,觀名。」
88 長平觀,在池陽宮,,臨涇水。
89 直按:即本書池陽宮之長平阪。《漢書·宣帝紀》:「甘露三年三月,上自甘泉宿池陽宮,上登長平阪」。如淳注:「阪,名也。在池陽南上原之阪,有長平觀,去長安五十里。」顏師古注:「涇水之南原,即今所謂眭城阪。」
90 龍臺現,在豐水西北,近渭。
91 直按:《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云:「登龍臺。」張揖注云:「觀名也,在豐水西北,近渭。」本文源出於張揖。
92 涿沐「校」原作「木」,據《長安志》及本書目錄改觀,在上林苑。
93 直按:《漢書。外戚·孝成趙皇后傳》:「許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館,數召入飾室中若舍。」
94 細柳觀,在長安西北。《三輔舊事》曰:「漢文帝大將軍周亞夫軍於細柳,今呼古徼是也。」
95 直按:《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云:「掩細柳。」郭璞注云:「觀名也,在昆明池南也。」
96 成山觀,成山在東萊不夜縣,於其上築宮闕以為觀。成山現不在三輔,例見宮室門。
97 直按:《漢書·地理志》東萊郡不夜縣,注有成山。Page130
98 仙人觀、霸昌觀、蘭池觀、安臺觀、淪沮觀、在城外。又有禁觀、董賢觀、蒼龍觀、當市觀、旗亭樓、馬伯騫樓,在城內。
99 直按:《長安志》引《三輔黃圖》云:「秦林光宮有仙人觀。」《漢書·王莽傳下》云;」司徒王尋秘發長安,宿霸昌廄。」顏師古注云:「霸昌觀之廄也。」《長安志》引《漢宮殿名》云:「長安有當市觀。」《長安志》引《關中記》:「有仙人觀。霸昌觀、安臺觀,淪沮觀,在長安城外。」又引《漢宮閣名》《初學記》卷二十四,《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六引並同:「長安有馬伯騫樓,又有貞女樓。」又引《三輔黃圖》有「期亭樓」,當即本文之「旗亭樓」。《大平御覽》卷四百零七,引謝承《後漢書》云:「馬寔,宇伯騫,勤結英雄,所欲友接,負笈荷擔,不辭萬里。山陽王暢未仕時,寔慕高名往存之。」疑即此人。據此伯騫與王暢同時,當為東漢中晚期人,不知何以有樓在長安城內。
100 麒麟,朱鳥目錄作「朱雀」、龍興,含章,皆館名。
101 直按:《文選·西京賦》云:「麒麟、朱鳥、龍興、含章」。李善注:「龍興、含章,皆殿名。漢宮闕名,有麒麟殿、朱鳥殿。」《長安志》引《漢宮閣名》,亦云有麒麟殿、朱鳥殿。朱鳥殿,疑即本書總敘末央宮之朱鳥堂,此處復出。
URN: ctp:ws33788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