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經上>>跟<<經說上>>是互有關連.<<經說上>>是解釋<<經上>>的內容,而<<經上>>是墨家的哲學思維.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故此把兩者對應的內容並列在一起.<<經上>>有一百節的內容.本人會持續定期更新本原典內容.這原典的某些內容是源自於本人對古語上的理解,首二十節的內容和解釋主要參考於<<墨子>>(作者:李賢中,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4年5月初版,ISBN:978-988-8290-22-2)這本書. |
《第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故,所得而後成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故,是得到它而能夠形成某一件事情的結果.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體也,若有端。 |
7  | 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若見之,成見也。 |
8  | 經說上 譯文: |
9  | 小故,有了它不一定形成某一件事情的結果,沒有它就必然不生成某一件事情的結果.小故就是形成某一件事情的結果的一個部份,就像點是線的一個部份. |
10  | 大故,有了它就能夠形成某一件事情的結果,沒有它就必然無法形成某一件事情的結果,就像擁有了看見事物的需要條件後,然後能夠看見事物了. |
《第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體,分於兼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體,是構成兼的一部份.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體者,就像二裏面的一,線裏面的點. |
《第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知,材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智慧,是人的本能.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有智慧的人,所以能夠知道事物的存在,而知道事物存在的本質必定來自於智慧的本性,就像眼睛看見了事物來自於視力的本能. |
《第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慮,求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思慮,是心理上求取解答的行為.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慮,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思慮,是以自身的知識去追求心中的答案,而不一定得到解答,就像斜着眼睛觀看事物,而不一定得知事物的全貌. |
《第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知,接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感官上的認知,來自於接觸外界事物的結果.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感官上的認知,以本身器官接收到的物件形狀,而能夠描繪出外物的輪廓,有如眼睛與外界事物接觸後,留下視覺上的印象. |
《第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𢜔,明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𢜔,是用心整理知識後的認知.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𢜔:𢜔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𢜔,以自身的知識整理和論證事物的本質,然後從事物中獲得想要的認知和知識,就像眼睛看見事物、加以整理後,明白所看到事物的特質. |
9  | 解說 |
10  | 「𢜔」這個字很少看到,我認為「𢜔」的解釋,直接從這一節的內容作出解讀會比較好. |
《第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仁,體愛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仁,是用自身的愛對待別人.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愛護自己喜愛的人,並非這些人對自己有利用價值,不像愛護馬匹一樣. |
《第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義,利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義,是給別人利益.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義,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實行公義時,他的志向以天下為職分,而他的才能又能夠利益於天下的話,他不必擔當官職都可以實行義. |
《第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禮,敬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禮,是表示尊敬的行動.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禮:貴者公,賤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異論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尊貴的人名叫「公」,低賤的人就直呼其名,而這些詞語含有尊敬和怠慢的意思.這是沒有平等,對待別人有差異的道理. |
《第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行,為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行,就是實際的作為.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行:所為不差名,行也;所為差名,巧也,若為盜。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所作所為是不追求名聲的,就是叫作「行」;所作所為是追求名聲的,就是叫作「巧」,就像盜賊追求利益而有技巧地偷竊一樣. |
《第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實,榮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實際的行為,是彰顯真實的一面.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知己。不若金聲玉服。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自己的志向得到實踐,使別人知道自己真實的一面,不像只有粉飾的外表一樣. |
《第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忠,以為利而強君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忠心,是認為遇到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而加強勸導君主接納和實行.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忠:不利,弱子亥足將入止容。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遇到不利於國家的事情,就像孩子的腳即將跌入井裏,需要加強阻止壞事的發生. |
9  | 解說 |
10  | 融合這一節<<經說>>和<<經說上>>的內容,忠心的表現在於,面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向君子加強勸導實踐;面對不利的事情,就要加強阻止君主進行;做到以上兩點的話,就可以稱為忠心.那麼,當我們遇到有利於或者有害於國家的事情時,我們都要加強向國君進行引導,讓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避免發生嚴重錯誤. |
《第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孝,利親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孝,是做有利於雙親的事情.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孝:以親為芬,而能能利親。不必得。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孝,是以事奉雙親為職分,而且自身的能力能夠利益雙親.這些行為不需要得到雙親的認同. |
《第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信,言合於意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信,是指言論與心意一致.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信:不以其言之當也,使人視城得金。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假如言論與心意不一致,就好像使喚別人視察城樓而得到黃金.就算別人得到黃金,也不能稱這種言論為信. |
《第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佴,自作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的事情,是自己應該時常實行的.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佴:與人遇人,衆𢝺。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以幫助別人的態度對待別人後,人民自然就會跟從這種做法. |
《第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𧨜,作嗛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𧨜,是指不從事損害別人的事情.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𧨜:為是為是之台彼也,弗為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做這件事,還是做其他事,如果損害到別人的利益的話,就不會去做. |
《第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廉,作非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廉者,行動時心中時常有一種不對的感覺.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廉:己惟為之,知其也𦖷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雖然自己行動起來,但是心中覺得不安. |
《第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令,不為所作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善的品德,就是不進行內心感到慚愧的事情.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令,所非,身弗行。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如果這件事情是錯誤的話,自身是不會進行這件事情. |
9  | 解說 |
10  | 這一節原文的「作」可以理解為「怍」. |
《第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任,是指士人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利益別人的品德.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進行自身厭惡的行為,以成就別人的急務. |
《第二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勇,志之所以敢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勇,是指立定志向,而且敢於實踐自己的理想.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勇:以其敢於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於彼也,害之。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以某人敢於進行某件事,就稱他為勇敢;不會以某人不敢於進行另一件事,就說他膽怯. |
9  | 解說 |
10  | 簡單來說,勇就是敢於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而自己認為錯誤的事情,就算遇上別人的批評而不去做,也不能就稱自己為膽怯. |
《第二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力,刑之所以奮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權力,是刑法興盛的原因.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力:重之謂,下與重,奮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權力鬥爭變得嚴重影響社會時,人民要求改善這種嚴重情況,然後刑法開始興起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避免社會再次陷入混亂. |
《第二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生,刑與知處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法律的生成,是基於刑法與智慧一起考慮而產生.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法律的生成,就好像堂屋前柱子的存在,加上不可缺少的放在高臺上燃燒的柴木,這兩件事物都存在於祭祀天地的廟宇儀式中. |
《第二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臥,知無知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躺臥的人,他的智慧是無所不知.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的內容跟第二十四節一樣,沒有經說上的譯文,只有原文內容. |
《第二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夢,臥而以為然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夢境,是臥睡時容易在腦海時產生出來的.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的內容跟第二十三節一樣,沒有經說上的譯文,只有原文內容. |
《第二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平,知無欲惡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平淡生活的人,在他的認知裏沒有厭惡的事物.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平:惔然。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平淡生活的人,就是安然生活、對生命不懷疑的人. |
《第二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利,所得而喜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利益,是你得到它而感到歡喜的事物.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你得到這件東西後而歡喜,就是利益.禍害,是利益的相反面. |
《第二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害,所得而惡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禍害,是你得到它而感到厭惡的事物.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害:得是而惡,則是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你得到這件東西後而感到厭惡,就是禍害. 利益,是禍害的相反面. |
9  | 解說: |
10  | 綜合第二十六和二十七節的內容,我們知道禍害與利益是相反面,禍害是利益的相反面,利益是禍害的相反面. |
《第二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治,求得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安定管治,是處理問題而得到的.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治:吾事治矣,人有治南北。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我管理好自己的事情而自身得到治理,聖人也可以安定管治南北大地. |
《第二十九章》 |
1  | 經上 原文 |
2  | 譽,明美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讚譽,是宣傳美善事物的行為.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譽之,必其行也。其言之忻,使人督之。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當我們讚譽一個人,他必定繼續進行自己的美好行為.讚譽別人的言語包含着使人快樂的元素,使人們聽到讚賞後自我督促繼續行善. |
《第三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誹,明惡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誹,是用言語表明自己厭惡的東西.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誹:必其行也,其言之忻。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遇到厭惡的東西,必定用言語告知別人,令自己的心情舒暢. |
《第三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舉,擬實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舉例,就是模擬實情的發展.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舉:告以之名,舉彼實故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透過舉出例子,告訴已經發生過類似實情的現象,藉着這些現象的結果,來推論實情的將來發展. |
《第三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言,出舉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言論,可以令自己的表現與眾不同.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言也者,諸口能之,出民者也。民若畫俿也。言也謂,言猶名致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善於言論的人,面對不同意見的人也能回應,表現突出於群體之中.這有如人民畫出一隻老虎吸引眾人的目光.言論也可以理解為,使用言論令自己出名. |
《第三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且,言然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且,是語言上的確定.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且:自前曰且,自後曰已。方然亦且。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承繼前人的成就叫做「且」,後人得到你的見解就叫做「已」.剛剛聽到你的見解而認同你的,亦叫做「且」. |
9  | 解說 |
10  | 且字,有而且,又有暫且的意思,這是一個有多重意義的字詞.本人嘗試對這一節的「且」字多出解釋. |
《第三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君,臣萌通約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君主,是臣子希望想去結交的人.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君:以若名者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假如臣子與美好的君主有良好的關係,臣子也可以跟美好的君主一樣,享受到被人民稱頌所帶來的滿足感. |
《第三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功,利民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功德,是從事利益人民的事情.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功:不待時,若衣裘。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功德不需要等待合適時間去做,就好像穿衣服外出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去做. |
《第三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賞,上報下之功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賞賜,就是上面的人報答下面的人的功勞.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賞:上報下之功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賞賜,就是上面的人報答下面的人的功勞. |
9  | 解說 |
10  | 這一節的經說上的內容與經上的內容一樣,未知是否原文轉載有錯誤. |
《第三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罪,犯禁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罪過,就是犯下禁忌.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罪:不在禁,惟害無罪,殆姑。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罪過不進行禁止的話,只有為害到無罪之人的利益,姑息罪行會令社會滅亡. |
《第三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罰,上報下之罪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懲罰,是上面的人回應給下面的人所犯下的罪過.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罰:上報下之罪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懲罰,是上面的人回應給下面的人所犯下的罪過. |
9  | 解說 |
10  | 這一節的經說上的內容與經上的內容一樣,未知是否原文轉載有錯誤. |
《第三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同,異而俱於之一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相同,是不同的人在某些事物有相同的見解.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侗:二人而俱見是楹也,若事君。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兩個人對於某件事物有相同的看法,就像堂前的一對柱子,又像事奉君主一樣,儘管大家是不同的人,大家事奉君主的心是一樣的. |
9  | 解說 |
10  | 這一節的原文經上用「同」,經說上用「侗」,未知「同」與「侗」那一個才是對的.讀者可以解作「同」與「侗」是相通的. |
《第四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久,彌異時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久,是指一個思想遍佈於不同的年代.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今久:古今且莫。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古代和現代社會都適用的思想,我們是不會嫌棄和否認,以及會將它們留存給下一個世代. |
《第四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宇,彌異所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宇,是指遍佈不同方向的空間.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宇:東西家南北。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宇,存在於家中的東、西、南和北的四個方位. |
9  | 解說 |
10  | 宇,除了解作宇宙外,也可以解作為屋宇,眉宇,天宇和器宇. |
《第四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窮,或有前不容尺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窮盡,或許顯示出前面有不能安身的地方.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窮: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有不能立足的地方,所以顯露出自己技窮;沒有不能立足,代表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無限發展. |
9  | 解說 |
10  | 窮可以解作黔驢技窮,或者無窮無盡的意思. |
《第四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盡,莫不然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盡,是指已經毫無保留、用了全力去做.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盡:俱止動。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盡力,就好像用盡力量去阻止移動中的車輛停下來. |
《第四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始,當時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始,就是當時的情況.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始:時或有久,或無久,始當無久。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始,有些情況是很久以前,有些情況是不久之前,做事情的起始應當是在不久之前就進行. |
9  | 解說 |
10  | 事物的起始可以很遙遠.不過,我們做事情應該勤奮,不要懶惰,以免做事情的想法在很久之前就萌生,而一直拖延很久才進行, 失去了最佳的時機. |
《第四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化,徵易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變化,是特徵上的改變.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化:若鼃為鶉。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變化,就好像鼃變為鶉的過程 |
9  | 解說: |
10  | 鼃和鶉是不同的生物.當鼃變為鶉時,證明變化可以令外表的特徵完全不同. |
《第四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損,偏去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損,是指有一部份被減去.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損:偏也者,兼之體也。其體或去存,謂其存者損。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偏,是指原本整體中的一部份.整體中的一部份被減去、一部份被留存,而對於留存的一部份而言,留存的一部份相對於原本的整體一部份來說,就是減損後的結果. |
《第四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大益。 |
3  | 經上 譯文: |
4  | 很大的益處. |
5  | 解說: |
6  | 欠缺經說上的原文. |
《第四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環,俱柢。 |
3  | 經上 譯文: |
4  | 環,是指具備事物的根本.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環:俱柢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環就好像樹根,而樹根就是樹木的根本. |
《第四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庫,易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庫房,是容易收藏物品的地方.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庫:區穴,若斯貌常。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庫房,就有如一個地區內的洞穴,物品收藏於庫房後,可以保持自己生活地方的整潔. |
《第五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動,或徒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行動,或者可以在接觸不到的情況下進行.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動:偏祭從者,戶樞免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對於從事祭祀的人而言,神明可能會守護這些人的家宅作為回報,例如讓這些人的家門的轉軸不會瑟縮發聲.神明眷顧人類的行為,就在人類接觸不到的情況下進行. |
《第五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止,以久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靜止,要與長久的特質互相配合.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止: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若矢過楹。有久之不止,當馬非馬,若人過梁。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沒有長久的不靜止行為,就好像目標是成為牛而不是馬,箭矢打算穿過柱子,難以成功.有長久的不靜止行為,就好像成為馬而不成為好馬,路人要越過橋樑,難以維持下去. |
9  | 解說 |
10  | 簡單來說,當我們可以長久地靜止自己的心境,遇上難題時就可以輕易解決. |
《第五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必,不已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必,是指不需要懷疑了.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必:謂臺執者也。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必,可以用執政者來比喻.若然兄弟之中,有一人是執政者,另一人不是執政者,必然不需要懷疑誰的地位,是非曲直的道理必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
《第五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平,同高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平等,就是指大家的地位高度一樣.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內容. |
《第五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同長,以正相盡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同長,是指兩者的增長成正比.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同:楗與狂之同長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馬匹的疲勞程度與自身的情緒瘋狂程度成正比.當馬匹的情緒越瘋狂,體力就會消耗得越多,而自己的疲勞程度就越大. |
《第五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中,同長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中,就是一起成長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中,自然就是一起往相同的方向發展. |
《第五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厚,有所大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厚,是指擁有重要的部份.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厚:惟無所大。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在世間的萬物中,無是最大和最重要的. |
9  | 解說 |
10  | 無的概念和重要性可以參考道德經的內容. |
《第五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日中,正南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太陽的中心,面向南方.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 |
《第五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直,參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正直的行為,需要我們參透和研究.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 |
《第五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圜,一中同長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圓形,是圍繞着同一個中心而畫成.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圜:規寫攴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圓形,是用圓規畫出來的. |
《第六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方,柱隅四讙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方形,是四邊角落都有支柱的形狀.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方:矩見攴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方形,是四邊都有角落的形狀. |
《第六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倍,為二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倍,是原有數目的兩個.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倍:二尺與尺但去一。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二尺是尺的兩個,也是尺的倍數. |
《第六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端,是一件物體的最前面的一點,本身沒有厚度.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端:是無間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端,是不會在物體的間隔中出現. |
9  | 解說 |
10  | 也即是說,端是開端的意思. |
《第六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有間,中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有間,是位於線的兩端的中部位置.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有間:謂夾之者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有間,也可以理解為夾雜在線的兩端之間. |
9  | 解說 |
10  | 有間可以理解為區間. |
《第六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間,不及旁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區間,是觸及不到旁邊的起端 |
5  | 經說上 原文 經說上 譯文: |
6  | 間:謂夾者也。尺前於區穴而後於端,不夾於端與區內。及及非齊之,及也。 |
7  | 區間就是夾雜在端點之間.測量尺寸時,尺在一個端點量度它與另一個端點的距離,它不屬於任何一個端點或者端線的一部份.尺也能夠量度端點之間的端線是否正直,端線與尺吻合就屬於整齊,遠離尺的形狀就不屬於整齊. |
《第六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纑,間虛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纑,是指兩者中存在的空間.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纑:間虛也者,兩木之間,謂其無木者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間虛,就好像兩條木頭之間存在的空虛部份,這個空虛部份就屬於沒有木頭的部份. |
《第六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盈,莫不有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盈,是指沒有缺乏的情況.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盈:無盈無厚。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財富沒有盈餘,自身也就沒有豐厚起來. |
《第六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堅白,不相外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堅持清白,是不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於石無所往而不得,得二,堅。異處不相盈,相非,是相外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在石頭外觀上沒有任何爭議,一體兩面,這是可以確信的.有奇異的地方而不更改正確看法,兩者觀點看起來就會有差異,這是不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的原因. |
《第六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攖,相得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攖,是互相得到連接.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攖:尺與尺俱不盡,端與端俱盡。尺與或盡,或不盡。堅白之攖相盡,體攖不相盡。端。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尺與尺都不會連接,端與端都會連接.尺與其他事物或者會連接,或者不會連接起來.堅持清白的人互相連接,看輕連接的效果就得不到連接的好處.這是重要的一點. |
《第六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仳,有以相攖,有不相攖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仳離,有些事物會保持互相聯絡,有些事物就從此不會互相聯絡.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仳:兩有端而后可。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一條線的兩端會互相聯絡. |
《第七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次,無間而不攖攖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次要的事物,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話,就不會保持聯絡.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次:無厚而后可。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某件事物無足輕重的話,然後就可以放棄不保持聯絡. |
《第七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法,所若而然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法律,具備條件就可以存在.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法:意、規、員三也,俱可以為法。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意義正面、合乎道德規範、人民可以切實遵循,具備這些條件就可以制定法律. |
9  | 解說 |
10  | 制定法律的合適性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標準. |
《第七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佴,所然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佴,是跟從既有的規則.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佴:然也者,民若法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跟從既有的規則,就好像人民看到法律生效,然後再去遵守和跟從. |
9  | 第七十三節 |
10  | 經上 原文 |
11  | 說,所以明也。 |
12  | 經上 譯文: |
13  | 解說,所以別人就明白你的意思. |
14  | 解說 |
15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 |
《第七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彼,不可兩不可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彼,是指兩種不同的物件.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彼:凡牛、樞非牛,兩也。無以非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牛是牛,樞是門戶的轉軸,不是牛,是兩種不同的物件.這是不用爭論的事情. |
《第七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辯,爭彼也。辯勝,當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辯論,是與他人爭論.辯論勝利的話,就拿到主流的地位.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是不俱當。不俱當,必或不當,不若當犬。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現在有如兩個人看到一隻動物,一個人說牠是牛,一個人說牠不是牛,然後大家互相爭論.兩者的爭論不能夠兼容.在論點不能夠兼容的情況下,必然有一人的論點不正確,不正確的人應該順從正確的人的觀點,就像狗隻順從人類的生活. |
《第七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為,窮知而𠐴於欲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為,是指盡量學習所有的知識而輔助自己從心所欲做事情.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為:欲𩁥其指,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 |
7  | 若智之慎文也無遺,於其害也,而猶欲𩁥之,則離之是猶食脯也。 |
8  | 騷之利害,未知也,欲而騷,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 |
9  | 廧外之利害,未可知也,趨之而得力,則弗趨也,是以所疑止所欲也。 |
10  | 觀「為,窮知而𠐴於欲」之理,𩁥脯而非𢜔也,𩁥指而非愚也,所為與不所與為相疑也,非謀也。 |
11  | 經說上 譯文: |
12  | 打算養一隻小鳥,自己想不到小鳥的禍害,是智慧不足的過失. |
13  | 若果用了自己的智慧審慎地思考事情,得知事情的禍害,而仍然打算飼養小鳥,則是背離正道有如強迫自己吃肉乾. |
14  | 獲得一件事物的利益與禍害,你還未得知,然後你有打算獲得它,這是不以自己的懷疑去停止自己的欲望. |
15  | 牆外的利益與禍害,還未可以得知,接近牆壁而得知外來的危險後,則停止繼續接近牆壁,這是以自己的懷疑停止自己的欲望. |
16  | 觀看「為,窮知而𠐴於欲」的道理,飼養小鳥有如吃肉乾的情況是不智的行為,在未知利害的情況下飼養小鳥並不是愚蠢的行為,你想進行的事與不應該的事情都令你懷疑的時候,你就不應該繼續做下去. |
17  | 解說 |
18  | 這一節的經說下內容較多,我們大約了解它的含意就可以了. |
《第七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已,成、亡。 |
3  | 經上 譯文: |
4  | 已,是指完成、完結。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已:為衣,成也;治病,亡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已,就好像衣服成品製作,見到衣服就代表製作完成;又好像我們治癒完疾病,疾病的痛苦就完結了. |
《第七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使,謂、故。 |
3  | 經上 譯文: |
4  | 使,是指跟別人說話,或者要求別人完成事情.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使:令,謂「謂」也,不必成。濕,「故」也,必待所為之成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指令,就是「謂」的意思,不必一定要完成有關的事情.濕,是「故」的意思,必定要等待自己的行為已經完成才結束. |
《第七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名,達、類、私。 |
3  | 經上 譯文: |
4  | 名,有明白、類似、屬於個人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名: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聲出口,俱有名,若姓字灑。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物件的名字,就是容易讓人明白.這是有實際的需要而加上一個名字.命令馬匹,就是類似的情況.若然遇上真的馬匹的動物,牠會回應你對牠是馬的稱呼.名字收藏於自己之中,就是屬於自己的情況.這些都是名字達到實際的用途.聲音從口部發生,稱呼事物都有名字,就像每個人的姓名遍地都有. |
《第八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謂,移、舉、加。 |
3  | 經上 譯文: |
4  | 稱呼事物,有移開、合併和添加的形式.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謂:狗、犬,命也。狗犬,舉也。叱狗,加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狗、犬,命也。狗犬,舉也。叱狗,加也。 |
9  | 狗、犬,這兩個稱呼是分開的,而兩者都指向同一種類的動物。狗犬,是把兩個稱呼合併為一個名字. 叱狗,是把「叱」作為形容詞添加在「狗」身上。 |
10  | 解說 |
11  | 這一節的經說上的「命也」,應該是「移也」才對,懷疑有書寫上的錯誤. |
《第八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知,聞、說、親,名、實、合、為。 |
3  | 經上 譯文: |
4  | 知,有聽聞、擅長遊說、親身經歷、知名人士、了解實際現象、結交好友、表達自己的感覺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知:傳受之,聞也;方不㢓,說也;身觀焉,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志行,為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傳播一些資訊給你的,是聽聞的情況;與人溝通的方言沒有障礙,是擅長遊說的情況;用自己的身體去觀察,是親身經歷的情況;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的存在,就是知名人士的情況;明白事物的本質,是了解實際現象的情況;與自己名氣和性格相近的人結交,是結交好友的情況; 根據自己的意志行動,就是表達自己的感覺的情況。 |
《第八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聞,傳、親。 |
3  | 經上 譯文: |
4  | 聞,有傳聞和親聞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聞:或告之,傳也;身觀焉,親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別人告訴你的話,是傳聞;親身觀察出來的,是親聞. |
《第八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見,體、盡。 |
3  | 經上 譯文: |
4  | 見,有體會、極致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見:時者,體也;二者,盡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認識時下的局勢發展,就是體會的情況;看到完全不同的兩極化意見,是見解達到極致的情況. |
《第八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合,正、宜、必。 |
3  | 經上 譯文: |
4  | 合,有正確、適宜、必定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合:兵立反中、志工,正也;臧之為,宜也;非彼必不有,必也。聖者用而勿必,必也者可勿疑。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士兵成立就會反對偏離中道的人、志向是一起工作,這是正確的情況;收藏合適的事物為己用,這是適宜的情況;沒有其他事物是更合適的,這是必定的情況.聖者盡量避免用必定的意思,當必定的事物存在時可以不用懷疑. |
《第八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欲正權利,且惡正權害。 |
3  | 經上 譯文: |
4  | 每個人都想增加自己的權利,而且厭惡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或者削弱.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仗者,兩而勿偏。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掌管權仗的人,面對每個人應有的權利與義務都要有公正的審判,切勿偏頗. |
9  | 解說 |
10  | 每個人都想擁有權利.不過,社會中由不同階層的人所組成,權利豈會盡如人意?故此,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地位和身分,只要我們有應得的權利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度追求,從而迷失自我. |
《第八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為,存、亡、易、蕩、治、化。 |
3  | 經上 譯文: |
4  | 為,有存在、滅亡、交易、蕩然無存、治理、求取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為:早臺,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蕩也。順長,治也。鼃買,化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早上起床走到窗檯呼吸,這是一個人仍然生存的活動情況.一個人患上絕症的時候,這是你會感到自己即將滅亡的情況.進行買賣的現象,這是交易的情況.雲霄在天空消失殆盡,這是蕩然無存的情況.順着社會制度已經存在的長處發展,這是治理的情況.購買一隻鼃,這是求取想要的東西的情況. |
《第八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同,重、體、合、類。 |
3  | 經上 譯文: |
4  | 同,有重複形容、一個整體、合作、類似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同:二名一實,重同也。不外於兼,體同也。俱處於室,合同也。有以同,類同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用二個名字去形容一件實際存在的事物,這是重複形容相同事情的情況.沒有其他多餘的部份,這是大家屬於一個整體的情況.一起共處一間居室,這是合作的情況.另一些事物的某些特質跟你目前所擁有的事物相同,這是類似的情況. |
《第八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異,二、不體、不合、不類。 |
3  | 經上 譯文: |
4  | 異,有二個事物、不屬於一個整體、不合作、不類似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異:二必異,二也。不連屬,不體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類也。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二件事物之間必定有差異,這是二個事物的情況.二件事物不互相連接歸屬,這是不屬於一個整體的情況.兩件事物在不同的處所工作,這是不合作的情況.兩件事物沒有相同的特質,這是不類似的情況. |
《第八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同異交得,放有無。 |
3  | 經上 譯文: |
4  | 同異各得其義,就像有與無的分別一樣.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同異交得: |
7  | 於福家良恕,有無也。比度,多少也。免軔還園,去就也。 |
8  | 鳥折用桐,堅柔也。劍尤甲,死生也。處室子母,長少也。 |
9  | 兩絕勝,白黑也。中央旁也。論、行、學、實,是非也。 |
10  | 雞宿,成未也。兄弟,俱適也。身處志往,存亡也。 |
11  | 霍,為姓故也。賈宜,貴賤也。 |
12  | 經說上 譯文: |
13  | 在有福蔭的家庭得到別人友好的寬恕,得到與得不到寬恕是有分別的.比較量度一件事物的長度,有多與少的分別.去除阻止車輪轉動的橫木,還是把車子安放在園林中,你想怎樣就去選擇如何做就好了. |
14  | 鳥巢折損了就用桐枝修補,桐枝有堅固與柔軟的分別.刀劍,尤其是軍甲,它們的堅硬程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在住所內的兒子與母親,有長輩和晚輩的分別. |
15  | 兩極的勝負對決,就好像白與黑的決鬥一樣.有中央的地方就有四個旁邊的地方存在.言論、行為、學識、名實,四者皆有是與非的標準。 |
16  | 雞的住宿處,建築物的完善與不完善,令雞的居住生活產生分別.哥哥與弟弟,都是一起服務家庭的成員.在身處地方所懷抱的理想方向,關乎未來人生的存在與滅亡. |
17  | 霍,是姓氏的一種.商賈對待別人是否和順,會造成他貴重與貧賤的分別. |
18  | 解說 |
19  | 這一節的經說上的內容有些長,大家看過這些內容就可以了,不用過於深究. |
《第九十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聞,耳之聰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見聞,是耳朵聽到智慧的說話而得來.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內容. |
《第九十一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循着所聽聞的說話而得到其內的意義,再用這些知識反思自己的心靈所得到的真理.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內容. |
《第九十二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言,口之利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言語,令我們的嘴巴得到用處.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內容. |
《第九十三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 |
3  | 經上 譯文: |
4  | 進行自己的言行而得到別人的意見時,我們要進行心靈上的辯論,考察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正道.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內容. |
《第九十四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諾,不一、利用。 |
3  | 經上 譯文: |
4  | 諾,有不一致、利用的意思.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諾:超、誠、負、正也。相從、相去、先知、是、可,五色。 |
7  | 長短、前後、輕、重、援,正五諾,皆人於知有說; |
8  | 過五諾,若員,無直無說;用五諾,若自然矣。 |
9  | 經說上 譯文: |
10  | 越過、誠信、有負面用法、有正面的用法.跟從、不跟從、有先見之明、認同說法、認為可以執行,這就是諾的五種情況. |
11  | 評論諾言的長處與短處、跟前與跟後諾言的內容、輕視諾言的內容、重視諾言的內容、支援別人的諾言,這是諾的五種正面行為,皆會令別人覺得你有得知他的說法. |
12  | 除去五種諾的行為,有如辜負別人的認同,沒有直接面對別人的言論;使用諾的五種正面行為,是很自然的行為. |
13  | 解說 |
14  | 文中的「超」、「誠」看似是文章的錯誤,但是諾可以解作承諾,有誠信的意思.也即是說,超誠可以指除了誠信之外,「諾」還有其他的意思.還有,這一節的內容有些玄奧,大概明白其內容即可. |
《第九十五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服,執誽。 |
3  | 經上 譯文: |
4  | 服,需要進行言論的驗證.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執服難成.言務成之,九則求執之。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執行言論的驗證是困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論得到認同的話,則會要求別人驗證,每人的說法都不同,難以辨別誰是誰非. |
《第九十六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巧轉,則求其故。 |
3  | 經上 譯文: |
4  | 巧妙地轉移自己的行動,則是打算尋找變換情景的因素. |
5  | 解說 |
6  | 這一節沒有經說上的原文內容. |
《第九十七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法同,則觀其同。 |
3  | 經上 譯文: |
4  | 法律制度得到人民認同,則觀察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是否跟自己國家相同.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法:法取同,觀巧傳。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鄰近國家的法律制度接近相同時,再觀察自己國家的法律制度能不能夠廣泛地流傳至遠方的國家. |
《第九十八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法異,則觀其宜。 |
3  | 經上 譯文: |
4  | 法律制度跟人民的意願有差異時,則考察這套法律制度是否適宜應用於國家之上.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法:取此擇彼,問故觀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與以有愛於人,有不愛於人,心愛人,是孰宜?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取用這種說法、又選擇另一種說法,然後把他們都應用於國家之中,並且進行情況的觀察,詢問自己那一種說法更加適合人民.情況有如,以膚色為黑色的人,區別膚色不是黑色的人,那就能夠把黑人都找出來;情況又有如,以愛護別人的行為,區別不愛護別人的行為,驗證自己的心是否愛護別人,再問自己愛護別人的行為是否值得跟從. |
《第九十九節》 |
1  | 經上 原文 |
2  | 止,因以別道。 |
3  | 經上 譯文: |
4  | 停止現在的行為,因為現在要跟從另一條的道路.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某人舉薦自己的道理,並且認為自己的道理就是真理,則我們也要舉出一些不認同這人的說法,而質問這人能否作出有效的反駁. |
《第一百條》 |
1  | 經上 原文 |
2  | 正,無非。 |
3  | 經上 譯文: |
4  | 正確,是沒有過失的存在. |
5  | 經說上 原文 |
6  | 若聖人有非,而不非。 |
7  | 經說上 譯文: |
8  | 如果聖人有過失的話,他就會修正自己的過失,重回正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