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七

《卷七》[View] [Edit] [History]

1
漢文帝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章帝命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延平中, 拜鄧騭為儀同三司。本此,後世遂又有開府儀同三司之名。三司者,三公也。唐 高宗、武后之時,屢興大獄,多以刑部尚書、御史臺、大理寺雜案,謂之三司, 其後有大獄,或直命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充三司使,次又以刑部員外郎、 御史、大理寺官為之,以決疑獄。時因有大三司使、小三司使之別,皆事畢罷。 鹽鐵度支,唐中世已置使,亦有判戶部者矣,然未總命一使,亦未謂之三司也。 後唐同光中,敕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錢物並委租庸使管轄,踵梁之舊制。長興 元年,罷租庸使,額分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其年始以前許州節度使張延朗 行兵部尚書充三司使。三司使自此始。國朝因之。元豐官制行,始罷三司之名, 三置使者二而各不同。讀史未熟者,多疑懼,故別之。
2
北齊源師攝祠部屬,孟夏以龍見請雩,時高阿那肱為錄尚書事,謂為真龍出 見,大驚喜,問龍所在。云:「作何顏色」師云:「此是龍星初見,禮當雩祭, 非謂真龍。」肱,北人,不知書,何足責。唐杜牧,一代文士,其賦阿房,意遠 而辭麗,吳武陵至以王佐譽之。後世稱誦不絕。然有云「長橋臥波,未雩何龍。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既以橋比龍,則是以龍見為真龍矣。牧之賦與秦事抵牾 者極多。如阿房廣袤僅百里,牧謂「覆壓三百餘里」。始皇立十七年始滅韓,至 二十六年盡并六國,則是十六年之前未能致侯國子女也。牧乃謂」王子王孫輦來 于秦,為秦宮人,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阿房終始皇之世,未嘗訖役,工徒之 多至數萬人。二世取之以供驪山。周章軍至戲,又取以充戰士,歌臺舞榭元未落 成,宮人未嘗得居。秦《本紀》所謂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 以充入之者,謂渭北宮宇,非阿房也。牧顧有「妝鏡曉鬟脂水」之句,凡此,程 泰之《尚書雍錄》皆嘗辨之,故不詳及。獨「未雩何龍」之語,不免與高阿那肱 為類,尤可怪也。洪《駒父詩話》載鮑飲止之說,謂古本作「未雲何龍」,然未 知何所據。
3
知欽州林千子,坐食人肉削籍,隸海南。天下傳以為異,謂載籍以來未之見。 餘記《盧氏雜說》:唐張茂昭為節鎮,頻吃人肉,及除統軍到京,班中有人問曰: 「聞尚書在鎮好人肉,虛實」笑曰:「人肉腥而且臊,爭堪吃」《五代史》:萇 從簡家世屠羊,從簡仕至左金吾衛上將軍,嘗歷河陽、忠武、武寧諸鎮,好食人 肉,所至多潛捕民間小兒以食。《九國志》:吳將高灃好使酒,嗜殺人而飲其血。 日暮,必於宅前後掠行人而食之。又本朝王繼勳,孝明皇后母弟,太祖時屢以罪 貶,後以右監門衛率府副率分司西京,殘暴愈甚,強市民家子女以人胃使,小 不如意即殺而食之,以哞貯其骨,棄之野外。女僧及鬻棺者,出入其門不絕。 太宗即位,會有訴者,斬于洛陽市,則知近世亦有之。若盜跖及唐之朱粲,則在 所不足論也。
4
吳傳朋出己意作「游絲書」,世謂前代無存。然《唐書 文藝傳》呂向能一 筆環寫百字,若縈髮然,世號「連綿書」,疑即此體也。
5
世人瘧疾將作,謂可避之它所,閭巷不經之說也。然自唐已然。高力士流巫 州,李輔國授謫制,時力士方逃瘧功臣閣下。杜子美詩「三年猶瘧疾,一鬼不銷 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徒然潛隙地,有靦屢鮮妝。」則不特避之,而復 塗抹其面矣。
6
享有體薦,宴有折俎。體薦,謂半解其體,薦而之設,几而不倚,爵盈而不 飲,肴乾而不食,所以訓其儉,亦謂之房疲即《聘義》所謂「酒清人渴而不敢 飲,肉干人飢而不敢食」者也。折俎謂體解節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 慈惠,亦謂之殽啤H艤⼂雷諉懟⒔技撈斕兀全其牲體而升於俎,則謂之全啤 今人會客,於殽核之外,或別具盛饌,或饋以生餼,或代以緡錢,皆不食之物。 近於古之體薦者,而舉世呼為折俎,正與《左傳》、《國語》本文背馳然。今人 誤用古語者極多,不獨此也。
7
沈約《宋書 禮志》云:漢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彫弊,下令不得厚葬, 又禁立碑。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大將軍參軍太原王倫卒,倫兄俊?作《表德論》 以述倫遺美云,祗畏王典,不得為銘,乃撰錄《行事》就刊於墓之陰。此則碑禁 尚嚴也。此後復弛替,非也。余按《集古》、《金石》、《隸釋》、《隸續》諸 書:益州太守高頤碑立於建安十四年,綏民校尉熊君碑立於建安二十一年,橫海 將軍呂君碑立於魏文帝黃初二年,廬江太守范式碑立於明帝青龍三年,皆在魏武 下令之後,甘露之前。惟巴郡太守樊敏碑立於建安十年三月,是月或未下令。約 又謂晉武帝咸寧四年詔: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人,莫大于 此,一禁斷之。其犯者雖會赦,皆當毀壞。至元帝大興元年聽立顧榮碑,禁遂漸 弛。義熙中裴松之復議禁斷,亦不然。太康四年,鄭烈碑距咸寧之詔方五載。此 後雲南太守碑、彭祈碑、陳先生碑、裴權碑、向凱碑、成公重墓刻之類,續續不 絕,豈雖有此禁,而皆不能盡絕歟歐陽公父子、趙德夫、洪文惠諸公議論不到, 此何邪天下碑錄又有數碑。洪文惠謂碑錄不可盡信,故不著。
8
《宋書 后妃傳》:文帝袁后母王夫人,當孝武時,追贈豫章郡新淦縣平樂 鄉君。今新淦無此鄉名,漫書之,或可為它日修方志者之一助。
9
「不耐煩」,《宋書》庾登之弟《仲文傳》有此語。
10
謝景仁居宇淨麗,每唾必唾左右人衣。殷沖則不然,小史非淨浴新衣,不得 近左右。均之好潔,相反如此。
11
漢建安二十四年,吳將呂蒙病,孫權命道士於星辰下為請命醮之法,當本於 此。顧況詩「飛符超羽翼,焚火醮星辰」。姚鵠詩「蘿磴靜攀雲共過,雪壇當醮 月孤明」。李商隱詩「通靈夜醮達清晨,承露盤詡漬蝕骸薄U載攀「春生藥圃 芝猶短,夜醮齋壇鶴未迴」。醮之禮,至唐盛矣。隋煬帝詩「回步迴三洞,清心 禮七真」。馬戴詩「三更禮星斗,寸匕服丹霜」。薛能詩「符咒風雷惡,朝修月 露清」。此言朝修之法也。然陳羽《步虛詞》云:「漢武清齋讀鼎書,內官扶上 畫雲車。壇上月明宮殿閉,仰看星斗禮空虛。」漢武帝時已如此。此高氏《緯略》 所紀。余按:周公金滕,子路請禱。自古有之,後世之醮蓋其遺意,特古無道士 耳。《黃帝 內傳》雖有道士行禮之文,但謂有道之士,非今之道士也。《太霄 經》云:周穆王因尹軌真人制樓觀,遂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平王東遷洛邑,置 道士七人。漢明帝永平五年,置二十一人,魏武帝為九州置壇,度三十五人。魏 文帝幸雍,謁陳熾法師,置道士五十人。晉惠帝度四十九人。故用道士請命。孫 權之前無所見,高所書諸詩,亦有非為道士設者。
12
神仙修煉之術,非親涉其門庭者不能了解。近見息庵王思誠序陳泥丸《翠虛 篇》略云:採時喚為藥,煉時喚為火,結時謂之丹,養時謂之胎,其實一也。所 產之處曰川源山海,所藏之器曰壇爐鼎灶;所稟之性有鉛汞水火之名,所成之象 有丹砂元朱之號。惟一物也。古人剖析真元,分別氣類,所以有採取交會、煆煉、 沐浴之說,以抽添運用之細微,遂有斤兩之論,辨析名義,比它書粗為明白。漫 書之牘。
13
婦人統兵,世但稱唐平陽公主。餘又記晉王恭討王國寶時,王錁壑謨χ, 以其女為貞烈將軍,且盡以女人為官屬,顧琛母孔氏為司馬,其一也。
14
胡幼度帥廣,傳其《答州縣官啟》二首。其一云:「蒙恩分閫,入境問民, 皆言法令頓寬,遂致傳聞不雅,欲銷此謗,豈屬他人官廉則蚌蛤自回,虎在則藜 藿不採。」其一云:「茲分帥閫,特辱長箋,固知能作於文章,然亦須閑於法令, 人言度嶺多酌貪泉,久知此謗之未除,願與諸君而一洗。」
15
紹興間禁中呼秦太師為太平翁。翁見《陸放翁詩注》。
16
《四朝國史 王安石傳》:史臣曰:嗚呼!安石!託經術,立政事,以毒天 下,非神宗之明聖,時有以燭其姦,則社稷之禍不在後日矣。今尚忍言之,天變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者,雖少正卯言偽而辨,王莽誦《六藝》 以文姦言,蓋不至是也。所立幾何,貽害無極。悲夫!王浴抖都事略》則曰: 安石這遇神宗,千載一時也。而不能引君當道,乃以富國強兵為事,擯老成,任 新進,黜忠厚,崇浮薄,惡鯁正,樂諛佞,是以廉恥汨喪,風俗敗壞。孟子所謂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者,豈不然哉烏呼!安石之學既 行,則姦宄得志,假紹述之說以脅持上下,立朋黨之論以禁錮忠良。卒之民愁盜 起,夷狄亂華,其禍有不可勝言者。悲夫!與時舊見象山陸先生所作《荊公祠堂 記》,議論尤精確。先生嘗《與胡季隨書》云:王文公祠記,乃是斷百餘年未了 底大公案,自謂聖人復起,不易吾言,誠非虛語。《記》曰:唐虞三代之盛,道 行乎天下。夏商叔葉,去治未遠,公卿之間,獨有典刑、伊尹、適夏三仁在商, 此道之所存也。周歷之季,跡熄澤竭,人私其身,士私其學,橫議蜂起,老氏以 善成其私長雄於百家。竊其遺意者,猶皆逞於天下。至漢而其術益行,子房之師 實維黃石,曹參避堂,以舍蓋公。高惠收其成績,波及文景者,二公之餘也。自 夫子皇皇,沮溺接與之徒固已竊議其後,孟子言必稱堯舜,聽者為之藐然,不絕 如線,未足以喻斯道之微也。陵夷數千百載,而卓然復見斯義,顧不偉哉裕陵之 得公,問唐太宗何如主公對曰:「陛下每事當以堯舜為法。太宗所知不遠,所為 未盡合法度。」裕陵曰:「卿可謂責難於君,然朕自視眇然,恐無以副此意,卿 宜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自是,君臣議論未嘗不以堯舜相期。及委之以政, 則曰:「有以助朕,勿惜盡言。」又曰:「須督責朕,使大有為。」又曰:「天 生俊明之才,可以覆芘生民,義當與之戮力,若虛捐歲月,是自棄也。」秦漢而 下,南面之君亦嘗有知斯義者乎後之好議論者之聞斯言也,亦嘗隱之於心以揆斯 志乎曾魯公曰:「聖知如此,安石殺身以報,亦其宜也。」公曰:「君臣相與, 各欲致其義耳,為君則自欲盡君道,為臣則自欲盡臣道,非相為賜也。」秦漢而 下,當塗之士亦嘗有知斯義者乎後之好議論者,之聞斯言也,亦嘗隱之於心,以 揆斯志乎惜哉!公之學不足以遂斯志,而卒以負斯志;不足以究斯義,而卒以蔽 斯義也。昭陵之日,使還獻書,指陳時事,剖析弊端,枝葉扶疏,往往切當。然 核其綱領,則曰:「當今之法度不合乎先王之法度,公之不能究斯義,而卒以自 蔽者,固見於此矣。」其告裕陵,蓋無異旨,勉其君以法堯舜是也,而謂每事當 以法,此豈足以法堯舜者乎謂太宗不足法可也,而謂其所為未盡合法度,此豈足 以度越太宗者乎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公疇昔之學問,熙寧之事業,舉不遁乎使還 之書,而排公者或謂容悅,或謂迎合,或謂變其所守,或謂乖其所學,是尚得為 知公者乎氣之相迕而不相悅,則必有相訾之言,此人之私也。公之未用,固有素 訾公如張公安道、呂公獻可、蘇公明允者。夫三公者之不悅於公,蓋生於其氣之 所迕,公之所蔽則有之矣,何至如三公之言哉英特邁往,不屑於流俗聲色利達之 習,介然無毫毛得以入於其心。潔白之操,寒於冰霜,公之質也。掃俗學之凡陋, 振弊法之因循,道術必為孔孟,勳績必為伊周,公之志也。不蘄人之知,而聲光 煜奕,一時巨公名賢為之左次,公之得此,豈偶然哉用逢其時,君不世出,學焉 而後臣之,無愧成湯、高宗。君或致疑,謝病求去,君為責躬,始復視事。公之 得君,可謂專矣。新法之議,舉朝讙嘩,行之未幾,天下心匈々。公方秉執《周 禮》,精白言之,自信所學,確乎不疑,君子力爭,繼之以去,小人投機,密贊 其決,忠樸屏伏,心僉狡得志,曾不為悟,公之蔽也。《典禮》《爵刑》,莫非 天理,《洪範》《九疇》,帝實錫之。古所謂憲章、法度、典則者,皆此理也。 公之所謂法度者,豈其然乎獻納未幾,裕陵出諫院疏與公評之,至簡易之說曰: 「今未可為簡易,修立法度,乃所以為簡易也。」熙寧之政,粹於是矣。釋此弗 論,尚何以費辭於其建置之末哉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 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從 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大學》不傳,古道榛塞,其來已久。隨世而就功名 者,淵源又類出於老氏。世之君子,天常之厚,師尊載籍以輔其質者行於天下, 隨其分量有所補益。然而不究其義,不能大有所為。其於當世之弊,有不能正, 則依違其間,稍加潤飾,以幸無禍,公方恥斯世不為唐虞,其肯安於是乎蔽於其 末,而不究其義,世之君子未始不與公同。而犯害則異者,彼依違其間,而公取 必焉故也。熙寧排公者,大抵極詆訾之言,而不析之以至理。平者未一、二,而 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於裕陵,下不足以解公之蔽,反以固其意,成其事。 新法之罪,諸君子固分之矣。元檀蟪跡一切更張,豈所謂無偏無黨者哉所貴乎 玉者,瑕瑜不相掩也。古之信史直書其事,是非善惡靡不畢見。勸懲鑑戒,後世 所賴,抑揚損益,以附己好惡。用失情實,小人得以藉口而激怒,豈所望於君子 哉紹聖之變,寧得而獨委罪於公乎熙寧之初,公固逆知己說之,行人所不樂,既 指為流俗,又斥以小人,及諸賢排公已甚之辭,亦復稱是,兩下相激,事愈戾而 理益不明。元討罟可易轍矣,又益甚之。六藝之正,可文姦言。小人附託,何 所不至!紹聖用事之人,如彼其桀,新法不作,豈將遂無所竄其巧以逞其志乎反 覆其手以導崇寧以姦者,實元倘館之儲。元豐之末,附麗匪人,自謂定策,至 造詐以誣首相。則疇昔從容問學,慷慨陳義,而諸君子之所深與者也。格君之學, 克知灼見之道,不知自勉,而戛戛於事為之末,以分異人為快,使小人得間,順 投逆逞,其致一也。近世學者,雷同一律,發言盈庭,豈善學前輩者哉公世居臨 川,罷政徙於金陵。宣和間,故廬邱墟鄉貴人屬縣立祠其上。紹興初,嘗加葺焉。 逮今餘四十年,隳圯已甚,過者咨歎。今怪力之祠,綿綿不絕,而公以蓋世之英、 絕俗之操,殆不世有,而廟貌弗嚴,邦人無所致敬。無乃議論之不公,人心之疑 畏使至是耶 侯錢公,期月政成,人用輯和,繕學之既,慨然徹而新之,視舊加 壯,為之管鑰,掌于學官,以時祠焉。餘初聞之,竊所敬歎。既又屬記於餘,餘 固悼此學之不講,士心不明,是非無所折衷。公為使時,舍人曾公復書切磋有曰: 「足下於今最能取於人以為善,而此聞有相曉者,足下皆不受之,必其理未有以 奪足下之見也。竊不自揆,得從郡侯,敬以所聞,薦於祠下,必公之所樂聞也。」
17
陸放翁《感事詩》云:「陋巷何須歎一瓢,朱門能守亦寥寥。衲衣先世曾調 鼎,野褐家聲本珥貂。若悟死生均露電,未應富貴勝漁樵,千年回首俱陳迹,不 向杯中何處消。」自注云:沈義倫丞相裔孫為僧,劉仁贍侍中裔孫為道,人皆孤 身死。紹興中,二公之後遂絕。殊不知沈公之後有一派,靖康末自京師流落新淦 者,居於屯阜畽,耕人之田矣。又不止於為僧也。然其先世告身及相君神道碑摹 本故在。周文忠序《槐庭濟美總集》有云:粵自周衰,賢者之類棄,功臣之世絕。 故孟子告齊宣王以「故國非喬木,王無親臣矣。」蓋諷其上也。雖然有位於朝, 不守其業,而忘其所甚,至公侯之家降在皂隸,則篳門圭竇得以陵之。此豈獨上 之人之罪也哉最為確論。
18
古人之坐者,兩膝著地,因反其而坐於其上。正如今之胡跪者,其為肅拜, 則又拱兩手而下之至地也。其為頓首,則又以頭頓于手上也。其為稽首,則又卻 其手而以頭著地。亦如今之禮拜者。皆因跪而益致其恭也。故《儀禮》曰坐取爵, 曰坐奠爵。《禮記》曰坐而遷之,曰一坐再至,曰武坐輊右軒左。老子曰坐進此 道之類。凡言坐者,皆謂跪也。若漢文帝與賈生語,不覺膝之前於席。管寧坐不 箕股,榻當膝處皆穿,皆其明驗。然《記》又云:「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莊子》又云:「跪坐而進之。」則跪與坐又似有小異處,疑跪有危義,故兩膝 著地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兩膝著地,以尻著而稍安者為坐也。又《詩》云: 「不遑啟居。」而《傳》以啟為跪,《爾雅》以妥為安,而疏以為安定之坐,夫 以啟封居。而訓啟為跪,則居之為坐可見。以妥為安定之坐,則跪之為危坐亦可 知。蓋兩事相似,但一危一安為小不同耳。至於拜之為禮,亦無所考。但杜子春 《說太祝九拜》處解「奇拜」云:「拜時,先屈一膝,今之雅拜也。」夫特以先 屈一膝為雅拜,則它拜皆當齊屈兩膝,如今之禮拜明矣。凡此三事,《書》、 《傳》皆無明文,亦不知其自何時而變,而今人有不察也。頃年,屬錢子言作白 鹿禮殿,欲據開元禮,不為塑像,而臨祭設位。子言不以為然,而必以塑像為問。 子既略為考禮如前之云,又記少時聞之先人云,嘗至鄭州謁列子祠,見其塑像席 地而坐,則亦并以告之,以為必不得已而為塑像,則當放此,以免於蘇子俯伏匍 匐之譏。予言又不謂然。會予亦辭浙東之節,遂不能強,然至今以為恨也。其後 乃聞成都府學有漢時禮殿,諸像皆席地而跪坐,文翁猶是當時琢石所為,尤足據 信,不知蘇公蜀人,何以不見而云爾也及楊方子直入蜀師幕府,因使訪焉,則果 如所聞者。且為寫放文翁石像為土偶以來,而塑手不精,或者猶意其或為跏趺也。 去年又屬蜀漕楊王休子美,今乃併得先聖先師三像,木刻精巧,視其坐後兩, 隱然見於惟裳之下,然後審其所以坐者,果為跪而無疑也。惜乎白鹿畫像之時, 不得此證以曉子言,使東南學者未得復見古人之像,以革千載之廟,為之喟然太 息。姑記本末寫寄洞學諸生,使書而揭之廟門之左,以俟來者考焉。此朱文公白 鹿禮殿塑像說。後其季子守南康,因更新禮殿,聞之於朝,迄成先志。然遠方學 者未盡見此說,故識之。
19
《史記 黃帝紀》: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 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既云諸侯相侵伐,而神農氏弗能徵矣,又云炎帝欲 侵陵諸侯,何耶尚當訪精於史學者而問之。
20
今道家設醮,率用米糈,世傳始於張陵,而實不然。陵使百姓從受道者,出 五斗米,非以祠神也。按《山海經》載諸山之神,各舉其形狀及祠之之物,有糈 者居多。如昔隹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糈用饔嗝祝蛔 拒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糈用饔啵蛔蘊煊葜山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 糈用饔啵懷縹嶂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糈用稷米;陰山以下至于崦嵫 之山,凡十九山,糈以稻米;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皆用 饔圄諉嘴糝;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糈用饔啵蛔躍吧街燎俟鬧山, 凡二十三山,糈用饔啵蛔耘几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糈用饔啵蛔允咨 至于丙山,凡九山,糈用五種之糈;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糈用五 種之精禾;自篇遇之山至于榮余之山,凡十五山,糈用饔唷9注云:糈,祀神 之米,名「先呂」,反今江東音所惟「自尸」。胡之山至于無之山,凡十九山, 米用黍;自苟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其祠用饔嘍者,無糈字,或傳 寫脫誤。單狐之山至于是山,凡二十五山,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凡十五山, 皆曰瘞而不糈;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 九山,皆曰投而不糈;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山,則曰鈐而不糈;自鹿蹄之山 至于元扈之山,凡九山,則曰祈而不糈。郭注直云:祭,不用米也。著明如此。 《山海經》雖不敢信為禹益所著,屈原《離騷》、《呂氏春秋》,皆摘取其事。 而漢人引用者,尤多其書,決不出於張陵之後。則糈之用也,尚矣。《離騷》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王逸注云:糈,精米,所以享神也。《淮南 子》云:「病者,寢席醫之,用針石巫之,用糈藉所救鈞也。許叔重注云:糈米, 所以享神。則於載籍者不一,第不若《山海經》之著明耳。」
URN: ctp:ws34670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