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木之三

《木之三》[View] [Edit] [History]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桑》
1 (《本经》中品)
2 释名
3 子名椹。
4 时珍曰:徐锴《说文解字》云: ,音若,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桑乃蚕所食,异于东方自然之神木,故加木于 下而别之。《典术》云:桑乃箕星之精。
5 集解
6 颂曰:方书称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多。《尔雅》云:桑辨有葚者栀。又云:女桑, 桑。 桑,山桑。郭璞云:辨,半也。葚与椹同。一半有椹,一半无椹,名栀。俗间呼桑之小而条长者,皆为女桑。其山桑似桑,材中弓弩; 桑,丝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鲜及之。
7 桑,叶尖而长。以子种者,不若压条而分者。桑生黄衣,谓之金桑,其木必将槁矣。《种树书》云:桑以构接则桑大。桑根下埋龟甲,则茂盛不蛀。
8 桑根白皮
9 修治
10 《别录》曰: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
11 弘景曰:东行桑根乃易得,而江边多出土,不可轻信。
12 时珍曰:古本草言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领,有毒杀人。旁行出土者名伏蛇,亦有毒而治心痛。故吴淑《事类赋》云:伏蛇疗疾,马领杀人。
13 曰:凡使,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乾用。
14 其皮中涎勿去之,药力俱在其上也。忌铁及铅。或云:木之白皮亦可用。煮汁染褐色,久不落。
15 气味
16 甘,寒,无毒。权曰:平。
17 大明曰:温。
18 元素曰:苦、酸。
19 杲曰:甘、辛,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20 好古曰:甘浓而辛薄,入手太阴经。
21 之才曰: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22 主治
23 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本经》)。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别录》)。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甄权)。煮汁饮,利五脏。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孟诜)。调中下气,消痰止渴,开胃下食,杀腹脏虫,止霍乱吐泻。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及敷鹅口疮,大验
24 发明
25 杲曰: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馀而止嗽。又云: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26 时珍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馀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用桑白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甘草(炒)半两。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温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27 颂曰:桑白皮作线缝金疮肠出,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
28 附方
29 旧九,新五。
30 咳嗽吐血,甚者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乾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经验方》)。
31 消渴尿多:入地三尺桑根,剥取白皮,炙黄黑,锉。以水煮浓汁,随意饮之。亦可入少米,勿用盐。(《肘后方》)。
32 产后下血:炙桑白皮,煮水饮之。(《肘后方》)。
33 血露不绝:锯截桑根,取屑五指撮,以醇酒服之,日三服。(《肘后方》)。
34 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膏,敷之便止。已后亦无宿血,终不发动。(《经验后方》)。
35 金刃伤疮:新桑白皮,烧灰,和马粪涂疮上,数易之。亦可煮汁服之。(《广利方》)。
36 杂物眯眼:新桑根白皮洗净捶烂,入眼,拨之自出。(《圣惠方发鬓堕落:桑白皮(锉)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频频洗沐,自不落也。(《千金方》)。
37 发槁不泽:桑根白皮、柏叶各一斤,煎汁沐之即润。(《圣惠方》)。
38 小儿重舌:桑根白皮煮汁,涂乳上饮之。(《子母秘录》)。
39 小儿流涎:脾热也,胸膈有痰。新桑根白皮,捣自然汁涂之,甚效。乾者煎水。(《圣惠方》)
40 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家桑东行根取研汁服。(《圣惠方》)。
41 小儿火丹:桑根白皮,煮汁浴之。或为末,羊膏和涂之。(《千金方》)。
42 石痈坚硬不作脓者:蜀桑白皮阴乾为末,烊胶和酒调敷,以软为度。(《千金方》)。
43 皮中白汁
44 主治
45 小儿口疮白漫漫,拭净涂之便愈。又涂金刃所伤燥痛,须臾血止,仍以白皮裹之,甚良(苏颂)。涂蛇、蜈蚣、蜘蛛伤,有验
46 附方
47 旧一,新三。
48 小儿鹅口:桑白皮汁,和胡粉涂之。(《子母秘录》)。
49 小儿唇肿:桑木汁涂之,即愈。(《圣惠方》)。
50 解百毒瓦斯:桑白汁一合,服之,须臾吐利自出。(《肘后方》)。
51 破伤中风:桑沥、好酒,对和温服,以醉为度。醒服消风散。(《
52 桑椹(一名文武实)
53 主治
54 单食,止消渴(苏恭)。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多收曝乾为末,蜜丸日服(藏器)。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时珍)。
55 发明
56 宗奭曰:《本经》言桑甚详,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于此。采摘微研,以布滤汁,石器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熬稠,贮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口渴,生精神及小肠热,其性微凉故也。《仙方》晒乾为末,蜜和为丸,酒服亦良。
57 时珍曰:椹有乌、白二种。杨氏《产乳》云:孩子不得与桑椹,令儿心寒,而陆机《诗疏》云:鸠食桑椹多则醉伤其性,何耶?《四民月令》云: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
58 其法用椹汁三斗,重汤煮至一斗半,入白蜜二合,酥油一两,生姜一合,煮令得所,瓶收。
59 每服一合,和酒饮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史言魏武帝军乏食,得乾椹以济饥。金
60 附方
61 旧一,新七。
62 水肿胀满:水不下则满溢,水下则虚竭还胀,十无一活,宜用桑椹酒治之。桑心皮切,以水二斗,煮汁一斗,入桑椹再煮,取五升,以糯饭五升,酿酒饮。(《瘰癧结核:文武膏:用文武实(即桑葚子)二斗(黑熟者),以布取汁,银、石器熬成薄膏。每白汤调服一匙,日三服。(《保命集》)。
63 诸骨哽咽:红椹子细嚼,先咽汁,后咽滓,新水送下。乾者亦可。(《圣惠方》)。
64 小儿赤秃:桑椹取汁,频服。(《千金方》)。
65 小儿白秃:黑葚入罂中曝三七日,化为水,洗之,三七日神效。(《圣济录》)。
66 拔白变黑:黑葚一斤,蝌蚪一斤,瓶盛封闭,悬屋东头一百日,尽化为黑泥,以染白发如漆。(陈藏器《本草》)。
67 发白不生:黑熟桑椹,水浸日晒,搽涂,令黑而复生也。(《千金方》)。
68 阴症腹痛:桑椹绢包风乾,过伏天,为末。每服三钱,热酒下,取汗。(《集简方》)。
69
70 气味
71 苦、甘,寒,有小毒。
72 大明曰:家桑叶:暖,无毒。
73 主治
74 除寒热,出汗(《本经》)。汁,解蜈蚣毒(《别录》)。煎浓汁服,能除香港脚水肿,利大小肠(苏恭)。炙熟煎饮,代茶止渴(孟诜)。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嫩叶煎酒服,治一切风。蒸熟捣, 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 烂,涂蛇、虫伤(大明)。研汁,治金疮及小儿吻疮。煎汁服,止霍乱腹痛吐下,亦可以乾叶煮之。鸡桑叶,煮汁熬膏服,去老风及宿血(藏器)。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时珍)。
75 发明
76 颂曰:桑叶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乾捣末,丸、散任服,或煎水代茶饮之。又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又微炙和桑衣煎服,治痢及金疮诸损伤,止血。
77 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78 时珍曰: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
79 附方
80 旧二,新十一。
81 青盲洗法:昔武胜军宋仲孚患此二十年,用此法,二年目明如故。新采青桑叶阴乾,月按日就地上烧存性。每以一合,于瓷器内煎减二分,倾出澄清,温热洗目,至百度,屡试有验。正月初八,二月初八,三月初六,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二,七月初七,八月二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七,十一月初二,十二月三十。(《普济方》)。
82 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集简方》)。
83 赤眼涩痛:桑叶为末,纸卷烧烟熏鼻取效,《海上方》也。(《普济方》)。
84 头发不长: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千金方》)。
85 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圣济总录》)。
86 小儿渴疾:桑叶不拘多少,逐片染生蜜,线系蒂上,绷,阴乾。细切,煎汁日饮代茶。(霍乱转筋,入腹烦闷:桑叶一握,煎饮,一、二服立定。(《圣惠方》)。
87 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仁斋直指方》)。
88 肺毒风疮,状如大风:绿云散:用好桑叶。净洗,蒸熟(一宿候),晒乾,为末。水调二钱匕服。(《经验后方》)。
89 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直指方》)。
90 穿掌肿毒:新桑叶研烂, 之即愈。(《通玄论》)。
91 汤火伤疮:经霜桑叶(烧存性,)为末,油和敷之。三日愈。(《医学正传》)。
92 手足麻木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救急方》)
93
94 气味
95 苦,平。
96 主治
97 遍体风痒乾燥,水气、香港脚、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疗口乾及痈疽后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苏颂。出《近效方》,名桑枝煎。一法:用花桑枝寸锉,炒香,瓦器煮减一半,再入银器,重汤熬减一半。或入少蜜亦可)。
98 发明
99 颂曰:桑枝不冷不热,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
100 时珍曰: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经》治寒痹内热,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此意也。又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癧、流注、 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亦取桑通关节,去风寒,火性畅达,出郁毒之意。其法以乾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诚良方也。又按:赵 《养 漫笔》云:越州一学录少年苦嗽,百药不效。或令用南向柔桑条一束,每条寸折纳锅中,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中,渴即饮之,服一月而愈。此亦桑枝煎变法尔。
101 附方
102 旧二,新四。
103 服食变白,久服通血气,利五脏:鸡桑嫩枝,阴乾为末,蜜和作丸。每日酒服六十丸。(《圣惠方》)。
104 水气香港脚:桑条二两,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亦无禁忌。(《圣济总录》)。
105 风热臂痛:桑枝一小升切炒。水三升,煎二升,一日服尽。许叔微云:尝病臂痛,诸药不效,服此数剂寻愈。观《本草切用》及《图经》言其不冷不热,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一解中蛊毒:令人腹内坚痛,面黄青色,淋露骨立,病变不常。桑木心(锉)一斛,著釜中,以水淹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清,微火煎得五升。空心服五合,则吐蛊毒出也。(《肘后方》)。
106 刺伤手足,犯露水肿痛,多杀人:以桑枝三条, 火炮热,断之,以头熨疮上令热,冷即易之,尽三条则疮自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火煮至五斤,去滓再煎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107 桑柴灰
108 气味
109 辛,寒,有小毒。
110 主治
111 蒸淋取汁为煎,与冬灰等分,同灭痣疵黑子,蚀恶肉。煮小豆食,大下水胀。
112 敷金疮,止血生肌(苏恭)。桑霜,治噎食积块(时珍)。
113 附方
114 旧五,新六。
115 目赤肿痛:桑灰一两。黄连半两,为末。每以一钱泡汤,澄清洗之。(《圣济总录》)。
116 洗青盲眼: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四,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七,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三十日。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煎汤沃之,于瓷器中,澄取极清,稍热洗之。如冷即重汤顿温,不住手洗。久久视物如鹰鹘也。
117 一法以桑灰、童子小便和作丸。每用一丸,泡汤澄洗。(《经验方》)。
118 尸疰鬼疰: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使人寒热淋沥,恍惚默默,不得知所苦,累年积月,以至于死,复传亲人,宜急治之。用桑树白皮曝乾,烧灰二斗,著甑中蒸透,以釜中汤三、四斗,淋之又淋,凡三度极浓,澄清只取二斗,以渍赤小豆二斗,一宿,曝乾复渍,灰汁尽乃止,以豆蒸熟。以羊肉或鹿肉作羹,进此豆饭,初食一升至二升,取饱。微者,三、四斗愈;极者七、八斗愈。病去时,体中自觉疼痒淫淫。若根本不尽,再为之。神效方也。(《肘后方》)。
119 腹中症瘕:方见介部鳖下。
120 身面水肿,坐卧不得: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面上痣疵: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汁,入锻石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自落也。(《皆效方》)。
121 白癜驳风:桑柴灰二斗,甑内蒸之,取釜内热汤洗。不过五、六度,瘥。(《圣惠方》)。
122 大风恶疾,眉发脱落:以桑柴灰热汤淋取汁,洗头面(以大豆水研浆,解释灰味,弥佳)。
123 次用熟水,入绿豆面濯之。三日狐尿刺人,肿痛欲死:热桑灰汁渍之,冷即易。(《肘后方》)。
124 金疮作痛:桑柴灰筛细,敷之。(《梅师方》)。
125 疮伤风水,肿痛入腹,则杀人:多以桑灰淋汁渍之,冷复易。(《梅师方》)。
126 头风白屑:桑灰淋汁沐之,神良。(《圣惠方》)。
127 桑耳、桑黄 见菜部木耳。
128 桑花 见草部苔类。
129 桑寄生 见后寓木类。
130 桑柴火 见火部。
131 桑螵蛸 见虫部。
132 桑蠹 见虫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柘》
1 (宋《嘉 》)
2 释名
3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
4 集解
5 宗奭曰: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其叶可饲蚕,曰柘蚕,然叶硬,不及桑叶。
6 入药以无刺者良。
7 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浓,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琴瑟,清响胜常。《尔雅》所谓棘茧,即此蚕也。《考工记》云:弓人取材以柘为上。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锥)。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相感志》云:柘木以酒醋调矿灰涂之,一宿则作间道乌木纹。物性相伏也。
8 木白皮、东行根白皮
9 气味
10 甘,温,无毒。
11 主治
12 妇人崩中、血结,疟疾(大明)。煮汁酿酒服,主风虚耳聋,补劳损虚羸,腰肾冷,梦与人交接泄精者(藏器)。
13 发明
14 时珍曰:柘能通肾气,故《圣惠方》治耳鸣耳聋一、二十年者,有柘根酒。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铁二十斤, 赤,以水五斗,浸取清,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酿酒成。用真磁石三斤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饮之,取小醉而眠。闻人声乃止。
15 附方
16 新二。
17 飞丝入目:柘浆点之,以绵蘸水拭去。(《医学纲目》)。
18 洗目令明:柘木煎汤,按日温洗,自寅至亥乃止,无不效者。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徐神翁方也。(《海上方》)。
19 小儿鹅口重舌:柘根五斤(锉),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频涂之。无根,弓材亦可。(《千金方》)
20 柘黄 见菜部木耳。
21 奴柘(《拾遗》)
22 集解
23 藏器曰:生江南山野。似柘,节有刺,冬不凋。
24 时珍曰:此树似柘而小,有刺。叶亦如柞叶而小,可饲蚕。
25
26 气味
27 苦,小温,无毒。
28 主治
29 老妇血瘕,男子 癖闷痞。取刺和三棱草、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在脐,空心服。当下恶物(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楮》
1 (《别录上品》)
2 释名
3 (音媾。亦作构)、 桑。
4 颂曰:陆机《诗疏》云:构,幽州谓之 桑,或曰楮桑。荆扬、交广谓之 。
5 之。陆佃《埤雅》作谷米之谷,训为善者,误矣。或以楮、构为二物者,亦误矣。详
6 集解
7 《别录》曰:楮实生少室山,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实
8 弘景曰:此即今构树也。南人呼 纸亦为楮纸。武陵人作 皮衣,甚坚好。
9 颂曰:此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纹,谓之斑 ,今人用皮为冠者;一种皮白无花,枝叶大相类。但取其叶似葡萄叶作瓣而有子者为佳。其实初夏生,大如弹丸,青绿色,至六、七月渐深红色,乃成熟。八、九月采,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谷田久废必生构。叶有瓣曰楮,无曰构。陆氏《诗疏》云: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长数丈,光泽甚好。又食其嫩芽,以当菜茹。今楮纸用之最博,楮布不见有之。医方但贵楮实,余亦稀用。
10 大明曰: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 。
11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言楮、 乃一种也,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叶无丫叉,三月开花成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丫叉,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叶多涩毛。南人剥皮捣煮造纸,亦缉练为布,不坚易朽。裴渊《广州记》言:蛮夷取 皮熟捶为揭里 布,以拟毡,甚暖也。其木腐后生菌耳,味甚佳好。
12 楮实 亦名 实(《别录》)、楮桃
13 修治
14 曰:采得后,水浸三日,搅旋投水,浮者去之。晒乾,以酒浸一伏时了,蒸之,从巳至亥,焙乾用。《经验后方》:煎法:六月六日,采取 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微火煎如饧用。
15 气味
16 甘,寒,无毒。
17 主治
18 阴痿水肿,益气充肌明目。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别录》)。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大明)。
19 发明
20 弘景曰:仙方采捣取汁和丹用,亦乾服,使人通神见鬼。
21 颂曰:仙方单服,其实正赤时,收子阴乾,筛末,水服二钱匕,益久乃佳。《抱朴子》十岁,能行及走马。
22 时珍曰:《别录》载楮实功用大补益,而《修真秘旨书》言久服令人成骨软之痿。《济生秘览》治骨哽,用楮实煎汤服之,岂非软骨之征乎?按:《南唐书》云:烈祖食饴喉中噎,国医莫能愈。吴廷绍独请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他日取用皆不验,扣廷绍。答云: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愚谓此乃治骨鲠软坚之义尔,群医用治他噎,故不验也。
23 附方
24 新六。
25 水气蛊胀:楮实子丸,以洁净府。用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茯苓三两,白丁香一两半,为末,以膏和,丸梧桐子大。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胀减为度。后服治中汤养之。忌甘苦峻补及发动之物。(洁古《活法机要》)。
26 肝热生翳:楮实子研细,食后蜜汤服一钱,日再服。(《直指方》)
27 喉痹喉风: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采楮桃阴乾。每用一个为末,井华水服之。重者以两个。(《集简方》)。
28 身面石疽,状如痤疖而皮浓: 子捣,敷之。(《外台秘要》)。
29 金疮出血: 子捣,敷之。(《外台秘要》)。
30 目昏难视:楮桃、荆芥穗各五百枚。为末,炼蜜丸弹子大。食后嚼一丸,薄荷汤送下,一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31
32 气味
33 甘,凉,无毒。
34 主治
35 小儿身热,食不生肌。可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别录》)。治刺风身痒(大明)。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捣汁三升,再三服之,良久即止。嫩芽茹之,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苏颂)。炒研搜面作 食之,主水痢(甄权)。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时珍)。
36 附方
37 旧六,新十。
38 水谷下痢:见果部橡实下。
39 老少瘴痢,日夜百馀度者:取乾楮叶三两(熬),捣为末。每服方寸匕,乌梅汤下,日再服。取羊肉裹末,纳肛中,利出即止。(杨炎《南行方》)。
40 小儿下痢赤白,作渴,得水又呕逆者:构叶炙香,以饮浆半升浸至水绿,去叶。以木瓜一个,切,纳汁中,煮二、三沸,去木瓜,细细饮之。
41 脱肛不收:五花构叶阴乾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兼涂肠头。(《圣惠方》)。
42 小便白浊:构叶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经验良方》)。
43 通身水肿:楮枝叶煎汁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服。(《圣惠方》)。
44 虚肥面肿,积年气上如水病,但脚不肿:用 楮叶八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粥,常食勿绝。(《外台秘要》)。
45 猝风不语: 枝叶,锉细,酒煮沫出,随多少,日匕饮之。(《肘后方》)。
46 人耽睡卧:花 叶晒,研末。汤服一、二钱,取瘥止。(杨尧辅方)。
47 吐血鼻血:楮叶捣汁一、二升,旋旋温饮之。(《圣惠方》)。
48 一切眼翳:三月收 木软叶,晒乾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 内,其翳自落。(《圣惠方》)。
49 木肾疝气:楮叶、雄黄等分,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盐酒下五十丸。(《医学集成》)。
50 疝气入囊:五月五日采 树叶,阴乾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下。(《简便方》)。
51 癣疮湿痒:楮叶,捣敷。(《圣惠方》)。
52 痔 肿痛:楮叶半斤,捣烂封之。(《集简方》)。
53 蝮蛇螫伤:楮叶、麻叶合捣,取汁渍之。(《千金方》)。
54 鱼骨哽咽:楮叶,捣汁啜之。(《十便良方》)
55 枝茎
56 主治
57 瘾疹痒,煮汤洗浴(《别录》)。
58 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时珍)。
59 附方
60 旧一,新一。
61 头风白屑:楮木作枕,六十日一易新者。(《外台秘要》)。
62 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火烧,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汤,澄清温洗。(《圣惠方》)
63 树白皮
64 气味
65 甘,平,无毒。
66 主治
67 逐水,利小便(《别录》)。
68 治水肿气满(甄权)。喉痹(《吴普》)。
69 煮汁酿酒饮,治水肿入腹,短气咳嗽。为散服,治下血、血崩(时珍)。
70 附方
71 旧一,新六。
72 肠风下血:秋采楮皮阴乾为末。酒服三钱(或入麝香少许),日二。(《普济方》)。
73 血痢血崩:楮树皮、荆芥等分,为末。冷醋调服一钱,血崩以煎匕服,神效不可具述。(危氏《得效方》)。
74 男妇肿疾,不拘久近,暴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内,腹中如马鞭,短气。楮皮枝叶风水肿浮,一身尽浮:楮皮散:用楮白皮、猪苓、木通各二钱,桑白皮三钱,陈橘皮一钱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胀满:构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术四两,黑大豆五升,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夜一分服之。(《集验方》)。
75 目中翳膜:楮白皮曝乾,作一绳子如钗股大,烧灰细研。每点少许,日三、五次,瘥乃止。(崔氏方)。
76 鱼骨哽咽:楮树嫩皮,捣烂为丸。水下二、三十丸。(《卫生易简方》)。
77 皮间白汁
78 释名
79 构胶(《纲目》)、五金胶漆。
80 大明曰:能合朱砂为团,故名五金胶膝。
81 时珍曰:构汁最粘。今人用粘金薄。古法粘经书,以楮树汁和白芨、飞面调糊,接纸永不脱解,过于胶膝。
82 气味
83 甘,平,无毒。
84 主治
85 疗癣(《别录》)。敷蛇、虫、蜂、蝎、犬咬(大明)。
86 附方
87 旧一。
88 天行病后,胀满,两胁刺胀,脐下如水肿:以构树枝汁,随意服之。小便利即消。(《外台秘要》)。
89 楮皮纸 见服器部纸楮耳 见菜部木耳。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枳》
1 (《本经》中品)
2 校正
3 并入《开宝》枳壳。
4 释名
5 子名枳实(《本经》)、枳壳(宋《
6 宗奭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猝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义如此。
7 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则壳薄而虚,正如青橘皮、陈橘皮之义。宋人复出枳壳一条,非矣。寇氏以为破结实而名,亦未必然。
8 集解
9 《别录》曰:枳实生河内川泽。九月、十月采,阴乾。
10 志曰:枳壳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乾。
11 藏器曰:《本经》采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浓且辛。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周礼》亦云:橘逾淮而化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无橘。此自别种,非关变
12 颂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叶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以皮浓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状、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
13 修治
14 弘景曰:枳实采,破令乾,除核,微炙令香用。以陈者为良。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15 曰:枳实、枳壳,性效不同。若使枳壳,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者,要尘久年深者为佳。
16 并去穰核,以小麦麸炒至麸
17 枳实
18 气味
19 苦,寒,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普曰:神农:苦;雷公:酸,无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辛、苦。
20 元素曰:性寒味苦,气浓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
21 杲曰:沉也,阴也。
22 主治
23 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本经》)。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别录》)。解伤寒结胸,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甄权)。
24 消食,散败血,破积坚,去胃中湿热(元素)。
25 发明
26 震亨曰: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破气之药也。
27 消,并宜枳实、黄连。
28 无积血,则心下不牛、芒硝,此《本经古制枳术丸方,以调胃脾;张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用枳实七枚,术三两,水一斗,附方
29 旧九,新四。
30 猝胸痹痛:枳实捣末。汤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肘后方》)。
31 胸痹结胸: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陈枳实四枚,浓朴四两,薤白半斤,栝蒌一枚,桂一两,以水五升,先煎枳、朴,取二升去滓,纳余药,煎三、两沸,分温三服,当愈。(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胸痛:伤寒后,猝胸膈闭痛。枳实麸炒为末。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济众方》)。产后腹痛:枳实(麸炒)、芍药(酒炒)各二钱,水一盏煎服。亦可为末服。(《圣惠方》)。奔豚气痛:枳实,炙为末。饮下方寸匕,日三、夜一。(《外台秘要》)。妇人阴肿坚痛:枳实半斤碎炒,帛裹熨之,冷即易。(《子母秘录》)。
32 积痢脱肛:枳实石上磨平,蜜炙暖,更互熨之,缩乃止。(《千金方》)。小儿久痢,水谷不调:枳实捣末,饮服一、二钱。(《广利方》)。肠风下血:枳实半斤(麸炒),黄 半斤。为末。米饮,非时服二钱匕。糊丸亦可。(《经验方》)。小儿五痔,不以年月:枳实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饮下三十丸。(《集验方》)。小儿头疮:枳实烧灰,猪脂调涂。(《圣惠方》)。
33 枳壳
34 气味
35 苦、酸,微寒,无毒。
36 权曰:苦、辛。元素曰:气味升降,与枳实同。
37 杲曰:沉也,阴也。
38 主治
39 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开宝》)。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消食,破症结 癖五膈气,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肺气,除胸痞(元素)。
40 发明
41 :元素曰:枳壳破气,胜湿化痰,泄肺走大肠,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只可二、三服而已。禀受素壮而气刺痛者,看在何杲曰:气血弱者不可服,以其损气也。
42 好古曰: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能消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
43 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故以枳壳利胸膈,枳实利肠胃。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杜壬方载湖阳公方。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易产,仍无胎中恶病也。张洁古《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
44 而寇宗奭《衍义》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说似觉为优。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月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45 震享曰:难产多见于郁闷安逸之人,富贵奉养之家。古方瘦胎饮,为湖阳公主作也。予妹苦于难产,其形肥而好坐,予思此与公主正相反也。彼奉养之人,其气必实,故耗其气使平则易产。今形肥则气虚,久坐则气不运,当补其母之气。以紫苏饮加补气药,与十数贴服之,遂快产。
46 附方
47 旧三,新十六。
48 伤寒呃噫:枳壳半两,木香一钱,为末。每白汤服一钱,未知再服。(《本事方》)。
49 老幼腹胀:血气凝滞,用此宽肠顺气,名四炒丸。商州枳壳(浓而绿背者,去穰)四两,分作四分:一两用苍术一两同炒,一两用萝卜子一两同炒,一两用干漆一两同炒,一两用茴香一两同炒黄。去四味,只取枳壳为末。以四味煎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五十丸。(王氏《易简方》)。
50 消积顺气:治五积六聚,不拘男妇老小,但是气积,并皆治之,乃仙传方也。枳壳三斤去穰,每个入巴豆仁一个,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汤减再加热汤,勿用冷水。待时足汁尽,去巴豆,切片晒乾(勿炒)为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随病汤使。(邵真人《经验方》)。
51 顺气止痢:枳壳(炒)二两四钱,甘草六钱,为末。每沸汤服二钱。(《婴童百问》)
52 疏导香港脚:即上方,用木瓜汤服。(《直指方》)。
53 小儿秘涩:枳壳(煨,去穰)、甘草各一钱,以水煎服。(《全幼心鉴》)。
54 肠风下血:不拘远年近日。《博济方》:用枳壳(烧黑存性)五钱,羊胫炭(为末)三钱,和令匀,五更空心米饮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当日见效。《简便方》:用枳壳一两,黄连五钱,水一钟,煎半钟,空心服方》:用枳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服。若胀满身重,加白术一两。(《活法机要》)。
55 产后肠出不收:枳壳,煎汤浸之,良久即入也。(《袖珍方》)。
56 小儿惊风:不惊丸:治小儿因惊气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 ,眼睛斜视。枳壳(去穰,麸炒)、淡豆豉等分。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钱,急惊薄荷自然汁下慢惊,荆芥汤入酒三、五点下,日三服。(陈文中《小儿方》)。
57 牙齿疼痛:枳壳,浸酒含漱。(《圣惠方》)。
58 风疹作痒:枳壳三两。麸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仍以汁涂。(《经验后方》)。
59 小儿软疖:大枳壳一个。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边合疖上。自出脓血尽,更无痕也。(危氏《得效方》)。
60 利气明目:枳壳(麸炒)一两。为末。点汤代茶。(《普济方》)。
61 下早成痞:伤寒阴症,下早成痞,心下满而不痛,按之虚软。枳壳、槟榔等分,为末。
62 每服三钱,黄连汤调下。(《宣明方》)。
63 枣汤下。(《本事方》)
64 枳茹树皮也。或云:枳壳上刮下皮也。
65 主治
66 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及口僻眼斜。刮皮一升,酒三升,渍一宿,每温服五合,酒尽再作(苏颂)。
67 根皮
68 主治
69 浸酒,漱齿痛(甄权)。煮汁服,治大
70 嫩叶
71 主治
72 煎汤代茶,去风(时珍。出《茶谱》)。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枸橘》
1 (《纲目》)
2 释名
3 臭橘。
4 集解
5 时珍曰: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蓠,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6
7 气味
8 辛,温,无毒。
9 主治
10 下痢脓血后重,同萆 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二钱服。又治喉 ,消肿导毒(时珍)。
11 附方
12 新一。
13 咽喉怪症:咽喉生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必愈。(夏子益《奇病方》)
14
15 主治
16 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时珍)。
17 橘核
18 主治
19 肠风下血不止。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
20 附方
21 新一。
22 白疹瘙痒遍身者:小枸橘细切,麦麸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饮酒。初以枸橘煎汤洗患处。(《救急方
23 树皮
24 主治
25 中风强直,不得屈伸。细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温服半升。酒尽再作(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栀子》
1 (《本经》中品)
2 释名
3 木丹(《本经》)、越桃(《别录》)、时珍曰:卮,酒器也。栀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司马相如赋云:鲜支黄砾。注云:鲜支即支子也。佛书称其花为 卜,谢灵运谓之林兰,曾端伯呼为禅友。或曰: 卜金色,非栀子也。
4 集解
5 《别录》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曝乾。
6 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入染家用,于药甚稀。
7 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浓硬,又似樗蒲子。二、三说即西域 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殖传》云:卮、茜千石,与千户侯等。言获利博也。入药用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雷 《炮炙论》谓之伏尸
8 时珍曰:栀子,叶如兔耳,浓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色。
9 修治
10 曰:凡使,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为上。先去皮、须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捣筛为末用。震亨曰: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11 气味
12 苦,寒,无毒。
13 《别录》曰:大寒。元素曰: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
14 杲曰:沉也,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丹书》:栀子柔金。
15 主治
16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本经》)。疗目赤热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别录》)。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 虫毒(甄权)。解玉支主喑哑,紫癜风(孟诜)。治心烦懊 不得眠,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元素)。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震亨)。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时珍)。
17 发明
18 元素曰:栀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
19 其用有四: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四也。
20 震亨曰:栀子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
21 好古曰:本草不言栀子能吐,仲景用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则邪因以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或用为利小便药,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本草言治大小肠热,乃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仲景治烦躁用栀子豉汤,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香杲曰:仲景以栀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烦;香豉色黑味咸,入肾而治躁。
22 宗奭曰: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而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也。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炙甘草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23 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
24 附方
25 旧十,新十七。
26 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屡用有效。(黎居士《简易方》)。
27 小便不通: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沧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普济方》)。
28 血淋涩痛:生山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下。(《经验良方》)。
29 下利鲜血: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匕。(《食疗本草》)。
30 酒毒下血:老山栀子仁,焙研。每新汲水服一钱匕。(《圣惠方》)。
31 热毒血痢:栀子十四枚,去皮捣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大效。亦可水煎服。(《肘后方》)。
32 临产下痢:栀子,烧研,空心热酒服一匙。甚者不过五服。(《胜金方》)。
33 妇人胎肿属湿热:山栀子一合炒研。每服二、三钱,米饮下。丸服亦可。(热水肿疾:山栀子仁炒研,米饮服三钱。若上焦热者,连壳用。(《丹溪纂要》)。
34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未得吐下:栀子二七枚烧研,熟酒服之立冷热腹痛 刺,不思饮食: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研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小腹痛,茴香汤下。(《博济方》)
35 ,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丹溪纂要》)。
36 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纂要》)。
37 五尸疰病:冲发心胁刺痛,缠绵无时。栀子三七枚烧末,水服。(《肘后方》)。
38 热病食复及交接后发动欲死,不能语: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梅师方》)。
39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阎孝盘肠钓气:越桃仁半两,草乌头少许,同炒过,去草乌,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半钱,茴香葱白酒下。(《普济方》)。
40 赤眼肠秘: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水一升,煎半升,去滓,入大黄末三钱,温服。(《普济方》)。
41 吃饭直出:栀子二十个,微炒去皮,水煎服。(《怪症奇方》)。
42 风痰头痛不可忍: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吐即止。(《兵部手集》)。
43 鼻上酒 :栀子炒研,黄蜡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细茶下,日二服。忌酒、麸、煎火焰丹毒:栀子捣,和水涂之。(《梅师方》)。
44 火疮未起:栀子仁烧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千金方》)。
45 眉中练癣:栀子烧研,和油敷之。(《保幼大全》)。
46 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甚效。(《集简方》)。
47 犬咬伤:栀子皮(烧研)、石硫黄等分,汤荡火烧: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48
49 主治
50 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时珍)。
51 附录
52 木戟 藏器曰:生山中。叶如栀子。味辛,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酸枣》
1 (《本经》上品)
2 释名
3 (《尔雅》)、山枣。
4 集解
5 《别录》曰:酸枣生河东川泽。八月采实,阴乾,四十日成。
6 弘景曰:今出东山间,云即山枣树。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与经文疗不得眠正相反。恭曰:此即 枣也。树大如大枣,实无常形,但大枣中味酸者是。今医以棘实为酸枣,大误矣。藏器曰:酸枣既是大枣中之酸,此即是真枣,何复名酸?既名酸,又云小。今枣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必即酸。惟嵩阳子云:余家于滑台。今酸枣县,即滑之属邑也。其树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可为车轴及匙、箸等。其树皮亦细而硬,纹似蛇鳞。其枣圆小而味酸,其核微圆而仁稍长,色赤如丹。此医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人卖者,皆棘子也。又云:山枣树如棘,其子如生枣,其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当果。颂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 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孟子》曰「养其 棘」是也。嵩阳子言酸枣县所出为真,今之货者皆是棘实,用者尤宜详辨。志曰:酸枣即棘实,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枣仁大而长,不相类也。宗奭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产宜与不宜尔。嵩阳子言酸枣木高硕,今货者皆棘子,此说未尽。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其实一本也。
7 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科小者气味薄,木大者气味浓。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亦好,乃土地所宜也。后有白棘条,乃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实大,其刺亦少。故枣取大木,棘取小科,不必强分别焉。
8 酸枣
9 气味
10 酸,平,无毒。宗奭曰:微热。
11 时珍曰:仁:味甘,气平。
12 曰:用仁,以叶拌蒸半日,去皮、尖。
13 之才曰:恶防己。
14 主治
15 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别录》)。筋骨风,炒仁研,汤服(甄权)
16 发明
17 恭曰:《本经》用实疗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皆用仁。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皆酸枣仁之功也。宗奭曰:酸枣,《经》不言用仁,而今天下皆用之。志曰:按:《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陶云食之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盖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正如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也。时珍曰:酸枣实,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热结气,酸痹久泄,脐下满痛之症。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18 附方
19 旧六,新二。
20 胆风沉睡:胆风毒瓦斯,虚实不调,昏沉多睡。用酸枣仁一两(生用),金挺蜡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微焦),为散。每服二钱,水七分,煎六分,温服。(《简要济众方》)。
21 胆虚不眠,心多惊悸:《圣惠方》:用酸枣仁一两炒香,捣为散。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
22 《和剂局方》:加人参一两,辰砂半两,乳香二钱半,炼蜜丸服。振悸不眠:胡洽方:酸枣仁汤:用酸枣仁二升,茯苓、白术、人参、甘草各二两,生姜六两,水八升,煮三升,分服。(《图经》)
23 虚烦不眠:《深师方》酸枣仁汤:用酸枣仁二升、 母、乾姜、茯苓、芎 各二两,甘草(骨蒸不眠心烦:用酸枣仁二两,水二盏研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再煮匀食。(《太平圣惠方》)。睡中汗出: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简便方》)。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白棘》
1 (《本经》中品)。
2 校正
3 并入《别录》棘刺花。
4 释名
5 棘刺(《别录》)、棘针(《别录》)、菥(《别录》)、马朐(音劬)。时珍曰:独生而高者为枣,列生而低者为棘。故重 为枣,平为
6 集解
7 《别录》曰:白棘生雍州川谷。棘刺花生道旁,冬至后一百二十日采之,四月采实。
8 当之曰:白棘是酸枣树针。今人用天门冬苗代之,非真也。
9 恭曰:棘有赤、白二种。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
10 其刺当用白者为佳。然刺有钩、直二种:直者宜入补益,钩者宜疗疮肿。花即其花,更无别物。天门冬一名颠棘,南人以代
11 颂曰:棘有赤、白二种。《切韵》云:棘,小枣也。田野间皆有之,丛高三、二尺,花、叶、茎、实俱似枣也。
12 宗奭曰:本文白棘一名棘针、棘刺,如此分明,诸家强生疑惑,今不取之。白棘,乃是肥盛紫色,枝上自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故白棘取白之义,不过如此。
13 白棘
14 气味
15 辛,寒,无毒。
16 主治
17 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气,益精髓。枣
18 附方
19 旧六,新八。
20 小便尿血:棘刺三升,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外台秘要》)。
21 脐腹疼痛:因肾脏虚冷,拘撮甚者。
22 棘针钩子一合(焙),槟榔二钱半,水一盏,煎五分,入好酒半盏,更煎三、五沸,分二服。(《圣惠头风疼痛: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 鼻。(《圣惠方》)。
23 眼睫拳毛:赤龙爪(倒钩棘也)一百二十个,地龙二条,木贼一百二十节,木鳖子仁二个(炒)。为末。摘去睫毛,每日龋齿虫食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枣树刺朽落地者),水三升,煮一升,含漱。或烧沥,日涂之,后敷雄黄末,即愈。(《外台秘要》)。
24 小儿喉痹:棘针烧灰,水服半钱。(《圣惠方》)。
25 小儿口噤:惊风不乳。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圣惠方》)。
26 小儿丹毒:水煮棘根汁,洗之。(《千金方》)。
27 痈疽痔漏:方同上。
28 疔疮恶肿: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三上之。
29 又方:曲头棘刺三百枚,陈橘皮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圣惠方》)。
30 诸肿有脓:棘针,烧灰,水服一钱,一夜头出。(《千金方》)。
31 小儿诸疳:棘针、瓜蒂等分。为末。吹入鼻中,日三次。(《圣惠方》)
32
33 主治
34 烧油涂发,解垢 (宗 )。
35 棘刺花(《别录》)
36 气味
37 苦,平,无毒。
38 主治
39 金疮内漏(《别录》)。
40
41 主治
42 心腹痿痹,除热,利小便(《别录》)。
43
44 主治
45 胫 疮,捣敷之。亦可晒研,麻油调敷(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蕤核》
1 (蕤,儒谁切。《本经》上品)。
2 释名
3 白 (音蕤)。
4 时珍曰:《尔雅》「 ,白 」即此也。其花实蕤蕤下垂,故谓之 ,后人作蕤。柞木亦名 而物异。
5 集解
6 《别录》曰:蕤核生函谷川谷及巴西。
7 弘景曰:今出彭城。大如乌豆,形圆而扁,有纹理,状似胡桃核。今人皆合壳用,此应破取仁秤之。
8 保升曰:今出雍州。树生,叶细似枸杞而狭长,花白。子附茎生,紫赤色,大如五味子。
9 茎多细刺。五月、六月熟,采实晒乾。颂曰:今河东、并州亦有之。木高五、七尺,茎间有刺。
10
11 修治
12 曰:凡使蕤核仁,以汤浸去皮、尖,掰作两片。每四两,用芒硝一两,木通草七两,同水煮一伏时,取仁研膏入药。
13 气味
14 甘,温,无毒。《别录》曰:微寒。
15 普曰:神农、雷公:甘,无毒。生平地,八月采之。
16 主治
17 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目肿 烂。久服,轻身益气不饥(《本经》)。
18 强志,明耳目(《吴普》)。破治鼻衄(甄权)
19 发明
20 弘景曰:医方惟以疗眼,《仙经》以合守中丸也。颂曰:按:刘禹锡《传信方》所著治眼法最奇。云:眼风泪痒,或生翳,或赤 ,一切皆主之。宣州黄连(末)、蕤核仁(去皮,研膏)等分和匀,取无 乾枣二枚,割下头,去核,以二物填满,却以割下头合定,用少薄绵裹之,以大茶碗量水半碗,于银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鸡子大,以绵滤罐收,点眼万万不失。前后试验数十人皆应,今医家亦多用得效也。
21 附方
22 新七。
23 春雪膏:治肝虚,风热上攻,眼目昏暗,痒痛隐涩,赤肿羞明,不能远视,迎风有泪,多见黑花。用蕤仁(去皮,压去油)二两,脑子二钱半,研匀,生蜜六钱和收,点眼。(《和剂局方》)。
24 百点膏: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拨云膏:取下翳膜。蕤仁(去油)五分,青盐一分,猪胰子五钱,共捣二千下如泥,罐收。点之。又方:蕤仁一两去油,入白硼砂一钱,麝香二分,研匀收之。去翳妙不可言。飞血眼:蕤仁一两(去皮),细辛半两,苦竹叶三握(洗),水二升,煎一升,滤汁,频微温洗赤烂眼:《近效方》:用蕤仁四十九个(去皮),胡粉( 如金色)一鸡子大,研匀,入酥一杏仁许,龙脑三豆许,研匀,油纸裹收。每以麻子许,涂大小 上,频用取效。《经验良方》:用蕤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山茱萸》
1 (《本经》中品)
2 释名
3 蜀酸枣(《本经》)、肉枣(《纲目》)
4 矢(《吴普》)。
5 宗奭曰: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大不同,未审何缘命此名也?
6 时珍曰:《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
7 集解
8 《别录》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阴乾。
9 颂曰: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开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
10 弘景曰: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乾,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既乾,皮甚薄,当合核用也。
11 颂曰:今海州、兖州亦有之。木高丈馀,叶似榆,花白色。雷 《炮炙论》言一种雀儿苏,真相似,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
12
13 修治
14 曰:凡使以酒润,去核取皮,一斤只取四两以来,缓火熬乾方用。能壮元气,秘精。其核能滑精,不可服。
15 气味
16 酸,平,无毒。《别录》曰:微温。
17 普曰: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
18 权曰:咸、辛,大热。
19 好古曰: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
20 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21 主治
22 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 ,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别录》)。治脑骨痛,疗耳,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甄权)。
23 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渣(大明)。温肝(元素)。
24 发明
25 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也。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味可知矣。
26 附方
27 新一。
28 草还丹: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乃延年续嗣之至药也。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焙乾)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盐酒下。(吴 《扶寿方》)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胡颓子》
1 (《拾遗》)
2 释名
3 蒲颓子(《纲目》)、卢都子(《纲目黄婆奶。
4 时珍曰:陶弘景注山茱萸及樱桃,皆言似胡颓子,(凌冬不凋,亦应益人),陈山茱萸下详注之,别无识者。今考访之,即雷 《炮炙论》所谓雀儿酥也,雀儿喜食之。越人呼为蒲颓子。南人呼为卢都子。吴人呼为半含春,言早熟也。襄汉人呼为黄婆奶,象乳头也。刘绩《霏雪录》言安南有小果,红色,名卢都子,则卢都乃蛮语也。
5 集解
6 藏器曰:胡颓子生平林间,树高丈馀,冬不凋,叶阴白,小儿食之当果。又有一种大相似,冬凋春实夏熟,人呼为木半夏,无别功效。
7 颓即卢都子也。其树高六、七尺,其枝柔软如蔓。其叶微似棠梨,长狭而尖,面青背白,俱有细点如星,老则星起如麸,经冬不凋。春前生花朵如丁香,蒂极细,倒垂,正月乃敷白花。
8 结实小长,俨如山茱萸,上亦有细星斑点,生青熟红,立夏前采食,酸涩。核亦如山茱萸,但有八棱,软而不坚。核内白绵如丝,中有小仁。其木半夏,树、叶、花、实及星斑气味,并与卢都同;但枝强硬,叶微团而有尖,其实圆如樱桃而不长为异耳。立夏后始熟,故吴楚人呼为四月子,亦曰野樱桃。其核亦八棱,大抵是一类二种也。
9
10 气味
11 酸,平,无毒。
12 弘景曰:寒热病不可用。
13 主治
14 止水痢(藏器)。
15
16 气味
17 同子。
18 主治
19 煎汤,洗恶疮疥并犬马 疮(藏器)。吐血不止,煎水饮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皆效(时珍)
20
21 气味
22 同子。
23 主治
24 肺虚短气喘咳剧者,取叶焙研,米饮服二钱(时珍)。
25 发明
26 时珍曰:蒲颓叶治喘咳方,出《中藏经》,云甚者亦效如神。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顿愈。甚者服药后,胸上生小瘾疹作痒,则瘥也。虚甚,加人参等分,名清肺散。
27 大抵皆取其酸涩,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金樱子》
1 (《蜀本草》)
2 释名
3 刺梨子(《开宝》)、山石榴(《纲目
4 时珍曰:金樱当作金罂,谓其子形如黄罂也。石榴、鸡头皆象形。又杜鹃花、小檗并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5 曰:林檎、向里子亦曰金樱子,与此同名而异物。
6 集解
7 韩保升曰:金樱子在处有之。花白。子形似
8 颂曰: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胜。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
9 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补治有殊效。宜州所供,云本草谓之营实。今校之,与营实殊别也。
10 时珍曰:山林间甚多。花最白腻。其实大如指头,状如石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如营实之核而味甚涩。
11
12 气味
13 酸,涩,平,无毒。
14 主治
15 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蜀本》)。
16 发明
17 颂曰:洪州、昌州皆煮其子作煎,寄馈人。服食家用煎和鸡头实粉为丸服,名水陆丹,益气补真最佳。
18 慎微曰:沈存中《笔谈》云: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都全失本性,大误也。惟当取半黄者,乾捣末用之。
19 宗奭曰:九月、十月霜熟时采用。不尔,反令人利。
20 震亨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平和。而昧者取涩性为快,熬金樱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将谁执?
21 时珍曰:无故而服之,以取快欲则不可。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
22 附方
23 旧一,新二。
24 金樱子煎:霜后用竹夹子摘取,入木臼中杵去刺,擘去核。以水淘洗过,捣烂。入大锅,水煎,不得绝火。煎减半,滤过,仍煎似稀饧。每服一匙,用暖酒一功不可备述。(《孙真人食忌》)。
25 补血益精:金樱子(即山石榴,去刺及子,焙)四两,缩砂二两。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服。(《奇效良方》)。
26 久痢不止:严紧绝妙。方:罂粟壳(醋炒)、金樱(花、叶及子)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陈皮煎汤化下。(《普济方》)
27
28 气味
29 同子。
30 主治
31 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和铁粉研匀,拔白发涂之,即生黑者。亦可染须(大明)
32
33 主治
34 痈肿,嫩叶研烂,入少盐涂之,留头泄气。又金疮出血,五月五日采,同桑叶、苎叶等分,阴乾研末敷之,血止口合,名军中一捻金(时珍)。
35 东行根
36 气味
37 同子。
38 主治
39 寸白虫,锉二两,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须臾泻下,神验。
40 其皮炒用,止泻血及崩中带下(大明)。
41 止滑痢,煎醋服,化骨鲠(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郁李》
1 (《本经》下品)
2 释名
3 李(《诗疏》)、郁李、车下李(《别录》)、爵李(《本经》)、雀梅(《诗疏》)、常棣。时珍曰:郁,《山海经》作 ,馥郁也。花、实俱香,故以名之。陆机《诗疏》作字,非也。《尔雅》常棣即此。或以为
4 集解
5 《别录》曰:郁李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五月、六月采根。
6 弘景曰:山野处处有之。子熟赤色,亦可啖。
7 保升曰:树高五、六尺,叶、花及树并似大李;惟子小若樱桃,甘酸而香,有少涩味也。
8 禹锡曰:按:郭璞云:棣树生山中,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云:常棣之华,鄂不。陆机注云:白棣树也,如李而小,正白,今官园种之,一名 李。又有赤棣树,亦似白棣,叶如刺榆叶而微圆,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关西、天水、陇西多有之。宗奭曰:郁李子如御李子,红熟堪啖,微涩,亦可蜜煎,陕西甚多。
9 颂曰:今汴洛人家园圃植一种,枝茎作长条,花极繁密而多叶者,亦谓之郁李,不堪入药。
10 核仁
11 修治
12 曰:先以汤浸,去皮、尖,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乾,研如膏用之。
13 气味
14 酸,平,无毒。
15 权曰:苦、辛。元素曰:辛、苦,阴中之阳,脾经气分药也。
16 主治
17 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本经》)。
18 肠中结气,关格不通(甄权)。通泄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脓,消宿食下气(大明)。
19 破癖气,下四肢水。
20 酒服四十九粒,能泻结气(孟诜)。破血润燥(元素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李杲)。研和龙脑,点赤眼(宗 )。
21 发明
22 时珍曰:郁李仁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按:《宋史·钱乙传》云: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此盖得肯KT之妙者也。颂曰:《必效方》:疗癖。取车下李仁,汤润去皮及并仁者,与乾面相拌,捣如饼。若乾,入水少许,作面饼,大小一如病患掌。为二饼,微炙使黄,勿令至熟。空腹食一饼,当快利。如不利,更食一饼,或饮热米汤,以利为度。利不止,以醋饭止之。利后当虚。若病未尽,一、二日量力更进一服,以病尽为限。不得食酪及牛、马肉等。累试神验,但须量病轻重,以意加减,小儿亦可用。
23 附方
24 旧三,新二。
25 小儿多热:熟汤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姚和众《至宝方》)。
26 小儿闭结:襁褓小儿,大小便不通,并惊热痰实,欲得溏动者。大黄(酒浸,炒)、郁李仁(去皮,研)各一钱,滑石末一两,捣和丸黍米大。二岁小儿三丸,量人加减,白汤下。(钱乙《直诀》)。
27 肿满气急不得卧:用郁李仁一大合。捣末,和面作饼。吃入口即大便通,泄气便愈。
28 氏《产乳》)。
29 香港脚浮肿,心腹满,大小便不通,气急喘息者:郁李仁十二分(捣烂,水研绞汁),薏苡(猝心痛刺:郁李仁三七枚嚼烂,以新汲水或温汤下。须臾痛止,却热呷薄盐汤。(姚和众《至宝方》)。
30 皮肤血汗:郁李仁(去皮,研)一钱,鹅梨捣汁调下。(《圣济总录》)。
31
32 气味
33 酸,凉,无毒。
34 主治
35 齿龈肿,龋齿,坚齿(《本经》)。去白虫(《别录》)。
36 治风虫牙痛,浓煎含漱。治小儿身热,作汤浴之(大明)。
37 宣结气,破积聚(甄权)。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鼠李》
1 (《本经》下品)
2 释名
3 楮李(钱氏)、鼠梓(《别录》)、山李子(《图经》)、牛李(《别录》)、皂李(苏恭)、赵李(苏恭)、牛皂子(《纲目》)
4 时珍曰:鼠李,方音亦作楮李,未详名义。可以染绿,故俗称皂李及乌巢。巢、槎、赵,皆皂子之音讹也。一种苦楸,亦名鼠梓,与此不同。见梓下。
5 集解
6 《别录》曰:鼠李生田野,采无时。
7 颂曰:即乌巢子也。今蜀川多有之。枝叶如李。其实若五味子,色 黑,其汁紫色,熟时采,晒乾用。皮采无宗奭曰:即牛李也。
8 木高七、八尺。叶如李,但狭而不泽。子于条上四边生,生时青,熟则紫黑色。至秋叶落,子尚在枝。是处皆有,今关陕及湖南、江南北甚多。
9 人采其嫩者,取汁刷染绿色。
10
11 气味
12 苦,凉,微毒。
13 主治
14 寒热瘰癧疮(《本经》)。水肿腹胀满(大明)。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积冷,九蒸酒渍,服三合,日再服。又捣敷牛马六畜疮中生虫(苏恭)。痘疮黑陷及疥癣有虫(时珍)。
15 发明
16 时珍曰:牛李,治痘疮黑陷及出不快,或触秽气黑陷。古昔无知之者,惟钱乙
17 《小儿直诀》必胜膏用之。云牛李子即鼠用银、石器熬成膏,瓷瓶收贮,常令透风。每服一皂子大,煎桃胶汤化下。如人行二十里,再进一服,其疮自然红活。入麝香少许尤妙。如无生者,以乾者为末,水熬成膏。又《九卫生方》亦云:痘疮黑陷者,用牛李子一两(炒研分,温服。
18 附方
19 新二。
20 诸疮寒热毒痹,及六畜虫疮:鼠李生捣敷之。(《圣惠方》)
21 齿 肿痛:牛李煮汁,空腹饮一盏,仍频含漱。(《圣济录》)。
22
23 气味
24 苦,微寒,无毒。
25 恭曰:皮、子俱有小毒。忌铁。
26 主治
27 身皮热毒(《别录》)。风痹(大明)。诸疮寒热毒痹(苏恭)。口疳龋齿,及疳虫蚀人脊骨者,煮浓汁灌之,神良(孟诜)。
28 发明
29 颂曰:刘禹锡《传信方》:名牛李子)、蔷薇根(野外者)各(细切)五升,水五大斗,煎半日,汁浓,即于银、铜器中盛之,重汤煎至一、二升,待稠,瓷瓶收贮。每稍稍含咽,必瘥。忌酱、醋、油腻、热面及肉。
30 如发背,以帛涂贴之,神效。襄州军事柳岸妻窦氏,患口疳十五年,齿尽落,龈亦断坏,不可近,用此而愈。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女贞》
1 (《本经》上品)
2 释名
3 贞木(《山海经》)、冬青(《纲目》)
4 时珍曰: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琴操》载鲁有处女见女贞木而作歌者,即此也。晋·苏彦女贞颂序云:女贞之木,一名冬青。负霜葱翠,振柯凌风。故清士钦其质,而贞女慕其名。是矣。别有冬青与此同名。今方书所用冬青,皆此女贞也。近时以放蜡虫,故俗呼为蜡树。
5 集解
6 《别录》曰:女贞实生武陵川谷。立冬采。
7 弘景曰:诸处时有。叶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与秦皮为表里。其树以冬生可爱,仙方亦服食之。俗方不复用,人无识者。
8 恭曰:女贞叶似冬青树及枸骨。其实九月熟,黑似牛李子。陶言与秦皮为表里,误矣。
9 秦皮叶细冬枯,女贞叶大冬茂,殊非类也。
10 颂曰:女贞处处有之。《山海经》云「泰山多贞木」是也。其叶似枸骨及冬青木,凌冬不凋。五月开细花,青白色。九月实成,似牛李子。或云即今冬青树也。而冬青木理肌白,纹如象齿,实亦治病。岭南一种女贞,花极繁茂而深红色,与此殊异,不闻入药。
11 时珍曰:女贞、冬青、枸骨,三树也。女贞即今俗呼蜡树者,冬青即今俗呼冻青树者,枸骨即今俗呼猫儿刺者。东人因女贞茂盛,亦呼为冬青,与冬青同名异物,盖一类二种尔。
12 二种皆因子自生,最易长。其叶浓而柔长,绿色,面青背淡。女贞叶长者四、五寸,子黑色;冻青叶微团,子红色,为异。其花皆繁,子并累累满树,冬月 鹆喜食之,木肌皆白腻。今人不知女贞,但呼为蜡树。立夏前后取蜡虫之种子,裹置枝上。半月其虫化出,延缘枝上,造成白蜡,民间大获其利。详见虫部白蜡下。枸骨详本条。
13
14 气味
15 苦,平,无毒。时珍曰:温。
16 主治
17 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久服,肥健轻身不老(《本经》)。强阴,健腰膝,发明
18 时珍曰:女贞实乃上品无毒妙药,而古方罕知用者,何哉?《典术》云:女贞木乃少阴之精,故冬不落叶。观此,则其益肾之功,尤可推矣。世传女贞丹方云:女贞实(即冬青树子)去梗叶,酒浸一日夜,布袋擦去皮,晒乾为末。待旱莲草出多,取数石捣汁熬浓,和丸梧桐子大。每夜酒送百丸。不旬日间,膂力加倍,老者即不夜起。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
19 附方
20 新二。
21 虚损百病:久服发白再黑,返老还童。用女贞实(十月上巳日收,阴乾,用时以酒浸一日,蒸透晒乾)一斤四两,旱莲草(五月收,阴乾)十两(为末),桑椹子(三月收,阴乾)十两,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淡盐汤下。若四月莲捣汁和药,即不用蜜矣。(《简便方》)。
22 风热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捣汁熬膏,净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点眼。(《济急仙方》)
23
24 气味
25 微苦,平,无毒。
26 主治
27 除风散血,消肿定痛,治头目昏痛。诸恶疮肿, 疮溃烂久者,以水煮乘热贴之,频频换易,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疮,舌肿胀出,捣汁含浸吐涎(时珍)。
28 附方
29 新三。
30 风热赤眼:《普济方》:用冬青叶五斗捣汁,浸新砖数片,五日掘坑,架砖于内盖之,日久生霜,刮熬成一切眼疾:冬青叶研烂,入朴硝贴之。《海上方》也。(《普济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冬青》
1 (《纲目》)
2 校正
3 原附女贞下,今分出。
4 释名
5 冻青。
6 藏器曰:冬月青翠,故名冬青。江东人呼为冻青。
7 集解
8 藏器曰:冬青木肌白,有纹作象齿笏。其叶堪染绯。李邕云:冬青出五台山,叶似椿,子赤如郁李,微酸性热。与此小异,当是两种冬青。
9 时珍曰:冻青亦女贞别种也,山中时有之。但以叶微团而子赤者为冻青,叶长而子黑者为女贞。按:《救荒本草》云:冻青树高丈许,树似枸骨子树而极茂盛。又叶似楂子树叶而小,亦似椿叶微窄而头颇圆,不尖。
10 五月开细白花,结子如豆大,红色。其嫩芽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洗,五味调之可食。
11 子及木皮
12 气味
13 甘、苦,凉,无毒。
14 主治
15 浸酒,去风虚,补益肌肤。皮之功同(藏器)。
16 附方
17 新一。痔疮:冬至日取冻青树子,盐酒浸一夜,九蒸九晒,瓶收。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卧时再服。(《集简方》)。
18
19 主治
20 烧灰,入面膏,治皲瘃,灭瘢痕,殊效(苏颂)。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枸骨》
1 (《纲目》)
2 校正
3 原附女贞下,今分出。
4 释名
5 猫儿刺。
6 藏器曰:此木肌白,如狗之骨。
7 时珍曰:叶有五刺,如猫之形,故名。又卫矛亦名枸骨,与此同名。
8 集解
9 藏器曰:枸骨树如杜仲。《诗》云「南山有枸」是也。陆机《诗疏》云:山木也。
10 其状如栌,木理白滑,可为函板。有木虻在叶中,卷之如子,羽化为虻。
11 颂曰:多生江浙间。南人取以旋盒器甚佳。
12 时珍曰:狗骨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而浓硬,有五刺角,四时不凋。
13 五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女贞及菝 子,九月熟时,绯红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人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粘 。
14 木皮
15 气味
16 微苦,凉,无毒。
17 主治
18 浸酒,补腰脚令健(藏器)。
19 枝叶
20 气味
21 同皮。
22 主治
23 烧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癜风(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卫矛》
1 (《本经》中品)
2 释名
3 鬼箭(《别录》)、神箭。
4 时珍曰:刘熙《释名》言:齐人谓箭羽为卫。此物干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卫之状,故名。张揖《广雅》谓之神箭,寇宗奭《衍义》言人家多燔之遣
5 集解
6 《别录》曰:卫矛生霍山山谷。八月采,阴乾。
7 普曰:叶如桃,箭如羽,正月、二月、七月采,阴乾。或生田野。
8 弘景曰:山野处处有之。削取皮、羽入药,为用甚稀。
9 颂曰:今江淮州郡亦或有之。三月以后生茎,茎长四、五尺许。其干有三羽,状如箭翎羽。叶似山茶,青色。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条茎,阴乾。其木亦名狗骨。
10 宗奭曰:所在山谷皆有,平陆未尝见也。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柏皮,三面如锋刃。
11 人家
12 时珍曰:鬼箭生山石间,小株成丛。春长嫩条,条上四面有羽如箭羽,视之若三羽尔。
13 青叶状似野茶,对生,味酸涩。三、四月开碎花,黄绿色。结实大如冬青子。山人不识,惟樵采之。
14 曰:凡使勿用石茆,根头真相似,只是上叶不同,味各别耳。
15 修治
16 曰:采得只使箭头用,拭去赤毛,以酥拌缓炒。每一两,用酥二钱半。
17 气味
18 苦,寒,无毒。普曰:神农、黄帝、桐君:苦,无毒。大明曰:甘,涩。权曰:有小毒。
19 主治
20 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本经》)。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别录》)。疗妇人血气,大效(马志)。破陈血,能落胎,主百邪鬼魅(甄权)。通月经,破症结
21 发明
22 颂曰:古方崔氏疗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之,并大方也。见《外台秘要》、《千金》诸书中。
23 曰:凡妇人产后血晕血结,血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者。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加鬼箭、红花、玄胡索各一两,为末,煎服。
24 附方
25 新三。
26 产后败血,儿枕块硬,疼痛发歇,及新产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快,脐腹坚胀:当归散:用当归(炒)、鬼箭(去中心木)、红蓝花各一两。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七分,食前温服。(《和剂局方》)
27 鬼疟日发:鬼箭羽、鲮鲤甲(烧灰)各二钱半。为末。每以一字,发时 鼻。又法:鬼箭羽末一分,砒霜一钱,五灵脂一两,为末。发时冷水服一钱。(并《圣济总录》)。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山矾》
1 (《纲目》)
2 释名
3 芸香(音云)、 花(音七里香。香馥,故名。
4 按:周必大云:柘音阵,出《南史》。荆俗讹柘为郑,呼为郑矾,而江南又讹郑为 也。黄庭坚云:江南野中碇花极多。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不借矾而成。子因以易其名为山矾。
5 集解
6 时珍曰:山矾生江、淮、湖、蜀野中。树之大者,株高丈生不对节,光泽坚强,略有齿,凌冬不凋。三月开花繁白,如雪六出,黄蕊甚芬香。结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则黄色,可食。其叶味涩,人取以染黄及收豆腐,或杂入茗中。按:沈括
7 《笔谈》云:古人藏书辟蠹用芸香,谓之芸草,即今之七里香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啜嗅之极芬香。秋间叶上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又按:《苍颉解诂》云:芸香似邪蒿,可食,辟纸蠹。许慎《说文》云:芸,似苜蓿。成公绥《芸香赋》云:茎类秋竹,枝象青松。郭义恭《广志》有芸香胶。《杜阳编》云:芸香,草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
8 元载造芸晖堂,以此为屑涂壁也。据此数说,则芸香非一种。沈氏指为七里香者,不知何据?所云叶类豌豆,啜嗅芬香,秋间有粉者,亦与今之七里香不相类,状颇似乌药叶,恐沈氏亦自臆度尔。曾端伯以七里香为玉蕊花,未知的否?
9
10 气味
11 酸、涩、微甘,无毒。
12 主治
13 久痢,止渴,杀蚤、蠹。用三十片,同老姜三片,浸水蒸热,洗烂弦风眼(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
1 (《拾遗》)
2 集解
3 藏器曰: 木生江东林 间。树如石榴,叶细,高丈馀。四月开花,白如雪。
4 时珍曰:此木今无识者,其状颇近山矾,恐古今称谓不同尔,姑附其后。
5 气味
6 苦,平,无毒。
7 主治
8 破产后血,煮汁服之。其叶煎汁洗疮癣,捣研封蛇伤(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南烛》
1 (宋《开宝》)
2 释名
3 南天烛(《图经》)、南烛草木(《隐(同上)、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米作乌饭,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
4 集解
5 藏器曰:南烛生高山,经冬不凋。
6 颂曰: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红子作穗。
7 人家多植庭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枝叶用。陶隐居《登真隐诀》载太极真人青精干石 饭法云:其种是木而似草,故号南烛草木。一名男续,一名猴药,一名后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从其邦域所称,而正号是南烛也。生嵩高少室、抱犊、鸡头山,江左吴越至多。土人名曰猴菽,或曰染菽,粗与真名相仿佛也。此木至难长,初生三、四年,状若菘菜之属,亦颇似栀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浓,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饭之法,见谷部青精干石 饭下。时珍曰: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按:《古今诗话》云:即杨桐也。叶似冬青而小,临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又沈括《笔谈》云:南烛草木,本草及传记所说多端,人少识者。北人多误以乌臼为之,全非矣。今人所谓南天烛是矣。
8 茎如蒴 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南方至多。叶
9 枝叶
10 气味
11 苦,平,无毒。时珍曰:酸、涩。
12 主治
13 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
14 发明
15 颂曰:孙思邈《千金月令方》:南烛煎:益髭发及容颜,兼补暖。三月三日采叶并蕊子,入大净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满瓶,固济其口,置闲处,经一周年取开。每用一匙温酒调服,一日二次,极有效验。《上元宝经》曰:子服草木之王,气与神通;子食青烛之精,命不复殒。
16 附方
17 旧二。
18 一切风疾: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锉)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
19 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圣惠方》)。误吞铜铁不下:用南烛根烧研,熟水调服一钱,即下。(《圣惠方》)
20
21 气味
22 酸、甘,平,无毒。
23 主治
24 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时珍)。
25 青精饭 见谷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五加》
1 (《本经》上品)
2 释名
3 五佳(《纲目》)、五花(《炮炙论》)
4 追风
5 时珍曰: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杨慎《丹铅录》作五佳,云一枝五叶者佳故也。蜀人呼为白刺。谯周《巴蜀异物志》名文章草。有赞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
6 以金买草,不言其贵。是矣。本草豺漆、豺节之名,不知取何义也?颂曰:蕲州人呼为木骨,吴中俗名追风使。
7 集解
8 《别录》曰:五加皮五叶者良,生汉中及冤句。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阴乾。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东间弥多。四叶者亦好。颂曰: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
9 春生苗,茎、叶俱青,作丛。赤茎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叉作簇者良。
10 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细青子,至六月渐黑色。
11 根若荆根,皮黄黑,肉白色,骨坚硬。一说今有数种:汴京、北地者,大片类秦皮、黄柏辈,平直如板而色白,绝无气味,疗风痛颇效,余无所用。吴中乃剥野椿根皮为五加,柔韧而无味,殊为乖失。今江淮所生者,根类地骨皮,轻脆芬香。其苗茎有刺类蔷薇,长者至丈馀。
12 叶五出,香气如橄榄。春时结实,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乃紫黑。俗但名为追风使,以渍酒疗风,乃不知其为真五加皮也。今江淮、吴中往往以为藩蓠,正似蔷薇、金樱辈,而北间多不知用此种。 曰:五加皮树本是白楸树。其上有叶如蒲叶,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
13 阳人使阴,阴人使阳,剥皮阴乾。机曰:生南地者类草,故小;生北地者类木,故大。时珍曰:春月于旧枝上抽条叶,山人采为蔬茹。正如枸杞生北方沙地者皆木类,南方坚地者如草类也。唐时惟取峡州者充贡。雷氏言叶如蒲者,非也。
14 根皮(同茎)
15 气味
16 辛,温,无毒。
17 之才曰:远志为之使。恶玄参、蛇皮。
18 主治
19 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 ,小儿三岁不能行,疽,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别录》)。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甄权)。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大明)。
20 酿酒饮,治风痹四肢挛急(苏颂)。作末浸酒饮,治目僻眼KT (雷 )。叶:作蔬食,去皮肤风湿
21 发明
22 弘景曰:煮根茎酿酒饮,益人。道家用此作灰煮石,与地榆并有秘法。慎微曰:东华真人《煮石经》云:昔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云:何以得长久?何不食石蓄金盐,母何以得长寿?何不食石用玉豉。玉豉,地榆也。金盐,五加也。皆是煮石而饵得长生之药也。
23 昔孟绰子、董士固相与言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
24 又昔鲁定公母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尸解而去。张子声、杨建始、王叔才、于世彦等,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绝,得寿三百年。亦可为散以代汤茶。王君云:五加者,五车星之精也。水应五湖,人应五德,位应五方,物应五车。故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赤气入华,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己之灵。五神镇生,相转育成。饵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婴。时珍曰: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仙家所述,虽若过情,盖奖辞多溢,亦常理尔。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净,去骨、茎、叶,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酿米酒成,时时饮之。亦可煮酒饮。加远志为使更良。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谈野翁《试验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入无灰好酒二斗中,大坛封固,安大锅内,文武火煮之。坛上安米一合,米熟为度。取出火毒,以渣晒乾为丸。每旦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再服。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
25 附方
26 旧二,新六。
27 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千金方》)。
28 男妇香港脚:骨节皮肤肿湿疼痛,服此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并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乾为末,以浸酒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萨谦斋《瑞竹堂方》)。
29 小儿行迟: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每服五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30 妇人血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乾舌涩,不思饮食,名血风劳。
31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各一两,为末。每用一钱,水一盏,用青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能肥妇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 五劳七伤: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去风劳。(《千金》)。
33 目中息肉:五加皮(不闻水声者,捣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一日服二次,禁醋。
34 二七日,遍身生疮,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汤浴之,取疮愈。(《千金方》)。
35 服石毒发或热不禁,多向冷地卧:五加皮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半,发时便服。(《外台秘要》)。
36 火灶丹毒从两脚起,赤如火烧:五加根、叶烧灰五两,取 铁家槽中水和,涂之。(杨氏《产乳》)。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枸杞地骨皮》
1 (《本经》上品)
2 释名
3 枸 (《尔雅》。音计。《本经》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红菜头(《图经》)、天精(《抱朴》)、地骨(《本经》)、地辅(《本经》)、地仙(《日华》)、却暑(《别
4 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5 集解
6 《别录》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7 颂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红菜头。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云:集于苞杞。陆机《诗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硕者为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入药尤神良。宗奭曰: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正如酸枣与棘,其实一物也。
8 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乾紧小少核,乾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9 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馀,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则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种树书》言: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
10 气味
11 枸杞:苦,寒,无毒。
12 《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权曰:枸杞:甘,平。子、叶同。
13 宗奭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子当用红实。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为补肾药,是未曾考竟经意,当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14 时珍曰:今考《本经》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
15 主治
16 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经》)。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别录》)。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17 发明
18 时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实并用之功也。其单
19
20 气味
21 苦,寒。权曰:甘,平。
22 时珍曰:甘,凉。伏砒、砂。
23 主治
24 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大明)。
25 和羊肉作羹,益人,除风明目。
26 作饮代茶,止渴,消热烦,益阳事,解面毒,与乳酪相恶。汁注目中,去风障赤膜昏痛(甄权)。
27 去上焦心肺客热(时珍)。
28 地骨皮
29 修治
30 曰:凡使根,掘得以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熟甘草汤浸一宿,焙乾。
31 气味
32 苦,寒。《别录》曰:大寒。权曰:甘,平。
33 时珍曰:甘、淡,寒。
34 杲曰:苦,平、寒。升也,阴也。
35 好古曰:入足少阴、手少阳经。制硫黄、丹砂。
36 主治
37 细锉,拌面煮熟,吞之,去肾家风,益精气(甄权)。
38 去骨热消渴(孟诜)。
39 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元素)。
40 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杲)。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煎汤嗽口,止齿血,治骨槽风(吴瑞)。治金疮神验(陈
41 枸杞子
42 修治
43 时珍曰:凡用拣净枝梗,取鲜明者洗净,酒润一
44 气味
45 苦,寒。权曰:甘,平。
46 主治
47 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孟诜)。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
48 发明
49 弘景曰:枸杞叶作羹,小苦。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二物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甚美,名为仙人之杖,远有旨乎?
50 颂曰: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其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花、实、根、茎、叶作煎,或单榨子汁煎膏服之者,其功并同。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盘结甚固。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气使然。又润州开元寺大井旁生枸杞,岁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也。
51 曰:其根似物形状者为上。
52 时珍曰: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于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周密《浩然斋日抄》云:宋徽宗时,顺州筑城,得枸杞于土中,其形如状,驰献阙下,乃仙家所谓千岁枸杞,其形如犬者。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只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
53 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兵部尚书刘松石,讳天和,麻城人。
54 所集《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馀,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乾,用无灰酒浸一夜,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气,待乾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此药采无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无益。
55 附方
56 旧十,新二十三。
57 枸杞煎:治虚劳,退虚热,轻身益气,令一切痈疽永不发。用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以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滓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滓,再煎取二斗,入锅煎如饧收之。每早酒服一合。(《千金方》)。
58 金髓煎: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烂,滤取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恐粘住不匀。候成膏如饧,净瓶密收。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经验方枸杞酒:《外台秘要》云:补虚,去劳热,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治肝虚冲感下泪。
59 用生枸杞子五升,捣破,绢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气,二七日。服之任性,勿醉。
60 《经验后方》:枸杞酒:变白,耐老轻身。用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面东采之),以好酒二升,瓷瓶内浸三七日。乃添生地黄汁三升,搅匀密封。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每空心暖饮一盏,至立春后髭发却黑。勿食芜荑、葱、蒜。
61 四神丸: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分:四两用蜀椒一两炒,四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四两用芝麻一两炒,四两用川楝肉一两炒,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日服。(《瑞竹堂方》)。
62 肝虚下泪:枸杞子二升,绢袋盛,浸一斗酒中(密封)三七日,饮之。(《千金方》)。
63 目赤生翳: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神验。(《肘后方》)。
64 面 :枸杞子十斤,生地黄三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三服。久则童颜。(《圣惠方》)。
65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滚水泡,封三日,代茶饮效。(《摄生方》)。
66 地骨酒:壮筋骨,补精髓,延年耐老。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细曲拌匀,入瓮如常封酿。待熟澄清,日饮三盏。(《圣济总录》)。
67 虚劳客热:枸杞根,为末。白汤调服。有痼疾人勿服。(《千金方》)。
68 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69 热劳如燎: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圣济总录》)。
70 虚劳苦渴,骨节烦热,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水二斗,煮至麦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饮。(《千金方》)。
71 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 各一斤,好酒三斗渍之,罂中密封,锅中煮一日。饮之任意。(《千金方》)。
72 吐血不止:枸杞根、子、皮为散,水煎。日日饮之。(《圣济总录》)。
73 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净,捣自然汁(无汁则以水煎汁)。每服一盏,入酒少许,食前温服。(《简便方》)。
74 带下脉数:枸杞根一斤,生地黄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千金方》)。
75 天行赤目暴肿: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三升,去滓,入盐一两,取二升。频频洗点。(陇上谢道人《天竺经》)。
76 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虫即出。亦可煎水饮。(《肘后方》)。
77 口舌糜烂:地骨皮汤: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
78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之。(东垣《兰室秘藏》)。
79 小儿耳疳:生于耳后,肾疳也。地骨皮一味,煎汤洗之。仍以香油调末搽之。(高文虎
80 《蓼花洲闲录》)。
81 气 疳疮多年不愈者:应效散(又名托里散):用地骨皮(冬月者)为末。每用纸捻蘸入疮内。频用自然生肉。更以米饮服二钱,一日三服。(《外科精义》)。
82 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之,后搽地骨皮末。生肌止痛。(《卫生宝鉴》)。
83 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方》)。
84 十三种疔: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采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名却老),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名地骨),并曝乾为末(如不得依法采,但得一种亦可),用绯缯一片裹药。牛黄一梧桐子大,反钩棘针三七枚,赤小豆七粒,为末。先于缯上铺乱发一鸡子大,乃铺牛黄等末,卷作团,以发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捣为末。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钱半,日再服。(《千金方》)。
85 痈疽恶疮,脓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细白穰。以粗皮同骨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细穰贴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胁间病疽经岁。或以地骨皮煎汤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惧,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许,血渐淡乃止。以细穰贴之,次日结痂愈。(唐慎微《本草》)。
86 瘭疽出汁,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饴,随意服之。(《千金方》)。
87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之,次日即愈。(《闺阁事宜》)。
88 火赫毒疮:此患急防毒瓦斯入心腹。枸杞叶捣汁服,立瘥。(《肘后方》)。
89 目涩有翳:枸杞叶二两,车前叶一两, 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之,不过三、五度。(《十便良方》)。
90 五劳七伤,庶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日日食之良。(《经验后方》)。
91 澡浴除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叶煎汤洗澡。令人光泽,百病不生。(《洞天保生录》)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溲疏》
1 (《本经》下品)
2 释名
3 巨骨(《别录》)。
4 集解
5 《别录》曰:溲疏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采当之曰: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时时有节。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赤色,味甘苦。末代乃无识者。此非人篱垣之杨栌也。
6 恭曰:溲疏,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赤色,似枸杞,必两两相对,味苦,与空疏不同。空疏即杨栌,其子为荚,不似溲疏。
7 志曰:溲疏、枸杞虽则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
8 颂曰: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方书鲜用,宜细辨之。
9 机曰:按:李当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杞子,不曾言树相似。马志因其子相似,遂谓树亦相似,以有刺、无刺为别。苏颂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类。殊不知枸杞未尝无刺,但小则刺多,大则刺少耳。本草中异物同名甚多,况一骨字之同耶?以此为言,尤见穿凿。
10 时珍曰:汪机所断似矣,而自亦不能的指为何物也。
11 气味
12 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微寒。
13 之才曰:漏卢为之使。
14 主治
15 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利水道(《本经》)。
16 除胃中热,下气。可作浴汤(《别录》。时珍曰:按:孙真人《千金方》,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承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杨栌》
1 (《唐本草》)
2 集解
3 恭曰:杨栌,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篱垣间。其子为荚。
4
5 气味
6 苦,寒,有毒。
7 主治
8 疽 恶疮,水煮汁洗之,立瘥(《唐本》)。
9 木耳 见菜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石南》
1 (《本经》下品)
2 释名
3 风药。
4 时珍曰: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
5 按:《范石湖集》云:修江出栾茶,治头风。今南人无所谓栾茶者,岂即
6 集解
7 《别录》曰:石南生华阴山谷。三月、四月采叶,八月采
8 弘景曰:今东间皆有之,叶如枇杷叶。方用亦稀。
9 恭曰:叶似 草,凌冬不凋。关中者叶细为好。江山以南者,叶长大如枇杷叶,无气味,殊不任用。保升曰:终南斜谷有石处甚饶。今市人以石苇为之,误矣。颂曰:今南北皆有之。
10 生于石上,株极有高硕者。江湖间出者,叶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南北人多移植亭院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入药以关中叶细者为良。魏王《花木志》云:南方石南树野生。二月开花,连著实。实如燕覆子,八月熟。民采取核,和鱼羹尤美。今无用者。宗奭曰:石南叶似枇杷叶之小者,而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
11 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故少用。湖南北、江东西、二浙甚多,故人多用。
12
13 气味
14 辛、苦,平,有毒。
15 之才曰:五加皮为使。恶小蓟。
16 主治
17 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本经》)
18 可久服,令思男(《别录》)。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逐诸风(甄权)。浸酒饮,治头风(时珍)。
19 发明
20 恭曰:石南叶为疗风邪丸散之要,今医家不复用其实矣。
21 权曰:虽能养肾,亦令人阴痿。
22 时珍曰: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阴痿之说也。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之人藉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慨也。毛文锡《茶谱》云:湘人四月采杨桐草,捣汁浸水蒸,作为饭食;必采石南芽为茶饮,乃去风也。暑月尤宜。杨桐即南烛也。
23 附方
24 新三。
25 鼠 不合: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连、雌黄等分,为散。日再敷之。(《肘后方》)。
26 小儿通睛:小儿误跌,或打著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宜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普济方乳石发动,烦热:石南叶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圣惠方》)。
27 实(一名鬼目)
28 主治
29 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牡荆》
1 (《别录》上品)。
2 校正
3 并入(《别录》)
4 有名未用荆茎。
5 释名
6 黄荆(《图经》)、小荆(《本经》)、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树形为言。不知蔓荆树亦高硕也。
7 恭曰:牡荆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为牡,非无实之谓也。蔓荆子大,牡荆子小,故呼荆。时珍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从林,从匹,匹即疏字也),济楚之义取此。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8 集解
9 《别录》曰:牡荆实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
10 八月、九月采实,阴乾。弘景曰:论蔓荆即应是今作杖棰之荆。其子殊细,正如小麻子,色青黄。牡荆乃出北方,如乌豆大,正圆黑。仙术多用牡荆,今人都无识者。李当之《药录》言: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理白中虚,断植即生。按:今溲疏主疗与牡荆都不同,形类乖异。而仙方用牡荆,云能通神见鬼,非惟其实,枝叶并好。又云:荆树必枝叶相对者是牡荆,不对者即非牡荆也。并莫详虚实,更须博访。恭曰:牡荆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实细黄色,茎劲作树生。《汉书·郊祀志》以牡荆茎为幡竿,则明知非蔓荆也。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荆为蔓荆,此极误也。颂曰:牡荆,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作蔓。叶如蓖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荆也。按:陶隐居《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叶、花,通神见鬼精。注云:荆有三种。荆木即今作棰杖者,叶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药。方术则用牡荆,其子入药,北人无识其木者。天监三年,天子将合神仙饭。奉敕论牡荆曰:荆,花白多子,子粗大。历历疏生,不过三、两茎,多不能圆,或扁或异,或多似竹节。叶与余荆不殊。蜂多采牡荆,牡荆汁冷而甜。余荆被烧,则烟火气苦。牡荆体慢汁实,烟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风第一。于时远近寻觅,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别蔓荆,亦不识牡荆。蔓荆蔓生,牡荆树生,理自明矣。时珍曰: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有青、赤二种:青者为荆,赤者为 。嫩条皆可为 囤。古者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按:裴渊《广州记》云:荆有三种:金荆可作枕,紫荆可作床,白荆可作履。与他处牡荆、蔓荆全异。宁浦有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刻之,与病患身齐等,置床下,病虽危亦无害也。杜宝《拾遗录》云:南方林邑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荆,大者十围,盘屈瘤蹙,纹如美锦,色如真金。
11 工人用之,贵如沉、檀。此皆荆之别类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
12
13 气味
14 苦,温,无毒。时珍曰:辛,温。
15 之才曰: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16 主治
17 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别录》)。
18 得柏实、青葙、术,疗风(之才)。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震亨)。
19 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治小肠疝气甚效。浸酒饮,治耳聋(时珍)。
20 附方
21 新一。
22 湿痰白浊:牡荆子炒为末。每酒服二钱。(《集简方》)
23
24 气味
25 苦,寒,无毒。
26 主治
27 久痢,霍乱转筋,血淋,下部疮,湿 薄脚,主香港脚肿满(《别录》)。
28 发明
29 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治腰脚风湿痛,蒸法:用荆叶不限多少,蒸令熟热,置大瓮中,其下著火温之。以病患置叶中,须臾当汗出。蒸时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便以被盖避风,仍进葱豉酒及豆酒并得,以瘥为度。时珍曰:蒸法虽妙,只宜施之野人。李仲南《永类方》云:治香港脚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此法贵贱皆可用者。又谈野翁《试验方》:治毒蛇、望板归螫伤,满身洪肿发泡。用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咬处,即消。此法乃出于葛洪《肘后方》(治诸蛇,以荆叶捣烂袋盛,薄于肿上)者也。
30 《物类相感志》云:荆叶逼蚊。
31 附方
32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33 小便尿血:荆叶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34
35 气味
36 甘、苦,平,无毒。时珍曰:苦、微辛。
37 主治
38 水煮服,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别录》)。
39 发明
40 时珍曰:牡荆苦能降,辛温能散;降则化痰,散则祛风,故风痰之病宜之。其解肌发汗之功,世无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风数年。予以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日服,遂愈。盖得此意也。
41 荆茎 《别录》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采,阴乾。
42 藏器曰:即今荆杖也。煮汁堪染。
43 主治
44 灼烂(《别录》)。洗灼疮及热焱疮,有效风牙痛(时珍)。
45 附方
46 新一。
47 青盲内障:春初取黄荆嫩头(九蒸九曝)半斤,用乌鸡一只,以米饲五日,安净板上,饲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粪曝乾,入瓶内熬黄,和荆头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陈米饮下,日二。(《圣济总录》)
48 荆沥
49 修治
50 时珍曰:取法:用新采荆茎,截尺五长,架于两砖上,中间烧火炙之,两头以器承取,热服,或入药中。又法: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51 气味
52 甘,平,无毒。
53 主治
54 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晕目眩,心头 欲吐,猝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风热,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
55 发明
56 时珍曰:荆沥气平味甘,化痰去风为妙药。故孙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各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陶弘景亦云: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震亨曰: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
57 附方
58 旧六,新一。
59 中风口噤:荆沥,每服一升。(《范汪方》)。
60 头风头痛:荆沥,日日服之。(《集验方》)。
61 喉痹疮肿:荆沥,细细咽之。或以荆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62 目中猝痛:烧荆木,取黄汁点之。
63 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荆沥,每日服五合。(《外台秘要》)。
64 湿 疮癣:荆木,烧取汁,日涂之。(《深师方》)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蔓荆》
1 (《本经》上品)
2 释名
3 恭曰:蔓荆苗蔓生,故名。
4 集解
5 恭曰:蔓荆生水滨。苗茎蔓延长丈馀。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似杏叶。六月有花,红白色,黄蕊。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凋。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为牡荆也。
6 大明曰:海盐亦有之。大如豌豆,蒂有轻软小盖子,六、七、八月采之。
7 颂曰:近汴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五尺,对节生枝。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子。旧说蔓生,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8 宗奭曰: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 不一。《经》既言蔓荆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荆,则自木上生,又何疑焉?
9 时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10
11 修治
12 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蒸
13 时珍曰:寻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14 气味
15 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平、温。
16 元素曰:味辛,温,气清,阳中之阴,入太阳经。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17 之才曰:恶乌头、石膏。
18 主治
19 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小荆实亦等(《本经》)。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髭发(甄权)。利关节,治痫疾、赤眼(大明)。
20 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凉诸经血,止目睛内痛(元素)。搜肝风古)。
21 发明
22 恭曰:小荆实即牡荆子,其功与蔓荆同,故曰亦等也。
23 时珍曰:蔓荆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24 附方
25 新三。
26 令发长黑:蔓荆子、熊脂等分,醋调涂之。(《圣惠方》)。
27 头风作痛:蔓荆子一升。为末。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温饮三合,日三次。(《千金方乳痈初起:蔓荆子,炒,为末。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栾荆》
1 (《唐本草》)
2 释名
3 顽荆(《图经》)。
4 集解
5 恭曰:栾荆茎、叶都似石南,干亦反卷,经冬不死,叶上有细黑点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荆当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华,功用又别,非此物花也。
6 颂曰:栾荆今生东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茎白,叶小圆而青色,颇似榆叶而长,冬夏不凋。六月开花,花有紫、白二种。子似大麻。四月采苗叶,八月采子。
7 宗奭曰:栾荆即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条。苏恭又称石荆当之,转见穿凿
8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栾,似木兰。木兰叶似桂,与苏恭所说叶似石南者相近。苏颂所图者即今牡荆,与《唐本草》者不合。栾荆是苏恭收入本草,不应自误。盖后人不识
9
10 气味
11 辛、苦,温,有小毒。
12 权曰:甘、辛,微热,无毒。决明为之使。恶石膏。
13 主治
14 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癫痫狂痉,湿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脉,明目,益精光(甄权)。
15 合 油同熬,涂人畜疮疥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石荆》
1 (《拾遗》)
2 集解
3 藏器曰:石荆似荆而小,生水旁,《广济方》一名水荆是也。苏颂言洛人以当栾荆者,非也。
4 主治
5 烧灰淋汁浴头,生发令长(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紫荆》
1 (宋《开宝》)
2 校正
3 并入(《拾遗》)
4 紫珠。
5 释名
6 紫珠(《拾遗》)
7 ,皮名肉红(《纲目》)、内消。时珍曰: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与何首乌同名。
8 集解
9 颂曰:紫荆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木似黄荆,叶小无丫,花深紫可爱。
10 藏器曰:即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
11 宗奭曰: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多植之。
12 时珍曰: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其皮入药,以川中浓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
13 木并皮
14 气味
15 苦,平,无毒。藏器曰:苦,寒。
16 大明曰: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同。
17 主治
18 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开宝》)。通小肠(大明)。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肿下 ,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汁服。亦以汁洗疮肿,除血长肤(藏器)。
19 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
20 发明
21 时珍曰:紫荆气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
22 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杨清叟《仙传方》有冲和膏,以紫荆为君,盖亦得此意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血得热则行,葱能散气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痈疽流注,皆是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则散,遇凉则凝。此方温平,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止风动血,引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芍药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 ,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除。
23 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
24 附方
25 新九。
26 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酒化服一丸。(熊氏《补遗》)。
27 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直指方》)。
28 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方》)。
29 犬咬伤:紫荆皮末,沙糖调涂,留口退肿。口中仍嚼咽杏仁去毒。(《仙传外科》)。
30 鼻中疳疮:紫荆花阴乾为末,贴之。(《卫生易简方》)。
31 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单用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
32 乃救贫良剂也。(《仙痈疽未成:用白芷、紫荆皮等分。为末。酒调服。外用紫荆皮、木蜡、赤芍药等分。为末。酒调作箍药。(同上)。
33 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34 产后诸淋: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熊氏《补遗》)。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槿》
1 (《日华》)
2 释名
3 椴(音徒乱切)、榇(音衬)、 (音舜)、日及(《纲目》)、朝开暮落花(《纲目》)、藩篱草(《纲目》)、花奴、王蒸。时珍曰:此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 ,犹仅荣一瞬之义也。《尔雅》云:椴,木槿。榇,木槿。郭璞注云:别二名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榇。齐鲁谓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诗》云「颜如舜华」即此。
4 集解
5 宗奭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花与枝两用。
6 花小而艳,或白或是也。结实轻虚,大叶可茹,作饮代茶。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浓而色红。
7 皮并根
8 气味
9 甘,平,滑,无毒。大明曰:凉。
10 主治
11 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藏器)。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时珍)。
12 发明
13 时珍曰:木槿皮及花,并滑如葵花,故能润燥。色如紫荆,故能活血。川中来者,气浓力优,故尤有效。
14 附方
15 新六。
16 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带要奇方》)。
17 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顿如胶,内敷之。(王仲勉《经效方》)。
18 牛皮风癣: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锉,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轻粉一钱,入水中,秃笔扫涂,覆以青衣,数日有臭涎出,妙。忌浴澡。夏月用尤妙。(《扶寿方》)。
19 癣疮有虫: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尤妙。(《简便方》)。
20 痔疮肿痛:藩蓠草根煎汤,先熏后洗。(《直指方》)。
21 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22
23 气味
24 同皮。
25 主治
26 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大明)。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时珍)。
27 附方
28 新三。
29 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乾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赵宜真《济急方》)。
30 风痰拥逆:木槿花晒乾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方》)。
31 反胃吐食:千叶白槿花,阴乾为末。陈糯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服。(《袖珍方》)。
32
33 气味
34 同皮。
35 主治
36 偏正头风,烧烟熏患处。又治黄水脓疮,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扶桑》
1 (《纲目》)
2 释名
3 佛桑(《霏雪录》)、朱槿(《草木状
4 时珍曰: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5 集解
6 时珍曰: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嵇含《草木状》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高凉郡。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浓。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泽。有蕊一条,长于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7 叶及花
8 气味
9 甘,平,无毒。
10 主治
11 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时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芙蓉》
1 (《纲目》)
2 校正
3 并入《图经》地芙蓉。
4 释名
5 地芙蓉(《图经》)、木莲(《纲目》)
6 时珍曰: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俗呼为 皮树。《相如赋》谓之华木。注云:皮可为索也。苏东坡诗云: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苏颂《图经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采叶,治疮
7 集解
8 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
9 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著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川、广有添色拒霜花,初开白色,次日稍红,又明日则深红,先后相间如数色。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乾入药。
10 叶并花
11 气味
12 微辛,平,无毒。
13 主治
14 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时
15 发明
16 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乾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17 附方
18 新十。
19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 蘸食,屡效。(危氏《得效方》)。
20 赤眼肿痛:芙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名清凉膏。(《鸿飞集》)。
21 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用米饮下二钱。(《妇人良方》)。
22 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三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其痛自止(《简便方》)。
23 杖疮肿痛:芙蓉花叶研末,入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涂四围,其毒自不走散。名铁井阑。(《简便方》)。
24 疔疮恶肿:九月九日采芙蓉叶阴乾为末,每以井水调贴。次日用蚰蜒螺一个,捣涂之。(《普济方》)。
25 头上癞疮:芙蓉根皮,为末。香油调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汤洗之。(傅滋《医学集成》)。
26 汤火灼疮:油调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27 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28 一切疮肿:木芙蓉叶、菊花叶,同煎水,频熏洗之。(《多能鄙事》)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山茶》
1 (《纲目》)
2 释名
3 时珍曰: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
4 集解
5 时珍曰: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浓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格古论》云:花有数种:宝珠者,花簇如珠,最胜。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踯躅茶花如杜鹃花,宫粉茶、串珠茶皆粉红色。又有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名,不可胜数,叶各小异。或云亦有黄色者。《虞衡志》广中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核,如肥皂子大。周定王《救荒本草》云: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
6
7 气味
8 缺。
9 主治
10 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震亨)。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
11
12 主治
13 妇人发 ,研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蜡梅》
1 (《纲目》)
2 释名
3 黄梅花。
4 时珍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5 集解
6 时珍曰: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7
8 气味
9 辛,温,无毒。
10 主治
11 解暑生津(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伏牛花》
1 (宋《开宝》)
2 校正
3 并入《图经》虎刺。
4 释名
5 隔虎刺花(未详)。
6 集解
7 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似黄柏叶而不光。茎赤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乾。又睦州所生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
8
9 气味
10 苦、甘,平,无毒。
11 主治
12 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
13 作汤,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开宝》)。
14 发明
15 时珍曰;伏牛花治风湿有名,而用者颇少。杨子建《护命方》有伏牛花散,治男女一切头风,发作有时,甚则大腑热秘。用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 、白僵蚕、蝎梢各二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
16 根、叶、枝
17 主治
18 一切肿痛风疾,细锉焙研,每服一钱匕,用温酒调下(颂)。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密蒙花》
1 (宋《开宝》)
2 校正
3 慎微曰:自草部移入木部。
4 释名
5 水锦花(《炮炙论》)。
6 时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故名。
7 集解
8 颂曰: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树高丈馀。叶似冬青叶而浓,背白有细毛,又似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曝乾用。
9 宗奭曰:利州甚多。叶冬不凋,亦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洁,不深绿。其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开。
10
11 修治
12 曰:凡使拣净,酒浸一宿,漉出候乾,拌蜜令润,蒸之从卯至酉,晒乾再拌蒸,如此三度,晒乾用。每一两用酒八两,蜜半两。
13 气味
14 甘,平、微寒,无毒。
15 主治
16 青盲肤翳,赤肿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开宝》)羞明怕日。(刘守真)入肝经气、血分,润肝燥。(《好古》)
17 附方
18 新一。
19 目中障翳:密蒙花、黄蘖根各一两,为末,水丸梧子大。每卧时汤服十丸至十五丸。(《圣济录》)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绵》
1 (《纲目》)
2 释名
3 古贝(《纲目》)、古终。
4 时珍曰: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
5 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书谓之睒婆,又曰迦罗婆劫。
6 集解
7 时珍曰:木绵有草、木二种。交广木绵,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花片极厚,为房甚繁,短侧相比。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绵,绵中有子。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李延寿《南史》所谓林邑诸国出古贝花,中如鹅毳,抽其绪,纺为布;张勃《吴录》所谓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馀年不换者,实大如杯,花中绵软白,可为縕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绵也。江南、淮北所种木绵,四月下种,茎弱如蔓,高者四、五尺,叶有三尖如枫叶,入秋开花黄色,如葵花而小,亦有红紫者,结实大如桃,中有白绵,绵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绵者,八月采救,谓之绵花;李延寿《南史》所谓高昌国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细纑,名曰白叠,取以为帛,甚软白;沈怀远《南越志》所谓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毛,核如珠珣,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绵也。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今则徧及江北与中州矣。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又《南越志》言: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娑罗木子中白絮,纫为丝,织为幅,名娑罗笼段。祝穆《方舆志》言:平缅出娑罗树,大者高三、五丈,结子有绵,纫绵织为白毡兜罗锦。此亦斑枝花之类,各方称呼不同耳。
8 白绵及布
9 气味
10 甘,温,无毒。
11 主治
12 血崩金疮,烧灰用(时珍)。
13 子油(用两瓶合烧取沥。)
14 气味
15 辛,热,微毒。
16 主治
17 恶疮疥癣。燃灯,损目(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柞木》
1 (宋《嘉 》)
2 释名
3 凿子木。
4 时珍曰: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方书皆作柞木,盖昧此义也。柞乃橡栎之名,非此木也。
5 集解
6 藏器曰:柞木生南方,细叶,今之作梳者是也。
7 时珍曰:此木处处山中有之,高者丈馀。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丫皆有针刺,经冬不凋。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8 木皮
9 气味
10 苦,平,无毒。时珍曰:酸,涩。
11 主治
12 黄胆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藏器)。治鼠 难产,催生利窍
13 附方
14 新二。
15 鼠 :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当有宿肉出而愈。乃张子仁方也。(《外台秘要》)。
16 妇人难产:催生柞木饮:不拘横生倒产,胎死腹中,用此屡效,乃上蔡张不愚方也。用大柞木枝一大握(长一尺,洗净),大甘草五寸,并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瓶内,以纸三重紧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时,温饮一小盏,便觉心下开豁。
17 如渴,又饮一盏,至三、四盏,觉下重便生,更无诸苦。切不可坐草太早,及坐婆乱为也。(《妇人良方》)
18
19 主治
20 肿毒痈疽(时珍)。
21 附方
22 新一。
23 柞木饮:治诸般痈肿发背。用乾柞木叶四两、乾荷叶中心蒂、乾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一两,细锉。每用半两,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脓血自渐乾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饮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黄杨木》
1 (《纲目》)
2 集解
3 时珍曰:黄杨生诸山野中,人家多栽种之。枝叶攒簇上耸,叶似初生槐芽而青浓,不花不实,四时不凋。其性难长,俗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今试之,但闰年不长耳。其木坚腻,作梳剜印最良。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世重黄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以阴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4
5 气味
6 苦,平,无毒。
7 主治
8 妇人难产,入达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疖,捣烂涂之(时珍)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不凋木》
1 (《拾遗》)
2 集解
3 藏器曰:生太白山岩谷。树高二、三尺,叶似槐,茎赤有毛如棠梨,四时不凋。
4 气味
5 苦,温,无毒。
6 主治
7 调中补衰,治腰脚,去风气,却老变白(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卖子木》
1 (《唐本草》)
2 释名
3 买子木。
4 集解
5 恭曰:卖子木出岭南、邛州山谷中。其叶似柿。
6 颂曰:今惟川西、渠州岁贡,作买子木。木高五、七尺,径寸许。春生嫩枝条,叶尖,长一、二寸,俱青绿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开碎花,百十枝围攒作大朵,焦红色。随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洁,每株花裁三、五大朵尔。五月采其枝叶用。
7 时珍曰:《宋史》渠州贡买子木并子,则子亦当与枝叶同功,而本草缺载,无从考访。
8
9 修治
10 曰:凡采得粗捣,每一两用酥五钱,同炒乾入药。
11 气味
12 甘、微咸,平,无毒。
13 主治
14 折伤血内溜,续绝补骨髓,止痛安胎(《唐本》)。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天蓼》
1 (《唐本草》)
2 校正
3 并入《拾遗》小天蓼。
4 释名
5 时珍曰:其树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马蓼亦名天蓼而物异。
6 集解
7 恭曰: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谷中。今安州、申州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蓼。
8 藏器曰:木蓼,今时所用出山南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不当以藤天蓼为注,既云木蓼,岂是藤生?自有藤蓼耳。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藤著树生,叶如梨,光而薄,子如枣,即苏恭以为木天蓼者。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树如栀子,冬月不凋,野兽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风,而小者为胜。
9 颂曰:木天蓼今出信阳。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开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麻,子可藏作果食。苏恭所说自是藤天蓼也。
10 时珍曰:天蓼虽有三种,而功用仿佛,盖一类也。其子可为烛,其芽可食。故陆机云:木蓼为烛,明如胡麻。薛田《咏蜀诗》有「地丁叶嫩和岚采,天蓼芽新入粉煎」之句。
11 枝叶
12 气味
13 辛,温,有小毒。
14 主治
15 症结积聚,风劳虚冷,细切酿酒饮(《唐本》)。
16 附方
17 旧一,新三。
18 天蓼酒:治风,立有奇效。木天蓼一斤,去皮细锉,以生绢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温一盏饮。
19 若常服,只饮一次。老幼临时加减。(《圣惠方》)。
20 气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曝乾。用时为末,粥饮服一钱。(《圣惠方》)。
21 大风白癞:天蓼(刮去粗皮,锉)四两,水一斗,煎汁一升,煮糯米作粥,空心食之。
22 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风。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锉,以水三斗五升,煎一斗,去滓,石器慢煎如饧。每服半匙,荆芥、薄荷酒下,日二夜一,一月见效。(《圣惠方》)
23 小天蓼
24 气味
25 甘,温,无毒。
26 主治
27 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藏器)。
28 发明
29 藏器曰:木天蓼出深山中,人云久服损寿,以其逐风损气故也。藤天蓼、小天蓼三者,俱能逐风。
30 其中优劣,小者为胜。
31
32 气味
33 苦、辛,微热,无毒。
34 主治
35 贼风口面 斜,冷 癖气块,女子虚劳(甄权)。
36
37 主治
38 风虫牙痛,捣丸塞之,连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时珍,出《普济》)。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放杖木》
1 (《拾遗》)
2 释名
3 集解
4 藏器曰:生温、括、睦、婺诸州山中。树如木天蓼。老人服之,一月放杖,故以为名。
5 气味
6 甘,温,无毒。
7 主治
8 一切风血,理腰脚,轻身变白不老,浸酒服之(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接骨木》
1 (《唐本草》)
2 释名
3 续骨木(《纲目》)、木蒴 。
4 颂曰:接骨以功而名。花、叶都类蒴 、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 。
5 集解
6 恭曰:所在皆有之。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体轻虚无心。斫枝插之便生,人家亦种之。
7 气味
8 甘、苦,平,无毒。
9 藏器曰:捣汁亦吐人,有小毒。
10 主治
11 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作浴汤(《唐本》)。
12 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藏器)。打伤瘀血
13 附方
14 旧一,新一。
15 折伤筋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 、自然铜各一两,为末。化黄蜡四两,投药搅匀,众手丸如芡子大。若止伤损,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敷贴,乃服。(《卫生易简》)。
16 产后血晕,五心烦热,气力欲绝,及寒热不禁:以接骨木(破如 子)一握,用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服。或小便频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次,其力一般。乃起死妙方。(《产书》)。
17
18 主治
19 痰疟,大人七叶,小儿三叶,生捣汁服,取吐(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灵寿木》
1 (《拾遗》)
2 释名
3 扶老杖(孟康)、椐。
4 集解
5 藏器曰: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汉书》:孔光年老,赐:木似竹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寿。
6 时珍曰:陆氏《诗疏》云:椐即 也。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也。人以作杖及马鞭。
7 弘农郡共北山有之。
8 根皮
9 气味
10 苦,平。
11 主治
12 止水(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
1 (音葱。《拾遗》)
2 集解
3 藏器曰:生江南山谷。高丈馀,直上无枝,茎上有刺。山人折取头茹食,谓之吻头。
4 时珍曰:今山中亦有之。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
5 白皮
6 气味
7 辛,平,有小毒。
8 主治
9 水 ,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捣碎,坐之取气,水自下。又能烂人牙齿,有虫者取片许内孔中,当自烂落(藏器)。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木麻》
1 (《拾遗》)
2 集解
3 藏器曰:生江南山谷林泽。叶似胡麻相对,山人取以酿酒饮。
4 气味
5 甘,温,无毒。
6 主治
7 老血,妇人月闭,风气羸瘦症瘕。久服,令人有子
· 木之三 (灌木类五十一种)··大空》
1 (《唐本草》)
2 集解
3 恭曰:大空生襄州,所在山谷中亦有之,秦陇人名独空。作小树,抽条高六、七尺。叶似楮,小圆浓。根皮赤色。
4 时珍曰:小树大叶,似桐叶而不尖,深绿而皱纹。根皮虚软,山人采杀虱极妙。捣叶筛蔬圃中,杀虫。
5 根皮
6 气味
7 辛、苦,平,有小毒。
8 主治
9 杀三虫。作末和油涂发,虮虱皆死(藏器)。
URN: ctp:ws35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