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養吉齋叢錄

《養吉齋叢錄》[View] [Edit] [History]

1
思亮采,群瞻聖治日新;拜手揚言,共睹文明丕煥。
2
龍章特錫,人知稽古之榮;燕賚頻頒,世仰右文之盛。閶闔開而絲綸式沛,冠裳集而環佩交輝。橐筆有懷,聯鑣志慶。竊維直言射策,金門優待詔之科;孝秀明經,蘂榜重南宮之選。
3
羅簪纓於闕下,欣看人彀儲英;宣鳳詔於日邊,爭識闢門籲俊。蓋取士以得人為重,期榧楠杞梓之兼收,而揚言實拜獻先資,如舟楫鹽梅之共濟。名 標雁塔,遘巨典之載光;臚唱螭頭,傳熙朝之盛事。清班隨玉筍,杏花增上苑之輝;仙宴泛金卮,楊柳湛曲江之色。遭逢何幸,懼忭難名。欽惟皇帝陛下,乾元資始,泰運光亨。敕幾以亮天功,師濟葉賡揚之慶;斂福以敷民極,訓行歸道路之平。大孝光昭,善繼述以綏猷,丕承丕顯;至仁洋溢,宜聰明而時義,引養引恬。六府孔修,正繪繡彰施之曰,九德咸事,適菁莪樂言之期。固已文煥功巍,丕冒均沾乎雨露;乃猶咨謀迪簡,旁求下逮乎芻蕘。黃紙頒題,遠見雲籠華蓋;朱衣前引,聚看燭盡春星。仰承天語之諄詳,臨軒咫尺;俯竭愚忱之固陋,對策悚惶。何期微末之敷陳,輒荷寵榮之賁及。彤墀高唱,歡勝鷺序班中;御筆親題,光耀鸞迴紙上。錫兼金以盈鎰,懷歸儒席之珍;製宮錦而分袍,榮溢藝林之采。主恩優渥,戴高厚以何窮;聖澤涵濡,思涓埃其奚補。臣等觀光有願,輔治非才。誦先憂後樂之言,竊慕希文志操。講正誼明道之學,未窺董相精微。濫竽而效昌言,罔裨經濟;握槧而談治道,只愧迂疏。願布葵忠,殫素心而靖獻;尚竭駑鈍,驤仕路以馳驅。伏願學懋緝熙,德隆廣運。風同八表,珠囊與金鏡齊輝;福應九如,華祝偕嵩呼並獻。羽鑰詩書,隆造士俗,咸鄒魯之風;股肱耳目,廣儲賢廷,集夔龍之彥。則重熙累洽,和氣常流。咸五登三,苞符畢見。敷天裒對,合麟游鳳舞以呈樣;萬國來同,紀玉檢金泥而作頌。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某年月日賜進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謹上表。
4
按:繆彤臚傳紀事云:謝恩表,舊例前科狀元代作,所以尊前輩,以其知體式也。甲辰科狀元嚴就思先生給假歸,而己亥徐立齋、乙未史立庵兩先生皆在籍,應求前科榜眼、探花。
5
而李貞 孟、吳長庚兩先生亦在籍,惟辛丑榜眼李子靜先生在任。彤與張、董兩同年登堂求見,投門生帖,用贊儀二十四金,賞長班、管家銀八兩,俱照例也。是時鼎甲中最資深者金沙蔣虎臣先生,係丁亥探花。因己丑有熊次侯先生,戊戌有孫惟一先生皆在任,虎臣先生云:「李子靜當讓孫惟一,孫惟一應讓熊次侯,熊次侯應讓不佞,不佞代求李子靜。此乃衙門之體,一時前後輩俱歎服蔣先生之言良是」云云。據此,則當時之禮與近今不同,而表文稱代作,似非相傳劉黃岡舊文矣。俟考。
6
附錄:故事,一甲三人,釋褐拜司成於彞倫堂。三人簪花訖,所餘備用花一枝,歸總理監事大學士攜歸。乾隆辛丑,大興翁覃溪方綱為司業,是科三元錢湘齡榮為翁己亥所取江南解元也。大學士漳浦蔡公謂翁曰:此三元,君所取士,今又親與此禮,花宜歸君。翁有三元花歌紀其事。又一甲三人率新進士詣學釋褐。舊制,司成及少司成遞酒簪花。蔣丹林祥墀由司業遷祭酒。嘉慶聿未,其子立庸以第一人登第,舉行故事,一時傳為佳話。
7
新進士釋褐,禮部具題,工部給建碑銀一百兩,交國子監立石題名。自順治丙戌後,皆有碑在太學聖廟戟門外。康熙三年,輔政大臣裁省。自後每科進士,各自捐資立石。雍正二年,復舊例,並補立康熙辛丑科碑。
8
科甲出身,重赴鹿鳴宴,已不易得,本朝二百餘年,不過數十人。重赴恩榮宴者,先後九人而已。九人中有三大學士,皆在吳中數百里內,洵盛事也。匯紀於後。
9
原任詹事府詹事黃叔琳,順天大興人。康熙辛未探花,乾隆十六年重宴,加侍郎銜。
10
大學士史貽直,江蘇溧陽人。康熙庚辰進士,乾隆二十五年重宴,御製詩以賜。
11
大學士嵇璜,江蘇無錫人。雍正庚戌科進士,乾隆五十五年重宴。
12
原任鴻臚寺卿翁方綱,順天大興人。乾隆壬申科進士,嘉慶十九年甲戌重宴,加二品銜。
13
原任通政司經歷郭祚熾,江西建昌 [一]人。乾隆癸未科進士,道光三年重宴,加六品銜。
14
原任戶部主事潘奕雋,江蘇吳縣人。乾隆己丑科進士,道光九年重宴,加四品卿銜。
15
原任四川銅梁縣知縣貴逢甲,湖南武陵 [二]人。乾隆壬辰科進士,道光十二年重宴,加知州銜。
16
致仕尚書李奕疇,河南夏邑縣人。乾隆庚子科進士,道光十九年重宴。
17
大學士潘世恩,江蘇吳縣人,乾隆癸丑科狀元。咸豐四年重宴,加太傅銜。[三] 順治丙戌科殿試後,選擇年貌一百餘人,于內院復行考試,如殿試例。題用奏疏、律詩各一,俱欽定。人選者,用庶吉士。見魏敏果年譜。康熙九年,命內院同吏、禮二部選新進士六十人,試以文字,分擬上、中、下三等。上親定二十七人為庶吉士。見魏裔介傳。館選錄是科庶吉士滿、漢三十人。似今朝考所昉。然先選後試,亦非每科皆行。雍正元年十月,命新科進士於引見前再行考試,一應照殿試預備,出 詩文四六各題,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題俱作,悉聽其便。自後則每科行之,人人與試矣。後來朝考,以論、詔、疏及試帖詩。乾隆辛未朝考,則賦一,狀一,論、詩如初。時湯對松於賦、狀、論外,作試帖四首,列第一。嘉慶丁丑,以擬古詔皆臨時強記,非關學問,遂裁去,惟以論、疏、詩三者而已。向時朝考卷,閱卷者僅分取與不取,取者謂之朝考入選。其取卷分別等第,自道光甲辰科始。又朝考一等第一名,謂之朝元。
18
附錄:乾隆癸丑朝考題目,高宗親書密封,屆期發交監試王大臣。疏題為「積古」,蓋高宗本定「稽古」二字,下筆時誤「稽」為「積」也。特製筆誤識過文一篇,命軍機交新進士閱看。
19
一甲進士朝考卷,另封進呈,不由閱卷大臣定擬。惟乾隆己酉朝考二體彌封閱定。一甲一名胡長齡,名在第三,一甲二名汪廷珍,名在第二,一甲三名劉鳳誥,名在第五。
20
國初進士殿試後。除館選外,其餘無分二甲三甲,分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門,觀政 [一]「建昌」原作「口口」,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補。
21
[二]「湖南武陵」原作「江蘇口口」,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改。
22
[三]「大學士潘世恩......加太傅銜」原為「此下缺一人」,據初稿本補。
23
三月,然後銓選。見許惟模、徐旭齡疏。乾隆間,有中式進士分派各省督、撫、藩、臬衙門學習三年補授之例。見鄂文端疏。
24
聖祖時,新進士奏乞讀中秘書,或稱家世多任館閣,或稱邊遠素少詞臣,間荷俞允。世宗時,令大臣以所知薦用相參竅,而蒙古、漢軍及邊遠省分,每不與選。二年,太常寺少卿李鍾峩請分省簡選,停止覆試保舉,經部議駁。高宗時。既慎校藝文,朝考後復令親王大臣集諸進士,觀其儀度,竅其年歲,分為三等,程材論選。三十年停止王大臣揀選,命於引見時按省分,依甲第,分班帶領,並將上屆某省用幾人開單呈覽。引見時,於名折上丹圈者,以庶吉士用;尖者,以額外主事用;連點者,以知縣用。由是直省人才,皆得邀館閣之選。
25
天聰八年,太宗命禮部考取滿人習滿書者剛林、敦多惠;滿人習漢文者察不害恩、國泰;漢人習滿書者宜成格;漢人習漢文者齊國儒、宋燦然、羅繡錦、梁正大、雷興、馬國柱、金柱、王來用;蒙古習蒙占書者俄博特、石岱、蘇魯木,共十六人。皆賜為舉人,并賜衣一襲,免四丁,宴於禮部。此本朝舉人之始。其後崇德三年、六年,亦有取中舉人,特所試非今制也。至順治二年秋,行鄉試,三年春,行會試,乃為本朝定鼎後用書藝、經藝,設科取士之始。此後大率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亦間有秋行會試,春行鄉試者。雍正元年,於四月鄉試,九月會試,十月殿試。二年,則於二月鄉試,八月會試。此 據朱批山西學政劉於義奏折。五年,以春季遇閏二月尚寒,改於三月會試。至乾隆二年,亦以秋閏,循例改期。
26
至十年,始以八月鄉試,三月會試為定例。惟十七年王申,鄉試以三月,會試以八月,外省鄉試則以二月。其後嘉慶六年,頤天鄉試以水改九月。道光元年,順天鄉試以疫改九月。十一年,江南改九月;二十三年,河南改十月。二十九年,江南改十月,浙江改九月。則皆以水故也。
27
順治乙酉、丙戌科場初開,士子應試都門者,或以道途梗塞,後期始至。朝廷加意招徠,丙戌補行鄉試,丁亥補行會試。康熙間以用兵故,各省間有補行鄉試,且有山東、山西、陝西在河南考試,湖廣、江西在江南考試,福建在浙江考試之事。咸豐以來,亦以用兵故,各省多補行鄉試者。己未有江南在浙江考試之事。
28
國初,四川以兵阻,且人民凋敝,至順治辛卯始開科。主考官駐保寧,應試者二百餘人,解額有七十餘名之多。蓋殊恩也。
29
明季朝政闒茸,大比之年,逾期不點試官,科場展限。其後疆吏乃豫請。至本朝乾隆間,尚有沿習舊文,具本題請者。十二年,命停止,惟令禮部屆期以遠近分次題請而已。首雲南、貴州,次廣東、廣西、福建,次湖南、四川,次湖北、浙江、江西,次陝西、江南,次山東、山西、河南。舊時首雲南、貴州,次 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次浙江、江西、湖廣,次陝西、江南,次河南,次山東、山西,與今題請日期稍異。
30
主考同考之子弟,迴避不入場。順洽間舊制也。雍正元年癸卯鄉試,內外簾官子弟應迴避者,別派大臣擬題請旨,考試於內閣,取中四人。是時又命大學士王頊齡,尚書勵廷儀,侍郎史貽直、張伯行、李周望、阿克敦,副都御史李紱,同南書房翰林檢閱落卷,復取二名俱賜為舉人。二年,命回避者仍一體應試,將試卷封呈,別派大臣校閱。自後,每科以應否准試請。至乾隆九年,命仍回避,遂為定例。後御史眭朝棟率行陳請,奉旨拿交刑部治罪。
31
嘉慶四年,御史郭儀長條陳此事,經部議准,奉旨駁飭。道光二十七年,禮部尚書祝慶蕃以迴避人多,面奏另行考試。祝遂左遷。其另行考試一事,命永遠停止。
32
磨勘直省鄉試卷,自康熙王午科始。特旨簡派,僅三、四人。後以卷多,始派九卿會勘。
33
會試中額,順治間多至四百名。康熙以來,多則三百名,少則一百數十名。惟雍正庚戌科四百六名為最多,乾隆己酉科九十六名為最少。嘉慶、道光以來,或一百數十名,或二百數十名,無至三百者矣。
34
康熙三十九年,以大臣子弟鄉、會試取中者多,命另編字號。於是編官字號,民卷九,官卷一,副榜 如之,邊省免。此官卷之始。五十一年,停會試官卷。近制以省分之大小,官卷之多寡,定中額。養新錄載:康熙四十一年,江南鄉試錄是科始編官卷。江南中式八十三人,官卷中者八人。
35
按:乾隆壬申,太后萬壽恩科,鄉試官卷不拘成例,請旨增減,以人數為差。
36
曲阜設四氏學,鄉試編耳字號,中一名。每科取中,皆至聖裔,故有「無孔不開榜」之謠。順治乙酉,給事中嚴沆典山東試,疏請取二人。康熙間增一名。顏、曾、孟三氏及各賢裔,始有中式者。雍正間又加一名。
37
雲、貴舉人會試給驛馬,自順治間始。嘉峪關以外、新疆舉人給驛馬,自乾隆間始。會試舉人給路費,自順治八年始。
38
順治乙酉山東鄉試,法若真以全作五經文,賜內閣中書,准一體會試。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查士韓、林文英,王午順天鄉試莊令輿、俞長策,皆以兼作五經違式,特疏以聞,得旨,授為舉人,准會試。嗣後兼作五經文者不必禁止。令各省於定額外加中五經二人。於是習者益眾。王漁洋分甘餘話所記直隸、陝西等省,至有以五經卷掄元者。五十七年,停五經應試中額。雍正二年,仍准五經應試加中額。丙午,江南鄉試,徐景曾以五經卷中副榜,亦准一體會試,此尤出於常格之外也。至乾隆辛未科,始停 五經中式之例。
39
按:康熙乙酉科,長洲蔣學海以五經中式。是科進呈題名,蔣列於解元之前,稱五經解元。見履園叢話。
40
湖南士子赴湖北鄉試,涉洞庭風浪之險。撫臣趙申喬、潘宗洛先後疏請分闈。部議未允。
41
雍正間,撫臣李發甲具折請旨,御批:即當具題。及疏上,部復議駮。李復奏請甲辰分湖南、北為兩闈。先一年癸卯,奉旨建立湖南試院。
42
副榜之名,起於明嘉靖五年。見禮部志稿。順治戊子科,詔天下廩生中副榜者,貢至吏部謁選。其最者以推官用,次知縣,次州佐。增、廣、附生中副榜者,入成均讀書滿一年,送吏部歷事考用,如廩生例。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舉行。至康熙癸卯、丙午、己酉,不許立副榜名色。壬子科,司成某請舉行,復恩允。又順治初,舉人會試中副榜者,免廷試,即送吏部授職。康熙三年,停止會試副榜。又雍正四年,直省五經副榜及兩中副榜者,准作舉人一體會試。尋停止。
43
順治時,鄉、會試第一場四書藝三篇,經藝四篇,第二場詔、誥、表、內科一道、判五條,第三場策五道。康熙三年甲辰,停止四書藝,經藝改為二場,頭場策五道,二場四書論一篇,經論一篇,表一道,判 五條。八年己酉,仍復舊制。二十六年,停止二場詔、誥題。四十一年,仍用詔、誥。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易判、表為五言八韻律詩,移經文於二場。二十三年,第一場增性理論一篇。四十七年,改頭場四書藝三篇、詩一首,二場經文五篇,三場策五道,至今循行之。
44
春秋向用一單題,二合題,一脫母題。單題者,單傳也:二合題者,合兩經為一題也;脫母題者,題在此經而題義則在他經之傳中,即他經與此經俱無關也。國初謂脫母題不可訓,但取兩單兩合為四。乾隆初,停止合題。至道光癸未,會試題為「晉侯使韓起來聘」、「夏叔弓如晉」,復用合題。時正總裁為山陽汪文端廷珍。
45
順治二年,定四書文每篇不得過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議定限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定限七百字為率。
46
順治二年,定四書題。第一題用論語,第二題用中庸,第三題用孟子。如第.一題用大學,則第二題用論語,第三題仍用孟子。此載科場條例。道光庚子,山西鄉試,首題「德潤身,心廣體胖」,次題「體群臣也,子庶民也」。兩題用大學、中庸,與例不符。旋經主考檢舉,監臨奏參。部議照違例律,擬革職留任。
47
英和恩福堂筆記云:人言直省鄉試不宜出大學題,出則闈中必有火災。吳建庵先生於嘉慶戊午典廣東試事,題為「此之謂絮矩之道」。是科謄錄所遭迴祿。趙鹿泉先生戊申試江南,出「十目所視」二句,至為文祭告乃發刻。是科竟爾無恙。揆敘隙光亭雜記云:本朝江南鄉試,不以大學命題,以明崇禎壬午科題為「定而后能靜」三句,明南京試盡於此也,聞廣東亦然。如命大學題則貢院被火,或主試者有禍患,而尤忌聖經一章云。
48
舊制,主司出題,四書各分十段,簽掣某段,即於此段中擬題。再掣,乃定五經題,則簾官擬本經題,候主司擇取簽掣。康熙後,不拘此例矣。康熙庚子科,以防錄舊故,禁止出冠冕題,而仍不免有所拘忌。乾隆甲子京闈,高宗深惡夾帶抄襲諸弊,因以此謂「一言僨事」二句,「紂之不善」三句,「不見諸侯」一章命題,此後往往為擬議所不到矣。
49
舊時春秋題,主胡安國傳。乾隆五十七年,紀文達昀奏言:「胡傳多有經無傳,出題之處不過數十節。故本年鄉試,五省同出一題。且安國是書諷高宗,斥秦檜,與孔子之意不相比附。欽定春秋傳說匯纂中,駁胡傳者數百條,御製文亦屢闢其說。請嗣後春秋題以左傳本事為主,參用公、穀之說。」報可。自癸丑科始遵用左傳。
50
欽命會試第一場題,順治十五年從御史趙祥星請也。欽定順天鄉試第一場四書題目,康熙二十四年從給事中張爾淑請也。嗣後避暑、出哨、巡幸他省,試題皆由驛封遞至京。
51
乾隆元年,欽派大臣於會試遣卷內,選文理明通者,續出一榜,一體殿試,時稱為明通榜。
52
按:乾隆七年會試,正榜三百一十九名,明通榜六百九十名。國初各省鄉試,以巡按御史為監臨。康熙初,巡按裁,以巡撫為監臨。乾隆間,以封疆任重,命專駐巡撫省分,酌委藩、臬一員監臨。十八年,仍復舊例。令三場完竣,即出闈。近則八月二十日前後出闡。或巡撫因事不能入闈,即委藩司代辦,亦有奏請以學政監臨者。
53
今制,順天鄉試有監臨,會試有知貢舉。惟雍正元年九月會試,以禮部左侍郎景日畛知貢舉,復以固山貝子領禮部事,允掏為監臨。
54
附錄:直省文武鄉試,入闡、揭曉,例應在布政使司堂上筵宴,今皆在監臨衙門筵宴。
55
遇國恤則停止。
56
順天鄉試及會試榜前,考官以擬取前十卷進,候欽定名次,自康熙乙丑會試始。是科欽定第一為 陸肯堂,殿試即得狀元。以後遵例進呈,仍令考官自定甲乙。
57
刊刻鄉、會試試錄,殿試登科錄,國初沿明制。康熙乙未科,不刊鄉、會試錄,改為紅本進呈。雍正癸卯,仍令刊刻。主司作前後序,內載考官及執事官職,舉子姓名、鄉貫,三場題目,士子所作諸藝各一。
58
鄉、會試卷向貯南庫,積久至不可容。嘉慶庚午奏請,焚之。
59
舊時二樂師科場填榜畢,捲而橫陳於案,考官具朝服九拜,然後捧出,謂之拜榜。各直省發榜,不行此禮。聞近年京師此禮亦廢。
60
按:紀文達灤陽續錄,以為試官無拜舉子禮,座主無拜門生禮。蓋發榜後,當以題名錄進呈,錄不能先寫,必拆卷唱名而填榜,然後以填榜之紙條寫錄。今紙條猶謂之錄條,以此故也。拜而送之,拜折之禮也。錄與榜並陳於案,榜大錄小,人見榜而不見錄,故以為拜榜。
61
厥後繕錄未完,天已將曉,試官急於復命,先拜而行,遂有拜時不陳錄於案者,而拜遂移於榜矣。紀說謂聞之阿文勤公所述李文貞公之言也。
62
考試有欽命題者,軍機處先期以上三屆題開單進呈,並以本處所存四書一部同進。
63
凡自乾隆元年以來,已出過試題,皆貼黃簽其上。惟考御史及廟生及翻譯題,由南書房擬題。
64
鄉、會覆試閱卷,殿試朝考讀卷,本科考官向不開列。道光乙未,命不必回避,惟鄉試覆試,則本科考官仍不開列。
65
高年重赴鹿鳴宴者,先期具奏,輒蒙加銜。重赴鷹揚宴者,則向未奏也。嘉慶庚午科,陝西朝邑縣武舉藺廷慮重赴鷹揚宴,始蒙賞千總銜。並命嗣後先期人奏。近則原官階級大者具奏,餘則具題,文武闈同。
66
宗室子弟與滿洲諸生一體應試、編號、取中之命,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停止。
67
乾隆間,仍考試,十七年復停。當時考試取人一、二等者,准作進士,即殿試、引見、授官,不由鄉舉也。鄉試自嘉慶六年辛酉科始,時議宗室會試,於三月初四日點名,奉旨初八日入場,點名在八旗及各省士子後。九年,復命於三場畢後,十七日舉宗室鄉、會試,十八日舉翻譯鄉會試。
68
按:八旗滿、蒙試翻譯,始於雍正癸卯。
69
駐防文武生員准在各省鄉試,自嘉慶十八年始。道光間,文生改試翻譯,試題乃欽定,封交主考■付監臨,屆期刊發、扃試。試卷匯遞京師,欽派大臣閱定,取中若干名,寫榜封發各省。
70
八旗鄉、會試,滿、蒙編「滿」字號,漢軍編「合」字號。
71
士子與考官句通關節,國初有問擬腰斬者,立法甚峻。康熙己卯順天鄉試,壬辰會試,或云庚戌會試,俟考。雍正己酉順天鄉試,俱奉特旨覆試。乾隆甲子,令各省榜後皆覆試,並有鄉、會試榜發後嚴行覆試之諭。其後或試或停,至嘉慶以後,新進士無不覆試者。道光以來,又行新舉人覆試之例。
72
附錄:乾隆己酉鄉試覆試,詩題:「心鏡得虛字」。御製詩未發示,大學士和坤誤認「虛」字為「靈」字,於是通場皆押靈字。及發出詩稿,和砷方知誤書,自請處分。
73
宗室鄉、會試,中式後在正大光明殿覆試,自嘉慶十九年始。其試用一文一詩。
74
新進士向在乾清官覆試。嘉慶六年後,改於保和殿。道光二十四年後,皆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惟三十年在保和殿覆試,以聖駕在宮中也。咸豐辛亥[一]後,皆在保和殿。
75
武進士殿試,上閱馬、步射於紫光閣。坐大幄次西階下。侍班者皆東向,惟見步靶,不能回顧馬射。又閱技勇在景運門外箭亭。諸臣侍班者,領侍衛內大臣二人得賜坐左右,以此班侍立最久故。有善撲營十人,立於起居注官之後,備搬移刀石之事。
76
向來紫光閣閱武進士射,先命皇子騎射,以為多士程序。
77
道光丁未武進士一甲一名李信,一甲二名姜國仲,一甲三名不得其人。庚戌武進士一甲一名彭陽春,一甲二名岳汝忠,一甲三名不得其人。
78
順治十二年,上親選武進士二十二人,以領侍衛內大臣教習騎射。詔以肇行大典,特加優異。一甲一名視副將,二名視參將,三名視遊擊,二甲十九名視守備,按名食俸。十四年,命鰲拜教習武進士。今無此制。
79
順治十六年,直隸武生送兵部試騎射技勇。用翰林為主考,試策論,從左副都御史袁懋功請也。
80
[一]「辛亥」原為「二字缺」,據初稿本補。
81
今制,武闈派主考官試馬、步射及弓、刀、石,內場默武經,不送兵部考試,亦不試策論。
82
康熙辛卯,准馬兵武鄉試,千總、把總准武會試各一次,旋停。
83
文生、武生准互試一次,文、武舉人准互會試一次,始於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丙辰,准監生人武場。辛酉,福建武生某以懷挾文字,預藏試院,遂以五經中元。事發,置於理。因停互試及監生人武場例。
84
康熙四十八年,命八旗漢軍應武科。雍正元年,命八旗滿洲應武科。十二年,停滿洲武試。又武鄉、會試射的八十步,康熙三十二年改為五十步。
85
明武生由州、縣起送鄉闈,布政匯送巡撫。中式者下科仍准鄉試。三科中式武舉,得為守禦所千總,兩科一科武舉選衛千總。其時無進士科也。雍正間,武生附人儒學,武舉罷三科之制。其已為守禦所千總及衛千總者,不准會試。
86
選拔貢生,十二年一舉行,舊例也。順治八年、十二年,兩次舉行。康熙十年,舉行一次。後張文貞玉書嘗疏請,每遇鄉試,令各省學政每學舉一人,貢人國學。雍正元年,令六年選拔一次,送京考驗。乾隆初,行廷試例,乃命十二年一舉行。
87
雍正間,欲於各省額設常平穀二千八百餘萬石外,增穀三千二百餘萬石,特開監穀之例。
88
此捐監生之始也。乾隆初,停各項捐納,惟留監穀一條。六年,令在部收折色,在外收本色。
89
八年,停止。九年,復開。二十八年,停浙江、江蘇、江西等四省捐穀例。三十一年,停陝、甘捐穀例。三十九年,復陝、甘捐穀例。四十七年,停臺灣捐穀例。嗣後各省或停或復不一,而部收折色,則為常例矣。嘉慶四年,以各省封存銀皆以軍需撥用,遂令各省皆收折色。至道光二十二年,增定捐武監生例。
90
捐納候選之貢、監、舉人,例不准與鄉、會試。舊例有捐應鄉、會試一款。乾隆元年,捐例一概停止。命貢、監願與鄉試,舉人候選未得缺而願與會試者,一體考試。
91
康熙間,三逆初平,軍儲不繼,聽人輸貲充名黌序,號曰例生。既而停止。其後有欲請復是法者,李文貞光地奏:「以此法妨學害正,不可行及。」疏請,遂奉駁飭。
92
附錄:咸豐二年,楚粵軍務,戶部請捐軍功畢人、生員。奉旨不准。厥後需餉益急,有捐輸數多,奏請賞舉人者,亦准行。
93
舊時生員無定額,大縣多至數十名。後定府學二十名,大學十五名,中學十名,小學八名。當三藩叛逆時,開捐生員例。文生一百兩,武生五十兩。丁巳、戊午、庚申、辛酉歲科試,大學止取四名,餘歸捐納,不限額。至癸亥,復十五名、十名、八名舊額。後以南巡推恩,復有廣額之例。
94
養吉齋叢錄卷之十賜進士出身雲貴總督翰林院編修臣吳振棫纂康熙十七年,詔內外大臣薦舉博學鴻詞。十八年,試於體仁閣下,取列高等授職者五十人。一時名儒秀彥多與其選。雍正十一年,復命內外諸臣薦舉。十三年,高宗御極,下詔敦迫。元年,試於體仁閣,授職者十五人。丁巳補試,授職者四人。八十年中,兩開大科,側席旁求,恩禮優渥,極曠古未有之盛。其規制、除授、貫履文字,詳見鶴征錄、己未詞科錄、詞科掌錄、詞科摭言諸書。與試人數,據皇朝詞林典故所載,與他害頗異。
95
按:己未詞科,王阮亭池北偶談、方渭仁松熄筆乘,皆云薦者一百八十六人。吏垣牘略云:薦舉一百八十六員,赴部驗到一百三十一員。愚山年譜云:同試者一百七十五人。藤陰雜記:應考者一百三十三人。竹坨年譜云:同征一百九十餘人。柳南隨筆:與薦者一百七十四人。據己未詞科錄所考證,除取用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姓名俱載館選錄。外特賜同博學鴻儒科二人:高士奇、勵杜訥。在南書房賦詩一首。特授內閣中書年老者七人:邱鍾仁、王方穀、申維翰、王嗣槐、鄧漢儀、王昊、孫枝蔚。特授內閣中書,臨試告病者二人.傅山、杜越。丁憂未與試者十四人:曹溶、汪懋麟、黃虞稷、王穀韋、陳學夔、戴王綸、林以畏、陸隴其、惠周惕、張貞、錢芳標、彭 桂、柯崇樸、柯維楨。未試病故者三人.葉舒崇、郁植、陳九勝。未試致仕者一人:祝宏坊。患病行催不到者十四人。應偽謙、張新標、範鄗鼎、王迫騏、嵇宗孟、蔡方炳、陸舜、李容、黃宗羲、張九徵、魏禧、顧景星、顧豹文、章貞。中途苦病不與。到京稱疾不與試者二人:紀炅、王宏撰。與試未用者九十五人:閻若璩、田雯、嵇永福、吳雯、楊還吉、馮雲驤、畢振姬、顧鼎銓、葉封、陳玉璂、陳僖、孫柴、李念慈、吳農祥、張瑞徵、許先甲、趙進美、陸元輔、王念真、任辰旦、陸次雲、許自俊、魏學渠、儲方慶、周之道、鄧林梓、李良年、江闓、白夢鼐、林堯英、葉灼棠、葉奕苞、田茂遇、馮行賢、王祚興、徐林鴻、羅坤、楊毓蘭、黃始、宋維蕃、金居敬、王岱、施清、高層雲、張英、宋實穎、譚吉璁、王孫蔚、毛際可、王紫綬、上官鑒、法若真、王廷璧、李大春、徐咸清、傅康、侯七乘、張霍、成其愿、宋昱、徐懋昭、陶元淳、王鈸、董俞、李芳廣、潘揚言、徐之凱、徐孺芳、趙廷錫、潘藩大、張含輝、郎載瓚、李瑞徵、陳莢、葉方蔚、許蓀荃、程大呂、程必升、趙驪淵、陳宏、陳懷真、高向台、宋涵、馬駿、朱培、程易、朱士曾、劉瑞遠、戴茂隆、李開泰、邵允彞、林鵬、張能麟、周起莘、趙廷揚。辭不就者十二人:顧炎武、王揆、徐夜、聞性道、萬斯同、王曾武、李清、仲治、胡周鼎、馮京、崔華、費密。
96
後期未試者二人:夏駟、方象璜。舉不及期者一人:姜宸英。補遺二人:辭薦不就。周容、錢肅潤。丙辰詞科共薦舉二百七十六人,取列一等五人,二等十人,姓名俱載館選錄。外與試未用者二百二人:易宗瀛、李鐺、長住、張振義、梁機、李絃、杜詔、胡期頤、查祥、黃之雋、周欽、徐廷槐、胡天游、徐文靖、鄧士錦、魏允迪、黃世成、餘騰蛟、張星景、夏之蓉、李春耀、劉始興、劉斯組、劉五教、車文河、韓 曾、楊述曾、陳長鎮、鄭長慶、傅涵江、趙昱、李光型、劉世澍、方辛元、吳麟、黑■、金鑑、西成、陳景忠、趙寧靜、史鳳輝、姚世煉、方楘如、胡浚、李清藻、戴永植、陳洪淡、盛樂、葉承點、王世樞、曹儐、秦懋紳、金焜、吳溶、馬樸臣、于拭、俞鴻德、馮元溥、吳銳、劉大槲、王霖、曹廷樞、周汝舟、沈彤、周京、汪臺、尚廷楓、峻德、汪援甲、王藻、桑調元、汪祚、陸榮櫃、盧存心、胡二樂、凌之調、趙信、丁凝、李光國、顧陳垿、趙永孝、朱稻孫、沈炳震、陸枚、葉酉、楊廷英、夏之翰、龔正、龔元蚧、王作人、王延年、沈冰壺、甘禾、饒一辛、劉世基、裘曰修、張範、劉自潔、閻介年、汪士鑽、陸祖錫、邊連寶、孫見龍、沈德潛、倪承茂、吳龍見、胡鳴玉、馬榮祖、葉榮梓、王騰蛟、張鳳孫、姚焜、沈虹、王會汾、陳黃中、張廷槐、邱迥、許鏘、顧棟高、潘遇莘、郭束、劉斯翱、劉嗚鶴、陸桂馨、吳張元、任瑗、陳光祚、吳檠、李希稷、梅兆頤、江其龍、厲鶉、周玉章、沈炳謙、張懋建、汪沆、周琰、周大樞、萬光泰、陳士墦、邵昂霄、程川、孫貽年、李宗潮、錢載、金文淳、沈樹德、申甫、鄧牧、黃永年、廖理、張綿傳、李灝、黃天策、王士驤、方鶴嗚、潘思光、張甄陶、王元芳、陳繩福、陳一策、陳大琰、陳繼善、饒允坡、易宗矯、鄧獻章、陳世賢、王文清、張敘、段梧生、錢斌、陳世龍、許伯政、王元、張庚、牛運震、耿賢舉、顏懋倫、閻式礦、朱超、萬邦榮、張榮圖、王祖庚、王系、張廷奏、王起鵬、解含章、秦涇、劉曄、許儒龍、何夢篆、施念曾、鍾獅、勞孝輿、車騰芳、袁枚、吳王坦、田荃、沈瀾、毛一驄、南昌齡、迮雲龍。不就試二十五人:奚源、夏策謙、方貞覲、曹秀先、萬經、全祖望、華希閔、靖道謨、蘇珥、屈復、渚菊書、龔纓、畬華瑞、聞元晟、王照、萬承苓、馬日璐、陳撰、瞿駿、方覲承、金德瑛、金門詔、周振采、翁照、蔡 寅斗。了憂不與試四人:金虞、楊煜曾、符曾《嚴遂成。部駁不與試十人:汪芳藻、于梓、張宏敏、葉長揚、宋照、宋士宗、傅王露、邵岷、祝維誥、許遂。
97
已故六人.黃濤、柯煜、魏樞、孫天寅、宋厚章、葉翥鳳。先試四人:陳以剛、梅枚、許佩璜、徐本傳。實共二百七十人,其六人,則複薦者也。藤陰雜記云丙辰鴻博一百九十三人誤。
98
附錄:進士釋褐在國子監。詞科諸臣釋褐在瀛洲亭。
99
雍正八年,舉通曉性理八人,並賜進士,曠恩也。乾隆元年,尚書楊名時薦進士莊亨陽、舉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吳拔 ,[一]拔貢官獻瑤、 [二]監生夏宗瀾, [三]留心經學,命用為國子監官屬。時楊方管監務也。十四年,命內外大臣舉潛心經學之士共四十九人,復命大學士九卿確核,得陳祖范、吳鼎、梁錫■、顧棟高四人。吳、梁以國子監司業用,陳、顧授司業銜。其時陳、顧蓋已篤老矣。此皆由薦舉命官,不由考試者。
100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南巡。由蘇州迄江寧,御試士子者三。中選者給白金,令赴京人各書館。此召試之權輿。乾隆、嘉慶間,學華巡幸,每卑召試之典。高宗十二次,仁宗二次,試以一賦、一詩、一論。或以策。入高等者,進士、舉人即授中書,生員賞舉人,准會試,亦有即授中書者。餘或賚以緞匹。中間淹博之才甚多,而邀特達之知,躋陟榮貴,亦指不勝屈也。
101
附錄:乾隆丁丑,浙江召試,詩題「循名貴實得田字」。御筆草書,諸生莫辨,押「因」字、「思」字者多,押「田」字僅二卷,難定去取。次日復試以「蠶月條桑」詩,第一童鳳三,即押田字卷也。
102
向例,散館用五言排律八韻或十韻,論一篇,不出論題,則用時文。雍正元年,用詩、賦、時文、論四題,或作兩篇,亦得列高等,作三篇四篇者聽。其後皆勉為四篇,轉多草率。
103
乾隆元年,尚書任蘭枝、侍郎方苞奏請專試詩賦。報可。其制遂循行至今。
104
凡散館,清書試翻譯,餘試詩賦。舊例試於體仁閣,或保和殿。
105
聖祖駐蹕陽春園時,則於隋車居散館。世宗駐蹕圓明園,則於吏部朝房散館。至高宗時,命於正大光明殿散館。今則在保和殿矣。聖祖於散館時,每先引見。近時則大臣閱卷進呈,親定等第,越日 [一]「吳拔」原誤作「吳鼐」 ,據初稿本改。
106
[二]「官獻瑤」原誤作「宮獻瑤」,據初稿本改。
107
[三]「夏宗瀾」原誤作「夏宗潤」,據皇朝文獻通考卷五十八改。
108
引見授職。乾隆元年,命滿洲庶吉士來年以清書散館,從教習徐元夢請也。二年,仍令停止。
109
按:散館居下等,應改官。有奉匕日留館再教習三年者,康熙間如何義門諸人是也。乾隆以來,亦每有之。又散館有革職者,如康熙問張禹玉是也。
110
附錄:孫淵如星衍以一甲授編修。散館題為厲志賦,孫用「匑匑如畏」。時和砷當國,指為別字,抑置二等,改官。故事,一甲授編修者,散館居下等,或仍留館,即改官,可得員外。有使孫詣和者,孫不往,遂改主事。自後凡散館改部,皆以主事用。
111
又嘉慶元年散館,高宗偶檢賦匯所載「汙卮賦」為題。試者不知為傅咸所作,誤解為元結之窪尊,多有傅會失旨者。
112
世祖最重庶吉士,每親自考校。乙未館選,丙申特先授漢書庶吉士王益朋、王命岳等官給事中及御史。戊戌館選,己亥試於南海子,特先授清書庶吉士馬晉允、富鴻業等十人為編修、檢討,而陳敬、殷觀光二人革職。皆非散館故事。
113
按:熊孝感集李平傳云:順治間,每遇雙月,試庶吉士於太和殿。
114
大考閱卷,掌院不開列。庶常散館,掌院教習皆不開列。道光辛丑散館,潘、穆兩大學士方為掌院教習而派閱卷,則朱筆添人也。
115
順治十年,御太和門,親試兼翰林銜吏部侍郎成克鞏、禮部侍郎張瑞及內三院學士劉宗正,編、檢以上官六十二員「君子懷德論」一篇、「請立常平疏」一道。有留任者,有改外任者。編、檢以上官照詞臣外轉舊例,優與司、道等缺,年衰病弱請告者聽。此御試廷臣之始。此次上諭,命吏、禮兩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學士,詹事府詹事以下各候親試,分別高下。十五年,御試除三院學士外,翰林官皆與試。才堪外任者,照前例酌與補用。其時蓋以外轉為優。惟考清書翰林有內升者。十年一次,十三年一次。至康熙間,習漢文者始與內升。十八年己未,侍講牛鈕試列第一,即日除侍講學士是也。其後乙丑、初試一賦、一五言排律,再試一辨、一記、一七言律。甲戊、初試一賦、一論,再試一賦。乙未,一論、一詩。凡三試優者獎勵,劣者或降調,或對品調用。時詹事尚與試,甲戌取列第一徐秉義即詹事也。據居易錄,壬午亦大考翰、詹。雍正間,未之舉行。然元年正月,嘗以寶座銘考試翰林諸官。有編修成文以措詞不當鐫職。是亦猶後之大考。乾隆二年丁巳以後,則自少詹以下,乃與試。試題一賦一詩,其一則策、論、疏無定。大率間四、五年即一試。卷分一、二三四四等,有遷擢者,有降調、休致者,惟乾隆癸亥試後又覆試。休致翰林,有起用、改補及留任者。庚寅、辛卯、辛亥,學華巡幸,休致翰林鄭岱鍾等迎鑾獻藝,因再試之,皆邀起用。曠恩也。
116
考試翰、詹等官,試卷俱彌封,自乾隆二十八年始。
117
向來大考翰、詹,在兩書房行走者皆與試。乾隆三十三年大考,中允曹文埴、編修彭元瑞、沈初、董誥方直內廷,奉旨免試。尋以四人學問皆優,未得升轉,特加一級,以示寵異。道光十九年二月大考,命上書房行走之賈楨不必考試。二十七年五月大考,命上書房行走之葉覲儀、沈兆霖不必考試。是時南書房無翰、詹以下官。
118
乾隆以來大考翰、詹,以一日而畢。按王士禎香祖筆記 [一]云:「壬午冬,駕歸自德州,考試內直諸詞林官,至二十二日封印後一日始畢。」定一、二、三等,三等調知縣用。是當時試事甚詳慎,非止一日也。
119
向來大考,編、檢升至學士,已為最優。乾隆間,阮文達元擢少詹事,尤為異數。是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
120
滿洲翰林缺出,先用內班,內班無人,例用外班充補。迨考試詩賦,以非所素習,輒以下等改官。道光二十七年,宣宗以翻譯為滿洲本業,每科翻譯會試中式者,止用部屬,升途較隘。命將此項人員轉入翰、詹衙門,一體升轉。遇考試翰、詹之年,即照向例考試翻譯。
121
康熙二十三年,御試八旗文學之臣,以御製「竹賦」為題翻譯,以觀滿、漢文義。
122
自通政使以下,筆帖式以上五百餘員。此則專試翻譯,非試翰、詹也。乾隆間,試外班翰林,或論,或翻譯,不以詩賦。惟五十三年試八旗翰、詹出身大臣官員,五十六年試八旗翰、詹官,則皆用詩賦。
123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試熱河隨駕官三十一二人,詩題「萬家煙火隨民便」,文題「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取一等五人:原庶吉士傅敏、即福敏。舉人徐覺民、貢生成禧、翰林院侍讀王國棟、主事色舍立;次等三人:監生孫廷樞、侍衛趙宏濟、員外郎頓琮;字取一人:侍衛崔起潛。皆旗人。此又專試旗員之隨駕者。
124
庶吉士散館、翰林大考、京官考差各試卷,散館用卷有朱格,大考考差皆用白折。舊時另紙起草。乾隆間,始有添寫草稿之例。然卷俱進呈,於體制殊未協。嘉慶四年,仍復另紙起草舊例。
125
雍正三年,始定考差例。凡由進士出身官員,定期試以書藝,彌封呈覽,欽定等次記名,識以牙簽, [一]「香祖筆記」原誤作「居易綠」。
126
貯以金筒。臨遣時,大學士裔至午門,每省掣正陪各一員引見差用。然非每科必考也。
127
考取人員漸少,則復試一次而已。乾隆元年,應行恩科鄉試,命張廷玉、鄂爾泰、朱軾、徐本、邵文基、任蘭枝、徐元夢、福敏、孫嘉淦、楊名時,于翰林、科道部屬內各舉數員,于五月送內閣匯奏,試於保和殿,第其高下,引見記名,以備筒用。至三年,則無論保舉與否,一體考試。九年,命大學士、尚書、侍郎保舉,再行考試。十二年,以各科舊例不同,外間議論不一。命將應開列人員通行考試,其不願試者聽。仍著大學士、九卿各舉所知,密封送內閣進呈,聽候酌用。三十三年停止考差,由各衙門揀選引見。自後則鄉試年分皆考差,其試卷由閱卷大臣排定名次。嘉慶十五年,令不必排定名次,惟于所閱之卷,分取與不取而已。
128
以御史周廷森有閱卷名次,外間傳說紛紛之奏也。又嘉慶己未,分校而未經考差者七人。道光癸未,分校而未經考差者五人。咸豐辛亥、壬子兩科,則未試而得差者,居十之三四。
129
向來考差文字入選等第名單二父禮部部臣,請簡時夾單開列。乾隆丁酉,不發出名單。
130
己亥,仍發出。己亥後,皆不發出。凡考差者,通行開列請簡。
131
會試、順天鄉試考官本,不發批本處,於入簾日派幹清門侍衛齋至午門,交大學士拆封,同稽察御史宣旨唱名。是日凡考差者,皆往聽宣。其內廷行走者如點充考官,預令前往。宣旨訖,人闈與不入闈者,均不得逗遛,違者劾奏。自嘉慶己卯始,因御史袁銑有飭遵功令之奏也。日久懈弛,人闈者不即 往。咸豐己未,以戊午科場事發,鄉試時,上密派御前侍衛至貢院查點,有遲至申、酉間人闈者,奉旨嚴飭。
132
考試試差,向用四書文二篇,詩一首。嘉慶己卯,裁四書文一篇,增五經文一篇。
133
順治間,鄉試正副主考,指定某衙門官差往某省。如順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員。他省以給事中、光祿寺少卿、六部司官、中書、行人、評事差往,皆有一定。至康熙間,始以各衙門應差官員職名通行開列請簡。
134
康熙間,奉旨派出主考房考,宴於禮部,賜金花綵緞,表裹各有差。宴畢,始入鎖院。
135
後來慎重防閑,宣旨後,即促令人鎖院,無復宴資之事。
136
舊例,修撰祇充會試同考,不典鄉試。典試,自康熙己酉徐元文以侍讀典陝西試始。見池北偶談。
137
祭酒有考錄貢監之責,舊制不得典順天試。乾隆甲子,祭酒崔紀典順天鄉試,異數也。
138
雍正癸卯,嵇文敏曾筠以河南巡撫為河南正考官。壬子,少寇王蘭生以安徽學政為江南正考官。典試由外改充,為前此所未有。
139
順天鄉試主考,凡籍隸順天、直隸者,應迴避。惟乾隆癸卯翁洗馬方綱、道光王辰白總憲鎔,俱為副考官,不迴避。翁,大興人。白,通州人。
140
順天鄉試主考,順治乙酉、丙戊、戊子用二人,辛卯、甲午用四人。此二科分滿、漢榜,其二人乃閱滿文者。以後滿、漢皆用漢文,通為一榜。故歷科主考皆二人。至乾隆庚子,以兵尚蔡新為正主考,刑侍杜玉林、閣學嵩貴副之,三主考實始於此。後沿為例。惟嘉慶庚午用二人,道光王辰用四人,咸豐己未用四人。又案:雍正以前,順天主考凡編、檢部屬皆簡用,不必盡大僚。雍正癸卯科後,編、檢等官無復主試者。
141
會試總裁,順治丙戌用四人。清秘述聞所載為范文程、剛林、寧完我、馮銓。按:魏敏果中丙戌進士,年譜載座師四人,有祁充格,無寧完我。譜為敏果自述,當不誤。丁亥、壬辰用六人。己丑則多至七人:剛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疇、寧完我、宋權、王文奎。乙未四人。戊戌、己亥、辛丑皆二人。康熙丙戌、己丑、戊戌、己亥、辛丑用二人。餘科皆四人。雍正癸卯二人。癸丑三人。甲辰、庚戌皆四 人。乾隆丙戌、丁巳、己未、壬戌、乙丑、戊辰、辛未皆四人。壬申、甲戌、丁丑、辛巳、癸未、丙戌三人。己丑二人。辛卯、壬辰、乙未、戊戌三人。庚子、辛丑、甲辰四人。丁未、己酉、庚戊、癸丑、乙卯三人。嘉慶丙辰三人。四年己未用四人。以後率用四人為常。至道光己丑,則用五人:曹振鏞、玉麟、朱士彥、李宗防、吳椿。近科又有用三人者。
142
附錄:乾隆戊戌會試,總裁為于文襄敏中、王文端傑,同考則秦大成、陳初哲、黃軒、金榜,皆殿試第一人也。在京狀元無不入闡者,一時以為盛事。
143
附錄:雍正元年癸卯會試,以試官持擇公允,加朱軾太子太傅,張廷玉太子太保,優渥之典,前後所無。
144
舊例,翰林、給事中同為考試官,以翰林為正,給事中為副。吏部與五部同為考試官,以吏部為正,五部為副。至康熙間,即不拘此例。
145
康熙壬午鄉試,以副都御史張睿為陝西主考,御史吳甫生副之,以御史劉子章為江西主考,御史傅作楫為浙江主考,庶吉士孫致彌 [一]為山西主考。香祖筆記載之云:「都御史、御史庶吉士典鄉試,自 [一]「致」原作「枝」,誤。
146
是科始。」己卯,「以編修阿金為福建正主考,滿保為浙江副主考,喀爾喀為河南副主考,法保為陝西副主考」。居易錄載之云:「滿洲翰林官典鄉試自此始。」清秘述聞,法保作海保。
147
附錄:國初主考,奉使不必即行,回京亦無定期,遂有恣意遨遊者。康熙間,限命下五日即行。李紱雲南驛程記,頗言踉眺出京之狀。確正間,始令寬期治裝。至乾隆時,復有出京過遲者,乃飭部酌定日期。
148
順治三年,定會試、順天鄉試同考官二十員,內用翰林官十二員,六科官四員,吏、禮、兵三部司官各一員,戶、刑、工三部司官每科輪用一員。按清秘述聞載.順治丁亥會試十七員,己丑會試二十一員,恐是錯漏。至康熙三年甲辰會試以後,皆十八員。癸卯鄉試闕。十八房蓋自此始。清秘述聞載戊子鄉試十六員.恐有脫。五十四年乙未,令不同省同考官每房二人同閱,有弊並坐,鄉會試同』據此當用三十六員,而清秘述聞載乙未反戌、辛丑三科皆三十二人,恐誤。又魏敏果年講載:丙戌房師魏天賞、岳映斗二人,豈當時每房亦二人耶 ?雍正元年癸卯鄉試,每房仍用一人,於是十八房之例,循行至今不改。清秘述聞載乾隆丁卯順天鄉椒試,僅十七員,必是脫漏。
149
撥房之例,雍正七年議定。
150
各省鄉試房考,舊制以科甲出身州、縣派充。雍正七年己酉,停現任知縣入簾,調取鄰省候選進 士、舉人,大省三十人,中省二十五人,小省十五人。接界三百里內者,不得咨送。乾隆丙辰,停止調取鄰省進士、舉人例,仍用本省官。
151
順天鄉試同考官,向用京官。康熙庚午,用知縣何訥等十五人。居易錄載之,謂用外官自是科始。按先此丁巳鄉試,已參用知縣王鍚輔等六人。庚午以後,各科多無考,惟戊子科有知縣梁通洛等五人。雍正以後,不復用知縣。
152
國初鄉、會試分房,不全用進士出身人員,亦兼用庶吉士及知縣。順治丙戌會房,兵科郝傑,辛酉舉人。丁亥會房,刑科梁維本,辛酉舉人。乙未會房,兵部郎中楊陛,戊子舉人。
153
己亥會房,富鴻業、馬晉允、吳珂鳴、王吉人、郭諫、王揚昌、彭之鳳、崔蔚林、吳本植,俱戊戌庶吉士。辛丑會房,王遵訓、田麟、楊正中、李天馥、陳廷敬、周訓成、蘇宣化、翟世祺、朱錦、周之麟、鍾朗、金國用、陳志紀、盧乾元、趙之符、趙濟美,俱己亥庶吉士。
154
禮科姜希轍,王午舉人。康熙甲辰會房,禮部主事俞有章,乙未會副。兵部主事蔡兆豐,辛丑會副。癸丑會房兵科餘司仁,戊子舉人。丁巳鄉房,王鍚輔、周之麟,皆進士。知縣黃塤、彭孫通、華章志、沈珩皆進士,候選知縣。戊辰會房,兵科陳世安,丁巳舉人。甲戌會房,兵科趙心拚,壬子舉人。工科彭鵬,庚子舉人。戊子鄉房,工部主事,歐陽方曜,甲子舉人。
155
梁通洛、王家繡、薛祖順、陳守創、李先立,俱進士知縣。雍正癸卯鄉房,鄭江、夏力恕、何朗、侯來旌、關上進、晏斯 盛、黃煥章、吳械,俱辛丑庶吉士。會房,御史許容,辛卯舉人。壬子鄉房,陶正靖、曹一士、楊廷棟、裘恩錄,皆庚戌庶吉士。
156
乾隆丙辰會房,崔紀係祭酒,汪由敦係四譯館少卿。辛酉鄉房,朱必坦,壬子舉人。甲子鄉房,鍾鳳翔、邵齊燾、姚範、遜廷槐、凌鎬、周孔從、王挺、王康佐、劉錫齡、黃遇隆,皆壬戌庶吉士。庚辰會房,錢大經,庶吉士。至甲午順天鄉試,分校於例不開列人員,內用京堂七員,小京官四員:宗人府府丞寶光鼐、太常卿吳王綸、光祿卿吳綬詔、大理少卿周於禮、太僕少卿曹學閔、通參趙佑、司業朱棻元。大理寺丞朱衣點,江南拔貢;國子監助教吳省蘭,江蘇舉人;學正徐立綱,乙酉順天舉人;學正汪如藻,己卯浙江舉人。此又不拘成例者。
157
鄉、會試主考、同考及讀卷、閱卷官,俱不得襲師生之號,違者重處。見康熙十四年上諭。雍正八年,始許座師房師以師生往來。
158
舊制,各省學政,或稱學道,或稱學院。學院用翰、詹、科、道官,學道則擊以按察使僉事各,由六部郎及知府有資望者推用。其後遇缺員,請特簡。順治四年,學道專用部屬考選,禮部二人,戶、兵、刑、工各一人,內閣與吏、禮二部會考。十六年,從尚書孫廷銓奏,仍依舊例。康熙三十九年,以翰林官專 司文翰無他事,各省學政員缺,應與郎中並差。
159
四十二年,定由京堂翰、詹、科、道任者為提督學院,由部郎任者,仍為提學道。雍正三年,由部郎任者,加翰林銜。自是以後,各省學政無道銜矣。各省分併,更改先後有可考者,附錄於後。
160
直隸省,初設監察御史一員,提督學政。順治十年,定專用翰林官,今稱順天學政。舊時編、檢、中、贊、講、讀皆差。乾隆以來皆用卿貳。江南省,順治二年,上、下江分差督學御史二員。九年,併一員。十年,停差御史,上、下江分設督學翰林二員。十二年,用僉事二員為提學道,停差翰林。康熙元年,裁改學道一員。二十四年 ,復用翰林。雍正三年,分上、下江各一員,稱江蘇學院、安徽學院。江西省,舊以僉事為提學道。康熙四十六年,差學院。浙江省,舊設提學道。康熙二十三年,改用翰林官提督學政。福建省,舊為提學道。
161
康熙四十二年,用翰林官為提督學院。湖廣省,初分設湖北督學道、湖南提學道。順治十八年,改湖廣通省提學道。康熙四十二年,用翰林為提督學院。雍正三年,湖北、湖南各設一員。山東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二年後,皆提督學院。河南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二年後,皆提督學院。山西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二年後,皆提督學院。陝甘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一年後,學道、學院兼差。五十年後,皆提督學院。四川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五年,改學院。廣東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五年,改學院。按五十二年,鄭晃以郎中任,當仍稱提學道。雍正七年,分設廣韶、肇高兩學政。乾隆十六年,併設一員。廣西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二年,改學院。按五十九年,徐樹敏以戶部郎中年當仍稱提學道。雲南 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一年,改學院。
162
貴州省,舊設提學道。康熙四十一年,改學院。
163
正科鄉試之年,至秋點派各省學政,自康熙五十三年始。一甲授職,未散館即簡放學政,自乾隆庚戌修撰石韞玉為湖南學政,榜眼洪亮吉為貴州學政始。
164
雍正前,有提督滿洲、蒙古翻譯學政,以滿侍講、侍讀充,後裁。
165
國初督學御史提學道,不專用進士出身人員。順治六年,江南督學御史季嵩陽,前庚午舉人。十七年,湖北督學道王自新,乙酉舉人。十八年,湖廣通省提學道魏學渠,戊子舉人。
166
康熙三年,浙江督學道李如桂,戊子舉人。山東提學道王瓏,河南貢生。雲南提學道何起鵬,奉天舉人。六年,江西提學道吳 ,順天舉人。七年,江南提學道簡上,四川舉人。
167
乾隆乙卯,瑚圖禮以候補四品卿為山西學政。道光乙巳,戴熙以候補侍讀為廣東學政。
168
亦曩時所未有。
169
乾隆初,河南巡撫雅爾圖奏,學政不得帶家眷。經九卿議行。七年停此例。
170
養吉齋叢錄卷之十一賜進士出身雲貴總督翰林院編修臣吳振棫纂仁廟六旬萬壽,舉行盛典,最稱繁麗。侍郎王原祁為萬壽盛典總裁畫圖,長二十餘丈,李公紱為之記,臚載甚悉。今撮其大略,並匾聯之佳者錄於後。
171
由暢春園花洞東,過雙閘,至宮門前,五色錦繪彩牆一座,結「萬壽無疆」四字,左右彩坊各一。過小東門,東為清梵寺,諸皇子於寺內建慶祝經壇、演劇彩臺一,旛竿二,寺外結坊一。由清梵寺前徑南折而東,曰太平莊,為直隸九府臣民慶祝界。道旁有通州進魚回民百餘。又前,路左演劇彩臺一,台前有淮、揚、徐沿河耆民及河兵建黃幛彩坊。前列萬壽亭,左右旗仗、宮燈、黃繳,中陳進上冠服及土宜食物。又前,路右有漕運旗丁數百人慶祝,陳設與淮、揚耆民同。又前,夾路綵廊,左為耕圖,右為織圖,用絹為田夫紅女,按農桑事次第,各錄御製詩一篇,凡四十楹。又前,路左演劇臺一,木質而竹理。又前,折而南,為葡萄長亭,以綠綵為之,橫蔭數畝,中設御座,旁翼以百蝶小軒,外周花籬。其前,過小橋折而東,路右連像歌臺,以童子結束,歌甘涼西音。過臺為小關帝廟,有膳房諸臣慶祝經壇。
172
廟前為龍棚,棚前有綵坊,坊左右為鼓亭。循鼓亭折而前,過街彩坊二前立表棚一,旛竿五。
173
出坊,路右演劇彩臺一。稍前,路左有庵,曰興隆,有算法人員慶祝經壇。庵前燈坊一,坊左右燈樓各一,直坊路右表棚 一,旛竿三又前,為節節高歌臺,以童子結束,聳立人肩,從高歌舞,頗類連像,尤加恢詭。又前,連像歌臺一,路左雕木演劇臺一。前接杏花林,周遭花欄六十丈,內十番乎臺一,長草亭一,方草亭一,六角亭一。聖剛,路右有包衣昂邦慶祝龍棚,前建彩坊。又前,路右廟曰皇莊關帝廟,廟旁為松亭。又前,松墻百餘丈,路左鰲山重臺一,座下演劇,上節節高歌臺。前為牡丹圃,圃下為荷池,池底以板為之,清波瀠洄,錦鱗翔泳,臺後石山矗起,林木蔚然,皆繪繭結撰者。又前,為直隸臣民接駕處,左右各有坊。又前,為萬壽寶閣,閣三層。前有綵坊,坊左右為彩屏,屏下綵獅六,各高丈二尺。
174
直坊路右,大彩牆一,結「天子萬年」四字。墻左表棚一。又前,有包衣人慶祝龍棚,棚外旛竿二,左右鼓亭,前立彩坊,坊下有綵橋,過橋旛竿四。又前,路右演劇彩臺一,鼓亭二。
175
又前,夾道彩坊二。稍前,有綵坊,曰「民和年豐」。進坊,為蘇州臣民慶祝界。坊左鼓亭一,路右有演劇棕臺,臺脊棕結「衢歌巷舞」四字。又前,為皇棚,綵簾四映,周櫚為黃幔三層,下繞以朱欄,中設御座。座旁大理石屏二,後設紅哆囉呢幔,金書天保九如詩。棚後小軒五楹,陳設文玩盆花。左右園林小景,曲廊橫亙。左有松亭,右有柏亭,亭外雜植桃李。
176
前建彩坊,聯曰:「萬年人慶長生節;三月天開四海春。」坊左右為燈廊,中設慶祝表屏;坊前有耆老貢獻土物百盤;坊下綵橋一,左右小紅橋二。過彩橋,路左大綵墻一,廣四丈,綵結次「壽」字五,左右為抱角燈棚。又前,路右有演劇棕臺,臺脊棕結「民安物阜」四字。
177
直臺路左,為耆老接駕棚,前設龍亭、御仗、旗繳,後張百壽黃幔,長三丈,繡「壽」字百。
178
又前,過街綵坊一,過坊為江南江、常等十三府慶祝界。路右有候選候補官員建黃棚一,內設萬壽圖屏,金書「壽」字各體者萬。左 右鼓亭各一。又前,路左為松江府在籍諸臣及昔民慶祝皇棚,左右綵廊、直棚,路右為表棚。又前,夾路彩坊二。又前,路右為演劇彩臺。又前,為小景棕亭,亭前為花籬,蔓延二十餘丈。又前,路左為十三府慶祝皇棚,中設御座,前陳古鼎、蟠桃、長生花、萬民宴、萬民衣。左右彩廊,木施陛榍,右平左城,高數尺。棚前大彩坊,棚左右松柏亭各一,花架四,外周以綵廊,外左右鼓亭。直坊路右為表棚,棚左右燈樓各一。又前,路右演劇臺一。又前,夾道綵坊二。徑兩坊間,折而東,路左有庵,曰百祥庵。前有綵坊,過坊為浙江臣民慶祝界坊。左有通州坐糧廳慶祝龍亭,設大鼎一,龍燭二,燭長丈。又前,有通漕七省旗丁陳設慶祝龍亭香,又有一統萬年青亭。萬年青,草名,高尺餘,葉青蔥可愛,四時不彫,一名千年運。又前,有過街綵坊,過坊,路右演劇綵臺一。
179
又前,有過街彩坊,過坊,路右有扮演故事臺,演海上群仙。又前,有過街彩坊,過坊,路左為皇棚,中設御座,旁引兩廊,雜陳古玩,廊外左右鼓亭,前建綵坊。直坊路右燈棚一,棚左右故事臺二,左三星,右五老。又前,有過街坊。過坊,路左為浙江耆老接駕棚。又前,路右故事臺一,演瑤池仙樂。又前,有四角擊壤亭,中設玻璃屏,書擊壤頌。又前,有過街彩坊,過坊稍折而東,路右有廟,曰茶棚關帝廟。前為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慶祝經棚。
180
棚前有綵坊,左右為鼓亭,直坊路右為表棚。又前,路左右彩坊,過坊,路左有演劇彩臺,又有香亭一,夾道鼓亭二。由茶棚關帝廟東行,有過街彩坊,進坊,為福建、山東、江西、河南、廣東、廣西六省臣民慶祝界。路左為耆老接駕棚,路右演劇綵臺一。又前,路左木龍亭一,亭八角,前柱金龍對蟠,鱗爪騰攫,中設御座,左右燈廊雙引,前闢捲棚五楹。棚前有大綵坊,高三丈餘,藻繡綸連,下接於地,顏曰:「萬壽」,聯 曰:「兩地參天,日月岡陵開壽域;錫疇斂福,鳳麟河嶽獻貞符。」匾聯皆銅質,閃爍奪目,麗日燭之,不可迫視。坊下彩獅二,尤猙獰。亭左右各闢小園,花闌周數畝,圜窗曲徑,杳寐相通,各建小軒,珠燈密布,與花柳掩映。出花闌,由萬壽坊前過小橋,直坊路右為表柵,棚左右鼓亭各一。
181
又前,路右有重樓,上懸名燈,下奏十番清樂。又前,松亭一,亭下三面周以花闌。又前,路左有彩坊。又前,路左八角演劇臺一,有聯曰:「天樂動南熏,彩鳳高臨青玉案;瑤池供壽酒,彤雲輕護紫霞杯。」路右六角演劇臺一。又前,路左牡丹棚一,路右柏亭一。又前,路左有燈樓,過樓折而東,地名大柳樹,有古柳一株,萬絲拂空,垂蔭盈畝。過大柳樹,有過街彩坊,進坊,為四川、陝西、山西、湖廣、貴州、雲南六省臣民慶祝界。路左五彩重臺一,上以絹製群仙,下陳設古玩。過臺折而南,有彩坊。又前,路左柏亭一,路右棕亭一。
182
又前,路左有燈樓,路右演劇臺一。又前,路左為皇棚,棚據高地,俯視平疇,澶漫靡迤,陛循鬱律。歷級而上,三階重軒,鏤檻文棍,於霄蔽日。中設御座,前列櫃籹如壽桃者數千。
183
棚外大綵坊有聯曰:「天申命用休,四方來賀;皇建其有極,萬福攸同。」左右鼓亭一,直坊彩橋一。橋三洞,經以綵闌,偃月垂虹,蜿蜒數丈。棚左右龍旗二,竿絕高,縹緲拂霄漢。
184
直坊路右十番綵臺一,臺前表棚一。又前,路左有燈樓。又前,有演劇彩臺。又前,夾道綵坊二。又前,有清音臺。又前,有遇街綵坊。出坊,有寺曰慈獻。過慈獻寺,有寺曰隆昌,長蘆商人建慶祝皇棚。棚前有彩坊,直坊為膀棚,棚左右鼓亭一。又前,路右故事台一,演木公金母諸仙。又前,路左節節高歌臺一。又前,路右為小花園,園中六角亭一。又前,夾道演劇臺二,鼓亭二,過街彩坊二。又前,路左有寺曰廣通,有五旗諸王建慶祝經 壇於內。寺前綵坊三。稍前,過街彩坊左右各一,右坊外路右為諸王接駕處。直中坊路右膀棚一,旛竿五。棚後迤右演劇彩臺一。又前,路左有廟曰天仙。過天仙廟,為真武廟,有巡捕三營將校建慶祝經壇。廟前為龍亭,亭中以童子演八仙,陳蓬瀛仙樂。左右綵坊各一。直亭有彩坊。稍前,有庵日五聖庵,旁膀棚一。又前,路左有演劇彩台。又前,路右有西直門市民建彩坊。出坊,過石橋,有過街彩坊。過坊,進西直門,有過街大彩坊,則皆提督九門步軍統領隆俄多所建也。圖中大駕鹵簿竟此。又樺皮廠胡同內西三官廟有吏、戶二部尚書以下諸臣建慶祝經壇。臨街設龍亭一,亭前有彩坊,坊左右鼓亭。循亭折而前,過街彩坊各一,右直兩坊間彩坊一,坊後燈樓一,樓下為膀棚,棚後旛竿五,棚左演劇彩臺一。又前,路右馬香兒胡同內關帝廟,有西四旗前鋒統領、護軍統領以下諸臣建慶祝經壇。臨街結彩坊三坊前彩結須彌座,座上馬萬壽景命亭。亭後設金書百「壽」字圍屏,左右堆紗屏各一。屏外為鼓亭,亭外周以彩墻,廣十有七丈。循墻折而前,為過街彩坊二,直中坊路右膀棚一,旛竿五。棚右有五彩重臺,下演劇,上放飛鳥。棚後有皇十四子結彩坊二。又前,路右有寺曰崇壽,有寧壽宮太監等建慶祝經壇。寺前皇棚一,棚外有大彩坊,坊左右鼓亭。循亭折而前,過街綵坊二,路左膀棚一,旛竿五。又前,路左北草廠內萬福庵,有寧壽宮老福晉建慶祝經壇。臨街建皇棚,棚外綵坊三,左坊外鼓亭一。折而前,有過街彩坊,右坊外鼓亭一。折而前,有過街彩坊,坊路右膀棚一,旛竿五。棚左右有彩坊,有放生彩臺,日放鳥雀無算。廠內又有寺曰萬壽,有內務府正黃旗包衣參領以下、護軍以上建慶祝經壇。臨街建皇棚一,棚外八字彩墻,中闢圜門,門外彩亭一,左右鼓亭、旛竿各一,前結大彩坊三。左右折而前,過街彩坊各一,直兩坊問路左膀棚一,旛竿七,演劇綵台一。又前,路左東三官廟,有大理寺、太常寺卿以下諸臣建慶祝經壇。臨街建八角萬壽松樓,樓左右松棚各一,棚右演劇彩臺一,樓前鼓亭二,遇亭彩坊三。左右折而前,遇街彩坊各一。直兩坊問路右膀棚一,旛竿七,棚左右松柵各一。又前,路左崇正觀,有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以下建慶祝經壇。臨街為經棚,棚左右為鼓亭,前建彩坊三。左右折而前,為過街彩坊,直兩坊問路右膀棚一,旛竿五。出坊過石橋,路左演劇臺一,臺左右彩結海山,如赤城霞起,巑岏可觀。
185
又前,路左北廣濟寺,有禮部、刑部、國子監、光祿寺、鴻臚寺尚書、祭酒、卿以下諸臣建經棚。寺外左右鼓亭一,前結彩坊三,稍前,左右遇街綵坊二,直兩坊問路右膀棚一,旛竿五。出坊,演劇綵臺一。過此為新街口,折而南,路右祝壽寺有兵、工二部尚書以下諸臣建慶祝經壇。寺外左右鼓亭,前結彩坊三,左右稍前,遇街綵坊二,直兩坊間路左為膀棚,棚前上諭龍亭一,棚後旛竿五。又前,路右龍泉寺,有都察院、通政司、太僕寺、順天府、六科及大、宛二縣五城兵馬司諸臣建慶祝經壇。寺外左右鼓亭,前結彩坊,坊前大彩坊三。又折而前,為過街綵坊。出坊,路左演劇臺一。又前,路右有東四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以下建百老獻壽臺。臺九級,扮百老人各執金「壽」字,層累而上。又前,路右帽兒術衙關帝廟,有東四旗前鋒統領、護軍統領以下護軍以上建慶祝經壇。出街有彩坊,坊前鼓亭二,左右有彩坊。直兩坊間路右膀棚十六楹,棚前彩亭二,棚後旛竿十四,路右演劇台一,路左彩坊三。又左有過街彩坊。又前,路右寶禪寺,有九門步軍統領以下將校建慶祝經壇。寺前彩坊一,稍折而左,有綵坊一,出街,大綵坊一,坊前鼓亭二,左右過街彩坊各一。直兩坊間路左膀 棚一,旛竿五,坊外路右演劇彩臺一。又前,路右普慶寺有內閣、翰林院、詹事府、中書科諸臣建慶祝經壇。有彩坊,寺外為經棚,左右鼓亭,棚前彩坊三,過街彩坊二。
186
直兩坊間路左膀棚一,旛竿五,出坊外,演劇彩臺一。又前,路右石牌胡同西方寺,有鑲紅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以下建慶祝經壇。寺前有彩坊,稍前有彩坊一,出術衙左右鼓亭,前結彩坊三,遇街綵坊二。直兩坊間路左膀棚一,旛竿五,出坊外路左演劇台一。又前,路右般若庵,有鑲藍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以下建慶祝經壇。庵前彩坊一,左右鼓亭前結彩坊三。左右折而前,過街綵坊二,兩坊間為膀棚,棚內萬壽詩屏二,棚後旛竿五。出坊,路右演劇彩台一。又前,為毛家灣,路左有副都統賴都母吳蘇氏接駕龍亭一。又前,為街心觀音庵,有大市街北小民建慶祝經壇。庵外經棚一,旛竿二。又前,路右真武廟,有正紅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以下建慶祝經壇。廟前彩坊三,坊前彩門一,左右為彩墻,墻左右為鼓亭。循鼓亭折而前,過街綵坊二,路左面北演劇台一,台以五色繒帛結為流蘇,網戶當目,輒嵌小鏡,燦若干星,亦奇觀也。又前,路右雙關帝廟,有直省督、撫、提、鎮率所屬來京諸臣建慶祝經壇。廟前有彩坊,坊前設鼓亭、旛竿,左右為彩墻,近墻彩坊一,彩亭二,左右過街彩坊二,直兩坊問路左為膀棚,棚後旛竿五,出坊,路右演劇彩臺一。又前,路左旃檀寺有莊親王建慶祝經壇。臨街為皇棚,棚外彩坊三,坊左右鼓亭。
187
折而前,過街彩坊二,直兩坊問路左為膀棚,棚後旛竿五,左右彩坊二,出坊,路左演劇彩臺飛又前,為四牌樓,圖中旗手衛樂器自此陳設,直至西安門。四牌樓徑南,市民夾道為燈廊百餘楹,有過街彩坊,圖中陳設鹵簿始此。巨象神駒,與御輦間列,望之如山嶽,如雲霞然。又前,過街彩坊,過坊路左朋帝廟,有西安 門外小民建慶祝經壇。廟前有彩坊。
188
又前,為皇城西安門。進西安門,路左西十庫口內,有上三旗三十家包衣人,因天王殿舊址建寺唪經,慶祝萬壽。奉敕賜名慈雲寺。前夾道新植松柏百餘株,臨街為彩坊,坊左右鼓亭,亭外濟貧錢棚。循棚折而前,過街彩坊二。直兩坊間路右為演劇彩臺,臺左為濟貧餅棚,右為膀棚,棚後旛竿六。出坊,路左有包衣婦女千百人於此接駕。又前,有包衣三旗廣儲司人員慶祝彩坊。左右鼓亭一,循鼓亭折而前,過街彩坊二,右彩坊內,路左演劇彩臺一。出左坊稍前,路左有內務府官學教習及官學生慶祝彩坊。左右鼓亭,循亭折而前為過街彩坊。直兩坊間路右為膀棚,柵後旛竿三。出坊稍前,路左有古北口大糧莊頭等建演劇彩臺,左右為遇街彩坊。出坊稍前,路左有新選諸臣建慶祝皇棚,棚為六角,飾以五彩,左右六角鼓亭,前結大綵坊,又過街彩坊二。直兩坊間路右榜棚一,旛竿五。出坊又前,為金鰲玉蝀橋,過橋由團殿後折而北登堆雲積翠橋,望隔河西北旃檀寺,有上三旗內大臣延喇嘛千眾建慶祝經壇。梵聲殷地,幢影拂空。過橋有寺曰白塔,有上三旗包衣佐領等建慶祝經壇。壇前有大綵坊,坊外左右鼓亭。由堆雲坊北折而東,路左為經棚,棚左右為燈棚。折而前,過街綵坊二。
189
直兩坊問路右馬演劇彩臺。出坊稍折而北,路右有太監等設接駕龍牌儀仗。又前,有過街綵坊。過坊,路右有演劇彩臺,遙望西岸團殿,東有鑲黃正白二旗包衣、護軍、參領以下將校演劇綵台,若相應和焉。又前,過石橋,進雪池虹門,夾道燈廊數百楹,半道左右鼓亭各一。
190
又前,有過街彩坊。遇坊,夾道綵坊二。又前,僧道經棚各一,夾道綵墻直接景山。南瞻禁城,雙闕聳出霄漢。北顧五龍亭,波光森動。繡幕相連,笙歌互起,金石千聲,雲霞萬色,蓋莫能殫述焉。是時京城內外,金碧 相輝,錦綺相錯,華燈寶燭,霏霧氤氳,彌漫周匝。其翠華未曆之境,若海澱則有上清正一嗣教真人張繼宗建金錄醮壇於永寧觀,翰林院編修高輿率領浙江耆老三百餘人建千佛道場於萬壽寺。地安門外,則有養心殿、武英殿、御書處、景山玻璃廠各監造諸臣建經壇於藥王廟。正陽門內,則有太醫院諸臣,外城則有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以下諸臣,行人司司正以下諸臣,各建經壇於衙門內。候補、候選諸臣建經壇於仁威長壽觀。正陽門外,士民商賈萬餘人建經壇於珠市口。郊畿則有兩淮商人集黃山僧眾建經壇於西頂廣仁宮。莫不樹坊立木,張樂然燈。寶榭層樓,成於俄頃,宮墻綺陌,忽改常觀。至於溢巷闐街,肩摩轂擊,周遭百里,延歷數旬。萬戶千門,繁絲脆竹,深坊小巷,繡閣珠簾,誠非丹青所及詳,毫翰所勝載矣。又按盛典所載楹聯,如般若庵經棚云:「周雅賡歌,如山如川如日月;箕疇斂福,曰富曰壽曰康寧。」普慶寺諷經處云:「文德武功,兼帝王而大備;心宗性學,貫聖智以純全。」燈柵牌樓云:「輦道風清,葭管萬年調玉露;瑤池春暖,華燈五夜徹瓊霄信。」龍泉寺諷經處云:「沸地笙庸,丹鳳和鳴占景運;彌天煙靄,青鸞翔舞識禎祥。」廣濟寺牌坊云:「算永東華,若木光騰春九十;祥開南極,蟠桃花放歲三千。」東三官廟牌樓云:「保合太和,道綜乾始坤生,兩儀並冬,誕膺多福,功被民熙物阜,四海皆春。」西三官廟牌樓云:「帝握貞符,禹甸盡歸滄海貢;天開景運,堯封常祝紫宸朝。」慈獻寺前牌坊云:「十雨五風,處處康衢歌帝力;千秋萬歲,年年華渚耀神光。」關帝廟燈繃云:「敷天長戴仁天,知後天之不老;大地同游樂地,真應地以無疆。」直隸全省燈棚云:「聖算無疆,矗矗鰲山開壽域;天顏有喜,溶溶魚藻漾恩波。」江南全省經棚云:「皇極建而歲月日時 無易;聖德大而祿位名壽並隆。」浙江全省燈棚云:「日之升,月之恆,萬年延寶祚;天所覆,地所載,億襖奠金甌。」純廟八旬萬壽,華祝嵩呼之盛,尤為史牒未有。萬壽盛典中圖繪一門,所畫萬壽長圖凡一百數十頁。今按原書撮其大概錄於後:圓明園宮門外,東西為音樂亭各一。宮門直南為重簷樓五楹,迤西為迎壽山,上建壽星亭,其後為閣。御道北面為王、貝勒、貝子、公等慶祝處。折而南,左為西洋樓一,平臺二,宗室、覺羅官員於此慶祝。右為奉天、吉林、黑龍江官員慶祝處。稍折而東,袤斜數百步,兩水夾鏡,一望渺彌。西設龍舟九,首尾軸鱸,旌旗五色。東馬金山景,上建江天寺,又有觀音閣、御書樓、龍王廟、韓公祠、裴公洞諸勝。又為亭三,曰朝陽洞、玩古亭、望江樓。為塔一。俱仿江南位置,飛甍畫棟,結構岩堯,如中泠挂帆,仰瞻樓觀時也。其東為內閣、順天府、翰林院、詹事府各官員分列慶祝。沿堤綠陰中,綴以亭臺廊宇,藥欄花架,直抵紅橋。
191
紅橋之北面,為山一,形如曲尺,翼以朱欄。西旁巖洞為門,取徑而登,上有亭二,亭上演萬國來朝劇。山之麓,則安南國王阮光平及其陪�
URN: ctp:ws35348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