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十九

《卷四十九》[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水經注箋刋誤卷七
3 仁和趙一清纂
4 渭水篇
5 水出南鳥鼠山渭水出谷卷十七一頁十行
6 一清案出南二字當倒互
7 他說曰卷十七一頁十一行
8 一清案他說當作地說
9 右得封湲水卷十七一頁十四行
10 一清案湲當作溪
11 二源合注成一川卷十七一頁十八行
12 一清案成上落共字
13 荀宇卷十七二頁二行
14 一清案後漢書温序傳是茍宇朱氏誤引作荀宇
15 跡長三尺一寸卷十七二頁七行
16 一清案一寸魏書作二寸
17 俱左則過水右注之卷十七二頁十一行
18 一清案全祖望云俱當作其右當作合
19 漢靈帝五年卷十七二頁十四行
20 一清案續志漢陽郡下劉昭補註引秦州記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此落二字
21 赤亭水出東山赤谷卷十七二頁十四行
22 一清案出下落郡之二字通鑑注引此文校増
23 二源合舍卷十七二頁十七行
24 箋曰舍宋本作注一清案舍字不誤未可因上有二源合注之文而托為宋本以妄改之也
25 永元元年帝封耿秉為侯國也卷十七二頁二十行
26 一清案帝上落和字
27 出西南山下卷十七三頁四行
28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29 渭水又東與落門西山卷十七三頁十行
30 一清案與當作逕胡渭校改
31 東門得上門谷水卷十七三頁十四行
32 一清案上門字當作北
33 左則有温谷卷十七三頁十五行
34 箋曰左宋本作右一清案有字衍文温谷下落水字
35 又東出黑水卷十七三頁卜七行
36 一清案黑水下落峽字
37 渭水至黑水峽卷十七三頁十九行
38 一清案至當作自孫濳校
39 其水道平襄縣南山温溪卷十七三頁二十行
40 一清案道字誤當作導源二字
41 東北流逕平襄縣南城卷十七四頁一行
42 一清案當作故城南孫濳校改
43 王莽之謂平襄縣矣卷十七四頁一行
44 箋曰之當作所一清案之下落所字非之字當作所也漢志莽曰平相襄字誤縣字衍文
45 野雞自鳴卷十七四頁八行
46 一清案自黄省曽本作皆
47 信而有徴卷十七四頁十三行
48 一清案徴下落矣字名勝志校増
49 後馬超之圍冀也卷十七四頁十六行
50 一清案後下落漢字孫濳校補
51 卿欲令長者出不利之言乎卷十七四頁十九行
52 一清案利當作義魏書校改
53 次東濁谷水卷十七四頁二十行次東黄土川水卷十七五頁一行
54 一清案兩次東下俱落有字
55 而北流于渭卷十七五頁二行
56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孫濳校増
57 自西東㑹卷十七五頁十二行
58 一清案東當作來
59 漢陽長吏卷十七五頁十三行
60 一清案吏當作史
61 源導西北當亭川卷十七五頁十七行
62 一清案當作水導源孫濳校正
63 漢以為天水縣王莽之阿陽郡治也卷十七五頁十九行
64 一清案漢志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續志漢陽郡永平十七年更名葢未嘗以天水名縣也天水下落郡字漢以為天水郡王莽之阿陽郡治也阿陽郡葢王莽之支郡
65 左則閣水入焉卷十七六頁八行
66 一清案閣當作閤寰宇記所謂閤川水也落川字
67 其水又西歴略陽川卷十七六頁十行
68 一清案歴黄省曽本作入
69 渥渠水卷十七六頁十三行
70 一清案渥當作埿下云埿峽是也
71 自安民縣之楊城永始二年成帝罷安定呼他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里從審傾回中卷十七六頁十六行十七行
72 箋曰里下脫來歙二字審傾當作畨須一清案朱氏改審傾為番須是也其云市里下脫來歙二字非也永始二年以下至市里二十二字是釋安民縣乃注中注後人轉寫作大字致文義多不可通若依原本則云自安民縣之楊城從番須回中文從字順今欲于番須上再加來歙二字不且與上文有隔礙耶
73 將軍金梁城等卷十七六頁十九行
74 一清案後漢書來歙𫝊作守將金梁城字衍文
75 光武親將卷十七七頁一行
76 一清案親將下落救之二字全祖望校增
77 與渭谷水合卷十七七頁四行
78 一清案渭當作蒲
79 川水水又西南卷十七七頁五行
80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81 石巖水注之卷十七七頁九行
82 一清案巖孫潜校改宕
83 得金黑水卷十七七頁十三行
84 一清案得上落乂字
85 東出更胡谷卷十七七頁十五行
86 一清案更字衍文
87 又東得六合水卷十七七頁十九行
88 一清案六合當作六谷谷名也魏書地形志正始初改置南秦州治駱谷城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有洛谷川古字音同通用
89 又東南流于渭是也卷十七八頁一行
90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91 渭水東歴縣北封山流之隂逕固嶺北東卷十七八頁三行四行
92 箋曰孫云封山當作邽山宋本無流字固嶺北東下云一本無此東字一清案魏書地形志秦州天水郡上封縣云犯太祖諱改葢本漢隴西郡之上邽縣後魏避其主珪嫌名改上邽曰上封道元從新制書之卷中邽字皆後人所改改之不盡尚留此遺跡耳流字當移在之隂下北東二字當互易均非羨文也
93 北歴泉溪卷十七八頁八行
94 一清案北下落出字
95 渭水又東南出橋西亭西卷十七八頁九行
96 一清案上西字衍文
97 百澗聲流卷十七八頁十行
98 箋曰當作羣流一清案聲流言泉流有聲也
99 右則曽席水卷十七八頁十一行
100 一清案水下落入焉二字孫潜校増
101 藉水又次東北卷十七八頁十五行
102 一清案次字衍文
103 次東有大魯溪水卷十七八頁十六行
104 一清案溪當作谷下有小魯谷水
105 咸自北山注離注藉水卷十七八頁十七行
106 箋曰宋本作咸自北山注藉水無離注二字一清案非也注離乃流字之誤孫潜校改下注字重文宜衍
107 藉水又帶五水卷十七八頁十八行
108 一清案又當作右
109 藉水又東得其陽谷水卷十七九頁十三行
110 一清案其字衍文
111 又得宕水谷水卷十七九頁十四行
112 一清案又下落東字上水字衍文孫濳校正
113 出西南馬門溪卷十七九頁十五行
114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115 衆川瀉浪卷十七九頁十八行
116 箋曰謝云一本作衆川瀉注一清案瀉浪字不誤
117 莎谷水出南北莎溪卷十七十頁四行
118 一清案北當作山
119 西南出龍谷卷十七十頁六行
120 箋曰谷古本作口一清案龍當作隴
121 西南流磨細野峽卷十七十頁七行
122 一清案磨當作歴
123 又逕清水城南卷十七十頁九行
124 一清案清水下落縣故二字
125 川有育故亭卷十七十頁十一行
126 一清案育故亭誤當作故秦亭史記秦本紀孝王曰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徐廣曰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也
127 左長谷水卷十七十頁十七行
128 一清案左下落則字
129 羌水南入清水卷十七十頁十八行
130 一清案羌水下落又字
131 其道源西北諸溪卷十七十頁十九行
132 一清案當作其水導源西北綿諸溪今校正
133 北出思溪卷十七十頁二十行
134 一清案出字下落長字
135 又東南歴綿諸故道北卷十七十頁二十行
136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天水郡有綿諸道縣有蠻夷謂之道此文誤也當作綿諸道故城北
137 入西北卷十七十一頁三行
138 一清案入當作又
139 其水北流注涇涇谷水又西北白城谷卷十七十一頁七行
140 一清案涇字重文宜衍西北下落合字谷字衍文
141 谷水又東北歴董亭下卷十七十一頁九行
142 一清案谷水上落涇字
143 白水出東南白溪水卷十七十一頁十三行
144 一清案白溪水之水衍文
145 水出南刑馬山卷十七十一頁十六行
146 一清案出南二字當倒互
147 衆水瀉浪卷十七十一頁十九行
148 一清案水當作川
149 出北山卷十七十二頁一行
150 一清案出上落並字孫潜校増
151 次東丘谷水卷十七十二頁二行
152 一清案次東下落得字
153 逕南田縣南卷十七十二頁四行
154 一清案元和郡縣志南由縣後魏孝明帝于南由谷置方輿紀要曰屬武都郡西魏廢為南由鎮禹貢錐指曰隴州東南百二十里有南由故城本漢汧縣地後魏析置魏書地形志武都郡有南田縣則字之誤也
155 水出刑縣之數歴山也卷十七十二頁五行
156 一清案刑縣當作縣
157 闞駰以是水為沂水言卷十七十二頁七行
158 箋曰言宋本作焉一清案沂水當作汧水
159 闞駰十三州志曰與此同卷十七十二頁九行
160 一清案曰字衍文
161 水東入散關卷十七十二頁十一行
162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163 于寶卷十七十二頁十四行
164 一清案于當作干
165 渭水又東逕西武功北卷十七十三頁二行
166 一清案當作武功縣西北今校改
167 俗以散關城卷十七十三頁二行
168 箋曰城宋本作名一清案于文當増名字于散關之下不當改城為名也
169 渭水又與其捍水合卷十七十三頁四行
170 一清案其字衍文
171 渭水又東而卷十七十三頁十七行
172 一清案而當作南
173 有寶雞鳴祠卷十七十三頁二十行
174 一清案西京賦云陳寶雞鳴在焉史記封禪書云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坂城以一牢祠命曰陳寶瓚曰陳倉縣有寶夫人祠葢廣異名也寰宇記通鑑地理通釋作寶雞祠是注寶雞鳴祠上當有陳字
175 昔秦文公咸伯之言卷十七十四頁一行
176 箋曰咸當作感伯下脱一道字一清案淯水注作陽伯當是伯陽之誤史記周本紀宣王太史伯陽甫唐固曰伯陽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神仙傳老子名重耳字伯陽葢李耳西入關又與秦文公同時當是也而朱長孺註李義山詩引此文云昔秦文公感伯王之言葢直以意増耳
177 黄帝孫舜妻盲塚卷十七十四頁八行
178 一清案塚下落祠字漢書地理志校補
179 伏犧生成起起徙治陳倉也卷十七十四頁十行
180 箋曰起起宋本作紀紀一清案下起字重文宜衍
181 今灄水對亮城卷十七十四頁十五行
182 一清案灄水當作汧水方輿紀要云石鼻城在寶雞縣東北三十里諸葛武侯所築水經注今汧水對亮城是與郝昭相禦處也
183 渭水又東與陽谿合卷十七十四頁十七行
184 一清案陽谿下落水字
185 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卷十七十五頁五行
186 箋曰弦舊本作維一清案非也說見下
187 決為弦蒲藪卷十七十五頁六行
188 箋曰弦舊本作絃一清案周禮職方雍州藪曰弦蒲寰宇記隴州汧源縣下引晉太康地志云汧縣有蒲合鄉弦中谷朱氏上以維字改弦此又以弦為絃紛紛牽引總屬辭費
189 世謂之小隴山卷十七十五頁八行
190 箋曰舊本作小龍山一清案元和郡縣志云小隴山一名隴坂又名分水嶺葢與大隴山連麓朱氏以隴為龍大謬
191 潭漲不測卷十七十五頁十行
192 箋曰孫云漲當作深一清案漲字不誤
193 亂為一卷十七十五頁十四行
194 一清案亂為一下落水字孫濳校増
195 源流奮通卷十七十五頁十四行
196 箋曰奮古本作舊一清案奮通言水勢迸暴也作舊字何說乎
197 崩巒傾返卷十七十五頁十七行
198 箋曰返一作仄一清案傾返狀山勢臲卼也仄訓偪仄義有未安
199 古之汧山也卷十七十五頁十八行
200 一清案地理志云古文以為汧山今校補
201 水溢石空卷十七十五頁十九行
202 箋曰空宋本作穴一清案空讀上聲與孔同小穴也韓非子空竅者神明之戸牖史記大宛傳樓蘭姑師小國耳當空道朱氏以穴字箋之殆誤讀平聲耳
203 漰渀盪發源穴川卷十七十五頁二十行
204 箋曰穴宋本作成川一清案寰宇記引此作漰渀震盪發源成川今校補
205 汧水又東南以逕隃麋縣故城南卷十七十六頁一行
206 箋曰又宋本作成川一清案以字衍文此與上所據宋本同一紕繆均不顧文義之通否而此為尤甚
207 昔郭歙恥王莽之徴卷十七十六頁二行
208 一清案漢書鮑宣傳是郭欽釋詳本卷
209 故郁之平陽亭也卷十七十六頁十行
210 一清案史記注作郿之平陽亭郁字誤寰宇記曰地道記郁夷省倂郿葢王莽之亂郁夷之人權寄理郿界因倂于郿劉昭郡國志補註郿縣下引帝王世紀秦出公徙平陽是也
211 汧水又東流于渭水卷十七十六頁七行
212 一清案東流下落注字下水字衍文
213 今人謂之几谷卷十七十六頁十一行
214 一清案几當作凡音桓史記正義校
215 有石室卷十七十六頁十二行
216 一清案有下落一字孫濳校増
217 水流次平石釣處卷十七十六頁十二行
218 一清案流字衍文史記正義校
219 兩厀遺跡猶存卷十七十頁十三行
220 箋曰厀當從膝一清案厀脛頭節也从卩桼聲徐鍇繫𫝊曰今俗作膝
221 渭水又東逕石源卷十七十六頁十五行
222 一清案石源字誤當作積石原元和郡縣志云積石原在郿縣西北二十五里方輿紀要云積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謂之南原也
223 雍州郭淮卷十七十六頁十七行
224 一清案魏書郭淮𫝊領雍州刺史此落二字
225 亮至卷十七十六頁十九行
226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今校補
227 又逕五丈原北卷十七十六頁十九行
228 一清案又下落東字孫濳校増
229 魏春秋曰卷十七十六頁十九行
230 一清案隋書經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孫盛撰落氏字後並同
231 諸君無事矣卷十七十七頁一行
232 箋曰晉書曰諸軍無事矣一清案御覽引魏氏春秋作諸君元和郡縣志同葢唐人尚以舊籍為據不用晉書也
233 又東逕武功縣北卷十八一頁六行
234 一清案逕當作過
235 斜水自南注之卷十八一頁七行
236 一清案自南下落來字胡渭校増
237 水又東逕馬冢北卷十八一頁十三行
238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239 縣有太一山卷十八一頁十六行
240 一清案一漢志分註作壹
241 長安人劉終於崩卷十八二頁五行
242 箋曰劉終以下文理不屬葢脫簡也一清案孫濳用柳僉鈔本校補四百二十字真希世之寶也詳本卷
243 忘也惠公孝公立是非實也卷十八二頁八行九行十行
244 箋曰孫云自忘也至此四十一字文不相續疑有脫誤一清案非也忘當作志謂崔駰及皇覽繆志也立當作並黄省魯本校
245 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卷十八二頁十三行
246 箋曰謝云宋本作俗名之北水出河一清案非也俗名也北出河桃谷道元以東水是俗名其水出於河桃谷孫汝澄以出河為句繆甚
247 於雍縣城南卷十八二頁十八行
248 一清案雍縣下落故字
249 大欒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卷十八四頁四行
250 一清案欒寰宇記作巒出上落水字
251 二川洋逝卷十八四頁八行
252 一清案洋當作幷
253 逕岐山而卷十八四頁九行
254 一清案而當作西孫潛校改
255 炎帝神農氏姜母安登卷十八四頁十六行
256 箋曰謝云姜母安登宋本作母曰姜姒㙔云謝引宋本亦誤據世紀當作神農氏姜姓母安登一清案於文是炎帝神農氏姜母安登本無誤也今三皇紀作女登
257 水合而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水也卷十八四頁十八行
258 一清案上水字衍文
259 東逕杜陽故城卷十八四頁二十行
260 一清案杜陽下落縣字
261 又故谷縣有杜陽山卷十八五頁一行
262 一清案谷當作虢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有虢縣漢初幷入雍故謂之故虢也
263 在大柱山南卷十八五頁三行
264 一清案大柱當作天柱寰宇記校改
265 縣自杜水東二坑水注之卷十八五頁五行
266 一清案自當作有東上落又字
267 一水西北瀆魋水二合而東歴五將山卷十八五頁六行
268 一清案西北下落與字二字衍文
269 泉南逕梁山宫西卷十八五頁八行
270 一清案泉當作東
271 渭水之東卷十八五頁十七行
272 一清案之當作又
273 芒水出南芒谷卷十八五頁二十行
274 一清案南下落山字謂終南山也宋敏求長安志校補
275 又屈而入于渭卷十九一頁九行
276 箋曰謝云宋本作又屈西北入于渭一清案孫潛云又屈而下落西北二字而字不衍
277 渭水又東北逕黄山宫南卷十九一頁十行
278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279 惠帝三年起者也卷十九一頁十一行
280 一清案漢志注是二年三字誤
281 就水注之卷十九一頁十四行
282 一清案四字是注混作經
283 就水歴圃北卷十九一頁二十行
284 箋曰孫云圃字疑悞或是陵字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作歴竹圃北元和郡縣志司竹園在盩厔縣東十五里史記渭川千畝竹漢書王莽𫝊霍鴻負倚芒竹亦謂之鄠杜竹林有司竹都尉即此地也箋說非是
285 渭水又東合田谿水卷十九二頁三行
286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287 北流長楊宫西卷十九二頁四行
288 一清案北流下落逕字
289 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卷十九二頁五行
290 一清案上南字重文當作縣泉當作厡
291 有蒙蘢源卷十九二頁八行
292 一清案源漢書地理志作渠成林源靈軹源之源並當作渠
293 東逕縣苑
294 一清案苑當作北
295 河渠以引堵水卷十九二頁九行
296 一清案漢書溝洫志云關中靈軹成國湋渠引諸川如淳曰湋音韋韋水出韋谷此河渠是湋渠之誤
297 渭水又東逕槐理縣故城南卷十九二頁十一行
298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299 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居槐里卷十九二頁二十行
300 箋曰謝云居槐里三字疑衍一清案是注正釋槐里故重言之較櫟陽高奴加詳焉非贅詞也
301 東有涌水卷十九三頁四行
302 箋曰宋本作漏水一清案涌水字不誤
303 又北逕葦圍西卷十九三頁六行
304 一清案圍當作圃名勝志校
305 東北逕五柞相去八里卷十九三頁八行
306 箋曰宋本作東北逕五柞宫一清案長安志引此文五柞宫下尚有西長楊五柞二宫七字寰宇記盩厔縣下亦有之今補入
307 在盩厔縣西卷十九三頁十行
308 箋曰西一作矣一清案漢書注作西箋說之謬可知矣
309 渭水又東合甘水卷十九三頁十三行
310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311 在水東卷十九三頁十四行
312 一清案在下落甘字水下落之字孫濳校補
313 故馬融曰有扈甘南郊地名也卷十九三頁十五行
314 箋曰南一作西一清案南字不誤甘字當移在有扈之上尚書音義校正
315 合渼陂水卷十九三頁十八行
316 箋曰渼古本作美一清案渼陂之渼十道志元和郡縣志長安志杜子美詩俱作渼與美通不必改也
317 上仍使太中大夫虞邱壽王卷十九四頁五行
318 一清案仍當作乃
319 他說云卷十九四頁十五行
320 一清案他說當作地說
321 水㑹無他高山異巒卷十九四頁十五行
322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作水所滙處今補改正
323 武帝建武二年卷十九四頁十七行
324 一清案建武當作建元
325 渭水又東與鎬水合卷十九四頁二十行
326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327 自漢帝穿昆明池卷十九五頁三行
328 一清案當作漢武帝落武字
329 過鎬池曰卷十九五頁六行
330 一清案初學記引學資春秋𫝊作素車上人曰孫濳據之改過鎬池為車上人
331 鎬水北逕谿靈臺西卷十九五頁十五行
332 箋曰宋本作漢靈臺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清靈臺
333 鎬水又北逕于渭卷十九五頁十八行
334 一清案逕當作注
335 渭水又東北逕渭城南卷十九六頁三行
336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337 秦里其霸卷十九六頁八行
338 箋曰西京賦作秦里其朔薛綜注云里居也朔北也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陽一清案霸者幽隂之義與朔字意同漢書律歴志曰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此義也
339 而沈水注之卷十九六頁十二行
340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經
341 俗言真女樓卷十九八頁三行
342 一清案真女當作貞女漢志注校
343 繁欽建章鳯樓闕賦卷十九八頁六行
344 一清案何焯校衍樓字
345 而實非也卷十九八頁十二行
346 一清案而下落即字孫濳校増
347 池中有漸臺三十丈卷十九八頁十三行
348 一清案漸臺下落高字名勝志校増
349 南有壁門卷十九八頁十五行
350 一清案壁當从玉作璧下云璧玉門也
351 引它水入長安城卷十九八頁二十行
352 箋曰宋本作引高都水一清案孫濳校改沈水于它字為近
353 以法牽牛卷十九九頁十四行
354 一清案牽牛下落南有長樂宫北有咸陽宫欲通二宫之間故造此十九字史記索隱引黄圖及别本水經注皆有之
355 南北二百八十步卷十九九頁十四行
356 一清案二史記索隱作三
357 柱南京兆立之柱北馮翊立之卷十九九頁十七行
358 一清案兩立字長安志作主字
359 我貌獰醜卷十九九頁二十行
360 箋曰古本作狼醜一清案狰獰狀惡也朱氏作狠醜與獰字義無别又誤刻為狼字
361 橋三丈卷十九十頁四行
362 一清案橋下落廣字孫濳校増
363 魏武帝遂更修之卷十九十頁四行
364 一清案遂字衍文
365 渭水又東與沈水枝津合卷十九十頁九行
366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367 北流于渭卷十九十頁十二行
368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369 渭水又逕長安城北卷十九十頁十三行
370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又下落東字胡渭校増
371 王莽更名長安卷十九十頁十五行
372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常安長字誤
373 城正亭卷十九十一頁一行
374 一清案城三輔黄圖作誠
375 其內有長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門也卷十九十二頁五行
376 一清案事當作東城當作名
377 其水有客舍卷十九十二頁七行
378 一清案水方輿紀要作外
379 為徒之經卷十九十二頁十行
380 箋曰一作為往來之徑一清案此文見三輔决録朱氏何以不名其書
381 東逕河池北卷十九十二頁十五行
382 一清案河池下落陂而二字孫潜校増
383 其制上圓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嚮五色卷十九十二頁十八行
384 一清案大戴禮盛德篇云明堂九室明堂月令篇云九室十二堂劉歆取考工補周禮冬官之闕匠氏一職記軌步之制因及明堂有云夏后氏世室五室九階四旁兩夾牕白盛殷人重屋四阿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淳于登作五室之說則云水木用事交于東北木火用事交于東南火土用事交于中央土金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于西北鄭康成註禮主考工說謂大戴所記創于秦相吕不韋之作春秋並非古制而主大戴者極訾康成註悉本淳于登月令異義有乖正論九室五室互相譏訕竟成門户按北史封軌𫝊云吕氏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之禮著十二堂之文又袁翻傳云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道元北方之學者兼取戴記考工之制故濕水篇有明堂上圓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室之文此注復列九宫十二堂四嚮五室之義世本堂字誤作室下室字又嫌與上重文乃改作色流俗紕繆甚矣其妄也
385 漢平帝永始四年卷十九十二頁十九行
386 一清案永始是元始之誤
387 頭於渭尾達樊川卷十九十三頁九行
388 箋曰三輔黄圖云頭入渭水尾達樊川一清案通鑑注引此文作頭臨渭水是也
389 有閶闔公車諸門卷十九十三頁十四行
390 箋曰公車古本作正車玉海引此作止車門一清案關中記云未央宫有閶闔門止車門止字是也
391 故渠北有樓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卷十九十四頁十行
392 一清案樓下落豎字名勝志校増
393 蘇□曰王宫家渠也卷十九十四頁十二行
394 一清案漢書王嘉𫝊註蘇林曰王渠官渠也今校正
395 史王孫及王夫人卷十九十四頁十六行十七行
396 一清案七字重文宜衍
397 故時人謂之馬冢卷十九十五頁二行
398 箋曰按舊本脫誤呉琯移遂葬焉二十二字續此是矣復誤以霸水注續馬冢之後錯簡如初今特改正一清案呉本錯誤固多朱氏改正亦未為得清溪胡渭作禹貢錐指二十卷悉取常熟黄儀之說更定余亟從之惟李夫人莢陵一條全祖望又據黄圖移在漢武帝茂陵之下今為先具錯簡之辭然後枚舉誤文可無遺憾已
399 又東過霸陵縣北陵之南卷十九二十七頁十行至三十二頁十六行
400 一清案又東過霸陵縣北經文接前十五頁二行注馬冢之次行陵之南下接前二十三頁十一行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
401 霸水者上地名也卷十九二十七頁十一行
402 一清案水者二字當倒互黄省曽本校改御覽長安志引此文並如之此本應劭語道元襲用之耳
403 西北有銅公水卷十九二十七頁十三行
404 一清案公當作谷寰宇記校
405 次東有輕谷卷十九二十七頁十四行
406 箋曰輕谷下脫一水字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作輞谷水方輿紀要云藍田縣有輞谷水在縣南八里商嶺水自藍橋伏流至此有千聖洞細水洞錫水洞諸水㑹焉如車輞環凑自南而北圜轉二十里過此則豁然開朗林野相望亦謂之輞川王維云輞水淪漣是也輕字誤
407 又西流入渥水卷十九二十七頁十五行
408 一清案長安志云劉谷水一名泥水方輿紀要云晉永和十年桓温伐秦破青泥是也下清渥軍清渥城並當作埿
409 逕藍田縣也卷十九二十七頁二十行
410 一清案也當作北
411 梁惠王三年卷十九二十八頁一行
412 一清案恵下落成字竹書紀年校増
413 史記秦襄王葬芷陽者也是卷十九二十八頁十行
414 一清案也是二字當互易
415 漢文帝嘗欲從霸西馳下峻阪卷十九二十八頁十二行
416 一清案霸下落陵上二字漢書爰盎𫝊校補
417 水出杜縣白鹿源卷十九二十八頁十六行
418 一清案源當作原
419 谿水又西北卷十九二十八頁十七行
420 一清案谿水上落荆字
421 即是原卷十九二十八頁十九行
422 一清案原下落也字
423 孟谷次東又大谷卷十九二十九頁二行
424 一清案孟谷上落次東有三字又當作有長安志校正
425 東有土門谷卷十九二十九頁三行
426 一清案東上落次字
427 五水北谷西北歴風凉原東卷十九二十九頁三行
428 一清案谷西當作合而長安志校
429 有大狗來下卷十九二十九頁八行
430 一清案大長安志作天
431 水發自原下卷十九二十九頁十四行
432 一清案原當作亭即下霸陵縣之故亭
433 故源左出焉卷十九三十頁六行
434 一清案源當作渠
435 予以神明三年卷十九三十頁十九行
436 一清案明下落聖祖黄虞遺統受命至于地皇四年為十五年正以二十字漢書王莽傳校補
437 其名霸為長存橋卷十九三十頁二十行
438 一清案霸下落橋字王莽𫝊校補
439 秦莊王葬于芒蕩之麗山卷十九三十一頁二行
440 一清案芒蕩當作芷陽
441 東北逕霸縣故城南卷十九三十一頁六行
442 一清案霸下落城字晉書地理志京兆郡有霸城縣葢曹氏所改魏書地形志霸城縣晉改
443 漢文帝之霸陵漢縣也卷十九三十一頁十六行
444 一清案下漢字衍文
445 計其日似近五百年矣卷十九三十一頁九行
446 一清案其黄省曽本作爾似當作以古以已字通用
447 又合漕渠卷十九三十一頁十六行
448 一清案又當作右
449 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卷十九三十一頁十八行
450 一清案今源當作合渠
451 今霸水又北逕秦虎圈東卷十九三十二頁一行
452 一清案今字衍文
453 血出濺虎卷十九三十二頁四行
454 箋曰濺舊本作踐一清案集韻濺汙灑也史記藺相如𫝊曰請得以頸血濺大王是其義也
455 逕漢武帝茂陵南卷十九三十二頁八行
456 一清案逕上落又字
457 陵之南卷十九三十二頁十六行
458 一清案南上落西字
459 如北一里賦詩悼傷卷十九二十三頁十一行至十八行
460 一清案如北上接後三十二頁十六行陵之南賦詩悼傷下接後三十二頁十六行故渠又北分為二渠黄圖云莢陵在茂陵北一里寰宇記雍州興平縣下云茂陵在縣東北十九里李夫人陵在縣北十六里是也
461 如北一里卷十九二十三頁十一行
462 箋曰如當作而一清案如字不誤
463 世謂之莢陵卷十九二十三頁十二行
464 箋曰一作萊陵一清案莢字不誤黄圖校
465 以厚禮葬卷十九二十三頁十九行
466 一清案厚全祖望校改后
467 故渠又北今無水卷十九三十二頁十六行十七行
468 一清案故渠又北上接前三十三頁十八行賦詩悼傷今無水下接前二十三頁十八行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
469 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分卑尊之名者也卷十九二十三頁十八行至二十四頁十九行
470 一清案故渠上接後三十二頁今無水十八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下接後二十六頁四行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
471 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卷十九二十三頁十八行
472 箋曰此故渠篇內不見張本疑有脱誤一清案注云渭水又東㑹成國故渠又逕漢武帝茂陵南又北分為二渠東逕虎圈南而東入霸一水北合渭今無水下接是注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至漢景帝陵南又東南注于渭今無水成國故渠西京時已有之而衛臻更修復之世本彼具霸陵縣下此𨽻華隂縣中前後倒置不相貫串又渠字或訛作源一望迷離遂以為不見張本疑其有脱誤耳今為更正始可追尋恨不起中尉于九原而告之
473 渠北故坂此即龍淵宫卷十九二十四頁一行
474 一清案此當作北
475 又成帝延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頁七行
476 一清案又下落東逕二字
477 故渠又東逕渭陵卷十九二十四頁八行
478 一清案渭陵下落南字
479 元帝永元四年卷十九二十四頁九行
480 一清案永元當作永光
481 又逕惠帝安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頁十行
482 一清案又下落東字
483 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東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六頁四行至二十七頁九行
484 一清案故渠上接前二十四頁十九行分卑尊之名者也東南流注于渭水下接前二十頁十七行右逕新豐縣故城北
485 渭水又東逕霸縣北卷十九二十六頁七行
486 一清案當作霸城縣落城字
487 臰聞數月卷十九二十六頁十七行
488 一清案月當作里
489 東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七頁九行
490 一清案于文當重一渭字下渭水二字與右逕新豐縣故城北句接連
491 石逕新豐縣故城北不得為湖湖西卷十九二十頁十七行至二十三頁十一行
492 一清案石字誤當作右上接後二十七頁九行渭水二字不得為湖下接前十六頁二十行蘇林曰湖西二字衍
493 水出麗山東也卷十九二十頁十八行
494 一清案也當作北
495 水本導源東流卷十九二十頁十九行
496 箋曰東一作北一清案非也下云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則東字不誤
497 下涸三泉卷十九二十一頁四行
498 一清案涸當作錮史記始皇本紀穿三泉下銅徐廣曰一作錮錮鑄塞
499 項羽入關以三十萬人卷十九二十一頁十一行
500 一清案入關下落發之二字黄省曽本校増長安志引此文亦有之
501 始皇與神女唾之生瘡卷十九二十一頁十二行
502 一清案神女下有缺文朱無易引三秦記補遊而忤其㫖神女七字
503 又北絶漕槃溝注于渭卷十九二十二頁五行
504 一清案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槃溝乃渠字之誤
505 舊大道北下坂下坂名也古有鴻寧卷十九二十二頁十六行
506 一清案下坂二字重文史記項籍本紀云在新豐鴻門孟康曰在新豐東十七里舊大道北下坂口名也今校正鴻寧當作鴻門亭
507 郭縁生或云卷十九二十二頁十一行
508 一清案郭縁生下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509 孟康言在新城東十七里無之卷十九二十三頁一行
510 箋曰城宋本作豐一清案無之二字衍文
511 非謂地也卷十九二十三頁一行
512 一清案地當作城
513 蘇林曰俱北入渭卷十九十六頁二十行至十七頁十九行
514 一清案蘇林曰上接後二十三頁十一行不得為湖俱北入渭下接後二十四頁十九行渭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
515 蘇林曰戯邑名在新豐東南三十里卷十九十七頁一行
516 箋曰宋本云在鄭東南一清案非也郡國志新豐東有鴻門亭及戯亭劉昭補註引蘇林曰縣東南四十里此段注原在霸水新豐之下朱氏既誤割入鄭縣不得不假宋板改去新豐字以實其說也
517 造延陵為初陵以為非霸曲亭南更營之卷十九十七頁七行
518 一清案非下落吉于二字
519 統歸三壑卷十九十七頁十四行
520 一清案三當作一
521 首水南倒虎山卷十九十七頁十五行
522 一清案南下落出字
523 渭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今無水卷十九二十四頁十九行至二十六頁四行
524 一清案渭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上接前十七頁十九行俱北入渭今無水之次行接前十五頁四行又東過鄭縣北經文霸陵縣一條注盡此
525 北逕郿加谷卷十九二十五頁一行
526 一清案郿名勝志校改媚寰宇記云竹水出媚谷是也
527 口起谷口卷十九二十五頁四行
528 一清案口起漢書溝洫志作首起
529 白渠在後卷十九二十五頁五行
530 一清案在後漢書溝洫志作起後
531 即水所治也卷十九二十五頁六行
532 一清案治黄省曽本作始
533 符堅卷十九二十五頁十行
534 一清案符當以草作苻
535 漢書高帝關中卷十九二十五頁十九行
536 一清案高帝下落克字全祖望校増
537 王莽之師高也卷十九二十五頁十九行
538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師亭
539 又東過鄭縣北裴畢字君先立卷十九十五頁四行至十六頁二十行
540 一清案又東過鄭縣北經文之右行接後二十六頁四行今無水裴畢字君先立下接後十七頁十九行渭水又東石橋水㑹
541 以亢杜洪卷十九十五頁八行
542 一清案亢當作抗
543 於孤相原西卷十九十五頁九行
544 一清案相寰宇記引此文作柏
545 出英山卷十九十五頁十行
546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547 北流與招水相得水亂流卷十九十五頁十一行
548 一清案下水字衍文
549 灌水又北注於渭卷十九十五頁十二行
550 箋云此後皆叙鄭縣事舊本錯簡今改正一清案朱氏之改正鄭縣注是矣然割截未清致有下句之繆
551 又逕觀愚之山北流入于渭卷十九十五頁十二行十三行
552 箋曰孫云觀愚字誤山海經作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一清案朱氏惟據上有禺水遂誤以十一字移此不知其文與上下絶不相蒙也後二十頁十六行十七行注云渭水又東合沙渠水水即符禺之水也南出符以下缺文當取此處禺之山北流入于渭八字補入乃成文而華隂縣注亦終矣此十一字當衍去
553 渭水又東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卷十九十五頁十四行
554 一清案石橋水有二皆出馬嶺山道元兩叙其源流一流逕鄭城西為西石橋水一流逕鄭城東為東石橋水郭縁生云鄭城東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是也方輿紀要云劉裕伐秦王鎮惡自河入謂秦將姚難自香城引兵而西鎮惡追之秦主泓自霸上還屯石橋以為之援此西石橋也唐中和初昭義帥高潯合河中兵討黄巢尋敗于石橋潯奔河中華州復為巢所陷此東石橋也
555 虢儈又滅卷十九十六頁二行
556 箋曰國語作鄶一清案鄶古作儈世本所謂四曰求言是為儈人後乃除人加邑毛詩國風又作檜
557 幽王卒于戯卷十九十六頁六行
558 箋曰舊本作宫呉改作卒一清案全祖望云皆非也宫字是□字之誤
559 及遷封於彼卷十九十六頁九行
560 一清案及當作乃
561 渭水又東石橋水㑹南出符卷十九十七頁十九行至二十頁十七行
562 一清案渭水上接前十六頁二十行裴畢字君先立南出符之次行接後三十二頁十八行東入于河經文
563 渭水又東石橋水㑹卷十九十七頁十九行二十行
564 箋曰宋本作又東與一清案朱氏亦因本文㑹字以意度之應有與字故云爾非必真據宋板也知者與字當增在東字之上此東石橋水也說見前
565 鄭城東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卷十九十八頁三行
566 一清案東下落西字
567 水南出良餘山之隂卷十九十八頁十行
568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是粮餘山
569 洛水入焉卷十九十九頁五行
570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洛水東南沮水入焉全祖望云此誤也當作渭水東南洛水入焉
571 王莽之華疆也卷十九十九頁十一行
572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華壇
573 以節栢之心為博箭卷十九十九頁十四行
574 箋曰節一作松一清案節栢字不誤豈可因禮記松栢有心之文輒為更易乎
575 昭王常與天神博於是卷十九十九頁十五行
576 一清案常當作嘗
577 登華見父與數人博于石上卷十九十九頁十八行
578 一清案登華下落山字
579 敕度世令還山山層雲秀卷十九十九頁十八行
580 一清案山字重文宜衍事見神仙𫝊
581 元帝又刋其二十餘字二書有重名于海內卷十九二十頁三行
582 一清案元帝誤當作文帝寰宇記華州華隂縣下云北廟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漢鎮逺將軍段煨更修之碑黄門侍郎張㫤書魏文帝與鍾繇各于碑隂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內𨽻釋亦作元帝恐鍾公不逮事常道鄉公也此在南宋初年刻本已訛何焯校改帝作常元常鍾繇字不且與下侍中司𨽻校尉之文有碍耶刋其下落碑隂二字重名下落垂字
583 不得言在斯為非矣卷十九二十頁十三行
584 一清案於文當重一斯字
585 城因原土卷十九二十頁十四行
586 一清案土當作立
587 渭水又東合沙溝水卷十九二十頁十六行
588 一清案沙溝當作沙渠
589 南出符卷十九二十頁十七行
590 一清案南出符下缺禺之山北流注于渭八字朱氏誤入前十五頁十三行當移彼就此也
591 東入于河卷十九三十二頁十八行
592 一清案東入于河之右行接前二十頁十七行南出符缺文之次東入上落又字禹貢錐指曰渭水又東合昆明故渠自此以後多錯簡黄子鴻據他書及州縣圖志悉為更定以今輿地言之渭水又東逕長安縣北又東逕咸寧縣北高陵縣南又東逕臨潼縣北又東逕渭南縣北又東逕同州南華州北又東北逕華隂縣北又東入于河是曰渭口
593 水經注箋刋誤卷七
URN: ctp:ws35447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