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孫亦不計修脯,盡心教導。婦因與媳姚氏,畜牧紡績,供奉祭祀。戊子夏,婦病甚,召其子謂之曰:昔吾不從爾父死者,以姑老、爾幼,代爾父盡子職耳。今有婦可理中饋,吾無身後憂,爾讀書宜勤,敬守先訓,無替家聲。孫先生與堂叔之義,尤宜念之。吾與爾父含笑九泉矣。言訖而逝。時年四十有六,計守節二十年,未奉旌表。 |
2 | 陳節孝婦事實 |
3 | 陳節孝婦透娘,邑中和街陳寬女也。母張氏,生婦於嘉慶癸酉,越道光庚寅,婦年十有八,適大廟口街周最清為妻。事姑維謹,家貧甚,饘粥常不充,婦業屨績麻,佐夫供甘旨,而自食粗糲。辛丑夫故,婦年二十有九,遺孤僅十一歲,哀痛幾不欲生,所親或勸之,因拮據襄葬事,暇則教督孤兒,俾克成立。越六、七年,其子幸能操業養母,婦始為之一慰。婚娶訖,得孩五人。生平克勤克儉,不與世俗競浮華。至光緒戊寅卒,年六十有六,計守節三十八年,未奉旌表。辛卯科試,次孫仁聲已入邑庠。 |
4 | 貞孝女蔡嶺娘事實 |
5 | 貞孝女蔡嶺娘,邑登瀛街生員蔡啟鳳長女,增生垂芳胞姊也。生於道光丙午,幼聰慧,能承色笑,父母鐘愛之。父嘗謂母曰:此女稟性溫純,非尋常之女也。父素以訓蒙為業,授以書,輒不忘。因令偕弟讀,由是通孝經及內則、女學諸書。父或不在,則代督童課,罔不井井有條。母曾氏,素患眼疾,久遂失明,舉動需人,女侍膳、侍寢,未嘗頃刻離。同治丁卯,父沒,女年二十有二,哀痛異常。時,弟尚未授室,而女之事母加謹,每遇嚴冬,一飯之頃,必數易其餐。蓋年老齒敗,飲食遲緩,不敢以凍寒之羹養母也。迨弟婦於歸,時女已二十八齡,猶慮新來之婦未諳姑性,跬步之間,仍不敢須臾離。光緒壬午,弟又病沒,僅存老母及寡弟婦、幼侄諸人,斯時益難為情。蓋至是而女年已三十有七矣。爰與弟婦矢志奉母,共撫遺孤,而母以痛子之沒,臥病床褥,賴女與婦侍奉湯藥,卒得以享其餘年,至七十歲而終,計女周旋孝養三十八年,始終未敢一拂母意也。現年已四十有九歲,未奉旌表,明年即合例矣。 |
6 | 吳節孝婦事實 |
7 | 節孝婦吳猜娘,觀音里頂考潭莊吳天助女也。生於嘉慶己卯,越道光丙申,婦年十八,適本城內登瀛街周超德為妻。奉事翁姑,必誠必備,調羹進膳,罔弗身親。夫業儒,雪案雞窗,時相勸勉,琴瑟之好,相敬如賓。戊申,夫卒。時,婦年已三十,僅遺兩孤,遂柏舟自矢,與繼姑楊氏共持家政。自奉甘於淡薄,遇祭祀祖先必致豐潔。夜間紡績,必令二子誦讀其旁,躬自督責,親見次子成名,於光緒乙酉年終,享壽六十有七,計守節三十八年。次子名青藜,由附生,於全台清賦案內保准選用縣丞,又於清莊聯甲案內獎給六品軍功。光緒已丑,劉撫憲匯案奏請旌表在案。 |
8 | 張節婦事實 |
9 | 張節婦,名系娘,安邑文賢里車路墘莊農民張和尚長女也。生於道光甲申,越癸卯,婦年二十,適鳳邑長治裏大湖街商民葉文採為妻。性端重,不苟言笑,勤儉助夫成家,戚族饋遺皆從厚,鄉里賢之。咸豐辛亥,夫故,婦年二十有八,寡守兩孤一女,家僅中貲,婦量入為出,粗足自給。婚嫁訖,得孫三人。至光緒癸未卒,年六十,計守節三十三年,未奉旌表。 |
10 | 林節孝婦事實 |
11 | 節孝婦林安娘,觀音里吊雞林莊農民林榮女也。母洪氏,生婦於道光丁酉,越咸豐癸丑,婦年十七,適仁壽里阿公店街商民劉西河為妻。翁廷珠,姑蔡氏,繼姑林氏,婦均能得其歡心。翁姑亦鐘愛之。庚申夏,西河病革,諄諄以守節立嗣為囑。婦諾之。六月,夫果死。時,婦年方二十有四,僅遺一女,慘戚異常,日向翁姑泣求為夫立後。其叔憫之,爰以兩男為之嗣。婦自是寡守兩孤,不複歸寗,但終日以女紅為事,外人罕有見其面者。光緒丙子,婦年四十歲,以疾終,計守節十七年,未奉旌表。 |
12 | 洪節孝婦事實 |
13 | 節孝婦洪笑娘,仁壽里阿公店街人,父母逸其名,婦生於道光丙戌,越癸卯,年十八,適本街商民王陪為妻。翁名戀,姑黃氏;家法極嚴,子婦四人,有不率教者,罰令膝立,訶責備至,子婦必自稱知悔乃巳。婦恪遵其教,毫不敢違。先意承志,略無怨言。諸娣姒俱被感化,一家之內,雍穆如也。己酉,夫卒,婦年二十有四,僅遺兩女,皆幼小無知。或勸之他適,婦云:烈女不事二夫。伯知其有志苦守,爰以一男為之嗣。男名經,婦躬自撫養,及長,為之授室,歲餘方生孫丕謨。忽其媳餘氏產後暴亡,婦哀痛撫孫,艱苦備嘗。迨孫甫成童,而其子又逝。時,孤孫怙恃俱亡,祖孫二人形影相吊,而婦志終不少挫,卒能含辛茹苦,以教、以育,俾至成人。複百計拮據為娶孫婦,厥功偉矣。光緒壬辰,婦年六十有七,以疾終,計守節四十四年,未奉旌表。 |
14 | 高節孝婦事實 |
15 | 節孝婦高格娘,嘉祥裡前鋒莊民陳知妻也。生於道光己亥,越咸豐戊午,婦年二十,歸陳。事姑以孝聞。妯娌三人,而姑獨愛婦,以善承其志也。同治乙丑,夫卒,婦年二十有七,遺孤方六歲,竟矢志養姑撫子。有富家聞其賢,欲娶之,婦以死自誓,乃免。現年五十有六,未奉旌表。 |
16 | 朱節孝婦事實 |
17 | 節孝婦朱惜娘,嘉祥里菜堂莊民朱仲女也。母黃氏,生婦道光辛卯,越丙午,婦年十六,適同里田寮莊民李霏為妻。咸豐辛亥,霏病卒,婦年方二十有一,甘心孀守,事翁略、姑蘇氏,以孝聞。先後承順二十八年,始終罔懈。伯榮修、叔榮德、榮魁憐婦守節,不忍分爨。有子二,長曰時,次曰朝賢,女一,男女孫各四,生平勤苦撫孤,動止以禮。現年六十有六,氣力猶健,未奉旌表。 |
18 | 簡節孝婦事實 |
19 | 節孝婦簡來娘,邑城內柑宅簡孝女也。生於乾隆壬子,越嘉慶丙寅,婦年十五,適同里林竹竿莊李忠厚為妻。壬申,夫卒,婦年僅二十有一,遺三歲孤兒,薄產不足自給,婦以紡績佐家費。上奉老姑,下撫幼子,族人有利其嫁者,始則百端勸誘,繼則操挺撻逐,婦惟百折不回,自行己志。族人亦無如之何也。道光壬辰,婦年四十有一,以疾終,計守節二十一年,未奉旌表。 |
20 | 楊節婦事實 |
21 | 節婦楊迎娘,大竹裏五甲莊楊掽女也。母林氏,生婦於嘉慶戊辰,越道光辛卯,婦年二十有四,適本城內下橫街丁雲溪為妻。丁酉夫卒,婦年三十歲,遺一孤,僅六齡,悲戚並摯,日夜勤劬。族中妯娌竊揶揄之,或諷以琵琶別抱,日噪聒不休。婦矢志自明,屹不為動。父母見其為娣姒欺凌,知為族人之利其嫁也,亦勸之曰:人生幾何?兒胡自苦若是。婦曰:夫義不可忘,安忍背之?卒完其節。向之欺侮者,後亦漸悔而相安焉。咸豐己未,婦年五十有二,以疾終,計守節二十三年,未奉旌表。 |
22 | 郭節孝婦事實 |
23 | 節孝婦郭聘娘,仁壽里後紅莊郭太平長女也。母黃氏,生婦於道光壬辰,越己酉,婦年十有八歲,適同里港口崙莊楊邦為妻。翁芝,姑鍾氏,婦承順以禮,均能得其歡心,翁姑亦鐘愛之。咸豐庚申,夫故,婦年二十有九,遺孤春元,時方十齡。婦矢志代夫盡子職,至是晨昏益加謹焉。兒就外傅,恆勉以奮志讀書,以慰乃祖。子亦純謹,能遵母訓,竟於光緒乙亥得入邑庠。婦聞之,轉喜為悲,蓋自傷兒子成名而翁姑不及見也。 |
24 | 辛己,婦年五十歲,以疾終,計守節二十二年,未奉旌表。 |
25 | 吳節孝婦事實 |
26 | 節孝婦吳修娘,赤山裏崎仔腳莊農民吳佛第三女也。母鄭氏,生婦於道光丁亥,越癸卯,婦年十七,適寓潮埔莊趙卯為妻。事姑以孝聞。丁未,夫卒,婦年二十有一,遺兩孤尚在攜抱,而姑又老病龍鐘,婦矢志養姑。有族人涎其家產,潛以符籙饜蠱之。室中時見怪異,婦略不為動,蠱漸不靈。族人無所施其巧,覬覦之念遂絕。越一年,姑卒,又數年,次子亦卒,僅有長子一人,朝夕教訓,至於成立,已娶媳生孫數年矣。未幾,而長子又卒,婦志終不少挫,與媳張氏同守孫兒,現年六十八歲,未奉旌表。 |
27 | 林貞烈婦事實 |
28 | 貞烈婦林研娘,港東里東港街商民林六長女也。母謝氏,生婦於同治己巳,越光緒丙戌,婦年十有八,許字本街商民王連長男穆為妻。丁亥,穆病卒,研娘在父家聞變,哭泣盡哀,請奔喪,弗許。因立志願以身殉,家中人百端勸解,終不能挽。父母欲奪其志,竟將姻事再許他家,研娘知之,朝夕啼哭,飢餓七日而死。時,年蓋十有九也。遠近聞之,莫不欽其烈,而哀其遇雲。未奉旌表。 |
29 | 詹節孝婦事實 |
30 | 節孝婦詹景娘,觀音里滾水坪莊儒士詹勤長女也。母陳氏,生婦於道光丙戌,越丁未,婦年二十二,適同里烏樹林莊農民林賞為妻。翁魁,姑鍾氏,婦晨昏奉事,各稱厥職。庚戌,夫故,年二十有五,遺孤方二歲,而家又不豐,時翁姑在堂,依伯叔共食,差足自給。及翁姑沒,伯叔議析家產,婦僅分得薄田三、四畝,歲收租榖十石。不足,則仰十指以佐之。卒能教子成立。嘗述平生之事,戒其媳曰:婦為內助,當以勤儉為先,吾生平克儉、克勤,故得行其所志也。今婦尚存,現年六十有九,未奉旌表。 |
31 | 高節孝婦事實 |
32 | 節孝婦高嬌娘,港西里新園街商民高光養女也。母李氏,生婦於道光戊戌,越咸豐丁巳,婦年二十,適港東里新港東莊羅錫州為妻。事翁蟯、姑薛氏,以孝聞。同治癸亥,夫卒,婦年二十有六,遺孤方五歲,家徒壁立,婦以紡紗得值,上奉舅姑、下撫孤子,過數年,有富豪某,窺婦色尚未衰,屢遣媒來議,姑惑其言,將諾之。婦堅持不可,事乃寢。光緒甲午,婦年五十有七,以疾終,計守節三十二年,未奉旌表。 |
33 | 陳節孝婦事實 |
34 | 節孝婦陳氏,港東裏林後莊陳阿樓女也。母王氏,生婦於道光辛巳,越戊戌,婦年十八,適港西里甘棠門莊生員李逢時之子坤為妻。事姑林氏,以孝聞。壬寅,夫卒,婦年二十有二,遺孤方三歲,遂立志奉養老姑。家僅中資,父母哀其守節,時周恤之。生平足不履外庭,雖族中伯叔亦罕見其面,居然有大家風範焉。光緒庚寅,婦年七十歲,以疾終,計守節四十九年,未奉旌表。 |
35 | 朱節孝婦事實 |
36 | 節孝婦朱氏,港西里仙公廟莊商民朱邁女也。母許氏,生婦於道光庚子,越咸豐己未,婦年二十,適同里港西莊農民方戇為妻。性柔順,能奉翁姑,與夫同甘苦。同治丁卯,夫卒,婦年二十有八。時,翁姑俱亡,遺孤方六歲,或憐其少艾,勸之再醮,婦輒出矢語。家有薄園十餘畝,入不供出,婦以畜牧佐甕飧,鞠養孤兒。兒名東陵,今已成立生孫,婦現年五十有五,未奉旌表。 |
37 | 陳節孝婦事實 |
38 | 節孝婦陳榮娘,港西里萬丹街商民陳添女也。母李氏,生婦於嘉慶庚午,越道光丁亥,婦年十八,適本街監生林宜必之子永郎為妻。事翁姑甚謹。己丑,夫卒,婦年方二十,膝下無兒,矢志孀守。翁姑憐之,為螟一男,名春華,家頗饒,無內顧憂,慨然以婦道兼子道。如是者三十餘年,翁姑乃逝。同治乙丑,其子巳入武庠。婦現年八十有五,未奉旌表。 |
39 | 楊節孝婦事實 |
40 | 節孝婦楊在娘,觀音里滾水莊武生楊心正次女也。生於嘉慶己卯,越道光丙申,婦年十八,適同里楠梓坑街監生郭祥騰為妻。翁廷飛,姑董氏,婦承順無違,均能得其歡心。癸卯,夫沒,婦年二十有五,僅遺五歲孤女,誓死靡他。翁姑憐之,為螟兩男。厥後,姑患發背瘡,膿血淋漓,婢僕不敢近,婦親奉湯藥,敷貼熏洗諸事皆獨任之。如是者數月,略無倦容。鄉里嘖嘖稱之。同治壬戌,婦年四十四,以疾終,計守節二十年。丙寅,其子對花已入邑庠,未幾,連食廩餼。丁亥,廩生周熙清等以其事稟請劉撫憲匯奏旌表在案。 |
41 | 丁節孝婦事實 |
42 | 節孝婦丁緞娘,邑城內草店尾街人,父母逸其名,生於乾隆癸丑,越嘉慶庚午,婦年十八,適登瀛街儒士周君珍為妻。性貞靜,不履外庭,能奉翁姑、和妯娌,一家皆愛敬之。丙子,夫卒,婦年方二十有四,遺六歲孤兒,家故不豐,婦勵志苦守。其伯憫之,再以一男承其嗣。婦自是撫養兩孤,承歡二老,卒能訓子成立,娶媳生孫。同治壬申,婦年八十歲,以疾終,計守節五十七年,未奉旌表。 |
43 | 鄭節孝婦事實 |
44 | 節孝婦鄭淑娘,大竹裏五甲莊農民鄭獅女也。母吳氏,生婦於嘉慶壬申,越道光戊子,婦年十七,適鳳山裏草衙莊張寬厚為妻。張亦業農,家僅中資,得婦為內助,善事翁姑,甘旨無缺,暇則紡績為業,人咸服其端靜焉。甲午,夫卒,婦年二十有三,遺孤方六歲。時,翁姑年老,婦絕無去志,甘心終養,撫兒成立,婚娶後,得孫三人。里黨賢之。同治甲子,婦年五十有三,以疾終,計守節三十一年,未奉旌表。 |
45 | 洪節孝婦事實 |
46 | 節孝婦洪紫娘,大竹里邑城內慶安街生員洪大鈞女也。生於道光丙申,越咸豐癸丑,婦年十八,適同里一甲莊附貢生畬輝悅子番薯為妻。嫡姑楊氏;庶姑林氏,夫其出也。翁與楊俱鐘愛婦。惟林氏暴戾非常,稍不遂意,鞭撻交下,婦怡顏悅色,以承順之,卒能得其歡心。丁巳,夫沒,婦年方二十有二,遺孤僅周歲,婦矢志撫之,林氏不能容,日詬誶百端,婦雪涕哀求,複賴嫡姑楊氏為之婉勸,始相安焉。時,有上舍生某者,家豪富,慕婦色艷,屢遣媒來,婦堅執不可,謀遂寢。同治壬申,其子化參已入邑庠。光緒壬辰,婦年五十有七,以疾終,計守節三十六年,未奉旌表。 |
47 | 黃節孝婦事實 |
48 | 節孝婦黃珠娘,觀音里籬仔內莊儒士黃漢女也。母陳氏,生婦於道光乙酉,越戊戌,婦年十四,適同里援剿中莊林老賽為妻。林亦寒士,婦處之宴如也。有姑周氏,喜其能承歡,極鐘愛之。庚戌,夫亡,婦年二十有六。遺孤邦光,時方兩歲,二女亦幼少無知。茹苦含辛,絕無怨悔。一日歸寗母家,母見其衣衫襤褸,勸之他適,婦漫應之。比歸,周氏聞知,深以為慮。婦曰:姑毋憂,母雖有言,萬金不能移兒志也。於是,勤績紡,奉晨昏,撫養孤兒,卒能事姑以終餘年。鄉人咸敬服之。光緒乙亥,邦光已入邑庠,婦年七十有一,得孫四人、孫女兩人、曾孫一人,未奉旌表。 |
49 | 王節孝婦事實 |
50 | 節孝婦王敬娘,仁壽里阿公店街人,父光主,母呂氏,生婦於道光癸未,越庚子,婦年十八,適本街黃雁淑為妻。事翁國獻、姑餘氏,以孝聞。丙午,夫卒,時婦年二十有四,遺孤光漢,尚在攜抱;而翁又病,足三年不下床,浣濯扶持之役,皆獨任之。及翁卒,姑媳孀居,家愈嗇。姑複老病纏綿,醫藥之費,悉賴婦紡績以佐之。光緒甲申,姑卒,婦以哀痛過甚,月餘而終,年六十有二,計守節三十九年。子光漢,為邑庠生,孫煥西,亦食廩餼,曾於庚辰年取具鄰右印結請准旌表在案。 |
51 | 叶節孝婦事實 |
52 | 節孝婦葉銀娘,興化莆田下墩社葉十六女也。年二十,適同邑柳橋境儒士陳國處為妻。事姑徐氏,以孝聞。翁加來,營商外出,僑寓於鳳之仁壽里後紅莊,又娶庶姑林氏。道光癸卯,國處東渡省父,遂留台讀書,兼應童子試。戊申,客死於台。時,婦年二十有七,遺孤尚幼,一聞凶信,暈絕者數次,念欲殉亡,則姑老、子幼,因而忍死,卒奉其姑以終天年。後其子漸長,略知小營生,於是,母子得以相依。同治辛未,翁遣人搬取來台,遂家於鳳,與庶姑林氏甚相得。人咸稱其孝云。光緒庚寅,婦年六十有九,以疾終,計守節四十三年,未奉旌表。 |
53 | 簡節孝婦事實 |
54 | 節孝婦簡水娘,小竹裏下考潭莊農民簡清女也。母楊氏,生婦於道光壬寅,越咸豐丁已,婦年十六,適本莊武生黃朝瑞為妻。事翁姑以孝聞。同治庚午,夫卒,婦年二十有九,膝下無兒,遂螟一男,年甫五歲,愛養無異己出,自食粗糲,而以甘旨奉翁姑。未幾,翁亦卒,姑年愈老,每食非鮮魚不飽,婦必托鄉人入城代購,率以為常。蓋二十餘年如一日焉。生平動止以禮,內外無間言。現年五十有三。未奉旌表。 |
55 | 張節孝婦事實 |
56 | 節孝婦張紡娘,鳳山裏草衙莊農民張帕長女也。母餘氏,生婦於道光甲午,越咸豐辛亥,婦年十八,適大竹里岡山仔莊儒士莊長懷為妻。善事翁姑,戚族艷稱之。癸丑,懷卒,婦年二十,悲慘刻摯,幾不欲生。時有夫弟武生莊楊昆,見其志誠,因以次子媽圓為之嗣。子方七歲,婦撫養臻至,卒為娶媳承祧。光緒丙子,婦年四十有三,以疾終,計守節二十四年,未奉旌表。 |
57 | 李烈婦事實 |
58 | 烈婦李氏,署枋寮巡檢梁燕妻也。燕原籍廣東嘉應州,由監生報捐從九;光緒二年六月,署福州五虎巡檢,九月卸篆,旋奉委解軍裝來台。時,南路統領觀察方公愛其才,留營差遣,歷辦保甲團防暨坐探等差。於光緒四年三月,奉台灣道憲夏公檄,委鳳山縣典史。於六月間,調署枋寮巡司,兼辦招撫局事件,積勞成疾,竟於九月二十五日卒於官。年三十有七。其子兆蒸,年甫十九,隨侍在任,目擊慘情,一慟而亡。婦痛夫、哭子,誓不獨生,絕粒七日而殞,年三十有五。時,十月朔日也。里內紳耆稟報鄧邑侯存案。 |
59 | 林烈婦事實 |
60 | 烈婦林氏,鳳山學教諭葉夢苓妻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冬,彰化逆匪林爽文倡亂,南路賊黨莊大田應之,連陷縣城。其時,邑侯湯大奎率其子某暨典史史謙守城殉節,夢苓偕本學訓導陳龍池招集義民,駐陂頭堵剿,不克,被害。林氏聞變,自刎以殉。一家死者凡十三人,僅遺幼男一、幼女三,賴雙慈亭住持僧戒香罄素積懺資買棺以殮,並衣食所遺幼男。 |
61 | 張節婦事實 |
62 | 節婦張品娘,邑城內雙慈亭後人,父母逸其名,生於嘉慶壬申,越道光丁亥,婦年十六,贅夫陳堅。堅原籍漳州漳浦縣人,以營商來台,貰居於鳳。張翁見其誠實,遂贅焉。婦性嚴毅,非禮不可犯,幃房之內,相敬如賓。後十年,夫病,臥床褥者幾兩載,婦日夜扶持侍湯藥,毋稍懈。戊戌,夫卒,婦年二十有七,遺兩孤,長則生,方七歲,次翼生,方五歲。家貧甚,饘粥常不充。有伯憫其苦守,恆周恤之。過數年,兩兒漸長,略知小營生。婦日磨米漿制食品,俾挑賣之。暇則為人賃舂以資家用。一日,婦方磨米四升,有媒媼來,強與攀談,漸及姻事,婦作色而起。媼慍曰:老婦作一生蹇修,未嘗被人無禮,今娘子執拗如此,將長作老孟光耶?婦聞之,聲色俱厲,欲撮其鬢毛。媒懼,遁去。後長男年十九殤,次男年已十七,漸能操業養母,心始大慰。光緒甲申,婦年七十有三,以疾終,計守節四十七年,未奉旌表。 |
63 | 潘節孝婦事實 |
64 | 節孝婦潘松娘,大竹里戲獅甲莊人,父母逸其名,生於嘉慶己卯,越道光癸卯,適同里城內登瀛街黃駟馬長男登彩為妻。姑早世,事翁以孝聞。有叔四人,亦賴婦撫養。戊申,夫卒,婦年三十歲。念翁衰老,不忍去。日紡績、賃舂,以供甘旨。如是者二十餘年,諸叔皆成立。四叔安貞,癸酉恩貢生也;憫婦無子,爰以長男承其嗣。同治十二年婦卒,年五十有五,計守節二十六年,未奉旌表。 |
65 | 劉節孝婦事實 |
66 | 節孝婦劉硯娘,觀音里仁武莊武生劉呈標次女也。母林氏,生婦於道光丙申,越咸豐庚申,婦年二十有五,適大竹裏城內登瀛街黃駟馬五男安樂為妻。事翁以孝聞。姒潘氏,塚婦也,婦亦敬畏之,凡事必稟命焉。同治癸亥,夫卒,婦年二十有八,遺孤僅周歲。家貧甚,婦矢志不渝。伯安貞,故以舌耕為業。是年,適無館地,婦見其支絀,遂挈子就養外家。父母喜其有志苦守,留之十餘年,供給無缺,兼出修脯,俾兒讀書。光緒丁丑,兒年已十六,伯始迎婦與兒歸家完聚。比長,複為授室。不幸,其兒亡於己丑年。家愈零落,幸猶子慶星事之如母,現年五十有九,尚未旌表。 |
67 | 王節孝婦事實 |
68 | 節孝婦王葉娘,赤山裏仙草埔莊恩貢生王錫三長女也。生於道光癸未,越己亥,婦年十七,適觀音里楠梓坑街生員郭對邦為妻。性極孝,能奉翁姑,且知禮。每日晨起盥櫛已,必詣舅姑所問今日安否。退,然後治膳和羹以進。及夜,拂簟褥、整衾裯,請翁姑安息,乃敢歸寢,循循乎大家風範焉。乙已夫沒,婦年方二十有三,遺孤尚幼,遂矢志終養高堂。同治乙丑,婦卒,年四十有三,守節計二十一年;已請旌表。 |
69 | 陳節孝婦事實 |
70 | 節孝婦陳秀娘,觀音里楠梓坑街陳瓜女也。母詹氏,生婦於嘉慶丁卯,越道光丙戌,婦年二十,適同里籬仔內莊武生黃廷藻為妻。事翁捷林、姑吳氏以孝聞。且能勤儉助夫成家。丙申,夫卒,婦年三十歲,遺兩孤,長光政、次光宇,遂矢志不移,上奉老親,下撫幼子,歷十餘年無惰容。咸豐辛亥,長兒卒,未幾,次兒亦卒,僅遺寡媳林氏及三歲女孫。媳亦孝順,有婦風。用是,差足自慰。同治癸亥,婦卒年五十有七,計守節二十八年,已請旌表。 |
71 | 許節孝婦事實 |
72 | 節孝婦許緞娘,閩民許玉昆女也。父早逝,年十五,適粵民曾子嵩為妻。吃苦茹辛,事舅姑孝。二十八歲,夫亡,三子尚幼。緞娘永矢無他,以勤儉自持,生平不受親鄰飲食。壽逾八旬,目見子成家業、孫曾昌盛,至今族黨欽懿範焉。未奉旌表。 |
73 | 朱節孝婦事實 |
74 | 節孝婦朱氏,大竹裏𩻸港莊民朱庶女也。生於嘉慶癸酉,越道光己丑,婦年十七,適同里旗後街民人李光喜為妻。事姑以孝聞。壬寅冬,光喜身故時,婦年三十歲,遺孤名廣,尚幼,家濱海,故以結網為業。婦矢志不他,仰十指以育其子,且令從師讀,勤劬備至,鄉人咸敬服之。光緒丙戌,婦卒,年七十有四,計守節四十五年,已請旌表。 |
75 | 陳節孝婦事實 |
76 | 節孝婦陳氏,港東里萬巒莊粵民鍾秀清妻也。原籍廣東鎮平人處士陳松柏之女。生於嘉慶丙辰,越甲戌,婦年十九,歸鍾。期年生子楷元,未彌月,鍾即來鳳,業耕種。己卯,複回原籍,與婦聚首,僅三閱月,旋複來鳳,娶妾蔡氏,年久不歸。婦在家紡績養姑,姑老且病,婦侍湯藥,夜則焚香籲天,求以身代,或念佛持齋,惟不入寺觀。及姑卒,哀毀如禮,明年,夫又逝於台,婦聞訃,大慟,誓不欲生。族中妯娌以「夫死從子」之義勸之,乃免。時,道光甲申,婦年蓋二十有九也,自是,撫孤讀書,食貧作苦,毫無怨言。辛卯冬,攜兒東渡,欲負夫骸骨歸葬。適土寇陳辨作亂,不通往來,遂家於鳳,竭力耕田,仍命兒從師肄業。久之,應童子試,屢拔前茅,不售。既而娶媳生孫,猶念念不忘故里。祗以家貧無資,因而中止。光緒庚辰,婦卒,年八十有五,計守節五十七年,已奉旌表。孫名宴春,授盡先把總。 |
77 | 林節孝婦事實 |
78 | 節孝婦林雍娘,長治裏湖內莊林大羅女也。生於嘉慶己卯,越道光戊戌,婦年二十,適維新里大社莊蘇大山為妻。事翁姑以孝聞。丙午,夫卒,婦年二十有八,遺孤尚幼,親老家貧,甘心終養,撫兒子成立。光緒丁亥,婦尚存,年六十有九。是年,已奉旌表。 |
79 | 蕭節婦事實 |
80 | 節婦蕭省娘,港東里油車莊陳品妻也。生於道光丁未,越同治丙寅,婦年二十,歸陳。光緒乙亥,夫卒。時,婦年二十有九,甘心孀守,撫孤子成立。至壬辰年,終。年四十有六,計守節十八年,未奉旌表。 |
81 | 劉節孝婦事實 |
82 | 節孝婦劉忍娘,港西里萬丹街李修益妻也。生於道光戊子,越丁未,婦年二十,歸李。善事翁姑,婉容愉色,和睦妯娌,詬誶不聞。咸豐丁巳,夫歿,婦年三十歲,誓完節操,玉潔冰清,鞠育遺孤,身心交瘁。光緒丁亥,婦年六十歲,子一,已請旌表。辛卯,婦卒,年六十四,計守節三十五年。 |
83 | 陳貞孝女事實 |
84 | 貞孝女陳寶梅娘,大竹里邑城內和安街職員陳壁輝長女,生員陳步墀胞姊也。母曾氏,生女於道光壬辰,越丁未,女年十六。時因二親年老多病,胞弟方五歲,諸妹皆幼小無知,女誓願終身不字,在家奉養。同治己巳,父卒,癸酉,母卒。女均哀毀逾常,執喪三年,未嘗見齒。終日織紝組紃,辛勤不怨,每勖弟讀書以酬父志。光緒乙亥,其弟得入邑庠,女始笑曰:吾願畢矣。遂長齋奉佛,至丙子八月十八日,無疾而終,年四十有五,計守貞三十年,已奉旌表。 |
85 | 林節孝婦事實 |
86 | 節孝婦林爽娘,興隆裏舊城北門外儒士餘伍妻也。生於嘉慶戊寅,越道光丁酉,婦年二十,歸伍。侍奉翁姑,孝心純篤。乙巳,夫卒,婦年二十有八,矢志不移,茹苦含辛,沒齒無怨。光緒丁亥,婦年已七十,尚存。是年,已奉旌表。癸巳,婦卒,年七十有六,計守節四十九年。 |
87 | 趙節孝婦事實 |
88 | 節孝婦趙逭娘,港西里萬丹街蔡御章妻也。生於道光戊戌,越咸豐丁巳,婦年二十,歸章。奉養翁姑,宗族稱孝,舉止嚴謹,性情溫和。同治癸亥,夫卒,婦年二十有六,遺孤尚幼,家赤貧,紡織度活,人咸稱其貞正焉。光緒丁亥,婦年五十,已奉旌表。己丑,婦卒,年五十二,計守節二十七年。 |
89 | 餘節孝婦事實 |
90 | 節孝婦餘烏娘,仁壽里後紅莊餘錦霞次女也。生於嘉慶乙亥,越道光甲午,婦年二十,適同里五里林莊陸迎為妻。事翁姑恪循婦職,蘋蘩蘊藻,祭祀必誠。戊戌夫亡,婦年二十有四,遺兩孤,室如懸罄,仰給恤嫠,卒能撫子成人,宗祧賴以不墜。光緒丁亥,婦年七十有三,已奉旌表。 |
91 | 陳節孝婦事實 |
92 | 節孝婦陳畏娘,半屏裏右衝莊陳東次女也。生於道光辛卯,越庚戌,婦年二十,適興隆里左營莊曾顯為妻。事姑孝,侍奉維周,家計清寒,日勤縫紝。咸豐丁巳,夫卒,婦年二十有七,苦守遺孤,俾習農業。光緒丁亥,婦尚存,年五十有七,已奉旌表。現年六十有四,氣力猶健。 |
93 | 張節孝婦事實 |
94 | 節孝婦張早娘,大竹裏龍水莊張光焰女也。生於道光乙酉,越壬寅,婦年十八,適興隆里陂仔頭街曾泰為妻。逮事翁姑,服勞不怠。戊申,夫卒,婦年二十有四,甘心孀守,辛苦撫孤,既長,為之授室,已生兩孫,而其孤忽夭,婦複含痛撫孫,俾延宗緒,盤根錯節,至老彌堅。光緒丁亥,婦尚存,年六十有二,已奉旌表,尋卒,計守節四十年。 |
95 | 吳節孝婦事實 |
96 | 節孝婦吳好娘,興隆里陂仔頭街吳大順女也。生於道光癸未,越壬寅,婦年二十,適同里左營莊曾雙為妻。事翁姑,無忝厥職。咸豐辛亥,夫故,婦年二十有九,勤操女紅,養親撫子。子長,教以經商,維其宗祀。光緒丁亥,婦尚存,年六十有五,已奉旌表。己丑,婦卒,年六十有七,計守節三十九年。 |
97 | 鄭節孝婦事實 |
98 | 節孝婦鄭快娘,半屏裏後港莊鄭有功長女也。生於道光乙未,越咸豐甲寅,婦年二十,適興隆里左營莊林昆辦為妻。翁姑在堂,孝養維謹。同治壬戌,夫故,婦年二十有八,苦守遺孤,誓死不貳。遺孤成立,又不幸早夭,遺孫九歲,顧育辛勤,蓋遇彌艱而心彌苦矣。光緒丁亥,婦尚存,年五十有三,已奉旌表。現年七十歲,氣力猶健。 |
99 | 黃節孝婦事實 |
100 | 節孝婦黃推娘,半屏裏後勁莊歲貢生楊時輝妾也。年十八,適輝,能孝翁姑、承嫡婦,輝深賴之。生一子,名化年。越十一年,而輝卒。時,婦年三十歲,家貧,紡績度活,孝養不衰。課子成名,游庠食餼。年六十八卒,計守節三十九年,已奉旌表。光緒己丑,其子化年以明經貢於廷,人皆謂節孝之報云。 |
101 | 林節孝婦事實 |
102 | 節孝婦林舜娘,半屏裏後勁莊楊古會妻也。年二十,適會。二十八歲夫故,代夫養親,承歡菽水,撫子長成,俾繼父志。年六十六卒,計守節三十九年,已奉旌表。 |
103 | 林節孝婦事實 |
104 | 節孝婦林敬娘,半屏裏後勁莊楊含修妻也。年二十,歸修。孝敬翁姑,甘旨無缺。二十五歲,夫故,守義完貞,祭祀豐潔,訓子課孫,以延嗣續。年七十一卒,計守節四十七年,已奉旌表。 |
105 | 楊節孝婦事實 |
106 | 節孝婦楊等娘,港西里北路廍莊藍登瀛妻也。年二十,歸瀛。逮事翁姑,克循婦道。二十九歲,夫故,家貧、子幼,取給女紅,勤儉維持,不求佽助。年六十卒,計守節三十二年,已奉旌表。 |
107 | 羅節孝婦事實 |
108 | 節孝婦羅壬娘,港西里龍渡莊西柵坊謝云傑妻,年十八,歸傑。翁姑衰邁,侍奉維勤,結縭一載,即賦離鸞。擇賢為嗣,俾奉蒸嘗,樸素自甘,鉛華不御。年四十九卒,計守節三十一年,已奉旌表。 |
109 | 黃節孝婦事實 |
110 | 節孝婦黃娥娘,安邑崇德里大潭莊黃仲長女也。年二十,適鳳邑嘉祥里中路莊吳三吉為妻。性端莊,事姑嫜維謹。二十九歲,夫故,遺孤多病,撫養辛勤,俾克成立。年五十九卒,計守節三十一年,已奉旌表。 |
111 | 陳節婦事實 |
112 | 節婦陳連娘,興隆里後莊陳雙寬次女也。年二十,適同里左營莊顏佳音為妻,織紝組紃,不自暇逸。二十九歲,夫故,冰霜勵操,貧苦益堅,鞠育兩孤,身心俱瘁。子習農商,勉以安分。年四十六卒,計守十八年,已奉旌表。 |
113 | 卓節孝婦事實 |
114 | 節孝婦卓壽娘,興隆里廍後莊卓粽女也。年二十,適同里左營莊陳聯田為妻。侍奉姑嫜,孝心純篤,一家雍睦,藹然可風。二十五歲,夫故,守節撫孤,以承禋祀。子女長成,仍嚴訓誨。年四十三卒,計守節十九年,已奉旌表。 |
115 | 曾節孝婦事實 |
116 | 節孝婦曾綢娘,興隆里廍左營莊職員曾元平長女也。年二十,適本莊儒生陳先煜為妻。善體姑心,服勞不倦。二十五歲,夫故,律己謹嚴,待人和煦,課子肄業,冀紹書香。年四十六卒,計守節二十三年,已奉旌表。 |
117 | 林節孝婦事實 |
118 | 節孝婦林鴦娘,興隆里左營莊儒生林繼盛次女也。年二十,適同里舊城內北門街餘溫和為妻,善事繼姑,恪循婦職,主持中饋,不憚勤勞。二十八歲,夫故,砥節勵行,堅定不移,訓子讀書,累游泮水。年四十四卒,計守節十七年,已奉旌表。 |
119 | 洪節孝婦事實 |
120 | 節孝婦洪美娘,大竹里邑城內洪連登女也。年二十,適興隆里陂仔頭街生員吳有仁為妻。勤儉持家,端嚴律己,翁姑最鐘愛之。二十九歲,夫故,婦慨然代夫盡子職,色養無違,撫孤子讀書游庠以承父志。年五十一卒,計守節二十三年,已奉旌表。子如淵,邑庠生。 |
121 | 楊節孝婦事實 |
122 | 節孝婦楊蔭娘,觀音里滾水莊武生楊朝琳長女也。年十八,適興隆裏舊城內生員藍其純為妻。老姑在堂,侍奉維謹。二十九歲,夫故,矢志柏舟,一成不變,甕飧莫繼,勤事女工,卒能訓子游庠,門庭耀彩。年六十一卒,計守節三十四年,已奉旌表。子豐年,由增生報捐訓導,委署台北府新竹縣儒學。 |
123 | 劉節孝婦事實 |
124 | 節孝婦劉月女娘,興隆裏舊城內儒生劉聯輝長女也。年十八,適大竹里邑城內仁壽街儒生丁振發為妻。事翁姑以孝聞。二十一歲,夫故,遺孤僅周歲,婦代夫養親,兼撫幼子,劬勞備至。越二年,翁以貧,欲奪其志。婦知不可違,遂嘔血而死。時,年僅二十有三,計守節三年,已奉旌表。今子已成立。 |
125 | 楊節孝婦事實 |
126 | 節孝婦楊對娘,大竹裏五塊厝莊楊光侯女也。母鄭氏,生婦於嘉慶己卯,越道光丙申,婦年十八,適同里邑城內頂橫街林文機為妻。事翁姑能先意承志,翁姑亦鐘愛之。夫業儒,得婦為內助,專心攻苦,應童子試未售而卒。時,婦年方二十有一,遺孤僅三歲,遂矢志養親撫子。迨諸叔成婚,婦又導諸娣以孝。一家之內,怡怡如也。厥後,其孤娶媳生孫,又不幸早夭。婦複撫孫成立,親見其孫抱子。光緒丙戌,婦年六十有八,以疾終,計守節四十八年,未奉旌表。 |
127 | 李節孝婦事實 |
128 | 節孝婦李稅娘,港東里七塊厝莊李禎長女也。母葉氏,生婦於道光辛巳,越庚子,婦年二十,適港西里仙公廟莊商民劉光前為妻。事姑孝,能得歡心。庚戌,夫亡,婦年三十,僅遺三歲孤兒,遂立志奉親撫子。家貧甚,仰針黹、紡織以佐甕飧,跬步不離閏幃,外人罕有見其面者。光緒戊子,婦病卒,年六十有八,計守節三十九年,未奉旌表。 |
129 | 鍾節孝婦事實 |
130 | 節孝婦鍾氏,鳳邑大竹里旗後街鍾翔女也。年十八,適原籍福州府閩縣儒士林光禧為妻。侍奉姑嫜,先意承志。二十二歲,夫故,寂守閨門,堅貞自矢,鞠育嗣子,長俾從戎。年五十三卒,計守節三十二年,已奉旌表。 |
131 | 邱節烈婦事實 |
132 | 節烈婦邱妹娘,港西里中冷莊邱番三女也。年二十,適港東里萬巒莊李天錫為妻。事翁以孝聞。二十八歲,夫故,翁尚在堂,兩孤俱幼,婦孝養不衰,勤撫二子。一日,翁外出,忽有狂且乘機調戲,婦正言絕之,狂且乃去。後偵知其翁不在,複來強迫,婦羞憤不從,投繯而死。時,年三十歲,計守節三年,已奉旌表。 |
133 | 陳節孝婦事實 |
134 | 節孝婦陳氏,邑廩生葉在鎔妻也。鎔原籍本邑人,移居安邑檨仔林境,遂家焉。婦生於道光己亥,越咸豐戊午,始賦桃夭。二十九歲,夫故,遺三幼孤,苦心撫養,以慰高堂。長子瑞圖,於光緒辛已年入邑庠,婦猶及見之。乙酉,婦卒,年四十有七,計守節十九年,已奉旌表。今瑞圖又食廩餼,人以為婦之善教云。 |
135 | 楊節婦事實 |
136 | 節婦楊聯招娘,仁壽里下漯底莊陳惟精妻也。生於道光庚寅,越咸豐壬子,婦年二十有三,歸精。逾年,夫故,安貧勵志,撫養遺孤,以延夫祀。光緒乙亥,婦卒,年四十有六,計守節二十三年,未奉旌表。 |
137 | 餘節婦事實 |
138 | 節婦餘氏,半屏裏右衝莊楊寅妻,仁壽里九甲圍莊餘式女也。母蔡氏,生婦於嘉慶己已,越道光戌子,婦年二十,歸寅。丁酉,寅卒,婦年二十有九,遺兩孤,長媽達、次光賜,均幼小無知。婦竭力操作,築魚堰以收其利。兒漸長,而家亦漸興。婚娶訖,得孫四人。長鴻基、次鴻圖、三鴻邦、四鴻恩,桑榆晚景,差足自豪;猶惜其夫之不及見也。同治壬申,婦卒,年六十有四,計守節三十六年,未奉旌表。 |
139 | 陳節婦事實 |
140 | 節婦陳藝娘,嘉祥里阿嗹莊陳大蕃女也。母詹氏,生婦於嘉慶壬戌,越丙子,婦年十五,適同里中路莊吳信宏為妻。道光己丑,宏卒,婦年二十有八,百折不回,撫兩子成立。咸豐戊午,婦卒,年五十有七,計守節三十年,未奉旌表。 |
141 | 黃節孝婦事實 |
142 | 節孝婦黃壽娘,長治裏大湖街黃元次女也。母林氏,生婦於道光辛巳,越丙申,婦年十六,適嘉祥里中路莊吳信宏次子元祥為妻。事姑陳氏以孝聞。己酉,夫故,婦年二十有九,上奉老姑,下撫幼子,鄉里稱孝婦焉。光緒丙戌,婦卒,年六十有六,計守節三十八年,未奉旌表。 |
143 | 吳節孝婦事實 |
144 | 節孝婦吳氏,古竹裏三塊厝街吳建女也。母郭氏,生婦於道光乙巳,越同治癸亥,婦年十九,適同里大林尾莊王永為妻。事姑以孝聞。癸酉,夫卒,婦年二十有九,遺孤三,家貧無措,紡織為業,養姑二十餘年,勤勞不怨。三子皆成立。一生不苟言笑,鄉閭咸敬服之。現年五十歲,尚存。未奉旌表。 |
145 | 吳節孝婦事實 |
146 | 節孝婦吳絹娘,港東裏嵌頂街武生吳榮次女也。生於道光癸卯,越同治壬戌,婦適本里潮州莊增生蔡云登為妻。侍奉翁姑,克遵婦道。丙寅,夫故,婦年二十有四,苦志孀守,撫孤子成立。二老在堂,孝養不衰。現年五十有二,未奉旌表。 |
147 | 蔡節婦事實 |
148 | 節婦蔡儉娘,小竹裏中莊戴款妻也。生於嘉慶庚申,越己卯,婦年二十,歸款。道光癸未,夫故,婦僅二十四歲。寡守孤兒,勤女工以度活,沒齒無怨言。同治己巳,婦卒,年七十歲,計守節四十七年,未奉旌表。 |
149 | 林節婦事實 |
150 | 節婦林敏娘,維新里蔡文莊蔡標妻也。生於道光戊申,越同治丁卯,婦年二十,歸標。辛未,夫故,婦年二十有四,青年勵操,獨守孤兒。至光緒癸巳,婦卒,年四十有六,計守節二十三年,未奉旌表。 |
151 | 陳節孝婦事實 |
152 | 節孝婦陳甘娘,維新里大社莊張郡妻也。生於道光己亥,越咸豐丙辰,婦年十八,適郡。善事翁姑,宗族稱孝。同治丙寅,郡以流蕩入番社,遂為生番所殺。婦聞訃悲哭,幾不欲生,既念二老年高,不忍以兩孤相累,因勉留殘生,艱難度日。時,年蓋二十有八也。自是而後,翁姑享其餘年,而兩兒亦漸能操業。光緒辛巳,婦卒,年四十有三,計守節十六年,未奉旌表。 |
153 | 洪節孝婦事實 |
154 | 節孝婦洪好娘,維新里半路竹莊程城妻也。生於嘉慶己卯,越道光戊戌,婦年二十,歸城。事翁姑以孝聞。丙午,夫故,婦年二十有八,立志苦守,養親撫孤,各完其職。現年七十有六,未奉旌表。 |
155 | 叶節婦事實 |
156 | 節婦葉氏,港東裏竹仔腳莊武生阮廷鳳妻也。生於道光丙午,越同治癸亥,婦年十八,歸鳳。癸酉,夫故,婦方二十有八,守志終身,撫孤成立。光緒辛卯,婦卒,年四十有六,計守節十九年,未奉旌表。 |
157 | 林節婦事實 |
158 | 節婦林氏,港東里海坪莊武生吳棲鳳妻也。生於道光庚子,越咸豐己未,婦年二十,適鳳。同治癸亥,夫故,婦僅二十有四,立志不移,撫孤繼祀。現年五十有五,未奉旌表。 |
159 | 蔡節婦事實 |
160 | 節婦蔡氏,港東里巷仔內莊洪歹妻也。生於道光壬寅,越咸豐己未,婦年十八,歸洪。同治丁卯,洪故,婦方二十有六,矢志孀守,撫孤長成。現今行年五十有三,未奉旌表。 |
161 | 黃節孝婦事實 |
162 | 節孝婦黃近娘,興隆裏舊城內張律修妻也。父嘉禮,母楊氏,生婦於嘉慶庚午,越道光己丑,婦年二十,歸修。姑王氏,婦事之如母。戊戌,夫故,婦方二十有九。生一男,尚幼。其姑以家貧難度,不敢強留。婦誓願終養,兼撫遺孤。姑亦從其志焉。同治丙寅,婦卒,年五十有七,計守節二十九年,已奉旌表。 |
163 | 林節孝婦事實 |
164 | 節孝婦林月娘,半屏里下鹽田莊農民林漏女也。母方氏,生婦於道光乙己,越同治壬戌,婦年十八,適興隆裏舊城內張可為妻。事姑黃氏,無忝厥職。戊辰,夫故,婦方二十有四,僅遺一女,父慮其年少無兒,迎歸半載,欲奪其志。月娘知之,垂淚對曰:凡為人婦者,夫死而不能全其節、姑在而不能行其孝、叔少而不能撫其成,恐死後無面目見亡夫於地下。遂立刻歸家,孝養其姑,為叔完婚。後七年,其娣陳氏,亦孀居。幸有一男,妯娌二人,相與立誓,共撫遺孤,冀承禋祀。不幸,孤甫成童,又因兩目失明,未婚而逝。乃複螟兒為繼。今兒已十九齡,將成立矣。婦現年五十歲,身尚存,未奉旌表。 |
165 | 陳節孝婦事實 |
166 | 節孝婦陳乖娘,興隆裏舊城內農民陳囉女也。母鍾氏,生婦於咸豐壬子,越同治己已,婦年十八,適本境張宣懋為妻。性質樸,能奉姑嫜。姑黃氏,亦鐘愛之。光緒乙亥,夫故,婦方二十有四,孤苦伶仃。時有姒林氏,先婦而寡,膝下無兒,婦遂約以同撫此孤,甘苦共之。不謂節苦數奇,其兒竟以失明而殞。不得已,立陳子為繼。迨嗣已定,遂無疾而終。年四十有二。時,光緒癸已冬十二月也。計守節十九年,未奉旌表。 |
167 | 賴節孝婦事實 |
168 | 節孝婦賴氏,港西里粵莊儒士賴元賜長女也。生於道光甲午,越咸豐癸丑,婦年二十,適本籍例貢生鍾森棠為妾。性柔靜,事舅姑能得歡心。未十年,連舉三男、二女。同治壬戌夏四月十二日,棠病篤。謂賴氏曰:吾病必不起,若能上奉翁姑、下撫兒女,自可慰吾魂於泉下。言訖而逝。時,婦年二十有九,懷有五月身。是年閏八月二十九日,最少子生。翁姑賴有賢婦,日含飴弄孫以自樂。厥後諸孤俱能成立,其少者尤勤讀父書,婦日孳孳以遠大相勖也。光緒己卯,歲將暮,婦往視女。女有孝德,歸東振楊冬郎為妻,相距四十里,艱於來往。見母來,強留度新春,盡孝養,婦忽染疾,辭歸。女亦肩輿歸寗,奉湯藥月餘而歿。時,庚辰春二月十三日,享年四十有七,計守節十九年,未奉旌表。辛卯科試入群庠名發英者,即其當年遺腹子也。 |
169 | 蕭節孝婦事實 |
170 | 節孝婦蕭陶娘,港西里崇蘭莊武生蕭啟昭長女也。母陳氏,生婦於道光乙酉,越甲辰,婦年二十,適同里向候街龔吉為妻。事姑孝,勤儉治家。生五子,僅存其一。咸豐癸丑,吉被盜殺死,婦年二十有九,遂矢志養姑、撫子,薄田數畝,不給甕飧,因操女工以佐之。兒漸長,為娶新婦,才婚七月,兒暴夭。婦仰天號慟,幾不欲生。幸新婦孝,日勸慰之。過數月,新婦生女,不得已,立族侄為繼。比長,又不守子道,家產蕩然。姑媳二人,苦況難堪,而其志終不少挫。現年七十歲,未奉旌表。 |
171 | 曾節孝婦事實 |
172 | 節孝婦曾柳娘,港西里廣官莊武生曾世歷次女也。生於道光辛丑,越咸豐辛酉,婦年二十有一,適同里阿候街龔水為妻。結縭七月,即賦離鸞。姑蕭氏,搶地呼天,悲悼欲絕,婦反含淚勸之。姑知其有六月身,日望抱孫甚切,至期又不幸生女。過數年,姑與婦各螟一子。姑之子名太山,游蕩無度。婦之子名含章,長俾業商,又沒於水。一門兩節,磨礪益堅。姑已七旬,婦春秋亦五十有四矣。未奉旌表。 |
173 | 叶節婦事實 |
174 | 節婦葉惜娘,文賢裏葉厝甲莊葉佛春女也。母黃氏,生婦於嘉慶丁丑,越道光甲午,婦年十八,適圍仔內莊林貺為妻。乙巳,夫故,婦年二十有九,遺孤三,家無宿舂,紡績度活,撫三子成立。光緒庚寅,婦卒,年七十有四,計守節四十六年,未奉旌表。 |
175 | 顏節婦事實 |
176 | 節婦顏款娘,文賢里草仔寮莊顏媽成女也。母李氏,生婦於道光癸未,越庚子,婦年十八,適同裏葉厝甲莊嚴報為妻。庚戌,夫故,婦年二十有八,遺兩孤,貧無立錐地。婦以績麻自食其力。子長,習農,人咸推其苦節焉。現年七十有二,身尚存,未奉旌表。 |
177 | 黃節婦事實 |
178 | 節婦黃甚娘,長治裏後鄉莊黃棲女也。母王氏,生婦於道光癸卯,越咸豐己未,婦年十七,適文賢裏圍仔內莊葉奇珍為妻。同治癸亥,夫故,婦方二十有一,僅遺一孤,勤苦操作,百折不回,竟撫其孤成立。現年五十有二,未奉旌表。 |
179 | 周節孝婦事實 |
180 | 節孝婦周氏,港西裡林仔內莊人,生於嘉慶辛未,越道光戊子,年十八,適同里阿候街武生龔維舂為妻。善事翁姑,克循婦職。己亥,夫故,婦年二十有九,僅遺一孤,家頗小康,遂慨然以婦代子,侍奉桑榆,承歡菽水,親見其孤入邑武庠。孤名進義,於咸豐己未與試秋闈,始以其情稟請督學憲徐公,蒙賜「松筠節操」扁額,里人榮之。同治甲子,婦卒,年五十有四,計守節二十六年,未奉旌表。光緒己丑,其孫鍾英,亦入郡庠。 |
181 | 劉節孝婦事實 |
182 | 節孝婦劉束娘,港東里大武丁莊劉佑長女也。母尤氏,生婦於嘉慶壬戌,越道光辛巳,婦年二十,適港西里頂瓦窯莊生員李向榮為妻。事翁錫、姑陳氏以孝聞。丁亥,夫故,婦方二十有六,懷有三月身,迨遺腹男生,而翁又溘然以逝。旱田數畝,糊口維艱。婦日以紡織佐甕飧,老姑幼兒,幸不凍餒,而姑以年老昏耄,惑於萋菲,欲奪其志。婦知之,憂鬱垂絕,賴族中嬸姆救之,乃免;姑亦自怨自艾,謂幾失此賢婦也。自是,姑媳相依者二十餘年,孝養尤摯。子一、孫二,俱業農。光緒癸已,婦卒,年九十有二,計守節六十七年,未奉旌表。 |
183 | 賴節孝婦事實 |
184 | 節孝婦賴氏,大竹里邑城內賴氏女也。生於道光癸已,越咸豐甲寅,婦年二十有二,適港西里崇蘭莊恩貢生蕭文鳳之子運徽為妻。善事翁姑,過數年,不宜子,因勸夫置側室。夫乃娶本里溪洲莊黃城之女黃氏為妾。甫生一男,才兩歲,而夫遽殂謝。時,婦年二十有七,黃氏年二十有四,相與含斂,既畢,期以身殉,繼念舅姑在堂,於禮未合,因而忍死。承歡二老,鞠育孤兒。嫡庶同心,罔辭況瘁。每見舅姑抱西河之痛,輒慰以善言,使其轉悲為喜。迨舅姑沒,或負土營墳,妥先靈之體魄,或畫蘆教字,俾手澤之遺書。終夜書聲與機聲互相響答,十餘年如一日焉。子逢一,既入頖宮,欲為赴學報聞,而婦不許。謂婦人為夫守節,禮所宜然,吾兩人不過自盡其心,非欲藉以求名也。本里生員陳鳴陽聞之,喟然嘆曰:是賢母也,不可以終沒。光緒壬辰夏四月,特為僉名赴學請旌。時,婦年巳六十、黃氏亦五十有七,是年十月,黃氏卒,計守節三十四年,婦今尚存,年六十有二,已奉旌表。 |
185 | 賴貞孝女事實 |
186 | 貞孝女賴妹娘,港西里大埔莊粵民賴興長之女。生於道光甲午,父早卒,立志守貞。咸豐庚申,女年二十有七,會閩、粵、番三屬械斗。其兄以槍傷斃命。時,大父複老,年逾古稀,寡母黃氏,亦五旬餘。女憫二老無依,自願終身不嫁,偕母作苦,孝養其祖,兼撫其兄子戊郎,卒以成立。光緒丁亥,戊郎又複夭,其妻再醮去,女又撫其孤子,今巳八齡,可望延祀一門。五世賴女維持,厥功偉矣。現年六十有一,未奉旌表。 |
187 | 許節孝婦事實 |
188 | 節孝婦許鸞娘,港西里田洋仔莊許毛蟹次女也。母王氏,生婦於道光癸未,越庚子,婦年十八,適港東里檳榔腳莊蘇恩為妻。事翁文守、姑洪氏,備極勤勞。丁未,夫沒,婦方二十有五,遺孤僅一歲。薄園數畝,不給甕飧,婦竭力以女工佐之,翁姑、幼兒賴以溫飽。兒名寶才,讀書不成,棄而學武,授室成立,不幸早夭。遺孫加再,長成繼歿,現遺曾孫同聯,尚未成童。光緒壬辰,婦卒,年七十歲,計守節四十有六年,未奉旌表。 |
189 | 簡節婦事實 |
190 | 節婦簡喜娘,小竹裏赤崁莊簡中央之女。生於乾隆戊申,越嘉慶乙丑,婦年十八,適鳳山裏大林蒲莊廩生吳捷魁為妻。己巳,夫故,婦方二十有二,勵志苦守,撫孤成立。道光壬午,婦卒,年三十有五,計守節十四年,未奉旌表。子春波,生員;曾孫鳳鳴,歲貢;鶴鳴,亦生員。 |
191 | 許節孝婦事實 |
192 | 節孝婦許吻娘,小竹裏山腳莊商民許允中長女也。母張氏,生婦於道光庚寅,越己酉,婦年二十,適大竹里邑城內寅餞門街王命為妻。事翁道、姑許氏,能得歡心。咸豐己未,夫故,婦年三十歲,遺子女各一,皆幼小無知。有伯憫其苦守,再以一男承其嗣。婦自是撫養兩孤,不複歸寧,卒能教子成立,娶媳生孫。同治甲戌,次子捷魁入邑武庠,光緒丁亥,婦年五十有八,已奉旌表。今婦尚存,年六十有五。 |
193 | 林節孝婦事實 |
194 | 節孝婦林昭娘,半屏裏後勁莊林快長女也。母曾氏,生婦於道光甲辰,越同治癸亥,婦年二十,適大竹里邑城內寅餞門街王山祥為妻。善事翁姑,睦娣姒,一家皆愛重之。癸酉,夫卒,婦年三十歲,膝下無兒,抱養子又不育。日勤縫紝,茹苦含辛,終無怨悔。現年五十有一,未奉旌表。 |
195 | 盧節孝婦事實 |
196 | 節孝婦盧盼娘,鳳山裏尚書林莊盧佛恩女也。母陳氏,生婦於乾隆丙申,越乙卯,婦年二十,適大竹里邑城內中和街陳思齊為妻。孝事翁姑,人言無間。生男育女,克儉克勤。嘉慶乙丑,夫沒,婦止三十歲,甘心終養,撫兒女成立。子二,長有士、次有才,均俾業儒。孫曾昌盛。咸豐庚申,婦卒,年八十有五,計守節五十六年,未奉旌表。 |
197 | 楊節孝婦事實 |
198 | 節孝婦楊紅娘,大竹里邑城內中和街楊丁琳女也。母秦氏,生婦於嘉慶乙丑,越道光壬午,婦年十八,適本街儒生陳有士為妻。事姑盧氏以孝聞。甲申,夫沒,婦方二十歲,無子,立夫侄為後,竟與姑同守苦節。卒於同治壬戌,享年五十有八,計守節三十九年,未奉旌表。 |
199 | 唐節孝婦事實 |
200 | 節孝婦唐碧娘,港西里阿里港街唐潤女也。母陳氏,生婦於嘉慶戊辰,越道光癸未,婦年十六,適里內北路廍莊藍媽帕為妻。孝事翁姑,克勤克儉,持躬嚴而待夫謹,結縭三載,遽興黃鵠之悲。時,婦年方十八,遺孤僅歲餘,食貧作苦,奉舅姑以終。咸豐七年,婦卒,葬深水仔莊牛椆湖山,享年五十歲,計守節三十三年。子已成立,生孫。光緒七年,勒撫憲給予「素節徽光」扁額,現附祀阿侯烈女祠,已奉旌表。 |
201 | 呂節孝婦事實 |
202 | 節孝婦呂淑娘,大竹里西門外柑宅莊呂漢女也。母簡氏,生婦於嘉慶乙丑,越道光壬午,婦年十八,適赤山裏米香店莊儒士王奕捷為妻。婦素知書,深嫻內則,孝翁姑,勤中饋,皆得力於學。甲申,夫卒,婦年方二十,遺孤僅生四閱月,竟矢志養親撫子。年七十而終,計守節五十一年,未奉旌表。 |
203 | 鄭節孝婦事實 |
204 | 節孝婦鄭粉娘,鳳山裏大橋頭莊貢生鄭元宗長女也。生於道光癸未,越壬寅,婦年二十,適大竹裏籬仔內莊陳瑜為妻。丁未,夫故,婦方二十有五,懷有遺腹娠,僅生一女。有富儒聞其美,欲娶之。婦素孝,不忍棄翁姑,婉言謝絕。翁姑賢之,為螟一子,俾婦撫養。成立,以武童應試入郡庠。光緒癸未,婦卒,年六十一,計守節三十七年,未奉旌表。 |
205 | 曹節孝婦事實 |
206 | 節孝婦曹柔娘,鳳山裏陂腹內莊曹浚哲長女也。生於嘉慶戊辰,越道光丁亥,婦年二十,適大竹里邑城內中和街儒士陳有兩為妻。善事姑嫜,而不得於其夫,以故無所出。庚寅,夫卒,婦哭之甚哀,願以身殉,賴姑勸之得免。家貧窘,女紅度日。其姒憐之,乃以一男為之嗣。同治辛未,婦卒,年六十有四,計守節四十二年,未奉旌表。 |
207 | 黃節孝婦事實 |
208 | 節孝婦黃謹娘,大竹裏新甲莊黃和尚女也。生於道光丙甲,越咸豐辛亥,婦年十六,適同裏林竹竿莊楊漢為妻。同治癸亥,漢卒,婦方二十有八,翁姑在堂,兩孤兒又皆幼小,苦況難堪,不得已習孟光之業,磨礱杵臼,藉以度日。其伯又不時資助,始免飢寒。兩兒漸長,一耕、一讀。次子年至二十五,學業將成,不幸夭折。未幾,而長子亦相繼淪亡,僅存兩幼孫,聞者莫不哀之。光緒癸巳,婦卒,年五十有八,計守節三十一年,未奉旌表。 |
209 | 黃節婦事實 |
210 | 節婦黃梅娘,大竹裏五塊厝莊黃功勞女也。母唐氏,生婦於道光乙未,越咸豐壬子,婦年十八,適同里能雅寮莊孫戇為妻。同治甲子,戇卒,婦年三十歲,遺孤二。長者僅十齡,次者僅五齡耳。家無升斗儲,婦日耕、夜織,不憚劬勞。有狂且擲銀戲之,婦痛哭詈罵,狂且驚逸。自是,莫敢有萌非禮之想者。二子皆成,以耕農為業,頗善居積,婦勤儉如故。現年六十歲,未奉旌表。 |
211 | 叶節孝婦事實 |
212 | 節孝婦葉紗娘,仁壽里程鄉莊葉尾吉女也。母朱氏,生婦於嘉慶丁丑,越道光壬辰,婦年十六,適嘉祥里五甲尾莊侯印綬為妻。事姑黃氏,能得歡心。姑沒,哀毀如禮。與夫同甘苦,絲毫無怨言。丙午,夫故,婦年三十歲。矢志孀守,撫其子以成立。子名純青,於光緒乙亥入邑庠,婦猶及見之。庚寅,婦卒,年七十有四,計守節四十五年,未奉旌表。 |
213 | 許節孝婦事實 |
214 | 節孝婦許竿娘,半屏里頂五塊厝莊許天賜女也。母陳氏,生婦於嘉慶辛酉,越庚辰,婦年二十,適興隆里左營莊曾陷為妻。事姑氏以孝聞。道光丙戌,夫沒,婦方二十有六,遺孿生二子。長曰雙,次曰元。時,均各兩歲。姑在堂,家僅中資,婦勤織紝以佐之。事姑二十餘載。兩兒一耕、一讀,其次者已於丙午年入邑庠。是年,婦卒,壽四十六歲,計守節二十七年,未奉旌表。 |
215 | 壽婦張氏 |
216 | 丁車萬妻張氏,邑城內仁和街人。壽一百十七歲。送終之日,二子年俱九十餘,長孫亦逾七旬。隨行護喪者七、八十人,皆其曾元云礽,一時稱極盛焉。此道光初年事。先君子幼時,曾親見之。所述如此。詢諸近人,無有知者。姑識其略以備採。 |
217 | 壽婦蔡氏 |
218 | 朱泉婦蔡變娘,觀音里無水寮莊人。生於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午時,卒於光緒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子時,享壽百有二歲。送終之日,子三人,孫五人,曾孫七人,元孫二十二人。 |
219 | 右新輯列女凡一百二十八口,每篇末必云某人報者,皆本人自願作保,以防冒濫也。至採訪不確及無人為保認者,概不敢登,以昭慎重。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廩生盧爾德嘉謹識。 |
220 | 壬部 |
221 | 藝文 |
222 | 扁額 |
223 | 碑碣 |
224 | 兵事 |
225 | 扁額 |
226 | 敕建昭忠祠扁 |
227 | 在北郊武洛塘山南。本祠內享堂正門上高二尺,寬五尺,正書三十七行,十四字,其辭云: |
228 | 兩江總督臣沈葆楨謹奏:為銘軍剿番陣亡員弁勇丁在鳳山縣建祠告成,懇請列入祠典,以慰忠魂,恭折仰祈聖鑒事。 |
229 | 竊照同治十三年生番肇釁,飭調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統帶銘武步隊十三營,馳赴台灣會合戡定。其陣亡、傷亡、病故各員弁勇丁,仰蒙賜恤入祀昭忠祠。旋經該提督於光緒二年七月分籌款在於鳳山縣北門外武洛塘購買基地,檄飭參將程曾鬱、鳳山縣知縣孫繼祖設局辦理,建立昭忠祠享堂三間、兩廡各三間,旁葬勇棺一千一百四十九具。又於枋寮購地,作為義塚,遷葬前敵、內山等處勇棺七百六十九具,於上年八月分一律工竣。據該提督申請具奏前來。臣等查銘武諸軍前次奉調剿番,重洋涉險,斬棘披荊,較之剿逆、剿捻,尤為艱苦。所有該軍陣亡、傷亡、病故各員弁勇丁,既據該提督籌款購買基地,建祠告成,相應請旨,准其列入祠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慰忠魂。除將送到圖說咨移部科查照外,謹會同閩浙督臣何璟、福建撫臣丁日昌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光緒三年七月十五日軍機大臣奉旨: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光緒四年二月日,福建陸路提督臣唐定奎恭錄敬立。 |
230 | 慈濟扁 |
231 | 在雙慈亭左室。高二尺三寸,寬六尺,中橫書「慈濟」兩大字,方各尺許,兩旁正書十三行,行十六字。其辭云: |
232 | 時乾隆五十三年季春榖旦,鳳山陂頭街雙慈亭奉觀音、天后聖像,住持僧戒香存慈悲心、行濟人事,拯難扶危,素所持履者。然也,丙午冬,逆匪構亂,劫縣傷官,學博葉公夢苓、陳公龍池,招集義民,駐陂頭堵剿不克被害。而葉公一家死者十三人。葉公孺人林氏自刎以殉,僅遺幼男一、幼女三。僧戒香罄素積懺資,買棺以殮,並衣食所遺幼男,其收埋官兵義民之死難者,不可勝計。洵不愧雙慈亭之住持矣。余遭賊難,賴戒香引避,得免。事定,爰旌以扁,兼題數言,以志不忘雲。 |
233 | 奏賜軍功五品頂戴俸滿台灣府教授羅前蔭題。 |
234 | 正德厚生扁 |
235 | 在曹公祠享堂上。咸豐庚申小陽春榖旦,闔邑士庶敬立。 |
236 | 德速郵傳扁 |
237 | 在鳳儀書院頭門中楹上,恭頌邑侯丁大老爺德政。道光己酉年端月榖旦,闔邑紳耆立。 |
238 | 仁恩廣被扁 |
239 | 在鳳儀書院講堂中楹上,恭頌分府憲攝理邑侯仝大老爺德政。道光壬寅年桐月榖旦,闔邑衿耆鋪民敬立。 |
240 | 廉能著績扁 |
241 | 在鳳儀書院講堂東楹上,恭頌父師紹堂孫大老爺德政。同治十年蒲月,仁壽里紳耆鋪戶立。 |
242 | 菁莪造士扁 |
243 | 在鳳儀書院講堂西楹上,恭頌卓翁李大老爺賓興德政。鳳儀書院紳士敬立。 |
244 | 郇伯遺風扁 |
245 | 在曹公祠拜亭上,恭頌紹堂孫老公祖大人德政。治下東港紳郊同叩。 |
246 | 誼敦推解扁 |
247 | 在考棚廳事上,太子少保、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兼管提督鹽政印務、節制太原城守尉、一等威毅伯、曾為全台協助晉賑。官紳士民立。 |
248 | 好義急公扁 |
249 | 在觀音里仁武莊劉厝公學。道光十八年九月,特授福建台灣府鳳山縣正堂曹,為監生劉呈和立。系造西門功績。按此扁有四,同時,造大東門為衛千總職銜藍見元,造小東門為生員曹鳴珂,造外北門為職員盧朝宗,三家均有此扁,款式同。 |
250 | 一鄉善士扁 |
251 | 在參將署前簡宅內。乾隆十五年六月,欽命巡按福建台灣等處地方兼提督學政,河南道監察御史加三級紀錄四次楊開鼎,為鳳山縣鄉飲賓簡躍千立。 |
252 | 松筠節操扁 |
253 | 在大竹裏三塊厝街龔宅內。咸豐九年十月,欽命兵部左侍郎、提督福建全省學院、加十級隨帶加五級紀錄十次徐,為鳳山縣旌獎節孝故武生龔維春妻周氏立。 |
254 | 七葉衍祥扁 |
255 | 在大廟口街張宅內。道光六年四月,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兼署福建巡撫印務孫,給鳳山縣五代同堂壽婦張謝氏。按舊城張宅內,亦有此扁,款式同。 |
256 | 遐齡永享扁 |
257 | 在興隆裏舊城內連氏宗祠。乾隆三十二年十月,特授協鎮福建福州副總兵官、軍功頭等、薦列一等紀錄四次戴,給鳳山縣壽民連夢麟立。 |
258 | 化雨均沾扁 |
259 | 在舊治學宮明倫堂內,恭頌詠全林老夫子德教。咸豐壬子春,本學門生同立。 |
260 | 右扁額凡十有五,坊無。 |
261 | 碑碣 |
262 | 愛民惜士碑 |
263 | 在縣署頭門東壁。高三尺六寸,寬二尺二寸。額橫書「陳邑侯」三字。中行大書「愛民惜士」四字。旁兩行云:嘉慶癸亥年葭月殼旦,合邑紳衿耆老鋪戶同立。 |
264 | 黎民孔懷碑 |
265 | 在縣署頭門東壁。高三尺二寸,寬一尺六寸。額橫書「黎民孔懷」四大字。下正書十一行,行十八字。其辭云: |
266 | 我鳳山自入版籍以來,宰斯邑者,惟史君之政績為尤著。一時風氣稱極盛焉。迄今二十餘載,猶於人往風微之下,贊想不置。茲得吳君繼治,既保民如保赤,複任德不任刑,洵與史君足稱合璧。所謂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我等士民愛戴不忘,爰為歌其德而作之記曰:黎民孔懷云爾。 |
267 | 大清嘉慶歲次甲戌之秋榖旦吉置。觀音里紳士糖郊鋪民等同謹泐,台灣縣學生員楊有夔盥手敬題。 |
268 | 曹公圳碑 |
269 | 在鳳儀書院曹公祠東壁。高六尺,寬六尺。正書三十六行。行四十字。碑文已見「圳道」部。 |
270 | 鳳儀書院木碑 |
271 | 在本院廳事東西壁。每片高三尺,寬九尺,統計正書一百六十六行,行十六宇。其辭云: |
272 | 邑舊治有屏山書院,延山長以課生童。置產,歲得息金二百餘,供修脯,官司之。兵燹之後,變為邱墟。嗣縣署移建於茲,未遑修舉。甲戌歲,樸葊吳公攝篆斯邑,以為欲振民風,宜培士氣。詢諸紳士,議建書院。廷欽曰:公誠知先務之至矣。雖然,吾邑所宜修者多矣。大成殿,則歲久剝落也;文昌祠,則尚未舉行也;歲科童試,其坐次猶逼仄也;城內民居稠密,字紙散擲於途,庚申歲奮社諸友鳩金生息,雇工檢拾,肇祀奎星、倉聖牌位,亦未有祠宇也。百堵之興,望公修舉之,以為多士倡。公曰:善。於是,慨然捐二百金,命廷欽董其事。邑中諸紳士踊躍捐輸,相助為理。而繼官斯土者,亦咸分鶴俸,以期於成。由是,舊治大成殿煥然一新,而建書院於新邑署之東偏。額之曰:鳳儀。前有講堂,後有廳事。崇祀文昌、奎星、倉聖神位於其中。複廣三舍,設試棹,俾生童肄業有所。歲、科童試,亦匯徵於是,並造敬字亭於講堂之左。爰以奮社舊捐之貲與建院所■〈剩,貝代月〉者,合置息產,歲收其入,開用書院經費,並拾字工貲。其餘即以獎每期課藝之佳者,俾知所勸。而山長修金則仍以官司之租息取供焉。斯舉也,未知視昔之屏山若何?而百堵皆興,則皆賴吳公倡始之功與諸官長紳士贊襄之力也。回思:向也乏育才之地,今則輪奐美觀矣;向也少經費之資,今則用度有出矣。生童免提挈之艱,字跡無穢褻之患。巨典以修,明禋以崇。雖善後之籌劃尚多,而勸學之規模已具。士生其間,當思書院之所以建,而克自奮興,於以發揚善氣,丕振文風,俾海濱克複鄒魯之遺,而鳳岡獲臻菁莪之盛。庶幾無負創造之美意,而亦區區冀望之心也。候選訓導張廷欽撰。賜進士出身知鳳山縣事杜紹祁鑒定。 |
273 | 知鳳山縣事吳性誠捐俸銀二百元,又給發充公銀八百元。知鳳山縣事陳蒸捐俸銀一百六十元,又給發充公銀六十元。署鳳山縣事龐周捐俸銀四百七十元。南路營參將徐廷榮捐俸銀二十元。署下淡水縣丞劉蔭棠捐俸銀二十元。鳳山學訓導陳金漢捐俸銀二十元。署興隆巡檢王騰芳捐俸銀十元。恩貢生鄭朝清捐銀三百五十元。廣西鎮安府通判杜天奎捐銀三百元。貢生葉必成捐銀二百三十元。以下捐銀襄事者,凡四百二十四人,不具錄。 |
274 | 道光三年歲次癸未孟夏榖旦。 |
275 | 惠我士庶碑 |
276 | 在縣署頭門東壁,高三尺三寸,寬二尺。額橫書「杜邑侯」三字。中一行大書「惠我士庶」四字。旁兩行云:道光四年臘月榖旦,合邑衿耆鋪戶同立。 |
277 | 忠信明決碑 |
278 | 在縣署頭門東壁。高三尺六寸,寬一尺九寸。上大書「忠信明決」四字。旁正書一行云:道光辛卯年二月吉旦。下正書五行,八字。其辭云: |
279 | 忠則無妄,信則不欺,明以察幾,決以折獄。邑侯托公兼斯四者。爰泐諸石,以示不忘。閣邑士庶同立。 |
280 | 敬字亭木碑 |
281 | 在鳳儀書院廳事西壁。高三尺,寬九尺。正書五十三行,行十六字。其辭云: |
282 | 敬字亭之設,始於嘉慶庚申歲,奮社諸同人醵金倡建。每歲佣工檢拾字紙,匯化於爐。正月之吉,乃送而投諸海焉。維時,恭祀奎星、倉聖神位,尚未有祠以妥之。越甲戌,廷欽承明府樸葊吳公創建書院。爰是,並建文昌祠,即以二神合祀,而複造敬字亭於講堂之左。既蕆事,遂泐石以志云。然則,何為而複為敬字亭志也?奮社諸同人之金,為敬字亭鳩也。以奮社之鳩金而置息產,歲給檢拾工資,其所剩者即以充書院膏火。是向之為敬字亭計者,今且尚有裨於書院矣。且既造斯亭於講堂之左,即不可掩沒乎斯亭之所由建與奮社餘金之所由存也。為敬字亭志,為奮社之餘金志也,抑以志奮社之諸同人也。張廷欽並記。以下捐銀襄事者凡一百三十六人,不具錄。道光三年歲次癸未孟夏榖旦。 |
283 | 重修雙慈亭碑 |
284 | 在本亭左璧。高三尺四寸,寬一尺七寸。正書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其辭云: |
285 | 慈何以名?取慈悲之義而名之也。雙何以名?是廟昔奉觀音佛祖,迨乾隆癸酉年始建前進,兼祀天上聖母,故名之曰「雙慈亭」。戊子歲,曾經整理一新。嘉慶戊寅春,複集諸同志鳩金庀材,大加鼎革,庶幾乎克紹前光矣。從茲共沐化雨之沾,且享安瀾之慶。是為序。 |
286 | 道光八年月日,總理職員盧朝宗、廩生陳連璧、生員張德音、鄭池水、李捷科、住持僧色琴同立。 |
287 | 重修城隍廟碑 |
288 | 在本廟頭門內右室。高四尺九寸,寬二尺九寸五分。額橫書「重修城隍祠碑記」七字。下正書二十四行,行五十字。其辭云: |
289 | 昔先王以神道設教,誠以鬼神之禍福與帝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