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百十四

《卷二百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四《經籍考》
3
4
等謹按馬端臨《通考》,三禮次序,儀禮在前,周禮在後。故續《五朝通考》,倣其例以仍馬氏之舊。兹纂《皇朝通考》㳟繹。
5
欽定《三禮義疏》:御製序文,列《周禮》於《儀禮》之先,自應謹遵詮次並㳟録。
6
御製序文於《周官》義疏》之前,俾讀者知《周禮》乃一代治天下之典,而《儀禮》為經,《禮記》為傳,各以類從,庶不失本末綱領之次焉。
7
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奉敕撰。
8
皇上御製序曰:「三《禮》之傳逺矣。《周禮》六官,河間獻王上之《儀禮》十七篇,《禮記》四十九篇,高堂生、戴聖傳之。漢、唐以來箋疏訓釋,無慮數十家。考其義,或相牴牾。先儒嘗譏其聚訟,要其掇拾灰燼之餘,傳先王制作之舊,得什一於千百,好古者所為鄭重而愛惜之也。我皇祖聖祖仁皇帝表章羣經,旣
9
御纂周易折中》,而《詩》、《書》、《春秋》則以分授儒臣,纂輯義疏,頒布海內,惟三禮未就。朕御極之初,儒臣上言,今當經學昌明,禮備樂和之㑹,宜纂輯三禮,以蕆五經之全。爰允其請,開館編校。越十有一年冬告竣。夫禮之所為,本於天殽,於地達之人,倫日用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斯須不可去者,天不變,道亦不變,此其本也。其制度、品節、服物、采章隨時,損益屢變,以適其宜者,禮之文也。三代去今數千年矣,修其教而教明,循其道而道行,謂三代至今存可也。何則?其本得也,若其用之朝廷邦國名物器數之具,周旋進退之儀,雖先王處此,必將變通以適其宜,而不泥於其迹,故言禮者惟求其修道設教之由,以得夫禮之意而已,顧其教之不泯,道之所由傳,未嘗不賴於經好學深思之士,讀其書,有惜不能俯仰揖讓於其間者,先王制作之精意,尚可想見於抱殘守闕之餘,則經傳之為功也大矣。鼎彝鈎劒之遺,篆籀之跡,流傳有自,尚摩挲而寶䕶之,況制作之精意所賴以傳者歟?獨其貿於衆說,無所取𠂻,爰命校纂諸臣,芟煩截浮,約文申義,敷暢厥㫖,至其說之不可強同者,稍為辨正而仍其舊,蓋其承傳各異,必牽合附㑹,比而同之,則其惑也滋甚,故無取焉。刻旣成,為之叙論,以發其端,俾隆禮者有所考云。
10
等謹按義疏,例畧有七,其直詁經義確然無疵者,曰正義。其後儒駮正舊說至當不易者,曰辨正,或以本節本句㕘正。他篇比類以測義,或引他經與此經互相發明者,曰通論。或雖非正解,而依附經義,於事物之理有所推闡者,曰餘論。各持一見,義亦可通。又或已經駮論,而持此者多未遂偏廢者,曰存疑,名物象數,久逺無傳,難得其真。或創立一說,雖未愜人心,而姑存以資考辨者,曰存異本節之義,已經訓解,又合數節而論之,曰總論。七條之後,或辭連義貫,難以折斷,則附於最後一條之末。三書凡例雖各不同,而編纂之義大抵如一。是編首列。
11
聖祖仁皇帝御論,次列綱領,次列總敘八條。至御撰序文,包羅萬有綜覽百家,掲三禮之宏綱,成一篇之鉅製。兹㳟録於是編之前,以見部雖區而為三類,則仍統於一云。
12
《周禮》訂釋古本無卷數。
13
王芝藻撰。芝藻見《易類》。
14
高註《周禮》二十二卷
15
高愈撰。紫超,無錫人。順治中歳貢生等。謹按《江南通志》,載愈著《周官集解》十六卷,當即此本。今是編分卷不同,或傳寫互異耳。
16
《周禮惜隂録》六卷
17
徐世沐撰。世沐見《易類》
18
《周官辨非》一卷
19
萬斯大撰。斯大充宗,鄞縣人。陸元輔曰四明諸生。萬斯大從學於黃棃洲,究心經學,以《周官》為非。周公之書,舉其可疑者辨駮之,凡五十五則。或舉吳氏之說,或獨抒己見,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棃洲極稱許之。
20
黃宗羲曰:「充宗不為科舉之學,湛思諸經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註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無由悟傳註之失。所為書曰學禮質疑曰周官辨非》曰《儀禮》,商曰禮記偶箋。
21
等謹按是編,斯大取《周禮》一書,條舉件繫,詳稽博考,極辨其非,凡五十餘節。蓋斯大於經學頗有根柢,而於《禮經》疑義尤所究心,故能直抒己見,言之鑿鑿。
22
《周禮述註》二十四卷
23
李光坡撰。光坡耜卿,號茂夫,安溪人,大學士光地之弟。
24
杭世駿曰:「光坡家居不仕,潛心經學,著有《三禮述註》,此即其一。
25
等謹按:光坡受三《禮》於其兄,以《周官》闕誤獨多,乃根柢註疏,兼采諸儒經解,閱丙寅至甲申,始得成書。
26
《周禮問》二卷
27
毛竒齡撰。竒齡見《易類》。
28
《周禮輯義》十二卷
29
姜兆錫撰。兆錫見易類。
30
《周禮節訓》六卷
31
黃叔琳撰。叔琳見《易類》。
32
叔琳自序曰:經之有三禮也,《周禮》其大綱學,士大夫經生小子,誠講明而切究焉。則《考古》即所以知今也。叔琳屏居無事,薈萃先儒成說,旁採時賢新義,掇其菁英,薙其繁複,參互考訂,間附愚管,名為《周禮節訓》。
33
《周禮訓纂》二十一卷
34
李鍾倫撰。鍾倫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舉人。等謹按是書前有李紱、林令旭二《序》。末有其子廣平知府清馥《跋》,稱鍾倫初受三《禮》於叔光坡鄉薦,後日侍其父光地於京邸。及光地視學,順天巡撫直𨽻,隨行十餘年,深得指授。又與宣城梅文鼎、長洲何焯、宿遷徐用錫、河間王之銳、同里陳萬策等往復討論,故是書詮釋,具有本源。曰《訓纂》者,纂其父光地之訓也。
35
《周官集註》十二卷 《周官析疑》三十六卷 《考工記析疑》四卷 《周官辨》一卷
36
方苞撰。鳳九,號靈臯,亦號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落職修書。
37
特賜侍講銜致仕。
38
苞自序周官集註》曰:「朱子旣稱《周官徧布周密,乃周公運用天理爛熟之書,又謂頗有不見其端緒者,學者疑焉。是殆非一時之言也。蓋公兼三王,以思四事,於人事之終始,百物之聚散,思之至精,而不疑於所行,然後以禮樂、兵刑、食貨之政、散布六官,而聫為一體。其筆之於書也,或一事而諸職各載其一節,或舉下以賅上,或因彼以見此,其設官分職之精意,為文字所不載,迫而求之,誠有茫然不見其端緒者,久而相說以解,然後知其首尾皆備,而脈絡自相灌輸。竊嘗析其疑以示生徒,並纂録一編,指在發明端緒,故凡名物之纎悉推說之衍蔓者,槪無取焉。
39
《禮說》十四卷
40
惠士竒撰。士竒見《易類》。
41
等謹按士竒貫、串三禮,能補鄭康成所未備而不悖」。其㫖講漢學者多宗之。
42
《周禮集傳》六卷
43
李文炤撰。文炤見《易類》。
44
文炤自序畧曰:「朱子曾稱《周禮》為天理爛熟之書,表章雖明,而訓釋未逮。諸儒之說,不能有醇無疵,因逺稽博採,上推列聖之因革,下鑒列代之興衰,以竊附於《詩》《書》、《集傳》之後」。
45
《周官翼疏》三十卷
46
沈淑撰。季和,常熟人。雍正癸卯進士。《周禮㑹要》六卷
47
王文清撰。文清號九溪,寧鄉人。雍正甲辰進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48
《周禮質疑》五卷
49
劉青芝撰。青芝見詩類》。
50
周禮拾義》無卷、數
51
李大濬撰。大濬,安溪人。
52
《周禮三註粹鈔》二卷
53
高宸撰。北侍,福建人。雍正中諸生《周官祿田考》三卷
54
沈彤撰。彤見《書類》。
55
彤《自識》曰:彤嘗研求本經,勤覽傳記,得其端於載師之都邑,以為凡內外官之祿皆可得辨析整齊之」。又曰:「自宋以來之稽官,有未及鄉遂屬吏者,今乃并郊野之吏而補之。其稽田有不去山林、川澤、城郭等三之一者,今更通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之率,而二夫當一夫,則官益多而田益少,宜祿之不給尤甚也。然以縣都已下數等之田,食公卿大夫士數等之爵,非獨相當,且供他用而有餘。是田祿與官爵之數,在本經未嘗牴牾也。
56
《周禮疑義舉要》七卷
57
江永撰。慎修,婺源人。等謹按是書多申明古義,其釋《考工記》,較賈公彦疏,更為明析。
58
右,禮類周禮》。
59
《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等。謹按乾隆十三年
60
敇撰《三禮義疏》,此其第二部也。首《綱領》一卷,次《釋宮》一卷,俱不入四十八卷之數。《經文》分四十卷,末附《禮器圖》四卷、《禮節圖》四卷,《儀禮》一經疑義、奥詞》,至為難讀。唐韓愈已嘗苦之。故宋元以來,李如圭、敖繼公之外,率多不傳,湮晦者四五百年。先王舊禮,數典而茫如矣。是編訂訛補闕,斷自
61
宸𠂻賈鄭之精微,畢録宋、元之論述,旁搜鉅目,宏綱條分,縷析仰見。
62
聖學邃深,經綸博物,所由昭然大著於世也。儀禮鄭註句讀十七卷,附監本正誤、石經正誤二篇。
63
張爾岐撰。爾岐見《易類》。
64
爾岐《自序畧》曰:「庚戌歳年五十九,勉讀《儀禮》六閱月,取《經》與註章分之定其句。讀疏則節録其要,取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於末,以便省覽。顧炎武曰:濟陽張君稷若作《儀禮鄭註句讀》一書,根本先儒,立言簡當。以其人不求聞達,故無當時之名,而其書實似可傳。使朱子見之,必不僅謝監嶽之稱許也。
65
《儀禮惜隂録》八卷
66
徐世沐撰。世沐見《易類》。
67
《儀禮商》二卷,《附録》一卷
68
萬斯大撰。斯大見《周禮類儀禮述註》十七卷
69
李光坡撰。光坡見《周禮類光坡自序》曰:言禮如聚訟,此諸儒不分經、傳之失也。三代之禮存者惟《周官》、《儀禮》為經耳。三傳、禮記及子史言禮者皆傳也。如郊社,《左氏、公羊》、《曲禮》皆言不卜穀梁言卜而冢宰有卜日,則言卜得矣。晏子春秋言四時祭祀皆用孟月,而大司馬明著四仲,則仲月得矣。若誣《周官》為莽歆竄入,指其隂襍病,《儀禮》推士以及天子,小其不完,則非所知也。《儀禮訓義》十七卷。
70
不著撰人姓氏。原序自題康熙庚申《儀禮析疑》十七卷。
71
方苞撰苞見《周禮類》
72
《儀禮章句》十七卷
73
吳廷華撰。廷華初名蘭芳,字中林,仁和人。康熙甲午舉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
74
廷華子夀祺識畧》曰:「《儀禮》一經句讀不明,則句可移綴上下,往往賔主易位,東西乖方,其失者一章,次不明,則禮之始終度數,散無條貫,其失者二。是書定為章句,如《士冠禮》筮日戒賔,雖仍賈《疏》及《儀禮經傳通解》所分之次,而更按其節奏,分為六章,令讀者知某事在某禮之前,某事在某禮之後。十七篇節目,瞭如指掌。其訓釋多本鄭、賈,間採他說附按以發明之。
75
《補饗禮》一卷
76
諸錦撰錦見詩類》。
77
等謹按《儀禮》十七篇,獨無饗禮。元呉澄有《補經補傳》十八篇,於《饗禮》僅附見於《聘覲篇》中,亦未有特著。夫饗有祭帝、祫祭之大饗」,又有天子享元侯,兩君相見,以及凡享賔客之各異,原非聘覲之所得。而該錦因取《周官》、《春秋傳》、《禮記》諸書中,猶可考見者,輯而補之。雖篇帙無多,而典章可據,正不得而少之也。
78
《禮經本義》十七卷
79
蔡徳晉撰。徳晉字仁錫,無錫人。雍正丙午舉人。官司務。
80
宮室考十三卷,《肆獻祼饋食禮三卷任啟運撰。啟運見易類。
81
等謹按《宮室考》一書,於李如圭釋宫之外別為類次,分目十三,條理秩然,可與鄭《注》相為參攷。肆獻祼饋食禮則取三禮中之有關王禮者推之,不得於經則求之註疏,其名本乎《周禮》每篇各為節次,每節先已說而自註其說之所從出,博稽逺証,較之黃幹所續祭禮,更加密焉。
82
《儀禮小疏》一卷
83
沈彤撰。彤見書類。
84
《儀禮釋宮増注》一卷 《儀禮釋例》一卷江永撰。永見《周禮類。
85
《儀禮易讀》十七卷
86
馬駉撰。駉字徳淳,山隂人。《儀禮集編》四十卷
87
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龍里縣知縣,右禮類儀禮》。
88
日講禮記解義六十四卷聖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聞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又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誠以禮者範身之具,而興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類紛綸,莫可紀極,聖人起而整齊之法於天,則於地順於人,逹於時,協於鬼神,斟酌損益,以定其品節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惡勞之心,而予以從善棄惡之道,蒸蒸焉日,蹈履於中正而不敢越,蓋非有以強之也,率乎其理之所安而已,其綱有三百,其目有三千大者,在冠婚、喪祭、朝聘、射燕之規,小者在揖讓、進退、飲食、起居之節,循之則君臣上下賴以序夫婦,內外賴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婭,賴以順而成反,是則尊卑易位等殺無章家未有能齊而國未有能治者,故曰動容中禮而天徳備矣。治定制禮,而王道成矣。嘗遐觀三代,禹湯文武,惇敘彝典,以倡導天下,而其時之諸侯,秉禮以守其國,大夫士遵禮以保其家,下至工賈庶人,畏法循紀以世其業,嗚呼,何風之隆哉!朕企慕至治,深惟天下歸仁,原於復禮,故法宮之中,日陳禮經,講習紬繹,蓋不敢斯須去也。慨自嬴秦焚燒典籍,禮乃滅亡。漢興,崇尚儒學,禮經始顯,傳之者十三家,而戴徳戴聖為尤著。聖所傳四十九篇,即所謂禮記者是已。迨程子、朱子出,表章學庸,遂開千古道學之統,其餘四十七篇,雖雜出於漢儒,亦皆傳述聖門,格言有切身心要㫖,朕熟之復之,靡間寒暑,積有講義,裒成全部,弁以敘言,用以無忘斯勤。然豈徒效儒生呫嗶云爾哉?務佩服其訓辭,而實體諸躬修措之邦國,使百爾懷㳟敬遜讓之誠兆,庶凜撙節防閑之則,徳化翔洽,上嫓隆古,庶乃愜朕敦崇禮教之意也夫。
89
皇上御製序曰:
90
皇祖聖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直講筵五經、通鑑以次進講,薈萃羣言,發明㫖要,臚為解義,積有成編,譯以國書,頒示中外,各製序言,弁其端而授諸梓。易、書、詩三經,先竣春秋若干卷,刻於雍正年間。惟禮記卷帙浩繁藁,本存繙書房,久之未竟厥業。朕御極之初,允儒臣請纂修三禮義疏,因取日講禮記解義》原本,㕘校同異,歸於一是,并命繙譯授梓,以備五經之全敬刋。
91
皇祖御製原文於前,而畧述大槪以誌成書,嵗月惟《禮記》出自漢儒,然多本於七十子之所傅習。如《大學》、《中庸》二篇,旣經有宋大儒,定為孔氏遺書,訓釋而列於學官,其他精言奧義,往往與《易》、《書》、《詩》、《春秋》相發,明非董仲、舒、揚雄輩所及。蓋其來有自去聖人之教,固未逺也。雖《月令》、《王制》附益,其間有以啟後人疑議,而先王之制所傳各異,事之不可,考而說之,不可強同者,亦已多矣。依文立訓,以存舊觀,說經之通例也。抑班固有言: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豈惟其文而已。蓋將以章志貞教大,其防與天下臣民共之。仰惟
92
聖祖序言:「所謂體諸躬修措之邦國者,禮之實,而明經之大用也。因言以求其義,因義以達其用。夫豈章句訓詁之足云,敢申言之以闡?」
93
至訓
94
等謹按是編為。
95
聖祖仁皇帝講筵,御論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命承修三禮諸臣,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重加㕘校,告成刋布。
96
聖祖仁皇帝聖敬日躋,動容中禮,日進儒臣,講論禮經,斯須不去我。
97
皇上服膺
98
至訓夀梓頒行本
99
善述之心,垂淑世之範,是以徳化翔洽,天下歸仁,猗歟休哉!斯誠萬世一時之嘉㑹已。
100
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等。謹按乾隆十三年
101
敇撰《三禮義疏》,此其第三部也。區經文四十九篇為七十七卷,附載圖》五卷。《禮記》自陳澔集說行,而古義寖微。是編仰承
102
指授衡鑒》,至精於《集說》,則棄瑕録瑜,於羣言則兼收並採。他如百家雜說,有裨諸儒未備者,亦必博採以備㕘稽。而後鄭《注》之精奥,孔疏之博贍,衛湜《集說》之詳明,粹然集其大成矣。
103
《深衣考》一卷
104
黃宗羲撰。宗羲見《易類》。
105
《禮記提綱集解》四卷
106
邱元復撰。元復漢標,號嵋菴,諸城人。《禮記疏畧》四十七卷。
107
張沐撰。沐見《易類
108
沐自序畧》曰:他經皆疏畧,《五經》闕一不可,故采摭纂輯,并㑹同志而屬之以分注云。
109
等謹按是編,沐所輯者,僅《禮運》、《禮器》、《樂記》、《學記》四篇。餘則武進王渭、登封馮五典,上蔡李範世及其從子煓所共成者,故自序》有屬以分注之語。然自古說經貴抒己見専,門亦可名家,夫何闕一不可之有。
110
《大學翼真》七卷
111
胡渭撰。渭見《書類》。
112
等。謹按《大學》、《中庸》二篇,本《戴記》舊文,自陳澔《集說》,以朱子編入《四書,遂刪除不載伏讀。
113
欽定四庫全書》雖列入四書》類中,而欽定禮記義疏》則備録全文,以復古今之舊。今謹遵編次,凡《大學》、《中庸》之單行者,仍入《禮類》,且以從馬氏舊例焉。
114
《禮記惜隂録》八卷
115
徐世沐撰。《世沐見《易類》。
116
大學古本說》一卷 《中庸章段》一卷 《中庸餘論》一卷
117
李光地撰。光地見《易》類。
118
光地《大學古本說識畧》曰:「《大學》舊本二程子各有更定,朱子因之又加訂為今本。五百年來,羣疑朋興光地讀朱子之書,凡如《易》之卜筮、《詩》之雅鄭、周子無極之㫖、邵氏先天之傳,皆能灼然不惑,獨於此書亦勉強應和,而非所謂心通黙契者,陳其所得,待方來之朱子而折𠂻焉。
119
又自序《中庸》章段曰:讀章句五十年,知近代講解之誤,蓋自宋、元之間而已。失之是編,於章、段離合之間,雖頗有所連斷,然其義所自來,則皆竊取朱子平生之意也。
120
《禮記偶箋》三卷
121
萬斯大撰。斯大見《周禮類》、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納喇性徳撰。性徳見《易》類等。謹按方苞望溪集》,謂此書本陸元輔所撰徐乾學刻經解》時改題性徳撰。
122
《禮記述注》二十八卷
123
李光坡撰。光坡見《周禮類》,光坡《自序》曰:始讀陳氏《集說》,疑其未盡。及讀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內稱鄭氏祖䜟,孔氏唯鄭之從,不載他說以為可恨。鄭氏祖䜟,莫過於《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義》皆取王、鄭二說,各為臚列。其他自五禮大者至零文單字,備載衆詁,在諸經注疏中最為詳核,何妄詆歟?又《禮器篇》斥後代封禪為鄭祖緯啟之秦皇、漢武,前鄭數百年,亦鄭注啟之乎?又多約注疏而成,鮮有新意,而指注疏為舊說。凡此之類,抵冒前人即欺負後人,何以示誠乎?抑譏漢、唐儒者,說理如夢,此程、朱進人以知本,吾儕非其分也。今於禮運則輕,其出於老氏,《樂記》則少其言理而不及數。其他多指為漢儒之附㑹,逐節不往復其文義通章,不鉤貫其脈絡,而訓《禮運》之本仁以聚,亦曰萬殊一本,一本萬殊。仲尼燕居之仁鬼神,仁昭穆,亦曰克去已私,以全心徳,欲以方軼前人,恐未能其退舍也。又曰:朱子教學者看注疏,自宋末有陳氏《集說》,學者祧注疏而崇焉。今本朱子之教,而陳氏雜合諸儒說為文,亦或仍之。
124
曽子問講録》四卷 《大學證文》四卷 《大學知本圖說》一卷 《大學問》一卷 《中庸說》五卷
125
毛竒齡撰。竒齡見《易類》。
126
等謹按蕭山連山門外講堂,即宋儒楊時講學之所有。以《曽子問》首章請業於竒齡者,借講堂側講,此凡一百三十九條。又嘗論列石經本石經改本,及程子、朱子改本,元明諸人改本以成證文知本《圖說》。則竒齡自謂於嵩陽廟市得《大學》古本,闡悟徹然,自畫一圖後二十年述而為之說。《大學》問者因門人邵廷采之問而答之,《中庸說》則其門人子弟輩所編次,而各附已說者也。
127
《禮記章義》十卷
128
姜兆錫撰。兆錫見《易》類。
129
《大學傳註》一卷 《中庸傳註》一卷李塨撰。塨見《易類》
130
《禮記詳說》無卷
131
冉覲祖撰。覲祖見《易》類。
132
覲祖自序畧曰:坊本諸講,其標宗㫖、剔字句、順口吻、聨脈絡、化板為圓,亦足醒人心目,故編檢而分載之,附先儒後。
133
《大學講義》一卷 《中庸講義》一卷楊名時撰。名時見《易類》。
134
校補《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元吳澄原本,朱軾重訂。軾見《易類》等。謹按是書篇目注釋,一仍呉氏之舊。其於《澄注後問》以軾、按二字別之者,則其以己見辨定者也。
135
《考定石經大學經傳解》一卷。邱嘉穗撰。嘉穗實亭,上杭人。康熙壬午舉人,官歸善縣知縣。
136
《禮記析疑》四十六卷
137
方苞撰苞,見周禮》類
138
中庸本㫖》二卷
139
朱謹撰。謹號雪鴻,崑山人。《大學本文》一卷 《大學古本》一卷 《大學困學録》一卷 《中庸本文》一卷 《中庸困學録》一卷王㴻撰。㴻見《書類》。
140
等謹按:㴻取夫學《中庸》本文及朱子《章句》原序,各為評論,大意欲以章法句法闡求書理。其古本一卷則與朱子改本並相尊奉。《困學録》兩卷,發明學問之功,不徒以尋繹語脈,順文詮解,蓋勝乎坊塾詁本多矣。
141
成均《講義》無卷數
142
孫嘉淦撰。嘉淦錫公,興縣人。康熙癸巳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諡文定。
143
等謹按是編,專疏聖經》一章,以發明章句之義。其講致知格物、深中學者之弊。
144
《大學偶言》一卷
145
張文檒撰。文檒風林,又字樹聲,蕭山人。康熙甲午舉人,官成都縣知縣。
146
成均課講無卷數
147
崔紀撰。紀見《易類》。
148
紀自《識畧》曰:《大學以慎動為宗,故所言多顯。《中庸》以主靜為宗,故所言多微。究則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者也。學者惟是微《大學》之顯,而闡《中庸》之幽庶,有以得其源流指趣之一矣。
149
禮記類編》三十卷
150
沈元滄編。元滄,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貢生。官文昌縣知縣。
151
元滄自序曰:《小戴禮》篇帙繁賾,讀者未易,得其要領,辨索有年,乃為一書。先之以《五典》,次之以五禮,冠之以通論,廣論殿之以儀節。文繁者分刋之繁,甚者更細分之注,仍漢之鄭氏音義,仍唐之陸氏《戴記緒言》四卷。
152
陸奎●撰。奎勲見《易類》。
153
奎勳《自序》曰:「元儒衛正叔《集說》百有六十卷,採摭大備,丹黃一過,始知陳氏說之醇粹者,悉本朱子。其餘《集解》,不免偏駮。爰舉《曲禮》四十六篇,每篇作一《小序》,辨其為周,為秦為漢,凡先儒之說,有足正陳氏舛訛者,亟為録存,尚有遺義,則就己見論定焉。
154
《中庸解》一卷
155
任大任撰。大任鈞衡,吳江人。《檀弓疑問》一卷。
156
邵泰衢撰。泰衢鶴亭,錢塘人。明於算術,官欽天監左監副。
157
《學禮闕疑》八卷
158
劉青蓮撰。青蓮華岳,襄城人。等謹按青蓮所撰自《曲禮》至《奔喪》七篇,末一卷尚闕,其弟青芝續成之。
159
鼇峰《講義》四卷
160
潘思榘撰思榘見易類》
161
等謹按,思榘嘗官福建巡撫,鼇峰書院為巡撫所掌。此其與書院生徒講大學、中庸之語,而諸生編次付梓者也。
162
《檀弓論文》二卷
163
孫濩孫撰。濩孫邃人,高郵人。雍正庚戌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164
禮記章句》十卷
165
任啟運撰。啟運見《易》類。
166
《禮記彚編》八卷
167
王心敬撰。心敬見《易類》。
168
《禮記訓義擇言》八卷 《深衣考誤》一卷江永撰。永見《周禮類》。
169
等謹按:擇言者永取檀弓》至《雜記諸註中異同者,擇其一是而折𠂻之也。持論精審,足資㕘核,深衣考亦援据精詳。
170
《讀大學中庸日録》二卷
171
康呂賜撰。呂賜,字復齋,別號一峯,又自稱南阿山人,武功人。
172
《古本大學解》二卷
173
劉醇驥撰。醇驥千里,號廓菴,廣濟人。右禮類禮記》。
174
《夏小正註》一卷
175
黃叔琳撰。叔琳見《易類》。
176
等謹按《夏小正》一書,原載大戴禮中。《隋志》始別為一卷,宋傅崧卿作註,朱子嘗仿其例,復加訂定,附於《儀禮經傳通解》。元金履祥未見傅氏書,以為朱子舊本,采附《通鑑前編》夏禹元年下句為之注,與傅多有異同。
177
國朝張爾岐合傅注,輯為一編,以已說附之。叔琳刪其重複而作是編。其自為之說者,則稱「案」以別之,《大戴禮删翼》四卷。
178
姜兆錫撰。《兆錫見《易類》。
179
兆錫孫奭跋曰:《刪翼》者,因舊本而刪其繁冗,翼其義理者也。刪其繁冗,如《保傅篇》刪去魏公子無忌等文,翼其義理,如《禮三本篇》,據《荀子》「利爵以正利省」之「悞」是也。有注在《家語》而從畧者,如《王言》五《義》、五《帝徳、盛徳》等篇是也。有注在《禮記》而從畧者,如哀公問》、《禮察、曾子大孝》、《朝事、投壺》等篇是也。有注在《儀禮》外,編而畧互見其義者,如《夏小正》、《武王踐阼》等篇是也。有舊本無注而箋解者,如《曾子立事》、《本孝》、《制言》、《天圓》與《少閒》、《本命》等篇是也。
180
《夏小正詁》一卷
181
諸錦撰錦見詩類》。
182
右禮類附録大戴禮
183
《三禮合纂》二十八卷
184
張怡撰。怡一名遺,字自怡,初名鹿徴,號瑤星,江寧人。前明登萊鎮總兵官可大之子,以難䕃錦衣衛千戶。
185
《學禮質疑》二卷
186
萬斯大撰斯大,見《周禮類斯》《大自序》曰:「大自丁未學《禮》以來,取其大者條而說之。首取《戴記》諸篇相對,次取《儀禮》與《戴記》對。次取《易》、《詩》、《書》、《春秋》及《左》、《穀》與二禮對用,因所得竊著於篇。
187
黃宗羲序曰:吾友萬充宗為履安先生,叔子銳志經學,於三禮則條其大節目,前人所聚訟者,甲乙證據摧牙,折角軒豁,呈露昌黎,所謂及其時而進退揖讓於其間者也。此在當時,顧人人所知者,於今則為絶學矣。其友魏方公為之先刻數卷,充宗以為質疑者,欲從余而質也。余老而失學,方欲求海內諸君子而質之,又何以待質?充宗亦姑以其所得㕘考,諸儒必求其精粗,一貫,本末兼該,鑿然可舉而措之,無徒與衆說爭長於黃池,則所以救弊其在此夫。
188
《讀禮志疑》六卷
189
陸隴其撰。隴其見書類。
190
等謹按:隴其以漢儒採輯三《禮》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多有未合。因取孔、鄭以來諸家注疏,折𠂻於朱子之書,並旁採《春秋》律呂與夫天時人事,可以闡發《禮經》者成為是編,其疑而未決者則仍闕之,故名曰《志疑》。
191
《讀禮竊注》一卷
192
孫自務撰。自務樹本,號立菴,安邱人,嵗貢生。《稽禮辨論》一卷。
193
劉凝撰。二至,南豐人。貢生。官崇義縣訓導,《郊社禘祫問》一卷。 《廟制折𠂻》三卷 大小宗通釋》一卷 《學校問》一卷 《明堂問》一卷
194
毛竒齡撰。竒齡見《易類》。
195
等謹按郊社禘祫問十八條答門人李塨問南北分祀及有禘無祫之說,廟制折𠂻,凡七廟、五廟、三廟、二廟一廟、夏五廟、商六廟、昭穆廟位,列儒先諸說於前,而以已說定之,大㫖宗王而駮,鄭大小宗通釋,以天子宗法無考祇諸侯公子,畧見於喪服小記及大傳二篇,而說又不詳鄭、孔亦無所折𠂻。宋以後立說倍多,愈不可信,因取小記大傳言宗法者為條解焉。學校問前答門人張希良問學校之名,繼答門人呉鼎問廟學中先師設主,因及鄉飲養老之禮,又因門人姜垚問九室五室之辨,故復著明堂問一篇。
196
《禮學彚編》七十卷
197
應撝謙撰。撝謙見《易類》。
198
《郊社考辨》一卷
199
李塨撰。塨見《易類》。
200
《儀禮經傳內編》二十三卷,《外編》五卷姜兆錫撰。兆錫見《易類》。
201
兆錫《自述曰:右《儀禮經》自士冠至少牢,凡十四篇,內《士》、《喪禮》《少牢禮》,又各離為二篇,凡十六篇,并今所採補之經傳若干篇,是為《儀禮》內編。而《喪服》一篇則與所採補之若干篇,別為《儀禮》外編,編之分內外,何也?本《儀禮》而分之也,古無《周禮》、《儀禮》之名,《漢藝文志》稱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是為經而記百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二篇,曲臺后蒼九篇,《明堂隂陽說》五篇,是為《傳》皆不名《儀禮》也。又《周官》六篇為經,而《周官傳》四篇為傳,亦不名《周禮》也。永嘉張淳謂漢未有《儀禮》之名,疑後世學者見十七禮儀,遂因以名之。是則《儀禮》之得名本於升降揖讓、動作威儀之所發而為名,故十六篇及凡所補之屬為《內編》,而《喪服篇》及凡所補之屬,乃所以行是《儀禮》之具,而與其發見於升降揖讓、動作威儀之間者,則有間矣,故為《外編》也。
202
禮樂通考》三十卷
203
胡掄撰。應麟,武進人。《禮書綱目》八十五卷。
204
江永撰。永見《周禮類》
205
《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蕙田撰。蕙田字樹峯,金匱人。乾隆丙辰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206
賜諡文㳟。
207
參讀禮志疑》二卷
208
汪紱撰。紱一名烜,字燦人,號雙池,婺源人。等。謹按是書取陸隴其《讀禮志》疑於各條之下,以己意參之,故曰參讀《禮志》。疑其所考論,亦多得《經》義,實可與隴其之書相發明耳。
209
《三禮約編》十九卷
210
汪基撰。警齋,休寧人。《三禮㑹通》二卷。
211
張必剛撰。必剛繼夫,潛山人。乾隆壬戌進士。重刋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六十九卷。
212
梁萬方撰。萬方廣菴,絳州人。等。謹按朱子通解楊復序文,謂朱子嘗稱黄幹所續喪祭二禮,規模甚善,欲依以改定全書而未暇萬方援據此語,遂以幹之體例更定。朱子之書,名曰重刋,實則改修也。
213
右禮類總《禮》。
214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四
URN: ctp:ws35899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