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一

《卷五十一》[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水經注箋刋誤卷九
3 仁和趙一清纂
4 陰溝水篇
5 陰溝首受於大河卷縣故瀆卷二十三一頁七行
6 一清按於字當移在大河之下
7 俱東絶濟隊卷二十三一頁十一行
8 一清按隊當作隧
9 右溝東西逕陽池城北卷二十三一頁十一行
10 一清按右溝當作右瀆東西當作東南陽池當作陽武
11 東南絶長城卷二十三一頁十二行
12 一清按東南上落又字
13 故云出武陽卷二十三一頁二十行
14 一清按武陽當倒互作陽武
15 左屈溝與梁合卷二十三一頁二十行
16 一清按溝字當移在梁字下浚儀渠水注云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謂之梁溝是也
17 故經云陰溝出蒗蕩者也卷二十三二頁三行
18 箋曰者一作渠一清按蒗蕩下落渠字非者字當作渠
19 碑字傾低卷二十三二頁八行
20 一清按字當作宇隸釋校改
21 大棘也地卷二十三二頁十六行
22 一清按全祖望云也地當作楚地
23 濄水又東逕武平縣故城卷二十三三頁四行
24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25 有漢尚書虞詡碑卷二十三三頁四行
26 一清按尚書下落令字𨽻釋校後漢書本傳云永和初遷尚書令
27 康仲後卷二十三三頁五行
28 箋曰康一作虞一清按後漢書本傳注引此文云虞仲之後
29 子孫不必不為九卿卷二十三三頁九行
30 箋曰宋本作亦不失為九卿一清按後漢書本傳作子孫何必不為九卿隸釋引此文云子孫未必不為九卿今校正
31 故鄉矣卷二十三三頁十三行
32 一清按鄉上落廣字
33 入谷謂死濄也卷二十三三頁十五行
34 一清按謂當作為
35 濄水又南東屈逕苦縣故城南卷二十三三頁十六行
36 一清按南東二字當倒互
37 濄水又東而北屈至顙鄉卷二十三三頁二十行
38 箋曰顙當作頼一清按而字衍文頼鄉下落西字
39 叔彭生會晉郤缺於承匡卷二十三四頁二行
40 一清按叔下落仲字春秋校補
41 冠帶之徒卷二十三四頁七行
42 箋曰徒舊本作徙一清按徒衆也字不誤
43 自隱隸之卷二十三四頁八行
44 一清按自上落十二年三字黄省曾本校補隱當作𨻳漢書陳留郡有𨻳縣
45 有漢陽種令許叔臺碑卷二十三四頁十二行
46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廣平國有陽臺縣許叔臺當作許叔種字倒互耳
47 建寧六年卷二十三四頁十四行
48 箋曰一作元年一清按建寧止於五年元年為是
49 漢桓帝尼宮卷二十三四頁十九行
50 箋曰宋本作桓帝遣宦臣一清按孫潛校改作宦官
51 又有李老母廟卷二十三五頁四行
52 箋曰克家云舊本作李母前廟疑當作李老君母廟一清曰老字衍文
53 然即此城也卷二十三五頁十一行
54 一清按然當作疑
55 皆雕鏤雲炬卷二十三五頁二十行
56 箋曰當作雲烟一清按炬火炬也字不誤
57 碑陰又刋石策卷二十三六頁二行
58 一清按石䇿何焯校改詔䇿
59 有兄騰冢卷二十三六頁四行
60 箋曰舊本作騰兄冢按司馬彪續漢書曹節四子長伯興次仲興次叔興騰字季興所謂騰兄則伯仲與叔也騰更無弟吳本作兄騰似誤又騰少除黄門從官自小黄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在省闥三十餘年亦未嘗為潁川太守也一清按𨽻釋載此文正作有騰兄冢伯仲叔季騰最知名餘則有字而無名三國志魏書曹仁傳云仁太祖從弟裴松之注引魏書曰仁祖褒潁川太守斯其人也朱氏乃以騰未嘗為潁川太守嘵嘵不置真癡人說夢也
61 厯太中大夫司馬長史引侍中卷二十三六頁十行
62 一清按引字衍文𨽻釋校
63 習讀書傳卷二十三六頁十三行
64 一清按習讀上落春夏二字三國志注校補
65 都督楊州卷二十三七頁一行
66 一清按楊州當作揚州
67 冢南冢南枕道有碑卷二十三七頁四行
68 一清按冢南二字重文宜衍
69 右北平無終年化卷二十三七頁六行
70 箋曰年化當作牟化即造碑故吏姓名也一清按𨽻釋引此文作年化年亦姓也
71 濄水又東南逕城父縣故城卷二十三七頁十行
72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73 東北流逕城父故城西卷二十三七頁十二行
74 一清按城父下落縣字
75 臨側濄水卷二十三七頁十七行
76 箋曰當作側臨一清按臨側字屢見
77 後罷州立郡卷二十三七頁十八行
78 箋曰舊本作罷州立碑吳本改為立郡一清按魏書地形志譙州景明中置渦陽郡孝昌中陷領南譙郡渦陽縣屬焉此即所謂罷州立郡者也
79 義北門生卷二十三八頁九行
80 一清按趙琦美云下有義城北字是城字之誤𨽻辨引此文作義士
81 遷九江彭城陳留四部卷二十三八頁十六行
82 一清按部當作郡
83 汳水篇
84 丹泌亂流卷二十三九頁八行
85 一清按泌當作沁
86 荀晞卷二十三九頁十七行
87 一清按晉書列傳是茍晞朱箋既引晉書尚仍荀字之誤何也
88 是則料稟亭也卷二十三十頁十六行
89 一清按料當作科
90 故曰成安也卷二十三十頁十七行
91 箋曰謝云曰字疑衍一清按曰字乃陳留風俗傳文不宜衍
92 漢章帝東廵卷二十三十一頁五行
93 一清按漢字衍文
94 陳菑縣卷二十三十一頁六行
95 一清按郡國志考城縣屬陳留郡落留字
96 應亨吉元符卷二十三十一頁七行
97 一清按元全祖望校改之
98 賜越有先列考武王卷二十三十一頁八行
99 箋曰先一作光一清按當作烈考武皇謂武帝也
100 汳水東逕周塢側卷二十三十一頁十五行
101 一清按汳水下落又字
102 漢熹平君立卷二十三十二頁十三行
103 箋曰按熹平是漢靈帝年號此云熹平君知有脫誤也宋本亦然其墜失乆矣一清按全祖望云錢遵王本熹平下有中某二字從之
104 弟刻石樹碑卷二十三十二頁十五行
105 一清按弟上落其字全祖望校增
106 隧前有師子天鹿博作百樹柱八所卷二十三十二頁十六行
107 箋曰博宋本作瑼一清按𨽻釋載此文作累塼作百達柱黄省曾本同惟誤以塼為博
108 餘波南入淮陽城中卷二十三十二頁十八行
109 一清按淮陽當作睢陽漢西京梁國治睢陽續志睢陽亦居梁國領縣之第一注云唯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入於睢是也
110 汳水又東逕貫城南卷二十三十二頁十九行
111 一清按貫城當作貰城
112 汳水又東逕違縣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三頁四行
113 一清按違縣當作䝉縣
114 博聞道家卷二十三十四頁十七行
115 一清按聞當作問𨽻釋校
116 時令太山萬喜卷二十三十五頁四行
117 箋曰喜當作熙一清按當加灬作熹
118 國相東萊王璋字伯義卷二十三十五頁九行
119 一清按後漢書黨錮傳王璋字伯儀東萊曲成人少府卿
120 既有經見卷二十三十五頁十一行
121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在
122 獲水篇
123 宋大夫卷二十三十五頁十五行
124 一清按夫竹書紀年作水黄省曾本元是水字
125 獲水自䝉東山卷二十三十五頁十六行
126 一清按山當作出
127 汳水又東逕虞縣故城北卷二十三十六頁一行
128 一清按汳水當作獲水
129 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公字伯世卷二十三十六頁四行
130 一清按墓下落碑字𨽻釋校補公當作允盛允為司徒在桓帝延熹三年見范史桓帝紀何焯云當作盛兊見姓氏急就篇然當以史為正
131 上承黄陂卷二十三十六頁十三行
132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
133 獲水又東逕碭山縣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七頁一行
134 一清按兩漢志後魏志俱作碭縣無山字
135 見者佀狗卷二十三十七頁六行
136 一清按見者下落云字黄省曾本校增
137 上承陽陂卷二十三十七頁八行
138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陽陂當作碭陂
139 山有陳勝墓秦亂卷二十三十七頁十五行
140 一清按秦亂上落覩字孫潛校增
141 王莽之子秋也卷二十三十七頁十八行
142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予秋子字誤
143 獲水又東厯洪溝東注之卷二十三十七頁十八行
144 一清按下東字當作水
145 即地理志之虹縣卷二十三十七頁二十行
146 一清按虹為螮蝀音戸公切漢書地理志沛郡𧈬縣莽曰貢師古曰𧈬亦音貢是與虹字有别郡國志作虹縣斯則司馬彪之異詞非班固之實錄也
147 獲水北流注之卷二十三十八頁五行
148 一清按六字是經混作注獲當作睢蓋睢水入獲也注云疑即經所謂睢水葢指此也
149 世謂之蕭縣南山也卷二十三十八頁五行
150 一清按縣黄省曾本作城
151 處耗積石為梁卷二十三十八頁十二行
152 箋曰耗字疑衍一清按處耗二字當互易謂水痕減落之處也
153 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溝水也卷二十三十九頁二行
154 箋曰謝云白溝當作白瀆一清按蕭縣志云白溝在縣西北二十里溝字不誤
155 俗名曰淨淨溝也卷二十三十九頁三行
156 箋曰宋本但作名之曰淨溝也一清按淨浄溝之義如深深渠驫驫水源源水涓涓水之類朱氏不察必欲去此重文亦昧矣
157 勒魚石於彭城卷二十三十九頁二十行
158 一清按勒孫潛校改勤事在春秋襄公九年
159 文潁曰卷二十三二十頁二行
160 一清按文潁之潁當从禾不从水
161 項羽都卷二十三二十頁三行
162 一清按都下落焉字
163 魏中郎徐庶卷二十三二十頁八行
164 一清按中郎下落將字
165 小城西又一城卷二十三二十頁十行
166 一清按又下落有字
167 宮觀門閣卷二十三二十頁十二行
168 一清按閣黄省曾本作閤說文閤門旁户正韵內中門也周圻名義考曰閣為庋閣之閣禮內則天子之閣漢天祿等閣皆謂重屋也閤為閨閤之閤文翁傳閨閤公孫宏東閤皆謂門也音義並異非可混稱下邑閤如初之閤亦同
169 故彭祖國也卷二十三二十頁二十行
170 一清按故漢書地理志作古
171 汴帶泗卷二十三二十一頁三行
172 一清按汴上落衿字
173 睢水篇
174 按在留使鄉聚名也卷二十四一頁十行
175 一清按漢志陳留縣下注臣瓚曰留屬陳故稱陳留蓋留本鄭邑為陳所并是以酈釋高陽為故留之鄉聚名也使字誤當作故
176 故自陳留卷二十四一頁十八行
177 一清按陳留下落徙涿二字全祖望校增
178 陂之東合洛架水口卷二十四二頁六行
179 一清按之當作水
180 必曰睢陽卷二十四三頁十一行
181 一清按劉昭補注郡國志引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三十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注落曲字
182 集於彭梁之東卷二十四四頁四行
183 一清按梁當作城
184 蠡臺而西卷二十四四頁八行
185 一清按而當作如
186 東即梁王之吹宮也卷二十四四頁十五行
187 一清按宮當作臺
188 複道自宮東出楊州之門左卷二十四五頁四行
189 一清按沈炳㢲云當作東出楊門之左州字衍文
190 茍不驕述夫何舍焉卷二十四六頁二行
191 箋曰蔡中郎集載此碑作茍不皦述夫何考焉一清按金石文載此碑作苟不矯述夫何舍焉𨽻釋改作稱述
192 鼎名文曰卷二十四六頁九行
193 一清按名當作銘
194 廟南列二柱卷二十四六頁十三行
195 一清按二下落石字黄省曾本校增
196 廟前東北有石駝卷二十四六頁十四行
197 一清按石駝上落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198 亦不甚雕飾卷二十四六頁十五行
199 一清按飾黄省曾本作毁
200 積而為逢洪陂卷二十四六頁十六行
201 箋曰御覽引水經注作積而為逢淇陂一清按淇字誤文何足據也
202 賣鞾履為業矣卷二十四七頁六行
203 一清按為業下落以正月朔日會故嫗於鄉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處二十二字名勝志引此文校補
204 王莽之傳治卷二十四七頁十行
205 一清按傳治下落也字名勝志校補
206 芒碭縣之間卷二十四七頁十八行
207 一清按芒碭下落二字御覽引此文校補
208 宋恭公之所都也卷二十四八頁十行
209 一清按恭當作共
210 睢水又左合白瀆水卷二十四八頁十五行
211 一清按白瀆水當作白溝水見前獲水注
212 又詳卷二十四九頁一行
213 一清按又當作未
214 睢水逕穀熟兩分而睢水為蘄水卷二十四九頁一行
215 一清按而字當移在為蘄水之上
216 通為兼稱卷二十四九頁二行
217 一清按為當作謂
218 睢水又東逕苻離縣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頁十行
219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作符離
220 睢水東逕臨淮郡之取慮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頁十二行
221 一清按取慮下落縣字睢水下落又字
222 溝舊上承蘄水卷二十四九頁十六行
223 一清按溝當作瀆即長直故瀆也
224 瓠子水篇
225 河水舊東河卷二十四十一頁八行
226 一清按下河字當作流
227 殷之相又都之卷二十四十一頁十一行
228 一清按當作相土落土字史記殷本紀昭明卒子相土立索隱曰相土佐夏功著於商詩頌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傳曰昔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
229 張晏曰依河水自固卷二十四十一頁十四行
230 一清按自固下落又東逕鹹城南六字全祖望云以先司空本校增
231 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有咸城者也是卷二十四十一頁十五行十六行
232 一清按春秋左傳注濮陽縣下有東南二字咸城當作鹹城也是二字當倒互
233 魏都尉治卷二十四十一頁二十行
234 一清按魏分立東西兩都尉此為東部都尉治落二字
235 瓠河故瀆又東逕句陽之成陽卷二十四十二頁二行
236 一清按句陽下落縣字成陽上落小字
237 是為穀卷二十四十二頁四行
238 一清按穀字下落林字
239 六國時沮楚同卷二十四十二頁十八行
240 一清按同下落音字
241 而北去濮陽三十五里卷二十四十二頁十八行
242 一清按而字當作西
243 又東北逕句陽縣之小成陽縣故東垂亭西卷二十四十三頁二行
244 一清按小成陽縣之縣當作城故東二字當倒互
245 而東杜考地驗城卷二十四十三頁七行
246 箋曰當作京相一清按非也當作京杜謂京相璠及杜預耳與洧水篇京杜地名文義正同
247 春秋隱公八年宋公衞侯遇於犬丘經書垂也卷二十四十三頁十行
248 箋曰左傳作犬丘一清按注引經傳俱不誤箋說云云于義何取
249 稱曰靈都卷二十四十三頁二十行
250 一清按後漢書章帝紀注引述征記作靈臺𨽻釋載此文亦作臺都字誤也
251 記于堯妃卷二十四十四頁十一行
252 一清按堯妃下落祠字即中山夫人祠也
253 堯陵北山甫墓南二冢間伍貟祠卷二十四十四頁十二行
254 一清按山甫上落仲字伍貟上落有字
255 池澤之東北有陶墟卷二十四十四頁十八行
256 一清按池御覽引此文作迤
257 定陶西南陶丘舜也卷二十四十五頁四行
258 箋曰舜一作亭一清按全祖望云非也舜下落所陶二字朱氏但見漢志注有陶丘亭之文故改舜字以遷就之而不知其有脫文也
259 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公孫以廩丘叛于趙卷二十四十五頁八行
260 箋曰今竹書作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孫以廩丘叛于趙一清按索隱曰紀年齊宣公十五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為太公和田太公相齊宣公宣公卒田會自廪丘叛于趙下公孫乃公孫會也今朱氏引竹書作兩公孫孫殺者是人而叛者又即其人豈可通乎史記齊世家亦云宣公五十一年卒田會反廪丘也
261 春秋傳曰取晉羊角卷二十四十五頁十二行
262 一清按傳曰下落烏餘二字
263 天大雨卷二十四十五頁十二行
264 箋曰天舊本作有一清按天字不誤
265 今魯邑也卷二十四十五頁十四行
266 一清按今字誤當作高魚二字
267 田單之功卷二十四十七頁三行
268 一清按之功下落可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三國志程仲德傳元有之
269 枝瀆上承將渠卷二十四十七頁六行
270 一清按當作故瀆枝字誤
271 河水自泗口出為濟水濟水卷二十四十七頁十六行
272 一清按河水注云四瀆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河水分泲亦曰泲水受河也濟水注云河水自四瀆口東北流而為清清即泲也泗口是四瀆口之誤為當作會濟水二字重文宜衍
273 即地理志曰如水矣卷二十四十八頁五行
274 一清按曰當作之名勝志校改
275 又屈其城南卷二十四十八頁十四行
276 一清按又屈下落逕字
277 都高邑卷二十四十八頁十五行
278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千乘郡有高苑縣邑字誤
279 故俗謂之東苑也卷二十四十八頁十六行
280 一清按東下落高字
281 其上源出盤陽卷二十四十九頁三行
282 一清按上源二字當倒互漢書地理志濟南郡有般陽縣應劭曰在般水之陽後魏地形志作盤陽
283 旱則竭耗卷二十四十九頁五行
284 一清按耗黄省曾本作涸
285 時水西北至梁鄒城入于沛卷二十四十九頁七行
286 一清按沛當作泲
287 汶水篇
288 出草藥卷二十四十九頁十五行
289 一清按草藥二字當倒互名勝志校改
290 奉高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卷二十四二十頁十行
291 一清按以奉下落太山之祀四字全祖望校增
292 唯趺存焉卷二十四二十頁十六行
293 一清按唯下落故字𨽻釋校補
294 又西南逕奉高縣故城而卷二十四二十一頁二行
295 一清按而當作西
296 出分水谿卷二十四二十一頁二行
297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298 東南流逕□山東右天門下谿水卷二十四二十一頁三行
299 一清按右當作合
300 東南流逕龜陰之龜田山卷二十四二十一頁十四行
301 一清按左傳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龜田二字當倒互
302 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四行
303 箋曰後漢郊祀志云建武三十年羣臣上言宜封禪泰山詔不許三十二年正月上讀河圖感動乃求元封時封禪故事是年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辛邜封泰山甲午禪于梁陰此云十三年乃三十年之誤也一清按注明云石勒建武十三年朱氏以漢建武證之以為當作三十年可哂甚矣但建武是石虎年號注云石勒誤耳
304 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十行
305 一清按下南字衍文
306 降坐明常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十一行
307 一清按常當作堂
308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於汶水卷二十四二十二頁十六行
309 一清按汶水漢書郊祀志作汶上
310 非憂王實之無柱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頁四行
311 箋曰宋本作王室一清按當作正室何焯校改
312 赤眉渠師樊崇所堡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頁七行
313 一清按師當作帥
314 山東巢父廟卷二十四二十三頁七行
315 一清按山東下落有字名勝志校增
316 陽虎據之以叛卷二十四二十四頁三行
317 箋曰舊本作居之一清按據亦作据箋說非
318 淄水又逕郕北卷二十四二十四頁十一行
319 一清按郕下落縣字續志濟北國成本國劉昭補注曰左傳衞師入郕杜預曰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剛父晉志作剛平
320 縣北有曲水池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二行
321 一清按池字衍文左傳注校
322 公會祀侯莒子于曲池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三行
323 一清按春秋經文有盟字今校補
324 漢章帝元和三年東巡太山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五行
325 一清按後漢書章帝紀是二年
326 汶水又西逕汶陽縣故城北而注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七行
327 一清按而當作西
328 洗水出焉卷二十四二十五頁九行
329 箋曰謝兆申云洗當作洸克家云出焉當作注焉一清按出字不誤洙水注云洸水出東平陽上承汶水又云洗水又東南流注于洙水則洸水所注者洙水也非汶水也
330 縣治鑄鄉故城卷二十四二十五頁十行
331 箋曰宋本作冶鑄鄉一清按非也蛇丘縣治鑄鄉故城豈可改治為冶乎
332 地理志鄉故闡也卷二十四二十五頁十四行
333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剛故闡鄉字誤
334 俗又謂之關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頁十七行
335 一清按關亭當作闡亭
336 非禮是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頁五行
337 一清按傳文曰非禮也此衍是字
338 然是東去岡城四十里卷二十四二十六頁十五行
339 一清按然是下落亭字
340 又西南過平章縣南卷二十四二十六頁十七行
341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東平國有章縣落東字
342 景帝中和六年卷二十四二十六頁十八行
343 一清按和字衍文
344 王莽之有鹽城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頁二十行
345 一清按城字衍文
346 故在無鹽城東北五十里卷二十四二十七頁一行
347 一清按城字當移在故字之下
348 水出肥縣東城自源卷二十四二十七頁二行
349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縣肥下落成字城字衍文自源全祖望校改白原
350 王莽之成富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頁六行
351 箋曰舊本作城富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正作成字何舊本之足云
352 應劭曰古厥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頁十七行
353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注引仲瑗云古厥國落國字
354 東平王雲及后謁卷二十四二十八頁二行
355 一清按后謁下有錯簡下文漢書石立宣帝起之表也十字當移于此后謁下落曰字漢書之書當作世全祖望校正
356 古中都城卷二十四二十八頁八行
357 一清按城吳琯本作也
358 東遂為澤渚卷二十四二十八頁十二行
359 一清按遂當作逕
360 汶水又西逕洽鄉城南地理志曰所謂無鹽有洽鄉者也卷二十四二十八頁十九行二十行
361 一清按洽鄉當作郈鄉師古曰郈音后曰字衍文
362 世祖叔母名良卷二十四二十九頁一行
363 一清按母當作父即趙孝王也後漢書校
364 東平憲王倉卷二十四二十九頁六行
365 一清按倉當作蒼後漢書校
366 元和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九頁六行
367 一清按三當作二後漢書章帝紀校
368 一水西逕湏昌城南入浦卷二十四二十九頁九行
369 一清按浦當作泲
370 泗水篇
371 皆為非也卷二十五一頁十三行
372 箋曰御覽引此注云皆為此也一清按道元以舜不居泗上故以陶墟舜井之說為非矣
373 預以木為曲狀卷二十五一頁十九行
374 一清按狀全祖望校改洑
375 時則謂之原泉祠卷二十五二頁三行
376 一清按則孫潛校改人
377 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取卞卷二十五二頁四行
378 一清按左傳是二十九年落九字
379 西南逕魯縣北卷二十五二頁十一行
380 一清按逕當作過
381 京相璠曰杜預並言卷二十五二頁十四行
382 一清按曰下全祖望校增服䖍二字
383 背洙泗牆卷二十五二頁十七行
384 一清按閻若璩云正義引從征記泗牆二字作面泗章懷後漢書注亦云
385 冢記卷二十五三頁三行
386 一清按全祖望云當作冢墓記
387 孔叢子曰卷二十五三頁八行
388 一清按何焯云子字衍文後人所妄加黄省曾本無子字義門之言良是
389 石以磬制卷二十五五頁三行
390 一清按以孔宏復曲阜志引此注文作似
391 公山不狃帥費攻魯卷二十五五頁四行
392 一清按費下落人字左傳校補
393 漢書秘之卷二十五五頁十行
394 箋曰宋本作漢時一清按全祖望校改世
395 池臺悉石也卷二十五六頁十四行
396 一清按池字衍文御覽引此注云臺之基岸悉石也今校正
397 吾聞也卷二十五七頁一行
398 一清按也當作之
399 今城鄒山之陽卷二十五七頁十六行
400 一清按今城下落在字孫潛校增
401 繹邑之所依為名也卷二十五七頁十九行
402 一清按所依下落以字通鑑注校補
403 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逃此山卷二十五八頁三行
404 一清按通鑒注引此文永嘉上有晉字逃作保
405 詩所謂保其鳬嶧者也卷二十五八頁七行
406 一清按其經文是有字
407 漷水又西逕至湖陸縣入于泗卷二十五八頁二十行
408 一清按逕字衍文
409 齊田盻及宋人伐我東鄙卷二十五九頁五行
410 一清按盻當作肸
411 平陽東北有漆鄉漷今見有故城卷二十五九頁八行
412 一清按漷當作郭
413 洸水從北西來流注之卷二十五九頁十行
414 一清按北西二字當倒互
415 封將軍陳錯為槖侯卷二十五九頁十五行
416 箋曰史記漢書功臣表並作槀侯陳鍇為將從擊陳豨有功舊本水經注亦作藁侯此注改作槖侯未知何據豈酈君所見史漢別本有異乎一清按非也世本史漢表俱作槀侯師古音公老翻而小司馬則以為山陽之屬縣也山陽之屬縣曰槖臣瓚音之曰拓酈在顔前想六朝時漢表元作槖字至唐始誤作藁師古不能據地理志以正之朱氏乃云舊本水經注作藁此注改作槖而且揶揄之曰豈酈君所見史漢別本有異乎一似舊本更屬他人之書而此注為酈君所手定借曰異同要是後來傳寫翻刻之訛朱氏寧亦知之否乎又史表是陳錯故索隱曰漢表作鍇音揩三蒼云九江人名䥫曰鍇今云史漢表並作鍇豈其然乎
417 蓋洸洙相入受通稱矣卷二十五九頁十九行
418 一清按相入下落互字
419 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卷二十五十頁五行
420 一清按沛當作泲
421 地理志曰故湖陸縣也卷二十五十頁十一行
422 一清按前漢為湖陵續志云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此引班書不得曰故湖陸
423 昔桓温北入也卷二十五十頁十四行
424 一清按桓溫下落之字
425 北枝水西出逕蕃縣北卷二十五十頁十七行
426 一清按此文誤也當作北水枝出西逕蕃縣北
427 其水又溉於丘焉卷二十五十一頁五行
428 箋曰於丘當作公丘一清按丘即公丘也單舉之以見義耳
429 縣故城在滕西北卷二十五十一頁六行
430 一清按西北下落城周二十里內有子城九字名勝志校補
431 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於沛卷二十五十一頁十四行
432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魯國蕃縣下云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沛渠此世本之誤沛當作泲下沛字俱當作泲
433 故是水為吳王所掘非也卷二十五十二頁二行
434 一清按故下落謂字
435 止自泗川耳卷二十五十二頁三行
436 一清按自當作是
437 以今忖古知一延之之不通情理矣卷二十五十二頁六行
438 一清按於文當作益知一字誤
439 左泗水之濱卷二十五十二頁十一行
440 一清按左當作在
441 晉解揚圍楚致命卷二十五十二頁十八行
442 一清按圍楚二字當倒互言入楚圍以致命楚圍上仍有脫字
443 其有亂乎卷二十五十三頁五行
444 一清按有左傳是在字
445 又東逕山陽郡卷二十五十三頁十行
446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經
447 而立公子慿卷二十五十三頁十四行
448 一清按慿左傳作馮
449 殷帝沃丁之時時伊尹卒卷二十五十三頁十九行
450 一清按時字重文宜衍
451 逕卬城縣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頁三行
452 一清按逕上落又東二字卬城是郜城之誤
453 王莽更名之曰郜城矣卷二十五十四頁四行
454 一清按郜城字誤當作告成漢書地理志校
455 又東逕單父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頁五行
456 一清按單父下落縣字
457 王莽更名斯縣為利善矣卷二十五十四頁九行
458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山陽郡單父縣莽曰利父師古曰音善甫後人訛寫作利善也
459 水上承□水卷二十五十四頁十行
460 箋曰一作濰水下同一清按濰□古字通用詳濰水篇
461 又逕豐西潭卷二十五十四頁十四行
462 一清按潭當作澤
463 清水即泗水之別名也卷二十五十五頁七行
464 一清按泗水當作泡水
465 縣治故縣南垞上卷二十五十五頁二十行
466 一清按故縣之縣黄省曾本作城
467 故亭今有高廟卷二十五十六頁一行
468 一清按高下落祖字
469 廟闕崩裭卷二十五十六頁二行
470 一清按裭字誤刻當作禠
471 山抗泗水上而盡石卷二十五十六頁八行
472 一清按抗寰宇記引此文作枕而當作西西上二字當倒互
473 其所持天基二石卷二十五十六頁十四行
474 一清按天基當作天竺
475 今彭城南有項羽掠馬臺卷二十五十七頁五行
476 一清按掠當作凉
477 推考書墓事近於此也卷二十五十七頁六行
478 一清按墓事二字當倒互
479 即陸賦所云卷二十五十八頁一行
480 一清按此是陸機行思賦全祖望校補三字
481 晉太原九年卷二十五十八頁二行
482 一清按晉武帝建元太元原字誤也
483 以利運漕者卷二十五十八頁四行
484 箋曰晉書以利漕運一清按者字衍文
485 沂水流納注焉卷二十五十八頁七行
486 一清按納字衍文
487 王莽之閏儉卷二十五十八頁十行
488 一清按閏儉下落矣字孫潛校增
489 秦嘉東陽郡卷二十五十八頁十行
490 一清按郡下落人字漢書高帝紀注校增詳本卷
491 其上城中有司馬石苞卷二十五十八頁十三行
492 一清按司馬上落大字
493 因相詢問卷二十五十八頁十八行
494 箋曰風俗通云因相借問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尋問
495 王莽之樂亭也卷二十五十九頁二行
496 一清按樂亭上落和字漢書地理志校增
497 以即名之也卷二十五十九頁二行
498 一清按以即二字當倒互
499 泗水東南至下相縣故城東卷二十五十九頁六行
500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逕
501 更增修郭卷二十五十九頁十五行
502 一清按郭當作廓
503 泗水又東南逕淮陽城城北臨泗水卷二十五十九頁十九行
504 箋曰一本無城字一清按非也下城北二字當倒互於文是泗水又東南逕淮陽城北城臨泗水
505 沂水篇
506 東南左合桑預水卷二十五二十頁十四行
507 一清按東南下落流字
508 出魯山卷二十五十頁十五行
509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510 東南流注沂水水又東逕蓋縣故城南卷二十五二十頁十六行
511 一清按上水字當作沂
512 與沂水合卷二十五二十一頁二行
513 一清按沂水上胡渭校增小字
514 孟康曰縣故鄴邑今鄴亭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頁三行
515 一清按兩鄴字漢志注俱作鄆今校改
516 封城陽共王弟吉為東苑侯卷二十五二十一頁四行
517 箋曰孫按史漢年表俱作東莞侯索隱曰屬瑯琊一清按史漢表皆作子注云弟誤也下盧侯稀亦誤以子為弟
518 水出時密山莒地莒人歸共仲于魯及密而死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頁十六行
519 一清按山下落春秋時三字莒地下落左氏傳三字方輿紀要引此文校增
520 密水東南流逕東安城南卷二十五二十一頁十六行
521 一清按密水上落時字下同
522 又南東廬川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二頁七行
523 一清按南東二字當倒互廬川當作盧川
524 右合䝉陰二水水出蒙陰山卷二十五二十二頁十二行
525 一清按二字衍文水出䝉陰山當作䝉山之陰
526 有洛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三頁四行
527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陽縣冠石山治水所出洛當作治下同
528 有蒙祠卷二十五二十三頁七行
529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校衍䝉字
530 洙水篇
531 漢景帝中元五年封后兄信為侯國卷二十五二十五頁十一行
532 一清按元字衍文后兄下落王字
533 于汴城西西南泗水流卷二十五二十六頁一行
534 一清按西南全祖望校改而與
535 洙水西北流逕孔里此卷二十五二十六頁三行
536 一清按此當作北
537 門又結石為水門卷二十五二十六頁五行
538 一清按又黄省曾本作右
539 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者卷二十五二十六頁八行
540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
541 洸水出東平卷二十五二十六頁十三行
542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東平陽縣落陽字
543 水首受洙卷二十五二十六頁十八行
544 一清按洙下落水字
545 洸水又東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泗卷二十五二十七頁三行四行
546 一清按洙下當重一洙字高平下落縣字
547 沭水篇
548 左右峴水卷二十六一頁十二行
549 一清按右當作合通鑑注校
550 水出東諸縣西箕山卷二十六一頁十六行
551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無東諸縣而諸縣別有東諸城見濰水篇縣當作城
552 如殖有罪卷二十六二頁二行
553 一清按如殖下落死字孫潛校補
554 城為之墜卷二十六二頁七行
555 一清按墜當作隳許規切本作隓說文解字敗城阜曰隓徐鍇曰俗作隳非是今相承通俗用之
556 璧帶飾以金銀卷二十六二頁十三行
557 一清按璧當作壁
558 水發三注山卷二十六二頁十八行
559 一清按注當作柱方輿紀要校
560 西南流逕辟城城南卷二十六二頁十九行
561 一清按城字重文宜衍
562 郎祝魯之音卷二十六三頁十三行
563 一清按郎當作即
564 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卷二十六三頁十四行
565 一清按更之下落曰字
566 漢景帝八年封石綰為侯國卷二十六三頁十六行
567 一清按史漢表傳皆是衞綰石字誤也又八年亦是六年之誤見本篇
568 沭水又南逕陵山西卷二十六三頁十七行
569 一清按陵山上落建字方輿紀要云建陵山在海州沭陽縣西北百里與山東郯城縣接境山南北長而東西狹上多陵漢因以名縣
570 魏正元中齊王之鎮徐州也卷二十六三頁十八行
571 一清按正元曹魏高貴郷公紀年此是拓䟦魏孝明帝正光年中事也齊王即蕭寶夤魏書蕭寶夤傳云神龜中出為都督徐南兖二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徵為車騎大將軍是也
572 自流三十里卷二十六三頁十九行
573 一清按自下落戍字
574 柤水而南卷二十六五頁七行
575 一清按而當作西
576 巨洋水篇
577 王韶之以為巨□卷二十六五頁十二行
578 一清按□當作蔑通鑑注校
579 山導丹水有二源卷二十六五頁十八行
580 一清按山導二字衍文全祖望校
581 西丹自穴山卷二十六五頁十九行
582 一清按西丹下落水字穴山是凡山之誤
583 出方山卷二十六五頁二十行
584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585 丹水又東北逕望臺東卷二十六六頁五行
586 一清按當作望海臺方輿紀要云望海臺在壽光縣東北四十里相傳秦始皇所築下云巨洋水又東北逕望海臺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是也
587 有一祀目之為冶泉祀卷二十六六頁九行
588 一清按二祀字俱當作祠
589 持節東州卷二十六六頁十三行
590 一清按持節當作侍節齊乘校隋書麥䥫杖傳云陪麾問罪亦其義也
591 巨洋又東北逕委粟山東卷二十六七頁二行
592 一清按巨洋下落水字
593 東南逕逢山下祠西卷二十六七頁四行
594 一清按下字衍文漢書地理志校
595 洋水又南東厯逢山下卷二十六七頁五行
596 一清按南東二字當倒互
597 麓三成卷二十六七頁五行
598 一清按麓上落山字齊乘校補
599 聞數十里卷二十六七頁八行
600 一清按聞上落聲字方輿紀要校增
601 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卷二十六七頁十二行
602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臨朐縣石膏山洋水所出此落所字是出二字當倒互
603 巨洋又東北得邳泉口卷二十六七頁十三行
604 一清按巨洋俱當作洋水落水字後並同蓋即齊乘之所謂北洋矣
605 左思齊都賦曰𡸷嶺其左是也卷二十六七頁十九行
606 一清按𡸷嶺下落鎮字下引齊都賦牛嶺鎮其南
607 王莽更之愈縣也卷二十六八頁四行
608 一清按愈漢書地理志作俞更之下落曰字
609 臺西有方地卷二十六八頁五行
610 一清按地名勝志作池
611 渾側有一墳卷二十六八頁八行
612 一清按渾當作墓
613 漢武帝元朔三年卷二十六八頁十四行
614 一清按三表作二
615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卷二十六八頁十五行
616 箋曰謝云當作注于巨洋一清按漢志云石膏山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鉅定謝說非是
617 巨洋水自湖東北流卷二十六八頁十七行
618 一清按淄水注云巨淀縣東南則巨淀湖注落二字
619 水出劇縣南有崩山卷二十六九頁一行
620 一清按有當作角名勝志校改
621 俗人以其山角卷二十六九頁二行
622 一清按山角下落若崩二字名勝志校補
623 今曰狼水卷二十六九頁十三行
624 一清按當作白狼水落白字
625 今河南有尋也卷二十六十頁一行
626 一清按也當作地
627 皇甫謐曰衞也卷二十六十頁三行
628 一清按也當作地
629 夏相徙南丘卷二十六十頁四行
630 一清按南丘當作帝丘
631 收斟灌尋二國之餘燼卷二十六十頁十一行
632 一清按斟灌下落斟字
633 以上推傳卷二十六十頁十五行
634 一清按上當作土
635 巨洋水東北逕望海臺西卷二十六十一頁一行
636 一清按水下落又字孫潛校增
637 淄水篇
638 少為府小吏卷二十六十一頁二十行
639 一清按小吏當作小史下同
640 岑山上有神象卷二十六十二頁一行
641 一清按岑山二字當倒互
642 東北流山爾雅出前左之文卷二十六十三頁十五行
643 一清按山全祖望校改由
644 又去萊差近卷二十六十三頁十八行
645 一清按又上落緣陵二字
646 其猶晉氏深翼居絳卷二十六十四頁九行
647 一清按居全祖望校改名
648 虜其民寶居因郭以名之卷二十六十四頁十一行
649 箋曰當作虜其民實居郭因以名之一清按春秋經莊公六年齊人來歸衞俘孔氏正義曰釋例曰齊人來歸衞寶公羊穀梁經傳及左氏傳皆同唯左氏經獨言衞俘三家經傳有六其五皆言寶說文保從人□省古寳保二字通用或轉寫作俘此即虜其民寶之說事見孟子及戰國䇿蓋湣王虜燕之民寶以居臨淄之外郭齊民故稱之虜城民即旄倪寶即重器朱氏改寶為實非也
650 漢高六年卷二十六十四頁十二行
651 一清按漢高下落帝字
652 世謂之治嶺山卷二十六十五頁三行
653 一清按治當作冶
654 宜城修築卷二十六十五頁十二行
655 一清按城當作試孫潛校改
656 其不可固城者在此卷二十六十五頁十四行
657 一清按不孫潛校改水
658 水出南山頂洞開望若門卷二十六十六頁八行
659 一清按南山下名勝志重一山字若門下吳琯本有焉字今校補
660 狀同洪井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一行
661 一清按井當作河
662 水北則長廡徧駕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五行
663 箋曰舊本作偏駕一清按徧字較長
664 陽水又東東逕陽城東南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七行
665 箋曰下東字疑衍一清按非也當移在陽城之上
666 即謂城之東陽城卷二十六十六頁十九行
667 一清按上城字衍文
668 竭窮斯牲卷二十六十七頁七行
669 一清按竭孫潛校改謁
670 伏琛所未詳也卷二十六十八頁三行
671 一清按未黄省曾本作不
672 侍其衡卷二十六十八頁四行
673 箋曰三字未詳一清按巵林云玉海姓氏急就篇曰侍其氏漢廣野君裔孫賜氏食其後有為武帝侍中者合官與氏而稱焉漢有侍其元矩魏有侍其衡附曰廣野君在高祖初至武帝時七十年安得遽至裔孫而又曰後為侍中者何年寡而世多也伏滔青土人物論稱後漢有侍其元矩與孫賓碩劉公山並敘正當魏武時又為齊人則元矩非即衡字耶
674 女水東北流逕東平安縣故城南卷二十六十八頁十二行
675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甾川國東安平縣下云菟頭山女水所出東北至臨淄入鉅定闞駰曰博陵有安平故此加東平安二字當倒互
676 然後更流注北楊水卷二十六十八頁十三行
677 一清按楊當作陽
678 博陵有平卷二十六十八頁十八行
679 一清按有下落安字漢志校補
680 又逕安平城東卷二十六十八頁二十行
681 一清按安平上落東字
682 東北入淀卷二十六十八頁二十行
683 一清按淀上落巨字
684 葂頭山卷二十六十九頁一行
685 一清按葂當作菟漢志校
686 時水出齊城西南北二十五里卷二十六十九頁三行
687 一清按南字衍文通鑑注校
688 即如水也卷二十六十九頁三行
689 箋曰孫云如水當作耏水一清按如水本漢志別作耏水瓠子水注云時即耏水也音而即地理志之如水矣彼入泲而此入淄逕流雖異而名稱是同正不當改如作耏也
690 故謂之愚公故山水有石梁卷二十六十九頁九行
691 一清按下故字衍文
692 亦謂為石梁水卷二十六十九頁十行
693 一清按亦謂下落之字
694 本渠也卷二十六十九頁十五行
695 一清按左傳昭公十一年楚申無宇曰齊渠丘實殺無知杜預注曰渠丘今西安也齊大夫雍廩邑落丘字
696 世謂寒泉也卷二十六十九頁二十行
697 一清按世謂下落之字
698 張逸問贊云卷二十六二十一頁一行
699 一清按問下落書字何焯校增
700 然棘下又是齊城內地名卷二十六二十一頁五行
701 一清按齊當作魯何焯校改
702 雖異名于見卷二十六二十一頁八行
703 一清按于當作兩
704 臺西有石杜碑卷二十六二十一頁二十行
705 箋曰一作石柱碑一清按非也𨽻釋載此文作石社碑
706 葵丘不在齊也卷二十六二十二頁五行
707 一清按葵丘上落明字名勝志校增
708 以𤓰時而往還之期卷二十六二十二頁七行
709 一清按而當作為
710 故今無寵之姝卷二十六二十二頁八行
711 一清按妹當作妹左傳校
712 因無知之絀卷二十六二十二頁九行
713 箋曰絀當作出一清按左傳云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之絀字本經傳不可妄改也
714 時水西左迤為潭卷二十六二十二頁十五行
715 一清按下云又西北流注于時此不得云時水也當是余水之誤
716 澠水又西逕樂安南博昌縣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二頁十九行
717 一清按上南字衍文
718 在齊西北四十里卷二十六二十三頁二行
719 一清按在齊下落城字
720 又東北至皮丘沈卷二十六二十三頁十八行
721 一清按沈當作坈如馬常坈之坈下同
722 汶水篇
723 趙烈侯卷二十六二十四頁五行
724 一清按何焯云據竹書紀年趙烈侯在未命侯以前當依今本作子
725 史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伐我長城者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六行
726 一清按史記田齊世家云威王九年趙人歸我長城六國表云威王十一年趙取我長城又趙成侯七年侵齊至長城越黄省曾本作曰音近致訛伐我二字當倒互
727 汶水自縣東北逕峿城北卷二十六二十四頁九行
728 一清按沈炳㢲云郚諸本誤作峿春秋莊公元年齊遷紀郚杜預曰郚在朱虚縣東南說文郚東海縣故紀侯之邑漢書地理志東海郡有郚鄉縣續志無之蓋東京廢省而劉昭補注朱虚下引左傳杜注皆作郚無从山作峿者是葢因上峿山而訛以為縣名也
729 朱虚縣東四十里有峿亭城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十行
730 一清按亭城二字當倒互峿當从阝作郚
731 亭在丘城東北十里非城也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十七行
732 一清按丘城上落渠字下城字衍
733 又東北入于縣卷二十六二十四頁十九行
734 一清按漢書地理志瑯琊郡朱虚縣下云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縣字誤
735 濰水篇
736 濰水出瑯琊箕縣卷二十六二十五頁五行
737 一清按元和志濰水在密州莒縣東北八十里濰水所出注云濰水導源濰山箕縣下落濰山二字
738 城即秦王之所築也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八行
739 一清按王當作皇下同
740 謂瑯琊臺卷二十六二十五頁九行
741 一清按謂下落之字
742 乃徙黔首二萬户于瑯琊山下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一行
743 一清按二當作三史記校
744 高五里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二行
745 一清按高當作廣
746 淵主靈焉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三行
747 一清按主天中記引此文作至
748 東南流析泉縣東卷二十六二十五頁十九行
749 一清按流下落逕字
750 晏謨並明濰水為扶淇之水卷二十六二十六頁十三行
751 一清按晏謨下落伏琛二字
752 王莽之合丘也卷二十六二十六頁十七行
753 一清按合當作令漢書地理志校
754 亦曰障日山卷二十六二十八頁九行
755 一清按障日山下落山勢高峻隔絶陽曦即此山也十二字名勝志引此文校補
756 東北逕高密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八頁十五行
757 一清按高密下落縣字
758 宣帝平始元年卷二十六二十八頁二十行
759 一清按平始當作本始
760 水西有鴈阜卷二卞六二十九頁四行
761 一清按寰宇記引高士傳曰鄭元葬于劇東後以墓壞歸葬礪阜在高密縣西北五十里鴈字誤也
762 地理志曰有三石山祠卷二十六二十九頁十三行
763 一清按三石山當作三戸山今本漢志亦誤作石字方輿紀要山東平度州三固山一名三户山漢書郊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戸山于下密即此山也
764 余按應劭卷二十六二十九頁十四行
765 一清按應劭下落曰字
766 又東九逕都昌縣東卷二十六二十九頁十六行
767 一清按逕當作過
768 膠水篇
769 又逕扶縣故城西卷二十六三十頁十行
770 一清按扶漢書地理志作邞
771 春秋僖公九年卷二十六三十頁十三行
772 一清按經傳是二十九年落二十字
773 王莽之柣國也卷二十六三十頁十七行
774 箋曰宋本作秩國一清按非也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柜縣莽曰祓同祓師古曰音廢
775 又東北逕晏伏所謂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卷二十六三十頁十九行
776 一清按四十里有膠水者也八字重文宜衍
777 今膠水北逕晏伏所謂西黔陬城東高密郡側有黔陬縣卷二十六三十一頁二行
778 一清按今字當移在高密郡側之上
779 縣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頁六行
780 一清按縣下落故字曰字衍文
781 故萊夷邑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頁六行
782 一清按萊夷下落維字漢志校補
783 膠水又北逕膠陽東卷二十六三十一頁九行
784 一清按膠陽下落縣字
785 又東北逕左會一水卷二十六三十一頁十一行
786 一清按逕當作流
787 縣故王莽更之東萊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頁二十行
788 一清按更下落名字
789 所謂之溟海者也卷二十六三十二頁五行
790 一清按之字衍文
791 水經注箋刋誤卷九
URN: ctp:ws37145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